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42042B - 一种通过表面预湿润提高涂层厚度的生产系统和涂布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过表面预湿润提高涂层厚度的生产系统和涂布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42042B
CN111842042B CN202010547703.1A CN202010547703A CN111842042B CN 111842042 B CN111842042 B CN 111842042B CN 202010547703 A CN202010547703 A CN 202010547703A CN 111842042 B CN111842042 B CN 1118420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ting
area
density
dripping
pro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4770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42042A (zh
Inventor
詹杰民
林凯
苏炜
李熠华
罗莹莹
路天栋
胡文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Yat Sen University
Magneti Marelli Automobile Lighting Fo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 Yat Sen University
Magneti Marelli Automobile Lighting Fo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 Yat Sen University, Magneti Marelli Automobile Lighting Fo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 Yat Se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54770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4204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8420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420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420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420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9/00Apparatus or plant for applying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surfaces by means not covered by any preceding group, or in which the means of applying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is not important
    • B05C9/08Apparatus or plant for applying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surfaces by means not covered by any preceding group, or in which the means of applying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is not important for applying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and performing an auxiliary operation
    • B05C9/14Apparatus or plant for applying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surfaces by means not covered by any preceding group, or in which the means of applying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is not important for applying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and performing an auxiliary operation the auxiliary operation involving heating or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05C1/00 - B05C9/00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05C1/00 - B05C9/00
    • B05C11/10Storage, supply or control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Recovery of excess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 B05C11/1036Means for supplying a selected one of a plurality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or several in selected proportions, to the applying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05C1/00 - B05C9/00
    • B05C11/10Storage, supply or control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Recovery of excess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 B05C11/1039Recovery of excess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Controlling mean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1/00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1/36Successively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e.g. without intermediate treatment
    • B05D1/38Successively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e.g. without intermediate treatment with intermediate treatment

Landscapes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表面涂层涂布领域,公开了一种通过表面预湿润提高涂层厚度的生产系统,包括用于将涂布产品放置到传送带的上料房、第一涂布区、第一滴干区、第二涂布区、第二滴干区、固化区;上述区域通过传送带顺序连接;所述第一涂布区、第二涂布区内分别设有第一涂布机、第二涂布机;所述第一滴干区、第二滴干区用于涂布产品的滴干流平;所述固化区能使涂布产品上的涂层完全干透;所述上料房内设有涂布产品传输带。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表面预湿润提高涂层厚度的生产系统和涂布方法,能在复杂三维产品表面形成均匀高厚度和表面平整无褶皱的涂层。

Description

一种通过表面预湿润提高涂层厚度的生产系统和涂布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表面涂层涂布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通过表面预湿润提高涂层厚度的生产系统和涂布方法。
背景技术
帘式涂层涂布技术是一种通过帘式涂布设备对产品表面形成涂层的表面处理工业技术。与其他涂布工业技术相比,具有高速生产、高效利用涂料、造价相对较低、涂料浪费少,附带表面清洁功能等优点,特别地,对于一些表面复杂程度不高和厚度要求不高的产品往往使用该技术进行涂布。然而,由于帘式涂布技术是分离式涂布,涂料在接触产品前是自由落体状态,落到产品表面后也只在重力控制下流动,因此往往要求使用较低密度的涂料而保证涂料流动的均匀性,避免由于高密度造成的流动停滞或褶皱现象,低密度(或固含量)涂料的使用也直接导致了涂料固化后的涂层厚度的低下。
特别对于在一些三维产品表面完成高厚度的涂层,现有技术是直接在三维产品表面上一次完成涂布一层有一定固含量的涂料形成涂层。为提高涂层的厚度,唯一的方法是直接提高所涂布涂料的密度(提高固含量,降低溶剂比例),以保证溶剂挥发后剩余的成分更多,从而形成高的膜厚。但提高了涂料密度后,涂料的粘性提高,流动性下降,表面张力提高,从而与产品的固体表面的“固液”接触角变小。在这种高密度情况下,很难对复杂的三维产品表面进行顺利的“润湿”,从而引起流动停止过早,流动中形成涡流等问题,宏观上表现为涂层“褶皱”“泪痕”、涂料“堆积”等问题。所以,原有的技术上,高膜厚和平整的三维产品涂层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因此,如何在复杂三维产品表面均匀平整地涂布,又能保证最终涂层的高厚度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不足),提供一种通过表面预湿润提高涂层厚度的生产系统,能在复杂三维产品表面形成均匀高厚度和表面平整无褶皱的涂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表面预湿润提高涂层厚度的涂布方法。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通过表面预湿润提高涂层厚度的生产系统,包括用于将涂布产品放置到传送带的上料房、第一涂布区、第一滴干区、第二涂布区、第二滴干区、固化区;上述区域通过传送带顺序连接;所述第一涂布区、第二涂布区内分别设有第一涂布机、第二涂布机;所述第一滴干区、第二滴干区用于涂布产品的滴干流平;所述固化区能使涂布产品上的涂层完全干透;所述上料房内设有涂布产品传输带。所述第一滴干区、第二滴干区内可安装烘干机、吹风机等设备或通过自然风将涂层表层的溶剂挥发,使其表面滴干流平。所述固化区包括热干室、紫外线光固化区、产品冷却区,通过传送带顺序连接,所述热干室通过传送带与第二滴干区连接。所述热干室内设置有红外线加热灯管,所述的紫外线光固化区内设有紫外线灯管,通过红外线加热灯管对涂料中的溶剂进行完全蒸发,通过紫外线灯管进行涂料光固化。所述产品冷却区可设有冷风机或其它降温设备或自然风对涂布完成的涂布产品进行冷却。所述上料房内可人工或机械将涂布产品传输带上的涂布产品放置在传送带上,由传送带传送至第一涂布区内由第一涂布机进行一次涂布,经第一滴干区进行滴干流平和挥发,再传送至第二涂布区由第二涂布机进行二次涂布,经第二滴干区进行滴干流平和挥发,形成高厚度涂层,再经热干室对涂料中的溶剂进行完全蒸发,经紫线光固化区进行涂料光固化,经产品冷却区进行降温冷却。通过两次涂布和滴干,可以有效解决在三维产品表面涂布高厚度涂层存在的“褶皱”“泪痕”等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涂布区内涂料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涂布区内涂料密度。所述第一涂布区涂料密度控制在0.850g/cm3至0.865g/cm3之间,所述第二涂布区涂料密度控制在0.875g/cm3至0.890g/cm3之间。首先使用较低密度的涂料在产品表面涂布一层薄的涂料层,同时低密度的涂料由于其较大的“固液”界面接触角,可保证其有较好的三维适应性而均匀无褶皱地润湿铺展在产品表面;然后,使用较高密度的涂料在已经形成的薄涂料层上再涂布一层厚的涂料层,虽然高密度的涂料与固体产品表面有较小的“固液”接触角,不利于涂料的润湿和均匀铺展,但是由于产品表面经过第一次涂布后已经形成了薄的涂料层,使高密度的涂料只与薄涂料层接触,从较小的“固液”接触角改变为较大的“液液”接触角,有利于高密度的涂料在薄涂料层上有较好的三维适应性而均匀无褶皱地润湿铺展,与原有薄涂料层叠加形成高厚度的厚涂料层。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滴干区、第二滴干区内设有空气处理单元;所述空气处理单元包括温湿度感应器、与温湿度感应器相连接的第一中央控制器、分别与第一中央控制器连接的发热管、冷却水盘管、离子式喷雾器。通过温湿度感应器对第一滴干区、第二滴干区内的温度、湿度进行监测,第一中央控制器获得了该区域的实时温湿度信息。经过分析后,第一中央控制器将分别发送启停信号到空气处理单元中的发热管(升温),冷却水盘管系统阀门(降温),离子式喷雾系统(加湿),冷却水盘管系统阀门(除湿),从而保证经过空气处理单元送到第一滴干区、第二滴干区内的空气保持在设定的温湿度值;保证可对涂布后的涂料流动和铺展的快慢及溶剂挥发的快慢程度进行控制,以达到涂布层厚度均匀和重复性良好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涂料被涂布在产品上后,涂料中溶剂的挥发所需时间根据流动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而设置,因为在涂层停止所有流动(包括微观的流动)达到稳定状态前,不能进入下一个工艺流程。如果在第一次涂布后,涂料中溶剂未挥发完成且涂层未达到稳定状态前若进行第二次涂布,第一次涂布的涂层将被第二涂布的涂料冲刷掉,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两个滴干区设置温湿度控制措施,将能更有效地控制涂料中溶剂挥发的程度,保证挥发的状态不受外界温湿度差异影响;也可以进行人工干预,以保证产品不同外形设计而导致的溶剂挥发效率差异可以通过不同的温湿度设定而得到补偿。通过空气处理单元对空间内流动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智能控制来较好地控制滴干的时间,相对于人工的判断更准确可靠。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涂布区、第二涂布区内设有密度控制单元;所述密度控制单元包括密度计、与密度计相连接的第二中央控制器、分别与第二中央控制器相连接的固含量罐和溶剂罐。第二中央器收集来自密度计的密度设定和实时监控的涂料密度信息,输出信号到在固含量罐和溶剂罐,由此调节固含量罐和溶剂罐上的阀门,得以自动控制纯涂料和溶剂的比例,从而保证了涂布用的涂料一直保持在设定的密度值,从而精确控制所涂布涂料的密度,通过对第一涂布区及第二涂布区涂料密度的控制,使涂布涂层的涂料产品在产品表面形成均匀的高厚度涂层,且涂层表面平整不皱褶。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涂布机涂布完行进方向下方及第一滴干区的下方设有第一收集托盘;所述的第二涂布机涂布完行进方向下方及第二滴干区的下方设有第二收集托盘。涂布产品在第一涂布区或第二涂布区经涂布机涂布后,涂料滴落,再分别到第一滴干区、第二滴干区的过程中,还会有多余涂料继续滴落,在所述的第一涂布机涂布完行进方向下方及第一滴干区的下方设有第一收集托盘;所述的第二涂布机涂布完行进方向下方及第二滴干区的下方设有第二收集托盘能够将滴落的涂料进行回收利用,既可以避免涂料的浪费,又能解决涂料随处滴落清洗麻烦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涂布机和第二涂布机正下方分别设有第一防溅垫层、第二防溅垫层;所述的第一防溅垫层和第一收集托盘在俯视方向上为在同一平面相连接;所述的第二防溅垫层和第二收集托盘在俯视方向上也为在同一平面相连接。涂布产品在涂布过程中有多余的涂料滴落,在重力作用下直接滴落在地面上,在与地面接触时反弹造成部分涂料滴飞溅,在第一涂布机、第二涂布机下方分别设有第一防溅垫层、第二防溅垫层可以避免涂布过程中多余涂料滴落到地面到处飞溅而造成的清洁麻烦的问题。
一种基于上述生产系统来通过表面预湿润提高涂层厚度的涂布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在第一涂布区使用低密度涂料对涂布产品进行预湿润涂布;
B.将步骤A中进行预湿润涂布的涂布产品放置在第一滴干区内对预湿润涂层进行滴干和流平,以形成均匀平整的预湿润涂层;
C.在第二涂布区对步骤B所得的涂布产品使用高密度涂料在预湿润涂层上进行高厚度涂布;
D.将步骤C中进行高密度涂布的涂布产品放置在第二滴干区内对高厚度涂层进行滴干和流平,以形成均匀平整的高厚度涂层;
所述滴干和流平时间总共为4至7分钟,所述第一滴干区、第二滴干区内温度设定为20℃至24℃,湿度设定为35%至45%RH。
首先的第一涂布区使用较低密度的涂料在产品表面涂布一层薄的涂料层,同时低密度的涂料由于其较大的“固液”界面接触角,可保证其有较好的三维适应性而均匀无褶皱地润湿铺展在产品表面;然后产品进入第一滴干区,在第一滴干区内,之前形成的涂料层中的溶剂成分将不断挥发,挥发的速度和程度由第一滴干区内的空气处理单元控制,最后涂料层的粘度提高,微观流动停止,从而形成稳定和厚度均匀的涂料层;然后,在第二涂布区内使用较高密度的涂料在已经形成的薄涂料层上再涂布一层厚的涂料层,虽然高密度的涂料与固体产品表面有较小的“固液”接触角,不利于涂料的润湿和均匀铺展,但是由于产品表面经过第一次涂布后已经形成了薄的涂料层,使高密度的涂料只与薄涂料层接触,从较小的“固液”接触角改变为较大的“液液”接触角,有利于高密度的涂料在薄涂料层上有较好的三维适应性而均匀无褶皱地润湿铺展,与原有薄涂料层叠加形成高厚度的厚涂料层;最后,产品进入第二滴干区,如第一滴干区功能一致,通过空气处理单元控制第二次涂布后涂料层中溶剂成分的挥发,使第二层涂料层停止微观流动和稳定,从而完成完整的两次涂布过程。经过上述的涂布过程涂布的产品表面具有均匀的高厚度涂层且涂层表面平整。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A中的低密度涂料的密度为0.85g/cm3,其中固含量30%,溶剂含量70%;所述步骤C中的高密度涂料的密度为0.89g/cm3,其中固含量45%,溶剂含量55%。在该密度限定下的涂料涂布出来的产品涂层在表面均匀度及平整性方面均有较好效果。所述步骤B中的预湿润涂层厚度为2~3μm,所述步骤D中的预湿润涂层厚度为9~12μm。
进一步地,所述的固含量为光固化树脂,所述的溶剂为异丙醇。
进一步地,还可在本发明所述的通过表面预湿润提高涂层厚度的生产系统中通过不断增加涂布区和滴干区来达到继续提高涂层厚度的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在复杂的三维产品表面状况下,首先通过低密度的预湿润涂布,由于低密度的涂料具有较大的“固液”接触角,保证了可在固体产品表面容易形成均匀无褶皱的薄涂层;然后,使用高密度的涂料涂布在薄涂层上,由于高密度涂料和薄涂层的接触角为“液液”接触角,角度较大,便于高密度涂料在薄涂层上的湿润铺展,形成均匀无褶皱的高厚度涂层,叠加于原来薄涂层上,经两次涂布的产品表面具有均匀的高厚度涂层且涂层表面平整不皱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生产系统平面布置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涂布机或第二涂布机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涂布机或第二涂布机结构主视图。
附图中标记为:1-第一涂布机,2-第一收集托盘,3-第二收集托盘,4-第二涂布机,a-涂布产品传输带,b-上料房,c-第一涂布区,d-第一滴干区,e-第二涂布区,f-第二滴干区,g-热干室,h-紫外线光固化区,i-产品冷却区,j-涂料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通过表面预湿润提高涂层厚度的生产系统,包括用于将涂布产品放置到传送带的上料房、第一涂布区、第一滴干区、第二涂布区、第二滴干区、固化区;上述区域通过传送带顺序连接;所述第一涂布区、第二涂布区内分别设有第一涂布机、第二涂布机;所述第一滴干区、第二滴干区用于涂布产品的滴干流平;所述固化区能使涂布产品上的涂层完全干透;所述上料房内设有涂布产品传输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固化区包括热干室、紫外线光固化区、产品冷却区,通过传送带顺序连接,所述热干室通过传送带与第二滴干区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生产系统内还包括涂料房j;所述第一涂布区c与第二涂布区e分别设有第一涂布机1、第二涂布机4;所述涂料房j的涂料直接输送到第一涂布机1及第二涂布机4内;所述第一涂布机1及第二涂布机4用于涂布产品表面的涂料涂布;所述第一涂布机1正下方前进方向及第一滴干区d的下方设有第一收集托盘2,所述第二涂布机4正下方前进方向及第二滴干区d的下方设有第二收集托盘3。用于收集滴落的涂料,并进行回收利用。所述第一涂布机1与第二涂布机4大小型号完全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滴干区d及第二滴干区f内均设有空气处理单元,通过控制所述区域内流动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来控制涂层滴干和挥发效果。所述空气处理单元包括温湿度感应器、与温湿度感应器相连接的第一中央控制器、分别与第一中央控制器连接的发热管、冷却水盘管、离子式喷雾器。通过温湿度感应器对第一滴干区d、第二滴干区f内的温度、湿度进行监测,第一中央控制器获得了该区域的实时温湿度信息。经过分析后,第一中央控制器将分别发送启停信号到空气处理单元中的发热管(升温),冷却水盘管系统阀门(降温),离子式喷雾系统(加湿),冷却水盘管系统阀门(除湿),从而保证经过空气处理单元送到第一滴干区d、第二滴干区f内的空气保持在设定的温湿度值;保证可对涂布后的涂料流动和铺展的快慢及溶剂挥发的快慢程度进行控制,以达到涂布层厚度均匀和重复性良好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涂料被涂布在产品上后,涂料中溶剂的挥发所需时间根据流动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而设置,因为在涂层停止所有流动(包括微观的流动)达到稳定状态前,不能进入下一个工艺流程。如果在第一次涂布后,涂料中溶剂未挥发完成且涂层未达到稳定状态前若进行第二次涂布,第一次涂布的涂层将被第二涂布的涂料冲刷掉,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两个滴干区设置温湿度控制措施,将能更有效地控制涂料中溶剂挥发的程度,保证挥发的状态不收外界温湿度差异影响;也可以进行人工干预,以保证产品不同外形设计而导致的溶剂挥发效率差异可以通过不同的温湿度设定而得到补偿。通过空气处理单元对空间内流动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智能控制来较好地控制滴干的时间,相对于人工的判断更准确可靠。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涂布区、第二涂布区内设有密度控制单元。所述密度控制单元包括密度计、与密度计相连接的第二中央控制器、分别与第二中央控制器相连接的固含量罐和溶剂罐。第二中央器收集来自密度计的密度设定和实时监控的涂料密度信息,输出信号到在固含量罐和溶剂罐,由此调节固含量罐和溶剂罐上的阀门,得以自动控制纯涂料和溶剂的比例,从而保证了涂布用的涂料一直保持在设定的密度值,从而精确控制所涂布涂料的密度,通过对第一涂布区c及第二涂布区e涂料密度的控制,使涂布涂层的涂料产品在产品表面形成均匀的高厚度涂层,且涂层表面平整不皱褶。通过对第一涂布区c及第二涂布区e涂料密度的控制,使涂布涂层的涂料产品在产品表面形成均匀的高厚度涂层,且涂层表面平整不皱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涂布机1和第二涂布机4正下方分别设有第一防溅垫层、第二防溅垫层;所述的第一防溅垫层和第一收集托盘2在俯视方向上为在同一平面相连接;所述的第二防溅垫层和第二收集托盘3在俯视方向上也为在同一平面相连接。涂布产品在涂布过程中有多余的涂料滴落,在重力作用下直接滴落在地面上,在与地面接触时反弹造成部分涂料滴飞溅,在第一涂布机1、第二涂布机2下方分别设有第一防溅垫层、第二防溅垫层可以避免涂布过程中多余涂料滴落到地面到处飞溅而造成的清洁麻烦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涂布产品经涂布产品传输带a传送至上料房b,将涂布产品放置在上料房b内的链条上,传送至第一涂布区c,涂料房j密度控制单元将配制的低密度涂料输送至第一涂布机1,在涂布产品表面进行预湿润涂布,再经传送带输送至第一滴干区d,预湿润涂布涂层进行滴干和挥发,滴干完成后进入第二涂布区e,涂料房j密度控制系统将配制的高密度涂料输送至第二涂布机4,在预湿润涂布层上进行高厚度涂布,再经传送带输送至第二滴干区f,高厚度涂布涂层进行滴干和挥发,滴干完成后进入热干室g,将溶剂挥发,再传送至紫外线光固化区h进行光固化后进入产品冷却区i进行降温冷却即可。
实施例2
一种通过表面预湿润提高涂层厚度的涂布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在第一涂布区c使用密度为0.850g/cm3,其中光固化树脂30%,异丙醇70%的涂料对涂布产品进行预湿润涂布;
B.将步骤A中进行预湿润涂布的涂布产品放置在第一滴干区d内对预湿润涂层进行滴干和流平,滴干流平时间为5分钟,滴干区域温度设定为22℃,湿度设定为40%RH,以形成均匀平整的预湿润涂层;
C.在第二涂布区e对步骤B所得的涂布产品使用密度为0.890g/cm3,其中光固化树脂45%,异丙醇55%的涂料在预湿润涂层上进行高厚度涂布;
D.将步骤C中进行高密度涂布的涂布产品放置在第二滴干区f内对高厚度涂层进行滴干和流平,滴干流平时间为5分钟,滴干区域温度设定为22℃,湿度设定为40%RH,以形成均匀平整的高厚度涂层。
对比例1
采用现有技术的一次高厚度涂布,其他实验条件应与实施例2一致,区别在于对比例1仅一次涂布。实验结果表明,先使用0.850g/cm3密度的涂料对产品进行一次性涂布,产品涂层平整,无“泪痕”“褶皱”不良现象,但工艺完成后纯涂层厚度只有约2μm。不断提高涂料密度直到0.890g/cm3,产品纯涂层厚度被逐步提高到6μm,但也逐渐严重地出现“泪痕”“褶皱”现象。
而按照实施例2实行的两次涂布,膜厚达到了11μm,且在产品表面完全没有出现“泪痕”“褶皱”现象。
由上述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本申请的生产系统和涂布方法在涂布产品表面可获得均匀的高厚度涂层,且涂层表面平整无皱褶。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通过表面预湿润提高涂层厚度的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将涂布产品放置到传送带的上料房、第一涂布区、第一滴干区、第二涂布区、第二滴干区、固化区;上述区域通过传送带顺序连接;所述第一涂布区、第二涂布区内分别设有第一涂布机、第二涂布机,所述第一涂布机、第二涂布机为帘式涂布设备;所述第一滴干区、第二滴干区用于涂布产品的滴干流平;所述固化区能使涂布产品上的涂层完全干透;所述上料房内设有涂布产品传输带;
所述的第一涂布区内涂料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涂布区内涂料密度,第一涂布区涂料密度控制在0.850g/cm3至0.865g/cm3之间,所述第二涂布区涂料密度控制在0.875g/cm3至0.890g/cm3之间;首先使用密度为0.850g/cm3至0.865g/cm3的涂料在产品表面涂布一层薄的涂料层,同时密度为0.850g/cm3至0.865g/cm3的涂料由于其较大的“固液”界面接触角,可保证其有较好的三维适应性而均匀无褶皱地润湿铺展在产品表面;然后,使用密度为0.875g/cm3至0.890g/cm3的涂料在已经形成的薄涂料层上再涂布一层厚的涂料层,使密度为0.875g/cm3至0.890g/cm3的涂料只与薄涂料层接触,形成较大的“液液”接触角,有利于密度为0.875g/cm3至0.890g/cm3之间的涂料在薄涂料层上有较好的三维适应性而均匀无褶皱地润湿铺展;
所述的第一滴干区、第二滴干区内设有空气处理单元;所述空气处理单元包括温湿度感应器、与温湿度感应器相连接的第一中央控制器、分别与第一中央控制器连接的发热管、冷却水盘管、离子式喷雾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表面预湿润提高涂层厚度的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涂布区、第二涂布区内设有密度控制单元;所述密度控制单元包括密度计、与密度计相连接的第二中央控制器、分别与第二中央控制器相连接的固含量罐和溶剂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表面预湿润提高涂层厚度的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涂布机涂布完行进方向下方及第一滴干区的下方设有第一收集托盘;所述的第二涂布机涂布完行进方向下方及第二滴干区的下方设有第二收集托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过表面预湿润提高涂层厚度的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涂布机和第二涂布机正下方分别设有第一防溅垫层、第二防溅垫层;所述的第一防溅垫层和第一收集托盘在俯视方向上为在同一平面相连接;所述的第二防溅垫层和第二收集托盘在俯视方向上也为在同一平面相连接。
5.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生产系统来通过表面预湿润提高涂层厚度的涂布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在第一涂布区使用密度为0.850g/cm3至0.865g/cm3之间的低密度涂料对涂布产品进行预湿润涂布;
B.将步骤A中进行预湿润涂布的涂布产品放置在第一滴干区内对预湿润涂层进行滴干和流平,以形成均匀平整的预湿润涂层;
C.在第二涂布区对步骤B所得的涂布产品使用密度为0.875g/cm3至0.890g/cm3之间的高密度涂料在预湿润涂层上进行高厚度涂布;
D.将步骤C中进行高密度涂布的涂布产品放置在第二滴干区内对高厚度涂层进行滴干和流平,以形成均匀平整的高厚度涂层;
所述滴干和流平时间总共为4至7分钟,所述第一滴干区、第二滴干区内温度设定为20℃至24℃,湿度设定为35%至45%RH。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涂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的低密度涂料的密度为0.85g/cm3,其中固含量30%,溶剂含量70%;所述步骤C中的高密度涂料的密度为0.89g/cm3,其中固含量45%,溶剂含量55%。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涂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的预湿润涂层厚度为2~3μm,所述步骤D中的预湿润涂层厚度为9-12μ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涂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含量为光固化树脂,所述的溶剂为异丙醇。
CN202010547703.1A 2020-06-16 2020-06-16 一种通过表面预湿润提高涂层厚度的生产系统和涂布方法 Active CN1118420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47703.1A CN111842042B (zh) 2020-06-16 2020-06-16 一种通过表面预湿润提高涂层厚度的生产系统和涂布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47703.1A CN111842042B (zh) 2020-06-16 2020-06-16 一种通过表面预湿润提高涂层厚度的生产系统和涂布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42042A CN111842042A (zh) 2020-10-30
CN111842042B true CN111842042B (zh) 2021-12-28

Family

ID=729875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47703.1A Active CN111842042B (zh) 2020-06-16 2020-06-16 一种通过表面预湿润提高涂层厚度的生产系统和涂布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42042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71489A (ja) * 1993-12-21 1995-07-11 Misawa Homes Co Ltd 建築材の塗装方法
US6737113B2 (en) * 2001-01-10 2004-05-1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uniformity of a wet coating on a substrate using pick-and-place devices
EP2152436B1 (en) * 2007-05-01 2012-03-14 Exatec, LLC. A method for providing uniform weathering resistance of a coating
CN203221003U (zh) * 2013-05-08 2013-10-02 浙江新瑞铭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无机预涂装饰板喷涂生产流水线
CN203991194U (zh) * 2014-07-14 2014-12-10 苏州互友工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喷涂生产线
CN105990081B (zh) * 2015-02-09 2018-09-21 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等离子体处理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6256442A (zh) * 2015-06-18 2016-12-28 深圳市堃琦鑫华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涂料涂布工艺
CN106269409B (zh) * 2016-11-07 2020-05-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涂布机及多层涂布方法
CN106935686B (zh) * 2017-03-14 2019-01-29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溶液式荧光粉胶涂覆方法以及应用
JP6473837B1 (ja) * 2018-03-19 2019-02-20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塗工装置及び塗工膜の製造方法
CN108453027A (zh) * 2018-03-30 2018-08-28 丹阳市逸帆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洗衣机控制面板的喷漆工艺
CN209238315U (zh) * 2018-11-13 2019-08-13 东莞市博美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可同时涂布三层的胶粘带涂布机
CN111451080A (zh) * 2020-04-09 2020-07-28 马瑞利汽车零部件(芜湖)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照灯面罩两次硬化淋涂生产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42042A (zh) 2020-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83252B2 (ja) コーティング装置
CN110268568B (zh) 用催化剂涂覆膜的方法
JP5009782B2 (ja) コーティング方法および装置
EP2769775B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electrical steel surface super-thick insulating coating
JPH03503260A (ja) 乾燥方法
CN106273956A (zh) 一种压纹离型膜及其制作工艺
CN113731717A (zh) 一种基于pet膜平贴的复合板制造工艺及其涂胶设备
CN102765271B (zh) 一种油墨热压转移载体膜及其制作方法
CN111842042B (zh) 一种通过表面预湿润提高涂层厚度的生产系统和涂布方法
EP0368289B1 (en) Process for drying coated web
CN113426629A (zh) 一种用于纤维板生产的加热涂胶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US5804256A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ating printed-circuit boards
US3383239A (en) Air impingement apparatus and process to control edge flow in coating procedures
US3240853A (en) Thermoplastic film making
KR102161090B1 (ko) 기판 코팅장치 및 방법
JP2005347298A (ja)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基板の被膜形成方法とそのシステム
JP2007029881A (ja) 塗布装置及び塗布方法
US728828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sheet flooring by simultaneous multi-layer die coating
JP4022673B2 (ja) 塗布膜の乾燥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01286817A (ja) 塗膜の乾燥方法
KR101282433B1 (ko) 필름 제조장치 및 제조방법
JP2005037017A (ja) 乾燥方法
CN205701278U (zh) 一种金属表面涂敷装置
CN206232759U (zh) 一种新型胶辊辊涂机
CN214183854U (zh) 增设涂抹辊的感光材料板生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