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84694A - 波束赋形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波束赋形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84694A
CN111884694A CN202010736417.XA CN202010736417A CN111884694A CN 111884694 A CN111884694 A CN 111884694A CN 202010736417 A CN202010736417 A CN 202010736417A CN 111884694 A CN111884694 A CN 1118846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rget
weight vector
signal
target area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3641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84694B (zh
Inventor
罗敏妍
原振升
邓雄伟
王小林
董事
彭英明
杨芳
龙湛
梁光贤
隋毅
贾天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3641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8469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8846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846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846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846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6Weighted combining using weights depending on external parameters, e.g. direction of arrival [DOA], predetermined weights or beamform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波束赋形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获取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信息,根据时间信息,确定目标权重向量,根据目标权重向量,进行波束赋形,以对目标区域进行信号覆盖,由于根据目标权重向量是根据时间信息确定,能够准确的对应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因此根据目标权重向量进行波束赋形,能够使目标设备进入目标区域后,能马上接收最佳波束,获得最优的网络覆盖,提高了波束赋形控制的实时性和精准性,提高目标设备接收信号的质量。

Description

波束赋形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5G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波束赋形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而被认为是现有技术。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正式商用,万物互联的5G时代即将来临。由于5G的高频段具有高路径损耗、绕射能力差等特性,需要结合大规模天线阵列以及波束赋形等技术,实现高增益以抵抗高的路径损耗和信号衰减。
近年来高铁得到快速发展,高铁作为一个重要的口碑场景,5G用户体验会直接影响着运营商的品牌口碑。在高铁场景下,目前采用专网覆盖方案,即在高铁沿线用独立站点对高铁列车进行覆盖,当列车通过时,利用自适应波束赋形,实现对列车的信号覆盖。
然而,随着列车的提速以及列车上终端设备连接量的增加,通过检测列车通过时的信号情况,并进行自适应的波束赋形的方案,存在波束赋形控制的实时性和精准性差的问题,影响终端设备接收信号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波束赋形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用以解决波束赋形控制的实时性和精准性差,影响终端设备接收信号的质量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波束赋形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信息;根据所述时间信息,确定目标权重向量;根据所述目标权重向量,进行波束赋形,以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信号覆盖。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区域包括目标小区;获取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信息,包括:
获取目标小区内的用户连接信息;根据所述用户连接信息的时域特征,确定所述目标设备到达所述目标小区的时间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时域特征包括时域周期性脉冲,根据所述用户连接信息的时域特征,确定所述目标设备到达所述目标小区的时间信息,包括:获取用户连接信息的时域周期性脉冲;根据所述时域周期性脉冲的分布,确定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小区的时间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获取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信息之后,还包括:获取预设的基站连接模型;其中,所述基站连接模型用于表征所述目标区域内的基站连接规律;根据所述基站连接模型,将所述目标区域内与基站连接的常驻信号,迁移至非目标区域内的基站,其中,所述常驻信号为所述目标区域内,与基站连接的常驻设备的连接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所述基站连接模型,将所述目标区域内与基站连接的常驻信号,迁移至非目标区域内的基站,包括:根据所述基站连接模型,确定目标时间窗,其中,所述目标时间窗用于表征所述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在所述目标时间窗内,将所述目标区域内与基站连接的常驻信号迁移至非目标区域内的基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时间信息包括目标时间窗,所述目标时间窗用于表征所述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根据所述时间信息,确定目标权重向量,包括:获取所述目标时间窗内的信号强度信息;根据所述信号强度信息,确定目标权重向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号强度信息用于表征各权重向量的信号强度;其中,每一权重向量对应多个信号强度值;根据所述信号强度信息,确定目标权重向量,包括:获取各权重向量分别对应的信号强度值;根据所述各权重向量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均值,以及所述各权重向量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良好占比值,确定目标权重向量,其中,所述良好占比值用于表征权重向量对应的多个信号强度值中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占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所述各权重向量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均值,以及所述各权重向量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良好占比值,确定目标权重向量,包括:若各权重向量中,存在唯一权重向量,满足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良好占比值最大,且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均值大于预设信号覆盖阈值,则将所述唯一权重向量确定为目标权重向量;若各权重向量中,存在至少两个权重向量,满足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良好占比值最大,且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均值大于预设的信号覆盖阈值,则将所述至少两个权重向量中信号强度值的均值较大的,确定为目标权重向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根据所述时间信息,确定目标权重向量之后,还包括:根据预设的采集配置信息,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信号采集,得到校验信号;根据所述目标权重向量的信号强度与所述校验信号的信号强度之间的关系,对所述目标权重向量进行校准。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波束赋形控制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信息;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时间信息,确定目标权重向量;赋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权重向量,进行波束赋形,以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信号覆盖。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区域包括目标小区;所述获取模块,具体用于:获取目标小区内的用户连接信息;根据所述用户连接信息的时域特征,确定所述目标设备到达所述目标小区的时间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时域特征包括时域周期性脉冲,所述获取模块在根据所述用户连接信息的时域特征,确定所述目标设备到达所述目标小区的时间信息时,具体用于:获取用户连接信息的时域周期性脉冲;根据所述时域周期性脉冲的分布,确定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小区的时间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波束赋形控制装置还包括:迁移模块,用于在获取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信息之后,获取预设的基站连接模型;其中,所述基站连接模型用于表征所述目标区域内的基站连接规律;根据所述基站连接模型,将所述目标区域内与基站连接的常驻信号,迁移至非目标区域内的基站,其中,所述常驻信号为所述目标区域内,与基站连接的常驻设备的连接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迁移模块在根据所述基站连接模型,将所述目标区域内与基站连接的常驻信号,迁移至非目标区域内的基站时,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基站连接模型,确定目标时间窗,其中,所述目标时间窗用于表征所述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在所述目标时间窗内,将所述目标区域内与基站连接的常驻信号迁移至非目标区域内的基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时间信息包括目标时间窗,所述目标时间窗用于表征所述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获取所述目标时间窗内的信号强度信息;根据所述信号强度信息,确定目标权重向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号强度信息用于表征各权重向量的信号强度;其中,每一权重向量对应多个信号强度值;所述确定模块在根据所述信号强度信息,确定目标权重向量时,具体用于:获取各权重向量分别对应的信号强度值;根据所述各权重向量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均值,以及所述各权重向量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良好占比值,确定目标权重向量,其中,所述良好占比值用于表征权重向量对应的多个信号强度值中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占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模块在根据所述各权重向量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均值,以及所述各权重向量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良好占比值,确定目标权重向量时,具体用于:若各权重向量中,存在唯一权重向量,满足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良好占比值最大,且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均值大于预设信号覆盖阈值,则将所述唯一权重向量确定为目标权重向量;若各权重向量中,存在至少两个权重向量,满足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良好占比值最大,且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均值大于预设的信号覆盖阈值,则将所述至少两个权重向量中信号强度值的均值较大的,确定为目标权重向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波束赋形控制装置还包括:校准模块,用于在根据所述时间信息,确定目标权重向量之后,根据预设的采集配置信息,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信号采集,得到校验信号;根据所述目标权重向量的信号强度与所述校验信号的信号强度之间的关系,对所述目标权重向量进行校准。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计算机程序;
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波束赋形控制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波束赋形控制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波束赋形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获取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信息,根据所述时间信息,确定目标权重向量,根据所述目标权重向量,进行波束赋形,以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信号覆盖,由于根据目标权重向量是根据时间信息确定,能够准确的对应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因此根据目标权重向量进行波束赋形,能够使目标设备进入目标区域后,能马上接收最佳波束,获得最优的网络覆盖,提高了波束赋形控制的实时性和精准性,提高目标设备接收信号的质量。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赋形控制方法的一种应用场景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赋形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赋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赋形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连接信息的时域特征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实施例中步骤S202的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时域周期性脉冲示意图;
图8为图4所示实施例中步骤S204的流程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目标时间窗的示意图;
图10为图4所示实施例中步骤S206的流程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目标权重向量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确定目标权重向量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赋形方法与传统波束赋形方法生成的信号强度的良好占比值对比图;
图14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赋形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赋形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场景进行解释: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赋形控制方法的一种应用场景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赋形控制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为5G基站,更加具体地,该5G基站应用于面向高铁的5G信号专网覆盖方案。其中,5G基站设置于高铁沿线,通过向覆盖范围内发射波束,实现对高铁列车的信号覆盖。
现有技术中,高铁采用的专网覆盖方案,是在高铁沿线用独立站点对高铁进行覆盖,高铁线路以外的区域主要由其他公网站点覆盖,但由于专网和公网无线信号不可避免地存在交错重叠,高铁线路周边的普通用户不可避免会占用到高铁小区上。高铁列车到来前,高铁小区基于普通用户的位置及覆盖需求进行波束赋形,每次高铁列车到来时,5G基站再根据高铁用户需求重新调整波束赋形,以满足高铁用户的信号覆盖。
然而,由于在高铁场景下,列车移动速度快,高铁用户数量多,而传统的自适应波束赋形方法,需要获得当前高铁小区内的负载情况,才能进行适应性的波束赋形控制,因此,会存在波束赋形控制的实时性差,控制准确性低的问题,影响高铁用户的信号质量。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赋形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应用于5G基站或者5G基站内的电子设备,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赋形控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S101,获取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信息。
示例性地,目标设备可以为具有通信功能的终端设备,例如手机、带网络功能的平板电脑等。更加具体的,在高铁信号覆盖场景下,目标设备是指在高铁列车内的用户所使用的终端设备。随着高速的快速移动,高铁列车内的目标设备也随之高速移动,并能够在高速移动过程中连接5G基站,接收5G信号。
时间信息是指目标设备到的目标区域时与时间相关的信息,时间信息可以是一个时间点,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此处不进行具体限定。由于目标设备的用户搭载高铁列车等交通工具进行移动,即,目标设备与高铁列车等交通工具同步移动,因此,根据高铁列车的运行时间信息,可以确定目标设备到的目标区域的时间信息。
其中,获取高铁列车的运行时间信息的方式有多种,例如,根据预设的高铁列车运行时间表,可以确定高铁列车运行至目标区域时的时间点或时间区间;再例如,根据高铁列车运行至目标区域对应的目标小区时,高铁列车上的终端设备接入该目标小区所产生的连接信息。此处不进行具体限定。在获取高铁列车运行至目标区域的运行时间信息后,即可将该高铁列车的运行时间信息作为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信息。
步骤S102,根据时间信息,确定目标权重向量。
在得到时间信息后,即可确定高铁列车到的目标区域时的时间。因此,根据高铁列车到的目标区域时的时间,可以提前将该目标区域对应的小区设置为最佳的信号覆盖状态,当高铁列车到的目标区域后,高铁列车内的目标设备,即可获得最佳的信号覆盖和信号连接状态。
具体地,目标权重向量是用于控制基站向特定方向发射波束的参数,不同的权重向量,对应不同的覆盖区域和方向;随着高铁列车的移动,高铁列车不断穿过并接入不同的小区,根据时间信息,即可够判断列车到达目标区域,进而确定与该目标区域对应的确定目标权重向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时间信息与目标权重向量具有确定的映射关系,例如,当时间信息为8点0分至8点2分时间段,对应的目标权重向量为权重向量a;根据该权重向量a,即可实现对目标区域A的信号覆盖。
步骤S103,根据目标权重向量,进行波束赋形,以对目标区域进行信号覆盖。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赋形示意图,如图3所示,5G基站上设置有大规模天线结构,数据流通过数字权值加权后映射到不同的天线子振上,形成一个符合期望指向和宽度的波束,该过程即波束赋形过程,通过该波束,向不同方向和区域发送信号,实现对目标区域的信号覆盖。其中,例如信号处理、数模转换等具体的波束赋形过程为本领域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是以高铁场景为例进行说明的,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场景下,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也适用,例如高速公路信号覆盖场景,即目标设备为设置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的终端设备;或者河流、海岸线信号覆盖场景,即目标设备为设置在沿海岸线或河流移动的船只上的终端设备。此处不进行一一举例说明。
本实施例中,通过获取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信息,根据时间信息,确定目标权重向量,根据目标权重向量,进行波束赋形,以对目标区域进行信号覆盖,由于根据目标权重向量是根据时间信息确定,能够准确的对应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因此根据目标权重向量进行波束赋形,能够使目标设备进入目标区域后,能马上接收最佳波束,获得最优的网络覆盖,提高了波束赋形控制的实时性和精准性,提高目标设备接收信号的质量。
图4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赋形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赋形控制方法在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赋形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对步骤S101-S102进一步细化,并在S101之后增加了常驻信号迁移的步骤,其中,目标区域包括目标小区,本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赋形控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S201,获取目标小区内的用户连接信息。
以高铁场景为例,由于高铁专网和公网无线信号不可避免的相互交错重叠覆盖,因此,对于目标小区,通过终端设备接入目标小区的用户包括长时间处于该小区内或附近的常驻用户,也包括当高铁列车经过时,乘坐高铁列车的高铁用户。用户连接信息可以表征常驻用户和/或高铁用户接入目标小区的具体信息,例如,接入数量,接入时间等。
步骤S202,根据用户连接信息的时域特征,确定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小区的时间信息。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连接信息的时域特征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用户连接信息可以为接入数量与接入时间的映射关系,随着接入时间的变化,用户的接入数量也随之变化,当如图5所示的曲线上出现较大脉冲时,说明有较大的突发性的接入数量,该时域特征对应高铁列车驶入目标区域后,高铁列车内的大量用户通过终端设备连入目标小区后的现实情景。
示例性地,用户连接信息可以是目标小区的历史用户连接信息,例如按照固定的列车时刻表行驶的同一列车,在若干天内驶入目标小区时对应的接入数量和接入时间。
可选地,时域特征包括时域周期性脉冲,如图6所示,步骤S202包括步骤S2011、S2012两个具体的实现步骤:
步骤S2021,获取用户连接信息的时域周期性脉冲。
高铁专网对应的目标小区往往是非高铁上的普通用户和高铁上的用户共用,这种小区用户数量均呈现出周期性的脉冲式分布。示例性地,取1个小时的时间维度,可以看到当列车经过时小区内用户数非常高,这些脉冲式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重复出现的。
步骤S2022,根据时域周期性脉冲的分布,确定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小区的时间信息。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时域周期性脉冲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时域内接入目标小区的用户数量呈现周期性脉冲的分布,根据该时域周期性脉冲的分布,可以确定列车到达目标小区的时间,也即,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小区的时间。
步骤S203,获取预设的基站连接模型;其中,基站连接模型用于表征目标区域内的基站连接规律。
示例性地,基站连接模型用于表征目标区域内的基站连接规律,例如,常驻用户由于长时间的处于目标区域内或周围,因此,每天有较长时间接入目标区域内的基站;然而,高铁用户只有在高铁经过目标区域时,才会通过终端设备接入目标区域内的基站,因此,不同类型的用户在通过终端设备接入基站时,有不同的接入特征,即基站连接规律。根据该基站连接规律,可以实现对不同类型用户的区分。
步骤S204,根据基站连接模型,将目标区域内与基站连接的常驻信号,迁移至非目标区域内的基站。
具体地,常驻信号为目标区域内与基站连接的常驻设备的连接信号。
可选地,时间信息包括目标时间窗,目标时间窗用于表征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如图8所示,步骤S204包括步骤S2041、S2042两个具体的实现步骤:
步骤S2041,根据基站连接模型,确定目标时间窗,其中,目标时间窗用于表征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
由于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是根据历史数据的统计和估计得到的,因此,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保证在目标设备移动至目标区域时,能够快速的得到良好的信息覆盖,为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刻添加一个误差允许范围,形成目标时间窗。
具体地,基站连接模型中包括高铁用户通过终端设备连接基站时的规律描述,因此,根据基站连接模型,可以确定高铁用户接入目标区域内的基站的具体的接入时间和接入数量的变化情况,进而,根据接入时间和接入数量的变化情况,确定一个合适的目标时间窗。
下面以一个具体实施例对确定目标时间窗的过程进行说明。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目标时间窗示意图,如图9所示,A、B、C分别为三个由于高铁用户接入数量增加而形成的脉冲,高铁用户的接入数量变化趋势与目标区域内常驻用户的接入数量变化趋势有明显差别。根据A、B、C三个脉冲,分别对应形成三个时间窗a、b、c。同时根据基站连接模型,可以得知A、B、C三个脉冲之间的间隔均小于5分钟,可以视为是对应同一列高铁列车内的高铁用户,因此,根据A、B、C三个脉冲,确定一个大时间窗d,即目标时间窗。
步骤S2042,在目标时间窗内,将目标区域内与基站连接的常驻信号迁移至非目标区域内的基站。
示例性地,提取专网小区每天秒级用户数量,利用列车到达时用户数量呈现周期脉冲式分布的特征来获得列车到达目标小区的具体时刻,然后对具体时刻添加时间误差允许值,形成列车到达时间窗。进而,在该时间窗内,根据基站连接模型,对目标小区当前的常驻信号进行调度操作。
其中,提取专网小区每天秒级用户数量的统计周期可以为多种,在一定范围内,统计周期越长,统计结果越准确,但提取过程的时间成本越高,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施,此处不进行具体限定。
步骤S205,获取目标时间窗内的信号强度信息。
示例性地,目标时间窗内预设的信号强度信息,为通过传统的自适应波束赋形方法对目标区域进行覆盖后,通过在目标时间窗内进行测试而得到的表征信号强度的信息。该信号强度信息可以是通过预采集的历史信号强度信息得到,也可以是通过传统的自适应波束赋形方法进行信号覆盖,并在目标时间窗内触发信号强度采集而得到的,此处不对获取该预设的信号强度信息的方法进行限定。
步骤S206,根据信号强度信息,确定目标权重向量。
可选地,信号强度信息用于表征各权重向量的信号强度,其中,每一权重向量对应多个信号强度值;如图10所示,步骤S206包括步骤S2061、S2062两个具体的实现步骤:
步骤S2061,获取各权重向量分别对应的信号强度值。
在通用自适应波束赋形模式下,每个调度周期内,获取波束赋形权重向量下每个高铁列车上n个高铁用户的终端设备的信号强度,即,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Signal Receiving Power,RSRP),各权重向量分别对应的信号强度值,即目标时间窗内m种不同的波束赋形权重向量W分别对应n个高铁用户的终端设备的RSRP值。
步骤S2062,根据各权重向量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均值,以及各权重向量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良好占比值,确定目标权重向量。
具体地,其中,良好占比值用于表征权重向量对应的多个信号强度值中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占比。
示例性地,权重向量中包括多个子权重向量,每一子权重向量对应一个信号强度值。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为n个高铁用户的终端设备的信号强度的平均值
Figure BDA0002605218380000121
该平均值
Figure BDA0002605218380000122
为根据历史数据计算得到并预设在存储介质中,不同权重向量对应不同的信号强度阈值。计算每一权重向量的每一个子权重向量分别与n个高铁用户的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强度均值
Figure BDA0002605218380000123
之后,将
Figure BDA0002605218380000124
与预设的合理信号覆盖强度R进行比较,若
Figure BDA0002605218380000125
这说明信号强度良好,反正这说明信号强度不良。计算每一权重向量中各子权重向量对应的信号强度均值
Figure BDA0002605218380000126
为良好的占比值,可以得到一个按照良好占比值的大小排序的序列,进而,将最大占比值对应的权重向量,即使基站与目标设备的连接信号好,连接稳定的权重向量,确定为目标权重向量。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目标权重向量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各权重向量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确定目标权重向量时,若各权重向量中,存在唯一权重向量,满足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良好占比值最大,且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均值大于预设信号覆盖阈值,则将唯一权重向量确定为目标权重向量。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确定目标权重向量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各权重向量中,存在至少两个权重向量,满足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良好占比值最大,且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均值大于预设的信号覆盖阈值,则将至少两个权重向量中信号强度值的均值较大的,确定为目标权重向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各权重向量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均值均小于预设的信号覆盖阈值,说明当前所采用的波束赋形方法的信号覆盖效果很差,甚至没有传统的自适应波束赋形方法效果好,因此,可能是该目标小区存在问题,即该目标小区为问题小区。可选地,可以输出问题小区的报警信息,用于向外部系统或用户发出提示。
步骤S207,根据目标权重向量,进行波束赋形,以对目标区域进行信号覆盖。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赋形方法与传统波束赋形方法生成的信号强度的良好占比值对比图,如图13所示,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赋形方法,信号强度值的良好占比值总体平稳,在各时间窗起端场强便普遍达到良好水平,信号强度值的良好占比值为较通用自适应算法的良好场强占比均值提有明显提升。
因此,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赋形控制方法,高铁用户在进入高铁小区后信号能迅速达到良好水平,且信号强度普遍得到提升,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本实施例中,步骤S207的实现方式与本申请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S103的实现方式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图14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赋形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种波束赋形控制方法在图4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种波束赋形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在步骤S207之后增加了校验和修正的步骤,则本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赋形控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S301,获取目标小区内的用户连接信息。
步骤S302,根据用户连接信息的时域特征,确定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小区的时间信息。
步骤S303,获取预设的基站连接模型;其中,基站连接模型用于表征目标区域内的基站连接规律。
步骤S304,根据基站连接模型,将目标区域内与基站连接的常驻信号,迁移至非目标区域内的基站,其中,常驻信号为目标区域内,与基站连接的常驻设备的连接信号。
步骤S305,获取目标时间窗内的信号强度信息。
步骤S306,根据信号强度信息,确定目标权重向量。
步骤S307,根据目标权重向量,进行波束赋形,以对目标区域进行信号覆盖。
步骤S308,根据预设的采集配置信息,对目标区域进行信号采集,得到校验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中,当各权重向量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均值均小于预设的信号覆盖阈值,说明当前所采用的波束赋形方法的信号覆盖效果很差,甚至没有传统的自适应波束赋形方法效果好,因此,可能是该目标小区存在问题,即该目标小区为问题小区。
示例性地,预设的采集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执行传统的自适应波束赋形方法的配置参数,根据该预设的采集配置信息,执行传统的自适应波束赋形方法,对目标区域进行覆盖,并通过目标区域的终端设备或测试设备,采集该目标区域的信号,并将该信号作为校验信号。
步骤S309,根据目标权重向量的信号强度与校验信号的信号强度之间的关系,对目标权重向量进行校准。
示例性地,首先通过持续采样目标权重向量对应的信号强度值,计算第i个调度周期的信号强度均值
Figure BDA0002605218380000141
并与传统自适应波束赋形模型下的最佳权重向量对应的场强均值
Figure BDA0002605218380000142
进行均方差计算,
Figure BDA0002605218380000143
若均方差σ大于最大可允许误差σmax时,判断为最佳权重存在偏差需观察修正,其中最大可允许误差σmax为预设值,可根据需要确定。
之后启动周期抽样校验,对目标权重向量进行校准,具体过程为:每3个时间窗恢复1次通用自适应波束赋形采样,累计采样60个时间窗。为避免偏差存在是因为天气等偶发原因导致,故设置此60个时间窗的采样迟滞时间为校验等待期,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累计采样时间窗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在此等待期内,若效果偏差恢复正常,即
Figure BDA0002605218380000144
Figure BDA0002605218380000145
停止抽样校验模式,继续沿用原目标权重向量;若未恢复,判断偏差非偶发,需修正,则根据20个传统自适应波束赋形模式下时间窗数据计算新的目标权重向量,以保证高铁用户能始终保持体验最优。
由于受基站物理参数变化或无线环境改变影响,目标权重向量会随之发生短暂或长期变化,为保障高铁用户信号质量持续最优,通过设置差错校验及修正机制,提高信号覆盖效果。
本实施例中,步骤S301-步骤S307的实现方式与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S201-步骤S207的实现方式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图1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赋形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赋形控制装置4包括:
获取模块41,用于获取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信息。
确定模块42,用于根据时间信息,确定目标权重向量。
赋形模块43,用于根据目标权重向量,进行波束赋形,以对目标区域进行信号覆盖。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目标区域包括目标小区;获取模块41,具体用于:获取目标小区内的用户连接信息;根据用户连接信息的时域特征,确定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小区的时间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时域特征包括时域周期性脉冲,获取模块41在根据用户连接信息的时域特征,确定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小区的时间信息时,具体用于:获取用户连接信息的时域周期性脉冲;根据时域周期性脉冲的分布,确定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小区的时间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波束赋形控制装置还包括:迁移模块44,用于在获取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信息之后,获取预设的基站连接模型;其中,基站连接模型用于表征目标区域内的基站连接规律;根据基站连接模型,将目标区域内与基站连接的常驻信号,迁移至非目标区域内的基站,其中,常驻信号为目标区域内,与基站连接的常驻设备的连接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迁移模块44在根据基站连接模型,将目标区域内与基站连接的常驻信号,迁移至非目标区域内的基站时,具体用于:根据基站连接模型,确定目标时间窗,其中,目标时间窗用于表征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在目标时间窗内,将目标区域内与基站连接的常驻信号迁移至非目标区域内的基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时间信息包括目标时间窗,目标时间窗用于表征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确定模块42,具体用于:获取目标时间窗内的信号强度信息;根据信号强度信息,确定目标权重向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信号强度信息用于表征各权重向量的信号强度;其中,每一权重向量对应多个信号强度值;确定模块42在根据信号强度信息,确定目标权重向量时,具体用于:获取各权重向量分别对应的信号强度值;根据各权重向量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均值,以及各权重向量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良好占比值,确定目标权重向量,其中,良好占比值用于表征权重向量对应的多个信号强度值中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占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确定模块42在根据各权重向量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均值,以及各权重向量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良好占比值,确定目标权重向量时,具体用于:若各权重向量中,存在唯一权重向量,满足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良好占比值最大,且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均值大于预设信号覆盖阈值,则将唯一权重向量确定为目标权重向量;若各权重向量中,存在至少两个权重向量,满足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良好占比值最大,且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均值大于预设的信号覆盖阈值,则将至少两个权重向量中信号强度值的均值较大的,确定为目标权重向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波束赋形控制装置还包括:校准模块45,用于在根据时间信息,确定目标权重向量之后,根据预设的采集配置信息,对目标区域进行信号采集,得到校验信号;根据目标权重向量的信号强度与校验信号的信号强度之间的关系,对目标权重向量进行校准。
其中,获取模块41、迁移模块44、确定模块42、赋形模块43和校准模块45依次连接。本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赋形控制装置4可以执行如图2-图14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图16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可以应用于基站,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51,处理器52以及计算机程序。
其中,计算机程序存储在存储器51中,并被配置为由处理器52执行以实现本申请图2-图14所对应的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赋形控制方法。
其中,存储器51和处理器52通过总线53连接。
相关说明可以对应参见图2-图14所对应的实施例中的步骤所对应的相关描述和效果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过多赘述。
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本申请图2-图14所对应的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赋形控制方法。
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Claims (12)

1.一种波束赋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信息;
根据所述时间信息,确定目标权重向量;
根据所述目标权重向量,进行波束赋形,以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信号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区域包括目标小区;获取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信息,包括:
获取目标小区内的用户连接信息;
根据所述用户连接信息的时域特征,确定所述目标设备到达所述目标小区的时间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域特征包括时域周期性脉冲,根据所述用户连接信息的时域特征,确定所述目标设备到达所述目标小区的时间信息,包括:
获取用户连接信息的时域周期性脉冲;
根据所述时域周期性脉冲的分布,确定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小区的时间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获取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信息之后,还包括:
获取预设的基站连接模型;其中,所述基站连接模型用于表征所述目标区域内的基站连接规律;
根据所述基站连接模型,将所述目标区域内与基站连接的常驻信号,迁移至非目标区域内的基站,其中,所述常驻信号为所述目标区域内,与基站连接的常驻设备的连接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基站连接模型,将所述目标区域内与基站连接的常驻信号,迁移至非目标区域内的基站,包括:
根据所述基站连接模型,确定目标时间窗,其中,所述目标时间窗用于表征所述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
在所述目标时间窗内,将所述目标区域内与基站连接的常驻信号迁移至非目标区域内的基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间信息包括目标时间窗,所述目标时间窗用于表征所述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根据所述时间信息,确定目标权重向量,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时间窗内的信号强度信息;
根据所述信号强度信息,确定目标权重向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强度信息用于表征各权重向量的信号强度;其中,每一权重向量对应多个信号强度值;根据所述信号强度信息,确定目标权重向量,包括:
获取各权重向量分别对应的信号强度值;
根据所述各权重向量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均值,以及所述各权重向量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良好占比值,确定目标权重向量,其中,所述良好占比值用于表征权重向量对应的多个信号强度值中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占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各权重向量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均值,以及所述各权重向量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良好占比值,确定目标权重向量,包括:
若各权重向量中,存在唯一权重向量,满足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良好占比值最大,且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均值大于预设信号覆盖阈值,则将所述唯一权重向量确定为目标权重向量;
若各权重向量中,存在至少两个权重向量,满足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良好占比值最大,且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的均值大于预设的信号覆盖阈值,则将所述至少两个权重向量中信号强度值的均值较大的,确定为目标权重向量。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所述时间信息,确定目标权重向量之后,还包括:
根据预设的采集配置信息,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信号采集,得到校验信号;
根据所述目标权重向量的信号强度与所述校验信号的信号强度之间的关系,对所述目标权重向量进行校准。
10.一种波束赋形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设备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信息;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时间信息,确定目标权重向量;
赋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权重向量,进行波束赋形,以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信号覆盖。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计算机程序;
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所述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波束赋形控制方法。
1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波束赋形控制方法。
CN202010736417.XA 2020-07-28 2020-07-28 波束赋形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8846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36417.XA CN111884694B (zh) 2020-07-28 2020-07-28 波束赋形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36417.XA CN111884694B (zh) 2020-07-28 2020-07-28 波束赋形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84694A true CN111884694A (zh) 2020-11-03
CN111884694B CN111884694B (zh) 2023-03-24

Family

ID=73201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36417.XA Active CN111884694B (zh) 2020-07-28 2020-07-28 波束赋形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8469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25031A (zh) * 2021-08-23 2021-11-0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智能电表终端、mr数据上报系统及方法
CN114390537A (zh) * 2021-12-03 2022-04-22 北京邮电大学 用于超高速移动物体的基站通信覆盖方法及相关设备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13407A (zh) * 2012-03-08 2013-09-18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高速铁路专网的时频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04349409A (zh) * 2013-07-30 2015-02-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小区切换方法和基站
CN104955096A (zh) * 2015-06-19 2015-09-30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高铁用户的方法及装置
US20160019881A1 (en) * 2014-07-16 2016-01-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Beamforming apparatus, beamforming method, and ultrasonic imaging apparatus
CN106341821A (zh) * 2016-09-28 2017-01-18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基于lte的轨道交通无线数据干扰抑制方法及系统
CN106627677A (zh) * 2016-12-31 2017-05-10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 铁路旅服系统的目标列车到站时间预测方法及装置
WO2017173636A1 (zh) * 2016-04-07 2017-10-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电子地图的小区切换方法和终端设备
WO2018006355A1 (zh) * 2016-07-07 2018-01-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射权值选择方法及基站
CN108574954A (zh) * 2017-03-08 2018-09-25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CN109660981A (zh) * 2019-02-14 2019-04-1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高铁移动通信网络中用户调度方法及装置
WO2019090693A1 (zh) * 2017-11-10 2019-05-16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在波束赋形中进行数字预失真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09922483A (zh) * 2017-12-12 2019-06-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资源的调整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0995331A (zh) * 2019-12-04 2020-04-10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一种基于多点精确控制的波束赋形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13407A (zh) * 2012-03-08 2013-09-18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高速铁路专网的时频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04349409A (zh) * 2013-07-30 2015-02-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小区切换方法和基站
US20160019881A1 (en) * 2014-07-16 2016-01-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Beamforming apparatus, beamforming method, and ultrasonic imaging apparatus
CN104955096A (zh) * 2015-06-19 2015-09-30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高铁用户的方法及装置
WO2017173636A1 (zh) * 2016-04-07 2017-10-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电子地图的小区切换方法和终端设备
WO2018006355A1 (zh) * 2016-07-07 2018-01-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射权值选择方法及基站
CN106341821A (zh) * 2016-09-28 2017-01-18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基于lte的轨道交通无线数据干扰抑制方法及系统
CN106627677A (zh) * 2016-12-31 2017-05-10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 铁路旅服系统的目标列车到站时间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08574954A (zh) * 2017-03-08 2018-09-25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WO2019090693A1 (zh) * 2017-11-10 2019-05-16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在波束赋形中进行数字预失真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09922483A (zh) * 2017-12-12 2019-06-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资源的调整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9660981A (zh) * 2019-02-14 2019-04-1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高铁移动通信网络中用户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10995331A (zh) * 2019-12-04 2020-04-10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一种基于多点精确控制的波束赋形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陈志强等: "基于场景的5G Pattern选型优化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25031A (zh) * 2021-08-23 2021-11-0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智能电表终端、mr数据上报系统及方法
CN113625031B (zh) * 2021-08-23 2023-06-16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智能电表终端、mr数据上报系统及方法
CN114390537A (zh) * 2021-12-03 2022-04-22 北京邮电大学 用于超高速移动物体的基站通信覆盖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23098005A1 (zh) * 2021-12-03 2023-06-08 北京邮电大学 用于超高速移动物体的基站通信覆盖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4390537B (zh) * 2021-12-03 2024-04-12 北京邮电大学 用于超高速移动物体的基站通信覆盖方法及相关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84694B (zh) 2023-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84694B (zh) 波束赋形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9743287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nd planning wireless network deployment sufficiency when utilizing vehicle-based relay nodes
CN109245849B (zh) 调制编码方法、装置、基站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438002A (zh) 基于lstm的模拟波束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2887905A (zh) 一种车联网中基于周期性资源调度的任务卸载方法
CN110366099B (zh) 终端定位方法及终端定位装置
CN115379476B (zh) 确定小区干扰类型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548035B (zh) 基站规划方法及装置
Nagao et al. A study on path loss modeling using ResNet and pre-training with free space path loss
CN109041009B (zh) 一种车联网上行功率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15549750B (zh) 卫星接入选择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Zhang et al. Dynamic user equipment‐based hysteresis‐adjusting algorithm in LTE femtocell networks
CN113453189B (zh) 地铁天线系统、天线控制方法、网络侧设备及终端
CN113055936B (zh) 一种资源选择处理方法及终端
CN113923673A (zh) 高铁专用网络覆盖优化方法、系统、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897935A (zh) 通信服务的QoS的预测
CN115835382B (zh) 干扰抑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5412940B (zh) 上行干扰定位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988788B (zh) 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5g定位组网设计方法及系统
CN115396973B (zh) 上行干扰抑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Nguyen et al. Estimation of Measurement Errors in 3GPP Filtering Models
CN118400023B (zh) 波宽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979221B (zh) 车辆的信号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270836B (zh) 车流量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683469B (zh) 一种电力无线专网频谱噪声预测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