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19567A - 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雷达装置和无人机 - Google Patents

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雷达装置和无人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19567A
CN112119567A CN201980032096.0A CN201980032096A CN112119567A CN 112119567 A CN112119567 A CN 112119567A CN 201980032096 A CN201980032096 A CN 201980032096A CN 112119567 A CN112119567 A CN 1121195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ft magnetic
piece
base
electric energy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3209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万仁
张文康
孙维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1195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195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88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3/93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 G01S13/933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of aircraft or spacecraf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7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reduction of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leakage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雷达装置(1000)和无人机(2000)。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包括:无线供电模组(10)和无线通信模组(20)。无线供电模组(10)包括电能发送件(11)、电能接收件(12)和软磁件(13)。无线通信模组(20)包括第一通信组件(21)和第二通信组件(22)。

Description

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雷达装置和无人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雷达装置和无人机。
背景技术
目前,无线供电与无线通信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雷达、无人机等领域,其中,无线供电通常采用两个无线线圈的电磁感应来实现,无线通信则通常是利用两个通信天线之间的电磁波耦合来实现。由于在雷达、无人机等领域,无线供电与无线通信的系统所占用的空间通常被要求设计的比较小,因此,在狭窄空间里,无线线圈产生的电磁感应与通信产生的电磁波存在互相干扰的情况,一方面降低了无线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从而降低了无线供电的供电效率,另一方面干扰通信天线之间的电磁波耦合,从而影响无线通信的准确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雷达装置和无人机。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包括无线供电模组和无线通信模组。所述无线供电模组包括:电能发送件、电能接收件、以及至少一个软磁件。所述电能发送件与所述电能接收件间隔相对,所述电能发送件和/或所述电能接收件套设在所述软磁件上。所述无线通信模组包括第一通信组件及第二通信组件。所述第一通信组件穿设所述电能发送件,当所述电能发送件套设在所述软磁件上时,所述软磁件间隔所述第一通信组件与所述电能发送件。所述第二通信组件穿设所述电能接收件,当所述电能接收件套设在所述软磁件上时,所述软磁件间隔所述第二通信组件与所述电能接收件。所述第一通信组件与所述第二通信组件间隔相对并建立无线通信连接。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雷达装置包括壳体和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所述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包括无线供电模组和无线通信模组。所述无线供电模组包括:电能发送件、电能接收件、以及至少一个软磁件。所述电能发送件与所述电能接收件间隔相对,所述电能发送件和/或所述电能接收件套设在所述软磁件上。所述无线通信模组包括第一通信组件及第二通信组件。所述第一通信组件穿设所述电能发送件,当所述电能发送件套设在所述软磁件上时,所述软磁件间隔所述第一通信组件与所述电能发送件。所述第二通信组件穿设所述电能接收件,当所述电能接收件套设在所述软磁件上时,所述软磁件间隔所述第二通信组件与所述电能接收件。所述第一通信组件与所述第二通信组件间隔相对并建立无线通信连接。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无人机包括机架、负载及雷达装置,所述雷达装置安装于所述机架和/或所述负载上。所述雷达装置包括壳体和无线供电和通信的集成系统,所述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包括无线供电模组和无线通信模组。所述无线供电模组包括:电能发送件、电能接收件、以及至少一个软磁件。所述电能发送件与所述电能接收件间隔相对,所述电能发送件和/或所述电能接收件套设在所述软磁件上。所述无线通信模组包括第一通信组件及第二通信组件。所述第一通信组件穿设所述电能发送件,当所述电能发送件套设在所述软磁件上时,所述软磁件间隔所述第一通信组件与所述电能发送件。所述第二通信组件穿设所述电能接收件,当所述电能接收件套设在所述软磁件上时,所述软磁件间隔所述第二通信组件与所述电能接收件。所述第一通信组件与所述第二通信组件间隔相对并建立无线通信连接。
本申请的无线供电和通信的集成系统、雷达装置和无人机通过设置软磁件,利用软磁件来间隔第一通信组件与电能发送件,或/和利用软磁件来间隔第二通信组件与电能接收件,从而能将无线供电模组产生的电磁感应约束在软磁件内,避免了无线供电模组的电磁感应与无线通信模组的电磁波互相干扰,一方面保证了无线供电模组中电能发送件与电能接收件之间的耦合系数,从而保证了无线供电的供电效率;另一方面保证无线供电模组中第一通信组件与第二通信组件之间的电磁波耦合,从而保证无线通信的准确率。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的剖面示意图,其中,无线供电模组与外部电源与功能器件连接;
图3是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再一实施方式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雷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无人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该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包括无线供电模组10和无线通信模组20。无线供电模组10包括电能发送件11、电能接收件12以及至少一个软磁件13。电能发送件11与电能接收件12间隔相对,电能发送件11和/或电能接收件12套设在软磁件13上。无线通信模组20包括第一通信组件21及第二通信组件22。第一通信组件21穿设电能发送件11,当电能发送件11套设在软磁件13上时,软磁件13间隔第一通信组件21与电能发送件11。第二通信组件22穿设电能接收件12,当电能接收件12套设在软磁件13上时,软磁件13间隔第二通信组件22与电能接收件12。第一通信组件21与第二通信组件22间隔相对并建立无线通信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及图8,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雷达装置1000,该雷达装置1000包括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和壳体200,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设于壳体200内。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包括无线供电模组10和无线通信模组20。无线供电模组10包括电能发送件11、电能接收件12以及至少一个软磁件13。电能发送件11与电能接收件12间隔相对,电能发送件11和/或电能接收件12套设在软磁件13上。无线通信模组20包括第一通信组件21及第二通信组件22。第一通信组件21穿设电能发送件11,当电能发送件11套设在软磁件13上时,软磁件13间隔第一通信组件21与电能发送件11。第二通信组件22穿设电能接收件12,当电能接收件12套设在软磁件13上时,软磁件13间隔第二通信组件22与电能接收件12。第一通信组件21与第二通信组件22间隔相对并建立无线通信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图8及图9,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无人机10000,该无人机10000包括雷达装置1000、机架2000、及负载3000。雷达装置1000安装于机架2000和/或负载3000上。雷达装置1000包括壳体200和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设于壳体200内。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包括无线供电模组10和无线通信模组20。无线供电模组10包括电能发送件11、电能接收件12以及至少一个软磁件13。电能发送件11与电能接收件12间隔相对,电能发送件11和/或电能接收件12套设在软磁件13上。无线通信模组20包括第一通信组件21及第二通信组件22。第一通信组件21穿设电能发送件11,当电能发送件11套设在软磁件13上时,软磁件13间隔第一通信组件21与电能发送件11。第二通信组件22穿设电能接收件12,当电能接收件12套设在软磁件13上时,软磁件13间隔第二通信组件22与电能接收件12。第一通信组件21与第二通信组件22间隔相对并建立无线通信连接。
请再参阅图1及图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软磁件13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软磁件13。在一个例子中,无线供电模组10包括两个软磁件13,两个软磁件13分别为第一软磁件131和第二软磁件132。电能发送件11套设在第一软磁件131上,电能接收件12套设在第二软磁件132上;或者电能发送件11套设在第二软磁件132上,电能接收件12套设在第一软磁件131上。其中,第一软磁件131的材料与第二软磁件132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例如,第一软磁件131的材料和第二软磁件132的材料相同,可均为铁氧体;或者,第一软磁件131的材料和第二软磁件132的材料不同,第一软磁件131的材料为电解铁,而第二软磁件132的材料为铁氧体。当然,第一软磁件131和第二软磁件132材料只要符合软磁件在磁化发生在矫顽力(Hc)不大于1000A/m即可,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在另一个例子中,无线供电模组10只包括一个软磁件13,此时,可以是电能发送件11套设在软磁件13上,也可以是电能接收件12套设在软磁件13上。
另外,当电能发送件11套设在软磁件13上时,可以是软磁件13将电能发送件11的四周全部包裹,或者软磁件13将电能发送件11的其中一部分包裹。同样地,当电能接收件12套设在软磁件13上时,可以是软磁件13将电能接收件12的四周全部包裹,或者软磁件13将电能接收件12的其中一部分包裹。
本申请中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雷达装置1000和无人机10000通过设置软磁件13,利用软磁件13来间隔第一通信组件21与电能发送件11,或/和利用软磁件13来间隔第二通信组件22与电能接收件12,从而能将无线供电模组10产生的电磁感应约束在软磁件13内,避免了无线供电模组10的电磁感应与无线通信模组20的电磁波互相干扰,一方面保证了无线供电模组10中电能发送件11与电能接收件12之间的耦合系数,从而保证了无线供电的供电效率;另一方面保证无线供电模组20中第一通信组件21与第二通信组件22之间的电磁波耦合,从而保证无线通信的准确率。
进一步地,相对于软磁件13将电能发送件11和/或电能接收件12的其中一部分包裹,在软磁件13将电能发送件11和/或电能接收件12的四周全部包裹,软磁件13对电能发送件11和/或电能接收件12之间磁场更好地约束,更大程度地避免无线供电模组10的电磁感应与无线通信模组20的电磁波互相干扰。
再进一步地,相对于无线供电模组10只包括一个软磁件13而言,无线供电模组10包括第一软磁件131和第二软磁件132,且将电能发送件11和电能接收件12分别套设在第一软磁件131和第二软磁件132上,电能发送件11和电能接收件12之间磁场能够被第一软磁件131和第二软磁件132约束,约束效果更好,更大程度地避免无线供电模组10的电磁感应与无线通信模组20的电磁波互相干扰。
请参阅图1及图2,具体地,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包括第一基座31、第二基座32、无线供电模组10、和无线通信模组20。
第一基座31和第二基座32相对设置。第一基座31和第二基座32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例如,第一基座31为圆柱体结构,第二基座32也为圆柱体结构。或者,第一基座31为圆柱体结构,第一基座31为长方体结构,在此不作限制。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一基座31的形状和第二基座32的形状相同,均大致为圆柱体结构。第一基座31开设有第一穿孔311,第二基座31开设有第二穿孔321。
无线供电模组10包括第一软磁件131、和第二软磁件132、电能发送件11、及电能接收件12。
第一软磁件131的材料可以是铁氧体或电解铁。第一软磁件131设置在第一基座31上,具体地,第一软磁件131设置在第一基座31的与第二基座32相对的面上。第一软磁件131包括设置在第一基座31上的第一端1311及与第一软磁件131的第一端1311相背的第二端1312。第一软磁件131的第二端1312设置有第一缺口1313,第一缺口1313用于收容电能发送件11,具体地,第一缺口1313贯穿第一软磁件131的第一侧面1317和第一软磁件131的远离第一基座31的第一端面1315,第一缺口1313可以完全收容电能发送件11,也可以部分收容电能发送件11。第一端面1315向第一软磁件131的第一端1311凹陷形成第一凹槽1316,第一软磁件131开设有贯穿第一软磁件131的第一端1311与第一凹槽1316的底面的第一通孔1314,其中,第一凹槽1316可以为圆形凹槽、方形凹槽、或其他形状的凹槽;同样地,第一通孔1314可以为圆形通孔、方形通孔、或其他形状的通孔。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凹槽1316为圆形凹槽,第一通孔1314为圆形通孔,且第一凹槽1316的直径D11大于第一通孔1314的直径D21。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软磁件131的第二端1312并不局限于设置第一缺口1313,也可以是设置环形的第一凹陷,第一凹陷只贯穿第一端面1315,而不贯穿第一侧面1317,第一凹陷相较于第一缺口1313,能更稳定地收容电能发送件11,并能对电能发送件11提供防尘、防水、防碰撞等保护作用。其中,无论是设置第一缺口1313,还是设置第一凹陷,相较于直接将电能发送件11套设在第一侧面1316而言,都可以更好地套设电能发送件11,并使得电能发送件11套设在第一软磁件131的第二端1312上时,在第一软磁件131的横截面所在平面上,电能发送件11不会相对第一软磁件131凸出更多甚至完全不凸出,从而使得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的结构更加紧凑,空间利用率更高。
第二软磁件132的材料可以是铁氧体或电解铁。第二软磁件132设置在第二基座32上,具体地,第二软磁件132设置在第二基座32的与第一基座31相对的面上,从而与第一软磁件131相对。第二软磁件132包括设置在第二基座32上的第一端1321及与第二软磁件132的第一端1321相背的第二端1322。第二软磁件132的第二端1322设置有与第一缺口相对的第二缺口1323,第二缺口1323用于收容电能接收件12,具体地,第二缺口1323贯穿第二软磁件132的第二侧面1327和第二软磁件132的远离第二基座32的第二端面1325,第二缺口1323可以完全收容电能接收件12,也可以部分收容电能接收件12。第二端面1325向第二软磁件132的第一端1321凹陷形成第二凹槽1326,第二软磁件132开设有贯穿第二软磁件132的第二端1321与第二凹槽1326的底面的第二通孔1324,其中,第二凹槽1326的形状可以与第一凹槽1326的形状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第二凹槽1326为圆形凹槽、方形凹槽、或其他形状的凹槽;第二通孔1324的形状可以与第一通孔1314的形状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二通孔1324可以为圆形通孔、方形通孔、或其他形状的通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凹槽1326为圆形凹槽,第二通孔1324为圆形通孔,且第二凹槽1326的直径D12大于第二通孔1324的直径D22,第二凹槽1326的直径D12可以与第一凹槽1316的直径D11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二通孔1324的直径D22可以与第一通孔1314的直径D21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软磁件132的第二端1322并不局限于设置第二缺口1323,也可以是设置环形的第二凹陷,第二凹陷只贯穿第二端面1325,而不贯穿第二侧面1327,第二凹陷相较于第二缺口1323,能更稳定地收容电能接收件12,并能对电能接收件12提供防尘、防水、防碰撞等保护作用。其中,无论是设置第二缺口1323,还是设置第二凹陷,相较于直接将电能接收件12套设在第二侧面1327而言,都可以更好地套设电能接收件12,并使得电能接收件12套设在第二软磁件132的第二端1322上时,在第二软磁件132的横截面所在平面上,电能接收件12不会相对第二软磁件132凸出更多甚至完全不凸出,从而使得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的结构更加紧凑,空间利用率更高。
电能发送件11套设在第一软磁件131的第二端1312,以使得电能发送件11间接设置在第一基座31上,具体地,电能发送件11部分收容在第一缺口1313内。
电能接收件12套设在第二软磁件132的第二端1322,以使得电能接收件12间接设置在第二基座32上,具体地,电能接收件12部分收容在第二缺口1323内,以使得收容在第一缺口1313内的电能发送件11与收容在第二缺口1323内的电能接收件12间隔相对设置。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电能发送件11包括发送线圈111,电能接收件12包括接收线圈121。发送线圈111和接收线圈121之间通过无线供电传输电能。发送线圈111与接收线圈121分别设置在第一软磁件131和第二软磁件132上,且发送线圈111与接收线圈121相对设置。电能发送件11(即发送线圈111)与外部电源113相连接,电能接收件12(即接收线圈121)与功能器件123相连接,用于给功能器件123供电。外部电源113为发送线圈111提供电能,发送线圈111在通电时,会产生一个感应磁场,接收线圈121接收到发送线圈111发出的感应磁场时,将磁场转化为电能提供给功能器件123,功能器件123可为任意需要用电的设备,例如功能器件123可以是雷达装置1000(图8所示)中的光源、驱动器、光接收器、处理器等;再例如功能器件123可以是无人机10000(图9所示)中的飞控系统、动力装置、指示灯、甚至是相机负载等。在一个例子中,发送线圈111可通过第一导线112与外部电源113连接,具体地,第一导线112的一端可穿过第一软磁件131的第一端1311并延伸至第一缺口1313内,从而与发送线圈111电性连接,第一导线112的另一端穿过第一穿孔311伸出到第一基座31的外部而与外部电源113连接。当然,第一导线112的一端还可直接绕到第一软磁件131的第一侧面1317而与发送线圈111电性连接。在一个例子中,接收线圈121可通过第二导线122与功能器件123连接,同样地,第二导线122的一端可穿过第二软磁件132的第一端1321并延伸至第二缺口1323内,从而与接收线圈121电性连接,第二导线122的另一端穿过第二穿孔321伸出到第二基座32的外部而与功能器件123电性连接。当然,第二导线122还可直接绕到第二软磁件132的第二侧面1327而与接收线圈121连接。
请继续参阅图1及图2,无线通信模组20包括第一通信组件21及第二通信组件22。第一通信组件21穿设第一软磁件131及第一基座31,第二通信组件22穿设第二软磁件132及第二基座32。
第一通信组件21包括第一线缆211、第一天线单元212以及第一连接器213。第一天线单元212和第一连接器213分别位于第一线缆211的两端。第一天线单元212安装在第一软磁件131的第二端1312,第一线缆211从第一软磁件131中穿出,第一连接器213用于连接信号发射件(图未示)或信号接收件(图未示)。
具体地,第一天线单元212包括绝缘的第一基体2121以及形成在第一基体2121上的第一金属层2122。其中,第一金属层2122的材料可为铜、银等导电材料。第一基体2121可为塑料等绝缘材料。在第一基体2121上形成第一金属层2122,并使得第一金属层2122与第一线缆211电性连接,可以是采用PCB局部露铜工艺或者塑料胶件PVD工艺实现的。其中,第一基体2121可以为规则结构,也可以为不规则结构,一个例子中,第一基体2121为长方体结构;另一个例子中,第一基体2121为圆柱体结构;在再一个例子中,第一基体2121为正方体结构。同样地,第一金属层2122可以为规则结构,也可以为不规则结构,一个例子中,第一金属层2122为长方体结构;另一个例子中,第一金属层2122为圆柱体结构;在再一个例子中,第一金属层2122为正方体结构;在又一个例子中,第一金属层2122为圆台结构、球形结构等等。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基体2121为圆柱体结构,第一金属层2122也为圆柱体结构。
第一基体2121的直径D31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一凹槽1316的直径D11,使得第一基体2121能够设置在第一凹槽1316内,第一金属层2122的直径D41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一通孔1314的直径D21,使得第一金属层2122能够设置在第一通孔1314内。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基体2121的直径D31小于第一凹槽1316的直径D11,第一金属层2122的直径D41小于第一通孔1314的直径D21。当第一基体2121为圆柱体结构以外的结构时,只需要满足第一凹槽1316的直径D11大于或等于第一基体2121的在第一凹槽1316径向上的最大尺寸即可;当第一金属层2122为圆柱体结构以外的结构时,第一通孔1314的直径D21大于或等于第一金属层2122的在第一通孔1314径向上的最大尺寸即可。
第一线缆211与第一金属层2122电性连接,具体地,第一线缆211靠近第一软磁件131的第二端131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天线单元212,第一线缆211的另一端从第一软磁件131的第一通孔1314中穿出,并穿过第一基座31的第一穿孔311延伸至第一基座31的外部而与第一连接器213连接。第一连接器213可与信号发射件连接,第一连接器213也可与信号接收件连接。其中,第一线缆211可以为柔性线缆,能够发生弯折。当第一线缆211为圆柱形线缆时,在第一通孔1314径向上,第一金属层2122的最小尺寸大于第一线缆211的外径D51。
第二通信组件22包括第二线缆221、第二天线单元222以及第二连接器223。第二天线单元222和第二连接器223分别位于第二线缆221的两端。第二天线单元222安装在第二软磁件132的第二端1322,第二线缆221从第二软磁件132中穿出,第二连接器223用于连接信号接收件(图未示)或信号发射件(图未示)。
具体地,第二天线单元222包括绝缘的第二基体2221以及形成在第二基体2221上的第二金属层2222。其中,第二金属层2222的材料可为铜、银等导电材料。第二基体2221可为塑料等绝缘材料。在第二基体2221上形成第二金属层2222,并使得第二金属层2222与第二线缆221电性连接,可以是采用PCB局部露铜工艺或者塑料胶件PVD工艺实现的。其中,第二基体2221可以为规则结构,也可以为不规则结构,一个例子中,第二基体2221为长方体结构;另一个例子中,第二基体2221为圆柱体结构;在又一个例子中,第二基体2221为正方体结构。同样地,第二金属层2222可以为规则结构,也可以为不规则结构,一个例子中,第二金属层2222为长方体结构;另一个例子中,第二金属层2222为圆柱体结构;在再一个例子中,第二金属层2222为正方体结构;在又一个例子中,第二金属层2222为圆台结构、球形结构等等。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基体2221为圆柱体结构,第二金属层2222也为圆柱体结构。
第二基体2221的直径D32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二凹槽1326的直径D12,使得第二基体2221能够设置在第二凹槽1326内,第二金属层2222的直径D42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二通孔1324的直径D22,使得第二金属层2222能够设置在第二通孔1324内。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基体2221的直径D32小于第二凹槽1326的直径D12,第二金属层2222的直径D42小于第二通孔1324的直径D22。当第二基体2221为圆柱体结构以外的结构时,只需要满足第二凹槽1326的直径D12大于或等于第二基体2221的在第二凹槽1326径向上的最大尺寸即可;当第二金属层2222为圆柱体结构以外的结构时,只需要满足第二通孔1324的直径D22大于或等于第二金属层2222的在第二通孔1324径向上的最大尺寸即可。
第二线缆221与第二金属层2222电性连接,具体地,第二线缆221靠近第二软磁件132的第二端132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天线单元222,第二线缆221的另一端从第二软磁件132的第二通孔1324中穿出,并穿过第二基座32的第二穿孔321延伸至第二基座32的外部而与第二连接器223连接。第二连接器223可与信号发射件连接,第二连接器223也可与信号接收件连接。其中,第二线缆221可以为柔性线缆,能够发生弯折。当第二线缆221为圆柱形线缆时,在第二通孔1324径向上,第二金属层2222的最小尺寸大于第二线缆221的外径D52。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连接器213与信号发射件连接时,第二连接器223则与信号接收件连接。当第一连接器213与信号接收件连接时,第二连接器223则与信号发射件连接。即,第一连接器213和第二连接器223连接不同功能的信号件,以实现第一通信组件21和第二通信组件22之间的无线通信。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器213与信号发射件连接,第二连接器223与信号接收件连接。当信号发射件将控制信号或者视频信号等信号发送至第一连接器213,第一连接器213将该信号通过第一线缆211传输至第一天线单元212,第一天线单元212与第二天线单元222耦合(第一金属层2122与第二金属层2222耦合),从而将信号以电磁波的形式发送给第二天线单元222。第二天线单元222接收该电磁波后,通过第二线缆221将该信号传输至第二连接器223上,第二连接器223再将该信号传输至信号接收件,完成信号的无线通信。
本申请中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通过设置第一软磁件131与第二软磁件132,利用第一软磁件131来间隔第一通信组件21与电能发送件11,及利用第二软磁件132来间隔第二通信组件22与电能接收件12,从而能将无线供电模组10产生的电磁感应约束在第一软磁件131与第二软磁件132内,增大了磁场强度,减小了磁泄露,在增大电能发送件11与电能接收件12之间的电磁感应的同时,避免了无线供电模组10的电磁感应与无线通信模组20的电磁波互相干扰,一方面保证了无线供电模组10中电能发送件11与电能接收件12之间的耦合系数,从而保证了无线供电的供电效率;另一方面保证无线供电模组20中第一通信组件21与第二通信组件22之间的电磁波耦合,从而保证无线通信的准确率。
进一步地,第一金属层2122设置在第一线缆211的末端,且在第一通孔1314径向上,第一金属层2122的最小尺寸大于第一线缆211的外径D51,第一金属层2122的设置增加了无线通信模组20发射或接收的面积,增大了天线的耦合系数,信号传输更稳定与准确;第二金属层2222设置在第二线缆221的末端,且在第二通孔1324径向上,第二金属层2222的最小尺寸大于第二线缆221的外径D52,第二金属层2222的设置更增加了无线通信模组20接收或发射的面积,增大了天线的耦合系数,信号传输更稳定与准确。
更进一步地,由于第一通孔1314的直径D21大于或等于第一金属层2122的在第一通孔1314径向上的最大尺寸,从而防止电能发送件11与电能接收件12形成的交变磁场穿过第一金属层2122,形成涡流损耗,避免大量发热的同时也进一步保证了无线供电模组10中电能发送件11与电能接收件12之间的耦合系数,从而保证了无线供电的供电效率。同样地,由于第二通孔1324的直径D22大于或等于第二金属层2222的在第二通孔1324径向上的最大尺寸,从而防止电能发送件11与电能接收件12形成的交变磁场穿过第二金属层2222,形成涡流损耗,同样也能避免大量发热的同时进一步保证了无线供电模组10中电能发送件11与电能接收件12之间的耦合系数,从而保证了无线供电的供电效率。
再进一步地,第一基体2121设置在第一凹槽1316内,第一金属层2122设置在第一通孔1314内,第二基体2221设置在第二凹槽1326内,第二金属层2222设置在第二通孔1324内,一方面使得第一基体2121能够被第一凹槽1316保护(防尘、防水、防碰撞),第二基体2221能够被第二凹槽1326保护(防尘、防水、防碰撞);另一方面,第一金属层2122与第二金属层2222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使得天线耦合信号更好。
还进一步地,由于第一通信组件21穿设第一软磁件131及第一基座31,和/或第二通信组件22穿设第二软磁件132及第二基座32,极大地提升了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的空间利用率。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还可包括相对设置第一安装座41和第二安装座42。第一基座31设置在第一安装座41上。第二安装座42安装在第一安装座41上,并与第一安装座41共同形成收容腔43。第二基座32设置在第二安装座42上。第一基座31、第二基座32、第一软磁件131、第二软磁件132、电能发送件11和电能接收件12均收容在收容腔43内。第一通信组件21部分收容在收容腔43内,并从第一安装座41穿出。第二通信组件22部分收容在收容腔43内,并从第二安装座42穿出。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信组件21中的第一基体2121、第一金属层2122和第一线缆211的一端收容在收容腔43内,第一线缆211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安装座41延伸至第一安装座41的外部并与第一连接器213连接。第二通信组件22中的第二基体2221、第二金属层2222和第二线缆221的一端收容在收容腔43内,第二线缆221的另一端穿过第二安装座42延伸至第二安装座42的外部并与第二连接器223连接。第一基座31可与第一安装座41通过焊接、胶合等连接等方式进行连接,以使得第一基座31固定在第一安装座41上;第一基座31还可与第一安装座41通过卡合、螺纹等连接等方式进行连接,以使得第一基座31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一安装座41上。第二基座32可与第二安装座42通过焊接、胶合等连接等方式进行连接,以使得第二基座32固定在第二安装座42上;第二基座32还可与第二安装座42通过卡合、螺纹等连接等方式进行连接,以使得第二基座32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二安装座42上。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座41可固定安装在第二安装座42上。即第一安装座41和第二安装座42相对固定,第一安装座41和第二安装座42之间不发生转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座41能够转动地安装在第二安装座42上。其中,第一安装座41进行旋转,第二安装座42固定不动。或者第一安装座41固定不动,第二安装座42进行旋转。又或者第一安装座41和第二安装座42同时转动。例如,第一安装座41朝一个方向旋转,第二安装座42朝相反的方向旋转。或者第一安装座41和第二安装座42均朝同一方向旋转,但第一安装座41的旋转速度和第二安装座42的旋转速度不同。在第一安装座41和第二安装座42为转动连接时,由于无线供电模组10是通过间隔设置的电能发送件11与电能接收件12提供无线供电,且是通过间隔设置的第一通信组件21与第二通信组件22进行无线通信,相较于有线供电及有线通信而言,能够避免线路的缠绕,使得应用场景更为丰富(能应用于相对旋转的器件之间的供电与通信)。
请参阅图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300,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300的结构与图2所示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软磁件331并不开设第一凹槽,而仅开设有贯穿第一软磁件331的第一端3311与第一软磁件331的第二端3312的第一通孔3314。第二软磁件332并不开设第二凹槽,而仅开设有贯穿第二软磁件332的第一端3321与第二软磁件332的第二端3322的第二通孔3324。此时,第一基体4121设置在第一端面3315上,第一金属层4122收容在第一通孔3314内。第二基体4221设置在第二端面3325上,第二金属层4222收容在第二通孔3324内。
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300具备与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基本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更进一步地,第一软磁件331不开设第一凹槽,第二软磁件332并不开设第二凹槽,而将第一基体4121设置在第一端面3315上,第二基体4221设置在第二端面3325上,在避免无线供电模组30的电磁感应与无线通信模组40的电磁波互相干扰的同时,简化了第一软磁件331与第二软磁件332的制作工艺。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6,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600,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600的结构与图2所示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软磁件63的数量为一个。电能发送件61套设在软磁件63上。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600还包括安装架633,电能接收件62安装在安装架633上,安装方式可与电能发送件61和软磁件63的连接方式相同。安装架633可采用塑料材质制成。
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600具备与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基本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更进一步地,采用安装架633代替一个软磁件,降低了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600的生产成本。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7,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800的结构与图2所示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软磁件83的数量为一个。电能接收件82套设在软磁件83上。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800还包括安装架833,电能发送件81安装在安装架833上,安装方式可与电能接收件82和软磁件83的连接方式相同。安装架833可采用塑料材质制成。
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800具备与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基本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更进一步地,采用安装架833代替一个软磁件,降低了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800的生产成本。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及图8,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雷达装置1000包括壳体200和上述任意一种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设于壳体200内。具体地,雷达装置1000可包括雷达模块300,电能接收件12与雷达模块300电性连接,电能发送件11与外部电源113电连接。电能发送件11与电能接收件12为雷达装置1000进行供电。第一通信组件21可通过第一线缆211上的第一连接器213连接信号发射件;第二通信组件22可通过第二线缆221上的第二连接器223连接雷达模块300(即信号接收件)。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雷达装置1000通过设置软磁件13,利用软磁件13来间隔第一通信组件21与电能发送件11,或/和利用软磁件13来间隔第二通信组件22与电能接收件12,从而能将无线供电模组10产生的电磁感应约束在软磁件13内,避免了无线供电模组10的电磁感应与无线通信模组20的电磁波互相干扰,一方面保证了无线供电模组10中电能发送件11与电能接收件12之间的耦合系数,从而保证了无线供电的供电效率;另一方面保证无线供电模组20中第一通信组件21与第二通信组件22之间的电磁波耦合,从而保证无线通信的准确率。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和图9,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无人机10000。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无人机10000为农用无人机,但不限于此,可以是航拍无人机或其他类型的无人机等。无人机10000包括机架2000、负载3000及雷达装置1000。雷达装置1000安装于机架2000上,或雷达装置1000安装于负载3000上。
机架2000包括中心体2100、安装于中心体2100侧边的机臂2200和安装于中心体2100下方的起落架2300。机臂2200从中心体2100侧边向外伸出。在图示实施方式中,机架2000包括多个机臂2200,从中心体2100向不同的方向伸出。机臂2200的末端安装有动力系统2400,提供无人机10000飞行的动力。起落架2300在无人机10000起飞前和降落后对无人机2300起到支撑作用,且在无人机10000降落时对无人机10000具有缓冲作用,防止无人机10000的机架2000或其他部位直接撞地损坏。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负载3000安装于中心体2100下方,负载3000包括云台,云台上可包括摄像装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负载3000可以包括水箱等。
雷达装置1000安装于机架2000和负载3000的至少一者上。在图示实施方式中,雷达装置1000安装于机架2000的起落架2300上。可以在机架2000的不同位置安装多个雷达装置1000。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雷达装置1000安装于负载3000的一侧,可以在负载3000的不同位置安装多个雷达装置1000。在一实施方式中,多个雷达装置1000安装于机架2000和负载3000上。雷达装置1000通过无线通信模组20与外部进行信号传输,并根据信号给无人机10000的飞行提供指导。例如可以根据信号控制无人机10000避开障碍物,根据地势调整飞行路径等。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无人机10000上的雷达装置1000通过设置软磁件13,利用软磁件13来间隔第一通信组件21与电能发送件11,或/和利用软磁件13来间隔第二通信组件22与电能接收件12,从而能将无线供电模组10产生的电磁感应约束在软磁件13内,避免了无线供电模组10的电磁感应与无线通信模组20的电磁波互相干扰,一方面保证了无线供电模组10中电能发送件11与电能接收件12之间的耦合系数,从而保证了无线供电的供电效率;另一方面保证无线供电模组20中第一通信组件21与第二通信组件22之间的电磁波耦合,从而保证无线通信的准确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Claims (45)

1.一种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无线供电模组,所述无线供电模组包括:电能发送件、电能接收件、以及至少一个软磁件,所述电能发送件与所述电能接收件间隔相对,所述电能发送件和/或所述电能接收件套设在所述软磁件上;及
无线通信模组,所述无线通信模组包括第一通信组件及第二通信组件,所述第一通信组件穿设所述电能发送件,当所述电能发送件套设在所述软磁件上时,所述软磁件间隔所述第一通信组件与所述电能发送件;所述第二通信组件穿设所述电能接收件,当所述电能接收件套设在所述软磁件上时,所述软磁件间隔所述第二通信组件与所述电能接收件;所述第一通信组件与所述第二通信组件间隔相对并建立无线通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软磁件包括间隔相对的第一软磁件及第二软磁件,所述电能发送件套设在所述第一软磁件上,所述电能接收件套设在所述第二软磁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系统还包括:
第一基座,所述电能发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上,所述第一通信组件穿设所述第一软磁件及所述第一基座;及
第二基座,所述电能接收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上,所述第二通信组件穿设所述第二软磁件及所述第二基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上,所述第一软磁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上的第一端及与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一端相背的第二端,所述电能发送件套设在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软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上,所述第二软磁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上的第一端及与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一端相背的第二端,所述电能接收件套设在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二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缺口,所述电能发送件部分收容在所述第一缺口内;
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缺口,所述电能接收件部分收容在所述第二缺口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发送件包括发送线圈,所述电能接收件包括接收线圈,所述发送线圈和所述接收线圈之间通过无线供电传输电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发送件与外部电源相连接,所述电能接收件与功能器件相连接,用于给所述功能器件供电。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组件包括第一线缆、第一天线单元、及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天线单元及所述第一连接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线缆的两端,所述第一天线单元安装在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线缆从所述第一软磁件中穿出,所述第一连接器用于连接信号发射件或信号接收件;
所述第二通信组件包括第二线缆、第二天线单元、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天线及所述第二连接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线缆的两端,所述第二天线单元安装在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线缆从所述第二软磁件中穿出,所述第二连接器用于连接信号接收件或信号发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单元包括绝缘的第一基体及形成在所述第一基体上的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线缆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电性连接;
所述第二天线单元包括绝缘的第二基体及形成在所述第二基体上的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线缆与所述第二金属层电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磁件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二端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软磁件还包括远离所述第一基座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基体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上,所述第一金属层收容在所述第一通孔内;和/或
所述第二软磁件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二端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软磁件还包括远离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二基体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面上,所述第二金属层收容在所述第二通孔内。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磁件还包括远离所述第一基座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向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一端凹陷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软磁件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基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金属层收容在所述第一通孔内;和/或
所述第二软磁件还包括远离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向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一端凹陷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软磁件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基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金属层收容在所述第二通孔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金属层的在所述第一通孔径向上的最大尺寸;和/或
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金属层的在所述第二通孔径向上的最大尺寸。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通孔径向上,所述第一金属层的最小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线缆的外径;和/或
在所述第二通孔径向上,所述第二金属层的最小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线缆的外径。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系统还包括:
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基座设置在第一安装座上;
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座上并与所述第一安装座共同形成收容腔,所述第二基座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座上,所述第一基座、所述第二基座、所述第一软磁件、所述第二软磁件、所述电能发送件、所述电能接收件均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第一通信组件部分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并从所述第一安装座穿出,所述第二通信组件部分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并从所述第二安装座穿出。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座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座上;或
所述第一安装座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座上。
16.一种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雷达装置包括壳体和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所述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包括:
无线供电模组,所述无线供电模组包括:电能发送件、电能接收件、以及至少一个软磁件,所述电能发送件与所述电能接收件间隔相对,所述电能发送件和/或所述电能接收件套设在所述软磁件上;及
无线通信模组,所述雷达模组包括第一通信组件及第二通信组件,所述第一通信组件穿设所述电能发送件,当所述电能发送件套设在所述软磁件上时,所述软磁件间隔所述第一通信组件与所述电能发送件;所述第二通信组件穿设所述电能接收件,当所述电能接收件套设在所述软磁件上时,所述软磁件间隔所述第二通信组件与所述电能接收件;所述第一通信组件与所述第二通信组件间隔相对并建立无线通信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软磁件包括间隔相对的第一软磁件及第二软磁件,所述电能发送件套设在所述第一软磁件上,所述电能接收件套设在所述第二软磁件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还包括:第一基座,所述电能发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上,所述第一通信组件穿设所述第一软磁件及所述第一基座;及
第二基座,所述电能接收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上,所述第二通信组件穿设所述第二软磁件及所述第二基座。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上,所述第一软磁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上的第一端及与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一端相背的第二端,所述电能发送件套设在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软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上,所述第二软磁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上的第一端及与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一端相背的第二端,所述电能接收件套设在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二端。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缺口,所述电能发送件部分收容在所述第一缺口内;
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缺口,所述电能接收件部分收容在所述第二缺口内。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发送件包括发送线圈,所述电能接收件包括接收线圈,所述发送线圈和所述接收线圈之间通过无线供电传输电能。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发送件与外部电源相连接,所述电能接收件与功能器件相连接,用于给所述功能器件供电。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组件包括第一线缆、第一天线单元、及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天线单元及所述第一连接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线缆的两端,所述第一天线单元安装在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线缆从所述第一软磁件中穿出,所述第一连接器用于连接信号发射件或信号接收件;
所述第二通信组件包括第二线缆、第二天线单元、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天线及所述第二连接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线缆的两端,所述第二天线单元安装在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线缆从所述第二软磁件中穿出,所述第二连接器用于连接信号接收件或信号发射件。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单元包括绝缘的第一基体及形成在所述第一基体上的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线缆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电性连接;
所述第二天线单元包括绝缘的第二基体及形成在所述第二基体上的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线缆与所述第二金属层电性连接。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磁件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二端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软磁件还包括远离所述第一基座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基体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上,所述第一金属层收容在所述第一通孔内;和/或
所述第二软磁件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二端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软磁件还包括远离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二基体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面上,所述第二金属层收容在所述第二通孔内。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磁件还包括远离所述第一基座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向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一端凹陷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软磁件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基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金属层收容在所述第一通孔内;和/或
所述第二软磁件还包括远离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向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一端凹陷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软磁件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基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金属层收容在所述第二通孔内。
27.根据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金属层的在所述第一通孔径向上的最大尺寸;和/或
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金属层的在所述第二通孔径向上的最大尺寸。
28.根据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通孔径向上,所述第一金属层的最小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线缆的外径;和/或
在所述第二通孔径向上,所述第二金属层的最小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线缆的外径。
2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还包括:
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基座设置在第一安装座上;
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座上并与所述第一安装座共同形成收容腔,所述第二基座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座上,所述第一基座、所述第二基座、所述第一软磁件、所述第二软磁件、所述电能发送件、所述电能接收件均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第一通信组件部分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并从所述第一安装座穿出,所述第二通信组件部分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并从所述第二安装座穿出。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座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座上;或
所述第一安装座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座上。
31.一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机包括:
机架;
负载;及
雷达装置,所述雷达装置安装于所述机架和/或所述负载上,所述雷达装置包括壳体和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所述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包括:
无线供电模组,所述无线供电模组包括:电能发送件、电能接收件、以及至少一个软磁件,所述电能发送件与所述电能接收件间隔相对,所述电能发送件和/或所述电能接收件套设在所述软磁件上;及
无线通信模组,所述雷达模组包括第一通信组件及第二通信组件,所述第一通信组件穿设所述电能发送件,当所述电能发送件套设在所述软磁件上时,所述软磁件间隔所述第一通信组件与所述电能发送件;所述第二通信组件穿设所述电能接收件,当所述电能接收件套设在所述软磁件上时,所述软磁件间隔所述第二通信组件与所述电能接收件;所述第一通信组件与所述第二通信组件间隔相对并建立无线通信连接。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软磁件包括间隔相对的第一软磁件及第二软磁件,所述电能发送件套设在所述第一软磁件上,所述电能接收件套设在所述第二软磁件上。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还包括:
第一基座,所述电能发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上,所述第一通信组件穿设所述第一软磁件及所述第一基座;及
第二基座,所述电能接收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上,所述第二通信组件穿设所述第二软磁件及所述第二基座。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上,所述第一软磁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上的第一端及与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一端相背的第二端,所述电能发送件套设在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软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上,所述第二软磁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上的第一端及与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一端相背的第二端,所述电能接收件套设在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二端。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缺口,所述电能发送件部分收容在所述第一缺口内;
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缺口,所述电能接收件部分收容在所述第二缺口内。
36.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发送件包括发送线圈,所述电能接收件包括接收线圈,所述发送线圈和所述接收线圈之间通过无线供电传输电能。
37.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发送件与外部电源相连接,所述电能接收件与功能器件相连接,用于给所述功能器件供电。
38.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组件包括第一线缆、第一天线单元、及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天线单元及所述第一连接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线缆的两端,所述第一天线单元安装在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线缆从所述第一软磁件中穿出,所述第一连接器用于连接信号发射件或信号接收件;
所述第二通信组件包括第二线缆、第二天线单元、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天线及所述第二连接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线缆的两端,所述第二天线单元安装在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线缆从所述第二软磁件中穿出,所述第二连接器用于连接信号接收件或信号发射件。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单元包括绝缘的第一基体及形成在所述第一基体上的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线缆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电性连接;
所述第二天线单元包括绝缘的第二基体及形成在所述第二基体上的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线缆与所述第二金属层电性连接。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磁件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二端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软磁件还包括远离所述第一基座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基体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上,所述第一金属层收容在所述第一通孔内;和/或
所述第二软磁件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二端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软磁件还包括远离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二基体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面上,所述第二金属层收容在所述第二通孔内。
41.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磁件还包括远离所述第一基座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向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一端凹陷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软磁件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基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金属层收容在所述第一通孔内;和/或
所述第二软磁件还包括远离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向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一端凹陷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软磁件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基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金属层收容在所述第二通孔内。
42.根据权利要求40或41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金属层的在所述第一通孔径向上的最大尺寸;和/或
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金属层的在所述第二通孔径向上的最大尺寸。
43.根据权利要求40或41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通孔径向上,所述第一金属层的最小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线缆的外径;和/或
在所述第二通孔径向上,所述第二金属层的最小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线缆的外径。
4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系统还包括:
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基座设置在第一安装座上;
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座上并与所述第一安装座共同形成收容腔,所述第二基座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座上,所述第一基座、所述第二基座、所述第一软磁件、所述第二软磁件、所述电能发送件、所述电能接收件均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第一通信组件部分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并从所述第一安装座穿出,所述第二通信组件部分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并从所述第二安装座穿出。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座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座上;或
所述第一安装座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座上。
CN201980032096.0A 2019-09-27 2019-09-27 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雷达装置和无人机 Pending CN11211956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9/108593 WO2021056430A1 (zh) 2019-09-27 2019-09-27 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雷达装置和无人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19567A true CN112119567A (zh) 2020-12-22

Family

ID=73799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32096.0A Pending CN112119567A (zh) 2019-09-27 2019-09-27 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雷达装置和无人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19567A (zh)
WO (1) WO202105643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36882A (zh) * 2021-06-01 2022-12-06 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旋转雷达和无人机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08431A (zh) * 2018-06-08 2018-09-07 上海禾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发射系统
CN108761471A (zh) * 2018-06-08 2018-11-06 上海禾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雷达
CN210490561U (zh) * 2019-09-27 2020-05-08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雷达装置和无人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061938A1 (en) * 2017-08-30 2019-02-28 Applied Signals Intelligence, Inc. Radio frequency stealthy tethered aircraft
WO2019119226A1 (zh) * 2017-12-18 2019-06-27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雷达装置、雷达的无线旋转装置及无人机
CN109435712A (zh) * 2018-10-24 2019-03-08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无人机无线充电的磁耦合结构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08431A (zh) * 2018-06-08 2018-09-07 上海禾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发射系统
CN108761471A (zh) * 2018-06-08 2018-11-06 上海禾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雷达
CN210490561U (zh) * 2019-09-27 2020-05-08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雷达装置和无人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36882A (zh) * 2021-06-01 2022-12-06 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旋转雷达和无人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56430A1 (zh) 2021-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490561U (zh) 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雷达装置和无人机
WO2019119198A1 (zh) 雷达和具有该雷达的可移动设备
KR102041222B1 (ko) 안테나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JP5716891B2 (ja) 情報取得装置
US10910865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communication unit
CN112889201A (zh) 无触点电力供应及数据通信装置和具备利用其的旋转驱动单元的系统
CN109073742B (zh) 雷达装置、无线旋转装置及无人机
CN112119567A (zh) 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雷达装置和无人机
US11817934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80278094A1 (en) Console box
JP2021197782A (ja) 位置検知システムおよび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WO2021223082A1 (zh) 旋转雷达及可移动平台
JP6649925B2 (ja) 電力伝送ユニット
KR101840835B1 (ko) 전력 전송을 위한 자기 유도 장치 및 이의 코일 구조체와 이를 포함한 유도 무기
JP2017213948A (ja) 発電装置及び電子装置
CN114325716A (zh) 一种雷达装置及无人机
US8842051B1 (en) Omnidirectional buoyant cable antenna for high frequency communications
JP2006131027A (ja) 車輪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バランスウエイト
US10141772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0585945C (zh) 天线装置
CN220509129U (zh) 一种雷达
CN215452526U (zh) 充电座
KR102549256B1 (ko) 컵 모양의 무선충전 구조체
CN220568935U (zh) 激光雷达
US20230365004A1 (en) Coil device, and contactless power supply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22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