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70678A - 库内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库内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70678A
CN111770678A CN201980015518.3A CN201980015518A CN111770678A CN 111770678 A CN111770678 A CN 111770678A CN 201980015518 A CN201980015518 A CN 201980015518A CN 111770678 A CN111770678 A CN 1117706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xygen concentration
gas supply
concentration
suppl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1551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本祐介
亀井纪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7706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706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BPRESERVING, e.g. BY CANNING, MEAT, FISH, EGGS, FRUIT, VEGETABLES, EDIBLE SEEDS; CHEMICAL RIPENING OF FRUIT OR VEGETABLES; THE PRESERVED, RIPENED, OR CANNED PRODUCTS
    • A23B7/00Preservation or chemical ripening of fruit or vegetables
    • A23B7/14Preserving or ripening with chemic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A23B7/08 or A23B7/10
    • A23B7/144Preserving or ripening with chemic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A23B7/08 or A23B7/10 in the form of gases, e.g. fumigation; Compositions or apparatus therefor
    • A23B7/148Preserving or ripening with chemic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A23B7/08 or A23B7/10 in the form of gases, e.g. fumigation; Compositions or apparatus therefor in a controlled atmosphere, e.g. partial vacuum, comprising only CO2, N2, O2 or H2O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25/00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Hanging-up harvested fruit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25/00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Hanging-up harvested fruit
    • A01F25/14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BPRESERVING, e.g. BY CANNING, MEAT, FISH, EGGS, FRUIT, VEGETABLES, EDIBLE SEEDS; CHEMICAL RIPENING OF FRUIT OR VEGETABLES; THE PRESERVED, RIPENED, OR CANNED PRODUCTS
    • A23B7/00Preservation or chemical ripening of fruit or vegetables
    • A23B7/04Freezing; Subsequent thawing; Cooling

Abstract

在库内空气调节装置的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控制器让气体供给装置在第一供给动作、第二供给动作、外部空气供给动作以及待机动作之间进行切换,并让该气体供给装置执行切换后的动作。在第一供给动作中,将第一低氧浓度空气供往库内。在第二供给动作中,将氧浓度比第一低氧浓度空气低的第二低氧浓度空气供往库内。在外部空气供给动作中,将外部空气供往库内。在待机动作中,停止向库内供给低氧浓度空气和外部空气。

Description

库内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库内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储存装置,其进行以保持蔬果等的新鲜度为目的的可控气氛(Controlled Atmosphere,CA)储存。该储存装置包括修正空气产生单元,该修正空气产生单元通过变压吸附(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PSA)法生成氧浓度较低的修正空气。
专利文献1的储存装置通过将氧浓度为4%的修正空气供往储存库内来降低储存库内的氧浓度。当储存库内的氧浓度达到目标范围后,储存装置暂时停止向储存库内供给修正空气。在停止向储存库内供给修正空气的期间,因为储存库内的蔬果进行呼吸,所以会使储存库内的氧浓度降低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其结果是,储存库内的空气的组成发生变化。于是,为了将储存库内的空气的组成保持在期望的组成,储存装置在外部空气供给动作、修正空气供给动作以及待机动作之间进行切换,并进行切换后的动作。其中,在所述外部空气供给动作中,将外部空气供往储存库内,在所述修正空气供给动作中,将修正空气供往储存库内,在所述待机动作中,停止向储存库内供给修正空气和外部空气。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4-413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储存装置中,储存库内的蔬果进行呼吸,吸收氧并释放二氧化碳,由此使储存库内的空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因此,例如在进行修正空气供给动作的过程中需要使储存库内的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双方都降低的情况下,如果将储存装置的动作从修正空气供给动作切换到待机动作,则储存库内的氧浓度降低而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此外,在此情况下,如果将储存装置的动作从修正空气供给动作切换到外部空气供给动作,则储存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而氧浓度上升。
因此,在这三个动作(修正空气供给动作、外部空气供给动作以及待机动作)之间进行切换并进行切换后的动作的现有的储存装置中,有时难以使储存库内的空气的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都达到各自的设定值,可能无法充分保持储存库内的蔬果的新鲜度。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在对用于收纳植物的收纳库的库内空气的组成进行调节的库内空气调节装置中,使库内空气的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都达到各自的设定值,从而抑制收纳在收纳库内的植物的新鲜度降低。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公开以一种库内空气调节装置为对象,其包括气体供给装置30和控制器55,所述气体供给装置30能够通过从外部空气中除去氧而生成氧浓度比所述外部空气低的低氧浓度空气,并将所述低氧浓度空气和所述外部空气供往收纳库11的库内,该收纳库11用于收纳进行呼吸的植物15,所述控制器55对所述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进行控制,所述气体供给装置30将所述低氧浓度空气供往所述收纳库11的库内,所述库内空气调节装置由此进行使所述收纳库11的库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到规定的氧浓度设定值的氧浓度降低运转和用于在所述氧浓度降低运转结束后将所述库内空气的组成保持在期望的组成的空气组成维持运转。并且,所述控制器55构成为:在所述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让所述气体供给装置30在第一供给动作、第二供给动作、外部空气供给动作以及待机动作之间进行切换,并让该气体供给装置30执行切换后的动作,以使所述库内空气的氧浓度达到所述氧浓度设定值,且所述库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规定的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在所述第一供给动作中,将第一低氧浓度空气供往所述收纳库11的库内,在所述第二供给动作中,将氧浓度比所述第一低氧浓度空气低的第二低氧浓度空气供往所述收纳库11的库内,在所述外部空气供给动作中,将所述外部空气供往所述收纳库11的库内,在所述待机动作中,保持停止向所述收纳库11的库内供给所述低氧浓度空气和所述外部空气的停止状态。
在第一方面中,气体供给装置30通过从外部空气中除去氧而生成低氧浓度空气。外部空气(收纳库11的外部的空气,即,地表附近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为约0.03%。因此,通过从外部空气中除去氧而生成的低氧浓度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与外部空气大致相等。在气体供给装置30的第一供给动作和第二供给动作中,将氧浓度比外部空气低且二氧化碳浓度与外部空气大致相等的低氧浓度空气供往收纳库11的库内。
在第一方面中,在气体供给装置30的第二供给动作中,将氧浓度比第一低氧浓度空气低且二氧化碳浓度与第一低氧浓度空气大致相等的第二低氧浓度空气供往收纳库11的库内。因此,在气体供给装置30的第二供给动作中,能够在抑制库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同时,使库内空气的氧浓度比进行第一供给动作的过程中低。
在第一方面中,在库内空气调节装置60的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控制器55让气体供给装置30在四个动作之间进行切换,并让气体供给装置30执行切换后的动作。也就是说,与现有装置相比,在该方面的库内空气调节装置60中,为了将库内空气的组成保持在期望的组成,气体供给装置30所进行的动作的种类较多。其中,所述现有装置为了将库内空气的组成保持在期望的组成,在三个动作之间进行切换,并进行切换后的动作。因此,根据该方面,能够让气体供给装置30执行适合那时点的情况(具体而言,是库内空气的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当前值与各自的设定值之间的关系)的动作,使库内空气的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分别达到设定值,从而能够抑制收纳在收纳库11内的植物15的新鲜度降低。
第二方面的公开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公开的基础上,所述控制器55构成为:在所述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将所述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所述第一供给动作选择性地切换到所述第二供给动作和所述待机动作中的一个动作,以使所述库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且接近所述氧浓度设定值。
在第二方面中,如果在执行第一供给动作的过程中要使库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且接近氧浓度设定值,则控制器55将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第一供给动作切换到第二供给动作和待机动作中的一个动作。当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第一供给动作切换到第二供给动作后,库内空气的氧浓度比进行第一供给动作的过程中低,另一方面,库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与进行第一供给动作过程中一样程度地被抑制。另一方面,当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第一供给动作切换到待机动作后,由于收纳库11内的植物15进行呼吸,所以库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
根据第二方面,能够按照执行第一供给动作的过程中的库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选择将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第一供给动作切换到第二供给动作,还是从第一供给动作切换到待机动作。因此,根据该方面,能够使库内空气的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分别达到各自的设定值,从而能够抑制收纳在收纳库11内的植物15的新鲜度降低。
第三方面的公开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公开的基础上,所述控制器55构成为:在所述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在从规定的设定条件成立起到规定的解除条件成立为止的期间,禁止所述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所述第一供给动作向所述待机动作切换,且允许所述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所述第一供给动作向所述第二供给动作切换。
在第三方面的库内空气调节装置60中,控制器55按照设定条件和解除条件是否成立,对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的切换进行控制。因此,根据该方面,能够使气体供给装置30执行适合使库内空气的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分别达到设定值的动作。
第四方面的公开在上述第三方面的公开的基础上,所述设定条件是:在使所述库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之际需要抑制所述库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情况下成立的条件,所述解除条件是:在不需要使所述库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且不需要抑制所述库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情况下成立的条件。
第五方面的公开在上述第三方面的公开的基础上,所述设定条件是:所述库内空气的氧浓度进入包括所述氧浓度设定值的规定的氧浓度范围,且所述库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与所述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之差在第一规定值以上的状态持续第一规定时间的条件,所述解除条件是:所述库内空气的氧浓度在所述氧浓度设定值以下,且所述库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与所述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之差在比所述第一规定值小的第二规定值以下的状态持续第二规定时间的条件。
在第四及第五各方面的库内空气调节装置60的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在从设定条件成立起到解除条件成立为止的期间,库内空气的状态为:二氧化碳浓度与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之差相对较大,使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的必要性较高。在气体供给装置30进行待机动作的过程中,二氧化碳浓度因收纳库11内的植物15的呼吸而上升。于是,上述方面的控制器55在从设定条件成立起到解除条件成立为止的期间,不让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第一供给动作向待机动作切换。另一方面,在气体供给装置30进行第二供给动作的过程中,将二氧化碳浓度与外部空气大致相等的第二低氧浓度空气供往收纳库11的库内。于是,上述方面的控制器55在从设定条件成立起到解除条件成立为止的期间,如果需要则将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第一供给动作切换到第二供给动作。
因此,根据第四及第五各方面,能够在抑制库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同时,使库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其结果是,能够使库内空气的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分别达到各自的设定值,从而能够抑制收纳在收纳库11内的植物15的新鲜度降低。
第六方面的公开在上述第一到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公开的基础上,所述控制器55构成为:在所述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将所述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所述第一供给动作、所述第二供给动作或所述待机动作切换到所述外部空气供给动作,以使所述库内空气的氧浓度上升且接近所述氧浓度设定值。
在第六方面中,如果在执行第一供给动作、第二供给动作以及待机动作中的一个动作的过程中要使库内空气的氧浓度上升且接近氧浓度设定值,则控制器55将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第一供给动作、第二供给动作或待机动作切换到外部空气供给动作。在气体供给装置30的外部空气供给动作中,将氧浓度较高的外部空气供往收纳库11的库内,库内空气的氧浓度上升。
第七方面的公开在上述第一到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公开的基础上,所述控制器55构成为:在所述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将所述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所述外部空气供给动作切换到所述第一供给动作和所述待机动作中的一个动作,以使所述库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且接近所述氧浓度设定值。
在第七方面中,如果在执行外部空气供给动作的过程中要使库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且接近氧浓度设定值,则控制器55将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外部空气供给动作切换到第一供给动作和待机动作中的一个动作。在气体供给装置30的第一供给动作中,将氧浓度比外部空气低的第一低氧浓度空气供往收纳库11的库内,库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此外,在气体供给装置30的待机动作中,氧因收纳在收纳库11中的植物15的呼吸而被消耗,库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
第八方面的公开在上述第一到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公开的基础上,所述控制器55构成为:在所述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将所述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所述待机动作切换到所述第一供给动作,以使所述库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且接近所述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
在第八方面中,如果在执行待机动作的过程中要使库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且接近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则控制器55将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待机动作切换到第一供给动作。在气体供给装置30的第一供给动作中,将二氧化碳浓度与外部空气大致相等的第一低氧浓度空气供往收纳库11的库内,库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第九方面的公开在上述第一到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公开的基础上,所述控制器55构成为:在所述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使所述气体供给装置30最先执行所述第一供给动作。
在第九方面中,如果库内空气调节装置60的运转从氧浓度降低运转切换到空气组成维持运转,则控制器55使气体供给装置30最先执行第一供给动作,然后,根据需要将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切换到第二供给动作、外部空气供给动作或待机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从箱外侧观察到的实施方式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的简略构成的侧视剖视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的构成的管道系统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CA装置的构成的管道系统图,示出第一动作中的空气流。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CA装置的构成的管道系统图,示出第二动作中的空气流。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CA装置的构成的管道系统图,示出均压动作中的空气流。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的CA装置的构成的管道系统图,示出气体排出动作中的空气流。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的CA装置的构成的管道系统图,示出外部空气引入动作中的空气流。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气体供给装置的气体生成动作中的阀切换时刻和吸附筒内的状态的时间序列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气体供给装置在氧浓度5%模式下的阀切换时刻的时间序列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气体供给装置在氧浓度8%模式下的阀切换时刻的时间序列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CA装置的控制器在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所进行的动作的状态变迁图。
图13示出图12所示的状态变迁的条件。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CA装置的控制器的动作控制标志的变迁的状态变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设置在用于海运等的集装箱11上,并对该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进行冷却。植物15以装在盒内的状态收纳在集装箱11的箱内。植物15进行吸收空气中的氧(O2)并释放二氧化碳(CO2)这样的呼吸,植物15例如是香蕉、鳄梨等蔬果、青菜、谷物、鳞茎、鲜花等。
集装箱11形成为一端面开口的狭长箱状。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包括壳体12、图3所示的制冷剂回路20以及CA装置(库内空气调节装置/Controlled Atmosphere System)60,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以封住集装箱11的开口端的方式进行安装。
〈壳体〉
如图2所示,壳体12包括位于集装箱11的箱外侧的箱外壁12a和位于集装箱11的箱内侧的箱内壁12b。箱外壁12a和箱内壁12b例如由铝合金构成。
箱外壁12a安装在集装箱11的开口的周缘部上,且封住集装箱11的开口端。箱外壁12a形成为下部向集装箱11的箱内侧鼓起。
箱内壁12b布置成与箱外壁12a对置。箱内壁12b与箱外壁12a的下部对应,向箱内侧鼓起。在箱内壁12b与箱外壁12a之间的空间,设有绝热材料12c。
如上所述,壳体12的下部形成为向集装箱11的箱内侧鼓起。这样一来,就在壳体12的下部且集装箱11的箱外侧形成有箱外收纳空间S1,在壳体12的上部且集装箱11的箱内侧形成有箱内收纳空间S2。
如图1所示,在壳体12上,沿宽度方向并排形成有用于保修的两个保修用开口14。两个保修用开口14分别由能够自由开关的第一保修门16A和第二保修门16B封住。第一保修门16A和第二保修门16B均与壳体12一样,由箱外壁、箱内壁以及绝热材料构成。
如图2所示,在集装箱11的箱内布置有隔板18。该隔板18由大致呈矩形的板部件构成,该隔板18以与壳体12的集装箱11的箱内侧的面对置的形态竖立设置着。由该隔板18隔出集装箱11的箱内和箱内收纳空间S2。
在隔板18的上端与集装箱11内的顶面之间形成有进风口18a。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通过进风口18a进入箱内收纳空间S2。
在箱内收纳空间S2内,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分隔壁13。分隔壁13安装在隔板18的上端部,在分隔壁13上形成有供设置后述箱内风扇26的开口。分隔壁13将箱内收纳空间S2分隔为箱内风扇26的进风侧的一次空间S21和箱内风扇26的出风侧的二次空间S2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箱内收纳空间S2被分隔壁13分隔为上、下两个空间,进风侧的一次空间S21形成在上侧,出风侧的二次空间S22形成在下侧。
在集装箱11内设有地板19,在地板19与集装箱11的底面之间存在间隙。已装在盒内的植物15放置在地板19上。在集装箱11内的底面与地板19之间形成有地板下方流路19a。在隔板18的下端与集装箱11内的底面之间设有间隙,该间隙与地板下方流路19a连通。
在地板19上的靠集装箱11的里侧(在图2中为右侧)处形成有出风口18b,该出风口18b用来向集装箱11的箱内吹出已通过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冷却过的空气。
〈制冷剂回路等的构成和布置〉
如图3所示,制冷剂回路20是由制冷剂管道20a将压缩机21、冷凝器22、膨胀阀23、蒸发器24依次连接起来而构成的封闭回路。
在冷凝器22附近设有箱外风扇25,该箱外风扇25受箱外风扇电动机25a驱动而旋转,用于将集装箱11的箱外空间的空气(外部空气)引向箱外收纳空间S1内后送往冷凝器22。在冷凝器22中,制冷剂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该制冷剂在压缩机21中被加压而在冷凝器22的内部流动,该外部空气由箱外风扇25送至冷凝器22。在本实施方式中,箱外风扇25由螺旋桨风扇构成。
在蒸发器24附近设有两个箱内风扇26,所述箱内风扇26受箱内风扇电动机26a驱动而旋转,用于将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从进风口18a引出并吹向蒸发器24(参照图1)。在蒸发器24中,制冷剂与箱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该制冷剂由膨胀阀23减压而在蒸发器24的内部流动,该箱内空气由箱内风扇26送至蒸发器24。
如图1所示,压缩机21和冷凝器22收纳在箱外收纳空间S1内。冷凝器22设为:在箱外收纳空间S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将该箱外收纳空间S1分隔为下侧的第一空间S11和上侧的第二空间S12。在第一空间S11中设有:所述压缩机21;收纳有用来以速度可变的方式驱动该压缩机21的驱动电路的变频器盒29;以及CA装置60的气体供给装置30。另一方面,在第二空间S12内设有箱外风扇25和电子元器件箱17。第一空间S11向集装箱11的箱外空间开放,而第二空间S12与箱外空间之间由板状部件封住,仅箱外风扇25的出风口向箱外空间敞开。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蒸发器24收纳在箱内收纳空间S2的二次空间S22内。在箱内收纳空间S2内的蒸发器24的上方位置,沿壳体12的宽度方向并排设有两个箱内风扇26。
〈CA装置〉
如图4所示,库内空气调节装置即CA装置60包括气体供给装置30、排气部46、传感器单元50以及控制器55,且对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的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调节。需要说明的是,下述说明中所使用的“浓度”全部是指“体积浓度”。
[气体供给装置]
-气体供给装置的构成-
气体供给装置30是下述装置,其通过从外部空气中除去氧而生成低氧浓度空气,并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低氧浓度空气的氮浓度比外部空气高,氧浓度比外部空气低,二氧化碳浓度与外部空气大致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气体供给装置30采用真空变压吸附(Vacuum 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VPSA)式装置。如图1所示,气体供给装置30布置在箱外收纳空间S1的左下角部。
如图4所示,气体供给装置30具有空气回路3和单元壳体36,在空气回路3中连接有空气泵31、第一方向控制阀32、第二方向控制阀33、设有吸附剂的第一吸附筒34以及第二吸附筒35,该吸附剂用于吸附空气中的氮成分,单元壳体36中收纳该空气回路3的构成部件。如上所述,气体供给装置30通过构成部件收纳在单元壳体36的内部而构成为一个单元,且构成为能够后续加装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上。
(空气泵)
空气泵31设在单元壳体36内,并且具有第一泵机构(加压部)31a和第二泵机构(减压部)31b,该第一泵机构31a和该第二泵机构31b分别抽吸空气进行加压后喷出。第一泵机构31a和第二泵机构31b与电动机31c的驱动轴相连,由电动机31c驱动而旋转,由此分别抽吸空气进行加压后喷出。
第一泵机构31a的吸入口与外部空气通路41的一端相连,外部空气通路41设为贯穿单元壳体36而使单元壳体36的内部和外部连通。在外部空气通路41的另一端,设有具有透气性和防水性的膜过滤器76。外部空气通路41由具有挠性的管构成。设有膜过滤器76的外部空气通路41的另一端设在箱外收纳空间S1的冷凝器22的上方的第二空间S12内,省略图示。根据上述构成方式,第一泵机构31a吸入外部空气并加压,该外部空气从单元壳体36外经由设在外部空气通路41的另一端的膜过滤器76向单元壳体36内流入时水分被除去。另一方面,喷出通路42的一端与第一泵机构31a的喷出口连接。该喷出通路42的另一端在下游侧分支为两条通路后分别与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3连接。
抽吸通路43的一端与第二泵机构31b的吸入口连接。抽吸通路43的另一端在上游侧分支为两条通路后分别与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3连接。另一方面,供给通路44的一端与第二泵机构31b的喷出口连接。供给通路44的另一端在二次空间S22内敞开口,该二次空间S22位于集装箱11的箱内收纳空间S2内的箱内风扇26的出风侧。在供给通路44的另一端部设有止回阀65,该止回阀65仅允许空气从一端朝向另一端流动,从而防止空气逆流。
喷出通路42通过旁通通路47与抽吸通路43相连。旁通通路47设为用于进行外部空气引入动作,在该外部空气引入动作中,利用空气泵31的加压力将吸入到空气泵31内的外部空气直接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在进行外部空气引入动作时,旁通通路47使引入到空气泵31的第一泵机构31a内的外部空气绕过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而将该外部空气引向第二泵机构31b的吸入口。旁通开关阀48设在旁通通路47上,该旁通开关阀48受控制器55的控制打开、关闭。旁通开关阀48受控制器55的控制打开、关闭。旁通开关阀48仅在进行外部空气引入动作时打开,其他时候关闭。
空气泵31的第一泵机构31a和第二泵机构31b由不使用润滑用油的无油泵构成。在空气泵31的旁边设有两个送风风扇49,送风风扇49用于通过朝向空气泵31送风来对空气泵31进行冷却。
(方向控制阀)
第一方向控制阀32设在空气回路3中的空气泵31与第一吸附筒34之间,第二方向控制阀33设在空气回路3中的空气泵31与第二吸附筒35之间。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3用来将空气泵31与第一吸附筒34及第二吸附筒35的连接状态切换为后述四个连接状态(第一~第四连接状态)。该切换动作由控制器55控制。
具体而言,第一方向控制阀32与喷出通路42、抽吸通路43以及第一吸附筒34的一端部(加压时的流入口)连接,喷出通路42与第一泵机构31a的喷出口连接,抽吸通路43与第二泵机构31b的吸入口连接。该第一方向控制阀32在第一状态(图4中示出的状态)和第二状态(图5中示出的状态)之间切换。在该第一状态下,该第一方向控制阀32使第一吸附筒34与第一泵机构31a的喷出口连通,并且使第一吸附筒34与第二泵机构31b的吸入口之间断开。在该第二状态下,该第一方向控制阀32使第一吸附筒34与第二泵机构31b的吸入口连通,并且使第一吸附筒34与第一泵机构31a的喷出口之间断开。
第二方向控制阀33与喷出通路42、抽吸通路43以及第二吸附筒35的一端部连接,该喷出通路42与第一泵机构31a的喷出口连接,该抽吸通路43与第二泵机构31b的吸入口连接。该第二方向控制阀33在第一状态(图4中示出的状态)和第二状态(图5中示出的状态)之间切换。在该第一状态下,该第二方向控制阀33使第二吸附筒35与第二泵机构31b的吸入口连通,并且使第二吸附筒35与第一泵机构31a的喷出口之间断开。在该第二状态下,该第二方向控制阀33使第二吸附筒35与第一泵机构31a的喷出口连通,并且使第二吸附筒35与第二泵机构31b的吸入口之间断开。
如果将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3都设为第一状态,则空气回路3切换到第一连接状态,在该第一连接状态下,第一泵机构31a的喷出口与第一吸附筒34连接,并且第二泵机构31b的吸入口与第二吸附筒35连接(参照图4)。在该状态下,在第一吸附筒34中进行使吸附剂吸附外部空气中的氮成分的吸附动作,并在第二吸附筒35中进行将吸附在吸附剂中的氮成分解吸出来的解吸动作。
如果将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3都设为第二状态,则空气回路3切换到第二连接状态,在该第二连接状态下,第一泵机构31a的喷出口与第二吸附筒35连接,并且第二泵机构31b的吸入口与第一吸附筒34连接(参照图5)。在该状态下,在第二吸附筒35中进行吸附动作,并在第一吸附筒34中进行解吸动作。
如果将第一方向控制阀32设为第一状态,且将第二方向控制阀33设为第二状态,则空气回路3切换到第三连接状态,在该第三连接状态下,第一泵机构31a的喷出口与第一吸附筒34连接,并且第一泵机构31a的喷出口与第二吸附筒35连接(参照图6)。在该状态下,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这二者与第一泵机构31a的喷出口连接,由第一泵机构31a向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这二者供给加压后的外部空气。
如果将第一方向控制阀32设为第二状态,且将第二方向控制阀33设为第一状态,则空气回路3切换到第四连接状态,在该第四连接状态下,第二泵机构31b的吸入口与第一吸附筒34连接,并且第二泵机构31b的吸入口与第二吸附筒35连接(参照图8)。在该状态下,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这二者与第二泵机构31b的吸入口连接,并且与第一泵机构31a的喷出口之间断开。
(吸附筒)
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由内部填充有吸附剂的圆筒部件构成。填充在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中的吸附剂具有如下性质,即:在加压的状态下吸附氮成分,在减压的状态下使已吸附的氮成分解吸出来。
填充在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中的吸附剂例如由沸石构成,该沸石是具有微孔的多孔体,该微孔的孔径比氮分子的分子直径(3.0埃)小且比氧分子的分子直径(2.8埃)大。如果用具有这样的孔径的沸石构成吸附剂,就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氮成分。
在沸石的微孔内,由于存在阳离子而存在电场并产生极性,所以具有吸附水分子等极性分子的性质。因此,填充在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中的由沸石构成的吸附剂不仅会吸附空气中的氮,还会吸附空气中的水分(水蒸气)。吸附在吸附剂中的水分通过解吸动作与氮成分一起从吸附剂中解吸出来。因此,含有水分的低氧浓度空气被供给到集装箱11的箱内,从而能够提高箱内的湿度。而且,因为吸附剂可再生,所以能够实现吸附剂的长寿命化。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在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中,如果从空气泵31供给加压后的外部空气而使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的内部加压,则吸附剂吸附该外部空气中的氮成分。其结果是,通过使氮成分比外部空气少,生成氮浓度比外部空气低且氧浓度比外部空气高的高氧浓度空气。另一方面,在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中,如果利用空气泵31抽吸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的内部的空气并减压,吸附在吸附剂中的氮成分解吸出来。其结果是,通过使含有的氮成分比外部空气多,生成氮浓度较高且氧浓度较低的低氧浓度空气。
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的另一端部(加压时的流出口)与氧排出通路45的一端连接,该氧排出通路45用于将在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中由第一泵机构31a供给加压后的外部空气而生成的高氧浓度空气引向集装箱11的箱外。氧排出通路45的一端分支为两条通路,分别与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的另一端部连接。氧排出通路45的另一端在气体供给装置30的外部即集装箱11的箱外敞开口。在氧排出通路45的与第一吸附筒34的另一端部连接的部分和与第二吸附筒35的另一端部连接的部分,分别设有止回阀61,该止回阀61用于防止空气从氧排出通路45向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逆流。
在氧排出通路45的中途部,从一端向另一端依次设有止回阀62和孔板63。止回阀62防止低氧浓度空气从后述排气用连接通路71向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侧逆流。孔板63用来在从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流出后的高氧浓度空气被排向箱外之前对该高氧浓度空气进行减压。
(供排切换机构)
在空气回路3中,设有供排切换机构70,供排切换机构70用于切换将生成的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的后述气体供给动作(参照图4和图5)和将生成的低氧浓度空气排向箱外的气体排出动作(参照图7)。供排切换机构70具有排气用连接通路71、排气用开关阀72以及供给侧开关阀73。
排气用连接通路71的一端与供给通路44相连,另一端与氧排出通路45相连。排气用连接通路71的另一端与氧排出通路45的比孔板63靠箱外侧的部分相连。
排气用开关阀72设在排气用连接通路71上。排气用开关阀72由电磁阀构成,该电磁阀在排气用连接通路71的中途部,在允许从供给通路44流入的低氧浓度空气流动的打开状态与阻断低氧浓度空气的流动的关闭状态之间切换。排气用开关阀72的开关动作由控制器55控制。
供给侧开关阀73设在供给通路44上的比供排气用连接通路71连接的连接部靠另一端侧(箱内侧)的部分上。供给侧开关阀73由电磁阀构成,该电磁阀在供给通路44的比排气用连接通路71的连接部靠箱内侧的位置处,在允许低氧浓度空气向箱内侧流动的打开状态与阻断低氧浓度空气向箱内侧的流动的关闭状态之间切换。供给侧开关阀73的开关动作由控制器55控制。
利用这样的供排切换机构70,气体供给装置30构成为能够多级地改变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的低氧浓度空气的氧浓度。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气体供给装置30构成为能够二级(氧浓度5%,氧浓度8%)改变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的低氧浓度空气的氧浓度。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气体供给装置30选择性地生成氧浓度为8%的第一低氧浓度空气和氧浓度为5%的第二低氧浓度空气。
(测量单元)
在空气回路3中,设有测量单元80,测量单元80用于进行供气测量动作,用设在集装箱11的箱内的后述传感器单元50的氧传感器51测量生成的低氧浓度空气的浓度。测量单元80包括分支管(测量用通路)81和测量用开关阀82,且构成为使在供给通路44中流动的低氧浓度空气的一部分分支并引向氧传感器51。
具体而言,分支管81的一端与供给通路44相连,另一端与氧传感器51的后述氧传感器盒51a相连结。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支管81设为在单元壳体36内从供给通路44上分支,并从单元壳体的内部延伸到外部。在分支管81的另一端部设有止回阀64,止回阀64仅允许空气从一端朝向另一端流动,从而防止空气逆流。
测量用开关阀82设在分支管81的位于单元壳体内部的部分上。测量用开关阀82由电磁阀构成,该电磁阀在允许分支管81中的低氧浓度空气流动的打开状态与阻断分支管81中的低氧浓度空气的流动的关闭状态之间切换。测量用开关阀82的开关动作由控制器55控制。测量用开关阀82仅在执行后述供气测量动作时切换为打开状态,在其他模式中切换为关闭状态,详情后述。
-气体供给装置的运转情况-
(气体生成动作)
在气体供给装置30中,通过每隔规定的时间(例如14.5秒)就交替地反复进行第一动作(参照图4)和第二动作(参照图5),来生成低氧浓度空气和高氧浓度空气。其中,在第一动作中,第一吸附筒34被加压的同时第二吸附筒35被减压,在第二动作中,第一吸附筒34被减压的同时第二吸附筒35被加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动作与第二动作的各间隔期间,以规定的时间(例如1.5秒)进行均压动作(参照图6)。其中,在均压动作中,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均被加压(参照图9)。通过控制器55操作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3来进行各动作的切换。
(第一动作)
在第一动作中,由控制器55将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3都切换为图4所示的第一状态。这样一来,空气回路3为第一连接状态,在该第一连接状态下,第一吸附筒34与第一泵机构31a的喷出口连通且第一吸附筒34与第二泵机构31b的吸入口之间断开,并且第二吸附筒35与第二泵机构31b的吸入口连通且第二吸附筒35与第一泵机构31a的喷出口之间断开。
第一泵机构31a向第一吸附筒34供给加压后的外部空气。流入第一吸附筒34后的空气中含有的氮成分被第一吸附筒34的吸附剂吸附。如上所述,在第一动作中,加压后的外部空气从所述第一泵机构31a供向第一吸附筒34,该外部空气中的氮成分被吸附剂吸附,由此生成氮浓度比外部空气低且氧浓度比外部空气高的高氧浓度空气。高氧浓度空气从第一吸附筒34向氧排出通路45流出。
另一方面,第二泵机构31b从第二吸附筒35中抽吸空气。此时,吸附在第二吸附筒35的吸附剂中的氮成分与空气一起被第二泵机构31b抽吸而从吸附剂中解吸出来。像这样,在第一动作中,第二吸附筒35内部的空气被第二泵机构31b抽吸,吸附在吸附剂中的氮成分解吸出来,由此生成氮浓度比外部空气高且氧浓度比外部空气低的低氧浓度空气,其包括从吸附剂中解吸出来的氮成分。低氧浓度空气被吸入第二泵机构31b并被加压后,向供给通路44喷出。
(第二动作)
在第二动作中,由控制器55将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3都切换为图5所示的第二状态。这样一来,空气回路3为第二连接状态,在该第二连接状态下,第一吸附筒34与第二泵机构31b的吸入口连通且第一吸附筒34与第一泵机构31a的喷出口之间断开,并且第二吸附筒35与第一泵机构31a的喷出口连通且第二吸附筒35与第二泵机构31b的吸入口之间断开。
第一泵机构31a向第二吸附筒35供给加压后的外部空气。流入第二吸附筒35后的空气中含有的氮成分被第二吸附筒35的吸附剂吸附。像这样,在第二动作中,加压后的外部空气从所述第一泵机构31a供向第二吸附筒35,该外部空气中的氮成分被吸附剂吸附,由此生成氮浓度比外部空气低且氧浓度比外部空气高的高氧浓度空气。高氧浓度空气从第二吸附筒35向氧排出通路45流出。
另一方面,第二泵机构31b从第一吸附筒34中抽吸空气。此时,吸附在第一吸附筒34的吸附剂中的氮成分与空气一起被第二泵机构31b抽吸而从吸附剂中解吸出来。像这样,在第二动作中,第一吸附筒34内部的空气被第二泵机构31b抽吸,吸附在吸附剂中的氮成分解吸出来,由此生成氮浓度比外部空气高且氧浓度比外部空气低的低氧浓度空气,其包括从吸附剂中解吸出来的氮成分。低氧浓度空气被吸入第二泵机构31b并被加压后,向供给通路44喷出。
(均压动作)
如图6所示,在均压动作中,由控制器55将第一方向控制阀32切换到第一状态,另一方面,将第二方向控制阀33切换到第二状态。这样一来,空气回路3为第三连接状态,在该第三连接状态下,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都与第一泵机构31a的喷出口连通且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都与第二泵机构31b的吸入口之间断开。
第一泵机构31a向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这二者供给加压后的外部空气。流入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后的空气中含有的氮成分被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的吸附剂吸附,生成高氧浓度空气。高氧浓度空气从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向氧排出通路45流出。
另一方面,第二泵机构31b与第一吸附筒34及第二吸附筒35之间断开。因此,在均压动作中,在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中不会生成新的低氧浓度空气,第二泵机构31b抽吸残留在抽吸通路43中的低氧浓度空气并对其进行加压后,向供给通路44喷出。
如上所述,在第一动作中,在第一吸附筒34中由第一泵机构31a加压而进行吸附动作,在第二吸附筒35中由第二泵机构31b减压而进行解吸动作。另一方面,在第二动作中,在第二吸附筒35中由第一泵机构31a加压而进行吸附动作,在第一吸附筒34中由第二泵机构31b减压而进行解吸动作。由此,如果从第一动作不经上述均压动作切换为第二动作,或者从第二动作不经上述均压动作切换为第一动作,则在切换刚结束时,在切换以前进行解吸动作的吸附筒内的压力极低,因此,为了提高该吸附筒内的压力会花费时间,不能立即进行吸附动作。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一动作向第二动作切换时和从第二动作向第一动作切换时,将空气回路3切换为第三连接状态,经由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3使第一吸附筒34与第二吸附筒35连通。这样一来,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彼此的内部压力就会迅速地变为相等(变为彼此的内部压力的中间压力)。通过这样的均压动作,切换前由第二泵机构31b减压而进行解吸动作的吸附筒内的压力会迅速地上升,因此与第一泵机构31a连接后,会迅速地进行吸附动作。
这样一来,在气体供给装置30中,交替地反复进行经均压动作在第一动作与第二动作之间的切换,由此在空气回路3中生成低氧浓度空气和高氧浓度空气。
(气体供给动作/气体排出动作)
在气体供给装置30中,由供排切换机构70切换气体供给动作和气体排出动作,在气体供给动作中,将在空气回路3中生成的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在气体排出动作中,从解吸动作开始时刻起算的规定时间内,不将生成的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而是进行排气。
(气体供给动作)
如图4~图6所示,在气体供给动作中,由控制器55将排气用开关阀72控制为关闭状态,将供给侧开关阀73控制为打开状态。这样一来,在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中交替生成的低氧浓度空气通过供给通路44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高氧浓度空气通过氧排出通路45被排向箱外。
(气体排出动作)
如图7所示,在气体排出动作中,由控制器55将排气用开关阀72控制为打开状态,将供给侧开关阀73控制为关闭状态。这样一来,阻止在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中交替生成并向供给通路44喷出的低氧浓度空气在供给通路44中向比供给侧开关阀73靠箱内侧的位置流动,该低氧浓度空气流入排气用连接通路71。流入排气用连接通路71后的低氧浓度空气流入氧排出通路45,与在氧排出通路45中流动的高氧浓度空气一起被排向箱外。
(气体供给装置的动作模式)
气体供给装置30构成为能够执行四个动作模式。具体而言,气体供给装置30构成为能够执行氧浓度5%模式、氧浓度8%模式、外部空气引入模式以及呼吸模式。
氧浓度5%模式是下述动作模式,气体供给装置30将平均氧浓度为5%的低氧浓度空气(第二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氧浓度8%模式是下述动作模式,气体供给装置30将平均氧浓度为8%的低氧浓度空气(第一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外部空气引入模式是下述动作模式,气体供给装置30将集装箱11的外部的空气(外部空气)直接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呼吸模式是下述动作模式,为了利用箱内的植物15的呼吸使箱内空气的组成变化,气体供给装置30停止向集装箱11的箱内供给低氧浓度空气和外部空气。
就气体供给装置30所进行的动作模式而言,按照氧浓度5%模式、氧浓度8%模式、外部空气引入模式的顺序,供往箱内的气体的氧浓度提高(5%→8%→21%),且气体供给量也增多。气体供给装置30构成为能够切换这样的动作模式,由此能够多级地改变供往箱内的低氧浓度空气的氧浓度,且构成为供往箱内的气体的氧浓度越高,气体供给量越多。下面,对各动作模式进行详细说明。
(氧浓度5%模式)
氧浓度5%模式是将平均氧浓度为5%的低氧浓度空气(第二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的第二供给动作。如图4~6、图10所示,在氧浓度5%模式下,控制器55切换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3,使气体供给装置30交替地反复进行经均压动作在第一动作与第二动作之间的切换,生成氮浓度比外部空气高且氧浓度比外部空气低的低氧浓度空气(气体生成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的动作时间分别设为14.5秒,均压动作的动作时间设为1.5秒。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各动作中,初始阶段和结尾阶段生成的低氧浓度空气的组成不同。具体而言,在各动作的初始阶段,因为吸附筒和管道等中残留有外部空气,所以生成氧浓度相对较高的低氧浓度空气,在各动作的结尾阶段,因为吸附筒内的压力比初始阶段低,所以氮成分多被解吸,生成氧浓度相对较低的低氧浓度空气。
在氧浓度5%模式下,如图7、图10所示,控制器55在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的初始阶段的规定时间的期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从各动作开始时起经过4秒为止的期间),将排气用开关阀72控制为打开状态,将供给侧开关阀73控制为关闭状态,使气体供给装置30进行气体排出动作而非气体供给动作。也就是说,在通过所述气体生成动作生成的低氧浓度空气中,不将氧浓度相对较高的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而是排向箱外。
并且,在所述规定时间结束后(气体排出动作结束后),控制器55将排气用开关阀72控制为关闭状态,将供给侧开关阀73控制为打开状态,使气体供给装置30进行气体供给动作。也就是说,在通过所述气体生成动作生成的低氧浓度空气中,将氧浓度相对较低的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
在氧浓度5%模式下,如上所述,在气体供给装置30中,在通过气体生成动作生成氧浓度相对较低的低氧浓度空气的时刻间歇地进行气体供给动作,由此仅将氧浓度相对较低的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具体而言,在氧浓度5%模式下,将平均氮浓度(在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的各动作中,供往箱内的低氧浓度空气的氮浓度的平均值)为95%且平均氧浓度(在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的各动作中,供往箱内的低氧浓度空气的氧浓度的平均值)为5%的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需要说明的是,在氧浓度5%模式下生成的低氧浓度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与外部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0.03%)大致相等。
(氧浓度8%模式)
氧浓度8%模式是将平均氧浓度为8%的低氧浓度空气(第一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的第一供给动作。在氧浓度8%模式下也同样,如图11所示,与氧浓度5%模式一样,控制器55切换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3,交替地反复进行经均压动作在第一动作与第二动作之间的切换,生成氮浓度比外部空气高且氧浓度比外部空气低的低氧浓度空气。
在氧浓度8%模式下,如图4~6、图11所示,控制器55将排气用开关阀72控制在关闭状态,将供给侧开关阀73控制在打开状态,使气体供给装置30进行气体供给动作。也就是说,将通过所述气体生成动作生成的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氧浓度8%模式下,不像氧浓度5%模式那样进行气体排出动作,而是始终进行气体供给动作。也就是说,在氧浓度8%模式下,在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的各动作中,将生成的所有低氧浓度空气(包括从氧浓度相对较高的低氧浓度空气到氧浓度相对较低的低氧浓度空气在内的所有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这样一来,在氧浓度8%模式下,将平均氮浓度为92%且平均氧浓度为8%的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该低氧浓度空气的氧浓度比氧浓度5%模式下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的低氧浓度空气高。需要说明的是,在氧浓度8%模式下生成的低氧浓度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与外部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0.03%)大致相等。
在氧浓度8%模式下,不像氧浓度5%模式那样进行气体排出动作,而是将气体生成动作中生成的所有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因此与氧浓度5%模式相比,供往箱内的低氧浓度空气的供给量(气体供给量)较多。
(外部空气引入模式)
外部空气引入模式是将集装箱11的外部的空气(外部空气)直接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的外部空气供给动作。如图8所示,在外部空气引入模式中,由控制器55将第一方向控制阀32切换到第二状态,另一方面,将第二方向控制阀33切换到第一状态。这样一来,空气回路3为第四连接状态,在第四连接状态下,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都与第一泵机构31a的喷出口之间断开且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都与第二泵机构31b的吸入口连通。在外部空气引入模式中,由控制器55将旁通开关阀48控制为打开状态。
通过上述的控制,第一泵机构31a与第一吸附筒34之间断开且第一泵机构31a与第二吸附筒35之间断开。因此,由空气泵31的第一泵机构31a抽吸并加压的外部空气不流入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而从喷出通路42流入旁通通路47。流入旁通通路47后的外部空气流过抽吸通路43而被第二泵机构31b抽吸。第二泵机构31b对抽吸的外部空气进行加压,并向供给通路44喷出。这样一来,在外部空气引入模式中,将吸入空气泵31的外部空气利用空气泵31的加压力直接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
在外部空气引入模式下,将吸入气体供给装置30后所有外部空气引入集装箱11的箱内,因此与将利用外部空气生成的低氧浓度空气和高氧浓度空气中的高氧浓度空气排向箱外且仅将低氧浓度空气供往箱内的气体供给动作(氧浓度8%模式、氧浓度5%模式)相比,供往箱内的气体供给量较多。
(呼吸模式)
呼吸模式是一种待机动作,在该待机动作中,为了利用箱内的植物15的呼吸而使箱内空气的组成变化,气体供给装置30停止向集装箱11的箱内供给低氧浓度空气和外部空气。在呼吸模式中,空气泵31停止动作,排气用开关阀72处于关闭状态。此外,在呼吸模式中,为了使后述的传感器单元50测量箱内空气的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测量用开关阀82处于关闭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呼吸模式中,气体供给装置30并非完全停止动作,而是以一接收到来自控制器55的指令就能够立刻起动的状态待机。
[排气部]
-排气部的构成-
如图2所示,排气部46具有排气通路46a和排气阀46b,排气通路46a连接箱内收纳空间S2与箱外空间,排气阀46b与排气通路46a连接。此外,在排气通路46a的流入端部(箱内侧端部),设有膜过滤器46c。排气通路46a设为贯穿壳体12而使壳体12的内部和外部连通。排气阀46b设在排气通路46a上的位于箱内侧的部分上,排气阀46b由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的电磁阀构成,该电磁阀在该打开状态下允许空气在排气通路46a中流动,在该关闭状态下阻断空气在排气通路46a中流动。排气阀46b的开关动作由控制器55控制。
-排气部的运转情况-
在箱内风扇26的旋转过程中,通过由控制器55打开排气阀46b,来进行将与箱内相连的箱内收纳空间S2内的空气(箱内空气)排向箱外的排气动作。
具体而言,如果箱内风扇26旋转,出风侧的二次空间S22的压力就会比箱外空间的压力(大气压)高。此外,通过由气体供给装置30将低氧浓度空气或外部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也会使集装箱11的箱内的气压(箱内空气的压力)比箱外空间的压力(大气压)高。由此,当排气阀46b为打开状态时,排气通路46a的入口端的气压比排气通路46a的出口端的气压高,在排气通路46a的两端部之间产生的压力差(箱外空间与二次空间S22之间的压力差)的作用下,与箱内连通的箱内收纳空间S2中的空气(箱内空气)通过排气通路46a被排向箱外空间。
[传感器单元]
-传感器单元的构成-
如图2所示,传感器单元50设在箱内收纳空间S2内的箱内风扇26的出风侧的二次空间S22内。传感器单元50具有氧传感器51、二氧化碳传感器52、固定板53、膜过滤器54、连接管56以及排气管57。
氧传感器51具有氧传感器盒51a,该氧传感器盒51a内部收纳有原电池式传感器。氧传感器51通过测量流过原电池式传感器的电解液的电流值,来测量氧传感器盒51a内的气体中的氧浓度。氧传感器盒51a固定在固定板53上。在氧传感器盒51a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开口,在该开口处安装有具有透气性和防水性的膜过滤器54。在氧传感器盒51a上连结有连接管56的一端。而且,在氧传感器盒51a上连结有所述测量单元80的分支管81。
二氧化碳传感器52具有二氧化碳传感器盒52a,该二氧化碳传感器52是非分光红外线式(non dispersive infrared,NDIR)传感器,其通过对二氧化碳传感器盒52a内的气体照射红外线,并测量二氧化碳吸收具有固有波长的红外线的量,来测量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二氧化碳传感器盒52a上连结有连接管56的另一端。二氧化碳传感器盒52a上还连结有排气管57的一端。
固定板53在氧传感器51和二氧化碳传感器52安装到该固定板53上的状态下,固定到壳体12上。
如上所述,连接管56与氧传感器盒51a和二氧化碳传感器盒52a连结,连接管56使氧传感器盒51a的内部空间与二氧化碳传感器盒52a的内部空间相互连通。
如上所述,排气管57的一端与二氧化碳传感器盒52a连结,排气管57的另一端在箱内风扇26的吸入口附近敞开口。也就是说,排气管57使二氧化碳传感器盒52a的内部空间与箱内收纳空间S2的一次空间S21相互连通。
-浓度测量动作-
如上所述,箱内收纳空间S2的二次空间S22与一次空间S21经由空气通路58连通,该空气通路58由膜过滤器54、氧传感器盒51a的内部空间、连接管56、二氧化碳传感器盒52a的内部空间以及排气管57形成。因此,在箱内风扇26的运转过程中,一次空间S21的压力比二次空间S22的压力低。在其压力差的作用下,箱内空气就在连接有氧传感器51和二氧化碳传感器52的空气通路58中从二次空间S22侧流向一次空间S21侧。这样一来,箱内空气依次通过氧传感器51和二氧化碳传感器52,由氧传感器51测量箱内空气的氧浓度,由二氧化碳传感器52测量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
[控制器]
控制器55构成为对气体供给装置30和排气部46的动作进行控制,以使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的组成达到期望的组成。具体而言,控制器55根据氧传感器51和二氧化碳传感器52的测量值对气体供给装置30和排气部46的动作进行控制,以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达到各自的设定值。
控制器55通过对CA装置60的运转进行控制,使CA装置60执行氧浓度降低运转和空气组成维持运转。在CA装置60的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控制器55构成为:让气体供给装置30在第一供给动作即氧浓度8%模式、第二供给动作即氧浓度5%模式、外部空气供给动作即外部空气引入模式、待机动作即呼吸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并让该气体供给装置30执行切换后的模式,以使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的组成达到期望的组成。关于控制器55所进行的上述控制动作将会后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55包括微型计算机和存储器,该微型计算机执行控制程序,该控制程序用于像本申请公开的那样对CA装置60的各要素进行控制,该存储器中存储控制程序和用于执行控制程序的数据等。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控制器55是CA装置60的控制器的一例,就控制器55的详细构造和算法而言,可以是执行本申请中公开的功能的任何硬件与软件的组合。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的运转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图3所示的单元控制器100执行对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运转。
在冷却运转中,由单元控制器100根据未图示的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压缩机21、膨胀阀23、箱外风扇25和箱内风扇26的动作,以使箱内空气的温度达到期望的目标温度。此时,在制冷剂回路20中,通过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然后,已被箱内风扇26引入箱内收纳空间S2中的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在通过蒸发器24时被在该蒸发器24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冷却。在蒸发器24内被冷却后的箱内空气通过地板下方流路19a从出风口18b再次被吹向集装箱11的箱内。这样一来,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就被冷却。
-CA装置的运转情况-
CA装置60执行氧浓度降低运转和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以使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的组成达到期望的组成。氧浓度降低运转是下述运转,其用于在箱内空气的氧浓度比氧浓度设定值高出规定值(例如1%)以上时,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而进行。空气组成维持运转是下述运转,其为了在箱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到氧浓度设定值且氧浓度降低运转结束以后,将箱内空气的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各自的设定值而进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CA装置60执行氧浓度降低运转的过程中,如果箱内空气的氧浓度的测量值MV_O2降低到氧浓度设定值SP_O2,则控制器55使CA装置60结束氧浓度降低运转而执行空气组成维持运转。此外,在进行空气组成维持运转的过程中,如果“MV_O2>SP_O2+1%”,则控制器55将CA装置60的运转从空气组成维持运转切换到氧浓度降低运转,然后,如果“MV_O2≤SP_O2”,则控制器55再次将CA装置60的运转从氧浓度降低运转切换到空气组成维持运转。
需要说明的是,在执行氧浓度降低运转和空气组成维持运转的过程中,控制器55使测量用开关阀82为关闭状态,与单元控制器100通信使箱内风扇26旋转,并使箱内空气在箱内与箱内收纳空间S2之间循环。在该状态下,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供往传感器单元50,因此氧传感器51测量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的氧浓度,二氧化碳传感器52测量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在执行氧浓度降低运转和空气组成维持运转的过程中,控制器55读取氧传感器51的检测值并作为箱内空气的氧浓度的测量值MV_O2,读取二氧化碳传感器52的检测值并作为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的测量值MV_CO2。
〈氧浓度降低运转〉
在将已装在盒内的植物15收纳到集装箱11的箱内的作业结束且关上集装箱11的门时,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的组成实质上与集装箱11的外部的箱外空气的组成相同。因此,通常CA装置60最先进行氧浓度降低运转。
在CA装置60的氧浓度降低运转中,气体供给装置30主要执行氧浓度5%模式。在气体供给装置30的氧浓度5%模式下,将平均氧浓度为5%的低氧浓度空气(第二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在CA装置60的氧浓度降低运转中,排气部46的排气阀46b为打开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CA装置60的氧浓度降低运转中,气体供给装置30也可以根据需要执行氧浓度8%模式和外部空气引入模式。
当气体供给装置30将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时,量相当于低氧浓度空气的供给量的箱内空气通过排气部46的排气通路46a被排向集装箱11的箱外。并且,存在于集装箱11的箱内的空气逐渐替换为由气体供给装置30供给的低氧浓度空气,其结果是,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的氧浓度逐渐降低。在进行氧浓度降低运转的过程中,如果箱内空气的氧浓度的测量值MV_O2降低到氧浓度设定值SP_O2以下(MV_O2≤SP_O2),则控制器55使CA装置60结束氧浓度降低运转而开始空气组成维持运转。
〈空气组成维持运转〉
当氧浓度降低运转结束后,开始空气组成维持运转。在CA装置60的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控制器55让气体供给装置30在氧浓度5%模式、氧浓度8%模式、外部空气引入模式以及呼吸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并让气体供给装置30执行切换后的模式,以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的测量值MV_O2达到氧浓度设定值SP_O2,且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的测量值MV_CO2达到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SP_CO2。
在CA装置60的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控制器55进行操作排气部46的排气阀46b的动作。具体而言,当气体供给装置30正在执行氧浓度5%模式、氧浓度8%模式以及外部空气引入模式中的一个模式时,控制器55使排气阀46b为打开状态,当气体供给装置30正在执行呼吸模式时,控制器55使排气阀46b为关闭状态。
此处,参照图12和图13,对CA装置60的空气组成维持运转进行说明。在下述说明中,p1~p4是满足“0%<p4<p3<p2<p1≤1.0%”的关系的常数,q1~q3是满足“0%<q3<q2<q1<1.0%”的关系的常数。如上所述,MV_O2是箱内空气的氧浓度的测量值,SP_O2是箱内空气的氧浓度的设定值,MV_CO2是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的测量值,SP_CO2是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的设定值。需要说明的是,氧浓度设定值SP_O2和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SP_CO2是根据收纳在集装箱11内的植物15的种类而定的值,由作业者输入到控制器55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之际需要采取抑制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措施的情况下,对动作控制标志进行设定(即,设为“1”),在不需要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且不需要抑制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情况下,解除动作控制标志(即,设为“0”),详情后述。
在开始空气组成维持运转时,控制器55使气体供给装置30最先执行氧浓度8%模式。在氧浓度8%模式下,气体供给装置30将第一低氧浓度空气(平均氧浓度为8%)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CA装置60的运转从氧浓度降低运转向空气组成维持运转切换时,气体供给装置30持续将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
(氧浓度8%模式→呼吸模式)
在执行氧浓度8%模式的过程中,如果第五条件成立,则控制器55将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氧浓度8%模式切换到呼吸模式。第五条件是下述条件:““MV_O2≤SP_O2”及“MV_CO2≤SP_CO2”的状态持续10分钟这一条件和“MV_O2≤SP_O2+p2”的状态持续10分钟这一条件中的任一个条件成立,且动作控制标志为“0””。
该第五条件在下述情况下成立:需要使箱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提高的情况;或需要使氧浓度降低且使氧浓度降低之际不需要采取抑制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措施的情况。于是,控制器55使气体供给装置30执行呼吸模式。如上所述,在执行呼吸模式的过程中,排气部46的排气阀46b为关闭状态。因此,在执行呼吸模式的过程中,由于收纳在集装箱11内的植物15进行呼吸,所以在箱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的同时,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
(氧浓度8%模式→氧浓度5%模式)
在执行氧浓度8%模式的过程中,如果第七条件成立,则控制器55将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氧浓度8%模式切换到氧浓度5%模式。第七条件是下述条件:““MV_O2≥SP_O2+p1”的状态持续10分钟,且动作控制标志为“1””。
该第七条件在下述情况下成立:需要使氧浓度降低且使氧浓度降低之际需要采取抑制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措施的情况。于是,控制器55使气体供给装置30执行氧浓度5%模式,将第二低氧浓度空气(平均氧浓度为5%)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
第二低氧浓度空气的氧浓度比第一低氧浓度空气低,二氧化碳浓度与第一低氧浓度空气大致相等。在执行氧浓度8%模式和氧浓度5%模式的过程中,排气部46的排气阀46b为打开状态。因此,当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氧浓度8%模式切换到氧浓度5%模式后,箱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并持续将二氧化碳从集装箱11的箱内排向箱外。其结果是,与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氧浓度8%模式切换到呼吸模式的情况相比,在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氧浓度8%模式切换到氧浓度5%模式的情况下,箱内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的量的增加速度缓慢。
(氧浓度8%模式→外部空气引入模式)
在执行氧浓度8%模式的过程中,如果第二条件成立,则控制器55将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氧浓度8%模式切换到外部空气引入模式。第二条件是下述条件:““MV_O2≤SP_O2-p3”的状态持续10分钟”。
该第二条件在下述情况下成立:需要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提高的情况。于是,控制器55使气体供给装置30执行外部空气引入模式,将氧浓度为21%的外部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
(呼吸模式→外部空气引入模式)
在执行呼吸模式的过程中,如果第四条件成立,则控制器55将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呼吸模式切换到外部空气引入模式。第四条件是下述条件:““MV_O2≤SP_O2-p3”的状态持续10分钟,且动作控制标志为“0””。
该第四条件在下述情况下成立:需要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提高的情况。于是,控制器55使气体供给装置30执行外部空气引入模式,将氧浓度为21%的外部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
(氧浓度5%模式→外部空气引入模式)
在执行氧浓度5%模式的过程中,如果第八条件成立,则控制器55将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氧浓度5%模式切换到外部空气引入模式。第八条件是下述条件:““MV_O2≤SP_O2-p3”的状态持续10分钟,且动作控制标志为“1””。
该第八条件在下述情况下成立:需要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提高的情况。于是,控制器55使气体供给装置30执行外部空气引入模式,将氧浓度为21%的外部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
(外部空气引入模式→氧浓度8%模式)
在执行外部空气引入模式的过程中,如果第一条件成立,则控制器55将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外部空气引入模式切换到氧浓度8%模式。第一条件是下述条件:““MV_O2≥SP_O2+p3”及“MV_CO2≥SP_CO2+q2”的状态持续10分钟且动作控制标志为“0”这一条件和“MV_O2≥SP_O2+p3”的状态持续10分钟且动作控制标志为“1”这一条件中的任一个条件成立”。
该第一条件在下述情况下成立:需要使箱内的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的情况;或需要使氧浓度降低且使氧浓度降低之际需要采取抑制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措施的情况。于是,控制器55使气体供给装置30执行氧浓度8%模式,将第一低氧浓度空气(平均氧浓度为8%)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
第一低氧浓度空气的氧浓度比外部空气低,二氧化碳浓度与外部空气大致相等。在执行外部空气引入模式和氧浓度8%模式的过程中,排气部46的排气阀46b为打开状态。因此,当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外部空气引入模式切换到氧浓度8%模式后,箱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并持续将二氧化碳从集装箱11的箱内排向箱外。
(外部空气引入模式→呼吸模式)
在执行外部空气引入模式的过程中,如果第三条件成立,则控制器55将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外部空气引入模式切换到呼吸模式。第三条件是下述条件:““MV_O2≥SP_O2”及“MV_CO2≤SP_CO2+q3”的状态持续10分钟,且动作控制标志为“0””。
该第三条件在下述情况下成立:需要抑制箱内空气的氧浓度上升的情况。于是,控制器55使气体供给装置30执行呼吸模式。在执行呼吸模式的过程中,由于收纳在集装箱11内的植物15进行呼吸,所以在箱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的同时,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
(呼吸模式→氧浓度8%模式)
在执行呼吸模式的过程中,如果第六条件成立,则控制器55将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呼吸模式切换到氧浓度8%模式。第六条件是下述条件:““MV_O2≤SP_O2-p4”及“MV_CO2≤SP_CO2+q2”的状态持续10分钟,且动作控制标志为“1””。
该第六条件在下述情况下成立:需要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提高,并使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的情况。于是,控制器55使气体供给装置30执行氧浓度8%模式,将第一低氧浓度空气(平均氧浓度为8%)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因此,与执行呼吸模式时相比,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中含有的氧的量逐渐增多。
此外,当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呼吸模式切换到氧浓度8%模式后,排气部46的排气阀46b从关闭状态切换到打开状态,开始通过排气通路46a排出箱内空气。因此,含有二氧化碳的箱内空气排向集装箱11的箱外,箱内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的量逐渐减少。
〈动作控制标志〉
下面对动作控制标志进行说明。如图14所示,在解除状态下设定条件成立时,对动作控制标志进行设定(即,将其值从“0”改变为“1”),在设定状态下解除条件成立时,解除动作控制标志(即,将其值从“1”改变为“0”)。
设定条件是下述条件:““SP_O2-p3≤MV_O2≤SP_O2+p3”及“MV_CO2≥SP_CO2+q1”的状态持续10分钟”。该设定条件在下述情况下成立:箱内空气的氧浓度相对稳定在接近氧浓度设定值SP_O2的值,且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大大超出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SP_CO2的情况。
解除条件是下述条件:““MV_O2≤SP_O2”及“MV_CO2≤SP_CO2+q2”的状态持续10分钟”。该解除条件在下述情况下成立:箱内空气的氧浓度保持在氧浓度设定值SP_O2以下,且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为接近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SP_CO2的值的情况。
像这样,在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之际需要抑制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情况下,对动作控制标志进行设定(即,设为“1”),在不需要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且不需要抑制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情况下,解除动作控制标志(即,设为“0”)。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1)-
本实施方式的CA装置60包括气体供给装置30和控制器55,该气体供给装置30能够通过从外部空气中除去氧而生成氧浓度比外部空气低的低氧浓度空气,并将低氧浓度空气和外部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该集装箱11用于收纳进行呼吸的植物15,控制器55对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进行控制,气体供给装置30将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CA装置60由此进行使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到规定的氧浓度设定值的氧浓度降低运转和用于在氧浓度降低运转结束后将箱内空气的组成保持在期望的组成的空气组成维持运转。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器55构成为:在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让气体供给装置30在氧浓度8%模式(第一供给动作)、氧浓度5%模式(第二供给动作)、外部空气引入模式(外部空气供给动作)以及呼吸模式(待机动作)之间进行切换,并让该气体供给装置30执行切换后的模式,以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达到氧浓度设定值,且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规定的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在所述氧浓度8%模式下,将第一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在所述氧浓度5%模式下,将氧浓度比第一低氧浓度空气低的第二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在所述外部空气引入模式下,将外部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在所述呼吸模式下,保持停止向集装箱11的箱内供给低氧浓度空气和外部空气的停止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气体供给装置30的氧浓度5%模式下,将氧浓度比第一低氧浓度空气低且二氧化碳浓度与第一低氧浓度空气大致相等的第二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因此,在气体供给装置30的氧浓度5%模式下,能够在抑制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同时,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比氧浓度8%模式下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CA装置60的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控制器55让气体供给装置30在四个动作之间进行切换,并让气体供给装置30执行切换后的动作。也就是说,与现有装置相比,在本实施方式的CA装置60中,为了将箱内空气的组成保持在期望的组成,气体供给装置30所进行的动作的种类较多,所述现有装置为了将箱内空气的组成保持在期望的组成,在三个动作之间进行切换并进行切换后的动作。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让气体供给装置30执行适合那时点的情况(具体而言,是箱内空气的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当前值与各自的设定值之间的关系)的动作,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分别达到设定值,从而能够抑制收纳在集装箱11内的植物15的新鲜度降低。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2)-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器55构成为:在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将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氧浓度8%模式选择性地切换到氧浓度5%模式和呼吸模式中的一个模式,以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且接近氧浓度设定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在执行氧浓度8%模式的过程中需要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且接近氧浓度设定值,则控制器55将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切换到氧浓度5%模式和呼吸模式中的一个模式。当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氧浓度8%模式切换到氧浓度5%模式后,箱内空气的氧浓度比氧浓度8%模式下低,另一方面,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与氧浓度8%模式下一样程度地被抑制。另一方面,当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氧浓度8%模式切换到呼吸模式后,由于集装箱11内的植物15进行呼吸,所以箱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按照在执行氧浓度8%模式的过程中的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选择将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氧浓度8%模式切换到氧浓度5%模式,还是从氧浓度8%模式切换到呼吸模式。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分别达到各自的设定值,从而能够抑制收纳在集装箱11内的植物15的新鲜度降低。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3)-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器55构成为:在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在从设定条件成立起到解除条件成立为止的期间,禁止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氧浓度8%模式向呼吸模式切换,且允许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氧浓度8%模式向氧浓度5%模式切换。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器55按照设定条件和解除条件是否成立,对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的切换进行控制。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气体供给装置30执行适合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分别达到设定值的动作。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4)-
在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器55中,设定条件在下述情况下成立:在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之际需要抑制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情况。具体而言,该设定条件是下述条件:箱内空气的氧浓度MV_O2进入包括氧浓度设定值SP_O2的规定的氧浓度范围(SP_O2-p3≤MV_O2≤SP_O2+p3),且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MV_CO2与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SP_CO2之差在第一规定值(q1)以上(MV_CO2-SP_CO2≥q1)的状态持续第一规定时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分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器55中,解除条件在下述情况下成立:不需要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且不需要抑制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情况。具体而言,该解除条件是下述条件:箱内空气的氧浓度MV_O2在氧浓度设定值SP_O2以下(MV_O2≤SP_O2),且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MV_CO2与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SP_CO2之差在比第一规定值小的第二规定值(q2)以下(MV_CO2-SP_CO2≤q2)的状态维持第二规定时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分钟)。
在本实施方式的CA装置60的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在从设定条件成立起到解除条件成立为止的期间(即,动作控制标志为“1”的期间),箱内空气的状态为:二氧化碳浓度与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之差相对较大,使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的必要性较高。在气体供给装置30进行呼吸模式的过程中,二氧化碳浓度因集装箱11内的植物15的呼吸而上升。于是,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器55在动作控制标志为“1”的期间,不让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氧浓度8%模式向呼吸模式切换(参照图13的第五条件)。另一方面,在气体供给装置30进行氧浓度5%模式的过程中,将二氧化碳浓度与外部空气大致相等的第二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于是,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器55在动作控制标志为“1”的期间,如果需要则将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氧浓度8%模式向氧浓度5%模式切换(参照图13的第七条件)。
在本实施方式的CA装置60的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在从设定条件成立起到解除条件成立为止的期间(即,动作控制标志为“1”的期间),控制器55禁止气体供给装置30进行呼吸模式,且允许气体供给装置30进行氧浓度5%模式。在从设定条件成立起到解除条件成立为止的期间,箱内空气的状态为:二氧化碳浓度与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之差相对较大,使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的必要性较高。于是,在从设定条件成立起到解除条件成立为止的期间,控制器55禁止气体供给装置30进行呼吸模式,另一方面,允许气体供给装置30进行氧浓度5%模式。其中,在呼吸模式下,二氧化碳浓度因集装箱11内的植物15的呼吸而上升,在氧浓度5%模式下,将二氧化碳浓度与外部空气大致相等的第二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抑制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同时,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其结果是,能够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分别达到各自的设定值,从而能够抑制收纳在集装箱11内的植物15的新鲜度降低。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5)-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器55构成为:在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将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氧浓度8%模式、氧浓度5%模式或呼吸模式切换到外部空气引入模式,以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上升且接近氧浓度设定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在执行氧浓度8%模式、氧浓度5%模式以及呼吸模式中的一个模式的过程中需要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上升且接近氧浓度设定值,则控制器55将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切换到外部空气引入模式。在气体供给装置30的外部空气引入模式下,将氧浓度较高的外部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箱内空气的氧浓度上升。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6)-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器55构成为:在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将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外部空气引入模式切换到氧浓度8%模式和呼吸模式中的一个模式,以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且接近氧浓度设定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在执行外部空气引入模式的过程中需要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且接近氧浓度设定值,则控制器55将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切换到氧浓度8%模式和呼吸模式中的一个模式。在气体供给装置30的氧浓度8%模式下,将氧浓度比外部空气低的第一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箱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此外,在气体供给装置30的呼吸模式下,氧因收纳在集装箱11中的植物15的呼吸而被消耗,箱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7)-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器55构成为:在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将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呼吸模式切换到氧浓度8%模式,以使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且接近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在执行呼吸模式的过程中需要使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且接近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则控制器55将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切换到氧浓度8%模式。在气体供给装置30的氧浓度8%模式下,将二氧化碳浓度与外部空气大致相等的第一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8)-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器55构成为:在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使气体供给装置30最先执行氧浓度8%模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CA装置60的运转从氧浓度降低运转切换到空气组成维持运转,则控制器55使气体供给装置30最先执行氧浓度8%模式,然后,根据需要将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切换到氧浓度5%模式、外部空气引入模式或呼吸模式。在氧浓度降低运转中,气体供给装置30主要执行氧浓度5%模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CA装置60的运转从氧浓度降低运转向空气组成维持运转切换时,气体供给装置30持续将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
此处,箱内空气的氧浓度一般在集装箱11的整个箱内空间内未完全均匀化。因此,在氧传感器51的检测值达到氧浓度设定值且氧浓度降低运转结束以后,如果立即停止向集装箱11的箱内供给低氧浓度空气,则不均匀地分布在集装箱11的箱内空间内的氧会扩散,由此有时会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上升而超出氧浓度设定值。
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CA装置60在氧浓度降低运转结束后也继续将第一低氧浓度空气供往集装箱11的箱内。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氧浓度降低运转结束后,能够将箱内空气的氧浓度可靠地保持在氧浓度设定值。
以上对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应理解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范围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对其形态和详情进行各种变更。只要不影响本公开的对象的功能,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适当地进行组合和替换。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公开对库内空气调节装置很有用。
-符号说明-
11 集装箱(收纳库)
15 植物
30 气体供给装置
55 控制器
60 CA装置(库内空气调节装置)

Claims (9)

1.一种库内空气调节装置,其包括气体供给装置(30)和控制器(55),所述气体供给装置(30)能够通过从外部空气中除去氧而生成氧浓度比所述外部空气低的低氧浓度空气,并将所述低氧浓度空气和所述外部空气供往收纳库(11)的库内,该收纳库(11)用于收纳进行呼吸的植物(15),
所述控制器(55)对所述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进行控制,
所述气体供给装置(30)将所述低氧浓度空气供往所述收纳库(11)的库内,所述库内空气调节装置由此进行使所述收纳库(11)的库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到规定的氧浓度设定值的氧浓度降低运转和用于在所述氧浓度降低运转结束后将所述库内空气的组成保持在期望的组成的空气组成维持运转,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器(55)构成为:在所述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让所述气体供给装置(30)在第一供给动作、第二供给动作、外部空气供给动作以及待机动作之间进行切换,并让该气体供给装置(30)执行切换后的动作,以使所述库内空气的氧浓度达到所述氧浓度设定值,且所述库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规定的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在所述第一供给动作中,将第一低氧浓度空气供往所述收纳库(11)的库内,在所述第二供给动作中,将氧浓度比所述第一低氧浓度空气低的第二低氧浓度空气供往所述收纳库(11)的库内,在所述外部空气供给动作中,将所述外部空气供往所述收纳库(11)的库内,在所述待机动作中,保持停止向所述收纳库(11)的库内供给所述低氧浓度空气和所述外部空气的停止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库内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器(55)构成为:在所述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将所述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所述第一供给动作选择性地切换到所述第二供给动作和所述待机动作中的一个动作,以使所述库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且接近所述氧浓度设定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库内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器(55)构成为:在所述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在从规定的设定条件成立起到规定的解除条件成立为止的期间,禁止所述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所述第一供给动作向所述待机动作切换,且允许所述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所述第一供给动作向所述第二供给动作切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库内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定条件是:在使所述库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之际需要抑制所述库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情况下成立的条件,
所述解除条件是:在不需要使所述库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且不需要抑制所述库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情况下成立的条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库内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定条件是:所述库内空气的氧浓度进入包括所述氧浓度设定值的规定的氧浓度范围,且所述库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与所述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之差在第一规定值以上的状态持续第一规定时间的条件,
所述解除条件是:所述库内空气的氧浓度在所述氧浓度设定值以下,且所述库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与所述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之差在比所述第一规定值小的第二规定值以下的状态持续第二规定时间的条件。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库内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器(55)构成为:在所述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将所述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所述第一供给动作、所述第二供给动作或所述待机动作切换到所述外部空气供给动作,以使所述库内空气的氧浓度上升且接近所述氧浓度设定值。
7.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库内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器(55)构成为:在所述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将所述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所述外部空气供给动作切换到所述第一供给动作和所述待机动作中的一个动作,以使所述库内空气的氧浓度降低且接近所述氧浓度设定值。
8.根据权利要求1到7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库内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器(55)构成为:在所述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将所述气体供给装置(30)的动作从所述待机动作切换到所述第一供给动作,以使所述库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且接近所述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
9.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库内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器(55)构成为:在所述空气组成维持运转中,使所述气体供给装置(30)最先执行所述第一供给动作。
CN201980015518.3A 2018-02-27 2019-02-27 库内空气调节装置 Pending CN1117706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33885 2018-02-27
JP2018-033885 2018-02-27
PCT/JP2019/007640 WO2019168055A1 (ja) 2018-02-27 2019-02-27 庫内空気調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70678A true CN111770678A (zh) 2020-10-13

Family

ID=67805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15518.3A Pending CN111770678A (zh) 2018-02-27 2019-02-27 库内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419341B2 (zh)
EP (1) EP3753395B1 (zh)
JP (1) JP6579285B2 (zh)
CN (1) CN111770678A (zh)
DK (1) DK3753395T3 (zh)
SG (1) SG11202008187PA (zh)
WO (1) WO20191680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K3753395T3 (en) * 2018-02-27 2022-04-25 Daikin Ind Ltd Indvendigt luftstyringssystem
CN112747525A (zh) * 2019-10-31 2021-05-04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
KR102280782B1 (ko) * 2021-02-08 2021-07-23 주식회사 오투트리 다중 모드의 선택적 운전이 가능한 실내용 산소 발생 장치
KR102294123B1 (ko) * 2021-02-08 2021-09-09 주식회사 오투트리 다중 모드의 선택적 운전이 가능한 산소 발생 장치를 포함하는 산소 발생 시스템
JP7256429B2 (ja) 2021-07-15 2023-04-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管理装置、及び貯蔵庫内の環境制御方法
WO2024018779A1 (ja) * 2022-07-21 2024-01-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低酸素空気供給システ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41315A (ja) * 1990-06-07 1992-02-12 Natl Food Res Inst 貯蔵装置
JP6137249B2 (ja) * 2015-08-28 2017-05-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庫内空気調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WO2017179669A1 (ja) * 2016-04-15 2017-10-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庫内空気調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52646A (en) * 1976-10-22 1978-05-13 Daikin Ind Ltd Method of caastoring unripe fruit
NZ205453A (en) * 1983-09-01 1988-03-30 New Zealand Shipping Transporting respiring comestibles while monitoring and adjusting oxygen and carbon dioxide levels
AT384668B (de) * 1985-11-28 1987-12-28 Welz Franz Transporte Transportabler kuehlcontainer
AT395933B (de) * 1986-02-17 1993-04-26 Welz Franz Transporte Verfahren zur einstellung bzw. aufrechterhaltung einer gekuehlten atmosphaere in einem kuehlbehaelter und kuehlbehaelter zur durchfuehrung des verfahrens
US4710206A (en) * 1986-07-07 1987-12-01 Allen Ronald C Atmosphere controlling process for food storage
US4754611A (en) * 1986-10-31 1988-07-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ntrolled atmosphere storage system
US4817391A (en) * 1987-11-02 1989-04-04 Elman Ro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a controlled atmosphere
US4843956A (en) * 1987-11-19 1989-07-04 Transfresh Corporation Systems for providing and delivering preservative gases to enclosures containing perishable products
NZ225620A (en) * 1988-07-29 1991-12-23 Transfresh Corp Transporting comestibles in computer controlled atmosphere of reduced oxygen level
US5872721A (en) * 1990-04-11 1999-02-16 Transfresh Corporation Monitor-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atmospheres in containers for respiring perishables
JP3263523B2 (ja) * 1994-05-24 2002-03-04 九州電力株式会社 果菜類の環境制御貯蔵方法
US5457963A (en) * 1994-06-15 1995-10-17 Carrier Corporation Controlled atmosphere system for a refrigerated container
CA2352639A1 (en) * 2000-07-14 2002-01-14 John Joseph Cullen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a condition in chlorophyll containing matter
US7089751B2 (en) * 2004-04-23 2006-08-15 Carrier Corporation Automatic fresh air exchange system
CN101000191A (zh) * 2006-01-11 2007-07-18 王冬雷 一种带制氮保鲜功能的冰箱、冰柜
US20070221225A1 (en) * 2006-01-24 2007-09-27 Larry Kutt Simulated Altitude Method and Apparatus
US8177883B2 (en) * 2006-08-09 2012-05-15 Maersk Container Industri A/S Container with controlled atmosphere
US20080159910A1 (en) * 2006-12-29 2008-07-03 Dick Paul H Shipping container ozonation system
CN101726146A (zh) * 2008-10-17 2010-06-09 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 变压吸附降氧冰箱
US7947318B2 (en) * 2009-01-06 2011-05-24 John Martin Tracy Flavor fresh
EP2547213B1 (en) * 2010-03-17 2015-06-03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Storage of respiratory produce
EP2558803B1 (en) * 2010-04-13 2017-12-13 Carrier Corporation Controlled atmosphere systems and methods
US8739694B2 (en) * 2010-10-26 2014-06-03 James C. Schaefer Dynamic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ed atmosphere room
JP5849889B2 (ja) * 2011-08-02 2016-02-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調システム
WO2015191876A1 (en) * 2014-06-11 2015-12-17 Thermo King Corporation Controlled atmosphere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US20170355518A1 (en) * 2014-12-31 2017-12-14 Thermo King Corporation Carbon dioxide injection in a transport unit
DK3753395T3 (en) * 2018-02-27 2022-04-25 Daikin Ind Ltd Indvendigt luftstyringssyst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41315A (ja) * 1990-06-07 1992-02-12 Natl Food Res Inst 貯蔵装置
JP6137249B2 (ja) * 2015-08-28 2017-05-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庫内空気調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WO2017179669A1 (ja) * 2016-04-15 2017-10-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庫内空気調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SG11202008187PA (en) 2020-09-29
JP6579285B2 (ja) 2019-09-25
JP2019148413A (ja) 2019-09-05
US11419341B2 (en) 2022-08-23
EP3753395A1 (en) 2020-12-23
DK3753395T3 (en) 2022-04-25
EP3753395B1 (en) 2022-03-30
WO2019168055A1 (ja) 2019-09-06
US20200390116A1 (en) 2020-12-17
EP3753395A4 (en) 2021-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70678A (zh) 库内空气调节装置
JP6137249B2 (ja) 庫内空気調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CN107250694B (zh)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CN107923694B (zh)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JP6056993B2 (ja)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CN109073314B (zh) 箱内空气调节装置及包括该箱内空气调节装置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CN111148429B (zh) 库内空气调节装置
CN110958908B (zh) 过滤器单元、气体供给装置、箱内空气调节装置以及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JP2017125670A (ja) ガス供給装置
JP6459355B2 (ja) 庫内空気調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US11559062B2 (en) Inside air control apparatus and container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7148798B2 (ja) 庫内空気調整装置
CN111094883B (zh) 气体供给装置、箱内空气调节装置及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JP6572782B2 (ja) ガス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JP6662427B2 (ja) 庫内空気調節装置
JP2017219287A (ja) ガス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JP7014959B2 (ja) 庫内空気調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JP7339567B2 (ja) 庫内空気調節装置、冷凍装置、および輸送用コンテナ
JP7057518B2 (ja)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JP6743480B2 (ja) ガス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