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33204A -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33204A
CN112133204A CN202011161274.0A CN202011161274A CN112133204A CN 112133204 A CN112133204 A CN 112133204A CN 202011161274 A CN202011161274 A CN 202011161274A CN 112133204 A CN112133204 A CN 1121332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nging
connecting piece
backlight module
diffusion plat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6127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文学
赵振
陈泰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6127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33204A/zh
Publication of CN1121332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332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扩散板及至少一个连接组件;背板设有至少一个翻边组,且翻边组沿背板的边缘延伸设置;扩散板与背板相对设置;连接组件一端与翻边组卡接,另一端与扩散板连接。本发明技术方案固定扩散板的边缘位置,使得扩散板的边缘紧贴背板的边缘,从而避免背光模组出现漏光。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显示设备的扩散板大多采用地侧支撑或地侧粘胶的方式进行固定,显示设备除地侧的其他侧边没有进行定位和固定,在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下,显示设备的扩散板的边缘容易收缩或膨胀,使得扩散板的边缘位置出现亮边或褶皱,导致背光模组出现漏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旨在固定扩散板的边缘位置,使得扩散板的边缘紧贴背板的边缘,从而避免背光模组出现漏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背板,所述背板设有至少一个翻边组,且所述翻边组沿所述背板的边缘延伸设置;
扩散板,与所述背板相对设置;及
至少一个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翻边组卡接,另一端与所述扩散板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背板具有依次连接的左侧、天侧及右侧;
所述翻边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翻边和至少两个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设于所述天侧,两个所述第二翻边分别设于所述左侧和所述右侧;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和至少两个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翻边卡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另一端与所述扩散板插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两个所述第二翻边卡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另一端与所述扩散板抵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
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一侧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槽口朝向所述第一翻边设置;和
至少一个插接片,与所述第一本体背离所述卡槽的一侧连接,所述插接片与所述第一本体围合形成配合槽,所述配合槽的槽口朝向所述扩散板设置;
所述扩散板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对应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挂孔;
所述第一翻边卡接于所述卡槽,所述插接片插设于挂孔;
且/或,所述第一翻边为设于所述天侧的第一凸缘,所述第一凸缘与所述背板呈夹角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插接片沿所述天侧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度小于所述挂孔沿所述扩散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度;
且/或,所述扩散板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对应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凸耳,所述凸耳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挂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包括:
第一连接片,与所述插接片连接;和
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片远离所述插接片的一端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连接片围合形成所述卡槽;所述第一弯折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一端设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与所述第一弯折部呈夹角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翻边背离所述扩散板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弯折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孔;
所述第一翻边卡接于所述卡槽时,所述第一凸起限位于所述第一定位孔处。
在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
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设有插槽,所述插槽的槽口朝向所述第二翻边设置;和
弹片,所述弹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弹片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本体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翻边插设于所述插槽,所述弹片背向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与所述扩散板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对应的一侧弹性抵接;
且/或,所述第二翻边为设于所述左侧或所述右侧的第二凸缘,所述第二凸缘与所述背板呈夹角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本体包括:
第二连接片,与所述弹片的一端连接;和
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片远离所述弹片的一端连接,并与所述第二连接片围合形成所述插槽;且所述第二弯折部还设有连通所述插槽的第二定位孔;
所述第二翻边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凸起,所述第二翻边插设于所述插槽时,所述第二凸起限位于所述第二定位孔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弹片包括:
连接部,自所述第二连接片长度方向的一端沿所述扩散板的一侧延伸设置;和
抵接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扩散板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对应的一侧弹性抵接,且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片呈间隔设置;及
限位部,与所述抵接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并与所述抵接部呈夹角设置;且所述限位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片呈间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包括:
第一子连接部,自所述第二连接片沿长度方向的一端沿扩散板的一侧延伸设置;
第二子连接部,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子连接部和所述抵接部连接,所述第二子连接部与所述抵接部呈夹角设置。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面板和所述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盖设于所述背光面模组的出光面。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扩散板及至少一个连接组件,背板设有至少一个翻边组,且翻边组沿背板的边缘延伸设置;扩散板与背板相对设置;连接组件的两端分别与翻边组和扩散板连接;如此设置,扩散板可利用连接组件实现与翻边组固定连接,使得扩散板的边缘位置在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下也紧贴背板的翻边组,使得扩散板的边缘位置不会出现亮边或褶皱,从而避免背光模组出现漏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显示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背光模组的扩散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背光模组的背板与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6的E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743343400000041
Figure BDA0002743343400000051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背光模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参照图1,该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扩散板20及至少一个连接组件30;背板10设有至少一个翻边组,且翻边组沿背板10的边缘延伸设置;扩散板20与背板10相对设置;连接组件30的两端分别与翻边组和扩散板20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翻边组设于背板10的边缘位置,并与背板10呈夹角设置;翻边组和背板10的结构强度大于扩散板20的结构强度;当翻边组和扩散片分别与连接组件30的两端连接,翻边组可通过连接组件30为扩散板20的边缘位置提供一定的拉伸力,使得扩散板20的边缘位置在温差较大的时,不容易产生形变或偏移,即提升扩散板20的边缘位置与背板10的边缘位置的连接紧密度,从而使得扩散板20的边缘位置不会出现亮边或褶皱,避免背光模组出现漏光。可选地,背板10为设有凹槽的金属背板10,且背板10在凹槽的槽底壁设有反射片,反射片背向背板10的一侧安装有灯条和扩散板支架,扩散板支架与扩散板20面向背板10的一侧连接,扩散板支架与背板10可拆卸连接,扩散板支架顶面对扩散板20起到支撑作用,保障扩散板相对平整。同理,背光模组还包括膜片,膜片设于扩散板20背向背板10的一侧,且连接组件20的一端依次与扩散板20和膜片连接。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扩散板20及至少一个连接组件30,背板10设有至少一个翻边组,且翻边组沿背板10的边缘延伸设置;扩散板20与背板10相对设置;连接组件30的两端分别与翻边组和扩散板20连接;如此设置,扩散板20可利用连接组件30实现与翻边组固定连接,使得扩散板20的边缘位置在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下也紧贴背板10的翻边组,使得扩散板20的边缘位置不会出现亮边或褶皱,从而避免背光模组出现漏光。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图3、图7及图8,背板10具有依次连接的左侧10b、天侧10a及右侧10c;翻边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翻边11和至少两个第二翻边12,第一翻边11设于天侧10a,两个第二翻边12分别设于左侧10b和右侧10c;连接组件3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31和至少两个第二连接件32,第一连接件31的一端与第一翻边11卡接,第一连接件31的另一端与扩散板20插接;两个第二连接件32的一端与两个第二翻边12卡接,两个第二连接件32的另一端与扩散板20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天侧10a为沿背板10长度方向延伸的一侧,左侧10b和右侧10c为沿背板10宽度方向延伸的两侧;左侧10b和右侧10c邻接天侧10a的两端,第一翻边1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翻边12的延伸方向成夹角设置;天侧10a间隔设置有三个第一翻边11,左侧10b和右侧10c分别间隔设置有三个第二翻边12,连接组件30包括三个第一连接件31和六个第二连接件32;其中,每一第一连接件3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翻边11和扩散板20邻近天侧10a的一侧连接;每一第二连接件3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翻边12和扩散板20邻近左侧10b或右侧10c的一侧连接;如此设置,扩散板20的三侧通过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与背板10的天侧10a、左侧10b及右侧10c分别配合连接,进而提升扩散板20的边缘位置与背板10的边缘位置的连接紧密度。可选地,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可采用卡扣件或旋转件。同理,第一连接件31远离第一翻边11的一端依次与扩散板20和膜片连接,第二连接件32远离第二翻边12的一端依次与扩散板20和膜片连接。在一实施例中,背板10还设有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翻边11之间的第三翻边,第三翻边的纵向截面形状为C形,第三翻边远离背板10的一端与中框连接,进而提升中框与背板10的连接稳定性。在另一实施例中,背板10还设有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二翻边12之间的第四翻边,第四翻边的纵向截面形状为C形,第四翻边远离背板10的一端与中框连接,进一步提升中框与背板10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5、图7及图8,第一连接件31包括第一本体311和至少一个插接片312;第一本体311一侧设有卡槽,卡槽的槽口朝向第一翻边11设置;至少一个插接片312与第一本体311背离卡槽的一侧连接,插接片312与第一本体311围合形成配合槽,配合槽的槽口朝向扩散板20设置;扩散板20与第一连接件31对应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挂孔21a;第一翻边11卡接于卡槽,插接片312插设于挂孔21a;且/或,第一翻边11为设于天侧的第一凸缘,第一凸缘与背板10呈夹角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311与两个插接片312连接,且两个插接片312呈间隔设置;第一本体311的卡槽与第一翻边11配合卡接后,第一本体311的卡槽通过第一翻边11的支撑,使得与第一本体311连接插接片312也得到较好的支撑力;且插接片312呈L形设置,使得插接片312与第一本体311形成U形的配合槽;当插接片312远离第一本体311的一端插入挂孔21a后,配合槽的槽底与扩散板20的一表面抵接,使得插接片312限定扩散板20在水平方向位移的同时,插接片312还能在竖直方向上支撑扩散板20,进而提升扩散板20与背板10的连接紧密度。第一翻边11设于背板10的天侧,背板10包括底板和侧板,侧板环绕底板的周缘设置,侧板与底板呈夹角设置,侧板对应底板的天侧10a设有第一缺口,第一翻边11则设于侧板的第一缺口处,且第一翻边11与侧板形成有凹槽;当第一翻边11卡接于第一本体311的卡槽后,第一本体311装设于该凹槽,且第一本体311的外壁面与侧板的外壁面呈平齐设置;如此设置,使得第一连接件31与背板10的第一翻边11配合连接后,并没有凸出背板10的侧板,进而使得背板10的侧板与中框紧密配合连接,提升背板10与中框的装配紧密度。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图4及图5,插接片312沿背板天侧10a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度小于挂孔21a沿扩散板2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度。如此设置,当第一连接件31在与第一翻边11和扩散板20配合连接时,插接片312和扩散会在水平方向有所移动,而插接片312长度方向的两端不容易与挂孔21a延伸方向的两端剐蹭,使得扩散板20不容易被磨损,进而起到保护扩散板20的作用。同理,扩散板20的挂孔21a的长度与膜片的挂孔的长度一致。
扩散板20与第一连接件31对应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凸耳21,凸耳21设有至少一个挂孔21a。
在扩散板20边缘设置凸耳21,并在凸耳21设置于插接片312配合插接的挂孔21a,使得插接片312与挂孔21a配合时,使得挂孔21a与扩散板20正常导光的位置错开设置,进而不影响背光模组的正常运行,从而防止背光模组从挂孔21a处漏光。同理,膜片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一侧也对应设有至少一个凸耳和挂孔,当第一翻边11卡接于卡槽,插接片312插设于扩散板的挂孔21a和膜片的挂孔,以使扩散板20、膜片与第一翻边11配合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3、图5、图7及图8,第一本体311包括第一连接片3111和第一弯折部3112;第一连接片3111与插接片312连接;第一弯折部3112与第一连接片3111远离插接片312的一端连接,并与第一连接片3111围合形成卡槽;第一弯折部3112远离第一连接片3111的一端设有导向部3113,导向部3113与第一弯折部3112呈夹角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片3111为矩形片,第一弯折部3112的纵向截面形状为L形,第一连接片3111与第一弯折部3112围合形成U形卡槽,第一翻边11插接于U形卡槽内,使得第一翻边11与U形卡槽的接触更大,进而提升第一翻边11与第一本体311的连接紧密度。且导向部3113与第一弯折部3112呈夹角设置,即导向部3113相对第一弯折部3112远离第一连接片3111的一端倾斜设置;如此,当第一翻边11卡入卡槽时,第一翻边11可顺沿导向部3113的倾斜面更容易进入卡槽。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3、图5、图7及图8,第一翻边11背离扩散板20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凸起11a;第一弯折部3112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孔3112a;第一翻边11卡接于卡槽时,第一凸起11a限位于第一定位孔3112a处。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11a凸设于第一翻边11的外侧面,第一凸起11a与卡接于第一定位孔3112a后,使得第一凸起11a可在水平方向限定第一弯折部3112的位置,使得第一弯折部3112在水平方向上不能移动,进而提升第一连接件31与背板10的连接紧密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凸起11a可凸设于第一翻边11的内侧面,而第一弯折部3112设有第一定位孔3112a,第一翻边11卡接于卡槽时,第一凸起11a也限位于第一定位孔3112a,达到限定第一连接件31在背板10的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3、图5、图7及图8,每一第二连接件32包括第二本体321和弹片322;第二本体321设有插槽,插槽的槽口朝向第二翻边12设置;弹片322的一端与第二本体321连接,弹片322的另一端与第二本体321间隔设置;第二翻边12插设于插槽,弹片322背向第二本体321的一侧与扩散板20和第二连接件32对应的一侧弹性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本体321的插槽与第二翻边12配合插接,使得第二翻边12可为第二本体321提供一定的支撑力度;且弹片322利用第二本体321作为支撑点,向扩散板20沿左侧10b或右侧10c的边缘位置产生反弹力,进而使得左侧10b和右侧10c的第二连接件32的弹片322同时对扩散板20的左侧10b和右侧10c弹性抵接,从而使得扩散板20能始终保持居中状态,并不容易产生位移,从而避免扩散板20产生亮边或褶皱。
且/或,第二翻边12为设于左侧10b或右侧10c的第二凸缘,第二凸缘与背板10呈夹角设置。背板10包括底板和侧板,侧板环绕底板的周缘设置,侧板与底板呈夹角设置,侧板对应底板的左侧10b或右侧10c设有第二缺口,第二翻边12则设于侧板的第二缺口处,且第二翻边12与侧板形成有凹槽;当第二翻边12插接于插槽后,第二本体321装设于该凹槽,且第一本体311的外壁面与侧板的外壁面呈平齐设置;如此设置,使得第二连接件32与背板10的第二翻边12配合连接后,并没有凸出背板10的侧板,进而使得背板10的侧板与中框紧密配合连接,提升背板10与中框的装配紧密度。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3、图5、图7及图8,第二本体321包括第二连接片3211和第二弯折部3212;第二连接片3211与弹片322的一端连接;第二弯折部3212与第二连接片3211远离弹片322的一端连接,并与第二连接片3211围合形成插槽;第二弯折部3212还设有连通插槽的第二定位孔3212a;第二翻边12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凸起12a,第二翻边12插设于插槽时,第二凸起12a限位于第二定位孔3212a处。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凸起12a凸设于第二翻边12的外侧面,第二凸起12a与卡接于第二定位孔3212a后,使得第二凸起12a可在水平方向限定第二弯折部3212的位置,使得第二弯折部3212在水平方向上不能移动,进而提升第二连接件32与背板10的连接紧密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凸起12a可凸设于第二翻边12的内侧面,而第二弯折部3212设有第二定位孔3212a,第二翻边12卡接于插槽时,第二凸起12a也限位于第二定位孔3212a,达到限定第二连接件32在背板10的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3、图5、图7及图8,弹片322包括连接部3221、抵接部3222及限位部3223;连接部3221自第二连接片3211长度方向的一端沿扩散板20的一侧延伸设置;抵接部3222与连接部3221连接,扩散板20和第二连接件32对应的一侧弹性抵接,且抵接部3222与第二连接片3211呈间隔设置;限位部3223与抵接部3222远离连接部3221的一端连接,并与抵接部3222呈夹角设置;且限位部3223远离连接部3221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片3211呈间隔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抵接部3222与连接部3221呈夹角设置,如此设置,当第二翻边12插设于第二本体321的插槽后,呈夹角设置的抵接部3222和连接部3221能产生更大的反弹力,进而可让弹片322与扩散板20弹性抵接更紧实。而限位部3223与抵接部3222呈夹角设置,当抵接部3222与扩散板20的侧壁抵接,且限位部3223远离抵接部3222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片3211抵接后,限位部3223可对抵接部3222支撑,使得抵接部3222保持与扩散板20的侧壁抵接,进而使得扩散板20保持居中状态。
可选地,连接部3221、抵接部3222及限位部3223均采用0.2mm厚薄的超薄不锈钢片制作,占用空间较小,可压缩行程大,提供较大的支撑力。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3、图5、图7及图8,连接部3221包括第一子连接部3221a和第二子连接部3221b,第一子连接部3221a自第二连接片3211沿长度方向的一端沿扩散板20的一侧延伸设置;第二子连接部3221b两端分别与第一子连接部3221a和抵接部3222连接,第二子连接部3221b与抵接部3222呈夹角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子连接部3221a连接第二子连接部3221b和抵接部3222,进而增大抵接部3222与第二连接片3211的距离,使得抵接部3222更容易与扩散板20的侧壁抵接。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显示设备,参照图1,该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面板和所述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设于所述背光面模组的出光面,该显示模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显示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背板,所述背板设有至少一个翻边组,且所述翻边组沿所述背板的边缘延伸设置;
扩散板,与所述背板相对设置;及
至少一个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一端与所述翻边组卡接,另一端与所述扩散板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具有依次连接的左侧、天侧及右侧;
所述翻边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翻边和至少两个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设于所述天侧,两个所述第二翻边分别设于所述左侧和所述右侧;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和至少两个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一端与所述第一翻边卡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另一端与所述扩散板插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一端与两个所述第二翻边卡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另一端与所述扩散板抵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
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一侧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槽口朝向所述第一翻边设置;和
至少一个插接片,与所述第一本体背离所述卡槽的一侧连接,所述插接片与所述第一本体围合形成配合槽,所述配合槽的槽口朝向所述扩散板设置;
所述扩散板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对应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挂孔;
所述第一翻边卡接于所述卡槽,所述插接片插设于挂孔;
且/或,所述第一翻边为设于所述天侧的第一凸缘,所述第一凸缘与所述背板呈夹角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片沿所述天侧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度小于所述挂孔沿所述扩散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度;且/或,所述扩散板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对应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凸耳,所述凸耳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挂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包括:
第一连接片,与所述插接片连接;和
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片远离所述插接片的一端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连接片围合形成所述卡槽;所述第一弯折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一端设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与所述第一弯折部呈夹角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背离所述扩散板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弯折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孔;
所述第一翻边卡接于所述卡槽时,所述第一凸起限位于所述第一定位孔处。
7.如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
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设有插槽,所述插槽的槽口朝向所述第二翻边设置;和
弹片,所述弹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弹片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本体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翻边插设于所述插槽,所述弹片背向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与所述扩散板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对应的一侧弹性抵接;
且/或,所述第二翻边为设于所述左侧或所述右侧的第二凸缘,所述第二凸缘与所述背板呈夹角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包括:
第二连接片,与所述弹片的一端连接;和
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片远离所述弹片的一端连接,并与所述第二连接片围合形成所述插槽;且所述第二弯折部还设有连通所述插槽的第二定位孔;
所述第二翻边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凸起,所述第二翻边插设于所述插槽时,所述第二凸起限位于所述第二定位孔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包括:
连接部,自所述第二连接片长度方向的一端沿所述扩散板的一侧延伸设置;
抵接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扩散板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对应的一侧弹性抵接,且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片呈间隔设置;及
限位部,与所述抵接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并与所述抵接部呈夹角设置;且所述限位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片呈间隔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
第一子连接部,自所述第二连接片沿长度方向的一端沿扩散板的一侧延伸设置;和
第二子连接部,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子连接部和所述抵接部连接,所述第二子连接部与所述抵接部呈夹角设置。
11.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面板和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盖设于所述背光面模组的出光面。
CN202011161274.0A 2020-10-26 2020-10-26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Pending CN11213320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61274.0A CN112133204A (zh) 2020-10-26 2020-10-26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61274.0A CN112133204A (zh) 2020-10-26 2020-10-26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33204A true CN112133204A (zh) 2020-12-25

Family

ID=73853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61274.0A Pending CN112133204A (zh) 2020-10-26 2020-10-26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33204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2602A (zh) * 2013-12-03 2014-03-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模组及显示设备
WO2016078120A1 (zh) * 2014-11-17 2016-05-2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CN205594263U (zh) * 2016-04-18 2016-09-21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模组及直下式显示器
CN205942198U (zh) * 2016-08-03 2017-02-08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09343681U (zh) * 2019-01-30 2019-09-03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扩散板固定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CN110544427A (zh) * 2019-09-30 2019-12-06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主体及拼接式智能交互平板
CN110716346A (zh) * 2019-09-23 2020-01-2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11508348A (zh) * 2020-06-11 2020-08-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挂耳、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1766744A (zh) * 2020-07-22 2020-10-13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2602A (zh) * 2013-12-03 2014-03-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模组及显示设备
WO2016078120A1 (zh) * 2014-11-17 2016-05-2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CN205594263U (zh) * 2016-04-18 2016-09-21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模组及直下式显示器
CN205942198U (zh) * 2016-08-03 2017-02-08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09343681U (zh) * 2019-01-30 2019-09-03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扩散板固定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CN110716346A (zh) * 2019-09-23 2020-01-2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10544427A (zh) * 2019-09-30 2019-12-06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主体及拼接式智能交互平板
CN111508348A (zh) * 2020-06-11 2020-08-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挂耳、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1766744A (zh) * 2020-07-22 2020-10-13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64335B2 (en) Liquid crystal module
US8079858B2 (en) Lamp connector for a backlight assembly
CN109445190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KR20150017444A (ko) 곡면 디스플레이 장치
EP2264514A1 (en) Liquid crystal module
JP2013069592A (ja) コネクタ
EP2325553A1 (en) Lighting device, relay connector,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12133204A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JPH10134900A (ja) コネクタ
JP2010282856A (ja) 液晶モジュール
CN101383470A (zh) 阴极管用插座
CN217506319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5488477U (zh) 显示装置及支架
CN214428273U (zh) 支撑柱、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KR20080076819A (ko) 리드선 지지 장치
CN210241906U (zh) 显示组件和空调器
KR20080076818A (ko) 형광관용 커넥터 장치
US7623196B2 (en) LCD module with mounting clip clipped on side of top case having parts on inner and outer side surfaces of top case and hole mating with main support hole for coupling screw
CN216487038U (zh) 弹片式安装壳体和显示器
JP2007124384A (ja) 携帯電子機器
EP2226906A1 (en) Relay connecter, assembling structure of relay connector and chassis, assembling structure of relay connector and power supply, assembling structure of discharge tube and power supply to relay connector, illuminator for display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215494444U (zh) 一种液晶模组及液晶电视
CN115472093B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CN213584313U (zh) 组合式连接器
JP3893820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225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