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42114B - 一种射频接收机、射频发射机及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射频接收机、射频发射机及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42114B
CN112042114B CN201880092793.0A CN201880092793A CN112042114B CN 112042114 B CN112042114 B CN 112042114B CN 201880092793 A CN201880092793 A CN 201880092793A CN 112042114 B CN112042114 B CN 1120421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nlinear
module
circuit
radio frequency
cor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279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42114A (zh
Inventor
郑玉山
张福泉
汪金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0421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421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421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421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20Power amplifiers, e.g. Class B amplifiers, Class C amplifiers
    • H03F3/24Power amplifiers, e.g. Class B amplifiers, Class C amplifiers of transmitter output stages
    • H03F3/245Power amplifiers, e.g. Class B amplifiers, Class C amplifiers of transmitter output stage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1/00Details of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nly unspecified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1/32Modifications of amplifiers to reduce non-linear distortion
    • H03F1/3241Modifications of amplifiers to reduce non-linear distortion using predistortion circuits
    • H03F1/3276Modifications of amplifiers to reduce non-linear distortion using predistortion circuits using the nonlinearity inherent to components, e.g. a diod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1/00Details of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nly unspecified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1/32Modifications of amplifiers to reduce non-linear distortion
    • H03F1/3241Modifications of amplifiers to reduce non-linear distortion using predistortion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1/00Details of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nly unspecified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1/32Modifications of amplifiers to reduce non-linear distortion
    • H03F1/3241Modifications of amplifiers to reduce non-linear distortion using predistortion circuits
    • H03F1/3247Modifications of amplifiers to reduce non-linear distortion using predistortion circuits using feedback acting on predistortion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1/00Details of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nly unspecified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1/32Modifications of amplifiers to reduce non-linear distortion
    • H03F1/3241Modifications of amplifiers to reduce non-linear distortion using predistortion circuits
    • H03F1/3252Modifications of amplifiers to reduce non-linear distortion using predistortion circuits using multiple parallel paths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20Power amplifiers, e.g. Class B amplifiers, Class C amplifiers
    • H03F3/21Power amplifiers, e.g. Class B amplifiers, Class C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3F3/213Power amplifiers, e.g. Class B amplifiers, Class C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in integra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2Transmitters
    • H04B1/04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2Transmitters
    • H04B1/04Circuits
    • H04B1/0475Circuits with means for limiting noise, interference or distor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 H03F2200/294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the amplifier being a low noise amplifier [LNA]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 H03F2200/336A I/Q, i.e. phase quadrature, modulator or demodulator being used in an amplifying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 H03F2200/45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the amplifier being a radio frequency amplifie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nly unspecified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covered by H03F1/00
    • H03F2201/32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modifications of amplifiers to reduce non-linear distor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2Transmitters
    • H04B1/04Circuits
    • H04B2001/0408Circuits with power amplifiers
    • H04B2001/0416Circuits with power amplifiers having gain or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 Amplifi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射频接收机、射频发射机及通信设备,涉及电路技术领域,可降低校正非线性失真所耗费的资源,提高射频收发机的工作性能。该射频发射机包括N个发射通道,每个发射通道中分别包括一个非线性模块;主校正电路,分别与N个发射通道对应的N个非线性模块相耦合,用于为N个非线性模块提供主校正信号;以及N个从校正电路,这N个从校正电路分别耦合至N个非线性模块,其中,每个从校正电路用于为与之耦合的非线性模块提供从校正信号。其中,上述主校正信号和第一从校正电路(即N个从校正电路中的任一个)提供的从校正信号可用于校正第一非线性模块(即与第一从校正电路耦合的非线性模块)的非线性失真。

Description

一种射频接收机、射频发射机及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射频接收机、射频发射机及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通信设备(例如基站等)可通过天线将频率较高的射频信号辐射为电磁波,进而以电磁波为介质与其他通信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示例性的,基站内一般包括基带(baseband,BB)电路和射频(radio frequency,RF)收发机。其中,射频收发机又可以包括射频发射机和射频接收机,在基站发射信号时,基带电路用于发出没有经过调制的基带信号,而射频收发机用于将基带信号调制为频率较高、功率较大的射频信号,再通过天线将射频信号发送给其他通信设备;基站接收信号的过程与发射过程相反,此处不再赘述。
随着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的发展,射频发射机和射频接收机的结构越来越复杂,所占的面积和功耗也大幅增加。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多通道的射频发射机的结构示意图。在每一个发射通道中,调制解调电路10输出的射频信号被输入放大电路20,放大电路20将放大后的射频信号输入天线30,并通过天线30发射给其他设备通信。另外,该射频发射机中的每一个发射通道还包括校正电路40,用于对放大电路20产生的非线性失真进行校正,以提高射频发射机的偶次或者奇次线性度,其中,各个发射通道的校正电路40相互独立。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设备支持的频段越来越多,包括载波聚合技术,波束成形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使得射频发射机中的通道数量也越来越多;而当射频发射机中的通道数量增加时,射频发射机中校正电路40的个数也会成比例增加,使得校正非线性失真时消耗的功耗增加。因此,亟需提供一种新的非线性校正方案,以降低功耗。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射频接收机、射频发射机及通信设备,引入了一个主校正电路叠加N个分立式的从校正电路的架构,可使得多个通道共用主校正电路校正射频接收机或射频发射机中非线性失真,从而降低校正所耗费的功耗。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射频发射机,包括:N个(N为大于1的正整数)发射通道,每个发射通道中分别包括一个非线性模块;主校正电路,分别与N个发射通道对应的N个非线性模块相耦合,用于为N个非线性模块提供主校正信号;以及N个从校正电路,这N个从校正电路分别耦合至N个非线性模块,每个从校正电路用于为与之耦合的非线性模块提供从校正信号;其中,上述主校正信号和第一从校正电路(即N个从校正电路中的任一个)提供的从校正信号可用于校正第一非线性模块(即与第一从校正电路耦合的非线性模块)的非线性失真,即每个非线性模块产生的非线性失真可被上述主校正信号以及与该非线性模块对应的从校正信号校正。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每个非线性模块的非线性失真可以分为两部分,非线性失真(A)和非线性失真(B),相应的,图1所示的每一个校正电路40中,否需要包括针对这两部分非线性失真进行校正所需的运算逻辑。而本申请中引入了一个主校正电路叠加N个分立式的从校正电路的架构,这样每个通道中产生的非线性失真都可使用主校正电路和对应从校正电路叠加后产生的校正信号被校正,其中,每个非线性模块的非线性失真(A)被主校正电路提供的主校正信号所校正,而该非线性模块的非线性失真(B)则被与它对应的从校正电路提供的从校正信号所校正。因此,无需在每个通道中设置一个能够完全校正该通道中非线性模块的非线性失真的校正电路。总之,通过复用一个主校正电路校正非线性失真(A),并配合N个从校正电路校正各个非线性模块中的非线性失真(B),相比于图1的校正电路40,用于非线性校正的总体运算逻辑更为简单,相应的功耗也更低,从而在保证与现有技术的校正精度相当的同时降低校正所耗费的功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每个非线性模块包括非线性器件和供电模块,其中,供电模块用于根据校正信号对与该供电模块对应的非线性模块的供电进行调节,该校正信号包括:该主校正信号以及提供给该供电模块的从校正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上述主校正电路用于:分别从该N个非线性模块中每个非线性模块的输出信号中获取第一反馈信号;根据获取到的N个第一反馈信号生成预失真信号;以及将该预失真信号(即主校正信号)分别输入至该N个非线性模块各自对应的供电模块。这样,后续每个发射通道中实际产生的失真信号可与上述预失真信号部分或全部抵消,得到线性度更高的输出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上述N个从校正电路中的每个从校正电路用于:从与该从校正电路对应的非线性模块输出的信号中获取第二反馈信号;根据该第二反馈信号获取该非线性模块在线性度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的供电控制信号;将该供电控制信号(即从校正信号)输入至与该非线性模块对应的供电模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上述主校正信号用于校准该N个非线性模块中共同存在的第一非线性失真,每个从校正电路提供的从校正信号用于校正对应的非线性模块中存在的第二非线性失真,该N个非线性模块各自的第二非线性失真之间存在差异。
本申请中,将各个非线性模块的非线性失真分为共性部分以及差异性部分,其中,共性部分称为第一非线性失真,差异性部分称为非线性失真,如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中,每个发射通道对应的校正电路40需要完成对这两类非线性失真的校正,因此,校正电路的设计较为复杂,对于功耗、面积的小号较大。而在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射频接收机中,所有发射通道可通过一个主校正电路校正非线性模块产生的第一非线性失真,相比现有技术中每个校正电路40都要包括校正第一非线性失真的运算逻辑而言,可以大大节省校正电路在整个射频收发机中消耗的功耗、占用的面积等校正资源。同时,每个从校正电路还可以校正其非线性模块产生的非线性失真,因而在节省校正资源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对非线性失真校正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上述第一非线性失真是由于共性的第一失真因素造成的,上述第二非线性失真是由于差异性的第二失真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说,对于N个发射通道中由第一失真因素导致的共同存在的第一非线性失真,可使用主校正电路统一对各个发射通道进行校正,这样不需要在每个发射通道中都设置一个主校正电路,从而大大降低对整个射频发射机校正时占用的面积以及消耗的功耗等资源。而对于N个发射通道中存在差异的第二失真因素引起的第二非线性失真,可使用从校正电路对各自的发射通道进行校正,这样可以提高整个射频发射机的校正精度和准确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上述N个从校正电路中的每个从校正电路包括:反馈电路和dummy电路,该dummy电路用于复现对应的非线性模块的非线性特性;该dummy电路的输入端与该非线性模块的输入端耦合,该dummy电路的输出端与该反馈电路的输入端耦合,该反馈电路的输出端与该非线性模块中供电模块的输入端耦合;其中,该反馈电路用于获取该dummy电路在线性度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的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该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为从校正信号。
这样一来,向非线性模块输入的射频信号也会同样输入至dummy电路中,那么,非线性模块出现的非线性特征也会出现在dummy电路中。这样,dummy电路可以将输出的带有非线性失真的信号作为第二反馈信号输入至反馈电路,由反馈电路不断更新dummy电路的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直至dummy电路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线性度较好时,反馈电路可将此时的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作为从校正信号输入给非线性模块的供电模块,使得非线性模块的非线性器件可以在该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下工作,那么,非线性模块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线性度也将达到非线性失真较小的优化状态。
同时,由于反馈电路只需将最终得到的供电控制信号一次性输入给非线性模块,而在上述反馈电路与dummy电路进行非线性校正的整个过程中,不会影响非线性模块的工作状态,从而可降低校正过程对主通路信号的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上述从校正电路可使用模拟预失真APD的方式生成从校正信号,主校正电路可使用APD校正电路或数字预失真DPD的方式生成主校正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上述主校正电路被配置为独立地启用或者禁用,该从校正电路被配置为独立地启用或者禁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上述射频发射机用于进行波束成形或载波聚合。
示例性的,上述非线性模块中的非线性器件可以为功率放大器PA,混频器mixer或者可变增益放大器VGA中的至少一个。
第二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射频接收机,包括:N(N为大于1的正整数)个接收通道,每个接收通道中分别包括一个非线性模块;主校正电路,分别与N个接收通道对应的N个非线性模块相耦合,用于为N个非线性模块提供主校正信号;以及N个从校正电路,这N个从校正电路分别与该N个非线性模块耦合,每个从校正电路用于为与之耦合的非线性模块提供从校正信号。其中,上述主校正信号和第一从校正电路(即N个从校正电路中的任一个)提供的从校正信号可用于校正第一非线性模块(即与第一从校正电路耦合的非线性模块)的非线性失真,即每个非线性模块产生的非线性失真被所述主校正信号以及与该非线性模块对应的从校正信号校正。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上述每个非线性模块还包括非线性器件和供电模块,其中,供电模块用于根据校正信号对与该供电模块对应的非线性模块的供电进行调节,该校正信号包括:该主校正信号以及提供给该供电模块的从校正信号。
示例性的,上述非线性模块中的非线性器件可以为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或者可变增益放大器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每个非线性模块均具有一个M位的偏置电压,该N个接收通道对应的N个偏置电压之间存在差异,M为大于1的正整数;其中,该主校正电路用于校正该N个偏置电压的前X位,该N个从校正电路中的每个从校正电路用于校正与其耦合的非线性模块的偏置电压的后Y位,X+Y=M,X和Y均为正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上述该N个从校正电路中的每个从校正电路均通过一个加法器与对应接收通道中的非线性模块耦合,该主校正电路也通过该加法器与该N个接收通道中的每个非线性模块分别耦合。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上述主校正电路为第一数字模拟转换器DAC,上述N个从校正电路中的每个从校正电路为第二DAC。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上述主校正信号用于校准该N个非线性模块中共同存在的第一非线性失真,每个从校正电路提供的从校正信号用于校正对应的非线性模块中存在的第二非线性失真,该N个非线性模块各自的第二非线性失真之间存在差异。
其中,第一非线性失真是由于共性的第一失真因素造成的,该第二非线性失真是由于差异性的第二失真因素造成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上述射频接收机用于进行波束成形或载波聚合。
第三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射频发射机,包括:N个发射通道,每个发射通道中分别包括一个非线性模块,每个非线性模块包括供电模块和非线性器件,N为大于1的正整数;N个校正电路,该N个校正电路分别耦合至N个非线性模块,其中,每个校正电路中包括反馈电路和dummy电路,该dummy电路用于复现对应的非线性模块的非线性特性;该dummy电路的输入端与该非线性模块的输入端耦合,该dummy电路的输出端与该反馈电路的输入端耦合,该反馈电路的输出端与该非线性模块中供电模块的输入端耦合;其中,该反馈电路用于根据该dummy电路的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生成校正信号,以校正该非线性模块产生的非线性失真。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上述反馈电路具体用于:检测该dummy电路在线性度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的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并使用该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校正该非线性模块产生的非线性失真。
第四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射频收发芯片,包括上述任一项射频发射机和射频发射机。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射频发射机和基带处理器,该射频发射机与基带处理器耦合;其中,射频发射机用于将基带处理器输出的基带信号转换为发射信号,并将该发射信号通过天线输出。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射频接收机以及基带处理器,该射频接收机与基带处理器耦合;其中,射频接收机用于将天线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该基带信号输入基带处理器。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射频发射机、射频接收机以及射频收发机中各部件的名字对电路本身不构成限定,在实际实现中,这些部件可以以其他名称出现。只要各个部件的功能和本申请的实施例类似,即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
另外,第二方面至第六方面中任一种设计方案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上述第一方面中不同设计方案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射频发射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收发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发射机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发射机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发射机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发射机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发射机的结构示意图五;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发射机的结构示意图六;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接收机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接收机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接收机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接收机的结构示意图四。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非线性失真(nonlinear distortion)也可称为波形失真、非线性畸变等,其表现为射频收发机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不成线性关系,使输出信号中产生了新的谐波(harmonic wave)成分。
示例性的,在射频收发机中,非线性失真可进一步包括由偶次谐波引起的偶次失真以及由奇次谐波引起的奇次失真。其中,额定频率为基波频率偶数倍的谐波被称为偶次谐波,相应的,额定频率为基波频率奇数倍的谐波被称为奇次谐波,其中偶次谐波一般出现在射频接收机的解调电路中。
为了避免射频收发机中出现非线性失真现象,通常可以在射频收发机的发送电路或接收电路中额外设置一个校正电路,利用非线性预失真算法或非线性补偿算法等,对容易产生非线性失真的模块或器件进行校正,提高输出信号的线性度。
但是,对于一个集成了多个通道的射频收发机而言,如果在每一个通道上都设置一个校正电路,则校正整个射频收发机时消耗的功耗、占用的面积以及接口等资源都将随通道个数成比例的增长,降低整个射频收发机的信号收发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通道这一概念可以是接收通道,也可以是发送通道。例如,在射频发射机中,通道可以是指发射通道,具体可以包括用于上转换的调制电路(可以包括:混频器,数模转换器和滤波器等器件),以及用于射频前端部分用于放大器等器件。在射频接收机中,通道可以是指接收通道,具体可以包括射频前端部分的低噪声放大器等器件,以及用于下转换的调制电路(可以包括:混频器,数模转换器和滤波器等器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多个通道的射频收发机,该射频收发机可用于进行波束成形或载波聚合等应用场景。应当知道,射频收发机通常是指集成了接收和发射射频信号的功能的装置,如果接收和发射的功能分离,那么相应的装置就分别是射频接收机和射频发射机,而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并不局限于应用于射频收发机中,也可以用在射频接收机或者射频发射机中,这里只是以射频收发机为例进行说明,不应对本方案的应用范围构成限定。
具体的,导致不同通道中产生非线性失真的因素划可以分为两类,即第一失真因素和第二失真因素。
其中,第一失真因素是指每个通道上共有的造成非线性失真的因素。一般而言,第一失真因素是射频收发机内各个通道中由于工艺变化导致的非线性失真,该工艺变化是指半导体制造工艺中造成晶体管和互连线参数中发生偏差的现象,工艺变化具体可通过工艺角(Process Corner)表示。例如,由于同一射频收发机中的晶圆都来自于同一批次,因此,如果这些晶圆在制作过程中工艺及设备性能产生波动,则后续在射频收发机中每个通道上由该原因产生的非线性失真应该是相同的。又例如,同一射频收发机中每个通道上的电子器件都是在相同温度或湿度条件下生产和工作的,因此,每个通道上由于温度(或湿度)的波动导致的非线性失真也是相同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上述制作过程中的批次波动或温度波动等失真因素称为第一失真因素,第一失真因素一般是射频收发机中产生非线性失真的重要因素,由于第一失真因素而导致的非线性失真可称为第一非线性失真。
第二失真因素是指每个通道上特有的造成非线性失真的因素,一般而言,第二失真因素是射频收发机内各个通道中由于不同位置处的温度梯度差异或随机性的工艺失配导致的非线性失真,第二失真因素使得各个通道内中不同位置上产生的非线性失真存在差异。那么,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导致同一芯片各个通道上非线性失真存在差异的失真因素称为第二失真因素,由于第二失真因素而导致的非线性失真可称为第二非线性失真。
那么,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在射频收发机中设置统一的校正电路(本申请中称为主校正电路),对各个通道中产生的第一非线性失真统一进行校正,而在每个通道中可以分别设置从校正电路,用于对该通道中产生的第二非线性失真分别进行校正。
也就是说,本申请在射频收发机中引入了一个主校正电路叠加N个分立式的从校正电路的架构。这样每个通道中产生的非线性失真都可使用主校正电路和对应从校正电路叠加后产生的校正信号被校正。其中,每个非线性模块的第一非线性失真可被主校正电路提供的主校正信号所校正,而该非线性模块的第一非线性失真则被与它对应的从校正电路提供的从校正信号所校正。
这样一来,无需在每个通道中设置一个能够完全校正该通道中非线性模块的非线性失真的校正电路。因此,通过复用一个主校正电路校正第一非线性失真,并配合N个从校正电路校正各个非线性模块中的第二非线性失真,相比于图1的校正电路40,用于非线性校正的总体运算逻辑更为简单,相应的功耗也更低,从而在保证与现有技术的校正精度相当的同时降低校正所耗费的功耗。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射频收发机中各通道内容易产生非线性失真的一个或多个器件称为非线性模块,即需要被校正的对象。需要说明的是,每个通道内的非线性模块的功能可以是相同的,例如,每个通道内的非线性模块均为用于进行功率放大的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PA)。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不同通道中的非线性模块也可以是具有差异性的,例如,第一通道中产生非线性失真的非线性模块可以是PA,而第二通道中产生非线性失真的非线性模块可以是可变增益放大器(variable gain amplifier,VGA)。
以射频发射机为例,射频发射机的每个发射通道中均包括调制电路和放大电路等器件,那么,如果上述调制电路中存在非线性失真,则可以将调制电路作为需要被校正的非线性模块,通过上述主校正电路和从校正电路组成的二级校正架构进行校正;相应的,如果上述放大电路中存在非线性失真,则可以将放大电路作为需要被校正的非线性模块,通过上述主校正电路和从校正电路组成的二级校正架构进行校正,当然,也可以将上述调制电路和放大电路组成的整体作为非线性模块进行校正,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进一步地,上述放大电路中又可进一步包括VGA、PA、混频器以及滤波器等器件。那么,上述主校正电路和从校正电路组成的二级校正架构还可以将放大电路中的一个或多个器件作为需要被校正的非线性模块,对该非线性模块产生的非线性失真进行校正,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另外,无论将射频收发机中的哪个或哪几个器件作为上述非线性模块,每个非线性模块中具体可包括非线性器件和供电模块。其中,非线性模块中的非线性器件具体用于实现该非线性模块的信号处理功能,供电模块具体用于为非线性器件提供供电信号,例如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等。示例性的,当PA作为非线性模块时,PA中的非线性器件用于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放大(这时非线性器件通常就叫做PA),而PA中的供电模块用于向其非线性器件提供供电。
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以射频收发机中包括N个通道为例,当射频收发机中的非线性模块确定后,可以将上述主校正电路301分别与N个通道中的N个非线性模块200相耦合,由主校正电路301向N个非线性模块200提供主校正信号。并且,可将上述N个从校正电路302中的每个从校正电路302与对应通道中的非线性模块200相耦合,以便向对与之对应的非线性模块200提供从校正信号。
具体的,上述主校正电路301提供的主校正信号用于对N个非线性模块200中共同存在的第一非线性失真进行校正;每个从校正电路302提供的从校正信号用于对与之对应的非线性模块200中存在的第二非线性失真进行校正。
那么,在这种主校正电路301加N个从校正电路302的架构中,所有发射通道可通过一个主校正电路校正非线性模块产生的第一非线性失真,相比现有技术中每个通道的校正电路都要包括校正第一非线性失真的运算逻辑而言,可以大大节省校正电路在整个射频收发机中消耗的功耗、占用的面积等校正资源。同时,对于不同通道中的第二非线性失真,可使用从校正电路对各自进行校正,这样可以提高整个射频发射机的校正精度和准确度。
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阐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射频收发机。
以射频发射机为例,如图3所示,该射频发射机300包括N(N为正整数且N>1)个发射通道,每个发射通道中均包括调制电路201,以及与调制电路201耦合的放大电路202。可选的,每个发射通道中还可以包括与放大电路202耦合的天线203。
其中,调制电路201用于接收基带电路输出的基带信号,并将该基带信号调制为射频信号。但调制电路201此时输出的射频信号的功率较小,无法被天线转换为电磁波,因此,调制电路201将输出的射频信号输入至放大电路202中,由放大电路202对该射频信号进行功率放大,得到放大后的射频信号。最终,由放大电路202将放大后的射频信号输入至天线203,天线203以电磁波的形式发送给其他通信设备。
基于图3所示的射频发射机300,由于射频发射机300容易产生非线性失真的器件主要是放大电路202,因此,以下以每个发射通道中的放大电路202为非线性模块举例说明本申请提供的二级校正架构原理。
如图4所示,上述射频发射机300中还包括主校正电路301和N个从校正电路302。该N个从校正电路302分别与N个发射通道一一对应,并且,每个从校正电路302均与对应的发射通道中的放大电路202相耦合,而主校正电路301统一与N个发射通道中的每个调制电路201均耦合。
其中,主校正电路301用于对上述N个放大电路202中共同存在的第一非线性失真进行统一校正,而每个从校正电路302用于对与之对应的放大电路202中存在的第二非线性失真进行校正。
也就是说,对于N个放大电路202中共同存在的第一非线性失真,例如,由温度波动导致的非线性失真,可使用主校正电路301统一对各个发射通道进行校正,这样不需要在每个发射通道中都设置一个主校正电路301,从而大大降低对整个射频发射机300校正时占用的面积以及消耗的功耗等资源。
而对于N个放大电路202中存在的具有差异性的第二非线性失真,例如,在电路板不同位置处导致的不同非线性失真,可使用从校正电路302对各自的发射通道进行校正,这样可以提高整个射频发射机300的校正精度和准确度。
示例性的,上述第一非线性失真是由在N个放大电路202中表现均相同的第一失真因素导致的,例如,温度波动或批次波动等。而上述第二非线性失真是由在N个放大电路202中表现可能存在差异的第二失真因素导致的,例如,电路工作过程中的不同位置的温度差异等。
由于射频发射机300中产生的非线性失真主要是由上述第一失真因素导致的,因此射频发射机300对第一失真因素导致的第一非线性失真的校正需求较高,所以用于校正第一非线性失真的主校正电路301中的电路结构一般设计的较为复杂,导致主校正电路301消耗的功耗、占用的面积相对较大。而在本申请中,N个发射通道可共用一个主校正电路301进行非线性失真的校正,从而可大大降低射频发射机300消耗的功耗以及占用的面积。
另外,当射频发射机300对输出的信号的线性度要求不高时,还可以关闭上述从校正电路302,由主校正电路301统一对N个放大电路202产生的非线性失真进行校正,从而进一步降低射频发射机300消耗的功耗。
当然,也可以关闭上述主校正电路301,由N个从校正电路302分别对对应的放大电路202中产生的非线性失真进行校正。即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主校正电路301可以被配置为独立地启用或者禁用,从校正电路302也可以被配置为独立地启用或者禁用。
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上述主校正电路301,可用于分别从上述N个放大电路202(即N个非线性模块)的输出信号中获取第一反馈信号。例如,可以在N个放大电路202的输出端分别设置一个耦合器,这样,每个N个放大电路202的输出信号经过该耦合器后可将该输出信号中的一部分作为第一反馈信号输入至主校正电路301。
进而,仍如图5所示,主校正电路301可以基于APD(analog pre-distortion,模拟预失真)的方式或DPD(digital pre-distortion,数字预失真)校正电路对获取到的N个第一反馈信号进行预失真处理,预测出射频发射机300输出信号中存在的失真情况,并得到能够校正该失真情况的预失真信号。
那么,主校正电路301可以将该预失真信号作为主校正信号分别叠加至N个调制电路201的输入端,这样,后续每个发射通道输出的发射信号中实际存在的失真信号可与上述预失真信号互相抵消,得到线性度更高的发射信号。
示例性的,以射频发射机300中的一个发射通道为例,如图6所示,从校正电路302的工作原理与上述主校正电路301中的反馈调节原理类似。其中,从校正电路302的输入端用于从对应放大电路202(即非线性模块)的输出信号中获取第二反馈信号;进而,从校正电路302可基于该第二反馈信号,检测放大电路202在线性度满足预设线性度要求时所需的供电控制信号。
其中,线性度是指进行非线性校正时校正曲线与拟合直线间的最大偏差(ΔYmax)与满量程输出(Y)的百分比,也可称为非线性误差。线性度的取值越小,说明线性特性越好。那么,上述满足预设线性度要求可以是指非线性模块的线性度小于或等于某一预设阈值。例如,该预设阈值可以为0或某一取值较小的数值。当预设阈值等于0时,说明从校正电路302用于获取非线性模块在线性特性最好时的供电控制信号。
那么,从校正电路302将确定出的供电控制信号输出至该放大电路202的供电模块后,放大电路202的供电模块可基于上述供电控制信号生成相应的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并将该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作为供电信号输入给放大电路202的非线性器件,使得放大电路202在该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下工作时可得到线性度更高的输出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仍以一个发射通道为例,如图7所示,上述放大电路202可由VGA601、PA 602以及滤波器603组成。其中,VGA 601的输入端与对应的调制电路201的输出端耦合,VGA601的输出端与PA602的输入端耦合,PA602的输出端与滤波器603的输入端耦合,滤波器603的输出端与对应的天线203耦合。
通常,发射通道中的VGA 601或PA 602等放大器件在工作时容易产生奇次失真,引发非线性失真。因此,以VGA601为非线性模块为例(VGA601中包括供电模块以及产生非线性失真的非线性器件),在图7所示的放大电路202的基础上,可将从校正电路302的输入端与VGA601的输出端耦合,将从校正电路302的输出端与VGA601的供电模块耦合。
那么,VGA601输出的信号可作为第二反馈信号输入从校正电路302,从校正电路302可以为一个反馈循环(feedback)电路,该反馈电路可基于该第二反馈信号不断调整VGA601的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使得VGA601可以在不同的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下工作。这样,在不断调整VGA601的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的过程中,当检测到出VGA 601的线性度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反馈电路可将此时的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作为供电控制信号持续输入至VGA 601的非线性器件中,使得VGA 601在非线性失真最小的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下工作,从而校正VGA 601产生的第二非线性失真。
示例性的,可以将每次从VGA 601的输出信号中采样得到的信号作为第二反馈信号输入至从校正电路302的输入端,进而,从校正电路302可基于第二反馈信号通过搜索算法、SPFA(shortest path faster algorithm,队列优化)算法或者牛顿算法等迭代算法进行迭代,每次的迭代结果即为VGA 601的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那么,当迭代结果收敛时,说明VGA 601此时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线性度最高,此时可将当前的迭代结果作为VGA601的供电控制信号输入至VGA601的非线性器件中。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仍以VGA601为非线性模块举例,如图8所示,从校正电路302可以包括反馈电路701和上述VGA601的dummy电路702,该dummy电路702可用于复现VGA601产生的非线性特性。例如,dummy电路702可以是对VGA601中的非线性器件成比例缩小后的电路,因此,该dummy电路702可以最大程度的复现VGA 601出现的非线性特性,同时,由于dummy电路702的尺寸可以做的比较小,因此功耗较低。当然,当非线性模块为射频发射机中的其他器件时,该dummy电路702可以是相应非线性器件成比例缩小后的电路。
在校正VGA601的非线性器件产生的非线性失真时,仍如图8所示,可将dummy电路702的输入端与VGA601的输入端耦合,将dummy电路702的输出端与反馈电路701的输入端耦合,将反馈电路701的输出端与上述VGA 601的供电模块耦合。
这样一来,调制电路201向VGA601输入的射频信号也会同样输入至dummy电路702中,那么,VGA601中非线性器件出现的非线性特征也会出现在dummy电路702中。这样,dummy电路702可以将输出的带有非线性失真的信号作为第二反馈信号输入至反馈电路701,由反馈电路701基于该第二反馈信号不断更新dummy电路702的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直至dummy电路702的线性度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反馈电路701可将此时的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作为供电控制信号输入给VGA601的供电模块,使得VGA601在该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下工作,那么,VGA 601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线性度也将达到非线性失真最小的最优状态。
同时,由于反馈电路701只需将最终得到的最优的供电控制信号一次性输入给VGA601的供电模块,而在上述反馈电路701与dummy电路702进行非线性校正的整个过程中,不会改变VGA 601的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从而可降低校正过程对主通路信号的影响。
当然,也可以使用上述主校正电路301和从校正电路302组成的二级校正架构校正射频发射机300中的调制电路或PA等产生非线性失真的器件,又例如,还可以将射频发射机300中的多个器件(例如VGA和PA)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上述主校正电路301和从校正电路302组成的二级校正架构进行校正,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射频发射机中不设置上述主校正电路,即射频发射机仅包括N(N为大于1的正整数)个发射通道和N个校正电路。
其中,每个发射通道中分别包括一个非线性模块。
并且,上述N个校正电路可分别与N个发射通道一一对应,其中,每个校正电路中包括反馈电路和dummy电路。与图8类似的,该dummy电路可用于复现对应的非线性模块的非线性特性。例如,dummy电路可以是将与之对应的发射通道中的非线性模块(例如VGA)成比例缩小后的电路,这样非线性模块出现的非线性特征也会出现在dummy电路中。
具体的,每个发射通道中的dummy电路的输入端与该非线性模块的输入端耦合,该dummy电路的输出端与反馈电路的输入端耦合,反馈电路的输出端与该非线性模块的供电模块耦合。
这样一来,dummy电路可以将输出的带有非线性失真的信号作为反馈信号输入至反馈电路,反馈电路可基于该反馈信号不断更新dummy电路的供电控制信号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直至dummy电路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线性度满足预设要求(例如线性度最高)时,反馈电路可将此时的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作为供电控制信号输入给非线性模块的供电模块,使得非线性模块内的非线性器件可在该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下工作,那么,非线性模块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线性度也将达到非线性失真最小的最优状态。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射频接收机,如图9所示,该射频接收机800包括N(N>1)个接收通道,每个接收通道中均包括解调电路801,以及与解调电路801耦合的放大电路802。可选的,每个接收通道中还可以包括与放大电路802耦合的天线803。
其中,天线803接收到其他通信设备以电磁波形式发送的信号后,可通过放大电路802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滤波、放大,进而,由解调电路801将频率较高的射频信号解调为频率较低的中频信号或基带信号,以便后续基带处理器可以从解调电路801输出的基带信号中读取该基带信号中的有效信息,或者,由下变频电路对解调电路801输出的中频信号进行下变频采样后得到基带处理器能够处理的基带信号。
基于图9所示的射频接收机800,由于射频接收机800容易产生非线性失真的器件主要是解调电路801,因此,以下以每个发射通道中的解调电路801为需要被校正的非线性模块举例说明本申请提供的二级校正架构原理。
如图10所示,该射频接收机800还包括主校正电路901和N个从校正电路902。N个从校正电路902分别与N个接收通道一一对应,并且,每个从校正电路902均与对应接收通道中的解调电路801耦合,主校正电路901也与N个接收通道中的每个解调电路801分别耦合。例如,如图10所示,每个从校正电路902均通过加法器903与对应接收通道中的解调电路801耦合,主校正电路901也通过该加法器903与N个接收通道中的每个解调电路801分别耦合。
由于射频接收机800中的解调电路801在工作时容易出现偶次谐波,引发非线性失真。因此,与上述射频发射机300类似的,射频接收机800中的主校正电路901用于统一校正N个解调电路801(即N个非线性模块)中共同存在的第一非线性失真,而每个从校正电路902只需校正与其耦合的解调电路802中存在的第二非线性失真,其中,第一非线性失真和第二非线性失真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表述,此处不再赘述。
也就是说,对于N个解调电路801中共同存在的第一非线性失真,可使用主校正电路901统一对各个接收通道进行校正,这样不需要在每个接收通道中都设置一个主校正电路801,从而大大降低对整个射频接收机800校正时消耗的资源。
而对于N个解调电路801中存在差异性的第二非线性失真,发射通道可使用从校正电路902对各自的解调电路801进行校正,这样可以提高整个射频接收机800的校正精度和准确度。
示例性的,以一个接收通道为例,如图11所示,放大电路802具体可以包括滤波器1001以及LNA1002,解调电路801具体可以包括混频器1003、本地振荡器1004以及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ADC)1005等。其中,滤波器1001的输入端与天线803耦合,滤波器1001的输出端与LNA1002的输入端耦合,LNA1002的输出端与混频器1003的第一输入端耦合,混频器1003的第二输入端与本地振荡器1004耦合,混频器1003的输出端与ADC 1005耦合;需要说明的是,多个接收通道可以复用同一个本地振荡器1004,当然,多个接收通道也可以复用除本地振荡器1004之外的其他器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那么,天线803接收到的射频信号经过滤波器1001和LNA 1002后被滤波和放大,进而,与本地振荡器1004生成的LO(local oscillator)信号一同输入混频器1003中进行下变频,从而将射频信号转换为中频(intermediate frequency,IF)信号,该中频信号经过二次下变频得到基频信号,基频信号输入ADC 1005后被进一步转换为基带信号;当然,如果射频接收机采用零中频架构,则混频器1003可以直接将射频信号下转换为基频信号,此外,还有低中频,超外差等架构,也可以应用在本实施例的射频接收机中,具体可以参考在先技术。
但是,上述混频器1003在工作时容易产生偶次谐波,引发射频接收机800产生非线性失真。那么,可将混频器1003作为非线性模块(混频器1003包括供电模块以及产生非线性失真的非线性器件),通过调节混频器1003内供电模块的偏置电压对混频器1003产生的非线性失真进行校正。
在图11所示的射频接收机800的基础上,如图12所示,每个混频器1003的偏置电压可以由主校正电路901以及对应接收通道上的从校正电路902共同调节。其中,该混频器1003的偏置电压可由加法器903的输出端提供,而加法器903的第一输入端为主校正电路901的输出端,加法器903的第二输入端为与所述混频器1003耦合的从校正电路902的输出端。
以混频器1003的偏置电压包括M(M>1)个比特位举例,上述主校正电路901可用于校正混频器1003的偏置电压的前X位,从校正电路902用于校正该混频器1003的偏置电压的后Y位,X+Y=M。
例如,如图12所示,假设需要将第一接收通道的混频器1003的偏置电压调节为0.91V以去除该通道的非线性失真,需要将第二接收通道的混频器1003的偏置电压调节为0.88V以去除该通道的非线性失真。其中,0.9V的偏置电压是由于每个接收通道共同存在的第一非线性失真导致的,而第一接收通道中多出的0.01V以及第二接收通道中减少的0.02V偏置电压是由于每个接收通道各自存在的第二非线性失真导致的。
那么,可以由主校正电路901统一输出一个0.9V的第一电压,校正偏置电压的小数点后第一位,进而由第一接收通道的从校正电路902输出一个0.1V的第二电压,校正偏置电压的小数点后第二位。这样,主校正电路901输出的0.9V的第一电压与从校正电路902输出0.1V的第二电压经过加法器903相加后,可以向第一接收通道的混频器1003输出校正后的偏置电压0.91V。
类似的,可以由第二接收通道的从校正电路902输出一个-0.2V的第二电压,这样,主校正电路901输出的0.9V的第一电压与从校正电路902输出-0.2V的第二电压经过加法器903相加后,可以向第二接收通道的混频器1003输出校正后的偏置电压0.88V。
也就是说,对于N个混频器1003中共同存在的第一非线性失真,可通过主校正电路901统一使用大动态粗调的方式对各个接收通道进行校正,而对于N个混频器1003中存在差异的第二非线性失真,可通过本地的从校正电路902使用小动态细调的方式对各个接收通道分别进行校正。
另外,当射频接收机800对接收到的信号的校正精度要求不高时,例如,如果要求对上述第一接收通道和第二接收通道中混频器1003的偏置电压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时,第一接收通道和第二接收通道中混频器1003的偏置电压均为0.9V,此时,可以关闭上述N个从校正电路902,统一使用主校正电路901对各个接收通道进行校正,进一步降低射频接收机800的功耗。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设计射频接收机800的具体电路结构时,可以对各个接收通道中非线性模块(例如上述混频器1003)产生的非线性失真进行仿真,进而得到整个射频接收机800中混频器1003产生的非线性失真的大致失真范围。例如,混频器1003的偏置电压的失真范围在0.8V至1.2V之间。
那么,射频接收机800在实际工作时,各个接收通道中的ADC 1005将混频器1003输出的基频(或中频)信号转换成基带信号后,可以确定出混频器1003是否产生非线性失真。如果产生非线性失真,则ADC 1005可指示主校正电路901进行非线性校正。此时,主校正电路901可以在上述0.8V至1.2V的失真范围之间不断调整各接收通道中混频器1003的偏置电压,直至各接收通道中混频器1003的线性度均达到预设要求(例如线性度均小于1)。当各接收通道中混频器1003的线性度均达到预设要求时,说明各接收通道中混频器1003产生的第一非线性失真被主校正电路901统一校正。而不同接收通道中混频器1003存在的具有差异性的第二非线性失真,可由各自接收通道中的从校正电路902在主校正电路901输出的偏置电压的基础上,继续不断在调整混频器1003的偏置电压,直至每个接收通道中混频器1003的线性度达到最优状态(例如线性度均小于0.2)。
示例性的,上述主校正电路具体可以为一个数字模拟转换器(digital to analogconverter,DAC),例如第一DAC,上述从校正电路也可以为一个DAC,例如第二DAC,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当然,也可以使用上述主校正电路301和从校正电路302组成的二级校正架构校正射频接收机800中的放大电路或LNA等产生非线性失真的器件,又例如,还可以将射频接收机800中的多个器件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上述主校正电路301和从校正电路302组成的二级校正架构进行校正,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4-图12中所示的射频接收机800可以复用上述图3-图8中所示的射频发射机300中的相关器件,例如,天线、滤波器等,即上述射频接收机800和射频发射机300共用同一个天线和滤波器。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射频收发芯片,具体可集成有上述图3-图8中所示的射频发射机300以及上述图4-图12中所示的射频接收机800。
进一步地,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射频收发芯片的通信设备,可应用于需要收发射频信号的任意设备中,例如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车载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基站、交换机、路由器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上述通信设备具体包括基带处理器以及图4-图8中所示的射频发射机300,该射频发射机300与基带处理器耦合。其中,射频发射机300用于将基带处理器输出的基带信号转换为射频信号,并将该射频信号通过天线输出。
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上述射频发射机300包括N个发射通道,每个发射通道中均包括调制电路201,以及与调制电路201耦合的放大电路202。那么,可将每个发射通道中调制电路201的输入端作为射频发射机300的输入端,将射频发射机300的输入端耦合至基带处理器的输出端。并且,可将每个发射通道中放大电路202的输出端作为射频发射机300的输出端,将射频发射机300的输出端耦合至天线的输入端。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上述通信设备具体包括基带处理器以及图10-图12中所示的射频接收机800,该射频接收机800与基带处理器耦合。其中,射频接收机800用于将天线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该基带信号输入基带处理器。
示例性的,如图10所示,上述射频接收机800包括N个接收通道,每个接收通道中均包括调制电路201,以及与调制电路201耦合的放大电路202。那么,可将每个接收通道中放大电路202的输入端作为射频接收机800的输入端,将射频接收机800的输入端耦合至基带天线的输出端。并且,可将每个接收通道中调制电路201的输出端作为射频接收机800的输出端,将射频接收机800的输出端耦合至基带处理器的输入端。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终端等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的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程序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出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该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8)

1.一种射频发射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N个发射通道,每个发射通道中分别包括一个非线性模块,N为大于1的正整数;
主校正电路,分别与所述N个发射通道对应的N个非线性模块相耦合,用于:分别从所述N个非线性模块中每个非线性模块的输出信号中获取第一反馈信号;根据获取到的N个第一反馈信号生成预失真信号,并将所述预失真信号作为主校正信号提供给所述N个非线性模块;以及
N个从校正电路,分别耦合至所述N个非线性模块,其中,所述N个从校正电路分别与所述N个非线性模块一一对应,每个从校正电路用于为与之对应的非线性模块提供从校正信号;所述N个从校正电路中的每个从校正电路用于:从与该从校正电路对应的非线性模块输出的信号中获取第二反馈信号;根据所述第二反馈信号获取该非线性模块在线性度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的供电控制信号;将所述供电控制信号输入至与该非线性模块对应的供电模块,所述供电控制信号为所述从校正信号;
其中,所述主校正信号和第一从校正电路提供的从校正信号用于校正第一非线性模块的非线性失真,所述第一从校正电路为所述N个从校正电路中的任一个,所述第一非线性模块为所述N个非线性模块中与所述第一从校正电路耦合的非线性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发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非线性模块中的每个非线性模块包括非线性器件和供电模块;
该供电模块用于根据校正信号对该非线性模块中的非线性器件的供电进行调节,所述校正信号包括:所述主校正信号以及提供给该非线性模块的从校正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射频发射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校正电路用于:将所述预失真信号分别输入至所述N个非线性模块各自对应的供电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射频发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校正信号用于校准所述N个非线性模块中共同存在的第一非线性失真,每个从校正电路提供的从校正信号用于校正对应的非线性模块中存在的第二非线性失真,所述N个非线性模块各自的第二非线性失真之间存在差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射频发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非线性失真是由于共性的第一失真因素造成的,所述第二非线性失真是由于差异性的第二失真因素造成的。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5所述的射频发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从校正电路中的每个从校正电路包括:反馈电路和dummy电路,所述dummy电路用于复现对应的非线性模块的非线性特性;
所述dummy电路的输入端与该非线性模块的输入端相耦合,所述dummy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反馈电路的输入端耦合,所述反馈电路的输出端与该非线性模块中供电模块的输入端耦合;
其中,所述反馈电路用于获取所述dummy电路在线性度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的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所述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为所述从校正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5所述的射频发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线性器件为功率放大器PA,混频器mixer或者可变增益放大器VGA中的至少一个。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或5所述的射频发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校正电路被配置为独立地启用或者禁用,所述从校正电路被配置为独立地启用或者禁用。
9.一种射频接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接收机包括:
N个接收通道,每个接收通道中分别包括一个非线性模块,N为大于1的正整数;
主校正电路,分别与所述N个接收通道对应的N个非线性模块相耦合,用于为所述N个非线性模块提供主校正信号;以及
N个从校正电路,分别耦合至所述N个非线性模块,其中,所述N个从校正电路分别与所述N个非线性模块一一对应,每个从校正电路用于为与之对应的非线性模块提供从校正信号;
其中,所述主校正信号和第一从校正电路提供的从校正信号用于校正第一非线性模块的非线性失真,所述第一从校正电路为所述N个从校正电路中的任一个,所述第一非线性模块为所述N个非线性模块中与所述第一从校正电路耦合的非线性模块;每个非线性模块中的非线性器件具有一个M位的偏置电压,所述N个接收通道对应的N个偏置电压之间存在差异,M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主校正信号用于校正所述N个偏置电压的前X位,所述从校正信号用于校正与对应的非线性器件的偏置电压的后Y位,X+Y=M,X和Y均为正整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射频接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非线性模块中每个非线性模块包括非线性器件和供电模块,
该供电模块用于根据校正信号对该非线性模块中的非线性器件的供电进行调节,所述校正信号包括:所述主校正信号以及提供给该供电模块的从校正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射频接收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N个从校正电路中的每个从校正电路分别通过一个加法器与对应的非线性模块耦合,所述主校正电路通过所述N个从校正电路对应N个加法器分别与所述N个非线性模块耦合。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射频接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校正信号用于校准所述N个非线性模块中共同存在的第一非线性失真,每个从校正电路提供的从校正信号用于校正对应的非线性模块中存在的第二非线性失真,所述N个非线性模块各自的第二非线性失真之间存在差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射频接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非线性失真是由于共性的第一失真因素造成的,所述第二非线性失真是由于差异性的第二失真因素造成的。
14.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或13所述的射频接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线性模块为低噪声放大器LNA,混频器mixer或者可变增益放大器VGA中的至少一个。
15.一种射频发射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N个发射通道,每个发射通道中分别包括一个非线性模块,每个非线性模块包括供电模块和非线性器件,N为大于1的正整数;
主校正电路,分别与所述N个发射通道对应的N个非线性模块相耦合,用于:分别从所述N个非线性模块中每个非线性模块的输出信号中获取第一反馈信号;根据获取到的N个第一反馈信号生成预失真信号,并将所述预失真信号作为主校正信号提供给所述N个非线性模块;
N个从校正电路,所述N个从校正电路分别耦合至N个非线性模块,所述N个从校正电路分别与所述N个非线性模块一一对应;
其中,每个从校正电路中包括反馈电路和dummy电路,所述dummy电路用于复现对应的非线性模块的非线性特性;所述dummy电路的输入端与该非线性模块的输入端相耦合,所述dummy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反馈电路的输入端耦合,所述反馈电路的输出端与该非线性模块中供电模块的输入端耦合;
其中,所述dummy电路用于从对应的非线性模块输出的信号中获取第二反馈信号并将所述第二反馈信号输入至所述反馈电路中;所述反馈电路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反馈信号获取该非线性模块在线性度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的供电控制信号并将所述供电控制信号输入至与该非线性模块对应的供电模块中,所述供电控制信号为从校正信号,所述从校正信号用于校正该非线性模块产生的非线性失真。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射频发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控制信号为偏置电压或偏置电流。
17.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带处理器以及如权利要求1-8或15-16中任一项所述的射频发射机;
所述射频发射机与所述基带处理器耦合;
其中,所述射频发射机用于将所述基带处理器输出的基带信号转换为射频信号,并将所述射频信号通过天线进行发射。
18.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带处理器以及如权利要求9-14中任一项所述的射频接收机;
所述射频接收机与所述基带处理器耦合;
其中,所述射频接收机用于将从天线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所述基带信号输入所述基带处理器。
CN201880092793.0A 2018-04-28 2018-04-28 一种射频接收机、射频发射机及通信设备 Active CN1120421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8/085188 WO2019205171A1 (zh) 2018-04-28 2018-04-28 一种射频接收机、射频发射机及通信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42114A CN112042114A (zh) 2020-12-04
CN112042114B true CN112042114B (zh) 2023-07-28

Family

ID=68294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2793.0A Active CN112042114B (zh) 2018-04-28 2018-04-28 一种射频接收机、射频发射机及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87785B2 (zh)
EP (1) EP3780388A4 (zh)
CN (1) CN112042114B (zh)
WO (1) WO20192051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31976A (zh) * 2021-03-11 2021-07-1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分米波混合波束赋形方法、系统及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3005A (zh) * 2001-11-12 2005-03-09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非线性建模方法
CN1700591A (zh) * 2004-05-19 2005-11-23 株式会社日立国际电气 预失真器
CN102594749A (zh) * 2012-02-28 2012-07-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字预失真处理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94409B2 (ja) * 2003-09-25 2010-01-06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プリディストーション方式歪補償機能付き増幅器
CN101316124B (zh) * 2007-05-31 2011-12-07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数字预失真装置
EP2204903B1 (en) * 2008-12-31 2012-07-18 Ubidyne Inc. A radio station and active antenna array
US8542768B2 (en) * 2009-12-21 2013-09-24 Dali Systems Co. Ltd. High efficiency, remotely reconfigurable remote radio head unit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JP5783070B2 (ja) * 2012-01-31 2015-09-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信号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信号処理方法
WO2014122771A1 (ja) * 2013-02-08 2014-08-14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ダイバーシティ受信装置、ダイバーシティ受信方法、受信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US9385666B2 (en) * 2013-12-09 2016-07-05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Power amplifier with wide band AM-AM feedback and digital pre-distortion
CN108292926B (zh) * 2015-11-27 2021-09-07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有源天线阵列的线性化
US9853599B2 (en) * 2015-12-04 2017-12-26 The Boeing Company Simultaneous linearization of multiple power amplifiers with independent power
US10277381B2 (en) * 2016-01-09 2019-04-3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Receiver path distortion mitigation using adaptive filter feedback
US9923524B2 (en) * 2016-07-20 2018-03-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gital pre-distortion for multi-antenna systems
US10686415B2 (en) * 2016-12-29 2020-06-16 Patrick Pratt Digital predistortion for multiple power amplifiers
US11005430B2 (en) * 2017-03-02 2021-05-11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Distortion compensation device and distortion compensation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3005A (zh) * 2001-11-12 2005-03-09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非线性建模方法
CN1700591A (zh) * 2004-05-19 2005-11-23 株式会社日立国际电气 预失真器
CN102594749A (zh) * 2012-02-28 2012-07-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字预失真处理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387785B2 (en) 2022-07-12
US20210044259A1 (en) 2021-02-11
CN112042114A (zh) 2020-12-04
EP3780388A4 (en) 2021-04-21
WO2019205171A1 (zh) 2019-10-31
EP3780388A1 (en) 2021-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33414B2 (en) Distortion compensation device and distortion compensation method
US7818028B2 (en) Modified dual band direct conversion architecture that allows extensive digital calibration
US8831543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 linearized transmitter including a power amplifier
KR101387262B1 (ko) 직교 믹서를 위한 lo 신호 생성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8540240B (zh) 用于校准射频发射器以补偿共模本地振荡器泄漏的装置和方法
US7792214B2 (en) Polar modulation transmitter circuit and communications device
US20050227642A1 (en) Hardware efficient RF transceiver I/Q imbalance compensation based upon taylor approximation
US7224722B2 (en) Direct conversion RF transceiver with automatic frequency control
US11057123B1 (en) Transceiver and transceiver calibration method
KR101309856B1 (ko) 자체 진단 트랜스시버 아키텍처 및 관련된 방법
JP5151785B2 (ja) 送信機及び送受信装置
EP2686965B1 (en) Compensation of a transmitter distortion
US20230147812A1 (en) Amplitude offset calibration metho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US10749480B2 (en) Transmitter,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and program for controlling transmitter
US8848829B2 (en) Circuit and transmitter for reducing transmitter gain asymmetry variation
CN112042114B (zh) 一种射频接收机、射频发射机及通信设备
CN110729972B (zh) 校准装置及校准方法
KR20100039255A (ko)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아이큐 불일치를 보상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9991994B1 (en)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for reducing image distortion
EP4193468A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radio transceivers
CN205430301U (zh) 一种数字预失真装置及射频通信系统
US20240106469A1 (en) Spurious emissions detection and calibration using envelope detector
US10469179B2 (en) Distortion compensation apparatus and distortion compensation method
CN117595887A (zh) 互调失真抑制电路及方法
US20110306391A1 (en) Transmitter architecture enabling efficient preamplification gain control and related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