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12192A - 一种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12192A
CN112112192A CN202011002385.7A CN202011002385A CN112112192A CN 112112192 A CN112112192 A CN 112112192A CN 202011002385 A CN202011002385 A CN 202011002385A CN 112112192 A CN112112192 A CN 1121121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piston
subway station
tunnel
pavil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0238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灿朗
刘淑燕
潘茜
刘洋
冯建霖
高吉祥
刘加福
卢嘉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Track Traffic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Track Traffic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Track Traffic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Track Traffic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0238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12192A/zh
Publication of CN1121121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121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9/00Independent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Retaining walls
    • E02D29/04Making large underground spaces, e.g. for underground plants, e.g. stations of underground railways; Construction or layout thereof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02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street systems, cross-sections ; Design for noise abatement, e.g. sunken road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9/00Tunnels or galleries, with or without linings;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making thereof; Layout of tunnels or galleri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9/00Tunnels or galleries, with or without linings;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making thereof; Layout of tunnels or galleries
    • E21D9/14Layout of tunnels or gallerie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unnels or galle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portals, day-light attenuation at tunnel open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DRILLING; MINING
    • E21FSAFETY DEVICES, TRANSPORT, FILLING-UP, RESCUE, VENTILATION, OR DRAINING IN OR OF MINES OR TUNNELS
    • E21F1/00Ventilation of mines or tunnels; Distribution of ventilating current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工程领域,公开了一种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包括通风通道和出入口通道,通风通道包括第一活塞风亭、第二活塞风亭、排风亭、新风亭、安全疏散口、第一顶管隧道和第二顶管隧道,第一顶管隧道内设有与第一活塞风亭连接的第一活塞风道和与第二活塞风亭连接的第二活塞风道,第二顶管隧道内设有与排风亭连接的排风道和分别与新风亭和安全疏散口连接的新风道;出入口通道包括地面出入口和与地面出入口连接的第三顶管隧道,第一顶管隧道、第二顶管隧道和第三顶管隧道的管径相同;本发明使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的建筑方案标准化、模块化,提高效率高且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地下车站通常设置于城市道路下方,车站主体部分无需出地面,一般设置在道路正下方,车站附属通道中车站出入口、紧急疏散口、风亭等设施需出地面,则一般设置在道路红线以外。而且部分出入口兼作城市过街通道的功能,因此附属通道的出入口通道一般需横穿城市道路。
根据地质条件、地铁工期、施工步骤等多种因素考虑,地下车站多采用明挖法施工,且采用分期施工,先行施工主体部分,然后施工附属部分。为保证地铁车站的正常施工,施工主体时对与车站冲突的市政道路下方的管线进行迁改和地面交通进行疏解,施工附属时往往需要再次管线迁改和交通疏解。造成对管线的二次迁改,不仅浪费管线迁改费用,而且致使地铁工期加长,对城市管线及地面交通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当碰到重要管线或者暗渠河涌时,如110KV或220KV高压线,国防光缆、排污管等迁改难度较大,影响范围广,甚至也影响了地铁车站附属结构的设置。
因此,地铁车站附属通道为了减少交通疏解和管线迁改的问题,改用暗挖法(如矿山法(但在有些地质条件下无法矿山发施工)、顶管法等),但地铁车站附属通道每个通道所需面积不一,若使用顶管法所使用的管节尺寸不统一,从而导致地铁车站附属通道的造价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实现建筑方案标准化、模块化,提高效率高且降低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地铁车站设置在地面之下,包括通风通道和出入口通道,所述通风通道包括第一活塞风亭、第二活塞风亭、排风亭、新风亭、安全疏散口以及由顶管机施作的第一顶管隧道和第二顶管隧道,所述第一顶管隧道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将其内腔分隔成第一活塞风道与第二活塞风道的第一隔墙,所述第一活塞风道的一端与所述地铁车站连接,所述第一活塞风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塞风亭连接,所述第二活塞风道的一端与所述地铁车站连接,所述第二活塞风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活塞风亭连接,所述第二顶管隧道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将其内腔分隔成排风道与新风道的第二隔墙,所述排风道的一端与所述地铁车站连接,所述排风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排风亭连接,所述新风道的一端与所述地铁车站连接,所述新风道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新风亭和所述安全疏散口连接;所述出入口通道包括地面出入口和由顶管机施作的第三顶管隧道,所述第三顶管隧道的内腔形成行人通道,所述行人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地铁车站连接,所述行人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地面出入口连接;所述第一顶管隧道、第二顶管隧道和第三顶管隧道的管径相同,所述第一活塞风亭、第二活塞风亭、排风亭、新风亭、安全疏散口和地面出入口均设置在地面上。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活塞风道与所述第一活塞风亭之间设有第一人防门,所述第二活塞风道与所述第二活塞风亭之间设有第二人防门,所述排风道与所述排风亭之间设有第三人防门,所述新风道与所述新风亭之间设有第四人防门,所述新风道与所述安全疏散口之间设有第五人防门,所述行人通道与所述地面出入口之间设有第六人防门。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顶管隧道、第二顶管隧道和第三顶管隧道均包括顶管段和顶管机外壳段,所述顶管机外壳段连接在所述顶管段与所述地铁车站之间。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顶管段由若干圆形的混凝土管节连接形成。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混凝土管节的内径为7m。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混凝土管节的长度为2m~2.5m,所述混凝土管节的壁厚为400mm~500mm。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活塞风道、第二活塞风道、新风道、排风道和行人通道的底部均设有回填混凝土层。
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通风通道连通地面与地铁车站实现对地铁车站进行换气,以及通过出入口通道连通地面与地铁车站实现行人进出地铁车站;而且由顶管机施作的第一顶管隧道、第二顶管隧道与第三顶管隧道,避免明挖法施工影响周围环境和道路交通,同时第一顶管隧道、第二顶管隧道和第三顶管隧道的管径相同能够采用相同规格的管节进行施工,实现建筑方案标准化、模块化,效率高成本低;通过调整第一顶管隧道上的第一隔墙的厚度和第二顶管隧道上的第二隔墙的厚度,能够调整第一活塞风道、第二活塞风道、排风道与新风道的通风量;此外,在新风道末端设置相互独立的安全疏散口与新风亭,由于新风道只需要功能上满足基本的过风量,对风道的建筑形式没有什么要求,使新风道能够同时兼作安全疏散通道,实现空间功能的最大化利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中的通风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中的通风通道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一种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中的出入口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一种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中的出入口通道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第一顶管隧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通风通道;11为第一活塞风亭;12为第二活塞风亭;13为排风亭;14为新风亭;15为安全疏散口;16为第一顶管隧道;161为第一活塞风道;162为第二活塞风道;163为第一隔墙;164为第一人防门;165为第二人防门;166为顶管段;167为顶管机外壳段;17为第二顶管隧道;171为排风道;172为新风道;173为第二隔墙;174为第三人防门;175为第四人防门;176为第五人防门;2为出入口通道;21为地面出入口;22为第三顶管隧道;221为行人通道;23为第六人防门;3为地铁车站;4为回填混凝土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地铁车站3设置在地面之下,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包括通风通道1和出入口通道2,所述通风通道1包括第一活塞风亭11、第二活塞风亭12、排风亭13、新风亭14、安全疏散口15以及由顶管机施作的第一顶管隧道16和第二顶管隧道17,所述第一顶管隧道16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将其内腔分隔成第一活塞风道161与第二活塞风道162的第一隔墙163,所述第一活塞风道161的一端与所述地铁车站3连接,所述第一活塞风道16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塞风亭11连接,所述第二活塞风道162的一端与所述地铁车站3连接,所述第二活塞风道16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活塞风亭12连接,所述第二顶管隧道17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将其内腔分隔成排风道171与新风道172的第二隔墙173,所述排风道171的一端与所述地铁车站3连接,所述排风道171的另一端与所述排风亭13连接,所述新风道172的一端与所述地铁车站3连接,所述新风道17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新风亭14和所述安全疏散口15连接;所述出入口通道2包括地面出入口21和由顶管机施作的第三顶管隧道22,所述第三顶管隧道22的内腔形成行人通道221,所述行人通道221的一端与所述地铁车站3连接,所述行人通道221的另一端与所述地面出入口21连接;所述第一顶管隧道16、第二顶管隧道17和第三顶管隧道22的管径相同,所述第一活塞风亭11、第二活塞风亭12、排风亭13、新风亭14、安全疏散口15和地面出入口21均设置在地面上。其中,安全疏散口15与新风道172之间设有楼梯,地面出入口21与行人通道221之间设有楼梯。此外,第一活塞风亭11、第二活塞风亭12并排设置在第一顶管隧道16对应的明挖部分(即第一顶管隧道16顶管机的始发井),排风亭13、新风亭14和安全疏散口15并排设置在第二顶管隧道17对应的明挖部分(即第二顶管隧道17顶管机的始发井);地面出入口21设置在在第三顶管隧道22对应的明挖部分(即第三顶管隧道22顶管机的始发井)。
由此,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通风通道1连通地面与地铁车站3实现对地铁车站3进行换气,以及通过出入口通道2连通地面与地铁车站3实现行人进出地铁车站3;而且由顶管机施作的第一顶管隧道16、第二顶管隧道17与第三顶管隧道22,避免明挖法施工影响周围环境和道路交通,同时第一顶管隧道16、第二顶管隧道17和第三顶管隧道22的管径相同能够采用相同规格的管节进行施工,实现建筑方案标准化、模块化,效率高成本低;通过调整第一顶管隧道16上的第一隔墙163的厚度和第二顶管隧道17上的第二隔墙173的厚度,能够调整第一活塞风道161、第二活塞风道162、排风道171与新风道172的通风量;此外,在新风道172末端设置相互独立的安全疏散口15与新风亭14,由于新风道172只需要功能上满足基本的过风量,对风道的建筑形式没有什么要求,使新风道172能够同时兼作安全疏散通道,实现空间功能的最大化利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活塞风道161与所述第一活塞风亭11之间设有第一人防门164,所述第二活塞风道162与所述第二活塞风亭12之间设有第二人防门165,所述排风道171与所述排风亭13之间设有第三人防门174,所述新风道172与所述新风亭14之间设有第四人防门175,所述新风道172与所述安全疏散口15之间设有第五人防门176,所述行人通道221与所述地面出入口21之间设有第六人防门23;而且,第一人防门164、第二人防门165、第三人防门174、第四人防门175、第五人防门176和第六人防门23为常启状态,第一人防门164和第二人防门165优选地设置在第一顶管隧道16对应的明挖部分,第三人防门174、第四人防门175、第五人防门176优选地设置在第二顶管隧道17对应的明挖部分,第六人防门23优选地设置在第三顶管隧道22对应的明挖部分,以便检修人员从风亭与安全疏散口158一侧进入,也可以在应急情况下关闭,以实现与外部环境的隔离。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顶管隧道16、第二顶管隧道17和第三顶管隧道22均包括顶管段166和顶管机外壳段167,所述顶管机外壳段167连接在所述顶管段166与所述地铁车站3之间,顶管机完成顶管段166的施工后,通过主动弃壳,将顶管机外壳留置于土体中作为支护结构,将顶管机其他部件拆卸退运至始发井内,从而能够取消顶管机的接收井;其中,所述顶管段166由若干圆形的混凝土管节连接形成;所述混凝土管节的内径为7m,所述混凝土管节的长度为2m~2.5m,所述混凝土管节的壁厚为400mm~500mm,选择7m内径的混凝土管节既可以满足各风道的通风面积的要求,保证第一顶管隧道16和第二顶管隧道17内的每个风道内的可利用面积至少达到通风工艺要求,又可以满足出入口通道2的面积的要求,若采用大于7m内径的混凝土管节则造成空间浪费,增加造价。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活塞风道161、第二活塞风道162、新风道172、排风道171和行人通道221的底部均设有回填混凝土层4,在满足正常使用需求的前提下,所述第一活塞风道161、第二活塞风道162、新风道172、排风道171和行人通道221的底部的空余空间设置回填混凝土层4,能够起到一定抗浮作用,保证附属通道系统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地铁车站设置在地面之下,其特征在于,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包括通风通道和出入口通道,所述通风通道包括第一活塞风亭、第二活塞风亭、排风亭、新风亭、安全疏散口以及由顶管机施作的第一顶管隧道和第二顶管隧道,所述第一顶管隧道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将其内腔分隔成第一活塞风道与第二活塞风道的第一隔墙,所述第一活塞风道的一端与所述地铁车站连接,所述第一活塞风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塞风亭连接,所述第二活塞风道的一端与所述地铁车站连接,所述第二活塞风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活塞风亭连接,所述第二顶管隧道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将其内腔分隔成排风道与新风道的第二隔墙,所述排风道的一端与所述地铁车站连接,所述排风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排风亭连接,所述新风道的一端与所述地铁车站连接,所述新风道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新风亭和所述安全疏散口连接;所述出入口通道包括地面出入口和由顶管机施作的第三顶管隧道,所述第三顶管隧道的内腔形成行人通道,所述行人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地铁车站连接,所述行人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地面出入口连接;所述第一顶管隧道、第二顶管隧道和第三顶管隧道的管径相同,所述第一活塞风亭、第二活塞风亭、排风亭、新风亭、安全疏散口和地面出入口均设置在地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塞风道与所述第一活塞风亭之间设有第一人防门,所述第二活塞风道与所述第二活塞风亭之间设有第二人防门,所述排风道与所述排风亭之间设有第三人防门,所述新风道与所述新风亭之间设有第四人防门,所述新风道与所述安全疏散口之间设有第五人防门,所述行人通道与所述地面出入口之间设有第六人防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管隧道、第二顶管隧道和第三顶管隧道均包括顶管段和顶管机外壳段,所述顶管机外壳段连接在所述顶管段与所述地铁车站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管段由若干圆形的混凝土管节连接形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管节的内径为7m。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管节的长度为2m~2.5m,所述混凝土管节的壁厚为400mm~500m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塞风道、第二活塞风道、新风道、排风道和行人通道的底部均设有回填混凝土层。
CN202011002385.7A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 Pending CN11211219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02385.7A CN112112192A (zh)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02385.7A CN112112192A (zh)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12192A true CN112112192A (zh) 2020-12-22

Family

ID=738007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02385.7A Pending CN112112192A (zh)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1219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82737A (zh) * 2022-07-04 2022-10-14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深埋地铁车站竖向正交顶出式风道结构及施工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82737A (zh) * 2022-07-04 2022-10-14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深埋地铁车站竖向正交顶出式风道结构及施工方法
JP7394252B1 (ja) 2022-07-04 2023-12-07 北京城建設計▲発▼展集団股▲ふん▼有限公司 大深度地下鉄駅における縦方向に直交する突き出し型風道構造及び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47320B (zh) 双层综合管廊
CN213597033U (zh) 深埋式综合管廊
CN106906846B (zh) 预制综合管廊
CN108868814B (zh) 湿陷性黄土结合卵石土地层暗挖风道接盾构隧道的风井
CN109707395B (zh) 具有上下层排烟道的双层盾构隧道及排烟道设置方法
CN112112192A (zh) 一种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
CN105971009A (zh) 五层圆形城市地下综合体
CN213625698U (zh) 一种地铁车站的附属通道系统
CN214273648U (zh) 一种三圆盾构修建地铁车站结构
CN110206061B (zh) 设有通风及引出综合节点结构的多舱室缆线管廊
CN109681230B (zh) 一种双层盾构隧道上下层车行联络通道及其设置方法
CN210264723U (zh) 一种单洞双层矿山法隧道车辆疏散系统
CN211598674U (zh) 一种含地下变配电间的矿山法隧道
CN112681039B (zh) 多能公用基础设施走廊
CN112228096A (zh) 一种地铁车站附属结构的施工方法
CN209799978U (zh) 一种双层盾构隧道上下层车行联络通道
CN210507520U (zh)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结构
CN210766871U (zh) 一种应用于市政道路的基本型综合管廊
CN112012635A (zh) 基于点云大数据的人防门施工方法
CN207761645U (zh) 盾构管廊系统
CN207121927U (zh) 预制综合管廊
CN111734433A (zh) 一种综合性隧道结构
CN215857559U (zh) 地下厂房尾水调压室交通洞兼做安全出口结构
CN215955956U (zh) 一种用以敷设多根线缆的人防套管结构
CN111156024A (zh) 一种含地下变配电间的矿山法隧道及其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