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88222A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88222A
CN111988222A CN202010897728.4A CN202010897728A CN111988222A CN 111988222 A CN111988222 A CN 111988222A CN 202010897728 A CN202010897728 A CN 202010897728A CN 111988222 A CN111988222 A CN 1119882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link
data transmission
node
net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9772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轩
陈佳业
熊振
蔡乐
苑中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tease Hangzhou Networ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tease Hangzhou Networ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tease Hangzhou Network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tease Hangzhou Networ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9772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88222A/zh
Publication of CN1119882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882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8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route fault re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33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using encapsulation techniques, e.g. tunne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4Multipath
    • H04L45/245Link aggregation, e.g. trun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涉及数据通信技术领域,可以应用于实现虚拟扩展局域网中边缘接入的高可用数据传输场景。该数据传输方法包括:获取由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数据;判断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是否为连通状态;如果第一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为非连通状态,则通过第一横联链路将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节点;其中,第一横联链路为第一数据传输节点与第二数据传输节点之间的数据链路;控制第二数据传输节点通过第二数据链路将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网络设备。本公开可以在通过边缘接入的单台设备出现故障时,实现快速恢复数据传输的目的。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数据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边缘接入可以是指用户能够根据其自身的网络运营商,选择访问服务器对应的运营商网际互连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从而实现增加服务的稳定性,减少延迟的效果。在虚拟扩展局域网(Virtual Extensible Local Area Network,VXLAN)中,通常提供边缘接入的高可用方案。
目前用于实现边缘接入的高可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两种:一是,边缘叶子节点(Board Leaf Node)依靠等价多路径路由(Equal Cost Multi Path,ECMP)实现高可用方案;其中,边缘叶子节点可以为VXLAN网络的中的边缘节点,通常位于运营商接入点。二是,服务器叶子节点(Server Leaf Node)之间使用跨设备链路聚合(Multichassis LinkAggregation Group,M-LAG)实现多活方案;其中,服务器叶子节点可以为VXLAN网络中的叶子节点,通常位于服务器机房服务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虚拟扩展局域网中现有的边缘接入高可用方案由于单台设备出现故障而导致的数据包丢失、通信中断的问题。
本公开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发明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虚拟扩展局域网中的第一数据传输节点,包括:获取由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数据;判断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是否为连通状态;如果第一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为非连通状态,则通过第一横联链路将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节点;其中,第一横联链路为第一数据传输节点与第二数据传输节点之间的数据链路;控制第二数据传输节点通过第二数据链路将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网络设备。
可选的,上述方法还包括:如果第一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为连通状态,则通过第一数据链路将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网络设备。
可选的,第一网络设备为内网路由器,目标数据为第一输出报文,获取由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数据,包括:获取内网路由器发送的第一输出报文。
可选的,第二网络设备包括外网路由器,第二数据传输节点包括第二边缘节点,控制第二数据传输节点通过第二数据链路将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网络设备,包括:控制第二边缘节点对第一输出报文进行解封装处理,生成第一输出数据;控制第二边缘节点通过第二数据链路将第一输出数据发送至外网路由器。
可选的,上述方法还包括:响应于故障重启指令,建立虚拟传输通道;虚拟传输通道包括二层转发节点与三层转发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恢复第一数据链路。
可选的,恢复第一数据链路,包括:获取预设时间段,并在预设时间段之后恢复第一数据链路。
可选的,第一数据传输节点包括第一服务器节点,第二数据传输节点包括第二服务器节点,第一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第二网络设备包括边界路由器,目标数据包括第二输出数据,通过第一横联链路将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节点,包括:将第二输出数据发送至第二服务器节点;控制第二服务器节点对第二输出数据进行封装处理,以生成第二输出报文;其中,第二输出报文基于虚拟传输通道传输。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由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数据;判断模块,用于判断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是否为连通状态;数据转发模块,用于如果第一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为非连通状态,则通过第一横联链路将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节点;其中,第一横联链路为第一数据传输节点与第二数据传输节点之间的数据链路;第一数据发送模块,用于控制第二数据传输节点通过第二数据链路将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网络设备。
可选的,数据传输装置还包括第二数据发送模块,用于如果第一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为连通状态,则通过第一数据链路将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网络设备。
可选的,数据获取模块包括第一报文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内网路由器发送的第一输出报文。
可选的,第一数据发送模块包括数据发送单元,用于控制第二边缘节点对第一输出报文进行解封装处理,生成第一输出数据;控制第二边缘节点通过第二数据链路将第一输出数据发送至外网路由器。
可选的,数据传输装置还包括通道建立模块,用于响应于故障重启指令,建立虚拟传输通道;虚拟传输通道包括二层转发节点与三层转发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恢复第一数据链路。
可选的,通道建立模块包括链路恢复单元,用于获取预设时间段,并在预设时间段之后恢复第一数据链路。
可选的,数据转发模块包括数据转发单元,用于将第二输出数据发送至第二服务器节点;控制第二服务器节点对第二输出数据进行封装处理,以生成第二输出报文;其中,第二输出报文基于虚拟传输通道传输。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根据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根据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获取由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数据;判断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是否为连通状态;如果第一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为非连通状态,则通过第一横联链路将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节点;其中,第一横联链路为第一数据传输节点与第二数据传输节点之间的数据链路;控制第二数据传输节点通过第二数据链路将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网络设备。通过本公开的数据传输方法,当虚拟扩展局域网中任一数据传输节点与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链路发生故障时,可以通过两个数据传输节点之间的横联链路将数据转发至另一数据传输节点,确保数据能够正常转发。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现有技术中边缘叶子节点依靠ECMP进行数据传输的网络结构图;
图2示意性示出了现有技术中服务器叶子节点之间使用M-LAG进行数据传输的网络结构图;
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边缘叶子节点之间添加三层横联链路后的网络结构图;
图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当第一边缘叶子节点与外网路由器之间的数据链路断开时的数据流向图;
图6示意性示出了边缘叶子节点之间未添加三层横联链路且第一边缘叶子节点故障重启时的数据流向图;
图7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通过三层横联链路建立VXLAN隧道后的数据流向图;
图8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双归服务器叶子节点之间添加三层横联链路后的网络结构图;
图9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通过三层横联链路建立的VXLAN隧道进行数据传输时的数据流向图;
图10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方框图;
图1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框图;
图1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例。然而,示例实施例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例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方法、装置、实现、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公开的各方面。
附图中所示的方框图仅仅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即,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软件硬化的模块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功能实体的一部分,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目前,用于实现边缘接入高可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两种:方案一,边缘叶子节点与上下联之间通过ECMP实现高可用;方案二,服务器叶子节点之间通过M-LAG实现二层的高可用。然而,上述方案在实现过程中存在不足。
对于方案一,参考图1,图1示意性示出了现有技术中边缘叶子节点依靠ECMP进行数据传输的网络结构图。在边缘叶子节点与上下联链路之间通过ECMP实现高可用时,当单台的边缘叶子节点的上联链路(即与外网路由器之间的链路)断开时,基于虚拟扩展局域网(Virtual Extensible Local Area Network,VXLAN)隧道协议的回复报文解包后,无法向上联转发,导致数据包被丢失,通信中断。
对于方案二,参考图2,图2示意性示出了现有技术中服务器叶子节点之间使用M-LAG进行数据传输的网络结构图。M-LAG是一种实现跨设备链路聚合的机制,将一台设备与另外两台设备进行跨设备链路聚合,从而把链路可靠性从单板级提高到了设备级,服务器叶子节点之间通过M-LAG实现二层的高可用,其中,数据链路210可以为M-LAG二层横联链路。当单台的服务器叶子节点的上联链路(即与边界路由器之间的链路)断开时,VXLAN隧道将变为未建立(down)状态,服务器的回复报文抵达时,由于VXLAN隧道未建立,无法进行VXLAN封装,导致数据包被丢失,通信中断。
基于此,在本示例实施例中,首先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数据传输方法运用于虚拟扩展局域网的数据传输节点,可以利用服务器来实现本公开的用数据传输方法,也可以利用终端设备来实现本公开所述的方法,其中,本公开中描述的终端可以包括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移动终端,以及诸如台式计算机等固定终端。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流程的示意图。参考图3,该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10,获取由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数据。
步骤S320,判断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是否为连通状态。
步骤S330,如果第一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为非连通状态,则通过第一横联链路将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节点;其中,第一横联链路为第一数据传输节点与第二数据传输节点之间的数据链路。
步骤S340,控制第二数据传输节点通过第二数据链路将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网络设备。
根据本示例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当虚拟扩展局域网中任一数据传输节点与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链路发生故障时,可以通过两个数据传输节点之间的横联链路将数据转发至另一数据传输节点,确保数据能够正常转发。
下面,将对本示例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在步骤S310中,获取由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数据。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网络设备可以是局域网中的数据传输设备,例如,第一网络设备可以是内网路由器、外网路由器、接入层交换机和边界路由器等。目标数据可以是局域网中进行传输的数据。第一数据传输节点可以是连接在局域网中用于数据传输的终端设备,例如,第一数据传输节点可以是边缘叶子节点或服务器叶子节点。边缘叶子节点可以是VXLAN网络中的边缘节点,通常位于网络运营商接入点,可以用于对接网络运营商。服务器叶子节点可以是VXLAN网络中的叶子节点,通常位于服务器机房服务点。
当第一数据传输节点在局域网中进行数据传输时,可以先获取由第一网络设备发送至第一数据传输节点的目标数据。由于虚拟扩展局域网在进行数据传输时,既有从某一机构内部网络发往外部网络的出方向数据,也有从外部网络传输至机构内部网络的入方向数据。因此,可以根据第一网络设备的具体类型,判断目标数据是出方向数据或是入方向数据,并进行对应的数据传输。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获取内网路由器发送的第一输出报文。内网路由器可以是处于外部网络与某一机构内部数据层之间的数据传输设备,内网路由器可以转发由边缘叶子节点传输来的外部网络数据,或将边界路由器发送来的机构内部数据传输至边缘叶子节点,以由边缘叶子节点将机构内部数据通过外部路由器发送至外部网络。第一输出报文可以是对网络数据进行基于VXLAN隧道协议封装后所形成的带有VXLAN报文头的传输报文。
在本示例性本实施例中,以由内网路由器向外网路由器传输数据为例,即出方向数据的数据传输过程为例,对本公开的数据传输方法进行说明。当第一网络设备为内网路由器时,第一数据传输节点可以接收内网路由器发送的第一输出报文。
在步骤S320中,判断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是否为连通状态。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网络设备可以是局域网中用于数据传输的终端设备;其中,第二网络设备需与第一网络设备对应,且第一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分别与数据传输节点相连。举例而言,参考图1,当第一网络设备为内网路由器时,则可以确定第二网络设备为外网路由器;当第一网络设备为外网路由器时,则可以确定第二网络设备内网路由器。参考图2,当第一网络设备为接入层交换机时,则确定第二网络设备为边界路由器;当第一网络设备为边界路由器时,则确定第二网络设备为接入层交换机。第一数据链路可以是第一数据传输节点与网络设备(包括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链路,在应用场景中,可以根据具体数据流向确定对应的网络设备。第一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可以是第一数据链路是否连通且是否可以进行数据传输的状态。
当第一数据传输节点接收到由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数据时,可以判断其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以便根据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判断传输数据的下一节点。
在步骤S330中,如果第一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为非连通状态,则通过第一横联链路将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节点;其中,第一横联链路为第一数据传输节点与第二数据传输节点之间的数据链路。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数据传输节点与第一数据传输节点可以是双活设备,两个节点产生的作用相同,在虚拟扩展局域网中配置双活设备时为了保证虚拟扩展局域网的高可用性。第一横联链路可以是第一数据传输节点与第二数据传输节点之间的横联数据链路。当数据传输节点与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数据链路为未连通状态时,将采用第一横联链路转发数据,以防止报文丢失和通信中断。
本公开在第一数据传输节点和第二数据传输节点之间添加了第一横联链路,具体的,当数据传输节点为边缘叶子节点时,可以在双活设备(即两个边缘叶子节点)之间添加三层横联逃生链路。当数据传输节点为服务器叶子节点时,可以在双归设备(即两个服务器叶子节点)之间添加三层横联逃生链路。并且,数据传输节点之间的第一横联链路的优先级低于数据传输节点与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数据链路的优先级。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如果第一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为连通状态,则通过第一数据链路将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网络设备。在判断出第一数据传输节点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数据链路为连通状态时,则通过第一数据链路传输目标数据。由于第一横联链路的优先级低于第一数据链路的优先级,在第一数据传输节点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数据链路为连通状态时,第一数据传输节点与第二数据传输节点之间的第一横联链路未产生任何作用,只有当第一数据链路为非连通状态时,才通过第一横联链路传输数据。
参考图4,图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边缘叶子节点之间添加三层横联链路后的网络结构图。如果第一边缘叶子节点和第二边缘叶子节点与外网路由器之间的数据链路均为连通状态,则数据传输的具体过程如下。
举例而言,以外网路由器向内网路由器发送入方向数据为例,入方向数据到达外网路由器后,根据ECMP可以将入方向数据发送至任意一台边缘叶子节点,在边缘叶子节点中对入方向数据封装VXLAN报文后,发往内网路由器。以内网路由器向外网路由器发送出方向数据为例,此时,第一网络设备可以为内网服务器,第二网络设备可以为外网服务器,第一数据传输节点可以为第一边缘叶子节点,当第一边缘叶子节点接收到内网路由器发送的出方向数据时,如果第一边缘叶子节点与外网路由器之间的数据链路为连通状态,则通过第一边缘叶子节点与外网路由器之间的数据链路传输出方向数据。当内网路由器向外网路由器发送出方向数据时,内网路由器可以根据ECMP将数据发送至任意一台边缘叶子节点,如第一边缘叶子节点,第一边缘叶子节点在接收到由内网路由器发送的出方向数据后,可以通过第一数据链路420将目标数据发送至外网路由器,两个边缘叶子节点之间的横联链路410未产生作用。
参考图5,图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当第一边缘叶子节点与外网路由器之间的数据链路断开时的数据流向图。以内网路由器向外网路由器发送出方向数据为例,第一数据传输节点可以是第一边缘叶子节点。在第一边缘叶子节点接收到内网路由器发送的第一输出报文后,如果判断出第一边缘叶子节点与外网路由器之间的第一数据链路(上联链路)520为非连通状态时,由于存在第一边缘叶子节点与第二边缘叶子节点之间的三层横联逃生链路510,则第一边缘叶子节点的默认路由可以将下一跳路由指向第二边缘叶子节点,可以将出方向数据传输至第二边缘叶子节点,以通过第二边缘叶子节点将出方向数据发送至外网路由器,进行数据传输。
在步骤S340中,控制第二数据传输节点通过第二数据链路将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网络设备。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数据链路可以是第二数据传输节点与网络设备(包括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链路,在应用场景中,可以根据具体数据流向确定对应的网络设备。以内网路由器向外网路由器发送出方向数据为例,当第二边缘叶子节点接收到由第一边缘叶子节点发送的出方向数据后,可以将出方向数据发送至外网路由器,以实现数据传输。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控制第二边缘节点对第一输出报文进行解封装处理,生成第一输出数据;控制第二边缘节点通过第二数据链路将第一输出数据发送至外网路由器。
当内网路由器向外网路由器发送数据时,第一数据传输节点可以是第一边缘节点,即第一边缘叶子节点;第二数据传输节点可以是第二边缘节点,即第二边缘叶子节点。当第二边缘叶子节点接收到第一输出报文后,可以对第一输出报文进行解封装处理,即解封装VXLAN报文,并生成第一输出数据,由第二边缘叶子节点通过第二数据链路530将第一输出数据发送至外网路由器。
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公开是以第一数据传输节点及相关链路发生故障为例,对数据传输过程进行说明。当第二数据传输节点即相关链路发生故障时,将采用同样的实现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本公开对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响应于故障重启指令,建立虚拟传输通道;虚拟传输通道包括二层转发节点与三层转发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恢复第一数据链路。故障重启指令可以是数据传输节点进行故障重启时对应的指令。二层转发节点可以是在大二层网络中进行数据传输的节点,大二层网络可以是根据物理地址(Media Access ControlAddress,MAC地址)转发数据的网络。三层转发节点可以是在三层网络中进行数据传输的节点,三层网络可以是根据互联网协议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IP地址)进行数据传输的网络。大二层网络是一种覆盖(Overlay)网络,三层网络是一种底层(Underlay)网络,大二层网络的基础是三层网络。经过VXLAN封装之后的报文运行在三层网络中,而剥离VXLAN头之后的报文运行在大二层网络中。
由于本方案中包括三层转发节点(即边缘叶子节点)和二层转发节点(服务器叶子节点),虚拟传输通道可以是在边缘叶子节点和服务器叶子节点之间建立的VXLAN虚拟隧道。由上述内容可知,当一台边缘叶子节点由于故障出现重启,由于存在双活设备,数据将通过另一台运行正常的边缘叶子节点进行转发,网络通信不会受到影响。
然而,当故障设备恢复正常时,故障重启的那一台边缘叶子节点需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与服务器叶子节点之间建立VXLAN隧道。参考图6,图6示意性示出了边缘叶子节点之间未添加三层横联链路且第一边缘叶子节点故障重启时的数据流向图。在通过网络传输入方向数据时,如果在VXLAN隧道建立完成之前,边缘叶子节点与网络设备之间的上联链路就已经恢复,将导致入方向数据从外网路由器送往恢复中的那一个Board Leaf Node中,但由于此时VXLAN隧道还未建立,将导致通信中断。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在Board Leaf Node与外网路由器之间建立双向转发检测(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Detection,BFD)联动静态路由,通过BFD联动静态路由可以即时更新各个数据传输设备中的路由表信息。参考图7,图7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通过三层横联链路建立VXLAN隧道后的数据流向图。当第一边缘叶子节点进行故障重启时,可以先通过两个Board Leaf Node之间的三层横联逃生链路710建立与Server Leaf Node之间的VXLAN隧道,再恢复第一数据链路(即第一边缘叶子节点与外网路由器之间的上联链路),以确保重启恢复时通信不中断。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获取预设时间段,并在预设时间段之后恢复第一数据链路。预设时间段可以是预先配置的时间段。由于第一边缘叶子节点建立与ServerLeaf Node之间的VXLAN隧道时,需消耗一定的时间。因此,可以根据建立虚拟隧道时所消耗的时间配置预设时间段。获取到预设时间段,可以在经过预设时间段后,恢复第一数据链路,即延迟第一边缘节点上联端口的开启时间。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将第二输出数据发送至第二服务器节点;控制第二服务器节点对第二输出数据进行封装处理,以生成第二输出报文;其中,第二输出报文基于虚拟传输通道传输。第一数据传输节点包括第一服务器节点,第二数据传输节点包括第二服务器节点,第一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第二网络设备包括边界路由器,目标数据包括第二输出数据。第二传输数据可以是由接入层交换机向边界路由器发送的传输数据。封装处理可以是第二服务器节点与第二输出数据进行VXLAN封装的处理过程。第二输出报文可以是由第二服务器节点对第二输出数据进行VXLAN封装后生成的报文。
参考图8,图8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双归服务器叶子节点之间添加三层横联链路后的网络结构图。当数据传输节点为服务器叶子节点时,可以在两个Server Leaf Node之间添加三层横联逃生链路810。
如果服务器叶子节点与网络设备(包括接入层交换机和边界设备)之间的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为连通状态,则数据传输的具体过程如下。对于入方向数据,入方向数据可以是由内网路由器发送至边界路由器的数据,内网路由器与边界路由器之间可以经过其他数据传输节点。入方向数据到达边界路由器后,根据ECMP发往任意一台Server Leaf Node,在Server Leaf Node中解封VXLAN报文并转换为VLAN报文,可以将VLAN报文发送至接入层交换机。对于出方向数据,出方向数据可以是由边界路由器发送至内网路由器的数据,当出方向数据到达接入层交换机后,根据哈希算法可以将出方向数据发往至任意一台ServerLeaf Node,由Server Leaf Node剥离出方向数据的VLAN报文头,并封装VXLAN报文后发往边界路由器。此时,未通过两个Server Leaf Node之间的三层横联逃生链路传输数据。
当某台Sever Leaf Node的上联出现故障时,入方向数据将只通过处于正常状态的Server Leaf Node转发。出方向数据如果发送到了故障Server Leaf Node,也会从M-LAG的二层横联送往正常的Server Leaf Node,流量不会受影响。
当Server Leaf Node的上联故障时,如果没有三层横联逃生链路,VXLAN隧道会处于Down状态。当Server Leaf Node的上联链路恢复时,出方向的部分数据从接入层交换机送往故障Server Leaf Node后,由于VXLAN隧道还未建立,导致报文被丢弃,通信中断。
参考图9,图9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通过三层横联链路建立的VXLAN隧道进行数据传输时的数据流向图。如果在两个Server Leaf Node之间建立三层横联逃生链路910,即使Server Leaf Node的上联出现故障,VXLAN隧道仍会一直处于建立(up)状态。当Server Leaf Node的上联恢复时,出方向的部分数据从接入层交换机送往故障Server Leaf Node后,由于VXLAN隧道一直是up状态,可以正常封装VXLAN头转发报文,流量不会受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是为了区分不同的数据传输节点、不同的网络设备、不同的边缘叶子节点、不同的服务器叶子节点、不同的输出报文,不同的输出数据、不同的数据链路等,并不应对本公开造成任何限制。
综上所述,获取由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数据;判断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是否为连通状态;如果第一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为非连通状态,则通过第一横联链路将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节点;其中,第一横联链路为第一数据传输节点与第二数据传输节点之间的数据链路;控制第二数据传输节点通过第二数据链路将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网络设备。通过本公开的数据传输方法,一方面,当虚拟扩展局域网中任一数据传输节点与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链路发生故障时,可以通过两个数据传输节点之间的横联链路将数据转发至另一数据传输节点,确保数据能够正常转发。另一方面,通过延迟开启第一数据传输节点的上联端口,可以确保通过横联链路建立BGP邻居和VXLAN隧道,再接收上联链路的数据,保证数据传输在恢复的过程中不中断。又一方面,当服务器叶子节点的上联链路断开时,由于存在两个服务器叶子节点之间的三层横联链路,BGP和VXLAN的报文还可以通过三层横联链路正常转发,确保VXLAN隧道一直处于up状态,以确保数据传输不中断。再一方面,基于VXLAN分布式技术的高可用方案,在单台设备出现问题时,可以在不超过2秒的时间内快速恢复流量,从而实现了边缘接入的高可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发明中方法的各个步骤,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步骤,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步骤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的或备选的,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以及/或者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等。
此外,在本示例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参考图10,该数据传输装置1000可以包括:数据获取模块1010、判断模块1020、数据转发模块1030以及第一数据发送模块1040。
具体的,数据获取模块1010可以用于获取由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数据;判断模块1020可以用于判断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是否为连通状态;数据转发模块1030可以用于如果第一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为非连通状态,则通过第一横联链路将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节点;其中,第一横联链路为第一数据传输节点与第二数据传输节点之间的数据链路;第一数据发送模块1040可以用于控制第二数据传输节点通过第二数据链路将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网络设备。
数据传输装置1010可以在虚拟扩展局域网中任一数据传输节点与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链路发生故障时,通过两个数据传输节点之间的横联链路将数据转发至另一数据传输节点,确保数据能够正常转发。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数据传输装置还包括第二数据发送模块,用于如果第一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为连通状态,则通过第一数据链路将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网络设备。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数据获取模块包括第一报文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内网路由器发送的第一输出报文。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第一数据发送模块包括数据发送单元,用于控制第二边缘节点对第一输出报文进行解封装处理,生成第一输出数据;控制第二边缘节点通过第二数据链路将第一输出数据发送至外网路由器。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数据传输装置还包括通道建立模块,用于响应于故障重启指令,建立虚拟传输通道;虚拟传输通道包括二层转发节点与三层转发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恢复第一数据链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案中,通道建立模块包括链路恢复单元,用于获取预设时间段,并在预设时间段之后恢复第一数据链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数据转发模块包括数据转发单元,用于将第二输出数据发送至第二服务器节点;控制第二服务器节点对第二输出数据进行封装处理,以生成第二输出报文;其中,第二输出报文基于虚拟传输通道传输。
上述中各数据传输装置的虚拟模块的具体细节已经在对应的数据传输方法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数据传输装置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此外,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能够实现上述方法的电子设备。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个方面可以实现为系统、方法或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的各个方面可以具体实现为以下形式,即:完全的硬件实施例、完全的软件实施例(包括固件、微代码等),或硬件和软件方面结合的实施例,这里可以统称为“电路”、“模块”或“系统”。
下面参照图11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这种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100。图11显示的电子设备1100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11所示,电子设备1100以通用计算设备的形式表现。电子设备1100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至少一个处理单元1110、上述至少一个存储单元1120、连接不同系统组件(包括存储单元1120和处理单元1110)的总线1130、显示单元1140。
其中,所述存储单元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以被所述处理单元1110执行,使得所述处理单元1110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发明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步骤。
存储单元1120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单元形式的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单元(RAM)1121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单元112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只读存储单元(ROM)1123。
存储单元1120还可以包括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1125的程序/实用工具1124,这样的程序模块1125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
总线1130可以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单元总线或者存储单元控制器、外围总线、图形加速端口、处理单元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
电子设备1100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1170(例如键盘、指向设备、蓝牙设备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该电子设备1100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电子设备1100能与一个或多个其它计算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1150进行。并且,电子设备1100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1160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所示,网络适配器1160通过总线1130与电子设备1100的其它模块通信。应当明白,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电子设备1100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单元、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通过以上的实施例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终端装置、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能够实现本说明书上述方法的程序产品。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各个方面还可以实现为一种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包括程序代码,当所述程序产品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所述程序代码用于使所述终端设备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发明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步骤。
参考图12所示,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程序产品1200,其可以采用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并包括程序代码,并可以在终端设备,例如个人电脑上运行。然而,本发明的程序产品不限于此,在本文件中,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所述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可读介质的任意组合。可读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为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可读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发明操作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设备的情形中,远程计算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此外,上述附图仅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方法所包括的处理的示意性说明,而不是限制目的。易于理解,上述附图所示的处理并不表明或限制这些处理的时间顺序。另外,也易于理解,这些处理可以是例如在多个模块中同步或异步执行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

Claims (10)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虚拟扩展局域网中的第一数据传输节点,包括:
获取由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数据;
判断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是否为连通状态;
如果所述第一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为非连通状态,则通过第一横联链路将所述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节点;其中,所述第一横联链路为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节点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节点之间的数据链路;
控制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节点通过第二数据链路将所述目标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网络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方法还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为连通状态,则通过所述第一数据链路将所述目标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网络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为内网路由器,所述目标数据为第一输出报文,所述获取由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数据,包括:
获取所述内网路由器发送的所述第一输出报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包括外网路由器,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节点包括第二边缘节点,所述控制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节点通过第二数据链路将所述目标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包括:
控制所述第二边缘节点对所述第一输出报文进行解封装处理,生成第一输出数据;
控制所述第二边缘节点通过所述第二数据链路将所述第一输出数据发送至所述外网路由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故障重启指令,建立虚拟传输通道;其中,所述虚拟传输通道包括二层转发节点与三层转发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
恢复所述第一数据链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恢复所述第一数据链路,包括:
获取预设时间段,并在所述预设时间段之后恢复所述第一数据链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节点包括第一服务器节点,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节点包括第二服务器节点,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包括边界路由器,所述目标数据包括第二输出数据,所述通过第一横联链路将所述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节点,包括:
将所述第二输出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服务器节点;
控制所述第二服务器节点对所述第二输出数据进行封装处理,以生成第二输出报文;其中,所述第二输出报文基于虚拟传输通道传输。
8.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由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数据;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是否为连通状态;
数据转发模块,用于如果所述第一数据链路的链路状态为非连通状态,则通过第一横联链路将所述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节点;其中,所述第一横联链路为第一数据传输节点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节点之间的数据链路;
第一数据发送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节点通过第二数据链路将所述目标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网络设备。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以及
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CN202010897728.4A 2020-08-31 2020-08-31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198822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97728.4A CN111988222A (zh) 2020-08-31 2020-08-31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97728.4A CN111988222A (zh) 2020-08-31 2020-08-31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88222A true CN111988222A (zh) 2020-11-24

Family

ID=734405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97728.4A Pending CN111988222A (zh) 2020-08-31 2020-08-31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88222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98641A (zh) * 2020-12-25 2021-04-23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Ecu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车载控制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3542095A (zh) * 2021-06-22 2021-10-22 新华三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及其恢复隧道的方法
CN113726556A (zh) * 2021-08-06 2021-11-30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边缘物联代理节点运维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计算设备
CN113891425A (zh) * 2021-10-29 2022-01-04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301766A (zh) * 2021-12-30 2022-04-08 山石网科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处理器
CN113726556B (zh) * 2021-08-06 2024-05-31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边缘物联代理节点运维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计算设备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204761A1 (en) * 2013-01-22 2014-07-24 Brocad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Inc. Optimizing traffic flows via dynamic routing protocol modifications when using server virtualization with dynamic routing
CN106789635A (zh) * 2016-03-25 2017-05-31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7547366A (zh) * 2017-05-15 2018-01-05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CN110061899A (zh) * 2019-04-28 2019-07-26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报文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0166356A (zh) * 2018-02-11 2019-08-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报文的方法和网络设备
CN110690989A (zh) * 2019-09-02 2020-01-14 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875855A (zh) * 2018-08-30 2020-03-10 北京华为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检测网络链路状态的方法和网络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204761A1 (en) * 2013-01-22 2014-07-24 Brocad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Inc. Optimizing traffic flows via dynamic routing protocol modifications when using server virtualization with dynamic routing
CN106789635A (zh) * 2016-03-25 2017-05-31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7547366A (zh) * 2017-05-15 2018-01-05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CN110166356A (zh) * 2018-02-11 2019-08-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报文的方法和网络设备
CN110875855A (zh) * 2018-08-30 2020-03-10 北京华为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检测网络链路状态的方法和网络设备
CN110061899A (zh) * 2019-04-28 2019-07-26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报文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0690989A (zh) * 2019-09-02 2020-01-14 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98641A (zh) * 2020-12-25 2021-04-23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Ecu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车载控制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3542095A (zh) * 2021-06-22 2021-10-22 新华三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及其恢复隧道的方法
CN113726556A (zh) * 2021-08-06 2021-11-30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边缘物联代理节点运维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计算设备
CN113726556B (zh) * 2021-08-06 2024-05-31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边缘物联代理节点运维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计算设备
CN113891425A (zh) * 2021-10-29 2022-01-04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301766A (zh) * 2021-12-30 2022-04-08 山石网科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处理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74614B (zh) 一种报文处理方法、设备及网络系统
CN111988222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846342B (zh) 一种vxlan报文的转发方法、设备及系统
US6975587B1 (en) Mechanism for automatic protection switching in a router
US20160112255A1 (en) Pe device and method for advertising information about pe device
CN106899430B (zh) 一种流量转发处理方法和装置
US9264348B2 (en) Avoiding data traffic loss in an ethernet ring multihomed, in an active-standby manner, to a 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 transport network
CN109861867B (zh) 一种mec业务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2787960B (zh) 一种堆叠分裂的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07002495A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faster convergence for redundant sites
CN102088415B (zh) Mac地址撤销的方法及设备
JPWO2009090723A1 (ja) パケット伝送装置
CN104579727A (zh) 一种管理网络节点的网络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EP3029883B1 (en) Network prot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next-ring node, and system
CN111682927A (zh) 一种基于mlag环境的报文同步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08833272B (zh) 一种路由管理方法和装置
CN114465948B (zh) 主备容灾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WO2016124117A1 (zh) 一种sdn中的链路保护方法、交换设备及网络控制器
EP3695569B1 (en) A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 layer 2 fast re-switch for a wireless controller
JP6402078B2 (ja)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およびパケット転送方法
CN113938405A (zh) 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装置
US20220294728A1 (en) Packet Transmission Path Switching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CN109428814B (zh) 一种组播流量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6077945B2 (ja)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制御方法
CN111988221B (zh)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