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80459A -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80459A
CN111780459A CN201910265996.1A CN201910265996A CN111780459A CN 111780459 A CN111780459 A CN 111780459A CN 201910265996 A CN201910265996 A CN 201910265996A CN 111780459 A CN111780459 A CN 1117804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heat exchanger
cavity
collecting pip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6599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80459B (zh
Inventor
祁照岗
黄宁杰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6599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8045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804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804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804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804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及换热系统,换热器包括彼此平行且间隔布置的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第一集流管设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换热管的第一端与第一集流管相连,换热管的第二端与第二集流管相连,且换热管的内腔与第二集流管的内腔连通;隔板设在第一集流管的内腔以将第一集流管的内腔分隔成与第一接口连通的第一腔体和与第二接口连通的第二腔体,与所第一腔体连通的换热管具有第一冷媒流通通道,与第二腔体连通的换热管具有第二冷媒流通通道,第一冷媒流通通道的水力直径小于第二冷媒流通通道的水力直径。本发明的换热器所在的换热系统可以平衡制热工况和制冷工况下的制冷量和制热量。

Description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同一换热系统需要能够制冷,在有需要的时候也能够制热,因此,换热器在制冷过程和制热过程中的流程匹配和优化的方法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能够平衡或者优化其所在换热系统的制冷量和制热量。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换热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彼此平行且间隔布置,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分别具有内腔,所述第一集流管设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具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间隔布置,每个换热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内腔,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相连,且所述换热管的内腔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连通,每个所述换热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且所述换热管的内腔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连通;隔板,所述隔板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内以将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其中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换热管具有第一冷媒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的换热管具有第二冷媒流通通道,所述第一冷媒流通通道的水力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冷媒流通通道的水力直径。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的换热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至少一个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相连,所述节流装置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及换热系统,在第一集流管内设置有隔板,以将第一集流管内的腔体分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设置与第一腔体相连的换热管的第一冷媒流通通道的水力直径小于与第二腔体相连的换热管的第二冷媒流通通道的水力直径,可以平衡制热工况和制冷工况下的制冷量和制热量,充分利用了冷媒的冷量或热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换热器在制冷工况下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换热器在制热工况下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换热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发明人根据本发明的流程排布方法所绘制的制热工况下换热器的制热性能曲线和能效比曲线示意图。
图5是发明人根据本发明的流程排布方法所绘制的制冷工况下换热器的制冷性能曲线和能效比曲线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换热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换热系统1000,
压缩机1,第一换热器2,节流装置3,第二换热器4,换向装置5,
换热器100,
第一集流管110,第一接口111,第二接口112,隔板113,第一集流管的内腔114,第一腔体1141,第二腔体1142,
第二集流管120,换热管130,换热管的第一端131,换热管的第二端132,凸筋133,冷媒流通通道134,凸起135,翅片1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长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2所示,根据本申请的换热器100包括第一集流管110、第二集流管120、换热管130和隔板113。
其中,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大致平行设置,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分别具有内腔,第一集流管110设有第一接口111和第二接口112,第一接口111与第二接口112沿第一集流管110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口111还可以设置于第一集流管110的第一端部111,和/或,第二接口112设置于第一集流管110的第二端部112,根据换热系统的空间需要或者结构需要等设置,在此不做限制。需要说明一点,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管110和所述第二集流管120的形状为圆管。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集流管也可以是D型或者方形管,其具体形状不受限制,只要其爆破压力满足系统需要即可。集流管的相对位置也不受限制,满足实际安装需要即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集流管以圆管为例。
换热管130具有多个,多个换热管130沿第一集流管110的轴向间隔布置,每个换热管130具有第一端131、第二端132和内腔,换热管130的第一端131与第一集流管110相连,且换热管130的内腔与第一集流管110的内腔连通,每个换热管130的第二端132与第二集流管120相连,且换热管130的内腔与第二集流管120的内腔连通。如此连接,使得换热管130的内腔与第一集流管110的内腔相连通,同时换热管130的内腔与第二集流管120的内腔相连通,共同形成换热器100内的冷媒流通通道(图中未标示),冷媒可在换热通道内进行流通,并通过换热器100实现换热。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换热管130为多通道换热管。需要说明的是,多通道换热管130,业内也称为扁管,其内部具有供冷媒流动的内腔。如图3所示,换热管130内腔(图中未标示)通常会用凸筋133隔开成多个冷媒流通通道134。如此设置,不仅增加了换热管130的换热面积,使得换热效率得以提升,而且,在换热管130的内表面还可以设置有微小的凸起135,该凸起135可以形成毛细效应强化换热。凸起135可以是锯齿形、波形、三角形等(图中未标示),其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定。相邻的冷媒流通通道134彼此隔离。多个冷媒流通通道134排成一列,共同影响换热管130的宽度。换热管130整体呈扁平状,其长度大于宽度,宽度又大于其厚度。这里所说的换热管并不局限于此种类型,也可以是其它形态。比如,相邻的通道可不完全隔离。又比如,所有的通道可以排成两列,只要其宽度仍大于厚度即可。需要说明一点,水力直径(hydraulic diameter)是指过流断面面积的四倍与周长之比,非圆管由于沿四周的壁面剪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不是均匀分布,只能计算其沿四周的平均值。换热管的冷媒流通通道的水力直径D是指四倍的冷媒通道的横截面积与流通通道的横截面的周长相比。其中,换热管的水力直径D如图3中所示。
与第一腔体连通的换热管130具有第一冷媒流通通道,与第二腔体连通的换热管130具有第二冷媒流通通道,第一冷媒流通通道的水力直径小于第二冷媒流通通道的水力直径。换言之,第一流程内的换热管的冷媒流通通道的水力直径比第二流程内的换热管的冷媒流通通道的水力直径小。由此,使该换热器100所在的换热系统在单位功率下的制热(制冷)量最大,可以降低了换热系统的能耗。
对于本申请中一个具体的换热器100来说,当换热器100中换热管130的总数量为48根时,与第一腔体1141相连的换热管130的数量为38根,且该换热管130的第一冷媒流通通道的水力直径为0.6mm。与第二腔体1142相连的换热管130的数量为10根,且该换热管130的第二冷媒流通通道的水力直径为1.5mm,可以使该换热器100所在的换热系统在单位功率下的制热(制冷)量最大且能效比最高,可以降低了换热系统的能耗。
根据本申请的换热器100,在第一集流管110内设置有隔板113,以将第一集流管110内的腔体分为第一腔体1141和第二腔体1142,换热器100在制冷工况下,第一腔体1141内的冷媒经过换热管130进入到第二集流管120中再经过换热管130进入到第二腔体1142中;在换热器100制热工况下,第二腔体1142内的冷媒经过换热管130进入到第二集流管120中再经过换热管130进入到第一腔体1141中,设置与第一腔体1141相连的换热管的第一冷媒流通通道的水力直径小于与第二腔体1142相连的换热管的第二冷媒流通通道的水力直径,可以平衡制热工况和制冷工况下的制冷量和制热量,充分利用了冷媒的冷量或热量,经济性好。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器100还包括翅片140,翅片140设在相邻换热管之间,翅片140至少部分与换热管130相连,翅片140可以与换热管130构造为一体,并且换热通道的至少部分可以穿过翅片;换热管130为多通道换热管130,即换热管130中不仅有一个通道,换热管130中可具有多个子换热通道,多个子换热通道之间可以间隔设置,且将换热管130贯通,以使第一集流管110与第二集流管120相连,其中部分子换热通道可以贯通翅片140,以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面积,进而提升换热器100的制冷或制热能力。
隔板113设在第一集流管110的内腔内以将第一集流管110的内腔114分隔成第一腔体1141和第二腔体1142,第一腔体1141与第一接口111连通,第二腔体1142与第二接口112连通,其中与第一腔体1141直接连通的换热管130的个数为A,与第二腔体1142直接连通的换热管130的个数为B,其中A>B。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第一集流管110、第二集流管120沿竖直方向布置,第一接口111和第二接口112分别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10的上侧和下侧,第一接口111和第二接口112均可以作为冷媒的进口或出口,隔板113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10的内部且将第一集流管110的内腔分隔为第一腔体1141和第二腔体1142,第一腔体1141与第一接口111直接连通,第二腔体1142与第二接口112直接连通,在第一集流管110与第二集流管120之间还设置有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多个所述换热管130。需要说明一点,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换热管130也可以设置为和水平方向具有一定夹角,根据需要设置即可,此处不作任何限制。多个换热管130大致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如此设置是为了使空气更好的流通,使得换热得以加强。换热管130将第一集流管110与第二集流管120连通,其中与第一腔体1141直接相连的换热管130的数量A大于与第二腔体1142相连的换热管130的数量B。
根据本申请的换热器100可以作为电动汽车的室外换热器,当然本申请的换热器不仅限于应用在汽车领域,还可以作为普通换热器应用于空调等其他需要换热的领域,此处不作限制。
如图1所示,在换热系统的制冷过程中,换热器100作为冷凝器使用,其第一接口111作为冷媒进口,第二接口112作为冷媒出口,与第一腔体1141相连通的换热管130将第一腔体1141与第二集流管120连通,该部分换热管130内冷媒的流向为由第一集流管110流向第二集流管120,与第二腔体1142相连通的换热管130将第二集流管120内的冷媒与第二腔体1142连通,该部分换热管130内冷媒的流向为由第二集流管120流向第一集流管110,第二接口112作为冷媒出口。发明人发现,与第一腔体1141相连的换热管130的数量大于与第二腔体1142相连的换热管130的数量,换热器100能够提高换热系统的制冷量,且换热系统的能效比高。
发明人还发现,如图2所示,在换热系统的制热过程中,换热器100作为蒸发器使用,其第一接口111作为冷媒出口,第二接口112作为冷媒进口,与第二腔体1142相连通的换热管130将第二腔体1142与第二集流管120连通,且该部分换热管130内冷媒的流向为由第一集流管110流向第二集流管120,与第二腔体1142相连通的换热管130将第二集流管120内的冷媒与第一腔体1141连通,且该部分换热管130内冷媒的流向为由第二集流管120流向第一集流管110,第一接口111作为冷媒出口,与第一腔体1141相连的换热管130的数量大于与第二腔体1142相连的换热管130的数量,在制热工况下,换热器100能够提高换热系统的制热量,且换热系统的能效比高。
根据本申请的换热器100,连通第一腔体1141与第二集流管120的换热管130为第一流程扁管;连通第二腔体1142与第二集流管120的换热管130为第二流程扁管。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对于换热器100来说,影响其制冷效率或制热效率以及能效比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在换热器100的换热管130的总数量为48个时,如图4所示,在制冷工况下,第一流程扁管的数量影响换热器100所在换热系统的制冷量,在多次的实验过程中发现,第一流程扁管在34-36根时,换热器100所在换热系统的制冷量较高且能效比较高。发明人还发现,如图5所示,在制热工况下,第二流程扁管的数量影响换热器100所在换热系统的制热量,在多次的实验过程中发现,第二流程扁管在9-11根时,换热器100所在的换热系统的制热量较高且能效比较高。其中图4中Q0为最大制冷量,图5中Q0为最大制热量,图5和图6中的COP0为最大能效比。
根据本申请的换热器100,在第一集流管110内设置有隔板113,以将第一集流管110内的腔体分为第一腔体1141和第二腔体1142,换热器100在制冷工况下,第一腔体1141内的冷媒经过换热管130进入到第二集流管120中再经过换热管130进入到第二腔体1142中;在换热器100制热工况下,第二腔体1142内的冷媒经过换热管130进入到第二集流管120中在经过换热管130进入到第一腔体1141中,设置与第一腔体1141相连的换热管130的数量大于与第二腔体1142相连的换热管130的数量,可以进一步平衡制热工况和制冷工况下的制冷量和制热量,进一步充分利用了冷媒的冷量或热量,经济性好。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换热器100可以应用于制热工况和制冷工况流通冷媒,在制冷工况下,冷媒从第一接口111流入并从第二接口112流出;在制热工况下,冷媒从第二接口112流入并从第一接口111流出。
根据本申请的换热器100,在制冷工况下,第一接口111作为冷媒进口,第二接口112作为冷媒出口,与第一腔体1141相连的换热管130的数量大于与第二腔体1142相连的换热管130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提高换热器100在制冷工况下的制冷能力;在制热工况下,第一接口111作为冷媒出口,第二接口112作为冷媒进口,与第一腔体1141相连的换热管130的数量小于与第二腔体1142相连的换热管130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提高换热器100所在换热系统在制热工况下的制热量。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的换热器100可以有制冷工况和制热工况,制冷工况和制热工况中换热器100中冷媒的流向不同,可以通过改变冷媒的流向以实现换热器100工作状体的切换,同时换热器100所在的换热系统在制冷工况或制热工况下均可以保持一个较为经济的能效比,以降低换热系统的能耗,使换热系统更加环保高效。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将与第一腔体1141连通的换热管130的个数定为A,与第二腔体1142连通的换热管130的个数定为B,当A与B的比值为A/B为2.2~6.1,即A与B的比值介于2.2~6.1的范围时(该比值包括本数),可以保证换热系统在单位功率下的制热(制冷)量以及能效比都处于优化范围。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将与第一腔体1141连通的换热管130的个数定为A,与第二腔体1142连通的换热管130的个数定为B,其中,A与B的比值为A/B为2.9~4.1,即A与B的比值在2.9~4.1的范围内(该比值包括本数),可以保证换热器100所在换热系统在单位功率下的制热(制冷)量以及能效比都处于优化的范围。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将与第一腔体1141连通的换热管130的个数定为A,与第二腔体1142连通的换热管130的个数定为B,其中,A与B的比值为A/B为3.8,即A与B的比值为3.8,可以保证换热器100所在换热系统在单位功率下的制热(制冷)量以及能效比处于最优情况。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与第一腔体连通的换热管130具有第一冷媒流通通道,与第二腔体连通的换热管130具有第二冷媒流通通道,第一冷媒流通通道的水力直径小于第二冷媒流通通道的水力直径。换言之,第一流程内的换热管的冷媒流通通道的水力直径比第二流程内的换热管的冷媒流通通道的水力直径小。由此,使该换热器100所在的换热系统在单位功率下的制热(制冷)量最大,可以降低了换热系统的能耗。
对于本申请中一个具体的换热器100来说,当换热器100中换热管130的总数量为48根时,与第一腔体1141相连的换热管130的数量为38根,且该换热管130的第一冷媒流通通道的水力直径为0.6mm。与第二腔体1142相连的换热管130的数量为10根,且该换热管130的第二冷媒流通通道的水力直径为1.5mm,可以使该换热器100所在的换热系统在单位功率下的制热(制冷)量最大且能效比最高,可以降低了换热系统的能耗。
下面根据附图描述根据本申请换热器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申请的换热器100中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第一集流管110与第二集流管120相互平行且长度相同,在第一集流管110与第二集流管120之间设置有多个在水平方向延伸的换热管130,换热管130将第一集流管110与第二集流管120连通,在第一集流管110中设置有隔板113,将第一集流管110的内腔114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第一集流管110的内腔114的上部分为第一腔体1141,内腔114的下部分为第二腔体1142,与第一腔体1141相连的换热管130的数量大于第二腔体内腔114的相连的换热管130的数量,与第一腔体连通的换热管130具有第一冷媒流通通道,与第二腔体连通的换热管130具有第二冷媒流通通道,第一冷媒流通通道的水力直径小于第二冷媒流通通道的水力直径。
在第一集流管110中还设置有第一接口111和第二接口112,第一接口111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10的上侧且与第一腔体1141连通,第二接口112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10的下侧且与第二腔体1142连通,第一接口111和第二接口112均可以作为冷媒的进口或冷媒的出口;每个换热管130上还设置有翅片140,翅片140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换热管130之间,换热管130为多通道换热管130,每个子换热通道将换换热管130贯通,且至少部分的子换热通道流经翅片140。
根据本申请的换热器100无论在制冷工况或制热工况下均具有良好的换热能力,该换热器100具有良好的能效比,且该换热器100的制冷工况与制热工况的切换容易。
下面参考附图6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系统。
如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系统1000至少包括压缩机1、第一换热器2、节流装置3和第二换热器4。压缩机1与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4相连,节流装置3连接第一换热器1和第二换热器4。其中,本发明中所述的换热器100可以用于该换热系统1000中作为第一换热器2和/或第二换热器4。可选的,该换热系统1000的压缩机1可以是卧式压缩机或立式压缩机。可选的,节流装置3可以是膨胀阀,此外,节流装置3还可以是其它对冷媒具有降压及调节流量作用的零部件,本申请文件对节流装置的种类不做具体限制,可根据实际应用环境进行选取,在此不再赘述。
在该换热系统1000中,压缩机1对冷媒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冷媒温度升高,而后进入第一换热器2中,经过第一换热器2和外界的热交换将热量传递给外界,之后经过节流装置3的冷媒变成液态或气液两相的状态,此时冷媒的温度降低,而后较低温度的冷媒流向第二换热器4,并在第二换热器4与外界热交换后再次进入压缩机1中,实现冷媒循环。当第二换热器4作为室外换热器与空气发生热交换使用时,参照上述事实例,根据风向布置所述换热器。
换热系统1000还包换向装置5。换向装置5与压缩机1和第二换热器4相连。需要说明的是,在有些系统中,可以没有换向装置5。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1为上述实施例的换热器100,换热系统1000在制冷工况时,冷媒从第一换热器1的第一接口111流入第一换热器1并从第二接口112流出第一换热器1,换热系统1000在制冷工况时,冷媒从第二接口112流入第一换热器1并从第一接口111流出第一换热器1。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彼此平行且间隔布置,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均具有内腔,所述第一集流管设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
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具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间隔布置,每个换热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内腔,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相连,且所述换热管的内腔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连通,每个所述换热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且所述换热管的内腔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连通;
隔板,所述隔板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内以将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其中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换热管具有第一冷媒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的换热管具有第二冷媒流通通道,所述第一冷媒流通通道的水力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冷媒流通通道的水力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可以应用于制热工况和制冷工况流通冷媒,在制冷工况下,冷媒从所述第一接口流入并从所述第二接口流出;在制热工况下,冷媒从所述第二接口流入并从所述第一接口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换热管的个数为A,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的换热管的个数为B,A的数值大于B,即A>B。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A与B的比值A/B为2.2~6.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A与B的比值A/B为2.9~4.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A与B的比值A/B为3.8。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为多通道换热管,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翅片,所述翅片设在相邻所述换热管之间,所述翅片至少部分与所述换热管相连。
8.一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至少一个为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相连,所述节流装置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向装置,所述换向装置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为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所述换热系统在制冷工况时,冷媒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接口流入所述第一换热器并从第二接口流出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换热系统在制冷工况时,冷媒从第二接口流入所述第一换热器并从所述第一接口流出所述第一换热器。
CN201910265996.1A 2019-04-03 2019-04-03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Active CN1117804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65996.1A CN111780459B (zh) 2019-04-03 2019-04-03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65996.1A CN111780459B (zh) 2019-04-03 2019-04-03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80459A true CN111780459A (zh) 2020-10-16
CN111780459B CN111780459B (zh) 2022-04-01

Family

ID=727552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65996.1A Active CN111780459B (zh) 2019-04-03 2019-04-03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8045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29077A (zh) * 2020-12-24 2021-04-09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CN114758572A (zh) * 2022-04-12 2022-07-15 山东和信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发电厂热工试验培训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054077A1 (en) * 2014-08-19 2016-02-25 Carrier Corporation Multipass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CN105509368A (zh) * 2014-09-23 2016-04-20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热交换器及一种空调系统
WO2018139863A1 (ko) * 2017-01-25 2018-08-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의 열교환기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054077A1 (en) * 2014-08-19 2016-02-25 Carrier Corporation Multipass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CN105509368A (zh) * 2014-09-23 2016-04-20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热交换器及一种空调系统
WO2018139863A1 (ko) * 2017-01-25 2018-08-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의 열교환기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29077A (zh) * 2020-12-24 2021-04-09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CN114758572A (zh) * 2022-04-12 2022-07-15 山东和信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发电厂热工试验培训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80459B (zh) 2022-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90107313A1 (en) Multipass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US10168083B2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r thereof
US20160327343A1 (en) Heat exchanger of air conditioner
KR102168630B1 (ko) 냉장고의 냉각 사이클
CN106574808B (zh) 低制冷剂充灌量微通道热交换器
EP3156752B1 (en) Heat exchanger
CN111780459B (zh)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US10514204B2 (en) Multiport extruded heat exchanger
CN210128652U (zh) 多通道换热器及多制冷系统空调机组
CN112303886B (zh) 换热器和换热系统
KR101345840B1 (ko) 이중 열교환기를 구비한 히트펌프
US20220268525A1 (en) Heat transfer tube and heat exchanger
EP3789697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KR101996060B1 (ko) 공기조화기
US11493277B2 (en)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CN211551843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5423649A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US20220090864A1 (en)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CN211823271U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CN210425657U (zh) 一种微通道冷凝器及制冰机
CN110230902B (zh) 微通道扁管、换热器和热泵系统
CN212227383U (zh)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CN216347930U (zh)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CN216432597U (zh) 换热器和多制冷系统空调机组
CN215765859U (zh) 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