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35162A - 线圈插入装置及线圈插入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线圈插入装置及线圈插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35162A
CN111835162A CN202010305136.9A CN202010305136A CN111835162A CN 111835162 A CN111835162 A CN 111835162A CN 202010305136 A CN202010305136 A CN 202010305136A CN 111835162 A CN111835162 A CN 1118351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stator core
slit
slot
mo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0513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谷明
南功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Machiner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Machiner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Machinery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Machiner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835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351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6Embedding prefabricated windings in machines
    • H02K15/062Windings in slots; salient pole windings
    • H02K15/065Windings consisting of complete sections, e.g. coils, waves
    • H02K15/067Windings consisting of complete sections, e.g. coils, waves inserted in parallel to the axis of the slots or inter-polar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25Shaping or compacting conductors or winding heads after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winding in the core or machine ; Applying fastening means on winding heads
    • H02K15/0031Shaping or compacting conductors in slots or around salient po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线圈终端的长度比以往短的线圈插入装置及线圈插入方法。线圈插入装置(1)具有:线圈插入部(10),其从定子铁芯(102)的径向内侧向狭槽(102a)内插入线圈(103);以及第一移动部(20),其在向狭槽(102a)内插入线圈(103)时使线圈插入部(10)沿轴向移动。线圈插入部(10)具有:线圈按压部(11),其将线圈(103)从定子铁芯(102)的径向内侧按压而插入狭槽(102a)内;以及线圈保持部(11),其具有狭缝(11b),该狭缝(11b)将线圈(103)以越从线圈按压部(11)朝向第一移动部(20)的移动方向前侧越相对于狭槽(102a)向定子铁芯(102)的径向内侧分离的倾斜状态保持。

Description

线圈插入装置及线圈插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圈插入装置及线圈插入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向马达的定子铁芯的狭槽内插入线圈的线圈插入装置。作为这样的线圈插入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使可动叶片保持线圈,且将该线圈利用推离件按压而插入狭槽内。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在将线圈从突出于定子铁芯的端面的状态到插入至直至插入完成的预定位置,使上述可动叶片与推离件一同前进。由此,能够将线圈沿轴向插入狭槽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255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如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那样利用推离件将保持于叶片的线圈沿轴向插入定子铁芯的狭槽内的情况下,需要利用上述推离件使上述线圈沿轴向移动到插入狭槽内的位置。因此,与不使用上述推离件的结构相比,需要使上述线圈的线圈终端更长。因此,如上所述,在使用推离件将线圈沿轴向插入狭槽内的情况下,线圈终端变长,因此定子的轴向长度变大。
近年来,为了实现在轴向上具有紧凑的结构的定子,要求使线圈终端的长度尽可能短。因此,期待能够将具有比以往短的线圈终端的线圈插入狭槽内的线圈插入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线圈终端的长度比以往短的线圈插入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插入装置是向定子铁芯的沿轴向延伸的狭槽内插入线圈的线圈插入装置。该线圈插入装置具有:线圈插入部,其从上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向上述狭槽内插入上述线圈;以及第一移动部,其在向上述狭槽内插入上述线圈时使上述线圈插入部沿上述轴向移动。上述线圈插入部具有:线圈按压部,其将上述线圈从上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按压而向上述狭槽内插入;以及线圈保持部,其具有狭缝,该狭缝将上述线圈以越从上述线圈按压部朝向上述第一移动部的移动方向前侧越相对于上述狭槽向上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分离的倾斜状态保持。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插入方法是使用具有线圈保持部、线圈按压部以及线圈压紧部的线圈插入装置向定子铁芯的沿轴向延伸的狭槽内插入线圈的线圈插入方法。就该线圈插入方法而言,将上述线圈一边利用上述线圈保持部以越从上述轴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越相对于上述狭槽向上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分离的倾斜状态保持,一边利用上述线圈按压部向上述狭槽内从上述轴向一侧依次插入,通过将插入有上述线圈的上述狭槽利用上述线圈压紧部从上述径向内侧覆盖,将上述线圈保持于上述狭槽内。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插入装置,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使线圈终端的长度比以往短的线圈插入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线圈插入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马达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定子铁芯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IV-IV线剖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将线圈保持于线圈保持部的狭缝内的状态下,使线圈插入部相对于定子线圈移动的情形的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使线圈推入部移动,并将线圈推入定子的狭槽内的情形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线圈插入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线圈插入装置中使线圈插入部相对于定子铁芯沿轴向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中:
1、201—线圈插入装置,10、210—线圈插入部,10a—曲面,11—线圈保持部,11a—线圈保持部曲面,11b—狭缝,12—线圈按压部,13、213—线圈压紧部,13a、213a—线圈压紧部曲面,14—导向部,14a—导向部曲面,14b—突起,15—线圈终端承接部,15a—倾斜面,15b—线圈终端承接部曲面,15c—突起,20—第一移动部,30—线圈推入部,30a—倾斜面,40—第二移动部,50—框架,100—马达,101—定子,102—定子铁芯,102a—狭槽,102b—齿,103—线圈,110—转子,213b—突起,250—线圈终端支撑部,251—线圈终端支撑板,251a—槽,252—可动支撑部,253—支撑轴,254—支撑板,P—中心轴,S—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对图中的相同或等同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不重复其说明。另外,各图中的构成部件的尺寸并非忠实地表示实际的构成部件的尺寸及各构成部件的尺寸比率等。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定子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中心轴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着以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另外,在位于圆筒状的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的线圈插入装置中,将定子铁芯的内周面侧分别称为“定子铁芯内周面侧”。但是,无意通过方向的定义来限定本发明的马达的使用时的朝向。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固定”、“连接”以及“安装”等(以下,固定等)的表达不仅包括部件彼此直接固定等的情况,也包括经由其它部件而固定等的情况。即,在以下的说明中,固定等的表达包含部件彼此的直接及间接的固定等意思。
<实施方式1>
(线圈插入装置的结构)
在图1中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插入装置1的概略结构。线圈插入装置1是用于向马达100的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内插入线圈103的装置。
首先,对马达100的结构简单地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马达100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马达100的定子铁芯102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马达100具有定子101和转子110。定子101是圆筒状。转子110是圆柱状。转子110在定子101的径向内侧能够以中心轴P为中心旋转。定子101具有定子铁芯102和插入定子铁芯102的多个狭槽102a内的线圈103。狭槽102a位于在定子铁芯102的周向上相邻的齿102b之间,并沿轴向延伸。转子110的结构与以往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100是在圆筒状的定子101内能够以中心轴P为中心旋转地配置有转子110的所谓的内转子型马达。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插入装置1是用于向具有上述的结构的定子铁芯102的多个狭槽102a内插入线圈103的装置。即,线圈插入装置1是向定子铁芯102的沿轴向延伸的狭槽102a内插入线圈103的线圈插入装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103以预先卷绕成螺旋状的状态安装于线圈插入装置1。
线圈插入装置1的后述的线圈插入部10通过在定子铁芯102的径向内侧沿轴向移动,向狭槽102a内插入线圈103。详细而言,线圈插入装置1的后述的线圈插入部10将线圈103以相对于轴线交叉的状态保持,并且使其沿轴向移动而推入狭槽102a内,由此向狭槽102a内插入线圈103。
如图1所示,线圈插入装置1具有框架50、线圈插入部10、第一移动部20、线圈推入部30以及第二移动部40。图4是图1的IV-IV线剖视图。
框架50具有长方形状的板部件。在框架50固定有线圈插入部10及第二移动部40。框架50能够利用第一移动部20沿长边方向移动。由此,线圈插入部10也能够利用第一移动部20与框架50一起沿框架50的长边方向移动。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线圈插入装置1向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内插入线圈103时线圈插入装置1的线圈插入部10移动的方向称为移动方向的前侧,将与线圈插入部10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称为移动方向的后侧。另外,将对象物的位于移动方向的前侧的部分称为上述对象物的移动方向前侧,将对象物的位于移动方向的后侧的部分称为上述对象部的移动方向后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插入部10的移动方向与框架50的长边方向及定子铁芯102的轴向为相同方向。
线圈插入部10是具有半圆状的截面,且沿轴向延伸的半圆柱状。线圈插入部10具有沿着圆筒状的定子铁芯102的内周面且截面半圆状的曲面10a。线圈插入部10以线圈插入部10的曲面10a与定子铁芯102的内周面对置且框架50的长边方向与定子铁芯102的轴向一致的状态定位于定子铁芯102的径向内侧。以下将线圈插入装置1中的框架50的长边方向称为轴向或移动方向。
线圈插入部10在线圈插入装置1位于定子铁芯102的径向内侧的状态下位于线圈插入装置1的定子铁芯内周面侧。线圈插入部10能够一边将线圈103以倾斜状态保持,一边与框架50一起沿轴向移动。线圈插入部10在沿轴向移动时,将线圈103从定子铁芯102的径向内侧向狭槽102a内插入。
详细而言,线圈插入部10具有线圈保持部11、线圈按压部12以及线圈压紧部13。线圈插入部10一边利用线圈保持部11保持线圈103,一边通过线圈按压部12将线圈103插入狭槽102a内。插入到狭槽102a内的线圈103被与定子铁芯102的内周面接触的线圈压紧部13从定子铁芯102的径向内侧压紧。
线圈保持部11在轴向上位于线圈插入部10的中央部。线圈保持部11是具有半圆状的截面且沿轴向延伸的半圆柱状。线圈保持部11具有截面半圆状的线圈保持部曲面11a,线圈保持部曲面11a构成线圈插入部10的曲面10a的一部分且沿着定子铁芯102的内周面。
线圈保持部11具有在线圈保持部曲面11a开口且沿轴向延伸的多个狭缝11b。多个狭缝11b沿周向排列地位于线圈保持部11的线圈保持部曲面11a。在各狭缝11b内以排列的状态收纳有线圈103。如图4及图5所示,在各狭缝11b内收纳有后述的线圈推入部30。线圈推入部30具有越朝向移动方向前侧越相对于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向径向内侧分离的倾斜面30a。因此,收纳有线圈推入部30的状态的狭缝11b的底面是越朝向移动方向前侧越相对于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向径向内侧分离的倾斜面。
由此,收纳于各狭缝11b内的线圈103以越朝向线圈插入部10的移动方向前侧越相对于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向径向内侧分离的倾斜状态被保持。由此,线圈103被线圈保持部11保持为相对于中心轴P交叉的状态。
线圈压紧部13在线圈插入部10中位于比线圈保持部11靠移动方向后侧。
线圈压紧部13是具有半圆状的截面且沿轴向延伸的半圆柱状。线圈压紧部13具有截面半圆状的线圈压紧部曲面13a,线圈压紧部曲面13a构成线圈插入部10的曲面10a的一部分且沿着定子铁芯102的内周面。线圈压紧部曲面13a在线圈插入装置1位于定子铁芯102的径向内侧的状态下与定子铁芯102的内周面接触。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插入部10具有线圈压紧部13,该线圈压紧部13位于比线圈按压部12靠移动方向后侧,与定子铁芯102的内周面接触且将插入有线圈103的狭槽102a在径向内侧覆盖。由此,能够抑制插入到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内的线圈103从狭槽102a向外脱离。
线圈按压部12由在线圈压紧部13中位于线圈保持部11侧的端部构成。即,线圈按压部12位于线圈压紧部13与线圈保持部11之间。线圈按压部12相对于线圈保持部11的狭缝11b位于移动方向后侧。
在线圈插入部10沿轴向移动时,线圈按压部12将保持于线圈保持部11的狭缝11b内的线圈103从径向内侧按压而插入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内。即,能够利用线圈保持部11及线圈按压部12向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内插入线圈103。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保持部11具有多个狭缝11b。线圈按压部12将在多个狭缝11b内分别保持的线圈103从定子铁芯102的径向内侧按压而插入狭槽102a内。
由此,能够同时向多个狭槽102a内插入收纳于多个狭缝11b内的线圈103。由此,能够使用线圈插入装置1向定子铁芯102的多个狭槽102a内高效地插入线圈103。
此外,线圈插入部10在比线圈压紧部13靠移动方向后侧具有缺口部10b。线圈插入部也可以没有缺口部。在该情况下,线圈插入部的比线圈压紧部靠移动方向后侧的部分也可以直到移动方向后端具有与线圈压紧部相同的形状。
线圈插入部10在比线圈保持部11靠移动方向前侧具有导向部14及线圈终端承接部15。导向部14位于线圈插入部10的移动方向最前侧。线圈终端承接部15位于导向部14与线圈保持部11之间。
导向部14相对于定子铁芯102将线圈插入部10定位。具体来说,导向部14将线圈保持部11的狭缝11b确定位置于与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的开口对置的位置。即,导向部14作为线圈插入部10的定位部发挥作用。
详细来说,导向部14是具有半圆状的截面且沿轴向延伸的半圆柱状。导向部14具有截面半圆状的导向部曲面14a,导向部曲面14a构成线圈插入部10的曲面10a的一部分且沿着定子铁芯102的内周面。导向部14在导向部曲面14a上具有多个突起14b。
多个突起14b分别在导向部曲面14a上沿轴向延伸。多个突起14b在周向上排列地位于导向部曲面14a上。多个突起14b相对于线圈保持部11的多个狭缝11b位于轴向的延长线上。
在线圈插入装置1确定位置于定子铁芯102的径向内侧的状态下,多个突起14b位于定子铁芯102的多个狭槽102a内。如上所述地,多个突起14b相对于线圈保持部11的多个狭缝11b位于轴向的延长线上,因此能够以多个突起14b位于多个狭槽102a内的状态,相对于多个狭槽102a将线圈保持部11的多个狭缝11b定位。
在线圈插入部10相对于定子铁芯102沿轴向移动时,多个突起14b在定子铁芯102的多个狭槽102a内沿轴向移动。由此,线圈插入部10在线圈保持部11的多个狭缝11b相对于多个狭槽102a定位的状态下相对于定子铁芯102沿轴向移动。
利用具有上述的结构的导向部14,能够在相对于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将线圈保持部11的多个狭缝11b定位的状态下,使线圈插入部10相对于定子铁芯102沿轴向移动。因此,能够将保持于线圈保持部11的多个狭缝11b内的线圈103更可靠地插入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内。
另外,在线圈插入部10相对于定子铁芯102沿轴向移动时,导向部14的突起14b在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内沿轴向移动,由此能够对收纳于狭槽102a内的未图示的绝缘纸进行整形,以致容易插入线圈103。此外,上述绝缘纸收纳于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内,将线圈103和定子铁芯102电绝缘。
如上所述,线圈插入部10在径向外侧且比线圈按压部12靠移动方向前侧具有插入狭槽102a内的导向部14。由此,能够将线圈插入部10相对于狭槽102a定位。由此,能够向狭槽102a内高精度地插入被线圈保持部11保持的线圈103。
另外,导向部14具有沿移动方向延伸的突起14b。由此,能够将线圈插入部10相对于狭槽102a更可靠地定位。由此,能够向狭槽102a内更高精度地插入被线圈保持部11保持的线圈103。
线圈终端承接部15位于比线圈保持部11靠移动方向前侧。线圈终端承接部15相对于保持在线圈保持部11的线圈103位于径向外侧。线圈终端承接部15固定于导向部14的移动方向后侧。即,线圈终端承接部15位于线圈保持部11与导向部14之间。
线圈终端承接部15比线圈保持部11靠移动方向前侧,且在保持于线圈保持部11的狭缝11b的线圈103的端部朝向定子铁芯102内周面由于自重而移动时,挡住线圈103的端部。
线圈终端承接部15在定子铁芯102的径向内周面侧具有越朝向移动方向前侧越向定子铁芯102的径向内侧分离的倾斜面15a。在保持于线圈保持部11的狭缝11b的线圈103的端部朝向定子铁芯102的内周面由于自重而移动时,能够通过该倾斜面15a挡住线圈103的端部。
这样,线圈插入部10具有线圈终端承接部15,该线圈终端承接部15比线圈保持部11靠移动方向前侧,且相对于保持于线圈保持部11的线圈103位于径向外侧。
由此,即使在被线圈保持部11保持的线圈103的端部由于自重而移动到径向外侧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线圈终端承接部15支撑线圈103的端部。
线圈终端承接部15位于相对于线圈保持部11向移动方向前侧分离预定距离的位置。由此,收纳线圈103的端部的空间S位于线圈终端承接部15与线圈保持部11之间。
另外,线圈终端承接部15在定子铁芯内周面侧具有线圈终端承接部曲面15b和多个突起15c。
线圈终端承接部曲面15b是构成线圈插入部10的曲面10a的一部分且沿着定子铁芯102的内周面的曲面。
多个突起15c分别在线圈终端承接部曲面15b上沿轴向延伸。多个突起15c在周向上排列地位于线圈终端承接部曲面15b上。多个突起15c相对于线圈保持部11的多个狭缝11b位于轴向的延长线上。
在线圈插入装置1确定位置于定子铁芯102的径向内侧的状态下,多个突起15c位于定子铁芯102的多个狭槽102a内。如上所述地,多个突起15c相对于线圈保持部11的多个狭缝11b位于轴向的延长线上,因此能够以多个突起15c位于多个狭槽102a内的状态,相对于多个狭槽102a将线圈保持部11的多个狭缝11b定位。
在线圈插入部10相对于定子铁芯102沿轴向移动时,多个突起15c在定子铁芯102的多个狭槽102a内沿轴向移动。由此,线圈插入部10以线圈保持部11的多个狭缝11b相对于多个狭槽102a定位的状态相对于定子铁芯102沿轴向移动。
这样,线圈终端承接部15的多个突起15c也与上述的导向部14的多个突起14b同样地,能够相对于定子铁芯102进行线圈插入部10的定位。
在向狭槽102a内插入线圈103时,第一移动部20使线圈插入部10沿轴向移动。虽未特别图示,但第一移动部20例如具有能够沿轴向伸缩的驱动器。作为该驱动器,例如可以列举电动驱动器、液压缸通、气压缸筒等。例如,第一移动部20的驱动器的一端侧连接于框架50的与线圈插入部10在径向上相反的一侧。通过驱动第一移动部20的驱动器,能够使框架50及线圈插入部10移动。
如图4所示,线圈推入部30是可移动地位于线圈保持部11的狭缝11b内的板状部件。线圈推入部30能够在狭缝11b内沿与线圈插入部10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
线圈推入部30在移动方向前侧且定子铁芯内周面侧具有越朝向移动方向前侧越相对于定子铁芯102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分离的倾斜面30a。线圈推入部30是俯视为梯形的板状部件。线圈推入部30的倾斜面30a构成狭缝11b的底面。由此,收纳于狭缝11b内的线圈103在狭缝11b内确定位置于线圈推入部30的倾斜面30a上。
通过线圈推入部30在狭缝11b内朝向移动方向前侧移动,收纳于狭缝11b内的线圈103被线圈推入部30从狭缝11b推出。通过线圈推入部30进一步朝向移动方向前侧移动,线圈103被推入狭槽102a内。此外,在线圈推入部30移动时,导向部14及线圈终端承接部15为从线圈插入装置1卸下的状态。
第二移动部40使线圈推入部30在狭缝11b内移动。即,虽未特别图示,但第二移动部40例如具有能够在线圈推入部30的移动方向上伸缩的驱动器。作为上述驱动器,例如,可以列举电动驱动器、液压缸筒、气压缸筒等。第二移动部40的驱动器相对于线圈推入部30在径向内侧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插入装置1是向定子铁芯102的沿轴向延伸的狭槽102a内插入线圈103的线圈插入装置。该线圈插入装置1具有:将线圈103从定子铁芯102的径向内侧插入狭槽102a内的线圈插入部10;以及向狭槽102a内插入线圈103时使线圈插入部10沿上述轴向移动的第一移动部20。线圈插入部10具有:线圈按压部12,其将线圈103从定子铁芯102的径向内侧按压而插入狭槽102a内;以及线圈保持部11,其具有将线圈103以越从线圈按压部12朝向移动方向前侧越相对于狭槽102a向定子铁芯102的径向内侧分离的倾斜状态保持的狭缝11b。
根据通过以上的结构,能够通过线圈插入装置1向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内插入线圈103。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插入装置1中,通过使具有线圈按压部12及线圈保持部11的线圈插入部10沿轴向移动,能够不像以往的具有推离件的线圈插入装置那样使线圈103相对于狭槽102a沿轴向大幅移动地将线圈103插入狭槽102a内。由此,与使用以往的线圈插入装置向狭槽102a内插入线圈103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所需的线圈终端的长度。
而且,一边将线圈103以越朝向移动方向前侧越相对于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向径向内侧分离的倾斜状态保持,一边利用线圈按压部12将线圈103插入狭槽102a内,因此,能够将线圈103容易地插入狭槽102a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插入部10具有:线圈推入部30,其具有越从线圈按压部12朝向移动方向前侧越相对于狭槽102a向径向内侧分离的倾斜面30a作为狭缝11b的底面,并且能够在狭缝11b内移动;以及第二移动部40,其使线圈推入部30从狭缝11b内沿移动方向移动。线圈推入部30通过利用第二移动部40从狭缝11b内沿移动方向移动,将位于狭缝11b内的线圈103向狭槽102a的移动方向前侧推入。
通过使具有作为狭缝11b的底面的倾斜面30a且能够相对于狭缝11b移动的线圈推入部30沿与第一移动部20相同的移动方向移动,能够将位于狭缝11b内的线圈103向狭槽102a的移动方向侧前侧推入。由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实现将线圈103向狭槽102a的移动方向侧前侧推入的结构。
另外,根据上述的结构,不需要像以往的线圈插入装置那样利用推离件保持线圈,因此能够相应地缩短线圈终端。由此,与使用以往的线圈插入装置向狭槽内插入线圈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缩短所需的线圈终端的长度。
狭缝11b能够将多个线圈103以排列的状态收纳。由此,能够将在狭缝11b内排列的多个线圈103插入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内。因此,能够提高狭槽102a内的线圈103的间隙因数。
(线圈插入方法)
接下来,对使用具有上述的结构的线圈插入装置1向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内插入线圈103的线圈插入方法进行说明。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在线圈保持部11的狭缝11b内保持有线圈103的状态下使线圈插入部10相对于定子铁芯102移动的情形的图。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使线圈推入部30移动而将线圈103向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内推入的情形的图。
如图5所示,将卷绕状态的线圈103配置于线圈插入装置1的线圈保持部11的狭缝11b内。此时,线圈103以相对于定子铁芯102的轴线P交叉的状态收纳于狭缝11b内。线圈103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从线圈保持部11朝向移动方向前侧及移动方向后侧分别突出。
在如上所述地由线圈保持部11保持线圈103的状态下,将线圈插入装置1的线圈插入部10确定位置于定子铁芯102的内周面上,并且使其相对于定子铁芯102从轴向的一侧向另一侧移动。此时,就线圈插入部10而言,一边线圈插入部10的线圈按压部12将线圈保持部11内的线圈103向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内从径向内侧插入,一边相对于定子铁芯102沿轴向移动。由此,线圈103从轴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依次插入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内。在图5中,用白底箭头表示线圈插入部10的移动方向。
插入到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内的线圈103被线圈插入部10的线圈压紧部13从径向内侧按压。由此,能够抑制线圈103向狭槽102a外脱离。
之后,如果线圈插入部10相对于定子铁芯102位于轴向的预定位置,则如图6所示,在狭缝11b内,线圈推入部30相对于线圈保持部11向移动方向前侧移动。由此,位于狭缝11b内的线圈103朝向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被推。线圈推入部30进一步向移动方向前侧移动,由此线圈103被推入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内。在图6中,用虚线箭头表示线圈推入部30的移动方向。
由此,能够向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内遍及从轴向的一侧到另一侧地插入线圈103。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插入方法是如下线圈插入方法:使用具有线圈保持部11、线圈按压部12以及线圈压紧部13的线圈插入装置1,向定子铁芯102的沿轴向延伸的狭槽102a内插入线圈103。就该线圈插入方法而言,将线圈103一边利用线圈保持部11以越从轴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越相对于狭槽102a向定子铁芯102的径向内侧分离的倾斜状态保持,一边利用线圈按压部12向狭槽102a内从轴向一侧依次插入,并将插入到狭槽102a内的线圈103通过利用线圈压紧部从狭槽102a的径向内侧覆盖而保持于狭槽102a内。
由此,能够向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内容易地插入线圈103。而且,能够不像以往的具有推离件的线圈插入装置那样使线圈103相对于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沿轴向大幅移动地将线圈103插入狭槽102a内。由此,与使用以往的线圈插入装置向狭槽102a内插入线圈103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所需的线圈终端的长度。
<实施方式2>
在图7中示出实施方式2的线圈插入装置201的概略结构。该实施方式2的线圈插入装置201在具有线圈终端支撑部250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的线圈插入装置1不同。以下,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仅对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线圈插入装置201的情况下将保持于线圈保持部11的线圈103插入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内的情形的图。
如图7所示,线圈插入装置201具有线圈插入部210。线圈插入部210具有线圈保持部11、线圈按压部12、线圈压紧部213、导向部14、线圈终端承接部15以及线圈终端支撑部250。
线圈压紧部213在线圈压紧部曲面213a上具有多个突起213b。多个突起213b分别在线圈压紧部曲面213a上沿轴向延伸。多个突起213b在周向上排列地位于线圈压紧部曲面213a上。多个突起213b相对于线圈保持部11的多个狭缝11b位于轴向的延长线上。
在线圈插入装置1确定位置于定子铁芯102的径向内侧的状态下,多个突起213b位于定子铁芯102的多个狭槽102a内。如上所述地,多个突起213b相对于线圈保持部11的多个狭缝11b位于轴向的延长线上,因此通过将多个突起213b确定位置于多个狭槽102a内,能够相对于多个狭槽102a将线圈保持部11的多个狭缝11b定位。
在线圈插入部10相对于定子铁芯102沿轴向移动时,多个突起213b在定子铁芯102的多个狭槽102a内沿轴向移动。由此,线圈插入部210在线圈保持部11的多个狭缝11b相对于多个狭槽102a定位的状态下相对于定子铁芯102沿轴向移动。
这样,线圈压紧部213的多个突起213b也与实施方式1中的导向部14的多个突起14b及线圈终端承接部15的多个突起15c同样地,能够相对于定子铁芯102进行线圈插入部10的定位。
线圈终端支撑部250位于比线圈压紧部213靠移动方向后侧。线圈终端支撑部250支撑插入到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内的线圈103的端部。
详细来说,线圈终端支撑部250具有线圈终端支撑板251和可动支撑部252。
线圈终端支撑板251是板状的部件,且具有多个槽251a,该多个槽251a具有与利用线圈插入部210插入线圈103的狭槽102a相同的截面形状。在将线圈插入装置201确定位置于定子铁芯102的径向内侧的状态下,多个槽251a位于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的延长线上。
插入到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内的线圈103的端部位于线圈终端支撑板251的槽251a内。即,线圈103的端部在线圈终端支撑板251的槽251a内由线圈终端支撑板251支撑。
由此,能够利用线圈终端支撑板251的槽251a将插入到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内的线圈103在狭槽102a内以排列的状态保持。
线圈终端支撑板251能够利用可动支撑部252沿与线圈插入部210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具体来说,可动支撑部252具有:贯通线圈终端支撑板251的贯通孔的支撑轴253;以及对支撑轴253的轴向的两端部进行支撑的一对支撑板254。
一对支撑板254处于在移动方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的位置。线圈终端支撑板251位于一对支撑板254之间。一对支撑板254及线圈终端支撑板251平行。
支撑轴253在贯穿线圈终端支撑板251的贯通孔251b的状态下,由一对支撑板254支撑轴向的两端部。由此,线圈终端支撑板251能够沿着支撑轴253在一对支撑板254之间移动。
根据以上的结构,如图8所示,在线圈插入装置1位于定子铁芯102的径向内侧的状态下,线圈终端支撑板251与定子铁芯102的轴向的端部接触。在线圈插入部210相对于定子铁芯102从轴向的一侧向另一侧移动时,线圈终端支撑板251也是与定子铁芯102的轴向的端部接触的状态。即,在线圈插入部10移动到移动方向前侧的情况下,与定子铁芯102的轴向的端部接触的线圈终端支撑板251相对于线圈插入部210沿着支撑轴253向移动方向后侧移动。在图8中,用空心箭头表示线圈插入部10的移动方向,用带斜线的箭头表示线圈终端支撑板251的移动方向。
由此,能够利用线圈终端支撑部250保持线圈103的端部,并且利用线圈插入部210将线圈103插入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内。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插入部210能够沿移动方向移动,且具有线圈终端支撑部250,该线圈终端支撑部250具有槽251a,该槽251a具有与狭槽102a相同的截面形状且收纳线圈103的移动方向后侧。通过该结构,能够抑制在向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内插入线圈103时线圈103的端部的排列紊乱。由此,能够向狭槽102a内顺畅地插入线圈103。另外,通过上述的结构,能够抑制在狭缝11b内线圈推入部30相对于线圈保持部11移动到移动方向前侧时线圈103相对于狭槽102a的插入位置向移动方向前侧过度地移动。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示例。因此,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对上述的实施方式适当变形来实施。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线圈保持部11在狭缝11b内将线圈103以越朝向移动方向前侧越从定子铁芯102的内周面分离的倾斜状态保持。然而,被线圈保持部保持的线圈的端部也可以相对于定子铁芯的轴线平行,也可以沿定子铁芯的径向延伸。即,只要线圈中的被线圈保持部保持的部分是上述的倾斜状态,从线圈保持部突出的线圈的端部就可以是任何状态。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线圈插入部10、210具有位于线圈保持部11的狭缝11b内的线圈推入部30。然而,只要能够在线圈保持部将线圈以越朝向移动方向前侧越相对于狭槽向径向内侧分离的倾斜状态保持,线圈插入部也可以没有线圈推入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线圈插入部10、210具有线圈终端承接部15及导向部14。然而,线圈插入部也可以具有线圈终端承接部及导向部的一方,也可以没有线圈终端承接部及导向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线圈保持部11具有多个狭缝11b。然而,线圈保持部也可以具有一个狭缝。
生产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向定子铁芯的多个狭槽内插入线圈的线圈插入装置。

Claims (10)

1.一种线圈插入装置,其向定子铁芯的沿轴向延伸的狭槽内插入线圈,该线圈插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线圈插入部,其从上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向上述狭槽内插入上述线圈;以及
第一移动部,其在向上述狭槽内插入上述线圈时使上述线圈插入部沿上述轴向移动,
上述线圈插入部具有:
线圈按压部,其将上述线圈从上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按压而插入上述狭槽内;以及
线圈保持部,其具有狭缝,该狭缝将上述线圈以越从上述线圈按压部朝向上述第一移动部的移动方向前侧越相对于上述狭槽向上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分离的倾斜状态保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线圈插入部还具有:
线圈推入部,其具有越从上述线圈按压部朝向上述移动方向前侧越相对于上述狭槽向上述径向内侧分离的倾斜面作为上述狭缝的底面,且能够在上述狭缝内移动;以及
第二移动部,其使上述线圈推入部从上述狭缝内沿上述移动方向移动,
上述线圈推入部通过利用上述第二移动部从上述狭缝内沿上述移动方向移动,将位于上述狭缝内的上述线圈向上述狭槽的上述移动方向前侧推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狭缝能够将多个上述线圈以排列的状态收纳。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插入部具有线圈终端承接部,该线圈终端承接部比上述线圈保持部靠上述移动方向前侧,且相对于保持于上述线圈保持部的上述线圈位于上述径向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插入部在上述径向外侧且比上述线圈按压部靠移动方向前侧具有向上述狭槽内插入的导向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向部具有沿上述移动方向延伸的突起。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保持部具有多个上述狭缝,
上述线圈按压部将分别保持于多个上述狭缝内的线圈从上述径向内侧按压而插入上述狭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插入部还具有线圈终端支撑部,该线圈终端支撑部能够沿上述移动方向移动,且具有槽,该槽具有与上述狭槽相同的截面形状,且收纳上述线圈的移动方向后侧。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插入部还具有线圈压紧部,该线圈压紧部位于比上述线圈按压部靠移动方向后侧,与上述定子铁芯的内周面接触,且将插入有上述线圈的上述狭槽在上述径向内侧覆盖。
10.一种线圈插入方法,其使用具有线圈保持部、线圈按压部以及线圈压紧部的线圈插入装置,向定子铁芯的沿轴向延伸的狭槽内插入线圈,该线圈插入方法的特征在于,
将上述线圈一边利用上述线圈保持部以越从上述轴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越相对于上述狭槽向上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分离的倾斜状态保持,一边利用上述线圈按压部向上述狭槽内从上述轴向一侧依次插入,
通过将插入有上述线圈的上述狭槽利用上述线圈压紧部从上述径向内侧覆盖,将上述线圈保持于上述狭槽内。
CN202010305136.9A 2019-04-18 2020-04-17 线圈插入装置及线圈插入方法 Pending CN1118351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79228A JP2020178445A (ja) 2019-04-18 2019-04-18 コイル挿入装置及びコイル挿入方法
JP2019-079228 2019-04-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35162A true CN111835162A (zh) 2020-10-27

Family

ID=72913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05136.9A Pending CN111835162A (zh) 2019-04-18 2020-04-17 线圈插入装置及线圈插入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178445A (zh)
CN (1) CN111835162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81450A (en) * 1979-10-22 1981-08-0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nserting coils into dynamoelectric machine stator assemblies
JPS5843107A (ja) * 1981-09-04 1983-03-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回転電機の巻線插入装置
JPH04105537A (ja) * 1990-08-27 1992-04-07 Nippondenso Co Ltd コイル挿入装置
JP2000125521A (ja) * 1998-10-13 2000-04-28 Nissan Motor Co Ltd コイル挿入方法およびコイル挿入装置
JP2009142092A (ja) * 2007-12-07 2009-06-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コイル挿入方法およびコイル挿入装置
CN102170202A (zh) * 2010-02-26 2011-08-31 E-Tec株式会社 线圈插入方法以及线圈插入装置
CN108307669A (zh) * 2015-09-24 2018-07-20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线圈插入方法及线圈插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74645A (ja) * 1988-04-26 1989-11-02 Odawara Eng:Kk コイル挿入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H0638461A (ja) * 1992-07-09 1994-02-10 Toshiba Corp 固定子コイル挿入装置
JP3586307B2 (ja) * 1995-02-10 2004-11-10 三工機器株式会社 コイル挿入装置
JP5046754B2 (ja) * 2007-06-22 2012-10-10 三工機器株式会社 コイル挿入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81450A (en) * 1979-10-22 1981-08-0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nserting coils into dynamoelectric machine stator assemblies
JPS5843107A (ja) * 1981-09-04 1983-03-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回転電機の巻線插入装置
JPH04105537A (ja) * 1990-08-27 1992-04-07 Nippondenso Co Ltd コイル挿入装置
JP2000125521A (ja) * 1998-10-13 2000-04-28 Nissan Motor Co Ltd コイル挿入方法およびコイル挿入装置
JP2009142092A (ja) * 2007-12-07 2009-06-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コイル挿入方法およびコイル挿入装置
CN102170202A (zh) * 2010-02-26 2011-08-31 E-Tec株式会社 线圈插入方法以及线圈插入装置
CN108307669A (zh) * 2015-09-24 2018-07-20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线圈插入方法及线圈插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78445A (ja) 2020-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90772B2 (ja) ステータ組立方法及びステータ組立装置
US5773907A (en) Brush holder assemblies having novel brush holders
EP0024121B1 (en) Dynamo electric machine brush assembly
CN107086694B (zh) 用于电动机的电接触部
JP5317661B2 (ja) 回転電機用マグネットホルダ
JP5177512B2 (ja) インナーロータ型回転電機の分割コア型ステータの組み立て方法
CN111835166B (zh) 对齐装置和对齐线圈的制造方法
JP2016127693A (ja) ステータ組立方法及びステータ組立装置
CN111835162A (zh) 线圈插入装置及线圈插入方法
US10177623B2 (en) DC motor
US4955130A (en) Feeder blade replacement apparatus for coil inserter tooling
CN111835165A (zh) 马达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JPH10243615A (ja) ステータコイル挿入機
JP6665887B2 (ja) ブラシ装置、ブラシ装置付き電動機、ブラシ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240113576A1 (en) Rotor, ipm motor including same, and ro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US20220375706A1 (en) Motor device
JP2020162209A (ja) コイル挿入装置
EP4089889A1 (en) Motor
CN111835164A (zh) 线圈绕线方法
CN113452221B (zh) 线圈插入装置
CN113924720B (zh) 电动机
JP6982110B2 (ja) 電動ポンプの製造方法
KR100263502B1 (ko) 아마추어 코일 도선 배열 장치 및 방법
CN116195175A (zh) 线圈插入装置及线圈插入方法
CN115882676A (zh) 线圈插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02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