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82152A - 任务分配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任务分配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82152A
CN111882152A CN202010561988.4A CN202010561988A CN111882152A CN 111882152 A CN111882152 A CN 111882152A CN 202010561988 A CN202010561988 A CN 202010561988A CN 111882152 A CN111882152 A CN 1118821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sk
executor
transfer
tasks
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6198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鹏
庄纪军
胡加学
赵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Flyte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Flyte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Flytek Co Ltd filed Critical iFlyte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6198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82152A/zh
Publication of CN1118821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821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1Scheduling, planning or task assignment for a person or group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40/00Finance; Insurance; Tax strategies; Processing of corporate or income taxes
    • G06Q40/02Banking, e.g. interest calculation or account maintenance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conom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na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Technology Law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任务分配方法以及相关装置。任务分配方法包括:确定各个执行者的预分配任务;将一执行者作为转出执行者,并将转出执行者的至少一个预分配任务作为待转移任务;获取转入执行者处理自身的预分配任务和待转移任务所需的第一处理时长,其中,转入执行者为除待转出执行者以外的执行者;将满足预设转移条件的第一处理时长对应的转入执行者,作为目标转入者;将待转移任务分配给目标转入者。上述方案,能够合理地分配任务。

Description

任务分配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信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任务分配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背景技术
在众多应用领域中,通常都需要将任务分配给不同的执行者。以银行等金融领域为例,一般每天都会产生海量业务,而不同的业务往往需要对应的执行者去处理,这就需要对业务和执行者进行全面统筹,以合理分配任务,从而提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整体效能。有鉴于此,如何合理地分配任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任务分配方法以及相关装置,能够合理地分配任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任务分配方法,包括:确定各个执行者的预分配任务;将一执行者作为转出执行者,并将转出执行者的至少一个预分配任务作为待转移任务;获取转入执行者处理自身的预分配任务和待转移任务所需的第一处理时长,其中,转入执行者为除待转出执行者以外的执行者;将满足预设转移条件的第一处理时长对应的转入执行者,作为目标转入者;将待转移任务分配给目标转入者。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任务分配装置,包括相互耦接的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处理器用于执行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的任务分配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装置,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运行的程序指令,程序指令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的任务分配方法。
上述方案,通过确定各个执行者的预分配任务,并将一执行者作为转出执行人,将转出执行者的至少一个预分配任务作为待转移任务,从而获取除转换执行者以外的转入执行者处理自身的预分配任务和待转移任务所需的第一处理时长,并将满足预设转移条件的第一处理时长对应的转入执行者,作为目标转入者,以将待转移任务分配给目标转入者,故在给各个执行者预分配任务后,还能够基于执行者处理自身预分配任务和其他执行者转出的待转移任务所需的处理时长的角度进行考量,继续对各执行者的预分配任务进行二次分配,故有利于在处理时长维度优化任务分配结果,有利于合理地分配任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任务分配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任务分配图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步骤S13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步骤S14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任务分配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任务分配装置一实施例的框架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存储装置一实施例的框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接口、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
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换使用。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此外,本文中的“多”表示两个或者多于两个。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任务分配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具体而言,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1:确定各个执行者的预分配任务。
执行者具体可以根据任务分配的应用场景进行设置。以银行应用场景为例,执行者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柜员、客户经理、后台职员等,具体地,根据角色和岗位区别,柜员具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对私业务柜员、对公业务柜员,客户经理具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大堂经理、理财经理、贷款经理,后台职员具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人事专员、行政专员、总务专员。以上举例仅为其中一种可能的分类,具体可以根据实际场景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此外,其他应用场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为了将待分配任务整体分配出去,以提升分配效率,还可以利用待分配任务和执行者构建二分图,并利于预设分配方式分析二分图,从而将待分配任务分配至对应的执行者,以确定各个执行者的预分配任务。具体地,待分配任务可以是系统产生的,仍以银行应用场景为例,待分配任务可以是银行的内部管理系统产生的,例如,用户通过移动终端网上预约或电话预约等方式预约大额提现业务,则内部管理系统可以生成一对应的待分配任务;或者,用户通过热线电话或网上客服等方式申请修改预留手机号,则内部管理系统可以生成一对应的待分配任务。此外,其他应用场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再一一举例。故此,通过构建二分图,并利于预设分配方式分析二分图,能够将待分配任务整体地分配至对应的执行者,从而可以提升任务分配效率,特别是任务积压、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可以将海量任务整体地分配至对应的执行者,进而可以提高任务分配的即时性,满足银行等应用场景的高时效性要求。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待分配任务可以设置有各自的任务类型,具体地,任务类型可以采用岗位、角色、权限、处理机构中的至少一者表示。例如,待分配任务01采用岗位、角色、权限、处理机构可以将其任务类型表示为:柜员、对私、存款、XX分行XX支行,表示待分配任务01需要由XX分行XX支行中具有存款权限的对私柜员处理;或者,待分配任务02对应于采用岗位、角色、权限、处理机构可以将其任务类型表示为:客户经理、大堂经理、修改预留手机号、XX分行XX支行,表示待分配任务02需要由XX分行XX支行中具有修改预留手机号的大堂经理处理,具体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设置,在此不再一一举例。对应地,执行者也可以设置有各自的属性类型,具体地,属性类型也可以采用岗位、角色、权限、处理机构中的至少一者表示。例如,执行者A采用岗位、角色、权限、处理机构可以将其属性类型表示为:柜员、对私、存款、XX分行XX支行,表示执行者A为XX分行XX支行中具有存款权限的对私柜员;或者,执行者B采用岗位、角色、权限、处理机构可以将其属性类型表示为:客户经理、大堂经理、修改预留手机号、XX分行XX支行,表示执行者B为XX分行XX支行中具有修改预留手机号的大堂经理,具体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设置,在此不再一一举例。当待分配任务的任务类型和执行者的属性类型对应匹配时,可以认为执行者可以执行对应任务类型的待分配任务,否则可以认为执行者不可以执行对应任务类型的待分配任务。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对待分配任务还可以预先或实时设置有各自的条件信息,对执行者还可以预先或实时设置有各自的处理能力信息,具体地,条件信息可以包括待分配任务的质量权重和效率权重,处理能力信息可以包括质量分值和效率分值。质量权重可以表示待分配任务对于质量要求的高低,质量权重越高,待分配任务的质量要求也越高;效率权重可以表示待分配任务对于效率要求的高低,效率权重越高,待分配任务的效率要求也越高;质量分值可以表示执行者处理任务的质量高低,质量分值越高,执行者处理任务的质量越高;效率分值可以表示执行者处理任务的效率高低,效率分值越高,执行者处理任务的效率越高。此外,对于同一任务类型的待分配任务,可以设置相同的条件信息。利用各种任务类型的条件信息和各个执行者的处理能力信息,可以获取各个执行者处理各种任务类型的匹配程度值。具体地,可以将质量权重和效率权重对处理质量分值和处理效率分值进行加权处理所得的数值,作为匹配程度值。具体可以参阅下式:
Figure BDA0002546482800000051
上述公式(1)中,n表示条件信息所包含权重种类(或者,处理能力信息所包含的分值种类),以条件信息包括质量权重和效率权重为例,n为2,W(Ti,Pj)表示任务Ti对执行人Pj的匹配程度值,wij(k)表示任务i对执行人j的第k种权重,sij(k)分别表示任务i对执行人j的第k种分值。例如,待分配任务01的质量权重为0.8,效率权重为0.2,执行者A的质量分值为80,效率分值为70,执行者B的质量分值为90,效率分值为60,则根据上述公式(1),待分配任务01和执行者A的匹配程度值为78,待分配任务01和执行者B的匹配程度值为84,由此可见,执行者B相较于执行者A与待分配任务01更加匹配,即可以认为由执行者B处理待分配任务01比执行者A处理待分配任务01的效能更高,费用更小,此处以及下述公开实施例中,如无特别说明,“费用”与“匹配程度值”为负相关关系,例如,“费用”可以是“匹配程度值”的负数或倒数。
在又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条件信息除质量权重和效率权重之外,还可以包括其他权重,例如,满足度权重等,在此不做限定;处理能力信息除质量分值和效率分值之外,还可以包括其他分值,例如,满意度分值等,在此不做限定。此外,当待分配任务的任务类型和执行者的属性类型不匹配时,可以认为执行者处理该任务类型的匹配程度值为0或小于预设最低匹配值,预设最低匹配值具体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在又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各个执行者还可以设置有所能处理任务的第一上限值以及能够处理的各种任务类型的第二上限值。例如,执行者A最多能够处理100件任务,对于甲任务类型最多能够处理20件,对于乙任务类型最多能够处理40件,对于丙任务类型最多能够处理30件,对于丁任务类型最多能够处理10件,则可以认为执行者A对应的第一上限值为100,处理甲任务类型的第二上限值为20,处理乙任务类型的第二上限值为40,处理丙任务类型的第二上限值为30,处理丁任务类型的第二上限值为10,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再一一举例。通过设置各个执行者所能处理任务的第一上限值以及能够处理的各种任务类型的第二上限值,能够从执行者处理全体任务的最大容量以及处理各类任务的最大容量两个维度约束任务分配流程,故此,相较于不设置上限值进行约束或仅设置一个上限值进行约束,设置上述第一上限值和第二上限值,能够在任务分配过程中,使得分配的任务总数不超出执行者第一上限值,并使得分配的各类任务总数不超出执行者对应的第二上限值,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任务分配的合理性。
在又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请结合参阅图2,图2是任务分配图一实施例的示意图。通过获取待分配任务,并利用上述公式(1)可以得到各个执行者处理各种任务类型的匹配程度值,并结合各个执行者所能处理任务的第一上限值和各个执行者能够处理的各种任务类型的第二上限值,可以构建关于待分配任务、各种任务类型和各个执行者的任务分配图。如图2所示,节点S表示“开始”,节点T1、T2、T3、…、Tn表示待分配任务,节点U1、U2、…、Um表示任务类型,节点P1、P2、P3、…、Pk表示执行者,节点E表示“结束”。任务分配图中,每一待分配任务的节点均与开始节点连接,每一待分配任务的节点连接至与待分配任务对应的任务类型的节点,每一执行者的节点连接至其能够处理的任务类型的节点。如图2所示,节点S连接至所有的待分配任务的节点,待分配任务T1对应的任务类型是U1,则节点T1连接至节点U1,待分配任务T2对应的任务类型是U1,则节点T2连接至节点U1,待分配任务T3对应的任务类型是U2,则节点T3连接至节点U2,待分配任务Tn对应的任务类型是Um,则节点Tn连接至节点Um;执行者P1能够处理任务类型U1和U2,则节点P2连接至节点U1和节点U2,执行者P2能够处理任务类型U1,则节点P2连接至节点U1,执行者P3能够处理任务类型U2,则节点P3连接至节点U2,执行者Pk能够处理任务类型Um,则节点Pk连接至节点Um,此外,所有表示执行者的节点均连接至节点E。
为了便于后续利用预设分配方式分析任务分配图,还可以为节点之间的连线赋予权重和流量。请继续结合参阅图2,任务类型Um到执行者Pk的流量可以表示为Umk,表示执行者Pk能够处理任务类型Um的第二上限值,任务类型Um到执行者Pk的权重可以表示为Wmk,表示执行者Pk处理任务类型Um的匹配程度值,为了便于描述,在节点Um至节点Pk的连线上以Wmk/Umk进行表示。请继续结合参阅图2,各执行者到结束节点E的流量可以表示为Ck,表示执行者所能处理任务的第一上限值,各执行者到结束节点E的权重可以均表示为1,为了便于描述,在各表示执行者的节点至节点E的连线上以1/Ck进行表示。请继续结合参阅图2,为了避免任务积压时间过长,影响任务发起者体验,可以对发起时间早的待分配任务尽可能优先分配,具体的,可以基于待分配任务的发起时间,确定待分配任务的优先程度值,且发起时间越早,优先程度值越高,则节点S到待分配任务Tn的流量可以表示为1,权重可以表示为Sk,权重Sk即为前述优先程度值,为了便于描述,在节点S至节点Tn的连线上以1/Sk进行表示。类似地,节点Tn至任务类型Um的流量可以表示为1,权重可以表示为Sk,为了便于描述,在节点Tn至节点Um的连线上以1/Sk进行表示。具体地,优先程度值可以采用下式获得:
Sk=M*I(k)/n,k=1,2,…,n,Sk∈(0,M]……(2)
上述公式(2)中,I(k)表示待分配任务按照发起时间由晚到早的排序排序之后所在的排位,发起时间晚的任务排位更小,发起时间早的任务排位更大,M表示最大得分,为了和匹配程度值的分值范围一致,M可以为100,通过上述公式(2),可以使得发起早的待分配任务,对应的优先程度值更高。例如,有10个待分配任务,发起时间最早的待分配任务排在第10位,即其排位为10,那么对应的优先程度值为100。其他情况可以以此类推,在此不再一一举例。故请结合参阅图2,可以进一步利用待分配任务的优先程度值、各个执行者处理各种任务类型的匹配程度值、各个执行者所能处理任务的第一上限值和各个执行者能够处理的各种任务类型的第二上限值,构建得到如图2所示的任务分配图。
在又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预设任务分配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最大流最小费用方式、KM算法,在此不做限定。具体地,当采用最大流最小费用方式时,能够使得待分配任务尽可能多地被分配出去(即最大流),并且使得整体匹配程度值最高(即最小费用),从业务角度考量,能够实现全局最优,即整体效益最大化。
在又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在不考虑任务处理费用问题时,可以认为任务分配处于随机分配模式下,此时,各个执行者处理各种任务类型的匹配程度值可以均设置为预设数值(例如,1)。
在另一个实施场景中,在任务量较少,或者不关心分配效率的情况下,还可以逐一分配待分配任务,例如,可以按照任务优先级由高到低的顺序逐一分配待分配任务,并将待分配任务分配至与其匹配程度值最高的执行者,若该执行者的处理容量已满(即已经达到该执行人的第一上限值或第二上限值),则将该待分配任务分配至匹配程度次高的执行者,以此类推,在此不再赘述。
在又一个实施场景中,为了使得待分配任务按照其预先设置的优先级顺序按序分配,还可以基于多个待分配任务的预设优先级,将多个待分配任务分为与预设优先级对应的任务集合。例如,待分配任务01~待分配任务50的预设优先级均是最高优先级,待分配任务51~待分配任务100的预设优先级均是次高优先级,待分配任务101至待分配任务150的预设优先级均是最低优先级,则可以将待分配任务01~待分配任务50作为一与最高优先级对应的任务集合,将待分配任务51~待分配任务100作为一与次高优先级对应的任务集合,将待分配任务101~待分配任务150作为一与最低优先级对应的任务集合,其他场景可以以此类推,在此不再一一举例。故此,可以按照预设优先级由高到低的顺序,从与预设优先级对应的任务集合所包含的待分配任务中,确定各个执行者的预设分配任务,具体可以参阅前述相关描述,从而可以将待分配任务按照预设优先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预设优先级高的待分配任务优先分配。
步骤S12:将一执行者作为转出执行者,并将转出执行者的至少一个预分配任务作为待转移任务。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在确定各个执行者的预分配任务之后,可以随机选择一执行者作为转出执行者,例如,以10个待分配任务为例,预分配之后,执行者A的预分配任务为任务01、任务02、任务03、任务04,执行者B的预分配任务为任务05、任务06、任务07,执行者C的预分配任务是任务08、任务09,执行者D的预分配任务是任务10,则可以随机选择执行者A、执行者B、执行者C、执行者D作为转出执行者。
在另一个实施场景中,还可以按照预设顺序选择一执行者作为转出执行者,例如,可以按照各个执行者所分配的预分配任务的由多到少的顺序选择转出执行者。仍以上述10个待分配任务为例,可以先选择预分配任务最多的执行者A作为转出执行者,再选择预设分配任务次多的执行者B作为转出执行者,然后选择预分配任务较少的执行者C作为转出执行者,最后选择预分配任务最少的执行者D作为转出执行者。在其他场景中,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按照其他顺序选择执行者作为转出执行者,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为了提高任务二次分配的精度,可以每次选择转出执行者一个预分配任务作为待转移任务,在另一个实施场景中,为了提高任务二次分配的速度,可以每次选择转出执行者的多个(例如,2个、3个等等)预分配任务作为待转移任务,从而在面对海量任务时,可以提高任务二次分配的速度,具体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步骤S13:获取转入执行者处理自身的预分配任务和待转移任务所需的第一处理时长。
本公开实施例中,转入执行者为除待转出执行者以外的执行者。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转入执行者可以为除转出执行者以外的所有执行者。仍以上述10个待分配任务为例,当将执行者A作为转出执行者,任务01作为待转移任务时,可以将执行者B、执行者C、执行者D均作为转入执行者;或者,从执行者B、执行者C、执行者D中排除某些默认不接受转入的执行者后所得的转入执行者。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为了提高任务二次分配的速度,还可以筛选与转出执行者处理待转移任务所需时间相等或更少的执行者,作为转入执行者,从而可以在待转移任务二次分配过程中,排除需要更多处理时间的执行者,提高任务二次分配的速度。具体地,可以获取转出执行者处理待转移任务的处理时长,并获取转出执行者之外的其他执行者处理待转移任务的处理时长,从而可以筛选处理待转移任务的处理时长不超出转出执行者处理待转移任务的处理时长的其他执行者,作为转入执行者。以上述10个待分配任务为例,转出执行者A处理待转移任务01需要费时1小时,执行者B处理待转移任务01需要费时1小时,执行者C处理待转移任务需要费时1.5个小时,执行者D处理待转移任务需要费时1小时,则可以将执行者B和执行者D作为转入执行者,其他场景可以以此类推,在此不再一一举例。在又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当采用最大流最小费用方式进行任务预分配时,理论上不可能存在其他执行者处理待转移任务所需的处理时长比转出执行者处理待转移任务所需的处理时长更少的情况,故可以筛选与转出执行者处理待转移任务所需时间相等或最接近的执行者,作为转入执行者。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执行者处理某一任务所需的处理时长可以和执行者与该任务之间的匹配程度值为负相关关系,即执行者与某一任务之间的匹配程度值越高,执行者处理该任务所需的处理时长越少。具体地,上述负相关关系可以通过模型拟合的方式来建立,也可以通过统计执行者处理不同任务类型的任务所需的实际处理时长来建立,在此不做限定。故此,转入执行者处理自身的预分配任务和待转移任务所需的第一处理时长可以和转入执行者与预分配任务、待转移任务的匹配程度值之和为负相关关系,即转入执行者与自身的预分配任务、待转移任务的匹配程度值之和越高,转入执行者处理自身的预分配任务和待转移任务所需的第一处理时长越小。
步骤S14:将满足预设转移条件的第一处理时长对应的转入执行者,作为目标转入者。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可以获取转出执行者处理除待转移任务之外的预分配任务所需的第二处理时长。仍以上述10个待分配任务为例,当将执行者A作为转出执行者,任务01作为待转移任务时,可以获取转出执行者A处理除待转移任务01之外的任务02、任务03和任务04所需的第二处理时长,第二处理时长的获取方式具体可以参阅前述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其他场景可以以此类推,在此不再赘述。预设转移条件至少可以包括:第一处理时长小于第二处理时长。仍以上述10个待分配任务为例,当将执行者A作为转出执行者,任务01作为待转移任务,执行者B和执行者D作为转入执行者时,转出执行者A处理除待转移任务01之外的任务02、任务03和任务04所需的第二处理时长为3小时,转入执行者B处理待转移任务01和自身预分配的任务05、任务06、任务07的第一处理时长为3.5小时,转入执行者处理D处理待转移任务01和自身预分配的任务10的第一处理时长为2小时,则可以将转入执行者D作为目标转入者,从而将待转移任务01分配给目标转入者D处理。通过上述方式,能够有利于使各个执行者所需的处理时长尽可能地相当,从而能够有利于使得任务分配的结果趋于均衡化,进而能够进一步提升任务分配的合理性。
在另一个实施场景中,预设转移条件还可以包括:若待转移任务分配给转入执行者,转入执行者的任务数量不超过转入执行者的预设任务阈值。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使得在任务二次分配过程中,执行者最终所要处理的任务不会超出其处理负荷。在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转入执行者的任务数量可以包括转入执行者需处理的全部任务的第一任务数量,转入执行者的预设任务阈值可以包括转入执行者所能处理任务的第一上限值,即若待转移任务分给转入执行者,转入执行者需处理的待转移任务和自身的预分配任务的第一任务数量需不超过转入执行者所能处理任务的第一上限值。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转入执行者的任务数量还可以包括转入执行者需处理的各种任务类型的第二任务数量,转入执行者的预设任务阈值可以包括转入执行者能够处理的各种任务类型的第二上限值,即若待转移任务分配给转入执行者,转入执行者需处理的各种任务类型的第二任务数量需不超过其所能够处理的对应任务类型的第二上限值。
步骤S15:将待转移任务分配给目标转入者。
在确定目标转入者之后,可以将待转移任务分配给目标转入者;此外,若不能筛选得到目标转入者,则不对待转移任务进行二次分配,即待转移任务仍然由转出执行者处理。通过上述方式,可以确定待转移任务由某一转入执行者处理,还是继续由转出执行者处理,从而可以完成待转移任务的二次分配。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在完成某一待转移任务的二次分配之后,还可以重新执行上述将转出执行者的至少一个预分配任务作为待转移任务的步骤以及后续步骤,以继续对转出执行者剩余的预分配任务进行二次分配处理,直至二次分配完该转出执行者的所有预分配任务。此外,在二次分配完某一转出执行者的所有预分配任务之后,还可以重新执行上述将一执行者作为转出执行者的步骤以及后续步骤,直至二次分配完所有预分配任务为止,从而能够有利于使得各执行者处理各自任务的处理时长趋于均衡化,进而能够进一步提升任务分配的合理性。相比于现有的只考虑任务优先级进行任务分配的方案而言,本申请考虑执行者处理自身预分配任务和其他执行者转出的待转移任务所需的处理时长,切换了考量角度,既保证了合理分配任务又提高了总体任务执行效率。
上述方案,通过确定各个执行者的预分配任务,并将一执行者作为转出执行人,将转出执行者的至少一个预分配任务作为待转移任务,从而获取除转换执行者以外的转入执行者处理自身的预分配任务和待转移任务所需的第一处理时长,并将满足预设转移条件的第一处理时长对应的转入执行者,作为目标转入者,以将待转移任务分配给目标转入者,故在给各个执行者预分配任务后,还能够基于执行者处理自身预分配任务和其他执行者转出的待转移任务所需的处理时长的角度进行考量,继续对各执行者的预分配任务进行二次分配,故有利于在处理时长维度优化任务分配结果,有利于合理地分配任务。
请参阅图3,图3是图1中步骤S13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地,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31:利用各种任务类型的条件信息和各个执行者的处理能力信息,获取各个执行者处理各种任务类型的匹配程度值。
具体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132:利用匹配程度值与任务处理时长之间的预设映射关系,得到各个执行者处理各种任务类型的任务处理时长。
匹配程度值与任务处理时长之间的预设映射关系可以通过模型拟合的方式来建立,也可以通过统计执行者处理不同任务类型的任务所需的实际处理时长来建立,在此不做限定。在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匹配程度值与任务处理时长之间的映射关系为负相关关系,即匹配程度值越高,任务处理时长越短,反之,匹配程度值越低,任务处理时长越长。
步骤S133:利用各个执行者处理各种任务类型的任务处理时长,得到转入执行者处理自身的预分配任务和待转移任务所需的第一处理时长。
利用各个执行者处理各种任务类型的任务处理时长,并结合转入执行者所需处理的预分配任务的任务类型和待转移任务的任务类型,能够确定转入执行者处理自身的预分配任务的处理时长以及处理待转移任务的处理时长,两者之和即为第一处理时长。
此外,利用各个执行者处理各种任务类型的任务处理时长,并结合转出执行者所需处理的除待转移任务之外的预分配任务的任务类型,能够确定转出执行者处理除待转移任务之外的预分配任务所需的第二处理时长。利用各个执行者处理各种任务类型的任务处理时长,并结合待转移任务的任务类型,能够确定转出执行者处理待转移任务的第三处理时长,以及转出执行者之外的其他执行者处理待转移任务的第四处理时长。
区别于前述实施例,通过利用各种任务类型的条件信息和各个执行者的处理能力信息,获取各个执行者处理各种任务类型的匹配程度值,并利用匹配程度值与任务处理时长之间的预设映射关系,得到各个执行者处理各种任务类型的任务处理时长,从而利用各个执行者处理各种任务类型的任务处理时长,得到转入执行者处理自身的预分配任务和待转移任务所需的第一处理时长,能够提高确定执行者任务处理时长的准确性,有利于后续合理地分配任务。
请参阅图4,图4是图中步骤S14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41:按照排序选择一转入执行者作为当前转入执行者。
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的排序是指按照转入执行者对应的第一处理时长由小到大的顺序。仍以上述10个待分配任务为例,转入执行者B对应的第一处理时长为3.5小时,转入执行者D对应的第一处理时长为2小时,故可以按照第一处理时长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序为:转入执行者D、转入执行者B,从而可以按序选择转入执行者D作为当前转入执行者。其他场景可以以此类推,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步骤S142:判断当前转入执行者对应的第一处理时长是否满足预设转移条件。若是,则执行步骤S143,否则执行步骤S144。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预设转移条件至少可以包括:第一处理时长小于第二处理时长,其中,第二处理时长是转出执行者处理除待转移任务之外的预分配任务所需处理时长,具体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在此不再赘述。仍以上述10个待分配任务为例,当前转入执行者D的第一处理时长为2小时,转出执行者A处理对应的第二处理时长为3小时,满足预设转移条件,则可以将当前转入执行者D作为目标转入者。
在另一个实施场景中,预设转移条件还包括:若待转移任务分配给转入执行者,转入执行者的任务数量不超过转入执行者的预设任务阈值。具体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在此不再赘述。仍以上述10个待分配任务为例,当前转入执行者D的第一处理时长为2小时,转出执行者A处理对应的第二处理时长为3小时,且当前转入执行者的任务数量不超过转入执行者的预设任务阈值,则可以将当前转入执行者D作为目标转入者。
步骤S143:将当前转入执行者作为目标转入者。
当前转入执行者对应的第一处理时长满足预设转移条件时,可以将当前转入执行者作为目标转入者。
步骤S144:将下一个转入执行者作为当前转入执行者。
当前转入执行者对应的第一处理时长不满足预设转移条件时,可以将排在当前转入执行者后一个转入执行者,作为新的当前转入执行者。
步骤S145:重新执行步骤S142以及后续步骤。
在确定新的转入执行者之后,可以重新执行上述判断步骤以及后续步骤。在一个实施场景中,若第一个转入执行者不满足第一处理时长小于第二处理时长的条件,则后面的转入执行者也必不满足第一处理时长小于第二处理时长的条件,则可以认为待转移任务不能被分配给其他执行者,则可以不再对待转移任务进行分配。在另一个实施场景中,最终无法确定目标转入者,则也可以认为待转移任务不能被分配给其他执行者,则也可以不再对待转移任务进行分配。
区别于前述实施例,通过按照第一处理时长由小到大的顺序,将转入执行者进行排序,从而按照排序选择一转入执行者作为当前转入执行者,并判断当前转入执行者对应的第一处理时长是否满足预设转移条件,并在满足预设转移条件时,将当前转入执行者作为目标转入者,在不满足预设转移条件时,将下一个转入执行者作为当前转入执行者,并重新执行判断当前转入执行者对应的第一处理时长是否满足预设转移条件的步骤以及后续步骤,能够提高确定目标转入者的效率,从而能够有利于提高任务分配的效率。
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任务分配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501:基于多个待分配任务的预设优先级,将多个待分配任务分为与预设优先级对应的任务集合。
具体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
步骤S502:按照预设优先级由高到低的顺序,从与预设优先级对应的任务集合所包含的待分配任务中,确定各个执行者的预分配任务。
具体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
步骤S503:将一执行者作为转出执行者。
例如,在预分配任务T1,T2,…,Tn所分别对应的各个执行者中,取执行者
Figure BDA0002546482800000161
作为转出执行者,具体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504:将转出执行者的至少一个预分配任务作为待转移任务。
例如,可以将转出执行者
Figure BDA0002546482800000162
的预分配任务中的其中一个Ti作为待转移任务,具体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505:获取转出执行者处理待转移任务的处理时长,以及获取转出执行者之外的其他执行者处理待转移任务的处理时长,并筛选处理待转移任务的处理时长不超出转出执行者处理待转移任务的处理时长的其他执行者,作为转入执行者。
本公开实施例中,处理时长与执行者和任务之间的匹配程度值具有预设映射关系,具体地,两者之间可以为负相关关系。在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前述预分配过程中,可以采用最大流最小费用方式进行分配,则可以获取转出执行者
Figure BDA0002546482800000167
与待转移任务Ti之间的匹配程度值
Figure BDA0002546482800000163
并获取其他执行者与待转移任务Ti之间的匹配程度值,从而可以取与匹配程度值
Figure BDA0002546482800000164
相等的匹配程度值所对应的执行者,作为转入执行者,为了便于描述,转入执行者可以表示为P1,P2,…,Pm,且满足如下条件:
Figure BDA0002546482800000165
具体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
步骤S506:获取转入执行者处理自身的预分配任务和待转移任务所需的第一处理时长,以及获取转出执行者处理除待转移任务之外的预分配任务所需的第二处理时长。
如前所述,处理时长与执行者和任务之间的匹配程度值具有预设映射关系,为了便于描述,该预设映射关系可以表示为t(·)。故第j个转入执行者处理自身的预分配任务所需的处理时长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2546482800000166
上述公式(4)中,Uj表示第j个转入执行者自身的预分配任务的集合,W(Tk,Pj)表示第j个转入执行者Pj与第k个预分配任务的匹配程度值。
此外,转出执行者
Figure BDA0002546482800000168
处理自身的预分配任务所需的处理时长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2546482800000171
上述公式(5)中,
Figure BDA0002546482800000172
表示转出执行者
Figure BDA0002546482800000176
自身的预分配任务的集合,
Figure BDA0002546482800000173
表示转出执行者
Figure BDA0002546482800000177
与第m个预分配任务的匹配程度值。
此外,第j个转入执行者处理待转移任务Ti所需的处理时长可以表示为t(W(Ti,Pj)),转出执行者处理待转移任务所需的处理时长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2546482800000174
故此,第j个转入执行者处理自身的预分配任务和待转移任务所需的第一处理时长可以表示为:
t′pj=tpj+t(W(Ti,Pj))……(6)
转出执行者处理除待转移任务之外的预分配任务所需的第二处理时长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2546482800000175
具体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
步骤S507:按照第一处理时长由小到大的顺序,将转入执行者进行排序。
按照第一处理时长t′pj由小到大的顺序,将转入执行者进行排序。具体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508:按照排序选择一转入执行者作为当前转入执行者。
选择最小的第一处理时长t′pj对应的转入执行者作为当前转入执行者,具体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509:判断当前转入执行者对应的第一处理时长是否满足预设转移条件。若否,则执行步骤S510,否则执行步骤S512。
具体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510:将下一个转入执行者作为当前转入执行者。
在当前转入执行者对应的第一处理时长不满足预设转移条件时,可以依序将下一个转入执行者作为当前转入执行者。
步骤S511:重新执行步骤S509以及后续步骤。
在依序将下一转入执行者作为当前转入执行者之后,可以重新执行上述判断是否满足预设转移条件的步骤以及后续步骤。
步骤S512:将当前转入执行者作为目标转入者。
在当前转入执行者对应的第一处理时长满足预设转移条件时,可以将当前转入执行者作为目标转入者。
步骤S513:将待转移任务分配给目标转入者。
在确定目标转入者之后,可以将待转移任务分配给目标转入者。此外,当遍历转入执行者后仍不能确定目标转入者时,可以认为待转移任务不能被分配给其他执行者,则可以不再对待转移任务进行分配。
步骤S514:判断转出执行者是否还有未作为过待转移任务的预分配任务。若是,则执行步骤S515,否则执行步骤S516。
在转出执行者至少一个预分配任务作为待转移任务进行二次分配之后,可以继续判断转出执行者是否还有未作为过待转移任务的预分配任务,以继续对剩余的预分配任务进行二次分配,从而确定剩余的预分配任务是分配给其他执行者处理,还是仍由其自身处理。
步骤S515:重新执行步骤S504以及后续步骤。
当转出执行者仍有未作为过待转移任务的预分配任务时,可以继续将转出执行者的至少一个预分配任务作为待转移任务,以对未作为过待转移任务的预分配任务进行二次分配。
步骤S516:判断是否还有未作为过转出执行者的执行者,若是,则执行步骤S517,否则执行步骤S518。
当转出执行者没有未作为过待转移任务的预分配任务时,可以继续判断是否还有未作为过转出执行者的执行者,以继续对其他执行者的预分配任务进行二次分配。
步骤S517:重新执行步骤S503以及后续步骤。
当还有未作为过转出执行者的执行者时,可以重新将一执行者作为转出执行者,以对其他未作为过转出执行者的执行者的预分配任务进行二次分配。
步骤S518:结束分配。
当没有未作为过转出执行者的执行者时,可以认为预分配任务已全部二次分配完毕。
区别于前述实施例,通过获取转入执行者处理自身的预分配任务和待转移任务所需的第一处理时长,以及获取转出执行者处理除待转移任务之外的预分配任务所需的第二处理时长,并利用第一处理时长和第二处理时长,确定待转移任务的目标转入者,从而对待转移任务进行二次分配,并对各个执行者的各个预分配任务分别进行二次分配,能够使得各个执行者处理其任务的时长趋于均衡化,进而能够进一步提升任务分配的合理性。
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任务分配装置60一实施例的框架示意图。任务分配装置60包括相互耦接的存储器61和处理器62,存储器61中存储有程序指令,处理器62用于执行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任一任务分配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具体地,任务分配装置6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服务器、微型计算机等等。
具体而言,处理器62用于控制其自身以及存储器61以实现上述任一任务分配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处理器62还可以称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处理器62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处理器62还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另外,处理器62可以由多个集成电路芯片共同实现。
本实施例中,处理器62用于确定各个执行者的预分配任务;处理器62用于将一执行者作为转出执行者,并将转出执行者的至少一个预分配任务作为待转移任务;处理器62用于获取转入执行者处理自身的预分配任务和待转移任务所需的第一处理时长,其中,转入执行者为除待转出执行者以外的执行者;处理器62用于将满足预设转移条件的第一处理时长对应的转入执行者,作为目标转入者;处理器62用于将待转移任务分配给目标转入者。
上述方案,通过确定各个执行者的预分配任务,并将一执行者作为转出执行人,将转出执行者的至少一个预分配任务作为待转移任务,从而获取除转换执行者以外的转入执行者处理自身的预分配任务和待转移任务所需的第一处理时长,并将满足预设转移条件的第一处理时长对应的转入执行者,作为目标转入者,以将待转移任务分配给目标转入者,故在给各个执行者预分配任务后,还能够基于执行者处理自身预分配任务和其他执行者转出的待转移任务所需的处理时长的角度进行考量,继续对各执行者的预分配任务进行二次分配,故有利于在处理时长维度优化任务分配结果,有利于合理地分配任务。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62用于获取转出执行者处理除待转移任务之外的预分配任务所需的第二处理时长,其中,预设转移条件至少包括:第一处理时长小于第二处理时长。
区别于前述实施例,在确定目标转入者之前,并获取转出执行者处理除待转移任务之外的预分配任务所需的第二处理时长,将预设转移条件设置为至少包括:第一处理时长小于第二处理时长,从而能够有利于缩小不同执行者处理任务所需的处理时长之间的差距,进而能够有利于使得各执行者处理其各自任务的处理时长趋于均衡化,进而能够进一步提升任务分配的合理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转移条件还包括:若待转移任务分配给转入执行者,转入执行者的任务数量不超过转入执行者的预设任务阈值。
区别于前述实施例,将预设转移条件设置为包括:若待转移任务分配给转入执行者,转入执行者的任务数量不超过转入执行者的预设任务阈值,从而能够在执行者处理能力范围之内进行任务的二次分配,进而能够进一步提升任务分配的合理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62用于获取转出执行者处理待转移任务的第三处理时长;处理器62用于获取转出执行者之外的其他执行者处理待转移任务的第四处理时长;处理器62用于筛选第四处理时长不超出第三处理时长的其他执行者,以作为转入执行者。
区别于前述实施例,通过获取转出执行者处理待转移任务的第三处理时长,并获取转出执行者之外的其他执行者处理待转移任务的第四处理时长,从而筛选第四处理时长不超出第三处理时长的其他执行者,以作为转入执行者,从而可以在待转移任务二次分配过程中,排除需要更多处理时间的执行者,提高任务分配的速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62用于利用各种任务类型的条件信息和各个执行者的处理能力信息,获取各个执行者处理各种任务类型的匹配程度值;处理器62用于利用匹配程度值与任务处理时长之间的预设映射关系,得到各个执行者处理各种任务类型的任务处理时长;处理器62用于利用各个执行者处理各种任务类型的任务处理时长,得到转入执行者处理自身的预分配任务和待转移任务所需的第一处理时长。
区别于前述实施例,通过利用各种任务类型的条件信息和各个执行者的处理能力信息,获取各个执行者处理各种任务类型的匹配程度值,并利用匹配程度值与任务处理时长之间的预设映射关系,得到各个执行者处理各种任务类型的任务处理时长,从而利用各个执行者处理各种任务类型的任务处理时长,得到转入执行者处理自身的预分配任务和待转移任务所需的第一处理时长,能够提高确定执行者任务处理时长的准确性,有利于后续合理地分配任务。
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映射关系包括:匹配程度值越大,任务处理时长越短;和/或,条件信息包括任务类型的质量权重和效率权重,处理能力信息包括执行者的质量分值和效率分值,匹配程度值为利用质量权重和效率权重对质量分值和效率分值进行加权处理所得的数值;和/或,在随机分配模式下,各个执行者处理各种任务类型的匹配程度值均为预设数值。
区别于前述实施例,将预设映射关系设置为包括:匹配程度值越大,任务处理时长越短,能够有利于准确且快速地获取处理时长;通过将条件信息设置为包括任务类型的质量权重和效率权重,将处理能力信息设置为包括执行者的质量分值和效率分值,从而匹配程度值为利用质量权重和效率权重对质量分值和效率分值进行加权处理所得的数值,进而能够有利于从多个维度评价执行者与任务之间的匹配程度,故能够有利于提高匹配程度值的准确性,继而有利于提高任务分配的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62用于获取待分配任务;处理器62用于利用各个执行者处理各种任务类型的匹配程度值、各个执行者所能处理任务的第一上限值和各个执行者能够处理的各种任务类型的第二上限值,构建关于待分配任务、各种任务类型和各个执行者的任务分配图;处理器62用于利用预设分配方式分析任务分配图,将待分配任务分配至各个执行者,以得到各个执行者的预分配任务。
区别于前述实施例,通过构建关于待分配任务、各种任务类型和各个执行者的任务分配图,并利用预设分配方式分析任务分配图,将待分配任务分配至各个执行者,以得到各个执行者的预分配任务,能够将待分配任务整体分配出去,从而能够有利于提升分配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62用于基于待分配任务的发起时间,确定待分配任务的优先程度值;其中,发起时间越早,优先程度值越高,处理器62用于利用待分配任务的优先程度值、各个执行者处理各种任务类型的匹配程度值、各个执行者所能处理任务的第一上限值和各个执行者能够处理的各种任务类型的第二上限值,构建任务分配图。
区别于前述实施例,通过基于待分配任务的发起时间,确定待分配任务的优先程度值,且发起时间越早,优先程度值越高,并利用待分配任务的优先程度值、各个执行者处理各种任务类型的匹配程度值、各个执行者所能处理任务的第一上限值和各个执行者能够处理的各种任务类型的第二上限值,构建任务分配图,能够有利于使发起时间早的待分配任务尽可能优先分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62用于基于多个待分配任务的预设优先级,将多个待分配任务分为与预设优先级对应的任务集合,处理器62用于按照预设优先级由高到低的顺序,从与预设优先级对应的任务集合所包含的待分配任务中,确定各个执行者的预分配任务。
区别于前述实施例,通过基于多个待分配任务的预设优先级,将多个待分配任务分为与预设优先级对应的任务集合,并按照预设优先级由高到低的顺序,从与预设优先级对应的任务集合所包含的待分配任务中,确定各个执行者的预分配任务,能够有利于将待分配任务按照预设优先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预设优先级高的待分配任务优先分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62用于按照第一处理时长由小到大的顺序,将转入执行者进行排序,处理器62用于按照排序选择一转入执行者作为当前转入执行者,并判断当前转入执行者对应的第一处理时长是否满足预设转移条件,处理器62用于在满足预设转移条件时,将当前转入执行者作为目标转入者,处理器62用于不满足预设转移条件时,将下一个转入执行者作为当前转入执行者,并重新执行判断当前转入执行者对应的第一处理时长是否满足预设转移条件的步骤以及后续步骤。
区别于前述实施例,通过按照第一处理时长由小到大的顺序,将转入执行者进行排序,从而按照排序选择一转入执行者作为当前转入执行者,并判断当前转入执行者对应的第一处理时长是否满足预设转移条件,并在满足预设转移条件时,将当前转入执行者作为目标转入者,在不满足预设转移条件时,将下一个转入执行者作为当前转入执行者,并重新执行判断当前转入执行者对应的第一处理时长是否满足预设转移条件的步骤以及后续步骤,能够提高确定目标转入者的效率,从而能够有利于提高任务分配的效率。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存储装置70一实施例的框架示意图。存储装置70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运行的程序指令71,程序指令71用于实现上述任一任务分配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上述方案,在给各个执行者预分配任务后,还能够基于执行者处理自身预分配任务和其他执行者转出的待转移任务所需的处理时长的角度进行考量,继续对各执行者的预分配任务进行二次分配,故有利于在处理时长维度优化任务分配结果,有利于合理地分配任务。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方法和装置,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方式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方式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Claims (12)

1.一种任务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各个执行者的预分配任务;
将一所述执行者作为转出执行者,并将所述转出执行者的至少一个预分配任务作为待转移任务;
获取转入执行者处理自身的所述预分配任务和所述待转移任务所需的第一处理时长,其中,所述转入执行者为除所述待转出执行者以外的所述执行者;
将满足预设转移条件的所述第一处理时长对应的所述转入执行者,作为目标转入者;
将所述待转移任务分配给所述目标转入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任务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满足预设转移条件的所述第一处理时长对应的所述转入执行者,作为目标转入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转出执行者处理除所述待转移任务之外的所述预分配任务所需的第二处理时长;
其中,所述预设转移条件至少包括:所述第一处理时长小于所述第二处理时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任务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转移条件还包括:若所述待转移任务分配给所述转入执行者,所述转入执行者的任务数量不超过所述转入执行者的预设任务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任务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转入执行者处理自身的所述预分配任务和所述待转移任务所需的第一处理时长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转出执行者处理所述待转移任务的第三处理时长;以及,
获取所述转出执行者之外的其他所述执行者处理所述待转移任务的第四处理时长;
筛选所述第四处理时长不超出所述第三处理时长的其他所述执行者,以作为所述转入执行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任务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转入执行者处理自身的所述预分配任务和所述待转移任务所需的第一处理时长,包括:
利用各种任务类型的条件信息和所述各个执行者的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所述各个执行者处理所述各种任务类型的匹配程度值;
利用所述匹配程度值与任务处理时长之间的预设映射关系,得到所述各个执行者处理所述各种任务类型的任务处理时长;
利用所述各个执行者处理所述各种任务类型的任务处理时长,得到所述转入执行者处理自身的所述预分配任务和所述待转移任务所需的第一处理时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任务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映射关系包括:所述匹配程度值越大,所述任务处理时长越短;
和/或,所述条件信息包括所述任务类型的质量权重和效率权重,所述处理能力信息包括所述执行者的质量分值和效率分值,所述匹配程度值为利用所述质量权重和所述效率权重对所述质量分值和所述效率分值进行加权处理所得的数值;
和/或,在随机分配模式下,所述各个执行者处理所述各种任务类型的匹配程度值均为预设数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任务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各个执行者的预分配任务包括:
获取待分配任务;
利用所述各个执行者处理所述各种任务类型的匹配程度值、所述各个执行者所能处理任务的第一上限值和所述各个执行者能够处理的所述各种任务类型的第二上限值,构建关于所述待分配任务、所述各种任务类型和所述各个执行者的任务分配图;
利用预设分配方式分析所述任务分配图,将所述待分配任务分配至所述各个执行者,以得到所述各个执行者的预分配任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任务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各个执行者处理所述各种任务类型的匹配程度值、所述各个执行者所能处理任务的第一上限值和所述各个执行者能够处理的所述各种任务类型的第二上限值,构建关于所述待分配任务、所述各种任务类型和所述各个执行者的任务分配图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待分配任务的发起时间,确定所述待分配任务的优先程度值;其中,所述发起时间越早,所述优先程度值越高;
所述利用所述各个执行者处理所述各种任务类型的匹配程度值、所述各个执行者所能处理任务的第一上限值和所述各个执行者能够处理的所述各种任务类型的第二上限值,构建关于所述待分配任务、所述各种任务类型和所述各个执行者的任务分配图包括:
利用所述待分配任务的优先程度值、所述各个执行者处理所述各种任务类型的匹配程度值、所述各个执行者所能处理任务的第一上限值和所述各个执行者能够处理的所述各种任务类型的第二上限值,构建所述任务分配图。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任务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各个执行者的预分配任务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多个待分配任务的预设优先级,将所述多个待分配任务分为与所述预设优先级对应的任务集合;
所述确定各个执行者的预分配任务包括:
按照所述预设优先级由高到低的顺序,从与所述预设优先级对应的任务集合所包含的待分配任务中,确定所述各个执行者的预分配任务。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任务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满足预设转移条件的所述第一处理时长对应的所述转入执行者,作为目标转入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按照所述第一处理时长由小到大的顺序,将所述转入执行者进行排序;
所述将满足预设转移条件的所述第一处理时长对应的所述转入执行者,作为目标转入者包括:
按照所述排序选择一所述转入执行者作为当前所述转入执行者,并判断当前所述转入执行者对应的所述第一处理时长是否满足所述预设转移条件;
若是,则将当前所述转入执行者作为所述目标转入者;
若否,则将下一个所述转入执行者作为当前所述转入执行者,并重新执行所述判断当前所述转入执行者对应的所述第一处理时长是否满足所述预设转移条件的步骤以及后续步骤。
11.一种任务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耦接的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程序指令以实现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任务分配方法。
12.一种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运行的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任务分配方法。
CN202010561988.4A 2020-06-18 2020-06-18 任务分配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Pending CN11188215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61988.4A CN111882152A (zh) 2020-06-18 2020-06-18 任务分配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61988.4A CN111882152A (zh) 2020-06-18 2020-06-18 任务分配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82152A true CN111882152A (zh) 2020-11-03

Family

ID=73157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61988.4A Pending CN111882152A (zh) 2020-06-18 2020-06-18 任务分配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82152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35225A (zh) * 2020-07-28 2020-12-04 拉扎斯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723758A (zh) * 2021-07-30 2021-11-30 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工作任务的管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4579187A (zh) * 2022-04-28 2022-06-03 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指令分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5907441A (zh) * 2022-11-10 2023-04-04 北京乾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流程仿真方法和系统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49715B1 (en) * 1997-03-18 2001-06-19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timizing work distribution
JP2007018268A (ja) * 2005-07-07 2007-01-25 Sumitomo Heavy Ind Ltd タスク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タスクスケジューリング装置、及びタスク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プログラム
US8219432B1 (en) * 2008-06-10 2012-07-10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Automatically controlling availability of tasks for performance by human users
US20120197677A1 (en) * 2011-01-28 2012-08-0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ulti-role based assignment
US8347295B1 (en) * 2006-03-23 2013-01-01 Emc Corporation Profile-based assignment of queued tasks
CN105809323A (zh) * 2016-02-23 2016-07-27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任务分配方法和系统
CN107301485A (zh) * 2016-04-16 2017-10-27 深圳市唯德科创信息有限公司 工作任务自动分配的方法及系统
CN107665401A (zh) * 2017-09-15 2018-02-06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任务分配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784424A (zh) * 2017-06-26 2018-03-09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任务管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537619A (zh) * 2018-03-05 2018-09-14 新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最大流算法的任务分配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9359809A (zh) * 2018-09-03 2019-02-19 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工作任务分配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9558224A (zh) * 2018-10-26 2019-04-02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任务推送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767289A (zh) * 2018-12-15 2019-05-17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订单智能分配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764887A (zh) * 2019-09-10 2020-02-07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任务重调度方法、系统及相关设备、装置
CN111275358A (zh) * 2020-02-25 2020-06-12 北京多禾聚元科技有限公司 派单匹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49715B1 (en) * 1997-03-18 2001-06-19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timizing work distribution
JP2007018268A (ja) * 2005-07-07 2007-01-25 Sumitomo Heavy Ind Ltd タスク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タスクスケジューリング装置、及びタスク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プログラム
US8347295B1 (en) * 2006-03-23 2013-01-01 Emc Corporation Profile-based assignment of queued tasks
US8219432B1 (en) * 2008-06-10 2012-07-10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Automatically controlling availability of tasks for performance by human users
US20120197677A1 (en) * 2011-01-28 2012-08-0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ulti-role based assignment
CN105809323A (zh) * 2016-02-23 2016-07-27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任务分配方法和系统
CN107301485A (zh) * 2016-04-16 2017-10-27 深圳市唯德科创信息有限公司 工作任务自动分配的方法及系统
CN107784424A (zh) * 2017-06-26 2018-03-09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任务管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7665401A (zh) * 2017-09-15 2018-02-06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任务分配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537619A (zh) * 2018-03-05 2018-09-14 新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最大流算法的任务分配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9359809A (zh) * 2018-09-03 2019-02-19 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工作任务分配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9558224A (zh) * 2018-10-26 2019-04-02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任务推送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767289A (zh) * 2018-12-15 2019-05-17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订单智能分配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764887A (zh) * 2019-09-10 2020-02-07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任务重调度方法、系统及相关设备、装置
CN111275358A (zh) * 2020-02-25 2020-06-12 北京多禾聚元科技有限公司 派单匹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毛小龙: "" 基于WEB的生产与质检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信息科技辑》, no. 4, pages 138 - 942 *
王正元 等: ""基于作战能力的部队作战任务分配方法"", 《指挥控制与仿真》, vol. 37, no. 1, pages 15 - 18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35225A (zh) * 2020-07-28 2020-12-04 拉扎斯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035225B (zh) * 2020-07-28 2022-08-05 拉扎斯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723758A (zh) * 2021-07-30 2021-11-30 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工作任务的管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4579187A (zh) * 2022-04-28 2022-06-03 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指令分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4579187B (zh) * 2022-04-28 2022-08-19 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指令分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5907441A (zh) * 2022-11-10 2023-04-04 北京乾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流程仿真方法和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82152A (zh) 任务分配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Csóka et al. Decentralized clearing in financial networks
CN107958317B (zh) 一种众包项目中选取众包参与人的方法和装置
Azizi et al. Designing fair, efficient, and interpretable policies for prioritizing homeless youth for housing resources
CN110298539A (zh) 任务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A2753834C (en) Collater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CN105393267A (zh) 机会事件
US20220020084A1 (en) Account assignment manager for collection and recovery
Rapoport et al. Tradable refugee-admission quotas: a policy proposal to reform the EU asylum policy
US20220327495A1 (en) Intelligent scheduling using a prediction model
Beliakov et al. Choquet integral‐based measures of economic welfare and species diversity
US862067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timal service channel reconfiguration based on multi-agent simulation
Lan et al. Exploring an objective weighting system for travel & tourism pillars
Petrov et al. Expert group formation for task performing: Competence-based method and implementation
CN116414874A (zh) 一种招投标信息管理系统和方法
CN110765110A (zh) 泛化能力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116483B (zh) 保单数据处理方法、查询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Tillmann Equity, incentives, and taxation
Atar et al. Law of large numbers for the many-server earliest-deadline-first queue
US20160353256A1 (en) Assigning target entities to members of a group based on social proximity
Bazhenova et al. Optimal acquisition of input data for decision taking in business processes
Li et al. Learning to bundle proactively for on-demand meal delivery
RU2656720C2 (ru) Система инвентаризации активов
Farajzadeh et al. Optimizing Sponsored Humanitarian Parole
CN111079992A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