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44149A - 板式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板式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44149A
CN112444149A CN201910817464.4A CN201910817464A CN112444149A CN 112444149 A CN112444149 A CN 112444149A CN 201910817464 A CN201910817464 A CN 201910817464A CN 112444149 A CN112444149 A CN 1124441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heat exchange
corner
exchange surface
h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1746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81746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44149A/zh
Publication of CN1124441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41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formed by spirally-wound plates or lamina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 F28F3/04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 F28F3/04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in the form of local deformations of the element
    • F28F3/044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in the form of local deformations of the element the deformations being pontual, e.g. dimpl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层叠布置的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第一板片的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板片的第二换热面之间形成第一流体流道的一部分,第二板片的第一换热面和第一板片的第二换热面之间形成第二流体流道的一部分;每张板片设有两个第一角孔和两个第二角孔,两个第一角孔通过第一流体流道相连通,两个第二角孔通过第二流体流道相连通;每张板片的中部设有主换热区,主换热区两侧分别具有一组第一角孔和第二角孔;第一角孔在板片宽度方向上的孔径大于第二角孔在板片宽度方向上的孔径;且板片宽度方向上同侧的两个角孔中心的连线与板片的宽度之比小于等于2。本申请有利于提高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Description

板式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对板式换热器使用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对板式换热器进行结构上的优化,以得到换热性能更强的板式换热器。相关技术中,板式换热器内通过制冷剂和载冷剂两类流体进行热交换,该两类流体通常流动压降要求并不相同,发明人了解的方案是,相关技术中对板片长宽比较小的板式换热器而言,较低压降的流体在该类型板片上的分配难度高,分配效果较差,使得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较低,不利于板式换热器的高效利用以及产品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板式换热器,有利于提高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多张板片,所述多张板片包括层叠布置的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每张板片包括相对的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换热面,第一板片的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板片的第二换热面之间形成第一流体流道的一部分,第二板片的第一换热面和第一板片的第二换热面之间形成第二流体流道的一部分;
每张板片设有两个第一角孔和两个第二角孔,所述两个第一角孔和所述两个第二角孔分别分布于板片的四个角部,在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换热面,两个所述第二角孔通过第一流体流道相连通,在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一换热面,两个所述第一角孔通过第二流体流道相连通;
每张板片设有主换热区;一组第一角孔和第二角孔位于所述主换热区在长度方向的一侧,另一组第一角孔和第二角孔位于所述主换热区在板片长度方向的另一侧;其中,所述第一角孔在板片宽度方向上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角孔在板片宽度方向上的孔径,且板片宽度方向上同侧的两个角孔中心的连线与板片的宽度之比小于等于2。
本申请提供的板式换热器是针对在板片宽度方向上同侧的两个角孔中心的连线与板片的宽度之比小于等于2的板片而言,由于在一定的板面宽度条件下,第一角孔在板片宽度方向上的孔径大于第二角孔在板片宽度方向上的孔径,使得通过第二流体流道连通的两个第一角孔与通过第一流体流道连通的两个第二角孔相比在板片宽度方向上较长,使第二流体流道对应的流体更容易在板片宽度方向上的流通,有利于降低板式换热器中相对较宽类型的板片对低流动压降流体的分配难度,从而提高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第一板片的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板片的第一换热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图2中第一板片的第二换热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图2中第一板片的角孔和板片尺寸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一板片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一板片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第一板片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的板式换热器通过改进板片结构,有利于降低板式换热器在长宽比较小的板型上对低流动压降的流体的分配难度,从而提高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对板式换热器产品而言,流体在板片上的分配是影响换热性能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一些低压降要求的应用场景,其在板面宽度方向上分配难度大,也即不容易以在确保性能的同时还能提供较低载冷剂侧压降的产品。发明人经过大量的实验和理论分析已有的相关技术后,在已有技术中,板片的角孔通常尺寸大致相同,对于载冷剂侧低压降的换热器产品而言,载冷剂侧可由为乙二醇水溶液,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由于环境温度低,乙二醇溶液的粘性显著增加,板式换热器载冷剂侧或者称为水侧的流道将产生较大的流阻。尤其是在板片的长宽比较小的情况,较低的沿程压降要求意味着板片在宽度方向的分配均匀性要求很高。不合理的设计会造成作为载冷剂的乙二醇水溶液,从进口直接流向出口,距离进出口较远侧的区域,仅有少量载冷剂流过。这样,一方面由于载冷剂的分配不均匀,板片的换热面积没有被有效的利用,而降低了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另一方面,板片上载冷剂分配不均的问题,会与制冷剂的流动和换热过程产生负面影响。载冷剂流量较大的区域,如载冷剂侧进口和出口之间的区域,热量较多,使得制冷剂侧对应位置较早的发生沸腾,生成大量的气态制冷剂。进而使得对应位置的流动阻力增大,更多的液态制冷剂被迫向制冷剂侧的进口和出口侧流动,而与此对应,是载冷剂侧通道流量分配较少的区域。这样,载冷剂侧对应位置流量低、焓值小,使得沸腾过程更为困难,更多的液态制冷剂没有完成蒸发即离开制冷剂通道。这样的情况,通常称为出口带液(Carry over)。对换热器的高效利用以及整体系统的安全运行以及稳定性,都是非常不利的。
本申请提出的改进方案通过为板片设置适当尺寸的角孔。在较低流体压降的条件下,实现该流体在板片宽度方向分配的均匀性。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申请提供的板式换热器可以应用在制冷空调如作为蒸发器、冷凝器产品使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作为电池冷却器使用。
如图1至图7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10,包括多张板片100,本申请提供的多张板片100包括层叠布置的第一板片101和第二板片102,每张板片101包括相对的第一换热面200和第二换热面300。第一板片101的第一换热面200和第二板片102的第二换热面300之间形成第一流体流道的一部分,第二板片102的第一换热面200和第一板片101的第二换热面300之间形成第二流体流道的一部分,在图2示意的实施方式中,以第一板片101在下,第二板片102在上进行示意。
对板式换热器10产品而言,其还可以包括两种流体对应的外部接管,两种流体对应的外部接管可以位于板式换热器10的厚度方向的同侧或者不同侧,在图1中,外部接管以位于板式换热器10的不同侧进行示意。
第一板片101的第一换热面200为图中位于第一板片101朝向观看者的一侧,相对的,第一板片101的另一侧定义为第二换热面300,即不被观看者所看到的一侧,同理,第二板片102的第一换热面200为图中位于第二板片102朝向观看者的一侧,即可被观看者看到的一侧,相对的,第二板片102的另一侧定义为第二换热面300,即不被观看者所看到的一侧。
每张板片101设有两个第一角孔301和两个第二角孔302,两个第一角孔301和两个第二角孔302分别分布于板片101的四个角部,第一板片101的角孔和第二板片102的角孔分别对应设置,在第一板片101的第一换热面200,两个第二角孔302通过第一流体流道相连通,在第二板片102的第一换热面200,两个第一角孔301通过第二流体流道相连通。
每张板片101的中部设有主换热区103,一组第一角孔301和第二角孔302位于主换热区103在长度方向的一侧,另一组第一角孔301和第二角孔302位于所述主换热区103在板片长度方向的另一侧。其中,参考图4中以第一板片101举例说明,第一角孔301在板片101的宽度方向上的孔径W1大于第二角孔302在板片101宽度方向上的孔径W2。且板片101宽度方向上同侧的两个角孔中心的连线与板片的宽度之比小于等于2,在图4中,板片的长宽比L/W小于等于2。当两种流体在板片101上以对角流的方式流动时,板片101宽度方向上同侧的两个角孔可以为第一角孔301和第二角孔302。当两种流体在板片101上以单边流的方式流动时,板片101宽度方向上同侧的两个角孔也可以为两个第一角孔301,当然也可以为两个第二角孔302。
其中,板片100具有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板片100较长的侧边所在方向即为板片101的长度方向,板片100较短的侧边所在方向即为板片101的宽度方向,其中,在针对板片宽度方向上同一侧的两个角孔中心的距离与整板宽度之间的比值小于等于2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约束板片100的整板的长宽比可以小于等于3。板片的长度和宽度均不包含翻边部分的长度和宽度,在图2、图3、图4示意的实施方式中,板片上第一角孔301和第二角孔302所在的一侧为板片的宽度侧,板片上两个第一角孔301或者两个第二角孔302所在的一侧为板片的长度侧。在上述条件下的板片100,流体在板片100宽度上的分配尤为困难和重要,本申请提供的角孔设计有利于提高流体在该类型的板片的板面上分配的均匀性。
其中,第一角孔301在板片101的宽度方向上的孔径大于第二角孔302在板片101宽度方向上的孔径,在一定的板面宽度条件下,有利于将第二角孔302占用的板面区域以及设计空间开放给第一角孔301,通过第二流体流道连通的两个第一角孔301与通过第一流体流道连通的两个第二角孔302相比在板片宽度方向上较长,使第二流体流道对应的流体更容易在板片宽度方向上的流通,有利于降低板式换热器中相对较宽类型的板片对低流动压降流体的分配难度,从而提高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最终获得更好的整体换热效果。
第一流体流道可以用于流通制冷剂,制冷剂侧为冷媒,应用工质示例为R134a或R1234yf等。第二流体流道可以用于流通载冷剂,载冷剂侧应用工质示例为乙二醇溶液。相对来说,载冷剂侧的压降小于制冷剂侧的压降,第一流体流道的紧凑性也可以强于第二流体流道的紧凑性。
对一组第一角孔301和第二角孔302而言,第一角孔301与板片101宽度方向平行的中轴线与第二角孔302与板片宽度方向平行的中轴线大致重合。并且如图4示意,在板片长度方向上,第一角孔101的孔径L1与第二角孔102的孔径L2大致相等。当然,在板片长度方向上,第一角孔101的孔径L1与第二角孔102的孔径L2的关系也可以不同,即L1可以大于L2或者L2大于L1,本申请对此不作过多限制。
在板片101长度方向上,第一角孔301与第二角孔302的孔径(L1、L2)大致相等,即第一流体流道连通的两个角孔与第二流体流道连通的两个角孔在板片长度方向分别大致平齐,有利于两种流体在板片长度方向上换热区域位置大致相当。有利于提高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角孔301在板片101宽度上的占比大于等于1/4,即W1/W的比值大于等于1/4。这样,当流体进入第一角孔301后可以快速到达板片宽度方向上距离第一角孔301较远的一侧。
如图3、4示意的板片结构,第一角孔301为细长的椭圆型孔或者长圆形孔,第一角孔301的长度方向与板片101的宽度方向大致重合。第一角孔301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如矩形孔或者圆角矩形孔,或者其他不规则的细长孔型。这样意味着第一角孔301在板片宽度方向的孔径W1大于第一角孔301在板片长度方向上的孔径L1,当第一角孔301作为载冷剂侧的进出口时,由于载冷剂侧流道压降要求较高,并且压降水平较低。第一角孔301和第二角孔302设置成为细长的孔型能够有效的改善周围空间的均流效果,有利于流体在板片101的宽度方向上进行分配。特别是在进入板面时,上述细长的孔型有利于提供足够的初始分配效果,不仅满足了载冷剂侧低压降的需求,降低了外部动力源如水泵的功耗,也维持了板式换热器整体的高效运行。
第二角孔302为正圆形孔。当第三角孔303和第四角孔304作为制冷剂侧的进出口时,制冷剂侧的驱动力可以为压缩机,能够接受更高的压降水平,进而其分配上的要求可以兼顾载冷剂侧,并且正圆形孔有利于气液两相的制冷剂的掺混效果,同时正圆形孔也有利于保证接管强度,提高板式换热器产品稳定性。进一步的,制冷剂侧更高的分配要求可以通过多流程设计(multiple-pass)或较高压降的结构来解决,最终获得更好的整体换热效果。当然,第二角孔302也如第一角孔301一样为细长的孔型,本申请对此不作过多限制。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板片包括平面部104,在第二板片102的第一换热面200,第二角孔302的周侧形成有凸出于平面部104的第一环状凸台401,在第二板片102上,第一角孔301为平面角孔,第二角孔302为凸台角孔。在第一板片101的第一换热面200,第一角孔301的周侧形成有凸出于平面部104的第二环状凸台402,在第一板片101上,第二角孔302为平面角孔,第一角孔301为凸台角孔。第一环状凸台401和第二环状凸台402的高度可以相当。
第二板片102的第一换热面200在第二角孔302的周侧形成的第一环状凸台401与第一板片101的第二换热面300上的第二角孔302周侧的平面部104相接触,使得第二流体流道在第二角孔302处与第一流体流道相隔断。相应的,第一板片101的第一换热面200在第一角孔301的周侧形成的第二环状凸台402与第二板片102的第二换热面300上的第一角孔301周侧的平面部相接触,使得第一流体流道在所述第一角孔301处与第二流体流道相隔断。
也就是说,在第一板片101和第二板片102叠装形成的多个板片中,第二板片102之第一换热面200的第二角孔302分别与第一板片101之第二换热面300的第二角孔302的周围部分通过第一环状凸台401密封连接,同时第二板片102之第一换热面200的第一角孔301与第二板片102的第二换热面300上第一角孔301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使得流体流入或者流出第二板片102的第一换热面200与第一板片101的第二换热面300之间形成的第二流体流道。
第一板片101之第一换热面200的第一角孔301分别与第二板片102之第二换热面300的第一角孔301的周围部分通过第二环状凸台402密封连接,同时第一板片101第一换热面200的第二角孔302与第二板片102的第二换热面300上第二角孔302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使得流体流入或者流出第一板片101的第一换热面200与第二板片102的第二换热面300之间形成的第一流体流道。
第一环状凸台401和第二环状凸台402的侧壁均与其对应板片的主换热区103内的换热元件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第一环状凸台401和第二环状凸台402的侧壁与板片100边沿具有间隙,该间隙使得第一环状凸台401和第二环状凸台402的周向能供流体流动。也就是说,流体在第一环状凸台401或者第二环状凸台402周向附近时,既存在能直接进入主换热区103的流动路径,也存在绕过位于第一环状凸台401或者第二环状凸台402与板片边沿之间的边道流动路径。有利于流体从多个路径流入或者流出主换热区104。
在第二板片102的第一换热面200,第一角孔301与板片101边沿之间的边道区域形成有凸出于平面部104的第一边沿凸台403。第一边沿凸台403在第二板片102的第二换热面300同时形成凹部。在第一板片101的第一换热面200,第二角孔302与板片边沿之间的边道区域形成有凸出于平面部104的第二边沿凸台404。第二边沿凸台404在第一板片101的第二换热面300同时形成凹部,第一边沿凸台403和第二边沿凸台404凸起的高度可以相同。
第二板片102的第一换热面200形成的第一边沿凸台403与第一板片101的第二换热面300上的第二环状凸台402和板片边沿之间的平面部104相对。第一板片101的第一换热面200形成的第二边沿凸台404与第二板片102的第二换热面300上的第一环状凸台401和板片边沿之间的平面部相对。可选的方式,第二板片102的第一换热面200上形成的第一边沿凸台403的顶部与第一板片101的第二换热面300的平面部104抵接或者焊接。相应的,第一板片102的第一换热面200上形成的第二边沿凸台404的顶部与第二板片102的第二换热面300的平面部104抵接或者焊接。
当第一板片101和第二板片102装配在一起后,参考图2中示意的装配方式,对于位于下方的第一板片101而言,其中,一部分流体从一第二角孔302直接经主换热区103到达另一第二角孔302流出,另一部分流体流至第二环状凸台402靠近主换热区103的侧壁附近,并进入主换热区103,还有一部分流体需要绕过第一板片101的第一角孔301与板片边沿之间的边道区域后再进入主换热区103,这样,在第一角孔301与板片边沿之间的边道区域处,两个相邻板片之间的流通截面深度最大可达到第一环状凸台401的高度和第二环状凸台402的高度之和,较深的流动截面有利于流体在边道区域处能够顺畅流动,进而有利于流体在板片上流动时能够均匀在板面上分配,同时有利于流体在主换热区保持较高的流速,尤其针对长宽比较小的板片板型设计,有利于提高板式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果。
第一板片101和/或第二板片102还设有相间隔设置的多个换热元件503,换热元件503位于其对应板片的的主换热区103,在图5中以第一板片101的第一换热面200进行板型示意。
在第一板片101的第一换热面200,多个换热元件503沿板片长度方向形成有多排,且换热元件503为凸出于平面部的点状凸起。点状凸起的顶部具有用于与第二板片102的主换热区103的平面部焊接的平面或者微曲面。
对第一板片101的换热元件503而言,换热元件503除了为点波图案外,还可以为人字形图案、W型图案,甚至更多重的人字波图案。换热元件503凸起的高度可以与第一环状凸台401和第二环状凸台402的高度相当,换热元件503在第一板片101的第一换热面200相对于平面部104形成凸脊和凹槽,换热元件503在第一板片101的第二换热面300相对于平面部102同样也可以形成凸脊或者槽部,流体在板片101的主换热区103流动时,在沿板片平面运行的基础上,还存在上下运动,从而能够使得换热效果更佳。
用于制冷剂侧的流道可以为压降较高的流道结构,确保性能和板面横向分配。并且第一板片101和第二板片102可以采用非对称流道结构,用于载冷剂侧流通的第二流体流道可以设计为流通截面积较大、压降较低的点波、人字波或翅片板结构。
相应的,对第二板片102而言,第二板片102的主换热区103可以不设置波形图案,即第二板片102的主换热区103可以为平板结构,板式换热器10还可以包括翅片板,翅片板设置于第一板片101的第二换热面300与第二板片102的第一换热面200之间。翅片板至少与第一板片101的第二换热面300和第二板片102的第一换热面200中的其中一个换热面焊接固定。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考图5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板片101的第一换热面200,第二角孔302的外围的至少部分区域还形成有凸出于平面部104的第一导流凸台501,第一导流凸台501相对于第二角孔302的中心向外辐射设置。
在存在边沿凸台的情况下,第二角孔302外围可以在朝向第一角孔301方向上的部分区域设置第一导流凸台501,若不设置边沿凸台,则可围绕第二角孔302的外围设置多个第一导流凸台501,多个第一导流凸台501可以围绕第二角孔302均匀设置。对于将第二角孔302的进口和出口的流体如制冷剂而言,在进入正式的主换热区103前,通过设置相对密集的导流结构,可以强化制冷剂在板面上整流和分配作用,在相对较小角孔的基础上保证板面横向分配效果。
另外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考图6所示,在第一板片101的第一换热面200,主换热区103在板片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一排相间隔设置的第二导流凸台502。一组第一角孔301和第二角孔302位于相邻的第二导流凸台502远离主换热区103的一侧,另一组第二角孔和所述第四角孔位于相邻的第二导流凸台502远离主换热区103的一侧。第二导流凸台502为凸出于平面部104的点状凸起,且在板片宽度方向上,第二导流凸台502所在区域的有效流通截面小于换热元件503所在的主换热区103的有效流通截面,相对来说,第二导流凸台502在板片板面上的分布密度要大于换热元件503的分布密度。
这样,对于将第二角孔302的进口和出口的流体如制冷剂而言,在进入正式的主换热区103前,通过设置相对密集的导流结构,可以强化制冷剂在板面上整流和分配作用,在相对较小角孔的基础上保证板面横向分配效果。
参考图6示意,两个第一角孔301位于板片宽度方向的一侧,两个第二角孔302位于板片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第一角孔301和第二角孔302呈对角设置,这种流动方式通常称为单边流。
或者,参考图7示意,两个第一角孔301中的一个和两个第二角孔302中的一个位于板片宽度方向的一侧,两个第一角孔301中的另一个和两个第二角孔302中的另一个位于板片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两个第一角孔301呈对角设置,两个第二角孔302呈对角设置。这种流动方式通常称为对角流。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板式换热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多张板片(100),所述多张板片(100)包括层叠布置的第一板片(101)和第二板片(102),每张板片(100)包括相对的第一换热面(200)和第二换热面(300),第一板片(101)的第一换热面(200)和第二板片(102)的第二换热面(300)之间形成第一流体流道的一部分,第二板片(102)的第一换热面(200)和第一板片(101)的第二换热面(300)之间形成第二流体流道的一部分;
每张板片(100)设有两个第一角孔(301)和两个第二角孔(302),所述两个第一角孔(301)和所述两个第二角孔(302)分别分布于板片的四个角部,在所述第一板片(101)的第一换热面(200),两个所述第二角孔(302)通过第一流体流道相连通,在所述第二板片(102)的第一换热面(200),两个所述第一角孔(301)通过第二流体流道相连通;
每张板片(100)设有主换热区(103);一组第一角孔(301)和第二角孔(302)位于所述主换热区(103)在长度方向的一侧,另一组第一角孔(301)和第二角孔(302)位于所述主换热区(103)在板片长度方向的另一侧;其中,所述第一角孔(301)在板片宽度方向上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角孔(302)在板片宽度方向上的孔径,且板片宽度方向上同侧的两个角孔中心的连线与板片的宽度之比小于等于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对一组第一角孔(301)和第二角孔(302)而言,所述第一角孔(301)与板片宽度方向平行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二角孔(302)与板片宽度方向平行的中轴线大致重合;并且在板片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角孔(301)与所述第二角孔(302)的孔径大致相等,第一角孔(301)在板片宽度上的占比大于等于1/4。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孔(301)为细长的椭圆型孔或者长圆形孔;所述第二角孔(302)为正圆形孔。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流道用于流通制冷剂,所述第二流体流道用于流通载冷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包括平面部(104),在所述第二板片(102)的第一换热面(200),所述第二角孔(302)的周侧形成有凸出于平面部(104)的第一环状凸台(401);在所述第一板片(101)的第一换热面(200),所述第一角孔(301)的周侧形成有凸出于平面部(104)的第二环状凸台(402);
第二板片(102)的第一换热面(200)在第二角孔(302)的周侧形成的第一环状凸台(401)与第一板片(101)的第二换热面(300)上的第二角孔(302)周侧的平面部(104)相接触,使得第二流体流道在所述第二角孔(302)处与第一流体流道相隔断;相应的,第一板片(101)的第一换热面(200)在第一角孔(301)的周侧形成的第二环状凸台(402)与第二板片(102)的第二换热面(300)上的第一角孔(301)周侧的平面部(104)相接触,使得第一流体流道在所述第一角孔处与第二流体流道相隔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板片(102)的第一换热面(200),所述第一角孔(301)与板片边沿之间的边道区域形成有凸出于平面部(104)的第一边沿凸台(403);所述第一边沿凸台(403)在第二板片(102)的第二换热面(300)同时形成凹部;
在所述第一板片(101)的第一换热面(200),所述第二角孔(302)与板片边沿之间的边道区域形成有凸出于平面部(104)的第二边沿凸台(404);所述第二边沿凸台(404)在第一板片(101)的第二换热面(300)同时形成凹部;
所述第二板片(102)的第一换热面(200)形成的第一边沿凸台(403)与所述第一板片(101)的第二换热面(300)上的第二环状凸台(402)和板片边沿之间的平面部(104)相对;所述第一板片(101)的第一换热面(200)形成的第二边沿凸台(404)与所述第二板片(102)的第二换热面(300)上的第一环状凸台(401)和板片边沿之间的平面部(104)相对。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板片(101)的第一换热面(200),所述第二角孔(302)的外围的至少部分区域还形成有凸出于平面部(104)的第一导流凸台(501),所述第一导流凸台(501)相对于所述第二角孔(302)的中心向外辐射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片(101)还设有相间隔设置的多个换热元件(503),所述换热元件(503)位于所述第一板片(101)的主换热区(103);
在所述第一板片(101)的第一换热面(200),所述多个换热元件(503)沿板片长度方向形成有多排,且换热元件(503)为凸出于平面部(104)的点状凸起;所述点状凸起的顶部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二板片(102)主换热区(103)的平面部(104)焊接的平面或者微曲面;
所述板式换热器还包括翅片板,所述翅片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板片(101)的第二换热面(300)与所述第二板片(102)的第一换热面(200)之间;所述翅片板至少与所述第一板片(101)的第二换热面(300)和所述第二板片(102)的第一换热面(200)中的其中一个换热面焊接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板片(101)的第一换热面(200),所述主换热区(103)在板片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一排相间隔设置的第二导流凸台(502);每组第一角孔(301)和第二角孔(302)位于相邻的第二导流凸台(502)远离所述主换热区(103)的一侧;所述第二导流凸台(502)为凸出于平面部(104)的点状凸起,且在板片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导流凸台(502)所在区域的有效流通截面小于所述换热元件(503)所在的主换热区(103)的有效流通截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角孔(101)位于板片宽度方向的一侧,两个所述第二角孔(102)位于板片宽度方向的另一侧,所述第一角孔(101)和所述第二角孔(102)呈对角设置;
或者,两个所述第一角孔(101)中的一个和两个所述第二角孔(102)中的一个位于板片宽度方向的一侧,两个所述第一角孔(101)中的另一个和两个所述第二角孔(102)中的另一个位于板片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两个所述第一角孔(101)呈对角设置,两个所述第二角孔(102)呈对角设置。
CN201910817464.4A 2019-08-30 2019-08-30 板式换热器 Pending CN1124441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17464.4A CN112444149A (zh) 2019-08-30 2019-08-30 板式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17464.4A CN112444149A (zh) 2019-08-30 2019-08-30 板式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44149A true CN112444149A (zh) 2021-03-05

Family

ID=74734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17464.4A Pending CN112444149A (zh) 2019-08-30 2019-08-30 板式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44149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418A (zh) * 1993-10-06 1995-04-12 艾尔费-拉瓦尔热能公司 用于不同流量的流体的板式热交换器
JP2010265861A (ja) * 2009-05-18 2010-11-25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流体通路構造
CN204088477U (zh) * 2014-09-03 2015-01-07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用阴阳极预处理换热模块
CN205388435U (zh) * 2015-12-01 2016-07-20 大连九圆集团有限公司 滞留区扰动板片
CN106197093A (zh) * 2015-05-08 2016-12-07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
CN107462093A (zh) * 2016-06-02 2017-12-12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板式换热器
CN208382951U (zh) * 2018-07-02 2019-01-15 宁波市哈雷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板式热交换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418A (zh) * 1993-10-06 1995-04-12 艾尔费-拉瓦尔热能公司 用于不同流量的流体的板式热交换器
JP2010265861A (ja) * 2009-05-18 2010-11-25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流体通路構造
CN204088477U (zh) * 2014-09-03 2015-01-07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用阴阳极预处理换热模块
CN106197093A (zh) * 2015-05-08 2016-12-07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
CN205388435U (zh) * 2015-12-01 2016-07-20 大连九圆集团有限公司 滞留区扰动板片
CN107462093A (zh) * 2016-06-02 2017-12-12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板式换热器
CN208382951U (zh) * 2018-07-02 2019-01-15 宁波市哈雷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板式热交换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20012291A1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air conditioner
JP6529709B1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ヒートポンプ装置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式冷暖房給湯システム
CN110657692B (zh) 一种换热器
JP6578964B2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CN109443056B (zh) 双面交错印刷电路板式换热板和换热器
CN103512400B (zh) 一种板管式换热器
CN115507681B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112444149A (zh) 板式换热器
CN115979028A (zh) 一种高效紧凑式扩散焊接换热器芯体
CN216205544U (zh) 换热板及紧凑型换热器
CN215930667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板片和板式换热器
CN215639000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板片及板式换热器
US20240039079A1 (en) Heat exchanger
CN216081099U (zh) 紧凑型换热器
JPH03140795A (ja) 積層形熱交換器
US20220018614A1 (en) Heat exchanger
CN112146484B (zh) 板式换热器
CN112414184A (zh) 板式换热器
CN112414178A (zh) 板式换热器及其换热板片
CN111271996A (zh) 一种具有非对称通道的板式换热器
JP2017142033A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CN212205760U (zh) 板式换热器及其换热板片
CN219572764U (zh) 钎焊换热器
CN217504442U (zh) 一种换热器
JP2004205057A (ja) プレート型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