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76542B - 段塞流捕集器 - Google Patents

段塞流捕集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76542B
CN112076542B CN202010948358.2A CN202010948358A CN112076542B CN 112076542 B CN112076542 B CN 112076542B CN 202010948358 A CN202010948358 A CN 202010948358A CN 112076542 B CN112076542 B CN 1120765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horizontal separation
gas
separation cylinder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4835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76542A (zh
Inventor
侯磊
王昕�
吕家兴
吴守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Priority to CN20201094835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76542B/zh
Publication of CN1120765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765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765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765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5/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01D45/04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by utilising inertia
    • B01D45/08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by utilising inertia by impingement against baffle separato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Separating Particles In Gases By Inertia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段塞流捕集器。本发明提供的段塞流捕集器包括:第一卧式分离筒体,内部设置有初级气液分离元件和二级气液分离元件,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筒壁设置有进料口、出液口和出气口。第二卧式分离筒体,设置在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下方;第二卧式分离筒体内设有消泡元件,第二卧式分离筒体的筒壁依次设置进液口、出气口和出液口;第一卧式分离筒体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通过气体导管与液体导管连通。本发明提供的段塞流捕集器,流体在第一卧式分离筒体内部分离后的液体经过液体导管进入第二卧式分离筒体内部。当具有较大冲击力和动能的流体进入到段塞流捕集器的内部时,流体中的气体不会裹挟分离后的液体从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气口排出。

Description

段塞流捕集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油田地面集输工程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段塞流捕集器。
背景技术
目前,中国各大油田广泛开展气驱采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驱油效果。但是,气驱采油会使管线中气液比升高,甚至形成段塞流,发生段塞流时,气体和液体交替在管道中流动,充满整个管道面积的液塞会被气团分割。发生段塞流时,会对下游设备产生较大冲击,影响下游设备的正常使用。使用段塞流捕集器是解决段塞流的主要方法,利用段塞流捕集器收集段塞流来液并进行气液分离。
现有技术中的段塞流捕集器,设置有筒型容器,在筒型容器的一端设置有进料口,在筒型容器的另一端顶部设置出气口、筒型容器的另一端底部设置出液口,流体在筒型容器内部运动的过程中依靠自身重力实现气液分离。
然而,当管道中出现段塞流时,流体的冲击力以及动能较大,当容器内部有分离后的液体沉积时,流体中的气体会裹挟容器内部的液体从容器的出气口流出,进而影响段塞流捕集器的气液分离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段塞流捕集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当管道出现段塞流时,流体的冲击力以及动能较大,当容器内部有分离后的液体沉积时,流体中的气体会裹挟容器内部的液体从容器的出气口流出,进而影响段塞流捕集器的气液分离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段塞流捕集器,包括:
第一卧式分离筒体,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内沿液体的流向依次设置有初级气液分离元件和二级气液分离元件,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筒壁还沿着流体的流向依次设置有进料口、出液口和可封闭的出气口,并且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液口和出气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底部和顶部,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气口还设置有捕雾器;所述二级气液分离元件位于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气口的上游;
第二卧式分离筒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下方;所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内设有消泡元件,所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的筒壁沿着液体的流向依次设置进液口、出气口和可封闭的出液口,所述消泡元件位于所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气口的上游;
液体导管,一端与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液口连接,另一端从所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的进液口伸入到所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内部;
气体导管,一端与所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伸入到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内部,并且所述气体导管的出气口靠近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顶部。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内还设置有第一整流板与第一导流板,所述初级气液分离元件、第一整流板、第一导流板以及二级气液分离元件沿流体的流向依次设置;
所述第一导流板倾斜于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轴线设置。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初级气液分离元件为孔箱式预分离器,所述二级气液分离元件为蛇形分离元件。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内设置有第二导流板和第二整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第二整流板及消泡元件沿流体的流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二导流板位于所述液体导管的出液口下方,且所述第二导流板倾斜于所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的轴线设置。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消泡元件为栅格式消泡板,所述栅格式消泡板垂直于所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的轴线设置。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栅格式消泡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消泡板沿液体的流向依次设置。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液位计和控制器,所述液位计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第二卧式分离筒体内液面高度控制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液口的连通状态。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加热管,所述加热管设置在所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内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控制所述加热管加热,以将所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内的液体的温度保持在凝点以上。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顶部设置有安全阀,所述安全阀被配置成当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内部压力超过预设值时开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与所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均设置有用于进行检修的人孔。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发明的段塞流捕集器包括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第二卧式分离筒体、液体导管与气体导管。第一卧式分离筒体内沿液体的流向依次设置有初级气液分离元件和二级气液分离元件,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筒壁还沿着流体的流向依次设置有进料口、出液口和可封闭的出气口,并且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液口和出气口分别位于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底部和顶部,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气口还设置有捕雾器;二级气液分离元件位于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气口的上游。第二卧式分离筒体设置在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下方;第二卧式分离筒体内设有消泡元件,第二卧式分离筒体的筒壁沿着液体的流向依次设置进液口、出气口和可封闭的出液口,消泡元件位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气口的上游。液体导管一端与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液口连接,另一端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的进液口伸入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内部。气体导管一端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伸入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内部,并且气体导管的出气口靠近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顶部。这样,流体在第一卧式分离筒体内部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液体经过液体导管进入第二卧式分离筒体内部,从而将气液分离区与油水停留区分离,避免具有较大冲击力和动能的流体中的气体裹挟容器内部沉积的液体从容器的出气口流出,影响段塞流捕集器的分离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段塞流捕集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二级气液分离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消泡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段塞流捕集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卧式分离筒体;
11-初级气液分离元件;
12-二级气液分离元件;
121-挡水板;
13-进料口;
14-第一出液口;
15-第一出气口;
16-捕雾器;
17-第一整流板;
18-第一导流板;
19-安全阀;
2-第二卧式分离筒体;
21-消泡元件;
22-进液口;
23-第二出气口;
24-第二出液口;
25-第二导流板;
26-第二整流板;
27-液位计;
28-加热管;
3-液体导管;
4-气体导管;
5-控制器;
6-人孔。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做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
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装置或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现有的段塞流捕集器,其设置有卧式的筒形容器,在筒形容器的一端设置有进料口,在筒型容器的另一端顶部设置出气口、筒型容器的另一端底部设置出液口,流体在筒型容器内部运动的过程中依靠自身重力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气体从出气口排出,分离后的液体从出液口排出。然而,当管道中出现段塞流时,进入段塞流捕集器内部的流体冲击力和动能都比较大,当容器内部有分离后的液体沉积时,流体中的气体会裹挟容器内部的液体从容器的出气口流出,进而影响段塞流捕集器的气液分离效率。
经过反复思考与验证,发明人发现将段塞流捕集器设置两个筒体,其中第一筒体用于对进入的流体进行气液分离。第二筒体设置在第一筒体的下方,用于收集第一筒体分离后的液体,并对分离后的液体进行消泡处理,进行消泡处理后产生的气体又能够进入到第一筒体中。将段塞流捕集器的出气口设置在第一筒体的顶部;将段塞流捕集器的出液口设置在第二筒体的底部。这样,第一筒体内不会有积存的液体,当进入第一筒体的流体冲击力较大时,气体也不会裹挟积存的液体从段塞流捕集器的出气口排出,当流体冲击力较大时,对段塞流捕集器的气液分离不会产生影响。
有鉴于此,发明人设计了一种段塞流捕集器,包括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第二卧式分离筒体、液体导管与气体导管。第一卧式分离筒体内沿液体的流向依次设置有初级气液分离元件和二级气液分离元件,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筒壁还沿着流体的流向依次设置有进料口、出液口和可封闭的出气口,并且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液口和出气口分别位于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底部和顶部,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气口还设置有捕雾器;二级气液分离元件位于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气口的上游。第二卧式分离筒体设置在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下方;第二卧式分离筒体内设有消泡元件,第二卧式分离筒体的筒壁沿着液体的流向依次设置进液口、出气口和可封闭的出液口,消泡元件位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气口的上游。液 体导管一端与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液口连接,另一端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的进液口伸入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内部。气体导管一端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伸入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内部,并且气体导管的出气口靠近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顶部。当管道中出现段塞流时,段塞流从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进料口进入,经由第一卧式分离筒体内部的初级气液分离元件和二级气液分离元件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液体从液体导管进入第二卧式分离筒体,在第二卧式分离筒体内部进行消泡处理,消泡处理后产生的气体从气体导管进入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第一卧式分离筒体气液分离后产生的气体以及第二卧式分离筒体消泡后产生的气体从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气口排出,消泡处理后的液体能够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液口流出。由于第一卧式分离筒体内不会积存有液体,故而,大冲击力以及动能的气体也不会裹挟液体从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气口排出,流体的冲击力以及动能不会影响段塞流捕集器的分离效果。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段塞流捕集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段塞流捕集器包括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需要说明的是,“卧式”指的是筒体的轴线大体沿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延伸。容易理解的是,筒体的横截面不限于圆形,且筒体的各横截面的尺寸可以相等或不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筒体进行设置。
图1示出了,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设置在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的上方,且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平行设置。示例性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可以通过支架进行固定,具体而言,支架的顶端与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固定连接,支架的底端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 2固定连接,支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架沿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和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如图1所示,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的筒壁还沿着流体的流向依次设置有进料口13、出液口和可封闭的出气口,在此定义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的出液口为第一出液口14、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的出气口为第一出气口15。图1中流体在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内部自左向右运动,即进料口13、第一出液口14 与第一出气口15自左向右依次设置,且第一出液口14与第一出气口15分别设置在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的底部和顶部。容易理解的是,当流体在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内部自右向左运动时,进料口13、第一出液口14与第一出气口15自右向左依次设置。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第一出气口15处设置开关阀,第一出气口15 与开关阀固定连接,进而可以通过控制开关阀的启闭状态控制第一出气口15 的连通状态。本实施例此处对于开关阀的具体结构并不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图1示出了,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内设置有初级气液分离元件11与二级气液分离元件12,初级气液分离元件11与二级气液分离元件12沿液体的流向依次设置,也即是说,流体在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内流动过程中,首先经初级气液分离元件11进行初步气液分离,示例性地,初级气液分离元件11 可以安装在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的进料口13,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初级气液分离元件11除能对流体进行初步气液分离外还可以减少进入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的流体冲击动能。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初级气液分离元件11为孔箱式预分离器,流体经过初步气液分离后气体从孔箱式预分离器的上端排出、液体从孔箱式预分离器的下端排出。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二级气液分离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二级气液分离元件12与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的内壁顶端固定连接,二级气液分离元件12位于第一出气口15的上游,也即是说,流体从进料口13进入流至第一出气口15的过程中经过二级气液分离元件12进行二级气液分离。具体而言,流体在经过二级气液分离元件12时流体中粒子之间以及流体与二级气液分离元件12之间发生碰撞,加强气液分离效果,进而对中等粒径的液滴进行分离。容易理解的是,二级气液分离元件12的数量为非限制性的,其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当二级气液分离元件12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二级气液分离元件12可以沿流体的流动方向间隔设置。
如图2所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二级气液分离元件12为蛇形分离元件,具体而言,二级气液分离元件12可以包括多个挡板,多个挡板限定出弯折的蛇形通道,蛇形通道的一端朝向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的进料口13,蛇形通道的另一端朝向第一出气口15,流体在蛇形通道内部运动过程中会发生气液碰撞,从而使液滴汇聚并从蛇形通道的壁面向下滴落。本实施例对于二级气液分离元件12中蛇形通道的数量以及宽度并不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如图1所示,第一出气口15设置有捕雾器16,捕雾器16设置在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内部并与第一出气口15固定连接。本实施例对于捕雾器16的具体结构并不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任意合适的捕雾器16,当然,也可以选择市面上现有的捕雾器16。容易理解的是,在第一出气口15设置捕雾器16,对第一出气口15排出的气体进行捕雾进而保证从第一出气口15排出的气体液滴粒径小于预设值例如10μm。
图1示出了,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的筒壁沿着液体的流向依次设置进液口22、出气口和可封闭的出液口,在此,定义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的出气口为第二出气口23,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的出液口为第二出液口24。容易想到的是,可以在第二出液口24设置开关阀,通过控制开关阀的启动状态进而控制第二出液口24的连通状态。
继续参照图1,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内设有消泡元件21,消泡元件21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的内壁固定连接,消泡元件21位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 的出气口的上游,即液体从进液口22流至第二出气口23下方的过程中,经过消泡元件21。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流体经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 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液体进入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后表面含有大量气泡,液体在经过消泡元件21时,液体表面的气泡发生破裂,进而将液体表面的气泡消除。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消泡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3所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消泡元件21为栅格式消泡板,当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内的液体表面的气泡与消泡板发生碰撞时,消泡板的栅格使气泡发生破裂,进而实现消除液体表面的气泡。较佳的,栅格式消泡板垂直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 2的轴线设置,容易理解的是,将栅格式消泡板设置成垂直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的轴线,在消除液体表面气泡的前提下,消泡板的面积最小。
容易理解的是,栅格式消泡板的数量为非限制性的,其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当栅格式消泡板的数量为一个时,栅格式消泡板位于进液口22与第二出气口23之间;当栅格式消泡板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栅格式消泡板可以沿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内液体的流向依次间隔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栅格式消泡板的数量越多,对液体表面气泡的消除作用越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栅格式消泡板的数量,本实施例并不限制。
如图1所示,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通过液体导管 3与气体导管4连通,示例性地,液体导管3的一端与第一出液口14连通,液体导管3的另一端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的进液口22伸入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内部。气体导管4的一端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伸入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内部,并且气体导管4的出气口靠近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的顶部。较佳的,气体导管4的出气口朝向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 的底面,从而从气体导管4的出气口流出的气体若带有少量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内沉积的液体,液体也不会直接从第一出气口15排出。
本实施例中,段塞流捕集器包括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通过液体导管3与气体导管4连通,流体从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的进料口13进入后在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内部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气体能够从第一出气口15排出,分离后的液体从液体导管3进入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并在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内部进行消泡处理,消泡处理后产生的气体又能够从气体导管4进入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并最终从第一出气口15排出。当进入段塞流捕集器内部的流体冲击力以及动能较大时,流体内的气体也不会携带分离后的液体从第一出气口15排出,流体的冲击力以及动能对段塞流捕集器的气液分离效率不会产生影响。
实施例二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段塞流捕集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的段塞流捕集器还包括整流板与导流板。示例性地,整流板包括多块水平设置的连接板,多块连接板呈上下间隔设置,进而相邻连接板之间形成水平的流体通道,整流板可以对流体的流场进行稳定,减少流场中的涡旋和紊乱度。导流板可以改变流体的流向进而改变流体的流浪。
具体而言,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内还设置有第一整流板17与第一导流板 18,初级气液分离元件11、第一整流板17、第一导流板18以及二级气液分离元件12沿流体的流向依次设置,示例性地,初级气液分离元件11、第一整流板17、第一导流板18以及二级气液分离元件12自左向右间隔设置。第一导流板18倾斜于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的轴线设置,本实施例对于第一导流板18与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并不限制,示例性地,第一导流板18与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可以为45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第一整流板17可以对从初级气液分离元件11流出的流体的流场进行稳定,减少流体从初级气液分离元件11流出后产生的涡旋。第一导流板18可以改变从第一整流板17流出的流体流向,进而减少流体对二级气液分离元件12的冲击,增加二级气液分离元件12的使用寿命。
继续参照图4,二级气液分离元件12底部固定连接有挡水板121,挡水板121的顶部与二级气液分离元件12固定连接,挡水板121的侧壁与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通过在二级气液分离元件12底部设置挡水板 121,可以阻挡流体分离出的液体进入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的右侧即靠近第一出气口15的一侧,使分离出的液体尽量从液体导管3进入第二卧式分离筒体 2。
图4示出了,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内设置有第二导流板25和第二整流板 26,第二导流板25、第二整流板26及消泡元件21沿流体的流向依次设置;第二导流板25和第二整流板26分别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固定连接。第二导流板25位于液体导管3的出液口下方,且第二导流板25倾斜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的轴线设置,示例性地,第二导流板25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可以为30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第二导流板25可以改变从液体导管3的出液口流出的液体流向减少液体对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内部液体流场的冲击,第二整流板26可以减少液体流场的涡旋和紊乱度,避免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 内部液体波动过大。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内还设置有液位计27和控制器5,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液位计27设置在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远离液体导管3的出液口一侧端部,并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固定连接,容易理解的是,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远离液体导管3的出液口一侧的端部液体波动较小,液位测量更加准确,控制器5设置在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外部并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固定连接,液位计27与控制器5电连接,进而能够将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内液面高度信号传递到控制器5。控制器5 可以与第一出气口15和第二出液口24处的开关阀电连接,从而控制器5可以根据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内部液面高度控制开关阀开启或关闭进而控制第一出气口15和第二出液口24的连通状态。示例性地,液位计27可以为浮筒液位计、控制器5可以为PLC控制器。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内设置用于测量液面高度的液位计27,液位计27与控制器5电连接,同时控制器5又与第一出气口15和第二出液口24处的开关阀电连接,进而控制器5可以根据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内页面高度控制第一出气口15和第二出液口24的连通状态。示例性地,当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内液面高度超过0.7倍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的直径时,控制器5控制第一出气口15和第二出液口24处于连通状态;当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内液面高度低于0.7倍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的直径时,控制器5控制第一出气口15和第二出液口24处于封闭状态。容易理解的是,当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内液面高度与段塞流捕集器内部压力呈正相关,即只有当段塞流捕集器内部压力达到预设值时,第一出气口15和第二出液口24才会处于连通状态,使分离后的气体与液体能够顺利从第一出气口 15和第二出液口24排出段塞流捕集器。
如图4所示,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内还设置有加热管28,示例性地,加热管28形成为长条形结构,长条形结构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的轴线平行,本实施例对于加热管28的长度并不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较佳的,加热管28靠近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的底部设置,从而保证加热管28对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内液体加热较为完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加热管28与控制器5电连接,由控制器5控制加热管28 的工作状态。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通过在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内设置加热管28,可以利用加热管28将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内部液体加热到凝点以上,避免液体在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内凝结难以排出。
图4示出了,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的顶部设置有安全阀19,安全阀19 与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固定连接,安全阀19被配置成当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 内部压力超过预设值时开启,示例性地,可以将预设值设置为2.5Mpa,当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内部压力超过2.5Mpa时,安全阀19开启进行泄压。本实施例对于安全阀19的具体结构并不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任意合适的安全阀19,或者选择市面上现有的安全阀19。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的顶部设置安全阀19,安全阀19当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内部压力超过预设值时开启。可以保证段塞流捕集器的安全运行,避免因内部压力过大引发安全事故。
继续参照图4,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均设置有用于进行检修的人孔6,示例性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的人孔6位于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的顶部,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的人孔6位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 2的侧壁。人孔6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或方形等任意合适形状并能够使用盖体进行密封。
容易理解的是,在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与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设置人孔 6,工作人员可以从人孔6进入第一卧式分离筒体1或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内部进行检修,相应地,可以在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的底部设置可封闭的排放口,用于排出第二卧式分离筒体2内部积存的液体。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上”、“下” (如果存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第一”、“第二”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段塞流捕集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卧式分离筒体,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内沿液体的流向依次设置有初级气液分离元件和二级气液分离元件,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筒壁还沿着流体的流向依次设置有进料口、出液口和可封闭的出气口,并且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液口和出气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底部和顶部,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气口还设置有捕雾器;所述初级气液分离元件为孔箱式预分离器,经过初步气液分离的气体从所述孔箱式预分离器的上端排出,经过初步气液分离的液体从所述孔箱式预分离器的下端排出;所述二级气液分离元件位于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气口的上游;
第二卧式分离筒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下方;所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内设有消泡元件,所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的筒壁沿着液体的流向依次设置进液口、出气口和可封闭的出液口,所述消泡元件位于所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气口的上游;
液体导管,一端与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液口连接,另一端从所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的进液口伸入到所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内部;
气体导管,一端与所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伸入到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内部,并且所述气体导管的出气口靠近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顶部;
还包括液位计和控制器,所述液位计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第二卧式分离筒体内液面高度控制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的出液口的连通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段塞流捕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内还设置有第一整流板与第一导流板,所述初级气液分离元件、第一整流板、第一导流板以及二级气液分离元件沿流体的流向依次设置;
所述第一导流板倾斜于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轴线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段塞流捕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气液分离元件为蛇形分离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段塞流捕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内设置有第二导流板和第二整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第二整流板及消泡元件沿流体的流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二导流板位于所述液体导管的出液口下方,且所述第二导流板倾斜于所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的轴线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段塞流捕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泡元件为栅格式消泡板,所述栅格式消泡板垂直于所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的轴线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段塞流捕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格式消泡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消泡板沿液体的流向依次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段塞流捕集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热管,所述加热管设置在所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内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控制所述加热管加热,以将所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内的液体的温度保持在凝点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段塞流捕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的顶部设置有安全阀,所述安全阀被配置成当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内部压力超过预设值时开启。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段塞流捕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卧式分离筒体与所述第二卧式分离筒体均设置有用于进行检修的人孔。
CN202010948358.2A 2020-09-10 2020-09-10 段塞流捕集器 Active CN1120765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48358.2A CN112076542B (zh) 2020-09-10 2020-09-10 段塞流捕集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48358.2A CN112076542B (zh) 2020-09-10 2020-09-10 段塞流捕集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76542A CN112076542A (zh) 2020-12-15
CN112076542B true CN112076542B (zh) 2022-02-18

Family

ID=73736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48358.2A Active CN112076542B (zh) 2020-09-10 2020-09-10 段塞流捕集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76542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78494A (en) * 1987-07-29 1988-10-18 Atlantic Richfield Company Cyclone inlet flow diverter for separator vessels
US6187079B1 (en) * 1998-05-17 2001-02-13 Baker Hughes Incorporated Three-phase separator
CN2764484Y (zh) * 2005-01-13 2006-03-15 胜利油田胜利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重质稠油油气分离器
CN201723982U (zh) * 2010-07-16 2011-01-26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组合分离式段塞流捕集器
CN202778105U (zh) * 2012-07-24 2013-03-1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组合式大型段塞流捕集器
CN104350247A (zh) * 2012-02-27 2015-02-11 纳薄特斯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油分离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80262A (zh) * 2010-09-01 2012-03-2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分离器及高压分离的方法
NL2013793B1 (en) * 2014-11-13 2016-10-07 Advanced Tech & Innovations B V A continuous through-flow settling vessel, and a method of adaptive separation of a mixture from gas and/or oil exploration.
CN109138965B (zh) * 2018-10-11 2023-11-03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低压储液的段塞流捕集系统及方法
CN211215819U (zh) * 2019-11-29 2020-08-11 深圳智慧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段塞流分离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78494A (en) * 1987-07-29 1988-10-18 Atlantic Richfield Company Cyclone inlet flow diverter for separator vessels
US6187079B1 (en) * 1998-05-17 2001-02-13 Baker Hughes Incorporated Three-phase separator
CN2764484Y (zh) * 2005-01-13 2006-03-15 胜利油田胜利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重质稠油油气分离器
CN201723982U (zh) * 2010-07-16 2011-01-26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组合分离式段塞流捕集器
CN104350247A (zh) * 2012-02-27 2015-02-11 纳薄特斯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油分离器
CN202778105U (zh) * 2012-07-24 2013-03-1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组合式大型段塞流捕集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新型高效旋流段塞流捕集器优化设计;杨勇等;《天然气与石油》;20111031;第29卷(第5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76542A (zh) 2020-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608526C (en) Fluid inlet device, use, and method of retrofitting
US20080290532A1 (en) Fluid Inlet Device, Use, and Method or Retrofitting
EP2480307B1 (en) Improved removal device for micro-bubbles and dirt
US11274539B2 (en) Heated separation assembly
JP2006518274A (ja) 分離トレイ
CN211611949U (zh) 气液分离器
CN112076542B (zh) 段塞流捕集器
CN108397944A (zh) 一种基站空调用气液分离器
CN214881299U (zh) 一种段塞流捕集及三相分离一体化装置
CN210237556U (zh) 一种新型天然气气液分离装置
CN102221274A (zh) 高效二次油分离器
CN116272138A (zh) 一种零排放用增强型气液分离器
CN212757890U (zh) 高效气液分离器
CN213298223U (zh) 空气压缩机用高效油气分离器
CN211474099U (zh) 一种容器式段塞流捕集器系统
RU78089U1 (ru) Горизонтальный сепаратор
CN117887497A (zh) 一种低温分离装置
CN117046222A (zh) 一种液气分离器
CN202133204U (zh) 高效二次油分离器
RU97651U1 (ru) Массообменный сепарационный элемент
CN217535932U (zh) 一种处理天然气含轻烃液量少的低温分离器
CN215892869U (zh) 一种油分离器及压缩机回油系统
CN220824573U (zh) 一种新型的防冲导向型的过滤器
CN208205536U (zh) 一种基站空调用气液分离器
CN217773523U (zh) 一种处理天然气含轻烃液量大的低温分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