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68602A -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68602A
CN111968602A CN202010887690.2A CN202010887690A CN111968602A CN 111968602 A CN111968602 A CN 111968602A CN 202010887690 A CN202010887690 A CN 202010887690A CN 111968602 A CN111968602 A CN 1119686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wave plate
polarization
quarter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8769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68602B (zh
Inventor
葛励成
张海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8769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6860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686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686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686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686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5/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 G09G5/10Intensity circui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1/00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 G01J1/02Details
    • G01J1/04Optical or mechanical part supplementary adjustable parts
    • G01J1/0407Optical elements not provided otherwise, e.g. manifolds, windows, holograms, gratings
    • G01J1/0429Optical elements not provided otherwise, e.g. manifolds, windows, holograms, gratings using polarisation elem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1/00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 G01J1/02Details
    • G01J1/04Optical or mechanical part supplementary adjustable parts
    • G01J1/0407Optical elements not provided otherwise, e.g. manifolds, windows, holograms, gratings
    • G01J1/0433Optical elements not provided otherwise, e.g. manifolds, windows, holograms, gratings using notch filt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1/00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 G01J1/42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 G01J1/4204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with determination of ambient ligh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1/00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 G01J1/42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 G01J1/4228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arrangements with two or more detectors, e.g. for sensitivity compens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5/0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 G01J5/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J5/08Optical arrangements
    • G01J5/0801Means for wavelength selection or discrimination
    • G01J5/0802Optical filters
    • G01J5/08021Notch filt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5/0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 G01J5/59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using polarisation; Details thereof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5/0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 G01J5/6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using determination of colour temperature
    • G01J5/602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using determination of colour temperature using selective, monochromatic or bandpass filter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5/0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 G01J5/6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using determination of colour temperature
    • G01J2005/607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using determination of colour temperature on two separate dete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调光组件,设置于显示屏的一侧;第一光线传感器,设置于调光组件背离显示屏的一侧;以及第二光线传感器,设置于调光组件背离显示屏的一侧,其中,调光组件至少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正对设置,调光组件用于对透过所述显示屏的环境光以及所述显示屏发出的光线进行过滤,以使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接收到所述显示屏发出的光线,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接收到所述显示屏发出的光线及所述环境光。因此,通过获取第一光线传感器和第二光线传感器接收光线的差值,可以消除屏幕漏光的影响,从而可以提高环境光的检测准确性。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诸如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屏占比越来越大,从而电子设备的显示屏上用于设置诸如传感器等电子器件的区域越来越小。因此,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上,光线传感器设置在显示屏的下方,以通过光线传感器检测环境光。
在电子设备检查环境光的过程中,由于显示屏的屏幕漏光现象,会影响环境光的检测结构。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可以消除屏幕漏光,提高环境光的检测准确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屏;
调光组件,设置于所述显示屏的一侧;
第一光线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调光组件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以及
第二光线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调光组件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其中,
所述调光组件至少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正对设置,所述调光组件用于对透过所述显示屏的环境光以及所述显示屏发出的光线进行过滤,以使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接收到所述显示屏发出的光线,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接收到所述显示屏发出的光线及所述环境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显示屏;
调光组件,设置于所述显示屏的一侧;
第一光线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调光组件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
第二光线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调光组件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其中,
所述调光组件至少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正对设置,所述调光组件用于对透过所述显示屏的环境光以及所述显示屏发出的光线进行过滤,以使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接收到所述显示屏发出的光线,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接收到所述显示屏发出的光线及所述环境光;以及
处理器,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电连接,所述处理器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接收的光线计算环境光强度或环境光色度。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
通过第一光线传感器获取第一光线强度,所述第一光线强度包括显示屏发出的光线的强度;
通过第二光线传感器获取第二光线强度,所述第二光线强度包括显示屏发出的光线的强度以及透过所述显示屏的环境光的强度;
根据所述第一光线强度和所述第二光线强度计算环境光强度;
根据所述环境光强度对所述电子设备进行控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通过设置调光组件,调光组件用于对透过所述显示屏的环境光以及所述显示屏发出的光线进行过滤,从而可以使第一光线传感器接收显示屏发出的光线,第二光线传感器接收显示屏发出的光线以及透过显示屏的环境光,由于第一光线传感器只能接收显示屏发出的光,而不能接收环境光,第二光线传感器既可以接收显示屏发出的光,也可以接收环境光,因此,通过获取第一光线传感器和第二光线传感器接收光线的差值,可以消除屏幕漏光,进而可以提高环境光的检测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一种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二种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三种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四种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五种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六种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七种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八种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九种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还可以是游戏设备、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设备、汽车装置、数据存储装置、音频播放装置、视频播放装置、笔记本电脑、桌面计算设备等。
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电子设备100包括壳体10、显示装置20以及处理器30。
所述壳体10用于形成电子设备100的外部轮廓和整体框架。可以理解的,所述壳体10可以用于安装电子设备100的各个功能模组,例如摄像头、电路板、电池等。
所述显示装置20安装在所述壳体10上。其中,所述显示装置20用于显示信息,例如显示图像、文本等信息。此外,所述显示装置20还可以包括光线传感器,所述光线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光,从而所述电子设备100可以根据所述光线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对所述显示装置20显示信息时的显示亮度、显示色彩等进行自动控制。
所述处理器30安装在所述壳体10内部。其中,所述处理器30与所述显示装置20电连接,从而所述处理器30可以对所述显示装置20的显示进行控制。此外,所述处理器30还可以用于对所述显示装置20中的光线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进行处理,例如对光线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计算。
参考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一种示意图。其中,所述显示装置20包括显示屏21、调光组件22、第一光线传感器23以及第二光线传感器24。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诸如“第一”、“第二”等术语仅用于区分类似的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光线传感器23、第二光线传感器24仅用于区分两个光线传感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光线传感器23可以理解为第二光线传感器,相应的第二光线传感器24可以理解为第一光线传感器。
其中,显示屏21用于显示图像、文字等信息,以实现显示装置20的显示功能,可以理解的,显示屏21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
在显示信息时,所述显示屏21可以产生光线,诸如光线I2。显示屏21产生的光线I2包括朝向各个方向的偏振光。显示屏21产生的光线I2可以向显示屏21的两侧传输,例如朝向所述调光组件22的一侧传输以及朝向背离所述调光组件22的一侧传输。其中,所述调光组件22的一侧可以理解为电子设备100的内部一侧,背离所述调光组件22的一侧可以理解为朝向用户的一侧。当显示屏21产生的光线I2朝向用户传输,并被用户的眼睛感知到时,用户即可观察到显示屏21显示的信息。
此外,可以理解的,环境中存在环境光,诸如环境光I1。所述环境光可以包括日光、月光、灯光等。环境光I1可以透过所述显示屏21,从而传输至电子设备100的内部,例如环境光I1可以透过所述显示屏21传输至所述调光组件22所在的一侧。
调光组件22设置于显示屏21的一侧,例如,调光组件22设置于显示屏21朝向电子设备100内部的一侧,也即,内部为用户从电子设备100的外部观察不到的一侧。其中,调光组件22用于改变透过所述显示屏21的环境光的偏振方向,以改变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环境光的情况。其中,所述调光组件22可以包括改变光线偏振方向的元件,例如偏光元件、四分之一波片、二分之一波片等。
其中,调光组件22至少与第一光线传感器23正对设置,例如,调光组件22可以只与第一光线传感器23正对设置,调光组件22也可以同时正对第一光线传感器23和第二光线传感器24设置。
可以理解的,调光组件22也可以只正对第二光线传感器24设置,例如,当调光组件22只正对第二光线传感器24设置时,第二光线传感器24只能接收显示屏21发出的光线,而不能接收透过显示屏21的环境光,第一光线传感器23可以接收显示屏21发出的光以及透过显示屏21的环境光。
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为光电传感器,用于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为对应的电信号。第一光线传感器23设置在所述调光组件22背离所述显示屏21的一侧,并且,第一光线传感器23与调光组件22正对设置。其中,第一光线传感器23用于接收所述显示屏21发出的光线I2。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不能接收到透过所述显示屏21的环境光I1
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也为光电传感器,用于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为对应的电信号。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设置在所述调光组件22背离所述显示屏21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用于接收所述显示屏21发出的光线I2以及透过所述显示屏21的环境光I1
可以理解的,由于所述调光组件22对光线的偏振作用,所述调光组件22用于对透过所述显示屏21的环境光以及所述显示屏21发出的光线进行过滤,因此,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环境光I1的情况是不同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用于接收所述显示屏21发出的光线I2,而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用于接收所述显示屏21发出的光线I2以及透过所述显示屏21的环境光I1
其中,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可以处于同一水平面,且第二光线传感器24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间隔设置。第二光线传感器24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之间的间距很小,例如,第二光线传感器24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之间的间距为d,d可以为1-3毫米。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中,通过设置调光组件22,调光组件22可以对透过所述显示屏21的环境光以及所述显示屏21发出的光线进行过滤,从而可以使第一光线传感器23接收显示屏21发出的光线,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显示屏21发出的光线以及透过显示屏21的环境光,由于第一光线传感器23只能接收显示屏21发出的光线,而不能接收环境光,第二光线传感器24既可以接收显示屏21发出的光,也可以接收环境光,因此,通过第一光线传感器23和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光线的差值,可以消除屏幕漏光的影响,从而可以提高环境光的检测准确性;并且,只通过获取第二光线传感器24和第一光线传感器23的差值,即可计算环境光强度,不仅计算简单,而且也可以降低软件侧的运算量。
可以理解的,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二种示意图。
其中,所述显示屏21包括发光层211和第一偏光元件212。发光层211位于第一偏光元件212朝向调光组件22的一侧,第一偏光元件212位于发光层211背离调光组件22的一侧。
所述发光层211用于发光,以在所述显示屏21显示信息时产生光线,例如产生光线I2。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既可以朝向所述调光组件22的一侧传输,也可以朝向背离所述调光组件22的一侧传输,即朝向用户传输。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层211可以包括多个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包括偏光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设置在所述显示屏21朝向用户的一侧。第一偏光元件212的面积可以远远大于第一光线传感器23和第二光线传感器24的面积。
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用于对光线进行偏振。其中,当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传输至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由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振作用,从而形成线偏振光。I2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后形成的线偏振光朝向电子设备100外部传输,被用户感知到后,用户即可正常观察到所述显示屏21显示的信息。
当环境光I1透过所述显示屏21传输至电子设备100内部时,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也形成线偏振光,线偏振光继续朝向电子设备100内部传输。
其中,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包括第一偏光轴。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允许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的光线透过,阻止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垂直的光线透过。也即,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以及环境光I1中,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的部分光线可以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而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垂直的部分光线无法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
当调光组件22与第一光线传感器23正对设置时,所述调光组件22包括第二偏光元件2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也包括偏光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也可以对光线进行偏振。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正对设置。
其中,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包括第二偏光轴。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允许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轴平行的光线透过,阻止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轴垂直的光线透过。
因此,当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传输至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时,光线I2中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轴平行的部分光线可以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并继续传输至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中,光线I2中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轴垂直的部分光线不能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因此,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可以接收到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也即可以接收到所述显示屏21发出的光线I2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垂直。因此,可以理解的,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后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从而与所述第二偏光轴是垂直的。因此,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后形成的线偏振光不能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从而,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不能接收到环境光I1
而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可以直接传输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中,从而被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到。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后形成的线偏振光也可以传输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中,从而被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到。因此,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既可以接收到所述显示屏21发出的光线I2,也可以接收到环境光I1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中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轴平行的部分光线可以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而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轴垂直的部分光线不能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因此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接收到的光线为所述显示屏21产生的光线I2的一半。所述显示屏21产生的光线I2全部可以传输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中。因此,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到的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为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接收到的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的2倍。
其中,电子设备100的处理器30可以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电连接。所述处理器30可以根据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的光线计算环境光强度或环境光色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也即所述调光组件22包括第二偏光元件221,并且不包括下文的第三偏光元件223时,所述处理器30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强度:
P=X2-2X1
其中,P为环境光强度,X1为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检测到的第一光线强度,X2为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检测到的第二光线强度。
此外,所述处理器30还可以根据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检测到的第一光线色度、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检测到的第二光线色度计算环境光色度。其中,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色度:
Q=Y2-2Y1
其中,Q为环境光色度,Y1为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检测到的第一光线色度,Y2为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检测到的第二光线色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三种示意图。
调光组件22还包括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也即半波片,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设置于第二偏光元件221与第一偏光元件212之间,且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与第二偏光元件221正对设置。其中,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用于使透过的光线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
其中,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与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平行,当环境光I1透过所述显示屏21传输至电子设备100内部时,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线偏振光,随后线偏振光经过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时会使环境光I1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此时,环境光I1的偏振方向与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垂直,因此,环境光I1不能继续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因此,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不能接收到环境光I1
环境光I1可以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后传输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中,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能接收到环境光I1
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在依次透过所述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和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后传输至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由于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中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轴平行的部分光线可以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而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轴垂直的部分光线不能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由于第二光线传感器24上方没有设置偏光元件,因此,第二光线传感器24可以接收发光层211发出的全部光线。因此,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接收到的光线为所述显示屏21产生的光线I2的一半。
本申请实施例中,也即所述调光组件22只包括第二偏光元件221时,并且不包括下文的第三偏光元件224时,所述处理器30也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强度:
P=X2-2X1
其中,P为环境光强度,X1为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检测到的第一光线强度,X2为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检测到的第二光线强度。
所述处理器30也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色度:
Q=Y2-2Y1
其中,Q为环境光色度,Y1为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检测到的第一光线色度,Y2为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检测到的第二光线色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四种示意图。
所述显示屏21还包括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朝向所述调光组件22的一侧。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可以用于改变光线的偏振类型以及改变光线的偏振角度。
所述调光组件22还包括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设置在所述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背离第二偏光元件221的一侧。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与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正对设置。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也可以用于改变光线的偏振类型以及改变光线的偏振角度。
其中,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平行,也即,所述第二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的慢轴垂直。
当环境光I1透过所述显示屏21传输至电子设备100内部时,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线偏振光,随后线偏振光透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时形成圆偏振光,圆偏振光传输至所述调光组件22。随后,圆偏振光在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再次形成线偏振光,并且所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第一偏光轴的方向是平行的,线偏振光继续传输至所述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环境光I1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此时,环境光I1的偏振方向与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是垂直的,环境光I1不能继续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因此,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依然不能接收到环境光I1
环境光I1可以在依次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后传输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中,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能接收到环境光I1
可以理解的,第二偏光轴也可以与第一偏光轴垂直,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的慢轴与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的慢轴平行,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可以使透过的光线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
例如,当环境光I1透过所述显示屏21传输至电子设备100内部时,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线偏振光,随后线偏振光透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时形成圆偏振光,圆偏振光传输至所述调光组件22。随后,圆偏振光在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变成线偏振光,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使得线偏振光的方向改变90度,此时,线偏振光的方向与第一偏光轴的方向垂直,线偏振光继续传输至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时,环境光I1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此时,环境光I1的偏振方向与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是平行的,由于,第二偏光轴也可以与第一偏光轴垂直,因此,此时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是垂直的。因此,环境光I1不能继续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因此,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依然不能接收到环境光I1
环境光I1可以在依次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后传输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中,第二光线传感器24可以接收到环境光I1
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在依次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后传输至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其中,光线I2在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形成线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的集合光线,集合光线中有一半的光线能够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从而被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接收到。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可以直接传输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因此,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到的光线I2为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接收到的光线I2的2倍。
本申请实施例中,也即所述调光组件22包括第二偏光元件221和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并且不包括下文的第三偏光元件223时,所述处理器30也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强度:
P=X2-2X1
其中,P为环境光强度,X1为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检测到的第一光线强度,X2为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检测到的第二光线强度。
所述处理器30也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色度:
Q=Y2-2Y1
其中,Q为环境光色度,Y1为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检测到的第一光线色度,Y2为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检测到的第二光线色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光元件22也可以同时正对第一光线传感器23和第二光线传感器24设置,详情请参考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20的第五种示意图。
其中,所述调光组件22还包括第三偏光元件224,第三偏光元件224设置于显示屏21和第二光线传感器24之间,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与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正对设置。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用于对光线进行偏振。其中,当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传输至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时,由于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的偏振作用,从而形成线偏振光。光线I2形成线偏振光后,继续传输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其中,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包括第三偏光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也包括偏光片。
其中,所述第二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所述第三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的慢轴与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的慢轴垂直。
当环境光I1透过所述显示屏21传输至电子设备100内部时,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线偏振光,随后线偏振光透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时形成圆偏振光,圆偏振光透过所述显示屏21并传输至所述调光组件22。随后,圆偏振光在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再次变为线偏振光,线偏振光继续传输至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使线偏振光的方向偏转90度,此时的线偏振光的方向与与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是垂直的,因此,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时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是垂直的,不能继续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因此,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依然不能接收到环境光I1
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线偏振光,随后线偏振光透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时形成圆偏振光,圆偏振光可以继续透过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3,并传输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因此,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可以接收到环境光I1
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在依次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和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后传输至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其中,光线I2在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形成线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的集合光线,集合光线中有一半的光线能够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从而被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接收到。
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在透过第一偏光元件212后变为线偏振光,线偏振光经过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后变为圆偏振光,圆偏振光透过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后传输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其中,光线I2在透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时形成线圆偏振光,圆偏振光中有一半的光线能够透过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从而被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到。
因此,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到的光线I2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接收到的光线I2是相同的。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也即所述调光组件22包括第二偏光元件221、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第三偏光元件224时,所述处理器30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强度:
P=X2-X1
其中,P为环境光强度,X1为所述第一光线强度,X2为所述第二光线强度。
此外,所述处理器30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色度:
Q=Y2-Y1
其中,Q为环境光色度,Y1为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检测到的第一光线色度,Y2为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检测到的第二光线色度。
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二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垂直,所述第三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的慢轴与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的慢轴平行,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使透过的光线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
其中,当环境光I1透过所述显示屏21传输至电子设备100内部时,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线偏振光,随后线偏振光透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时形成圆偏振光,圆偏振光并传输至所述调光组件22。随后,圆偏振光在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再次形成线偏振光。由于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使透过的光线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因此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再次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是垂直的。线偏振光继续传输至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后,偏振方向改变90度,此时,环境光的偏振方向与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是平行的,而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垂直,因此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时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依然是垂直的,不能继续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因此,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依然不能接收到环境光I1
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线偏振光,随后线偏振光透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时形成圆偏振光,圆偏振光传输至所述调光组件22。随后,圆偏振光可以透过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并传输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因此,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可以接收到环境光I1
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在依次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后传输至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其中,光线I2在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形成线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的集合光线,集合光线中有一半的光线能够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从而被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接收到。
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在经过第一偏光元件212后形成线偏振光,线偏振光经过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后变成圆偏振光,圆偏振光可以透过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后传输至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其中,光线I2在透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时形成圆偏振光,圆偏振光中与第三偏光元件224平行的光线能够透过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圆偏振光与第三偏光元件224垂直的光不能透过第三偏光元件224,因此,发光层211发出的光线I2有一半可以被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到。
因此,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到的光线I2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接收到的光线I2是相同的。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30仍然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强度:
P=X2-X1
其中,P为环境光强度,X1为所述第一光线强度,X2为所述第二光线强度。
此外,所述处理器30仍然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色度:
Q=Y2-Y1
其中,Q为环境光色度,Y1为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检测到的第一光线色度,Y2为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检测到的第二光线色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20的第六种示意图。其中,所述调光组件22还包括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设置在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朝向所述显示屏21的一侧。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与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正对设置。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也可以用于改变光线的偏振类型以及改变光线的偏振角度。
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平行,也即所述第二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的慢轴垂直。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的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平行,也即所述第三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4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的慢轴垂直。
其中,当环境光I1透过所述显示屏21传输至电子设备100内部时,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线偏振光,随后线偏振光透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时形成圆偏振光,圆偏振光传输至所述调光组件22。随后,圆偏振光在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再次形成线偏振光,并且所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是相同的。该线偏振光再传输至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后偏振方向改变90度,此时,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垂直,因此,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时再次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是垂直的,不能继续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因此,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依然不能接收到环境光I1
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线偏振光,随后线偏振光透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时形成圆偏振光,圆偏振光传输至所述调光组件22。随后,圆偏振光在透过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时再次形成线偏振光,并且所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是相同的。因此,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时再次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的偏光轴是平行的,能够继续透过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并传输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因此,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可以接收到环境光I1
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在依次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和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后传输至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其中,光线I2在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形成线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的集合光线,集合光线中有一半的光线能够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从而被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接收到。
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在依次透过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后传输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其中,光线I2在透过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时形成线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的集合光线,集合光线中有一半的光线能够透过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从而被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到。
因此,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到的光线I2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接收到的光线I2是相同的。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也即所述调光组件22包括第二偏光元件221、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第三偏光元件224和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时,所述处理器30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强度:
P=X2-X1
其中,P为环境光强度,X1为所述第一光线强度,X2为所述第二光线强度。
此外,所述处理器30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色度:
Q=Y2-Y1
其中,Q为环境光色度,Y1为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检测到的第一光线色度,Y2为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检测到的第二光线色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3的偏光轴垂直,也即所述第二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垂直。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的慢轴平行,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使透过的光线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的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平行,也即所述第三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4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的慢轴垂直。
其中,当环境光I1透过所述显示屏21传输至电子设备100内部时,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线偏振光,随后线偏振光透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时形成圆偏振光,圆偏振光传输至所述调光组件22。随后,圆偏振光在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再次形成线偏振光。由于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使透过的光线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因此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再次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是垂直的。该线偏振光通过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后偏振方向改变90度,此时,透过所述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时再次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是平行的。而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是垂直的,因此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时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依然是垂直的,不能继续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因此,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依然不能接收到环境光I1
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线偏振光,随后线偏振光透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时形成圆偏振光,圆偏振光传输至所述调光组件22。随后,圆偏振光在透过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时再次形成线偏振光。此时,透过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的偏振光的方向与透过第一偏光元件212的方向是平行的,该偏振光能够继续透过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并传输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因此,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可以接收到环境光I1
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在依次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后传输至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其中,光线I2在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形成线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的集合光线,集合光线中有一半的光线能够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从而被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接收到。
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在依次透过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后传输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其中,光线I2在透过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时形成线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的集合光线,集合光线中有一半的光线能够透过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从而被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到。
因此,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到的光线I2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接收到的光线I2是相同的。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30仍然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强度:
P=X2-X1
其中,P为环境光强度,X1为所述第一光线强度,X2为所述第二光线强度。
此外,所述处理器30仍然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色度:
Q=Y2-Y1
其中,Q为环境光色度,Y1为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检测到的第一光线色度,Y2为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检测到的第二光线色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垂直,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的慢轴平行,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使透过的光线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的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垂直,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的慢轴平行,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使透过的光线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
其中,当环境光I1透过所述显示屏21传输至电子设备100内部时,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线偏振光,随后线偏振光透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时形成圆偏振光,圆偏振光传输至所述调光组件22。随后,圆偏振光在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再次形成线偏振光。由于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使透过的光线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因此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再次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是垂直的。该线偏振光通过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后偏振方向改变90度,此时,透过所述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时再次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是平行的。而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垂直,因此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时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依然是垂直的,不能继续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因此,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依然不能接收到环境光I1
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线偏振光,随后线偏振光透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时形成圆偏振光,圆偏振光传输至所述调光组件22。随后,圆偏振光在透过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时再次形成线偏振光,并且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使线偏光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此时,透过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的偏振光的方向与透过第一偏光元件212的方向是垂直的,而由于第三偏振元件224的偏光轴与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垂直,因此,透过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的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第三偏振元件224的偏光轴平行,该偏振光能够继续透过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并传输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因此,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可以接收到环境光I1
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在依次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后传输至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其中,光线I2在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形成线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的集合光线,集合光线中有一半的光线能够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从而被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接收到。
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在依次透过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后传输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其中,光线I2在透过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时形成线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的集合光线,集合光线中有一半的光线能够透过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从而被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到。
因此,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到的光线I2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接收到的光线I2是相同的。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30仍然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强度:
P=X2-X1
其中,P为环境光强度,X1为所述第一光线强度,X2为所述第二光线强度。
此外,所述处理器30仍然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色度:
Q=Y2-Y1
其中,Q为环境光色度,Y1为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检测到的第一光线色度,Y2为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检测到的第二光线色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平行,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的慢轴垂直。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的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垂直,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的慢轴平行,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使透过的光线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
其中,当环境光I1透过所述显示屏21传输至电子设备100内部时,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线偏振光,随后线偏振光透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时形成圆偏振光,圆偏振光传输至所述调光组件22。随后,圆偏振光在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再次形成线偏振光,并且所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是相同的。该线偏振光再传输至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后偏振方向改变90度,此时,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垂直,因此,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时再次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是垂直的,不能继续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因此,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依然不能接收到环境光I1
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线偏振光,随后线偏振光透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时形成圆偏振光,圆偏振光传输至所述调光组件22。随后,圆偏振光在透过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时再次形成线偏振光,并且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使线偏光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此时,透过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的偏振光的方向与透过第一偏光元件212的方向是垂直的,而由于第三偏振元件224的偏光轴与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垂直,因此,透过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的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第三偏振元件224的偏光轴平行,该偏振光能够继续透过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并传输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因此,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可以接收到环境光I1
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在依次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后传输至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其中,光线I2在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形成线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的集合光线,集合光线中有一半的光线能够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从而被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接收到。
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在依次透过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后传输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其中,光线I2在透过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时形成线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的集合光线,集合光线中有一半的光线能够透过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从而被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到。
因此,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到的光线I2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接收到的光线I2是相同的。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30仍然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强度:
P=X2-X1
其中,P为环境光强度,X1为所述第一光线强度,X2为所述第二光线强度。
此外,所述处理器30仍然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色度:
Q=Y2-Y1
其中,Q为环境光色度,Y1为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检测到的第一光线色度,Y2为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检测到的第二光线色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七种示意图。
调光组件22还包括第二二分之一波片226,第二二分之一波片226位于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和第三偏光元件224之间,且第二二分之一波片226与第三偏光元件224正对设置,第二二分之一波片226用于使透过的光线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
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平行,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的慢轴垂直;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的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垂直,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的慢轴垂直。
其中,当环境光I1透过所述显示屏21传输至电子设备100内部时,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线偏振光,随后线偏振光透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时形成圆偏振光,圆偏振光传输至所述调光组件22。随后,圆偏振光在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再次形成线偏振光,并且所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是相同的。该线偏振光再传输至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后偏振方向改变90度,此时,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垂直,因此,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时再次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是垂直的,不能继续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因此,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依然不能接收到环境光I1
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线偏振光,随后线偏振光透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时形成圆偏振光,圆偏振光传输至所述调光组件22。随后,圆偏振光在透过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时再次形成线偏振光,线偏振光的方向不会发生改变,该线偏振光继续传输至第二二分之一波片226,第二二分之一波片226会使该线偏振光的方向改变90度,此时,透过第二二分之一波片226的偏振光的方向与透过第一偏光元件212的方向是垂直的,而由于第三偏振元件224的偏光轴与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垂直,因此,透过第二二分之一波片226的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第三偏振元件224的偏光轴平行,该偏振光能够继续透过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并传输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因此,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可以接收到环境光I1
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在依次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后传输至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其中,光线I2在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形成线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的集合光线,集合光线中有一半的光线能够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从而被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接收到。
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在依次透过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第二二分之一波片226、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后传输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其中,光线I2在透过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时形成线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的集合光线,集合光线中有一半的光线能够透过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从而被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到。
因此,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到的光线I2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接收到的光线I2是相同的。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30仍然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强度:
P=X2-X1
其中,P为环境光强度,X1为所述第一光线强度,X2为所述第二光线强度。
此外,所述处理器30仍然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色度:
Q=Y2-Y1
其中,Q为环境光色度,Y1为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检测到的第一光线色度,Y2为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检测到的第二光线色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平行,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的慢轴垂直;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的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平行,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4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的慢轴平行,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使透过的光线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
其中,当环境光I1透过所述显示屏21传输至电子设备100内部时,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线偏振光,随后线偏振光透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时形成圆偏振光,圆偏振光传输至所述调光组件22。随后,圆偏振光在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再次形成线偏振光,并且所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是相同的。该线偏振光再传输至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后偏振方向改变90度,此时,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垂直,因此,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时再次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是垂直的,不能继续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因此,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依然不能接收到环境光I1
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线偏振光,随后线偏振光透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时形成圆偏振光,圆偏振光传输至所述调光组件22。随后,圆偏振光在透过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时再次形成线偏振光,并且该线偏振光的方向改变90度,此时,透过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的线偏振光的方向与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的方向是垂直的,该线偏振光继续传输至第二二分之一波片226,第二二分之一波片226会使该线偏振光的方向改变90度,此时,透过第二二分之一波片226的偏振光的方向与透过第一偏光元件212的方向是平行的,而由于第三偏振元件224的偏光轴与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平行,因此,透过第二二分之一波片226的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第三偏振元件224的偏光轴平行,该偏振光能够继续透过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并传输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因此,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可以接收到环境光I1
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在依次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后传输至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其中,光线I2在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形成线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的集合光线,集合光线中有一半的光线能够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从而被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接收到。
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在依次透过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第二二分之一波片226、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后传输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其中,光线I2在透过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时形成线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的集合光线,集合光线中有一半的光线能够透过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从而被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到。
因此,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到的光线I2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接收到的光线I2是相同的。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30仍然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强度:
P=X2-X1
其中,P为环境光强度,X1为所述第一光线强度,X2为所述第二光线强度。
此外,所述处理器30仍然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色度:
Q=Y2-Y1
其中,Q为环境光色度,Y1为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检测到的第一光线色度,Y2为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检测到的第二光线色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垂直,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的慢轴平行,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使透过的光线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的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平行,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4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的慢轴平行,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使透过的光线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
其中,当环境光I1透过所述显示屏21传输至电子设备100内部时,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线偏振光,随后线偏振光透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时形成圆偏振光,圆偏振光传输至所述调光组件22。随后,圆偏振光在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再次形成线偏振光。由于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使透过的光线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因此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再次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是垂直的。该线偏振光通过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后偏振方向改变90度,此时,透过所述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时再次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是平行的。而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垂直,因此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时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依然是垂直的,不能继续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因此,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依然不能接收到环境光I1
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线偏振光,随后线偏振光透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时形成圆偏振光,圆偏振光传输至所述调光组件22。随后,圆偏振光在透过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时再次形成线偏振光,并且该线偏振光的方向改变90度,此时,透过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的线偏振光的方向与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的方向是垂直的,该线偏振光继续传输至第二二分之一波片226,第二二分之一波片226会使该线偏振光的方向改变90度,此时,透过第二二分之一波片226的偏振光的方向与透过第一偏光元件212的方向是平行的,而由于第三偏振元件224的偏光轴与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平行,因此,透过第二二分之一波片226的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第三偏振元件224的偏光轴平行,该偏振光能够继续透过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并传输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因此,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可以接收到环境光I1
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在依次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后传输至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其中,光线I2在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形成线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的集合光线,集合光线中有一半的光线能够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从而被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接收到。
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在依次透过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第二二分之一波片226、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后传输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其中,光线I2在透过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时形成线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的集合光线,集合光线中有一半的光线能够透过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从而被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到。
因此,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到的光线I2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接收到的光线I2是相同的。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30仍然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强度:
P=X2-X1
其中,P为环境光强度,X1为所述第一光线强度,X2为所述第二光线强度。
此外,所述处理器30仍然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色度:
Q=Y2-Y1
其中,Q为环境光色度,Y1为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检测到的第一光线色度,Y2为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检测到的第二光线色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垂直,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的慢轴平行,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使透过的光线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的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垂直,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4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的慢轴垂直。
其中,当环境光I1透过所述显示屏21传输至电子设备100内部时,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线偏振光,随后线偏振光透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时形成圆偏振光,圆偏振光传输至所述调光组件22。随后,圆偏振光在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再次形成线偏振光。由于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使透过的光线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因此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再次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是垂直的。该线偏振光通过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后偏振方向改变90度,此时,透过所述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时再次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是平行的。而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垂直,因此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时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的偏光轴依然是垂直的,不能继续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因此,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依然不能接收到环境光I1
环境光I1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时形成线偏振光,随后线偏振光透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时形成圆偏振光,圆偏振光传输至所述调光组件22。随后,圆偏振光在透过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时再次形成线偏振光,线偏振光的方向不会发生改变,该线偏振光继续传输至第二二分之一波片226,第二二分之一波片226会使该线偏振光的方向改变90度,此时,透过第二二分之一波片226的偏振光的方向与透过第一偏光元件212的方向是垂直的,而由于第三偏振元件224的偏光轴与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垂直,因此,透过第二二分之一波片226的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第三偏振元件224的偏光轴平行,该偏振光能够继续透过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并传输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因此,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可以接收到环境光I1
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在依次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后传输至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其中,光线I2在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时形成线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的集合光线,集合光线中有一半的光线能够透过所述第二偏光元件221,从而被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接收到。
所述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I2在依次透过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第二二分之一波片226、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后传输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其中,光线I2在透过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时形成线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的集合光线,集合光线中有一半的光线能够透过所述第三偏光元件224,从而被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到。
因此,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接收到的光线I2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接收到的光线I2是相同的。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30仍然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强度:
P=X2-X1
其中,P为环境光强度,X1为所述第一光线强度,X2为所述第二光线强度。
此外,所述处理器30仍然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色度:
Q=Y2-Y1
其中,Q为环境光色度,Y1为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3检测到的第一光线色度,Y2为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4检测到的第二光线色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八中示意图。为了便于偏光元件的制造,上述第二偏光元件221和第三偏光元件224可以为一个整体,便于直接将其集成设置在光线传感器的表面。例如,第二偏光元件221和第三偏光元件224一体设置,且只包括上述的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不包括第二二分之一波片226。
第二偏光元件221和第三偏光元件224的偏光轴与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平行或垂直,当第二偏光元件221与第三偏光元件224的偏光轴均与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垂直时,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与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的慢轴平行,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与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的慢轴平行。当第二偏光元件221与第三偏光元件的偏光轴均与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平行时,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与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的慢轴垂直,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与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的慢轴垂直。可以使得第一光线传感器23只接收显示屏21发出的光线I2,不能接收环境光I1,第二光线传感器24既可以接收显示屏21发出的光线I2,也可以接收环境光I1。具体的推理过程及计算公式请参阅上述实施例的记载,本实施例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偏光元件221和第三偏光元件224一体设置,且同时包括上述的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和第二二分之一波片226。
当第二偏光元件221与第三偏光元件224的偏光轴均与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垂直时,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与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的慢轴平行,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与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的慢轴垂直。当第二偏光元件221与第三偏光元件的偏光轴均与第一偏光元件212的偏光轴平行时,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与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23的慢轴垂直,第三四分之一波片225与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的慢轴平行。可以使得第一光线传感器23只接收显示屏21发出的光线I2,不能接收环境光I1,第二光线传感器24既可以接收显示屏21发出的光线I2,也可以接收环境光I1。具体的推理过程及计算公式请参阅上述实施例的记载,本实施例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20还包括红外滤光片(图未示),红外滤光片可以为干涉式滤光片,干涉式滤光片只允许380nm-780nm的可见光波段的光通过,除380nm-780nm的可见光波段之外的光线均不允许通过。红外滤光片设置于显示屏与第一光线传感器和第二光线传感器之间,红外滤光片与第一光线传感器和第二光线传感器正对设置,红外滤光片可用于阻挡红外光线通过,从而可以防止红外光线对第一光线传感器和第二光线传感器的影响。
可以理解的,红外滤光片也可以包括第一红外滤光部和第二红外滤光部,其中,第一红外滤光部与第一光线传感器23正对设置,第二红外滤光部与第二光线传感器24正对设置。其中,第一红外滤光部的面积大于第一光线传感器23的面积,第二红外滤光部的面积大于第二光线传感器24的面积,可以提高第一红外滤光部和第二红外滤光部对环境光中红外光线的阻挡效果。
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九种示意图。显示屏21还包括盖板214和触控层215。
所述盖板214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背离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13的一侧。也即,所述盖板214设置在所述显示装置20朝向用户的最外侧。所述盖板214可以对显示装置20起到保护作用,防止显示装置20被刮伤。
可以理解的,所述盖板214可以为透明玻璃盖板,使得所述盖板214不影响用户观察显示装置20显示的内容。
所述触控层215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元件212和盖板214之间。所述触控层215可以设置有触控电路,以检测用户的触控操作,从而实现用户对电子设备100的触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设备100。
请参考图11,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所述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
101、通过第一光线传感器获取第一光线强度,所述第一光线强度包括显示屏发出的光线的强度;
102、通过第二光线传感器获取第二光线强度,所述第二光线强度包括显示屏发出的光线的强度以及透过所述显示屏的环境光的强度;
103、根据所述第一光线强度和所述第二光线强度计算环境光强度;
104、根据所述环境光强度对所述电子设备进行控制。
其中,电子设备100可以获取第一光线传感器23获取第一光线强度X1,以及获取第二光线传感器24检测到的第二光线强度X2,随后根据所述第一光线强度X1和所述第二光线强度X2确定环境光强度。
例如,所述第一光线强度X1和所述第二光线强度X2确定环境光强度可以包括:计算所述第一光线强度X1与所述第二光线强度X2的强度差值P,并将所述强度差值P确定为环境光强度。
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光线强度X1和所述第二光线强度X2确定环境光强度可以包括:计算所述第一光线强度X1与2倍所述第二光线强度X2的强度差值P,并将所述强度差值P确定为环境光强度。
根据所述环境光强度对所述电子设备100进行控制,例如可以包括控制电子设备100的显示亮度、显示色彩等,还可以包括控制电子设备100的显示模式,例如根据环境光强度控制电子设备100在白天显示模式和夜间显示模式之间切换。
其中,根据所述环境光强度对所述电子设备进行控制包括:根据所述环境光强度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对其亮度进行调节。
例如,当环境光强度大于预设环境强度阈值时,此时,环境光强度太强,用户在此环境下观看电子设备100的屏幕时,会对用户眼睛有伤害,用户观看屏幕会不舒服,需要适当将显示亮度调小一些,当环境光强度小于预设环境强度阈值时,此时,环境光强度太弱,外界环境亮度比较暗,用户在此环境下观看电子设备100的屏幕时,需要提高显示亮度。因此,可以根据所述环境光强度控制电子设备对其显示屏的亮度进行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通过第一光线传感器获取第一光线色度,所述第一光线色度包括显示屏发出的光线的强度;
通过第二光线传感器获取第二光线色度,所述第二光线色度包括显示屏发出的光线的强度以及透过所述显示屏的环境光的强度;
根据所述第一光线色度和所述第二光线色度计算环境光色度;
根据所述环境光色度对所述电子设备进行控制。
电子设备100可以获取第一光线传感器23检测到的第一光线色度Y1,以及获取第二光线传感器24检测到的第二光线色度Y2,随后根据所述第一光线色度Y1和所述第二光线色度Y2确定环境光色度。
例如,根据所述第一光线色度Y1和所述第二光线色度Y2确定环境光色度可以包括:计算所述第一光线色度Y1与所述第二光线色度Y2的色度差值Q,并将所述色度差值Q确定为环境光色度。
可以理解的,根据所述第一光线色度Y1和所述第二光线色度Y2确定环境光色度可以包括:计算所述第一光线色度Y1与2倍所述第二光线色度Y2的色度差值Q,并将所述色度差值Q确定为环境光色度。
根据所述环境光色度对所述电子设备100进行控制,例如可以包括控制电子设备100的摄像头到的拍摄背景、显示画面的颜色等。
其中,根据所述环境光色度对所述电子设备进行控制,包括:
根据所述环境光色度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对其拍摄背景进行调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通过使第一光线传感器接收显示屏发出的光线,第二光线传感器接收显示屏发出的光线以及透过显示屏的环境光,由于第一光线传感器只能接收显示屏发出的光,而不能接收环境光,第二光线传感器既可以接收显示屏发出的光,也可以接收环境光,因此,通过获取第一光线传感器和第二光线传感器接收光线的差值,可以消除屏幕漏光,进而可以提高环境光的检测准确性。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23)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屏;
调光组件,设置于所述显示屏的一侧;
第一光线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调光组件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以及
第二光线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调光组件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其中,
所述调光组件至少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正对设置,所述调光组件用于对透过所述显示屏的环境光以及所述显示屏发出的光线进行过滤,以使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接收到所述显示屏发出的光线,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接收到所述显示屏发出的光线及所述环境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包括第一偏光元件,所述第一偏光元件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正对设置,所述第一偏光元件具有第一偏光轴;
所述调光组件包括:
第二偏光元件,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正对设置,所述第二偏光元件具有第二偏光轴;
第三偏光元件,与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正对设置,所述第三偏光元件具有第三偏光轴;以及
第一二分之一波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偏光元件之间,且所述第一二分之一波片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正对设置,所述第一二分之一波片用于使透过的光线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所述第三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屏还包括第一四分之一波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元件朝向所述调光组件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与所述第二偏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偏光元件正对设置;
所述调光组件还包括第二四分之一波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设置在所述第二偏光元件朝向所述显示屏的一侧,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与所述第二偏光元件正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所述第三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的慢轴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垂直,所述第三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的慢轴平行,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使透过的光线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光组件还包括:
第三四分之一波片,设置于所述第三偏光元件朝向所述显示屏的一侧,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与所述第三偏光元件正对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所述第三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的慢轴垂直,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的慢轴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光组件还包括:
第二二分之一波片,设置于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和所述第三偏光元件之间,且所述第二二分之一波片与所述第三偏光元件正对设置,所述第二二分之一波片用于使透过的光线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偏光元件的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的偏光轴平行,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的慢轴垂直;
所述第三偏光元件的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的偏光轴平行,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的慢轴平行,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使透过的光线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
11.根据权利要求7-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偏光元件与所述第三偏光元件一体设置。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屏;
调光组件,设置于所述显示屏的一侧;
第一光线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调光组件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
第二光线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调光组件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其中,
所述调光组件至少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正对设置,所述调光组件用于对透过所述显示屏的环境光以及所述显示屏发出的光线进行过滤,以使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接收到所述显示屏发出的光线,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接收到所述显示屏发出的光线及所述环境光;以及
处理器,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电连接,所述处理器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接收的光线计算环境光强度或环境光色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包括第一偏光元件,所述第一偏光元件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正对设置,所述第一偏光元件具有第一偏光轴;
所述调光组件包括:
第二偏光元件,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正对设置,所述第二偏光元件具有第二偏光轴;
第三偏光元件,与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正对设置,所述第三偏光元件具有第三偏光轴;以及
第一二分之一波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偏光元件之间,且所述第一二分之一波片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正对设置,所述第一二分之一波片用于使透过的光线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所述第三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屏还包括第一四分之一波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元件朝向所述调光组件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与所述第二偏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偏光元件正对设置;
所述调光组件还包括第二四分之一波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设置在所述第二偏光元件朝向所述显示屏的一侧,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与所述第二偏光元件正对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所述第三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的慢轴垂直。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垂直,所述第三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的慢轴平行,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使透过的光线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光组件还包括:
第三四分之一波片,设置于所述第三偏光元件朝向所述显示屏的一侧,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与所述第三偏光元件正对设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所述第三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的慢轴垂直,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的慢轴垂直。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光组件还包括:
第二二分之一波片,设置于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和所述第三偏光元件之间,且所述第二二分之一波片与所述第三偏光元件正对设置,所述第二二分之一波片用于使透过的光线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偏光元件的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的偏光轴平行,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的慢轴垂直;
所述第三偏光元件的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元件的偏光轴平行,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的慢轴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的慢轴平行,所述第三四分之一波片使透过的光线的偏振方向改变90度。
22.根据权利要求18-21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偏光元件与所述第三偏光元件一体设置。
23.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2-22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
通过第一光线传感器获取第一光线强度,所述第一光线强度包括显示屏发出的光线的强度;
通过第二光线传感器获取第二光线强度,所述第二光线强度包括显示屏发出的光线的强度以及透过所述显示屏的环境光的强度;
根据所述第一光线强度和所述第二光线强度计算环境光强度;
根据所述环境光强度对所述电子设备进行控制。
CN202010887690.2A 2020-08-28 2020-08-28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119686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87690.2A CN111968602B (zh) 2020-08-28 2020-08-28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87690.2A CN111968602B (zh) 2020-08-28 2020-08-28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68602A true CN111968602A (zh) 2020-11-20
CN111968602B CN111968602B (zh) 2022-03-25

Family

ID=73400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87690.2A Active CN111968602B (zh) 2020-08-28 2020-08-28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68602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33694A (zh) * 2020-11-23 2021-03-02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光强度调整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和动终端
CN112964359A (zh) * 2021-02-01 2021-06-15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环境光传感器及电子设备
CN114459598A (zh) * 2021-05-20 2022-05-10 义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感测集成电路及使用该光感测集成电路的电子装置
US20220341761A1 (en) * 2020-01-15 2022-10-27 Hangzhou Single Micro Electronic Co., Ltd. Lower Display Sensor
WO2024020076A1 (en) * 2022-07-22 2024-01-25 ams Sensors USA Inc. Optical sensor module and method for behind oled ambient light detection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58121A (zh) * 2007-12-12 2009-06-17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感测装置及其显示装置
CN204155595U (zh) * 2013-11-07 2015-02-11 苹果公司 电子设备和检测落在电子设备上的环境光的装置
US20160054175A1 (en) * 2014-08-25 2016-02-25 Apple Inc. Light Sensor Window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CN107909922A (zh) * 2017-11-16 2018-04-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09425427A (zh) * 2017-08-22 2019-03-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光传感器及终端设备
CN209765529U (zh) * 2019-05-14 2019-12-10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0989229A (zh) * 2019-12-26 2020-04-1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337124A (zh) * 2020-04-20 2020-06-2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及环境光检测方法
CN111366242A (zh) * 2020-05-27 2020-07-0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环境光检测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1489718A (zh) * 2020-05-21 2020-08-0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及环境光检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58121A (zh) * 2007-12-12 2009-06-17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感测装置及其显示装置
CN204155595U (zh) * 2013-11-07 2015-02-11 苹果公司 电子设备和检测落在电子设备上的环境光的装置
US20160054175A1 (en) * 2014-08-25 2016-02-25 Apple Inc. Light Sensor Window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CN109425427A (zh) * 2017-08-22 2019-03-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光传感器及终端设备
CN107909922A (zh) * 2017-11-16 2018-04-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209765529U (zh) * 2019-05-14 2019-12-10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0989229A (zh) * 2019-12-26 2020-04-1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337124A (zh) * 2020-04-20 2020-06-2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及环境光检测方法
CN111489718A (zh) * 2020-05-21 2020-08-0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及环境光检测方法
CN111366242A (zh) * 2020-05-27 2020-07-0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环境光检测装置及终端设备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341761A1 (en) * 2020-01-15 2022-10-27 Hangzhou Single Micro Electronic Co., Ltd. Lower Display Sensor
US11867538B2 (en) * 2020-01-15 2024-01-09 Hangzhou Single Micro Electronic Co., Ltd. Lower display sensor
CN112433694A (zh) * 2020-11-23 2021-03-02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光强度调整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和动终端
CN112433694B (zh) * 2020-11-23 2023-12-26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光强度调整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和动终端
CN112964359A (zh) * 2021-02-01 2021-06-15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环境光传感器及电子设备
CN114459598A (zh) * 2021-05-20 2022-05-10 义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感测集成电路及使用该光感测集成电路的电子装置
CN114459598B (zh) * 2021-05-20 2024-05-14 义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感测集成电路及使用该光感测集成电路的电子装置
WO2024020076A1 (en) * 2022-07-22 2024-01-25 ams Sensors USA Inc. Optical sensor module and method for behind oled ambient light detec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68602B (zh) 2022-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68602B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11968603B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AU2018370704B2 (en) Method for detecting ambient light intensity, storage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968607B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04335574B (zh) 头戴式显示器
US10217439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mbient light sensor system
CN111968599B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09451106B (zh) 电子装置
CN109348011B (zh)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07948354B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9327576B (zh)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11968601B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CN209327746U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WO2022042072A1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环境光检测方法
CN111988456A (zh) 显示屏组件、电子设备及环境光检测方法
CN111968604B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KR20190088159A (ko) 지문 센서가 시각적 인식되는 정도를 조절하는 전자 장치
CN111968606A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11968600B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11998940B (zh) 显示屏组件、电子设备及环境光强度检测方法
CN111968598B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CN210166800U (zh) 指纹识别系统以及电子设备
CN111614799A (zh) 屏幕盖板、显示屏及移动终端
CN220455528U (zh) 用眼状态检测装置和可穿戴设备
CN113218503B (zh) 环境光强度的确定方法、确定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