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34425B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34425B
CN111834425B CN202010627792.0A CN202010627792A CN111834425B CN 111834425 B CN111834425 B CN 111834425B CN 202010627792 A CN202010627792 A CN 202010627792A CN 111834425 B CN111834425 B CN 1118344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xel circuit
signal line
signal
display
display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2779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34425A (zh
Inventor
许传志
谢正芳
张露
米磊
卢慧玲
邢汝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2779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3442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8344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344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344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344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包括至少一个透光区、主显示区以及第一过渡显示区;多条第一信号线,每条第一信号线包括沿第一方向被透光区间隔的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线段;多条第二信号线,每条第二信号线包括沿第一方向被透光区以及第一过渡显示区间隔的至少两个第二信号线段,第二信号线提供信号的信号类型与第一信号线提供信号的信号类型相同;多个第一连接线单元,每个第一连接线单元将对应一条第一信号线的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线段电连接;以及多个第二连接线单元,每个第二连接线单元将对应一条第二信号线的至少两个第二信号线段电连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积占比。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用户对屏占比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电子设备的全面屏显示受到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传统的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需要集成诸如前置摄像头、听筒以及红外感应元件等。现有技术中,前置摄像头、听筒以及红外感应元件等集成在显示面板的边框非显示区,集成这些元件处的整条边框需要具备足够容纳这些元件的空间,使得显示面板仍然具有较宽的边框,电子设备的屏占比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提高显示面板的可显示区域占比。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衬底,包括至少一个透光区、位于透光区至少部分外周的主显示区以及邻接于每个透光区沿第一方向两侧的第一过渡显示区;多个子像素,排布于主显示区以及第一过渡显示区,其中,第一过渡显示区的子像素的像素密度低于主显示区的子像素的像素密度;多条第一信号线,多条第一信号线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交叉,每条第一信号线包括沿第一方向被透光区间隔的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线段,第一信号线能够向主显示区以及第一过渡显示区的子像素提供信号;多条第二信号线,多条第二信号线沿第二方向排列,每条第二信号线包括沿第一方向被透光区以及第一过渡显示区间隔的至少两个第二信号线段,第二信号线能够向主显示区的子像素提供信号,第二信号线提供信号的信号类型与第一信号线提供信号的信号类型相同;多个第一连接线单元,每个第一连接线单元将对应一条第一信号线的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线段电连接,第一连接线单元延伸于透光区外;以及多个第二连接线单元,每个第二连接线单元将对应一条第二信号线的至少两个第二信号线段电连接,第二连接线单元延伸于透光区外。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前述实施方式,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多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沿第二方向排列,每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包括用于驱动主显示区的子像素显示的第一像素电路、用于驱动第一过渡显示区的子像素显示的第二像素电路,第一像素电路位于主显示区,第二像素电路位于第一过渡显示区,每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的第一像素电路、第二像素电路与对应一条第一信号线电连接;多个第二像素电路单元,多个第二像素电路单元沿第二方向排列,每个第二像素电路单元包括用于驱动主显示区的子像素显示的第三像素电路,第三像素电路位于主显示区,每个第二像素电路单元的第三像素电路与对应一条第二信号线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前述任一实施方式,衬底还包括围绕透光区、主显示区以及第一过渡显示区的非显示区,第一连接线单元包括:第一连接线,在非显示区沿第一方向延伸;以及第二连接线,将第一连接线与对应第一信号线的第一信号线段电连接,第二连接线单元包括:第三连接线,在非显示区沿第一方向延伸;以及第四连接线,将第三连接线与对应第二信号线的第二信号线段电连接,其中,每个第一连接线单元的第一连接线的总长度与每个第二连接线单元的第三连接线的总长度相等。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一过渡显示区包括与透光区邻接的第一边界以及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边界相对的第二边界,第二连接线以及第四连接线邻近第二边界设置。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显示面板还包括:电容负载补偿结构,位于第一过渡显示区,电容负载补偿结构与第二信号线的第二信号线段耦接,其中,每条第二信号线以及第二信号线对应相连的第二连接线单元、电容负载补偿结构的总电容负载等于每条第一信号线以及第一信号线对应相连的第一连接线单元的总电容负载。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第三信号线,多条第三信号线沿第二方向排列,每条第三信号线沿第一方向连续延伸于主显示区,第三信号线提供信号的信号类型与第一信号线、第二信号线提供信号的信号类型相同;第一负载补偿结构,与第一连接线单元耦接;第二负载补偿结构,与第二连接线单元耦接,其中,每条第一信号线以及第一信号线对应相连的第一连接线单元、第一负载补偿结构的总电阻负载等于每条第三信号线的总电阻负载,每条第一信号线以及第一信号线对应相连的第一连接线单元、第一负载补偿结构的总电容负载等于每条第三信号线的总电容负载;每条第二信号线以及第二信号线对应相连的第二连接线单元、第二负载补偿结构的总电阻负载等于每条第三信号线的总电阻负载,每条第二信号线以及第二信号线对应相连的第二连接线单元、第二负载补偿结构、电容负载补偿结构的总电容负载等于每条第三信号线的总电容负载。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前述任一实施方式,子像素还排布于透光区,其中,透光区的子像素的像素密度等于第一过渡显示区的子像素的像素密度,每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还包括用于驱动透光区的子像素显示的第四像素电路,第四像素电路位于第一过渡显示区,每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的第一像素电路、第二像素电路、第四像素电路与对应一条第一信号线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前述任一实施方式,衬底还包括第二过渡显示区,第二过渡显示区位于第一过渡显示区沿第一方向背离透光区的一侧,子像素还排布于第二过渡显示区,其中,第二过渡显示区的子像素的像素密度等于第一过渡显示区的子像素的像素密度。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每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还包括第一虚拟像素电路以及用于驱动第二过渡显示区的子像素显示的第五像素电路,第一虚拟像素电路、第五像素电路位于第二过渡显示区,每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的第一像素电路、第二像素电路、第四像素电路、第五像素电路、第一虚拟像素电路与对应一条第一信号线电连接,每个第二像素电路单元还包括第二虚拟像素电路以及用于驱动第二过渡显示区的子像素显示的第六像素电路,第二虚拟像素电路、第六像素电路位于第二过渡显示区,每个第二像素电路单元的第三像素电路、第六像素电路、第二虚拟像素电路与对应一条第二信号线电连接,其中,第一像素电路和第三像素电路在主显示区形成第一像素电路排布结构,第五像素电路、第一虚拟像素电路、第六像素电路以及第二虚拟像素电路在第二过渡显示区形成第二像素电路排布结构,第一像素电路排布结构的排布方式与第二像素电路排布结构的排布方式相同。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前述任一实施方式,透光区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透光区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一信号线为选通信号线、初始化控制信号线、或发光控制信号线。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包括透光区,显示面板在透光区的背面可以集成感光组件,实现例如摄像头的感光组件的屏下集成。第一过渡显示区邻接于每个透光区沿第一方向两侧,主显示区位于透光区至少部分外周,使得透光区的面积仅需要与待集成的感光组件占据面积相当,能够降低显示面板的可显示区域外周的非显示区的宽度,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积占比。
显示面板包括提供信号的信号类型相同的多条第一信号线和多条第二信号线,每条第一信号线包括沿第一方向被透光区间隔的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线段,每条第二信号线包括沿第一方向被透光区以及第一过渡显示区间隔的至少两个第二信号线段,由于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分别延伸占据的区域有所不同,两者的负载存在不同。显示面板还包括延伸于透光区外的第一连接线单元和第二连接线单元,通过第一连接线单元将每条第一信号线的各段第一信号线段相互电连接,以及通过第二连接线单元分别将每条第二信号线的各段第二信号线段相互电连接,一方面,使得每条第一连接线的各第一信号线段之间不再相互独立、每条第二连接线的各第二信号线段之间不再相互独立,改善每条第一连接线的各第一信号线段所连子像素之间、每条第二连接线的各第二信号线段所连子像素之间的显示不均现象;另一方面,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分别通过绕设在透光区外的连接线单元实现内部各线段的连接,与仅将第一连接线或仅将第二连接线通过连接线单元实现内部各线段的连接的方案相比,能够缩小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之间负载的差异,从而降低第一连接线所连子像素和第二连接线所连子像素之间的显示效果差异,改善显示面板的亮度显示不均现象。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2、图3是图1中Q1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5、图6是图4中Q2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图7中Q3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被配置为解释本发明,并不被配置为限定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应当理解,在描述部件的结构时,当将一层、一个区域称为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上方”时,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者在其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之间还包含其它的层或区域。并且,如果将部件翻转,该一层、一个区域将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下面”或“下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ST,衬底ST包括至少一个透光区LA、位于透光区LA至少部分外周的主显示区MA以及邻接于每个透光区LA沿第一方向X两侧的第一过渡显示区TA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衬底ST还包括围绕透光区LA、主显示区MA以及第一过渡显示区TA1的非显示区NA。
图2、图3是图1中Q1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2,显示面板100包括多个子像素SP。多个子像素SP排布于主显示区MA以及第一过渡显示区TA1。多个子像素SP分别在主显示区MA、第一过渡显示区TA1内呈阵列排布,即排布为具有多行及多列的排布结构。其中,第一过渡显示区TA1的子像素SP的像素密度低于主显示区MA的子像素SP的像素密度。例如,第一过渡显示区TA1的子像素SP的像素密度是主显示区MA的子像素SP的像素密度的1/4。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过渡显示区TA1与主显示区MA之间,子像素SP的像素密度比例可以不限于上述示例,也可以是其它比例。
透光区TA可以是可显示区域,也可以是非显示区域。当透光区TA为可显示区域时,子像素SP还排布于透光区TA,其中透光区TA的整体透光率大于等于15%。为确保透光区TA的透光率大于15%,甚至大于40%,甚至具有更高的透光率,显示面板100的覆盖透光区TA的至少部分功能层的透光率大于80%,甚至至少部分功能层的透光率大于90%。当透光区TA为非显示区域时,透光区TA内不排布子像素SP,透光区LA的整体透光率为大于等于8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包括透光区LA,显示面板100在透光区LA的背面可以集成感光组件,实现例如摄像头的感光组件的屏下集成。第一过渡显示区TA1邻接于每个透光区沿第一方向X的两侧,主显示区MA位于透光区LA至少部分外周,使得透光区LA的面积仅需要与待集成的感光组件占据面积相当,能够降低显示面板100的可显示区域外周的非显示区NA的宽度,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面积占比。
如图3,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多条第一信号线110、多条第二信号线120、多个第一连接线单元130以及多个第二连接线单元140。
多条第一信号线110沿第二方向Y排列,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交叉。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垂直,其中,第一方向X大致与子像素SP排布结构的行方向平行,第二方向Y大致与子像素SP排布结构的列方向平行。每条第一信号线110包括沿第一方向X被透光区LA间隔的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线段111,第一信号线110能够向主显示区MA以及第一过渡显示区TA1的子像素SP提供信号。
多条第二信号线120沿第二方向Y排列。每条第二信号线120包括沿第一方向X被透光区LA以及第一过渡显示区TA1间隔的至少两个第二信号线段121,第二信号线120能够向主显示区MA的子像素SP提供信号。第二信号线120提供信号的信号类型与第一信号线110提供信号的信号类型相同。例如,第一信号线110、第二信号线120均为选通信号线(也称为扫描信号线),用于提供选通信号(也称为扫描信号、scan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110、第二信号线120在第二方向Y上交替排列设置,例如是奇数行为第一信号线110,偶数行为第二信号线120。图3中,示意性示出了第二方向Y上排列的四条选通信号线R1、R2、R3、R4,可以理解的是,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除该四条选通信号线R1、R2、R3、R4之外的其它选通信号线,其它选通信号线中的至少部分选通信号线可以依据该四条选通信号线R1、R2、R3、R4的排布规律进行相同规律的排布。在本实施例中,选通信号线R1、选通信号线R3为第一信号线110,选通信号线R2、选通信号线R4为第二信号线120。然而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信号线110、第二信号线120在第二方向Y上的排列方式不限于上述示例,例如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每相邻至少两条第一信号线110形成第一线组,每相邻至少两条第二信号线120形成第二线组,第一线组和第二线组在第二方向Y上交替排列设置。例如,在图3涉及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替代为选通信号线R1、选通信号线R2为第一信号线110,选通信号线R3、选通信号线R4为第二信号线120。
每个第一连接线单元130将对应一条第一信号线110的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线段111电连接,第一连接线单元130延伸于透光区LA外。每个第二连接线单元140将对应一条第二信号线120的至少两个第二信号线段121电连接,第二连接线单元140延伸于透光区LA外。
显示面板100包括提供信号的信号类型相同的多条第一信号线110和多条第二信号线120,每条第一信号线110包括沿第一方向X被透光区LA间隔的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线段111,每条第二信号线120包括沿第一方向X被透光区LA以及第一过渡显示区TA1间隔的至少两个第二信号线段121,由于第一信号线110和第二信号线120分别延伸占据的区域有所不同,两者的负载存在不同。当第一信号线110包括的第一信号线段111的长度彼此不同时,或者第二信号线120包括的第二信号线段121的长度彼此不同时,第一信号线110的各第一信号线段111之间或者第二信号线120的各第二信号线段121之间也存在负载不同。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延伸于透光区LA外的第一连接线单元130和第二连接线单元140,通过第一连接线单元130将每条第一信号线110的各段第一信号线段111相互电连接,以及通过第二连接线单元140分别将每条第二信号线120的各段第二信号线段121相互电连接,一方面,使得每条第一连接线110的各第一信号线段111之间不再相互独立、每条第二连接线120的各第二信号线段121之间不再相互独立,改善每条第一连接线110的各第一信号线段111所连子像素SP之间、每条第二连接线120的各第二信号线段121所连子像素SP之间的显示不均现象;另一方面,第一连接线110、第二连接线120分别通过绕设在透光区外的连接线单元实现内部各线段的连接,与仅将第一连接线110或仅将第二连接线120通过连接线单元实现内部各线段的连接的方案相比,能够缩小第一连接线110和第二连接线120之间负载的差异,从而降低第一连接线110所连子像素SP和第二连接线120所连子像素SP之间的显示效果差异,改善显示面板100的亮度显示不均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多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150以及多个第二像素电路单元160。
如图3,多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150沿第二方向Y排列。每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150包括用于驱动主显示区MA的子像素SP显示的第一像素电路C1、用于驱动第一过渡显示区TA1的子像素SP显示的第二像素电路C2。第一像素电路C1位于主显示区MA,第二像素电路C2位于第一过渡显示区TA1。每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150的第一像素电路C1、第二像素电路C2与对应一条第一信号线110电连接。
多个第二像素电路单元160沿第二方向Y排列。每个第二像素电路单元160包括用于驱动主显示区MA的子像素SP显示的第三像素电路C3。第三像素电路C3位于主显示区MA。每个第二像素电路单元160的第三像素电路C3与对应一条第二信号线120电连接。第三像素电路C3和第一像素电路C1均用于驱动主显示区MA的子像素SP显示,第三像素电路C3、第一像素电路C1的结构相同并且分别形成的排列方式大致相同。
第一过渡显示区TA1的子像素SP的像素密度低于主显示区MA的子像素SP的像素密度,相应地,第一过渡显示区TA1中的像素电路的密度低于主显示区MA中的像素电路的密度,即第一过渡显示区TA1的第二像素电路C2形成阵列的密度低于主显示区MA的第一像素电路C1、第三像素电路C3形成阵列的密度。例如,第一过渡显示区TA1的子像素SP的像素密度是主显示区MA的子像素SP的像素密度的1/4,相应地,第一过渡显示区TA1中的像素电路的密度是主显示区MA中的像素电路的密度的1/4。由于第一信号线110连接的第一像素电路单元150中既有第一像素电路C1,也有第二像素电路C2,而第二信号线120连接的第二像素电路单元160中有第三像素电路C3,使得第一信号线110与第二信号线120之间存在一定的负载差异。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线110、第二连接线120分别通过绕设在透光区外的连接线单元实现内部各线段的连接,缩小了第一连接线110和第二连接线120之间负载的差异,从而降低第一连接线110所连子像素SP和第二连接线120所连子像素SP之间的显示效果差异,改善显示面板100的亮度显示不均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线单元130包括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第一连接线131在非显示区NA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连接线132将第一连接线131与对应第一信号线110的第一信号线段111电连接。
第二连接线单元140包括第三连接线141和第四连接线142。第三连接线141在非显示区NA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四连接线142将第三连接线141与对应第二信号线120的第二信号线段121电连接。
每个第一连接线单元130的第一连接线131的总长度与每个第二连接线单元140的第三连接线141的总长度相等,其中,此处的总长度相等指每个第一连接线单元130的第一连接线131的总长度与每个第二连接线单元140的第三连接线141的总长度基本相等。例如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一连接线单元130的第一连接线131的总长度大致等于透光区LA以及该透光区LA两侧的第一过渡显示区TA1共同占据区域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每个第二连接线单元140的第三连接线141的总长度也大致等于透光区LA以及该透光区LA两侧的第一过渡显示区TA1共同占据区域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使得每个第一连接线单元130的第一连接线131的总长度与每个第二连接线单元140的第三连接线141的总长度基本相等。
第一过渡显示区TA1包括与透光区LA邻接的第一边界B1以及在第一方向X上与第一边界B1相对的第二边界B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线132以及第四连接线142邻近第二边界B2设置。由于显示面板100在第一过渡显示区TA1的第二边界B2附近具有较充足的布线区域,方便第一连接线131、第三连接线141的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电容负载补偿结构173。电容负载补偿结构173位于第一过渡显示区TA1,电容负载补偿结构173与第二信号线120的第二信号线段121耦接。其中,每条第二信号线120以及该第二信号线120对应相连的第二连接线单元140、电容负载补偿结构173的总电容负载等于每条第一信号线110以及该第一信号线110对应相连的第一连接线单元130的总电容负载。通过设置与第二信号线120耦接的电容负载补偿结构173,使得第二信号线120及其所耦接部件的总电容负载与所述第一信号线110及其所耦接部件的总电容负载一致,从而大幅降低第一连接线110所连子像素SP和第二连接线120所连子像素SP之间的显示效果差异,改善显示面板100的行间亮度显示不均现象。例如在图3涉及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与第二信号线120(选通信号线R2、R4)耦接的电容负载补偿结构173,使得第二信号线120(选通信号线R2、R4)及其所耦接部件的总电容负载与第一信号线110(选通信号线R1、R3)及其所耦接部件的总电容负载大致相同,此时选通信号线R1、R2、R3、R4分别所连子像素SP的亮度显示更加均一,降低了相邻行子像素SP的亮度显示不均一的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电容负载补偿结构173的具体结构可以是多样的,以下具体说明一种示例。例如,电容负载补偿结构173为电容器,包括彼此相对且绝缘设置的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其中第一极板与第二信号线120的第二信号线段121连接,第二极板连接至稳定电压源,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将第二极板与显示面板100的供电信号结构或供电电源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多条第三信号线180。多条第三信号线180沿第二方向Y排列,每条第三信号线180沿第一方向X连续延伸于主显示区MA。第三信号线180提供信号的信号类型与第一信号线110、第二信号线120提供信号的信号类型相同。例如,第一信号线110、第二信号线120、第三信号线180均为选通信号线,用于提供选通信号。每条第三信号线180沿第一方向X基本贯穿主显示区MA,并连接多个用于驱动主显示区MA的子像素SP显示的第七像素电路C7。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一负载补偿结构171以及第二负载补偿结构172。第一负载补偿结构171与第一连接线单元130耦接,第二负载补偿结构172与第二连接线单元140耦接。其中,每条第一信号线110以及第一信号线110对应相连的第一连接线单元130、第一负载补偿结构171的总电阻负载等于每条第三信号线180的总电阻负载,每条第一信号线110以及第一信号线110对应相连的第一连接线单元130、第一负载补偿结构171的总电容负载等于每条第三信号线180的总电容负载。每条第二信号线120以及第二信号线120对应相连的第二连接线单元140、第二负载补偿结构172的总电阻负载等于每条第三信号线180的总电阻负载,每条第二信号线120以及第二信号线120对应相连的第二连接线单元140、第二负载补偿结构172、电容负载补偿结构173的总电容负载等于每条第三信号线180的总电容负载。
通过设置第一负载补偿结构171和第二负载补偿结构172,使得第一信号线110及其所耦接部件的总负载、第二信号线120及其所耦接部件的总负载,均与所述第三信号线180及其所耦接部件的总负载一致,从而降低第一连接线110所连子像素SP、第二连接线120所连子像素SP以及第三连接线180所连子像素SP之间的显示效果差异,改善显示面板100的亮度显示不均现象。
第一负载补偿结构171、第二负载补偿结构172的具体结构可以是多样的。例如,第一负载补偿结构171、第二负载补偿结构172可以是同时补偿电阻负载和电容负载的结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负载补偿结构171、第二负载补偿结构172可以是虚拟(dummy)像素电路结构,该虚拟像素电路结构与用于驱动子像素SP显示的像素电路的结构相同,其中虚拟像素电路不驱动任何子像素SP显示。当第一负载补偿结构171、第二负载补偿结构172是虚拟像素电路结构时,每条第一信号线110直接或间接连接的像素电路和虚拟像素电路结构的总数量与每条第三信号线180连接的像素电路的总数量相等,每条第二信号线120直接或间接连接的像素电路和虚拟像素电路结构的总数量与每条第三信号线180连接的像素电路的总数量相等。第一负载补偿结构171、第二负载补偿结构172的具体结构还可以是其它形式,例如第一负载补偿结构171、第二负载补偿结构172分别包括电容子负载补偿结构和电阻子负载补偿结构,电容子负载补偿结构和电阻子负载补偿结构分别与第一连接线单元130、第二连接线单元140耦接。电容子负载补偿结构可以是电容器,电阻子负载补偿结构可以是补偿电阻。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容子负载补偿结构、电阻子负载补偿结构中的至少任一的至少一部分结构与第一连接线单元130一体形成,电容子负载补偿结构、电阻子负载补偿结构中的至少任一的至少一部分结构与第二连接线单元140一体形成。
在上述实施例中,以透光区TA是非显示区域为例进行了说明,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透光区TA也可以是可显示区域。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5、图6是图4中Q2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一部分结构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结构相似,以下将对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相同或相似之处不再详述。
如图5,在第二实施例中,透光区TA为可显示区域,子像素SP还排布于透光区LA。其中,透光区LA的子像素SP的像素密度等于第一过渡显示区TA1的子像素SP的像素密度。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区LA的子像素SP形成的像素排布结构与第一过渡显示区TA1的子像素SP形成的像素排布结构相同。
如图6,每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150还包括用于驱动透光区LA的子像素SP显示的第四像素电路C4,第四像素电路C4位于第一过渡显示区TA1。每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150的第一像素电路C1、第二像素电路C2、第四像素电路C4与对应一条第一信号线110电连接。
在主显示区MA中,排布有用于驱动主显示区MA的子像素SP显示的第一像素电路C1、第三像素电路C3、第七像素电路C7。在第一过渡显示区TA1,排布有用于驱动第一过渡显示区TA1的子像素SP显示的第二像素电路C2、用于驱动透光区LA的子像素SP显示的第四像素电路C4。
通过将用于驱动透光区LA的子像素SP显示的第四像素电路C4布置在第一过渡显示区TA1,能够减少在透光区LA的布线结构,从而提高透光区LA的透光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衬底ST还可以包括第二过渡显示区TA2。第二过渡显示区TA2位于第一过渡显示区TA1沿第一方向X背离透光区LA的一侧。子像素SP还排布于第二过渡显示区TA2,其中,第二过渡显示区TA2的子像素SP的像素密度等于第一过渡显示区TA1的子像素SP的像素密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过渡显示区TA2的子像素SP形成的像素排布结构与第一过渡显示区TA1的子像素SP形成的像素排布结构相同,因此,第二过渡显示区TA2的子像素SP的像素密度低于主显示区MA的子像素SP的像素密度。第二过渡显示区TA2内排布用于驱动第二过渡显示区TA2的子像素SP显示的像素电路,并且不排布用于驱动其它可显示区域的子像素SP显示的像素电路,使得第二过渡显示区TA2与第一过渡显示区TA1具有较富裕的布线空间。
第一连接线单元130包括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第一连接线131在非显示区NA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连接线132将第一连接线131与对应第一信号线110的第一信号线段111电连接。
第二连接线单元140包括第三连接线141和第四连接线142。第三连接线141在非显示区NA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四连接线142将第三连接线141与对应第二信号线120的第二信号线段121电连接。
显示面板100中,当像素电路的物理位置与其对应驱动的子像素SP的物理位置较远时,需要通过连接引线将两者连接,此时连接引线会占据一定的布线空间。第一过渡显示区TA1包括与透光区LA邻接的第一边界B1以及在第一方向X上与第一边界B1相对的第二边界B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线132以及第四连接线142邻近第二边界B2设置,使得显示面板100上各类型布线得到较合理的优化,上述将第二连接线132以及第四连接线142邻近第二边界B2布置的方案能够减少像素电路与对应子像素SP之间需要设置的连接引线的数量,减少不必要的布线结构对第一过渡显示区TA1的占据,从而余留更多布线空间,便于更多用于驱动透光区LA的子像素SP显示的第四像素电路C4的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150还包括第一虚拟像素电路DC1以及用于驱动第二过渡显示区TA2的子像素SP显示的第五像素电路C5。第一虚拟像素电路DC1、第五像素电路C5位于第二过渡显示区TA2。每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150的第一像素电路C1、第二像素电路C2、第四像素电路C4、第五像素电路C5、第一虚拟像素电路DC1与对应一条第一信号线110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二像素电路单元160还包括第二虚拟像素电路和/或用于驱动第二过渡显示区TA2的子像素SP显示的第六像素电路。第二虚拟像素电路和/或第六像素电路位于第二过渡显示区TA2。每个第二像素电路单元160的第三像素电路C3、第二虚拟像素电路和/或第六像素电路与对应一条第二信号线120电连接。例如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二像素电路单元160还包括第二虚拟像素电路DC2,不包括第六像素电路。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二像素电路单元160还可以包括第六像素电路而不包括第二虚拟像素电路,或者每个第二像素电路单元160还可以同时包括第二虚拟像素电路和第六像素电路。
第一像素电路C1和第三像素电路C3在主显示区MA形成第一像素电路排布结构。第五像素电路C5、第一虚拟像素电路DC1、第二虚拟像素电路和/或第六像素电路在第二过渡显示区TA2形成第二像素电路排布结构。其中,第一像素电路排布结构的排布方式与第二像素电路排布结构的排布方式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过渡显示区TA2不是必须的,即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也可以不设置第二过渡显示区TA2,主显示区MA与第一过渡显示区TA1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设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以显示面板100的透光区LA的数量为单个为例进行了说明,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的透光区LA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透光区LA沿第一方向X间隔排布。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8是图7中Q3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一部分结构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结构相似,以下将对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相同或相似之处不再详述。
在第二实施例中,透光区LA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透光区LA沿第一方向X间隔排布。每个透光区LA沿第一方向X两侧邻接有第一过渡显示区TA1。主显示区MA位于透光区LA以及第一过渡显示区TA1的至少部分外周,非显示区围绕透光区LA、主显示区MA以及第一过渡显示区TA1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线单元130将对应一条第一信号线110的多个第一信号线段111电连接。第一连接线单元130包括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第一连接线131在非显示区NA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连接线132将第一连接线131与对应第一信号线110的第一信号线段111电连接。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一连接线单元130包括与两个透光区LA对应的两条第一连接线131,每条第一连接线131沿第一方向X的相对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连接线132与第一信号线段111电连接。
第二连接线单元140将对应一条第二信号线120的多个第二信号线段121电连接。第二连接线单元140包括第三连接线141和第四连接线142。第三连接线141在非显示区NA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四连接线142将第三连接线141与对应第二信号线120的第二信号线段121电连接。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二连接线单元140包括与两个透光区LA对应的两条第三连接线133,每条第三连接线133沿第一方向X的相对两端分别通过第四连接线134与第二信号线段121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每条第一连接线110的各第一信号线段111之间不再相互独立,每条第二连接线120的各第二信号线段121之间不再相互独立,改善了每条第一连接线110的各第一信号线段111所连子像素SP之间、每条第二连接线120的各第二信号线段121所连子像素SP之间的显示不均现象。同时,能够缩小第一连接线110和第二连接线120之间负载的差异,从而降低第一连接线110所连子像素SP和第二连接线120所连子像素SP之间的显示效果差异,改善显示面板100的亮度显示不均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电容负载补偿结构173。电容负载补偿结构173位于第一过渡显示区TA1,电容负载补偿结构173与第二信号线120的第二信号线段121耦接。其中,每条第二信号线120以及该第二信号线120对应相连的第二连接线单元140、电容负载补偿结构173的总电容负载等于每条第一信号线110以及该第一信号线110对应相连的第一连接线单元130的总电容负载,从而大幅降低第一连接线110所连子像素SP和第二连接线120所连子像素SP之间的显示效果差异,改善显示面板100的行间亮度显示不均现象。
在上述实施例中,以第一信号线110、第二信号线120均为选通信号线为了进行说明,然而第一信号线110、第二信号线120的类型不限于此。例如,第一信号线110、第二信号线120也可以是发光控制信号线,用于提供发光控制信号(也称为emit信号),当像素电路接收发光控制信号时,像素电路被置于发光阶段。第一信号线110、第二信号线120还可以是初始化控制信号线,用于提供初始化控制信号,当像素电路接收初始化控制信号时,像素电路被置于初始化阶段。
多条选通信号线、多条发光控制信号线、多条初始化控制信号线均可以在第二方向上排列,并且以预定的扫描方向逐行导通。
当显示面板100同时包括有多条选通信号线、多条发光控制信号线时,通过将选通信号线配置以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负载补偿结构,能够实现显示面板亮度显示不均的缓解甚至消除。由于发光控制信号线的负载差异对显示面板亮度显示影响较小,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节省向发光控制信号线进行负载补偿结构的配置。
多个子像素SP排布为多行及多列,其中每行子像素SP中多个子像素SP大致沿第一方向X排列,每列子像素SP中多个子像素SP大致沿第二方向Y排列。
当显示面板100同时包括有多条选通信号线、多条初始化控制信号线时,每行子像素SP对应的初始化控制信号线可以与扫描方向上相邻前一行子像素SP对应的选通信号线电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包括相对的显示面和非显示面。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ST,衬底ST包括至少一个透光区LA、位于透光区LA至少部分外周的主显示区MA以及邻接于每个透光区LA沿第一方向X两侧的第一过渡显示区TA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衬底ST还包括围绕透光区LA、主显示区MA以及第一过渡显示区TA1的非显示区NA。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感光组件,该感光组件位于显示面板100的非显示面所在侧,感光组件对应于显示面板100的透光区LA设置。
感光组件可以是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外部图像信息。本实施例中,感光组件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图像采集装置,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感光组件也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图像采集装置等其它形式的图像采集装置。可以理解的是,感光组件可以不限于是图像采集装置,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光组件也可以是红外传感器、接近传感器等光传感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显示面板100在透光区LA的非显示面所在侧可以集成感光组件,实现例如摄像头的感光组件的屏下集成。第一过渡显示区TA1邻接于每个透光区沿第一方向X的两侧,主显示区MA位于透光区LA至少部分外周,使得透光区LA的面积仅需要与待集成的感光组件占据面积相当,能够降低显示面板100的可显示区域外周的非显示区NA的宽度,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面积占比。
显示面板100包括多个子像素SP。多个子像素SP排布于主显示区MA以及第一过渡显示区TA1。其中,第一过渡显示区TA1的子像素SP的像素密度低于主显示区MA的子像素SP的像素密度。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多条第一信号线110、多条第二信号线120、多个第一连接线单元130以及多个第二连接线单元140。
多条第一信号线110沿第二方向Y排列,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交叉。每条第一信号线110包括沿第一方向X被透光区LA间隔的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线段111,第一信号线110能够向主显示区MA以及第一过渡显示区TA1的子像素SP提供信号。
多条第二信号线120沿第二方向Y排列。每条第二信号线120包括沿第一方向X被透光区LA以及第一过渡显示区TA1间隔的至少两个第二信号线段121,第二信号线120能够向主显示区MA的子像素SP提供信号。
每个第一连接线单元130将对应一条第一信号线110的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线段111电连接,第一连接线单元130延伸于透光区LA外。每个第二连接线单元140将对应一条第二信号线120的至少两个第二信号线段121电连接,第二连接线单元140延伸于透光区LA外。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显示面板100中,通过第一连接线单元130将每条第一信号线110的各段第一信号线段111相互电连接,以及通过第二连接线单元140分别将每条第二信号线120的各段第二信号线段121相互电连接,一方面,使得每条第一连接线110的各第一信号线段111之间不再相互独立、每条第二连接线120的各第二信号线段121之间不再相互独立,改善每条第一连接线110的各第一信号线段111所连子像素SP之间、每条第二连接线120的各第二信号线段121所连子像素SP之间的显示不均现象;另一方面,第一连接线110、第二连接线120分别通过绕设在透光区外的连接线单元实现内部各线段的连接,与仅将第一连接线110或仅将第二连接线120通过连接线单元实现内部各线段的连接的方案相比,能够缩小第一连接线110和第二连接线120之间负载的差异,从而降低第一连接线110所连子像素SP和第二连接线120所连子像素SP之间的显示效果差异,改善显示面板100的亮度显示不均现象。
依照本发明如上文所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根据以上描述,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利用本发明以及在本发明基础上的修改使用。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12)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包括至少一个透光区、位于所述透光区至少部分外周的主显示区以及邻接于每个所述透光区沿第一方向两侧的第一过渡显示区;
多个子像素,排布于所述主显示区以及所述第一过渡显示区,其中,所述第一过渡显示区的子像素的像素密度低于所述主显示区的子像素的像素密度;
多条第一信号线,所述多条第一信号线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每条所述第一信号线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被所述透光区间隔的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线段,所述第一信号线能够向所述主显示区以及所述第一过渡显示区的所述子像素提供信号;
多条第二信号线,所述多条第二信号线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每条所述第二信号线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被所述透光区以及所述第一过渡显示区间隔的至少两个第二信号线段,所述第二信号线能够向所述主显示区的所述子像素提供信号,所述第二信号线提供信号的信号类型与所述第一信号线提供信号的信号类型相同;
多个第一连接线单元,每个所述第一连接线单元将对应一条所述第一信号线的所述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线段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线单元延伸于所述透光区外;以及
多个第二连接线单元,每个所述第二连接线单元将对应一条所述第二信号线的所述至少两个第二信号线段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线单元延伸于所述透光区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所述多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每个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单元包括用于驱动所述主显示区的子像素显示的第一像素电路、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过渡显示区的子像素显示的第二像素电路,所述第一像素电路位于所述主显示区,所述第二像素电路位于第一过渡显示区,每个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单元的所述第一像素电路、所述第二像素电路与对应一条所述第一信号线电连接;
多个第二像素电路单元,所述多个第二像素电路单元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每个所述第二像素电路单元包括用于驱动所述主显示区的子像素显示的第三像素电路,所述第三像素电路位于所述主显示区,每个所述第二像素电路单元的所述第三像素电路与对应一条所述第二信号线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还包括围绕所述透光区、所述主显示区以及所述第一过渡显示区的非显示区,
所述第一连接线单元包括:
第一连接线,在所述非显示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及
第二连接线,将所述第一连接线与对应所述第一信号线的所述第一信号线段电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线单元包括:
第三连接线,在所述非显示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及
第四连接线,将所述第三连接线与对应所述第二信号线的所述第二信号线段电连接,
其中,每个所述第一连接线单元的所述第一连接线的总长度与每个所述第二连接线单元的所述第三连接线的总长度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显示区包括与所述透光区邻接的第一边界以及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边界相对的第二边界,所述第二连接线以及所述第四连接线邻近所述第二边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容负载补偿结构,位于所述第一过渡显示区,所述电容负载补偿结构与所述第二信号线的所述第二信号线段耦接,
其中,每条所述第二信号线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线对应相连的所述第二连接线单元、所述电容负载补偿结构的总电容负载等于每条所述第一信号线以及所述第一信号线对应相连的所述第一连接线单元的总电容负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条第三信号线,所述多条第三信号线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每条所述第三信号线沿所述第一方向连续延伸于所述主显示区,所述第三信号线提供信号的信号类型与所述第一信号线、所述第二信号线提供信号的信号类型相同;
第一负载补偿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线单元耦接;
第二负载补偿结构,与所述第二连接线单元耦接,
其中,每条所述第一信号线以及所述第一信号线对应相连的所述第一连接线单元、所述第一负载补偿结构的总电阻负载等于每条所述第三信号线的总电阻负载,每条所述第一信号线以及所述第一信号线对应相连的所述第一连接线单元、所述第一负载补偿结构的总电容负载等于每条所述第三信号线的总电容负载;
每条所述第二信号线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线对应相连的所述第二连接线单元、所述第二负载补偿结构的总电阻负载等于每条所述第三信号线的总电阻负载,每条所述第二信号线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线对应相连的所述第二连接线单元、所述第二负载补偿结构、所述电容负载补偿结构的总电容负载等于每条所述第三信号线的总电容负载。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像素还排布于所述透光区,其中,所述透光区的子像素的像素密度等于所述第一过渡显示区的子像素的像素密度,
每个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单元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透光区的子像素显示的第四像素电路,所述第四像素电路位于所述第一过渡显示区,每个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单元的所述第一像素电路、所述第二像素电路、所述第四像素电路与对应一条所述第一信号线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还包括第二过渡显示区,所述第二过渡显示区位于所述第一过渡显示区沿所述第一方向背离所述透光区的一侧,所述子像素还排布于所述第二过渡显示区,其中,所述第二过渡显示区的子像素的像素密度等于所述第一过渡显示区的子像素的像素密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单元还包括第一虚拟像素电路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过渡显示区的子像素显示的第五像素电路,所述第一虚拟像素电路、所述第五像素电路位于所述第二过渡显示区,每个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单元的所述第一像素电路、所述第二像素电路、所述第四像素电路、所述第五像素电路、所述第一虚拟像素电路与对应一条所述第一信号线电连接,
每个所述第二像素电路单元还包括第二虚拟像素电路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过渡显示区的子像素显示的第六像素电路,所述第二虚拟像素电路、所述第六像素电路位于所述第二过渡显示区,每个所述第二像素电路单元的所述第三像素电路、所述第六像素电路、所述第二虚拟像素电路与对应一条所述第二信号线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和所述第三像素电路在所述主显示区形成第一像素电路排布结构,所述第五像素电路、所述第一虚拟像素电路、所述第六像素电路以及所述第二虚拟像素电路在所述第二过渡显示区形成第二像素电路排布结构,所述第一像素电路排布结构的排布方式与所述第二像素电路排布结构的排布方式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区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透光区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线为选通信号线、初始化控制信号线、或发光控制信号线。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010627792.0A 2020-07-02 2020-07-0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8344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27792.0A CN111834425B (zh) 2020-07-02 2020-07-0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27792.0A CN111834425B (zh) 2020-07-02 2020-07-0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34425A CN111834425A (zh) 2020-10-27
CN111834425B true CN111834425B (zh) 2023-05-23

Family

ID=72900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27792.0A Active CN111834425B (zh) 2020-07-02 2020-07-0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344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81872A (zh) * 2020-12-11 2021-03-30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WO2022147679A1 (zh) * 2021-01-06 2022-07-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12909020B (zh) * 2021-01-21 2023-04-0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160743B (zh) * 2021-02-24 2023-04-18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458569A (zh) * 2021-02-26 2022-12-0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096583A (zh) * 2021-04-22 2021-07-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发光器件的补偿方法、装置、显示模组和可读存储介质
WO2022227043A1 (zh) * 2021-04-30 2022-11-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6897612A (zh) * 2022-01-29 2023-10-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
CN117136641A (zh) * 2022-01-30 2023-11-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648921B (zh) * 2022-04-27 2024-04-02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216212A1 (zh) * 2022-05-13 2023-11-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5346486A (zh) * 2022-07-13 2022-11-15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497409A (zh) * 2022-09-06 2022-12-20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81669A (zh) * 2017-09-08 2017-12-15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087938A (zh) * 2018-09-21 2018-12-25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10297365A (zh) * 2019-06-27 2019-10-01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515247A (zh) * 2019-08-29 2019-11-2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0515985U (zh) * 2019-11-21 2020-05-12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180494A (zh) * 2020-01-03 2020-05-1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312152A (zh) * 2020-04-10 2020-06-19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81669A (zh) * 2017-09-08 2017-12-15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087938A (zh) * 2018-09-21 2018-12-25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10297365A (zh) * 2019-06-27 2019-10-01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515247A (zh) * 2019-08-29 2019-11-2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0515985U (zh) * 2019-11-21 2020-05-12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180494A (zh) * 2020-01-03 2020-05-1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312152A (zh) * 2020-04-10 2020-06-19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34425A (zh) 2020-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34425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151592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969027B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1668278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244609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OLED display panel thereof
CN11064908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8289294B2 (en) Touch-sensitive display panel
CN110767097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048005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863374A (zh) 一种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234092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833754B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3571570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833741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833738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82225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19218586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30158123A (ko) 표시 패널 및 표시 장치
KR20230147741A (ko) 표시 패널 및 표시 장치
CN110491905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EP3786940B1 (en) Display device
CN114822232B (zh) 显示面板
US20240179973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11856816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5116367A (zh) 显示面板与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