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54821B - 通信电缆 - Google Patents
通信电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054821B CN112054821B CN202010290288.6A CN202010290288A CN112054821B CN 112054821 B CN112054821 B CN 112054821B CN 202010290288 A CN202010290288 A CN 202010290288A CN 112054821 B CN112054821 B CN 11205482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ble
- leaky coaxial
- coaxial cable
- lcx
- communic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1295 pitc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593 degra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8—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using the near field of leaky cables, e.g. of leaky coaxial cab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18—Coaxial cables; Analogous cables having more than one inner conductor within a common outer conductor
- H01B11/1895—Particular features or appl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3/00—Waveguide horns or mouths; Slot antennas; Leaky-waveguide antenna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ausing radiation alo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a guided wave
- H01Q13/20—Non-resonant leaky-waveguide or transmission-line antenna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ausing radiation alo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a guided wave
- H01Q13/203—Leaky coaxial lin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007—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door commun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 H01R9/0506—Connection between three or more cable end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5/00—Cable fittings
- H02G15/02—Cable terminations
- H02G15/025—Cable termina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or hollow conducto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因损失导致的性能降低的通信电缆,该通信电缆具有第一漏泄同轴电缆、第二漏泄同轴电缆和接近电缆。第一漏泄同轴电缆具有与通信器连接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第二漏泄同轴电缆具有第三端部及第四端部。接近电缆具有与通信器连接的第五端部及与第二漏泄同轴电缆的第三端部连接的第六端部,第六端部位于第一漏泄同轴电缆的第二端部的近旁。
Description
本申请主张申请日为2019年06月05日、申请号为JP2019-105587的日本申请为优先权,并引用所述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将公开内容全部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包含LCX电缆(Leaky Coaxial Cable:漏泄同轴电缆)的通信电缆。
背景技术
LCX电缆是在外侧的导体层具有沿长边方向等间隔地排列的多个插槽的同轴电缆。LCX电缆经由多个插槽收发电波,具有作为用于利用无线在各种的发送器与接收器之间收发电波的无线通信天线的功能。
LCX电缆能够提供沿着其长边方向(纵向)的所期望长度的通信区域,能够实现与使用目的相符的灵活配置。
发明内容
但是,LCX电缆与不具有插槽的大致相同直径的一般的同轴电缆相比,经电缆传送的信号的每单位长度的衰减程度(以下,简称为损失)较大。例如,无线LAN所使用的频率5.2GHz的LCX电缆的损失在5D电缆中为大约1dB/m。因此,在例如10m的LCX电缆(5D电缆)的终端中,损失为10m×1dB/m=10dB。与此相对,大致相同直径的一般的同轴电缆的损失为大约0.5dB/m。即,LCX电缆的损失为相同直径的一般同轴电缆的2倍左右。因此,LCX电缆根据其长度而放射的电波强度的降低程度变大。结果,LCX电缆的电波接收灵敏度的降低程度变大,作为无线通信天线的性能降低。
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因损失导致的性能降低的通信电缆。
在一实施例中,通信电缆具有第一漏泄同轴电缆、第二漏泄同轴电缆和接近电缆。第一漏泄同轴电缆具有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通信器连接。第二漏泄同轴电缆具有第三端部及第四端部。接近电缆具有与通信器连接的第五端部及与第二漏泄同轴电缆的第三端部连接的第六端部,第六端部位于第一漏泄同轴电缆的第二端部的近旁。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通信电缆,能够抑制因损失导致的通信电缆的性能降低。
对于通信电缆,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与所述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为基本相同长度。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通信电缆,由于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与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为基本相同长度,从而能够使通信性能均匀统一。而且,能够采用相同种类的漏泄同轴电缆,从而在某一漏泄同轴电缆出现问题时容易进行替换,提高了维护性。
对于通信电缆,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漏泄同轴电缆及所述第二漏泄同轴电缆在规定方向上串联地延伸设置。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通信电缆,从而能够确保所希望长度的通信区域,在通信电缆的全长范围使通信区域均匀。
对于通信电缆,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具有与所述通信器连接的分配器,所述第一漏泄同轴电缆的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接近电缆的所述第五端部连接于所述分配器。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通信电缆,能够根据需要而利用分配器对各个漏泄同轴电缆分别输入信号,能够实现来自通信器、例如接入点的信号的可靠输出。
对于通信电缆,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具有另一接近电缆,所述另一接近电缆具有与所述通信器连接的第七端部及与所述第一漏泄同轴电缆的所述第一端部连接的第八端部。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通信电缆,通过用两个接近电缆分别将通信器与第一、第二漏泄同轴电缆连接,能够减少损失,避免因漏泄同轴电缆过长而导致的损失变大。并且,能够通过控制接近电缆、第一、第二漏泄同轴电缆的长度来根据需要调整通信区域的范围。
对于通信电缆,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漏泄同轴电缆及所述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沿长边方向等间距地设置多个插槽,所述第一漏泄同轴电缆的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漏泄同轴电缆的所述第三端部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插槽之间的间距相等。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通信电缆,通过使第一漏泄同轴电缆的第二端部与第二漏泄同轴电缆的第三端部之间的距离与插槽之间的间距相等,能够在通信电缆的全长范围内使通信区域均匀。
对于通信电缆,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接近电缆上未设置插槽。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通信电缆,接近电缆上未设置插槽,即,接近电缆的损失小于漏泄同轴电缆的损失,由此能够利用接近电缆来减少漏泄同轴电缆的使用,进而降低漏泄同轴电缆的损失。
对于通信电缆,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近电缆的每单位长度的信号衰减程度低于所述第一漏泄同轴电缆及所述第二漏泄同轴电缆的每单位长度的信号衰减程度。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通信电缆,由此能够利用接近电缆来减少漏泄同轴电缆的使用,进而降低漏泄同轴电缆的损失。
对于通信电缆,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漏泄同轴电缆的所述第二端部连接有终端器,在所述第二漏泄同轴电缆的所述第四端部连接有终端器。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通信电缆,通过在漏泄同轴电缆的与通信器相反一侧的端部连接终端器,能够防止在漏泄同轴电缆的终端处的信号反射,进一步降低损失。
对于通信电缆,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近电缆预先连接于所述第二漏泄同轴电缆的所述第三端部而形成为一体,所述另一接近电缆预先连接于所述第一漏泄同轴电缆的所述第一端部而形成为一体。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通信电缆,通过预先将接近电缆连接于漏泄同轴电缆而形成一体,从而提高了安装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所涉及的通信电缆的概略图;
图2是图1的通信电缆的LCX电缆的要部的局部放大图;以及
图3是表示图1的通信电缆的使用例的概略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接入点,2、4、6...接近电缆,3、5...LCX电缆,3a、5a...一端,3b、5b...另一端,4a、6a...一端,4b、6b...另一端,7、8...终端器,9...分配器,10...通信电缆,11...用户终端,25...插槽,A...通信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涉及的通信电缆10连接于接入点(AP)1来进行使用,所述接入点(AP)1作为与未图示的通信器之间的基站。通信电缆10具有3根接近电缆(approachcable)2、4、6;2根LCX电缆(Leaky Coaxial Cable:漏泄同轴电缆)3、5;2个终端器7、8及分配器9。对于各种电缆2~6及各种设备7~9之间的连接,根据需要而使用未图示的连接器等。
通信电缆10例如通过无线而在连接于因特网等网络的设备(此处未图示)与便携式PC、PDA等用户终端11之间收发电波(通信)。也就是说,通信电缆10具有作为用于收发通信用电波的无线通信天线的功能。
接入点1调制发送数据生成高频的发送信号,并由放大电路(PA)将所生成的发送信号放大之后,供给到LCX电缆3、5。此外,接入点1对经由LCX电缆3、5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解调而生成接收数据。
接入点1例如通过操作设于接入点1的操作部、或根据来自外部设备的命令,变更通过上述的放大电路放大的信号的目标值。也就是说,接入点1能够调整经由通信电缆10发送的电波的发送输出(发送电力),也能调整通信电缆10的通信区域A(参照图3)。
通信电缆10的分配器9具有1个信号输入端子9a和2个信号输出端子9b、9c。分配器9以相同的信号强度分配经由信号输入端子9a输入的信号,并经由信号输出端子9b、9c而输出。
通过接近电缆2将接入点1的信号输出端子1a与分配器9的信号输入端子9a连接。通过接近电缆4将分配器9的一方的信号输出端子9b与LCX电缆3的信号输入侧的一端3a(第一端部)连接。通过接近电缆6将分配器9的另一方的信号输出端子9c与LCX电缆5的信号输入侧的一端5a(第三端部)连接。
换言之,将接近电缆4(其他接近电缆)的一端4a(第七端部)与分配器9的信号输出端子9b连接,将接近电缆4的另一端4b(第八端部)与LCX电缆3(第一漏泄同轴电缆)的一端3a连接。此外,将接近电缆6的一端6a(第五端部)与分配器9的信号输出端子9c连接,将接近电缆6的另一端6b(第六端部)与LCX电缆5(第二漏泄同轴电缆)的一端5a连接。
终端器7、8分别是用于防止在LCX电缆3、5的终端处的信号反射的部件。在与接近电缆4相反一侧的LCX电缆3的另一端3b(第二端部)连接终端器7,在与接近电缆6相反一侧的LCX电缆5的另一端5b(第四端部)连接终端器8。
两根接近电缆2、4比较短,只要是具有所需最小限度的长度即可,在本实施例中具有大致相同的长度。与此相对,接近电缆6比接近电缆2、4长,为与将接近电缆4和LCX电缆3加起来的长度之和大致相等的长度。因此,若将通信电缆10如图1所示在一个方向(图示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则接近电缆6的另一端6b位于LCX电缆3的另一端3b的近旁。关于接近电缆6的另一端6b的最优配置位置将在后详述。
如图2所示,LCX电缆3具有呈同心状的中心导体21、绝缘体22、外部导体23及护套24。中心导体21为例如截面圆形的铜线。绝缘体22覆盖中心导体21的外侧、例如由圆筒形的聚乙烯形成。外部导体23以覆盖绝缘体22的外侧的方式,例如由加工成管状的铝形成。护套24覆盖外部导体23的外侧、例如由黑色聚乙烯形成。
LCX电缆5具有与LCX电缆3相同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LCX电缆3和LCX电缆5为相同长度。通过使LCX电缆3和LCX电缆5为相同长度,从而能使通信性能均匀统一。在此,以LCX电缆3为代表进行说明,省略了LCX电缆5的说明。
LCX电缆3的外部导体23具有规定形状的多个插槽25。在本实施例中,将多个插槽25形成为大致相同大小的椭圆形。多个插槽25沿着外部导体23的中心轴(即LCX电缆3的中心轴)等间距设置,且以椭圆形的短轴在外部导体23的长边方向呈一直线排列的方式设置。插槽25的形状不限于此,可以是圆形等任意的形状。
多个插槽25也可以设置在图2中看不到的径向的相反侧。外部导体23的多个插槽25被护套24覆盖而无法从外部看到。在图1中,为了容易理解说明,而图示了本来被护套24隐藏而看不到的插槽25。此外,在各图中,关于插槽25的大小、形状、数目等与实际并不相同,是为了容易理解说明而图示。
多个插槽25是与在本实施例的通信电缆10中使用的电波的波长配合而确定了配置间隔(沿着电缆的长边方向的间距)的开放孔。当经由LCX电缆3发送信号时,从各插槽25泄漏电波。或者,经由各插槽25接收电波。也就是说,通过经由多个插槽25收发电波,由此LCX电缆3具有作为无线通信天线的功能。
在LCX电缆3的长边方向的大致全长范围,形成在径向上距电缆的中心线分开了大致相同距离的范围的通信区域A(参照图3)。换言之,通过使多个插槽25的间距恒定地将LCX电缆3形成为规定长度,从而能够形成在LCX电缆3的长边方向上均匀的通信区域A。在此,所述的规定长度是指作为通信电缆10而允许LCX电缆3上的损失的长度。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通信电缆10可以配置在例如在办公室的会议室设置的大型桌台、多个办公桌的集合体(所谓的″岛″)的中央来使用。在图3的情况下,通信电缆10配置在大型桌台30的沿着长边方向的中心线上。接入点1和分配器9设置在大型桌台30的长边方向的端部。LCX电缆5的终端器8设置在大型桌台30的与分配器9相反侧的端部。并且,将通信电缆10的通信区域A调整为覆盖大型桌台30整体的大小(以通信电缆10为中心的圆筒的半径为1~2m左右的范围)。
通过这样,设置通信电缆10来调整通信区域A,能够实现例如放置在大型桌台30之上的便携式PC12的因特网连接、与坐在椅子32上的人所操作的此处未图示的平板电脑终端等用户终端11(参照图1)之间的无线通信。
然而,上述的LCX电缆3、5与不具有插槽25的大致相同直径的一般的同轴电缆相比,每单位长度的损失为2倍左右。因此,若不将LCX电缆3、5如本实施例这样分割而使用一根LCX电缆的情况下,在一根LCX电缆(将LCX电缆3、5相连而成)的终端附近损失变大,若电缆的全长超过一定程度的长度,则作为通信电缆的性能变得不充分,通信的品质降低。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各LCX电缆3、5的长度限制为能够允许损失的长度,在此基础上,将与所希望的通信区域A的长度相应的根数(在本实施例中为两根)LCX电缆3、5在规定方向(所希望的通信区域A的长边方向)排列配置。并且,将各LCX电缆3、5与分配器9之间分别用单独的接近电缆4、6连接。也就是说,使用了与LCX电缆的根数相同根数的接近电缆。由此,能够抑制因损失导致的通信电缆10的性能降低,能够确保通信的品质。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虽然在接近电缆2、4、6中也产生损失,但由于接近电缆2、4、6是不具有插槽25的一般的同轴电缆,因此相同直径的接近电缆和LCX电缆,接近电缆的损失为LCX电缆3、5的1/2左右。因此,即使将接近电缆6延长一些,也不会造成降低通信品质的程度的损失。或者也可以将接近电缆4相比图示长度稍微延长,接近接近电缆6的损失。在该情况下,将接近电缆4稍微挠曲地配置,使LCX电缆3、5的端部彼此接近而串联地排列配置。
此外,为了确保通信的品质,重要的是通信电缆10的通信区域A在其长边方向上均匀。例如,在本实施例的通信电缆10中,若LCX电缆3的终端器7侧的端部与LCX电缆5的接近电缆6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分开一定程度,则在该分离开的部分,作为通信电缆10的通信区域A相比其他部分变窄。因此,优选是,LCX电缆3与LCX电缆5的彼此面对的对接端部之间的距离设定为适当的距离。
如上所述,LCX电缆3、5通过将多个插槽25的间距均匀地形成,从而使通信区域A沿其长边方向均匀。在如本实施例这样将2根LCX电缆3、5串联排列的情况下,同样地通过使排成一列的全部插槽25的间距均匀,能够在通信电缆10的全长范围使通信区域A均匀。也就是说,在将2根LCX电缆3、5在长边方向上串联排列的情况下,只要以LCX电缆3的最靠LCX电缆5一侧的插槽和LCX电缆5的最靠LCX电缆3一侧的插槽之间的距离与各LCX电缆3、5的多个插槽25的间距大致相等的方式将2根LCX电缆3、5接近配置即可。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使LCX电缆5连接于分配器9的接近电缆6的LCX电缆5侧的另一端6b配置在LCX电缆3的另一端3b的近旁。在此所述的″近旁″及权利要求书中的″近旁″是指如下的位置关系:在如上所述将2根LCX电缆3、5在规定方向上排列配置成直线状时,通信电缆10的全部插槽25以大致相同的间距排列。因此,例如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接近电缆6的另一端6b存在于与LCX电缆3的终端器7大致重合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使LCX电缆3的另一端3b与LCX电缆5的一端5a更接近,也可以使LCX电缆3的另一端3b与LCX电缆5的一端5a重合。在该情况下,虽然不会产生通信区域A变窄的区域,但通信电缆10的全长会相应变短,材料成本变高。因此,LCX电缆3的另一端3b与LCX电缆5的一端5a之间的位置关系优选是通信电缆10的全部插槽25的间距为大致相同的位置关系。
根据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将2根LCX电缆3、5排列配置成直线状,并在与分配器9分离开的LCX电缆3的另一端3b的近旁配置将LCX电缆5连接于分配器9的接近电缆6的LCX电缆5侧的另一端6b。因此,能够抑制因损失导致的通信电缆10的性能降低。
上述的实施例作为例子而提出,并非意图限定发明范围。上述的实施例可以用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上述的实施例及其变形例包含于发明的范围、要旨,同样包含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范围。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中,说明了将2根LCX电缆3、5配置成直线状的通信电缆10,但不限于此,可以将3根以上的LCX电缆利用相同根数的接近电缆连接于分配器。在该情况下,只要将多根接近电缆的长度阶段性改变即可。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说明了使用损失为LCX电缆3、5的1/2程度的接近电缆2、4、6的情况,但不限于此,接近电缆只要使用每单位长度的损失至少比LCX电缆小的电缆即可。
此外,上述的通信电缆10例如可以配置在设于大型桌台30中心的沟槽中,可以将接近电缆4、6及LCX电缆3、5包覆作为1根电缆而形成一体。或者,可以将通信电缆10收容于具有绝缘性的壳体等来使用。
Claims (9)
1.一种通信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漏泄同轴电缆,具有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通信器连接;
第二漏泄同轴电缆,所述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不同于所述第一漏泄同轴电缆,具有第三端部及第四端部;以及
第一接近电缆,具有与所述通信器连接的第五端部及与所述第二漏泄同轴电缆的所述第三端部连接的第六端部,所述第六端部位于所述第一漏泄同轴电缆的所述第二端部的近旁,其中,
所述第一漏泄同轴电缆及所述第二漏泄同轴电缆在规定方向上串联地延伸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电缆,其中,
所述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与所述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为基本相同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电缆,其中,
还具有与所述通信器连接的分配器,
所述第一漏泄同轴电缆的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一接近电缆的所述第五端部连接于所述分配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电缆,其中,
还具有第二接近电缆,所述第二接近电缆具有与所述通信器连接的第七端部及与所述第一漏泄同轴电缆的所述第一端部连接的第八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电缆,其中,
在所述第一漏泄同轴电缆及所述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沿长边方向等间距地设置多个插槽,所述第一漏泄同轴电缆的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漏泄同轴电缆的所述第三端部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插槽之间的间距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电缆,其中,
在所述第一接近电缆及所述第二接近电缆上未设置插槽。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电缆,其中,
所述第一接近电缆及所述第二接近电缆的每单位长度的信号衰减程度低于所述第一漏泄同轴电缆及所述第二漏泄同轴电缆的每单位长度的信号衰减程度。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电缆,其中,
在所述第一漏泄同轴电缆的所述第二端部连接有终端器,在所述第二漏泄同轴电缆的所述第四端部连接有终端器。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电缆,其中,
所述第一接近电缆预先连接于所述第二漏泄同轴电缆的所述第三端部而形成为一体,所述第二接近电缆预先连接于所述第一漏泄同轴电缆的所述第一端部而形成为一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05587A JP7301609B2 (ja) | 2019-06-05 | 2019-06-05 | 通信ケーブル |
JP2019-105587 | 2019-06-0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054821A CN112054821A (zh) | 2020-12-08 |
CN112054821B true CN112054821B (zh) | 2022-04-19 |
Family
ID=70289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290288.6A Active CN112054821B (zh) | 2019-06-05 | 2020-04-14 | 通信电缆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037704B2 (zh) |
EP (1) | EP3748768A1 (zh) |
JP (1) | JP7301609B2 (zh) |
CN (1) | CN112054821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630070A1 (en) * | 1993-05-29 | 1994-12-21 | Yoshiro Niki | Leaky antenna for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ystem |
CN101247517A (zh) * | 2007-02-13 | 2008-08-20 | 上海东方明珠传输有限公司 | 基于泄漏电缆的移动电视信号地铁隧道覆盖系统 |
CN101989689A (zh) * | 2010-12-06 | 2011-03-23 | 西安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配接1/2同轴泄漏电缆的n型插针接触件射频同轴连接器 |
CN202183270U (zh) * | 2011-08-03 | 2012-04-04 | 杭州兴发传输设备有限公司 | 泄漏感应同轴电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166830A (ja) * | 1989-11-27 | 1991-07-18 | Keiichiro Taya | 無線ガイドシステム |
JPH07288424A (ja) * | 1993-05-29 | 1995-10-31 | R C S:Kk | 漏洩アンテナ |
DE19503440C2 (de) | 1995-02-03 | 1998-05-07 | Alcatel Kabel Ag | Anordnung zur Übertragung, zur Abstrahlung und zum Empfang von Hochfrequenz-Signalen |
US5937950A (en) * | 1996-12-02 | 1999-08-17 | Medex, Inc. | Cable system for medical equipment |
JP3732849B1 (ja) * | 2004-07-07 | 2006-01-11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JP3961541B2 (ja) * | 2005-06-17 | 2007-08-22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無線基地局アンテナ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KR101352788B1 (ko) * | 2009-03-12 | 2014-01-1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신호전달장치 |
CN102110865B (zh) * | 2011-01-27 | 2013-03-13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漏泄同轴电缆 |
JP5372081B2 (ja) * | 2011-07-28 | 2013-12-18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JP5162713B1 (ja) * | 2012-04-26 | 2013-03-13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漏洩同軸ケーブル |
JP5674732B2 (ja) * | 2012-08-30 | 2015-02-25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 |
JP6825380B2 (ja) | 2017-01-19 | 2021-02-03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Rfidシステム |
-
2019
- 2019-06-05 JP JP2019105587A patent/JP7301609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3-10 US US16/814,556 patent/US11037704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4-14 CN CN202010290288.6A patent/CN112054821B/zh active Active
- 2020-04-14 EP EP20169312.4A patent/EP3748768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630070A1 (en) * | 1993-05-29 | 1994-12-21 | Yoshiro Niki | Leaky antenna for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ystem |
CN101247517A (zh) * | 2007-02-13 | 2008-08-20 | 上海东方明珠传输有限公司 | 基于泄漏电缆的移动电视信号地铁隧道覆盖系统 |
CN101989689A (zh) * | 2010-12-06 | 2011-03-23 | 西安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配接1/2同轴泄漏电缆的n型插针接触件射频同轴连接器 |
CN202183270U (zh) * | 2011-08-03 | 2012-04-04 | 杭州兴发传输设备有限公司 | 泄漏感应同轴电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0198599A (ja) | 2020-12-10 |
US11037704B2 (en) | 2021-06-15 |
JP7301609B2 (ja) | 2023-07-03 |
EP3748768A1 (en) | 2020-12-09 |
US20200388418A1 (en) | 2020-12-10 |
CN112054821A (zh) | 2020-12-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FI119861B (fi) | Tasoantenni | |
EP1830488A1 (en) | Indo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active reflector | |
AU661628B2 (en) | Antenna assembly for radio circuit and method therefor | |
US7136026B2 (en) | Cable antenna structure | |
US8144060B2 (en) | Multiple feedpoint antenna | |
US20030130013A1 (en) | Antenna/coupler assembly for coaxial cable | |
US10249960B2 (en) |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 |
AU2006248619A1 (en) | Wideband multifunction antenna operating in the HF range, particularly for naval installations | |
CN112054821B (zh) | 通信电缆 | |
JP6387314B2 (ja) | 無線アンテナ、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
JP2021141360A (ja) | 無線アンテナ、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
US8847701B2 (en) | Miniaturized DC breaker | |
CN113113764A (zh) | 天线及移动终端 | |
EP0630070A1 (en) | Leaky antenna for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ystem | |
JP7504811B2 (ja) | 無線アンテナ、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
KR102482515B1 (ko) | 광대역 무방향성 무선주파수 전력분배기 | |
CN112787110B (zh) | 一种增益动态可调的多模一体化卫星天线 | |
CN109755748B (zh) | 电子设备 | |
KR102045483B1 (ko) | 밀리미터 웨이브용 단말기 안테나 | |
CN105762516A (zh) | 宽带天线 | |
JP7558105B2 (ja) | 無線アンテナ、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
KR100761599B1 (ko) | 단일 빔 방사형 누설 동축 케이블 | |
KR20100048810A (ko) | 소형화된 구조의 dc 차단 장치 | |
CN219892401U (zh) | 高增益宽带天线和通信设备 | |
KR100486515B1 (ko) | 무선 이어-마이크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