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03046A - 电力转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力转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03046A
CN111903046A CN201980022084.XA CN201980022084A CN111903046A CN 111903046 A CN111903046 A CN 111903046A CN 201980022084 A CN201980022084 A CN 201980022084A CN 111903046 A CN111903046 A CN 1119030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er
heat generating
pipe
generating portion
flow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208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岛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9030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03046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在电力转换装置中,第1电子部件具有第1发热部和第2发热部。第1冷却器的第1表面与第1发热部接触。第2冷却器的第2表面与第2发热部接触。第2表面隔着第1电子部件而与第1表面对置。第1配管和凹形嵌入部从第1表面延伸。第2配管和凸形嵌入部从第2表面延伸。凹形嵌入部和凸形嵌入部由树脂构成。凸形嵌入部嵌入于凹形嵌入部。凸形嵌入部与凹形嵌入部一同包围第1电子部件。第1配管流路与第1冷却器流路相连。第2配管流路与第1配管流路和第2冷却器流路相连。

Description

电力转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特许第5792676号公报所记载的混合动力系统具有车辆用电容器(第0013段)。车辆用电容器对提供给逆变器的直流电压进行平滑(第0013段)。
车辆用电容器具有薄膜电容器(第0015段)。薄膜电容器具有电介质部和金属喷镀电极部(第0017段)。电介质部具有电介质薄膜和金属电极(第0018段)。电介质薄膜是具有卷绕构造的树脂薄膜(第0018段)。金属电极通过蒸镀而形成于电介质薄膜的一侧的面上(第0018段)。金属喷镀电极部分别设置于电介质部的端部(第0019段)。
金属喷镀电极部分别与汇流条连接(第0015段)。薄膜电容器被环氧树脂固定于壳体内(第0015段)。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7926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日本特许第5792676号公报所记载的薄膜电容器的主要的发热部位是分别设置于电介质部的端部的金属喷镀电极部。因此,从该薄膜电容器的散热主要是经由分别与金属喷镀电极部连接的汇流条电极而进行的。但是,由于很难降低仅具有小截面积并且具有某种程度的长度的汇流条电极的热阻,因此很难经由汇流条电极而充分地进行从该薄膜电容器的散热。因此,在日本特许第5792676号公报所记载的车辆用电容器中,为了减少该薄膜电容器的发热,作为该薄膜电容器,有时不得不采用具有比电气所需的静电电容大的静电电容的薄膜电容器。但是,采用具有比电气所需的静电电容大的静电电容的薄膜电容器会导致混合动力系统的大型化和高成本化。因此,希望有效地对该薄膜电容器进行冷却。
在混合动力系统以外的电力转换装置所具备的薄膜电容器或薄膜电容器以外的部件中,有效地对两个发热部进行冷却也是重要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有效地对电力转换装置所具备的部件的两个发热部进行冷却。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例示的一个方式是电力转换装置。
电力转换装置具有第1电子部件、第1冷却器、第1配管、第2冷却器、第2配管、凹形嵌入部以及凸形嵌入部。
第1电子部件具有第1发热部和第2发热部。
第1冷却器的第1表面与第1发热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
第2冷却器的第2表面与第2发热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第2冷却器的第2表面隔着第1电子部件而与第1表面对置。
第1配管从第1冷却器的第1表面延伸。第2配管从第2冷却器的第2表面延伸。
凹形嵌入部由树脂构成,从第1表面延伸。凸形嵌入部由树脂构成,从第2表面延伸。凸形嵌入部嵌入于凹形嵌入部。凸形嵌入部与凹形嵌入部一同包围第1电子部件。
第1冷却器在内部具有第1冷却器流路。第2冷却器在内部具有第2冷却器流路。第1配管具有第1配管流路。第2配管具有第2配管流路。冷却液在第1冷却器流路、第2冷却器流路、第1配管流路以及第2配管流路中流动。第1配管流路与第1冷却器流路相连。第2配管流路与第1配管流路和第2冷却器流路相连。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例示的一个方式中,能够对第1发热部和第2发热部进行水冷,因此能够有效地对第1发热部和第2发热部进行冷却。
此外,在本发明的例示的一个方式中,由第1冷却器和第2冷却器夹着第1电子部件,因此能够使第1发热部和第2发热部分别与第1冷却器和第2冷却器可靠地紧贴。此外,由于能够使第1发热部和第2发热部分别与第1冷却器和第2冷却器可靠地紧贴,因此能够降低第1发热部与第1冷却器之间的热阻以及第2发热部与第2冷却器之间的热阻。另外,由于能够降低第1发热部与第1冷却器之间的热阻以及第2发热部与第2冷却器之间的热阻,因此能够有效地对第1发热部和第2发热部进行冷却。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了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中的电连接的图。
图2是示意性地图示了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图示了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所具备的第1冷却器、第1配管以及凹形嵌入部的剖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图示了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所具备的第2冷却器、第2配管以及凸形嵌入部的剖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图示了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所具备的平滑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6是示意性地图示了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图示了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的剖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图示了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示意性地图示了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所具备的第1对置部和第2对置部的平面图。
图10是示意性地图示了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所具备的第1对置部和第2对置部的剖视图。
图11是示意性地图示了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电力转换装置中的电连接
图1是图示了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中的电连接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所图示的电力转换装置100是将直流转换为三相交流的逆变器。
电力转换装置100具有平滑电容器110和电源模块112。电力转换装置100也可以具有平滑电容器110和电源模块112以外的电子部件。电力转换装置100也可以将直流转换为三相交流以外的多相交流。
平滑电容器110对直流进行平滑。电源模块112对平滑后的直流进行开关,生成三相交流。
2电力转换装置的构造
图2是示意性地图示了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示意性地图示了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所具备的第1冷却器、第1配管以及凹形嵌入部的剖视图。图4是示意性地图示了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所具备的第2冷却器、第2配管及凸形嵌入部的剖视图。
如图2至图4所示,电力转换装置100具有第1电子部件120、第1冷却器122、第1配管124、第2冷却器126、第2配管128、凹形嵌入部130以及凸形嵌入部132。
第1电子元件120是发热元件,具有第1发热部140和第2发热部14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电子元件120具有箱状的形状。第1发热部140和第2发热部142配置于第1电子元件120的一端和另一端。
第1冷却器122具有第1表面150。第1表面150与第1发热部140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由此,第1发热部140由第1冷却器122进行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表面150隔着电力转换装置100所具备的第1绝缘膜160而与第1发热部140间接地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冷却器122由金属构成。金属可以是纯金属或合金。由于第1冷却器122由金属构成,从而与第1发热部140接触的第1表面150也由金属构成。此外,由于第1表面150由金属构成,从而热易于从第1发热部140传递给第1冷却器122。此外,由于热易于从第1发热部140传递给第1冷却器122,从而能够有效地对第1发热部140进行冷却。
第1冷却器122在内部具有第1冷却器流路170。冷却液L在第1冷却器流路170中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冷却器122具有箱状的形状。
第1配管124从第1表面150延伸。第1配管124沿第1表面150的法线方向突出。第1配管124具有第1配管流路180。冷却液L在第1配管流路180中流动。第1配管流路180与第1冷却器流路170相连。
第1配管124由树脂构成。由于第1配管124由树脂构成,从而能够容易地形成第1配管124。另外,第1配管124的成本低。
第2冷却器126具有第2表面190。第2表面190与第2发热部142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由此,第2发热部142由第2冷却器126进行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表面190隔着电力转换装置100所具备的第2绝缘膜200而与第2发热部142间接地接触。第2表面190隔着第1电子部件120与第1表面150对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冷却器126由金属构成。金属可以是纯金属或合金。由于第2冷却器126由金属构成,从而与第2发热部142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的第2表面190也由金属构成。此外,由于与第2发热部142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的第2表面190由金属制成,从而热易于从第2发热部142传递给第2冷却器126。另外,由于热易于从第2发热部142传递给第2冷却器126,从而能够有效地对第2发热部142进行冷却。
第2冷却器126在内部具有第2冷却器流路210。冷却液L在第2冷却器流路210中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冷却器126具有箱状的形状。
第2配管128从第2表面190延伸。第2配管128沿第2表面190的法线方向突出。第2配管128具有第2配管流路220。冷却液L在第2配管流路220中流动。第2配管流路220与第1配管流路180和第2冷却器流路210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2配管128插入于第1配管流路180而将第2配管流路220与第1配管流路180相连。也可以通过将第1配管124插入于第2配管流路220而将第2配管流路220与第1配管流路180相连。
第2配管128由树脂构成。由于第2配管128由树脂构成,从而能够容易地形成第2配管128。另外,第2配管128的成本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配管124和第2配管128分别成为入口配管和出口配管。因此,冷却液L依次通过第2冷却器流路210、第2配管流路220、第1配管流路180以及第1冷却器流路170。也可以是,第1配管124和第2配管128分别成为出口配管和入口配管。
凹形嵌入部130从第1表面150延伸。凹形嵌入部130沿第1表面150的法线方向突出。
凹形嵌入部130由树脂构成。由于凹形嵌入部130由树脂构成,从而能够容易地形成凹形嵌入部130。另外,凹形嵌入部130的成本低。
凸形嵌入部132从第2表面190延伸。凸形嵌入部132沿第2表面190的法线方向突出。凸形嵌入部132嵌入于凹形嵌入部130。凸形嵌入部132与凹形嵌入部130一同包围第1电子部件120。通过凸形嵌入部132嵌入于凹形嵌入部130,第1冷却器122、第2冷却器126、凹形嵌入部130以及凸形嵌入部132构成了收纳第1电子部件120的壳体230。
凸形嵌入部132由树脂构成。由于凸形嵌入部132由树脂构成,从而能够容易地形成凸形嵌入部132。另外,凸形嵌入部132的成本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1发热部140和第2发热部142进行水冷,因此能够有效地对第1发热部140和第2发热部142进行冷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1冷却器122和第2冷却器126夹着第1电子部件120,因此能够使第1发热部140和第2发热部142分别与第1冷却器122和第2冷却器126可靠地紧贴。此外,由于能够使第1发热部140和第2发热部142分别与第1冷却器122和第2冷却器126可靠地紧贴,因此能够减小第1发热部140与第1冷却器122之间的热阻以及第2发热部142与第2冷却器126之间的热阻。此外,由于能够减小第1发热部140与第1冷却器122之间的热阻以及第2发热部142与第2冷却器126之间的热阻,因此能够有效地对第1发热部140和第2发热部142进行冷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第1配管124和第2配管128的重叠长度与第1电子部件120的长度为相同程度。因此,能够容易地防止冷却液L从第1配管124与第2配管128的接缝泄漏。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转换装置100还具有填充物250。填充物25填充在第1电子部件120与第1冷却器122之间的间隙以及第1电子部件120与第2冷却器126之间的间隙中。填充物250例如由树脂固化物构成。能够利用填充物250而将第1电子部件120、第1冷却器122以及第2冷却器126彼此牢固地接合起来。此外,能够抑制环境和振动给第1电子部件120带来的影响。另外,由于能够抑制环境和振动给第1电子部件120带来的影响,从而能够提高电力转换装置100的耐环境性能和耐振动性能。但是,也可以省略填充物250。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电子部件120的三侧被凹形嵌入部130和凸形嵌入部132包围。但是,第1电子部件120的剩余一侧不被凹形嵌入部130和凸形嵌入部132包围。因此,收纳第1电子部件120的壳体230具有开口。开口被用作填充物250的填充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电子元件120是平滑电容器110。
图5是示意性地图示了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所具备的平滑电容器的立体图。
如图5所示,平滑电容器110具有第1汇流条262、第2汇流条264以及多个薄膜电容器260。如图2所示,各个薄膜电容器260具有主体部分270、第1金属喷镀电极272以及第2金属喷镀电极274。
主体部分270具有电介质膜、第1金属蒸镀膜以及第2金属蒸镀膜。第1金属蒸镀膜和第2金属蒸镀膜分别配置在电介质膜的一个面和另一个面上。电介质膜被多层卷绕成辊状。第1金属喷镀电极272和第2金属喷镀电极274分别配置于主体部分270的一端和另一端。第1金属喷镀电极272和第2金属喷镀电极274分别与第1金属蒸镀膜和第2金属蒸镀膜电连接。
第1汇流条262与多个薄膜电容器260所分别具备的多个第1金属喷镀电极272连接。通过第1汇流条262与多个第1金属喷镀电极272连接,第1汇流条262与多个第1金属喷镀电极272电连接。第2汇流条264与多个薄膜电容器260所分别具备的多个第2金属喷镀电极274连接。由此,第2汇流条264与多个第2金属喷镀电极274电连接。通过第1汇流条262与多个第1金属喷镀电极272电连接并且第2汇流条264与多个第2金属喷镀电极274电连接,多个薄膜电容器260彼此并联电连接。在第1电子元件120是平滑电容器110的情况下,第1发热部140位于第1汇流条262。另外,第2发热部142位于第2汇流条264。
第1汇流条262具有多个第1连接部280。多个第1连接部280彼此分离。多个第1连接部280通过焊接或熔接而与多个第1金属喷镀电极272局部连接。
第2汇流条264具有未图示的多个第2连接部。多个第2连接部彼此分离。多个第2连接部通过焊接或熔接而与多个第2金属喷镀电极274局部连接。
在多个第1连接部280中,产生由电阻引起的焦耳热。由于在多个第1连接部280中产生由电阻引起的焦耳热,因此多个第1连接部280成为局部的发热部。并且,在多个第2连接部中,产生由电阻引起的焦耳热。由于在多个第2连接部中产生由电阻引起的焦耳热,因此多个第2连接部成为局部的发热部。另外,第1发热部140和第2发热部142分别由多个第1连接部280和多个第2连接部构成。
在第1电子元件120是平滑电容器110的情况下,第1绝缘膜160配置在第1冷却器122与第1汇流条262之间。另外,第2绝缘膜200配置在第2冷却器126与第2汇流条264之间。
此外,在第1电子元件120是平滑电容器110的情况下,由于能够有效地对平滑电容器110进行冷却,因此无需采用具有电气所需的静电电容以上的静电电容的电容器作为平滑电容器110。此外,由于无需采用具有电气所需的静电电容以上的静电电容的电容器作为平滑电容器110,因此能够使平滑电容器110和电力转换装置100小型化。
第1电子部件120也可以是电源模块112。在第1电子元件120是电源模块112的情况下,第1发热部140是电源模块112的第1面。另外,第2发热部142是电源模块112的第2面。电源模块112的第2面位于电源模块112的第1面的相反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液L是由水或水溶液构成的冷却液。但是,冷却液L也可以是由水或水溶液构成的冷却液以外的冷却液。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在第1配管124与第2配管128之间的间隙、以及凹形嵌入部130与凸形嵌入部132之间的间隙中填充树脂或粘接剂。通过在第1配管124与第2配管128之间的间隙中填充树脂或粘接剂,能够防止冷却液L从第1配管124与第2配管128之间的间隙泄漏。此外,通过在凹形嵌入部130与凸形嵌入部132之间的间隙中填充树脂或粘接剂,能够防止填充物250从壳体230泄漏。尤其,在填充物250是树脂固化物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固化前树脂泄漏。
3第1变形例
图6是示意性地图示了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的剖视图。
在第1变形例中,第1配管124和第2配管128由金属构成。另外,如图6所示,通过第1配管124和第2配管128插入于电力转换装置100所具备的连接管300所具有的连接管流路310中,第2配管流路220与第1配管流路180相连。连接管300由树脂构成。冷却液L在连接管流路310中流动。
4第2变形例
图7是示意性地图示了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的剖视图。
在第2变形例中,如图7所示,第1冷却器122具有第1金属板400和第1部位402。第1金属板400与第1发热部140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第1部位402由树脂构成。在第1部位402连接有第1配管124和凹形嵌入部130。第1金属板400与第1部位402接合。
在第2变形例中,由于从第1发热部140经由第1金属板400传递热,因此能够有效地对第1发热部140进行冷却。
另外,在第2变形例中,由于与由树脂构成的第1配管124和凹形嵌入部130连接的第1部位402由树脂构成,因此能够一体地制作第1配管124、凹形嵌入部130以及第1部位402。因此,能够使电力转换装置100低成本化。另外,由于第1配管124、凹形嵌入部130以及第1部位402几乎无助于传递来自第1发热部140的热,因此第1配管124、凹形嵌入部130以及第1部位402由树脂构成这一情况不会妨碍有效地对第1发热部140进行冷却。
另外,在第2变形例中,第2冷却器126具有第2金属板420和第2部位422。第2金属板420与第2发热部142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第2部位422由树脂构成。在第2部位422连接有第2配管128和凸形嵌入部132。第2金属板420与第2部位422接合。
在第2变形例中,由于从第2发热部142经由第2金属板420传递热,因此能够有效地对第2发热部142进行冷却。
另外,在第2变形例中,由于与由树脂构成的第2配管128和凸形嵌入部132连接的第2部位422由树脂构成,因此能够一体地制作第2配管128、凸形嵌入部132以及第2部位422。此外,由于能够一体地制作第2配管128、凸形嵌入部132以及第2部位422,因此能够使电力转换装置100低成本化。由于第2配管128、凸形嵌入部132以及第2部分422几乎无助于传递来自第2发热部142的热,因此第2配管128、凸形嵌入部132以及第2部分422由树脂构成这一情况不会妨碍有效地对第2发热部142进行冷却。
5第3变形例
图8是示意性地图示了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的剖视图。图9是示意性地图示了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所具备的第1对置部和第2对置部的平面图。图10是示意性地图示了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所具备的第1对置部和第2对置部的剖视图。图10图示了在图9中图示的剖切线A-A'所示的切断位置的截面。
在第3变形例中,如图8所示,与第2变形例同样地,第1冷却器122具有第1金属板400和第1部位402。第1金属板400与第1发热部140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第1部位402由树脂构成。在第1部位402连接有第1配管124和凹形嵌入部130。第1金属板400与第1部位402接合。
另外,在第3变形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第1冷却器流路170沿第1方向D1延伸。冷却液L在第1冷却器流路170中沿第1方向D1流动。
另外,在第3变形例中,第1冷却器122具有第1对置部500。第1对置部500由树脂构成。第1对置部500具有第1对置面510。第1对置面510隔着第1冷却器流路170而与第1金属板400对置。第1对置部500在第1对置面510上具有第1突起520。第1突起520具有第1突起表面530。第1突起表面530随着在第1方向D1上前进而靠近第1发热部140。
另外,在第3变形例中,第1突起520具有第1翅片540和第1山状部分542。此外,第1突起表面530包含第1翅片540所具有的第1翅片表面560和第1山状部分542所具有的第1山状部分表面562。也可以省略第1翅片540和第1山状部分542中的一方。第1翅片540具有弯曲板状的形状。第1翅片表面560是具有凹形状的弯曲面。第1翅片540也可以具有平板状的形状。
第1翅片表面560随着在第1方向D1上前进而在与第1对置面510平行并且与第1方向D1垂直的方向上靠近第1发热部140。第1翅片540对冷却液L在与第1对置面510平行的方向上的流动进行控制。
第1山状部分表面562随着在第1方向D1上前进而在与第1对置面510垂直的方向上靠近第1发热部140。第1山状部分542对冷却液L在与第1对置面510垂直的方向上的流动进行控制。
当冷却液L在第1冷却器通路170中沿第1方向D1流动的情况下,冷却液L的流动的一部分碰到第1翅片表面560而集中到第1发热部140上。并且,通过使冷却液L的流动的一部分集中到第1发热部140上,能够有效地对第1发热部140进行冷却。如上所述,第1发热部140是局部的发热部,因此能够使冷却液L的流动的一部分集中到第1发热部140上。另外,即使在使冷却液L的流动的一部分集中到了第1发热部140上的情况下,由于剩余的冷却液L的流动未被节流,因此压损增加也几乎不是问题。
另外,当冷却液L在第1冷却器流路170中沿第1方向D1流动的情况下,冷却液L的流动的一部分碰到第1山状部分表面562而与第1发热部140发生碰撞。此外,通过使冷却液L的流动的一部分与第1发热部140发生碰撞,能够有效地对第1发热部140进行冷却。
在第3变形例中,第1金属板400可以是不具有翅片的平板。因此,能够使第1金属板400低成本化。另外,能够以低成本实现在由树脂构成的第1对置部500设置第1突起520。
第1突起520的位置和形状被设计成使得冷却液L在第1发热部140上的流动均匀。
另外,在第3变形例中,如图8所示,与第2变形例同样地,第2冷却器126具有第2金属板420和第2部位422。第2金属板420与第2发热部142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第2部位422由树脂构成。在第2部位422连接有第2配管128和凹形嵌入部130。第2金属板420与第2部位422接合。
另外,在第3变形例中,如图9和图10所图示,第2冷却器流路210沿第2方向D2延伸。冷却液L在第2冷却器流路210中沿第2方向D2流动。
另外,在第3变形例中,第2冷却器126具有第2对置部570。第2对置部570由树脂构成。第2对置部570具有第2对置面580。第2对置面580隔着第2冷却器流路210而与第2金属板420对置。第2对置部570在第2对置面580上具有第2突起590。第2突起590具有第2突起表面600。第2突起表面600随着在第2方向D2上前进而靠近第2发热部142。
此外,在第3变形例中,第2突起590具有第2翅片601和第2山状部分602。另外,第2突起表面600包含第2翅片601所具有的第2翅片表面610和第2山状部分602所具有的第2山状部分表面612。也可以省略第2翅片601和第2山状部分602中的一方。第2翅片601具有弯曲板状的形状。第2翅片表面610是具有凹形状的弯曲面。第2翅片601也可以具有平板状的形状。
第2翅片表面610随着在第2方向D2上前进而在与第2对置面580平行并且与第2方向D2垂直的方向上靠近第2发热部142。第2翅片601对冷却液L在与第2对置面580平行的方向上的流动进行控制。
第2山形部分表面612随着在第2方向D2上前进而在与第2对置面580垂直的方向上靠近第2发热部142。第2山形部分602对冷却液L在与第2对置面580垂直的方向上的流动进行控制。
当冷却液L在第2冷却器流路210中沿第2方向D2流动的情况下,冷却液L的流动的一部分碰到第2翅片表面610而集中到第2发热部142上。另外,通过使冷却液L的流动的一部分集中到第2发热部142上,能够有效地对第2发热部142进行冷却。如上所述,第2发热部142是局部的发热部,因此能够使冷却液L的流动的一部分集中到第2发热部142上。另外,即使在使冷却液L的流动的一部分集中到第2发热部142上的情况下,由于剩余的冷却液L的流动未被节流,因此压损增加也几乎不是问题。
另外,当冷却液L在第2冷却器流路210中沿第2方向D2流动的情况下,冷却液L的流动的一部分碰到第2山状部分表面612而与第2发热部142发生碰撞。并且,通过使冷却液L的流动的一部分与第2发热部142发生碰撞,能够有效地对第2发热部142进行冷却。
在第3变形例中,第2金属板420可以是不具有翅片的平板。因此,能够使第2金属板420低成本化。另外,能够以低成本实现在由树脂构成的对置部570设置第2突起590。
第2突起590的位置和形状被设计成使得冷却液L在第2发热部142上的流动均匀。
在第3变形例中所采用的构造利用了以下几点:平滑电容器110的发热量少于电源模块112的发热量;以及第1发热部140和第2发热部142是局部的发热部。因此,在平滑电容器110被置换为具有相同特征的其他电子部件的情况下也能够采用在第3变形例中所采用的构造。
6第4变形例
图11是示意性地图示了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的剖视图。
在第4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100中,对第3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100附加了第2电子部件700以及用于对第2电子部件700进行冷却的第3冷却器702。
在第4变形中,电力转换装置100还具有第2电子部件700和第3冷却器702。第2电子元件700具有第3发热部710。
在第4变形例中,第2电子部件700是电源模块112。另外,第3发热部710是电源模块112的第1面。
在第4变形例中,第1冷却器122具有第1部位402。第1部位402由树脂构成。另外,第1冷却器122具有相反侧表面720。相反侧表面720位于第1表面150的相反侧。
在第4变形例中,第3冷却器702具有第3表面730。第3表面730与第3发热部710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第3表面730与第1表面150垂直。第3冷却器702与相反侧表面720连接。第3冷却器702具有第3部位740。第3部位740由树脂构成。第3部位740与第1部位402连接。由于容易将由树脂构成的第3部位740与由树脂构成的第1部位402连接,因此在第4变形例中,能够容易地附加具有第3部位740的第3冷却器702。
在第4变形例中,由于第1部位402和第3部位740由树脂构成,因此由具有第1部位402的第1冷却器122在内部所具有的第1冷却器流道170以及具有第3部位740的第3冷却器702在内部所具有的第3冷却器流道750所构成的冷却器流道760的形状的自由度高。例如,能够容易地形成具有折返的冷却器流路760以及具有在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区间的冷却器流路760等、具有很难在由金属构成并且具有箱形状的冷却器的内部形成的立体形状的冷却器流路760。另外,由于冷却器流路760的形状的自由度高,因此具有第1部位402的第1冷却器122所具有的第1表面150以及具有第3部位740的第3冷却器702所具有的第3表面730的位置的自由度高。此外,由于第1表面150和第3表面730的位置自由度高,因此与第1表面150和第2表面190分别接触的第1电子元件120以及与第3表面730接触的第2电子元件700的位置和姿势的自由度高。
在第4变形例中,利用了第1表面150和第3表面730的位置自由度高这一点,将平滑电容器110横卧配置于电力转换装置100所具备的壳体的底面。另外,电源模块112与该表面平行配置。
另外,电源模块112配置在以下这样的高度:连接平滑电容器110和电源模块112的汇流条电极变短。
另外,电源模块112的上方的空间用于配置驱动电路。另外,第3冷却器702的下方的空间用于配置电流传感器、电流连接器、交流输出的端子台等大型部件。
另外,在第4变形例中,第2冷却器126具有第2部位422。第2部位422由树脂构成。第2冷却器126具有相反侧表面770。相反侧表面770位于第2表面190的相反侧。第3冷却器702也可以与相反侧表面770连接。在第3冷却器702与相反侧表面770连接的情况下,第3部位740与第2部位422连接。
虽然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上述说明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以理解为能够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地设想未例示的无数个变形例。
标号说明
100:电力转换装置;110:平滑电容器;112:电源模块;120:第1电子部件;122:第1冷却器;124:第1配管;126:第2冷却器;128:第2配管;130:凹形嵌入部;132:凸形嵌入部;140:第1发热部;142:第2发热部。

Claims (6)

1.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其具有:
第1电子部件,其具有第1发热部和第2发热部;
第1冷却器,其具有与所述第1发热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的第1表面,该第1冷却器在内部具有供冷却液流动的第1冷却器流路;
第1配管,其从所述第1表面延伸,具有供所述冷却液流动并与所述第1冷却器流路相连的第1配管流路;
第2冷却器,其具有与所述第2发热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并且隔着所述第1电子部件而与所述第1表面对置的第2表面,该第2冷却器在内部具有供所述冷却液流动的第2冷却器流路;
第2配管,其从所述第2表面延伸,具有供所述冷却液流动并与所述第1配管流路和所述第2冷却器流路相连的第2配管流路;
凹形嵌入部,其由树脂构成,从所述第1表面延伸;以及
凸形嵌入部,其由树脂构成,从所述第2表面延伸,嵌入于所述凹形嵌入部,与所述凹形嵌入部一同包围所述第1电子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第1配管和所述第2配管由树脂构成,
所述第1冷却器具有:
第1金属板,其与所述第1发热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以及
第1部位,其由树脂构成,连接有所述第1配管和所述凹形嵌入部,
所述第2冷却器具有:
第2金属板,其与所述第2发热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以及
第2部位,其由树脂构成,连接有所述第2配管和所述凸形嵌入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第1冷却器流路沿第1方向延伸,
所述冷却液在所述第1冷却器流路中沿所述第1方向流动,
所述第1冷却器具有:
第1金属板,其与所述第1发热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以及
第1对置部,其由树脂构成,具有隔着所述第1冷却器流路而与所述第1金属板对置的第1对置面,并且在所述第1对置面上具有第1突起,该第1突起具有随着在所述第1方向上前进而靠近所述第1发热部的第1突起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第2冷却器流路沿第2方向延伸,
所述冷却液在所述第2冷却器流路中沿所述第2方向流动,
所述第2冷却器具有:
第2金属板,其与所述第2发热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以及
第2对置部,其由树脂构成,具有隔着所述第2冷却器流路而与所述第2金属板对置的第2对置面,并且在所述第2对置面上具有第2突起,该第2突起具有随着在所述第2方向上前进而靠近所述第2发热部的第2突起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第1冷却器具有由树脂构成的第1部位,并且具有位于所述第1表面的相反侧的相反侧表面,
所述电力转换装置还具有:
第2电子部件,其具有第3发热部;以及
第3冷却器,其具有与所述第3发热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并且与所述第1表面垂直的第3表面,该第3冷却器与所述相反侧表面连接,并且具有由树脂构成并与所述第1部位连接的第3部位。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第2冷却器具有由树脂构成的第2部位,并且具有位于所述第2表面的相反侧的相反侧表面,
所述电力转换装置还具有:
第2电子部件,其具有第3发热部;以及
第3冷却器,其具有与所述第3发热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并且与所述第2表面垂直的第3表面,该第3冷却器与所述相反侧表面连接,并且具有由树脂构成并与所述第2部位连接的第3部位。
CN201980022084.XA 2018-03-30 2019-03-27 电力转换装置 Withdrawn CN11190304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7542 2018-03-30
JP2018067542 2018-03-30
PCT/JP2019/013346 WO2019189454A1 (ja) 2018-03-30 2019-03-27 電力変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03046A true CN111903046A (zh) 2020-11-06

Family

ID=680620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2084.XA Withdrawn CN111903046A (zh) 2018-03-30 2019-03-27 电力转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03046A (zh)
WO (1) WO2019189454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48064A (zh) * 2010-06-21 2013-02-27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电力转换装置
CN103944359A (zh) * 2014-05-08 2014-07-23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控制器与直流转换器的集成结构
CN106655807A (zh) * 2015-10-29 2017-05-10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电源转换装置
US20170181333A1 (en) * 2015-12-17 2017-06-22 Denso Corporation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CN107407529A (zh) * 2015-03-25 2017-11-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却器、电力转换装置及冷却系统
CN107639992A (zh) * 2016-07-21 2018-01-30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理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27772A (ja) * 2015-01-08 2016-07-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器
JP6435906B2 (ja) * 2015-02-13 2018-12-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48064A (zh) * 2010-06-21 2013-02-27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电力转换装置
CN103944359A (zh) * 2014-05-08 2014-07-23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控制器与直流转换器的集成结构
CN107407529A (zh) * 2015-03-25 2017-11-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却器、电力转换装置及冷却系统
CN106655807A (zh) * 2015-10-29 2017-05-10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电源转换装置
US20170181333A1 (en) * 2015-12-17 2017-06-22 Denso Corporation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CN107639992A (zh) * 2016-07-21 2018-01-30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理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89454A1 (ja) 2019-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19348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US8995130B2 (en) Power supply unit using housing in which printed circuit board is housed
JP5206822B2 (ja) 半導体装置
JP6117362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5592496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US9750147B2 (en) Power converter
JP6032149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5486990B2 (ja) パワー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力変換装置
JP6180857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6036585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11279601B (zh) 电力转换装置
JP6932225B1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14446643B (zh) 功率转换装置
CN113728546A (zh) 电力转换装置
CN111903046A (zh) 电力转换装置
JP2017017999A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12313869A (zh) 电力转换装置
JP5644643B2 (ja) 負荷駆動装置
CN115039188A (zh) 电容器
JP7134305B1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11937290A (zh) 电力转换装置和电容器模块
CN113328605B (zh) 功率转换装置
US20220215997A1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JP2023164102A (ja) パワー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JP2016092868A (ja) 積層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