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78152A - 斜齿轮差速器 - Google Patents

斜齿轮差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78152A
CN112178152A CN202011111220.3A CN202011111220A CN112178152A CN 112178152 A CN112178152 A CN 112178152A CN 202011111220 A CN202011111220 A CN 202011111220A CN 112178152 A CN112178152 A CN 1121781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helical
helical gear
transmission
output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1122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78152B (zh
Inventor
魏家斌
魏子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1111122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78152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781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781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781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781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20Arrangements for suppressing or influencing the differential action, e.g. locking devices
    • F16H48/28Arrangements for suppressing or influencing the differential action, e.g. locking devices using self-locking gears or self-braking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38Constructional 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02Toothed members; Worms
    • F16H55/17Toothed wheel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斜齿轮差速器,包括行星架、动力传递组件、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所述动力传递组件与行星架相连且行星架能为动力传递组件提供支撑,所述行星架能带动动力传递组件公转。本申请以轴向90°啮合斜齿轮为基础,提供一种全新结构的斜齿轮差速器,其能用作中央、前后桥差速器,具有结构简单、防滑、输出扭矩大的优点,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本申请能够实现差速器的功能,可用作中央、前后桥差速器,具有较高的市场应用价值和较好的应用前景。进一步,基于改进后的结构,本申请能够起到平衡轴向推力的作用,有效解决了现有差速器单向推力对差速器磨损的问题,能够有效延长差速器的使用寿命,具有较好的效果。

Description

斜齿轮差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机械传动领域,具体为斜齿轮差速器。本申请以轴向90°啮合斜齿轮为基础,提供一种全新结构的斜齿轮差速器,其能用作中央、前后桥差速器,具有结构简单、防滑、输出扭矩大的优点,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背景技术
汽车差速器能够使左、右(或前、后)驱动轮实现以不同转速转动的机构。当汽车转弯行驶,或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差速器能使左右车轮以不同转速滚动,即保证两侧驱动车轮作纯滚动运动;简言之,差速器是为了调整左、右轮(或前、后轮)的转速差而装置的。在四轮驱动时,通过加入中间差速器,能调整前后轮的转速差,从而保证汽车在曲线行驶时能以不同的速度旋转,进而保证汽车曲线行驶旋转速度基本一致。
为此,人们针对差速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A型托森差速器是利用蜗杆与蜗轮之间传动不可逆的纯机械自锁原理,实现前后轴动力的分配。当其中一边输出轴出现大幅度空转时,蜗杆与蜗轮就会自动发生限滑,从而将扭矩分配到有附着力的另一侧输出轴,从而让车辆脱困。在正常情况下,前后动力分配比能够保持在50:50,但当前轴或后轴其中一侧发生打滑,它就会将75%的动力传递到附着力更好的一侧输出轴上。
申请人在先申请了若干种不同结构的差速器,这些在先的差速器大多基于蜗轮蜗杆结构。申请人通过长期探索,提供一种新的斜齿轮差速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斜齿轮差速器,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实现差速器的功能,可用作中央、前后桥差速器,具有结构简单、防滑、输出扭矩大、自锁性好的优点,具有较高的市场应用价值和较好的应用前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斜齿轮差速器,包括与动力输入装置相连的行星架、动力传递组件、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所述动力传递组件与行星架相连且行星架能为动力传递组件提供支撑,所述行星架能带动动力传递组件公转;
所述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上分别设置有输出斜齿,所述动力传递组件包括采用斜齿设计的传动件且动力传递组件内的传动件之间能相互啮合,所述动力传递组件内的传动件分别与第一输出轴的输出斜齿、第二输出轴的输出斜齿之间形成斜齿啮合结构且动力传递组件能实现转向时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的同步动力分配。
所述第一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一输出斜齿,所述第二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三输出斜齿,第一输出斜齿、第三输出斜齿的旋向相反;
所述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第一动力传递组件,所述第一动力传递组件为至少两组且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均布于行星架上,所述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动件、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动件、第三连接件分别与行星架相连且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动件、第三连接件能分别相对行星架自转;
所述第二传动件包括第二传动杆体、设置在第二传动杆体上的若干个传动斜齿;设置在第二传动杆体上的传动斜齿沿其轴向分为两组传动斜齿组件,分别记为传动斜齿第一组件、传动斜齿第二组件;所述传动斜齿第一组件、传动斜齿第二组件内的传动斜齿依次均布于第二传动杆体的外圆周上,所述传动斜齿第一组件、传动斜齿第二组件呈内八字或外八字布置;
所述第一连接件分别与第一输出斜齿、传动斜齿第一组件相啮合,所述第三连接件分别与传动斜齿第二组件、第三输出斜齿相啮合,所述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存在转速差时能通过第一连接件与传动斜齿第一组件的啮合、传动斜齿第二组件与第三连接件的啮合实现同步动力分配。
所述第一输出斜齿位于第一输出轴的外周向上,所述第三输出斜齿位于第二输出轴的外周向上,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分别采用斜齿轮结构;所述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相平行,所述第二传动杆体的中心轴线分别相对第一连接件的中心轴线、第三连接件的中心轴线倾斜设置;
或所述第一输出斜齿位于第一输出轴的外周向上,所述第三输出斜齿位于第二输出轴的外周向上;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杆体、设置在第一连接杆体上的若干个连接斜齿,设置在第一连接杆体上的连接斜齿沿其轴向分为两组连接斜齿组件,分别记为连接斜齿第一组件、连接斜齿第二组件,所述连接斜齿第一组件、连接斜齿第二组件的旋向相同;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第三连接杆体、设置在第三连接杆体上的若干个连接斜齿,设置在第三连接杆体上的连接斜齿沿其轴向分为两组连接斜齿组件,分别记为连接斜齿第三组件、连接斜齿第四组件,所述连接斜齿第三组件、连接斜齿第四组件的旋向相同;连接斜齿第一组件与连接斜齿第三组件的旋向相反;所述第一输出斜齿与连接斜齿第一组件啮合,所述连接斜齿第二组件与传动斜齿第一组件啮合,所述传动斜齿第二组件与连接斜齿第三组件啮合,所述连接斜齿第四组件与第三输出斜齿啮合;所述第一连接杆体的中心轴线、第二传动杆体的中心轴线、第三连接杆体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
或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工作端、第二输出轴的工作端分别呈管状,所述第一输出斜齿位于第一输出轴的内周向上,所述第三输出斜齿位于第二输出轴的内周向上,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分别采用斜齿轮结构;所述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相平行,所述第二传动杆体的中心轴线分别相对第一连接件的中心轴线、第三连接件的中心轴线倾斜设置。
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分别采用斜齿轮结构;所述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相平行,所述第二传动杆体的中心轴线分别相对第一连接件的中心轴线、第三连接件的中心轴线倾斜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动件、第三连接件分别与行星架相连且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动件、第三连接件能分别相对行星架自转;
或所述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分别呈管状,所述第一输出斜齿位于第一输出轴的内周向上,所述第三输出斜齿位于第二输出轴的内周向上,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分别采用斜齿轮结构;所述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相平行,所述第二传动杆体的中心轴线分别相对第一连接件的中心轴线、第三连接件的中心轴线倾斜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动件、第三连接件分别与行星架相连且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动件、第三连接件能分别相对行星架自转。
所述第一输出轴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输出斜齿、第二输出斜齿,所述第二输出轴上分别设置有第三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第一输出斜齿与第二输出斜齿的旋向相反,第三输出斜齿与第四输出斜齿的旋向相反;
所述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第二动力传递组件,所述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第二动力传递组件为至少两组且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第二动力传递组件均布于行星架上;
所述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动件、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二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第四连接件、第五传动件、第六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动件、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第五传动件、第六连接件分别采用斜齿轮结构,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动件、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第五传动件、第六连接件分别与行星架相连且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动件、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第五传动件、第六连接件能分别相对行星架转动;
所述第一连接件分别与第一输出斜齿、第二传动件相啮合,所述第三连接件分别与第二传动件、第三输出斜齿相啮合;
所述第四连接件分别与第二输出斜齿、第五传动件相啮合,所述第六连接件分别与第五传动件、第六输出斜齿相啮合。
所述第一输出斜齿、第二输出斜齿分别位于第一输出轴的外周向上,所述第一输出斜齿、第二输出斜齿的齿数相同;所述第三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分别位于第二输出轴的外周向上,所述第三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的齿数相同;
或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工作端、第二输出轴的工作端分别呈管状,所述第一输出斜齿、第二输出斜齿分别位于第一输出轴的内周向上,所述第一输出斜齿、第二输出斜齿的齿数相同;所述第三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分别位于第二输出轴的内周向上,所述第三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的齿数相同;
或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工作端、第二输出轴的工作端分别呈管状,所述第一输出斜齿位于第一输出轴的内周向上,所述第二输出斜齿位于第一输出轴的外周向上;所述第三输出斜齿位于第二输出轴的内周向上,所述第四输出斜齿位于第二输出轴的外周向上;所述第一输出斜齿与第三输出斜齿的齿数相同,所述第二输出斜齿与第四输出斜齿的齿数相同;
或所述第一输出轴包括第一输出内管、第二输出外管,所述第一输出内管设置在第二输出外管内侧且第一输出内管与第二输出外管同轴设置,所述第一输出斜齿设置在第一输出内管的外周向上,所述第二输出斜齿设置在第二输出外管的内周向上;所述第二输出轴包括第三输出内管、第四输出外管,所述第三输出内管设置在第四输出外管内侧且第三输出内管与第四输出外管同轴设置,所述第三输出斜齿设置在第三输出内管的外周向上,所述第四输出斜齿设置在第四输出外管的内周向上;所述第三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的齿数不同。
述第一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一输出斜齿,所述第一输出斜齿位于第一输出轴的外周向上;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工作端呈管状,所述第二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三输出斜齿,所述第三输出斜齿位于第二输出轴的内周向上;所述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第一动力传递组件,所述第一动力传递组件为至少两组且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均布于行星架上;
所述第一输出斜齿与第三输出斜齿的旋向相反,所述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由第一斜齿轮、第三斜齿轮构成,所述第一斜齿轮、第三斜齿轮分别与行星架相连且第一斜齿轮、第三斜齿轮能分别相对行星架自转;单个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内,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相平行,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相垂直;所述第一斜齿轮分别与第一输出斜齿、第三斜齿轮相啮合,第三斜齿轮分别与第一斜齿轮、第三输出斜齿相啮合;
所述第一输出斜齿与第三输出斜齿的旋向相同,所述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由第一斜齿轮、第二传动件、第三斜齿轮构成,所述第二传动件采用斜齿轮结构,所述第一斜齿轮、第二传动件、第三斜齿轮分别与行星架相连且第一斜齿轮、第二传动件、第三斜齿轮能分别相对行星架自转;单个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内,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第二传动件、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相平行,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相垂直;所述第一斜齿轮分别与第一输出斜齿、第二传动件相啮合,所述第三斜齿轮分别与第二传动件、第三输出斜齿相啮合。
所述动力传递组件分别向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传输动力。
所述第一动力传递组件与行星架相连且行星架能带动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同步转动;
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螺旋角度与第一输出斜齿的螺旋角度之和为90°,所述第一输出斜齿的螺旋角度大于45°,所述第一输出斜齿的螺旋角度与第三输出斜齿轮的螺旋角度相等。
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工作端呈圆杆状或圆管状,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工作端呈圆杆状或圆管状。
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工作端呈管状,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工作端上设置有内表面、外表面、端面三部分,内表面的中心轴线与外表面的中心轴线相重合;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工作端呈管状,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工作端上设置有内表面、外表面、端面三部分,内表面的中心轴线与外表面的中心轴线相重合。
所述第四连接件的螺旋角度与第二输出斜齿的螺旋角度之和为90°,所述第二输出斜齿的螺旋角度大于45°,所述第二输出斜齿的螺旋角度与第四连接件的螺旋角度相等。
所述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分别与汽车的半轴之间采用紧固连接。
本申请的斜齿轮差速器工作时,动力输入装置与行星架相连,通过动过动力输入装置向行星架输入动力。动力输入装置带动行星架转动,行星架则带动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同步公转。在第一动力传递组件与行星架同步公转的过程中,通过第一连接件与第一输出斜齿的啮合、第三连接件与第三输出斜齿的啮合、第一连接件与第二传动件的啮合、第二传动件与第三连接件的啮合,实现向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的同步动力输入。当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之间存在转速差时,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的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动件、第三连接件在公转的同时自转,从而调节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之间的转速差。
现有的斜齿轮啮合中,通常采用两个45°斜齿轮相互啮合的方式。而在本申请中,第一连接件的螺旋角度与第一输出斜齿的螺旋角度之和为90°,第一输出斜齿的螺旋角度大于45°。基于该结构,螺旋角大的斜齿轮可以很轻松地驱动螺旋角小的斜齿轮,而螺旋角小的斜齿轮驱动螺旋角大的斜齿轮却很费力,通过第一输出斜齿的螺旋角度与第一连接件的螺旋角度差异,即第三输出斜齿的螺旋角度与第三连接件的螺旋角度差异,实现差速器的自锁,这即是本申请的发明原理。
本申请构思巧妙,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能够有效实现差速器的功能,满足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和应用的需求,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大规模推广和应用。进一步,基于改进后的结构,本申请能够起到平衡轴向推力的作用,有效解决了现有差速器单向推力对差速器磨损的问题,能够有效延长差速器的使用寿命,具有较好的效果。
附图说明
本发明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6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内部结构视图。
图9为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第一输出轴,2、第二输出轴,3、第一斜齿轮,4、第二传动件,5、第三斜齿轮,6、第一输出斜齿,7、第三输出斜齿,8、第一连接件,9、第三连接件,10、行星架,11、差速器支撑轴承位,12、行星架支撑轴承位,21、第二输出斜齿,22、第四输出斜齿,23、第四斜齿轮,24、第五传动件,25、第六斜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斜齿轮差速器,包括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行星架、动力传递组件。其中,动力传递组件设置在行星架上,动力传递组件分别向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传输动力。
第一输出轴的工作端呈管状,第一输出轴的管状内侧壁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输出斜齿,第一输出斜齿沿第一输出轴的内侧壁周向均匀布置。
第二输出轴的工作端呈管状,第二输出轴的管状内侧壁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三输出斜齿,第三输出斜齿沿第二输出轴的内侧壁周向均匀布置,第一输出斜齿、第三输出斜齿的旋向相反,即第一输出斜齿、第三输出斜齿呈内八字或外八字布置。
动力传递组件包括至少两组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第一动力传递组件与行星架相连,行星架用于为第一动力传递组件提供支撑。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第一斜齿轮、第二传动件、第三斜齿轮,第一斜齿轮、第三斜齿轮的旋向相反。
第二传动件包括第二传动杆体、设置在第二传动杆体上的若干个传动斜齿;设置在第二传动杆体上的传动斜齿沿其轴向分为两组传动斜齿组件,分别记为传动斜齿第一组件、传动斜齿第二组件;如图所示,传动斜齿第一组件内的传动斜齿沿第二传动杆体的周向均匀布置,传动斜齿第二组件内的传动斜齿沿第二传动杆体的周向均匀布置;传动斜齿第一组件、传动斜齿第二组件内的传动斜齿依次均布于第二传动杆体的外圆周上,传动斜齿第一组件内的传动斜齿的旋向与传动斜齿第二组件内的传动斜齿的旋向相反,即第二传动件上的两组传动斜齿组件呈内八字或外八字布置。在单个第二传动件中,第二传动杆体上的一组传动斜齿组件与第一斜齿轮啮合,第二传动杆体上的另一组传动斜齿组件与第三斜齿轮啮合。
在单个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内,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相平行。第一斜齿轮的连接轴、第二传动件的连接轴、第三斜齿轮的连接轴分别设置在行星架上且行星架能带动第一斜齿轮、第二传动件、第三斜齿轮公转,第一斜齿轮通过其连接轴、第二传动件通过其连接轴、第三斜齿轮通过其连接轴能分别相对行星架自转。同时,第一斜齿轮与第一输出轴上的第一输出斜齿相啮合,第三斜齿轮与第二输出轴上的第三输出斜齿相啮合(本实施例中,第一斜齿轮位于第一输出轴的管状内侧壁内侧,第三斜齿轮位于第二输出轴的管状内侧壁内侧);同时,第一动力传递组件与第一输出轴上第一输出斜齿、第二输出轴上第三输出斜齿的配合,实现斜齿差速器的动力输出。
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出斜齿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一输出斜齿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三输出斜齿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二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三输出斜齿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二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一斜齿轮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一斜齿轮的齿顶中心位置向第一斜齿轮的齿顶两端递减,第一斜齿轮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一斜齿轮的齿根中心位置向第一斜齿轮的齿根两端递减;第三斜齿轮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三斜齿轮的齿顶中心位置向第三斜齿轮的齿顶两端递减,第三斜齿轮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三斜齿轮的齿根中心位置向第三斜齿轮的齿根两端递减;第二传动件上传动斜齿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二传动杆体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二传动件上传动斜齿的齿顶根上各点与第二传动杆体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
作为一种变形,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出斜齿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一输出斜齿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三输出斜齿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二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三输出斜齿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二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一斜齿轮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一斜齿轮的齿顶中心位置向第一斜齿轮的齿顶两端递减,第一斜齿轮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一斜齿轮的齿根中心位置向第一斜齿轮的齿根两端递减;第三斜齿轮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三斜齿轮的齿顶中心位置向第三斜齿轮的齿顶两端递减,第三斜齿轮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三斜齿轮的齿根中心位置向第三斜齿轮的齿根两端递减;第二传动件上传动斜齿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二传动杆体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传动斜齿的齿顶中心位置向传动斜齿的齿顶两端递增,第二传动件上传动斜齿的齿顶根上各点与第二传动杆体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传动斜齿的齿根中心位置向传动斜齿的齿根两端递增。
本实施例斜齿轮差速器的工作过程如下:
(1)在直行状态下,行星架带动动力传递组件公转,通过动力传递组件与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的啮合,实现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的动力输出;
(2)在转弯状态下,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之间出现转速差,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之间的动力分配由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的第二斜齿轮、第二动力传递组件的第四斜齿轮予以实现。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斜齿轮差速器,包括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行星架、动力传递组件。其中,动力传递组件设置在行星架上,动力传递组件分别向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传输动力。
第一输出轴的工作端外周向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输出斜齿,第一输出斜齿沿第一输出轴的周向均匀布置(第一输出斜齿与第一输出轴形成类似斜齿轮的结构)。第二输出轴的工作端外周向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三输出斜齿,第三输出斜齿沿第二输出轴的周向均匀布置,第一输出斜齿、第三输出斜齿的旋向相反,即第一输出斜齿、第三输出斜齿呈内八字或外八字布置。
动力传递组件包括至少两组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第一动力传递组件与行星架相连,行星架用于为第一动力传递组件提供支撑。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第一斜齿轮、第二传动件、第三斜齿轮,第一斜齿轮、第三斜齿轮的旋向相反。
第二传动件包括第二传动杆体、设置在第二传动杆体上的若干个传动斜齿;设置在第二传动杆体上的传动斜齿沿其轴向分为两组传动斜齿组件,分别记为传动斜齿第一组件、传动斜齿第二组件;如图所示,传动斜齿第一组件内的传动斜齿沿第二传动杆体的周向均匀布置,传动斜齿第二组件内的传动斜齿沿第二传动杆体的周向均匀布置;传动斜齿第一组件、传动斜齿第二组件内的传动斜齿依次均布于第二传动杆体的外圆周上,传动斜齿第一组件内的传动斜齿的旋向与传动斜齿第二组件内的传动斜齿的旋向相反,即第二传动件上的两组传动斜齿组件呈内八字或外八字布置。在单个第二传动件中,第二传动杆体上的一组传动斜齿组件与第一斜齿轮啮合,第二传动杆体上的另一组传动斜齿组件与第三斜齿轮啮合。
在单个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内,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相平行。第一斜齿轮的连接轴、第二传动件的连接轴、第三斜齿轮的连接轴分别设置在行星架上且行星架能带动第一斜齿轮、第二传动件、第三斜齿轮公转,第一斜齿轮通过其连接轴、第二传动件通过其连接轴、第三斜齿轮通过其连接轴能分别相对行星架自转。同时,第一斜齿轮与第一输出轴上的第一输出斜齿相啮合,第三斜齿轮与第二输出轴上的第三输出斜齿相啮合。本实施例中,第一动力传递组件与第一输出轴上第一输出斜齿、第二输出轴上第三输出斜齿相配合,实现斜齿差速器的动力输出。
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出斜齿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一输出斜齿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三输出斜齿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二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三输出斜齿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二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一斜齿轮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一斜齿轮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三斜齿轮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三斜齿轮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二传动件上传动斜齿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二传动杆体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二传动件上传动斜齿的齿顶根上各点与第二传动杆体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
作为一种变形,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出斜齿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一输出斜齿的齿顶中心位置向第一输出斜齿的齿顶两端递增,第一输出斜齿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一输出斜齿的齿根中心位置向第一输出斜齿的齿根两端递增;第三输出斜齿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二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三输出斜齿的齿顶中心位置向第三输出斜齿的齿顶两端递增,第三输出斜齿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二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三输出斜齿的齿根中心位置向第三输出斜齿的齿根两端递增;第一斜齿轮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一斜齿轮的齿顶中心位置向第一斜齿轮的齿顶两端递减,第一斜齿轮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一斜齿轮的齿根中心位置向第一斜齿轮的齿根两端递减;第三斜齿轮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三斜齿轮的齿顶中心位置向第三斜齿轮的齿顶两端递减,第三斜齿轮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三斜齿轮的齿根中心位置向第三斜齿轮的齿根两端递减;第二传动件上传动斜齿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二传动杆体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传动斜齿的齿顶中心位置向传动斜齿的齿顶两端递增,第二传动件上传动斜齿的齿顶根上各点与第二传动杆体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传动斜齿的齿根中心位置向传动斜齿的齿根两端递增。
作为一种变形,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出斜齿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一输出斜齿的齿顶中心位置向第一输出斜齿的齿顶两端递增,第一输出斜齿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一输出斜齿的齿根中心位置向第一输出斜齿的齿根两端递增;第三输出斜齿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二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三输出斜齿的齿顶中心位置向第三输出斜齿的齿顶两端递增,第三输出斜齿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二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三输出斜齿的齿根中心位置向第三输出斜齿的齿根两端递增;第一斜齿轮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一斜齿轮的齿顶中心位置向第一斜齿轮的齿顶两端递减,第一斜齿轮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一斜齿轮的齿根中心位置向第一斜齿轮的齿根两端递减;第三斜齿轮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三斜齿轮的齿顶中心位置向第三斜齿轮的齿顶两端递减,第三斜齿轮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三斜齿轮的齿根中心位置向第三斜齿轮的齿根两端递减;第二传动件上传动斜齿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二传动杆体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二传动件上传动斜齿的齿顶根上各点与第二传动杆体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
本实施例斜齿轮差速器的工作过程如下:
(1)在直行状态下,行星架带动动力传递组件公转,通过动力传递组件与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的啮合,实现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的动力输出;
(2)在转弯状态下,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之间出现转速差,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之间的动力分配由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的第二斜齿轮、第二动力传递组件的第四斜齿轮予以实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斜齿轮差速器,包括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行星架、动力传递组件。其中,动力传递组件设置在行星架上,动力传递组件分别向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传输动力。
第一输出轴的工作端外周向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输出斜齿,第一输出斜齿沿第一输出轴的周向均匀布置(第一输出斜齿与第一输出轴形成类似斜齿轮的结构)。第二输出轴的工作端外周向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三输出斜齿,第三输出斜齿沿第二输出轴的周向均匀布置,第一输出斜齿、第三输出斜齿的旋向相反,即第一输出斜齿、第三输出斜齿呈内八字或外八字布置。
动力传递组件包括至少两组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第一动力传递组件与行星架相连,行星架用于为第一动力传递组件提供支撑。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动件、第三连接件。其中,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杆体、设置在第一连接杆体上的若干个连接斜齿;设置在第一连接杆体上的连接斜齿沿其轴向分为两组连接斜齿组件,分别记为连接斜齿第一组件、连接斜齿第二组件,连接斜齿第一组件、连接斜齿第二组件的旋向相同。第三连接件包括第三连接杆体、设置在第三连接杆体上的若干个连接斜齿;设置在第三连接杆体上的连接斜齿沿其轴向分为两组连接斜齿组件,分别记为连接斜齿第三组件、连接斜齿第四组件,连接斜齿第三组件、连接斜齿第四组件的旋向相同。本实施例中,连接斜齿第一组件与连接斜齿第三组件的旋向相反。
第二传动件包括第二传动杆体、设置在第二传动杆体上的若干个传动斜齿;设置在第二传动杆体上的传动斜齿沿其轴向分为两组传动斜齿组件,分别记为传动斜齿第一组件、传动斜齿第二组件;如图所示,传动斜齿第一组件内的传动斜齿沿第二传动杆体的周向均匀布置,传动斜齿第二组件内的传动斜齿沿第二传动杆体的周向均匀布置;传动斜齿第一组件、传动斜齿第二组件内的传动斜齿依次均布于第二传动杆体的外圆周上,传动斜齿第一组件内的传动斜齿的旋向与传动斜齿第二组件内的传动斜齿的旋向相反,即第二传动件上的两组传动斜齿组件呈内八字或外八字布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出斜齿与第一连接件上的一组连接斜齿组件啮合,第一连接件上的另一组连接斜齿组件与第二连接件上的一组传动斜齿组件;第二连接件上的另一组传动斜齿组件与第三连接件上的一组连接斜齿组件啮合,第三连接件上的另一组连接斜齿组件与第三输出斜齿啮合。更具体地,第一输出斜齿与连接斜齿第一组件啮合,连接斜齿第二组件与传动斜齿第一组件啮合,传动斜齿第二组件与连接斜齿第三组件啮合,连接斜齿第四组件与第三输出斜齿啮合。
在单个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内,第一连接杆体的中心轴线、第二传动杆体的中心轴线、第三连接杆体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第一连接件的连接轴、第二传动件的连接轴、第三连接件的连接轴分别设置在行星架上且行星架能带动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动件、第三连接件公转,第一连接件通过其连接轴、第二传动件通过其连接轴、第三连接件通过其连接轴能分别相对行星架自转。该结构中,第一动力传递组件与第一输出轴上第一输出斜齿、第二输出轴上第三输出斜齿的配合,实现斜齿差速器的动力输出。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斜齿轮差速器,包括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行星架、动力传递组件。其中,动力传递组件设置在行星架上,动力传递组件分别向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传输动力。
第一输出轴包括第一输出内管、第二输出外管,第一输出内管设置在第二输出外管内侧且第一输出内管与第二输出外管同轴设置(即第一输出内管与第二输出外管固连且第一输出内管与第二输出外管的中心轴线相重合),第一输出内管、第二输出外管采用一体成型设计。第一输出内管的外周向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输出斜齿,第一输出斜齿沿第一输出内管的外周向均匀布置;第二输出外管的内周向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二输出斜齿,第二输出斜齿沿第二输出外管的内周向均匀布置;第一输出斜齿、第二输出斜齿的旋向相反。
第二输出轴包括第三输出内管、第四输出外管,第三输出内管设置在第四输出外管内侧且第三输出内管与第四输出外管同轴设置(即第三输出内管与第四输出外管固连且第三输出内管与第四输出外管的中心轴线相重合),第三输出内管、第四输出外管采用一体成型设计。第三输出内管的外周向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三输出斜齿,第三输出斜齿沿第三输出内管的外周向均匀布置;第四输出外管的内周向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四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沿第四输出外管的内周向均匀布置;第三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的旋向相反。
第一输出内管、第三输出内管的外径相等,第三输出斜齿的齿数与第一输出斜齿相同(即第一输出轴上的第一输出斜齿的数量与第二输出轴上的第三输出斜齿的数量相等),第一输出斜齿、第三输出斜齿的旋向相同。第二输出外管、第四输出外管的内径相等,第四输出斜齿的齿数与第二输出斜齿相同(即第一输出轴上的第二输出斜齿的数量与第二输出轴上的第四输出斜齿的数量相等),第二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的旋向相同。
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第二动力传递组件,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第二动力传递组件分别与行星架相连,行星架用于为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第二动力传递组件提供支撑,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第二动力传递组件分别为至少两组。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第一斜齿轮、第二传动件、第三斜齿轮,第一斜齿轮、第三斜齿轮的齿数和旋向均相同。第二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第四斜齿轮、第五传动件、第六斜齿轮,第四斜齿轮、第六斜齿轮的齿数和旋向均相同。第二传动件、第五传动件分别采用斜齿轮结构;第二传动件包括第二传动杆体、设置在第二传动杆体上的传动斜齿;第五传动件包括第五传动杆体、设置在第五传动杆体上的传动斜齿。
在单个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内,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相平行。第一斜齿轮的连接轴、第二传动件的连接轴、第三斜齿轮的连接轴分别设置在行星架上且行星架能带动第一斜齿轮、第二传动件、第三斜齿轮公转,第一斜齿轮通过其连接轴、第二传动件通过其连接轴、第三斜齿轮通过其连接轴能分别相对行星架自转。同时,第一斜齿轮分别与第一输出斜齿、第二传动件相啮合,第三斜齿轮分别与第二传动件、第三输出斜齿相啮合。
在单个第二动力传递组件内,第四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第六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相平行。第四斜齿轮的连接轴、第五传动件的连接轴、第六斜齿轮的连接轴分别设置在行星架上且行星架能带动第四斜齿轮、第五传动件、第六斜齿轮公转,第四斜齿轮通过其连接轴、第五传动件通过其连接轴、第六斜齿轮通过其连接轴能分别相对行星架自转。同时,第四斜齿轮分别与第二输出斜齿、第五传动件相啮合,第六斜齿轮分别与第五传动件、第四输出斜齿相啮合。本实施例中,第一动力传递组件与第一输出斜齿、第三输出斜齿的配合,第二动力传递组件与第二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的配合,实现斜齿差速器的动力输出。
本实施例中,第四斜齿轮和第六斜齿轮的齿顶和齿根上各点沿其轴中心线向两端递减,第五传动件的齿顶和齿根上各点沿其轴中心线向两端递增。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斜齿轮差速器,包括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行星架、动力传递组件。其中,动力传递组件设置在行星架上,动力传递组件分别向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传输动力。
第一输出轴的工作端呈管状,第一输出轴的管状内侧壁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输出斜齿,第一输出斜齿沿第一输出轴的内侧壁周向均匀布置;第一输出轴的管状外侧壁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二输出斜齿,第二输出斜齿沿第一输出轴的外侧壁周向均匀布置。第二输出轴的工作端呈管状,第二输出轴的管状内侧壁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三输出斜齿,第三输出斜齿沿第二输出轴的内侧壁周向均匀布置;第二输出轴的管状外侧壁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四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沿第二输出轴的外侧壁周向均匀布置。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出斜齿、第二输出斜齿与第一输出轴采用一体设计,第一输出斜齿、第二输出斜齿的齿数不同,第一输出斜齿与第二输出斜齿的旋向相反;第三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与第二输出轴采用一体设计,第三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的齿数不同,第三输出斜齿与第四输出斜齿的旋向相反。
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第二动力传递组件,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第二动力传递组件分别为至少两组。本实施例中,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第二动力传递组件分别与行星架相连,行星架用于为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第二动力传递组件提供支撑。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第一斜齿轮、第二传动件、第三斜齿轮,第一斜齿轮、第三斜齿轮的齿数和旋向均相同。第二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第四斜齿轮、第五传动件、第六斜齿轮,第四斜齿轮、第六斜齿轮的齿数和旋向均相同。第二传动件、第五传动件分别采用斜齿轮结构;第二传动件包括第二传动杆体、设置在第二传动杆体上的传动斜齿;第五传动件包括第五传动杆体、设置在第五传动杆体上的传动斜齿。
在单个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内,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相平行。第一斜齿轮的连接轴、第二传动件的连接轴、第三斜齿轮的连接轴分别设置在行星架上且行星架能带动第一斜齿轮、第二传动件、第三斜齿轮公转,第一斜齿轮通过其连接轴、第二传动件通过其连接轴、第三斜齿轮通过其连接轴能分别相对行星架自转。同时,第一斜齿轮分别与第一输出斜齿、第二传动件相啮合,第三斜齿轮分别与第二传动件、第三输出斜齿相啮合。
在单个第二动力传递组件内,第四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第六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相平行。第四斜齿轮的连接轴、第五传动件的连接轴、第六斜齿轮的连接轴分别设置在行星架上且行星架能带动第四斜齿轮、第五传动件、第六斜齿轮公转,第四斜齿轮通过其连接轴、第五传动件通过其连接轴、第六斜齿轮通过其连接轴能分别相对行星架自转。同时,第四斜齿轮分别与第二输出斜齿、第五传动件相啮合,第六斜齿轮分别与第五传动件、第四输出斜齿相啮合。本实施例中,第一动力传递组件与第一输出斜齿、第三输出斜齿的配合,第二动力传递组件与第二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的配合,实现斜齿差速器的动力输出。
本实施例中,第二传动杆体、第五传动杆体可以为单独的两根轴,也可以为同一根轴(如图所示)。
本实施例中,第一斜齿轮和第三斜齿轮的齿顶和齿根上各点沿其轴中心线至两端递减,第二传动件的齿顶和齿根上各点沿其轴中心线向两端递增。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斜齿轮差速器,包括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行星架、动力传递组件。其中,动力传递组件设置在行星架上,动力传递组件分别向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传输动力。
第一输出轴的工作端外周向上均匀设置有第一输出斜齿、第二输出斜齿,第一输出斜齿、第二输出斜齿的齿数相同(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出斜齿、第二输出斜齿分别为N个,且第一输出斜齿、第二输出斜齿均布于第一输出轴外圆周上),第一输出斜齿、第二输出斜齿的旋向相反且第一输出斜齿、第二输出斜齿的螺旋角相等,即第一输出轴的第一输出斜齿、第二输出斜齿呈内八字或外八字布置。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出斜齿沿第一输出轴的周向均匀布置并构成第一输出斜齿组件(第一输出斜齿组件与第一输出轴形成类似斜齿轮的结构),第二输出斜齿沿第一输出轴的周向均匀布置并构成第二输出斜齿组件(第二输出斜齿组件与第一输出轴形成类似斜齿轮的结构);如图所示,第一输出斜齿组件、第二输出斜齿组件依次设置在第一输出轴上。
第二输出轴的工作端外周向上均匀设置有第三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第三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的齿数相同(本实施例中,第三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分别为N个,且第三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均布于第二输出轴外圆周上),第三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的旋向相反且第三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的螺旋角相等,即第二输出轴的第三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呈内八字或外八字布置。本实施例中,第三输出斜齿沿第二输出轴的周向均匀布置并构成第三输出斜齿组件(第三输出斜齿组件与第二输出轴形成类似斜齿轮的结构),第四输出斜齿沿第二输出轴的周向均匀布置并构成第四输出斜齿组件(第四输出斜齿组件与第二输出轴形成类似斜齿轮的结构);如图所示,第三输出斜齿组件、第四输出斜齿组件依次设置在第二输出轴上。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出斜齿组件与第三输出斜齿组件的旋向相同。
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第二动力传递组件,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第二动力传递组件交错设置在行星架上。
本实施例中,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第一斜齿轮、第二传动件、第三斜齿轮,第一斜齿轮、第三斜齿轮的齿数和旋向均相同,第一斜齿轮分别与第一输出轴上的第一输出斜齿、第二传动件相啮合,第三斜齿轮分别与第二传动件、第二输出轴上的第三输出斜齿相啮合。在单个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内,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相平行,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分别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第二传动件的中心轴线相垂直,第二传动件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相垂直。第一斜齿轮的连接轴、第二传动件的连接轴、第三斜齿轮的连接轴分别设置在行星架上且行星架能带动第一斜齿轮、第二传动件、第三斜齿轮公转,第一斜齿轮通过其连接轴、第二传动件通过其连接轴、第三斜齿轮通过其连接轴能分别相对行星架自转。
第二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第四斜齿轮、第五传动件、第六斜齿轮,第四斜齿轮、第六斜齿轮的齿数和旋向均相同,第四斜齿轮分别与第一输出轴上的第二输出斜齿、第五传动件相啮合,第六斜齿轮分别与第五传动件、第二输出轴上的第四输出斜齿相啮合。在单个第二动力传递组件内,第四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第六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相平行,第四齿轮的中心轴线分别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第五传动件的中心轴线相垂直,第五传动件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相垂直。第四斜齿轮的连接轴、第五传动件的连接轴、第六斜齿轮的连接轴分别设置在行星架上且行星架能带动第四斜齿轮、第五传动件、第六斜齿轮公转,第四斜齿轮通过其连接轴、第五传动件通过其连接轴、第六斜齿轮通过其连接轴能分别相对行星架自转。在一个具体实例中,第一输出斜齿、第三输出斜齿分别采用右旋,第二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分别采用左旋。本实施例中,第二传动件、第五传动件采用斜齿轮设计。
本实施例中,第一动力传递组件与第一输出轴上第一输出斜齿、第二输出轴上第三输出斜齿相配合,第二动力传递组件与第一输出轴上第二输出斜齿、第二输出轴上第四输出斜齿相配合,实现斜齿差速器的动力输出。
本实施例斜齿轮差速器的工作过程如下:
(1)在直行状态下,行星架带动动力传递组件公转,通过动力传递组件与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的啮合,实现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的动力输出;
(2)在转弯状态下,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之间出现转速差,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之间的动力分配由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的第二传动件、第二动力传递组件的第四斜齿轮予以实现。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斜齿轮差速器,包括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行星架、动力传递组件。其中,动力传递组件设置在行星架上,动力传递组件分别向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传输动力。
第一输出轴的工作端外周向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输出斜齿,第一输出斜齿沿第一输出轴的周向均匀布置(第一输出斜齿与第一输出轴形成类似斜齿轮的结构)。第二输出轴的工作端呈管状,第二输出轴的管状内侧壁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三输出斜齿,第三输出斜齿沿第二输出轴的内侧壁周向均匀布置。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出斜齿与第三输出斜齿的旋向相反。
动力传递组件包括至少两组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第一动力传递组件与行星架相连,行星架用于为第一动力传递组件提供支撑。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由第一斜齿轮、第三斜齿轮构成,第一斜齿轮、第三斜齿轮的旋向均相反。
在单个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内,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相平行,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相垂直,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与第二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相垂直。第一斜齿轮的连接轴、第三斜齿轮的连接轴分别设置在行星架上且行星架能带动第一斜齿轮、第三斜齿轮公转,第一斜齿轮通过其连接轴、第三斜齿轮通过其连接轴能分别相对行星架自转。同时,第一斜齿轮分别与第一输出斜齿、第三斜齿轮相啮合,第三斜齿轮分别与第一斜齿轮、第三输出斜齿相啮合。
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出斜齿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一输出斜齿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一斜齿轮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一斜齿轮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三输出斜齿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二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三输出斜齿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二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三斜齿轮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三斜齿轮的齿顶中心位置向第三斜齿轮的齿顶两端递减,第三斜齿轮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三斜齿轮的齿根中心位置向第三斜齿轮的齿根两端递减。
作为一种变形,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出斜齿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一输出斜齿的齿顶中心位置向第一输出斜齿的齿顶两端递减,第一输出斜齿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一输出斜齿的齿根中心位置向第一输出斜齿的齿根两端递减;第一斜齿轮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一斜齿轮的齿顶中心位置向第一斜齿轮的齿顶两端递增,第一斜齿轮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一斜齿轮的齿根中心位置向第一斜齿轮的齿根两端递增。第三输出斜齿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二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三输出斜齿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二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三斜齿轮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三斜齿轮的齿顶中心位置向第三斜齿轮的齿顶两端递减,第三斜齿轮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三斜齿轮的齿根中心位置向第三斜齿轮的齿根两端递减。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斜齿轮差速器,包括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行星架、动力传递组件。其中,动力传递组件设置在行星架上,动力传递组件分别向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传输动力。
第一输出轴的工作端外周向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输出斜齿,第一输出斜齿沿第一输出轴的周向均匀布置(第一输出斜齿与第一输出轴形成类似斜齿轮的结构)。第二输出轴的工作端呈管状,第二输出轴的管状内侧壁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三输出斜齿,第三输出斜齿沿第二输出轴的内侧壁周向均匀布置。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出斜齿与第三输出斜齿的旋向相同。
动力传递组件包括至少两组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第一动力传递组件与行星架相连,行星架用于为第一动力传递组件提供支撑。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由第一斜齿轮、第二传动件、第三斜齿轮构成,第二传动件采用斜齿轮结构,第一斜齿轮、第三斜齿轮的旋向均相同。
在单个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内,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第二传动件、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相平行,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相垂直。第一斜齿轮的连接轴、第二传动件的连接轴、第三斜齿轮的连接轴分别设置在行星架上且行星架能带动第一斜齿轮、第二传动件、第三斜齿轮公转,第一斜齿轮通过其连接轴、第二传动件通过其连接轴、第三斜齿轮通过其连接轴能分别相对行星架自转。同时,第一斜齿轮分别与第一输出斜齿、第二传动件相啮合,第三斜齿轮分别与第二传动件、第三输出斜齿相啮合。
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出斜齿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一输出斜齿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一斜齿轮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一斜齿轮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
作为一种变形,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出斜齿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一输出斜齿的齿顶中心位置向第一输出斜齿的齿顶两端递增,第一输出斜齿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一输出斜齿的齿根中心位置向第一输出斜齿的齿根两端递增;第一斜齿轮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一斜齿轮的齿顶中心位置向第一斜齿轮的齿顶两端递减,第一斜齿轮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一斜齿轮的齿根中心位置向第一斜齿轮的齿根两端递减。
本实施例中,第三输出斜齿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二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三输出斜齿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二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三斜齿轮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三斜齿轮的齿顶中心位置向第三斜齿轮的齿顶两端递减,第三斜齿轮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三斜齿轮的齿根中心位置向第三斜齿轮的齿根两端递减;第二传动件上传动斜齿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二传动杆体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二传动件上传动斜齿的齿顶根上各点与第二传动杆体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
作为一种变形,本实施例中,第三输出斜齿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二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三输出斜齿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二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三斜齿轮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三斜齿轮的齿顶中心位置向第三斜齿轮的齿顶两端递减,第三斜齿轮的齿根上各点与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第三斜齿轮的齿根中心位置向第三斜齿轮的齿根两端递减;第二传动件上传动斜齿的齿顶上各点与第二传动杆体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传动斜齿的齿顶中心位置向传动斜齿的齿顶两端递增,第二传动件上传动斜齿的齿顶根上各点与第二传动杆体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沿传动斜齿的齿根中心位置向传动斜齿的齿根两端递增。
本申请中,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分别与汽车的半轴之间采用紧固连接。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合。

Claims (10)

1.斜齿轮差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动力输入装置相连的行星架、动力传递组件、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所述动力传递组件与行星架相连且行星架能为动力传递组件提供支撑,所述行星架能带动动力传递组件公转;
所述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上分别设置有输出斜齿,所述动力传递组件包括采用斜齿设计的传动件且动力传递组件内的传动件之间能相互啮合,所述动力传递组件内的传动件分别与第一输出轴的输出斜齿、第二输出轴的输出斜齿之间形成斜齿啮合结构且动力传递组件能实现转向时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的同步动力分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齿轮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一输出斜齿,所述第二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三输出斜齿,第一输出斜齿、第三输出斜齿的旋向相反;
所述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第一动力传递组件,所述第一动力传递组件为至少两组且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均布于行星架上,所述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动件、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动件、第三连接件分别与行星架相连且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动件、第三连接件能分别相对行星架自转;
所述第二传动件包括第二传动杆体、设置在第二传动杆体上的若干个传动斜齿;设置在第二传动杆体上的传动斜齿沿其轴向分为两组传动斜齿组件,分别记为传动斜齿第一组件、传动斜齿第二组件;所述传动斜齿第一组件、传动斜齿第二组件内的传动斜齿依次均布于第二传动杆体的外圆周上,所述传动斜齿第一组件、传动斜齿第二组件呈内八字或外八字布置;
所述第一连接件分别与第一输出斜齿、传动斜齿第一组件相啮合,所述第三连接件分别与传动斜齿第二组件、第三输出斜齿相啮合,所述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存在转速差时能通过第一连接件与传动斜齿第一组件的啮合、传动斜齿第二组件与第三连接件的啮合实现同步动力分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斜齿轮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斜齿位于第一输出轴的外周向上,所述第三输出斜齿位于第二输出轴的外周向上,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分别采用斜齿轮结构;所述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相平行,所述第二传动杆体的中心轴线分别相对第一连接件的中心轴线、第三连接件的中心轴线倾斜设置;
或所述第一输出斜齿位于第一输出轴的外周向上,所述第三输出斜齿位于第二输出轴的外周向上;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杆体、设置在第一连接杆体上的若干个连接斜齿,设置在第一连接杆体上的连接斜齿沿其轴向分为两组连接斜齿组件,分别记为连接斜齿第一组件、连接斜齿第二组件,所述连接斜齿第一组件、连接斜齿第二组件的旋向相同;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第三连接杆体、设置在第三连接杆体上的若干个连接斜齿,设置在第三连接杆体上的连接斜齿沿其轴向分为两组连接斜齿组件,分别记为连接斜齿第三组件、连接斜齿第四组件,所述连接斜齿第三组件、连接斜齿第四组件的旋向相同;连接斜齿第一组件与连接斜齿第三组件的旋向相反;所述第一输出斜齿与连接斜齿第一组件啮合,所述连接斜齿第二组件与传动斜齿第一组件啮合,所述传动斜齿第二组件与连接斜齿第三组件啮合,所述连接斜齿第四组件与第三输出斜齿啮合;所述第一连接杆体的中心轴线、第二传动杆体的中心轴线、第三连接杆体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
或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工作端、第二输出轴的工作端分别呈管状,所述第一输出斜齿位于第一输出轴的内周向上,所述第三输出斜齿位于第二输出轴的内周向上,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分别采用斜齿轮结构;所述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相平行,所述第二传动杆体的中心轴线分别相对第一连接件的中心轴线、第三连接件的中心轴线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斜齿轮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分别采用斜齿轮结构;所述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相平行,所述第二传动杆体的中心轴线分别相对第一连接件的中心轴线、第三连接件的中心轴线倾斜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动件、第三连接件分别与行星架相连且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动件、第三连接件能分别相对行星架自转;
或所述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分别呈管状,所述第一输出斜齿位于第一输出轴的内周向上,所述第三输出斜齿位于第二输出轴的内周向上,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分别采用斜齿轮结构;所述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相平行,所述第二传动杆体的中心轴线分别相对第一连接件的中心轴线、第三连接件的中心轴线倾斜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动件、第三连接件分别与行星架相连且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动件、第三连接件能分别相对行星架自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齿轮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轴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输出斜齿、第二输出斜齿,所述第二输出轴上分别设置有第三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第一输出斜齿与第二输出斜齿的旋向相反,第三输出斜齿与第四输出斜齿的旋向相反;
所述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第二动力传递组件,所述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第二动力传递组件为至少两组且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第二动力传递组件均布于行星架上;
所述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动件、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二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第四连接件、第五传动件、第六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动件、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第五传动件、第六连接件分别采用斜齿轮结构,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动件、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第五传动件、第六连接件分别与行星架相连且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动件、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第五传动件、第六连接件能分别相对行星架转动;
所述第一连接件分别与第一输出斜齿、第二传动件相啮合,所述第三连接件分别与第二传动件、第三输出斜齿相啮合;
所述第四连接件分别与第二输出斜齿、第五传动件相啮合,所述第六连接件分别与第五传动件、第六输出斜齿相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斜齿轮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斜齿、第二输出斜齿分别位于第一输出轴的外周向上,所述第一输出斜齿、第二输出斜齿的齿数相同;所述第三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分别位于第二输出轴的外周向上,所述第三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的齿数相同;
或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工作端、第二输出轴的工作端分别呈管状,所述第一输出斜齿、第二输出斜齿分别位于第一输出轴的内周向上,所述第一输出斜齿、第二输出斜齿的齿数相同;所述第三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分别位于第二输出轴的内周向上,所述第三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的齿数相同;
或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工作端、第二输出轴的工作端分别呈管状,所述第一输出斜齿位于第一输出轴的内周向上,所述第二输出斜齿位于第一输出轴的外周向上;所述第三输出斜齿位于第二输出轴的内周向上,所述第四输出斜齿位于第二输出轴的外周向上;所述第一输出斜齿与第三输出斜齿的齿数相同,所述第二输出斜齿与第四输出斜齿的齿数相同;
或所述第一输出轴包括第一输出内管、第二输出外管,所述第一输出内管设置在第二输出外管内侧且第一输出内管与第二输出外管同轴设置,所述第一输出斜齿设置在第一输出内管的外周向上,所述第二输出斜齿设置在第二输出外管的内周向上;所述第二输出轴包括第三输出内管、第四输出外管,所述第三输出内管设置在第四输出外管内侧且第三输出内管与第四输出外管同轴设置,所述第三输出斜齿设置在第三输出内管的外周向上,所述第四输出斜齿设置在第四输出外管的内周向上;所述第三输出斜齿、第四输出斜齿的齿数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齿轮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一输出斜齿,所述第一输出斜齿位于第一输出轴的外周向上;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工作端呈管状,所述第二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三输出斜齿,所述第三输出斜齿位于第二输出轴的内周向上;所述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第一动力传递组件,所述第一动力传递组件为至少两组且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均布于行星架上;
所述第一输出斜齿与第三输出斜齿的旋向相反,所述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由第一斜齿轮、第三斜齿轮构成,所述第一斜齿轮、第三斜齿轮分别与行星架相连且第一斜齿轮、第三斜齿轮能分别相对行星架自转;单个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内,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相平行,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相垂直;所述第一斜齿轮分别与第一输出斜齿、第三斜齿轮相啮合,第三斜齿轮分别与第一斜齿轮、第三输出斜齿相啮合;
所述第一输出斜齿与第三输出斜齿的旋向相同,所述第一动力传递组件由第一斜齿轮、第二传动件、第三斜齿轮构成,所述第二传动件采用斜齿轮结构,所述第一斜齿轮、第二传动件、第三斜齿轮分别与行星架相连且第一斜齿轮、第二传动件、第三斜齿轮能分别相对行星架自转;单个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内,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第二传动件、第三斜齿轮的中心轴线相平行,第一斜齿轮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相垂直;所述第一斜齿轮分别与第一输出斜齿、第二传动件相啮合,所述第三斜齿轮分别与第二传动件、第三输出斜齿相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斜齿轮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组件与行星架相连且行星架能带动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同步转动;
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螺旋角度与第一输出斜齿的螺旋角度之和为90°,所述第一输出斜齿的螺旋角度大于45°,所述第一输出斜齿的螺旋角度与第三输出斜齿轮的螺旋角度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齿轮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工作端呈管状,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工作端上设置有内表面、外表面、端面三部分,内表面的中心轴线与外表面的中心轴线相重合;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工作端呈管状,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工作端上设置有内表面、外表面、端面三部分,内表面的中心轴线与外表面的中心轴线相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斜齿轮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分别与汽车的半轴之间采用紧固连接。
CN202011111220.3A 2020-10-16 2020-10-16 斜齿轮差速器 Active CN1121781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11220.3A CN112178152B (zh) 2020-10-16 2020-10-16 斜齿轮差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11220.3A CN112178152B (zh) 2020-10-16 2020-10-16 斜齿轮差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78152A true CN112178152A (zh) 2021-01-05
CN112178152B CN112178152B (zh) 2023-02-21

Family

ID=73951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11220.3A Active CN112178152B (zh) 2020-10-16 2020-10-16 斜齿轮差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7815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26373A (zh) * 2022-01-24 2022-03-25 王荣威 一种建筑工程用污泥管内部防堵清理装置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91407492A (en) * 1913-05-10 1914-11-05 William Freiderich Muehl Improvements in Differential Gearing.
GB804775A (en) * 1956-03-21 1958-11-19 Vernon Elmer Gleasman Differential gear mechanism
US4667535A (en) * 1984-01-06 1987-05-26 Jack Knight (Developments) Limited Differentials
CN1050598A (zh) * 1989-09-28 1991-04-10 Ivg澳大利亚有限公司 差速齿轮机构
CN1288830A (zh) * 1999-09-22 2001-03-28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四轮驱动车辆的桥间差速器
CN1340429A (zh) * 2000-08-30 2002-03-20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螺旋齿轮型防滑差动装置
US20020043129A1 (en) * 2000-10-12 2002-04-18 Yakov Fleytman Drive axle assembly with worm gearset and differential
CN1769740A (zh) * 2005-11-15 2006-05-10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无间隙双齿轮输出传动方法及传动装置
CN101169181A (zh) * 2006-10-27 2008-04-30 托维克公司 带有混合齿轮装置的全牵引差速器
JP2009047278A (ja) * 2007-08-22 2009-03-05 Masahiro Kurita ロック方向切替えクラッチおよび簡易差動歯車装置
CN201944224U (zh) * 2011-01-20 2011-08-24 史凯 汽车防滑差速器
CN201973177U (zh) * 2011-01-27 2011-09-14 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 组合式双斜齿无侧间隙传动装置
FR2959291A1 (fr) * 2010-04-23 2011-10-28 Renault Sas Differentiel autobloquant
CN203670672U (zh) * 2013-10-22 2014-06-25 马佳准 差速器
CN103925351A (zh) * 2014-03-24 2014-07-16 魏家斌 一种行星蜗轮蜗杆防滑差速器
CN104343896A (zh) * 2014-10-22 2015-02-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外啮合式双斜齿行星传动减速机
CN204344861U (zh) * 2014-12-23 2015-05-20 吴秋民 防滑差速器
WO2015173628A1 (de) * 2014-05-15 2015-11-19 Albrecht Baumann Selbstentsperrendes ausgleichsgetriebe
CN107355524A (zh) * 2017-07-20 2017-11-17 柳州市罗伯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分差动减速器
CN108240451A (zh) * 2016-12-27 2018-07-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差速器以及车辆
JP2020094681A (ja) * 2018-11-29 2020-06-18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車両用差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91407492A (en) * 1913-05-10 1914-11-05 William Freiderich Muehl Improvements in Differential Gearing.
GB804775A (en) * 1956-03-21 1958-11-19 Vernon Elmer Gleasman Differential gear mechanism
US4667535A (en) * 1984-01-06 1987-05-26 Jack Knight (Developments) Limited Differentials
CN1050598A (zh) * 1989-09-28 1991-04-10 Ivg澳大利亚有限公司 差速齿轮机构
CN1288830A (zh) * 1999-09-22 2001-03-28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四轮驱动车辆的桥间差速器
CN1340429A (zh) * 2000-08-30 2002-03-20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螺旋齿轮型防滑差动装置
US20020043129A1 (en) * 2000-10-12 2002-04-18 Yakov Fleytman Drive axle assembly with worm gearset and differential
CN1769740A (zh) * 2005-11-15 2006-05-10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无间隙双齿轮输出传动方法及传动装置
CN101169181A (zh) * 2006-10-27 2008-04-30 托维克公司 带有混合齿轮装置的全牵引差速器
JP2009047278A (ja) * 2007-08-22 2009-03-05 Masahiro Kurita ロック方向切替えクラッチおよび簡易差動歯車装置
FR2959291A1 (fr) * 2010-04-23 2011-10-28 Renault Sas Differentiel autobloquant
CN201944224U (zh) * 2011-01-20 2011-08-24 史凯 汽车防滑差速器
CN201973177U (zh) * 2011-01-27 2011-09-14 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 组合式双斜齿无侧间隙传动装置
CN203670672U (zh) * 2013-10-22 2014-06-25 马佳准 差速器
CN103925351A (zh) * 2014-03-24 2014-07-16 魏家斌 一种行星蜗轮蜗杆防滑差速器
WO2015173628A1 (de) * 2014-05-15 2015-11-19 Albrecht Baumann Selbstentsperrendes ausgleichsgetriebe
CN104343896A (zh) * 2014-10-22 2015-02-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外啮合式双斜齿行星传动减速机
CN204344861U (zh) * 2014-12-23 2015-05-20 吴秋民 防滑差速器
CN108240451A (zh) * 2016-12-27 2018-07-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差速器以及车辆
CN107355524A (zh) * 2017-07-20 2017-11-17 柳州市罗伯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分差动减速器
JP2020094681A (ja) * 2018-11-29 2020-06-18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車両用差動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单鹏等: "新型直齿圆柱齿轮轮间差速器的设计与性能仿真分析",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黄知秋: "奥迪自锁式中央差速器结构比较与原理分析", 《汽车维修》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26373A (zh) * 2022-01-24 2022-03-25 王荣威 一种建筑工程用污泥管内部防堵清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78152B (zh) 2023-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00267B2 (en) Drive module with compact differential mechanism
CN107191553A (zh) 具有分离双级减速行星系的双速电动全轮驱动
CN201944224U (zh) 汽车防滑差速器
CN112178152B (zh) 斜齿轮差速器
CN115042560B (zh) 一种汽车及其电驱传动机构
US7217212B2 (en) Differential gear system having a stably-oriented orbiting gear
CN114857230A (zh) 电动汽车用传动比5至15推力式cvt机械无级变速器
CN201428791Y (zh) 一种平行行星螺旋齿轮式限滑差速器
CN101782130A (zh) 非正交斜齿圆锥齿轮副及非正交斜齿圆锥齿轮限滑差速器
CN103453106A (zh) 一种差速器
CN111120629B (zh) 一种直齿蜗轮、差动机构及差速器
CN101555935B (zh) 变速比非圆行星齿轮限滑差速器
CN203641433U (zh) 直齿万向节式差速器
CN1050598A (zh) 差速齿轮机构
CN207229694U (zh) 中桥传动结构
CN202531772U (zh) 斜键套式自锁差速器
CN107461474A (zh) 三齿差平面钢球传动保持架驱动式汽车差速器
CN207437723U (zh) 一种新型的直齿锥齿行星齿轮内孔结构
CN107448577A (zh) 差速器传动机构
CN201420841Y (zh) 变传动比非圆行星齿轮限滑差速器
CN206368953U (zh) 双旋向螺杆实时限滑差速器及具有该差速器的车辆
CN201739459U (zh) 一种插秧机的差速装置
CN107499122B (zh) 一种分动器
CN211550443U (zh) 一种紧凑型差速器
CN111853201A (zh) 一种超越差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