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19757B - 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 - Google Patents

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19757B
CN111819757B CN201980017569.XA CN201980017569A CN111819757B CN 111819757 B CN111819757 B CN 111819757B CN 201980017569 A CN201980017569 A CN 201980017569A CN 111819757 B CN111819757 B CN 1118197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stage
charger
protection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1756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19757A (zh
Inventor
仓持亮
大久保克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8197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197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197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197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该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具备:载台(8),能够载置用于电动车辆的移动型的蓄电池(45);端子部(9),在未将所述蓄电池(45)载置于所述载台(8)的状态下设置在相对于所述载台(8)而与载置所述蓄电池45一侧的位置相反侧的位置;保护部(12),在未将所述蓄电池(45)载置于所述载台(8)的状态下保护所述端子部(9),在所述载台(8)设置有在与所述端子部(9)对应的部位开口的端子开口(80),所述保护部(12)在未将所述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覆盖所述端子开口(80),在将所述蓄电池(45)载置于所述载台(8)时与所述载台(8)联动地移动而使所述端子开口(80)露出。

Description

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
本发明基于在2018年3月12日向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8-044464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以往,在对用于电动车辆的蓄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器中,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向电气设备供给工作电力的蓄电池以及供蓄电池能够拆装地装配并对蓄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器的便携型电源装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992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充电器中,在未将蓄电池装配于充电器的状态下,充电器的端子部始终露出,因此向充电器的端子部附着尘埃等异物或施加由落下物等产生的冲击的可能性高。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在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中保护端子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方案,本发明的方式具有以下的结构。
(1)本发明的方式的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具备:载台(8),其能够载置用于电动车辆的移动型的蓄电池(45);端子部(9),其在未将所述蓄电池(45)载置于所述载台(8)的状态下,设置在相对于所述载台(8)而与载置所述蓄电池45一侧的位置相反侧的位置;保护部(12),其在未将所述蓄电池(45)载置于所述载台(8)的状态下,保护所述端子部(9),在所述载台(8)设置有在与所述端子部(9)对应的部位开口的端子开口(80),所述保护部(12)在未将所述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覆盖所述端子开口(80),在将所述蓄电池(45)载置于所述载台(8)时与所述载台(8)联动地移动而使所述端子开口(80)露出。
(2)在上述(1)记载的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中,也可以为,所述载台(8)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移动,在未将所述蓄电池(45)配置于所述载台(8)的状态下,所述端子部(9)配置于所述载台(8)的下方。
(3)在上述(1)或(2)记载的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中,也可以为,所述保护部(12)能够绕沿着与设置所述充电器(1)的设置面(FL)平行的第一方向延伸的轴旋转、或能够绕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轴旋转。
(4)在上述(3)记载的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中,也可以为,在将所述蓄电池(45)载置于所述载台(8)时,所述载台(8)向下方移动,所述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还具备固定部(68),该固定部(68)设置于所述充电器(1),伴随着所述载台(8)向下方的移动而与所述保护部(12)抵接,所述保护部(12)伴随着所述载台(8)向下方的移动而与所述固定部(68)抵接,由此所述保护部(12)绕所述轴旋转。
(5)在上述(1)至(4)的任一个记载的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中,也可以为,所述保护部(12)具备:保护部主体(120),其在未将所述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覆盖所述端子开口(80);一对腿部(121),其从所述保护部主体(120)伸出,并隔着所述端子部(9)设置,在所述一对腿部(121)分别设置有所述保护部(12)的旋转中心(C1),所述保护部(12)形成为能够朝向所述充电器(1)的内侧旋转。
(6)在上述(5)记载的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中,也可以为,所述腿部(121)具备朝向所述充电器(1)的外侧延伸的延伸设置部(127),所述保护部(12)通过所述延伸设置部(127)与设置于所述充电器(1)的固定部(68)抵接而朝向所述充电器(1)的内侧旋转。
(7)在上述(1)至(6)的任一项记载的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中,也可以为,在所述载台(8)设置有与所述充电器(1)的内部连通的连通开口(81),所述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还具备覆盖所述连通开口(81)并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所述载台(8)的盖(85)。
(8)在上述(7)记载的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中,也可以为,所述保护部(12)具备未将在所述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覆盖所述端子开口(80)的保护部主体(120),在所述保护部主体(120)设置有框状伸出部(123),该框状伸出部(123)在未将所述蓄电池(45)载置于所述载台(8)的状态下从所述保护部主体(120)向外侧伸出,并呈沿着所述保护部主体(120)的外周的框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1)记载的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在载台设置有在与端子部对应的部位开口的端子开口,由此能够通过端子开口将蓄电池与端子部连接。此外,保护部在未将蓄电池载置于载台的状态下覆盖端子开口,由此,能够通过保护部防止向端子部附着异物或施加冲击的情况。此外,保护部在将蓄电池载置于载台时与载台联动地移动,由此使端子开口露出,从而不需要特别的操作而能够使蓄电池与端子部嵌合。因此,能够保护端子部。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2)记载的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台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移,在未将蓄电池配置于载台的状态下,端子部配置于载台的下方,由此发挥以下的效果。在从上方将蓄电池载置于载台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向端子部施加冲击。此外,在未载置蓄电池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保护部防止向端子部附着异物或施加冲击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3)记载的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保护部能够绕沿着与设置充电器的设置面平行的第一方向、或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轴旋转,由此,能够通过利用了绕轴的旋转动作的简单的结构保护端子部。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4)记载的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在将蓄电池载置于载台时,载台向下方移动,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还具备固定部,该固定部设置于充电器,伴随着载台向下方的移动而与保护部抵接,保护部伴随着载台向下方的移动而与固定部抵接,由此绕轴旋转,从而发挥以下的效果。仅通过将蓄电池载置于载台而保护部绕轴旋转,因此能够将保护部从端子开口自动地移开。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5)记载的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保护部具备:保护部主体,其在未将蓄电池载置于载台的状态下覆盖端子开口;以及一对腿部,从保护部主体伸出,隔着端子部设置,在一对腿部分别设置有保护部的旋转中心,保护部形成为能够朝向充电器的内侧旋转,从而发挥以下的效果。仅通过将蓄电池载置于载台而保护部朝向充电器的内侧旋转,因此能够将保护部从端子开口自动地移开。此外,通过在一对腿部分别设置保护部的旋转中心,与仅在一个腿部设置保护部的旋转中心的结构相比,能够使保护部绕轴更稳定地旋转。此外,通过保护部形成为能够朝向充电器的内侧旋转,能够将充电器的内部作为保护部的旋转空间加以利用,因此与保护部形成为能够朝向充电器的外侧旋转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充电器的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6)记载的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腿部具备朝向充电器的外侧延伸的延伸设置部,保护部通过延伸设置部与设置于充电器的固定部抵接而朝向充电器的内侧旋转,从而发挥以下的效果。能够通过利用了从腿部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与固定部的抵接的简单的结构保护端子部。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7)记载的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在载台设置有与充电器的内部连通的连通开口,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还具备覆盖连通开口并能够拆装地安装于载台的盖,从而发挥以下的效果。从载台卸下盖,由此能够通过连通开口访问充电器的内部。因此,即使在尘埃等异物进入充电器的内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连通开口除去异物。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8)记载的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保护部具备在未将蓄电池载置于载台的状态下覆盖端子开口的保护部主体,在保护部主体设置有框状伸出部,该框状伸出部在未将蓄电池载置于载台的状态下从保护部主体向外侧伸出,并呈沿着保护部主体的外周的框状,从而发挥以下的效果。能够将附着于保护部的尘埃等异物留在框状伸出部的内侧区域。即,能够使保护部作为异物的托盘发挥功能。此外,在保护部朝向充电器的内侧旋转的情况下,即使附着于框状伸出部的内侧区域,也能够抑制异物向意料之外的方向的落下。即,能够使附着于框状伸出部的内侧区域的异物朝向充电器的内侧落下。因此,在设置有与充电器的内部连通的连通开口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连通开口容易地除去朝向充电器的内侧落下的异物。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充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充电器的俯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充电器的仰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充电器的主视图。
图5是包含图2的V-V剖面的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充电器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7是在图6中卸下了盖以及连结柱的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排放管的周边部的立体图。
图9是将实施方式的充电器与蓄电池一起表示的俯视图。
图10是将实施方式的充电器与蓄电池一起表示的后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的端子部的配置位置的说明图。
图12是将实施方式的保护部与端子部一起表示的立体图。
图13是实施方式的保护部的立体图。
图14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保护部的立体图。
图15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保护部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保护部的动作的右侧图。
图17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充电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载台位于最上方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载台移动到最下方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保护部的动作的左侧图。
图21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保护部的立体图。
图22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蓄电池室底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各图中,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在实施方式中,作为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的一例,列举电动式的机动二轮车(跨骑型电动车辆)所使用的移动型蓄电池(移动蓄电池)的充电器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中,设置移动型蓄电池(以下也简称为“蓄电池”。)的充电器(以下也简称为“充电器”。)的设置面设为屋内的平坦的地板面。
<充电器1>
如图1所示,充电器1具备:构成充电器1的底部的基台2;构成充电器1的侧壁的外包装体3;形成有能够插入且能够取出蓄电池45(参照图10)地开口的开口部39(以下也称为“蓄电池开口39”。)的罩构件4;构成充电器1的骨架的框架5(参照图6);载置蓄电池45的蓄电池室6(参照图5);收纳进行蓄电池45的充电控制的基板的基板室7(参照图5);能够载置蓄电池45的载台8;能够嵌合于蓄电池45的端子部9(参照图5);抑制蓄电池45向端子部9的嵌合速度的缓冲机构10(参照图6);引导载台8的引导机构11(参照图6);保护端子部9的保护部12(参照图12)。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充电器1设置于地板面FL时的进深方向(与图4所示的纸面正交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地板面FL的法线方向(铅垂方向)设为“上下方向”,与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分别正交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在图中,用箭头FR表示前方,用箭头UP表示上方,用箭头LH表示左方。
<基台2>
在图3的仰视观察下,基台2呈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长度的矩形状。基台2的四个角部呈向外侧凸出的弧状。如图5所示,基台2具备从下方支承充电器1的构成要素的基台主体20、从基台主体20的四个角朝向地板面伸出的腿部21、以及从基台主体20的四边向上方伸出的基台凸缘22。在图3中,符号27表示电源插头,符号28表示冷却风扇。
如图5所示,基台2具备在与地板面FL之间形成间隙的凹部23。在图5的剖视观察下,凹部23由基台主体20的下表面和一对腿部21的外表面形成。在凹部23设置有与排放管65(参照图8)连通的排水口24(参照图3)。
<外包装体3>
在图4的主视观察下,外包装体3呈下边比上边短的梯形形状。外包装体3呈以越靠上侧则开口面积越大的方式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筒状。外包装体3的下端与基台2结合。
如图3所示,外包装体3的左右宽度比外包装体3的前后宽度大。外包装体3具备前壁31、后壁32、左壁33以及右壁34。前壁31以及后壁32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置。左壁33以及右壁34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置。前壁31、后壁32、左壁33以及右壁34与邻接的壁相互连结。前壁31、后壁32、左壁33以及右壁34由同一构件一体地形成。在图3的俯视观察下,前后壁31、32与左右壁33、34的连结部呈向外侧凸出的弧状。
如图4所示,在外包装体3的下部设置有向上方凹陷的梯形形状的凹部35(以下也称为“梯形凹部35”。)。梯形凹部35设置在前壁31、后壁32、左壁33以及右壁34各自的下部中央。基台2的一部分通过梯形凹部35向外侧露出。
<罩构件4>
在图2的俯视观察下,罩构件4呈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长度的矩形框状。在图2的俯视观察下,罩构件4的外形比基台2(参照图3)的外形大。罩构件4的四个角部呈向外侧凸出的弧状。
如图4所示,罩构件4安装于外包装体3的上端部。罩构件4从上方覆盖外包装体3。在外包装体3的上端与罩构件4之间设置有能够导入冷却风地开口的导入口38。
如图5所示,罩构件4具备形成蓄电池开口39的罩主体40、以及从罩主体40向下方伸出的罩侧凸缘41。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蓄电池开口39具有与蓄电池45的外形实质上相同的轮廓。
如图10所示,蓄电池45呈长方体状。例如,蓄电池45是锂离子蓄电池45。
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蓄电池45具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前边45a、呈向后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后边45b、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左边45c以及右边45d。在图9、图10中,符号46表示用于把持蓄电池45的把持部(把手)。
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通过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前缘39a、呈向后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后缘39b、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左缘39c以及右缘39d划分出蓄电池开口39。
由此,即使在将蓄电池45前后颠倒的状态下要将蓄电池45向蓄电池开口39插入,蓄电池45的后边45b的凸部也会抵碰到蓄电池开口39的前缘39a,因此无法将蓄电池45插入蓄电池开口39。
<框架5>
如图6所示,框架5具备:在充电器1的上部配置的框状的框体50;配置在框体50与基台2的上下之间的板状的第一板51;配置在第一板51与基台2的上下之间的板状的第二板52;将框体50、第一板51以及第二板52连结的多个连结柱53。
框体50以及第一板51划分出蓄电池室6。
第一板51以及第二板52划分出基板室7。第二板52连结于基台2。在图6中,符号54表示从第二板52的外周端向下方呈L字状地伸出并将第二板52与基台2连结的第二板连结腿。
连结柱53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连结柱53的上端部比框体50向上方伸出。连结柱53的下端连结于基台2(基台主体20)。在实施方式中,连结柱53在充电器1的前部、左部以及右部分别各配置一根,合计为三根。连结柱53的上半部构成引导载台8的引导机构11。
框体50从外侧连结于连结柱53的上部。
在连结柱53的上下中间部连结有第一板51。在图6中,符号55表示从第一板51的外周端向外侧伸出而形成连结柱53的插通部(连结部)的第一板连结片。
<蓄电池室6>
如图5所示,蓄电池室6具备载置蓄电池45的蓄电池室底壁60以及与蓄电池室底壁60连接的蓄电池室侧壁61。
蓄电池室底壁60呈矩形板状。蓄电池室底壁60固定于第一板51的上表面。载台8与蓄电池45(参照图10)一起收纳于蓄电池室底壁60的上方空间。蓄电池室底壁60的外形比蓄电池45以及载台8的外形大。
蓄电池室侧壁61从蓄电池室底壁60的外周向上方立起。
在蓄电池室侧壁61的外侧设置有从蓄电池室底壁60的外周向上方延伸的凸缘部62(以下也称为“蓄电池室凸缘62”。)。如图6所示,蓄电池室凸缘62遍及蓄电池室底壁60的整周以均匀的高度设置。
如图8所示,在蓄电池室6的前部设置有将蓄电池室底壁60与基台2连接的排放管65。排放管65是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配管。在图8中,符号66表示从蓄电池室底壁60的前端向前方伸出并与排放管65的上端连接的排放连接部。
在图12中,符号68表示伴随着载台8(参照图5)向下方的移动而与保护部12抵接的固定部。固定部68设置在蓄电池室底壁60的右部上方。固定部68在端子部9的右侧方,从蓄电池室底壁60向上方立起。
<基板室7>
如图5所示,基板室7配置在蓄电池室6的下方。在俯视观察下,基板室7配置在比蓄电池室底壁60的外周缘靠内侧的位置。换言之,在俯视观察下,基板室7的外形比蓄电池室底壁60的外形小。
基板室7具备进行蓄电池45(参照图10)的充电控制的多个基板71、72(以下也称为“控制基板71、72”。)、以及收纳多个控制基板71、72的基板室底壁70。
多个控制基板71、72是搭载于基板室底壁70的中央部的多个第一控制基板71和从基板室底壁70的外周向上方立起的多个第二控制基板72。
多个第一控制基板71由多个第二控制基板72包围。
多个第二控制基板72将进行蓄电池45的充电控制的控制电路朝向内侧(基板室7中央)配置。第二控制基板72作为蓄电池室6的侧壁发挥功能。第二控制基板72的外表面与外包装体3的内表面对置。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第二控制基板72的外表面设置散热片或散热器。
在俯视观察下,基板室底壁70呈比蓄电池室底壁60小的矩形板状。基板室底壁70配置在第二板52的上方。基板室底壁70经由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的间隔件73而固定于第二板52的上表面。需要说明的是,在基板室底壁70的下表面设置有散热片或散热器。
<载台8>
如图5所示,载台8配置在蓄电池开口39的内侧。载台8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移动。在未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图5的双点划线所示的载台8的位置)下,端子部9配置于载台8的下方。在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时,载台8通过向下方移动而使蓄电池45与端子部9嵌合。在图5中,通过实线表示载台8移动到最下方的状态。
在图2的俯视观察下,载台8呈矩形形状。在俯视观察下,载台8具有与蓄电池45(参照图9)的外形实质上相同的外形。在图2的俯视观察下,载台8具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前边8a、呈向后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后边8b、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左边8c以及右边8d。
在载台8设置有在与端子部9对应的部位开口的端子开口80以及与充电器1的内部连通的连通开口81。
端子开口80配置在载台8的后部。在图2的俯视观察下,端子开口80沿着左右方向延伸。
连通开口81配置在载台8的前部(端子开口80的前方)。在图2的俯视观察下,连通开口81呈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长度的矩形形状。
在载台8的上表面设置有将连通开口81覆盖的盖85。盖85能够拆装地安装于载台8。在图2的俯视观察下,盖85具备呈比连通开口81(参照图7)大的矩形形状的盖主体86、以及从盖主体86的左右外端向外侧伸出的左右一对盖伸出片87。在图2中,符号88表示供将盖伸出片87向载台8固定用的螺栓等紧固构件插通的插通孔。在图7中,示出从载台8卸下了盖85的状态。
在载台8的四个角设置有向下方凹陷的排水凹部82。在图2的俯视观察下,排水凹部82呈圆形。排水凹部82以越靠中心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地凹陷。盖85前部的角部与载台8一起形成排水凹部82。在排水凹部82的中心设置有沿着厚度方向(上下方向)贯通载台8的排水孔83。
如图7所示,在载台8的下表面安装有从下方支承载台8的载台支承体90。载台支承体90具备:比载台8的左右侧部向左右外侧伸出的前后一对左右外侧伸出部91;比载台8的前部向下方伸出的第一下方伸出部92;比载台8的左右侧部向下方伸出的左右一对第二下方伸出部93;以及从第二下方伸出部93向前外侧伸出的前下方伸出部94。
在图12中,符号98表示供保护部12的施力构件122卡止的第一卡止凸部。第一卡止凸部98从右下方伸出部99的下端向右方突出,右下方伸出部99在端子部9的右侧方从载台8(参照图5)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
如图6所示,在载台8的左右侧部设置有对载台8始终向上方施力的载台施力构件95。载台施力构件95在充电器1的左右侧部设置各一个的左右一对。在实施方式中,载台施力构件95是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螺旋弹簧。
载台施力构件95的上端安装在框体50的左右侧部。载台施力构件95的下端安装在载台支承体90的前下方伸出部94的下端。
载台施力构件95使将蓄电池45(参照图10)载置于载台8时移动到下方的载台8向上方移动。具体而言,载台施力构件95在未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时,使收纳于蓄电池室6的载台8向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之前的位置复位。即,在从端子部9卸下蓄电池45并将蓄电池45向蓄电池开口39的外侧取出时,载台施力构件95使收纳于蓄电池室6的载台8返回到原本的位置。
在图5中,用实线表示移动至最下方的载台8,用双点划线表示向下方移动之前(原本的位置)的载台8。
<端子部9>
如图5所示,在未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端子部9配置在相对于载台8而与载置蓄电池45一侧的位置(上侧的位置)相反侧的位置(下侧的位置)。在未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端子部9配置于载台8的下方。端子部9固定于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端子支承板96。端子支承板96的左右两端部经由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柱构件(未图示)而固定于蓄电池室底壁60的上表面。
端子部9中的比端子支承板96的上表面靠上侧的部分通过与蓄电池45的底部嵌合而与设置在蓄电池45的底部的蓄电池侧端子(未图示)电连接。
端子部9中的比端子支承板96的下表面靠下侧的部分经由各种配线(未图示)与控制基板71、72等电连接。
端子部9配置在比蓄电池室凸缘62的伸出端高的位置。换言之,端子部9的下端配置在比蓄电池室凸缘62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
如图11所示,端子部9配置在比蓄电池45倾斜地插入到蓄电池开口39时朝向端子部9最突出的部分47(以下也称为“下方最大突出端47”。)低的位置。
此处,蓄电池45的下方最大突出端47是指,在将长方体状的蓄电池45倾斜地插入到蓄电池开口39时蓄电池开口39的中心轴线CL对长方体状的蓄电池45的角部进行二等分的位置处的下端。即,蓄电池45的下方最大突出端47是蓄电池开口39的中心轴线CL成为蓄电池45的角部的二等分线时的下端。
<缓冲机构10>
在将蓄电池45(参照图10)载置于载台8时,缓冲机构10(参照图6)抑制蓄电池45向端子部9(参照图5)的嵌合速度。此处,嵌合速度是指端子部9与蓄电池45的底部嵌合时的速度。嵌合速度是嵌合时的蓄电池45与端子部9的相对速度。在实施方式中,端子部9相对于蓄电池室底壁60固定于固定位置,因此嵌合速度成为蓄电池45向下方的移动速度(落下速度)。根据实施方式,与不具有缓冲机构10的结构相比,蓄电池45向端子部9的嵌合速度变慢,因此能够避免端子部9产生冲击的情况。
在图2的俯视观察下,缓冲机构10在载台8的对边,以载台8的中心位置P1为对称中心而呈点对称地配置有多个。在实施方式中,缓冲机构10在载台8的左边8c和右边8d,呈二次对称(以左右轴线为对称轴而呈线对称)地各配置有两个。在图2的俯视观察下,两个缓冲机构10在载台8的两边(左边8c以及右边8d),以从前后方向外侧夹着引导机构11的方式配置。
如图6所示,缓冲机构10具备: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活塞杆100;将活塞杆100收纳成滑动自如的筒状的缸体101;以及对活塞杆100向上方施力的弹簧等未图示的施力构件(以下也称为“复位弹簧”。)。例如,作为缓冲机构10,使用量产品的减振器。
如图7所示,活塞杆100的上端安装于载台支承体90中的左右外侧伸出部91。缸体101的下端固定于基台2。复位弹簧(未图示)抑制端子部9(参照图5)与蓄电池45的底部嵌合时的冲击力。
<引导机构11>
在将蓄电池45(参照图10)载置于载台8时,引导机构11(参照图6)引导载台8。
在图2的俯视观察下,引导机构11以包围蓄电池45的重心位置P2(参照图9)的方式配置多个。此处,蓄电池45的重心位置是与蓄电池45的中心位置实质上相同的位置。在实施方式中,引导机构11以形成将蓄电池45的重心位置P2包围的三角形的区域(在图2的俯视观察下呈倒三角形的单点划线包围的区域)的方式配置有三个。
三个引导机构11在载台8的三边各配置有一个。在实施方式中,三个引导机构11在载台8的前边8a、左边8c以及右边8d分别各配置有一个。
以下,将配置于载台8的前边8a的引导机构11也称为“前引导机构11”,将配置于载台8的左边8c的引导机构11也称为“左引导机构11”,将配置于载台8的右边8d的引导机构11也称为“右引导机构11”。
前引导机构11配置在载台8的左右方向中心位置。
左引导机构11以及右引导机构11配置在比载台8的前后方向中心位置向后方偏移的位置。
如图6所示,引导机构11具备滑块110(参照图7)、以及将滑块110支承为滑动自如的轨道111。
如图7所示,滑块110固定于载台支承体90中的第一下方伸出部92以及第二下方伸出部93。
如图6所示,轨道111固定于连结柱53的上半部的内侧部分。
<保护部12>
在未将蓄电池45(参照图10)载置于载台8(参照图5)的状态下,保护部12(参照图12)保护端子部9。在未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保护部12覆盖端子开口80(参照图5)。在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时,保护部12与载台8联动地移动,从而使端子开口80露出。
保护部12能够绕沿着与设置面FL平行的第一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轴旋转。保护部12形成为能够朝向充电器1的内侧旋转。
如图13所示,保护部12具备:在未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覆盖端子开口80(参照图5)的保护部主体120;从保护部主体120向外侧伸出的一对腿部121(以下也称为“保护腿部121”。);以及对保护腿部121施力的施力构件122(参照图12)。
保护部主体120沿着左右方向延伸。保护部主体120呈比端子开口80大的板状。在未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保护部主体120从载台8的下方覆盖端子开口80。
在保护部主体120设置有呈沿着保护部主体120的外周的框状的框状伸出部123。在未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框状伸出部123从保护部主体120向上方伸出。在俯视观察下,框状伸出部123的外形具有与端子开口80(参照图2)的外周缘实质上相同的形状。框状伸出部123遍及保护部主体120的整周以相同的高度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框状伸出部123并不限定于遍及保护部主体120的整周以相同的高度设置。例如,在框状伸出部123中位于充电器1的内侧的部分可以比其他的部分低。
保护腿部121隔着端子部9(参照图12)而在左右设置有一对。在图12中,省略一对保护腿部121中的左侧的保护腿部121的图示。保护腿部121伴随着载台8向下方的移动而与固定部68抵接,由此绕沿着第一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轴旋转。在一对保护腿部121分别设置有保护部12的旋转中心。在图13中,符号C1表示保护部12的旋转中心。
如图13所示,在未将蓄电池45(参照图10)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保护腿部121具备从保护部主体120的左右外端向左右方向外侧伸出的第一伸出部125、从第一伸出部125的左右外端向下方伸出的第二伸出部126、从第二伸出部126的下端朝向后方延伸的延伸设置部127、以及从第二伸出部126的下部向前方突出的第二卡止凸部128。
在实施方式中,施力构件122(参照图12)为扭簧(扭转弹簧)。如图12所示,施力构件122将一对保护腿部121中的右侧的保护腿部121(以下也称为“右保护腿部121”。)向与保护部12的旋转方向R1相反方向始终施力。施力构件122的第一端安装于第一卡止凸部98。施力构件122的第二端安装于第二卡止凸部128。
在未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延伸设置部127的后端位于固定部68的上方。在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时,保护部12通过延伸设置部127与固定部68抵接而克服施力构件122的作用力,朝向充电器1的内侧旋转。在图12中,符号R1表示保护部12的旋转方向。在图12中,用双点划线表示朝向充电器1的内侧旋转时的保护部12。
<LED基板130>
如图9所示,也可以在罩主体40设置LED基板130。LED基板130配置在罩主体40与引导机构11的上下方向之间。LED基板130呈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长度的长方形板状。在LED基板130沿着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呈直线状地排列配置有多个LED元件131。LED基板130的左右端部在避开引导机构11的位置安装于罩主体40。例如,LED基板130的左右端部通过自攻螺钉等固定构件132固定于罩主体40。在俯视观察下,引导机构11配置在与LED基板130的左右中央部重叠的位置。在俯视观察下,引导机构11位于比LED基板130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
罩主体40中的设置LED基板130的部分(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前边部)至少需要LED基板130那么大的宽度(前后长度)。在实施方式中,利用LED基板130那么大的宽度来配置引导机构11。具体而言,在罩主体40中的设置LED基板130的部分配置引导机构11,在不设置LED基板130的部分(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后边部)不配置引导机构11。由此,能够尽可能地缩窄不设置LED基板130的部分的宽度,能够减小充电器1的设置面积。
<作用>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的充电器1的作用。
在实施方式中,在未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以下也称为“初始状态”。)下,载台8配置在蓄电池开口39的内侧(参照图5)。在初始状态下,端子部9配置于载台8的下方。在图5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处于初始状态的位置的载台8。
在初始状态下,在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时,载台8与蓄电池45一起向下方移动,接近蓄电池室底壁60。在图5中,用实线表示处于接近蓄电池室底壁60的位置的载台8。
在实施方式中,左右一对载台施力构件95(在图6中仅图示左侧的载台施力构件95)对载台8始终向上方施力,因此载台8与蓄电池45一起克服载台施力构件95的作用力向下方移动。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三个引导机构11(参照图6)在载台8的三边各配置一个,因此能够使载台8与蓄电池45一起向下方顺畅地移动。随着载台8向下方移动,端子部9从端子开口80向上方逐渐突出。
在载台8与蓄电池45一起下降而接近蓄电池室底壁60的状态(以下也称为“载台下降状态”。)下,端子部9通过端子开口80与蓄电池45的底部嵌合。
在实施方式中,两个缓冲机构10(参照图6)在载台8的两边以从前后方向外侧夹着引导机构11的方式配置,因此在蓄电池45向端子部9嵌合时,能够平衡性良好地抑制作用于端子部9的负载。
在载台下降状态下,从端子部9卸下蓄电池45,并将蓄电池45向蓄电池开口39的外侧取出时,载台8返回到原本的位置(初始状态的位置)。
在实施方式中,左右一对载台施力构件95(参照图6)对载台8始终向上方施力,因此能够使未载置蓄电池45的载台8向原本的位置顺畅地移动。
<保护部12的动作>
以下,对实施方式的保护部12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中,保护部12(参照图12)在未将蓄电池45(参照图10)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初始状态)下覆盖端子开口80(参照图5),在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时与载台8联动地移动,从而使端子开口80露出。
在初始状态下,在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时,载台8与保护部12一起向下方移动。
如图12所示,在实施方式中,延伸设置部127在初始状态下位于固定部68的上方。而且,施力构件122对右保护腿部121向与保护部12的旋转方向R1相反的方向始终施力。由此,在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时,在延伸设置部127作用有箭头F1方向的力,因此保护部12克服施力构件122的作用力而朝向充电器1的内侧旋转。
当保护部12朝向充电器1的内侧旋转时,端子开口80(参照图5)露出。保护部12与载台8联动地移动,因此随着载台8向下方移动,端子部9从端子开口80向上方逐渐突出。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上述实施方式的充电器1具备能够载置用于电动车辆的移动型的蓄电池45的载台8、在未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设置于相对于载台8而与载置蓄电池45一侧的位置相反侧的位置的端子部9、以及在未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保护端子部9的保护部12,在载台8设置有在与端子部9对应的部位开口的端子开口80,保护部12在未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覆盖端子开口80,在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时与载台8联动地移动,从而使端子开口80露出。
根据该结构,在载台8设置有在与端子部9对应的部位开口的端子开口80,由此能够通过端子开口80将蓄电池45与端子部9连接。此外,保护部12在未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覆盖端子开口80,由此能够通过保护部12防止向端子部9附着异物或施加冲击的情况。此外,保护部12在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时与载台8联动地移动而使端子开口80露出,由此,不需要特别地操作就能够使蓄电池45与端子部9嵌合。因此,能够保护端子部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载台8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移动,在未将蓄电池45配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端子部9配置于载台8的下方,从而发挥以下的效果。在从上方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向端子部9施加冲击的情况。此外,在未载置蓄电池45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保护部12防止向端子部9附着异物或施加冲击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护部12能够绕沿着与设置充电器1的设置面FL平行的第一方向延伸的轴旋转,从而能够通过利用了绕轴的旋转动作的简单的结构保护端子部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时载台8向下方移动,还具备设置于充电器1并伴随着载台8向下方的移动而与保护部12抵接的固定部68,保护部12伴随着载台8向下方的移动而与固定部68抵接,由此绕轴旋转,从而发挥以下的效果。仅通过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而保护部12绕轴旋转,因此能够使保护部12从端子开口80自动地移开。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护部12具备在未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覆盖端子开口80的保护部主体120、以及从保护部主体120伸出并隔着端子部9设置的一对腿部121,在一对腿部121分别设置有保护部12的旋转中心C1,保护部12形成为能够朝向充电器1的内侧旋转,从而发挥以下的效果。仅通过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而保护部12朝向充电器1的内侧旋转,因此能够将保护部12从端子开口80自动地移开。此外,通过在一对腿部121分别设置保护部12的旋转中心C1,与仅在一个腿部121设置保护部12的旋转中心的结构相比,能够使保护部12绕轴更稳定地旋转。此外,保护部12形成为能够朝向充电器1的内侧旋转,由此,能够将充电器1的内部作为保护部12的旋转空间加以利用,因此与保护部12形成为能够朝向充电器1的外侧旋转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充电器1的小型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腿部121具备朝向充电器1的外侧延伸的延伸设置部12,保护部12通过延伸设置部127与设置于充电器1的固定部68抵接而朝向充电器1的内侧旋转,从而发挥以下的效果。能够通过利用了从腿部121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127与固定部68的抵接的简单的结构保护端子部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载台8设置有与充电器1的内部连通的连通开口81,还具备覆盖连通开口81且能够拆装地安装于载台8的盖85,从而发挥以下的效果。从载台8卸下盖85,由此能够通过连通开口81访问充电器1的内部。因此,即使在尘埃等异物进入充电器1的内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连通开口81除去异物。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护部12具备在未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覆盖端子开口80的保护部主体120,在保护部主体120设置有在未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从保护部主体120向外侧伸出并呈沿着保护部主体120的外周的框状的框状伸出部123,从而发挥以下的效果。能够将附着于保护部12的尘埃等异物留在框状伸出部123的内侧区域。即,能够使保护部12作为异物的托盘发挥功能。此外,在保护部12朝向充电器1的内侧旋转的情况下,即使异物附着于框状伸出部123的内侧区域,也能够抑制异物向意料之外的方向落下的情况。即,能够使附着于框状伸出部123的内侧区域的异物朝向充电器1的内侧落下。因此,在设置有与充电器1的内部连通的连通开口81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连通开口81容易地除去朝向充电器1的内侧落下的异物。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设置充电器1的设置面为屋内的平坦的地板面FL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充电器1的设置面可以是屋外的地面,也可以是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倾斜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从载台8的移动方向观察下载台8呈矩形形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从载台8的移动方向观察下,载台8可以呈矩形以外的多边形形状,也可以呈圆形形状或椭圆形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从载台8的移动方向观察下,缓冲机构10在载台8的对边以载台8的中心位置P1为对称中心呈点对称地配置多个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从载台8的移动方向观察下,缓冲机构10可以随机地配置多个。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缓冲机构10配置多个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缓冲机构10可以仅配置一个。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从载台8的移动方向观察下,引导机构11以包围蓄电池45的重心位置P2的方式配置多个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引导机构11可以以不包围蓄电池45的重心位置P2的方式配置多个。或者,也可以配置两个引导机构11,并将蓄电池45的重心位置P2与两个引导机构11以呈一直线状排列的方式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引导机构11配置多个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引导机构11可以仅配置一个。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从载台8的移动方向观察下,缓冲机构10在载台8的两边以夹着引导机构11的方式配置多个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缓冲机构10可以在载台8的一边或三边以上的边,以夹着引导机构11的方式配置多个。即,从载台8的移动方向观察下,缓冲机构10可以在载台8的至少一边,以夹着引导机构11的方式配置多个。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载台8配置在开口部39的内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载台8也可以配置在开口部39的外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缓冲机构10以及引导机构11分开独立地设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缓冲机构10以及引导机构11可以一体地设置。例如,缓冲机构10可以分别具有蓄电池45的缓冲功能以及载台8的引导功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保护部12能够绕沿着与设置面FL平行的第一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轴旋转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保护部12也可以能够绕沿着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延伸的轴旋转。即,保护部12也可以能够绕沿着与设置充电器1的设置面FL平行的第一方向、或沿着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轴旋转。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保护部主体120能够绕轴旋转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保护部主体120也可以能够沿着载台8的下表面滑动。即,保护部主体120只要在未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初始状态)下覆盖端子开口80,在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时与载台8联动地移动而使端子开口80露出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保护部12具备在未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覆盖端子开口80的保护部主体120、从保护部主体120向外侧伸出的一对保护腿部121、以及对保护腿部121施力的施力构件12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4所示,保护部212也可以具备在未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覆盖端子开口80的保护部主体120、以及使保护部主体120沿着载台8的下表面滑动的滑动机构230。
在图14的例子中,滑动机构230具备在未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安装于保护部主体120的前部右侧的L字状的主体支承部231、能够旋转地插通于主体支承部231并沿着第一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轴232、上端部支承于第一轴232的右端且在图16的侧视观察(初始状态)下以越靠后方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并呈直线状地延伸的臂部233、能够旋转地插通于臂部233的下端部并与第一轴232平行地延伸的第二轴234、对臂部233施力的臂施力构件235、以及引导主体支承部231的引导板236。在图16中,用双点划线表示位于初始状态的位置的保护部212。
在本变形例中,臂施力构件235为扭簧。臂施力构件235对臂部233向绕与第二轴234的旋转方向R1相反方向始终施力。在引导板236设置有沿着保护部主体120的滑动方向S1延伸的狭缝237。
在未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臂部233以越靠下侧则越位于接近端子部9(参照图5)的方向的方式呈直线状地倾斜。保护部主体120在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时,克服臂施力构件235的作用力而沿着载台8的下表面滑动。在图16中,符号S1表示保护部主体120的滑动方向。当保护部主体120向箭头S1方向滑动时,端子开口80露出(参照图1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施力构件为扭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施力构件也可以是板簧以及盘簧等的扭簧以外的弹簧。例如,施力构件也可以为橡胶等弹性体。即,施力构件只要具有向维持保护部覆盖端子开口80的状态的方向作用的作用力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滑块110固定于载台支承体90中的第一下方伸出部92以及第二下方伸出部93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7所示,包括滑块210在内的载台周边部件209也可以一体地成形。例如,载台周边部件209的形成材料使用树脂材料。在图17中,符号210表示滑块,符号211表示对活塞杆100的上端进行支承的杆上支承部,符号212表示呈沿着载台8(参照图18)的外形的矩形框状的框壁。
在本变形例中,载台8(参照图18)、滑块210、杆上支承部211以及框壁212由同一构件一体地形成。即,载台8以及载台周边部件209由同一构件一体地形成。由此,包括载台8在内的周边结构简化,充电器的组装变得容易。
在图17中,符号220表示从罩主体40的四个角部向下方伸出的下方伸出壁。下方伸出壁220配置在框壁212的内侧。下方伸出壁220作为经由框壁212引导载台8沿着上下方向移动的引导壁发挥功能。在图17中,用实线表示处于初始状态的位置的载台周边部件209,用双点划线表示处于接近蓄电池室底壁(基板室上壁250)的位置的载台周边部件209。
在图18中,示出处于初始状态的位置的载台8(位于最上方的状态)。在图19中,示出载台8移动到最下方的状态。
然而,在罩主体40设置有下方伸出壁220的情况下,当载台8向下方移动时,会在载台8与罩构件4的上下方向之间产生间隙。与此相对,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将框体212的上下高度设定为堵塞所述间隙的大小,即使在载台8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载台8与罩构件4之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防止物品掉落到载台8与罩构件4之间等的情况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基板室7具备多个控制基板71、72以及收纳多个控制基板71、72的基板室底壁7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7所示,基板室7A可以具备收纳多个控制基板(未图示)的基板室上壁250和从基板室上壁250的外周向下方延伸的凸缘壁251。即,本变形例的基板室7A具有将实施方式中的基板室7在上下方向上反转的结构。例如,多个控制基板(未图示)通过浇灌等而固定于基板室上壁250。在本变形例中,基板室上壁250也作为蓄电池室底壁发挥功能。
多个控制基板(未图示)是搭载于基板室上壁250的中央部的多个第一控制基板和从基板室上壁250的外周向下方立起的多个第二控制基板。在本变形例中,第二控制基板的高度比第一控制基板的高度低。冷却风扇28在俯视观察下配置于与基板室上壁250的中央部重叠的位置。换言之,冷却风扇28配置在避开多个第一控制基板的位置(在俯视观察下与多个第二控制基板重叠的位置)。即,冷却风扇28配置在基板的高度低的部分。由此,能够缩短充电器的整体的高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在端子部9的右侧方设置固定部68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20所示,在端子部9的左右侧方可以设置从蓄电池室底壁(基板室上壁250)向上方立起的上方立起部310和能够引导保护部12A的引导构件315。在图20中,示出位于端子部9的左侧方的上方立起部310以及引导构件315。
在侧视观察下,引导构件315配置在与上方立起部310的上部重叠的位置。在侧视观察下,引导构件315呈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环状。在图20中,符号316表示在引导构件315中呈向前上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弯曲部,符号317表示与弯曲部316相连并在上下方向上呈直线状地延伸的上下直线部。
如图21所示,保护部12A具备保护部主体320、从保护部主体320向外侧伸出的一对保护腿部321、以及对保护腿部321施力的施力构件322(参照图20)。
保护腿部321隔着端子部9(参照图20)在左右设置一对。在图20中,省略了一对保护腿部321中的右侧的保护腿部321的图示。保护腿部321伴随着载台8向下方的移动而与引导构件315抵接,由此绕沿着第一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轴旋转。在一对保护腿部321分别设置有保护部12A的旋转中心。在图21中,符号C1表示保护部12A的旋转中心。
如图21所示,在未将蓄电池45(参照图10)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保护腿部321具备从保护部主体320的左右外端以越靠左右方向外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地延伸的第一伸出部325、从第一伸出部325的左右外端向下方伸出的第二伸出部326、以及从第二伸出部326的下端朝向后方延伸的延伸设置部327。在第二伸出部326的前部设置有向后方凹陷的卡止凹部328。
如图20所示,施力构件322将一对保护腿部321中的左侧的保护腿部321(以下也称为“左保护腿部321”。)向与保护部12A的旋转方向R1相反的方向始终施力。施力构件322的第一端安装于卡止凸部(未图示)。施力构件322的第二端安装于左保护腿部321的卡止凹部328。
在未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延伸设置部327的后端位于引导构件315的上方。在本变形例中,在延伸设置部327的后部设置有以沿着引导构件315的外形的方式凹陷的引导凹部329(参照图21)。在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时,保护部12A通过引导凹部329与引导构件315的弯曲部316抵接而克服施力构件322的作用力,朝向充电器的内侧旋转。保护部12A在朝向充电器的内侧旋转的中途,通过引导凹部329与引导构件315的直线部317抵接而朝向充电器1的下方沿着直线部317向下方移动。在图20中,符号R1表示保护部12A的旋转方向,符号R2表示沿着直线部317的保护部12A的移动方向。在图20中,用双点划线表示朝向充电器的内侧移动时的保护部12A。
如图22所示,也可以在蓄电池室底壁(基板室上壁250)的上表面设置异物承接区域255。异物承接区域255是基板室上壁250的上表面中由矩形环状的环状壁256包围的区域。
在将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时,保护部12A克服施力构件322的作用力而朝向异物承接区域255旋转。由此,能够使附着于框状伸出部323的内侧区域附着物朝向异物承接区域255落下。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包括驾驶者跨越车身而上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有原动机的自行车以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而且也包括三轮(除了前一轮且后二轮之外,也包括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的车辆。而且,本发明不仅能够适用于机动二轮车,而且也能够适用于机动车等四轮的车辆。
例如,充电器并不限定于机动二轮车的移动蓄电池的充电器,也可以适用于电动车辆以外的电气设备的充电器。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公知的构成要素等。
符号说明:
1:充电器;8:载台;9:端子部;12、212:保护部;39:蓄电池开口(开口部);45:蓄电池;68:固定部;80:端子开口;81:连通开口;85:盖;120:保护部主体;121:腿部;123:框状伸出部;127:延伸设置部;C1:保护部的旋转中心;FL:地板面(设置面)。

Claims (8)

1.一种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载台(8),其能够载置用于电动车辆的移动型的蓄电池(45);
端子部(9),其在未将所述蓄电池(45)载置于所述载台(8)的状态下,设置在相对于所述载台(8)而与载置所述蓄电池(45)一侧的位置相反侧的位置;以及
保护部(12),其在未将所述蓄电池(45)载置于所述载台(8)的状态下,保护所述端子部(9),
在所述载台(8)设置有在与所述端子部(9)对应的部位开口的端子开口(80),
所述保护部(12)在未将所述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覆盖所述端子开口(80),在将所述蓄电池(45)载置于所述载台(8)时与所述载台(8)联动地移动而使所述端子开口(80)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台(8)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在未将所述蓄电池(45)配置于所述载台(8)的状态下,所述端子部(9)配置于所述载台(8)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部(12)能够绕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轴旋转、或绕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轴旋转,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设置所述充电器(1)的设置面(FL)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蓄电池(45)载置于所述载台(8)时,所述载台(8)向下方移动,
所述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还具备固定部(68),该固定部(68)设置于所述充电器(1),伴随着所述载台(8)向下方的移动而与所述保护部(12)抵接,
所述保护部(12)伴随着所述载台(8)向下方的移动而与所述固定部(68)抵接,由此所述保护部(12)绕所述轴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部(12)具备:
保护部主体(120),其在未将所述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覆盖所述端子开口(80);以及
一对腿部(121),其从所述保护部主体(120)伸出,并隔着所述端子部(9)设置,
在所述一对腿部(121)分别设置有所述保护部(12)的旋转中心(C1),
所述保护部(12)形成为能够朝向所述充电器(1)的内侧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腿部(121)具备朝向所述充电器(1)的外侧延伸的延伸设置部(127),
所述保护部(12)通过所述延伸设置部(127)与设置于所述充电器(1)的固定部(68)抵接而朝向所述充电器(1)的内侧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载台(8)设置有与所述充电器(1)的内部连通的连通开口(81),
所述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还具备覆盖所述连通开口(81)并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所述载台(8)的盖(8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部(12)具备在未将所述蓄电池(45)载置于载台(8)的状态下覆盖所述端子开口(80)的保护部主体(120),
在所述保护部主体(120)设置有框状伸出部(123),该框状伸出部(123)在未将所述蓄电池(45)载置于所述载台(8)的状态下从所述保护部主体(120)向外侧伸出,并呈沿着所述保护部主体(120)的外周的框状。
CN201980017569.XA 2018-03-12 2019-01-08 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 Active CN1118197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44464 2018-03-12
JP2018044464 2018-03-12
PCT/JP2019/000174 WO2019176241A1 (ja) 2018-03-12 2019-01-08 可搬型バッテリの充電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19757A CN111819757A (zh) 2020-10-23
CN111819757B true CN111819757B (zh) 2023-08-22

Family

ID=67907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17569.XA Active CN111819757B (zh) 2018-03-12 2019-01-08 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914420B2 (zh)
CN (1) CN111819757B (zh)
TW (1) TWI752300B (zh)
WO (1) WO2019176241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28372A (ja) * 1999-10-26 2001-05-11 Makita Corp 充電器
CN1492560A (zh) * 2002-10-21 2004-04-28 株式会社牧田 充电器
JP2013118720A (ja) * 2011-12-01 2013-06-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充電台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81134B1 (de) * 2002-07-12 2011-11-16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Akkubatterie-Ladestation
JP2007124734A (ja) * 2005-10-25 2007-05-17 Sharp Corp 充電機器
JP3173185U (ja) * 2011-11-10 2012-01-26 株式会社ナカヨ通信機 端子カバー移動機構を有する充電端子部の構造
JP5547355B1 (ja) * 2012-08-24 2014-07-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可搬型電源装置
JP6463251B2 (ja) * 2015-10-27 2019-01-30 任天堂株式会社 充電器および充電システム
JP6286084B1 (ja) * 2017-03-24 2018-02-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収容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28372A (ja) * 1999-10-26 2001-05-11 Makita Corp 充電器
CN1492560A (zh) * 2002-10-21 2004-04-28 株式会社牧田 充电器
JP2013118720A (ja) * 2011-12-01 2013-06-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充電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14420B2 (ja) 2021-08-04
JPWO2019176241A1 (ja) 2021-01-07
CN111819757A (zh) 2020-10-23
TWI752300B (zh) 2022-01-11
TW201940044A (zh) 2019-10-01
WO2019176241A1 (ja) 2019-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70317B2 (ja) 携帯端末
CN111788711B (zh) 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
JP6924165B2 (ja) 可搬型バッテリの充電器
US11114872B2 (en) Charging device
CN111819757B (zh) 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
CN111758203B (zh) 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
US20140238780A1 (en) Battery type forklift
CN111819754A (zh) 移动型蓄电池的充电器
CN215220872U (zh) 一种防盗型电动自行车用电池防护壳
JPH11242949A (ja) パック電池
JP7303708B2 (ja) アダプタ
JP7124233B2 (ja) 可搬型バッテリの充電器
CN218183038U (zh) 一种无线充电袋结构
JP2012209735A (ja) 電子機器
KR20240029618A (ko) 충격 흡수형 전기차 충전장치
KR20230079614A (ko) 차량용 커넥터 보호 기구
JP2022147130A (ja) 車載用バッテリの配置構造
KR20220040919A (ko) 이물질 유입을 방지하는 배터리 팩 포장박스 및 이에 수납된 배터리 팩
JP2023117398A (ja) 情報盤、及び、情報盤用のアダプター
JP2008178203A (ja) 充電器
JP2021138197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バッテリ搭載車両
CN115513582A (zh) 电源供应装置与电池模组
CN111217002A (zh) 用于计算机主机使用放置及搬运减震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