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68923A - 液冷式冷却器 - Google Patents

液冷式冷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68923A
CN111868923A CN201880091151.9A CN201880091151A CN111868923A CN 111868923 A CN111868923 A CN 111868923A CN 201880091151 A CN201880091151 A CN 201880091151A CN 111868923 A CN111868923 A CN 1118689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let
region
header region
liquid
flow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115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68923B (zh
Inventor
新一贵
中村拓哉
田村正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8689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89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689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89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 H01L23/473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by flowing liq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93Multi-circuit heat-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液冷式冷却器(1)利用配置于散热片(2b、3b)之间的分隔构件(4)形成入口集管区域(6)和出口集管区域(9)。当将制冷剂向流入口(31)的流入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Y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方向时,分隔构件(4)使在Y方向上流入到入口集管区域(6)的制冷剂一边由于分隔壁(43)而使行进方向弯曲一边向入口流路(7)引导,从而使穿过了集管区域(6)的制冷剂以基本相等的流速流入入口流路(7)的整个区域,进而在X方向上以均匀的流速流入散热区域(11)的一个侧面。由此,能在发热元件(50)的设置面上得到均匀的冷却效果。

Description

液冷式冷却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却发热元件的液冷式冷却器。
背景技术
功率半导体的SiC芯片等由于成本高,芯片尺寸的缩小必不可少。其结果是,由于发热密度增大会导致高温,因此通常使用冷却性能比现有的空冷式冷却器高的液冷式冷却器。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液冷式冷却器,该液冷式冷却器的流路为3层结构,在上层和下层配置散热片作为散热区域,将中层作为冷媒的出入口。在该现有例中,在散热区域的其他区域形成用分隔壁划分好的入口集管区域和出口集管区域,冷却液的流入口和流出口分别能在入口集管区域和出口集管区域的外侧面整个区域的任意部位设置。
此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冷却器,包括:制冷剂导入流路,该制冷剂导入流路的制冷剂的导入口和排出口形成于水冷套的同一壁面,且该制冷剂导入流路从导入口延伸;制冷剂排出流路,该制冷剂排出流路与制冷剂导入流路并排配置并且向排出口延伸;以及冷却用流路,该冷却用流路配置有在将制冷剂导入流路和制冷剂排出流路连通的位置形成的散热器。在该现有例中,在制冷剂导入流路配置用于将制冷剂朝向散热器的一个侧面诱导的导向部,消除了向冷却用流路流入的制冷剂偏移地流动的偏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5-1537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WO2012/1475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通过设置入口集管区域和出口集管区域,提高了冷却液的流入口和流出口的配置部位的自由度。然而,现有的液冷式冷却器通常受到管道布局的限制,并且通常会固定制冷剂的流入口和流出口的位置。因此,随着设置的发热元件增加,在制冷剂行进方向上扩大冷却器,从而确保发热元件的设置面。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发热元件在制冷剂的行进方向上排列,因此存在配置于流出口侧的发热元件正下方的制冷剂温度比流入口侧高的问题。
此外,伴随冷却器的扩大,冷却器内的流路的距离延长,进而由于成为压力损失的主要原因的翅片区域的穿过距离延伸,因此存在压力损失增大的问题。此外,当在散热区域的旁边设置流量调节用的集管,增大流路截面积时,冷却器的投影面积变大,存在冷却器大型化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由于制冷剂导入流路和配置有散热器的冷却用流路正交,因此即使冷却器在制冷剂行进方向上扩大,翅片区域的穿过距离也不会延伸。但是,由于制冷剂导入流路延伸,因此导向部的效果被削弱,难以将制冷剂朝向散热器的一个侧面无偏移地诱导。此外,如上述专利文献2所述,当用于弯曲制冷剂的行进方向的区域设于散热区域之外的部位时,冷却器的投影面积变大,无法避免大型化。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式冷却器,能抑制伴随发热元件的设置面的扩大带来的压力损失的增大和装置的大型化,并在设置面上得到均匀的冷却效果。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公开的液冷式冷却器包括:散热器,该散热器具有第一散热片;套筒,该套筒具有第二散热片并和散热器一起形成冷却容器;以及分隔构件,该分隔构件配置于在冷却容器的内部相对配置的第一散热片与第二散热片之间,冷却容器在相对的一对侧壁面分别具有制冷剂的流入口和流出口,并且具有沿着相对的另一对侧壁面彼此平行地设置的入口流路和出口流路,分隔构件具有:一对板部,该一对板部分别与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接触;以及分隔壁,该分隔壁将一对板部连结,通过一方的板部和第一散热片以及另一方的板部和第二散热片形成两层散热区域,并且通过一对板部和分隔壁在两层散热区域之间形成入口集管区域和出口集管区域,入口集管区域与流入口连通,出口集管区域与流出口连通,并且两层散热区域经由入口流路与入口集管区域连通且经由出口流路与出口集管区域连通,当在与第一散热片的设置面平行的面内,将制冷剂向流入口的流入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Y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方向时,分隔构件使在Y方向上流入到入口集管区域的制冷剂一边由于分隔壁而使行进方向弯曲一边向入口流路引导,在X方向上从入口流路向两层散热区域流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公开的液冷式冷却器,利用配置于两层散热区域之间的分隔构件形成入口集管区域和出口集管区域,在Y方向上从流入口流入到入口集管区域的制冷剂一边由于分隔壁而使行进方向弯曲一边向入口流路引导,从而能使穿过了集管区域的制冷剂以基本相等的流速流入入口流路整个区域,进而在X方向上以均匀的流速流入散热区域。由此,能在散热区域整个面上得到均匀的冷却效果。此外,即使在冷却容器在Y方向上扩大的情况下,由于制冷剂穿过散热片的距离恒定,因此也能抑制压力损失增大。此外,由于将入口集管区域和出口集管区域设于两层散热区域之间,因此能抑制装置的大型化。
根据参照附图的以下的本发明的详细说明,可进一步明确本发明的除了上述之外的目的、特征、观点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对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器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器的截面立体图。
图4是放大表示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器的一部分的截面立体图。
图5是对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器的分隔构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器的分隔构件的其他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8是对实施方式二的液冷式冷却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二的液冷式冷却器的俯视图。
图10是放大表示实施方式二的液冷式冷却器的一部分的截面立体图。
图11是对实施方式三的液冷式冷却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三的液冷式冷却器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三的液冷式冷却器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四的液冷式冷却器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五的液冷式冷却器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五的液冷式冷却器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六的液冷式冷却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
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器进行说明。图1是对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透视表示各结构部件。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器的俯视图,图3是从箭头方向观察在图2中用A-A表示的位置处切断的截面的截面立体图,图4是放大了图3中由用B表示的实线包围的部分的截面立体图。此外,图5是对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的图。另外,在各附图中,对于相同、相当部分标注相同符号。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器1包括散热器2、套筒3和分隔构件4。散热器2和套筒3是使用例如铝、铜等导热性优良的材料而形成的。在散热器2的基底面2a设置有多个发热元件50,并在散热器2的与基底面2a相反一侧的面上具有第一散热片即散热片2b。
套筒3和散热器2一起形成液冷式冷却器1的冷却容器。在套筒3的基底面3a设置有多个发热元件50,并在套筒3的与基底面3a相反一侧的面上具有第二散热片即散热片3b。发热元件50通过金属结合、润滑脂或者粘接等固定于基座面2a、3a。
分隔构件4配置于在冷却容器的内部相对配置的散热片2b、3b之间。分隔构件4具有与散热片2b、3b分别接触的一对板部41、42以及将一对板部41、42连结的分隔壁43。通过一方的板部41和散热片2b以及另一方的板部42和散热片3b形成两层散热区域11a、11b(统称为散热区域11)。
此外,分隔构件4在两层散热区域11a、11b之间由一对板部41、42和分隔壁43形成入口集管区域6和出口集管区域9。即,分隔壁43将由一对板部41、42形成的中间层分割为入口集管区域6和出口集管区域9。
如图2所示,液冷式冷却器1的冷却容器具有相对的一对长度方向侧壁面1a、1b以及与长度方向侧壁面1a、1b正交的一对宽度方向侧壁面1c、1d。此外,冷却容器在宽度方向侧壁面1c、1d分别具有制冷剂的流入口31和流出口32,并且具有沿着长度方向侧壁面1a、1b彼此平行地设置的入口流路7和出口流路8。散热区域11经由入口流路7和入口集管区域6连通,并且经由出口流路8和出口集管区域9连通。
此外,在宽度方向侧壁面1c、1d的内侧设有和流入口31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5以及和流出口32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10。制冷剂入口部5经由入口集管区域6和入口流路7连通,制冷剂出口部10经由出口集管区域9和出口流路8连通。即,从流入口31流入的制冷剂穿过制冷剂入口部5、入口集管区域6、入口流路7、散热区域11、出口流路8、出口集管区域9以及制冷剂出口部10从流出口32排出。
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与散热片2b、3b的设置面平行的面内,将制冷剂向流入口31的流入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Y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方向(参照图2)。多个发热元件50在长度方向即Y方向上排列,当设置的发热元件50的数量增加时,冷却容器在Y方向上扩大。此外,在散热区域11中,发热元件50的排列方向(Y方向)和制冷剂的行进方向(X方向)正交。
如图1和图2所示,当从与板部41、42的面垂直的方向观察分隔构件4时,分隔壁43的形状是直线状,入口集管区域6的流路截面积从流入口31侧朝向流出口32侧连续减少。即,入口集管区域6的流路截面积在流出口32侧比流入口31侧小。由此,分隔构件4能使在Y方向上流入到入口集管区域6的制冷剂一边由于分隔壁43而使行进方向弯曲一边向入口流路7引导,并在X方向上从入口流路7向两层散热区域11a、11b流入。
使用图2和图5对液冷式冷却器1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在图2和图5中,箭头表示制冷剂的流动。从外部供给的冷却水等制冷剂在Y方向上从流入口31向制冷剂入口部5流入,接着向入口集管区域6流入。由于在入口集管区域6中,流路截面积朝向Y方向减少,因此制冷剂的行进方向向入口流路7弯曲。此外,在入口集管区域6中,在流入口31侧和流出口32侧流动的制冷剂的流体阻力基本相等。
因此,对于穿过了入口集管区域6的制冷剂,在排出口32侧流速也不会下降,以基本相等的流速流入入口流路7整个区域,进而在X方向上从入口流路7向上层和下层的散热区域11a、11b流入。此时,以基本相等的流速流入到入口流路7整个区域的制冷剂均匀地流入散热区域11的一个侧面。流入到散热区域11a、11b的制冷剂与吸收了来自发热元件50的热量的散热片2b、3b进行热交换。因热交换接收了热量的制冷剂在出口流路8合流之后,穿过出口集管区域9流入制冷剂出口部10,从流出口32排出。
另外,从与板部41、42的面垂直的方向观察分隔构件4时的分隔壁的形状不限定于直线状,也可以是折线状或者曲线状。此外,入口集管区域6的流路截面积既可以从流入口31侧朝向流出口32侧分阶段地减少,也可以一边重复增减一边减少。在任意情况下,入口集管区域6的流路截面积都在流出口32侧比流入口31侧小。
当分隔壁43是直线状时,在Y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发热元件50均匀地被冷却,但是当设置有发热密度不同的发热元件时,可以改变分隔壁的形状以针对各发热元件得到必要的冷却性能。例如,也可以设为如图6所示的曲线状的分隔壁43a或者如图7所示的折线状的分隔壁43b,控制成使制冷剂的流速在任意部位变大。具体地,由于在使入口集管区域6的流入截面积变小的部位流体阻力变大,因此向入口流路7流入的制冷剂的流速变大,进而向散热区域11流入的制冷剂的流速也变大。
另外,分隔壁43a、43b的形状优选设定成,使穿过与发热元件50的设置部位对应的散热区域11的制冷剂的流速比穿过不与设置部位对应的散热区域11的制冷剂的流速大。或者,也可以尤其使穿过与发热密度较大的发热元件50的设置部位对应的散热区域11的制冷剂的流速增大。
根据本实施方式一,利用配置于两层散热区域11a、11b之间的分隔构件4形成入口集管区域6和出口集管区域9,使在Y方向上从流入口31流入到入口集管区域6的制冷剂一边由于分隔壁43而使行进方向弯曲一边向入口流路7引导,从而能使穿过了入口集管区域6的制冷剂以基本相等的流速流入入口流路7整个区域,进而在X方向上以均匀的流速流入散热区域11的一个侧面。
由此,能对于设置有发热元件50的基底面2a、3a的整个区域,使相同温度的制冷剂均匀地流入正下方的散热区域11a、11b。即,能在流入口31附近的发热元件50的正下方和流出口32附近的发热元件50的正下方,流入相同温度的制冷剂,从而在发热元件50的设置面上得到均匀的冷却效果。
此外,即使在使冷却容器在长度方向(Y方向)上扩大以增加发热元件50的设置面的情况下,由于制冷剂穿过散热片2b、3b的距离是恒定的,因此也能抑制压力损失增大。此外,由于在散热区域11a、11b之间设置入口集管区域6和出口集管区域9,因此能抑制冷却容器的投影面积扩大。综上,根据本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器1,能抑制伴随发热元件50的设置面的扩大带来的压力损失的增大和装置的大型化,并在设置面上得到均匀的冷却效果。
实施方式二
图8是对实施方式二的液冷式冷却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透视表示各结构部件。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二的液冷式冷却器的俯视图,图10是放大了在图9中用C-C表示的位置处切断的截面的一部分的截面立体图。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一中,使用了一对板部41、42和分隔壁43一体地形成的分隔构件4,但是本实施方式二的液冷式冷却器1A通过两个分隔构件4A、4B单独形成入口集管区域6和出口集管区域9。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二的液冷式冷却器1A的其它结构和动作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因而此处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二的分隔构件4A、4B的从流入口31或者流出口32的方向观察的截面形状为U字形。如图10所示,分隔构件4A具有一对板部41A、42A和将板部41A、42A连结的分隔壁43A。同样地,分隔构件4B具有一对板部41B、42B和将板部41B、42B连结的分隔壁43B。上述分隔构件4A、4B在散热片2b、3b之间以使彼此的分隔壁43A、43B接触的方式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二,除了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的效果之外,还能通过拉深加工由一块板制作出截面U字形的分隔构件4A、4B,因此容易制造且实现了低成本化。
实施方式三
图11是对实施方式三的液冷式冷却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透视表示各结构部件。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三的液冷式冷却器的俯视图,图13是从箭头方向观察在图12中用D-D表示的位置处切断的截面的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三的液冷式冷却器1B中,作为将冷却容器的内部分割为在Y方向上相邻的多个区域的分隔板,包括散热器分隔板21和套筒分隔板33。分割后的各个区域具有入口集管区域、入口流路、散热区域、出口流路以及出口集管区域。
具体地,散热器分隔板21将散热器2一侧的散热区域分隔为第一散热区域11c和第二散热区域11d。此外,套筒分隔板33将套筒3一侧的散热区域分隔为第一散热区域11c和第二散热区域11d,并且将入口流路分隔为第一入口流路7a和第二入口流路7b,将出口流路分隔为第一出口流路8a和第二出口流路8b。
由此,如图12所示,靠近流入口31的区域具有第一散热区域11c、第一入口流路7a以及第一出口流路8a,通过具有分隔壁43C的分隔构件4C形成入口集管区域6a和出口集管区域9a。此外,远离流入口31的区域具有第二散热区域11d、第二入口流路7b以及第二出口流路8b,通过具有分隔壁43D的分隔构件4D形成入口集管区域6b和出口集管区域9b。
此外,套筒分隔板33具有使彼此相邻的两个区域中靠近流入口31的区域的出口集管区域9a和远离流入口31的区域的入口集管区域6b连通的开口部33a。
液冷式冷却器1B中的制冷剂的流动基本上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但是在从第一散热区域11c穿过出口集管区域9a之后,穿过套筒分隔板33的开口部33a,向相邻区域的入口集管区域6b流入。之后,穿过第二入口流路7b、第二散热区域11d、第二出口流路8b以及制冷剂出口部10从流出口32排出。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三中,将冷却容器的内部分割为在Y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区域,但是也可以分割为三个以上的区域。根据本实施方式三,除了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的效果之外,即使在冷却容器的长度方向(Y方向)的尺寸扩大的情况下,也会抑制流入各个区域的制冷剂的流速下降,因此能确保较高的冷却性能。
实施方式四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四的液冷式冷却器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四的液冷式冷却器1C中,用在与板部41、42的面垂直的方向上具有弹性的弹性构件来构成分隔构件4的分隔壁44。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四的液冷式冷却器1C的其它结构和动作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因而此处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四中,组装于冷却容器之前的分隔构件4的、与板部41、42的面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比散热片2b前端和散热片3b前端之间的间隔大。因此,如图14所示,分隔壁44由于在用散热器2关闭套筒3时产生的负载而弯曲。进而,利用分隔壁44的恢复力使板部41、42沿图14中的箭头方向被向散热片2b、3b按压,从而使板部41、42与散热片2b、3b紧密接触地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四,除了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的效果之外,由于在板部41、42与散热片2b、3b之间没有间隙,因此穿过散热区域11的制冷剂能和散热片2b、3b可靠地热交换,从而能确保较高的冷却性能。
实施方式五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五的液冷式冷却器的俯视图,图16是从箭头方向观察在图15中用E-E表示的位置处切断的截面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五的液冷式冷却器1D与上述实施方式四相同地,包括具有由弹性构件构成的分隔壁44的分隔构件4,还在一对板部41、42之间包括支承板部41、42的外周部的多个板簧12。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五的液冷式冷却器1D的其它结构和动作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因而此处省略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四中,分隔构件4的板部41、42的端部是以分隔壁44为支点的自由端。因此,入口集管区域6和出口集管区域9的流路截面积可能会不稳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五中,通过用板簧12支承板部41、42的外周部,能比上述实施方式四稳定地保持规定的流路截面积。此外,利用板簧12的弹力使板部41、42沿图16中的箭头方向被向散热片2b、3b按压,从而使板部41、42与散热片2b、3b紧密接触地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五,除了与上述实施方式四相同的效果之外,由于利用板簧12确保了入口集管区域6和出口集管区域9的流路截面积,因此能得到稳定的冷却效果,提高可靠性。
实施方式六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六的液冷式冷却器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六的液冷式冷却器1E中,在分隔构件4的一对板部41、42的与散热片2b、3b接触的面上接合或者粘接有导热系数比板部41、42低的树脂材料13。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五的液冷式冷却器1E的其它结构和动作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因而此处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六中,在板部41、42的与散热片2b、3b接触的面上设置导热系数比板部41、42低的树脂材料13,从而抑制了散热片2b、3b的热量经由板部41、42向入口集管区域6传导。由此,能抑制穿过入口集管区域6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并能将向散热区域11流入的制冷剂的温度保持得较低。
根据本实施方式六,除了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的效果之外,还能抑制热量从散热片2b、3b向入口集管区域6传导,因此能进一步确保较高的冷却性能。
本申请记载有各种各样的例示的实施方式,但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各种各样的特征、方式以及功能并不局限于应用于特定的实施方式,能单独或以各种组合的方式应用于实施方式。因此,未被例示的无数的变形例被设想在本申请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例如,包含对至少一个构成要素进行变形的情况、追加的情况或省略的情况,还包含将至少一个构成要素抽出并与其它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组合的情况。
(符号说明)
1、1A、1B、1C、1D、1E 液冷式冷却器
1a、1b 长度方向侧壁面
1c、1d 宽度方向侧壁面
2 散热器
2a 基底面
2b 散热片
3 套筒
3a 基底面
3b 散热片
4、4A、4B、4C、4D 分隔构件
5 制冷剂入口部
6、6a、6b 入口集管区域
7 入口流路
7a 第一入口流路
7b 第二入口流路
8 出口流路
8a 第一出口流路
8b 第二出口流路
9、9a、9b 出口集管区域
10 制冷剂出口部
11、11a、11b 散热区域
11c 第一散热区域
11d 第二散热区域
12 板簧
13 树脂材料
21 散热器分隔板
31 流入口
32 流出口
33 套筒分隔板
33a 开口部
41、41A、41B、42、42A、42B 板部
43、43a、43b、43A、43B、43C、43D、44 分隔壁
50 发热元件。

Claims (9)

1.一种液冷式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散热器,该散热器具有第一散热片;
套筒,该套筒具有第二散热片并和所述散热器一起形成冷却容器;以及
分隔构件,该分隔构件配置于在所述冷却容器的内部相对配置的所述第一散热片与所述第二散热片之间,
所述冷却容器在相对的一对侧壁面分别具有制冷剂的流入口和流出口,并且具有沿着相对的另一对侧壁面彼此平行地设置的入口流路和出口流路,
所述分隔构件具有:一对板部,该一对板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散热片和所述第二散热片接触;以及分隔壁,该分隔壁将一对所述板部连结,通过一方的所述板部和所述第一散热片以及另一方的所述板部和所述第二散热片形成两层散热区域,并且通过一对所述板部和所述分隔壁在两层所述散热区域之间形成入口集管区域和出口集管区域,
所述入口集管区域与所述流入口连通,所述出口集管区域与所述流出口连通,并且两层所述散热区域经由所述入口流路与所述入口集管区域连通且经由所述出口流路与所述出口集管区域连通,
当在与所述第一散热片的设置面平行的面内,将制冷剂向所述流入口的流入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所述Y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方向时,所述分隔构件使在所述Y方向上流入到所述入口集管区域的制冷剂一边由于所述分隔壁而使行进方向弯曲一边向所述入口流路引导,在所述X方向上从所述入口流路向两层所述散热区域流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式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当从与所述板部的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所述分隔构件时,所述分隔壁的形状是直线状、折线状或者曲线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式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入口集管区域的流路截面积从所述流入口一侧朝向所述流出口一侧连续或者分阶段地减少。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液冷式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的与所述第一散热片相反一侧的面以及所述套筒的与所述第二散热片相反一侧的面是多个发热元件在所述Y方向上排列的设置面,所述分隔壁的形状设定成:使穿过与所述发热元件的设置部位对应的所述散热区域的制冷剂的流速比穿过不与所述设置部位对应的所述散热区域的制冷剂的流速大。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式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构件包括截面形状是U字形的两个构件,通过所述两个构件单独形成所述入口集管区域和所出口集管区域。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式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冷式冷却器包括将所述冷却容器的内部分割为在所述Y方向上相邻的多个区域的分隔板,各个所述区域具有所述入口集管区域、所述入口流路、所述散热区域、所述出口流路以及所述出口集管区域,
所述分隔板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使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区域中靠近所述流入口的区域的所述出口集管区域和远离所述流入口的区域的所述入口集管区域连通。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式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构件中,所述分隔壁是在与所述板部的面垂直的方向上具有弹性的弹性构件,一对所述板部与所述第一散热片和所述第二散热片紧密接触地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冷式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在一对所述板部之间包括支承所述板部的外周部的多个板簧。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式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隔构件中,在一对所述板部的与所述第一散热片和所述第二散热片接触的面上接合或者粘接有导热系数比所述板部低的树脂材料。
CN201880091151.9A 2018-03-19 2018-03-19 液冷式冷却器 Active CN1118689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10730 WO2019180762A1 (ja) 2018-03-19 2018-03-19 液冷式冷却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8923A true CN111868923A (zh) 2020-10-30
CN111868923B CN111868923B (zh) 2023-10-13

Family

ID=679883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1151.9A Active CN111868923B (zh) 2018-03-19 2018-03-19 液冷式冷却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066166A1 (zh)
EP (1) EP3770958B1 (zh)
JP (1) JP7023349B2 (zh)
CN (1) CN111868923B (zh)
WO (1) WO20191807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818946D0 (en) * 2018-11-21 2019-01-09 Mclaren Applied Tech Ltd Cooling system
US20240074124A1 (en) * 2022-08-29 2024-02-29 Atieva, Inc. Cooler for power electronic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49051A (zh) * 2005-04-11 2006-10-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电子装置的散热器设备
JP2008235725A (ja) * 2007-03-23 2008-10-02 Calsonic Kansei Corp 水冷式ヒートシンク
CN103871984A (zh) * 2012-12-07 2014-06-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JP2015153799A (ja) * 2014-02-12 2015-08-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液冷式冷却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24497A (en) * 1968-04-04 1970-08-18 Ibm Heat transfer in a liquid cooling system
JP5120605B2 (ja) * 2007-05-22 2013-01-16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及びインバータ装置
JP5120604B2 (ja) * 2007-05-22 2013-01-16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及びインバータ装置
JP5289348B2 (ja) * 2010-01-22 2013-09-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載用電力変換装置
CN103503131B (zh) 2011-04-26 2016-07-06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半导体模块用冷却器以及半导体模块
JP5694278B2 (ja) * 2012-11-21 2015-04-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FI126026B (fi) * 2012-12-13 2016-05-31 Vacon Oy Tehoelektroniikkalaite ja sen jäähdytysjärjestely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49051A (zh) * 2005-04-11 2006-10-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电子装置的散热器设备
JP2008235725A (ja) * 2007-03-23 2008-10-02 Calsonic Kansei Corp 水冷式ヒートシンク
CN103871984A (zh) * 2012-12-07 2014-06-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JP2015153799A (ja) * 2014-02-12 2015-08-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液冷式冷却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180762A1 (ja) 2020-12-03
CN111868923B (zh) 2023-10-13
EP3770958A4 (en) 2021-03-31
JP7023349B2 (ja) 2022-02-21
WO2019180762A1 (ja) 2019-09-26
EP3770958A1 (en) 2021-01-27
EP3770958B1 (en) 2022-01-26
US20210066166A1 (en) 2021-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63585B (zh) 半导体装置
US8561673B2 (en) Sealed self-contained fluidic cooling device
CN110198615B (zh) 散热翅片结构及使用其的用于电子基板的冷却结构
JP6546521B2 (ja) 液冷式冷却装置
US20080029251A1 (en) Water-cooled heat sink and water-cooled system
JPWO2015141714A1 (ja) 冷却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JP4891617B2 (ja) 水冷式ヒートシンク
JP2018107365A (ja) 液冷式冷却装置用放熱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1868923B (zh) 液冷式冷却器
KR102606008B1 (ko) 스위칭용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의 냉각장치
JP4013883B2 (ja) 熱交換器
US20230324133A1 (en) Liquid cooling jacket and cooling device
CN110634815B (zh) 冷却器
US20230204305A1 (en) Heat dissipation member and cooling device
JP2008300447A (ja) 放熱装置
CN116892811A (zh) 冷却装置
JP7000777B2 (ja) 熱交換器
US20190080985A1 (en) Liquid-cooled type cooling device
US20220107139A1 (en) Cooling device and cooling system
CN115004362B (zh) 冷却构造以及散热器
JP7229195B2 (ja) 発熱素子冷却装置
JP4572911B2 (ja) 熱交換器
JP4522725B2 (ja) ヒートシンク
US20230328921A1 (en) Cooling member
CN111699554B (zh) 冷却器和半导体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