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47154A - 片材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片材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47154A
CN111747154A CN201911144317.1A CN201911144317A CN111747154A CN 111747154 A CN111747154 A CN 111747154A CN 201911144317 A CN201911144317 A CN 201911144317A CN 111747154 A CN111747154 A CN 1117471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sheet bundle
tray
paper feed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4431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47154B (zh
Inventor
缝田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T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7471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71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471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71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08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with means for advancing the articles to present the articles to the separating device
    • B65H1/22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with means for advancing the articles to present the articles to the separating device moving in direction of plane of articles, e.g. for bodily advancement of fanned-out pi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28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compartmented to receive piles side-by-si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26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with auxiliary supports to facilitate introduction or renewal of the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2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articles and separator
    • B65H3/06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 B65H3/0638Construction of the 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06Feeding stacks of articles to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00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 B65H7/02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by feelers or detectors
    • B65H7/04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by feelers or detectors responsive to absence of articles, e.g. exhaustion of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2Piling, depiling, handling piles
    • B65H2301/422Handling piles, sets or stacks of articles
    • B65H2301/4226Delivering, advancing piles
    • B65H2301/42264Delivering, advancing piles by moving the surface supporting the lowermost article of the pile, e.g. conveyor, carria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Changing form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1Bending, buckling, curling, bringing a curvature
    • B65H2301/51212Bending, buckling, curling, bringing a curvature perpendicularly to the direction of displacement of handled material, e.g. forming a loo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5Roller assembly, particular roller arrangement
    • B65H2404/152Arrangement of roller on a movable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39Scan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实施方式涉及片材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具有辅助托盘部、供纸托盘部、片材束移动部和整理部。辅助托盘部能够在内部收纳层叠多张片材而成的片材束。辅助托盘部还能够将所收纳的片材束输出到外部。供纸托盘部能够在内部收纳从辅助托盘部输出的片材束。供纸托盘部还能够将所收纳的片材束中的片材逐张地输送至输送路径。片材束移动部使片材束从辅助托盘部移动至供纸托盘部。整理部整理片材束。整理部被配置在辅助托盘部、以及辅助托盘部与供纸托盘部之间中的至少一方。

Description

片材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实施方式涉及片材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图像形成装置的片材输送装置收纳多张片材被层叠而成的片材束。片材输送装置将片材束的最上面的片材分离并逐张地输送。片材输送装置具有用于防止片材的重叠输送的分离供纸机构。
但是,开封时的片材束的各片材彼此的密着力较强。例如,根据片材的纸张种类、保存状态等,密着力有可能超过分离供纸机构的分离性能。
对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使用者,建议在设置片材束之前将片材束整理。但是,存在使用者忘记将片材束整理的情况。根据片材束,还存在使用者不容易整理的情况。
发明内容
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辅助托盘部,能够在内部收纳层叠多张片材而成的片材束,并且能够将所收纳的所述片材束输出至外部;供纸托盘部,能够在内部收纳从所述辅助托盘部输出的所述片材束,并且能够将所收纳的所述片材束中的所述片材逐张地输送至输送路径;片材束移动部,使所述片材束从所述辅助托盘部移动至所述供纸托盘部;以及整理部,被配置在所述辅助托盘部、以及所述辅助托盘部与所述供纸托盘部之间中的至少一方,整理所述片材束。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片材输送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例的立体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例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供纸装置的结构例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6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动作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9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动作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10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动作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11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动作的俯视示意图。
图12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动作的俯视示意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例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例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具有辅助托盘部、供纸托盘部、片材束移动部和整理部。辅助托盘部能够在内部收纳多张片材被层叠而成的片材束。辅助托盘部还能够将所收纳的片材束搬出到外部。供纸托盘部能够在内部收纳从辅助托盘部被搬出的片材束。供纸托盘部还能够将所收纳的片材束中的片材逐张地送给到输送路径上。片材束移动部使片材束从辅助托盘部移动到供纸托盘部。整理部整理片材束。整理部被配置在辅助托盘部、以及辅助托盘部和供纸托盘部之间的至少一方。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例的立体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例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供纸装置的结构例的截面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例的俯视示意图。
在各附图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以下的附图也一样)。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例如是复合机。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操作部110、扫描仪部120、打印机部130及供纸装置140。
图像形成装置100使用调色剂等显影剂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装置100使用的片材例如是纸、标签用纸、树脂片材、明信片、信封等。只要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在片材的表面上形成图像,则不限定片材的种类(纸张种类)。
下面,在参照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相对位置、方向等的情况下,有时使用图1所记述的x y z直角坐标系。x y z直角坐标系的x轴是在水平面上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后方向前方延伸的轴线。x轴正(负)方向是指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后方朝向前方(从前方朝向后方)的方向。y轴是在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前方朝向后方观察时,在水平面上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左侧向右侧延伸的轴线。y轴正(负)方向是指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左侧朝向右侧(从右侧朝向左侧)的方向。x轴及y轴相互垂直。z轴是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下部向上部延伸的轴线。z轴与x轴及y轴垂直。z轴正(负)方向是指铅直朝上(朝下)。
沿着x轴、y轴及z轴的各轴线的方向分别被表述为x轴方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
操作部110具有显示器110a和控制面板110b。
显示器110a例如是液晶显示器、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显示器110a显示与图像形成装置100相关的各种信息。
控制面板110b具有多个按钮。控制面板110b受理用户的操作。控制面板110b将与用户进行的操作对应的信号输出给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部。另外,也可以将显示器110a和控制面板110b构成为一体的触摸屏。
扫描仪部120读取读取对象的图像信息作为光的明暗。扫描仪部120记录所读取的图像信息。所记录的图像信息也可以经由网络被发送给其它的信息处理装置。所记录的图像信息还可以通过打印机部130在片材上形成图像。
打印机部130根据通过扫描仪部120所生成的图像信息或者经由通信路径接收到的图像信息,在片材上形成图像。
如图2示出的打印机部130的内部结构的一例所示,打印机部130具有图像形成部130A、定影部130B及排纸部130C。
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图像形成部130A具有五联串联型的结构。然而。图像形成部130A不需要限定于五联串联型。
图像形成部130A具有曝光部11、中间转印带18、显影部12、13、14、15、16(下面,有时记述为显影部12~16)、多个一次转印辊17(17A、17B、17C、17D、17E。下面,有时记述为17A~17E)、以及二次转印辊20。
曝光部11向显影部12~16的后述的感光鼓分别照射光,由此形成静电潜像。曝光部11例如具有激光器、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等光源。
曝光部11与后述的图像形成控制部98可以通信地进行连接。曝光部11根据从后述的图像形成控制部98发送的图像信号,对光进行调制。
中间转印带18是像承载体的具体例。中间转印带18例如是环状的带。在中间转印带18的内侧配置有驱动辊19及从动辊21、22。
驱动辊19使中间转印带18沿箭头R的方向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中间转印带18移动的方向来定义上游和下游。
中间转印带18呈平面状被铺设在从动辊21、22之间。从动辊21被配置在驱动辊19的下游侧。从动辊22被配置在驱动辊19的上游侧。在被卷绕于从动辊21的中间转印带18的表面上配置有带清洁器23。带清洁器23将中间转印带18的表面的残留调色剂去除。
例如,从动辊21也可以在远离从动辊22的方向上被施力,以便对中间转印带18赋予张力。例如,基于对中间转印带18赋予张力的目的,也可以将从动辊21的位置固定,并追加省略图示的张紧辊。在这种情况下,张紧辊可以从内侧对驱动辊19和从动辊21之间的中间转印带18施力。
在从动辊21和从动辊22之间的中间转印带18的表面配置有显影部12~16。显影部12、13、14、15、16从上游朝向下游按照该顺序被配置。
显影部12~16分别使用不同性质的调色剂形成可见像。例如,一部分的显影部中可以分别使用颜色不同的调色剂。作为颜色不同的调色剂,可以使用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及黑色(K)各颜色的调色剂。例如,一部分的显影部中可以使用颜色因外部刺激(例如受热)而消失的调色剂。
显影部12~16虽然所使用的调色剂的性质不同,但其结构是相同的。下面,对于显影部的结构,以显影部12的例子为中心进行说明。
显影部12具有感光鼓12b、带电器12c、显影器12a及清洁刮刀12d。各显影部X(其中,X表示13、14、15、16任一方)具有与感光鼓12b、带电器12c、显影器12a及清洁刮刀12d相同的感光鼓Xb、带电器Xc、显影器Xa及清洁刮刀Xd。
感光鼓12b在外周面上具有感光体(感光区域)。感光体例如是有机导光体(OPC)。感光鼓12b通过省略图示的电机按照图示顺时针地旋转。感光鼓12b的旋转线速度与中间转印带18的旋转速度一致。
带电器12c使感光鼓12b的表面均匀带电。在已带电的感光鼓12b的表面被从曝光部11照射光时,形成与图像信号对应的静电潜像。
显影器12a收纳含有调色剂的显影剂。显影器12a根据在感光鼓12b上形成的静电潜像的电位,使调色剂附着在感光鼓12b上。附着在感光鼓12b上的调色剂使静电潜像可见化。
清洁刮刀12d例如是板状的部件。清洁刮刀12d例如由聚氨酯树脂等橡胶构成。清洁刮刀12d将附着在感光鼓12b上的残留调色剂等去除。
一次转印辊17A~17E将各显影部12~16在各感光鼓12b~16b上形成的各可见像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8上。各可见像被重合在中间转印带18上。
二次转印辊20与驱动辊19被对置配置,中间夹着中间转印带18。
从后述的供纸装置140供给的片材P进入中间转印带18和二次转印辊20之间。
二次转印辊20将被重合在中间转印带18上的各可见像一并转印在片材P上。二次转印辊20的转印例如根据二次转印辊20及驱动辊19的电位差来实现。
定影部130B对被转印在片材P上的可见像进行加热及加压,由此在片材P上形成可见像。
排纸部130C将通过定影部130B被定影有可见像的片材P排出。
供纸装置140收纳在打印机部130中形成图像所使用的片材P。
如图1所示,供纸装置140具有供纸盒装置140B、140C和片材输送装置140A。
供纸盒装置140B具有托盘盒140b。托盘盒140b可以由图1所示的贮存状态沿x轴正方向拉出。
如图3所示,在托盘盒140b的内部配置有供纸托盘39A。供纸托盘39A收纳片材束B3。在托盘盒140b被拉出的状态的供纸托盘39A中,片材束B3被水平地放置。
片材束B3是将一种片材P3层叠多张而构成的。例如,片材束B3的纸张尺寸可以是A3。
供纸托盘39A具有托盘底板39c、加压板39a、端板39e及侧板39f。
托盘底板39c将片材束B3支撑为水平状态。
加压板39a支撑被放置在供纸托盘39A上的片材束B3的y轴正方向侧的下端面。加压板39a能够以与x轴平行的转动轴39b为中心进行摆动。加压板39a在托盘盒140b的贮存状态下通过省略图示的施力部件被向z轴正方向施力。在供纸托盘39A中收纳的片材束B3的y轴正方向侧的端部,在托盘盒140b的贮存状态下被加压板39a顶起到可以供纸的位置。
端板39e被竖立设置在托盘底板39c的y轴负方向侧的端部。端板39e限制片材束B3的y轴负方向侧的端部在y轴方向的位置。
侧板39f分别被竖立设置在托盘底板39c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及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在图3中图示了被竖立设置在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的侧板39f。
各侧板39f限制片材束B3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在x轴方向的位置。
在供纸盒装置140B的内部,在y轴正方向侧的托盘盒140b的上方配置有拾取辊35B和供纸辊34B。
拾取辊35B使片材束B3的最上部的片材P3向y轴正方向移动。
供纸辊34B将片材束B3的上部的片材P3中形成最上面的片材P3分离。供纸辊34B将分离出的片材P3送出到托盘盒140b内的输送引导器38a。片材P3在沿着输送引导器38a朝向z轴正方向后被输送到省略图示的输送路径上。
如图1所示,供纸盒装置140C被配置在供纸盒装置140B的下方且与供纸盒装置140B重叠。
供纸盒装置140C具有托盘盒140c。托盘盒140c能够由图1所示的贮存状态沿x轴正方向拉出。在托盘盒140c的内部收纳有一种尺寸的片材的束。托盘盒140c内的片材的尺寸可以与托盘盒140b内的片材的尺寸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供纸盒装置140C的内部,在y轴正方向侧的托盘盒140c的上方,例如配置有与供纸盒装置140B的拾取辊35B及供纸辊34B相同的拾取辊(省略图示)及供纸辊(省略图示)。托盘盒140c内的片材通过拾取辊及供纸辊被输送到省略图示的输送路径上。
片材输送装置140A被配置在打印机部130的下方而且在供纸盒装置140B的上方。
片材输送装置140A具有托盘盒140a。托盘盒140a能够由图1所示的贮存状态沿x轴正方向拉出。
如图3所示,在托盘盒140a的内部可以收纳两种片材束B1、B2。
片材束B1、B2是分别将一种片材P1、P2层叠多张构成的。片材束B1、B2中的片材P1、P2的纸张种类、纸张尺寸及码放张数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
但是,下面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以片材P1、P2的纸张种类彼此不同、而且片材P1、P2的纸张尺寸彼此相同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片材P1、P2的纸张种类例如根据材质、厚度、表面性质等特性的组合来决定。纸张种类影响到供纸性能。特别是片材间的密着性较高或者片材间的摩擦较大至超过供纸装置的分离性能的程度的情况下,容易发生供纸装置的重叠输送。根据纸张种类,片材间的密着性、摩擦也因保管条件等而不同。例如,当吸潮性较高的片材在高湿环境下被保管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重叠输送。
在使用容易发生重叠输送的片材时,建议在将片材束设置于托盘之前进行片材束的整理(搓开)。
所谓“整理片材束”或者“整理”,是指对片材束B施加外力,以便降低片材束中的片材之间的密着力。
在“整理”中,至少需要借助外力使片材束的相互层叠的片材彼此间相对滑动(下面称为“第一种整理”)。另外,在“整理”中,更优选在片材束的供纸方向的端部使相互层叠的片材彼此暂且分离(下面称为“第二种整理”)。
整理往往是通过图像形成装置的使用者的手工作业进行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述的辅助托盘部32中收纳的片材束B1能够通过后述的整理部38被自动整理。
片材束B1的纸张种类是优选进行整理的纸张种类。作为优选进行整理的纸张种类,例如可以举出粗糙的纸或容易带电的纸等。
与此相对,片材束B2的纸张种类是可以不进行整理的纸张种类。作为后述的可以不进行整理的纸张种类,例如可以举出各MFP(Multi-Function Peripherals,多功能外围设备)生产商推荐的纸等。然而,即使是所示例的纸张种类,也更优选进行整理。特别是根据保管条件等,存在即使是所示例的纸张种类也优选进行整理的情况。
片材束B1、B2的纸张尺寸具有可以在托盘盒140a内在沿着y轴的水平方向上相互彼此相邻地配置的尺寸。例如,片材束B1、B2的纸张尺寸可以是A4。在这种情况下,片材束B1、B2被配置成使各片材的长边方向朝向x轴方向的状态。
在托盘盒140a中,在y轴负方向上顺序地设有供纸托盘部31和辅助托盘部32。供纸托盘部31和辅助托盘部32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彼此相邻。
在供纸托盘部31和辅助托盘部32的内部可以收纳片材束B1。在供纸托盘部31和辅助托盘部32的内部可以收纳片材束B2。
供纸托盘部31具有供纸托盘31A、拾取辊35A及供纸辊34A。
供纸托盘31A可以收纳片材束B1、B2中的任一方。下面,在片材束B1、B2中的哪一方都可以的情况下,表述为片材束B。
在托盘盒140a被拉出的状态的供纸托盘31A中,片材束B被放置成水平状态。
供纸托盘31A具有托盘底板31c、加压板31a、侧板31f及端板31e。
托盘底板31c将片材束B支撑为水平状态。在托盘底板31c的y轴负方向侧的端缘形成有倾斜面31d,倾斜面31d随着沿y轴负方向前进而朝向z轴负方向倾斜。
加压板31a支撑被放置在供纸托盘31A的片材束B的y轴正方向侧的下端面。加压板31a能够以与x轴平行的转动轴31b为中心进行摆动。加压板31a在托盘盒140a的贮存状态下通过省略图示的施力部件被向z轴正方向施力。在供纸托盘31A中收纳的片材束B的y轴正方向侧的端部,在托盘盒140a的贮存状态下被加压板31a顶起到可以供纸的位置。
如图4所示,在加压板31a的y轴正方向侧的端部的表面上x轴方向的中央部,设有使与片材束B的最下面的摩擦力增大的供纸垫31g。
如图4所示,侧板31f分别被竖立设置在托盘底板39c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及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x轴方向的各侧板31f的间隔与片材束B的x轴方向的纸张宽度相同。各侧板31f限制片材束B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在x轴方向的位置。
端板31e在各侧板31f的y轴负方向侧的端部的附近分别设有各一个。各端板31e被设置成各端板31e可以在从各自附近的侧板31f的外侧到被各侧板31f夹持而成的内侧的空间中进退。各端板31e被配置在与zx平面平行的同一平面上。
在图4中,各端板31e的进入时的位置用实线描画,退避时的位置用双点划线描画。在各端板31e的进入方向的前端部31h之间形成有供纸托盘31A的y轴负方向侧的开口部31i(第二开口部)。各端板31e进入时的x轴方向的开口部31i的开口宽度比片材束B的长边方向宽度小。在各端板31e退避时,开口部31i形成于各侧板31f的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端部之间。各端板31e退避时的开口部31i的开口宽度是长边方向宽度朝向x轴方向的片材束B可以在y轴方向通过的宽度。
各端板31e与端板驱动部51连接。
端板驱动部51根据来自后述的供纸/输送控制部97的控制信号,使各端板31e进退。
如图3所示,在供纸托盘部31的内部,在y轴正方向侧的托盘盒140a的上方配置有拾取辊35A和供纸辊34A。
拾取辊35A使片材束B的最上部的片材向y轴正方向移动。
供纸辊34A被配置成使得在通过拾取辊35A而移动的片材束B的x轴方向的中央部被施加输送力及分离力。供纸辊34A将片材束B的上部的片材中形成最上面的片材分离。供纸辊34A将分离出的片材送出到托盘盒140b内的输送引导器33a。片材在沿着输送引导器33a朝向z轴正方向后被输送到省略图示的输送路径上。
拾取辊35A及供纸辊34A分别可以使用与供纸盒装置140B的拾取辊35B及供纸辊34B相同的结构。
在托盘底板31c的下方(z轴负方向)配置有已空传感器40(第二传感器)。已空传感器40检测供纸托盘部31是否是空的。在已空传感器40的上方(z轴正方向)的托盘底板31c形成有检测用开口部31j(参照图4)。
只要可以检测在托盘底板31c上是否放置有片材束B,则已空传感器40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作为已空传感器40,可以使用具有在检测用开口部31j进退的检测杆(省略图示)和检测检测杆的动作的光学传感器的机械式传感器。例如,作为已空传感器40,可以使用通过检测用开口部31j光学地检测有无片材束B的光学传感器。
在托盘底板31c的上方配置有位置传感器41。位置传感器41检测辅助托盘部32中的后述的移动托盘32B是否位于供纸托盘部31中的后述的进入位置。
只要可以检测后述的移动托盘32B的位置,则位置传感器41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作为位置传感器41,可以使用光学传感器等。
只要可以检测后述的移动托盘32B的位置,则位置传感器41的配置位置没有特别限定。
如图3所示,辅助托盘部32具有收纳托盘32A。
收纳托盘32A可以收纳片材束B1、B2中的任一方。在收纳托盘32A中,片材束B被放置成水平状态。
收纳托盘32A具有移动托盘32B、滑动器32d及侧板32f。
移动托盘32B具有片材承载板32a和推压板32c(推压部件)。
片材承载板32a将片材束B1支撑成水平状态。片材承载板32a的下表面(z轴负方向侧的表面)被配置成与托盘底板31c的z轴正方向侧的表面中的最上部大致相同的高度。片材承载板32a以在y轴方向上可以移动的方式被支撑在省略图示的支撑基板上。片材承载板32a的移动范围是从图3所示的辅助托盘部32内的原始位置到与托盘底板31c及加压板31a重合的供纸托盘部31内的进入位置之间。
如图4所示,片材承载板32a的俯视观察的外形呈大致矩形状。但是,在片材承载板32a的y轴正方向侧的端缘部中的x轴方向上的两个角部处分别形成有倾斜边缘部32g。
各倾斜边缘部32g呈相对于与x轴平行的轴线倾斜约45°的C倒圆形状。
在片材承载板32a中除倾斜边缘部32g以外的x轴方向的宽度,比片材束B的长边方向宽度稍小。在片材承载板32a中除倾斜边缘部32g以外的y轴方向的宽度,比片材束B的短边方向宽度大。
被放置在片材承载板32a上的片材束B的y轴正方向侧的端部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从各倾斜边缘部32g突出。
在片材承载板32a中靠近y轴正方向的x轴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32b。贯通孔32b在片材承载板32a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片材承载板32a。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在片材承载板32a中贯通孔32b的y轴方向上的位置比倾斜边缘部32g靠近y轴负方向。
贯通孔32b的形状及尺寸是后述的第一离合部件36A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沿z轴方向进退的尺寸。
片材承载板32a中的放置片材束B的区域形成有检测用开口部32h。检测用开口部32h是为了后述的已空传感器42进行检测用而设置的。检测用开口部32h的形成位置只要是在片材承载板32a的原始位置中的后述的已空传感器42可以进行检测动作的位置,则没有特别限定。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检测用开口部32h被形成于片材承载板32a中的靠近y轴负方向以及x轴负方向的位置。
片材承载板32a在上表面(z轴正方向侧的表面)中形成为与片材束B的片材的滑动性良好的材质及形状。片材承载板32a在下表面中形成为与托盘底板31c及加压板31a的表面的滑动性良好的材质及形状。
例如可以是,在片材承载板32a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省略图示的珠(滚珠肋)。例如可以是,在片材承载板32a的进入位置中的与供纸垫31g重合的片材承载板32a的部位处形成有与供纸垫31g不接触的省略图示的释放部、切口部。
如图3所示,推压板32c被竖立设置在片材承载板32a的y轴负方向侧的端部。推压板32c限制收纳托盘32A上的片材束B的y轴负方向侧的端部在y轴方向的位置。在片材承载板32a移动时,推压板32c与片材承载板32a一体地移动。
推压板32c被设置成可以与片材束B的y轴负方向侧的端面E1(第一端部)的一部分或者整体抵接。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推压板32c被设置成可以在x轴方向的中间部分与片材束B的端面的一部分抵接。关于x轴方向的推压板32c和片材束B的抵接宽度,只要是不会因由推压板32c作用于片材束B的按压力而在片材束B的端面E1产生压痕、伤痕等的程度,则没有特别限定。
滑动器32d是将使移动托盘32B向y轴方向移动的外力传递给移动托盘32B的部件。滑动器32d被设置成可以沿着省略图示的引导部件在y轴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
滑动器32d的配置位置只要可以向移动托盘32B传递外力,则没有特别限定。在图3和图4所示的例子中,滑动器32d被固定在推压板32c的下方的片材承载板32a的下表面上。滑动器32d的x轴方向上的位置是在片材承载板32a的x轴方向的中央。
如图4所示,滑动器32d与滑动器驱动部52连接。
滑动器驱动部52根据来自后述的供纸/输送控制部97的控制信号使滑动器32d移动。
例如,作为滑动器驱动部52的结构例,可以举出具有驱动线缆和对驱动线缆进行驱动的驱动电机的线缆驱动机构。例如,作为滑动器驱动部52的结构例,可以举出具有驱动带和对驱动带进行驱动的驱动电机的带驱动机构。
由移动托盘32B及滑动器驱动部52构成使片材束B从辅助托盘部32移动到供纸托盘部31的片材束移动部。
如图4所示,侧板32f分别被设置在原始位置中夹持片材承载板32a的两个位置。各侧板32f被固定于托盘盒140a或者固定于在托盘盒140a上被固定的省略图示的固定部件。
x轴方向上的各侧板32f的间隔与片材束B的x轴方向上的纸张宽度相同。各侧板32f限制在原始位置中的片材承载板32a上承载的片材束B的x轴方向上的两端部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
x轴正方向侧的侧板32f与供纸托盘部31中的x轴正方向侧的侧板31f整齐地排列在同一平面上。x轴负方向侧的侧板32f与供纸托盘部31中的x轴负方向侧的侧板31f整齐地排列在同一平面上。
在各侧板31f中的y轴正方向侧的端部之间形成有收纳托盘32A中的y轴正方向侧的开口部32i(第一开口部)。开口部32i的开口宽度是在片材承载板32a上承载的片材束B可以沿y轴方向通过的宽度。
如图3所示,在辅助托盘部32中,在原始位置中的片材承载板32a的下方配置有已空传感器42(第一传感器)。在片材承载板32a位于原始位置的情况下,已空传感器42检测辅助托盘部32是否是空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已空传感器42通过位于原始位置的片材承载板32a的检测用开口部32h(参照图4)检测有无片材束B。
只要可以检测在片材承载板32a上是否放置有片材束B,则已空传感器42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作为已空传感器42,可以使用与作为适合于已空传感器40的例子而示例的结构相同的结构。
在原始位置的片材承载板32a的上方配置有位置传感器43。位置传感器43检测移动托盘32B是否位于辅助托盘部32中的原始位置。
只要可以检测移动托盘32B的位置,则位置传感器43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作为位置传感器43,可以使用光学传感器等。
只要可以检测移动托盘32B的位置,则位置传感器43的配置位置没有特别限定。
如图3所示,托盘盒140a还具有整理部38。整理部38是整理辅助托盘部32中收纳的片材束B的装置部分。
本实施方式中的整理部38具有第一离合部件36A(位置限制部)、第二离合部件36B(位置限制部)及按压部件37(旋转辊)。
第一离合部件36A被配置在原始位置中的移动托盘32B的片材承载板32a的下方。
如图4所示,第一离合部件36A具有离合部36a和臂36b。
离合部36a在俯视观察时位于贯通孔32b的内侧的范围。离合部36a被设置成可以从下方相对于贯通孔32b而进退。
如图3所示,在离合部36a进入最深的情况下(第一抵接位置,参照双点划线),离合部36a与片材束B的下表面S1(第一表面)抵接。在离合部36a退避最远的情况下(第一退避位置,参照实线),离合部36a远离片材束B。另外,在臂36b退避最远的情况下,即使是移动托盘32B沿y轴方向移动时,也不与移动托盘32B产生干涉。
离合部36a的形状只要可以通过与片材束B的下表面S1抵接来限制抵接部分中的片材束B的z轴负方向上的位置,则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离合部36a是沿x轴方向延伸的圆柱。
作为离合部36a的材质,例如可以使用树脂、橡胶、金属等。
如图4所示,臂36b以离合部36a在z轴方向上可移动的方式支撑离合部36a。在本实施方式中,臂36b与离合部36a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连接。臂36b沿x轴负方向延伸。
臂36b与臂驱动部53连接。
臂驱动部53根据来自后述的供纸/输送控制部97的控制信号,使臂36b沿z轴方向移动。
从第一退避位置到第一抵接位置的距离是一定的。臂驱动部53可以在第一退避位置和第一抵接位置之间对第一离合部件36A进行往复驱动。
如图3所示,第二离合部件36B被配置在原始位置中的移动托盘32B的上方。第二离合部件36B具有由与第一离合部件36A中的离合部36a及臂36b相同的部件构成的离合部36a及臂36b。
但是,第二离合部件36B的离合部36a被配置于在移动托盘32B的上方与第一离合部件36A的离合部36a对置的位置。
第二离合部件36B的离合部36a被设置成可以从移动托盘32B的上方朝向收纳托盘32A内的片材B的上表面S2(第二表面)进退。第二离合部件36B的离合部36a根据收纳托盘32A内的片材B的码放张数进入到与上表面S2抵接的位置(第二抵接位置)(参照双点划线)。在第二离合部件36B的离合部36a开始退避时,第二离合部件36B的离合部36a从片材束B离开。另外,在第二离合部件36B的离合部36a退避最大的情况下(第二抵接位置,参照实线),即使是移动托盘32B沿y轴方向移动时,第二离合部件36B的离合部36a也不与移动托盘32B产生干涉。
第二离合部件36B的臂36b以第二离合部件36B的离合部36a可以沿z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第二离合部件36B的离合部36a。第二离合部件36B的臂36b的移动范围是可以使第二离合部件36B的离合部36a在上述的移动范围中移动的范围。第二离合部件36B的臂36b与第一离合部件36A的臂36b同样地与省略图示的臂驱动部53连接。
臂驱动部53根据来自后述的供纸/输送控制部97的控制信号,使第二离合部件36B的臂36b也沿z轴方向移动。
但是,从第二退避位置到第二抵接位置的距离根据片材束B的承载量而不同。关于第二离合部件36B的驱动构成为,即使是第二抵接位置变化的情况下,臂驱动部53也可以在第二退避位置和第二抵接位置之间对第二离合部件36B进行往复驱动。
例如可以是,臂驱动部53具有检测与上表面S2的接触的接触检测传感器或者检测上表面S1的高度的高度传感器。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接触检测传感器或者高度传感器的检测输出,在离合部36a与上表面S2接触的位置,驱动被停止。
例如可以是,臂驱动部53具有限制器,在离合部36a与上表面S2抵接时,限制器停止驱动力向z轴负方向的传递。
如图4所示,按压部件37具有旋转轴37b和辊37a。
旋转轴37b被配置成与x轴平行。旋转轴37b具有超过片材束B的长边方向宽度的长度。旋转轴37b被配置在俯视观察时片材束B的端面E1相反侧的端面E2与供纸托盘部31之间。
旋转轴37b中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通过适当的传递机构与后述的按压部件驱动部54连接。
旋转轴37b从按压部件驱动部54接受驱动力,由此可以沿旋转轴37b的z轴方向往复移动,而且可以围绕旋转轴37b的中心轴线进行旋转。
辊37a在旋转轴37b的长度方向上分离开的两个部位中与旋转轴37b固定。各辊37a被配置于在俯视观察时在y轴方向上分别与原始位置中的辅助托盘部32的倾斜边缘部32g对置的位置。
各辊37a的外形是与旋转轴37b同轴的圆柱状。各辊37a的外径比旋转轴37b的中心轴线与在原始位置的移动托盘32B上放置的片材束B的端面E2之间的距离大。
各辊37a的材质只要是在与片材束B接触时对包括片材束B的端面E2的第二端部不产生压痕、伤痕等的材质,则没有特别限定。各辊37a的材质更优选是与端面E2的摩擦较大的材质。
例如,作为各辊37a的材质,更优选至少表面由树脂、弹性体等形成。
各辊37a的表面可以形成为粗糙面、凹凸面等,以便进一步增大与片材束B的摩擦。作为凹凸面的例子,例如可以举出从圆筒面突出有部分球面状、针状、凸缘状等多个突起的形状。作为凹凸面的例子,例如可以举出分布有从圆筒面凹陷成部分球面状的多个凹痕的形状。
作为凹凸面的例子,例如可以举出在圆筒面上形成有沿周向延伸、并在轴向上分离的多个突条的形状。作为凹凸面的例子,例如可以举出在圆筒面上形成有沿轴向延伸、并在周向上分离的多个突条的形状。在形成有多个突条的凹凸面中,突条的截面形状例如可以是矩形、三角形、U字形等。
按压部件驱动部54使旋转轴37b沿z轴方向进行升降,由此使按压部件37沿z轴方向进行升降。按压部件37的升降范围是即使移动托盘32B沿y轴方向移动时,按压部件37也不与移动托盘32B产生干涉的两个位置(参照图3中的实线及双点划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比移动托盘32B靠下方的按压部件37的最下降位置是按压部件37的第一待机位置(参照图3中的实线)。按压部件驱动部54能够使按压部件37往复于按压部件37的第一待机位置与比移动托盘32B靠上方的第二待机位置(参照图3中的双点划线)之间。
另外,按压部件驱动部54通过在上述的往复时使旋转轴37b沿围绕旋转轴37b的中心轴线的两个方向旋转,使按压部件37可以正转及反转地进行旋转。
下面,将沿x轴负方向观察旋转轴37b时顺时针方向的旋转称为旋转轴37b的正转(参照图3中的实线箭头)。将沿x轴负方向观察旋转轴37b时逆时针方向的旋转称为旋转轴37b的反转(参照图3中的双点划线箭头)。
下面,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系统的结构例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结构例的框图。
如图5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控制部91。
控制部91具有系统控制部92、只读存储器(ROM)93、随机存取存储器(RAM)94、接口(I/F)95、输入输出控制部96、供纸/输送控制部97、图像形成控制部98和定影控制部99。
系统控制部92对图像形成装置100整体进行控制。系统控制部92通过执行在后述的ROM 93或者RAM 94存储的程序,实现用于图像形成的处理功能。作为系统控制部92的装置结构,例如也可以使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等处理器。
ROM 93存储用于掌控图像形成处理的基本动作的控制程序及控制数据等。
RAM 94是控制部91中的工作存储器。例如,ROM 93的控制程序或者控制数据根据需要被安装在RAM 94中。另外,RAM 94临时存储从输入输出控制部96发送的图像数据或者从系统控制部92发送的数据。
I/F 95进行和与打印机部130连接的连接设备的通信。例如,扫描仪部120可以通信地连接I/F 95。另外,外部设备可以与I/F 95连接。作为外部设备的例子,可以举出用户终端、传真装置等。
输入输出控制部96控制包括显示器110a及控制面板110b的操作部110。输入输出控制部96将从显示器110a及控制面板110b接收到的操作输入发送给系统控制部92。
供纸/输送控制部97控制打印机部130及供纸装置140所包含的驱动系统。例如,在驱动系统中包含包括驱动电机、电磁线圈等供给驱动力的驱动源、离合器等驱动传递部等的多个驱动部97a。作为驱动部97a的例子,可以举出驱动打印机部130所包含的搓纸辊、供纸装置140所包含的拾取辊、供纸辊等的驱动电机。作为驱动部97a,可以举出片材输送装置140A所包含的上述的端板驱动部51、滑动器驱动部52、臂驱动部53、按压部件驱动部54等。
供纸/输送控制部97与多个驱动部97a可以通信地进行连接。
供纸/输送控制部97与多个传感器97b电连接。
作为传感器97b的例子,可以举出打印机部130及供纸装置140所包含的多个片材检测传感器。各片材检测传感器检测传感器的配置位置处有无片材。
作为传感器97b的例子,可以举出片材输送装置140A所包含的上述的已空传感器40、42、位置传感器41、43。
各传感器97b的检测输出被从供纸/输送控制部97发送给系统控制部92。
供纸/输送控制部97根据来自系统控制部92的控制信号及各传感器97b的检测输出,控制驱动部97a。
图像形成控制部98根据来自系统控制部92的控制信号分别控制感光鼓12b、13b、14b、15b、16b、带电器12c、13c、14c、15c、16c、曝光部11、显影器12a、13a、14a、15a、16a、一次转印辊17、二次转印辊20。
定影控制部99根据来自系统控制部92的控制信号控制定影部130B的加热动作。
关于控制部91进行的控制的详细情况,将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动作一起进行说明。
下面,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动作,以片材输送装置140A的动作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6和图7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图8至图10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动作的截面的示意图。图11和图12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动作的俯视观察的示意图。
在通过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在开始打印之前选择图像形成对象的片材。例如,操作者能够通过操作部110选择包括图像形成对象的片材的供纸装置(包括片材输送装置140A)(手动选择)。例如可以是,在从扫描仪部120或者外部设备通过I/F 95向系统控制部92输入了图像尺寸、变倍信息等的情况下,根据所输入的信息,系统控制部92选择片材(自动选择)。
供纸/输送控制部97具有分别执行手动整理模式、自动整理模式及整理停止模式的程序,作为片材输送装置140A中的整理部38的控制程序。与手动整理模式、自动整理模式及整理停止模式对应的控制程序的切换是按照通过操作部110或者I/F 95的操作输入来进行的。
在手动整理模式时,供纸/输送控制部97在从操作部110输入了整理指令的情况下,使整理部38执行整理动作。
在自动整理模式时,当在片材输送装置140A的辅助托盘部32收纳有片材束B、并且产生了使片材束B移动到供纸托盘部31的需要的情况下,供纸/输送控制部97使整理部38执行整理动作。产生使片材束B从辅助托盘部32移动到供纸托盘部31的需要的情况,是指供纸托盘部31已空、并且从供纸托盘部31进行供纸的控制信号被发送至供纸/输送控制部97的情况。
在整理停止模式时,供纸/输送控制部97不使整理部38执行整理动作。整理停止模式是在片材输送装置140A仅收纳片材束B2的情况下特别有用的控制模式。在整理停止模式时,可以防止不需要整理的片材束B被整理。
在手动整理模式时,如果在辅助托盘部32收纳有片材束B,则使整理部38执行整理动作。不论供纸托盘部31是否是空的。在手动整理模式时,也不需要选择来自片材输送装置140A的供纸。
与此相对,在自动整理模式时,需要按照手动选择或者自动选择,选择来自片材输送装置140A的供纸。
也可以是,在自动整理模式时,供纸/输送控制部97不使整理部38执行整理动作,一直到供纸托盘部31成为空的。
如果对自动整理模式的动作进行说明,则手动整理模式容易被理解。因此,下面对选择了自动整理模式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自动整理模式时,在从系统控制部92向供纸/输送控制部97输入用于从片材输送装置140A供给图像形成对象的片材的控制信号时,图6所示的ACT1~ACT9按照图6的流程被执行。
在ACT1的开始前,如图8所示,移动托盘32B位于原始位置。第一离合部件36A及第二离合部件36B分别位于第一退避位置及第二退避位置。按压部件37位于第一待机位置。如图4中的实线所示,各端板31e位于进入位置。
在ACT1中,判定供纸托盘部31是否是空的。具体地,供纸/输送控制部97根据已空传感器40的检测输出,判定供纸托盘部31是否是空的。
在已空传感器40的检测输出表示在托盘底板31c上没有片材的情况下(ACT1:是),执行ACT2。
在已空传感器40的检测输出表示在托盘底板31c上有片材的情况下(ACT1:否),执行ACT8。
在ACT2中,判定辅助托盘部32是否是空的。具体地,供纸/输送控制部97根据已空传感器42的检测输出,判定辅助托盘部32是否是空的。
在已空传感器42的检测输出表示在移动托盘32B上没有片材的情况下(ACT2:是),执行ACT9。
在已空传感器42的检测输出表示在移动托盘32B上有片材的情况下(ACT2:否),执行ACT3。
在ACT9中,进行片材输送装置140A的已空显示。具体地,供纸/输送控制部97向系统控制部92通知片材输送装置140A是空的。系统控制部92使显示器110a执行表示片材输送装置140A为空的显示(已空显示)。在通过外部设备进行供纸选择的情况下,系统控制部92与表示片材输送装置140A为空的显示(已空显示)一起,还通过I/F 95向外部设备通知片材输送装置140A是空的。
系统控制部92停止从片材输送装置140A进行供纸的供纸控制。
至此,ACT9结束。在ACT9结束时,片材输送装置140A的供纸控制结束。
在进行了已空显示的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使用者根据需要在片材输送装置140A中设置片材束B。使用者将托盘盒140a拉出,在片材输送装置140A中设置片材束B。但是,在片材束B是片材束B1的情况下,使用者设置于辅助托盘部32,以便以自动整理模式进行整理。在片材束B是并不是必须要整理的片材束B2的情况下,使用者可以将片材束B2设置于供纸托盘部31。
在片材输送装置140A被选择的状态下,在片材束B的设置结束时,图6所示的供纸控制从ACT1开始。
使用者将从片材输送装置140A进行供纸的选择解除,例如可以选择来自片材输送装置140B、140C等的供纸。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其它供纸装置的供纸控制的控制程序被执行,因而不进行整理。
在ACT3中,通过整理部38进行整理。下面,按照图8至图10所示,以移动托盘32B放置有片材束B1的例子进行说明。
在ACT3中,图7所示的ACT11~ACT15按照图7的流程被执行。
在ACT11中,第二离合部件36B与片材束B1抵接。具体地,供纸/输送控制部97向臂驱动部53发送控制信号,使第二离合部件36B下降,一直到第二离合部件36B移动到第二抵接位置为止。第二离合部件36B的离合部36a与片材束B1的上表面S2抵接。片材束B1在移动托盘32B的移动方向(y轴方向)的中间部、在片材P1的层叠方向(z轴方向)被限制位置。
至此,ACT11结束。
在ACT11之后,执行ACT12。在ACT12中,按压部件37在进行正转的同时从第一待机位置移动到第二待机位置。具体地,供纸/输送控制部97向按压部件驱动部54发送控制信号,使按压部件37进行正转(图示顺时针方向)。在此状态下,供纸/输送控制部97向按压部件驱动部54发送控制信号使按压部件37上升,一直到按压部件37从第一待机位置(参照图9中的按压部件37’)移动到第二待机位置(参照图9中的按压部件37”)为止。
按压部件37的各辊37a在上升的过程中首先与片材束B1的端面E2附近的下表面S1抵接。各辊37a进行正转。各辊37a在片材束B1的端面E2上摩擦着上升。
片材束B1的端面E2附近的端部(第二端部)借助作用于与各辊37a接触的x轴方向上的两端部的摩擦力,以第二离合部件36B的抵接部为中心向z轴正方向弯折。因此,在片材束B1的第二端部,片材束B1产生剪切变形。第二端部处的各片材P1在与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产生相对滑动。在产生相对滑动时,所层叠的片材P1彼此间的密着力比滑动前降低。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按压部件37进行上述的“第一种整理”。
另外,片材束B1的第二端部借助作用于与各辊37a接触的x轴方向上的两端部的摩擦力,沿z轴正方向被掀起。即,来自各辊37a的切线力将各片材P1弹起来。各片材P1借助自重而下降,再次与各辊37a碰撞。另外,当各片材P1的端部在各辊37a的下方脱离时,各片材P1借助自重继续落下到下方。特别是在下表面S1附近的各片材P1中从倾斜边缘部32g突出的部位,各片材P1借助惯性一直落下到片材承载板32a的下方。
这样,空气进入到端面E2附近的各片材P1之间,在片材P1之间形成间隙。通过各片材P1剥离、空气进入,片材束B1的第二端部暂时分离。即使是暂且剥离的各片材P1再次重合时,与剥离前相比,片材间的密着力也格外降低。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按压部件37还进行上述的“第二种整理”。
在按压部件37移动到第二待机位置时,ACT12结束。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按压部件37的各辊37a的移动来进行整理,因而能够在片材束B1的第二端部特别强力地整理x轴方向上的两端部。
供纸辊34A与片材束B的x轴方向上的中央部抵接并进行分离供纸。因此,即使是多张片材P1到达供纸辊34A时,关于各片材P1的x轴方向上的中央部,也容易借助供纸辊34A的分离力的作用而被分离。但是,供纸辊34A的分离作用不能直接波及到各片材P1的x轴方向上的两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纸辊34A的分离作用不易波及到的各片材P1的x轴方向上的两端部被强力整理,从这一点讲能够可靠地防止重叠输送。
在ACT12之后,执行ACT13。在ACT13中,第二离合部件36B移动到第二退避位置,第一离合部件36A与片材束B1抵接。具体地,供纸/输送控制部97向臂驱动部53发送控制信号,按照图10所示使第二离合部件36B上升到第二退避位置。另外,供纸/输送控制部97向臂驱动部53发送控制信号使第一离合部件36A上升,一直到第一离合部件36A移动到第一抵接位置为止。第一离合部件36A的离合部36a与片材束B1的下表面S1抵接。片材束B1在移动托盘32B的移动方向的中间部,在片材P1的层叠方向上被限制位置。
至此,ACT13结束。
在ACT13之后,执行ACT14。在ACT14中,按压部件37在进行反转的同时从第二待机位置移动到第一待机位置。具体地,供纸/输送控制部97向按压部件驱动部54发送控制信号,使按压部件37进行反转(图示逆时针方向)。在此状态下,供纸/输送控制部97向按压部件驱动部54发送控制信号使按压部件37下降,一直到按压部件37从第二待机位置(参照图10中的按压部件37”)移动到第一待机位置(参照图10中的按压部件37”’)为止。
按压部件37的各辊37a在下降的过程中首先与片材束B1的端面E2附近的上表面S2抵接。各辊37a进行反转。各辊37a在片材束B1的端面E2上摩擦着下降。
在ACT14中,与ACT12同样地,片材束B1的第二端部通过按压部件37被进行上述的“第一种整理”及“第二种整理”。但是,在ACT14中,各辊37a的移动方向及片材P1的移动方向与ACT12中的各辊37a的移动方向及片材P1的移动方向相反。在ACT14中,在片材束B1的第二端部,主要以倾斜边缘部32g为中心,从倾斜边缘部32g突出的部分被向x轴负方向侧弯折。
在ACT14中,来自各辊37a的切线力与作用于片材束B1的重力的方向一致,因而比ACT12时更强的外力作用于片材束B1。
在按压部件37移动到第一待机位置时,ACT14结束。
在ACT14之后,执行ACT15。在ACT15中,第一离合部件36A移动到第一退避位置。具体地,供纸/输送控制部97向臂驱动部53发送控制信号,使第一离合部件36A下降到第一退避位置。
至此,ACT15结束。
在ACT15结束时,如图8所示,第一离合部件36A、第二离合部件36B及按压部件37分别被配置在第一退避位置、第二退避位置及第一待机位置。
通过执行ACT11~ACT15,图6中的ACT3结束。
如图6所示,在ACT3之后,执行ACT4。在ACT4中,如图11所示,供纸托盘部31的各端板31e退避。具体地,供纸/输送控制部97向端板驱动部51(参照图4)发送控制信号,使进入状态的各端板31e退避。
开口部31i被扩宽成片材束B1可以沿y轴方向通过的宽度。
至此,ACT4结束。
在ACT4之后,执行ACT5。在ACT5中,移动托盘32B移动到进入位置。具体地,供纸/输送控制部97向滑动器驱动部52(参照图4)发送控制信号,使移动托盘32B的滑动器32d向y轴正方向移动。移动托盘32B与滑动器32d一起向y轴正方向移动。此时,移动托盘32B上的片材束B1被与端面E1抵接的推压板32c向y轴正方向按压。
片材束B1与移动托盘32B一起向y轴正方向移动。片材束B1在各侧板32f之间的开口部32i中通过并进入供纸托盘31A的开口部31i。从各倾斜边缘部32g突出的片材束B1的第二端部因自重而向下方挠曲。但是,因为片材束B1的第二端部承载至托盘底板31c的倾斜面31d的上表面,因而沿着倾斜面31d被托起。片材束B1的第二端部不被托盘底板31c阻碍而承载到托盘底板31c上。
另一方面,移动托盘32B与第一离合部件36A、第二离合部件36B及按压部件37中的哪一方都不接触地进行移动。另外,移动托盘32B在开口部32i、31i中通过并移动到托盘底板31c及加压板31a上。
如图11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在移动托盘32B到达进入位置时,位置传感器41(参照图3)检测出移动托盘32B的到达。位置传感器41向供纸/输送控制部97发送检测信号。供纸/输送控制部97在从位置传感器41接收到检测信号时,向滑动器驱动部52发送控制信号,使滑动器32d停止。
至此,ACT5结束。
在ACT5之后,执行ACT6。在ACT6中,供纸托盘部31的端板31e进入。具体地,供纸/输送控制部97向端板驱动部51(参照图4)发送控制信号,按照图12所示使退避状态的各端板31e进入。
开口部31i被缩窄成片材束B1不能沿y轴方向通过的宽度。各端板31e从y轴负方向侧与片材束B1的端面E1抵接。
至此,ACT6结束。
在ACT6之后,执行ACT7。在ACT7中,移动托盘32B移动到原始位置。具体地,供纸/输送控制部97向滑动器驱动部52(参照图4)发送控制信号,使移动托盘32B的滑动器32d向y轴负方向移动。如图12的双点划线所示,移动托盘32B与滑动器32d一起向y轴负方向移动。此时,移动托盘32B上的片材束B1被与端面E1抵接的端板31e从y轴负方向侧进行支撑。片材束B1的移动被各端板31e阻止。片材承载板32a在相对于片材束B1的下表面滑动的同时向y轴负方向移动。
在移动托盘32B从供纸托盘部31退避时,片材束B1落下到供纸托盘31A的托盘底板31c及加压板31a上。片材束B1被收纳于供纸托盘31A。
已空传感器40检测出供纸托盘31A不是空的。已空传感器40向供纸/输送控制部97发送检测信号。
在移动托盘32B到达原始位置时,位置传感器43(参照图3)检测出移动托盘32B的到达。位置传感器43向供纸/输送控制部97发送检测信号。供纸/输送控制部97在从位置传感器43接收到检测信号时,向滑动器驱动部52发送控制信号,使滑动器32d停止。
至此,ACT7结束。
在ACT7或者ACT1为否之后,执行ACT8。在ACT8中,通知供纸托盘部31的供纸准备完成。具体地,供纸/输送控制部97在从已空传感器40接收到表示供纸托盘31A不是空的检测信号时,向系统控制部92发送供纸准备完成信号。
系统控制部92在接收到供纸准备完成信号时,许可从片材输送装置140A进行供纸。
至此,有关自动整理模式时的片材输送装置140A的供纸选择控制结束。
下面,对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片材输送装置140A的片材P上形成图像的动作进行简单说明。
在从片材输送装置140A进行供纸被许可时,根据打印开始信号,开始从片材输送装置140A进行供纸并且针对被供给的片材进行图像形成。打印开始信号通过来自操作部110的操作输入、来自扫描仪部120的信号输入以及来自外部设备的信号输入中的任一个而被发送给系统控制部92。
系统控制部92在接收到打印开始信号时,向供纸/输送控制部97询问从片材输送装置140A进行供纸是否被许可。
在供纸不被许可的情况下,系统控制部92等待供纸被许可或者供纸选择被变更。
在供纸被许可的情况下,系统控制部92使供纸/输送控制部97及图像形成控制部98的控制动作开始。
图像形成部130A按照控制部91中的图像形成控制部98的控制进行动作。
例如,图像形成部130A按照以下所述进行动作。图像形成部130A的曝光部11根据成为图像形成的对象的图像信息在感光鼓12b~16b上形成静电潜像。图像形成部130A的显影器12a~16a使显影剂附着在静电潜像上,由此形成可见像。图像形成部130A的一次转印辊17将所形成的可见像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8上。
供纸/输送控制部97并行地进行如下控制。
供纸/输送控制部97通过驱动拾取辊35A及供纸辊34A,将位于片材束B1的上表面S2的片材P1输送到省略图示的输送路径上。此时,片材束B1被预先整理,因而片材间的密着力降低。与片材束B1未被整理的情况相比,供纸辊34A容易将最上面的片材P1从其下方的片材P1分离。其结果是,防止片材P1的重叠发送。
被输送到输送路径上的片材P1通过图像形成部130A内的搓纸辊,前端的位置被对齐。
系统控制部92使搓纸辊的驱动开始,使得在可见像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位置时,片材P1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位置。
图像形成部130A的二次转印辊20将在中间转印带18上形成的可见像转印在到达二次转印位置的片材P1上。供纸/输送控制部97将被转印有可见像的片材P1输送到定影部130B。根据定影控制部99的控制,定影部130B对片材P1进行加热及加压。定影部130B将片材P1输送到排纸部130C。根据供纸/输送控制部97的控制,排纸部130C将片材P1排出到排纸盘上。这样,在片材P1上的图像形成完成。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选择了自动整理模式的情况下,在选择了从片材输送装置140A进行供纸时,在供纸托盘部31是空的情况下,辅助托盘部32中收纳的片材束B被自动整理。片材束B在被整理后被移动到供纸托盘部31。由于片材束B被整理,因此可以不重叠输送地被输送到打印机部130内的输送路径上。
这样,在自动整理模式下,辅助托盘部32收纳的片材束B在被供纸前一定被整理。因此,通过将需要整理的片材束B1设置在辅助托盘部32,节省手动地整理片材束B的功夫。
下面,对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选择了手动整理模式时的动作进行简单说明。
在从操作部110输入了整理指令的情况下,进行基于图6中删除了ACT1、ACT4~ACT8之后的流程的动作。
在手动整理模式被选择的情况下,在片材输送装置140A被选择进行供纸的情况下,进行基于图6中删除了ACT3之后的流程的动作。
在手动整理模式中,例如使用者在将片材束B1设置在辅助托盘部32后,输入整理指令以执行整理,由此可以防止重叠输送。
另外,使用者能够在片材束B1位于辅助托盘部32的期间,根据需要执行数次整理。因此,即使是片材束B1被长时间地收纳于辅助托盘部32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以适当的间隔执行整理,保持片材间的密着力较低的状态。
使用者也可以将通过片材输送装置140A被整理的片材束B1重新设置在其它供纸装置中。
在以上的说明中,在假设择一地选择自动整理模式及手动整理模式的情况下进行了说明。但是,例如也可以设定为可以在自动整理模式中插入手动整理模式的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选择了自动整理模式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不进行自动整理模式的整理以及片材束B的移动的可插入期间切换为手动整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在可插入期间,就能够随时执行整理。例如,在自动整理模式中,如果供纸托盘部31不是空的,则不进行整理,然而通过使用者输入整理指令,则能够执行整理。在手动整理模式的动作结束时,恢复为自动整理模式。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及片材输送装置140A,能够通过整理部38整理供纸开始前的片材束,因而能够抑制从片材输送装置140A进行供纸时的重叠输送发生。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例的截面的示意图。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例的俯视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00具有供纸装置240,替代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供纸装置140。
供纸装置240具有本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240A,替代第一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140的片材输送装置140A。
下面,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片材输送装置240A具有辅助托盘部62、收纳托盘62A、移动托盘62B,替代第一实施方式的辅助托盘部32、收纳托盘32A、移动托盘32B。辅助托盘部62、收纳托盘62A及移动托盘62B分别具有片材承载板62a,替代辅助托盘部32、收纳托盘32A及移动托盘32B的片材承载板32a。
另外,片材输送装置240A具有整理部68,替代第一实施方式的整理部38。整理部68具有按压部件67(旋转辊),替代第一实施方式的整理部38的按压部件37。
如图14所示,片材承载板62a的y轴正方向侧的端部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片材承载板32a不同。
在片材承载板62a的y轴正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俯视观察呈矩形的多个切口部62g。切口部62g的y轴方向的长度比片材承载板62a的从y轴正方向侧的端缘到贯通孔32b的距离短。切口部62g的个数及x轴方向的配置间隔没有特别限定。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切口部62g形成于x轴方向上等间隔的五个部位。
片材承载板62a的y轴正方向侧的端部中除切口部62g以外的区域处形成整体成梳齿状的多个突片部62j。
按压部件67具有多个辊67a,替代第一实施方式的按压部件37的多个辊37a。
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辊67a在旋转轴37b的长度方向上分离开的五个部位与旋转轴37b固定。在俯视观察时,各辊67a被配置于分别在y轴方向上与原始位置的辅助托盘部62的各切口部62g对置的位置。
各辊67a的外形为与旋转轴37b同轴的圆柱状。各辊67a的外径比旋转轴37b的中心轴线与原始位置的移动托盘62B上放置的片材束B的端面E2之间的距离大。
作为各辊67a的材质,可以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辊37a相同的材质。各辊67a的表面可以形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辊37a的表面相同的凹凸面。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片材输送装置240A仅仅是片材承载板62a及按压部件67的形状与片材承载板32a及按压部件37不同。在图像形成装置200中,通过控制部91的控制,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同样地进行被放置在辅助托盘部62上的片材束B的整理。
下面,关于本实施方式的整理动作,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整理模式中进行与图6、图7相同的动作。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ACT12中,按压部件67在正转的同时从第一待机位置移动到第二待机位置。
但是,按压部件67不仅在x轴方向的两端部,而且在x轴方向的两端部之间也具有多个辊67a。片材束B的第二端部通过按压部件67的移动,在x轴方向上被大致均等地摩擦起来。因此,x轴方向的中央部也与x轴方向的两端部同样地被整理。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供纸辊34A的分离性能。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ACT14中,按压部件67在反转的同时从第一待机位置移动到第二待机位置。
片材束B的第二端部通过按压部件67的移动,在x轴方向上被大致均等地摩擦下去。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端部的片材束B的下表面S1通过梳齿状的突片部62j被从下方支撑成水平状态。片材束B不会从突片部62j的y轴正方向侧的边缘实质性地突出。但是,在形成有突片部62j的区域中,与片材承载板62a的y轴负方向侧的端部相比,片材承载板62a的刚性降低。因此,外力从辊67a沿z轴负方向作用于端面E2,由此各突片部62j也与片材束B一起被向z轴负方向侧弯折。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的ACT14中,与ACT12一样地被进行“第一种整理”及“第二种整理”。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00及片材输送装置240A,能够通过整理部68整理供纸开始前的片材束,因而能够抑制从片材输送装置240A进行供纸时的重叠输送发生。
综上,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可以抑制供纸时重叠输送发生的片材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下面,对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整理部的按压部件在第一待机位置和第二待机位置之间往复一次以进行一次整理动作的例子。然而,按压部件的往复次数不限于往复一次。
例如,按压部件也可以进行往复两次以上的移动。
例如,按压部件也可以通过往复一半来进行一次整理动作。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从第一待机位置移动到第二待机位置或者按压部件从第二待机位置移动到第一待机位置,进行一次整理动作。
例如,按压部件也可以进行以下移动:在从第一待机位置移动到第二待机位置的去程中进行一次整理动作,在从第二待机位置移动到第一待机位置的回程中不进行整理动作。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ACT3、ACT4按照该顺序被执行的例子。但是,ACT3、ACT4的执行顺序也可以被切换。另外,也可以在进行ACT3的期间进行ACT4。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按压部件由旋转辊构成,在进行整理时沿固定方向旋转的例子。但是,按压部件的旋转方向也可以在向一个方向的移动过程中被切换,还可以被暂且停止。在这种情况下,作用于所接触的片材的外力的方向变化,因而片材更容易分离。
另外,按压部件只要能够对片材束B的端面施加整理所需要的程度的摩擦力,则也可以由不旋转的部件构成。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为进行“第二种整理”而使按压部件在片材束B的端面E2上摩擦的例子。然而,如果仅通过将片材束B的第二端部弯折的“第一种整理”即可降低需要抑制重叠输送的片材间的密着力,则也可以采用按压部件不在端面E2上摩擦的结构。
例如,也可以采用通过按压部件对片材束B的下表面S1及上表面S2中的至少一方施加外力,使片材束B的第二端部弯折变形的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片材束B被放置在包括推压板32c的移动托盘上,从辅助托盘部向供纸托盘部移动的例子。然而,当在辅助托盘部与供纸托盘部之间形成有片材束B可以滑动移动的输送路径的情况下,则片材束B也可以仅通过推压板32c进行移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图像形成部130A是五联串联式的例子。然而,图像形成部不限于五联串联式的结构。例如,图像形成部也可以是四联串联式。例如,图像形成部也可以具有沿着感光鼓配置有多个显影器的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图像形成装置是复合机的例子。然而,图像形成装置不限于复合机。例如,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单元不限于电子写真方式。例如,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喷墨装置。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片材输送装置被设置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部分的例子。然而,片材输送装置也可以被设置为原稿输送装置的一部分。
以上,虽然说明了某些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辅助托盘部,能够在内部收纳层叠多张片材而成的片材束,并且能够将所收纳的所述片材束输出至外部;
供纸托盘部,能够在内部收纳从所述辅助托盘部输出的所述片材束,并且能够将所收纳的所述片材束中的所述片材逐张地输送至输送路径;
片材束移动部,使所述片材束从所述辅助托盘部移动至所述供纸托盘部;以及
整理部,被配置在所述辅助托盘部、以及所述辅助托盘部与所述供纸托盘部之间中的至少一方,整理所述片材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辅助托盘部及所述供纸托盘部在水平方向上彼此相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辅助托盘部具有收纳托盘,所述收纳托盘形成有所述片材束能够在所述片材束的移动方向上通过的第一开口部,
所述供纸托盘部具有供纸托盘,所述供纸托盘在与所述第一开口部对置的部位形成有所述片材束能够通过的第二开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片材束移动部具有推压部件,所述推压部件向所述移动方向推压所述片材束的与所述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第一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整理部具有:
位置限制部,在所述片材束的移动方向上的所述片材束的中间部分处,在所述片材束的层叠方向上进行位置限制;以及
按压部件,通过对所述片材束的所述移动方向上的第二端部施加所述层叠方向上的按压力,使所述第二端部在所述层叠方向上摆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按压部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第二端部的所述移动方向上的端面抵接,并且能够沿所述端面在所述层叠方向上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按压部件具有能够与所述端面抵接并且能够在所述层叠方向上往复移动的旋转辊,
所述旋转辊当在所述层叠方向上移动时进行旋转,使得与所述端面抵接的部分处具有与所述层叠方向上的移动方向相同方向的切线速度。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位置限制部具有:
第一离合部件,被设置成能够在所述中间部分处接触或离开所述层叠方向上的第一表面;以及
第二离合部件,被设置成能够在所述中间部分处接触或离开所述层叠方向上的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侧的所述片材束的第二表面,
在所述第二端部在从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上摆动时,所述第一离合部件与所述第一表面抵接,并且所述第二离合部件从所述第二表面离开,
在所述第二端部在从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上摆动时,所述第二离合部件与所述第二表面抵接,并且所述第一离合部件从所述第一表面离开。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还具有:
第一传感器,检测在所述辅助托盘部是否收纳有所述片材束;
第二传感器,检测所述供纸托盘部是否是空的;以及
控制部,在通过所述第一传感器检测出在所述辅助托盘部收纳有所述片材束、并且通过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出所述供纸托盘部是空的情况下,使所述整理部执行整理,在所述整理结束后驱动所述片材束移动部,使得所述片材束移动至所述供纸托盘部。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
CN201911144317.1A 2019-03-26 2019-11-20 片材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117471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364,707 2019-03-26
US16/364,707 US11008187B2 (en) 2019-03-26 2019-03-26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47154A true CN111747154A (zh) 2020-10-09
CN111747154B CN111747154B (zh) 2023-02-21

Family

ID=72606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44317.1A Active CN111747154B (zh) 2019-03-26 2019-11-20 片材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008187B2 (zh)
CN (1) CN11174715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675A (ja) * 1995-06-23 1997-01-07 Ricoh Co Ltd 給紙装置
JP2002104669A (ja) * 2000-09-27 2002-04-10 Tohoku Ricoh Co Ltd 給紙装置
JP2005082254A (ja) * 2003-09-04 2005-03-31 Sharp Corp 複合型給紙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複合型給紙ユニット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072467A1 (en) * 2007-09-13 2009-03-19 Kabushiki Kaisha Toashiba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US20120104689A1 (en) * 2010-11-02 2012-05-0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Sheet discharging tra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provided therewit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95734A (en) * 1990-08-31 1993-03-23 Ricoh Company, Ltd. Sheet feeding device for image forming equipment
JP3314329B2 (ja) * 1996-04-25 2002-08-12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自動給紙装置
US7988142B2 (en) * 2008-02-13 2011-08-0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heet feeder, shutter opening and clos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5093742A (ja) * 2013-11-08 2015-05-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とプログラム
JP6600200B2 (ja) * 2015-09-08 2019-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675A (ja) * 1995-06-23 1997-01-07 Ricoh Co Ltd 給紙装置
JP2002104669A (ja) * 2000-09-27 2002-04-10 Tohoku Ricoh Co Ltd 給紙装置
JP2005082254A (ja) * 2003-09-04 2005-03-31 Sharp Corp 複合型給紙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複合型給紙ユニット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072467A1 (en) * 2007-09-13 2009-03-19 Kabushiki Kaisha Toashiba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US20120104689A1 (en) * 2010-11-02 2012-05-0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Sheet discharging tra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provided therewit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307928A1 (en) 2020-10-01
US11008187B2 (en) 2021-05-18
CN111747154B (zh) 2023-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4544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information detector
US8941849B2 (en) Sheet positioning device, sheet holding receptacle incorporating sam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7922164B2 (en) Sheet finish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902578B2 (en) Sheet containing device, sheet feeder incorporating the sheet contai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heet containing device
US9676576B2 (en) Sheet discriminat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8585037B1 (en) Tandem media tray using mid-tray sensor
CN102120530B (zh) 供纸结构件和安装有供纸结构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US10435263B2 (en) Paper feed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aper feeding method
US9233808B2 (en) Paper fee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3342737A1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sheet discharging device incorporating the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the sheet discharging device
US20180162661A1 (en)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CN111747154B (zh) 片材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298036B2 (ja) 処理装置
US1070546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30139847A1 (en) Cleaning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riction roll feeders
CN108398862B (zh) 供纸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502474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487368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rotatable paper conveyance assembly
US8520272B1 (en) Sheet feeder having curved calibration strip
JP7424153B2 (ja) シート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99658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78078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2582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281864A (ja) シート後処理制御装置
JPH0281862A (ja) シート後処理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