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80595A - 一种换热板及微通道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板及微通道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80595A
CN111780595A CN202010583647.7A CN202010583647A CN111780595A CN 111780595 A CN111780595 A CN 111780595A CN 202010583647 A CN202010583647 A CN 202010583647A CN 111780595 A CN111780595 A CN 1117805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fluid
heat exchange
outlet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8364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80595B (zh
Inventor
林原胜
魏志国
柯志武
李勇
柯汉兵
李邦明
苟金澜
陈凯
肖颀
王俊荣
吴君
庞杰
张克龙
黄崇海
李献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No 2 Ship Design Institute No 719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Shipbuilding Industr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No 2 Ship Design Institute No 719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Shipbuilding Industr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No 2 Ship Design Institute No 719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Shipbuilding Industry Corp filed Critical Wuhan No 2 Ship Design Institute No 719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Shipbuilding Industry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058364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805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805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805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805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805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31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 F28D9/004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circulation of at least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from one conduit to another
    • F28D9/00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circulation of at least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from one conduit to an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换热板及微通道换热器。换热板的一板面开设有流体入口、流体出口和流体通道,流体入口与流体出口相间隔且通过流体通道相连通;流体通道包括扫掠分配结构和多个并行设置的换热通道,扫掠分配结构位于流体入口与多个换热通道之间,用以变换流向多个换热通道的流体在换热板的板面内的流动方向,从而将流体均匀分配至多个换热通道。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板的流体通道设置有扫掠分配结构,通过扫掠分配结构能将流体均匀分配至多个换热通道,能避免因流体流量分配不均,造成局部受热不匀而引起逆流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板及微通道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板及微通道换热器。
背景技术
微通道换热器是换热通道当量直径在10μm~1000μm的换热器,是一种新型高效换热器。与传统换热器相比,微通道换热器具有比表面积大,设备紧凑等突出优点。此外,由于换热器结构紧凑,因此设备抗压性能好,可靠性较高,在制冷空调、能源动力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通常情况下,微通道换热器内流场状态较为稳定,传热过程可以连续进行,但是,现有的微通道换热器易出现各换热通道内的流体流量分配不均的问题,各换热通道内的流体流量分配不均会造成通道内局部过热,通道内局部过热会导致通道内流体受热膨胀(或者会导致流体在近饱和状态下发生局部扰动引起相变)而导致压力突变,这样往往会造成通道内发生瞬时逆流现象,从而显著影响微通道换热器的传热效率,特别是在驱动力较低的情况下(例如自然循环式换热器),可能会导致传热过程停滞,影响热源用户的可靠散热。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板及微通道换热器,用于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的微通道换热器易出现各换热通道内的流体流量分配不均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板,所述换热板的一板面开设有流体入口、流体出口和流体通道,所述流体入口与所述流体出口相间隔且通过所述流体通道相连通;所述流体通道包括扫掠分配结构和多个并行设置的换热通道,所述扫掠分配结构位于所述流体入口与所述多个换热通道之间,用以变换流向所述多个换热通道的流体在所述换热板的板面内的流动方向,从而将流体均匀分配至所述多个换热通道。
其中,所述扫掠分配结构包括扫掠分配槽,所述扫掠分配槽在所述流体通道的延伸方向上相对的两内侧壁分别开设有分配槽入口和分配槽出口;所述扫掠分配槽内并行设置有两个沿所述流体通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扫掠分配凸起,以在所述扫掠分配槽内沿与所述扫掠分配凸起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间隔形成中心通道和两个边缘通道,所述中心通道位于所述两个扫掠分配凸起之间,且所述中心通道、所述分配槽入口和所述分配槽出口在所述流体通道的延伸方向上相对,所述两个边缘通道均与所述中心通道循环连通。
其中,所述扫掠分配槽内且位于所述分配槽出口处形成有分配槽出口汇流通道,所述分配槽出口汇流通道在靠近所述分配槽出口的方向上呈逐渐内缩设置。
其中,所述扫掠分配槽设置有所述分配槽出口的内侧壁上对应所述两个扫掠分配凸起设置有两个引流凸部。
其中,所述扫掠分配槽包括多个相连接的内侧壁,任意相连的两个所述扫掠分配槽的内侧壁之间呈弧形过渡设置。
其中,每一所述扫掠分配凸起的两端远离所述中心通道的部分呈弧形过渡设置。
其中,所述中心通道靠近所述分配槽入口的一端在远离所述分配槽入口的方向上呈逐渐外扩设置;和/或,所述中心通道靠近所述分配槽出口的一端在靠近所述分配槽出口的方向上呈逐渐外扩设置。
其中,所述分配槽入口通过渐缩通道连通所述流体入口,所述渐缩通道在靠近所述分配槽入口的方向上呈逐渐内缩设置。
其中,所述流体入口为圆形口,所述流体入口的直径为D,所述流体通道的宽度为所述流体通道在与所述流体通道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其中:
所述渐缩通道在最宽处的宽度为0.75D~0.95D;和/或,
所述渐缩通道在最窄处的宽度为0.1D~0.25D。
其中,所述分配槽出口通过渐扩通道连通所述多个换热通道,所述渐扩通道在远离所述分配槽出口的方向上呈逐渐外扩设置。
其中,所述流体入口为圆形口,所述流体入口的直径为D,所述流体通道的宽度为所述流体通道在与所述流体通道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所述渐扩通道在最窄处的宽度为0.1D~0.25D。
其中,所述换热通道包括高阻换热段,所述高阻换热段被设置为对正向流动的流体的阻力小于对反向流动的流体的阻力,所述换热通道的入口端和/或出口端设置有所述高阻换热段。
其中,所述高阻换热段包括主脉道和多个支脉道,所述多个支脉道沿所述主脉道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且设置于所述主脉道的至少一侧,每一所述支脉道的入口和出口朝向相同且均连通所述主脉道,每一所述支脉道的入口相对于每一所述支脉道的出口呈靠近所述流体出口设置。
其中,所述支脉道包括相串联的多个窄段和多个渐宽段,所述渐宽段在从所述换热通道的入口端到出口端的方向上呈逐渐内缩设置,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渐宽段之间设置有一所述窄段,所述支脉道包括支脉入口段、支脉出口段、以及连通所述支脉入口段与所述支脉出口段的连通段,所述支脉入口段与所述支脉出口段的延伸方向相同且为一条直线,且所述支脉入口段相对于所述主脉道呈倾斜设置;每一所述支脉道的支脉入口段和支脉出口段分别连通连通相邻的两个所述渐宽段中靠近所述换热通道的出口端的一个和靠近所述换热通道的入口端的一个。
其中,所述连通段的延伸方向为一条弧线。
其中,所述流体通道还包括出口汇流通道,所述多个换热通道通过所述出口汇流通道连通所述流体出口,所述出口汇流通道在靠近所述流体出口的方向上呈逐渐内缩设置。
其中,所述流体入口为圆形口,所述流体入口的直径为D,所述流体通道的宽度为所述流体通道在与所述流体通道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其中,所述出口汇流通道在最窄处的宽度为0.75D~0.95D。
其中,所述换热板开设有第一流通口和第二流通口,所述流体入口、所述流体出口、所述第一流通口和所述第二流通口分别位于一个矩形区域的四个转角处,所述流体入口和所述流体出口呈对角设置,所述第一流通口和所述第二流通口呈对角设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如上所述的换热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板的流体通道设置有扫掠分配结构,通过扫掠分配结构能将流体均匀分配至多个换热通道,能避免因流体流量分配不均,造成局部受热不匀而引起逆流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换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扫掠分配结构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流体在图2中扫掠分配结构内朝一侧偏转的流线图;
图4为流体在图2中扫掠分配结构内朝另一侧偏转的流线图;
图5为图1中高阻换热段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流体在图5中高阻换热段内正向流动的流线图;
图7为流体在图5中高阻换热段内反向流动的流线图;
图8为图1中换热通道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换热板100、流体入口1、流体出口2、第一流通口3、第二流通口4、渐缩通道5、扫掠分配结构6、扫掠分配凸起601、边缘通道602、中心通道603、扫掠分配槽604、分配槽入口605、分配槽出口606、分配槽出口汇流通道607、引流凸部608、渐扩通道7、高阻换热段8/10、支脉道801、支脉入口段8011、支脉出口段8012、连通段8013、阻逆分隔凸起802、主脉道803、窄段8031、渐宽段8032、换热通道9、平行肋901、平行沟槽902、出口汇流通道1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板,该换热板能运用于微通道换热器,如图1所示,换热板100的一板面开设有流体入口1、流体出口2和流体通道。其中,流体通道是不贯穿换热板100的,可以采用激光、化学蚀刻等方法在换热板100(换热板100的材质通常为金属)上加工流体通道;而流体入口1和流体出口2是贯穿换热板100的,可以采用蚀刻透或冲压等方式在换热板100上加工流体入口1和流体出口2。以换热板100设置有流体通道的板面为换热板100的正面,换热板100与正面相背的一板面为换热板100的反面,当多个换热板100进行层叠时,任意相邻两个换热板100中一个的正面与另一个的反面贴合,以通过该另一个的反面盖合该一个的正面上的流体通道。
如图1所示,流体入口1与流体出口2相间隔且通过流体通道相连通;流体通道包括多个并行设置的换热通道9和扫掠分配结构6。流体在多个换热通道9内能实现热交换,对于换热通道9的具体形状可以不做特殊限定,例如,换热通道9可以是沿一条直线延伸的直线形通道,换热通道9也可以是沿一条波浪线延伸的波浪形通道等。具体的,如图1和图8所示,换热通道9是沿一条折线延伸的折线形通道,这样有利于增加多个换热通道9在换热板100上的面积占比,从而提升换热板100的传热效率。
扫掠分配结构6位于流体入口1与多个换热通道9之间,用以变换流向多个换热通道9的流体在换热板100的板面内的流动方向,从而将流体均匀分配至多个换热通道9。其中,要能通过扫掠分配结构6变换流体的流动方向,扫掠分配结构6的设置方式有多种,例如,扫掠分配结构6可以包括连接管道、摆动管道和驱动装置,连接管道的一端与流体入口1连通,摆动管道的一端与连接管道的另一端连通,且为可沿垂直于换热板100的板面的轴线摆动地安装于连接管道的另一端,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摆动管道摆动。
再如,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扫掠分配结构6包括扫掠分配槽604,扫掠分配槽604在流体通道的延伸方向上相对的两内侧壁分别开设有分配槽入口605和分配槽出口606;扫掠分配槽604内并行设置有两个沿流体通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扫掠分配凸起601,以在扫掠分配槽604内沿与扫掠分配凸起601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间隔形成中心通道603和两个边缘通道602,中心通道603位于两个扫掠分配凸起601之间,且中心通道603、分配槽入口605和分配槽出口606在流体通道的延伸方向上相对,两个边缘通道602均与中心通道603循环连通。如图3和图4所示,流体自分配槽入口605处进入扫掠分配槽604内会产生微扰动,产生微扰动的流体受到微扰动和附壁效应的作用,流体进入中心通道603后会随机偏向一扫掠分配凸起601的内侧面(两个扫掠分配凸起601相互靠近的一侧为内侧,两个扫掠分配凸起601相互远离的一侧为外侧),在中心通道603的出口段流体流速减慢,压力增大,导致流体会进入两个边缘通道602中靠近上述一扫掠分配凸起601的一个边缘通道602内产生回流,同时在中心通道603产生漩涡;此后,通过边缘通道602回流的流体将自分配槽入口605处进入中心通道603的流体偏向另一侧,并在中心通道603的另一侧产生附壁流和回流,如此周而复始,实现流体的周期扫掠均匀分配。此种通过结构上的设计来实现扫掠分配结构6的功能,制造成本相对较低。并且,当扫掠分配结构6在与流体通道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呈对称设置时,有利于实现流体的周期扫掠均匀分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板100的流体通道设置有扫掠分配结构6,通过扫掠分配结构6能将流体均匀分配至多个换热通道9,能避免因流体流量分配不均,造成局部受热不匀而引起逆流的问题。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流体通道还包括渐缩通道5,分配槽入口605通过渐缩通道5连通流体入口1,渐缩通道5在靠近分配槽入口605的方向上呈逐渐内缩设置。自流体入口1处流入流体通道内的流体会先通过渐缩通道5,由于渐缩通道5的渐缩结构,不但有利于流体向分配槽入口605处汇聚,还有利于让流体在进入扫掠分配槽604之前产生微扰动。
渐缩通道5连通流体入口1与分配槽入口605,渐缩通道5的进口和出口的大小通常是和流体入口1的大小相关的,具体的,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流体入口1为圆形口,流体入口1的直径为D,流体通道的宽度为流体通道在与流体通道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其中:渐缩通道5在最宽处的宽度(即渐缩通道5的进口宽度)为0.75D~0.95D;和/或,渐缩通道5在最窄处的宽度(即渐缩通道5的进口宽度,也为分配槽入口605的宽度)为0.1D~0.25D。这样通过优化渐缩通道5的进口和/或出口的宽度,有利于提升渐缩通道5内流体的微扰动效果,也有利于流体向分配槽入口605处汇聚。
流体自分配槽入口605处进入扫掠分配槽604内后,会先进入中心通道603内,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中心通道603靠近分配槽入口605的一端在远离分配槽入口605的方向上呈逐渐外扩设置。这样会在扫掠分配凸起601的内侧面会形成斜面区域,有利于让中心通道603内的流体向一侧偏移,也有利于在中心通道603内产生漩涡。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中心通道603靠近分配槽出口606的一端在靠近分配槽出口606的方向上呈逐渐外扩设置。这样有利于减慢中心通道603的出口段的流体流速,增大压力,进而更容易产生回流。
中心通道603内的一部分流体会进入边缘通道602而形成回流,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扫掠分配槽604设置有分配槽出口606的内侧壁上对应两个扫掠分配凸起601设置有两个引流凸部608。通过引流凸部608对流体的附壁效应,有利于将流体引入边缘通道602以形成回流。
同样的,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扫掠分配槽604包括多个相连接的内侧壁,任意相连的两个扫掠分配槽604的内侧壁之间呈弧形过渡设置。在扫掠分配槽604的内侧壁设置弧形过渡,也有利于在扫掠分配槽604内形成回流。例如,扫掠分配槽604具有四个相连内侧壁,形成了四个转角位置,该四个转角位置均为弧形过渡设置。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扫掠分配凸起601的两端远离中心通道603的部分呈弧形过渡设置。将掠分配凸起601也做弧形过渡设置,也有利于在扫掠分配槽604内形成回流。
中心通道603内的另一部分流体会自分配槽出口606处流出扫掠分配槽604,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扫掠分配槽604内且位于分配槽出口606处形成有分配槽出口汇流通道607,分配槽出口汇流通道607在靠近分配槽出口606的方向上呈逐渐内缩设置。通过在分配槽出口606处设置分配槽出口汇流通道607,有利于流体向分配槽出口606处汇聚。
流体自分配槽出口606处流出扫掠分配槽604后,因为流体的流动方向是周期扫掠式变换的,故流体能均匀地分配至多个换热通道9,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流体通道还包括渐扩通道7,分配槽出口606通过渐扩通道7连通多个换热通道9,渐扩通道7在远离分配槽出口606的方向上呈逐渐外扩设置。周期性变换流动方向的流体通过渐扩通道7流向多个换热通道9,流体与渐扩通道7的内侧壁之间不易产生干涉,有利于将流体均匀地分配至多个换热通道9。
在本实施例中,渐扩通道7在最窄处的宽度(即渐扩通道7的进口宽度,也为分配槽出口606的宽度)为0.1D~0.25D。通过优化分配槽出口606的宽度的,有利于在扫掠分配结构6内形成回流。而渐扩通道7的出口宽度通常近似于多个换热通道9的宽度之和,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换热通道9包括多个平行肋901和多个平行沟槽902,任意相邻的两个平行沟槽902之间间隔设置有一个平行肋901,多个换热通道9的宽度之和为多个平行肋901和多个平行沟槽902的宽度之和。
为了能有效阻止流体在换热通道9内产生逆流,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换热通道9包括高阻换热段8/10,高阻换热段8/10被设置为对正向流动的流体的阻力小于对反向流动的流体的阻力,换热通道9的入口端和/或出口端设置有高阻换热段8/10,其中,正向为从换热通道9的入口端到换热通道9的出口端的方向,反向为从换热通道9的出口端到换热通道9的入口端的方向。高阻换热段8/10能够在正向和反向流动过程中产生差异性阻力,且反向流阻远大于正向流阻,从而有效阻碍防止流体形成逆流,在换热板100运用于换热器时,能提高换热器的运行平稳可靠性。
具体的,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高阻换热段8/10包括主脉道803和多个支脉道801,多个支脉道801沿主脉道803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且设置于主脉道803的至少一侧,每一支脉道801的入口和出口朝向相同且均连通主脉道803,每一支脉道801的入口相对于每一支脉道801的出口呈靠近流体出口2设置,以使反向流动的流体能自主脉道803进入支脉道801内并回流到主脉道803,这样当流体正向流动时,流体不会从主脉道803流入支脉道801;而当流体反向流动时,流体会从主脉道803流入支脉道801内,再从支脉道801内回流到主脉道803,从而产生较大阻力,阻碍逆向流动发生。其中,支脉道801和主脉道803之间通过阻逆分隔凸起802相间隔。
对于主脉道803和支脉道801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例如,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主脉道803包括相串联的多个窄段8031和多个渐宽段8032,渐宽段8032在从换热通道9的入口端到出口端的方向上呈逐渐内缩设置,任意相邻的两个渐宽段8032之间设置有一窄段8031,支脉道801包括支脉入口段8011、支脉出口段8012、以及连通支脉入口段8011与支脉出口段8012的连通段8013,支脉入口段8011与支脉出口段8012的延伸方向相同且为一条直线,且支脉入口段8011相对于主脉道803呈倾斜设置;每一主脉道803的支脉入口段8011和支脉出口段8012分别连通连通相邻的两个渐宽段8032中靠近换热通道9的出口端的一个和靠近换热通道9的入口端的一个。主脉道803的形状类似于y形,支脉道801的形状类似于Γ形,当流体在高阻换热段8/10沿正向流动时,流线平顺,流动通畅,通道阻力较小;当流体在高阻换热段8/10沿反向流动时,进入支脉道801的流体末端回流与进入主脉道803的流体反向作用,从而产生较大阻力,阻碍逆向流动发生。
如上所介绍的,支脉入口段8011与支脉出口段8012均为延伸方向是一条直线的直线形通道,而连通段8013可以是直线形通道,连通段8013也可以是延伸方向为一条弧线的弧线形通道,将连通段8013设置为弧线形通道,由于弧线形通道的附壁效应,有利于支脉入口段8011内的流体流入支脉出口段8012内,并回流与进入主脉道803的流体反向作用,从而产生较大阻力,阻碍逆向流动发生。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流体通道还包括出口汇流通道11,多个换热通道9通过出口汇流通道11连通流体出口2,出口汇流通道11在靠近流体出口2的方向上呈逐渐内缩设置。通过设置出口汇流通道11,有利于流体向流体出口2处汇聚。
出口汇流通道11连通多个换热通道9与流体出口2,出口汇流通道11的进口宽度通常是近似于多个换热通道9的宽度之和,出口汇流通道11的出口宽度通常是与流体出口2的大小相关的,而流体出口2的大小通常是与流体入口1的大小相等的,即流体出口2也为圆形口,且流体出口2的直径也为D,在本实施例中,出口汇流通道11在最窄处的宽度(即出口汇流通道11的出口宽度)为0.75D~0.95D。通过优化出口汇流通道11的出口宽度,有利于流体向流体出口2处汇聚。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该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多个如上所述的换热板,该多个换热板为层叠设置。
具体的,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换热板100开设有第一流通口3和第二流通口4,流体入口1、流体出口2、第一流通口3和第二流通口4分别位于一个矩形区域的四个转角处,流体入口1和流体出口2呈对角设置,第一流通口3和第二流通口4呈对角设置;多个换热板100的正面朝向相同,多个换热板100包括多个冷流体换热板和多个热流体换热板,任意相邻的两个冷流体换热板之间设置有一个热流体换热板,热流体换热板的流体入口1与冷流体换热板的第一流通口3连通,热流体换热板的流体出口2与冷流体换热板的第二流通口4连通,冷流体换热板的流体入口1与热流体换热板的第一流通口3连通,冷流体换热板的流体出口2与热流体换热板的第二流通口4连通。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的一板面开设有流体入口、流体出口和流体通道,所述流体入口与所述流体出口相间隔且通过所述流体通道相连通;所述流体通道包括扫掠分配结构和多个并行设置的换热通道,所述扫掠分配结构位于所述流体入口与所述多个换热通道之间,用以变换流向所述多个换热通道的流体在所述换热板的板面内的流动方向,从而将流体均匀分配至所述多个换热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掠分配结构包括扫掠分配槽,所述扫掠分配槽在所述流体通道的延伸方向上相对的两内侧壁分别开设有分配槽入口和分配槽出口;所述扫掠分配槽内并行设置有两个沿所述流体通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扫掠分配凸起,以在所述扫掠分配槽内沿与所述扫掠分配凸起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间隔形成中心通道和两个边缘通道,所述中心通道位于所述两个扫掠分配凸起之间,且所述中心通道、所述分配槽入口和所述分配槽出口在所述流体通道的延伸方向上相对,所述两个边缘通道均与所述中心通道循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通道靠近所述分配槽入口的一端在远离所述分配槽入口的方向上呈逐渐外扩设置;和/或,所述中心通道靠近所述分配槽出口的一端在靠近所述分配槽出口的方向上呈逐渐外扩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槽入口通过渐缩通道连通所述流体入口,所述渐缩通道在靠近所述分配槽入口的方向上呈逐渐内缩设置;所述分配槽出口通过渐扩通道连通所述多个换热通道,所述渐扩通道在远离所述分配槽出口的方向上呈逐渐外扩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入口为圆形口,所述流体入口的直径为D,所述流体通道的宽度为所述流体通道在与所述流体通道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其中:
所述渐缩通道在最宽处的宽度为0.75D~0.95D;和/或,
所述渐缩通道在最窄处的宽度为0.1D~0.25D;和/或,
所述渐扩通道在最窄处的宽度为0.1D~0.25D。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通道包括高阻换热段,所述高阻换热段被设置为对正向流动的流体的阻力小于对反向流动的流体的阻力,所述换热通道的入口端和/或出口端设置有所述高阻换热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阻换热段包括主脉道和多个支脉道,所述多个支脉道沿所述主脉道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且设置于所述主脉道的至少一侧,每一所述支脉道的入口和出口朝向相同且均连通所述主脉道,每一所述支脉道的入口相对于每一所述支脉道的出口呈靠近所述流体出口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还包括出口汇流通道,所述多个换热通道通过所述出口汇流通道连通所述流体出口,所述出口汇流通道在靠近所述流体出口的方向上呈逐渐内缩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入口为圆形口,所述流体入口的直径为D,所述流体通道的宽度为所述流体通道在与所述流体通道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其中,所述出口汇流通道在最窄处的宽度为0.75D~0.95D。
10.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板。
CN202010583647.7A 2020-06-23 2020-06-23 一种换热板及微通道换热器 Active CN1117805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83647.7A CN111780595B (zh) 2020-06-23 2020-06-23 一种换热板及微通道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83647.7A CN111780595B (zh) 2020-06-23 2020-06-23 一种换热板及微通道换热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80595A true CN111780595A (zh) 2020-10-16
CN111780595B CN111780595B (zh) 2021-10-29

Family

ID=72757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83647.7A Active CN111780595B (zh) 2020-06-23 2020-06-23 一种换热板及微通道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80595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34143A (zh) * 2021-10-15 2022-02-1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自摆动的喷淋装置及工作方法
CN114577041A (zh) * 2022-03-09 2022-06-03 内蒙古农业大学 一种微通道换热面板及换热器
CN115218710A (zh) * 2022-09-08 2022-10-21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换热部件、换热芯体和换热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94547A (zh) * 2011-11-30 2012-06-1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微型微通道板翅式换热器
CN102706187A (zh) * 2012-05-29 2012-10-03 浙江微智源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式微通道换热器
US20160282064A1 (en) * 2013-10-17 2016-09-29 Korea Atomic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Heat exchanger for steam generator and steam generator comprising same
CN108180779A (zh) * 2017-12-29 2018-06-19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一种印刷电路板换热器入口分流处结构
CN108954897A (zh) * 2018-09-19 2018-12-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多联机组、末端分配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与分配器
EP3418646A1 (de) * 2017-06-20 2018-12-26 Zehnder Group International AG Gerät zur luftverteilung
CN109813157A (zh) * 2019-03-12 2019-05-28 杭州微控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均液装置的集成式微通道换热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94547A (zh) * 2011-11-30 2012-06-1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微型微通道板翅式换热器
CN102706187A (zh) * 2012-05-29 2012-10-03 浙江微智源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式微通道换热器
US20160282064A1 (en) * 2013-10-17 2016-09-29 Korea Atomic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Heat exchanger for steam generator and steam generator comprising same
EP3418646A1 (de) * 2017-06-20 2018-12-26 Zehnder Group International AG Gerät zur luftverteilung
CN108180779A (zh) * 2017-12-29 2018-06-19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一种印刷电路板换热器入口分流处结构
CN108954897A (zh) * 2018-09-19 2018-12-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多联机组、末端分配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与分配器
CN109813157A (zh) * 2019-03-12 2019-05-28 杭州微控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均液装置的集成式微通道换热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34143A (zh) * 2021-10-15 2022-02-1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自摆动的喷淋装置及工作方法
CN114577041A (zh) * 2022-03-09 2022-06-03 内蒙古农业大学 一种微通道换热面板及换热器
CN114577041B (zh) * 2022-03-09 2024-03-22 内蒙古农业大学 一种微通道换热面板及换热器
CN115218710A (zh) * 2022-09-08 2022-10-21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换热部件、换热芯体和换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80595B (zh) 2021-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80595B (zh) 一种换热板及微通道换热器
US8061416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EP1070928B1 (en) Plate type heat exchanger
US6349761B1 (en) Fin-tube heat exchanger with vortex generator
US6938685B2 (en) Heat exchanger
KR20060134864A (ko) 열 교환 요소 및 열 교환 요소로 제조된 열 교환기
US11454448B2 (en) Enhanced heat transfer surface
US11971224B2 (en) Plate-fin heat exchanger
JP6659374B2 (ja) 熱交換器及び熱交換方法
CN216204482U (zh) 一种相变冷却系统用的高效换热器
CN109443056B (zh) 双面交错印刷电路板式换热板和换热器
CN115507681B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111780598B (zh) 一种换热板及微通道换热器
CN108759524B (zh) 基于仿生的曲线肋排型微小交错肺泡换热器芯体及换热器
CN108955319B (zh) 一种箱式换热器
CN114608368A (zh) 换热器
JPH0536718B2 (zh)
CN219531788U (zh) 一种成对板单元及具有该单元的板式换热器
CN218723478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上的分配结构
CN211626193U (zh) 一种高效换热器
CN219656678U (zh) 一种低流阻换热器装置
CN209910483U (zh) 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扁管
CN217504442U (zh) 一种换热器
JP3095540B2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CN112444149A (zh) 板式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