CN112185648B - 电感器部件 - Google Patents

电感器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85648B
CN112185648B CN202010630705.7A CN202010630705A CN112185648B CN 112185648 B CN112185648 B CN 112185648B CN 202010630705 A CN202010630705 A CN 202010630705A CN 112185648 B CN112185648 B CN 1121856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uctor component
shaft portion
electrode
end surface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3070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85648A (zh
Inventor
野矢淳
田中阳
奥田浩二
后藤田朋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1856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56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856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56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感器部件,适合特定的低频区域中的使用且还能够减少对高频区域中的使用的影响。电感器部件具有:芯,包括柱状的轴部以及上述轴部的两端部的一对支承部;端子电极,被设置在上述一对支承部的每一个支承部;以及线,卷绕在上述轴部上,且两端部分别与上述一对支承部的上述端子电极连接,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示出2100Ω以上的阻抗值。

Description

电感器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感器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电感器部件,有日本特开2006-253394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感器部件。该电感器部件具有芯、设置于芯的端子电极、卷绕在芯上并与端子电极连接的线、以及覆盖线的含有磁性粉的树脂。
通过含有磁性粉的树脂来提高磁效率,能够提高电感。由此,能够比通常减少线的卷数,铜损也能够减少,其结果为,能够减小整体形状且提高Q特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53394号公报
另外,在如上述以往的电感器部件那样,用于信号系统的电感器部件中,将实现较高的Q特性作为课题,如何在小型化、信号频率的高频化这样的使用环境的变化中也维持较高的Q特性这个点是技术开发的主要目标。
在维持小型化、高频化中的较高的Q特性这个观点下,电感值的获取效率,具体而言,如何以较少的线的卷数而维持以往同等的电感值是要点,例如,在上述以往的电感器部件中,想要通过含有磁性粉的树脂来实现课题。
另一方面,本申请发明人着眼于在上述以往的电感器部件那样的信号系统电感器部件的技术开发中遗漏了低频区域中的阻抗值的观点这一情况。具体而言,发现了:在低频区域中,与高频区域相比较,获取电感值后的线的卷数的取决度较高,另外,卷数的减少所带来的铜损(电阻成分)的减少的影响也较大,所以在以往的信号用电感器部件中,在低频区域中无法获取充分的阻抗值。即,以往的信号用电感器部件并不适合低频区域中的使用。
此外,使用与上述以往的电感器部件相反的方法,能够确保1MHz频带等低频区域中的阻抗值,但在该情况下,折中高频区域中的阻抗值。
发明内容
因此,本公开提供适合特定的低频区域中的使用且还能够减少对高频区域中的使用的影响的电感器部件。
本申请发明人发现:虽然500MHz频带在信号系统的领域中被识别为低频区域,但是500MHz频带的阻抗值的提高不会带来例如1GHz频带等高频区域的阻抗值的提高的较大的折中。认为这是因为阻抗值的提高的机制(电感器部件的LCR成分相对交流信号的动作)在500MHz频带和1GHz频带中接近。这样,本申请发明人已经想到了本公开的电感器部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作为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电感器部件具有:芯,包括柱状的轴部、以及上述轴部的两端部的一对支承部;端子电极,被设置在上述一对支承部的每一个支承部;线,卷绕在上述轴部上,且两端部分别与上述一对支承部的上述端子电极连接;以及覆盖部,覆盖上述轴部的上表面和每个上述支承部的上表面,上述电感器部件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示出2100Ω以上的阻抗值。
根据上述方式,由于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示出2100Ω以上的阻抗值,所以在特定的低频区域(500MHz频带)中确保较高的阻抗值,并且高频区域(例如1GHz频带)中的阻抗值的减少较小。因此,适合特定的低频区域中的使用且能够减少对高频区域中的使用的影响。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与上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与通过上述端子电极安装的电路基板平行的方向上,上述电感器部件的宽度尺寸为0.36mm以下。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即使将电感器部件小型化,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也能够获取2100Ω以上的阻抗值。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与上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与通过上述端子电极安装的电路基板平行的方向上,上述电感器部件的宽度尺寸为0.33mm以下。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即使将电感器部件更小型化,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也能够获得2100Ω以上的阻抗值。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与上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与通过上述端子电极安装的电路基板平行的方向上,上述电感器部件的宽度尺寸为0.30mm以下。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即使将电感器部件更小型化,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也能够获取2100Ω以上的阻抗值。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与上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上述轴部的剖面的面积在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上述支承部的剖面的面积的35%以上且75%以下的范围内。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设为35%以上,从而设定轴部的剖面积的下限,能够防止特性的降低,通过设为75%以下,从而设定轴部的剖面积的上限,能够防止卷绕在轴部上的线与端子电极接触。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轴部的剖面的面积在上述支承部的剖面的面积的40%以上70%以下的范围内。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特性的降低、以及线与端子电极接触。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轴部的剖面的面积在上述支承部的剖面的面积的45%以上且65%以下的范围内。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特性的降低、以及线与线的端子电极接触。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轴部的剖面的面积为上述支承部的剖面的面积的50%以上且60%以下的范围内。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特性的降低、以及线与线的端子电极接触。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轴部的剖面的面积为上述支承部的剖面的面积的55%。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特性的降低、以及线与线的端子电极接触。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显示出620nH以上且740nH以下的范围内电感值。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获取2100Ω以上的阻抗值时,成为有效的电感值。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示出680nH的电感值。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获取2100Ω以上的阻抗值时,进一步成为有效的电感值。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针对频率为300MHz的输入信号,示出1100Ω以上的阻抗值。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即使是更低频的区域,也能够确保阻抗值。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针对频率600MHz的输入信号示出2850Ω以上的阻抗值。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进一步减少对高频区域中的使用的影响。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针对频率为800MHz的输入信号,示出4800Ω以上的阻抗值。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进一步减少对高频区域中的使用的影响。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自谐振频率为800MHz以上。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更可靠地减少对高频区域中的使用的影响。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自谐振频率为900MHz以上。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更可靠地减少对高频区域中的使用的影响。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上述轴部的体积的电感值示出11500nH/mm3以上。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提高电感值的获取效率,并能够使电感器部件小型化。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上述轴部的体积的电感值示出19300nH/mm3以上。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感值的获取效率,并能够使电感器部件更小型化。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卷绕在上述轴部上的线的匝数为20以上且22以下的匝。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容易地提高低频区域中的阻抗值。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卷绕在上述轴部上的线的匝数为21匝。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更容易地提高低频区域中的阻抗值。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线单层卷绕在上述轴部上。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减小杂散电容,并能够提高高频特性。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
上述端子电极包括形成于上述支承部的底面的底面部电极、以及与上述底面部电极连续地形成于上述支承部的端面的端面部电极,在上述端面部电极中,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高于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能够将端面部电极的高度设定得较高,所以能够增大端子电极的表面积,并能够提高对电路基板的固定力。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端面部电极的上端为向上侧凸出的弧状。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增大端子电极的表面积,并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电路基板的固定力。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端面部电极中,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高度相对于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高度的比为1.1以上。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增大端子电极的表面积,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电路基板的固定力。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端面部电极中,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高度相对于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高度的比为1.2以上。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增大端子电极的表面积,并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电路基板的固定力。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端面部电极中,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高度相对于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高度的比为1.3以上。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增大端子电极的表面积,并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电路基板的固定力。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
上述端子电极还包括与上述底面部电极连续地形成于上述支承部的侧面的侧面部电极,上述侧面部电极形成为高度从上述一对支承部的彼此的对置面朝向上述端面逐渐变高。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能够降低侧面部电极中的支承部的对置面侧的高度,所以能够防止卷绕在轴部上的线与端子电极接触,另外,能够增大轴部的剖面积,并能够防止特性的降低。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线的导线的直径在12μm以上且18μm以下的范围内。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容易地提高线在轴部的卷绕密度,容易在低频区域中确保电感值。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线的导线的直径在13μm以上且15μm以下的范围内。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更容易地提高线在轴部的卷绕密度,更容易在低频区域中确保电感值。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线的导线的直径为14μm。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更容易地提高线在轴部的卷绕密度,更容易在低频区域中确保电感值。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线的直径在16μm以上且22μm以下的范围内。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容易地提高线在轴部的卷绕密度,容易在低频区域中确保电感值。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线的直径在17μm以上且19μm以下的范围内。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更容易地提高线在轴部的卷绕密度,更容易在低频区域中确保电感值。
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线的直径为18μm。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更容易地提高线在轴部的卷绕密度,更容易在低频区域中确保电感值。
根据作为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电感器部件,适合特定的低频区域中的使用,并且能够减少对高频区域中的使用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电感器部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电感器部件的主视图。
图3是电感器部件的端面图。
图4是用于说明芯的剖面的示意立体图。
图5是表示频率与插入损失的关系的图表。
图6是表示频率与电感值的关系的图表。
图7是表示频率与阻抗值的关系的图表。
图8是表示电感器部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10A…电感器部件;20…芯;21…轴部;22…支承部;31…内面;32…端面;33、34…侧面;35…上表面;36…底面;40、40A…端子电极;41…底面部电极;42…端面部电极;42a…中央部;42b…两端部;42c…上端;43…侧面部电极;50…线;60、80、90…覆盖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图示的实施方式,详细地对作为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电感器部件进行说明。此外,附图包括一部分示意的图,有时无法反应实际的尺寸、比率。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电感器部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是电感器部件的主视图。图3是电感器部件的端面图。
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电感器部件10具有芯20、一对端子电极40以及线50。芯20具有柱状的轴部21和一对支承部22。轴部21形成为长方体状。一对支承部22从轴部21的两端向与轴部21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延伸。支承部22将轴部21支承为与安装对象(电路基板)平行。一对支承部22与轴部21一体地形成。
端子电极40形成于各支承部22。线50卷绕在轴部21上。线50的两端部分别与端子电极40连接。该电感器部件10是卷线型电感器。
电感器部件10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示出2100Ω以上的阻抗值。而且,如本申请发明人发现那样,500MHz频带的低频区域的阻抗值的提高不会带来例如1GHz频带等高频区域的阻抗值的提高的较大的折中。因此,在特定的低频区域(500MHz频带)中确保较高的阻抗值,且高频区域(例如1GHz频带)中的阻抗值的减少较小。由此,适合特定的低频区域中的使用,且能够减少对高频区域中的使用的影响。
电感器部件10优选针对频率为300MHz的输入信号,示出1100Ω以上的阻抗值,更优选,针对频率为600MHz的输入信号,示出2850Ω以上的阻抗值,更优选,针对频率为800MHz的输入信号,示出4800Ω以上的阻抗值。这样,进一步在其它特定的低频区域(300MHz频带、600MHz频带)中确保一定以上的阻抗值,在其它高频区域(800MHz频带)中不减少阻抗值,由此更适合特定的低频区域中的使用,且能够进一步减少对高频区域中的使用的影响。
电感器部件10优选示出620nH以上且740nH以下的范围内的电感值,更优选,示出680nH的电感值。该电感值是频率为10MHz计测时的值。这样,通过将电感值设为一定的范围,从而在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获取2100Ω以上的阻抗值时,成为有效的电感值。
电感器部件10优选自谐振频率为800MHz以上,更优选,自谐振频率为900MHz以上。由此,更可靠地减少对高频区域中的使用的影响。
电感器部件10大致形成为长方体状。此外,在本说明书中,“长方体状”包括角部、棱线部被倒角的立方体、角部、棱线部被磨圆的立方体。另外,也可以在主面以及侧面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形成凹凸等。另外,在“长方体状”中,也可以是对置的面不一定完全平行而有稍微的倾斜。
在本说明书中,将轴部21的延伸方向定义为“长度方向L(第一方向)”,将与“长度方向L”正交的方向中的图2以及图3的上下方向定义为“高度方向(厚度方向)T”,将与“长度方向L”以及“高度方向T”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定义为“宽度方向W”。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宽度方向”为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在将电感器部件10安装于电路基板时,换句话说,通过端子电极40安装的与电路基板平行的方向。
优选电感器部件10的长度方向L的大小(长度尺寸L1)大于0mm且1.0mm以下。优选电感器部件10的高度方向T的大小(高度尺寸T1)大于0mm且0.8mm以下。
优选电感器部件10的宽度方向W的大小(宽度尺寸W1)大于0mm且0.6mm以下。另外,优选宽度尺寸W1为0.36mm以下,更优选为0.33mm以下,更优选为0.30mm以下。这样在将宽度尺寸W1设为0.36mm以下等使电感器部件10小型的情况下,由于难以兼得更低频区域中的使用和高频区域中的使用,所以更有效地发挥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示出2100Ω以上的阻抗值所带来的效果。
轴部21形成为在长度方向L上延伸的长方体状。一对支承部22形成为在长度方向L上较薄的板状。一对支承部22形成为高度方向T相对于宽度方向W较长的长方体状。
一对支承部22形成为朝向高度方向T以及宽度方向W伸出到轴部21的周围。具体而言,从长度方向L观察时的各支承部22的平面形状形成为相对于轴部21向高度方向T以及宽度方向W伸出。
各支承部22具有在长度方向L上相互对置的内面31以及端面32、在宽度方向W上相互对置的一对侧面33、34以及在高度方向T上相互对置的上表面35以及底面36。一个支承部22的内面31与另一个支承部22的内面31相互对置。
此外,如图示那样,在本说明书中,“底面”是指在将电感器安装于电路基板时,与电路基板对置的面。特别是支承部的底面指示与两侧的支承部一起形成端子电极的一侧的面。另外,“端面”是指支承部中的朝向与轴部相反侧的面。而且,“侧面”是指与底面以及端面邻接的面。
作为芯20的材料,能够使用磁性材料(例如,镍(Ni)-锌(Zn)系铁氧体、锰(Mn)-Zn系铁氧体)、氧化铝、金属磁性体等使用。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粉末进行成型以及烧结来获得芯20。
如图4所示,优选与轴部21的轴向(长度方向L)正交的剖面21a的面积相对于与该轴向正交的支承部22的剖面22a的面积在35%以上75%以下的范围内。这样通过将轴部21的剖面积的比率设为35%以上,从而设定轴部21的粗细的下限,由此,通过芯20的磁通的饱和量提高,能够抑制特性的降低。另一方面,通过将轴部21的剖面积的比率设为75%以下,从而设定轴部21的粗细的上限,由此,能够防止卷绕在轴部21上的线50接近支承部22的底面36而与端子电极40接触。
轴部21的剖面的面积优选在支承部22的剖面的面积的40%以上且70%以下的范围内,更优选在45%以上且65%以下的范围内,更优选在50%以上且60%以下的范围内,更优选为55%。由此,能够进一步防止特性的降低以及线50与端子电极40的接触。
相对于轴部21的体积的电感值优选示出11500nH/mm3以上。此时,例如,电感值为670nH,轴部21的L尺寸为0.44mm,W尺寸为0.30mm,T尺寸为0.44mm。据此,能够提高电感值的获取效率,并能够使电感器部件10小型。
相对于轴部21的体积的电感值更优选示出19300nH/mm3以上。此时,例如,电感值为680nH,轴部21的L尺寸为0.44mm,W尺寸为0.25mm,T尺寸为0.32mm。据此,能够提高电感值的获取效率,并能够使电感器部件10小型。
线50卷绕在轴部21上。线50的两端部分别与端子电极40电连接。线50与端子电极40的连接例如可以使用焊料。
线50的匝数优选为20以上且22以下的匝,更优选为21匝。据此,能够容易地提高低频区域中的阻抗值。换句话说,能够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容易地实现2100Ω以上的阻抗值。
线50优选单层卷绕在轴部21上。据此,能够减小线50间的杂散电容,并能够提高高频特性。
线50例如包括具有圆形状的剖面的导线、以及覆盖导线的表面的被膜。作为导线的材料,例如可以以Cu、Ag等导电性材料为主成分。作为被膜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聚氨基甲酸乙酯、聚酯等绝缘材料。
线50的导线的直径优选在12μm以上且18μm以下的范围内,更优选在13μm以上且15μm以下的范围内,更优选为14μm。另外,线50的直径(换句话说,将导线的直径和被膜的厚度合计后的值)优选在16μm以上且22μm以下的范围内,更优选在17μm以上且19μm以下的范围内,更优选为18μm。
这样通过将线50或线50的导线设定为成为细线的上述范围,能够容易地提高线50在轴部21的卷绕密度,并容易在低频区域中确保电感值。换句话说,通过设定直径的上限值能够确保卷绕密度,通过设定直径的下限值能够确保线50的强度。
端子电极40具有形成于支承部22的底面36的底面部电极41。底面部电极41遍及支承部22的底面36的整体而形成。端子电极40具有形成于支承部22的端面32的端面部电极42。端面部电极42形成为覆盖支承部22的端面32的一部分(下侧部分)。端面部电极42形成为从底面部电极41连续。
如图3所示,对于端面部电极42,在支承部22的端面32中,比宽度方向的两端部42b高地形成宽度方向的中央部42a。端面部电极42的上端42c为向上侧凸出的弧状。据此,由于能够将端面部电极42的高度设定得较高,所以能够增大端子电极40的表面积。因此,在借助焊料将电感器部件1安装于电路基板时,能够增大端子电极40与焊料的接触面积,并能够提高电感器部件1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固定力。并且,由于端面部电极42的上端42c为弧状,所以能够进一步增大端子电极40的表面积,并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电路基板的固定力。
端面部电极42优选中央部42a的高度Ta相对于端部42b的高度Tb的比为1.1以上,更优选高度的比为1.2以上,更优选高度的比为1.3以上。据此,能够进一步增大端子电极40的表面积,并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电路基板的固定力。
此外,端面部电极42的高度是在从端面32侧观察时,从底面部电极41的表面(下端)到沿着高度方向T测定出的端面部电极42的端部(上端)的长度。另外,尤其端部42b的高度Tb是端面32的平面部分中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高度。在图3中用点划线示出端面32中的平面部分的端部。芯20被实施倒角,使得外表面(角部或棱线部)具有曲面状的圆。倒角例如通过滚光研磨来进行。在曲面状的部分中,由于下端的位置变动,所以端面部电极42的高度容易产生偏差。因此,端面部电极42的端部42b作为端面32中的平面部分的宽度方向的端部。此外,在端面32的平面部分的端部不清楚的情况下,将端部42b设为图3中从支承部22的侧面33、34起50μm内侧的位置。
端子电极40具有形成于支承部22的侧面33、34的侧面部电极43。侧面部电极43形成为覆盖支承部22的侧面33的一部分(下侧部分)。侧面部电极43形成为从底面部电极41以及端面部电极42连续。侧面部电极43以从一对支承部22的彼此的对置面(内面31)朝向端面32逐渐变高的方式,即,以支承部22的侧面33中的端子电极40的上边倾斜的方式形成。此外,侧面34中的侧面部电极43也同样地形成。据此,由于能够降低侧面部电极43中的支承部22的对置面侧的高度,所以能够防止卷绕在轴部21上的线50与端子电极40接触,另外,能够增大轴部21的剖面积,并能够防止特性的降低。
端子电极40包括金属层以及该金属层的表面的镀覆层。作为金属层,例如是银(Ag),作为镀覆层,例如是镀锡(Sn)。此外,作为金属层,可以使用铜(Cu)等金属、镍(Ni)-铬(Cr)、Ni-铜(Cu)等合金。另外,作为镀覆层,可以使用镀Ni、两种以上的镀覆。
为了形成这样的端子电极40,在构成端子电极40的导电性糊剂中浸渍芯20的支承部22的底面36。倾斜配置芯20,使得支承部22的底面36朝向斜上方。这样,导电性糊剂在端面32散布,能够形成上述形状的端子电极40。
电感器部件10还具有覆盖部件60。覆盖部件60被涂布在轴部21的上表面和支承部22的上表面,以覆盖卷绕在轴部21上的线50。覆盖部件60的上表面60a是平面。作为覆盖部件60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环氧类的树脂。
覆盖部件60例如使得在将电感器部件10安装于电路基板时,能可靠地进行利用吸引喷嘴的吸附。另外,覆盖部件60防止在吸引喷嘴的吸附时线50损伤。此外,通过覆盖部件60使用磁性材料,能够提高电感器部件10的电感值(L值)。另一方面,通过覆盖部件60使用非磁性材料,能够减少磁性损失,并提高Q值。
接下来,对上述的电感器部件10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频率与插入损失的关系的图表。图6是表示频率与电感值的关系的图表。图7是表示频率与阻抗值的关系的图表。实线示出实施例的电感器部件10的特性,虚线示出比较例的电感器部件的特性。
在实施例以及比较例中,使用相同的形状的芯以及端子电极。另一方面,在实施例中,为了提高500MHz的阻抗值,使用比比较例细的线来增加线的卷数。具体而言,在实施例以及比较例中,使用L/W/T=0.7mm/0.3mm/0.5mm的芯,在比较例中,将19μm直径的线卷绕19匝,在实施例中,将18μm直径的线卷绕21匝。
此处,作为电感测定条件,在以下示出。
测试信号电平(Test signal level):约0dBm
电极间隔(Electrode spaces):0.2mm
电长度(Electrical length):10.0mm
加权(Adding weight):约1~3N
测定器具(Measuring Fixture):KEYSIGHT 16197A
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在500MHz等低频区域中,实施例的插入损失明显大于比较例的插入损失,另一方面,即使在超过1GHz的高频中,实施例的插入损失也与比较例的插入损失同等。是指插入损失(I.L.:Insertion loss)越大(越朝向图表的下方侧),则阻抗值越大。
如图6所示,在低频区域中,实施例的电感值大于比较例的电感值。是指在500MHz等低频区域中,实施例与比较例相比,具有较高的阻抗值。
如图7所示,在频率为500MHz时,实施例的阻抗值为2100Ω以上,比较例的阻抗值小于2100Ω。并且,在频率为1GHz时,实施例的阻抗值不小于比较例的阻抗值。
因此,根据实施例的电感器部件,由于即使在500MHz频带附近的低频区域中,也确保2100Ω这样非常高的阻抗值,且1GHz频带的阻抗值也不会较大地减少,所以适合特定的低频区域中的使用,并且也能够减少对高频区域的使用的影响。
此外,上述那样的芯尺寸、线径以及卷数只是在500MHz实现2100Ω以上的手段的一个例子。在电性上来说,在500MHz,2100Ω以上这个指标很重要,只要是满足该条件的电感器部件,则获得上述发明的效果。换句话说,作为在500MHz提高阻抗值的手段,除了如上述那样将线径、线的卷数作为参数来变更以外,还能够变更轴部的剖面积(线的匝内径)、芯的材料(特别是500MHz频带的导磁率)、卷绕线的部分的轴部的长度(线圈长度)、端子电极的位置、端子电极的面积,也可以组合它们中的两个以上。
(第二实施方式)
图8是表示电感器部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端子电极以及覆盖部件的结构。以下对该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其它的结构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如图8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10A中,端子电极40A是仅具有底面部电极41的结构。因此,端子电极40A的制造变得容易。
电感器部件10A具有顶面覆盖部件80和底面覆盖部件90来代替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覆盖部件60。顶面覆盖部件80配设在一对支承部22之间,在上表面35侧覆盖线50。底面覆盖部件90配设在一对支承部22之间,在底面36侧覆盖线50。通过设置顶面覆盖部件80以及底面覆盖部件90,能够提高电感器部件10A的强度。
另外,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具有:
芯,包括柱状的轴部、以及上述轴部的两端部的一对支承部;
端子电极,被设置在上述一对支承部的每一个支承部;以及
线,卷绕在上述轴部上,且两端部分别与上述一对支承部的上述端子电极连接,
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上述电感器部件示出2100Ω以上的阻抗值,
上述轴部的剖面的面积为上述支承部的剖面的面积的55%,
上述电感器部件示出620nH以上且740nH以下的范围内的电感值。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示出2100Ω以上的阻抗值,所以确保特定的低频区域(500MHz频带)中的阻抗值,并且高频区域(1GHz频带)中的阻抗值的减少较小。因此,适合特定的低频区域中的使用,且能够减少对高频区域中的使用的影响。
另外,由于轴部的剖面的面积为支承部的剖面的面积的55%,所以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特性的降低以及线与线的端子电极的接触。
另外,由于示出620nH以上且740nH以下的范围内的电感值,所以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获取2100Ω以上的阻抗值时,是有效的电感值。
另外,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具有:
芯,具有柱状的轴部、以及上述轴部的两端部的一对支承部;
端子电极,被设置在上述一对支承部的每一个支承部;以及
线,卷绕在上述轴部上,且两端部分别与上述一对支承部的上述端子电极连接,
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上述电感器部件示出2100Ω以上的阻抗值,
自谐振频率为900MHz以上,
上述端子电极包括形成于上述支承部的底面的底面部电极、以及与上述底面部电极连续地形成于上述支承部的端面的端面部电极,
在上述端面部电极中,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高于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
上述端面部电极的上端为向上侧凸出的弧状,
在上述端面部电极中,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高度相对于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高度的比为1.2以上,
上述线的导线的直径为14μm。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示出2100Ω以上的阻抗值,所以确保特定的低频区域(500MHz频带)中的阻抗值,并且高频区域(例如1GHz频带)中的阻抗值的减少较小。因此,适合特定的低频区域中的使用,且能够减少对高频区域中的使用的影响。
另外,由于自谐振频率为900MHz以上,所以更可靠地减少对高频区域中的使用的影响。
另外,由于在端面部电极中,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高于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端面部电极的上端为向上侧凸出的弧状,所以能够将端面部电极的高度设定得较高,由此,能够增大端子电极的表面积,并能够提高对电路基板的固定力。
另外,由于在端面部电极中,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高度相对于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高度的比为1.2以上,所以能够进一步增大端子电极的表面积,并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电路基板的固定力。
另外,由于线的导线的直径为14μm,所以能够提高线在轴部的卷绕密度,更容易在低频区域中确保电感值。
另外,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具有:
芯,具有柱状的轴部、以及上述轴部的两端部的一对支承部;
端子电极,被设置在上述一对支承部的每一个支承部;以及
线,卷绕在上述轴部上,且两端部分别与上述一对支承部的上述端子电极连接,
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上述电感器部件显示出2100Ω以上的阻抗值,
在与上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通过上述端子电极安装的电路基板平行的方向上,包括上述端子电极的宽度尺寸为0.30mm以下,
上述电感器部件显示出680nH的电感值,
卷绕在上述轴部上的线的匝数为21匝,
上述线单层卷绕在上述轴部上。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示出2100Ω以上的阻抗值,所以确保特定的低频区域(500MHz频带)中的阻抗值,并且,高频区域(例如1GHz频带)中的阻抗值的减少较小。因此,适合特定的低频区域中的使用,且能够减少对高频区域中的使用的影响。
另外,由于在与轴部的延伸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与通过端子电极安装的电路基板平行的方向上,包括端子电极的宽度尺寸为0.30mm以下,所以即使将电感器部件更小型化,也能够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获取2100Ω以上的阻抗值。
另外,由于示出680nH的电感值,所以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获取2100Ω以上的阻抗值时,是有效的电感值。
另外,由于卷绕在轴部上的线的匝数为21匝,所以能够容易地提高低频区域中的阻抗值。
另外,由于线单层卷绕在轴部上,所以能够减小杂散电容,并能够提高高频特性。
另外,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具有:
芯,具有柱状的轴部、以及上述轴部的两端部的一对支承部;
端子电极,被设置在上述一对支承部的每一个支承部;以及
线,卷绕在上述轴部上,且两端部分别与上述一对支承部的上述端子电极连接,
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上述电感器部件示出2100Ω以上的阻抗值,
在与上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与通过上述端子电极安装的电路基板平行的方向上,包括上述端子电极的宽度尺寸为0.30mm以下,
上述轴部的剖面的面积为上述支承部的剖面的面积的55%,
上述电感器部件示出680nH的电感值,
自谐振频率为900MHz以上,
相对于上述轴部的体积的电感值示出11500nH/mm3以上,
卷绕在上述轴部上的线的匝数为21匝,
上述线单层卷绕在上述轴部上,
上述端子电极包括形成于上述支承部的底面的底面部电极、以及与上述底面部电极连续地形成于上述支承部的端面的端面部电极,
在上述端面部电极中,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高于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
上述端面部电极的上端为向上侧凸出的弧状,
在上述端面部电极中,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高度相对于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高度的比为1.2以上,
上述线的导线的直径为14μm。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示出2100Ω以上的阻抗值,所以确保特定的低频区域(500MHz频带)中的阻抗值,且高频区域(例如1GHz频带)中的阻抗值的减少较小。因此,适合特定的低频区域中的使用,且能够减少对高频区域中的使用的影响。
另外,由于在与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与通过端子电极安装的电路基板平行的方向上,包括端子电极的宽度尺寸为0.30mm以下,所以即使将电感器部件更小型化,也能够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获取2100Ω以上的阻抗值。
另外,由于轴部的剖面的面积为支承部的剖面的面积的55%,所以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特性的降低、以及线与线的端子电极接触。
另外,由于显示出680nH的电感值,所以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获取2100Ω以上的阻抗值时,是有效的电感值。
另外,由于自谐振频率为900MHz以上,所以更可靠地减少对高频区域中的使用的影响。
另外,由于相对于轴部的体积的电感值显示出11500nH/mm3以上,所以能够提高电感值的获取效率,并能够使电感器部件小型。
另外,由于卷绕在轴部上的线的匝数为21匝,所以能够容易地提高低频区域中的阻抗值。
另外,由于线单层卷绕在轴部上,所以能够减小杂散电容,并能够提高高频特性。
另外,由于在端面部电极中,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高于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端面部电极的上端为向上侧凸出的弧状,所以能够将端面部电极的高度设定得较高,由此,能够增大端子电极的表面积,并能够提高对电路基板的固定力。
另外,在端面部电极中,由于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高度相对于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高度的比为1.2以上,所以能够进一步增大端子电极的表面积,并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电路基板的固定力。
另外,由于线的导线的直径为14μm,所以能够容易地提高线在轴部的卷绕密度,容易在低频区域中确保电感值。
此外,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要旨的范围中设计变更。例如,可以各种组合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各自的特征点。另外,芯的形状、端子电极的形状可以适当地设计变更。另外,也可以省略覆盖部件。另外,线单层卷绕在轴部上,但线也可以多层卷绕在轴部上。

Claims (36)

1.一种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芯,包括柱状的轴部、以及上述轴部的两端部的一对支承部;
端子电极,被设置在上述一对支承部的每一个支承部;
线,卷绕在上述轴部上,且两端部分别与上述一对支承部的上述端子电极连接;以及
覆盖部,覆盖上述轴部的上表面和各个上述支承部的上表面,
上述电感器部件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示出2100Ω以上的阻抗值,
自谐振频率为800MHz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与上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与通过上述端子电极安装的电路基板平行的方向上,上述电感器部件的宽度尺寸为0.36m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与上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与通过上述端子电极安装的电路基板平行的方向上,上述电感器部件的宽度尺寸为0.33m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与上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与通过上述端子电极安装的电路基板平行的方向上,上述电感器部件的宽度尺寸为0.30m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与上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上述轴部的剖面的面积在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上述支承部的剖面的面积的35%以上且75%以下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轴部的剖面的面积在上述支承部的剖面的面积的40%以上且70%以下的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轴部的剖面的面积在上述支承部的剖面的面积的45%以上且65%以下的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轴部的剖面的面积在上述支承部的剖面的面积的50%以上且60%以下的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轴部的剖面的面积为上述支承部的剖面的面积的55%。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感器部件示出620nH以上且740nH以下的范围内的电感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感器部件示出680nH的电感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感器部件针对频率为300MHz的输入信号示出1100Ω以上的阻抗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感器部件针对频率为600MHz的输入信号示出2850Ω以上的阻抗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感器部件显针对频率为800MHz的输入信号示出4800Ω以上的阻抗值。
1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自谐振频率为900MHz以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上述轴部的体积的电感值示出11500nH/mm3以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上述轴部的体积的电感值示出19300nH/mm3以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卷绕在上述轴部的线的匝数为20以上且22以下的匝。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卷绕在上述轴部上的线的匝数为21匝。
20.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单层卷绕在上述轴部上。
21.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子电极包括形成于上述支承部的底面的底面部电极、以及与上述底面部电极连续地形成于上述支承部的端面的端面部电极,
上述端面部电极的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高于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面部电极的上端为向上侧凸出的弧状。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面部电极的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高度相对于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高度的比为1.1以上。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面部电极的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高度相对于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高度的比为1.2以上。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面部电极的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高度相对于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高度的比为1.3以上。
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子电极还包括与上述底面部电极连续地形成于上述支承部的侧面的侧面部电极,
上述侧面部电极形成为高度从上述一对支承部的彼此的对置面朝向上述端面逐渐变高。
27.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的导线的直径在12μm以上且18μm以下的范围内。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的导线的直径在13μm以上且15μm以下的范围内。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的导线的直径为14μm。
30.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的直径在16μm以上且22μm以下的范围内。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的直径在17μm以上且19μm以下的范围内。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的直径为18μm。
33.一种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芯,包括柱状的轴部、以及上述轴部的两端部的一对支承部;
端子电极,被设置在上述一对支承部的每一个支承部;
线,卷绕在上述轴部上,且两端部分别与上述一对支承部的上述端子电极连接;以及
覆盖部,覆盖上述轴部的上表面和各个上述支承部的上表面,
上述电感器部件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示出2100Ω以上的阻抗值,
上述轴部的剖面的面积为上述支承部的剖面的面积的55%,
上述电感器部件示出620nH以上且740nH以下的范围内的电感值,
自谐振频率为800MHz以上。
34.一种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芯,具有柱状的轴部、以及上述轴部的两端部的一对支承部;
端子电极,被设置在上述一对支承部的每一个支承部;
线,卷绕在上述轴部上,且两端部分别与上述一对支承部的上述端子电极连接;以及
覆盖部,覆盖上述轴部的上表面和各个上述支承部的上表面,
上述电感器部件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示出2100Ω以上的阻抗值,
自谐振频率为900MHz以上,
上述端子电极包括形成于上述支承部的底面的底面部电极、以及与上述底面部电极连续地形成于上述支承部的端面的端面部电极,
在上述端面部电极中,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高于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
上述端面部电极的上端为向上侧凸出的弧状,
在上述端面部电极中,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高度相对于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高度的比为1.2以上,
上述线的导线的直径为14μm。
35.一种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芯,具有柱状的轴部、以及上述轴部的两端部的一对支承部;
端子电极,被设置在上述一对支承部的每一个支承部;
线,卷绕在上述轴部上,且两端部分别与上述一对支承部的上述端子电极连接;以及
覆盖部,覆盖上述轴部的上表面和各个上述支承部的上表面,
上述电感器部件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示出2100Ω以上的阻抗值,
在与上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与通过上述端子电极安装的电路基板平行的方向上,包括上述端子电极的宽度尺寸为0.30mm以下,
上述电感器部件示出680nH的电感值,
卷绕在上述轴部上的线的匝数为21匝,
上述线单层卷绕在上述轴部上,
自谐振频率为800MHz以上。
36.一种电感器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芯,具有柱状的轴部、以及上述轴部的两端部的一对支承部;
端子电极,被设置在上述一对支承部的每一个支承部;以及
线,卷绕在上述轴部上,且两端部分别与上述一对支承部的上述端子电极连接;以及
覆盖部,覆盖上述轴部的上表面和各个上述支承部的上表面,
上述电感器部件显针对频率为500MHz的输入信号示出2100Ω以上的阻抗值,
在与上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与通过上述端子电极安装的电路基板平行的方向上,包括上述端子电极的宽度尺寸为0.30mm以下,
上述轴部的剖面的面积为上述支承部的剖面的面积的55%,
上述电感器部件示出680nH的电感值,
自谐振频率为900MHz以上,
相对于上述轴部的体积的电感值示出11500nH/mm3以上,
卷绕在上述轴部上的线的匝数为21匝,
上述线单层卷绕在上述轴部上,
上述端子电极包括形成于上述支承部的底面的底面部电极、以及与上述底面部电极连续地形成于上述支承部的端面的端面部电极,
在上述端面部电极中,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高于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
上述端面部电极的上端为向上侧凸出的弧状,
在上述端面部电极中,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高度相对于上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高度的比为1.2以上,
上述线的导线的直径为14μm。
CN202010630705.7A 2019-07-04 2020-07-03 电感器部件 Active CN1121856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25448 2019-07-04
JP2019125448A JP7147699B2 (ja) 2019-07-04 2019-07-04 インダクタ部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85648A CN112185648A (zh) 2021-01-05
CN112185648B true CN112185648B (zh) 2023-04-18

Family

ID=7391887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30705.7A Active CN112185648B (zh) 2019-07-04 2020-07-03 电感器部件
CN202021275145.XU Active CN212542075U (zh) 2019-07-04 2020-07-03 电感器部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75145.XU Active CN212542075U (zh) 2019-07-04 2020-07-03 电感器部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972887B2 (zh)
JP (1) JP7147699B2 (zh)
CN (2) CN112185648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0948A (zh) * 1999-09-30 2001-04-1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具有线圈的电子元件
CN101441920A (zh) * 2008-08-28 2009-05-27 深圳振华富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7039146A (zh) * 2015-12-11 2017-08-1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绕线式电感器
JP2017212420A (ja) * 2016-05-28 2017-11-3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06757A (ja) * 1999-04-20 2000-11-02 Tdk Corp コイル部品
WO2005056734A2 (en) * 2003-12-03 2005-06-23 Coilcraft, Incorporated Electronic component
JP4594050B2 (ja) * 2004-11-26 2010-12-08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ドラム型コア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面実装型コイル
JP2006156737A (ja) * 2004-11-30 2006-06-15 Toko Inc 巻線型インダクタ
JP2006253394A (ja) 2005-03-10 2006-09-21 Taiyo Yuden Co Ltd チップ状巻線型コイル部品
TW201029028A (en) * 2009-01-17 2010-08-01 Cyntec Co Ltd Chock
JP5141659B2 (ja) 2009-10-09 2013-02-13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975993B2 (en) * 2010-11-26 2015-03-10 Tdk Corporation Transformer
JP2015032643A (ja) 2013-07-31 2015-02-16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
JP6287755B2 (ja) * 2014-10-23 2018-03-0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
US9899131B2 (en) * 2015-07-20 2018-02-20 Cyntec Co., Ltd. Structure of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an inductor
CN205656934U (zh) 2015-10-30 2016-10-19 线艺公司 可表面安装的电感部件
JP6620613B2 (ja) 2016-03-10 2019-12-18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JP2018142644A (ja) 2017-02-28 2018-09-1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
JP6577970B2 (ja) * 2017-03-31 2019-09-18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回路基板。
JP6424923B1 (ja) * 2017-06-15 2018-11-21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879073B2 (ja) * 2017-06-23 2021-06-02 Tdk株式会社 パルストランス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0948A (zh) * 1999-09-30 2001-04-1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具有线圈的电子元件
CN101441920A (zh) * 2008-08-28 2009-05-27 深圳振华富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7039146A (zh) * 2015-12-11 2017-08-1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绕线式电感器
JP2017212420A (ja) * 2016-05-28 2017-11-3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47699B2 (ja) 2022-10-05
CN212542075U (zh) 2021-02-12
JP2021012920A (ja) 2021-02-04
CN112185648A (zh) 2021-01-05
US11972887B2 (en) 2024-04-30
US20210005373A1 (en) 2021-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11149B (zh) 电感器
CN108735425B (zh) 电感器部件
KR101983146B1 (ko) 칩 전자부품
JP6708162B2 (ja) インダクタ
US10878993B2 (en) Inductor
KR20140003056A (ko) 파워 인덕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143005B1 (ko) 인덕터 및 그 실장 기판
JP6720914B2 (ja) インダクタ
CN110970193B (zh) 线圈部件
KR20170142974A (ko) 인덕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2018186159A (ja) インダクタ
KR20140038781A (ko) 권선형 인덕터
CN112185648B (zh) 电感器部件
CN110364336B (zh) 电感器
CN211507262U (zh) 绕线型电感部件
CN112786282B (zh) 电感器
JP2019134040A (ja) インダクタ部品
CN110676029A (zh) 电感器
US20230402222A1 (en) Coil device
KR20200099116A (ko) 인덕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