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52754B - 一种极化码重传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极化码重传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52754B
CN112152754B CN201910580513.7A CN201910580513A CN112152754B CN 112152754 B CN112152754 B CN 112152754B CN 201910580513 A CN201910580513 A CN 201910580513A CN 112152754 B CN112152754 B CN 1121527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bits
encoded
decoded
deco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8051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52754A (zh
Inventor
张朝阳
张韵梅
郑灯
秦康剑
于天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8051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52754B/zh
Priority to EP20832093.7A priority patent/EP3979530B1/en
Priority to PCT/CN2020/093771 priority patent/WO202025922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1527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52754A/zh
Priority to US17/562,743 priority patent/US12009920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527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527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52Realisations of complexity reduction techniques, e.g. pipelining or use of look-up tab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04L1/0068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5Buffer management
    • H04L1/1845Combining techniques, e.g. code combi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极化码重传方法及装置,用以实现极化码重传过程中的编码增益并提高吞吐率。该方法包括:将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按照第一信息位集合进行极化码编码,第一信息位集合中的元素用于指示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的位置;向译码设备发送编码后的第一码字;在第一码字译码失败时;将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和K’个第二待编码比特按照第二信息位集合进行极化码编码,获得第二码字,第二信息位集合中的元素用于指示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的位置和K’个第二待编码比特的位置,第二信息位集合中用于指示第一待编码比特位置的元素为第一信息位集合中用于指示第一待编码比特位置的元素与N的和,向译码设备发送第二码字中除第一码字之外的子码。

Description

一种极化码重传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极化码重传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信道编码作为最基本的无线接入技术,在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传输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有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一般采用Turbo码、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 densityparity check,LDPC)和极化(Polar)码进行信道编码。其中,Arikan教授提出的极化(Polar) 码是理论上证明可以达到香农容量,且具有相对简单的编译码复杂度的好码,因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对时延不敏感的时变信道,通常需要使用自适应的传输方法-混合自动请求重传(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协议。它是一种将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correction, FEC)与自动请求重传(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协议结合起来以实现可靠通信、提高系统吞吐率的技术。相比于固定码率的极化码,采用HARQ技术的极化码要求速率兼容,即编码的码率可以通过改变码长而进行灵活的配置,发送的比特可以随期望的码率进行灵活的选取。因此,在信道动态变化的时候,HARQ极化码比针对最差信道设计的固定码率的极化码,具有更高的效率。而Arikan教授提出的极化码的码长需要满足2的整数次幂的条件,这对极化码在实现码长、码率兼容方面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现有的HARQ方案,每次重传时传输与上一次相同的码字,接收端将多次接收的码字相加进行译码,这种HARQ方案虽然在信噪比上有增益,但是没有编码增益,因此吞吐率较低。基于此,现有技术提出一种扩展生成矩阵的HARQ极化码传输方案,发送端利用扩展生成矩阵,产生码率不断降低的码字进行传输,接收端是将多次接收的码字组合成长码进行译码,获得了较大的编码增益。但是该方案在真实物理信道的信噪比相对来说比较高的情况下,会由于每次重传相同的信息比特导致传输过多的冗余比特造成吞吐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极化码重传方法及装置,用以实现HARQ极化码重传过程中的编码增益以及提高吞吐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极化码重传方法,该方法的执行主体为发送端,或者说编码设备,或者说是一个芯片,或者说是一个逻辑电路。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离线生成的多次传输的用于生成极化码的构造参数,对各次传输的信息比特进行编码,生成极化码。每一次重传都可以加入新的信息比特。将上一次的信息比特与新的信息比特按照本次传输对应的构造参数进行编码。编码后,传输本次极化码与上一次传输的极化码中不同的部分。这样,译码设备在接收到几次传输的待译码信息后,进行合并,并对合并后的码字进行译码。这样,能够利用极化码本身的码字特性,在HARQ中获得编码增益,相比于现有的极化码HARQ方案,能够在重传时新增一部分信息比特,从而能提高系统吞吐率。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将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按照第一构造参数进行极化Polar码编码,获得第一码字,其中,所述第一构造参数包括第一信息位集合,所述第一信息位集合中的元素用于指示所述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的位置,K为正整数;向译码设备发送第一码字;从所述译码设备接收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码字译码失败的信息;将所述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和K’个第二待编码比特按照第二构造参数进行Polar码编码,获得第二码字,其中,K’为正整数,所述第二构造参数包括第二信息位集合,所述第二信息位集合中的元素用于指示所述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的位置和所述K’个第二待编码比特的位置,所述第二信息位集合中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待编码比特位置的元素为:所述第一信息位集合中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待编码比特位置的元素与N的和,所述N为初传时编码的母码长度,所述N为2的整数次幂;向所述译码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码字中除所述第一码字之外的子码。这样,能够利用极化码本身的码字特性,在HARQ中获得编码增益,相比于现有的极化码HARQ方案,能够在重传时新增一部分信息比特,从而能提高系统吞吐率。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待编码比特包括第一信息比特和第一校验比特,所述第一校验比特用于校验所述第一信息比特。这样译码设备可以根据校验比特进行校验,从而判断译码的信息比特是否正确。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待编码比特包括第二信息比特;或,所述第二待编码比特包括所述第二信息比特和第二校验比特,所述第二校验比特用于校验所述第一信息比特和/或所述第二信息比特。当第二校验比特用于校验第二信息比特时,通过增加第二校验比特,由于第二信息比特位置靠前,可以通过第二校验比特对第二信息比特校验,达到早停和筛选路径的效果。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待编码比特与所述第一待编码比特不同。通过重传时新增一部分信息比特,从而能提高系统吞吐率。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待编码比特包括所述第一待编码比特中的部分比特,所述部分比特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信息位集合中可靠度由低到高排列的前一个或多个的位置。这样,译码设备在译码时,第二待编码比特对应的待译码信息在第一待编码比特对应的待译码信息之前,译码设备按照逐比特校验的方式,若第二待编码比特对应的待译码信息译出来的信息比特校验成功,则第二待编码比特中与第一待编码比特中的部分比特相同的部分,可以作为已知比特,在继续对靠后的第一待译码信息进行译码的过程中,第一信息比特在编码时被拷贝到第二待编码比特中的部分将不需要再译码一次,直接作为冻结比特,在信噪比较低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降低码率,从而提升吞吐。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码字为所述第二码字的子码。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极化码重传方法,该方法的执行主体为接收端,或者说译码设备,或者说是一个芯片,或者说是一个逻辑电路。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从编码设备接收第一待译码信息;在对所述第一待译码信息译码失败时,向所述编码设备发送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待译码信息译码失败的信息;从所述编码设备接收第二待译码信息;对所述第一待译码信息与所述第二待译码信息进行译码。这样,能够利用极化码本身的码字特性,在HARQ中获得编码增益,相比于现有的极化码HARQ方案,能够在重传时新增一部分信息比特,从而能提高系统吞吐率。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用第一校验信息对译码得到的信息比特进行校验。这样译码设备可以根据校验比特进行校验,从而判断译码的信息比特是否正确。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用第一校验信息对所述第一待译码信息译码得到的第一信息比特进行校验,以及用第二校验信息对所述第一信息比特和/或所述第二待译码信息译码得到的第二信息比特进行校验。通过增加第二校验比特,由于第二信息比特位置靠前,可以通过第二校验比特对第二信息比特校验,达到早停和筛选路径的效果。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待译码信息和第一待译码信息为一个总的待译码信息,译码设备对这个总的待译码信息进行译码,第二待译码信息的译码顺序在第一待译码信息的译码顺序之前,先对所述第二待译码信息译码得到的第二信息比特进行校验,若校验通过,则将所述第二信息比特中的拷贝比特作为已知比特,继续对后面的第一待译码信息进行译码。拷贝比特为编码时在新增的信息比特位置上放置的与部分所述第一信息比特相同的信息比特。这样,译码设备在译码时,第二待编码比特对应的待译码信息在第一待编码比特对应的待译码信息之前,译码设备按照逐比特校验的方式,若第二待编码比特对应的待译码信息译出来的信息比特校验成功,则第二待编码比特中与第一待编码比特中的部分比特相同的部分在校验成功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已知比特,在继续对靠后的第一待译码信息进行译码的过程中,第一信息比特在编码时被拷贝到第二待编码比特中的部分将不需要再译码一次,直接作为冻结比特,进行译码,在信噪比较低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降低码率,从而提升吞吐。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极化码重传装置,该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方法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当所述功能的部分或全部通过硬件实现时,所述极化码重传装置包括:输入接口电路,用于获取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和K’个第二待编码比特;逻辑电路,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输出接口电路,用于输出编码后的第一码字和第二码字中除所述第一码字之外的子码。
可选的,所述极化码重传装置可以是芯片或者集成电路。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当所述功能的部分或全部通过软件实现时,所述极化码重传装置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执行时,所述极化码重传装置可以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的方法。
可选的,上述存储器可以是物理上独立的单元,也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当所述功能的部分或全部通过软件实现时,所述极化码重传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存储程序的存储器位于所述极化码重传装置之外,处理器通过电路/电线与存储器连接,用于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极化码重传装置,该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二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当所述功能的部分或全部通过硬件实现时,所述极化码重传装置包括:输入接口电路,用于获取第一待译码信息和第二待译码信息;逻辑电路,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译码设备的行为;输出接口电路,用于输出译码结果。
可选的,所述极化码重传装置可以是芯片或者集成电路。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当所述功能的部分或全部通过软件实现时,所述极化码重传装置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执行时,所述极化码重传装置可以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的方法。
可选的,上述存储器可以是物理上独立的单元,也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当所述功能的部分或全部通过软件实现时,所述极化码重传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存储程序的存储器位于所述编码装置之外,处理器通过电路/电线与存储器连接,用于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编码设备和译码设备,所述编码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各种可能的设计的方法,和/或,所述译码设备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各种可能的设计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施方式或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通信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极化码重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极化码重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4次传输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4次传输信息比特分布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2次重传信息比特分布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极化码重传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极化码重传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极化码重传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极化码重传装置结构示意图之四。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极化码重传方法及装置,用于在HARQ极化码传输时,在每次重传过程中加入新的信息比特,将新的信息比特和之前传输的信息比特进行联合编码,提升系统吞吐率。其中,方法和装置是基于同一技术构思的,由于方法及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相似,因此装置与方法的实施可以相互参见,重复之处不再赘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本申请中所涉及的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另外,需要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第二”等词汇,仅用于区分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通信系统或未来的各种通信系统。具体的,例如5G通信系统最典型的三个通信场景包括增强型移动互联网(enhance mobile broadband,eMBB)、海量机器连接通信(massive 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mMTC)和高可靠低延迟通信(ultra reliable low latencycommunication, URLLC)。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到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100,其中包括网络设备 101和终端102。其中,网络设备101为发送端时,终端102为接收端;当终端102为发送端时,网络设备101为接收端。发送端也可以叫做编码设备,接收端也可以叫做译码设备。该网络设备可以是基站,也可以是基站与基站控制器集成后的设备,还可以是具有类似通信功能的其它设备。
网络设备101为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或可设置于该设备的芯片,该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controller, 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系统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传输点(transmissionand reception point,TRP 或者transmission point,TP)等,还可以为5G(如NR)系统中的gNB,或,传输点(TRP 或TP),5G系统中的基站的一个或一组(包括多个天线面板)天线面板,或者,还可以为构成gNB或传输点的网络节点,如基带单元(BBU),或,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 DU)等。
在一些部署中,gNB可以包括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DU。gNB还可以包括射频单元(radio unit,RU)。CU实现gNB的部分功能,DU实现gNB的部分功能,比如,CU实现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的功能,DU实现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和物理(physical,PHY)层的功能。由于RRC 层的信息最终会变成PHY层的信息(即通过PHY层发送),或者,由PHY层的信息转变而来,因而,在这种架构下,高层信令,如RRC层信令或PDCP层信令,也可以认为是由 DU发送的,或者,由DU+RU发送的。可以理解的是,网络设备可以为CU节点、或DU 节点、或包括CU节点和DU节点的设备。此外,CU可以划分为接入网RAN中的网络设备,也可以将CU划分为核心网CN中的网络设备,在此不做限制。
终端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终端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终端、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应用场景不做限定。本申请中将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终端及可设置于前述终端的芯片统称为终端。
为方便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理解,下面对Polar码以及Polar码的一些特性作简单介绍,在介绍过程中引出对本申请设计思想的描述。
(一)Polar码的基本介绍
Polar码的编码策略利用无噪信道传输用户有用的信息,全噪信道传输约定的信息或者不传信息。Polar码也是一种线性块码,其编码矩阵为GN,编码过程为
Figure BDA0002112954970000061
其中
Figure BDA0002112954970000062
是一个二进制的行矢量,长度为N(即码长);GN是一个N×N的矩阵,且
Figure BDA0002112954970000063
定义为log2N个矩阵F2的克罗内克(Kronecker)乘积。上述矩阵
Figure BDA0002112954970000064
Polar码的编码过程中,
Figure BDA0002112954970000065
中的一部分比特用来携带信息,称为信息比特集合,这些比特的索引的集合记作A;另外的一部分比特设置为接收端和发送端预先约定的固定值,称之为固定比特集合或冻结比特集合(frozen bits),其索引的集合用A的补集Ac表示。Polar 码的编码过程相当于:
Figure BDA0002112954970000066
这里,GN(A)是GN中由集合A中的索引对应的那些行得到的子矩阵,GN(AC)是GN中由集合Ac中的索引对应的那些行得到的子矩阵。uA
Figure BDA0002112954970000067
中的信息比特集合,数量为K;
Figure BDA0002112954970000068
Figure BDA0002112954970000069
中的固定比特集合,其数量为 (N-K),是已知比特。这些固定比特通常被设置为0,但是只要接收端和发送端预先约定,固定比特可以被任意设置。从而,Polar码的编码输出可简化为:
Figure BDA00021129549700000610
这里uA
Figure BDA00021129549700000611
中的信息比特集合,uA为长度K的行矢量,即|A|=K,|·|表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K为信息块大小,GN(A)是矩阵GN中由集合A中的索引对应的那些行得到的子矩阵,GN(A) 是一个K×N的矩阵。
Polar码的构造过程即集合A的选取过程,决定了Polar码的性能。Polar码的构造过程通常是,根据母码码长N确定共存在N个极化信道,分别对应编码矩阵的N个行,计算极化信道可靠度,将可靠度较高的前K个极化信道的索引作为集合A的元素,剩余(N-K) 个极化信道对应的索引作为固定比特的索引集合Ac的元素。集合A决定了信息比特的位置,集合Ac决定了固定比特的位置。
(二)极化码的递归特性
极化码的生成矩阵是一个下三角矩阵,并且具有高度的递归结构。长度为N的极化码的生成矩阵为GN,并且长度为2N的极化码的生成矩阵G2N可以由GN得到,即
Figure BDA00021129549700000612
对N长的信息比特序列(uN,…,u1)和2N长的信息比特序列(u2N,…uN+1,u′N,…,u′1)分别进行极化编码,分别得到极化码(cN,…,c1)和 (c2N,…,cN+1,c′N,…,c′1)。若(u′N,…,u′1)=(uN,…,u1),则(c′N,…,c′1)=(cN,…,c1),即2N长码字的最后N长码字比特本身就是长度为N的子极化码。
本申请设计的方法利用了极化码的递归特性,还利用了PW离线构造算法得到序列
Figure BDA0002112954970000071
的嵌套特性,如(三)所述。
(三)极化码的极化重量(polarization weight,PW)构造序列的嵌套特性
PW离线构造算法所得到的序列
Figure BDA0002112954970000072
的嵌套特性。为了获得更为灵活实用的极化码构造方法,一般会直接计算一个较长的PW序列。假设极化码的最长码长为Nmax,分裂子信道的下标为{1,2,…,Nmax}。首先,将分裂子信道i,i∈{1,2,…,Nmax}的下标采用二进制方式展开,即
i=Bn-1Bn-2...B1B0+1,Bj∈{0,1},j∈{0,1,...,n-1} (1)
其中n=log2(Nmax),并采用以下公式(2)计算第i个子信道的可靠性:
Figure BDA0002112954970000073
将各个分裂子信道的可靠性记录在权重序列
Figure BDA0002112954970000074
中。再按照可靠性从大到小对各个分裂子信道进行排序,并用序列
Figure BDA0002112954970000075
存储排序过后的分裂子信道的下标值。例如Nmax=8,按照PW方法构造出来的
Figure BDA0002112954970000076
序列为:{8,7,6,4,5,3,2,1}。
根据PW离线构造算法计算得到的分裂子信道的可靠性排序满足下面关系:
推论1:码长为2N的极化码的后半部分分裂子信道下标(N+1~2N)的排序等于码长为 N的极化码分裂子信道下标的排序加上N。
本申请中,序号0~N-1等价于序号1~N,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采用
Figure BDA0002112954970000077
构造C(K2,2N)的极化码,选取序列
Figure BDA0002112954970000078
中前K2个元素用来传输信息,将满足条件的元素放入集合A2中。并统计A2位于N+1~2N范围内的元素的个数,记为K1,将相应的元素放入集合A1′中。接着,我们采用
Figure BDA0002112954970000079
构造获取C(K1,N)的极化码,其用来传输信息比特的分裂子信道集合为A1。将A1中的每个元素均加上N,得到更新后的下标集合,记为 A1″。则根据推论1,可以推出推论2。
推论2:码字C(K2,2N)的后半部分(N+1~2N)用来放置信息比特的分裂子信道的下标的集合A1′与码字C(K1,N)更新后的用来传输信息的分裂子信道的下标集合A1″一致。
假设HARQ系统的最大传输次数为Tmax=4。发送端在上一次传输失败时,会进行重传。 4次传输中每次传输的码字长度均相同。4次传输构造的新的码字长度分别为N1、N2、N3和 N4。N4=4N1,N3=3N1,N2=2N1。本申请设计了一系列码率不断降低的码字。设四次传输所设计的极化码参数为C(K1,N1,A1)、C(K2,N2,A2)、C(K3,N3,A3)、C(K4,N4,A4)。根据极化码的递归特性从初次传输最优码率的极化码C(K1,N1,A1)出发,构造出重传等效极化码C(K2,N2,A2)、C(K3,N3,A3)、C(K4,N4,A4)。采用这种构造方式,允许发送端每次重传时可以将新的信息比特和之前已传输的信息比特进行联合编码,每次重传的新信息比特的数目分别为K2-K1、K3-K2以及K4-K3。构造出的四个极化码码字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的性质,分别为以下(1)和(2)。
(1)满足嵌套性质
Figure BDA0002112954970000081
即码字C(K1,N1,A1)是 C(K2,N2,A2)的子码,码字C(K2,N2,A2)是C(K3,N3,A3)的子码,C(K3,N3,A3)是 C(K4,N4,A4)的子码。这样,发送端在传输时,只需重传当前次传输构造的码字与前一次传输构造的码字中的不同部分即可。若每次传输的码字长度均相同,N4=4N1,N3=3N1, N2=2N1,那么第一次传输码字长度为N1,第二次传输码字长度为N2-N1,第二次传输码字长度为N3-N2,第二次传输码字长度为N4-N3
(2)A1、A2、A3、A4均为采用PW离线构造算法所得到的信息位的集合
码字C(K1,N1,A1)、C(K2,N2,A2)、C(K3,N3,A3)、C(K4,N4,A4)为PW构造算法下标准的极化码。也就是说,接收端联合若干次传输的码字进行译码,都是在对一个完整标准PW 构造下的极化码进行译码的。
为得到满足上述性质(1)和(2)的极化码,需要对各次传输极化码的码率进行合理的设计。
已知条件:第一次传输采用最优码率为R1=K1/N1的极化码C(K1,N1,A1)进行发送。假设HARQ系统的最大传输次数为Tmax=4,每次传输的码字长度均相同,N4=4N1,N3=3N1, N2=2N1
求解参数:第二次传输等效极化码码率R2=K2/N2、第三次传输等效极化码码率 R3=K3/N3、第四次传输等效极化码码率R4=K4/N4
根据推论2,本申请采用以下表1所示的方法进行参数设计。
表1
Figure BDA0002112954970000082
Figure BDA0002112954970000091
按照上述描述,本申请实施例设计HARQ极化码的构造参数,例如,对于HARQ系统的最大传输次数为Tmax=4,则根据上述方法,确定4次传输时用于生成极化码的构造参数。其中构造参数包括信息位集合,例如,4次传输生成极化码的信息位集合分别为A1、A2、A3和A4。还可以确定4次传输的码率R1、R2、R3和R4
本申请实施例的思想是,根据离线生成的多次传输的用于生成极化码的构造参数,对各次传输的信息比特进行编码,生成极化码。每一次重传都可以加入新的信息比特。将上一次的信息比特与新的信息比特按照本次传输对应的构造参数进行编码。编码后,传输本次极化码与上一次传输的极化码中不同的部分。译码设备在接收到几次传输的待译码信息后,进行合并,并对合并后的码字进行译码。这样,能够利用极化码本身的码字特性,在HARQ中获得编码增益,相比于现有的极化码HARQ方案,能够在重传时新增一部分信息比特,从而能提高系统吞吐率。当然也可以在线生成构造参数。
基于上述描述,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化码重传方法做详细介绍。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化码重传方法的流程如下所述。以下方法的执行主体为编码设备和译码设备。编码设备可以是终端,译码设备为网络设备。或者,编码设备为网络设备,则译码设备为终端。
编码设备在初次传输之后,若译码设备译码失败,则编码设备将会进行重传。图2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为任意两次相邻传输的编码译码方法。如对于初传的数据译码失败进行第一次重传;或者对于第一次重传的数据译码失败进行第二次重传;或者对于第二次重传的数据译码失败进行第三次重传。重传系统可能规定最大重传次数,在未达到最大重传次数时,编码设备可以继续进行编码,重传数据。如果到达了最大重传次数,则编码设备可以按照初传数据向译码设备发送。或者译码设备通知译码失败即结束流程。
S201、编码设备将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按照第一构造参数进行极化Polar码编码,获得第一码字。
其中,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包括信息比特和校验比特,这里记为第一信息比特和第一校验比特。第一信息比特和第一校验比特的总数为K。K为正整数。第一校验比特用于校验第一信息比特。
构造参数是指在编码过程中用到的参数,例如构造参数包括信息位集合A。基于上述第(一)点所述,信息位集合A用表示信息比特的位置,本申请中,信息位集合可以用于表示待编码比特的位置。
构造参数还可以包括待编码比特的数目或Polar码码长。
S201步骤中的第一构造参数包括第一信息位集合,第一信息位集合中的元素用于指示 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的位置。
以下描述中参数N为初传时编码的母码长度,N为2的整数次幂。
例如,如果第一码字是初传数据,则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编码后的母码长度为N,N为2的整数次幂。第一码字的长度小于等于N,第一码字可能是对母码进行速率匹配后的码字。
又例如,如果第一码字是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则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编码后的母码长度为2N,第一码字的长度小于或等于2N。第一码字的长度小于2N的情况下,第一码字可能是对母码进行速率匹配后的码字。
又例如,如果第一码字是第二次重传的数据,则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编码后的母码长度为3N,第一码字的长度小于或等于3N。第一码字的长度小于3N的情况下,第一码字可能是对母码进行速率匹配后的码字。
S202、编码设备向译码设备发送第一码字。译码设备从编码设备接收待译码信息,记为第一待译码信息。
例如,待译码信息可以是对数似然比。
S203、译码设备对第一待译码信息进行译码。
译码设备对第一待译码信息进行译码,并采用第一校验比特对译码得到的信息比特进行校验,若校验通过,则说明译码成功或传输成功,若校验不通过,则说明译码失败或传输失败。
S204、译码设备在对第一待译码信息译码失败时,向编码设备发送用于指示第一待译码信息译码失败的信息,编码设备从译码设备接收用于指示第一待译码信息译码失败的信息。
在译码失败时,返回指示消息,例如,该用于指示第一待译码信息译码失败的信息为否认字符(negative acknowledgement,NACK)信息。
相反的,译码设备在对第一待译码信息译码成功时,向编码设备返回用于指示第一待译码信息译码成功的信息,例如确认字符(acknowledgement,ACK)应答消息。
S205、编码设备在接收到用于指示第一待译码信息译码失败的信息后,对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和K’个第二待编码比特重新编码,获得第二码字。
编码设备在接收到用于指示第一待译码信息译码失败的信息后,将进行重传。本申请中,编码设备在进行重传的过程中将携带新的信息比特。在上一次传输时携带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在重传时将对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和K’个第二待编码比特重新编码。
第二待编码比特与第一待编码比特不同,或者说第二待编码比特中的信息比特与第一待编码比特中的信息比特是不同的。这样就可以传输新的信息比特,降低重传的冗余。
第二待编码比特包括第一待编码比特中的部分比特,在上一次传输的编码过程中,该部分比特的位置位于第一信息位集合中可靠度由低到高排列的前一个或多个的位置。
编码设备获取离线存储的构造参数,确定本次重传编码需要采用的构造参数,记为第二构造参数。第二构造参数包括第二信息位集合,第二信息位集合中的元素用于指示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的位置和K’个第二待编码比特的位置。按照上述嵌套特性的描述,第二信息位集合中用于指示第一待编码比特位置的元素为:第一信息位集合中用于指示第一待编码比特位置的元素与N的和,这里的N是指初传是编码后母码长度,N为2的整数次幂。
编码设备按照第二构造参数对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和K’个第二待编码比特重新编码,获得第二码字。实际上,第一码字是第二码字的子码。
第二待编码比特中可以只包括信息比特。
或者,第二待编码比特中也可以包括信息比特和校验比特,记为第二信息比特和第二校验比特。
第二校验比特可以用于对第一信息比特和/或第二信息比特进行校验。
S206、编码设备向译码设备发送第二码字中除第一码字之外的子码,译码设备从编码设备接收第二待译码信息。
因为第一码字已经在上次传输了,因此编码设备在本次可以传输第二码字中除第一码字之外的子码即可。
S207、译码设备在接收到重传的第二待译码信息后,对第一待译码信息和第二待译码信息进行译码。
由于在编码侧,编码设备是对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和K’个第二待编码比特联合编码的,按照正常的编码方式进行极化码编码,所以译码设备可以将上一次接收到的第一待译码信息和本次接收到的第二待译码信息进行联合译码。例如,将联合两次接收到的对数似然比进行译码,获得信息比特。
由于编码设备在编码过程中,第二待编码比特中可能包括校验比特也可能不包括校验比特。译码设备在译码时需要明确校验关系。如果第二待编码比特不包括校验比特,则译码设备采用第一校验比特对上一次传输的信息比特进行校验,但这对译码性能并没有带来较大的损失,因为相比于这一次传输的第二信息比特,上一次传输的第一信息比特占据了绝大部分。如果第二待编码比特包括校验比特,则译码设备采用第一校验比特对上一次传输的第一信息比特进行校验,还可以采用第二校验比特对第一信息比特和/或本次传输的第二信息比特进行校验。根据两个校验的校验结果,若校验通过,则说明译码成功,否则译码失败。当第二校验比特只用于校验第二信息比特时,通过增加第二校验比特,由于第二信息比特位置靠前,可以通过第二校验比特对第二信息比特校验,达到早停和筛选路径的效果。
在译码失败时,译码设备在确定没有到达最大重传次数时,还可以继续向编码设备返回译码失败的信息,编码设备在收到译码失败的信息后,还会继续进行重传。重传的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
上述描述的实施例说明了相邻的两次传输的过程。实际应用中,HARQ系统可能具有最大重传次数。按照该最大重传次数,编码设备和译码设备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极化码的重传。
下面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对本申请的极化码重传方法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以下介绍发送端第一次传输时进行编码和译码的过程。第一次传输是指对于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初次传输,而非重传。
以HARQ系统的最大传输次数为Tmax=4为例,第一次传输采用最优码率为R1=K1/N1的极化码C(K1,N1,A1)进行传输,K1为待编码比特的数目,N1为编码码字的长度,A1为信息位集合。根据表1所示的嵌套码字构造方法确定后续重传等效极化码的码率,得到各次重传的信息位的集合A2、A3、A4。图3表示第一次传输和第二次传输编译码示意图。图 3中的发送端即编码设备,接收端即译码设备。
第一次传输采用与当前信道状态较匹配的最优码率极化码,码率为K1/N1。图3中的(a)部分是第一次传输编码示意图。第一次传输编码中包括K1-m个信息比特。编码设备先将K1-m个信息比特进行校验编码,生成m个校验比特。例如进行循环冗余校验(cyclicredundancy check,CRC)校验编码,产生m比特CRC校验位。将产生的m比特校验位附加在K1-m比特信息后面,送入极化码编码器进行编码,进行编码后得到的码字为 C(K1,N1,A1),送入信道进行发送。其中A1为第一次传输极化码的信息位集合。信息比特、冻结比特、校验比特的位置如图3的(a)部分所示。发送端用TX表示,第一次传输的码字用TX1表示。
接收端根据接收到的待译码信息(如对数似然比),采用循环冗余校验辅助序列连续删除(cyclic redundancy check aided success cancellation list,CA-SCL)译码器进行译码。并对译码得到的信息比特进行CRC校验。如果CRC校验通过,则说明此次译码成功或传输成功,接收端返回确认字符ACK应答。如果CRC校验不通过,接收端将丢弃接收到的数据,返回否认字符NACK信息,发送端接收到NACK信息将进行重传。
以下介绍重传时的编码和译码过程。
图3中的(b)部分是第二次传输即第一次重传的编码示意图。发送端将第一次传输极化码信息位集合A1中的每个元素加上N1,得到更新后的下标集合,记为A1′。第二次传输将新的信息比特放置于集合A2-A1′处,大小为K2-K1比特。并保持第二次传输N1+1到2N1部分的信息比特和第一次传输的信息比特相同,A2为第二次传输进行编码的构造参数,为第一次传输的信息比特和校验比特以及第二次传输新增加的信息比特的位置集合。按照A2进行极化编码后得到码字C(K2,N2,A2)。码字C(K2,N2,A2)的长度为2N1。根据极化码递归结构可知,码字C(K2,N2,A2)的后半部分与码字C(K1,N1,A1)相同,发送端只需要传输码字 C(K2,N2,A2)的前半部分(0~N1-1)即可。第二次传输的码字长度与第一次传输的码字长度均为N1,第二次传输的码字为TX2对应的新增部分。可见,采用这种编码方式得到的极化码满足嵌套性质。
根据表1所示的嵌套码字构造方法确定的后续重传等效极化码的码率和信息位集合进行重传,使得接收端可以联合两次传输(Tx1、Tx2)接收到的对数似然比形成极化码 C(K2,N2,A2)对应的待译码信息进行CA-SCL译码。值得注意的是,此实施例中CRC校验比特只对第一次传输的信息比特进行了检验,并没有对新传输的信息比特进行校验。因此接收端在译码时,需要明确校验关系。虽然,第二次传输译码时,CRC只对第一次传输的信息比特进行了校验,但这对译码性能并没有带来较大的损失。因为,相比于第二次传输的新信息比特,第一次传输的信息比特占据了绝大部分。
上述图3所示的第一次传输和第二次传输的编码和译码过程,实际上在第三次传输以及第四次传输的编码和译码方法是类似的。下面通过图4描述以下4次传输的过程。4次传输的码字分别为码字C(K1,N1,A1)、码字C(K2,N2,A2)、码字C(K3,N3,A3)和码字C(K4,N4,A4)。
图4为极化码HARQ传输4次的方案示意图。由于码字C(K1,N1,A1)是码字 C(K2,N2,A2)的子码,C(K2,N2,A2)包含了码字C(K1,N1,A1)中所有的码字比特。当第一次传输失败时,发送端只需要重传码字C(K2,N2,A2)中与码字C(K1,N1,A1)不同的部分,即 C(K2,N2,A2)-C(K1,N1,A1)。接收端在译码的时候需要将第二次传输的码字和第一次传输的码字联合起来,形成极化码C(K2,N2,A2)进行译码。如果第二次传输失败,第三次将传输码字C(K3,N3,A3)中与码字C(K2,N2,A2)不同部分,即C(K3,N3,A3)-C(K2,N2,A2)。接收端将联合三次传输接收到的所有码字,形成极化码C(K3,N3,A3)进行译码。如果第三次传输失败,第四次将传输码字C(K4,N4,A4)和码字C(K3,N3,A3)中不同的部分,即 C(K4,N4,A4)-C(K3,N3,A3)。接收端将联合四次传输接收到的所有码字,形成极化码 C(K4,N4,A4)进行译码。
考虑一种情况,第三次传输后得到的码字C(K3,N3,A3)相当于对一个N4长的码字 C(K3,N4,A3′)的前1/4部分进行打孔,打孔即去掉前1/4部分。其中A3′为对A3中的每个元素加上N1,此时码率为K3/N4。考虑另一种情况,第三次传输不传C(K3,N3,A3)-C(K2,N2,A2)而是传C(K4,N4,A4)-C(K3,N3,A3),此时虽然也相当于对一个N4长的码字进行打孔(打孔掉前1/4到1/2的部分),但是此N4长的码字为C(K4,N4,A4),码率为K4/N4,较之前考虑的一种情况码率更高。因此第三次传输可以传C(K4,N3,A3)-C(K2,N2,A2)的部分,是一种码率更高的方案。
接收端对本次接收到的待译码信息与之前接收到的但是译码失败的待译码信息,组成一个码字,进行联合译码。对译码后得到的信息比特进行校验。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重传的码字,可以包含与上次传输的信息比特不同的新的信息比特,也可以包含对新的信息比特进行校验的校验比特。如图5所示,示出了4次传输携带的信息比特和校验比特的情况。图5所示的最长码字为第4次传输时编码的码字。分层来看,第一次传输图5中的3N1~4N1-1所示的部分。译码设备在接收到第一次传输的待译码信息后,进行译码,采用校验比特对译码得到的信息比特进行校验。校验失败时向发送端返回译码失败的信息。编码设备在接收到译码失败的信息后,编码设备按照构造参数进行重新编码,获得2N1~4N1-1所示的码字,在2N1~4N1-1部分携带新的信息比特和校验比特。图5中箭头指向表示校验关系,校验比特用于校验按照箭头指向的信息比特。在第二次传输时仅传输与第一次不同的部分,即2N1~4N1-1部分的码字。译码设备在收到重传(即第二次传输)的待译码信息后,将与第一次接收到的待译码信息进行联合译码。用两组校验比特对译码的信息比特进行校验。获得校验结果,在校验结果为译码失败时,向编码设备返回译码失败的信息。编码设备在接收到译码失败的信息后,编码设备按照构造参数进行重新编码,获得N1-1~4N1-1所示的码字,在N1~2N1-1部分携带新的信息比特和校验比特。图5中箭头指向表示校验关系,校验比特用于校验按照箭头指向的信息比特。在第三次传输时仅传输与前两次传输不同的部分,即N1~2N1-1部分的码字。译码设备在收到重传(即第三次传输)的待译码信息后,将与第一次和第二次接收到的待译码信息进行联合译码。用三组校验比特对译码的信息比特进行校验。获得校验结果,在校验结果为译码失败时,向编码设备返回译码失败的信息。编码设备在接收到译码失败的信息后,编码设备按照构造参数进行重新编码,获得0~4N1-1 所示的码字,在0~N1-1部分携带新的信息比特和校验比特。图5中箭头指向表示校验关系,校验比特用于校验按照箭头指向的信息比特。在第四次传输时仅传输与前三次传输不同的部分,即0~N1-1部分的码字。译码设备在收到重传(即第四次传输)的待译码信息后,将与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接收到的待译码信息进行联合译码。用四组校验比特对译码的信息比特进行校验。获得校验结果。如果系统限定最大传输4次,则校验不通过时确定译码失败。如果系统限定最大传输次数大于4次,那么在校验不通过时将继续向编码设备返回译码失败的信息,按照上述类似的方法重新编码和译码。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可以适用的重传次数不限定。
图5所示的举例中,每次重传都加入了新的校验比特,当然也可以不传校验比特,只传输新的信息比特。由于增加了新的校验比特,新传输有效信息比特就会减少。当多次重传,较第一次传输新增加的信息比特数目较小时,可以考虑不采用新的校验比特,也可以考虑重传不增加新的信息比特(当然也不用新的校验比特)。
上述举例中每次重传的新的信息比特是指与前一次或多次传输的信息比特不同的信息比特。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即,在每次重传的信息比特的一部分位置放置前一次或几次传输的信息比特中的部分比特(记为拷贝比特),另一部分位置放置与前一次或多次传输的信息比特不同的新信息比特。编码设备将拷贝比特和新信息比特一起进行CRC编码,再进行极化码编码,将编码后的码字进行重传。如图6所示,以两次传输为例,图6所示的最长码字为在第二次传输时编码的码字。在重传时,在0~N1-1部分的信息比特位置放置上一次传输的可靠度较低子信道上的信息比特,另一部信息比特位置放置全新的信息比特,还可以放置新的校验比特,也可以不放置新的校验比特。对拷贝的上一次传输的信息比特和全新的信息比特以及新的校验比特放置好后,按照构造参数进行编码,生成2N1长的码字,重传仅传输0~N1-1部分的子码。译码设备在译码时,会先对 0~N1-1部分的比特进行校验,若对0~N1-1部分的比特校验成功,可将0~N1-1部分的比特中的拷贝比特作为已知比特用于N1-1~2 N1-1部分的译码。这样,,译码设备在译码时,第二待编码比特对应的待译码信息在第一待编码比特对应的待译码信息之前,译码设备按照逐比特校验的方式,若第二待编码比特对应的待译码信息译出来的信息比特校验成功,则第二待编码比特中的拷贝比特在校验成功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已知比特,在继续对靠后的第一待译码信息进行译码的过程中,第一信息比特在编码时被拷贝到第二待编码比特中的部分将不需要再译码一次,直接作为冻结比特,在信噪比较低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降低码率,从而提升吞吐。
基于同一技术构思,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极化码重传装置700,该极化码重传装置700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编码设备或译码设备执行的操作。该极化码重传装置700包括:处理单元701、发送单元702和接收单元703。
当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编码设备执行的操作时,
处理单元701,用于将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按照第一构造参数进行极化Polar码编码,获得第一码字,其中,第一构造参数包括第一信息位集合,第一信息位集合中的元素用于指示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的位置,K为正整数;
发送单元702,用于向译码设备发送第一码字;
接收单元703,用于从译码设备接收用于指示第一码字译码失败的信息;
处理单元701,还用于将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和K’个第二待编码比特按照第二构造参数进行Polar码编码,获得第二码字,其中,K’为正整数,第二构造参数包括第二信息位集合,第二信息位集合中的元素用于指示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的位置和K’个第二待编码比特的位置,第二信息位集合中用于指示第一待编码比特位置的元素为:第一信息位集合中用于指示第一待编码比特位置的元素与N的和,N为初传时编码的母码长度,N为2的整数次幂;
发送单元702,还用于向译码设备发送第二码字中除第一码字之外的子码。
可选的,第一待编码比特包括第一信息比特和第一校验比特,第一校验比特用于校验第一信息比特。
可选的,第二待编码比特包括第二信息比特;或,
第二待编码比特包括第二信息比特和第二校验比特,第二校验比特用于校验第一信息比特和/或第二信息比特。
可选的,第二待编码比特与第一待编码比特不同。
可选的,第二待编码比特包括第一待编码比特中的部分比特,部分比特的位置位于第一信息位集合中可靠度由低到高排列的前一个或多个的位置。
可选的,第一码字为第二码字的子码。
当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编码设备执行的操作时,
接收单元703,用于从编码设备接收第一待译码信息;
处理单元701,用于对第一待译码信息进行译码;
发送单元702,用于在处理单元对第一待译码信息译码失败时,向编码设备发送用于指示第一待译码信息译码失败的信息;
接收单元703,用于从编码设备接收第二待译码信息;
处理单元701,还用于对第一待译码信息与第二待译码信息进行译码。
可选的,处理单元701还用于:用第一校验信息对译码得到的信息比特进行校验。
可选的,处理单元701还用于:用第一校验信息对第一待译码信息译码得到的第一信息比特进行校验,以及用第二校验信息对第一信息比特和/或第二待译码信息译码得到的第二信息比特进行校验。
可选的,处理单元701还用于:对第二待译码信息译码得到的第二信息比特进行校验,若校验通过,则将第二信息比特中与第一信息比特相同的部分信息比特作为已知比特;以及按照已知比特对第一待译码信息进行译码。
基于同一技术构思,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极化码重传装置800,该极化码重传装置800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编码设备或译码设备执行的操作。上述实施例的极化码重传方法中的部分或全部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所述极化码重传装置800包括:输入接口电路801,逻辑电路1802和输出接口电路1803。
在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编码设备执行的操作时,输入接口电路801用于获取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和K’个第二待编码比特;逻辑电路1802,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编码设备执行的方法,具体请见前面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输出接口电路1803,用于输出编码后的第一码字和第二码字中除所述第一码字之外的子码。
在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译码设备执行的操作时,输入接口电路801用于获取第一待译码信息和第二待译码信息;逻辑电路1802,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译码设备执行的方法,具体请见前面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输出接口电路1803,用于输出译码结果。
可选的,Polar码传输装置1800在具体实现时可以是芯片或者集成电路。
可选的,当上述实施例的极化码重传方法中的部分或全部通过软件来实现时,如图9 所示,极化码重传装置800包括:存储器901,用于存储程序;处理器902,用于执行存储器901存储的程序,当程序被执行时,使得极化码重传装置800可以实现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极化码重传方法。
可选的,上述存储器901可以是物理上独立的单元,也可以如图10所示,存储器901与处理器902集成在一起。
可选的,当上述实施例的方法中的部分或全部通过软件实现时极化码重传装置800也可以只包括处理器902。用于存储程序的存储器901位于极化码重传装置1800之外,处理器902通过电路/电线与存储器901连接,用于读取并执行存储器901中存储的程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极化码重传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极化码重传方法。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 /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3)

1.一种极化码重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按照第一构造参数进行极化Polar码编码,获得第一码字,其中,所述第一构造参数包括第一信息位集合,所述第一信息位集合中的元素用于指示所述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的位置,K为正整数;
向译码设备发送第一码字;
从所述译码设备接收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码字译码失败的信息;
将所述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和K’个第二待编码比特按照第二构造参数进行Polar码编码,获得第二码字,其中,K’为正整数,所述第二构造参数包括第二信息位集合,所述第二信息位集合中的元素用于指示所述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的位置和所述K’个第二待编码比特的位置,所述第二信息位集合中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待编码比特位置的元素为:所述第一信息位集合中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待编码比特位置的元素与N的和,所述N为初传时编码的母码长度,所述N为2的整数次幂;
向所述译码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码字中除所述第一码字之外的子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待编码比特包括第一信息比特和第一校验比特,所述第一校验比特用于校验所述第一信息比特。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待编码比特包括第二信息比特;或,
所述第二待编码比特包括所述第二信息比特和第二校验比特,所述第二校验比特用于校验所述第一信息比特和/或所述第二信息比特。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待编码比特与所述第一待编码比特不同。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待编码比特包括所述第一待编码比特中的部分比特,所述部分比特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信息位集合中可靠度由低到高排列的前一个或多个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码字为所述第二码字的子码。
7.一种极化码重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编码设备接收第一待译码信息;
在对所述第一待译码信息译码失败时,向所述编码设备发送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待译码信息译码失败的信息;
从所述编码设备接收第二待译码信息;
对所述第一待译码信息与所述第二待译码信息进行译码;
对所述第一待译码信息与所述第二待译码信息进行译码,包括:对所述第二待译码信息译码得到的第二信息比特进行校验,若校验通过,则将所述第二信息比特中的拷贝比特作为已知比特,对后面的第一待译码信息进行译码;所述拷贝比特为重传编码时在新增的信息比特位置上放置的与部分第一待编码比特相同的信息比特;所述重传编码为对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按照第一构造参数进行极化码编码后进行的编码,所述第一构造参数包括第一信息位集合,所述第一信息位集合中的元素用于指示所述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的位置,K为正整数;所述重传编码包括将所述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和K’个第二待编码比特按照第二构造参数进行极化码编码,获得第二码字,其中,K’为正整数,所述第二构造参数包括第二信息位集合,所述第二信息位集合中的元素用于指示所述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的位置和所述K’个第二待编码比特的位置,所述第二信息位集合中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待编码比特位置的元素为:所述第一信息位集合中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待编码比特位置的元素与N的和,所述N为初传时编码的母码长度,所述N为2的整数次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用第一校验信息对译码得到的信息比特进行校验。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用第一校验信息对所述第一待译码信息译码得到的第一信息比特进行校验,以及用第二校验信息对所述第一信息比特和/或所述第二待译码信息译码得到的第二信息比特进行校验。
10.如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待译码信息的译码顺序在所述第一待译码信息之前。
11.一种极化码重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将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按照第一构造参数进行极化Polar码编码,获得第一码字,其中,所述第一构造参数包括第一信息位集合,所述第一信息位集合中的元素用于指示所述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的位置,K为正整数;
发送单元,用于向译码设备发送第一码字;
接收单元,用于从所述译码设备接收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码字译码失败的信息;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将所述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和K’个第二待编码比特按照第二构造参数进行Polar码编码,获得第二码字,其中,K’为正整数,所述第二构造参数包括第二信息位集合,所述第二信息位集合中的元素用于指示所述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的位置和所述K’个第二待编码比特的位置,所述第二信息位集合中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待编码比特位置的元素为:所述第一信息位集合中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待编码比特位置的元素与N的和,所述N为初传时编码的母码长度,所述N为2的整数次幂;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所述译码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码字中除所述第一码字之外的子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待编码比特包括第一信息比特和第一校验比特,所述第一校验比特用于校验所述第一信息比特。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待编码比特包括第二信息比特;或,
所述第二待编码比特包括所述第二信息比特和第二校验比特,所述第二校验比特用于校验所述第一信息比特和/或所述第二信息比特。
14.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待编码比特与所述第一待编码比特不同。
15.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待编码比特包括所述第一待编码比特中的部分比特,所述部分比特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信息位集合中可靠度由低到高排列的前一个或多个的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码字为所述第二码字的子码。
17.一种极化码重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从编码设备接收第一待译码信息;
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待译码信息进行译码;
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处理单元对第一待译码信息译码失败时,向所述编码设备发送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待译码信息译码失败的信息;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从所述编码设备接收第二待译码信息;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对所述第一待译码信息与所述第二待译码信息进行译码;
在对所述第一待译码信息与所述第二待译码信息进行译码时,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二待译码信息译码得到的第二信息比特进行校验,若校验通过,则将所述第二信息比特中的拷贝比特作为已知比特,对后面的第一待译码信息进行译码;所述拷贝比特为重传编码时在新增的信息比特位置上放置的与部分第一待编码比特相同的信息比特;所述重传编码为对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按照第一构造参数进行极化码编码后进行的编码,所述第一构造参数包括第一信息位集合,所述第一信息位集合中的元素用于指示所述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的位置,K为正整数;所述重传编码包括将所述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和K’个第二待编码比特按照第二构造参数进行极化码编码,获得第二码字,其中,K’为正整数,所述第二构造参数包括第二信息位集合,所述第二信息位集合中的元素用于指示所述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的位置和所述K’个第二待编码比特的位置,所述第二信息位集合中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待编码比特位置的元素为:所述第一信息位集合中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待编码比特位置的元素与N的和,所述N为初传时编码的母码长度,所述N为2的整数次幂。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用第一校验信息对译码得到的信息比特进行校验。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用第一校验信息对所述第一待译码信息译码得到的第一信息比特进行校验,以及用第二校验信息对所述第一信息比特和/或所述第二待译码信息译码得到的第二信息比特进行校验。
20.如权利要求17~19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待译码信息的译码顺序在所述第一待译码信息之前。
21.一种极化码重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入接口电路,用于获取K个第一待编码比特和K’个第二待编码比特;
逻辑电路,用于执行上述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输出接口电路,用于输出编码后的第一码字和第二码字中除所述第一码字之外的子码。
22.一种极化码重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入接口电路,用于获取第一待译码信息和第二待译码信息;
逻辑电路,用于执行上述如权利要求7~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输出接口电路,用于输出译码结果。
2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910580513.7A 2019-06-28 2019-06-28 一种极化码重传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21527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80513.7A CN112152754B (zh) 2019-06-28 2019-06-28 一种极化码重传方法及装置
EP20832093.7A EP3979530B1 (en) 2019-06-28 2020-06-01 Polar code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PCT/CN2020/093771 WO2020259222A1 (zh) 2019-06-28 2020-06-01 一种极化码重传方法及装置
US17/562,743 US12009920B2 (en) 2019-06-28 2021-12-27 Polar code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80513.7A CN112152754B (zh) 2019-06-28 2019-06-28 一种极化码重传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52754A CN112152754A (zh) 2020-12-29
CN112152754B true CN112152754B (zh) 2021-12-28

Family

ID=73891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80513.7A Active CN112152754B (zh) 2019-06-28 2019-06-28 一种极化码重传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2009920B2 (zh)
EP (1) EP3979530B1 (zh)
CN (1) CN112152754B (zh)
WO (1) WO20202592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07503A (ja) * 2020-06-26 2022-01-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及び復号化方法
CN115225200A (zh) * 2021-04-21 2022-10-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以及装置
CN116980070A (zh) * 2022-04-15 2023-10-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编码方法和装置
CN117200940A (zh) * 2022-05-26 2023-1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WO2024147363A1 (ko) * 2023-01-02 2024-07-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인코딩을 수행하는 방법, 통신 기기, 프로세싱 장치, 및 저장 매체, 그리고 디코딩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통신 기기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27189A (zh) * 2015-09-24 2016-01-06 电子科技大学 分段crc辅助的极化码编译码方法
CN107612561A (zh) * 2017-09-30 2018-01-19 北京北方烽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编码、译码方法及装置
WO2018045849A1 (zh) * 2016-09-12 2018-03-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极化码的重传方法及装置
CN108092742A (zh) * 2017-12-17 2018-05-29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极化码的通信方法
EP3335321A1 (en) * 2015-08-12 2018-06-2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te-compatible polar codes
WO2018126906A1 (en) * 2017-01-06 2018-07-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hybrid chase combining and incremental redundancy harq with polar codes
CN108886438A (zh) * 2016-04-08 2018-11-23 英特尔公司 用于harq传输的极化码
CN108886421A (zh) * 2016-03-18 2018-11-2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极化编码传输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重传中的新数据传输
CN109639395A (zh) * 2018-12-06 2019-04-16 东南大学 一种适用于极化码编码递增码长重传方案的接收方法
US10312948B1 (en) * 2018-04-30 2019-06-04 Polaran Yazilim Bilisim Danismanlik Ithalat Ihracat Sanayi Ticaret Limited Sirketi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transmitting data using systematic polar coding
CN109863705A (zh) * 2016-10-21 2019-06-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递增冗余混合自动重传请求重传的方法和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91256B2 (en) * 2012-12-03 2015-11-17 Digital PowerRadio,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dvanced iterative decoding and channel estimation of concatenated coding systems
CN104079370B (zh) * 2013-03-27 2018-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编译码方法及装置
CA2972642C (en) * 2014-03-21 2020-05-2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olar code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18201481A1 (en) * 2017-05-05 2018-11-0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cremental redundancy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r-harq) re-transmission
WO2019095190A1 (en) * 2017-11-16 2019-05-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duced overhead error detection code design for decoding a codeword
WO2019191944A1 (en) * 2018-04-04 2019-10-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lar coded harq scheme over time-varying channel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335321A1 (en) * 2015-08-12 2018-06-2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te-compatible polar codes
CN105227189A (zh) * 2015-09-24 2016-01-06 电子科技大学 分段crc辅助的极化码编译码方法
CN108886421A (zh) * 2016-03-18 2018-11-2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极化编码传输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重传中的新数据传输
CN108886438A (zh) * 2016-04-08 2018-11-23 英特尔公司 用于harq传输的极化码
WO2018045849A1 (zh) * 2016-09-12 2018-03-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极化码的重传方法及装置
CN109863705A (zh) * 2016-10-21 2019-06-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递增冗余混合自动重传请求重传的方法和设备
WO2018126906A1 (en) * 2017-01-06 2018-07-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hybrid chase combining and incremental redundancy harq with polar codes
CN107612561A (zh) * 2017-09-30 2018-01-19 北京北方烽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编码、译码方法及装置
CN108092742A (zh) * 2017-12-17 2018-05-29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极化码的通信方法
US10312948B1 (en) * 2018-04-30 2019-06-04 Polaran Yazilim Bilisim Danismanlik Ithalat Ihracat Sanayi Ticaret Limited Sirketi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transmitting data using systematic polar coding
CN109639395A (zh) * 2018-12-06 2019-04-16 东南大学 一种适用于极化码编码递增码长重传方案的接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ARQ for Polar codes;Huawei, HiSilicon;《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AH 1801,R1-1800106》;20180126;全文 *
HARQ Performance of Rate-compatible Polar codes;ZTE, ZTE Microelectronics;《3GPP TSG RAN WG1 #86bis R1-1611110》;20161118;第1-4节 *
HARQ Performance of Rate-compatible Polar codes;ZTE, ZTE Microelectronics;《3GPP TSG RAN WG1 #87 R1-1613267》;20161118;第1-4节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79530A4 (en) 2022-07-27
EP3979530B1 (en) 2024-08-21
US12009920B2 (en) 2024-06-11
US20220123862A1 (en) 2022-04-21
WO2020259222A1 (zh) 2020-12-30
EP3979530A1 (en) 2022-04-06
CN112152754A (zh) 2020-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52754B (zh) 一种极化码重传方法及装置
CN111954982B (zh) 无线通信系统和广播系统中使用极性码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装置和方法
JP7017627B2 (ja) 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冗長バージョン設計ソリューション
KR102378324B1 (ko) 통신 및 방송 시스템을 위한 부호율-조정 방법 및 장치
US1174298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11070316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pparatus,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8173621B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发送设备、接收设备和通信系统
CN107508653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12640335B (zh) 极化编码系统的增量冗余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传输
EP2572464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ignal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8282259B (zh) 一种编码方法及装置
CN105515719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5184914A1 (zh) 一种数据包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7819545A (zh) 极化码的重传方法及装置
TWI757609B (zh) 用於通訊的傳輸設備和方法、接收設備和方法
US11695435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KR101600406B1 (ko) 코드 블록 저장 방법 및 장치
EP3910827B1 (en) Polar coding and de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12020119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aying uplink signals
CN101741512A (zh) 编码方法和装置
CN115885491B (zh) 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置换扩展和缩短的低密度奇偶校验码
WO2024152760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4192945A1 (en) Methods, systems, and apparatus for rateless polar coding and incremental redundancy
JPWO2018008084A1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