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74998A - 用于多芯线的电缆的电插接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多芯线的电缆的电插接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74998A
CN112074998A CN201980029957.XA CN201980029957A CN112074998A CN 112074998 A CN112074998 A CN 112074998A CN 201980029957 A CN201980029957 A CN 201980029957A CN 112074998 A CN112074998 A CN 1120749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al
cable
contact elements
plug connector
a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995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74998B (zh
Inventor
马丁·胡贝尔
格尔德·米特迈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D Elektronik GmbH
Original Assignee
MD Elektronik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D Elektronik GmbH filed Critical MD Elektronik GmbH
Publication of CN1120749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749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749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749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66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ingle compon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01R13/05Resilient pins or bla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28Coupling parts carrying pins, blade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only to wire or c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3/00Two pol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多芯线的电缆的电插接连接器,其具有:至少两个电缆侧的电接触元件(31、32),这些接触元件具有附属的连接点(33、34),能够将电缆(1)的芯线(11、12)分别连接至这些连接点;和至少两个输出端侧的电接触元件(71、72),这些接触元件与电缆侧的电接触元件(31、32)间隔开地布置并且电插接元件(73、74)分别从这些接触元件突出,经由电插接元件能够建立与配合插头的电连接,其中,在电缆侧的接触元件(31、32)和输出端侧的接触元件(71、72)之间布置有源电结构元件(5)。在此,有源电结构元件(5)一方面布设到电缆侧的接触元件(31、32)上,并且另一方面布设到输出端侧的接触元件(71、72)上,从而与它们分别处于电接触,使得至少两个电缆侧的和至少两个输出端侧的接触元件(31、32;71、72)彼此电连接。

Description

用于多芯线的电缆的电插接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用于多芯线的电缆的电插接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这种电插接连接器包括至少两个输入端侧的或电缆侧的电接触元件,例如以小接触板的形式,将对应的电缆的芯线分别(经由适合的连接点)连接至这些输入端侧的或电缆侧的接触元件;以及还具有至少两个输出端侧的电接触元件,其例如以小接触板的形式,例如以导电销形式的电插接元件分别从这些输出端侧的电接触元件突出,以便经由此能够建立与配合插头的电连接。
在这种情况下是用于多芯线电缆的电插接连接器的经典结构,在输入侧将电缆连接至电插接连接器,并且电插接连接器在输出端侧设置有电插接元件,以便能够经由插接连接器和尤其插接连接器的插接元件将电缆与配合插头形成电连接。
本发明的技术背景例如参考WO2005/069445A1。在经由电缆传输信号的情况下,信号处理通常是重要的,为此将适合的电结构元件安置在信号路径中。这导致在安装这种结构元件时空间需求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基于的目的是在之前描述的要求方面改进开始所提出类型的电插接连接器。
根据本发明,通过提供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电插接连接器来解决问题。
然后,在这种类型的电插接连接器中还设置,在插接连接器的电缆侧或输入端侧的电接触元件一侧和(与输入端侧的电接触元件间隔开的)插接连接器的输出端侧的电接触元件另一侧之间布置有有源电结构元件,该有源电结构元件布设到该接触元件上并且由此与其分别处于电接触。这尤其能够通过使每个电缆侧的接触元件都与对应的输出端侧的接触元件电连接并且各个(由此产生的)电连接彼此平行地布置、即电连接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在使用时能够形成并联或串联电路)来实现。与电接触无关,电结构元件还有利地(平坦平放地)例如材料配合地固定(加固或紧固)在电接触元件处。
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允许在插接连接器的输入端侧处布置至少一个有源电结构元件,在连接至插接连接器的电缆和插接连接器的输出端侧的接触元件之间,插接连接器的插接元件从接触元件突出。在此,当前将有源电结构元件理解为电的(也特别是电子的)结构元件,该结构元件具有放大功能和/或处理功能。因此,有源电结构元件能够具有放大器,放大器设计用于放大数据信号、特别是传感器信号和/或视频信号。此外,有源电结构元件能够具有处理器,处理器设计用于处理数据信号、特别是传感器信号和/或视频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电连接元件从有源电结构元件的(朝向插接连接器的接触元件的)底部突出,有源电结构元件经由该连接元件贴靠相应的接触元件。在此,电连接元件能够实施为刚性的电连接点,有源电结构元件经由该电连接点位置固定地贴靠接触元件。
为此,有源电结构元件的底部能够具有金属部段,电连接元件从该金属部段突出并且电连接元件经由该金属部段与有源电结构元件电接触。在此,例如有源电结构元件的恰好一个电连接元件能够从底部的每个金属部段突出。并且底部的各个金属部段能够分别通过底部的绝缘部段彼此分离并且相互绝缘。
各个电连接元件能分别与有源电结构元件的底部材料配合地连接,其中,电连接元件例如分别实施为钎焊球或焊接球。
此外,电缆侧的接触元件和输出端侧的接触元件能够是一件式的冲压网格的组成部分,该组成部分通过分割来彼此分开。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改进方案,在电缆侧的接触元件和输出端侧的接触元件之间能够布置有承载体,该承载体支撑有源电结构元件,而不与有源电结构元件电接触。在此,该承载体也能够作为所述一件式的冲压网格的组成部分来制造。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的细节和优点在根据附图对实施例进行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示出:
图1A示出用于多芯线的电缆的电插接连接器,该插接连接器具有布置在其中的、套装在插接连接器的接触元件上的有源电结构元件,然而没有附属的外导体,并且部分透视地来示出;
图1B示出图1A的电插接连接器连同附属的外导体;
图2A示出贯穿连接至图1A中的插接连接器的电缆的横截面;
图2B示出电缆的电缆屏蔽件的示意图;
图3A示出具有多个冲压网格的冲压网格装置,从该冲压网格装置中通过分开形成根据图1A的插接连接器的部件、尤其插接连接器的接触元件;
图3B示出在分离待分开的部件之后,特别是关于接触元件的设计的图3A的装置的部分结合待布置的电结构元件;
图4A示出图1A和3B的有源电结构元件的立体图;
图4B示出有源电结构元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和1B示出电插接连接器,(在图2A中以横截面示出的)在输入端侧连接多芯线的电缆1,并且在输出端侧具有用于建立与配合插头的电连接的电插接元件73、74。电缆1在该实施例中实施为双芯线的电缆。电缆1的两个芯线11、12沿着电缆纵向方向L彼此并排地延伸;这两条芯线形成平行的芯线。这两条芯线分别通过例如由铜制成的电导线11a、12a以及包围相应的导线的绝缘套11b、12b形成。
电缆1的芯线11、12共同地布置在通过沿电缆纵向方向L延伸的电缆护套15限定的并且由该电缆护套在横截面中环形环绕的电缆内部空间中。在此,电缆护套15由电绝缘材料制成。
此外,在用于容纳芯线11、12的电缆内部和电缆护套15之间布置有(在图1A和1B中不可见的)电缆屏蔽件14。电缆屏蔽件14例如能够通过屏蔽编织件或也通过薄膜形成,或者通过结合薄膜的屏蔽编织件形成。电缆屏蔽件14用于屏蔽电缆内部并且因此由金属材料(例如铝)制成。因此,电缆屏蔽件14能够是薄膜形式的铝薄膜。替代地,为此能够使用合成材料薄膜,合成材料薄膜尤其在朝向电缆内部的内侧上被利用能导电的材料(例如铝)镀层。
屏蔽编织件尤其用于在相对低的频率下进行屏蔽,并且薄膜形式的电缆屏蔽件用于在相对高的频率(1MHz至10GHz)下进行屏蔽。
图2B示意性地示出电缆屏蔽件14的可行的具体的设计方案。因此,薄膜形式的电缆屏蔽件14围绕电缆内部布设,使得薄膜的两个连接部段141、142沿环周方向重叠。当(例如在装配电缆时)需要访问电缆内部时,在由此得到的重叠区域中能够有针对性地打开电缆屏蔽件14。
例如通过电缆屏蔽件14在其背离电缆内部的外表面处(例如经由粘结剂)与电缆护套15连接,电缆屏蔽件14能够与电缆护套15组合成一个结构单元。
除了芯线11、12之外,当前将排扰线21、22布置在电缆内部中,这些排扰线分别与芯线11、12一起沿着电缆纵向方向L延伸。排扰线21、22是能导电的并且在此未被绝缘,并且其与电缆屏蔽件14电接触。这种排扰线21、22用于将电缆屏蔽件14限定地置于接地电势,而且也有利地当电缆屏蔽件14局部损坏时(例如在薄膜局部撕裂的情况下),将电缆屏蔽件14限定地置于接地电势。此外,排扰线21、22能够附加地有助于电缆内部的屏蔽。
为了装配图2A的电缆,以便如在图1A和1B中所示的那样对电缆设置有电插接连接器1,排扰线21、22必须与芯线11、12分离,以便能够将相应的电缆部件输送给为此设置的插头区域。为了简化这种安装工作,相应的排扰线21、22能够包括磁性的、尤其铁磁的材料。在此,该材料能够是(基于铁、镍、钴的)合金,特别是钢。
在此,根据一个变体方案,相应的排扰线21、22完全地由能导电的铁磁材料制成。根据另一变体方案,相应的排扰线21、22具有至少一个由铁磁材料构成的芯,该芯由能导电的材料包围。该实施方式实现了一方面在磁特性方面优化相应的排扰线21、22的芯,并且在电学特性方面(也在高频率下的皮肤效应方面)优化相应的排扰线21、22的外部的导电区域。因此,相应的排扰线21、22例如能够通过由钢制成的芯形成,该芯镀层有铜。镀层例如能通过电镀来进行。
在此,图1A、1B中的电缆1的相应的排扰线21、22和相应的芯线11、12通常由多个单股金线构成。
为了装配2A中的电缆1,以便例如将该电缆根据图1A和1B连接至电插接连接器,将电缆1的(插接连接器侧的)连接部段从电缆护套15脱开。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使用磁力来实现将排扰线21、22与电缆的芯线11、12分开,例如以便能将电缆部件11、12;21、22分离地输送给图1A的插接连接器处的相应的附属的连接点。如根据图2A可见,为此,在将在插头侧的电缆端部处的电缆护套15切开之后,磁体M在相应的电缆端部处接近相应的排扰线21、22。该磁体产生磁场F,该磁场F具有如下趋势,使相应的排扰线21、22(由于其中包括的铁磁材料)从电缆内部向外移动,如根据图1A所示的电缆1的配置的状态显而易见的。由此,能够将排扰线21、22以简单的方式与电缆的芯线11、12分离,而不必利用工具来操作芯线11、12和/或排扰线21、22。
对于所描述的方法而言决定性的是,相应的排扰线21、22包括具有如下磁特性的材料,即排扰线21、22能够在磁力影响下与电缆1的芯线11、12分离。即,排扰线21、22的磁特性必须与相应的芯线11、12的磁特性不同。
在此,通过在磁力作用下将相应的排扰线21、22从电缆内部取出,能够自动打开通过图2B所示类型的薄膜形成的电缆屏蔽件14。因此,为此仅需要在向外移动的排扰线21、22的作用下电缆屏蔽件14的端部141、142彼此远离。
在电缆1的插头侧的端部处将支撑压合器16施加在其上,该支撑压合器(可选地)能够由(例如铁氧体芯滤波器挤压注塑包封部形式的)铸件18包围。这种电缆侧的(铁氧体芯)滤波器在此用作驻波滤波器,特别是用于抑制高频共模干扰形式的驻波,该高频共模干扰例如通过电气设备引起,并沿电缆1传播。因此,该滤波器用于消除或减少如下共模干扰,共模干扰在两个平行的芯线11、12或电导线11a、12a处同相出现,并且在当前的实例中尤其通过驻波引起。
连接至电缆1的插头侧的端部的插接连接器包括外导体8,在该实施例中以外管的形式,该外导体由能导电的材料制成,并在横截面中环形地(或在该实施例中具体圆环形地)包围插头。外导体8沿着纵向方向(电缆纵向方向L)、即轴向地从第一电缆侧的端部8a延伸至第二输出端侧的端部8b。该外导体能够与支撑压合器16连接,例如材料配合地(通过焊接)连接。
外导体8具有一对第一切口81以及一对第二切口82。相应的切口对的切口81或82当前分别彼此相对置地布置在外导体8处。另外,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切口对的切口81相对于第二切口对的切口82沿外导体8的环周方向相应地偏移90°地布置。
切口81和82在此沿插接连接器的轴向方向(进而也沿着电缆纵向方向L)分别延伸直至外导体8的电缆侧的轴向端部(并且在那里形成相应的切口的开放的端部)。
插接连接器的布置在插接连接器的由外导体8包围的内部空间之内的部件在输入端侧(即在电缆侧)包括当前以小接触板形式的第一电缆侧的电接触元件31、32。将以用于电缆1的芯线11、12的(剥去绝缘皮的)电导线11a或12a的容纳部33、34的形式的连接点分别一件式地模制到这些电接触元件处。通过将电缆1的相应的芯线11、12的电导线11a、12a(电缆芯)固定在分别对应的容纳部33、34中,经由那些(能导电的)容纳部33或34存在与分别对应的电缆侧的电接触元件31、32的电接触。
在输出端侧(并且与电缆侧的接触元件31、32在轴向方向a上间隔开的位置处),插接连接器(在由外导体8包围的内部空间中)具有第二输出端侧的接触元件71、72,分别将当前为插头销形式的插接元件73或74模制在这些接触元件处,经由该插头销能够将插接连接器与配合插头电连接。在此,插接元件73、74在该实施例中沿轴向方向a从附属的输出端侧的接触元件71或72突出。
将例如以电结构元件形式的有源电结构元件5布置在电缆侧的接触元件31、32与输出端侧的接触元件71、72之间,该电结构元件包括处理器和/或放大器。术语“电结构元件”在此应明确包括电子结构元件并且特别是半导体结构元件。特别地,电结构元件能够为用于放大信号、例如数据信号、传感器信号和/或视频信号的结构元件(例如“增益驱动器”),和/或为用于处理信号、例如数据信号、传感器信号和/或视频信号的结构元件(例如“微控制器”)。
在该实施例中,在电缆侧的接触元件31、32和输出端侧的接触元件71、72之间(并且与他们分别没有接触地间隔开地)还(可选地)布置有承载体4,承载体4能够用于将有源电结构元件5保持和定位在插接连接器内。与之相对,承载体4不用于结构元件5的电连接。即在有源电结构元件5和承载体4之间不存在电接触。承载体4也不具有印制导线或其他的元件,经由该印制导线或其他的元件将电信号输送给有源电结构元件5或从中接收。虽然如此,尤其当有源电结构元件5(部分地)容纳在绝缘的壳体中时,承载体4也能够由能导电的材料制成。在此,有源电结构元件5能够经由其壳体材料配合地(例如通过钎焊、焊接或粘贴)与承载体4连接。
有源电结构元件5一方面经由(刚性的)电连接元件51、52与电缆侧的接触元件31、32电连接,并且另一方面与输出端侧的接触元件71、72电连接。这意味着,电缆1的芯线11、12分别经由有源电结构元件5与插接连接器的插接元件73、74电连接。因此,经由电缆1的芯线11、12输送给插接连接器的电信号在其经由插接元件73、74输出给配合插头进而输出给与配合插头对应的电组件之前经过有源电结构元件5。
特别地,经由有源电结构元件5能够将电缆侧的(输入端侧的)接触元件31、32一方面与输出端侧的接触元件71、72电连接,另一方面分别成对地电连接。即,每个电缆侧的接触元件31、32经由有源电结构元件5分别与输出端侧的接触元件71、72中的恰好一个连接,如在下文根据图3A、4A和4B更详细地阐述。
在此,有源电结构元件5当前基本上居中地布置在电缆1之内,而且尤其关于电缆1的中轴线布置。此外,有源电结构元件5(近似地)位于通过电缆侧和输出端侧的接触元件31、32;71、72展开的平面上。该有源电结构元件在轴向方向(电缆纵向方向L)上一方面布置在电缆侧的接触元件31、32之间并且另一方面布置在输出端侧的接触元件71、72之间,而且尤其是大约居中地布置。
承载体4例如能够实施为镫形承载件。为了容纳有源电结构元件5,承载体4具有承载体组件40的两个(平坦的、彼此间隔开的)承载体区域41a、42a,这些承载体区域各自模制到承载体4的第一连接部段41或第二连接部段42处。(在此,在该实施例中,承载体区域41a、42a的间隔横向于插接连接器的轴向方向a)。有源电结构元件5安置在承载体4的承载体区域41a、42a上,用于附加地支撑,参见图3A和3B。替代地,由于有源电结构元件5经由连接元件51、52贴靠接触元件31、32;71、72并且与接触元件电连接,并且同时能够固定在接触元件处(空间上紧固),所以也能够放弃借助于承载体4对有源电结构元件5的支撑。
承载体4的支撑部段43或44分别从承载体4的承载体区域41a、42a处的连接部段41、42出发。这些支撑部段弯曲地(弧形地)在环周方向上沿外导体8延伸。承载体4的两个支撑部段43、44与连接部段41、42和承载体区域41a、42a一起形成(开放的)环形轮廓。
在第一和第二连接部段41、42的区域中,承载体4在径向方向上分别穿透外导体8的第一切口81中的一个。即,承载体4的承载体区域41a、42a基本上位于由外导体8包围的空间的内部中,使得尤其安置在承载体4上的有源电结构元件5同样布置在该内部空间中。然而,在承载体的连接部段41、42的区域中,承载体4径向地(分别穿过第一切口81中的一个)从外导体8的内部空间引出。
承载体4的从连接部段41、42出发的支撑部段43、44与之相应地延伸到由外导体8包围的空间之外。在此,在该实施例中,支撑部段43、44分别弧形地在环周方向上沿着外导体8的外壁伸展。在此,两个支撑部段43、44共同地在环周方向上以大约180°的角度围绕外导体8。
承载体4的支撑部段43、44分别具有自由端部43a、44a,这些自由端部背离连接部段41或42,承载体4的各支撑部段43或44在该自由端部处出发。支撑部段43、44的自由端部43a、44a朝向彼此并且彼此相对置,以便与连接部段41、42和承载体区域41a、42a一起形成所描述的环形轮廓。在该实施例中,自由端部43a、44a彼此(稍微)间隔开。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两个自由端部也能够彼此抵靠。
从电缆1出发的具有相应的自由的端部部段21a或22a的排扰线21、22布置在外导体8的第二切口82中,使得第二切口82通过排扰线21、22部分地封闭。在此,排扰线21、22能够例如通过钎焊或焊接材料配合地固定在相应的第二切口82之内。
插接连接器的布置在外导体中的部件31-34、4、5、61-64和71-74和外导体8之间的空间部分地通过(例如以注塑件形式)的铸件85(灌封材料)被填充。该空间当前位于外导体8的朝向插头内部的内侧上并且与外导体8一起包围插接连接器的所述部件31-34、4、5、61-64和71-74。铸件85具有通道86,在该通道中容纳和引导排扰线21、22的自由端部部段21a、22a。
除了已经描述的作为用于有源电结构元件5的保持器的功能之外,插接连接器处的承载体4作为(多)功能镫形件还能够具有多种其他功能。
因此,承载体4当前(也)用作为定位构件,该定位构件用于将外导体8定位在插接连接器处的。在此,外导体8相对于承载体4的定位具体地以这种方式进行,即外导体8利用其电缆侧(即在相应的朝向电缆1的端部81a处)敞开的第一切口81经由承载体4、更确切地说经由承载体4的连接部段41、42被推移直至相应的切口81的与敞开的电缆侧的端部81a相对置的闭合端部81b与承载体4接合,如在图1B中所示。即,切口81的闭合的端部81b用作为用于将外导体8定位在承载体4处(沿着电缆长度方向L)的止挡件。
同时,外导体8(经由第一切口81)最终形状配合地布置在承载体4处。此外,外导体8也能够材料配合地(例如通过焊接)与承载体4连接。
外导体8的相应的第一切口81在其敞开的电缆侧的端部81a处能够设置有引入斜边(倾斜部),以避免在推到承载体4上时损坏外导体8。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改进方案,承载体4能够分别具有轴向延伸的突出部46,当承载体4和外导体8按规定相对于彼此对准和定位时,该突出部(部段地)覆盖第一切口81,参见图1B。这种突出部46还能够用作用于在推到承载体4上时引导外导体8的引导构件。此外,突出部能够作为EMV迷宫件起作用,也就是说,不仅减小了自由的视线,而且还抵消电磁波侵入外导体8内的空间中。
在该实施例中,承载体4的其他功能在于在力/转矩作用在外导体8处的情况下,插接连接器的布置在外导体8的内部空间中的部件31-34、4、5、71-74的拉力和压力释放,以及在于特别是在扭力作用下(沿着外导体8的环周方向)排扰线21、22的拉力和压力释放。由此防止剪断排扰线21、22。
另外,能够将编码壳体定位并锁定在承载体4处。此外,为了(借助于电容器)AC脱耦能够在承载体4和接触元件31、32;71、72之间布置有电容器。
图3A示出冲压网格,由该冲压网格能够制造插接连接器的布置在外导体8内的部件31-34、4和71-74,即承载体4的具有相应的容纳部33、34的电缆侧的电接触元件31、32以及具有相应的插接元件73、74的输出端侧的电接触元件71、72。在此,如同样在图3A中示出的那样,能够提供多个这种冲压网格作为“带处的”连续产品。
在图3A所示的状态中,承载体4尚未成为其根据图1A和1B应具有环形或弧形形状。更确切地说,根据图3A,用于最终形成弧形承载体4的材料区域平坦延伸地实施。
为了将集成到冲压网格中的部件31-34、4和71-74装入插接连接器中,插接连接器的外导体8能够被推移经过承载体4的侧面突出的侧翼(即随后的连接部段和支撑部段41、43;42、44)。
当承载体4和外导体8(按规定)通过外导体8利用其第一切口81的起止挡件作用的闭合的端部81b贴靠承载体4而相互定位时,进行集成到冲压网格中的部件的最终的配置。在此,承载体4之一通过弯曲转变成图1A和1B中所示的状态,在该状态中,承载体的支撑部段43、44沿着外导体8的外周环延伸。
此外,冲压网格的部件(例如穿过设置在外导体8处的安装窗口)被分割,使得总共存在五个单独的元件,即两个彼此分离的且彼此间隔开的电缆侧的分别具有一个一件式模制在其上的容纳部33或34的连接元件31、32以及两个彼此分离的且彼此间隔开的输出端侧的分别具有一个一件式模制在其上的插接元件73或74的电连接元件71、72,其中,最后提出的连接元件71、72还与先提出的连接元件31、32分开并且(轴向)间隔开地布置。然后,还存在(可能多件式的、尤其两件式的)承载体4作为第五(并且可能第六)元件,第五元件在该实施例中与全部电连接元件31、32、41、42分开并且间隔开。
这些部件30-34、4、71-74的分割例如能够借助于切断在冲压网格处最初仍连接的接片的那些部件来进行。
在图3B中示出冲压网格30-34、4、71-72的相应的单个的部件连同待布置在承载体4上的有源电结构元件5,其中,根据图3B在承载体4处还没设置有要弯曲的支撑部段43、44,图3B示出图3A的变型。如根据图3A以及根据图4A、4B中的电结构元件3的单独的视图显而易见的是,该电结构元件为了电接触插接连接器的电接触元件31、32;71、72而具有(刚性的)电连接点形式的电连接元件51、52,这些电连接元件从有源电结构元件5稍微突出、或者在该实施例中具体地从有源电结构元件的底侧(底部50)稍微突出。该底侧在此示例性地实施为电路板。在其上能够布置有结构元件3的电和/或电子部件。经由电连接元件51、52有源能够将电结构元件的部件与电接触元件31、32;71、72形成电连接并且能够固定在电接触元件上。
有源电结构元件5的底部50在该实施例中根据图4B具有金属部段50a,电连接元件51、52从该金属部段突出并且电连接元件51、52经由该金属部段与有源电结构元件5形成电接触,其中,当前恰好一个电连接元件51、52从底部50的每个金属部段50a突出。此外,底部50的各个金属部段50a通过底部50的绝缘部段50b彼此分离并且相互绝缘。
有源电结构元件5能够实施为“裸片”(即构成为未封装的电结构元件)。在此,还提出例如在将有源电结构元件5施加到插头侧的接触元件上之后才产生挤压注塑包封部或其他包覆部作为保护,如在更上文中所描述。
尤其能够材料配合地(例如通过焊接、钎焊或利用能导电的粘合剂)实现将电结构元件5经由附属的连接元件51、52固定在电接触元件31、32;71、72处。材料配合的连接的制造能够相应地引起电连接元件51、52的熔化。
根据本发明的装置能够在不同插头类型的情况下使用,例如在USB插头(如USB3.1 Type C)中、在HSD插接连接器(“高速数据”插接连接器)中、在具有FAKRA接口的KOAX插接连接器中以及在微型Coax插接连接器中使用。

Claims (15)

1.一种用于多芯线的电缆的电插接连接器,所述电插接连接器具有:
-至少两个电缆侧的电接触元件(31、32),所述电缆侧的电接触元件具有附属的连接点(33、34),所述电缆(1)的芯线(11、12)分别连接至所述连接点;和
-至少两个输出端侧的电接触元件(71、72),所述输出端侧的电接触元件与所述电缆侧的电接触元件(31、32)间隔开地布置,并且电插接元件(73、74)分别从所述输出端侧的电接触元件中突出,经由所述电插接元件能够建立与配合插头的电连接,
其中,在所述电缆侧的接触元件(31、32)与所述输出端侧的接触元件(71、72)之间布置有源电结构元件(5),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源电结构元件(5)一方面布设到所述电缆侧的接触元件(31、32)上,并且另一方面布设到所述输出端侧的接触元件(71、72)上,从而分别与所述电缆侧的接触元件和所述输出端侧的接触元件电接触,使得至少两个所述电缆侧的接触元件和至少两个所述输出端侧的接触元件(31、32;71、72)彼此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插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经由所述有源电结构元件(5)将相应的所述电缆侧的接触元件(31、32)与所述输出端侧的接触元件(71、72)电连接,使得经由所述有源电结构元件产生的电连接彼此平行地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插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源电结构元件(5)包括放大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插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源电结构元件(5)被设计用于放大数据信号、特别是传感器信号和/或视频信号。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插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源电结构元件(5)包括处理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插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源电结构元件(5)被设计用于处理数据信号、特别是传感器信号和/或视频信号。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插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电连接元件(51、52)从所述有源电结构元件(5)的底部(50)突出,所述有源电结构元件(5)经由所述连接元件贴靠相应的所述接触元件(31、32;71、7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插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布置在所述底部(50)处的所述电连接元件(51、52)实施为刚性的电连接点,所述有源电结构元件(5)能够经由所述电连接点位置固定地贴靠所述接触元件(31、32;71、72)。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插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源电结构元件(5)的所述底部(50)具有金属部段(50a),所述电连接元件(51、52)从所述金属部段突出,并且所述电连接元件(51、52)经由所述金属部段与所述有源电结构元件(5)电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插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恰好一个电连接元件(51、52)从所述底部(50)的每个金属部段(50a)突出。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插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50)的各个所述金属部段(50a)通过所述底部(50)的绝缘部段(50b)彼此分开并且相互绝缘。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插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元件(51、52)分别与所述有源电结构元件(5)的所述底部(50)材料配合地连接,其中,所述电连接元件(51、52)尤其分别构造为钎焊球或焊接球。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插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侧的接触元件(31、32)和所述输出端侧的接触元件(71、72)是一件式的冲压网格的组成部分,所述组成部分通过分离来彼此分开。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插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缆侧的接触元件(31、32)与所述输出端侧的接触元件(71、72)之间布置有承载体(4),所述承载体支撑所述有源电结构元件(5),而不与所述有源电结构元件电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3和14所述的电插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体(4)形成所述一件式的冲压网格的组成部分,所述组成部分通过分离与所述电缆侧的接触元件和所述输出端的接触元件(31、32;71、72)分开。
CN201980029957.XA 2018-05-11 2019-05-06 用于多芯线的电缆的电插接连接器 Active CN1120749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8207371.6 2018-05-11
DE102018207371.6A DE102018207371A1 (de) 2018-05-11 2018-05-11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für ein mehradriges elektrisches Kabel
PCT/DE2019/100408 WO2019214775A1 (de) 2018-05-11 2019-05-06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für ein mehradriges elektrisches kabel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74998A true CN112074998A (zh) 2020-12-11
CN112074998B CN112074998B (zh) 2022-06-21

Family

ID=66668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9957.XA Active CN112074998B (zh) 2018-05-11 2019-05-06 用于多芯线的电缆的电插接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715915B2 (zh)
CN (1) CN112074998B (zh)
DE (2) DE102018207371A1 (zh)
MX (1) MX2020011416A (zh)
WO (1) WO2019214775A1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42587A1 (fr) * 1995-12-15 1997-06-20 Cablage Cie Francaise Connecteur electrique male
WO1998009486A1 (de) * 1996-08-27 1998-03-05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Gerät mit einer elektrischen schaltungsanordnung zum steuern eines rückhaltemittels eines fahrzeugs
EP1037328A1 (en) * 1995-02-07 2000-09-20 Johnstech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controlled impedance in an electrical contact
CN1349118A (zh) * 2000-10-18 2002-05-15 朗迅科技公司 光/电插头连接器
CN104813544A (zh) * 2012-09-15 2015-07-29 莱尼电气系统有限公司 电接触插接器以及插接器壳体
US20160359279A1 (en) * 2011-11-07 2016-12-08 Apple Inc. Dual orientation electronic connector
CN107039105A (zh) * 2015-09-11 2017-08-11 迈恩德电子有限公司 电缆、制造电缆的方法和将电缆集束的方法
CN107564604A (zh) * 2016-06-30 2018-01-09 迈恩德电子有限公司 被屏蔽的电缆
US20180115120A1 (en) * 2016-10-24 2018-04-26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Hybri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ntegrated overvoltage protec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430798A1 (de) 1994-08-30 1996-03-07 Siemens Ag Stanzgitter zur Verbindung von elektrischen Bauelementen
DE4218793A1 (de) * 1992-06-06 1993-12-09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Steckkontaktteil für Kraftfahrzeuge
US6690184B1 (en) * 2000-08-31 2004-02-10 Micron Technology, Inc. Air socket for testing integrated circuits
US20040192098A1 (en) 2002-06-28 2004-09-30 Slobodan Pavlovic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pring back/self rejection feature
NL1021208C2 (nl) * 2002-08-05 2004-02-06 Framatome Connectors Int Connectorsysteem voor het verbinden van een eerste deel en een tweede deel, connectorsamenstel en printplaat.
JP3844073B2 (ja) * 2002-09-13 2006-11-0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近接センサ
US8570178B2 (en) * 2007-09-24 2013-10-29 Ppc Broadband, Inc.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with internal floating ground circuitry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TWM383680U (en) * 2010-01-29 2010-07-01 Chang Jia Hao Covering lamp of bar lamp
US9608590B2 (en) * 2014-11-18 2017-03-28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Cable assembly having a signal-control component
EP3327868B1 (de) * 2016-11-23 2019-01-09 MD Elektronik GmbH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für ein mehradriges elektrisches kabel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37328A1 (en) * 1995-02-07 2000-09-20 Johnstech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controlled impedance in an electrical contact
FR2742587A1 (fr) * 1995-12-15 1997-06-20 Cablage Cie Francaise Connecteur electrique male
WO1998009486A1 (de) * 1996-08-27 1998-03-05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Gerät mit einer elektrischen schaltungsanordnung zum steuern eines rückhaltemittels eines fahrzeugs
CN1349118A (zh) * 2000-10-18 2002-05-15 朗迅科技公司 光/电插头连接器
US20160359279A1 (en) * 2011-11-07 2016-12-08 Apple Inc. Dual orientation electronic connector
CN104813544A (zh) * 2012-09-15 2015-07-29 莱尼电气系统有限公司 电接触插接器以及插接器壳体
CN107039105A (zh) * 2015-09-11 2017-08-11 迈恩德电子有限公司 电缆、制造电缆的方法和将电缆集束的方法
CN107564604A (zh) * 2016-06-30 2018-01-09 迈恩德电子有限公司 被屏蔽的电缆
US20180115120A1 (en) * 2016-10-24 2018-04-26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Hybri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ntegrated overvoltage protec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715915B2 (en) 2023-08-01
MX2020011416A (es) 2020-11-24
CN112074998B (zh) 2022-06-21
WO2019214775A1 (de) 2019-11-14
US20210234317A1 (en) 2021-07-29
DE102018207371A1 (de) 2019-11-14
DE112019002398A5 (de) 2021-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11954B2 (en) Shielded connector
CN108092026B (zh) 用于多芯线的电线缆的电的插接连接器
TWI548163B (zh) 纜線插頭連接器
TWI548162B (zh) 纜線插頭連接器
US20140051295A1 (en) Cable header connector
JP2003163058A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CN108092027B (zh) 用于多芯线的电缆的电插接连接器
EP3306752A1 (e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JP7251552B2 (ja) 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CN108462005B (zh) 用于多芯电缆的电插接连接器
JP3738388B2 (ja) 同軸コネクタ
CN105591255B (zh) 多芯屏蔽电缆和用于制造这种电缆的方法
CN113302805B (zh) 信号电缆
CN108092016B (zh) 用于多芯线的电缆的电插接连接器
JP2009054483A (ja) 端子圧着構造およびこの端子圧着構造を備えた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US6612870B1 (en) Connector of the input/output type with grounded shielded cable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and of mounting such a connector
CN112074998B (zh) 用于多芯线的电缆的电插接连接器
US8961223B2 (en) F-connector with chamfered lock ring
JP5343589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