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12282A - 分液管路组件及换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分液管路组件及换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12282A
CN111912282A CN202010704361.XA CN202010704361A CN111912282A CN 111912282 A CN111912282 A CN 111912282A CN 202010704361 A CN202010704361 A CN 202010704361A CN 111912282 A CN111912282 A CN 1119122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avity
pipe
manifold
liquid s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0436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文建
梁新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0436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12282A/zh
Publication of CN1119122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22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2Arrangements for directing heat-exchange media into successive compartments, e.g. arrangements of guide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83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3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oblique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2Arrangements for directing heat-exchange media into successive compartments, e.g. arrangements of guide plates
    • F28F2009/222Particular guide plates, baffles or deflectors, e.g. having particular orientation relative to an elongated casing or conduit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液管路组件及换热装置,分液管路组件内部开设有分液腔、集流腔以及分液通道,分液通道用于连通分液腔及集流腔,并使得分液腔中的流体通过集流腔流入扁管腔中;集流腔内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挡元件,隔挡元件将集流腔分隔形成多个集流室,并使得每个集流室对应多根扁管。本发明通过隔挡元件将集流腔分隔形成多个相互间隔的集流室,消除流体在集流腔内不同区域间发生二次混流或扰流的现象,防止集流腔内不同位置的流体之间相互干扰,从而克服流体从集流腔内不同位置流向用液装置时流速不均匀的问题,以使每个集流室能够均匀地收集来自分液腔的流体并向用液装置均匀供给,从而提高了分液管路组件对流体分液的均匀性。

Description

分液管路组件及换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体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液管路组件及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分液管路组件是对集中流入的流体进行分流以形成多条流体支路的器件,能够将多条支路的流体分别输送至用液装置内,内部开设有用于接收流体的分液腔、用于连通用液装置的集流腔,以及用于连通分液腔与集流腔的分液通道。现有分液管路组件的分液效果并不理想,流体从分液腔经分液通道进入集流腔后,会在集流腔内发生混流,位于集流腔内不同区域的流体之间相互混合,因而其流动轨迹杂乱无序,致使流体在集流腔中的流速不均;此外,由于流体会受到分液腔内壁的阻力,使得流体在分液腔中流速发生变化,因而无法保证流体从分液腔内的不同区域进入集流腔内的液体量的均匀程度。上述因素导致流体无法从集流腔内各个区域均匀地进入用液装置,降低了分液管路组件分液的均匀程度,难以实现均匀分流,进而影响用液装置的运行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分液管路组件及换热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液管路组件,内部开设有分液腔、集流腔以及分液通道,分液腔与集流腔并排设置,分液腔用于接收流体,集流腔用于连通换热装置的扁管腔,分液通道用于连通分液腔及集流腔,并使得分液腔中的流体通过集流腔流入扁管腔中;集流腔内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挡元件,隔挡元件将集流腔分隔形成多个集流室,并使得每个集流室对应多根扁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分液管路组件包括第一管体以及第二管体,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之间能够相互拼合并形成分液腔以及集流腔。
如此设置,通过第一接管与第二接管相互拼接的方式实现分液管路组件的装配,有利于装配作业人员快速完成,减少安装分液管路组件所需工时。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管体上开设有分液通道;或者,第二管体上开设有分液通道;或者,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上均开设有半孔,分别位于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的半孔相互拼合形成分液通道。
如此设置,可以采用预先开设有分液通道的第一管体或第二管体并拼接从而形成分液管路组件,而无需在完成拼接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后额外增加开设分液通道的工序或器件;并且分液管路组件的结构更加简单。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管体及/或第二管体沿垂直于轴线方向剖切的截面为W形。
如此设置,横截面为W形的第一管体及/或第二管体相互拼接后即可形成相互间隔的分液腔与集流腔,而无需增设其他外部元件来分隔分液腔和集流腔,进一步简化了分液管路组件的结构以及安装过程。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分液管路组件还包括分液挡板,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之间能够相互拼合并形成空腔,分液挡板固设于空腔内并将空腔分隔形成分液腔与集流腔;且分液挡板上开设有分液通道。
如此设置,分液挡板增强了分液管路组件整体的刚性,使得拼接后的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之间更加稳固;此外,在分液挡板上开设分液通道的加工方式更加简单,例如可以采用钻孔的方式加工分液通道,分液通道的成型更加简单。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分液挡板与第一管体或第二管体之间一体成型;或者,分液挡板、第一管体及第二管体分体设置。
如此设置,当分液挡板与第一管体或第二管体一体成型时,分液挡板能够提高第一管体或第二管体的刚性;当第一管体、分液挡板、第二管体分体设置时,第一管体、第二管体以及分液挡板的形状和结构更简单,且易于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管体及/或第二管体沿垂直于轴线方向剖切的截面为C形,第一管体与分液挡板围设形成分液腔,第二管体与分液挡板围设形成集流腔。
如此设置,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拼接后能够形成圆柱形或大致为圆柱形的分液管路组件,从而使分液管路组件的整体形状更加紧凑,体积更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分液管路组件还包括毛细管,毛细管固设于分液通道内,毛细管内部中空且分别连通分液腔与集流腔。
如此设置,毛细管连通分液腔与集流腔并形成分液通道,便于采用不同规格、不同管径大小或长度的毛细管,实现毛细管对分液腔内不同位置的流体产生不同大小的流动阻力的效果,从而消除流体在分液腔内因摩擦阻力导致流速变化的影响;此外,当分液管路组件采用分液管与集流管时,毛细管两端能够分别插接分液管以及集流管,实现分液腔与集流腔连通的同时实现分液管与集流管之间的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毛细管焊接固定于分液通道的内壁。
如此设置,毛细管与分液管路组件之间的固定连接更加可靠,能够降低因流体冲击导致毛细管相对分液管路组件发生晃动或脱离的风险。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分液通道为多个,毛细管的数量与分液通道的数量相同,且每个毛细管分别设置于一个分液通道中;毛细管的长度沿靠近分液管路组件的进液端的方向增大;及/或,毛细管的内径沿靠近分液管路组件的进液端的方向减小;及/或,相邻两个毛细管之间的距离沿靠近分液管路组件的进液端的方向减小。
如此设置,通过调节不同位置的多个毛细管对流体的流动阻力,使得从分液腔进入集流腔的流体流速沿靠近进液端的方向具有降低的趋势,抵消了流体在分液腔内因流动摩擦导致流速衰减的影响,分液腔内不同区域的流体流速更加均一,从而保证冷媒能够均匀进入集流腔中,使得进入每个集流室内的流体量相同或大致相同,进一步提高分液管路组件分液的均匀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分液通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分液通道的流通面积沿靠近分液管路组件的进液端的方向减小;及/或,相邻两个分液通道之间的距离沿靠近分液管路组件进液端的方向减小。
如此设置,通过调节多个不同位置的分液通道对流体的阻力,使得从分液腔进入集流腔的流体流速沿靠近进液端的方向呈降低趋势,抵消流体在分液腔内因摩擦导致的流速衰减影响,分液腔内不同区域的流体流速更加均一,以保证流体均匀进入集流腔中,使得进入每个集流室内的流体量相同或大致相同,提高分液管路组件的均匀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隔挡元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隔挡元件沿集流腔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如此设置,多个集流室的容置空间大小相同或者基本相同,从而使每个集流室均能够均匀地向用液装置供给流体,保证流体供给量相同或者大致相同。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包括扁管以及上述中任意一项的分液管路组件,分液管路组件开设有供扁管插接的扁管槽,扁管与分液管路组件插接固定,且扁管的扁管腔连通集流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扁管的数量为多个,每个集流室连通的扁管的数量均相等。
如此设置,在分液管路组件完成对冷媒的均匀分液后,每个集流室内的冷媒能够均匀或大致均匀地分配至每根扁管内,从而使连通同一个集流室的多根扁管均能够获得相同或基本相同的量的冷媒,因而显著优化了换热装置中冷媒的分配量,从而确保换热装置能够均匀稳定地进行热交换。
本发明提供的分液管路组件,通过隔挡元件将集流腔分隔形成多个相互间隔的集流室,能够消除流体在集流腔内不同区域间发生二次混流或扰流的现象,防止集流腔内不同位置的流体之间相互干扰,从而克服流体从集流腔内不同位置流向用液装置时流速不均匀的问题,以使每个集流室能够均匀地收集来自分液腔的流体并向用液装置均匀供给,从而提高了分液管路组件对流体分液的均匀性;此外,分液腔的大小也不再受集流腔的大小限制,因而可以设置更大的分液腔用于临时贮存流体,当进入分液腔的流体流速波动或者断流,分液腔中贮存的流体可以继续向集流腔内流动供应,避免冷媒流向集流腔或用液装置时出现断流现象,进而使用液装置能够稳定持续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分液管路组件的爆炸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换热装置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换热装置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分液管路组件在第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分液管路组件沿A-A面剖切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分液管路组件在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分液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集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分液管路组件的爆炸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换热装置在第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换热装置沿B-B面剖切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换热装置在X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分液管路组件的爆炸图;
图16为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所示换热装置在第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18为图17所示换热装置沿C-C面剖切的示意图;
图19为图18所示换热装置在Z处的局部放大图。
100、分液管路组件;10、分液腔;11、分液管;111、第一分液开口;12、进液端;13、进液弯管;20、集流腔;21、集流管;211、第二分液开口;22、隔挡元件;23、集流室;24、第一管体;25、第二管体;26、间隔部;27、扁管槽;30、分液通道;31、毛细管;40、分液挡板;200、换热装置;201、换热面板;210、扁管;211、扁管腔;220、翅片;230、出液管;240、出液弯头;250、边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2、图10至图11、图15至图16。图1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分液管路组件100的爆炸图;图2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200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分液管路组件100的爆炸图;图11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200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分液管路组件100的爆炸图;图16为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200的结构示意图。
分液管路组件是一种对集中流入的流体进行分流并形成多条流体支路的器件,从而将多条支路的流体分别输送至用液装置内,主要用于空调设备的冷媒循环系统中,对冷媒进行分液,并将分液后形成的多条支路冷媒输送至换热器中的扁管内,从而使扁管腔中充满冷媒以实现热交换,进而实现对空气制冷或者制热。可以理解,分液管路组件也能用于其他使用场合或技术领域,例如精密灌溉设备,并且与其他用液装置组合安装并使用。以下以应用在空调设备内的分液管路组件为例进行说明,对于分液管路组件在其他使用场合或领域中应用的实施方式不再赘述。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液管路组件100,能够与多个扁管210插接并固定,用于对冷媒进行均匀分液并输送至多个扁管210的扁管腔211内;分液管路组件100内部开设有分液腔10、集流腔20以及分液通道30,分液腔10与集流腔20并排设置,分液通道30用于接收冷媒,集流腔20用于连通换热装置200的扁管腔211,分液通道30用于连通分液腔10以及集流腔20,并使得分液腔10中的流体通过集流腔20流入扁管腔211内。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当分液管路组件100用于其他使用场合或技术领域,并与其他类型的用液装置连接时,分液管路组件100也可以对其他类型的流体进行分液,并不仅限于对冷媒分液;并且,用液装置也可以是除扁管210或包括扁管210的换热面板之外的其他器件。
现有分液管路组件的分液效果并不理想,流体从分液腔经分液通道进入集流腔后,会在集流腔内发生混流,位于集流腔内不同区域的流体之间相互混合,因而其流动轨迹杂乱无序,致使流体在集流腔中的流速不均;此外,由于流体会受到分液腔内壁的阻力,使得流体在分液腔中流速发生变化,因而无法保证流体从分液腔内的不同区域进入集流腔内的液体量的均匀程度。上述因素导致流体无法从集流腔内各个区域均匀地进入用液装置,降低了分液管路组件分液的均匀程度,难以实现均匀分流,进而影响用液装置的运行效果。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的分液管路组件100还包括隔挡元件22。请参阅图3至图9、并参阅图10以及图15。图3为图2所示换热装置200的第一视角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换热装置200的第二视角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分液管路组件100在第一视角下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分液管路组件100沿A-A面剖切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分液管路组件100在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分液管11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集流管21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分液管路组件100的爆炸图;图15为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分液管路组件100的爆炸图。
至少一个隔挡元件22设置于集流腔20内,隔挡元件22将集流腔20分隔形成多个集流室23,相邻两个集流室23被隔挡元件22阻隔而无法直接连通;当分液管路组件100与多个扁管210插接固定后,每个隔挡元件22使每个集流室23均对应多根扁管210,每个集流室23内的冷媒均能流入对应的多根扁管210中。
冷媒经分液通道30进入多个集流室23后,每个集流室23内的流体均与其他集流室23内的流体相互间隔。如此设置,能够消除冷媒在集流腔20内的不同区域之间发生二次混流或扰流的现象,防止冷媒相互干扰,克服了冷媒从集流腔20内不同位置流入扁管时的速率不均匀的问题;每个集流室23能够均匀地收集来自分液腔10的冷媒,并且均匀地向扁管210供应冷媒,从而提高了分液管路组件100对液体分流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为保证冷媒能够从集流腔20的各个区域均匀地流入扁管210,即保证每个集流室23内流入对应扁管210的冷媒的量相同或大致相同,隔挡元件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隔挡元件22沿集流腔20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即相邻两个隔挡元件22的间隔相同或大致相同。如此设置,多个集流室23的容置空间大小相同或大致相同,从而使进入每根扁管210的冷媒的量基本相同。
现有空调设备的分液管路组件通常会采用集流管同轴套设分液管的连接方式,为保证分液管顺利插入集流管,分液管的外径小于集流管的内径,二者的管径尺寸大小差距较大,使得分液管的分液腔体积明显小于集流管的集流腔体积,因而分液腔中能够接收的最大冷媒量小于集流腔中的可容纳量。当空调管路中的冷媒流动速率有波动,或者冷媒流动出现间断,分液腔内的冷媒全部流入集流腔而后续无冷媒继续流入补充时,会导致从分液腔到集流腔的冷媒产生“断流”,进而造成扁管内冷媒流动中断,影响换热装置的热交换效果;对于应用在其他场合中的分液管路组件,上述集流管与分液管的布置方式也会造成对应用液装置出现用液补给波动或中断的问题。
请再次参阅图1至图9。以下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分液管路组件100。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分液管路组件100包括分液管11、集流管21以及毛细管31,分液管11与集流管21并排设置。分液管11内部中空形成分液腔10,其中一端封堵,另一端与进液弯管13连接,形成供冷媒进入分液腔10的进液端12,分液管11的外周壁沿其轴线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一分液开口111;集流管21内部中空并形成集流腔20,集流管21两端封堵,其中一侧的外周壁沿轴线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二分液开口211,另一侧的外周壁沿轴线方向开设有多个供扁管210插接的扁管槽27;毛细管31的数量为多个,且与第一分液开口111以及第二分液开口211的数量相同,内部中空,两端分别插接于第一分液开口111与第二分液开口211,从而与分液管11和集流管21固定连接;当毛细管31的中空管腔与分液腔10及包含多个集流室23的集流腔20连通后,毛细管31管腔与其相连通的第一分液开口111及第二分液开口211形成了分液通道30。
作为优选,分液管11与集流管21之间平行设置,并且分液管11的外壁与集流管21的外壁相互贴合,分液管11及/或集流管21与毛细管31焊接固定;隔挡元件22为隔挡板,数量为多个,隔挡板的形状与集流管21内腔截面形状一致,多个隔挡板沿集流管21的轴线方向均匀分布,集流腔20被多个隔挡板分隔形成多个容置空间相同或基本相同的集流室23。
本实施例的分液管路组件100的装配过程如下:首先将多个毛细管31的一端逐一伸入多个第一分液开口111内,然后将多个毛细管31的另一端逐一伸入第二分液开口211内,接着将毛细管31与第一分液开口111以及第二分液开口211的边缘焊接固定,即通过焊接毛细管31与分液管11和集流管21,实现分液管11与集流管21的固定连接;装配完成后的分液管路组件100可以扁管210或者包括多个扁管210的换热面板201固定连接,最后,在分液管11的一端插接进液弯管13从而形成进液端12,用于连通冷媒供给装置并将冷媒引流至分液管11内。
相比现有技术的分液管路组件采用集流管同轴套设分液管的连接方案,本实施例提供的分液管路组件100安装更加方便;分液管11的外径尺寸不再受集流管21的内径尺寸的限制,随之地,分液腔10的大小也不再受集流腔20的大小限制。因而可以采用更大管径的分液管11与集流管21并排连接,更大管径的分液管11能够提供更大的分液腔10,使得分液腔10具有了临时贮存冷媒的效果,即使空调管路中的冷媒流速波动或者流动间断,分液腔10中贮存的多余冷媒可以继续向集流腔20流动供应,避免冷媒流向集流腔20或扁管210时出现断流现象;此外,更大管径的分液管11可以进一步减小冷媒在分液腔10内流动的阻力。
进一步地,由于分液管11内壁的摩擦作用,流入分液管11的冷媒流速会减小,使得位于进液端12处的冷媒流速最大,位于分液腔10相对远离进液端12的一端的冷媒流速最小。为克服因冷媒在分液腔10流动受到内壁摩擦产生的流动阻力导致的流速变化,以保证冷媒从分液腔10均匀流入集流腔20,使进入多个集流室23内的冷媒量相同或大致相同。多个毛细管31对从分液腔10内不同区域流入集流腔20的冷媒产生不同的阻力,其阻力大小规律是:沿靠近分液管路组件100进液端12的方向,即沿靠近冷媒流入分液管11一端的方向,毛细管31对冷媒流入集流腔20的阻力呈增大趋势。
具体地,调节多个毛细管31对分液腔10内冷媒流动阻力的方式包括:毛细管31的长度沿靠近分液管路组件100的进液端12的方向增大、毛细管31的内径或流道截面大小沿靠近进液端12的方向减小、相邻两个毛细管31之间的距离沿靠近进液端12的方向减小。毛细管31的长度越长、内径或流道截面大小越小,每个集流室23连通的毛细管31的数量越多或者与集流室23连通的毛细管31越密集,毛细管31对冷媒流入集流腔20的流动阻力也就越大。
如此设置,通过调节不同位置的多个毛细管31对冷媒的流动阻力,使得从分液腔10进入集流腔20的冷媒流速沿靠近进液端12的方向具有降低趋势,抵消了冷媒在分液腔10内因流动摩擦导致的流速衰减影响,分液腔10内不同区域的冷媒的流速更加均匀,从而保证冷媒能够从分液腔10均匀地进入集流腔20内,使得进入每个集流室23内的冷媒量相同或大致相同,进一步提高了分液管路组件100分流冷媒的均匀性。
具体地,毛细管31的管径大小为0.5mm~4mm。
可以理解的是,调节多个毛细管31对分液腔10内冷媒流动阻力的手段并不限于上述方式中的某一项,也可以是上述方式中的任意两项的组合或者以上三项的组合。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分液管路组件100也可以不包括毛细管31,例如第一分液开口111与第二分液开口211之间一一对应,分液管11与集流管21相互贴合,并且通过外部支架固定连接。
请再次参阅图10,并参阅图11至图14。图11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200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所示换热装置200在第一视角下的示意图;图13为图12所示换热装置200沿B-B面剖切的示意图;图14为图13所示换热装置200在X处的局部放大图。
以下是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分液管路组件100。在本实施例中,分液管路组件100包括第一管体24以及第二管体25,二者为开设有供冷媒流动的内凹流道的半管壳体,能够相互拼合并形成并排设置的分液腔10和集流腔20;第一管体24及/或第二管体25沿垂直于轴线的方向剖切所得截面的形状为W形,W形内的两个凹槽所在的位置对应内凹流道;分液通道30开设于第一管体24或第二管体25上,并连通分液腔10与集流腔20;第一管体24与第二管体25将集流腔20的两端封堵,并且将分液腔10的其中一端封堵,分液管路组件100在分液腔10的另一端安装有进液弯管13;第一管体24的外侧沿轴线方向开设有多个供扁管210插接的扁管槽27,扁管槽27连通集流腔20。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轴线方向是指,第一管体24与第二管体25拼合后形成的柱形分液腔10的轴线方向;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分液管路组件100整体弯曲,与弯板状的换热面板201安装,冷媒在分液腔10内沿曲线轨迹流动时,轴线方向即为冷媒在分液腔10内的流动方向。
具体地,第一管体24或第二管体25包括沿第一管体24或第二管体25的轴线方向或者冷媒在分液腔10内流动的方向延伸出的间隔部26;间隔部26对应第一管体24或第二管体25沿轴线剖切所得W形截面中突出的部分;在第一管体24与第二管体25相互拼合的状态下,间隔部26与第一管体24或第二管体25的内壁面抵接,从而将分液腔10与集流腔20分隔;此外,第一管体24与第二管体25也可以均设置间隔部26,当二者沿轴线剖切的截面形状均为W形时,分别位于第一管体24与第二管体25上的两个间隔部26相互抵接,使分液管路组件100沿轴线方向剖切所得截面形状呈数字“8”形。
分液通道30为沿第一管体24或第二管体25轴线方向间隔设置,开设于间隔部26上多个流体通口,当第一管体24与第二管体25拼合后,内凹流道的内壁面与间隔部26围设,形成了分液腔10与集流腔20,分别对应分液管路组件100沿轴向剖切的数字“8”形的两个圆,流体通口连通分液腔10与集流腔20,因而无需在拼接完第一管体24或第二管体25后增加开设分液通道30的工序或器件。
需要补充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管体24与第二管体25之间相互抵接的区域也可以均分别开设有多个半孔,当第一管体24与第二管体25相互拼接后,分别位于第一管体24与第二管体25的多个半孔之间位置相对应,并拼合形成了分液通道30。
进一步地,第一管体24或第二管体25还包括隔挡板,隔挡板数量为多个并设置于第一管体24或第二管体25的内凹流道中,隔挡板的形状与集流腔20的流道截面形状向适配。当第一管体24与第二管体25相互拼合后,隔挡板沿集流腔20的轴线方向均匀分布,集流腔20被多个隔挡板分隔形成多个容置空间相同或基本相同的集流室23。
作为优选,在本实施例中,毛细管31的数量与分液通道30的数量相等,并插接于分液通道30内且与分液通道30的内壁面焊接固定,以降低因冷媒冲击导致毛细管31相对分液管路组件100发生晃动或脱离的风险。当然,毛细管31并非分液管路组件100必需的元件,即分液通道30也可以仅由位于间隔部26上的多个流体通口构成。
与第一个实施例同样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分液管路组件100,分液腔10与集流腔20并排设置,分液腔10的大小同样不受集流腔20大小的限制,并且同样具有临时贮存冷媒的效果,因而同样能够实现冷媒从分液腔10到集流腔20的持续流动供应,避免冷媒流向集流腔20或扁管210时出现断流;此外更大的分液腔10也可以减小冷媒流动的阻力。
本实施例的分液管路组件100的装配过程如下:首先将多个毛细管31插接于开设在第一管体24间隔部26上的多个流体通孔内,然后将第一管体24与第二管体25相互拼接,使其各自的内凹流道相对应,并且使间隔部26抵接第二管体25的内壁面,间隔部26与内凹流道的内壁面围设形成分液腔10以及集流腔20,接着通过焊接方式将第一管体24与第二管体25焊接固定;装配完成后的分液管路组件100与包含多个扁管210的换热面板201固定连接,因而本实施例提供的分液管路组件100更便于装配人员快速完成,减小安装所需的时间。
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地,分液腔10内壁会对冷媒产生摩擦,流入分液腔10内的冷媒流速也会逐步减小,使得位于进液端12出的冷媒流速最大,位于分液腔10相对远离进液端12的一端的冷媒流速最小。所以,为了克服因冷媒在分液腔10中流动受到内壁摩擦产生的流动阻力,保证冷媒均匀流入多个集流室23内。多个分液通道30对从分液腔10内不同区域流入集流腔20的冷媒产生不同的阻力,其阻力分布规律是:沿靠近分液管路组件100进液端12的方向,即沿靠近冷媒流入分液腔10的方向,分液通道30对冷媒流入集流腔20的阻力呈增大趋势。
具体地,调节多个分液通道30对分液腔10内冷媒流动阻力的方式包括:多个分液通道30的流通面积或内径沿靠近进液端12的方向减小、相邻两个分液通道30之间的距离沿靠近进液端12的方向减小。分液通道30的内径或流通面积越小、每个集流室23连通的分液通道30的数量越多,或者与集流室23连通的分液通道30的分布越密集,分液通道30对冷媒流入集流腔20的流动阻力也就越大。
如此设置,通过调节不同位置的多个分液通道30对冷媒的流动阻力,使得分液腔10进入集流腔20的冷媒流速沿靠近进液端12的方向具有降低趋势,抵消了冷媒在分液腔10内因摩擦导致的流速衰减的影响,分液腔10内不同区域的冷媒能够均匀地进入集流腔20,以保证流入每个集流室23中的冷媒量相同或大致相同,同样提高了分液管路组件100分流冷媒的均匀性。
可以理解,调节多个分液通道30对分液腔10内冷媒流动阻力的手段并不限于上述方式中的某一项,也可以是上述两项方式的组合。
请再次参阅图15,并参阅图16至图19。图16为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200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6所示换热装置200在第一视角下的示意图;图18为图17所示换热装置200沿C-C面剖切的示意图;图19为图18所示换热装置200在Z处的局部放大图。
以下是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分液管路组件100。具体地,作为对第二个实施例的分液管路组件100进一步优化改进的方案,第一管体24及/或第二管体25沿垂直于轴向方向剖切的截面为C形,第一管体24与第二管体25能够对接并形成圆柱状空腔;分液管路组件100还包括分液挡板40以及毛细管31,分液挡板40能够固设于第一管体24与第二管体25围设形成的空腔内,并将空腔分隔为两部分:第一管体24与分液挡板40围设形成分液腔10,第二管体25与分液挡板40围设形成集流腔20,分液腔10与集流腔20位于分液挡板40的两侧且并排设置;集流腔20的两端封堵,分液腔10的一端封堵,另一端连通进液弯管13形成供冷媒进入的进液端12;分液挡板40上沿第一管体24或第二管体25的轴线方向间隔地开设有多个流体通口,当第一管体24与第二管体25拼接后,流体通口连通分液腔10与集流腔20并形成分液通道30;第一管体24沿轴向还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扁管槽27供扁管210插接,当第一管体24与第二管体25拼接后,扁管槽27连通集流腔20。
如图16所示,第一管体24与第二管体25拼接后形成了圆柱形或大致呈圆柱形的分液管路组件100,整体的形状更加紧凑,体积更小;当分液管路组件100连接换热面板201从而形成换热装置200后,可以减小换热装置200厚度方向的尺寸
分液挡板40能够增强分液管路组件100整体的刚性,使得拼接后的第一管体24与第二管体25之间更加稳固;此外,在分液挡板40上开设分液通道30的加工方式更加简单,例如可以采用钻孔的方式加工分液通道30。毛细管31的数量与分液挡板40上的流体通口数量一致,并插接于流体通口内,当第一管体24与第二管体25拼接后,毛细管31的中空管腔连通分液腔10与集流腔20。
可以理解的是,分液挡板40与第一管体24或第二管体25之间一体成型,也可以与第一管体24、第二管体25分体设置,当分液挡板40与第一管体24或第二管体25一体成型时,分液挡板40能够提高第一管体24或第二管体25的刚性;当第一管体24、分液挡板40、第二管体25分体设置时,第一管体24、第二管体25以及分液挡板40的形状和结构更简单,且易于成型。
同样地,为了克服因冷媒在分液腔10中流动受到内壁摩擦产生的流动阻力,保证冷媒均匀流入多个集流室23内,多个分液通道30对分液腔10内不同区域进入集流腔20的冷媒产生不同的阻力,其阻力分布规律同样为:沿靠近分液管路组件100进液端12的方向,分液通道30对冷媒流入集流腔20的阻力增大。与第二个实施例相同,分液通道30对分液腔10内冷媒流动阻力调节的方式包括:多个分液通道30的流通面积沿靠近进液端12的方向减小、相邻两个分液通道30之间的距离沿靠近进液端12的方向减小,以及这两种方式的组合。
与前述两个实施例同样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分液管路组件100同样可以实现冷媒从分液腔10到集流腔20的持续流动供应,避免冷媒流向集流腔20或扁管210时出现断流。本发明提供的分液管路组件100,通过隔挡元件22将集流腔20分隔形成多个相互间隔的集流室23,能够消除冷媒在集流腔20内不同区域之间发生二次混流或扰流的现象,防止集流腔20内不同位置的冷媒之间相互干扰,从而克服冷媒从集流腔20内不同位置流向多根扁管210时流速不均匀的问题,以使每个集流室23能够均匀地收集来自分液腔10的冷媒,并向多根扁管210均匀供给,从而提高分液管路组件100对冷媒分液的均匀性。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换热装置200,换热装置200主要包括换热面板201以及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分液管路组件100。换热面板201是用于冷媒与空气之间发生热交换的器件,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扁管210,每根扁管210内部中空形成扁管腔211,冷媒从集流腔20进入扁管腔211后与外部空气之间发生热交换。
此外,换热面板201还包括边板250、出液管230以及翅片。分液管路组件100与边板250、出液管230围设并形成矩形框架结构,多根扁管并排设置于矩形框架结构内,形成换热面板201的面板主体;每根扁管210的一端插接于扁管槽27内且连通集流腔20,另一端插接于出液管230并且连通出液管230内腔;翅片固设于相邻两个扁管210之间,用来增大扁管210与外部空气之间的热交换面积;冷媒在扁管腔211内参与完与空气间的热交换后,流入并汇集于出液管230,为便于从换热装置200中排出已经完成热交换的冷媒,出液管230的一端封堵,另一端连接有用于排放冷媒的出液弯头240。
进一步地,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位于分液管路组件100内的每一个集流室23连通的扁管210的数量均相等。
如此设置,在分液管路组件100完成对冷媒的均匀分液后,每个集流室23内的冷媒能够均匀或大致均匀地分配至每根扁管210内,从而使连通同一个集流室23的多根扁管210均能够获得相同或基本相同的量的冷媒,因而显著优化了换热装置200中冷媒的分配量,从而确保换热装置200能够均匀稳定地进行热交换。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分液管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管路组件内开设有分液腔(10)、集流腔(20)以及分液通道(30),所述分液腔(10)与所述集流腔(20)并排设置,所述分液腔(10)用于接收流体,所述集流腔(20)用于连通换热装置(200)的扁管腔(211),所述分液通道(30)用于连通所述分液腔(10)及所述集流腔(20),并使得所述分液腔(10)中的流体通过所述集流腔(20)流入所述扁管腔(211)中;
所述集流腔(20)内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挡元件(22),所述隔挡元件(22)将所述集流腔(20)分隔形成多个集流室(23),并使得每个所述集流室(23)对应多根扁管(2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液管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管路组件包括第一管体(24)以及第二管体(25),所述第一管体(24)与所述第二管体(25)之间能够相互拼合并形成所述分液腔(10)以及所述集流腔(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液管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24)上开设有所述分液通道(30);或者,
所述第二管体(25)上开设有分液通道(30);或者,
所述第一管体(24)与所述第二管体(25)上均开设有半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管体(24)与所述第二管体(25)的半孔相互拼合形成所述分液通道(3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液管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24)及/或所述第二管体(25)沿垂直于轴线方向剖切的截面为W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液管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管路组件还包括分液挡板(40),所述第一管体(24)与所述第二管体(25)之间能够相互拼合并形成空腔,所述分液挡板(40)固设于所述空腔内并将所述空腔分隔形成所述分液腔(10)与所述集流腔(20);且所述分液挡板(40)上开设有分液通道(3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液管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挡板(40)与所述第一管体(24)或所述第二管体(25)之间一体成型;或者,
所述分液挡板(40)、所述第一管体(24)及所述第二管体(25)分体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液管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24)及/或所述第二管体(25)沿垂直于轴线方向剖切的截面为C形,所述第一管体(24)与所述分液挡板(40)围设形成所述分液腔(10),所述第二管体(25)与所述分液挡板(40)围设形成所述集流腔(20)。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分液管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管路组件还包括毛细管(31),所述毛细管(31)固设于所述分液通道(30)内,所述毛细管(31)内部中空且分别连通所述分液腔(10)与所述集流腔(2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液管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管(31)焊接固定于所述分液通道(30)的内壁。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液管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通道(30)为多个,所述毛细管(31)的数量与所述分液通道(30)的数量相同,且每个所述毛细管(31)分别设置于一个所述分液通道(30)中;
所述毛细管(31)的长度沿靠近所述分液管路组件的进液端(12)的方向增大;及/或,
所述毛细管(31)的内径沿靠近所述分液管路组件的进液端(12)的方向减小;及/或,
相邻两个所述毛细管(31)之间的距离沿靠近所述分液管路组件的进液端(12)的方向减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分液管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通道(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分液通道(30)的流通面积沿靠近所述分液管路组件的进液端(12)的方向减小;及/或,
相邻两个所述分液通道(30)之间的距离沿靠近所述分液管路组件进液端(12)的方向减小。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液管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挡元件(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隔挡元件(22)沿所述集流腔(20)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13.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包括扁管(210)以及如权利要求1~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分液管路组件,所述分液管路组件开设有供所述扁管(210)插接的扁管槽(211),所述扁管(210)与所述分液管路组件插接固定,且所述扁管腔(211)连通所述集流腔(20)。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210)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所述集流室(23)连通的所述扁管(210)的数量均相等。
CN202010704361.XA 2020-07-21 2020-07-21 分液管路组件及换热装置 Pending CN1119122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04361.XA CN111912282A (zh) 2020-07-21 2020-07-21 分液管路组件及换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04361.XA CN111912282A (zh) 2020-07-21 2020-07-21 分液管路组件及换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2282A true CN111912282A (zh) 2020-11-10

Family

ID=732800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04361.XA Pending CN111912282A (zh) 2020-07-21 2020-07-21 分液管路组件及换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1228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48150B (zh) 用于改善换热器中的流体分配的方法和装置
US6179051B1 (en) Distributor for plate heat exchangers
JP3879032B2 (ja) 冷却装置
CN101558277B (zh) 具有带分配插件的返回歧管的多通路热交换器
US6523606B1 (en) Heat exchanger tube block with multichamber flat tubes
EP3033579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flow distributor
JP4881276B2 (ja) 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熱交換器
JPH04155194A (ja) 熱交換器
EP3059542B1 (en) Laminat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er
CN103604254B (zh) 一种内置气液两相流分流结构
JPH0571884A (ja) コア深さの小さい熱交換器
CN104422200A (zh) 微通道换热器以及微通道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CN213021179U (zh) 分液管路组件及换热装置
CN111912282A (zh) 分液管路组件及换热装置
CN211147379U (zh) 换热管组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CN216668363U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CN214308274U (zh) 绕管式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CN214842610U (zh) 一种换热器
CN218328401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2431418U (zh) 用于空调的分液器及空调
CN216347194U (zh) 一种分液装置及空调器
CN212362514U (zh) 分液装置及空调设备
CN212431419U (zh) 用于空调的分液器及空调
CN219955730U (zh) 一种集流管、换热器以及空调器
CN215766637U (zh) 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