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23854B - 半挂车及其后保险杠 - Google Patents

半挂车及其后保险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23854B
CN111923854B CN202011106919.0A CN202011106919A CN111923854B CN 111923854 B CN111923854 B CN 111923854B CN 202011106919 A CN202011106919 A CN 202011106919A CN 111923854 B CN111923854 B CN 1119238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arm
cross beam
hole
rear bumper
lim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0691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23854A (zh
Inventor
温剑平
吴明
黄波
成吉祥
龚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IMC Vehicles Group Co Ltd
Dongguan CIMC Special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IMC Vehicles Group Co Ltd
Dongguan CIMC Spe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IMC Vehicles Group Co Ltd, Dongguan CIMC Special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IMC Vehicle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0691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2385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238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238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238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238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19/38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adjustably or movably mounted, e.g. horizontally displaceable for securing a space between parked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半挂车及其后保险杠。后保险杠包括两立柱、横梁、两连接件及两锁止机构。两立柱沿横向平行间隔,用于连接半挂车的后端;横梁与立柱沿纵向间隔设置;横梁沿横向延伸;两连接件对应设置于立柱与横梁之间;各连接件均包括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第一连接臂长度方向的中部与第二连接臂的第一端铰接连接,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与立柱铰接连接,第二连接臂的第二端与横梁铰接连接,第一连接臂的第二端沿横梁的长度方向移动,以使横梁与立柱之间的距离可调;锁止机构对应连接件设置;各锁止机构锁止连接件和横梁,以保持横梁与立柱之间的距离。因此,该后保险杠的后端面与集装箱的后端面之间的距离可调,从而能够满足相关法规的要求。

Description

半挂车及其后保险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输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半挂车及其后保险杠。
背景技术
半挂车是集装箱运输行业中使用广泛的一种专用车。由于集装箱具有不同的尺寸规格,能装载不同尺寸集装箱的多功能的半挂车正在逐渐占领市场。为减少道路车辆事故对司乘人员的伤害,欧洲法规规定,半挂车的后保险杠离车辆后表面的距离不得大于200mm。但是,在多功能半挂车通过锁件装载大尺寸集装箱(例如45尺集装箱)时,后保险杠到集装箱后表面的距离超过欧洲法规允许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挂车及其后保险杠,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半挂车无法满足装载不同尺寸集装箱时后保险杠与车辆后表面距离符合法规要求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后保险杠,包括:两立柱,沿横向平行间隔设置,用于连接半挂车的后端;横梁,与所述立柱沿纵向间隔设置;所述横梁沿横向延伸;两连接件,对应设置于所述立柱与所述横梁之间;各所述连接件均包括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长度方向的中部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第一端铰接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立柱铰接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的第二端与所述横梁铰接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的第二端沿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移动,以使所述横梁与所述立柱之间的距离可调;两锁止机构,对应两所述连接件设置;各所述锁止机构锁止所述连接件和所述横梁,以保持所述横梁与所述立柱之间的距离。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横梁的内侧开设有收容槽;所述第二连接臂的第一端位于所述收容槽内并与所述横梁铰接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收容槽内,并在所述收容槽内沿横向移动,且两所述连接件的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均能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臂上设有锁止孔,所述横梁上间隔设有两组固定孔,两组所述固定孔分别对应两所述第一连接臂设置;各组所述固定孔包括沿横向方向间隔的两固定孔;各所述锁止机构均包括:固定架,固定于所述横梁上,并位于两所述固定孔之间;过渡杆,与所述固定架铰接连接,并能够绕沿纵向方向延伸轴线转动;锁止轴,设置于所述过渡杆相对于所述固定架的另一端而能够随所述过渡杆转动,且所述锁止轴与所述过渡杆铰接连接,从而能够转动至对应其中一所述固定孔并插入所述固定孔和所述锁止孔。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架的顶部设有呈腰型的转孔,所述转孔的长度方向沿横向延伸,所述过渡杆可绕所述固定架转动180度。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臂上还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与所述锁止孔间隔设置;所述横梁具有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的两限位配合孔;所述后保险杠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横梁上的两限位机构,两限位机构对应两所述锁止机构设置,所述限位机构插入所述限位孔和所述限位配合孔,从而限制所述第一连接臂的移动。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固定筒,固定于所述横梁上;
限位轴,设置于所述固定筒内,并能够插入所述限位孔内;操作杆,位于所述固定筒的上方;所述操作杆的一端与所述限位轴的顶部铰接连接,而能够在操作杆的另一端升降时带动限位轴在所述固定筒内升降。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臂的第一端开设有调节孔,所述调节孔呈腰型,其长度沿所述第二连接臂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臂的第二端设有连接孔,转轴插设于所述调节孔和所述连接孔内。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后保险杠伸出时,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第一连接臂均沿纵向延伸时,所述横梁与所述立柱之间的距离最大;在所述后保险杠收起时,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第一连接臂均沿横向延伸时,所述横梁与所述立柱之间的距离最小。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与所述第一连接臂之间通过安装架实现铰接连接;所述安装架包括:基板,设置于所述立柱的侧面;顶板,设置于所述基板的顶部;底板,设置于所述基板的底部,并与顶板平行;挡板,连接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并位于所述基板外侧;所述第一连接臂顶部与所述顶板铰接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的底部与所述底板铰接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臂位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并位于所述挡板的内侧。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半挂车,包括后端梁和如上所述的后保险杠,所述后保险杠设置于所述后端梁的后端。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发明中的后保险杠通过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连接横梁和立柱,通过锁止机构锁止连接件与横梁。其中,第一连接臂长度方向的中部与第二连接臂的第一端铰接连接,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与立柱铰接连接,第二连接臂的第二端与横梁铰接连接,使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与第二连接臂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可调,实现横梁与立柱之间的距离可调,使后保险杠的后端面与集装箱的后端面之间的距离可调,从而满足相关法规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半挂车其中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后保险杠其中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图2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图2的仰视图。
图5是本发明后保险杠的横梁与立柱位于最远与最近之间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后保险杠处于收起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后端梁;
2、后保险杠;21、立柱;22、横梁;221、固定孔;222、限位配合孔;23、连接件;231、第一连接臂;232、第二连接臂;2321、调节孔;24、锁止机构;241、固定架;242、过渡杆;25、限位机构;251、固定筒;252、操作杆;253、限位轴;254、弹性件;27、安装架;28、加强梁。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挂车,能够装载不同的集装箱,并且在装载不同的集装箱时,该半挂车的后保险杠能够调节与集装箱后表面的距离,从而满足相关的安全法规,例如欧洲法规。
半挂车大致包括两根纵向平行设置的主梁、一设置在两主梁前端位置的前端梁、一设置在两主梁后端的后端梁、多根位于前端梁与后端梁之间并穿设在两主梁上的穿梁、两分别安装在各主梁前部下方的支撑装置、设置在两主梁后部下方的行走机构以及后保险杠。
参阅图1,后保险杠2设置于后端梁1的后端,且后保险杠2的后端与后端梁1之间的距离可调,从而能够使半挂车装载不同尺寸的集装箱时后保险杠2满足法规的要求。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后保险杠2通过紧固件与后端梁1实现可拆卸连接。
参阅图2-图4,后保险杠2包括两立柱21、横梁22、连接件23、锁止机构24和限位机构25。
两立柱21沿横向方向平行间隔设置,且各立柱21竖向延伸。各立柱21用于与半挂车的后端连接。本实施例中,立柱21上设有螺栓孔,该螺栓孔的轴线水平延伸。通过紧固件实现立柱21与后端梁1之间的连接。
具体地,立柱21包括两侧板及连接两侧板的翼板,且翼板位于两侧板的外侧。其中,内和外是以两立柱21的使用状态为参照,朝向两立柱21所限位的范围则为内,反之为外。
两立柱21之间还设有加强梁28,以增强整个后保险杠2的强度。加强梁28沿横向延伸,且沿纵向方向,加强梁28位于两侧板之间。加强梁28设置于立柱21的下端。
各立柱21的后端均设有安装架27,即安装架27的数量为两个。其中,安装架27包括基板、顶板、底板和挡板。基板设置于立柱21的后端面,并沿竖向延伸。顶板设置于基板的顶部,并沿水平方向延伸。底板设置于基板的底部,并与顶板平行。挡板设置于顶板与底板之间连接顶板和底板,并位于基板外侧。顶板和底板上对应开设有用于与连接件23铰接的铰接孔。
进一步地,各安装架27与各立柱21之间还设有加强板,以增加安装架27与立柱21之间的连接强度。本实施例中,加强板位于立柱21的翼板与安装架27的基板之间,并位于翼板的外侧。具体地,各翼板与对应的基板之间设有两加强板,两加强板沿竖向方向平行间隔设置。
横梁22沿横向延伸,设置于立柱21的后端,并与立柱21沿纵向间隔设置。
横梁22的内侧具有收容槽。其中,内和外以后保险杠2的使用状态为参考,朝向立柱21和横梁22所限定的区域为内侧,反之为外侧。
本实施例中,横梁22包括顶壁、底壁、内侧壁以及外侧壁,且顶壁、底壁、内侧壁以及外侧壁围合形成外观呈方管形的横梁。具体地,内侧壁包括两侧壁段,分列于两端,从而使横梁22的中部的内侧形成收容槽。横梁22长度方向的两端还设有端壁。
横梁22上沿其自身长度方向间隔设有铰接孔、固定孔221和限位配合孔222。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铰接孔的数量为两个,并开设于底壁上。固定孔221的数量为四个,开设于横梁22的底壁上,并位于两铰接孔之间。两固定孔221为一组,即固定孔221为两组。顶壁上也对应底壁的固定孔221上开设有固定孔221。限位配合孔222的数量也为两个,开设于横梁22的底壁上,并位于两组固定孔221之间。
两连接件23设置于立柱21与横梁22之间,且两连接件23与两立柱21一一对应设置。通过连接件23调节横梁22相对于立柱21的距离,即调节横梁22与立柱21之间沿纵向的距离,从而使后保险杠2的横梁22与集装箱的后表面之间的距离可调,满足法规的要求。具体地,后保险杠2具有伸出和收起两种状态。
参阅图5,各连接件23均包括第一连接臂231和第二连接臂232。
第一连接臂231的第一端与立柱21铰接连接,第一连接臂231长度方向的中部与第二连接臂232的第一端铰接连接,第一连接臂231的第二端位于收容槽内,并可在收容槽内沿横向方向移动。其中,第一连接臂231的中部并不特指第一连接臂231沿长度方向上的正中心位置,而是指在包括第一连接臂231长度方向正中心位置在内的一定长度范围的区域,不包括第一连接臂231长度方向两端端部。
第一连接臂231的第一端上开设有通孔,以通过转轴插入通孔以及安装架27的顶板和底板上的铰接孔,使第一连接臂231顶部与顶板铰接连接,第一连接臂231的底部与底板铰接连接,实现第一连接臂231与安装架27的铰接连接,从而实现第一连接臂231与立柱21之间的铰接连接。且第一连接臂231位于顶板与底板之间,并位于挡板的内侧。
第一连接臂231的具体结构可采用工字形、U字形或方管形,可依据实际情况而选择。
第一连接臂231的第二端开设有连接孔。
第一连接臂231上设置有锁止孔(未示出)和限位孔(未示出)。具体地。锁止孔的数量为两个,限位孔的数量为一个,并在第一连接臂231上间隔设置。
第二连接臂232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臂231的第二端铰接连接,第二连接臂232的第二端与横梁22铰接连接。
参阅图4,第二连接臂232的第一端开设有调节孔2321。该调节孔2321呈腰型孔,其长度方向沿第一连接臂231的长度方向延伸。转轴插入第二连接臂232上的调节孔2321和第一连接臂231上第二端的连接孔,实现第二连接臂232与第一连接臂231之间的铰接连接。
第二连接臂232的第二端位于横梁22的收容槽内,并与横梁22铰接连接。具体地,第二连接臂232的第二端设有铰接孔,以通过转轴插入该铰接孔和横梁22上的铰接孔,实现第二连接臂232与横梁22的铰接连接。第二连接臂232的具体结构也可采用工字形、U字形或方管形,可依据实际情况而选择。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231套设于第二连接臂232外,例如,第一连接臂231和第二连接臂232均呈工字形时,均包括顶壁、底壁和侧壁,第二连接臂232位于第一连接臂231的顶壁和底壁之间。第二连接臂232还可以设置于第一连接臂231的上方或下方。
连接件23调节横梁22与立柱21之间距离的原理如下:
在后保险杠伸出时,第一连接臂231和第二连接臂232均沿纵向延伸,如图4所示,此时,横梁22与立柱21之间的距离最远。当需要调节横梁22与立柱21之间的距离时,将第一连接臂231的第二端和第二连接臂232的第一端向内侧拉动,第一连接臂231和第二连接臂232之间的转轴在第二连接臂232的调节孔2321内移动,从而使第一连接臂231的第二端和第二连接臂232的第一端均向内侧方向移动。此时,第一连接臂231和第二连接臂232均倾斜,如图5所示。
在图5的基础上,将横梁22向立柱21的方向推动,第一连接臂231的第二端和第二连接臂232的第一端继续向内侧方向移动,直至第一连接臂231和第二连接臂232均收容至横梁22的收容槽内,如图6所示,此时,横梁22距离立柱21最近,即后保险杠处于收起状态。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231的长度大于第二连接臂232的长度。两第一连接臂231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横梁22上的收容槽的长度,而使两第一连接臂231同时收容于收容槽内。
后保险杠2在伸出状态和收起状态之间转换时,第一连接臂231的第二端一直在收容槽内移动,保证了第一连接臂231的移动轨迹,进而保证了第二连接臂232的移动轨迹,从而保证了后保险杠2的使用安全。
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连接臂231的第二端设有调节孔2321。
锁止机构24设置于横梁22上,用于锁止第一连接臂231和横梁22,从而锁止连接件23和横梁22,从而以保持横梁22与立柱21之间的距离。两锁止机构24分别对应两第一连接臂231。
各锁止机构24包括固定架241、过渡杆242和锁止轴(图中未示出)。其中,固定架241包括固定于横梁22上的两固定板,两固定板沿纵向平行间隔设置,且各固定板沿横向设置。各固定板上的顶部均设有呈腰型的转孔,且转孔的长度方向沿横向延伸。该转孔的轴线沿纵向延伸。
具体地,固定架位于每组固定孔221的两固定孔221之间。
过渡杆242与固定架241铰接连接,并能够绕水平方向的轴线转动。具体地,过渡杆242的第一端设有开孔,且过渡杆242位于两固定板之间,通过转抽同时插入开孔和两固定板上的转孔而实现过渡杆242与固定架241的铰接连接。过渡杆242能够绕转轴转动180°,而使过渡杆242的第二端能够由固定架241的一侧转动至沿横向方向的固定架241的另一侧。
锁止轴设置于过渡杆242相对于固定架241的另一端即第二端,从而能够随过渡杆242转动。锁止轴与过渡杆242铰接连接。具体地,锁止轴通过两耳板与过渡杆242实现铰接连接。两耳板分列于过渡杆242的两侧,并通过转轴实现铰接连接。
锁止机构24锁止第二连接臂232与横梁22的原理如下:
如图2所示,在后保险杠2处于伸出状态时,第一连接臂231和第二连接臂232均沿纵向延伸,锁止机构24的锁止轴位于固定架的外侧,并插入第一连接臂231上的锁止孔以及横梁22上的固定孔221,以锁止第一连接臂231与横梁22。
如图6所示,在后保险杠2处于收回状态时,第一连接臂231和第二连接臂232均沿横向延伸,锁止机构24的锁止轴位于固定架的内侧,并插入第一连接臂231上的锁止孔以及横梁22上的限位配合孔222,以锁止第一连接臂231与横梁22。
后保险杠2在伸出状态与收起状态之间转换时,将过渡杆242的第二端向上提起,带动锁止轴脱离锁止孔和固定孔221,接着将过渡杆242绕第一端转动,使过渡杆242的第二端转动由固定架241的一侧转动至另一侧,并将过渡杆242的第一端在固定架241的转孔内沿横向方向推动,将锁止轴绕过渡杆242的第二端转动,使锁止轴转动至位于过渡杆242的下方,从而将锁止轴插入横梁22的固定孔221及第一连接臂231的锁止孔内,实现锁止第一连接臂231和横梁22。
限位机构25设置于横梁22上,用于在后保险杠2处于收起状态时进一步限制第一连接臂231。两限位机构25分别对应两第一连接臂231,且两限位机构25位于两锁止机构24之间。
参阅图7,各限位机构25包括固定筒251、操作杆252和限位轴253。固定筒251固定于横梁22上。限位轴253设置于固定筒251内,并能够插入第一连接臂231的限位孔和横梁22的限位配合孔222内。
操作杆252位于固定筒251的上方。操作杆252的第一端与限位轴253的顶部铰接连接,第二端沿横向延伸。操作杆252的第二端能够升降,从而能够带动限位轴253在固定筒251内升降。
进一步地,限位轴253与操作杆252之间还连接有弹性件254,以保证限位轴253在颠簸的路况环境下限位轴253依然能够插于限位孔和限位配合孔222内。其中,弹性件254位于固定筒251内。本实施例中,弹性件254为弹簧。
限位机构25的限位原理如下:
以图2的视图方向为参照,将操作杆252的第二端向下压,而操作杆252的第一端向上升起,从而带动限位轴向上升起。且限位轴与操作杆252的第一端铰接连接,使得限位轴在随之升降时能够保持竖向延伸。
限位轴降下,插置于第一连接臂231的限位孔和横梁22的限位配合孔222,从而锁止第一连接臂231和横梁22。限位轴升起,脱离限位孔和限位配合孔222,使第一连接臂231可以移动。
本发明的后保险杠2在横梁22距离立柱21最远时如图2-图4所示,此时,第一连接臂231和第二连接臂232均沿纵向延伸,并通过锁止机构24锁止第一连接臂231和横梁22,从而保持横梁22与立柱21之间的距离。
本发明的后保险杠2在横梁22与立柱21之间的距离位于最远与最近之间时如图5所示,此时,第二连接臂232和第二连接臂232均倾斜设置,并通过锁止机构24锁止第一连接臂231和横梁22,从而保持横梁22与立柱21之间的距离。
本发明的后保险杠2在横梁22距离立柱21最近时如图6所示,此时,第二连接臂232和第二连接臂232均沿横向延伸,并通过锁止机构24和限位机构25同时锁止第一连接臂231和横梁22,从而保持横梁22与立柱21之间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的后保险杠2结构简单,通过第一连接臂231和第二连接臂232连接横梁22和立柱21,第一连接臂231长度方向的中部与第二连接臂232的第一端铰接连接,第一连接臂231的第一端与立柱21铰接连接,第二连接臂232的第二端与横梁22铰接连接,使第一连接臂231的第一端与第二连接臂232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可调,实现横梁22与立柱21之间的距离可调,使后保险杠2的后端面与集装箱的后端面之间的距离可调,从而满足相关法规的要求。且第一连接臂231的第二端在收容槽内沿横向方向移动,保证了后保险杠2在调节距离时第一连接臂231和第二连接臂232的运动轨迹,保证了后保险杠的使用安全。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臂231和第二连接臂232能够收容于横梁22的收容槽内,保证了后保险杠2在处于收起状态时力学强度较高。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发明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发明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7)

1.一种半挂车的后保险杠,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立柱,沿横向平行间隔,用于连接半挂车的后端;
横梁,与所述立柱沿纵向间隔设置;所述横梁沿横向延伸;
两连接件,对应设置于所述立柱与所述横梁之间;各所述连接件均包括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长度方向的中部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第一端铰接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立柱铰接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的第二端与所述横梁铰接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的第二端沿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移动,以使所述横梁与所述立柱之间的距离可调;所述第二连接臂的第一端开设有调节孔,所述调节孔呈腰型,其长度沿所述第二连接臂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中部设有连接孔,转轴插设于所述调节孔和所述连接孔内;
两锁止机构,对应两所述连接件设置;各所述锁止机构锁止所述连接件和所述横梁,以保持所述横梁与所述立柱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一连接臂上设有限位孔,所述横梁具有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的两限位配合孔;
所述后保险杠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横梁上的两限位机构,两限位机构对应两所述锁止机构设置,所述限位机构插入所述限位孔和所述限位配合孔,从而限制所述第一连接臂的移动; 所述限位机构包括:
固定筒,固定于所述横梁上;
限位轴,设置于所述固定筒内,并能够插入所述限位孔内;
操作杆,位于所述固定筒的上方;所述操作杆的一端与所述限位轴的顶部铰接连接,而能够在操作杆的另一端升降时带动限位轴在所述固定筒内升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保险杠,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的内侧开设有收容槽;
所述第二连接臂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收容槽内并与所述横梁铰接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收容槽内,并在所述收容槽内沿横向移动,且两所述连接件的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均能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保险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上设有锁止孔,所述锁止孔与所述限位孔间隔设置;所述横梁上间隔设有两组固定孔,两组所述固定孔分别对应两所述第一连接臂设置;各组所述固定孔包括沿横向方向间隔的两固定孔;
各所述锁止机构均包括:
固定架,固定于所述横梁上,并位于两所述固定孔之间;
过渡杆,与所述固定架铰接连接,并能够绕沿纵向方向延伸轴线转动;
锁止轴,设置于所述过渡杆相对于所述固定架的另一端而能够随所述过渡杆转动,且所述锁止轴与所述过渡杆铰接连接,从而能够转动至对应其中一所述固定孔并插入所述固定孔和所述锁止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保险杠,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的顶部设有呈腰型的转孔,所述转孔的长度方向沿横向延伸,所述过渡杆可绕所述固定架转动180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保险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保险杠伸出时,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第一连接臂均沿纵向延伸时,所述横梁与所述立柱之间的距离最大;在所述后保险杠收起时,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第一连接臂均沿横向延伸时,所述横梁与所述立柱之间的距离最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保险杠,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与所述第一连接臂之间通过安装架实现铰接连接;
所述安装架包括:
基板,设置于所述立柱的侧面;
顶板,设置于所述基板的顶部;
底板,设置于所述基板的底部,并与顶板平行;
挡板,连接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并位于所述基板外侧;
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铰接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臂位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并位于所述挡板的内侧。
7.一种半挂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端梁和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后保险杠,所述后保险杠设置于所述后端梁的后端。
CN202011106919.0A 2020-10-16 2020-10-16 半挂车及其后保险杠 Active CN1119238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06919.0A CN111923854B (zh) 2020-10-16 2020-10-16 半挂车及其后保险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06919.0A CN111923854B (zh) 2020-10-16 2020-10-16 半挂车及其后保险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23854A CN111923854A (zh) 2020-11-13
CN111923854B true CN111923854B (zh) 2021-03-02

Family

ID=733344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06919.0A Active CN111923854B (zh) 2020-10-16 2020-10-16 半挂车及其后保险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2385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113414A1 (de) * 2008-04-30 2009-11-04 Fahrzeugwerk Bernard Krone GmbH Fahrgestell für Container, Aufbauten und dergleichen Ladungsbehälter
CN106476735A (zh) * 2016-11-23 2017-03-08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后防护
CN207916776U (zh) * 2018-03-07 2018-09-28 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 车辆及其后防护装置
CN209921239U (zh) * 2019-04-18 2020-01-10 东莞中集专用车有限公司 带有可调节保险杠的半挂车
CN210680645U (zh) * 2019-08-08 2020-06-05 湖南成鑫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半挂车的活动式保险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79543B2 (en) * 2013-01-31 2015-07-14 JJR Innovation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eserving spacing around a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113414A1 (de) * 2008-04-30 2009-11-04 Fahrzeugwerk Bernard Krone GmbH Fahrgestell für Container, Aufbauten und dergleichen Ladungsbehälter
CN106476735A (zh) * 2016-11-23 2017-03-08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后防护
CN207916776U (zh) * 2018-03-07 2018-09-28 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 车辆及其后防护装置
CN209921239U (zh) * 2019-04-18 2020-01-10 东莞中集专用车有限公司 带有可调节保险杠的半挂车
CN210680645U (zh) * 2019-08-08 2020-06-05 湖南成鑫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半挂车的活动式保险杠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欧洲集装箱运输半挂车;倪元;《商用汽车》;20110831;69-8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23854A (zh) 2020-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83847B2 (en) Raisable carrying device
CN217730195U (zh) 电动车辆用车身支架及包含其的电动车辆
EP1686047B1 (de) Zusammenklapbarer Anhänger
MX2011004532A (es) Remolque para transportar contenedores de carga y metodo de uso.
CN111452811B (zh) 一种汽车-集装箱两用凹底运输车
CN206384597U (zh) 运车架
SK90599A3 (en) Powered road vehicle comprising a replaceable rear body mounting
CN111923854B (zh) 半挂车及其后保险杠
CN110962726A (zh) 一种车辆运输车
DE102010045085B4 (de) Längenveränderliche Deichsel, LKW-Anhängerzug und Tür für einen Kofferaufbau eines LKW-Anhängerzuges
US11511608B1 (en) Vehicle strut and lifting device and system
CN210555190U (zh) 半挂车车箱
CN218144639U (zh) 一种安全性双侧多油缸后翻卸车装置
US7367770B2 (en) Retractable tail-lift for a vehicle
CN217598559U (zh) 一种多功能平车底架
CN219566897U (zh) 一种翻车机用自适应靠板装置
CN214569330U (zh) 一种隐藏车轮的移动式卸车平台
CN219236889U (zh) 一种低平板半挂车的车架
CN214564892U (zh) 车厢内重型无人直升机固定装置
CN110182498B (zh) 一种用于竖式箱体的车架及运输车
CN212579722U (zh) 冷藏车用折叠梯
CN213502577U (zh) 滑动骨架车
CN220447733U (zh) 一种货箱的举升机构
CN212921290U (zh) 车辆限位装置
US10589654B2 (en) Vehicle, in particular emergency vehicle, with a loading arrange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211

Address after: 523208 Jinwo section of Shuixiang Avenue, Wangniudun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DONGGUAN CIMC SPECIAL VEHICLE Co.,Ltd.

Applicant after: Zhongji Vehicle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No. 2 Harbour Road, Shekou, Guangdong, Shenzhen

Applicant befor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Ltd.

Applicant before: DONGGUAN CIMC SPECIAL VEHICLE Co.,Ltd.

Applicant before: Zhongji Vehicle (Group)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