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04342B - 不等厚壳体、其加工方法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不等厚壳体、其加工方法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04342B
CN112004342B CN202010968854.4A CN202010968854A CN112004342B CN 112004342 B CN112004342 B CN 112004342B CN 202010968854 A CN202010968854 A CN 202010968854A CN 112004342 B CN112004342 B CN 1120043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layer
side plate
thickness
bottom plate
end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6885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04342A (zh
Inventor
谢王付
郑俊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6885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04342B/zh
Publication of CN1120043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043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043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043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不等厚壳体,包括:基体,所述基体包含底板及自所述底板一侧大致垂直延伸形成的第一侧板;其中,所述第一侧板为不等厚结构,且所述第一侧板的厚度自与所述底板连接侧向所述第一端面侧逐渐增加;及表面处理结构,所述表面处理结构形成于第一内表面、所述第一端面及所述第二内表面的周缘上,所述第二内表面暴露于所述表面处理结构的区域形成所述不等厚壳体的视窗区域。还提供一种不等厚壳体的加工方法及一种终端设备。

Description

不等厚壳体、其加工方法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等厚壳体、其加工方法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终端设备行业现有的玻璃或塑料壳体基本都是常规3D前盖,主要通过热弯角度、弧高、弧长进行差异化,实际形态无明显差异,同质化明显,无法给用户带来惊艳视觉体验感。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不等厚壳体、其加工方法及终端设备,所述不等厚壳体的基体的第一侧板为不等厚结构,且所述第一侧板的端面、内表面及壳体底板的内表面周缘形成有表面处理结构,从而使所述不等厚壳体可以具有立体视觉效果,提供用户不同的视觉体验。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不等厚壳体,包括:基体,所述基体包含底板及自所述底板一侧大致垂直延伸形成的第一侧板;其中,所述第一侧板为不等厚结构,且所述第一侧板的厚度自与所述底板连接侧向所述第一端面侧逐渐增加;所述第一侧板包括相对的第一内表面、第一外表面及连接所述第一内表面及所述第一外表面的第一端面,所述底板包括平行相对的第二内表面及第二外表面;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形成有收容腔,所述第一内表面及所述第二内表面相接形成所述收容腔的内壁面,所述第一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外表面相接形成所述收容腔的外壁面;及表面处理结构,所述表面处理结构形成于第一内表面、所述第一端面及所述第二内表面的周缘上,所述第二内表面暴露于所述表面处理结构的区域形成所述不等厚壳体的视窗区域。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不等厚壳体的加工方法,包括:制备基体,所述基体包含底板及自所述底板一侧垂直延伸形成的第一侧板;其中,所述第一侧板为不等厚结构,且所述第一侧板的厚度自与所述底板连接侧向所述第一端面侧逐渐增加;所述第一侧板包括相对的第一内表面、第一外表面及连接所述第一内表面及所述第一外表面的第一端面,所述底板包括平行相对的第二内表面及第二外表面;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形成收容腔,所述第一内表面及所述第二内表面相接形成所述收容腔的内壁面,所述第一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外表面相接形成所述收容腔的外壁面;及在所述基体表面形成表面处理结构,得到不等厚壳体;其中,所述表面处理结构形成于第一内表面、所述第一端面及所述第二内表面的周缘上,所述第二内表面暴露于所述表面处理结构的区域形成所述不等厚壳体的视窗区域。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如前所述的不等厚壳体。
本申请实施例的不等厚壳体、其加工方法及终端设备,基体的第一侧板为不等厚结构,且所述第一侧板的端面、内表面及壳体底板的内表面周缘形成有表面处理结构,所述表面处理结构与所述第一侧板的不等厚结构相配合,视觉上使所述不等厚壳体可以具有立体视觉效果,从而可以提供给用户不同的视觉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不等厚壳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不等厚壳体的长边侧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不等厚壳体的短边侧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不等厚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的不等厚壳体沿VI-VI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不等厚壳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不等厚壳体的长边侧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不等厚壳体的短边侧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不等厚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7的不等厚壳体沿XI-XI的剖视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3是图7的不等厚壳体沿XIII-XIII的剖视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不等厚壳体加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基体的形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基体的形成过程中热压加工的温度曲线。
图18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基体的形成过程中热弯加工的温度曲线。
图19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表面处理结构的形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说明,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为了简洁,在不同实施例中,省略对相同部件的详细说明。
本申请提供一种不等厚壳体,所述不等厚壳体包括基体,所述基体包含底板及自所述底板一侧大致垂直延伸形成的第一侧板;其中,所述第一侧板为不等厚结构,且所述第一侧板的厚度自与所述底板连接侧向所述第一端面侧逐渐增加;所述第一侧板包括相对的第一内表面、第一外表面及连接所述第一内表面及所述第一外表面的第一端面,所述底板包括平行相对的第二内表面及第二外表面;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形成有收容腔,所述第一内表面及所述第二内表面相接形成所述收容腔的内壁面,所述第一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外表面相接形成所述收容腔的外壁面;及表面处理结构,所述表面处理结构形成于第一内表面、所述第一端面及所述第二内表面的周缘上,所述第二内表面暴露于所述表面处理结构的区域形成所述不等厚壳体的视窗区域。
本申请的不等厚壳体的基体的第一侧板为不等厚结构,且所述第一侧板的端面、内表面及壳体底板的内表面周缘形成有表面处理结构,所述表面处理结构与所述第一侧板的不等厚结构相配合,视觉上使所述不等厚壳体可以具有立体视觉效果,从而可以提供给用户不同的视觉体验。
请参阅图1至图6,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不等厚壳体100包括基体10及表面处理结构20。
所述基体10的材质可以为树脂或者玻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体10的材质为玻璃;例如为康宁玻璃。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基体10采用康宁大猩猩玻璃制成,且所述基体10为2.75D的曲面玻璃通过热弯及热压技术制备形成,其中,热弯及热压即形成所述第一侧板12;更优选地,所述基体10采用第六代大猩猩玻璃(CorningGorilla Glass 6)或更高代大猩猩玻璃制成,其应变点(strain point)例如为572摄氏度,其软化点(softening point)例如为884.9摄氏度;从而,所述基体10具有更好的抗损性能。
本申请中,所述基体10包含底板11及自所述底板11一侧大致垂直延伸形成的第一侧板12,所述底板11与所述第一侧板12之间形成收容腔101。
所述第一侧板12包括相对的第一内表面121、第一外表面122及连接所述第一内表面121及所述第一外表面122的第一端面123;所述底板11包括平行相对的第二内表面111及第二外表面112;所述第一内表面121及所述第二内表面111相接形成所述收容腔101的内壁面,所述第一外表面122与所述第二外表面112相接形成所述收容腔101的外壁面。
本申请中,所述第一侧板12为不等厚结构,且所述第一侧板12的厚度自与所述底板11连接侧向所述第一端面123侧逐渐增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面123与所述第二内表面111相平行;具体地,所述第一内表面121与所述第二内表面111大致相垂直且相平滑连接,所述第一外表面122与所述第二外表面112大致相垂直且相平滑连接,所述第一端面123与所述第一内表面121及所述第一外表面122相垂直。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面123也可以不与所述第二内表面111相平行;例如,所述第一端面123与所述第二内表面111相倾斜,所述第一外表面122与所述第二外112表面也相倾斜;又例如,如图1、图4及图6所示,所述第一端面123与所述第二内表面111倾斜,且所述第一外表面122与所述第二外112表面相共面,具体地,所述第一内表面121与所述第二内表面111相倾斜或大致相垂直,且所述第一内表面121与所述第二内表面111平滑连接,所述第一外表面122与所述第二外表面112共面从而也相平滑连接,所述第一端面123与所述第一内表面121及所述第一外表面122均相倾斜连接。
当然,所述第一端面123也可以有其他的设置方式,并不以上述实施例为限。
本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4至图6,所述基体10整体呈U形,所述基体10包括自所述底板11的相对两侧垂直延伸形成的所述第一侧板12,两所述第一侧板12即为U形的两竖直部分;其中,所述底板11大致为长方形,所述第一侧板12形成于所述底板11的两短边侧,所述底板11的两长边侧不形成侧板,也即,所述底板11的两长边侧的边缘即为所述不等厚壳体100的两长方形的边缘,所述收容腔101为两侧及上方均为开放状的腔体。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基体10也可以有其他形状,并不以上述实施例为限。
请参阅图6,所述表面处理结构20包括第一油墨层21、第二油墨层22及镜面银层23;其中,所述第一油墨层21形成于所述第二内表面111的周缘,所述第二油墨层22形成于所述第一内表面121上,所述镜面银层23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123上,所述第二内表面111暴露于所述表面处理结构20的区域形成所述不等厚壳体100的视窗区域,所述视窗区域也即为透光区域;其中,所述镜面银层23因具有较高的反射特性,从而在与所述第一侧板12的不等厚结构及所述第一油墨层21及第二油墨层22相配合后,可以使所述不等厚壳体100呈现犹如玉石般晶莹剔透感,给用户带来较好的视觉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油墨层21为光固化油墨层,从而可以通过黄光工艺形成所述第一油墨层2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油墨层22为热固化油墨层,可以通过喷涂或涂布工艺加热固化工艺形成所述第二油墨层22;也即,所述第一油墨层21与所述第二油墨层22为不同类型的油墨,分别在不同的工艺流程中制备形成。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底板11与所述第一侧板12平滑过渡,所述第二内表面111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内表面121也为平滑过渡,实际并没有界限,只是为了区分而进行的人为的分割;本申请中,将所述底板11界定为所述不等厚壳体的大平面部分及与大平面部分相连接的曲率较小的一段;因所述第一油墨层21通过黄光工艺形成,黄光工艺在弧度较陡也就是曲率较大的弧面上很难实现,故,本申请将第二油墨层22与黄光工艺形成的第一油墨层21分开形成,也就是说,本申请中,所述曲率较小的一段也并非严格的定义,主要是参考的黄光工艺可以实现的弧面的曲率范围,也就是说,本申请的第二内表面111与第一内表面121的界限实际上取决于黄光工艺的可实现程度;本申请中,将此曲率临界值设为曲率的预设值。
所述第一油墨层21形成于所述第二内表面111的总宽度依设计需要进行;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油墨层21宽度为2毫米左右,例如为1.8毫米至2.2毫米,此宽度可以兼具较好的视觉效果,较好的附着力,较好的生产良率等;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形成于所述第二内表面111的所述第一油墨层21的宽度也可以视需要设计为其他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油墨层21与所述第二油墨层22可以均为黑色油墨层,以使所述不等厚壳体100具有更好的通透效果及更舒适的视觉体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油墨层21与所述第二油墨层22也可以为其他颜色的油墨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油墨层21还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123靠近所述第一内表面121的周缘,对应的,所述镜面银层23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123一侧;优选地,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123的所述第一油墨层21与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123的所述镜面银层23厚度相当且无缝相接。
其中,所述镜面银层23可以通过丝印或其他方式涂覆镜面银油墨并固化形成,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123的第一油墨层21用于使所述镜面银层23不会跑出所述第一端面123,也即,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123的第一油墨层21用于对所述镜面银层23进行限位,因所述第一油墨层21采用黄光工艺形成,边缘较为整齐,用所述第一油墨层21对所述镜面银层23进行限位后,所述镜面银层23的边缘也能够比较整齐,从而即使所述第一端面123的表面的层的边缘较为整齐,不会有毛边现象,外观较为美观;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他工艺手段对所述镜面银层23进行限位,例如在镜面银层23边缘形成可剥胶等可剥离物进行遮挡,也能使所述镜面银层23的边缘较为整齐,此时即可以在所述第一端面123靠近所述第一内表面121的边缘不设置所述第一油墨层21。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123的所述第一油墨层21的宽度为0.2毫米左右,例如为0.1毫米至0.3毫米,此宽度的所述第一油墨层21可以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及较好的生产良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123的所述第一油墨层21的宽度也可以视需要设计为其他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油墨层23还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123上,且位于所述第一端面123的所述第一油墨层21及所述镜面银层23的表面;其中,优选地,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123的所述第二油墨层23与形成于所述第一内表面121的所述第二油墨层23为同一工艺形成的从而为一体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油墨层22还形成于部分的所述第一油墨层21的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所述不等厚壳体100的底板11的四角形成有倒角,所述第一侧板12对应所述底板11的倒角的位置的区域与所述倒角的形状相匹配,也就是说弯曲弧度相同;本申请中,定义所述第一侧板12对应所述底板11的倒角的区域为连接部124,也即,所述连接部124对应所述倒角设置,定义所述第一侧板12对应所述底板11的相邻倒角之间的区域为主体部125,其中,所述连接部124使所述不等厚壳体100的机械强度较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124与所述主体部125圆滑连接;所述连接部124自远离所述主体部125的一侧向靠近所述主体部125的一侧的高度呈渐变增加,直至与所述主体部125的高度相同;所述连接部124自远离所述主体部125的一侧向靠近所述主体部125的一侧的厚度呈渐变增加,直至相同高度与所述主体部125的厚度相同,从而所述第一端面123对应所述连接部124的宽度沿远离所述主体部125的方向渐变至0。
可以理解,所述连接部124与所述底板11及所述主体部125为一体结构,例如为同一块玻璃通过同一热弯及热压工艺制备形成的。
请参阅图7至图14,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不等厚壳体100a包括基体10及表面处理结构20。
所述基体10的材质可以为树脂或者玻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体10的材质为玻璃;例如为康宁玻璃。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基体10采用康宁大猩猩玻璃制成,且所述基体10为2.75D的曲面玻璃通过热弯及热压技术制备形成,其中,热弯及热压即形成所述第一侧板12;更优选地,所述基体10采用第六代大猩猩玻璃(CorningGorilla Glass 6)或更高代大猩猩玻璃制成,其应变点strain point例如为572摄氏度,其软化点softening point例如为884.9摄氏度;从而,所述基体10具有更好的抗损性能。
本申请中,所述基体10包含底板11及自所述底板11一侧大致垂直延伸形成的第一侧板12,所述底板11与所述第一侧板12之间形成收容腔101。
所述第一侧板12包括相对的第一内表面121、第一外表面122及连接所述第一内表面121及所述第一外表面122的第一端面123;所述底板11包括平行相对的第二内表面111及第二外表面112;所述第一内表面121及所述第二内表面111相接形成所述收容腔101的内壁面,所述第一外表面122与所述第二外表面112相接形成所述收容腔101的外壁面。
本申请中,所述第一侧板12为不等厚结构,且所述第一侧板12的厚度自与所述底板11连接侧向所述第一端面123侧逐渐增加。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端面123与所述第二内表面111相平行;具体地,所述第一内表面121与所述第二内表面111大致相垂直且相平滑连接,所述第一外表面122与所述第二外表面112大致相垂直且相平滑连接,所述第一端面123与所述第一内表面121及所述第一外表面122相垂直。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面123也可以不与所述第二内表面111相平行;例如,所述第一端面123与所述第二内表面111相倾斜,所述第一外表面122与所述第二外112表面也相倾斜;又例如,所述第一端面123与所述第二内表面111倾斜,且所述第一外表面122与所述第二外112表面相共面,具体地,所述第一内表面121与所述第二内表面111相倾斜或大致相垂直,且所述第一内表面121与所述第二内表面111平滑连接,所述第一外表面122与所述第二外表面112共面从而也相平滑连接,所述第一端面123与所述第一内表面121及所述第一外表面122均相倾斜连接。
当然,所述第一端面123也可以有其他的设置方式,并不以上述实施例为限。
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板11大致呈长方形;所述基体10还包括第二侧板13;具体地,请参阅图7至图10及图13至图14,所述基体10包括自所述底板11两对两侧大致垂直延伸形成的所述第一侧板12及自所述底板11另相对两侧大致垂直延伸形成的第二侧板13,每个所述第二侧板13均与两个所述第一侧板12相邻且相接;所述第二侧板13包括相对的第三内表面131、第三外表面132及连接所述第二内表面131及所述第三外表面132的第二端面133,所述第一内表面121、所述第二内表面111及所述第三内表面131一并形成所述收容腔101的内壁面,所述第一外表面122、所述第二外表面112及所述第三外表面132一并形成所述收容腔101的外壁面;也就是说,所述底板11的四周都形成有侧板,从而所述收容腔101是四个侧板与一个底板合围形成的腔体;所述第一侧板12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侧板13的长度,也即,所述第一侧板12位于所述底板11的短边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4,两所述第一侧板12的第一端面123也可以如前述与所述第二内表面111相平行;可以理解,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面123与所述第二内表面111也可以如前所述相倾斜,且所述第一外表面122与所述第二外表面112相共面;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面123还可以为其他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前述对玻璃的热弯及热压工艺还形成所述第二侧板13;所述第二侧板13可以为等厚结构,也可以为不等厚结构,当所述第二侧板13为不等厚结构时,所述第二侧板13的厚度可以自与所述底板11连接侧向所述第二端面133侧逐渐增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板13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侧板12的高度,也即,所述第二端面133高于所述第一端面123;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板13的高度也可以等于或小于所述第一侧板12的高度。
所述第二端面133的设置与所述第一端面123的设置类似,即,可以与所述第二内表面111相平行,也可以不与所述第二内表面111相平行,例如,所述第一端面123与所述第二内表面111相倾斜,所述第一外表面122与所述第二外112表面还可以相共面。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基体10的底板11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并不以上述实施例为限。
请参阅图12,所述表面处理结构20包括第一油墨层21、第二油墨层22及镜面银层23;其中,所述第一油墨层21形成于所述第二内表面111的周缘,所述第二油墨层22形成于所述第一内表面121上,所述镜面银层23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123上;所述第二内表面111暴露于所述表面处理结构20的区域形成所述不等厚壳体100的视窗区域;其中,所述镜面银层23因具有较高的反射特性,从而在与所述第一侧板12的不等厚结构及所述第一油墨层21及第二油墨层22相配合后,可以使所述不等厚壳体100呈现犹如玉石般晶莹剔透感,给用户带来较好的视觉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油墨层21为光固化油墨层,从而可以通过黄光工艺形成所述第一油墨层21。
在一些所述中,所述第二油墨层22为热固化油墨层,可以通过喷涂或涂布工艺加热固化工艺形成所述第二油墨层22;也即,所述第一油墨层21与所述第二油墨层22为不同类型的油墨,分别在不同的工艺流程中制备形成。
所述第一油墨层21形成于所述第二内表面111的总宽度依设计需要进行;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油墨层21宽度为2毫米左右,例如为1.8毫米至2.2毫米,此宽度可以兼具较好的视觉效果,较好的附着力,较好的生产良率等;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形成于所述第二内表面111的所述第一油墨层21的宽度也可以视需要设计为其他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油墨层21与所述第二油墨层22可以均为黑色油墨层,以使所述不等厚壳体100具有更好的通透效果及更舒适的视觉体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油墨层21与所述第二油墨层22也可以为其他颜色的油墨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油墨层21还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123靠近所述第一内表面121的周缘,对应的,所述镜面银层23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123一侧;优选地,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123的所述第一油墨层21与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123的所述镜面银层23厚度相当且无缝相接。
其中,所述镜面银层23可以通过丝印等工艺形成,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123的第一油墨层21用于使所述镜面银层23不会跑出所述第一端面123,也即,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123的第一油墨层21用于对所述镜面银层23进行限位,因所述第一油墨层21采用黄光工艺形成,边缘较为整齐,用所述第一油墨层21对所述镜面银层23进行限位后,所述镜面银层23的边缘也能够比较整齐,从而即使所述第一端面123的表面的层的边缘较为整齐,不会有毛边现象,外观较为美观;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他工艺手段对所述镜面银层23进行限位,例如在镜面银层23边缘形成可剥胶等可剥离物进行遮挡,也能使所述镜面银层23的边缘较为整齐,此时即可以在所述第一端面123靠近所述第一内表面121的边缘不设置所述第一油墨层21。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123的所述第一油墨层21的宽度为0.2毫米左右,例如为0.1毫米至0.3毫米,此宽度的所述第一油墨层21可以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及较好的生产良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123的所述第一油墨层21的宽度也可以视需要设计为其他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第二油墨层23还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123上,且位于所述第一端面123的所述第一油墨层21及所述镜面银层23的表面;其中,优选地,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123的所述第二油墨层23与形成于所述第一内表面121的所述第二油墨层23为同时且同一工艺形成的从而为一体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4,所述第一油墨层21还形成于所述第二端面133上,所述第二油墨层22还形成于所述第三内表面13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2及图14,所述第二油墨层22还形成于部分的所述第一油墨层21的表面。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底板11与所述第一侧板12及所述第二侧板13平滑过渡,所述第二内表面111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内表面121及所述第二侧板13的第三内表面131也为平滑过渡,实际并没有界限,只是为了区分而进行的人为的分割;本申请中,将所述底板11界定为所述不等厚壳体的大平面部分及与大平面部分相连接的曲率较小的一段;因所述第一油墨层21通过黄光工艺形成,黄光工艺在弧度较陡也就是曲率较大的弧面上很难实现,故,本申请将第二油墨层22与黄光工艺形成的第一油墨层21分开形成,也就是说,本申请中,所述曲率较小的一段也并非严格的定义,主要是参考的黄光工艺可以实现的弧面的曲率范围,也就是说,本申请的第二内表面111与第一内表面121及第三内表面131的界限实际上取决于黄光工艺的可实现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不等厚壳体100的底板11的四角形成有倒角;本申请中,所述第一侧板12与所述第二侧板13平滑连接,并无界限,本申请中,为了方便描述,人为定义与所述倒角对应的侧板属于所述第一侧板12,其中,所述第一侧板12对应所述底板11的倒角的位置的区域与所述倒角的形状相匹配,也就是说弯曲弧度相同;本申请中,更具体地,定义所述第一侧板12对应所述底板11的倒角的区域为连接部124,也即,所述连接部124对应所述倒角设置,定义所述第一侧板12对应所述底板11的相邻倒角之间的区域为主体部125,其中,所述连接部124使所述不等厚壳体100的机械强度较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124与所述主体部125圆滑连接;所述连接部124自远离所述主体部125的一侧向靠近所述主体部125的一侧的高度呈渐变增加,直至与所述主体部125的高度相同;所述连接部124自远离所述主体部125的一侧向靠近所述主体部125的一侧的厚度呈渐变增加,直至相同高度与所述主体部125的厚度相同;所述连接部124与所述第二侧板13也为平滑连接,此处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所述连接部124与所述底板11、所述主体部125及所述第二侧板13为一体结构,例如为同一块玻璃通过同一热弯及热压工艺制备形成的。
优选地,所述第二侧板13为等厚结构,且所述第二侧板13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侧板12的主体部125的厚度,从而所述第二侧板13的厚度可以较小;进一步,所述第二端面133的宽度还远小于所述主体部125对应的第一端面123的宽度;所述第二侧板13的厚度较小,可以使得所述不等厚壳体100a的整体尺寸较小,适应终端设备轻薄化的需求。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不等厚壳体的加工方法,包括:制备基体,所述基体包含底板及自所述底板一侧大致垂直延伸形成的第一侧板;其中,所述第一侧板为不等厚结构,且所述第一侧板的厚度自与所述底板连接侧向所述第一端面侧逐渐增加;所述第一侧板包括相对的第一内表面、第一外表面及连接所述第一内表面及所述第一外表面的第一端面,所述底板包括平行相对的第二内表面及第二外表面;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形成收容腔,所述第一内表面及所述第二内表面相接形成所述收容腔的内壁面,所述第一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外表面相接形成所述收容腔的外壁面;及,在所述基体表面形成表面处理结构,得到不等厚壳体;其中,所述表面处理结构形成于第一内表面、所述第一端面及所述第二内表面的周缘上。
如图15所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的不等厚壳体的加工方法包括:
S301,制备基体,所述基体包含底板及自所述底板一侧大致垂直延伸形成的第一侧板;其中,所述第一侧板为不等厚结构,且所述第一侧板的厚度自与所述底板连接侧向所述第一端面侧逐渐增加;所述第一侧板包括相对的第一内表面、第一外表面及连接所述第一内表面及所述第一外表面的第一端面,所述底板包括平行相对的第二内表面及第二外表面;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形成收容腔,所述第一内表面及所述第二内表面相接形成所述收容腔的内壁面,所述第一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外表面相接形成所述收容腔的外壁面;
S302,在所述基体表面形成表面处理结构,得到不等厚壳体;其中,所述表面处理结构形成于第一内表面、所述第一端面及所述第二内表面的周缘上。
所述基体的材质可以为树脂或者玻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体10的材质为玻璃;例如为康宁玻璃。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基体10采用康宁大猩猩玻璃制成,且所述基体10为2.75D的曲面玻璃通过热弯及热压技术制备形成,其中,热弯及热压即形成所述第一侧板12;更优选地,所述基体10采用第六代大猩猩玻璃(CorningGorilla Glass 6)或更高代大猩猩玻璃制成,其应变点(strain point)例如为572摄氏度,其软化点(softening point)例如为884.9摄氏度;从而,所述基体10具有更好的抗损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6,所述基体的制备方法包括:
S3011,制备2.75D的曲面玻璃;
其中,可以通过CNC加工形成2.75D的曲面玻璃;例如,通过3D软件,以外表面为基准面对3D不等厚造型进行逆推展开,形成2.75D中间态设计图,之后提供等厚的平面玻璃原料,例如2.65毫米厚的玻璃,然后通过CNC加工所述平面玻璃形成2.75D半成品;
在一些实施例中,CNC加工所述平面玻璃形成2.75D半成品的方法可以包括:
使用砖石刀进行开料,获得方形CNC原料,开料尺寸相较2.75D长宽单边放大0.3mm;使用带刀库玻璃精雕机,对上述原材进行仿形加工,刀具采用独特设计的扇形砂轮棒,开粗使用200~300#,加工步进为0.5~0.6mm,转速32000rpm/min,Z向余量为0.12mm;中修采用600~800#砂轮棒,加工步进为0.3~0.4mm,转速32000rpm/min,Z向余量为0.04mm;精修采用600~800#砂轮棒,加工步进为0.2mm,转速32000rpm/min,获得所需2.75D尺寸。
其中,形成2.75D的曲面玻璃之后还可以对所述曲面玻璃进行抛光,去除CNC加工刀纹印,获得光亮表面;抛光的条件参数可以为:采用黑色尼龙胶丝(直径0.3mm),上盘转速150~180rpm/min,下盘转速30~45rpm/min,压力100~150kg,时间1800~2400s。
S3012,对所述2.75D的曲面玻璃进行热弯加工;
其中,可以使用石墨模具对所述2.75D的曲面玻璃进行热弯加工;所述石墨模具的材质例如可以为西格里R8510,其中,石墨的颗粒度例如为4微米至5微米,以使所述石墨模具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
其中,在采用所述石墨模具对所述2.75D的曲面玻璃进行热弯加工时,使模具的短边区域模具Z向避空0.3毫米至0.5毫米,从而避免大面受力与短边受力出现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弯加工的温度曲线请参阅图17,其中,成型温度为750摄氏度(℃)左右,热弯加工的压力为100千克力,热弯的时间为80秒。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热弯之后的玻璃并没有完全成型,故还需要进行下一步骤:
S3013,对所述2.75D的曲面玻璃进行热压加工,得到所述基体。
其中,对所述2.75D的曲面玻璃进行热弯加工后,在所述石墨模具对所述2.75D的曲面玻璃进行热压加工,使模具的短边直接挤压玻璃,使玻璃通过石墨模具内腔进行塑形,完成短边不等厚成型,也即形成不等厚结构的所述第一侧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压加工的温度曲线请参阅图18,其中,成型温度为780摄氏度左右,热弯加工的压力为120千克力,热弯的时间为90秒。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玻璃进行热弯及热压加工后,还对其进行抛光;其中,抛光包括对玻璃的凹凸面进行抛光,还包括对所述第一侧板的内表面进行抛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抛光之后还对所述玻璃进行强化处理;其中,强化处理包括两次强化浴,每次强化浴都包含预热及强化;具体地,第一次强化浴的盐浴参数为:50%Na+,50%K+,0.3%LI+,预热温度为300℃,预热温度为15分钟(min),强化温度为390℃,强化时间为190min,第二次强化浴的盐浴参数为:6%Na+,94%K+,0.0%Li+,预热温度为300℃,预热时间为10min,强化温度为380℃,强化时间为39min。
其中,可以理解,如果还形成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的形成方式也可前前述的第一侧板的形成方式进行,且可与所述第一侧板在同一模具及同一工艺内同时形成,也即可以使所述模具的长边挤压玻璃,以在曲面玻璃的长边形成所述第二侧板,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形成的所述基体的结构,例如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的结构,可以参前述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9,所述表面处理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
S3021,通过黄光工艺在所述第二内表面的周缘形成第一油墨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黄光工艺在所述第二内表面的周缘形成第一油墨层的同时,还在所述第一端面靠近所述第一内表面的边缘形成所述第一油墨层,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的第一油墨层用于使后续步骤中的镜面银层不会跑出所述第一端面,且使所述第一端面的边缘较为整齐,不会有毛边现象。
其中,当形成的不等厚壳体还包含第二侧板时,还可以视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三内表面的弧度,也就是说,如果所述第三内表面的弧度小于所述预定值,还在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三内表面同时形成所述第一油墨层。
S3022,在所述第一端面形成镜面银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丝印工艺在所述第一端面形成镜面银层;其中,可以采用低网版张力的聚酯网版(13~15N),刮刀采用75°硅胶,以保证在不等厚的第一侧板的所述第一端面进行丝印时,无明显肥油现象。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喷涂等工艺在所述第一端面形成镜面银层。
S3023,通过涂覆及热固化工艺在所述第一内表面形成第二油墨层。
其中,所述涂覆工艺优选可以为喷涂工艺,以能够在曲率较大的弧面均匀的形成所述第二油墨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涂覆及热固化工艺在所述第一内表面形成第二油墨层的同时还在所述第一端面上形成所述第二油墨层,也即,还在所述第一端面上的所述第一油墨层及所述镜面银层的表面形成所述第二油墨层;其中,优选地,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的所述第二油墨层与形成于所述第一内表面的所述第二油墨层为同时且同一工艺形成的从而为一体结构,从而结构的一体性较好,机械性能也较好。
其中,当形成的不等厚壳体还包含第二侧板时,还可以视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三内表面的弧度,也就是说,如果所述第三内表面的弧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定值,还在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三内表面同时形成所述第二油墨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油墨层的厚度为20微米左右,例如为15微米至25微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两次喷涂形成所述第二油墨层,以使所述第二油墨层更均匀,厚度更适宜。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喷涂形成所述第二油墨层之前,在所述第二内表面形成一可剥离的保护膜,以防止所述第二油墨层形成于所述不等厚壳体的视窗区域;其中,在具体操作时,所述保护膜可以大于所述第一油墨层的内框的尺寸且小于所述第一油墨层的外框的尺寸,从而可以避免贴合偏位造成的所述第二油墨层超出所述第一油墨层的内框,还可以避免所述第二油墨层与所述第一油墨层之间有间隙;此时,可以理解,所述第二油墨层还形成于部分的所述第一油墨层的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形成的所述表面处理结构的设置,例如所述第一油墨层、第二油墨层及镜面银层的设置方式,可以参前述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第四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400,如图20所示,所述终端设备400包括如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所述的不等厚壳体100、100a。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设备400可以包括显示屏等,所述不等厚壳体100、100a可用作所述终端设备400的前盖以用于收容所述终端设备400的显示屏等结构;其中,所述不等厚壳体100、100a的视窗区域可以与所述终端设备400的显示屏的显示区域相对应。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所述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4)

1.一种不等厚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体,所述基体包含底板及自所述底板一侧大致垂直延伸形成的第一侧板;其中,所述第一侧板为不等厚结构,所述第一侧板包括相对的第一内表面、第一外表面及连接所述第一内表面及所述第一外表面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侧板的厚度自与所述底板连接侧向所述第一端面侧逐渐增加;所述底板包括平行相对的第二内表面及第二外表面;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形成有收容腔,所述第一内表面及所述第二内表面相接形成所述收容腔的内壁面,所述第一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外表面相接形成所述收容腔的外壁面;及
表面处理结构,所述表面处理结构形成于第一内表面、所述第一端面及所述第二内表面的周缘上,所述第二内表面暴露于所述表面处理结构的区域形成所述不等厚壳体的视窗区域;其中,所述表面处理结构包括镜面银层、第一油墨层及第二油墨层,所述镜面银层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一油墨层形成于所述第二内表面的周缘,所述第二油墨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内表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等厚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墨层为光固化油墨层,所述第二油墨层为热固化油墨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不等厚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墨层还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靠近所述第一内表面的周缘,所述镜面银层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的所述第一油墨层以外的区域,其中,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的所述第一油墨层与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的所述镜面银层厚度相当且无缝相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不等厚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墨层还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上,且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所述第一油墨层及所述镜面银层的表面,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的所述第二油墨层与形成于所述第一内表面的所述第二油墨层为一体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等厚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整体呈U形,所述基体包括自所述底板的相对两侧垂直延伸形成的所述第一侧板,两所述第一侧板即为U形的两竖直部分;其中,所述底板为长方形,所述第一侧板形成于所述底板的两短边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等厚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为长方体的筒状;所述基体包括自所述底板两对两侧垂直延伸形成的所述第一侧板及自所述底板另相对两侧垂直延伸形成的第二侧板,每个所述第二侧板均与两个所述第一侧板相接;所述第二侧板包括相对的第三内表面、第三外表面及连接所述第二内表面及所述第三外表面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一内表面、所述第二内表面及所述第三内表面一并形成所述收容腔的内壁面,所述第一外表面、所述第二外表面及所述第三外表面一并形成所述收容腔的外壁面;所述第一侧板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侧板的长度;所述表面处理结构还形成于所述第三内表面及所述第二端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不等厚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为等厚结构;或,所述第二侧板为不等厚结构,且所述第二侧板的厚度自与所述底板连接侧向所述第二端面侧逐渐增加。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等厚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内表面相平行;或,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内表面倾斜,且所述第一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外表面相共面。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不等厚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的材质为树脂或玻璃。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不等厚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为2.75D的曲面玻璃通过热弯及热压技术制备形成,其中,热弯及热压形成所述第一侧板。
11.一种不等厚壳体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备基体,所述基体包含底板及自所述底板一侧垂直延伸形成的第一侧板;其中,所述第一侧板为不等厚结构,所述第一侧板包括相对的第一内表面、第一外表面及连接所述第一内表面及所述第一外表面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侧板的厚度自与所述底板连接侧向所述第一端面侧逐渐增加;所述底板包括平行相对的第二内表面及第二外表面;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形成收容腔,所述第一内表面及所述第二内表面相接形成所述收容腔的内壁面,所述第一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外表面相接形成所述收容腔的外壁面;及
在所述基体表面形成表面处理结构,得到不等厚壳体;其中,所述表面处理结构形成于第一内表面、所述第一端面及所述第二内表面的周缘上,所述第二内表面暴露于所述表面处理结构的区域形成所述不等厚壳体的视窗区域,所述表面处理结构包括镜面银层、第一油墨层及第二油墨层,所述镜面银层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一油墨层形成于所述第二内表面的周缘,所述第二油墨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内表面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不等厚壳体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的制备方法包括:
制备2.75D的曲面玻璃;及
热弯及热压所述曲面玻璃,在所述曲面玻璃上形成所述第一侧板。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不等厚壳体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表面处理结构的方法包括:
通过黄光工艺在所述第二内表面的周缘形成第一油墨层;
在所述第一端面形成镜面银层;及
通过涂覆及热固化工艺在所述第一内表面形成第二油墨层。
14.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不等厚壳体。
CN202010968854.4A 2020-09-15 2020-09-15 不等厚壳体、其加工方法及终端设备 Active CN1120043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68854.4A CN112004342B (zh) 2020-09-15 2020-09-15 不等厚壳体、其加工方法及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68854.4A CN112004342B (zh) 2020-09-15 2020-09-15 不等厚壳体、其加工方法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04342A CN112004342A (zh) 2020-11-27
CN112004342B true CN112004342B (zh) 2021-06-15

Family

ID=73469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68854.4A Active CN112004342B (zh) 2020-09-15 2020-09-15 不等厚壳体、其加工方法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043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00959B (zh) * 2020-12-18 2022-11-15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电子设备的盖板和具有其的电子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01049A (zh) * 2018-05-25 2018-08-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电子装置和壳体的制造方法
CN108551501A (zh) * 2018-03-30 2018-09-1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移动终端和壳体的制造方法
CN108574750A (zh) * 2018-05-25 2018-09-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电子装置和壳体的制造方法
CN110087412A (zh) * 2019-04-25 2019-08-0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壳体及其制备方法
CN209225060U (zh) * 2018-12-27 2019-08-09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后视镜盖板及车载后视镜
CN111355832A (zh) * 2020-04-14 2020-06-3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不等厚壳体、其加工方法及终端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010772U (zh) * 2017-04-11 2018-02-13 深圳市艾励美特科技有限公司 防撞手机壳
CN207947974U (zh) * 2018-02-12 2018-10-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51501A (zh) * 2018-03-30 2018-09-1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移动终端和壳体的制造方法
CN108401049A (zh) * 2018-05-25 2018-08-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电子装置和壳体的制造方法
CN108574750A (zh) * 2018-05-25 2018-09-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电子装置和壳体的制造方法
CN209225060U (zh) * 2018-12-27 2019-08-09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后视镜盖板及车载后视镜
CN110087412A (zh) * 2019-04-25 2019-08-0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壳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55832A (zh) * 2020-04-14 2020-06-3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不等厚壳体、其加工方法及终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04342A (zh) 2020-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28130B1 (ko) 장식 시트
US20180086663A1 (en) Thermoformed cover glass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CN112004342B (zh) 不等厚壳体、其加工方法及终端设备
JPS5813501B2 (ja) ガラス被覆眼鏡用メニスカスレンズの製法
CN111591080A (zh) 玻璃壳体组件及其制作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7497986B (zh) 一种壳体制作方法、壳体及移动终端
CN102480865B (zh) 一种电子产品壳体及其制造方法
US20180037486A1 (en) Glass housing,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thereof
WO2014042839A1 (en) Compound parts
CN108275887A (zh) 一种3d玻璃上色方法
CN106101593A (zh) 一种曲面屏显示器边框及其制造工艺
CN112873938A (zh) 一种内置具有纹理效果的膜片的外壳的制作工艺
CN112830667A (zh) 玻璃件的纹理制作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2867301B (zh) 壳体组件、制备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7683040A (zh) 一种壳体制作方法、壳体及移动终端
CN107717348B (zh) 一种壳体制作方法、壳体及移动终端
CN107888739A (zh) 一种壳体制作方法、壳体及移动终端
EP4050869A1 (en) Electronic device housing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040681A (zh) 壳体加工方法、壳体及电子设备
EP0532340A2 (en) A synthetic resin decorative product and a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same
EP3224032B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lens for spectacles
CN111847849A (zh) 一种玻璃热弯工艺及其3d玻璃制备方法中的应用
CN107738074B (zh) 一种壳体制作方法、壳体及移动终端
CN103361686B (zh) 一种手机模型产品的外表面的镀铬效果的加工方法
CN110627377A (zh) 曲面强化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