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66963A -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及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及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66963A
CN111866963A CN201910348522.3A CN201910348522A CN111866963A CN 111866963 A CN111866963 A CN 111866963A CN 201910348522 A CN201910348522 A CN 201910348522A CN 111866963 A CN111866963 A CN 1118669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configuration
message
terminal
secondary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4852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66963B (zh
Inventor
彭文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34852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66963B/zh
Priority to AU2020265942A priority patent/AU2020265942B2/en
Priority to PCT/CN2020/085471 priority patent/WO2020221032A1/zh
Priority to EP20799067.2A priority patent/EP3952447A4/en
Publication of CN1118669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6963A/zh
Priority to US17/511,786 priority patent/US20220053598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669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69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27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for a plurality of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s, e.g. multi-call or multi-bearer end-to-end data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30Connection relea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30Connection release
    • H04W76/34Selective release of ongoing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9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 H04W36/00698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using different RA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及通信系统,该方法包括:主节点从辅节点接收终端在辅节点的当前配置,并根据所述当前配置为终端生成增量配置,从而,在辅节点的释放过程中,对于终端的承载从终结在辅节点的承载变更为终结在主节点的承载的场景,主节点无需为终端生成完整配置,节约信令开销,提升通信效率。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及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领域,特别是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及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下一代(next generation,NG)通信系统能够支持更短的时延,更大的带宽,并且支持大量连接。在下一代通信系统中,使用双连接(dual connectibity,DC)技术能够使终端同时从主节点(master node,MN)与辅节点(secondary node,SN)分别获得传输资源,提高无线资源利用率,提高传输速率。
多制式双连接(multi RAT DC,MR-DC)架构支持多种承载类型,不同类型的承载可以通过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以MN还是SN为锚点进行区分,且承载类型之间可以切换。当承载类型变更时,MN需要为终端生成完整配置,信令开销大,影响通信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可以节约DC场景下承载类型变更时的信令开销。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主节点接收来自于辅节点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所述辅节点的释放,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终端在所述辅节点的当前配置;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当前配置,为所述终端生成增量配置;所述主节点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增量配置。
其中,所述主节点与所述辅节点为终端提供双连接服务。所述主节点与所述辅节点可以是相同制式或者不同制式的接入网设备。
在第一方面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为辅节点释放请求确认消息。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主节点接收所述第一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主节点向所述辅节点发送辅节点释放请求消息,所述辅节点释放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辅节点向所述主节点发送所述当前配置。该实施方式适用于在主节点触发的辅节点释放流程中,主节点为终端生成增量配置。
可选地,所述辅节点释放请求消息包含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辅节点向主节点发送所述当前配置。或者,辅节点在收到所述辅节点释放请求消息后即可以向主节点发送所述当前配置,所述辅节点释放请求消息中可以不携带上述第一指示信息。或者,辅节点也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向主节点发送终端的当前配置,例如根据历史上主节点对当前配置的请求情况来确定。
在第一方面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为辅节点释放申请消息。可选地,辅节点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向主节点发送终端在该辅节点的当前配置。该实施方式适用于在辅节点触发的辅节点释放流程中,主节点为终端生成增量配置。
在第一方面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节点向所述辅节点发送包含第二指示信息的辅节点修改请求消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请求辅节点向主节点发送终端在该辅节点的当前配置。相应地,所述主节点从所述辅节点接收包含所述当前配置的辅节点修改请求确认消息。
在第一方面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当前配置,为所述终端确定增量配置包括:所述主节点确定修改所述当前配置中的全部或部分配置,所述增量配置包括修改后的全部或部分配置。主节点可以决定保留当前配置中的一些配置并修改其他的配置,从而节约信令开销。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辅节点向主节点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所述辅节点的释放,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终端在所述辅节点的当前配置,所述当前配置用于为所述终端生成增量配置。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辅节点生成所述第一消息。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为辅节点释放请求确认消息。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辅节点从所述主节点接收辅节点释放请求消息,所述辅节点释放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辅节点向所述主节点发送所述当前配置。
可选地,所述辅节点释放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辅节点向所述主节点发送所述当前配置。
在第二面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辅节点从所述主节点接收发送包含第二指示信息的辅节点修改请求消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请求辅节点向主节点发送终端在该辅节点的当前配置。相应地,所述辅节点向所述主节点发送包含所述当前配置的辅节点修改请求确认消息。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为辅节点释放申请消息。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终端从主节点接收增量配置,所述增量配置为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终端在辅节点的当前配置确定的;所述终端执行所述增量配置。
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执行所述增量配置包括:所述终端将所述增量配置用于承载的重配置。所述承载的重配置包括将所述终端的承载从终结在辅节点的承载变更为终结在主节点的承载。
在以上任一方面中,所述当前配置包括:终结在所述辅节点的承载的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配置,或者包括所述PDCP配置以及终结在所述辅节点的承载的业务数据适配协议(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SDAP)配置。
采用上述通信方法,主节点从辅节点接收终端在辅节点的当前配置,并根据所述当前配置为终端生成增量配置,从而,在辅节点的释放过程中,对于终端的承载从终结在辅节点的承载变更为终结在主节点的承载的场景中,主节点无需为终端生成完整配置,节约信令开销,提升通信效率。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第一主节点向辅节点发送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所述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指示所述辅节点为终端提供完整配置;所述第一主节点从所述辅节点接收所述完整配置。
在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中包含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辅节点为所述终端提供完整配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主节点确定为所述终端进行全配置(fullconfiguration,fullConfig)。由于第一主节点确定为终端进行全配置,则终端在收到第一主节点发送的全配置指示后将释放建立在辅节点的承载的全部公共配置与部分专用配置,进而,从网络侧获取新的完整配置并执行所述完整配置。因此,当辅节点收到指示了第一主节点为终端进行全配置的第一指示信息后,辅节点可以决定为终端生成完整配置。
在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主节点从第二主节点接收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中包括终端在所述第二主节点的配置、辅节点的标识和所述辅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接口标识;
所述第一主节点向所述第二主节点发送包含所述完整配置的切换请求确认消息。其中,所述第一主节点为目标主节点,第二主节点为源主节点。终端通过主节点的切换将接入/驻留的主节点从第二主节点切换至第一主节点。
可选地,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包括所述接口标识,以及所述第一指示信息。通过传输所述接口标识,辅节点在主节点的切换过程中可以保持不变。
可选地,当第一主节点确定不为终端进行全配置,所述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包括所述接口标识;或者,当第一主节点确定为终端发起全配置流程,所述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中不包含所述接口标识。若第一主节点确定生成全配置指示,则终端可以不释放建立在所述辅节点的承载的配置,进而,收到所述接口标识的辅节点理解自己是作为主节点切换过程中的源辅节点,因此,辅节点可以为终端进行增量配置。反之,若第一主节点确定不发起全配置流程,通过不发送所述接口标识,辅节点仅能理解自己作为主节点切换过程中的目标辅节点,而为终端生成完整配置。
在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主节点从所述辅节点接收所述完整配置包括:所述目标主节点从所述辅节点接收响应于所述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的确认消息,所述确认消息中包含所述完整配置。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辅节点从第一主节点接收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所述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指示所述辅节点为所述终端提供完整配置;所述辅节点向所述第一主节点发送所述完整配置。在第五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辅节点根据所述富及诶单增加请求消息确定所述完整配置。
在第五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中包含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辅节点为所述终端提供完整配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主节点为所述终端进行全配置。
在第五方面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包括第二主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接口标识,以及所述第一指示信息。通过传输所述接口标识,辅节点在主节点的切换过程中可以保持不变。其中,所述第一主节点为目标主节点,所述第二主节点为源主节点。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第二主节点向第一主节点发送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中包括终端在所述第二主节点的配置、辅节点的标识和所述辅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接口标识;以及,所述第二主节点从所述第一主节点接收所述辅节点为所述终端提供的完整配置。
可选地,所述完整配置包含在切换请求确认消息中。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终端从第一主节点接收完整配置,所述完整配置由辅节点为所述终端提供,所述终端执行所述完整配置。
采用上述通信方法,在站间切换或者站内切换过程中,辅节点可以为终端提供完整配置,避免因为辅节点仅提供增量配置而导致的终端无法与辅节点完成配置流程的问题,保持与辅节点的正常通信,提升通信质量。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具有实现以上第三方面或第七方面所示通信方法中终端的行为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或手段(means)。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装置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该装置执行以上所示通信方法中终端的相应功能。该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可以与处理器耦合,其保存该装置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收发器,该收发器用于支持该装置与中继设备、接入网设备等网元之间的通信。其中,所述收发器可以为独立的接收器、独立的发射器或者集成收发功能的收发器。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终端,或者可用于终端的部件,例如芯片或芯片系统或者电路。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具有实现以上第一、二、四、五、六任一方面所示通信方法中主节点或者辅节点的行为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或手段(means)。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装置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该装置执行以上所示通信方法中接入网设备的相应功能。该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可以与处理器耦合,其保存该装置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可以是接入网设备,例如,基站,或者可用于接入网设备的部件,例如芯片或芯片系统或者电路。
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收发器,所述收发器可以用于支持接入网设备与终端之间的通信,向终端发送上述通信方法中所涉及的信息或者指令。所述收发器可以为独立的接收器、独立的发射器或者集成收发功能的收发器。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以上方面所述的主节点、辅节点以及终端。
第十一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方面所述的通信方法。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方面所述的通信方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100的示意图;
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NR-NR双连接场景示意图;
图2(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LTE-NR双连接场景示意图;
图2(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LTE-NR双连接场景示意图;
图2(d)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LTE-NR双连接场景示意图
图3(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连接的无线协议架构示意图;
图3(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连接的无线协议架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信令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信令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信令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方法的信令流程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1000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1100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1200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入网设备1300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100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终端130支持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DC),接入网设备110和接入网设备120共同为终端130提供服务,其中接入网设备110为主节点(Master Node,MN),接入网设备110为辅节点(secondarynode,SN)。MN 110与核心网(Core Network,CN)140之间具有控制面连接和用户面连接,SN120与核心网140之间可以具有用户面连接,也可以不具有用户面连接,其中用S1-U代表用户面连接,用S1-C代表控制面连接。在SN 120与核心网140之间不具有用户面连接时,终端130的数据可以由MN 110在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分流给SN 120。以上MN又可被称为主基站或主接入网设备,SN又可被称为辅基站或辅接入网设备。
在本申请中,终端130可以是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各类设备,例如可以是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处理设备。终端可以经接入网,例如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核心网进行通信,与RAN交换语音和/或数据。该终端可以包括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无线终端、移动终端、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access point,AP)、远程终端(remote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agent)、或用户装备(user device)等。例如,可以包括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智能穿戴式设备等。例如,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设备。还包括受限设备,例如功耗较低的设备,或存储能力有限的设备,或计算能力有限的设备等。例如包括条码、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此外,终端130还可以是无人机设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应用于上述设备中的芯片也可以称为终端。
本申请中的通信系统可以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无线通信系统,或者是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等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移动通信系统、还可以是其他其他下一代(next generation,NG)通信系统等,本申请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中,接入网设备110、接入网设备120可以可以是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所定义的基站。例如,可以是LTE系统中的基站设备,即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B,eNB/eNodeB);还可以是NR系统中的接入网侧设备,包括gNB、传输点(trasmission point,TRP)等。上述接入网设备110或者接入网设备120可以是由集中单元(central unit,CU)与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组成的,其中,CU也可以称为控制单元(control unit),采用CU-DU的结构可以将基站的协议层拆分开,部分协议层的功能放在CU集中控制,剩下部分或全部协议层的功能分布在DU中,由CU集中控制DU。此外,当eNB接入NR的核心网,可以称之为下一代核心网(Next GenaerationCore,NGC)或者5G核心网(5th Generation Core Network,5GC)时,LTE eNB也可以称为eLTE eNB。具体地,eLTE eNB是在LTE eNB基础上演进的LTE基站设备,可以直接连接5G CN,eLTE eNB也属于NR中的基站设备。接入网设备101或接入网设备102还可以是无线端点(wireless terminal,WT),例如接入点(access point,AP)或者接入控制器(accesscontroller,AC),或者其他具有与终端、及核心网通信能力的网络设备,例如,中继设备、车载设备、智能穿戴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网络设备的类型不做限定。
双连接可以在同制式的接入网设备之间实现,如图2(a)所示,在NR单独组网的场景中,MN110与SN120均为NR gNB,MN110与SN120之间存在Xn接口。MN110和NGC之间存在NG接口,至少有控制面连接,可以还有用户面连接;SN120和5GC之间存在NG-U接口,即只可以有用户面连接。其中,NGC可以包括移动性管理功能(core 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function,AMF)网元以及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网元等功能实体。
双连接也可以在异制式接入网设备之间实现,可以称为多制式DC(Multi-RAT DC,MR-DC),MN与SN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radio access tenology,RAT)。例如,可以在LTE和NR联合组网的场景下实现双连接,称为LTE-NR双连接,从而终端可以同时从LTE和NR空口获得无线资源进行数据传输,获得传输速率的增益。LTE-NR双连接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架构,下面分别结合图2(b),图2(c)和图2(d)进行说明。
请参考图2(b),其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LTE-NR双连接场景示意图。如图2(b)所示,LTE eNB作为MN110,NR gNB作为SN120。LTE eNB与NR gNB之间存在X2接口。LTEeNB与LTE系统的演进型分组核心网(evolved Packet Core,EPC)之间存在S1接口,至少有控制面连接,可以还有用户面连接;NR gNB和EPC之间存在S1-U接口,即只可以有用户面连接。可见,在图2(b)所示的场景中,以LTE eNB为锚点,且该LTE eNB接入LTE的核心网。
请参考图2(c),其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LTE-NR双连接场景示意图。其与图2(b)的区别在于,以NR gNB为锚点,且该NR gNB接入NGC,NR gNB作为MN,与NGC之间存在NG接口,可以为终端建立控制面和用户面连接;LTE eNB作为SN,与NGC之间存在NG-U接口,仅建立用户面连接。
请参考图2(d),其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LTE-NR双连接场景示意图。其与图2(b)同样以LTE eNB为锚点,区别在于该LTE eNB接入NGC。即,LTE eNB作为MN,与NGC之间存在NG接口,可以为终端建立控制面和用户面连接;NR gNB作为SN,与NGC之间存在NG-U接口,仅建立用户面连接。
在以上四种场景中,SN和核心网之间也可以不建立用户面连接,而是经由MN传递数据,例如,在下行方向上,终端的数据先到达MN,MN在PDCP层将终端的数据分流给SN,其中分流的数据的形式例如为PDCP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 PDU)。
在双连接中,终端与接入网侧建立的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可以由MN或者SN独立提供,也可由MN和SN同时提供。仅由MN提供时称为主小区组(MasterCell Group,MCG)承载,其中,MCG是指用于为终端提供空口资源的至少一个MN管理的小区;仅由SN提供时称为辅小区组(Secondary Cell Group,SCG)承载,其中,SCG是指用于为终端提供空口资源的至少一个SN管理的小区。此外,同时由MN和SN提供的DRB称为分离承载(split bearer)。
下面结合图3(a)和图3(b)进行说明,图3(a)和图3(b)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连接的无线协议架构示意图。如图3(a)和图3(b)所示,当承载仅由MN提供,即数据流仅由核心网流向MN时,该承载为MCG承载(bearer)。当承载仅由SN提供,即数据流仅由核心网流向SN时,该承载为SCG承载。当承载同时由MN和SN提供,即数据流在MN或SN分流时,该承载为分离承载(split bearer),为了区别起见,在MN分流的可以称为MCG split bearer(如图3(a)),在SN分流的可以称为SCG split bearer(如图3(b))。
根据PDCP实体建立在MN还是SN,DC中的承载又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包括:
终结在MN的MCG承载(MN terminated MCG bearer),终结在MN的SCG承载(MNterminated SCG bearer),终结在MN的split承载(MN terminated split bearer),终结在SN的MCG承载(SN terminated MCG bearer),终结在SN的SCG承载(SN terminated SCGbearer),终结在SN的split承载(SN terminated split bearer),其中,对于终结在MN的承载,PDCP实体建立在MN,与核心网的用户面连接终结在MN;对于终结在SN的承载,PDCP实体建立在SN,与核心网的用户面连接终结在SN。
在终端130与MN110与SN120的双连接通信过程中,若通信环境改变,上述承载类型可以变更。例如原先终端130上的承载为终结在SN的承载,由于SN120通信链路质量变差,终端130可以释放该SN120,将承载变更为终结在MN的承载,即将锚点从SN120迁移至MN110。为了实现上述承载的变更,MN110需要为终端130进行配置,但如果生成完整的配置,信令开销大,通信效率低。
本申请实施例定义接入网到终端的单向通信链路为下行链路,在下行链路上传输的数据为下行数据,下行数据的传输方向称为下行方向;而终端到接入网的单向通信链路为上行链路,在上行链路上传输的数据为上行数据,上行数据的传输方向称为上行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资源也可以称为传输资源,包括时域资源、频域资源、码道资源中的一种或多种,可以用于在上行通信过程或者下行通信过程中承载数据或信令。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理解,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
本申请实施例中出现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出现的第一、第二等描述,仅作示意与区分描述对象之用,没有次序之分,也不表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对设备个数的特别限定,不能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任何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出现的“连接”是指直接连接或者间接连接等各种连接方式,以实现设备间的通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出现的“传输”(transmit/transmission)如无特别说明,是指双向传输,包含发送和/或接收的动作。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传输”包含数据的发送,数据的接收,或者数据的发送和数据的接收。或者说,这里的数据传输包括上行和/或下行数据传输。数据可以包括信道和/或信号,上行数据传输即上行信道和/或上行信号传输,下行数据传输即下行信道和/或下行信号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中出现的业务(service)是指终端从网络侧获取的通信服务,包括控制面业务和/或数据面业务,例如语音业务、数据流量业务等。业务的发送或接收包括业务相关的数据(data)或信令(signaling)的发送或接收。
本申请实施例中出现的“网络”与“系统”表达的是同一概念,通信系统即为通信网络。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和/或接入网设备可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这些步骤或操作仅是示例,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可以执行其它操作或者各种操作的变形。此外,各个步骤可以按照本申请实施例呈现的不同的顺序来执行,并且有可能并非要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全部操作。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用于图1所述的通信系统。该方法包括:
S401:主节点接收来自于辅节点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所述辅节点的释放,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终端在所述辅节点的当前配置。
相应地,辅节点可以确定终端在该辅节点的当前配置,将包含所述当前配置的第一消息发送给主节点。
上述主节点与辅节点可以是不同制式的接入网设备,例如主节点是MeNB,且辅节点是SgNB;也可以是相同制式的接入网设备,例如主节点是MgNB,且辅节点是SgNB。在该辅节点释放之前,终端的承载可以建立在主节点上,也可以建立在辅节点上,从而,主节点与辅节点可以分别为终端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其中,所述终端在所述辅节点的当前配置(current configuration)是指该辅节点被释放前建立在该辅节点的承载的最新配置,也可以称为终端当前在辅节点的配置。其中,建立在该辅节点的承载可以是指终端与该辅节点建立的终结在该辅节点的承载,可以包括PDCP实体建立在该辅节点上的承载。当与该承载相关的配置有更新时,所述当前配置是最新的配置。具体地,所述当前配置可以包括终结在该辅节点的承载的PDCP配置,所述PDCP配置可以例如是上行PDCP序列号长度、下行PDCP序列号长度、丢弃定时器、头压缩配置、重排序定时器、上行分流门限值中的一项或多项。可选地,所述相关配置还包括SDAP配置,所述SDAP配置可以是例如会话标识、是否加上行报头、是否加下行报头、是否配置默认承载、流与承载映射关系中的一项或多项。若终端的数据锚点(anchor)在辅节点侧,即终端的承载为终结在辅节点的承载,经过辅节点的释放流程,锚点将从辅节点侧转移到主节点侧,终端的承载将变更为终结在主节点的承载或者说建立在主节点的承载。
S402:主节点根据所述当前配置,为所述终端生成增量配置(deltaconfiguration)。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主节点确定修改所述当前配置中的全部或部分配置以生成增量配置,相应地,所述增量配置包括修改后的全部或部分配置。具体地,主节点可以确定从辅节点接收到的所述当前配置中是否有可以在终端将与主节点之间建立的终结在主节点的承载中重用的配置参数。对于可以重用的配置参数,主节点无需进行修改,且由于终端在与辅节点的通信中已获取了上述当前配置,并且终端会保留承载的这些配置,所以此时主节点也无需将这些重用的配置参数发送给终端;对于不能重用的配置参数或者说主节点认为要进行修改的配置参数,则主节点对这些配置参数进行修改或者说重新生成配置参数。增量配置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配置方式,即在原配置基础上进行修改,且不需要重新生成所有配置的配置方式。本申请对哪些配置参数可以重用哪些配置参数不能重用不做任何限定,以主节点的判决为准,可以取决于主节点的实现算法。例如,对于PDCP的上行序列号长度/下行序列号长度、丢弃定时器等PDCP配置,如果主节点认为终端在辅节点的原配置可以重用,则可以不用再给终端配置。终端除非从网络侧收到明确的指示去释放这些保留的配置,否则就可以一直保留这些配置。
S403:所述主节点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增量配置。
相应地,终端接收所述增量配置。进而,终端可以执行所述增量配置以及自身存储的其他配置(例如重用的配置),用于进行承载的重配置,包括:终端将其所在的承载从建立在辅节点的承载变更为建立在主节点的承载,或者说锚点从辅节点侧转移到了主节点侧,进而终端可以通过变更后的承载与主节点进行通信,包括从主节点获取数据传输服务。。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在辅节点的释放过程中,主节点从辅节点接收终端在辅节点的当前配置,并根据所述当前配置为终端生成增量配置,而,对于终端的承载从终结在辅节点的承载变更为终结在主节点的承载的场景中,主节点无需为终端生成完整配置,节约信令开销,提升通信效率。
图5-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信令流程示意图,图5-图7中,MN表示主节点,SN表示辅节点,UE表示终端。其中,图5所示实施方式涉及MN触发的SN释放流程;图6-7所示实施方式涉及SN触发的SN释放流程。可以理解,图5-图7所示实施方式是以图4所示的通信方法为基础,对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方法的解释与说明,上文已述内容将不做赘述。
如图5示的通信方法包括:
S501:MN向SN发送辅节点释放请求消息。
其中,所述辅节点释放请求消息也可以称为辅基站释放请求消息,例如可以是SgNB Release Request消息。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显示方式指示SN向MN发送UE在该SN的当前配置。例如,在所述释放请求消息中包含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SN向MN发送UE在所述SN的当前配置。可选地,所述指示信息可以向SN指示MN决定为SN生成增量配置,则SN获取该指示信息后,可以理解MN需要获取UE在SN的当前配置用于生成所述增量配置,从而决定将所述当前配置发送MN;或者,所述指示信息可以直接指示SN向MN发送所述当前配置,则一旦SN获取该指示信息,就可以向MN发送所述当前配置。可选地,该指示信息可以是一个字段,该字段包含一个或多个比特位。例如,该指示信息占用一个比特位,当该比特位为“1”表示SN向MN发送所述当前配置。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隐式方式指示SN向MN发送UE在该SN的当前配置,即所述释放请求消息中可以不包含上述指示信息。例如,SN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向MN发送所述UE当前在SN的配置。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SN可以根据历史上MN对所述当配置的请求情况进行判决,具体地,如果MN在发起辅节点释放请求消息前,已经向SN查询过UE在SN的配置,且SN向MN提供了最新的配置,则表示MN已经获取到了UE在该SN的最新配置,则SN可以决定不向MN发送所述当前配置;反之,若UE在SN的配置有更新或者SN从未向MN提供过该配置,则SN可以决定向MN发送所述当前配置。又例如,SN收到辅节点释放请求消息后就会在相应的辅节点释放确认消息中携带所述所述当前配置。或者SN收到释放请求消息时,就会向MN发送所述当前配置。
S502:SN向MN发送辅节点释放请求确认消息,其中,释放请求确认消息包括UE在该SN的当前配置。
其中,所述辅节点释放请求确认消息也可以称为辅基站释放请求确认消息,例如可以是SgNB Release Request Acknowledge消息。
关于当前配置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内容,不做赘述。
相应地,MN接收所述辅节点释放请求确认消息。
S503:MN根据所述当前配置,为UE生成增量配置。
关于增量配置的定义以及生成方式可以参照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内容,不做赘述。
S504:MN将生成的增量配置发送给UE。
所述增量配置可以包含在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重配置消息中。
相应地,UE接收该增量配置。
S505:UE执行所述增量配置。
具体地,UE可以将所述增量配置用于进行承载的重配置。
S506:UE向MN发送确认消息。
其中,所述确认消息可以是RRC重配置完成消息。通过发送该确认消息,可以指示UE完成了承载的重配置。
通过承载的重配置,UE的承载从建立在SN的承载变更为建立在MN的承载,进而,UE可以通过该建立在MN上的承载与MN进行数据传输。
如图6所示的通信方法包括:
S601:SN向MN发送辅节点释放申请消息。
SN通过发送该辅节点释放申请消息,触发SN释放流程。其中,所述辅节点释放申请消息也可以称为辅基站释放申请(required)消息,例如可以是SgNB release required消息。
所述辅节点释放申请消息中包含UE在该SN的当前配置。关于当前配置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图4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内容,不做赘述。
可选地,SN可以自己决定是否需要向MN发送所述UE在SN的当前配置,参见S301中的相关描述,不做赘述。
相应地,MN接收所述辅节点释放申请消息,获取UE在SN的当前配置。
S602:MN向SN发送辅节点释放确认消息。
若MN同意释放SN,可以向该SN发送该确认消息。其中,所述辅节点释放申请确认消息也可以称为辅基站释放申请确认消息,例如可以是SgNB release requiredacknowledge消息。
S603:MN根据所述当前配置,为UE生成增量配置。
可以理解,S602与S603之间没有执行顺序限制,可以先执行S602再执行S603,也可以先执行S603再执行S602,也可以同时执行S602与S603,本申请对此不做特别限定。
S604:MN将生成的增量配置发送给UE。
S605:UE执行所述增量配置。
S606:UE向MN发送确认消息。
关于S603-S606可以参照S503-S506的相关描述,不做赘述。
在图7所示实施方式中,将SN触发的SN释放流程和MN触发的SN修改流程结合,从而在SN触发SN释放流程时,使MN获得UE在SN上的当前配置。如图7所示,该通信方法包括:
S701:SN向MN发送辅节点释放申请消息。
S702:MN确定为UE生成增量配置。
具体地,MN在收到SN发送的SN释放申请消息后,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获取UE在SN的当前配置,即决定是否需要对当前建立在SN的承载进行增量配置。其中,当前建立在SN的承载包括PDCP实体建立在SN上的承载。如果MN决定获取所述当前配置,则MN可以触发SN修改流程去获取所述当前配置。示例性地,如果承载类型发生变更,例如从终结在SN的承载变更为终结在MN的承载,而MN想要对变更后的承载进行增量配置,则MN决定获取UE在SN的当前配置。
S703:MN向SN发送辅节点修改请求消息。
该辅节点修改请求消息中包括用于请求SN提供UE在该SN的当前配置的指示信息。
所述辅节点修改请求消息也可以称为辅基站修改请求消息,例如SgNBmodification request消息。
S704:SN向MN发送包含所述当前配置的辅节点修改请求确认消息。
具体地,SN基于上述指示信息向MN发送UE在该SN上的当前配置。所述当前配置可以包含在辅节点修改请求确认消息中。所述辅节点修改请求确认消息也可以称为辅基站修改请求确认消息,例如SgNB modification request acknowledge消息。
S705:MN向SN发送辅节点释放确定(confirm)消息。
具体地,MN收到SN发送的SN修改释放确认消息,获得UE当前在SN的配置,并向SN反馈辅节点释放确定消息。其中,辅节点释放确定消息也可以称为辅基站释放确定消息,例如SgNB release confirm消息。
S706:MN根据所述当前配置,为UE生成增量配置。
关于增量配置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本申请其他实施例的相关内容,不做赘述。
可以理解,S705与S706之间没有执行顺序限制,可以先执行S705再执行S706,也可以先执行S706再执行S705,也可以同时执行S705与S706,本申请对此不做特别限定。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S707:MN将生成的增量配置发送给UE。
S708:UE执行所述增量配置。
S709:UE向MN发送确认消息。
关于S707-S709可以参照S504-S506的相关描述,不做赘述。
采用上述通信方法,无论是由MN触发的辅节点释放流程还是SN触发的辅节点释放流程,MN都可以为UE生成增量配置用于进行承载的重配置,从而节约信令开销,提升通信效率,应用场景广泛。
为了提升双连接通信的效率,终端在切换主节点的同时可以保持辅节点不变,即终端的主节点从源(source)主节点切换到目标(target)主节点,且终端的辅节点始终为同一个或者可以理解为源辅节点与目标辅节点为同一个接入网设备。由于辅节点保持不变,辅节点能够识别出目标主节点是为同一个终端建立上下文,即辅节点知道自己被保留,因此可以直接关联上之前的上下文,为终端提供增量配置。但是,如果目标主节点与源主节点的制式不同,例如源主节点为LTE eNB且目标主节点为NR gNB,则目标主节点不能理解源主节点的配置,进而,目标主节点会指示终端进行全配置(fullConfig),收到全配置指示的UE会释放在源辅节点的部分专用配置。因此,若目标辅节点(与源辅节点相同)仅为UE生成增量配置,将导致终端无法与目标辅节点完成配置,影响与目标辅节点的通信过程。
如图8-图9所示,本申请提供了另一种通信方法,可以在切换主节点且保持辅节点不变的场景中,使辅节点为终端生成完整配置,保持终端与辅节点的正常通信。
如图8所示,该通信方法包括:
S801:第一主节点向所述辅节点发送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所述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指示所述辅节点为终端提供完整配置。
对应地,所述辅节点接收所述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为终端生成所述完整配置,并将所述完整配置发送给所述第一主节点。
其中,所述第一主节点与辅节点为终端提供双连接通信服务,第一主节点与辅节点的制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所述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也可以称为辅基站增加请求消息,例如SgNB addition request消息。在本申请中,所述完整配置也可以称为全量配置,可以是指与增量配置相比,终端与接入网设备通信所需要的所有配置。上述辅节点为终端提供的完整配置可以包括辅节点为终端提供的用于终端与该辅节点通信,例如建立终端与该辅节点的承载的各类配置参数,包括小区组配置参数以及无线承载配置参数,其中,小区组配置参数可以包括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配置、媒体接入控制(mediaaccess control,MAC)配置、小区配置等配置参数中的一项或多项,无线承载配置参数可以包括PDCP配置、安全配置、SDAP配置等配置参数中的一项或者多项。
可选地,所述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中包含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辅节点为所述终端提供完整配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可以指示第一主节点确定为终端进行全配置。在本申请中,全配置的流程包括目标主节点向终端发送全配置指示,指示终端释放全部公共配置以及部分公共配置。
S802:所述第一主节点从所述辅节点接收所述完整配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主节点从所述辅节点接收响应于所述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的确认消息,所述确认消息中包含所述完整配置。所述确认消息可以是辅节点/辅基站增加请求确认消息,例如SgNB addition request acknowledge消息。可选地,所述确认消息中还包括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辅节点生成的是完整配置。通过该第二指示信息,第一主节点可以获知该确认消息中包含的配置参数是辅节点为终端生成的完整配置。
可选地,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主节点为终端切换主节点过程中的目标主节点(taeget MN),终端从源主节点(source MN)切换到目标主节点。在该实施方式中,在S801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S800:第一主节点(目标主节点)从第二主节点(源主节点)接收切换请求(handover request)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中包括终端在源主节点的配置、辅节点的标识和所述辅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接口标识。
其中,目标主节点与源主节点的制式不同,目标主节点/源主节点与辅节点的制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所述辅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接口标识可以是UE X2AP ID或者UE XnAP ID,当目标主节点确定保持源辅节点不变时,可以将该接口标识携带于所述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中发给该源辅节点,通过该接口标识,辅节点能够知道当前增加请求是为之前的UE,则保持不变。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目标主节点将从接收到的所述完整配置发送给所述源主节点。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目标主节点为终端生成配置,并将该配置与上述辅节点生成的完整配置通过例如切换请求确认消息一同发送给源主节点,用于源主节点与辅节点之间执行辅节点释放流程。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中包含所述接口标识,以及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目标主节点确定为终端进行全配置。目标主节点确定向终端发送全配置指示,以指示终端释放所有公共配置,源主节点的部分专用配置、以及源主节点的部分专用配置。例如,终端可以释放源主节点/源辅节点的测量配置或SDAP配置。此外,终端可以保留例如MCG的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RNTI,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或MCG的安全配置。其中,全配置指示可以是在主节点从辅节点收到配置之后,与辅节点提供的配置一起发送给终端的。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若目标主节点确定保持辅节点不变,且所述目标主节点确定为终端生成全配置指示,目标主节点可以不向辅节点发送上述接口标识,例如所述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中不包含所述接口标识。具体地,例如在目标主节点不理解源主节点的配置的情况下,当目标主节点确定保留辅节点,且目标主节点上发生了全配置,即目标主节点需要向终端发送全配置指示,。则终端将删除在辅节点的所有配置,此时,目标主节点不向辅节点发送上述接口标识,则该辅节点不知道自己被保留,或者说该辅节点仅能确定其可以作为目标辅节点而不知道自己是源辅节点,因此,辅节点不能直接关联作为源辅节点时的上下文来为终端提供增量配置,而是为终端生成完整配置。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若目标主节点确定保持辅节点不变,且目标主节点侧没有发生全配置,即所述目标主节点不需要向终端发送全配置指示,则目标主节点仍然可以向辅节点发送上述接口标识,例如在所述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中包含所述接口标识,通过该接口标识指示辅节点保持不变。由于终端未收到全配置指示,终端可以不删除在辅基站的配置,因此,在该场景下,辅节点可以仅为终端提供增量配置而不影响辅节点作为目标辅节点与终端的配置过程。可以理解,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可以不包含上述第一指示信息。
可选地,所述目标主节点从所述辅节点接收的包含所述完整配置的确认消息中还可以包括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辅节点被保留。可以理解,上述通信方法除了可以应用于站间切换(inter-MN handover),例如上述主节点切换且保持辅节点不变的场景;也可以适用于站内切换(intra-MN handover),例如如果终端配置了辅助上行(supplementaryuplink,SUL),如果需要删除SUL的配置以进行站内切换,主节点可以通过为终端发送全配置指示,指示终端删除包括所述SUL的配置在内的部分配置,从而,主节点可以从辅节点获取完整配置用于后续通信,不做赘述。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辅节点可以为终端提供完整配置,避免因为辅节点仅提供增量配置而导致的终端无法与辅节点完成配置流程的问题,保持与辅节点的正常通信,提升通信质量。
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信令流程示意图。图9所示实施方式是对图8所示通信方法的进一步解释与说明。如图9所示,MN1表示源主节点(source MN),MN2表示目标主节点(target MN),SN表示辅节点,UE表示终端。
该通信方法包括:
S901:MN1向MN2发送切换请求消息。
所述切换请求消息中包含UE X2AP ID,UE在MN1的配置,以及SN的标识。
S902:MN2向SN发送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
可选地,所述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包括上述UE X2AP ID,以及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SN为UE提供完整配置。具体地,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MN2为UE进行了全配置。MN2可以向UE发送全配置指示,例如1比特指示,从而,UE可以释放在SN的所有配置,以接收并执行从MN2与SN获取的新配置。
可选地,所述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不包含上述UE X2AP ID,以及上述第一指示信息。
关于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的具体描述可以参考S602中的相关内容,不做赘述。
S903:SN为UE生成完整配置。
关于所述完整配置的说明可以参照图8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内容,不做赘述。
S904:SN向MN2发送辅节点增加请求确认消息。
所述辅节点增加请求确认消息包含所述完整配置。
S905:MN2向MN1发送切换请求确认消息。
所述切换确认消息中可以包含所述完整配置以及MN2为UE生成的配置。
其中,所述完整配置可以采用透传的方式,例如封装在一个容器(container)中发送给MN1。
S906:MN1向SN发送辅节点释放请求消息。
MN1获取该辅节点释放请求消息中的所述完整配置以及MN2为UE生成的配置,用于执行SN的释放流程。
S907:SN向MN1发送辅节点释放请求确认消息。
该确认消息成功发送表示该SN的释放流程已完成。关于SN的释放流程可以参照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例如图4-图7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内容,不做赘述。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MN2将所述完整配置包含在为UE生成的切换命令中,将该切换命令发给MN1,再通过MN1将该完整配置发送给UE。从而,UE可以获取所述完整配置,用于进行与MN2/SN的通信过程。.
采用上述通信方法,在切换主节点且保持辅节点不变的场景中,辅节点可以为终端提供完整配置,避免因为辅节点仅提供增量配置而导致的终端无法与辅节点完成配置流程的问题,在主节点切换前后终端始终能够保持与辅节点的正常通信,提升通信质量。
上文详细介绍了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方法的示例。可以理解的是,通信装置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通信装置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例如,可以将各个功能划分为各个功能单元,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对单元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例如,图10所示的通信装置1000中包括处理单元1001与收发单元1002。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通信装置1000用于支持接入网设备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中主节点的功能,例如,收发单元1002可以用于接收来自于辅节点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所述辅节点的释放,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终端在所述辅节点的当前配置;所述处理单元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当前配置,为所述终端生成增量配置;所述收发单元1002还可以用于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增量配置。又例如,处理单元1001通过收发单元1002向辅节点发送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所述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指示所述辅节点为终端提供完整配置;以及处理单元1001通过收发单元1002从所述辅节点接收所述完整配置。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通信装置1000用于支持接入网设备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中辅节点的功能,例如,处理单元1001可以用于通过收发单元1002向主节点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所述辅节点的释放,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终端在所述辅节点的当前配置,所述当前配置用于为所述终端生成增量配置。又例如,处理单元1001通过收发单元1002从第一主节点接收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所述辅节点增加请求消息指示所述辅节点为所述终端提供完整配置,以及处理单元1001通过收发单元1002、向所述第一主节点发送所述完整配置,处理单元1001还可以用于生成所述完整配置。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通信装置1000用于支持终端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中终端/UE的功能,例如,处理单元1001可以用于通过收发单元1002从主节点接收增量配置,所述增量配置为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终端在辅节点的当前配置确定的;所述处理单元1001可以用于执行所述增量配置。又例如,处理单元1001可以用于通过收发单元1002从第一主节点接收完整配置,所述完整配置是由辅节点为所述终端提供,处理单元1001还用于执行所述完整配置。
关于上述通信装置1000的各个功能单元执行的操作的详细描述,例如,可以参照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方法的实施例中终端或接入网设备(主节点/辅节点)的行为,例如图4-图9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内容,不做赘述。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在硬件实现上,可以由一个处理器执行处理单元1001的功能,可以由收发器(发送器/接收器)和/或通信接口执行收发单元1002的功能,其中,处理单元1001可以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终端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终端、基站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功能单元对应的操作。
图11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1100的结构示意图。通信装置1100可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通信方法。该通信装置1100可以是芯片、终端、接入网设备或者其它无线通信设备等。
通信装置1100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101,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101可支持通信装置1000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由接入网设备执行的通信方法,例如图4-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主节点或辅节点执行的方法;或者,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101可支持通信装置1100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由终端执行的方法,例如图4-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由终端(UE)执行的方法。
该处理器110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或者专用处理器。例如,处理器1101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和/或基带处理器。其中,基带处理器可以用于处理通信数据(例如,上文所述第一消息),CPU可以用于实现相应的控制和处理功能,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
进一步的,通信装置1100还可以包括收发单元1105,用以实现信号的输入(接收)和输出(发送)。
例如,通信装置1100可以是芯片,收发单元1105可以是该芯片的输入和/或输出电路,或者,收发单元1105可以是该芯片的通信接口,该芯片可以作为UE或基站或其它无线通信设备的组成部分。
又例如,通信装置1100可以为UE或基站。收发单元1105可以包括收发器或射频芯片。收发单元1105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
可选的,通信装置1100还可以包括天线1106,可以用于支持收发单元1105实现通信装置1100的收发功能。
可选的,通信装置1100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1102,其上存有程序(也可以是指令或者代码)1103,程序1103可被处理器1101运行,使得处理器1101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可选地,存储器1102中还可以存储有数据。可选地,处理器1101还可以读取存储器1102中存储的数据(例如,预定义的信息),该数据可以与程序1103存储在相同的存储地址,该数据也可以与程序1103存储在不同的存储地址。
处理器1101和存储器1102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集成在一起,例如,集成在单板或者系统级芯片(system on chip,SOC)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装置1100是接入网设备或者可用于接入网设备的芯片,该接入网设备可以作为双连接通信中的主节点,收发单元1105中的通信接口可以用于接收来自于辅节点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所述辅节点的释放,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终端在所述辅节点的当前配置;处理器1101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当前配置,为所述终端生成增量配置;收发单元1105中的收发器可以用于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增量配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装置1100是接入网设备或者可用于接入网设备的芯片,该接入网设备可以作为双连接通信中的辅节点,收发单元1105中的通信接口可以用于向主节点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所述辅节点的释放,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终端在所述辅节点的当前配置,所述当前配置用于为所述终端生成增量配置。所述处理器1101可以用于确定所述当前配置,以及生成所述第一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装置1100是终端或者可用于终端的芯片。收发单元1105中的收发器可以用于从主节点接收增量配置,所述增量配置为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终端在辅节点的当前配置确定的,处理器1101可以用于执行所述增量配置。
关于通信装置1100在上述各种可能的设计中执行的操作的详细描述可以参照本申请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内容,不做赘述。
应理解,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1101中的硬件形式的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处理器1101可以是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例如,分立门、晶体管逻辑器件或分立硬件组件。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被处理器1101执行时实现本申请中任一方法实施例所述的通信方法。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
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器1102中,例如是程序1104,程序1104经过预处理、编译、汇编和连接等处理过程最终被转换为能够被处理器1101执行的可执行目标文件。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本申请中任一方法实施例所述的通信方法。该计算机程序可以是高级语言程序,也可以是可执行目标程序。
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是存储器1102。存储器1102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者,存储器1102可以同时包括易失性存储器和非易失性存储器。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在通信装置1100为终端的情况下,图12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1100可适用于图1所示的系统中,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的功能。为了便于说明,图12仅示出了终端的主要部件。
如图12所示,终端1200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控制电路、天线以及输入输出装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用于对整个终端进行控制。例如,处理器生成第一消息,随后通过控制电路和天线发送第一消息。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例如存储通信协议和上述配置信息。控制电路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控制电路和天线一起也可以叫做收发器,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输入输出装置例如是触摸屏、显示屏或键盘,主要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用户输出数据。
当终端开机后,处理器可以读取存储器中的程序,解释并执行该程序所包含的指令,处理程序中的数据。当需要通过天线发送信息时,处理器对待发送的信息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基带信号至射频电路,射频电路将基带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后得到射频信号,并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当承载信息的电磁波(即,射频信号)到达终端时,射频电路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将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信息并对该信息进行处理。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了便于说明,图12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一个处理器。在实际的终端中,可以存在多个处理器和多个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图12中的处理器可以集成基带处理器和CPU的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基带处理器和CPU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处理器,通过总线等技术互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终端可以包括多个基带处理器以适应不同的网络制式,终端可以包括多个CPU以增强其处理能力,终端的各个部件可以通过各种总线连接。基带处理器也可以被称为基带处理电路或者基带处理芯片。CPU也可以被称为中央处理电路或者中央处理芯片。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的功能可以内置在处理器中,也可以以程序的形式存储在存储器中,由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的程序以实现基带处理功能。
在本申请中,可以将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和控制电路视为终端1200的收发单元1201,用于支持终端实现方法实施例中的接收功能,或者,用于支持终端实现方法实施例中的发送功能。将具有处理功能的处理器视为终端1200的处理单元1202。如图12所示,终端1200包括收发单元1201和处理单元1202。收发单元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可选地,可以将收发单元1201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1201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1201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接收单元也可以称为接收机、输入口、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处理器1202可用于执行存储器存储的程序,以控制收发单元1201接收信号和/或发送信号,完成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的功能。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收发单元1201的功能可以考虑通过收发电路或者收发专用芯片实现。
其中,处理器1202可以执行图10所示的通信装置1000中的处理单元1001或者图11所示的通信装置1100中的处理器1101的功能;收发单元1201可以执行图10所示的通信装置1000中的收发单元1002或者图11所示的通信装置1100中的收发单元1105的功能,不做赘述。
在通信装置1100为接入网设备的情况下,图1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接入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接入网设备例如可以为基站。如图13所示,该基站可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系统中,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主节点或者辅节点的功能。基站130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射频单元,如远端射频单元(remote radio unit,RRU)1301和至少一个基带单元(basebandunit,BBU)1302。其中,BBU1302可以包括DU,也可以包括DU和CU。
RRU1301可以称为收发单元、收发机、收发电路或者收发器,其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天线13013和射频单元13012。RRU1301主要用于射频信号的收发以及射频信号与基带信号的转换,例如用于支持基站实现方法实施例中的接入网设备的发送功能和接收功能。BBU1302主要用于进行基带处理,对基站进行控制等。RRU1301与BBU1302可以是物理上设置在一起的,也可以物理上分离设置的,即分布式基站。
BBU1302也可以称为处理单元,主要用于完成基带处理功能,如信道编码,复用,调制,扩频等等。例如,BBU1302可以用于控制基站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关于接入网设备的操作流程。
BBU1302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单板构成,多个单板可以共同支持单一接入指示的无线接入网(例如5G网),也可以分别支持不同接入制式的无线接入网(如LTE网和5G网)。BBU1302还包括存储器13021和处理器13022,存储器13021用于存储必要的指令和数据。例如,存储器13021存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各种信息。处理器13022用于控制基站进行必要的动作,例如,用于控制基站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操作流程。存储器13021和处理器13022可以服务于一个或多个单板。也就是说,可以每个单板上单独设置存储器和处理器。也可以是多个单板共用相同的存储器和处理器。此外每个单板上还可以设置有必要的电路。
其中,BBU1302可以执行图10所示的通信装置1000中的处理单元1001或者图11所示的通信装置1100中的处理器901的功能;RRU1301可以执行图10所示的通信装置1000中的收发单元1002或者图11所示的通信装置1100中的收发单元1105的功能,不做赘述。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以及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作为主节点,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作为辅节点。
可选地,所述通信系统还包括终端,所述终端可以与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以及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信。关于该通信系统中各设备的功能可以参照本申请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不做赘述。
本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提供的各实施例的描述可以相互参照,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例如关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各装置、设备的功能以及执行的步骤可以参照本申请方法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各方法实施例之间、各装置实施例之间也可以互相参考、结合或引用。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方法实施例的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另外,各单元之间的耦合或各个组件之间的耦合可以是直接耦合,也可以是间接耦合,上述耦合包括电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连接。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和/或网络设备可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这些步骤或操作仅是示例,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执行其它操作或者各种操作的变形。此外,各个步骤可以按照本申请实施例呈现的不同的顺序来执行,并且有可能并非要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全部操作。

Claims (35)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节点接收来自于辅节点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所述辅节点的释放,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终端在所述辅节点的当前配置;
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当前配置,为所述终端生成增量配置;
所述主节点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增量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前配置包括:终结在所述辅节点的承载的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DCP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前配置还包括:所述终结在所述辅节点的承载的业务数据适配协议SDAP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为辅节点释放请求确认消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节点接收所述第一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节点向所述辅节点发送辅节点释放请求消息,所述辅节点释放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辅节点向所述主节点发送所述当前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辅节点释放请求消息中包括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辅节点向所述主节点发送所述当前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为辅节点释放申请消息。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当前配置,为所述终端确定增量配置包括:
所述主节点确定修改所述当前配置中的全部或部分配置,所述增量配置包括修改后的全部或部分配置。
9.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辅节点向主节点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所述辅节点的释放,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终端在所述辅节点的当前配置,所述当前配置用于为所述终端生成增量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前配置包括:终结在所述辅节点的承载的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DCP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前配置还包括:所述终结在所述辅节点的承载的业务数据适配协议SDAP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为辅节点释放请求确认消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辅节点从所述主节点接收辅节点释放请求消息,所述辅节点释放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辅节点向所述主节点发送所述当前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辅节点释放请求消息中包括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辅节点向所述主节点发送所述当前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9-11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为辅节点释放申请消息。
16.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主节点,所述装置包括:
收发单元,用于接收来自于辅节点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所述辅节点的释放,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终端在所述辅节点的当前配置;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当前配置,为所述终端生成增量配置;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增量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前配置包括:终结在所述辅节点的承载的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DCP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前配置还包括:所述终结在所述辅节点的承载的业务数据适配协议SDAP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6-18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为辅节点释放请求确认消息。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向所述辅节点发送辅节点释放请求消息,所述辅节点释放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辅节点向所述主节点发送所述当前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节点释放请求消息中包括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辅节点向所述主节点发送所述当前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17-21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为辅节点释放申请消息。
23.根据权利要求17-22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确定修改所述当前配置中的全部或部分配置,所述增量配置包括修改后的全部或部分配置。
24.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辅节点,所述装置包括:
收发单元,用于向主节点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所述辅节点的释放,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终端在所述辅节点的当前配置,所述当前配置用于为所述终端生成增量配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前配置包括:终结在所述辅节点的承载的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DCP配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前配置还包括:所述终结在所述辅节点的承载的业务数据适配协议SDAP配置。
27.根据权利要求24-26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为辅节点释放请求确认消息。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从所述主节点接收辅节点释放请求消息,所述辅节点释放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辅节点向主节点发送所述当前配置。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节点释放请求消息中包括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辅节点向所述主节点发送所述当前配置。
30.根据权利要求24-26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为辅节点释放申请消息。
31.一种通信装置,包括与存储器耦合的处理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以使得接入网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32.一种通信装置,包括与存储器耦合的处理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以使得接入网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9-15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33.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4.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9-15任一所述的方法。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系统,还包括:终端,所述终端用于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以及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信。
CN201910348522.3A 2019-04-28 2019-04-28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及通信系统 Active CN1118669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48522.3A CN111866963B (zh) 2019-04-28 2019-04-28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及通信系统
AU2020265942A AU2020265942B2 (en) 2019-04-28 2020-04-18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CT/CN2020/085471 WO2020221032A1 (zh) 2019-04-28 2020-04-18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及通信系统
EP20799067.2A EP3952447A4 (en) 2019-04-28 2020-04-18 COMMUNICA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A
US17/511,786 US20220053598A1 (en) 2019-04-28 2021-10-27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48522.3A CN111866963B (zh) 2019-04-28 2019-04-28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及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6963A true CN111866963A (zh) 2020-10-30
CN111866963B CN111866963B (zh) 2021-12-31

Family

ID=72965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48522.3A Active CN111866963B (zh) 2019-04-28 2019-04-28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及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53598A1 (zh)
EP (1) EP3952447A4 (zh)
CN (1) CN111866963B (zh)
AU (1) AU2020265942B2 (zh)
WO (1) WO202022103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16194A (zh) * 2020-12-10 2021-04-06 上海微波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 通信系统中的多连接节点失效时的快速恢复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85516A (zh) * 2012-12-28 2015-09-02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无线电通信系统、无线电站、无线电终端、通信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5451364A (zh) * 2014-08-07 2016-03-30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双连接系统的特殊辅小区开启/关闭的方法和基站
WO2016112970A1 (en) * 2015-01-14 2016-07-21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Efficient secondary cell group change procedure for dual connectivity
CN106063360A (zh) * 2014-03-28 2016-10-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承载管理装置、方法以及通信系统
CN106538034A (zh) * 2014-08-07 2017-03-22 Lg 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scg改变过程期间去激活s小区的方法及其设备
CN106941733A (zh) * 2016-01-04 2017-07-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双连接中实现重配置的方法、主服务基站及辅服务基站
CN107113904A (zh) * 2014-08-04 2017-08-2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双连接移动通信网中的信令
EP3413625A1 (en) * 2017-06-07 2018-12-12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handling secondary cell group configuration in secondary node change
CN109150451A (zh) * 2017-06-16 2019-0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网络节点和无线接入网系统
CN109151870A (zh) * 2017-06-16 2019-0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US20190053292A1 (en) * 2017-08-09 2019-02-14 Nokia Technologies Oy Asymmetric Capability Coordination in Dual Connectivity
US20190059124A1 (en) * 2017-08-17 2019-02-21 Htc Corpo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a Bearer Type Change for a Radio Bearer
CN109391951A (zh) * 2017-08-02 2019-02-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承载类型变换的方法和设备
CN109547176A (zh) * 2017-08-11 2019-03-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19227B1 (ko) * 2013-07-05 2021-02-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스몰 셀에 대하여 데이터를 전달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KR102385719B1 (ko) * 2016-08-09 2022-04-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사용자 평면 동작을 관리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8633018B (zh) * 2017-03-23 2024-02-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配置方法、装置及系统
EP3589069B1 (en) * 2017-03-25 2021-09-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procedure for lte/nr interwork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9246844B (zh) * 2017-06-16 2022-07-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及系统
CN116367249A (zh) * 2017-08-10 2023-06-30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切换服务小区的方法及装置
EP3695557B1 (en) * 2017-10-09 2021-09-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 master node, a secondary node and methods performed therein
JP7065183B2 (ja) * 2017-11-16 2022-05-11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En-dcにおけるフルrrc設定
EP3534651A1 (en) * 2018-02-15 2019-09-04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ing wireless device information
EP3934150A1 (en) * 2018-05-15 2022-01-05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Multiple active bandwidth parts
EP3573420B1 (en) * 2018-05-21 2023-07-05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Failure detection and recovery for multiple active resources
EP3598806A1 (en) * 2018-07-19 2020-01-22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ing a power saving state
CN113424651B (zh) * 2019-02-11 2024-05-28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主节点执行的主小区组失败处理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85516A (zh) * 2012-12-28 2015-09-02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无线电通信系统、无线电站、无线电终端、通信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6063360A (zh) * 2014-03-28 2016-10-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承载管理装置、方法以及通信系统
CN107113904A (zh) * 2014-08-04 2017-08-2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双连接移动通信网中的信令
CN106538034A (zh) * 2014-08-07 2017-03-22 Lg 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scg改变过程期间去激活s小区的方法及其设备
CN105451364A (zh) * 2014-08-07 2016-03-30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双连接系统的特殊辅小区开启/关闭的方法和基站
WO2016112970A1 (en) * 2015-01-14 2016-07-21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Efficient secondary cell group change procedure for dual connectivity
CN106941733A (zh) * 2016-01-04 2017-07-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双连接中实现重配置的方法、主服务基站及辅服务基站
EP3413625A1 (en) * 2017-06-07 2018-12-12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handling secondary cell group configuration in secondary node change
CN109150451A (zh) * 2017-06-16 2019-0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网络节点和无线接入网系统
CN109151870A (zh) * 2017-06-16 2019-0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CN109391951A (zh) * 2017-08-02 2019-02-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承载类型变换的方法和设备
US20190053292A1 (en) * 2017-08-09 2019-02-14 Nokia Technologies Oy Asymmetric Capability Coordination in Dual Connectivity
CN109547176A (zh) * 2017-08-11 2019-03-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和装置
US20190059124A1 (en) * 2017-08-17 2019-02-21 Htc Corpo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a Bearer Type Change for a Radio Bearer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3GPP: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Access Network;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and NR; Multi-connectivity", 《3GPP TS 37.340 V15.3.0》 *
ERICSSON: "R3-184066 "Data forwarding aspects for DC bearer type change and QoS flow offloading"", 《3GPP TSG_RAN\WG3_IU》 *
HUAWEI, HISILICON: "Delta configuration support for SN release", 《3GPP TSG-RAN WG2 MEETING#106 R2-1907513》 *
HUAWEI, HISILICON: "TP to 37.340 for NR-NR DC", 《3GPP TSG-RAN WG2 103 R2-1811712》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16194A (zh) * 2020-12-10 2021-04-06 上海微波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 通信系统中的多连接节点失效时的快速恢复方法及系统
CN112616194B (zh) * 2020-12-10 2022-11-29 上海微波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 通信系统中的多连接节点失效时的快速恢复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221032A1 (zh) 2020-11-05
AU2020265942B2 (en) 2023-01-12
EP3952447A1 (en) 2022-02-09
AU2020265942A1 (en) 2021-11-25
US20220053598A1 (en) 2022-02-17
CN111866963B (zh) 2021-12-31
EP3952447A4 (en) 2022-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26906A1 (zh)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及通信系统
KR102284529B1 (ko) 통신 방법 및 통신 장치
RU2767981C2 (ru) Способ обработки информации и соответству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CN109392025B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数据传输装置
KR20200098686A (ko) 통신 방법, 디바이스 및 시스템
CN113746585B (zh) 授时方法和通信装置
EP3474601A1 (e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a protocol data unit session and a network slice
CN111726824B (zh) 测量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836220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CN116250282A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13810964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CN113747605B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1866963B (zh)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及通信系统
CN114342468B (zh) 信息更新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6057998A (zh) 一种通信方法、设备和装置
CN111757347B (zh) 确定承载类型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3518397A (zh) 一种测量方法和装置
EP4132035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1757395B (zh) 信息传输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0913507B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13727368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4698145A (zh) 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14631392A (zh) 在无线电接入技术之间切换数据传输以进行早期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14095978B (zh) 一种配置终端设备的方法及设备
CN111866906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