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64446B - 一种极化码的重传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极化码的重传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464446B CN106464446B CN201480077305.0A CN201480077305A CN106464446B CN 106464446 B CN106464446 B CN 106464446B CN 201480077305 A CN201480077305 A CN 201480077305A CN 106464446 B CN106464446 B CN 10646444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de
- polarization code
- determining
- polarization
- row we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169170 Boreogadus said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06—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and diversity transmission, e.g. coding schemes for the multiple 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information or the transmission of incremental redundanc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6—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encoded, messag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6—ARQ related signa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16—Threshold monito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极化码的重传方法及装置,涉及通信网络技术领域,能够提高HARQ性能。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第一极化码的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第二极化码,第一极化码为首次进行传输的码字;将第一极化码与第二极化码进行模2加,得到第三极化码;发送第三极化码作为重传的码字。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案适于对极化码进行重传时采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极化码的重传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通信系统中,通常采用信道编码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以保证通信的质量。极化码(Polar code)是一种线性块码,在理论上已证明可以取得香农容量且具有低编译码复杂度的编码方式。极化码的编码输出可以表示为:
其中,是一个二进制的行矢量,长度为N;GN是一个N*N矩阵,码长N=2,n≥0;这里BN是转置矩阵,是克罗内克幂(Kronecker power),定义为
在极化码的编码过程中,中的一部分比特用来携带信息,这部分比特称为信息比特,这些比特的索引集合假定为A;另外的一部分比特是固定值,称为frozen比特,常设置为0。因此,极化码的编码输出可以简化为:其中,uA为中的信息比特集合,uA为长度K的行矢量,K为信息比特数目。GN.(A)是GN.中由集合A中的索引对应的那些行得到的子矩阵,GN.(A)是一个K*N矩阵,集合A的选取决定了极化码的性能。
现有技术中采用传统的跟踪合并Chase Combine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技术进行编码,当接收方在解码失败的情况下,保存接收到的数据,并要求发送方重传数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极化码的重传方法及装置,能够提高HARQ性能。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极化码的重传方法,包括:
对第一极化码的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第二极化码,所述第一极化码为首次进行传输的码字;
将所述第一极化码与所述第二极化码进行模2加,得到第三极化码;
发送所述第三极化码作为重传的码字。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结合第一方面,所述对所述第一极化码的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所述第二极化码,包括:
确定第一信息比特集合U1,所述U1为所述第一极化码的信息比特集合U2的子集;
确定第一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1,所述A1为所述第二极化码的信息比特索引集合;
根据所述A1对所述U1进行编码,得到所述第二极化码,所述第二极化码的码长与所述第一极化码的码长均为N/2,其中N=2n且n为大于1的整数。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例,在所述确定所述第一信息比特集合U1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最小码距门限dth,所述dth大于码长为N的等效极化码的最小码距dcc。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中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码长为N的等效极化码的生成矩阵G;
所述确定第一信息比特集合U1,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极化码的第二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2,所述A2为所述第一极化码的信息比特索引集合;
确定第三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3,所述A3=A2+N/2,确定所述A3中对应的所述G的行重量小于所述dth的m个位置的比特为所述U1,所述m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所述确定第一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1,包括:
确定所述G的行重量大于等于所述dth,且行序号小于N/2的m个行的序号组成所述A1。
在第四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结合第一方面中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例,所述确定所述A3中对应的所述G的行重量小于所述dth的m个位置的比特为所述U1,包括:
确定所述A3中对应的所述G的行重量小于所述dth,且行重量最小的m个位置的比特为所述U1。
在第五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结合第一方面中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例,所述确定所述G的行重量大于等于所述dth,且行序号小于N/2的m个行的序号组成所述A1,包括:
确定所述G的行重量大于等于所述dth,且行序号小于N/2,且行重量最大的m个行的序号组成所述A1。
第二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极化码的重传装置,包括:
编码模块,用于对第一极化码的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第二极化码,并将所述第二极化码提供给模2加模块,所述第一极化码为首次进行传输的码字;
所述模2加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极化码与所述第二极化码进行模2加,得到第三极化码,并将所述第三极化码提供给发送模块;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第三极化码作为重传的码字。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结合第二方面,所述编码模块,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第一信息比特集合U1,并将所述U1提供给编码单元,所述U1为第一极化码的信息比特集合U2的子集;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第一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1,并将所述A1提供给所述编码单元,所述A1为第二极化码的信息比特索引集合;
所述编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A1对所述U1进行编码,得到第二极化码,所述第二极化码的码长与所述第一极化码的码长均为N/2,其中N=2n且n为大于1的整数。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中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例,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最小码距门限dth,所述dth大于码长为N的等效极化码的最小码距dcc。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中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例,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码长为N的等效极化码的生成矩阵G;确定所述第一极化码的第二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2,所述A2为所述第一极化码的信息比特索引集合;确定第三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3,所述A3=A2+N/2,确定所述A3中对应的所述G的行重量小于所述dth的m个位置的比特为所述U1,所述m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确定所述G的行重量大于等于所述dth,且行序号小于N/2的m个行的序号组成所述A1。
在第四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结合第二方面中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例,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A3中对应的所述G的行重量小于所述dth,且行重量最小的m个位置的比特为所述U1。
在第五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结合第二方面中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例,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G的行重量大于等于所述dth,且行序号小于N/2,且行重量最大的m个行的序号组成所述A1。
第三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存储器,用于保存执行以下操作的指令:
对第一极化码的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第二极化码,所述第一极化码为首次进行传输的码字;将所述第一极化码与所述第二极化码进行模2加,得到第三极化码;
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发射机耦合,具体用于执行在所述存储器中保存的指令;
所述发射机,用于发送所述处理器提供的第三极化码作为重传的码字。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结合第三方面,所述存储器还用于保存执行以下操作的指令:
确定第一信息比特集合U1,所述U1为第一极化码的信息比特集合U2的子集;确定第一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1,所述A1为第二极化码的信息比特索引集合;根据所述A1对所述U1进行编码,得到第二极化码,所述第二极化码的码长与所述第一极化码的码长均为N/2,其中N=2n且n为大于1的整数。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中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所述存储器还用于保存执行以下操作的指令:
确定最小码距门限dth,所述dth大于码长为N的等效极化码的最小码距dcc。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中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所述存储器还用于保存执行以下操作的指令:
确定码长为N的等效极化码的生成矩阵G;确定所述第一极化码的第二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2,所述A2为所述第一极化码的信息比特索引集合;确定第三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3,所述A3=A2+N/2,确定所述A3中对应的所述G的行重量小于所述dth的m个位置的比特为所述U1,所述m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确定所述G的行重量大于等于所述dth,且行序号小于N/2的m个行的序号组成所述A1。
在第四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结合第三方面中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例,所述存储器还用于保存执行以下操作的指令:
确定所述A3中对应的所述G的行重量小于所述dth,且行重量最小的m个位置的比特为所述U1。
在第五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结合第三方面中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例,所述存储器还用于保存执行以下操作的指令:
确定所述G的行重量大于等于所述dth,且行序号小于N/2,且行重量最大的m个行的序号组成所述A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化码的重传方法及装置,通过对第一极化码的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第二极化码,第一极化码为首次进行传输的码字;将第一极化码与第二极化码进行模2加,得到第三极化码;发送第三极化码作为重传的码字。与现有技术中第二次传输的极化码仍为第一次传输极化码,导致重传性能较低的问题相比,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第一次传输的极化码确定第一信息比特集合和第一信息比特索引集合,然后得到第二极化码,将第一次传输的极化码模2加第二极化码,得到一个不同于第一次传输的极化码的第三极化码,可以提高重传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在无线通信环境中执行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极化码处理方法的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极化码的重传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极化码递推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极化码的重传方法的效果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极化码的重传装置的逻辑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极化码的重传装置的另一逻辑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极化码的重传方法对应的无线通信装置的逻辑结构示意图;
图8为在无线通信环境中能够使用极化码的重传方法的示例性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照附图描述多个实施例,其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本文中的相同元件。在下面的描述中,为便于解释,给出了大量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很明显,也可以不用这些具体细节来实现所述实施例。在其它例子中,以方框图形式示出公知结构和设备,以便于描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部件"、"模块"、"系统"等用于表示计算机相关的实体、硬件、固件、硬件和软件的组合、软件、或执行中的软件。例如,部件可以是但不限于,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进程、处理器、对象、可执行文件、执行线程、程序和/或计算机。通过图示,在计算设备上运行的应用和计算设备都可以是部件。一个或多个部件可驻留在进程和/或执行线程中,部件可位于一个计算机上和/或分布在2个或更多个计算机之间。此外,这些部件可从在上面存储有各种数据结构的各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执行。部件可例如根据具有一个或多个数据分组(例如来自与本地系统、分布式系统和/或网络间的另一部件交互的一个部件的数据,例如通过信号与其它系统交互的互联网)的信号通过本地和/或远程进程来通信。
此外,结合接入终端描述了各个实施例。接入终端也可以称为系统、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用户装置或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接入终端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会话启动协议)电话、WLL(Wireless Local Loop,无线本地环路)站、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处理)、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此外,结合基站描述了各个实施例。基站可用于与移动设备通信,基站可以是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讯)或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中的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基站),也可以是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中的NB(NodeB,基站),还可以是LTE(Long TermEvolution,长期演进)中的eNB或eNodeB(Evolved Node B,演进型基站),或者中继站或接入点,或者未来5G网络中的基站设备等。
此外,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或特征可以实现成方法、装置或使用标准编程和/或工程技术的制品。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制品"涵盖可从任何计算机可读器件、载体或介质访问的计算机程序。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磁存储器件(例如,硬盘、软盘或磁带等),光盘(例如,CD(Compact Disk,压缩盘)、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数字通用盘)等),智能卡和闪存器件(例如,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卡、棒或钥匙驱动器等)。另外,本文描述的各种存储介质可代表用于存储信息的一个或多个设备和/或其它机器可读介质。术语"机器可读介质"可包括但不限于,无线信道和能够存储、包含和/或承载指令和/或数据的各种其它介质。
如图1所示,本发明可适用于一种极化码的重传系统10,该系统10包括极化码编码器101,发射机102。
极化码编码器101,用于确定第一信息比特集合U1,U1为第一极化码的信息比特集合U2的子集,第一极化码为首次进行传输的码字;确定第一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1,A1为第二极化码的信息比特索引集合;根据A1对U1进行编码,得到第二极化码,第二极化码的码长与第一极化码的码长均为N/2,其中N=2n且n为大于1的整数;将第一极化码与第二极化码进行模2加,得到第三极化码作为重传的码字。
其中,第一极化码具体可以为第一Polar码。
此外,发射机102可随后在信道上传送经过极化码编码器101处理后第三极化码。例如,发射机102可以将相关数据发送到其它不同的无线通信装置(未示出)。
可选的,极化码的重传系统10还包括接收机103。
其中,接收机103用于获取第一极化码,然后将第一极化码提供给极化码编码器101。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极化码的重传方法的流程图。图2的方法可以由极化码的处理设备中的极化码编码器以及发射机设备执行。
201,对第一极化码的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第二极化码,第一极化码为首次进行传输的码字。
202,将第一极化码与第二极化码进行模2加,得到第三极化码。
203,发送第三极化码作为重传的码字。
通过上述方案,通过第一次传输的极化码确定第一信息比特集合和第一信息比特索引集合,然后得到第二极化码,将第一次传输的极化码模2加第二极化码,得到一个不同于第一次传输的极化码的第三极化码,可以提高HARQ性能,从而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进一步可选的,在步骤201中,极化码编码器对第一极化码的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第二极化码具体包括:
极化码编码器确定第一信息比特集合U1,U1为第一极化码的信息比特集合U2的子集。确定第一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1,A1为第二极化码的信息比特索引集合。根据A1对U1进行编码,得到第二极化码,第二极化码的码长与第一极化码的码长均为N/2,其中N=2n且n为大于1的整数。
进一步可选的,在步骤201之前还包括:确定最小码距门限dth;以及确定码长为N的等效极化码的生成矩阵G。
其中,dth大于码长为N的等效极化码的最小码距dcc。具体来说,码长为N/2的极化码可以为第一极化码或者默认极化码。
第一极化码长度为N/2且码率为R,其中R>0,N=2n且n为大于1的整数,n≥0。极化码具有递推结构,等效极化码可以看成是由两个码长为N/2的极化码得到的。可以示意性地如图3所示。
可选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下,确定第一信息比特集合U1具体包括:
首先,确定第一极化码的第二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2,A2为第一极化码的信息比特索引集合。
其次,确定第三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3,A3=A2+N/2,确定A3中对应的G的行重量小于dth的m个位置的比特为U1,m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G均是同一码长为N的等效极化码的生成矩阵。
通过采用本发明实施例,能够改善第二次传输的极化码的码距(即码距变大),从而可以提高重传性能。
下面结合图4描述本发明实施例。
第一极化码的码率为12/16=3/4,码长N1=16,信息比特长度K1为12;第三极化码的码率为12/32=3/8,码长N2=16,信息比特长度K2=为12。第一信息比特集合U1={12}。第一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1={16},得到传统的重传极化码的最小码距为4,而本发明得到的重传极化码(第三极化码)的最小码距为8。如图4所示,本发明使用的实施例比传统的方案在此配置下在误帧率(Frame Error Rate,FER)=10-2的条件下性能改善了1.2dB。
如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极化码的重传装置50。该装置50包括编码模块501,模2加模块502,发送模块503。
编码模块501,用于对第一极化码的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第二极化码,并将第二极化码提供给模2加模块502,第一极化码为首次进行传输的码字。
模2加模块502,用于将第一极化码与第二极化码进行模2加,得到第三极化码,并将第三极化码提供给发送模块503。
发送模块503,用于发送第三极化码作为重传的码字。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极化码的重传装置60,如图6所示,该装置60中的编码模块501包括确定单元5011,编码单元5012。
具体的,确定单元5011,用于确定第一信息比特集合U1,并将U1提供给编码单元5012,U1为第一极化码的信息比特集合U2的子集,第一极化码为首次进行传输的码字。
确定单元5011,还用于确定第一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1,并将A1提供给编码单元,A1为第二极化码的信息比特索引集合。
编码单元5012,用于根据A1对U1进行编码,得到第二极化码,第二极化码的码长与第一极化码的码长均为N/2,其中N=2n且n为大于1的整数。
该装置60可实现图1至图3的实施例中涉及的步骤和操作,因此为避免重复,不再详细描述。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确定单元5011,还用于确定最小码距门限dth,dth大于码长为N的等效极化码的最小码距dcc。
可选地,作为另一个实施例,确定单元5011,还用于确定码长为N的等效极化码的生成矩阵G;以及确定第一极化码的第二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2,A2为第一极化码的信息比特索引集合;确定第三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3,A3=A2+N/2,确定A3中对应的G的行重量小于dth的m个位置的比特为U1,m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确定G的行重量大于等于dth,且行序号小于N/2的m个行的序号组成A1。
进一步可选的,确定单元5011,还用于确定G的行重量大于等于dth,且行序号小于N/2,且行重量最大的m个行的序号组成A1。
进一步可选的,确定单元5011,还用于确定A3中对应的G的行重量小于dth,且行重量最小的m个位置的比特为U1。
通过采用本方案,能够改善第二次传输极化码的码距(即码距变大),从而可以提高HARQ性能。
图7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有助于执行前述极化码的重传方法的系统70的示意图。系统70包括基站701(例如接入点,NB或eNB等),基站701具有通过多个接收天线702从一个或多个接入终端703接收信号的接收机7011,以及通过发射天线704向一个或多个接入终端703发射信号的发射机7012。一般的,“接收天线”和“发射天线”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收发天线。接收机7011可以从接收天线702接收信息,并且可操作地关联至对接收信息进行解调的解调器7013。通过处理器7014来分析所解调的符号,该处理器7014连接至存储器7015,该存储器7015用于存储要发送至接入终端703(或不同的基站(未示出))的数据或从接入终端703(或不同的基站(未示出))接收的数据和/或与执行本文所述的各个动作和功能相关的任意其它适合信息。
其中接收机7011用于从例如接收天线(未示出)接收信号,并对所接收的信号执行典型的动作(例如过滤、放大、下变频等),并对调节后的信号进行数字化以获得采样。接收机7011可以是例如最小均方误差(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MMSE)接收机。解调器7013可用于解调所接收的符号并将它们提供至处理器703用于信道估计。处理器7014可以是专用于分析由接收机7011接收的信息和/或生成由发射机7012发送的信息的处理器、用于控制基站的一个或多个部件的处理器、和/或用于分析由接收机7011接收的信息、生成由发射机7012发送的信息并控制基站的一个或多个部件的控制器。
存储器7015可操作地耦合至处理器7014,并存储以下数据:要发送的数据、接收的数据以及与执行本文所述的各种动作和功能相关的任意其它适合信息。存储器7015可附加地存储极化码处理的相关的协议和/或算法。
可以理解,本文描述的数据存储装置(例如存储器7015)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通过示例但不是限制性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PROM(Programmable 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SRAM(Static 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Dynamic 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DRAM(Synchronous 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DR SDRAM(DoubleData Rate 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SDRAM(Enhanced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LDRAM(Synchlink 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和DR RAM(Direct Rambus RAM,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7015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实际的应用中,存储器7015,用于保存执行以下操作的指令:
对第一极化码的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第二极化码,第一极化码为首次进行传输的码字;将第一极化码与第二极化码进行模2加,得到第三极化码。
处理器7014,具体用于执行在存储器中保存的指令;
发射机7012,用于发送处理器7014提供的第三极化码。
进一步可选的,存储器7015还用于保存执行以下操作的指令:确定第一信息比特集合U1,U1为第一极化码的信息比特集合U2的子集;确定第一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1,A1为第二极化码的信息比特索引集合;根据A1对U1进行编码,得到第二极化码,第二极化码的码长与第一极化码的码长均为N/2,其中N=2n且n为大于1的整数。
进一步可选的,存储器7015还用于保存执行以下操作的指令:
确定最小码距门限dth,dth大于码长为N的等效极化码的最小码距dcc。
进一步可选的,存储器7015还用于保存执行以下操作的指令:
确定码长为N的等效极化码的生成矩阵G;确定第一极化码的第二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2,A2为第一极化码的信息比特索引集合;确定第三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3,A3=A2+N/2,确定A3中对应的G的行重量小于dth的m个位置的比特为U1,m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确定G的行重量大于等于dth,且行序号小于N/2的m个行的序号组成A1。
进一步可选的,存储器7015还用于保存执行以下操作的指令:
确定A3中对应的G的行重量小于dth,且行重量最小的m个位置的比特为U1。
进一步可选的,存储器7015还用于保存执行以下操作的指令:
确定G的行重量大于等于dth,且行序号小于N/2,且行重量最大的m个行的序号组成A1。
通过采用本方案,能够改善第二次传输极化码的码距(即码距变大),从而可以提高HARQ性能。
参照图8,示出在无线通信环境中能够使用上述用于极化码的速率匹配的方法的系统80。例如,系统80可至少部分地驻留在基站中。根据另一示例,系统80可至少部分地驻留在接入终端中。应理解的是,系统80可表示为功能框,其可以是表示由处理器、软件或其组合(例如固件)实现的功能的功能框。系统80包括具有联合操作的电子部件的逻辑组801。例如,逻辑组801可包括用于根据目标极化码的码长,获取同余序列的电子部件802,用于根据预设规则,对该同余序列进行排序处理,以获取参考序列的电子部件803。用于根据该同余序列和该参考序列,确定映射函数的电子部件804。用于根据该映射函数,对该目标极化码进行交织,生成交织的输出比特的电子部件805。
根据上述方案,通过第一极化码(第一次传输的极化码)确定用于得到第二极化码的第一信息比特集合U1和第一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1,然后根据A1对U1进行编码,得到第二极化码,再将第二极化码与第一极化码进行模2加,从而得到第二次传输的极化码,通过上述方案可以改善HARQ重传的性能,进而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并且,能够适用于针对各种码长的极化码重传过程,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实用性。
此外,系统80可包括存储器806,后者保存用于执行与电子部件802、803、804和805相关的功能的指令。尽管示出为在存储器806的外部,但是可理解,电子部件802、803、804和805中的一个或多个可存在于存储器806中。
上文的描述包括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举例。当然,为了描述这些实施例而描述部件或方法的所有可能的结合是不可能的,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这些实施例可以做进一步的结合和变换。因此,本申请中描述的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保护范围内的所有改变、修改和变形。此外,就说明书中使用的"包含"一词而言,该词的涵盖方式类似于"包括"一词,就如同"包括"一词在权利要求中用作衔接词所解释的那样。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极化码的重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第一极化码的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确定第一信息比特集合U1,所述U1为所述第一极化码的信息比特集合U2的子集;确定第一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1,所述A1为第二极化码的信息比特索引集合;根据所述A1对所述U1进行编码,得到所述第二极化码,所述第二极化码的码长与所述第一极化码的码长均为N/2,其中N=2n且n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第一极化码为首次进行传输的码字;
将所述第一极化码与所述第二极化码进行模2加,得到第三极化码;
发送所述第三极化码作为重传的码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化码的重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确定所述第一信息比特集合U1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最小码距门限dth,所述dth大于码长为N的等效极化码的最小码距dcc。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化码的重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码长为N的等效极化码的生成矩阵G;
所述确定第一信息比特集合U1,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极化码的第二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2,所述A2为所述第一极化码的信息比特索引集合;确定第三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3,所述A3=A2+N/2,确定所述A3中对应的所述G的行重量小于所述dth的m个位置的比特为所述U1,所述m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所述确定第一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1,包括:
确定所述G的行重量大于等于所述dth,且行序号小于N/2的m个行的序号组成所述A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极化码的重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A3中对应的所述G的行重量小于所述dth的m个位置的比特为所述U1,包括:
确定所述A3中对应的所述G的行重量小于所述dth,且行重量最小的m个位置的比特为所述U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极化码的重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G的行重量大于等于所述dth,且行序号小于N/2的m个行的序号组成所述A1,包括:
确定所述G的行重量大于等于所述dth,且行序号小于N/2,且行重量最大的m个行的序号组成所述A1。
6.一种极化码的重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编码模块,用于对第一极化码的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第二极化码,并将所述第二极化码提供给模2加模块,所述第一极化码为首次进行传输的码字;
所述编码模块,包括: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第一信息比特集合U1,并将所述U1提供给编码单元,所述U1为第一极化码的信息比特集合U2的子集;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第一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1,并将所述A1提供给所述编码单元,所述A1为第二极化码的信息比特索引集合;所述编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A1对所述U1进行编码,得到第二极化码,所述第二极化码的码长与所述第一极化码的码长均为N/2,其中N=2n且n为大于1的整数;
所述模2加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极化码与所述第二极化码进行模2加,得到第三极化码,并将所述第三极化码提供给发送模块;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第三极化码作为重传的码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极化码的重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最小码距门限dth,所述dth大于码长为N的等效极化码的最小码距dcc。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极化码的重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码长为N的等效极化码的生成矩阵G;确定所述第一极化码的第二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2,所述A2为所述第一极化码的信息比特索引集合;确定第三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3,所述A3=A2+N/2,确定所述A3中对应的所述G的行重量小于所述dth的m个位置的比特为所述U1,所述m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确定所述G的行重量大于等于所述dth,且行序号小于N/2的m个行的序号组成所述A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极化码的重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A3中对应的所述G的行重量小于所述dth,且行重量最小的m个位置的比特为所述U1。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极化码的重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G的行重量大于等于所述dth,且行序号小于N/2,且行重量最大的m个行的序号组成所述A1。
11.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用于保存执行以下操作的指令:
对第一极化码的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第二极化码,所述第一极化码为首次进行传输的码字;将所述第一极化码与所述第二极化码进行模2加,得到第三极化码;
所述存储器还用于保存执行以下操作的指令:
确定第一信息比特集合U1,所述U1为第一极化码的信息比特集合U2的子集;确定第一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1,所述A1为第二极化码的信息比特索引集合;根据所述A1对所述U1进行编码,得到第二极化码,所述第二极化码的码长与所述第一极化码的码长均为N/2,其中N=2n且n为大于1的整数;
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发射机耦合,具体用于执行在所述存储器中保存的指令;
所述发射机,用于发送所述处理器提供的第三极化码作为重传的码字。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器还用于保存执行以下操作的指令:
确定最小码距门限dth,所述dth大于码长为N的等效极化码的最小码距dcc。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器还用于保存执行以下操作的指令:
确定码长为N的等效极化码的生成矩阵G;确定所述第一极化码的第二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2,所述A2为所述第一极化码的信息比特索引集合;确定第三信息比特索引集合A3,所述A3=A2+N/2,确定所述A3中对应的所述G的行重量小于所述dth的m个位置的比特为所述U1,所述m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确定所述G的行重量大于等于所述dth,且行序号小于N/2的m个行的序号组成所述A1。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器还用于保存执行以下操作的指令:
确定所述A3中对应的所述G的行重量小于所述dth,且行重量最小的m个位置的比特为所述U1。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器还用于保存执行以下操作的指令:
确定所述G的行重量大于等于所述dth,且行序号小于N/2,且行重量最大的m个行的序号组成所述A1。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14/073893 WO2015139316A1 (zh) | 2014-03-21 | 2014-03-21 | 一种极化码的重传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464446A CN106464446A (zh) | 2017-02-22 |
CN106464446B true CN106464446B (zh) | 2019-08-20 |
Family
ID=54143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77305.0A Active CN106464446B (zh) | 2014-03-21 | 2014-03-21 | 一种极化码的重传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69207B2 (zh) |
EP (1) | EP3113400B1 (zh) |
CN (1) | CN106464446B (zh) |
CA (1) | CA2972642C (zh) |
RU (1) | RU2665918C1 (zh) |
WO (1) | WO201513931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264651B1 (en) * | 2015-04-01 | 2020-05-06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Polar code hybrid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 method and device |
CN106936548A (zh) * | 2015-12-30 | 2017-07-07 | 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 | 一种基于极化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及其装置 |
WO2017156792A1 (en) * | 2016-03-18 | 2017-09-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ransmission of new data in a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retransmission with polar coded transmissions |
EP3444984B1 (en) | 2016-05-10 | 2022-02-23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ata receiving method,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receiving apparatus |
WO2017193296A1 (en) * | 2016-05-11 | 2017-11-1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for a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mechanism with polar codes |
US10756853B2 (en) | 2016-10-21 | 2020-08-25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cremental redundancy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R-HARQ) re-transmission |
WO2018083302A1 (en) * | 2016-11-04 | 2018-05-11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Encoding system for incremental redundancy for hybrid arq for wireless networks |
EP3567733B1 (en) * | 2017-01-05 | 2023-07-19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performing channel-coding of information on basis of polar code |
US11251908B2 (en) | 2017-01-06 | 2022-02-15 | Idac Holdings, Inc. | Advanced coding on retransmission of data and control |
CN108288969B (zh) | 2017-01-07 | 2021-12-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编码及译码的方法和装置 |
WO2018201481A1 (en) | 2017-05-05 | 2018-11-08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cremental redundancy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r-harq) re-transmission |
CN108880743B (zh) * | 2017-05-15 | 2020-07-2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Polar码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7196664A (zh) * | 2017-05-23 | 2017-09-22 | 浙江师范大学 | 一种高维核矩阵极化码的低复杂度连续消去译码方法 |
CN107425941B (zh) * | 2017-06-16 | 2022-11-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速率匹配和解速率匹配的方法及装置 |
CN107171795B (zh) * | 2017-06-27 | 2019-12-13 | 郑州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 | 密钥协商方法及装置 |
US10700710B2 (en) * | 2017-07-24 | 2020-06-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Indicating a number of copied information bits in a retransmission |
CN108365921B (zh) | 2017-09-30 | 2019-03-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Polar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译码方法和译码装置 |
CN109756307B (zh) | 2017-11-02 | 2020-11-1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重传方法及装置 |
CN108173628B (zh) * | 2018-01-09 | 2020-04-24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基于高阶调制不等错误保护特性的极化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 |
CN110048802B (zh) | 2018-01-16 | 2021-12-2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系统 |
WO2019157764A1 (en) * | 2018-02-15 | 2019-08-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elf-decodable redundancy versions for polar codes |
WO2019191923A1 (en) | 2018-04-04 | 2019-10-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and apparatuses for codeword bit selection for rate-compatible polar coding |
CN109361495B (zh) * | 2018-12-07 | 2020-05-08 | 北京邮电大学 | 一种极化码构造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JP7398476B2 (ja) * | 2019-03-29 | 2023-12-14 | 中興通訊股▲ふん▼有限公司 | Polar符号に基づいてデータを送信するための方法、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
CN112152754B (zh) * | 2019-06-28 | 2021-12-2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极化码重传方法及装置 |
US11689317B2 (en) * | 2020-07-13 | 2023-06-27 | Mediatek Inc. | Re-transmission CRC for polar coding incremental-redundancy HARQ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347186B1 (en) * | 2012-04-19 | 2013-01-01 | Polaran Yazilim Bilisim Danismanlik Ithalat Ihracat Sanayi Ticaret Limited Sirketi | Method and system for error correction in transmitting data using low complexity systematic encoder |
CN103220001A (zh) * | 2012-01-20 | 2013-07-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与循环冗余校验级联的极性码的译码方法和译码装置 |
CN103281166A (zh) * | 2013-05-15 | 2013-09-04 | 北京邮电大学 | 一种基于极化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传输方法 |
CN103368583A (zh) * | 2012-04-11 | 2013-10-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极性码的译码方法和译码装置 |
CN103516476A (zh) * | 2012-06-29 | 2014-01-1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编码方法和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63465B1 (en) * | 1998-11-20 | 2001-07-17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in systems receiving NRZ signals from transmission of RZ signals |
US7346832B2 (en) | 2004-07-21 | 2008-03-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LDPC encod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 |
US7778978B2 (en) * | 2006-05-01 | 2010-08-17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 Decoder for a system with H-ARQ with cross-packet coding |
US8266508B2 (en) * | 2007-06-08 | 2012-09-11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Computational efficient convolutional coding with rate matching |
US8537755B2 (en) * | 2010-05-11 | 2013-09-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ate matching device |
US9503126B2 (en) * | 2012-07-11 | 2016-11-22 |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ECC polar coding and list decoding methods and codecs |
WO2015026148A1 (ko) | 2013-08-20 | 2015-02-2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폴라 코딩을 이용한 데이터 송신방법 |
US9319073B2 (en) * | 2014-02-11 | 2016-04-19 | Seagate Technology Llc | Mitigation of write errors in multi-level cell flash memory through adaptive error correction code decoding |
RU2571587C2 (ru) | 2014-04-10 | 2015-12-20 | Самсунг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Ко., Лтд. |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кодирования и декодирования данных в скрученном полярном коде |
US10193578B2 (en) | 2014-07-10 | 2019-01-29 | The Royal Institu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 / Mcgill University | Flexible polar encoders and decoders |
-
2014
- 2014-03-21 CA CA2972642A patent/CA2972642C/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03-21 CN CN201480077305.0A patent/CN106464446B/zh active Active
- 2014-03-21 RU RU2017126736A patent/RU2665918C1/ru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4-03-21 WO PCT/CN2014/073893 patent/WO2015139316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3-21 EP EP14886655.1A patent/EP3113400B1/en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9-20 US US15/270,411 patent/US10469207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20001A (zh) * | 2012-01-20 | 2013-07-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与循环冗余校验级联的极性码的译码方法和译码装置 |
CN103368583A (zh) * | 2012-04-11 | 2013-10-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极性码的译码方法和译码装置 |
US8347186B1 (en) * | 2012-04-19 | 2013-01-01 | Polaran Yazilim Bilisim Danismanlik Ithalat Ihracat Sanayi Ticaret Limited Sirketi | Method and system for error correction in transmitting data using low complexity systematic encoder |
CN103516476A (zh) * | 2012-06-29 | 2014-01-1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编码方法和设备 |
CN103281166A (zh) * | 2013-05-15 | 2013-09-04 | 北京邮电大学 | 一种基于极化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传输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4)
Title |
---|
"A Hybrid ARQ Scheme Based on Polar Codes";Kai Chen等;《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20131031;第17卷(第10期);全文 |
"An Adaptive Successive Cancellation List Decoder for Polar Codes with Cyclic Redundancy Check";Bin LI等;《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20121231;第16卷(第12期);全文 |
《信道极化码理论及其应用》;梁林;《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31115;全文 |
《极化码原理及应用》;李斌等;《通信技术》;20121031;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A2972642A1 (en) | 2015-09-24 |
US10469207B2 (en) | 2019-11-05 |
US20170012744A1 (en) | 2017-01-12 |
EP3113400B1 (en) | 2019-09-11 |
RU2665918C1 (ru) | 2018-09-04 |
WO2015139316A1 (zh) | 2015-09-24 |
CN106464446A (zh) | 2017-02-22 |
EP3113400A1 (en) | 2017-01-04 |
EP3113400A4 (en) | 2017-03-08 |
CA2972642C (en) | 2020-05-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464446B (zh) | 一种极化码的重传方法及装置 | |
US10778255B2 (en) | Polar code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 |
CN105164959B (zh) | 用于极化码的速率匹配的方法和装置 | |
US10009146B2 (en) | Polar code rate matching method and rate matching apparatus | |
JP6455766B2 (ja) | 極性符号の符号化方法および符号化装置 | |
CN106817195B (zh) | 用于极化码的速率匹配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7005690B (zh) | 极化码的速率匹配的方法、装置和无线通信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