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55510A - 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55510A
CN112055510A CN202010762194.4A CN202010762194A CN112055510A CN 112055510 A CN112055510 A CN 112055510A CN 202010762194 A CN202010762194 A CN 202010762194A CN 112055510 A CN112055510 A CN 1120555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graphene
graphene oxide
carbon nanotube
heat dissip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6219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左月辉
金汉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Xuyurui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Xuyurui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Xuyurui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Xuyurui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6219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55510A/zh
Publication of CN1120555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55510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DUCTION OF COATINGS; ELECTROFORMING;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13/00Electrophoretic co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 C25D13/02Electrophoretic co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with inorganic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15Nano-sized carbon materials
    • C01B32/182Graphene
    • C01B32/198Graphene oxi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36Selection of materials, or shaping, to facilitate cooling or heating, e.g. heatsinks
    • H01L23/373Cooling facilitated by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 device or materials for thermal expansion adaptation, e.g. carb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36Selection of materials, or shaping, to facilitate cooling or heating, e.g. heatsinks
    • H01L23/373Cooling facilitated by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 device or materials for thermal expansion adaptation, e.g. carbon
    • H01L23/3735Laminates or multilayers, e.g. direct bond copper ceramic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0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etallurg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导热材料的制备。包括氧化石墨烯水溶液、碳纳米管溶液制备,清洗基材,氧化石墨烯薄膜的沉积、第一次干燥、退火处理,碳纳米的沉积以及第二次干燥、退火处理六个步骤。本发明通过在石墨烯薄膜表面吸附碳纳米管,由于二者之间可以形成较强的氢键和范德华力相互作用,因此在氧化石墨烯表面形成三维网状结构,提高了散热薄膜的热量交换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的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导热材料领域导热材料的制备,尤其是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各种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电子元件的性能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这些电子元件随着性能的提升,也增加了设备的发热量。例如:显示屏高亮度对发光二极管使用量增加和频率有更高的要求,CPU的高速运行,电池电量消耗增加,电池容量也跟着提高等。这电子元件的高速工作的同时,耗能更多,发热更快更多,对散热元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及时散热,会导致设备使用寿命缩短。
铜、铝及其合金本身的散热能力有限,纯铜的导热系数为398W/m﹒K,纯铝的导热系数为273W/m﹒K,因此散热效果并不是很好。其中,由于石墨烯的电学、力学、热学等性能都极其优异,在散热领域拥有着极大的潜能。申请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现有的石墨烯导热薄膜基本都为二维层状结构,在与空气或冷却液进行交换时,热量交换面有限。因此,申请人考虑通过增加热量交换面的大小,提高石墨烯薄膜的散热效率。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提供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涉及的问题。
技术方案: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电解液的配置:氧化石墨烯水溶液,将氧化石墨烯加入去离子水中,在超声波作用下均匀分散,得到浓度为0.25~2g/L的氧化石墨烯悬浮液;
碳纳米管溶液的制备,将碳纳米管加入到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无水乙醇的混合液中超声分散,得到浓度为1.5~4.5g/L的碳纳米管溶液;
步骤2、清洗基材:将非金属基材切割成预定尺寸,然后使用清洗剂去油、粗化液处理,去除基材表面的氧化物和杂质;
步骤3、氧化石墨烯薄膜的沉积:将上述基材作为阳极与电泳仪电源相连接,并以氧化石墨烯悬浮液作为电解液,进行第二电泳沉积,在阳极表面形成一层深棕色胶状物质;
步骤4、第一次干燥、退火处理,将上述基材放入真空干燥箱烘干,从而得到氧化石墨烯-基材的复合薄膜;
步骤5、碳纳米的沉积:将上述氧化石墨烯-基材的复合薄膜作为阳极与电泳仪电源相连接,并以碳纳米管溶液作为电解液,进行第二次电泳沉积,在阳极表面形成一层黑色胶状物质;
步骤6、第二次干燥、退火处理,将上述基材放入真空干燥箱烘干,从而得到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基材的复合薄膜。
优选地,所述氧化石墨烯需要经过预处理,去处理方法为:将1g的天然鳞片状石墨粉末加入到含有0.5~1g的浓硝酸钠和45~50ml浓硫酸的混合溶液中,然后加入6~9g高锰酸钾,并充分搅拌,然后逐渐加入过氧化氢溶液除去残余的高锰酸钾,稀释、离心,将所得的氧化石墨烯用盐酸溶液和去离子水清洗,放入气氛炉中真空下干燥。
优选地,所述基材为蓝宝石衬底、玻璃衬底、碳化硅衬底、硅/二氧化硅衬底中的一种。
优选地,所述粗化液处理工艺为:在非金属基材的一侧采用耐腐蚀密封胶包封,然后使用氢氟酸溶液清洗,并在铬酐粗化液浸泡2448h,至其表面变为黄色,在真空烘箱中,于105~130℃的温度下,烘烤30~60min,然后去离子水清洗,去除基材表面的氧化物和杂质,最后在苯并三氮唑水溶液中液封保存。
优选地,所述铬酐粗化液包括:锌粉5~10%、铬酐4~8%、铁氰化钾2~4%、磷酸0.5~2%、氟化钠1~2%、表面活性剂0.5~1%、余量为水。
优选地,所述密封胶至少为环氧树脂、聚氟乙烯、丁基橡胶中的一种。
优选地,所述锌粉为超细锌粉,其粒度为2.5~10μm;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泳沉积工艺:沉积电压40~80V,沉积时间10~15min,电极之间的相对距离为10~30cm;所述第二电泳沉积工艺:沉积电压20~40V,沉积时间20~30min,电极之间的相对距离为10~30cm。
优选地,所述步骤3之后,在所述深棕色胶状物质的表面喷涂1.5~3g/L的乙炔黑溶液,然后执行步骤4。
优选地,所述第一次干燥、退火处理为:以氮气保护气氛,保持气氛炉内的气压为15~20MPa,以20~25℃/min升温至300~350℃,保温1~2h,然后保持炉温以3~5℃/min下降,直至室温;所述第二次干燥、退火处理为:以氮气保护气氛,保持气氛炉内的气压为常压,升温至102~120℃,保温30~60min,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的制备方法得到的基材-氧化石墨烯复合薄膜材料。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基材-氧化石墨烯复合薄膜材料作为衬底在制备电学元件上的应用,在基材-氧化石墨烯复合薄膜材料的另一侧通过涂胶、刻蚀制备电学元件。
有益效果:本发明涉及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的制备方法,通过首先对非金属基材的表面在氟化钠、铬酐的共同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多孔性的表面膜,然后通过机械啮合和分子间作用,在基材的一侧表面形成铬锌合金膜,使得基材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然后将基材作为电极,通过电泳沉积制备基材-氧化石墨烯复合薄膜,由于可以充分利用了石墨烯的二维平面进行声子传输,加大的改善纵向的热导率。在进一步研究过程,通过在石墨烯表面吸附碳纳米管,由于二者之间可以形成较强的氢键和范德华力相互作用,因此在氧化石墨烯表面形成三维网状结构,提高了散热薄膜的热量交换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氧化石墨烯薄膜的剖面SEM图。
图2是本发明中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的剖面SEM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发明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由于铜、铝及其合金本身的散热能力有限,纯铜的导热系数为398W/m·K,纯铝的导热系数为273W/m·K,因此散热效果并不是很好。其中,由于石墨烯的电学、力学、热学等性能都极其优异,在散热领域拥有着极大的潜能。但是现有技术中,通常是直接将石墨烯复合材料与衬底粘合,作为散热材料。但是由于石墨烯复合材料与衬底之间需要通过粘合剂连接,不利于电子元件中热量的纵向导热。本发明通过首先对非金属基材的表面在氟化钠、铬酐的共同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多孔性的表面膜,然后通过机械啮合和分子间作用,在基材的一侧表面形成铬锌合金膜,使得基材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然后将基材作为电极,通过电泳沉积可以移除氧化石墨烯的含氧官能团,并形成活性自由基,与阳极电解产生的Zn2+、Cr3+结合,再借助烧结工艺缩短复合薄膜层间距并进一步去除含氧官能团,同时锌、铬元素收缩形成纳米球颗粒,制备基材-氧化石墨烯复合薄膜。由于氧化石墨烯与基材之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和机械啮合力,结合避免粘接剂对导热率的影响,可以充分利用了氧化石墨烯的二维平面进行声子传输,加大的改善纵向的热导率。得到最终的复合薄膜。
申请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现有的石墨烯导热薄膜基本都为二维层状结构,在与空气或冷却液进行交换时,热量交换面有限。因此,申请人考虑通过增加热量交换面的大小,提高石墨烯薄膜的散热效率。本发明通过在石墨烯表面吸附碳纳米管,由于二者之间可以形成较强的氢键和范德华力相互作用,因此在氧化石墨烯表面形成三维网状结构,提高了散热薄膜的热量交换的接触面积,大大提高了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的散热效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氧化石墨烯水溶液和碳纳米管溶液制备、清洗基材、氧化石墨烯薄膜的沉积、第一次干燥、退火处理、碳纳米的沉积和第二次干燥、退火处理六个步骤。
步骤1、电解液的配置:氧化石墨烯水溶液制备,将1g的天然鳞片状石墨粉末加入到含有0.5~1g的浓硝酸钠和45~50ml浓硫酸的混合溶液中,然后加入6~9g高锰酸钾,并充分搅拌,然后逐渐加入过氧化氢溶液除去残余的高锰酸钾,稀释、离心,将所得的氧化石墨烯用盐酸溶液和去离子水清洗,放入气氛炉中真空下干燥。将氧化石墨烯加入去离子水中,在超声波作用下均匀分散,得到浓度为0.25~2g/L的氧化石墨烯悬浮液。
碳纳米管溶液的制备,将碳纳米管加入到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无水乙醇的混合液中超声分散,得到浓度为1.5~4.5g/L的碳纳米管溶液。
步骤2、清洗基材:将非金属基材切割成预定尺寸,然后使用清洗剂去油、粗化液处理,去除基材表面的氧化物和杂质;所述粗化液处理工艺为:在非金属基材的一侧采用耐腐蚀密封胶包封,然后使用氢氟酸溶液清洗,并在铬酐粗化液浸泡2448h,至其表面变为黄色,在真空烘箱中,于105~130℃的温度下,烘烤30~60min,然后去离子水清洗,去除基材表面的氧化物和杂质,最后在苯并三氮唑水溶液中液封保存。其中,所述铬酐粗化液包括:锌粉5~10%、铬酐4~8%、铁氰化钾2~4%、磷酸0.5~2%、氟化钠1~2%、表面活性剂0.5~1%、余量为水。所述密封胶至少为环氧树脂、聚氟乙烯、丁基橡胶中的一种。所述锌粉为超细锌粉,其粒度为2.5~10μm。
步骤3、氧化石墨烯薄膜的沉积:将上述基材作为阳极与电泳仪电源相连接,并以氧化石墨烯悬浮液作为电解液,进行第一电泳沉积,其中,所述第一电泳沉积工艺中的沉积电压为40~80V;沉积时间为10~15min,电极之间的相对距离为10~30cm。在阳极表面形成一层深棕色胶状物质。
步骤4、第一次干燥、退火处理:去除基材表面的密封胶,将上述基材放入真空干燥箱烘干,从而得到氧化石墨烯-基材的复合薄膜。所述第一干燥、退火处理为:以氮气保护气氛,以20~25℃/min升温至300~350℃,保温1~2h,然后保持炉温以3~5℃/min下降,直至室温。上述干燥退火条件,能够使得纳米颗粒与石墨烯之间接触更紧密,同时使得具有石墨烯多层结构的复合材料层之间的接触更紧密。
步骤5、碳纳米的沉积:将上述氧化石墨烯-基材的复合薄膜作为阳极与电泳仪电源相连接,并以碳纳米管溶液作为电解液,进行第二次电泳沉积,所述第二电泳沉积工艺:沉积电压20~40V,沉积时间20~30min,电极之间的相对距离为10~30cm在阳极表面形成一层黑色胶状物质。
步骤6、第二次干燥、退火处理,将上述基材放入真空干燥箱烘干,从而得到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基材的复合薄膜。所述第二次干燥、退火处理为:以氮气保护气氛,保持气氛炉内的气压为常压,升温至102~120℃,保温30~60min,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在进一步实施例中,所述步骤3之后,在所述深棕色胶状物质的表面喷涂1.5~3g/L的乙炔黑溶液,然后执行步骤4。由于乙炔黑是一种导电性高、稳定性和吸附性好的碳纳米材料,可以通过π-π键的作用,与氧化石墨烯结合,不仅可以阻止氧化石墨烯在第二电泳沉积工艺出现团聚。同时,由于乙炔黑的高导电性,在其表面具有更多的带正电荷的粒子,较氧化石墨烯对碳纳米管具有更强的吸附性,在其表面能够吸附更多的碳纳米管,提高了散热薄膜的热量交换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散热均匀的石墨烯散热薄膜的散热效率。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所述的实施例的示例旨在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的制备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氧化石墨烯水溶液制备:将1g的天然鳞片状石墨粉末加入到含有0.8g的浓硝酸钠和47ml浓硫酸的混合溶液中,然后加入8g高锰酸钾,并充分搅拌,然后逐渐加入过氧化氢溶液除去残余的高锰酸钾,稀释、离心,将所得的氧化石墨烯用盐酸溶液和去离子水清洗,放入气氛炉中真空下干燥。将氧化石墨烯加入去离子水中,在超声波作用下均匀分散,得到浓度为1.0g/L的氧化石墨烯悬浮液。
碳纳米管溶液的制备,将碳纳米管加入到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无水乙醇的混合液中超声分散,得到浓度为3.0g/L的碳纳米管溶液。
步骤2、清洗基材:将硅衬底作为基材,切割成预定尺寸,然后使用清洗剂去油、粗化液处理,去除基材表面的氧化物和杂质;所述粗化液处理工艺为:在非金属基材的一侧采用耐腐蚀密封胶包封,然后使用氢氟酸溶液清洗,并在铬酐粗化液浸泡30h,至其表面变为黄色,在真空烘箱中,于120℃的温度下,烘烤45min,然后去离子水清洗,去除基材表面的氧化物和杂质,最后在苯并三氮唑水溶液中液封保存。其中,所述铬酐粗化液包括:锌粉6%、铬酐6%、铁氰化钾3%、磷酸0.8%、氟化钠1.2%、表面活性剂0.8%、余量为水。所述密封胶至少为环氧树脂、聚氟乙烯、丁基橡胶中的一种。所述锌粉为超细锌粉,其粒度为2.5~10μm;
步骤3、氧化石墨烯薄膜的沉积:将上述基材作为阳极与电泳仪电源相连接,并以氧化石墨烯悬浮液作为电解液,进行第一电泳沉积,其中,第一沉积电压为60V;沉积时间20min,电极之间的相对距离为20cm,在阳极表面形成一层深棕色胶状物质;
步骤4、第一次干燥、退火处理,将上述基材放入真空干燥箱烘干,从而得到氧化石墨烯-基材的复合薄膜。其中,所述干燥、退火处理为:以氮气保护气氛,以20℃/min升温至320℃,保温1.5h,然后保持炉温以4℃/min下降,直至室温。
步骤5、碳纳米的沉积:将上述氧化石墨烯-基材的复合薄膜作为阳极与电泳仪电源相连接,并以碳纳米管溶液作为电解液,进行第二次电泳沉积,所述第二电泳沉积工艺:沉积电压25V,沉积时间10min,电极之间的相对距离为20cm在阳极表面形成一层黑色胶状物质。
步骤6、第二次干燥、退火处理,将上述基材放入真空干燥箱烘干,从而得到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基材的复合薄膜。所述第二次干燥、退火处理为:以氮气保护气氛,保持气氛炉内的气压为常压,升温至110℃,保温45min,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实施例2
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的制备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氧化石墨烯水溶液制备:将1g的天然鳞片状石墨粉末加入到含有0.8g的浓硝酸钠和47ml浓硫酸的混合溶液中,然后加入8g高锰酸钾,并充分搅拌,然后逐渐加入过氧化氢溶液除去残余的高锰酸钾,稀释、离心,将所得的氧化石墨烯用盐酸溶液和去离子水清洗,放入气氛炉中真空下干燥。将氧化石墨烯加入去离子水中,在超声波作用下均匀分散,得到浓度为0.25g/L的氧化石墨烯悬浮液。
碳纳米管溶液的制备,将碳纳米管加入到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无水乙醇的混合液中超声分散,得到浓度为1.5g/L的碳纳米管溶液。
步骤2、清洗基材:将硅衬底作为基材,切割成预定尺寸,然后使用清洗剂去油、粗化液处理,去除基材表面的氧化物和杂质;所述粗化液处理工艺为:在非金属基材的一侧采用耐腐蚀密封胶包封,然后使用氢氟酸溶液清洗,并在铬酐粗化液浸泡48h,至其表面变为黄色,在真空烘箱中,于130℃的温度下,烘烤30min,然后去离子水清洗,去除基材表面的氧化物和杂质,最后在苯并三氮唑水溶液中液封保存。其中,所述铬酐粗化液包括:锌粉10%、铬酐8%、铁氰化钾4%、磷酸2%、氟化钠1%、表面活性剂1%、余量为水。所述密封胶至少为环氧树脂、聚氟乙烯、丁基橡胶中的一种。所述锌粉为超细锌粉,其粒度为2.5~10μm;
步骤3、氧化石墨烯薄膜的沉积:将上述基材作为阳极与电泳仪电源相连接,并以氧化石墨烯悬浮液作为电解液,进行电泳沉积,其中,沉积电压为80V;沉积时间15min,电极之间的相对距离为10cm,在阳极表面形成一层深棕色胶状物质;
步骤4、第一次干燥、退火处理,将上述基材放入真空干燥箱烘干,从而得到氧化石墨烯-基材的复合薄膜。其中,所述第一次干燥、退火处理为:以氮气保护气氛,以20℃/min升温至320℃,保温1.5h,然后保持炉温以4℃/min下降,直至室温。
步骤5、碳纳米的沉积:将上述氧化石墨烯-基材的复合薄膜作为阳极与电泳仪电源相连接,并以碳纳米管溶液作为电解液,进行第二次电泳沉积,所述第二电泳沉积工艺:沉积电压20V,沉积时间30min,电极之间的相对距离为10cm在阳极表面形成一层黑色胶状物质。
步骤6、第二次干燥、退火处理,将上述基材放入真空干燥箱烘干,从而得到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基材的复合薄膜。其中,所述第二次干燥、退火处理为:以氮气保护气氛,保持气氛炉内的气压为常压,升温至102℃,保温60min,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实施例3
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的制备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氧化石墨烯水溶液制备:将1g的天然鳞片状石墨粉末加入到含有0.8g的浓硝酸钠和47ml浓硫酸的混合溶液中,然后加入8g高锰酸钾,并充分搅拌,然后逐渐加入过氧化氢溶液除去残余的高锰酸钾,稀释、离心,将所得的氧化石墨烯用盐酸溶液和去离子水清洗,放入气氛炉中真空下干燥。将氧化石墨烯加入去离子水中,在超声波作用下均匀分散,得到浓度为2g/L的氧化石墨烯悬浮液。
碳纳米管溶液的制备,将碳纳米管加入到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无水乙醇的混合液中超声分散,得到浓度为4.5g/L的碳纳米管溶液。
步骤2、清洗基材:将硅衬底作为基材,切割成预定尺寸,然后使用清洗剂去油、粗化液处理,去除基材表面的氧化物和杂质;所述粗化液处理工艺为:在非金属基材的一侧采用耐腐蚀密封胶包封,然后使用氢氟酸溶液清洗,并在铬酐粗化液浸泡24h,至其表面变为黄色,在真空烘箱中,于105℃的温度下,烘烤60min,然后去离子水清洗,去除基材表面的氧化物和杂质,最后在苯并三氮唑水溶液中液封保存。其中,所述铬酐粗化液包括:锌粉5%、铬酐4%、铁氰化钾2%、磷酸0.5%、氟化钠2%、表面活性剂0.5%、余量为水。所述密封胶至少为环氧树脂、聚氟乙烯、丁基橡胶中的一种。所述锌粉为超细锌粉,其粒度为2.5~10μm;
步骤3、氧化石墨烯薄膜的沉积:将上述基材作为阳极与电泳仪电源相连接,并以氧化石墨烯悬浮液作为电解液,进行电泳沉积,其中,沉积电压为40V;沉积时间10min,电极之间的相对距离为10cm,在阳极表面形成一层深棕色胶状物质;
步骤4、第一次干燥、退火处理,将上述基材放入真空干燥箱烘干,从而得到氧化石墨烯-基材的复合薄膜。其中,所述第一次干燥、退火处理为:以氮气保护气氛,以20℃/min升温至320℃,保温1.5h,然后保持炉温以4℃/min下降,直至室温。
步骤5、碳纳米的沉积:将上述氧化石墨烯-基材的复合薄膜作为阳极与电泳仪电源相连接,并以碳纳米管溶液作为电解液,进行第二次电泳沉积,所述第二电泳沉积工艺:沉积电压40V,沉积时间20min,电极之间的相对距离为30cm在阳极表面形成一层黑色胶状物质。
步骤6、第二次干燥、退火处理,将上述基材放入真空干燥箱烘干,从而得到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基材的复合薄膜。所述第二次干燥、退火处理为:以氮气保护气氛,保持气氛炉内的气压为常压,升温至120℃,保温30min,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乙炔黑溶液对碳纳米管吸附量进行研究,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进一步实施例中,所述步骤3之后,在所述深棕色胶状物质的表面喷涂2.4g/L的乙炔黑溶液,然后执行步骤4。其余步骤和材料同实施例1。
实施例5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乙炔黑溶液对碳纳米管吸附量进行研究,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进一步实施例中,所述步骤3之后,在所述深棕色胶状物质的表面喷涂1.5g/L的乙炔黑溶液,然后执行步骤4。其余步骤和材料同实施例1。
实施例6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乙炔黑溶液对碳纳米管吸附量进行研究,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进一步实施例中,所述步骤3之后,在所述深棕色胶状物质的表面喷涂3.5g/L的乙炔黑溶液,然后执行步骤4。其余步骤和材料同实施例1。
实施例7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仅执行前步骤1至步骤4得到氧化石墨烯-基材的复合薄膜,其余步骤和材料同实施例1。
检测例
对上述实例得到的复合薄膜的相关参数进行检测,具体的实验数据如下: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2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实施例1~4中的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基材的复合薄膜,相较于单一的硅衬底基材其导热率都获得了一个质的提高,较氧化石墨烯-基材的复合薄膜也具有一定提高,而且具有较强的机械强度。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Claims (10)

1.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电解液的配置:氧化石墨烯水溶液,将氧化石墨烯加入去离子水中,在超声波作用下均匀分散,得到浓度为0.25~2g/L的氧化石墨烯悬浮液;
碳纳米管溶液的制备,将碳纳米管加入到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无水乙醇的混合液中超声分散,得到浓度为1.5~4.5g/L的碳纳米管溶液;
步骤2、清洗基材:将非金属基材切割成预定尺寸,然后使用清洗剂去油、粗化液处理,去除基材表面的氧化物和杂质;
步骤3、氧化石墨烯薄膜的沉积:将上述基材作为阳极与电泳仪电源相连接,并以氧化石墨烯悬浮液作为电解液,进行第二电泳沉积,在阳极表面形成一层深棕色胶状物质;
步骤4、第一次干燥、退火处理,将上述基材放入真空干燥箱烘干,从而得到氧化石墨烯-基材的复合薄膜;
步骤5、碳纳米的沉积:将上述氧化石墨烯-基材的复合薄膜作为阳极与电泳仪电源相连接,并以碳纳米管溶液作为电解液,进行第二次电泳沉积,在阳极表面形成一层黑色胶状物质;
步骤6、第二干燥、退火处理,将上述基材放入真空干燥箱烘干,从而得到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基材的复合薄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石墨烯需要经过预处理,去处理方法为:将1g的天然鳞片状石墨粉末加入到含有0.5~1g的浓硝酸钠和45~50ml浓硫酸的混合溶液中,然后加入6~9g高锰酸钾,并充分搅拌,然后逐渐加入过氧化氢溶液除去残余的高锰酸钾,稀释、离心,将所得的氧化石墨烯用盐酸溶液和去离子水清洗,放入气氛炉中真空下干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为蓝宝石衬底、玻璃衬底、碳化硅衬底、硅/二氧化硅衬底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粗化液处理工艺为:在非金属基材的一侧采用耐腐蚀密封胶包封,然后使用氢氟酸溶液清洗,并在铬酐粗化液浸泡2448h,至其表面变为黄色,在真空烘箱中,于105~130℃的温度下,烘烤30~60min,然后去离子水清洗,去除基材表面的氧化物和杂质,最后在苯并三氮唑水溶液中液封保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铬酐粗化液包括:所述铬酐粗化液包括:锌粉5~10%、铬酐4~8%、铁氰化钾2~4%、磷酸0.5~2%、氟化钠1~2%、表面活性剂0.5~1%、余量为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泳沉积工艺:沉积电压40~80V,沉积时间10~15min,电极之间的相对距离为10~30cm;
所述第二电泳沉积工艺:沉积电压20~40V,沉积时间20~30min,电极之间的相对距离为10~30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之后,在所述深棕色胶状物质的表面喷涂1.5~3g/L的乙炔黑溶液,然后执行步骤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为羧基化的多壁碳纳米管。
9.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的制备方法得到的基材-氧化石墨烯复合薄膜材料。
10.一种基于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基材-氧化石墨烯复合薄膜材料作为衬底在制备电学元件上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在基材-氧化石墨烯复合薄膜材料的另一侧通过涂胶、刻蚀制备电学元件。
CN202010762194.4A 2020-07-31 2020-07-31 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ithdrawn CN1120555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62194.4A CN112055510A (zh) 2020-07-31 2020-07-31 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62194.4A CN112055510A (zh) 2020-07-31 2020-07-31 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55510A true CN112055510A (zh) 2020-12-08

Family

ID=73601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62194.4A Withdrawn CN112055510A (zh) 2020-07-31 2020-07-31 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5551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48691A (zh) * 2022-09-22 2022-12-09 东莞华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导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48691A (zh) * 2022-09-22 2022-12-09 东莞华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导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5448691B (zh) * 2022-09-22 2023-06-09 东莞华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导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82186B (zh) 一种石墨烯-纳米铜复合材料的导热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WO2018036428A1 (zh) 一种金属纳米线-抗氧化材料复合的透明导电膜及其制备
CN102426924B (zh) 一种高性能铝/碳复合电极箔及其制备方法
WO2013058168A1 (ja) 導電性接着剤、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186004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用铜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505200B (zh) 碳纳米管/石墨烯/硅复合锂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Saranya et al. Microwave-assisted exfoliation method to develop platinum-decorated graphene nanosheets as a low cost counter electrode for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CN110670107A (zh) 碳化钛纳米片/碳纳米管电磁屏蔽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2055510A (zh) 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散热薄膜、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011814B (zh) 一种石墨烯散热薄膜、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hen et al. CNTs–C@ TiO2 composites with 3D networks as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sodium ion batteries
CN112055509A (zh) 一种散热均匀的石墨烯散热薄膜、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763321B (zh) 一种导电石墨烯/银复合芳纶丝束及其制备方法
CN111465279B (zh) 一种可用于激光电视散热的散热结构
CN111559743A (zh) 一种石墨烯粉体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hang et al. Graphene/ZnO nanoparticle composite photoelectrodes for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with enhanced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
CN111999359B (zh) 一种石墨烯基透明导电薄膜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2006100477A (ja) 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用電極部材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用電極部材を用いた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
CN111082035B (zh) 片状-石墨烯@硅@无定型碳-三明治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
CN112962099A (zh) 一种高导电性的铜/石墨烯/铜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6598895A (zh) 一种离子风发生装置的改性放电电极及其改性方法和应用
CN107649348B (zh) 一种基于石墨烯表面复合的电力接续板材
CN107313102B (zh) 一种铝基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散热材料的制备方法
KR101274979B1 (ko) 알루미늄 합금에 탄소나노튜브를 포함하는 코팅층을 형성하는 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형성된 코팅층을 갖는 알루미늄 합금
TW202027109A (zh) 鋁電解電容器用電極材料的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