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12028A - 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12028A
CN111912028A CN202010820528.9A CN202010820528A CN111912028A CN 111912028 A CN111912028 A CN 111912028A CN 202010820528 A CN202010820528 A CN 202010820528A CN 111912028 A CN111912028 A CN 1119120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heat exchanger
liquid inlet
liquid outlet
inlet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2052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12028B (zh
Inventor
杨瑞琦
石文星
马腾飞
王宝龙
杨子旭
邵莹河
肖寒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82052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12028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120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20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120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20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8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humidifica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其中,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加湿结构,设置在换热器的上方,加湿结构包括第一进液腔、第二进液腔和出液部,第一进液腔和第二进液腔分别与出液部连通;其中,第一进液腔与第二进液腔相互独立设置;缓存结构,缓存结构位于换热器的下方,以用于盛接从出液部排出的液体,第二进液腔与缓存结构连通,以通过缓存结构向第二进液腔内供液;和/或第一进液腔与缓存结构连通,以通过缓存结构向第一进液腔内供液。本发明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冷凝器的换热效果不佳的问题。

Description

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家用分体式空调系统在夏天进行制冷时,由于室外环境温度较高,导致空调室外机的冷凝器的进风温度较高,冷凝器的表面散热性较差且换热效果不佳,影响空调系统的工作效率,且增大了空调系统的能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凝器的换热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加湿结构,设置在换热器的上方,加湿结构包括第一进液腔、第二进液腔和出液部,第一进液腔和第二进液腔分别与出液部连通;其中,第一进液腔与第二进液腔相互独立设置;缓存结构,缓存结构位于换热器的下方,以用于盛接从出液部排出的液体,第二进液腔与缓存结构连通,以通过缓存结构向第二进液腔内供液;和/或第一进液腔与缓存结构连通,以通过缓存结构向第一进液腔内供液。
进一步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第一管路,第一进液腔通过第一管路与空调室内机的排水管连通。
进一步地,加湿结构还包括:加湿本体,第一进液腔和第二进液腔均位于加湿本体内,出液部设置在加湿本体上;第一进液管道,设置在加湿本体上且与第一进液腔连通,第一管路通过第一进液管道与第一进液腔连通;第二进液管道,设置在加湿本体上且与第二进液腔连通;其中,第一进液管道与出液部间隔设置;和/或第二进液管道与出液部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进液管道为多个,第一进液腔为多个,多个第一进液管道与多个第一进液腔对应设置;其中,多个第一进液腔相互独立设置。
进一步地,出液部为出液孔,加湿本体的外周面包括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及第三表面,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呈第一夹角设置,第三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呈第二夹角设置,第二表面朝向换热器设置,出液孔设置在第二表面上;第一进液管道设置在第一表面上,第二进液管道设置在第三表面上。
进一步地,出液部包括第一组子出液部,第一组子出液部与第二进液腔连通,第一组子出液部包括多个沿第一预设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子出液孔;加湿结构还包括:第一溢流板,位于第二进液腔内且设置在加湿本体的第一内壁上,第一溢流板沿加湿本体的高度方向延伸且与加湿本体的第二内壁之间形成第一过液间隙;其中,第一溢流板位于第二进液管道与第一组子出液部之间。
进一步地,出液部还包括第二组子出液部,第二组子出液部与第一进液腔连通,第二组子出液部包括多个沿第一预设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子出液孔,第一组子出液部与第二组子出液部沿第二预设方向间隔设置;其中,第一预设方向与第二预设方向之间呈第三夹角设置。
进一步地,加湿结构还包括:第二溢流板,位于第二进液腔内且设置在第一内壁上,第二溢流板沿加湿本体的厚度方向延伸且与第二内壁之间形成第二过液间隙;其中,第二溢流板位于第一组子出液部与第一溢流板之间,第二溢流板的高度小于第一溢流板的高度。
进一步地,加湿本体沿第一预设方向延伸,第一溢流板沿第一预设方向延伸;和/或第二溢流板沿第一预设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流量计,设置在第一管路上;第二管路,缓存结构通过第二管路与供液装置连接;开关结构,开关结构设置在第二管路上,以用于控制第二管路的通断;控制模块,与流量计和开关结构均连接;当流量计的检测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流量值时,控制模块控制开关结构处于断开状态;当流量计的检测值小于预设流量值时,控制模块控制开关结构处于连通状态。
进一步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液位检测结构,设置在缓存结构内;第三管路,第三管路的第一端与第二进液管道连接;泵体结构,泵体结构与第三管路的第二端和控制模块连接;其中,当流量计的检测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流量值且液位检测结构的液位检测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液位值时,控制模块控制泵体结构启动,以将缓存结构内的水泵送至第三管路内。
进一步地,当流量计的检测值小于预设流量值且液位检测结构的液位检测值大于等于预设液位值时,控制模块控制开关结构处于断开状态。
进一步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温度检测结构,设置在换热器所处环境中且与控制模块连接,当温度检测结构的温度检测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值时,控制模块控制泵体结构启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空调室内机和与空调室内机连接的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外机包括换热器组件;其中,换热器组件为上述的换热器组件。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加湿结构设置在换热器的上方。这样,在换热器运行过程中,进入第一进液腔和第二进液腔内的液体从出液部排出,以用于对换热器进行冷却降温,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冷凝器的换热效果不佳的问题,降低了换热器的表面温度,提升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进而提升了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其中,对换热器完成冷却降温后的液体进入缓存结构内,并通过缓存结构再次回流至第二进液腔和/或第一进液腔内,进而实现了液体的循环利用,提升了能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换热器组件的实施例应用于空调系统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换热器组件与换热器的爆炸图;
图3示出了图2中的换热器组件的主视图;
图4示出了图3中的换热器组件的A-A向剖视图;
图5示出了图2中的换热器组件的仰视图;
图6示出了图2中的换热器组件的剖视图;以及
图7示出了图1中的换热器组件的流程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换热器;20、加湿结构;21、第一进液腔;22、第二进液腔;23、出液部;231、第一组子出液部;232、第二组子出液部;24、加湿本体;241、第一表面;242、第二表面;243、第三表面;25、第一进液管道;26、第二进液管道;27、第一溢流板;28、第二溢流板;30、缓存结构;40、第一管路;50、流量计;60、第二管路;70、液位检测结构;80、第三管路;90、泵体结构;100、空调室内机;110、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凝器的换热效果不佳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如图1至图6所示,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10、加湿结构20及缓存结构30。加湿结构20设置在换热器10的上方,加湿结构20包括第一进液腔21、第二进液腔22和出液部23,第一进液腔21和第二进液腔22分别与出液部23连通。其中,第一进液腔21与第二进液腔22相互独立设置。缓存结构30位于换热器10的下方,以用于盛接从出液部23排出的液体,第二进液腔22与缓存结构30连通,以通过缓存结构30向第二进液腔22内供液。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加湿结构20设置在换热器10的上方。这样,在换热器10运行过程中,进入第一进液腔21和第二进液腔22内的液体从出液部23排出,以用于对换热器10进行冷却降温,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冷凝器的换热效果不佳的问题,降低了换热器10的表面温度,提升了换热器10的换热效果,进而提升了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其中,对换热器10完成冷却降温后的液体进入缓存结构30内,并通过缓存结构30再次回流至第二进液腔22内,进而实现了液体的循环利用,提升了能源利用率。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进液腔与缓存结构连通,以通过缓存结构向第一进液腔内供液。这样,在换热器运行过程中,进入第一进液腔和第二进液腔内的液体从出液部排出,以用于对换热器进行冷却降温,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冷凝器的换热效果不佳的问题,降低了换热器的表面温度,提升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进而提升了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其中,对换热器完成冷却降温后的液体进入缓存结构内,并通过缓存结构再次回流至第一进液腔内,进而实现了液体的循环利用,提升了能源利用率。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缓存结构与第一进液腔和第二进液腔均连通,以通过缓存结构向第一进液腔和第二进液腔内供液。这样,在换热器运行过程中,进入第一进液腔和第二进液腔内的液体从出液部排出,以用于对换热器进行冷却降温,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冷凝器的换热效果不佳的问题,降低了换热器的表面温度,提升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进而提升了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其中,对换热器完成冷却降温后的液体进入缓存结构内,并通过缓存结构再次回流至第二进液腔和第一进液腔内,进而实现了液体的循环利用,提升了能源利用率。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0为冷凝器。
如图1所示,换热器组件还包括第一管路40。其中,第一进液腔21通过第一管路40与空调室内机100的排水管连通。具体地,在空调室内机100运行过程中,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蒸发器的表面进行冷凝并形成冷凝水,冷凝水滴落在空调室内机100的接水盘上,并通过接水盘流动至排水管内。由于冷凝水的温度通常为10~20℃,上述设置能够实现冷凝水的重复利用,将上述冷凝水作为冷源对换热器10进行降温冷却,以提升了能源利用率,也提升了空调系统的能效比。
如图2至图6所示,加湿结构20还包括加湿本体24、第一进液管道25及第二进液管道26。第一进液腔21和第二进液腔22均位于加湿本体24内,出液部23设置在加湿本体24上。第一进液管道25设置在加湿本体24上且与第一进液腔21连通,第一管路40通过第一进液管道25与第一进液腔21连通。第二进液管道26设置在加湿本体24上且与第二进液腔22连通。其中,第一进液管道25与出液部23间隔设置,且第二进液管道26与出液部23间隔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使得液体更容易进入第一进液腔21和第二进液腔22内,且使得加湿结构20上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避免第一进液管道25和第二进液管道26被液体淋湿而发生腐蚀,延长了加湿结构20的使用寿命。同时,上述设置使得加湿结构2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加工成本。
可选地,第一进液管道25为多个,第一进液腔21为多个,多个第一进液管道25与多个第一进液腔21对应设置。其中,多个第一进液腔21相互独立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液管道25为三个,第一进液腔21为三个,三个第一进液管道25与三个第一进液腔21一一对应地设置。这样,各第一进液管道25的流量一致,以使加湿结构20内液体的分布更加均匀、一致,进而使得从出液部23排出的液体更加均匀,则换热器10的表面温度更加一致,提升了加湿结构20的加湿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三个第一进液管道25沿加湿本体24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进液管道25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加湿结构20的尺寸进行调整。可选地,第一进液管道25为两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六个、或多个。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进液腔21的个数不限于此,只要与第一进液管道25的个数一致即可。可选地,第一进液腔21为两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六个、或多个。
可选地,第二进液管道26为多个,多个第二进液管道26沿加湿本体24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进液管道26为三个。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加湿结构20内液体的分布更加均匀、一致,进而使得从出液部23排出的液体更加均匀,则换热器10的表面温度更加一致,提升了加湿结构20的加湿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进液管道26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加湿结构20的尺寸进行调整。可选地,第一进液管道25为两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六个、或多个。
如图2、图5及图6所示,出液部23为出液孔,加湿本体24的外周面包括第一表面241、第二表面242及第三表面243,第一表面241与第二表面242之间呈第一夹角设置,第三表面243与第二表面242之间呈第二夹角设置,第二表面242朝向换热器10设置,出液孔设置在第二表面242上。第一进液管道25设置在第一表面241上,第二进液管道26设置在第三表面243上。可选地,第一夹角为90°。可选地,第二夹角为90°。这样,第二表面242朝向换热器10设置,以使从出液孔排出的液体在其自重作用下流动至换热器10上,提升了出液部23的出液可靠性。同时,上述设置确保从出液孔排出的液体不会流至第一进液管道25和第二进液管道26上,避免第一进液管道25和第二进液管道26上发生腐蚀。
如图4至图6所示,出液部23包括第一组子出液部231,第一组子出液部231与第二进液腔22连通,第一组子出液部231包括多个沿第一预设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子出液孔。加湿结构20还包括第一溢流板27。第一溢流板27位于第二进液腔22内且设置在加湿本体24的第一内壁上,第一溢流板27沿加湿本体24的高度方向延伸且与加湿本体24的第二内壁之间形成第一过液间隙。其中,第一溢流板27位于第二进液管道26与第一组子出液部231之间。这样,在小流量液体通过第二进液管道26进入第二进液腔22的过程中,第一溢流板27会对液体进行止挡,只有液体在加湿本体24内的液位高度大于第一溢流板27的高度,才可以从第一组子出液部231排出,进而使得小流量液体均匀地从第一组子出液部231内排出,提升了出液部23的出液均匀性。
具体地,若进入第二进液管道26内的液体流量较小,则第一溢流板27会对液体进行阻挡,以使液体的液位高度缓慢上升,当液位高度高于第一溢流板27的高度时,液体进入第一组子出液部231内,并通过第一组子出液部231排向换热器10,以使液体均匀地流向换热器10并对换热器10进行冷却降温。
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第一子出液孔之间的距离为1~1.4倍的换热器10的翅片间距。第一子出液孔的孔径为0.5~1.2mm,以使多个第一子出液孔形成大小均匀的液滴并滴淋在换热器10上。
如图4至图6所示,出液部23还包括第二组子出液部232,第二组子出液部232与第一进液腔21连通,第二组子出液部232包括多个沿第一预设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子出液孔,第一组子出液部231与第二组子出液部232沿第二预设方向间隔设置。其中,第一预设方向与第二预设方向之间呈第三夹角设置。这样,通过第一进液管道25进入第一进液腔21内的液体从第二组子出液部232排出,以滴落在换热器10上,进而实现第一组子出液部231和第二组子出液部232的分别出液,二者相互独立地进行出液,以满足不同出液量的出液需求。其中,第一组子出液部231和第二组子出液部232可同时出液或不同时出液,以使出液部23的出液更加灵活。
如图6所示,加湿结构20还包括第二溢流板28。第二溢流板28位于第二进液腔22内且设置在第一内壁上,第二溢流板28沿加湿本体24的厚度方向延伸且与第二内壁之间形成第二过液间隙。其中,第二溢流板28位于第一组子出液部231与第一溢流板27之间,第二溢流板28的高度小于第一溢流板27的高度。这样,在小流量液体通过第二进液管道26进入第二进液腔22的过程中,第一溢流板27会对液体进行止挡,只有液体在加湿本体24内的液位高度大于第一溢流板27的高度,才可以进入第二溢流板28与第一溢流板27之间,第二溢流板28对液体进行阻挡,当液体的液位高度大于第二溢流板28的高度时,液体从第一组子出液部231排出,进而使得小流量液体均匀地从第一组子出液部231内排出,提升了出液部23的出液均匀性。
具体地,若进入第二进液管道26内的液体流量较小,则第一溢流板27会对液体进行一级阻挡,以使液体的液位高度缓慢上升,当液位高度高于第一溢流板27的高度时,液体进入下一个槽道(第二溢流板28与第一溢流板27之间的区域)。第二溢流板28对液体进行进一步阻挡,以使液体的液位高度缓慢上升,当液位高度高于第二溢流板28的高度时,液体进入第一组子出液部231内,并通过第一组子出液部231排向换热器10,以使液体均匀地流向换热器10并对换热器10进行冷却降温,且增大了换热器10与液体的接触面积,提升了加湿结构20对换热器10的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溢流板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溢流板为多个,多个溢流板中越靠近第一组子出液部231的溢流板,该溢流板的高度越小。这样,多个溢流板对液体进行多级阻挡,进一步提升了第一组子出液部231的出液均匀性。
在本实施例中,加湿本体24沿第一预设方向延伸,第一溢流板27沿第一预设方向延伸。具体地,第一溢流板27的两侧均与加湿本体24的内表面相贴合,防止液体穿过第一溢流板27的侧边而影响第一溢流板27的阻挡效果。同时,上述设置使得第一溢流板27的加工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第一溢流板27的加工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溢流板28沿第一预设方向延伸。这样,第一溢流板27与第二溢流板28相互平行设置,以使第二溢流板28对液体的阻挡更加一致,提升了第二溢流板28的阻挡效果,以使液体均匀地从出液部23排出。同时,上述设置使得加湿本体24内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
在本实施例中,沿加湿本体24的宽度方向,出液部23位于加湿本体24的中部,进而确保从出液部23排出的液体能够充分地与换热器10接触,以使换热器10的表面温度更加一致。
如图1所示,换热器组件还包括流量计50、第二管路60、开关结构及控制模块。其中,流量计50设置在第一管路40上。缓存结构30通过第二管路60与供液装置连接。开关结构设置在第二管路60上,以用于控制第二管路60的通断。控制模块与流量计50和开关结构均连接。当流量计50的检测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流量值时,控制模块控制开关结构处于断开状态。当流量计50的检测值小于预设流量值时,控制模块控制开关结构处于连通状态。这样,当第一管路40内的液体流量大于或等于预设流量值时,无需通过供液装置进行补液,冷凝水能够第一管路40流入加湿本体24内,并均匀地排向换热器10。当第一管路40内的液体流量小于预设流量值时,需要供液装置进行补液,供液装置内的液体通过第二管路60流入缓存结构30内,并通过缓存结构30进入加湿本体24内,以使液体均匀地排向换热器10,进而提升了加湿结构20的加湿可靠性。
具体地,当第一管路40内的液体流量大于或等于预设流量值时,无需通过供液装置进行补液,冷凝水能够第一管路40流入加湿本体24内,并均匀地排向换热器10。其中,未及时蒸发的冷凝水流入缓存结构30中,并通过缓存结构30进入加湿本体24内,则液体通过第一组子出液部231和第二组子出液部232均匀地排向换热器10。当第一管路40内的液体流量小于预设流量值时,需要供液装置进行补液,供液装置内的液体通过第二管路60流入缓存结构30内,并通过缓存结构30进入加湿本体24内,以使液体从第二组子出液部232均匀地排向换热器10。其中,未及时蒸发的冷凝水再次流入缓存结构30中,以实现液体的循环使用,提升了能源利用率。
如图1所示,换热器组件还包括液位检测结构70、第三管路80及泵体结构90。液位检测结构70设置在缓存结构30内。第三管路80的第一端与第二进液管道26连接。泵体结构90与第三管路80的第二端和控制模块连接。其中,当流量计50的检测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流量值且液位检测结构70的液位检测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液位值时,控制模块控制泵体结构90启动,以将缓存结构30内的水泵送至第三管路80内。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缓存结构30内的液体更加容易地进入第二进液管道26内,提升了液体的流动可靠性。同时,上述设置使得换热器组件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换热器组件的加工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当流量计50的检测值小于预设流量值且液位检测结构70的液位检测值大于等于预设液位值时,控制模块控制开关结构处于断开状态。这样,在供液装置进行补液的过程中,当缓存结构30内的液体高度达到预设液位值时,无需再进行液体补充,进而避免液体浪费。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组件还包括温度检测结构。其中,温度检测结构设置在换热器10所处环境中且与控制模块连接,当温度检测结构的温度检测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值时,控制模块控制泵体结构90启动。这样,当室外温度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值时,泵体结构90启动,以将缓存结构30内的液体泵送至加湿结构20内,液体通过出液部23排向换热器10,以对换热器10进行冷却降温。当温度检测结构的温度检测值小于预设温度值时,换热器10的换热效果尚佳,无需进行降温冷却,以减少液体的使用量。
如图7所示,换热器组件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流量计50检测到有冷凝水流进第一管路40内时,缓存结构30无需补水,冷凝水通过出液部23均匀地滴淋在换热器10上。未及时蒸发的冷凝水流入缓存结构30中,当液位检测结构70检测到液面时,泵体结构90启动,以将未及时蒸发的冷凝水通过第三管路80泵送至加湿本体24中,然后再滴淋在换热器10上再次蒸发。其中,泵体结构90具有缺水保护功能,当缓存结构30内的冷凝水蒸发完时,泵体结构90自动缺水停机,直到液位检测结构70检测到液面时再开启。这样,换热器10上方会出现两列水帘,沿空气流动方向的第一列水帘是温度较低的冷凝水,第二列水帘处于换热器10的宽度中心,是经过多次升温后的冷凝水,两列水帘同时强化了换热器10的换热效果。
当流量计50没有检测到冷凝水流进第一管路40内时,缓存结构30需要进行补水。液位检测结构70未检测到液面时持续补水,直到液位检测结构70检测到液面。当温度检测结构检测到室外温度高于38℃时,泵体结构90启动并将液体送入加湿本体24内,液体滴淋在换热器10上。当室外温度低于38℃时,此时换热器10的换热情况尚佳,不需要对其进行强化换热,加湿结构20不进行淋水,进而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量。
在本实施例中,加湿本体24为盒体结构,且与换热器10的顶面形状一致。盒体结构的内腔包括第一进液腔21和第二进液腔22,以使加湿本体24的结构更加简单,降低了加湿结构20的加工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加湿本体24的形状不限于此,可根据换热器10的顶面形状进行调整。可选地,换热器10的顶面形状为L形。加湿本体24为L形盒体结构。可选地,换热器10的顶面形状为U形。加湿本体24为U形盒体结构。
如图1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空调室内机100和与空调室内机100连接的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外机包括换热器组件。其中,换热器组件为上述的换热器组件。
如图1所示,空调系统还包括压缩机110。其中,压缩机110与空调室内机100和空调室外机均连接。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加湿结构设置在换热器的上方。这样,在换热器运行过程中,进入第一进液腔和第二进液腔内的液体从出液部排出,以用于对换热器进行冷却降温,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冷凝器的换热效果不佳的问题,降低了换热器的表面温度,提升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进而提升了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其中,对换热器完成冷却降温后的液体进入缓存结构内,并通过缓存结构再次回流至第二进液腔和/或第一进液腔内,进而实现了液体的循环利用,提升了能源利用率。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器(10);
加湿结构(20),设置在所述换热器(10)的上方,所述加湿结构(20)包括第一进液腔(21)、第二进液腔(22)和出液部(23),所述第一进液腔(21)和所述第二进液腔(22)分别与所述出液部(23)连通;其中,所述第一进液腔(21)与所述第二进液腔(22)相互独立设置;
缓存结构(30),所述缓存结构(30)位于所述换热器(10)的下方,以用于盛接从所述出液部(23)排出的液体,所述第二进液腔(22)与所述缓存结构(30)连通,以通过所述缓存结构(30)向所述第二进液腔(22)内供液;和/或所述第一进液腔(21)与所述缓存结构(30)连通,以通过所述缓存结构(30)向所述所述第一进液腔(21)内供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
第一管路(40),所述第一进液腔(21)通过所述第一管路(40)与空调室内机(100)的排水管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结构(20)还包括:
加湿本体(24),所述第一进液腔(21)和所述第二进液腔(22)均位于所述加湿本体(24)内,所述出液部(23)设置在所述加湿本体(24)上;
第一进液管道(25),设置在所述加湿本体(24)上且与所述第一进液腔(21)连通,所述第一管路(40)通过所述第一进液管道(25)与所述第一进液腔(21)连通;
第二进液管道(26),设置在所述加湿本体(24)上且与所述第二进液腔(22)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进液管道(25)与所述出液部(23)间隔设置;和/或所述第二进液管道(26)与所述出液部(23)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管道(25)为多个,所述第一进液腔(2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进液管道(25)与多个第一进液腔(21)对应设置;其中,多个所述第一进液腔(21)相互独立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部(23)为出液孔,所述加湿本体(24)的外周面包括第一表面(241)、第二表面(242)及第三表面(243),所述第一表面(241)与所述第二表面(242)之间呈第一夹角设置,所述第三表面(243)与所述第二表面(242)之间呈第二夹角设置,所述第二表面(242)朝向所述换热器(10)设置,所述出液孔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242)上;所述第一进液管道(25)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241)上,所述第二进液管道(26)设置在所述第三表面(243)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部(23)包括第一组子出液部(231),所述第一组子出液部(231)与所述第二进液腔(22)连通,所述第一组子出液部(231)包括多个沿第一预设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子出液孔;所述加湿结构(20)还包括:
第一溢流板(27),位于所述第二进液腔(22)内且设置在所述加湿本体(24)的第一内壁上,所述第一溢流板(27)沿所述加湿本体(24)的高度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加湿本体(24)的第二内壁之间形成第一过液间隙;其中,所述第一溢流板(27)位于所述第二进液管道(26)与所述第一组子出液部(231)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部(23)还包括第二组子出液部(232),所述第二组子出液部(232)与所述第一进液腔(21)连通,所述第二组子出液部(232)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预设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子出液孔,所述第一组子出液部(231)与所述第二组子出液部(232)沿第二预设方向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方向与所述第二预设方向之间呈第三夹角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结构(20)还包括:
第二溢流板(28),位于所述第二进液腔(22)内且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壁上,所述第二溢流板(28)沿所述加湿本体(24)的厚度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二内壁之间形成第二过液间隙;其中,所述第二溢流板(28)位于所述第一组子出液部(231)与所述第一溢流板(27)之间,所述第二溢流板(28)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溢流板(27)的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本体(24)沿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溢流板(27)沿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延伸;和/或所述第二溢流板(28)沿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
流量计(50),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40)上;
第二管路(60),所述缓存结构(30)通过所述第二管路(60)与供液装置连接;
开关结构,所述开关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60)上,以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管路(60)的通断;
控制模块,与所述流量计(50)和所述开关结构均连接;当所述流量计(50)的检测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流量值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开关结构处于断开状态;当所述流量计(50)的检测值小于预设流量值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开关结构处于连通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
液位检测结构(70),设置在所述缓存结构(30)内;
第三管路(80),所述第三管路(8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液管道(26)连接;
泵体结构(90),所述泵体结构(90)与所述第三管路(80)的第二端和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其中,当所述流量计(50)的检测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流量值且所述液位检测结构(70)的液位检测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液位值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泵体结构(90)启动,以将所述缓存结构(30)内的水泵送至所述第三管路(80)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流量计(50)的检测值小于预设流量值且所述液位检测结构(70)的液位检测值大于等于预设液位值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开关结构处于断开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
温度检测结构,设置在所述换热器(10)所处环境中且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当所述温度检测结构的温度检测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值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泵体结构(90)启动。
14.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室内机(100)和与所述空调室内机(100)连接的空调室外机,所述空调室外机包括换热器组件;其中,所述换热器组件为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组件。
CN202010820528.9A 2020-08-14 2020-08-14 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Active CN1119120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20528.9A CN111912028B (zh) 2020-08-14 2020-08-14 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20528.9A CN111912028B (zh) 2020-08-14 2020-08-14 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2028A true CN111912028A (zh) 2020-11-10
CN111912028B CN111912028B (zh) 2021-10-08

Family

ID=732832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20528.9A Active CN111912028B (zh) 2020-08-14 2020-08-14 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1202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51873A (zh) * 2021-12-02 2022-03-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蒸发冷却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
WO2024082428A1 (zh) * 2022-10-19 2024-04-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设备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496243U (zh) * 2012-03-27 2012-10-24 上海墒抢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利用雨水的空调器绿化降温除尘装置
CN206073415U (zh) * 2016-08-11 2017-04-05 胡克球 一种空调环保节能加湿器
CN206222476U (zh) * 2016-09-30 2017-06-06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7076434A (zh) * 2014-08-11 2017-08-18 黄利华 水冷分体式空调系统
JP2018021711A (ja) * 2016-08-04 2018-02-08 梅津 健兒 水蒸発冷却器
CN207815538U (zh) * 2018-02-01 2018-09-04 南京恒裕仪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人工气候室室外制冷机组防絮遮阳罩
CN109556245A (zh) * 2018-10-24 2019-04-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加湿补水控制方法及空调机组
CN110966807A (zh) * 2018-09-28 2020-04-07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降膜式蒸发器及控制方法
CN111412644A (zh) * 2020-05-14 2020-07-14 周本原 空调冷凝水回收组件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496243U (zh) * 2012-03-27 2012-10-24 上海墒抢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利用雨水的空调器绿化降温除尘装置
CN107076434A (zh) * 2014-08-11 2017-08-18 黄利华 水冷分体式空调系统
JP2018021711A (ja) * 2016-08-04 2018-02-08 梅津 健兒 水蒸発冷却器
CN206073415U (zh) * 2016-08-11 2017-04-05 胡克球 一种空调环保节能加湿器
CN206222476U (zh) * 2016-09-30 2017-06-06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7815538U (zh) * 2018-02-01 2018-09-04 南京恒裕仪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人工气候室室外制冷机组防絮遮阳罩
CN110966807A (zh) * 2018-09-28 2020-04-07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降膜式蒸发器及控制方法
CN109556245A (zh) * 2018-10-24 2019-04-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加湿补水控制方法及空调机组
CN111412644A (zh) * 2020-05-14 2020-07-14 周本原 空调冷凝水回收组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51873A (zh) * 2021-12-02 2022-03-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蒸发冷却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
CN114151873B (zh) * 2021-12-02 2023-03-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蒸发冷却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
WO2024082428A1 (zh) * 2022-10-19 2024-04-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2028B (zh) 2021-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409265B1 (ko) 재생형 증발식 냉방기
CN111912028B (zh) 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11811039A (zh) 空调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6320872U (zh) 空气处理系统
CN215808924U (zh) 一种制冷室外机及空调设备
CN207006669U (zh) 一种高度降低的制冷机组
CN212339415U (zh) 空调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6693840U (zh) 蒸发冷却式空调机组
CN205481611U (zh) 冷却装置及具该冷却装置的空调
CN109237644B (zh) 热泵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219347509U (zh) 布液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3133289A (zh) 一种室内空调末端及机房空调
CN106594914A (zh) 空气处理系统
CN106931565A (zh) 冷却装置及具该冷却装置的空调
CN111895498B (zh) 辅助冷却装置、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4879868A (zh) 基于波节管换热的热回收型露点蒸发冷却闭式冷水机组
CN205227904U (zh) 集空气源热泵和新风处理于一体且无需除霜的装置
CN216557478U (zh) 蒸发冷却式空调机组
KR101964736B1 (ko) 잠열 냉각기
CN111895496B (zh) 辅助冷却装置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220737U (zh) 冷却塔
CN215188009U (zh) 一种带空调末端的机柜及机房复合热管空调
CN215062447U (zh) 吊顶空调器
CN215982874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机组
CN216764680U (zh) 一种污泥干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