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28170A - 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 - Google Patents
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828170A CN111828170A CN201910303396.XA CN201910303396A CN111828170A CN 111828170 A CN111828170 A CN 111828170A CN 201910303396 A CN201910303396 A CN 201910303396A CN 111828170 A CN111828170 A CN 11182817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connecting rod
- cavity
- oil passage
- pass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04—Engines with variable distances between pistons at top dead-centre positions and cylinder heads
- F02B75/045—Engines with variable distances between pistons at top dead-centre positions and cylinder heads by means of a variable connecting rod length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7/00—Connecting-rods or like links pivoted at both ends; Construction of connecting-rod heads
- F16C7/06—Adjustable connecting-ro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Output Control And Ontrol Of Special Type Engine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包括小头连杆体、液压轴、弹簧阀体、密封圈以及大头连杆体,大头连杆体包括中部空腔和设于中部空腔外围的环槽,中部空腔与环槽间的空腔壁内设有位于中部空腔上下两端的高压单向阀和低压单向阀、连接高压单向阀与环槽下部的第一油道、分别位于中部空腔上下部的第三油道和第二油道、以及连通第三油道与环槽下部的第四油道,液压轴的上部与小头连杆体相连,下部位于中部空腔内,将中部空腔分隔为上油腔和下油腔,密封圈位于环槽内且与弹簧阀体相连,且能够在环槽内润滑油的作用下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密封圈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油道的出口被封住,当密封圈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三油道的出口被封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
背景技术
可变压缩比技术是发动机革命性技术,在发动机的低负荷工况下采用高压缩比能够提高发动机热效率,降低油耗,高负荷工况下采用低压缩比能够提高发动机功率和扭矩,满足动力性要求。
然而,与可变压缩比技术相关的结构和装置的种类众多,如果可变压缩比结构复杂、空间需求大,那么整个发动机则需要大改,而且还不能达到不同发动机通用的目的。通过改变连杆长度而实现压缩比可变,由于机构变动少,不会影响传统发动机的正常运行,因此可以不大动发动机而通用。目前业界存在一些长度可变的连杆机构,但这些连杆机构可能会存在如下不足:
1.部分长度可变的连杆内部油道众多,加工困难,同时其子零件众多且结构复杂,不易控制和实施;
2.部分长度可变的连杆能够变动的长度范围较小,即发动机压缩比变动的范围较小,使发动机油耗和动力改善的程度较低。
3.部分长度可变的连杆在长短状态的切换过程中响应速度较慢。
前面的叙述在于提供一般的背景信息,并不一定构成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内部零件较少的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
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包括小头连杆体、液压轴、弹簧阀体、密封圈、以及大头连杆体,所述大头连杆体包括中部空腔和设于所述中部空腔外围的环槽,所述中部空腔与所述环槽之间的空腔壁内设有位于所述中部空腔的上下两端的高压单向阀和低压单向阀、连接所述高压单向阀与所述环槽下部的第一油道、分别位于所述中部空腔上部与下部的第三油道和第二油道、以及连通所述第三油道与所述环槽下部的第四油道,所述液压轴的上部与所述小头连杆体相连,所述液压轴的下部位于所述中部空腔内,将所述中部空腔分隔为上油腔和下油腔,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环槽内且与所述弹簧阀体相连,且能够在所述环槽内润滑油的作用下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油道的出口被封住,当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三油道的出口被封住。
进一步地,当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若所述液压轴受到向上的往复惯性力而向上移动,所述下油腔中产生真空效果,抽吸所述环槽中的润滑油经所述低压单向阀流向所述下油腔,所述上油腔中的润滑油经所述第三油道流向所述环槽的上部,然后经所述第四油道流向所述环槽的下部,所述上油腔逐渐变小,直至所述连杆变为长杆状态;若所述液压轴受到发动机燃烧爆压,所述下油腔内的润滑油因所述第二油道的出口被封住而无法流出。
进一步地,当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若所述液压轴受到向下的燃烧爆压,所述环槽内的润滑油经所述第一油道和所述高压单向阀进入所述上油腔中,所述下油腔内的润滑油经所述第二油道流向所述环槽,所述下油腔逐渐变小,直至所述连杆变为短杆状态;若所述液压轴受到向上的往复惯性力,所述上油腔内的润滑油因所述第三油道的出口被所述密封圈堵住而无法流出。
进一步地,所述大头连杆体包括杆身和位于所述杆身下端的连杆头,所述中部空腔和所述环槽设于所述杆身上,所述连杆头的靠近所述杆身的部位设有一与连杆颈油道连通的油腔,所述油腔通过两个通孔与所述环槽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弹簧阀体包括弹簧基板和与所述弹簧基板相连的螺旋弹簧,所述液压轴包括轴杆及与所述轴杆相连的轴底板,所述小头连杆体穿过所述弹簧基板的中心孔与所述轴杆相连,所述轴底板位于所述中部空腔内,在连杆颈油道供给所述连杆低压润滑油时,所述密封圈在所述螺旋弹簧和所述低压润滑油的作用下处于封住所述第二油道出口的第一位置,在连杆颈油道供给所述连杆高压润滑油时,所述密封圈在所述螺旋弹簧和所述高压润滑油的作用下处于封住所述第三油道出口的第二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中部空腔、所述轴底板、所述弹簧基板的中心孔及所述小头连杆体的横截面均为腰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油道的出口与所述中空腔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中空腔体高度的1/3,所述第三油道的出口与所述中空腔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中空腔体高度的2/3,所述第四油道的入口与所述第三油道的出口平齐,所述第四油道的出口位于所述第二油道出口的下方。
进一步地,在所述中部空腔的周向方向上,所述第四油道与所述第二油道和所述第三油道错开。
进一步地,所述中部空腔与所述环槽之间的空腔壁内设有高压阀通道和低压阀通道,所述高压单向阀和所述低压单向阀分别位于所述高压阀通道和所述低压阀通道内,所述第一油道连通所述高压阀通道与所述环槽的下部,所述第一油道与所述高压阀通道的连接部位位于所述高压单向阀的外侧,且所述第一油道的出口与所述中空腔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中空腔体高度的2/3。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油道为L型,所述第二油道为反Z型,所述第三油道为Z型,所述第四油道为C型。
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其中之一:
1.本发明可以实现发动机的压缩比可变,并且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发动机。
2.本发明连杆的长度伸缩可变,且子零件少,结构相对简单。
3.本发明连杆实现的长度可变范围大,改善发动机油耗和动力的程度高。
4.本发明可以提高连杆在长短状态的切换响应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的装配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大头连杆体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大头连杆体沿A-A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大头连杆体沿B-B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大头连杆体沿C-C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大头连杆体的仰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连杆的俯视示意图。
图9为高压缩比状态时连杆沿D-D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10为高压缩比状态时连杆沿E-E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11为低压缩比状态时连杆沿D-D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12为低压缩比状态时连杆沿E-E向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包括小头连杆体1、密封环2、弹簧阀体3、液压轴4、密封圈5、大头连杆体6、连杆带盖7和连杆螺栓8。
其中,小头连杆体1为普通连杆的小头部分,其具有活塞销孔1a和杆体1b。杆体1b的横截面类似腰形,且杆体1b的底部钻有螺纹孔1c。
密封环2为腰形中空的密封环,靠其内外圈的端面密封。
弹簧阀体3包括腰形中空的弹簧基板3a和腰形的螺旋弹簧3b。弹簧基板3a固定于大头连杆体6的顶端,其中部具有供小头连杆体1的杆体1b穿过的腰形中心孔。螺旋弹簧3b的顶端与弹簧基板3a固定连接,底端与密封圈5固定连接。
液压轴4为一根一体式异形轴,其上端为具有圆形横截面的轴杆4a,下端为具有腰形横截面的轴底板4b。液压轴4的轴杆4a的外表面设有螺纹,以与小头连杆体1底部的螺纹孔1c配合,将液压轴4固定至小头连杆体1的底部。液压轴4的轴底板4b的外围装设有密封环,以起到径向密封的作用。
密封圈5与密封环2一样,也为腰形中空的密封圈,只是尺寸相对稍大。
连杆带盖7为普通的连杆带盖。
连杆螺栓8为普通的高强度螺栓,用于将连杆带盖7和大头连杆体6固定在一起。
大头连杆体6为连杆的主要的油路部件,其结构如图2-7所示。请参阅图2-7,大头连杆体6的上端为横截面为腰形的杆身61,下端为形状与连杆带盖7类似的连杆头62。杆身61的中部设有一个横截面为腰形的中部空腔6i,用于收容液压轴4的轴底板4b。中部空腔6i的外围设有一横截面为腰形的环槽6c,连杆头62的位于杆身61正下方的部分设有一油腔6h,油腔6h通过设于油腔6h顶部的两个通孔6j与环槽6c连通,曲轴连杆颈油道内的润滑油可以通过油腔6h进入环槽6c中。另外,在环槽6c和中部空腔6i之间的空腔壁的一端,设有两个连通中部空腔6i和环槽6c的横向通道,分别为高压阀通道和低压阀通道,该高压阀通道和低压阀通道分别位于中部空腔6i的顶部和底部(优选为最顶端和最底端),且该高压阀通道和低压阀通道内分别设有高压单向阀6a和低压单向阀6b,该高压单向阀6a在高压状态下允许润滑油从环槽6c进入杆身61的中部空腔6i内,低压单向阀6b在高压和低压状态下都允许润滑油从环槽6c进入杆身61的中部空腔6i内,但高压单向阀6a和低压单向阀6b都不允许润滑油从杆身61的中部空腔6i进入环槽6c。在空腔壁的设置单向阀的一端还设有连通高压阀通道和环槽6c的第一油道6f,该第一油道6f大致为L型,其包括一条第一横向油道和一条第一纵向油道。第一横向油道位于距中部空腔6i底端大致2/3高度以下的位置,自空腔壁厚度的中段延伸至空腔壁的外表面,第一纵向油道连接于高压阀通道与第一横向油道之间,且第一纵向油道与高压阀通道的连接部位相较于高压单向阀6a更加靠外,使环槽6c内的润滑油也可以通过第一油道6f和高压单向阀6a进入中部空腔6i。在环槽6c和中部空腔6i之间的空腔壁的另一端设有三条油道,分别为位于下端的第二油道6d、位于上端的第三油道6e、以及位于中部的第四油道6g。第二油道6d的纵向截面大致为反Z字型,其包括两条第二横向油道和一条第二纵向油道,其中一条第二横向油道位于中部空腔6i的底端,自空腔壁的内表面延伸至空腔壁厚度的中段,其中另一条第二横向油道位于距中部空腔6i底端大致1/3高度处,自空腔壁厚度的中段延伸至空腔壁的外表面,第二纵向油道连接于该两条第二横向油道之间。第三油道6e的纵向截面大致为Z字型,包括两条第三横向油道和一条第三纵向油道,其中一条第三横向油道位于中部空腔6i的顶端,自中部空腔6i的内表面延伸至空腔壁厚度的中段,其中另一条第三横向油道位于距离中部空腔6i底端大致2/3高度处,自空腔壁厚度的中段延伸至空腔壁的外表面,第三纵向油道连接于该两条第三横向油道之间。第四油道6g的纵向截面大致为C字型,其包括两条第四横向油道和一条第四纵向油道,其中一条第四横向油道位于距离中部空腔6i底端大致2/3高度处,其中另一条第四横向油道与中部空腔6i底端之间的距离小于1/3的中部空腔高度,即第四油道6g的靠上设置的第四横向油道与靠下设置的第三横向油道平齐,第四油道6g的靠下设置的第四横向油道位于靠上设置的第二横向油道的下方,两条第四横向油道都是自空腔壁厚度的中段延伸至空腔壁的外表面,第四纵向油道连接于该两条第四横向油道之间,并且,请特别参阅图6,第四油道6g在中部空腔6i的周向方向与第二油道6d和第三油道6e错开。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横向通道、横向油道和纵向油道并不限于一定为直线型,其可以为斜线或类似于直线,只要能够实现中部空腔6i和环槽6c之间油路的横向连通或纵向连通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连杆组装时,首先将密封环2过盈配合安装在弹簧阀体3的弹簧基板3a的中心孔中,将小头连杆体1的杆体1b的下端穿过密封环2,并将小头连杆1与液压轴4通过两者之间的螺纹拧紧,接着将密封圈5放置于大头连杆体6的环槽6c中,其上部与弹簧阀体3的螺旋弹簧3b稳固连接,并将与小头连杆1螺纹连接的液压轴4放入大头连杆体6的中部空腔6i中,然后将弹簧阀体3与大头连杆体6上端通过焊接、螺接或铆接等方式连接,此时,大头连杆体6的中部空腔6i被液压轴4分隔成上油腔9和下油腔10,接着,将连杆带盖7与大头连杆体6下端通过连杆螺栓8连接,至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组装完毕。
请参阅图8-10,当发动机处于高压缩比状态时,连杆颈油道供给给大头连杆体6的油腔6h低压润滑油,低压润滑油通过油腔6h顶端的两个油孔6j进入环槽6c中,推动密封圈5和弹簧阀体3的螺旋弹簧3b运动,通过精准调节螺旋弹簧3b的刚度,使密封圈5在低压润滑油下的作用下处于第一位置,当密封圈5处于第一位置时,密封圈5刚好位于第二油道6d的出口处,即大约离大头连杆体6的中部空腔6i底部1/3高度处,因而能够密封住第二油道6d而不允许下油腔10中的润滑油通过第二油道6d流入环槽6c中;由于密封圈5在低压润滑油状态下的位置并未封住低压单向阀6b,因此环槽6c中的润滑油能够通过低压单向阀6b进入下油腔10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低压单向阀6b优选位于中部空腔6i的空腔壁最底部,以便于环槽6c中的润滑油能够尽可能多地通过低压单向阀6b进入下油腔10;在大头连杆体6的油腔6h供给低压润滑油的状态下,若连杆受到发动机向上的往复惯性力,小头连杆体1及液压轴4会往上移动,下油腔10会产生真空效果,抽吸环槽6c中的润滑油,而上油腔9中的润滑油由于液压轴4的挤压,内部油压增大,有向外溢流的动力,但是由于上油腔9的顶端为高压单向阀6a,不允许上油腔9中的润滑油通过高压单向阀6a向外流,而由于密封圈5并未封住第三油道6e和第四油道6g,因此润滑油可以通过上油腔9上端的第三油道6e流出至环槽6c中密封圈5上端的空间,然后再通过第四油道6g从密封圈5上端的空间流至密封圈5下端的空间,同时上油腔9会逐渐缩小,直至因液压轴4被弹簧阀体3限位而最终消失,此时下油腔10中充满润滑油,连杆变为长杆状态,发动机压缩比增大;在大头连杆体6的油腔6h供给低压润滑油的状态下,若小头体连杆1受到发动机燃烧爆压,由于下油腔10的润滑油入口处为只能使润滑油自环槽6c流向下油腔10的低压单向阀6b,而第二油道6d的出口被密封圈5堵住,因此下油腔10内的润滑油不会流出;在液压轴4向上运动至被弹簧阀体3限位的位置(即连杆长度最长)后,若小头体连杆1受到发动机燃烧爆压,基于上述理由,下油腔10润滑油不会外流,若小头连杆体1受到发动机向上的往复惯性力,由于液压轴4已经向上运动至最高点,因此下油腔10润滑油也不会外流,也即,在连杆长度变为最长后,若连杆颈油道供给给大头连杆体6油腔6h的油压不变,连杆即维持在稳定的长连杆状态不变,发动机压缩比维持在最高压缩比。
请参阅图8及图11-12,当发动机处于低压缩比状态时,连杆颈油道供给给大头连杆体6的油腔6h高压润滑油,高压润滑油通过油腔6h顶端的两个油孔6j进入环槽6c中,推动密封圈5继续压缩弹簧阀体3的螺旋弹簧3b向上运动,通过精准调节螺旋弹簧3b的弹簧刚度,能密封圈5在高压润滑油下的作用下位于第二位置,在第二位置时密封圈5刚好位于第三油道6e的出口,即大约在大头连杆体6中心的中部空腔6i底部起的2/3高度处,密封圈5封住第三油道6e而不允许上油腔9中的润滑油通过第三油道6e流入环槽6c中,且由于密封圈5在高压润滑油状态下的位置正处于高压单向阀6a的下面,润滑油并不能直接从环槽6c通过高压单向阀6a进入上油腔9,而由于此时密封圈5并没有封住第一油道6f,因此环槽6c中的润滑油能够通过第一油道6f流向高压单向阀6a而进入上油腔9中;虽然此时下油腔10也能够通过低压单向阀6b进油,但是由于下油腔10的出油通道(第二油道6d)已经打开,在连杆受到发动机向下的燃烧爆压时,下油腔10中的润滑油因受压而表现为外流,且外流速度远远大于流入速度;在燃烧爆压下,小头连杆体1及液压轴4会往下移动,上油腔9会产生真空效果,吸纳环槽6c中的润滑油;而下油腔10中润滑油由于在燃烧爆压下往环槽6c流动,体积会逐渐缩小,直至因液压轴5被大头连杆体5的中部空腔6i底部限位而最终消失,此时上油腔9中充满润滑油,连杆变为短杆状态,发动机压缩比减小;在连杆颈油道供给高压油的状态下,当小头连杆体1受到发动机向上往复惯性力时,由于上油腔9润滑油入口处的高压单向阀6a不允许润滑油由中部空腔6i流向环槽6c,且第三油道6e的出口被密封圈5堵住,因此上油腔9内的润滑油不会流出;当连杆变为短杆状态后,若小头连杆体1受到发动机燃烧爆压,由于液压轴4已经被限位,此时上油腔9润滑油不会外流,若小头连杆体1受到发动机向上的往复惯性力,由于上油腔9润滑油入口处的高压单向阀6a不允许润滑油由中部空腔6i流向环槽6c,且第三油道6e的出口被密封圈5堵住,因此上油腔9内的润滑油也不会流出,即当连杆长度变为最短后,若连杆颈油道供给给大头连杆体6油腔6h的油压不变,连杆即维持稳定的短连杆状态不变,发动机压缩比维持在低压缩比。
在本发明中,由于本发明的小头连杆体1与密封环2、以及液压轴4与大头连杆体6之间的运动副都为腰形截面运动副,而不是圆形截面运动副,而腰形截面具有侧端定位作用,因此,小头连杆体1、液压轴4和大头连杆体6在相对上下运动时不会发生相对运动件的旋转,而致使活塞旋转与进排气门干涉,损坏发动机。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高低压润滑油切换的过程中,密封圈5相应的上下运动,由于第四油道6g的存在,能使密封圈5分隔的环槽6c的上下部分连通,在切换油压时,润滑油可以迅速流向另外一测,提高了连杆长短变化的响应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其中之一:
1.本发明可以实现发动机的压缩比可变,并且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发动机。
2.本发明连杆的长度伸缩可变,且子零件少,结构相对简单。
3.本发明连杆实现的长度可变范围大,改善发动机油耗和动力的程度高。
4.本发明可以提高连杆在长短状态的切换响应性。
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小头连杆体(1)、液压轴(4)、弹簧阀体(3)、密封圈(5)、以及大头连杆体(6),所述大头连杆体(6)包括中部空腔(6i)和设于所述中部空腔(6i)外围的环槽(6c),所述中部空腔(6i)与所述环槽(6c)之间的空腔壁内设有位于所述中部空腔(6i)的上下两端的高压单向阀(6a)和低压单向阀(6b)、连接所述高压单向阀(6a)与所述环槽(6c)下部的第一油道(6f)、分别位于所述中部空腔(6i)上部与下部的第三油道(6e)和第二油道(6d)、以及连通所述第三油道(6e)与所述环槽(6c)下部的第四油道(6g),所述液压轴(4)的上部与所述小头连杆体(1)相连,所述液压轴(4)的下部位于所述中部空腔(6i)内,将所述中部空腔(6i)分隔为上油腔(9)和下油腔(10),所述密封圈(5)位于所述环槽(6c)内且与所述弹簧阀体(3)相连,且能够在所述环槽(6c)内润滑油的作用下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密封圈(5)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油道(6d)的出口被封住,当所述密封圈(5)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三油道(6e)的出口被封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密封圈(5)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若所述液压轴(4)受到向上的往复惯性力而向上移动,所述下油腔(10)中产生真空效果,抽吸所述环槽(6c)中的润滑油经所述低压单向阀(6b)流向所述下油腔(10),所述上油腔(9)中的润滑油经所述第三油道(6e)流向所述环槽(6c)的上部,然后经所述第四油道(6g)流向所述环槽(6c)的下部,所述上油腔(9)逐渐变小,直至所述连杆变为长杆状态;若所述液压轴(4)受到发动机燃烧爆压,所述下油腔(10)内的润滑油因所述第二油道(6d)的出口被封住而无法流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密封圈(5)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若所述液压轴(4)受到向下的燃烧爆压,所述环槽(6c)内的润滑油经所述第一油道(6f)和所述高压单向阀(6a)进入所述上油腔(9)中,所述下油腔(10)内的润滑油经所述第二油道(6d)流向所述环槽(6c),所述下油腔(10)逐渐变小,直至所述连杆变为短杆状态;若所述液压轴(4)受到向上的往复惯性力,所述上油腔(9)内的润滑油因所述第三油道(6e)的出口被所述密封圈(5)堵住而无法流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头连杆体(6)包括杆身(61)和位于所述杆身(61)下端的连杆头(62),所述中部空腔(6i)和所述环槽(6c)设于所述杆身(61)上,所述连杆头(62)的靠近所述杆身(61)的部位设有一与连杆颈油道连通的油腔(6h),所述油腔(6h)通过两个通孔(6j)与所述环槽(6c)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阀体(3)包括弹簧基板(3a)和与所述弹簧基板(3a)相连的螺旋弹簧(3b),所述液压轴(4)包括轴杆(4a)及与所述轴杆(4a)相连的轴底板(4b),所述小头连杆体(1)穿过所述弹簧基板(3a)的中心孔与所述轴杆(4a)相连,所述轴底板(4b)位于所述中部空腔(6i)内,在连杆颈油道供给所述连杆低压润滑油时,所述密封圈(5)在所述螺旋弹簧(3b)和所述低压润滑油的作用下处于封住所述第二油道(6d)出口的第一位置,在连杆颈油道供给所述连杆高压润滑油时,所述密封圈(5)在所述螺旋弹簧(3b)和所述高压润滑油的作用下处于封住所述第三油道(6e)出口的第二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空腔(6i)、所述轴底板(4b)、所述弹簧基板(3a)的中心孔以及所述小头连杆体(1)的横截面均为腰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道(6d)的出口与所述中空腔体(6i)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中空腔体(6i)高度的1/3,所述第三油道(6e)的出口与所述中空腔体(6i)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中空腔体(6i)高度的2/3,所述第四油道(6g)的入口与所述第三油道(6e)的出口平齐,所述第四油道(6g)的出口位于所述第二油道(6d)出口的下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部空腔(6i)的周向方向上,所述第四油道(6g)与所述第二油道(6d)和所述第三油道(6e)错开。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空腔(6i)与所述环槽(6c)之间的空腔壁内设有高压阀通道和低压阀通道,所述高压单向阀(6a)和所述低压单向阀(6b)分别位于所述高压阀通道和所述低压阀通道内,所述第一油道(6f)连通所述高压阀通道与所述环槽(6c)的下部,所述第一油道(6f)与所述高压阀通道的连接部位位于所述高压单向阀(6a)的外侧,且所述第一油道(6f)的出口与所述中空腔体(6i)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中空腔体(6i)高度的2/3。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道(6f)为L型,所述第二油道(6d)为反Z型,所述第三油道(6e)为Z型,所述第四油道(6g)为C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303396.XA CN111828170B (zh) | 2019-04-16 | 2019-04-16 | 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303396.XA CN111828170B (zh) | 2019-04-16 | 2019-04-16 | 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828170A true CN111828170A (zh) | 2020-10-27 |
CN111828170B CN111828170B (zh) | 2021-11-23 |
Family
ID=72914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303396.XA Active CN111828170B (zh) | 2019-04-16 | 2019-04-16 | 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828170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32854A (zh) * | 2019-04-16 | 2020-10-27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研发质量管理体系的成熟度量化评价方法、系统及可读介质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24863A (en) * | 1995-08-17 | 1998-03-10 | Daimler Benz Ag | Connecting rod |
CN101109321A (zh) * | 2007-08-08 | 2008-01-23 | 陈晨 | 自适应可变压缩比发动机 |
CN103670729A (zh) * | 2013-12-24 | 2014-03-26 | 重庆交通大学 | 可变连杆式vcr发动机连杆机构 |
CN203670436U (zh) * | 2013-11-29 | 2014-06-25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发动机可变长度连杆 |
CN104126064A (zh) * | 2011-12-23 | 2014-10-29 | Avl里斯脱有限公司 | 用于往复活塞式发动机的连杆 |
CN105240396A (zh) * | 2015-09-24 | 2016-01-13 | 宁波星豪汽车维修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连杆装置 |
EP3141774A1 (en) * | 2015-03-05 | 2017-03-15 | Roller Bearing Company of America, Inc. | Rotation rod assembly with self lubricating liner or grooved bushings |
CN108474297A (zh) * | 2015-11-17 | 2018-08-31 | Mce5发展公司 | 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 |
-
2019
- 2019-04-16 CN CN201910303396.XA patent/CN11182817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24863A (en) * | 1995-08-17 | 1998-03-10 | Daimler Benz Ag | Connecting rod |
CN101109321A (zh) * | 2007-08-08 | 2008-01-23 | 陈晨 | 自适应可变压缩比发动机 |
CN104126064A (zh) * | 2011-12-23 | 2014-10-29 | Avl里斯脱有限公司 | 用于往复活塞式发动机的连杆 |
CN203670436U (zh) * | 2013-11-29 | 2014-06-25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发动机可变长度连杆 |
CN103670729A (zh) * | 2013-12-24 | 2014-03-26 | 重庆交通大学 | 可变连杆式vcr发动机连杆机构 |
EP3141774A1 (en) * | 2015-03-05 | 2017-03-15 | Roller Bearing Company of America, Inc. | Rotation rod assembly with self lubricating liner or grooved bushings |
CN105240396A (zh) * | 2015-09-24 | 2016-01-13 | 宁波星豪汽车维修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连杆装置 |
CN108474297A (zh) * | 2015-11-17 | 2018-08-31 | Mce5发展公司 | 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32854A (zh) * | 2019-04-16 | 2020-10-27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研发质量管理体系的成熟度量化评价方法、系统及可读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828170B (zh) | 2021-11-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100725B2 (en) | Connecting rod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variable compression eccentrical element adjustment device | |
US8875671B2 (en) | Electrohydraulic device for closed-loop driving the control jack of a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engine | |
US7434548B2 (en) | Control device for hydraulic actuator in piston | |
US8151691B2 (en) |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piston with rate-sensitive response | |
US20170204784A1 (en) | Single supply port activated connecting rod for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engines | |
US7377238B2 (en) |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device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US7574986B2 (en) |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device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JP2010116777A (ja) | 内燃機関の複リンク式ピストンクランク機構 | |
JP2009036128A (ja) | 複リンク式可変圧縮比エンジン | |
US9822877B2 (en) | Lightweight compressor piston with opening | |
CN100538055C (zh) | 具有不对称销孔槽布置的活塞 | |
CN111828170B (zh) | 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 | |
KR20170103018A (ko) | 연접봉 및 이것을 구비한 크로스헤드형 엔진 | |
JP2010185328A (ja) | 内燃機関の複リンク式ピストンクランク機構 | |
CN101338743B (zh) | 一种往复活塞式压缩机机体 | |
US10330004B2 (en) | Switch valve for controlling a hydraulic fluid flow and connecting rod with the switch valve | |
CN213017247U (zh) | 发动机连杆以及具有其的发动机 | |
CN113494513B (zh) | 长度可变的连杆装置 | |
JPH0311143A (ja) | 可変圧縮比ピストン | |
KR101490900B1 (ko) | 가변 압축비 엔진용 오일 공급 통로 | |
JPS63195340A (ja) | 内燃機関の圧縮比可変装置 | |
JP2002221085A (ja) | 往復動内燃機関用ピストン | |
JP7338796B2 (ja) | 内燃機関のロアリンク | |
CN113357003B (zh) | 连杆装置 | |
KR101154312B1 (ko) | 피스톤 핀 보어의 오일 공급 구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