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42613B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感应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42613B
CN111742613B CN201880089718.9A CN201880089718A CN111742613B CN 111742613 B CN111742613 B CN 111742613B CN 201880089718 A CN201880089718 A CN 201880089718A CN 111742613 B CN111742613 B CN 1117426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coil
heating
frequency
frequency current
magne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8971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42613A (zh
Inventor
吉野勇人
文屋润
饭田岳秋
菅郁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7426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26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426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26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06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 H05B6/062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for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 H05B6/065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for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using coordinated control of multiple induction co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06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 H05B6/062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for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72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with more than one coil or coil segment per heating zon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13/00Aspects relating both to resistive heating and to induction heating, covered by H05B3/00 and H05B6/00
    • H05B2213/05Heating plates with pan detection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多个加热线圈,所述多个加热线圈在同一平面上配置成至少一列;多个逆变器电路,所述多个逆变器电路分别向多个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流;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控制多个逆变器电路的驱动,多个加热线圈包含彼此相邻的第一加热线圈和第二加热线圈,控制装置在载置于第一加热线圈的上方的被加热物的材质为磁性体且载置于第二加热线圈的上方的被加热物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的情况下,使向第二加热线圈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比向第一加热线圈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高。

Description

感应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多个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提出了具备多个加热线圈并向没有载置被加热物的加热线圈供给比载置有被加热物的加热线圈小的电力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2139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利用感应加热烹调器加热的被加热物中,有用在非磁性体的金属上安装磁性体的金属而成的复合体形成的被加热物。例如,存在将不锈钢等磁性体的金属贴附于非磁性体的铝材质的平底锅的底部的中央部而成的贴附平底锅等。另外,一般来说,复合体的被加热物在非磁性体的底面成为平坦的中央部分安装磁性体,在底面弯曲的外周部不安装磁性体。
然而,专利文献1记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根据被加热物的外径使每个加热线圈的电力分配变化,但没有进行任何与被加热物的材质对应的控制。因此,存在如下问题点:在感应加热复合体的被加热物的情况下,不能进行适合于被加热物的材质的感应加热,产生加热温度的不均匀。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做出,得到能够抑制感应加热复合体的被加热物时的加热温度的不均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多个加热线圈,所述多个加热线圈在同一平面上配置成至少一列;多个逆变器电路,所述多个逆变器电路分别向所述多个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流;材质判定部,所述材质判定部判定载置在所述多个加热线圈中的每一个的上方的被加热物的材质;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材质判定部的判定结果,控制所述多个逆变器电路的驱动,所述多个加热线圈包含彼此相邻的第一加热线圈和第二加热线圈,所述控制装置在载置于所述第一加热线圈的上方的所述被加热物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且载置于所述第二加热线圈的上方的所述被加热物的材质为磁性体的情况下,使向所述第一加热线圈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比向所述第二加热线圈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高。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能够在感应加热复合体的被加热物时进行适合于被加热物的材质的感应加热,能够抑制加热温度的不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和被加热物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一感应加热部件的俯视图。
图4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一感应加热部件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的框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驱动电路的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基于线圈电流与输入电流的关系的材质判定特性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感应加热的复合体的被加热物的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和被加热物的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的通电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和被加热物的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的通电状态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和被加热物的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的框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驱动电路的图。
图16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工作的图。
图17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的通电状态的俯视图。
图18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工作的图。
图19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的通电状态的俯视图。
图20是说明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工作的图。
图21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的通电状态的俯视图。
图22是说明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工作的图。
图23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的通电状态的俯视图。
图24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另一驱动电路的图。
图25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结构)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和被加热物的立体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感应加热烹调器100在上部具有载置锅等被加热物5的顶板4。在顶板4具备第一感应加热口1及第二感应加热口2作为用于感应加热被加热物5的加热口。第一感应加热口1及第二感应加热口2在顶板4的近前侧沿横向并排设置。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0还具备第三感应加热口3作为第三个加热口。第三感应加热口3设置在第一感应加热口1及第二感应加热口2的里侧且顶板4的横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
在第一感应加热口1、第二感应加热口2及第三感应加热口3中的每一个的下方,设置有加热载置于加热口的被加热物5的第一感应加热部件11、第二感应加热部件12及第三感应加热部件13。各个加热部件由加热线圈构成。
顶板4整体由耐热强化玻璃或结晶玻璃等使红外线透射的材料构成。另外,在顶板4上,通过涂料的涂覆或印刷等,与第一感应加热部件11的加热范围对应地形成有示出被加热物5的大致载置位置的矩形的位置显示。另外,在顶板4上,通过涂料的涂覆或印刷等,与第二感应加热部件12及第三感应加热部件13的加热范围对应地形成有示出被加热物5的大致载置位置的圆形的位置显示。
在顶板4的近前侧设置有操作部40作为用于设定用第一感应加热部件11、第二感应加热部件12及第三感应加热部件13加热被加热物5时的投入电力及烹调菜单等的输入装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按感应加热部件将操作部40分为操作部40a、操作部40b及操作部40c。
另外,在操作部40的附近设置有显示各感应加热部件的工作状态、来自操作部40的输入及操作内容等的显示部41作为报知部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按感应加热部件将显示部41分为显示部41a、显示部41b及显示部41c。
此外,操作部40及显示部41不特别限定于如上述那样按感应加热部件设置及设置为各感应加热部件共用的部件等情况。在此,操作部40例如由按钮开关及轻触开关等机械开关、根据电极的静电电容的变化检测输入操作的触摸开关等构成。另外,显示部41例如由LCD及LED等构成。
此外,也可以将操作部40和显示部41设为使它们一体地构成的操作显示部43。操作显示部43例如由在LCD的上表面配置有触摸开关的触摸面板等构成。
此外,LCD是液晶器件(Liquid Crystal Device)的简称。另外,LED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的简称。
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内部设置有向第一感应加热部件11、第二感应加热部件12及第三感应加热部件13的线圈供给高频电力的驱动电路50。另外,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控制包含驱动电路50在内感应加热烹调器100整体的工作的控制部45。
通过利用驱动电路50向第一感应加热部件11、第二感应加热部件12及第三感应加热部件13供给高频电力,从而从各感应加热部件的加热线圈产生高频磁场。此外,驱动电路50按加热部件设置,其电路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按加热部件变更。后面将说明驱动电路50的详细结构。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一感应加热部件的俯视图。
第一感应加热部件11具备在同一平面上配置成一列的多个加热线圈。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示出第一感应加热部件11具备第一加热线圈11a、第二加热线圈11b、第三加热线圈11c及第四加热线圈11d这四个加热线圈。第一加热线圈11a~第四加热线圈11d例如在顶板4的横向上配置成一列。
第一加热线圈11a~第四加热线圈11d通过卷绕导线而构成,所述导线由绝缘覆膜的金属构成。作为导线,例如能够使用铜或铝等任意的金属。另外,第一加热线圈11a~第四加热线圈11d分别独立地卷绕导线。
第一加热线圈11a~第四加热线圈11d例如形成为在俯视时呈椭圆形。第一加热线圈11a~第四加热线圈11d分别为相同的形状及相同的大小。在此,相同的形状及相同的大小不限于严格地相同的形状及大小的情况,包含由于制造误差等而产生的误差,也容许大致相同的形状及大致相同的大小的情况。
图4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一感应加热部件的配置的俯视图。
如图4所示,第一加热线圈11a~第四加热线圈11d的椭圆形状的短轴配置在直线CL上。即,第一加热线圈11a~第四加热线圈11d以椭圆形状的长轴LA与直线CL正交的方式配置成一列。另外,第一加热线圈11a~第四加热线圈11d配置成相邻的两个加热线圈的间隔L2比加热线圈的短轴的长度L1的一半短。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第一加热线圈11a、第二加热线圈11b、第三加热线圈11c及第四加热线圈11d总称为各加热线圈。
第二感应加热部件12及第三感应加热部件13通过将直径不同的圆形的多个加热线圈呈同心圆状配置而构成。圆形的多个加热线圈通过卷绕导线而构成,所述导线由绝缘覆膜的金属构成。作为导线,例如能够使用铜或铝等任意的金属。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说明第一感应加热部件11具备在同一平面上配置成一列的椭圆形的多个加热线圈且第二感应加热部件12及第三感应加热部件13具备呈同心圆状配置的圆形的多个加热线圈的结构,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第二感应加热部件12及第三感应加热部件13中的至少一方可以设为与第一感应加热部件11相同的结构。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与第一感应加热部件11相关的结构及工作。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5所示,第一感应加热部件11由驱动电路50a、驱动电路50b、驱动电路50c及驱动电路50d驱动控制。第一加热线圈11a由驱动电路50a驱动控制。第二加热线圈11b由驱动电路50b驱动控制。第三加热线圈11c由驱动电路50c驱动控制。第四加热线圈11d由驱动电路50d驱动控制。
通过从驱动电路50a向第一加热线圈11a供给高频电流,从而从第一加热线圈11a产生高频磁场。通过从驱动电路50b向第二加热线圈11b供给高频电流,从而从第二加热线圈11b产生高频磁场。通过从驱动电路50c向第三加热线圈11c供给高频电流,从而从第三加热线圈11c产生高频磁场。通过从驱动电路50d向第四加热线圈11d供给高频电流,从而从第四加热线圈11d产生高频磁场。
控制部45由专用的硬件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程序的CPU构成。另外,控制部45具有材质判定部46,所述材质判定部46判定载置在第一感应加热部件11的第一加热线圈11a、第二加热线圈11b、第三加热线圈11c及第四加热线圈11d中的每一个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
此外,CPU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的简称。另外,CPU也称为中央处理装置、处理装置或运算装置。
在控制部45为专用的硬件的情况下,控制部45例如对应于单一电路、复合电路、ASIC、FPGA或将它们组合而成的部件。可以用单独的硬件实现控制部45实现的各功能部中的每一个,也可以用一个硬件实现各功能部。
此外,ASIC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的简称。另外,FPGA是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的简称。
在控制部45为CPU的情况下,控制部45执行的各功能利用软件、固件或软件与固件的组合实现。软件及固件作为程序记述,并存储于存储器。通过使CPU读出并执行存储于存储器的程序,从而实现控制部45的各功能。在此,存储器例如是RAM、ROM、闪速存储器、EPROM或EEPROM等非易失性或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
此外,也可以用专用的硬件实现控制部45的功能的一部分,并用软件或固件实现一部分。
此外,RAM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的简称。另外,ROM是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的简称。另外,EPROM是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的简称。另外,EEPROM是电可擦写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的简称。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驱动电路的图。
此外,驱动电路50a~驱动电路50d的电路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按加热线圈变更。在图6中,图示驱动第一加热线圈11a的驱动电路50a。
如图6所示,驱动电路50a具备直流电源电路22、逆变器电路23及谐振电容器24a。
直流电源电路22具备二极管桥22a、电抗器22b及平滑电容器22c,将从交流电源21输入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并向逆变器电路23输出。
逆变器电路23中的作为开关元件的IGBT23a及IGBT23b与直流电源电路22的输出串联连接。逆变器电路23中的作为续流二极管的二极管23c及二极管23d分别与IGBT23a及IGBT23b并联连接。逆变器电路23是所谓的半桥型逆变器。
根据从控制部45输出的驱动信号对IGBT23a和IGBT23b进行通断驱动。控制部45在使IGBT23a接通的期间将IGBT23b设为断开状态,在使IGBT23a断开的期间将IGBT23b设为接通状态,输出交替地通断的驱动信号。由此,逆变器电路23将从直流电源电路22输出的直流电力转换为20kHz~100kHz左右的高频的交流电力,并向由第一加热线圈11a和谐振电容器24a构成的谐振电路供给电力。
谐振电容器24a与第一加热线圈11a串联连接。由第一加热线圈11a和谐振电容器24a构成的谐振电路具有与第一加热线圈11a的电感及谐振电容器24a的电容对应的谐振频率。此外,第一加热线圈11a的电感在作为金属负荷的被加热物5磁耦合时根据金属负荷的特性而变化,根据该电感的变化,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变化。
当向第一加热线圈11a供给高频电流时,利用高频磁通感应加热载置在第一加热线圈11a的正上方的顶板4上的被加热物5,所述高频磁通利用在第一加热线圈11a中流动的高频电流产生。
此外,作为开关元件的IGBT23a及IGBT23b例如由利用硅类形成的半导体构成,但也可以是使用碳化硅或氮化镓类材料等宽带隙半导体的结构。
通过在开关元件中使用宽带隙半导体,从而能够减小开关元件的通电损失。另外,由于即使将驱动频率设为高频,即将开关设为高速,驱动电路50a的散热也良好,所以能够使驱动电路50的散热翅片变得小型,能够实现驱动电路50a的小型化及低成本化。
并且,驱动电路50a具有输入电流检测部件25a及线圈电流检测部件25b。输入电流检测部件25a例如由电流传感器构成,检测从交流电源21向直流电源电路22输入的电流,并向控制部45输出与输入电流值相当的电压信号。线圈电流检测部件25b例如由电流传感器构成,检测在第一加热线圈11a中流动的电流,并向控制部45输出与线圈电流值相当的电压信号。
(工作)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1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工作。
当由使用者在第一感应加热口1载置被加热物5并在操作显示部43进行加热开始的指示时,控制部45的材质判定部46进行材质判定处理。
图7是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基于线圈电流与输入电流的关系的材质判定特性图。
如图7所示,根据载置在第一加热线圈11a~第四加热线圈11d中的每一个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线圈电流与输入电流的关系不同。控制部45预先在存储器中存储将图7所示的线圈电流与输入电流的关系表格化而成的材质判定表格。
在材质判定处理中,控制部45针对驱动电路50a~驱动电路50d中的每一个,用材质判定用的特定的驱动信号驱动逆变器电路23。控制部45根据输入电流检测部件25a的输出信号检测输入电流。另外,同时,控制部45根据线圈电流检测部件25b的输出信号检测线圈电流。控制部45的材质判定部46根据检测出的线圈电流及输入电流和示出图7的关系的材质判定表格,判定载置在各加热线圈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
在此,被加热物5的材质大致分为铁或不锈钢等磁性体、铝或铜等非磁性体。并且,在被加热物5中,有在非磁性体安装磁性体而成的复合体。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感应加热的复合体的被加热物的图。此外,在图8中,示出从底面观察被加热物5得到的图。
如图8所示,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例如在铝等非磁性体的平底锅的底部的中央部安装不锈钢等磁性体6而形成。磁性体6向非磁性体的安装例如能够使用贴附、焊接、喷镀、压接、嵌入、铆接或埋入等任意的方法。
一般来说,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在作为非磁性体的基体的底面成为平坦的中央部分安装磁性体6,在底面弯曲的外周部不安装磁性体6。当这样的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载置于加热口时,磁性体和非磁性体载置在加热线圈的上方。也就是说,在材质判定中,如图7所示,在上方载置有磁性体和非磁性体的加热线圈的材质特性成为“复合区域”的特性,所述“复合区域”是磁性体的特性与非磁性体的特性之间的区域。
接着,控制部45进行如下的加热工作:根据材质判定处理的结果控制驱动电路50a~驱动电路50d,供给与感应加热的火力对应的高频电力。
以下,分为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第一感应加热口1载置有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下的加热工作和载置有仅用磁性体形成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下的加热工作进行说明。
<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
以下,关于在第一感应加热口1载置有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下的加热工作,分为载置有大小为中径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和载置有大小为大径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此,将载置在第一加热线圈11a~第四加热线圈11d中的三个加热线圈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大小称为中径,将载置在四个加热线圈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大小称为大径。
(中径)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和被加热物的图。此外,在图9中,示意性地示出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载置于加热口的状态下的纵剖面。另外,在图9中,省略顶板4的图示。
如图9所示,当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加热口载置有中径的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下,材质判定部46判定为:在第一加热线圈11a的上方,在一部分载置有磁性体6,在其他一部分载置有非磁性体。另外,材质判定部46判定为在第二加热线圈11b的上方载置有磁性体6。另外,材质判定部46判定为:在第三加热线圈11c的上方,在一部分载置有磁性体6,在其他一部分载置有非磁性体。另外,材质判定部46判定为在第四加热线圈11d的上方没有载置被加热物5。
也就是说,材质判定部46判定为:在第一加热线圈11a~第三加热线圈11c的上方载置有被加热物5,该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复合体。
此外,材质判定部46判定的载置在加热线圈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是加热线圈的正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例如在图9所示的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中,在第二加热线圈11b的正上方载置有磁性体6,在磁性体6的更上方载置有成为被加热物5的基体的非磁性体。在该情况下,材质判定部46判定为:载置在第二加热线圈11b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是磁性体6。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的通电状态的俯视图。
在载置于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三加热线圈11c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且载置于第二加热线圈11b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6的情况下,控制部45进行以下工作。
控制部45使驱动电路50a、驱动电路50b及驱动电路50c工作,并使驱动电路50d的工作停止。即,向在上方载置有被加热物5的第一加热线圈11a~第三加热线圈11c供给高频电流,停止向在上方没有载置被加热物5的第四加热线圈11d供给高频电流。
另外,控制部45使从驱动电路50a向第一加热线圈11a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及从驱动电路50c向第三加热线圈11c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比从驱动电路50b向第二加热线圈11b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高。
例如,控制部45将从驱动电路50a向第一加热线圈11a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及从驱动电路50c向第三加热线圈11c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设定为与非磁性体对应的频率例如90kHz。另外,控制部45将从驱动电路50b向第二加热线圈11b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设定为与磁性体对应的频率例如25kHz。
然后,控制部45通过变更逆变器电路23的开关元件的接通占空比(通断比率),从而控制火力(电力)。由此,感应加热配置在顶板4上的被加热物5。
在此,使从驱动电路50a向第一加热线圈11a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及从驱动电路50c向第三加热线圈11c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比向第二加热线圈11b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高的理由如下。
即,为了感应加热用铝等构成的非磁性体,需要减小在被加热物5中产生的涡流的表皮深度,减小穿透体积(penetration volume)并增大电流的阻抗。因此,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的材质包含非磁性体的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三加热线圈11c供给例如50kHz以上且100kHz以下的高频电流,在非磁性体中产生高频的涡流。由此,能够进行利用非磁性体的焦耳热的加热。
另一方面,在用铁等构成的磁性体中,相对于涡流的阻抗较大。因此,即使向在上方载置有磁性体的第二加热线圈11b供给比向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三加热线圈11c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低的频率例如20kHz以上且40kHz以下的频率,也能够充分地进行利用由涡流导致的被加热物5的焦耳热的加热。
这样,在感应加热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加热工作中,控制部45根据载置在各加热线圈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控制向各加热线圈的通电。因此,能够进行适合于被加热物5的材质的感应加热,能够抑制被加热物5的加热温度的不均匀。
假如在感应加热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加热工作中将向各加热线圈通电的高频电流的频率设定为相同或近似的频率,则不能均匀地加热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中央部(磁性部)和外周部(非磁性部)双方。例如,当以低频对各加热线圈通电时,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中央部的温度变得比外周部高。另外,例如,当以高频对各加热线圈通电时,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外周部的温度变得比中央部高。
此外,在图9中说明了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载置于第一加热线圈11a~第三加热线圈11c的上方的情况,但被加热物5的载置位置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载置于第二加热线圈11b~第四加热线圈11d的上方的情况下,材质判定部46判定为:载置于第二加热线圈11b及第四加热线圈11d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载置于第三加热线圈11c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6。
即,在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6的加热线圈位于第一加热线圈11a~第四加热线圈11d中的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的两个加热线圈之间的情况下,材质判定部46判定为载置了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
然后,控制部45使向第一加热线圈11a~第四加热线圈11d中的、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的加热线圈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比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的加热线圈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高。
此外,当同时驱动接近的多个加热线圈时,有时会产生与彼此的驱动频率的差值相当的干扰噪声。为了抑制这样的干扰噪声,控制部45可以使驱动电路50a及驱动电路50c的驱动频率比驱动电路50b的驱动频率高可听频率以上(大致20kHz以上)。除了上述接通占空比的可变控制以外,例如,在驱动电路50a及驱动电路50c的驱动频率在预先设定的范围内可变的情况下,驱动电路50a及驱动电路50c的下限的驱动频率设定为比驱动电路50b的上限的驱动频率高20kHz。此外,驱动电路50a及驱动电路50c的最高驱动频率例如设为100kHz。
由此,能够抑制在同时驱动接近配置的第一加热线圈11a~第三加热线圈11c的情况下产生的干扰噪声的产生。
(大径)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和被加热物的图。此外,在图11中,示意性地示出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载置于加热口的状态下的纵剖面。另外,在图11中,省略顶板4的图示。
如图11所示,当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加热口载置有大径的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下,材质判定部46判定为:在第一加热线圈11a的上方,在一部分载置有磁性体6,在其他一部分载置有非磁性体。另外,材质判定部46判定为在第二加热线圈11b的上方载置有磁性体6。另外,材质判定部46判定为:在第三加热线圈11c的上方载置有磁性体6。另外,材质判定部46判定为:在第四加热线圈11d的上方,在一部分载置有磁性体6,在其他一部分载置有非磁性体。
也就是说,材质判定部46判定为:在第一加热线圈11a~第四加热线圈11d的上方载置有被加热物5,该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复合体。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的通电状态的俯视图。
在载置于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四加热线圈11d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且载置于第二加热线圈11b及第三加热线圈11c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6的情况下,控制部45进行以下工作。
控制部45使驱动电路50a~驱动电路50d工作。即,向在上方载置有被加热物5的第一加热线圈11a~第四加热线圈11d供给高频电流。
另外,控制部45使从驱动电路50a向第一加热线圈11a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及从驱动电路50d向第四加热线圈11d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比从驱动电路50b向第二加热线圈11b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及从驱动电路50c向第三加热线圈11c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高。
例如,控制部45将从驱动电路50a向第一加热线圈11a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及从驱动电路50d向第四加热线圈11d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设定为与非磁性体对应的频率例如90kHz。另外,控制部45将从驱动电路50b向第二加热线圈11b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及从驱动电路50c向第三加热线圈11c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设定为与磁性体对应的频率例如25kHz。
然后,控制部45通过变更逆变器电路23的开关元件的接通占空比(通断比率),从而控制火力(电力)。由此,感应加热配置在顶板4上的被加热物5。
此外,与上述中径的被加热物5中的工作同样地,为了抑制同时驱动接近的多个加热线圈时的干扰噪声,控制部45可以使驱动电路50a及驱动电路50d的驱动频率比驱动电路50b及驱动电路50c的驱动频率高可听频率以上(大致20kHz以上)。
以上,关于载置有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下的加热工作,分为大小为中径的被加热物5和大径的被加热物5并进行了说明,但被加热物5的大小不限定于此。当在第一加热线圈11a~第四加热线圈11d中的两个加热线圈的上方载置有小径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下,控制部45进行以下工作。
例如,当在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二加热线圈11b的上方载置有小径的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且材质判定部46判定为载置于第一加热线圈11a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载置于第二加热线圈11b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6的情况下,控制部45进行以下工作。控制部45使驱动电路50a及驱动电路50b工作。另外,控制部45使从驱动电路50a向第一加热线圈11a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比从驱动电路50b向第二加热线圈11b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高。
然后,控制部45通过变更逆变器电路23的开关元件的接通占空比(通断比率),从而控制火力(电力)。由此,配置在顶板4上的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通过适合于其材质的频率被感应加热。
<磁性体的被加热物5>
接着,说明在第一感应加热口1载置有仅用磁性材料形成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下的加热工作。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和被加热物的图。此外,在图13中,示意性地示出中径的磁性体的被加热物5载置于加热口的状态下的纵剖面。另外,在图13中,省略顶板4的图示。
如图13所示,当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加热口载置有仅用磁性体形成且为中径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下,材质判定部46判定为在第一加热线圈11a、第二加热线圈11b及第三加热线圈11c的上方载置有磁性体。另外,材质判定部46判定为:在第四加热线圈11d的上方没有载置被加热物5。
控制部45使驱动电路50a、驱动电路50b及驱动电路50c工作,并使驱动电路50d的工作停止。即,向在上方载置有被加热物5的第一加热线圈11a~第三加热线圈11c供给高频电流,停止向在上方没有载置被加热物5的第四加热线圈11d供给高频电流。
另外,控制部45将从驱动电路50a向第一加热线圈11a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从驱动电路50b向第二加热线圈11b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及从驱动电路50c向第三加热线圈11c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设定为与磁性体对应地预先设定的频率例如25kHz。
然后,控制部45通过变更逆变器电路23的开关元件的接通占空比(通断比率),从而控制火力(电力)。由此,感应加热配置在顶板4上的被加热物5。
以上,关于载置有磁性体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下的加热工作,说明了大小为中径的被加热物5,但被加热物5的大小不限定于此。在载置有大小为小径或大径的磁性体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下,控制部45向第一加热线圈11a~第四加热线圈11d中的在上方载置有磁性体的加热线圈供给与磁性体对应地预先设定的频率的高频电流。由此,配置在顶板4上的磁性体的被加热物5被进行适合于其大小的感应加热。
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加热工作中,材质判定部46定期执行材质判定处理,控制部45在判定结果被更新的情况下,基于该更新后的判定结果,进行适合于被加热物5的大小及材质的感应加热。
由此,即使在加热工作期间被加热物5的载置位置被移动的情况下或者被置换为材质不同的其他被加热物5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适合于载置于加热口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的感应加热。
(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的至少一个加热线圈位于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的两个加热线圈之间的情况下,控制部45进行以下工作。即,控制部45使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的加热线圈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比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的加热线圈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高。
因此,能够在感应加热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时进行适合于被加热物5的材质的感应加热,能够抑制被加热物5的加热温度的不均匀。
另外,能够得到与仅感应加热被加热物5的中央部或外周部的情况相比能较快地加热被加热物5且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加热烹调的使用方便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并且能够得到高效率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载置于第一加热线圈11a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且载置于第二加热线圈11b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6的情况下,控制部45进行以下工作。即,控制部45使从驱动电路50a向第一加热线圈11a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比从驱动电路50b向第二加热线圈11b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高。
因此,能够在感应加热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时进行适合于被加热物5的材质的感应加热,能够抑制被加热物5的加热温度的不均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第一加热线圈11a~第四加热线圈11d分别为相同的形状及相同的大小。
因此,在各加热线圈的俯视时的面积相同且向各加热线圈供给相同的高频电流的情况下,在各加热线圈的正上方的被加热物5中产生的每单位面积的涡流相同。因此,能够抑制被加热物5的加热温度的不均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第一加热线圈11a~第四加热线圈11d以椭圆形状的长轴LA与直线CL正交的方式配置成一列。
因此,能够将大小为中径以下的被加热物5在第一加热线圈11a~第四加热线圈11d的范围内载置在任意的位置并进行感应加热。因此,能够得到被加热物5的载置位置的自由度较高且使用方便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第一加热线圈11a~第四加热线圈11d配置成相邻的两个加热线圈的间隔L2比加热线圈的短轴的长度L1的一半短。
因此,能够抑制两个加热线圈之间的被加热物5的温度降低,能够抑制加热温度的不均匀。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2中,说明在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加热工作中切换多个加热线圈中的供给高频电流的加热线圈的工作。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结构)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14所示,第一感应加热部件11由驱动电路50e及驱动电路50f驱动控制。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二加热线圈11b由驱动电路50e驱动控制。第三加热线圈11c及第四加热线圈11d由驱动电路50f驱动控制。通过从驱动电路50e向第一加热线圈11a供给高频电流,从而从第一加热线圈11a产生高频磁场。通过从驱动电路50e向第二加热线圈11b供给高频电流,从而从第二加热线圈11b产生高频磁场。通过从驱动电路50f向第三加热线圈11c供给高频电流,从而从第三加热线圈11c产生高频磁场。通过从驱动电路50f向第四加热线圈11d供给高频电流,从而从第四加热线圈11d产生高频磁场。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驱动电路的图。
在图15中,图示驱动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二加热线圈11b的驱动电路50e。
如图15所示,驱动电路50e具备直流电源电路22、逆变器电路23、谐振电容器24a、谐振电容器24b、开关26a及开关26b。
直流电源电路22及逆变器电路23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谐振电容器24a与第一加热线圈11a串联连接。谐振电容器24b与第二加热线圈11b串联连接。由第一加热线圈11a和谐振电容器24a构成的谐振电路与由第二加热线圈11b和谐振电容器24b构成的谐振电路并联连接。
由第一加热线圈11a和谐振电容器24a构成的谐振电路具有与第一加热线圈11a的电感及谐振电容器24a的电容对应的谐振频率。此外,第一加热线圈11a的电感在作为金属负荷的被加热物5磁耦合时根据金属负荷的特性而变化,根据该电感的变化,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变化。
由第二加热线圈11b和谐振电容器24b构成的谐振电路具有与第二加热线圈11b的电感及谐振电容器24b的电容对应的谐振频率。此外,第二加热线圈11b的电感在作为金属负荷的被加热物5磁耦合时根据金属负荷的特性而变化,根据该电感的变化,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变化。
开关26a与由第一加热线圈11a和谐振电容器24a构成的谐振电路串联连接。开关26a由控制部45进行通断切换。在开关26a为接通状态的情况下,来自逆变器电路23的高频电流供给到由第一加热线圈11a和谐振电容器24a构成的谐振电路。在开关26a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下,停止向由第一加热线圈11a和谐振电容器24a构成的谐振电路供给高频电流。
开关26b与由第二加热线圈11b和谐振电容器24b构成的谐振电路串联连接。开关26b由控制部45进行通断切换。在开关26b为接通状态的情况下,来自逆变器电路23的高频电流供给到由第二加热线圈11b和谐振电容器24b构成的谐振电路。在开关26b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下,停止向由第二加热线圈11b和谐振电容器24b构成的谐振电路供给高频电流。
当向第一加热线圈11a供给高频电流时,利用高频磁通感应加热载置在第一加热线圈11a的正上方的顶板4上的被加热物5,所述高频磁通利用在第一加热线圈11a中流动的高频电流产生。另外,当向第二加热线圈11b供给高频电流时,利用高频磁通感应加热载置在第二加热线圈11b的正上方的顶板4上的被加热物5,所述高频磁通利用在第二加热线圈11b中流动的高频电流产生。
线圈电流检测部件25b检测在第一加热线圈11a和第二加热线圈11b中流动的电流之和,并向控制部45输出与线圈电流值相当的电压信号。
此外,在图15中说明了驱动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二加热线圈11b的驱动电路50e,但对于驱动第三加热线圈11c及第四加热线圈11d的驱动电路50f而言,也能够应用相同的结构。即,驱动电路50f具备与第三加热线圈11c串联连接的谐振电容器24c代替驱动电路50e的谐振电容器24a。驱动电路50f具备与第四加热线圈11d串联连接的谐振电容器24d代替驱动电路50e的谐振电容器24b。驱动电路50f具备开关26c代替驱动电路50e的开关26a。驱动电路50f具备开关26d代替驱动电路50e的开关26b。
在开关26c为接通状态的情况下,来自逆变器电路23的高频电流供给到由第三加热线圈11c和谐振电容器24c构成的谐振电路。在开关26c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下,停止向由第三加热线圈11c和谐振电容器24c构成的谐振电路供给高频电流。在开关26d为接通状态的情况下,来自逆变器电路23的高频电流供给到由第四加热线圈11d和谐振电容器24d构成的谐振电路。在开关26d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下,停止向由第四加热线圈11d和谐振电容器24d构成的谐振电路供给高频电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用驱动电路50e及驱动电路50f驱动第一加热线圈11a~第四加热线圈11d的结构,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该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也可以使用分别独立的驱动电路50a~驱动电路50d驱动第一加热线圈11a~第四加热线圈11d。
(工作)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2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工作。
当由使用者在第一感应加热口1载置被加热物5并在操作显示部43进行加热开始的指示时,控制部45的材质判定部46进行材质判定处理。
在材质判定处理中,控制部45针对驱动电路50e及驱动电路50f中的每一个,用材质判定用的特定的驱动信号驱动逆变器电路23。另外,控制部45将驱动电路50e及驱动电路50f的开关26a~开关26d依次切换为接通状态,并向第一加热线圈11a~第四加热线圈11d中的每一个供给来自逆变器电路23的高频电流。控制部45根据输入电流检测部件25a的输出信号检测输入电流。另外,同时,控制部45根据线圈电流检测部件25b的输出信号检测线圈电流。
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控制部45的材质判定部46根据检测出的线圈电流及输入电流和材质判定表格,判定载置在各加热线圈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
以下,关于在第一感应加热口1载置有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下的加热工作,分为载置有大小为中径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参照图9)和载置有大小为大径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参照图11)进行说明。
(中径)
如图9所示,当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加热口载置有中径的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下,材质判定部46判定为:载置在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三加热线圈11c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至少包含非磁性体。另外,材质判定部46判定为载置在第二加热线圈11b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并判定为在第四加热线圈11d的上方是没有载置被加热物5的无负荷。
图16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工作的图。
图17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的通电状态的俯视图。
在图16中,示出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加热口载置有中径的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下的载置在各加热线圈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和第一工作及第二工作中的各加热线圈的通电状态。
图17(a)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工作中的各加热线圈的通电状态。图17(b)示意性地示出第二工作中的各加热线圈的通电状态。
在载置于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三加热线圈11c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且载置于第二加热线圈11b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6的情况下,控制部45交替地切换第一工作和第二工作。
第一工作是如下的工作:停止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的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三加热线圈11c供给高频电流,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6的第二加热线圈11b供给高频电流。
第二工作是如下的工作: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的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三加热线圈11c供给高频电流,停止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6的第二加热线圈11b供给高频电流。
另外,控制部45使在第二工作中向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三加热线圈11c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比在第一工作中向第二加热线圈11b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高。
具体而言,在第一工作中,控制部45将驱动电路50e的开关26a设为断开状态,将开关26b设为接通状态。然后,控制部45以低频使驱动电路50e的逆变器电路23驱动,所述低频是与磁性体6对应的频率。控制部45使驱动电路50f的工作停止。
即,仅向载置有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三个加热线圈中的配置于中央的第二加热线圈11b供给低频的高频电流。在此,低频是指用于感应加热不锈钢等磁性体6的频率,是被包含于20kHz以上且40kHz以下左右的频带的任意频率。通过仅使第二加热线圈11b低频通电,从而能够感应加热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中央部的磁性体6。
在第一工作经过规定时间后,控制部45使驱动电路50e的逆变器电路23的驱动停止。
接着,在第二工作中,控制部45将驱动电路50e的开关26a设为接通状态,将开关26b设为断开状态。另外,控制部45将驱动电路50f的开关26c设为接通状态,将开关26d设为断开状态。然后,分别以高频使驱动电路50e及驱动电路50f的逆变器电路23驱动,所述高频是与非磁性体对应的频率。
即,向载置有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三个加热线圈中的配置于外侧的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三加热线圈11c供给高频的高频电流。在此,高频是指用于感应加热铝等非磁性体的频率,是被包含于50kHz以上且100kHz以下左右的频带的任意频率。通过使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三加热线圈11c高频通电,从而能够感应加热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外周部的非磁性体。
在第二工作经过规定时间后,控制部45使驱动电路50e及驱动电路50f的逆变器电路23的驱动停止,再次进行上述第一工作。
这样,通过交替地切换第一工作和第二工作,从而能够利用适合于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磁性体6及非磁性体双方的高频电流进行感应加热。
此外,第一工作的工作时间和第二工作的工作时间可以是相同的时间,也可以是不同的时间。在此,铁或不锈钢等磁性体的热容量大于铝或铜等非磁性体的热容量。因此,可以使第一工作的工作时间比第二工作的工作时间长。由此,能够充分地加热热容量较大且难以传热的磁性体。另外,能够抑制热容量较小且容易传热的非磁性体的过度加热。
另外,例如,在第一工作中向各加热线圈供给的电力和在第二工作中向各线圈供给的电力可以是相同的电力,也可以是不同的电力。例如,在第二工作中向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三加热线圈11c供给的电力可以小于在第一工作中向第二加热线圈11b供给的电力。由此,能够抑制热容量较小且容易局部发热的非磁性体的过度加热。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载置于第一加热线圈11a~第三加热线圈11c的上方的情况,但被加热物5的载置位置不限定于此。即,控制部45在第一工作中停止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的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流,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6的加热线圈供给低频的高频电流。另外,控制部45在第二工作中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的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的高频电流,停止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的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流。
(大径)
如图11所示,当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加热口载置有大径的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下,材质判定部46判定为:在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四加热线圈11d的上方,在一部分载置有磁性体6,在其他一部分载置有非磁性体。另外,材质判定部46判定为在第二加热线圈11b及第三加热线圈11c的上方载置有磁性体6。
图18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工作的图。
图19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的通电状态的俯视图。
在图18中,示出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加热口载置有大径的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下的载置在各加热线圈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和第一工作及第二工作中的各加热线圈的通电状态。
图19(c)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工作中的各加热线圈的通电状态。图19(d)示意性地示出第二工作中的各加热线圈的通电状态。
在载置于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四加热线圈11d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且载置于第二加热线圈11b及第三加热线圈11c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6的情况下,控制部45交替地切换第一工作和第二工作。
第一工作是如下的工作:停止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的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四加热线圈11d供给高频电流,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6的第二加热线圈11b及第三加热线圈11c供给高频电流。
第二工作是如下的工作: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的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四加热线圈11d供给高频电流,停止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6的第二加热线圈11b及第三加热线圈11c供给高频电流。
另外,控制部45使在第二工作中向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四加热线圈11d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比在第一工作中向第二加热线圈11b及第三加热线圈11c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高。
具体而言,在第一工作中,控制部45将驱动电路50e的开关26a设为断开状态,将开关26b设为接通状态。另外,控制部45将驱动电路50f的开关26c设为接通状态,将开关26d设为断开状态。然后,控制部45分别以低频使驱动电路50e及驱动电路50f的逆变器电路23驱动,所述低频是与磁性体6对应的频率。
即,向载置有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四个加热线圈中的配置于中间部的第二加热线圈11b及第三加热线圈11c供给低频的高频电流。由此,能够感应加热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中间部的磁性体6。
在第一工作经过规定时间后,控制部45使驱动电路50e及驱动电路50f的逆变器电路23的驱动停止。
接着,在第二工作中,控制部45将驱动电路50e的开关26a设为接通状态,将开关26b设为断开状态。另外,控制部45将驱动电路50f的开关26c设为断开状态,将开关26d设为接通状态。然后,分别以高频使驱动电路50e及驱动电路50f的逆变器电路23驱动,所述高频是与非磁性体对应的频率。
即,向载置有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四个加热线圈中的配置于外侧的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四加热线圈11d供给高频的高频电流。由此,能够感应加热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外周部的非磁性体。
在第二工作经过规定时间后,控制部45使驱动电路50e及驱动电路50f的逆变器电路23的驱动停止,再次进行上述第一工作。
这样,通过交替地切换第一工作和第二工作,从而能够利用适合于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磁性体6及非磁性体双方的高频电流进行感应加热。
以上,关于载置有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下的加热工作,分为大小为中径的被加热物5和大径的被加热物5并进行了说明,但被加热物5的大小不限定于此。当在第一加热线圈11a~第四加热线圈11d中的两个加热线圈的上方载置有小径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下,控制部45进行以下工作。
例如,当在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二加热线圈11b的上方载置有小径的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且材质判定部46判定为载置于第一加热线圈11a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载置于第二加热线圈11b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6的情况下,控制部45交替地切换第一工作和第二工作。
具体而言,在第一工作中,控制部45将驱动电路50e的开关26a设为断开状态,将开关26b设为接通状态,以低频使驱动电路50e的逆变器电路23驱动。在第一工作经过规定时间后,在第二工作中,控制部45将驱动电路50e的开关26a设为接通状态,将开关26b设为断开状态,以高频使驱动电路50e的逆变器电路23驱动。此外,在第一工作及第二工作中,控制部45使驱动电路50f的工作停止。
这样,无论被加热物5的大小如何,都能够利用适合于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磁性体6及非磁性体双方的高频电流进行感应加热。另外,控制部45通过根据被加热物5的大小控制向各加热线圈的通电,从而能够得到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加热烹调而不受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尺寸影响的使用方便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2中,控制部45交替地切换第一工作和第二工作。在第一工作中,控制部45停止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的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流,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6的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流。在第二工作中,控制部45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的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流,停止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的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流。
因此,能够在感应加热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时进行适合于被加热物5的材质的感应加热,能够抑制被加热物5的加热温度的不均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由于交替地切换第一工作和第二工作,所以能够抑制在同时驱动接近配置的各加热线圈的情况下产生的干扰噪声的产生。例如,当在接近的两个加热线圈中使25kHz的电流和40kHz的电流同时通电时,会产生其差值的15kHz的干扰噪声。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2中,由于交替地切换进行低频通电的第一工作和进行高频通电的第二工作,所以能够抑制干扰噪声。
另外,无需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为了抑制干扰噪声而将向两个加热线圈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的差值设为可听频率以上(大致20kHz以上)。因此,在第一工作及第二工作的每一个中,能够使向各加热线圈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任意地可变。因此,能够在抑制干扰噪声的同时,进行更适合于被加热物5的材质的感应加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由于交替地切换第一工作和第二工作,所以能够抑制由于从相邻地配置的各加热线圈产生的高频磁通的影响而妨碍在其他加热线圈中流动的高频电流的通电的磁干扰。
例如,由于从相邻的两个加热线圈中的一方的加热线圈产生的磁通会与另一方的加热线圈的磁路交链,所以在该另一方的加热线圈中,高频电流难以通电。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2中,由于在第一工作和第二工作中切换多个加热线圈中的通电的加热线圈,所以能够抑制磁干扰的影响。
例如,在磁干扰的影响较大的情况下,需要增多设置在各加热线圈的下面的铁氧体的使用量(体积),以使从各加热线圈产生的磁路成为闭磁路。在本实施方式2中,由于能够抑制磁干扰的影响,所以能够削减设置在各加热线圈的下面的铁氧体的使用量(体积)。
实施方式3.
在本实施方式3中,说明在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加热工作中切换向多个加热线圈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的工作。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及2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与实施方式1及2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3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2相同。
(工作)
以下,关于在第一感应加热口1载置有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下的加热工作,分为载置有大小为中径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参照图9)和载置有大小为大径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参照图11)进行说明。
(中径)
如图9所示,当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加热口载置有中径的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下,材质判定部46判定为:载置在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三加热线圈11c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至少包含非磁性体。另外,材质判定部46判定为载置在第二加热线圈11b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并判定为在第四加热线圈11d的上方是没有载置被加热物5的无负荷。
图20是说明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工作的图。
图21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的通电状态的俯视图。
在图20中,示出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加热口载置有中径的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下的载置在各加热线圈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和第三工作及第四工作中的各加热线圈的通电状态。
图21(a)示意性地示出第三工作中的各加热线圈的通电状态。图21(b)示意性地示出第四工作中的各加热线圈的通电状态。
在载置于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三加热线圈11c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且载置于第二加热线圈11b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6的情况下,控制部45交替地切换第三工作和第四工作。
第三工作是如下的工作: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的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三加热线圈11c以及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6的第二加热线圈11b供给与磁性体对应的频率的高频电流。即,第三工作是如下的工作:无论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如何,都向各加热线圈供给与磁性体对应的低频的高频电流。
第四工作是如下的工作: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的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三加热线圈11c以及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6的第二加热线圈11b供给与非磁性体对应的频率的高频电流。即,第四工作是如下的工作:无论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如何,都向各加热线圈供给与非磁性体对应的高频的高频电流。
具体而言,控制部45将驱动电路50e的开关26a及开关26b以及驱动电路50f的开关26c设为接通状态,将驱动电路50f的开关26d设为断开状态。
在第三工作中,控制部45以低频使驱动电路50e及驱动电路50f的逆变器电路23驱动,所述低频是与磁性体6对应的频率。即,向载置有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第一加热线圈11a~第三加热线圈11c供给低频的高频电流。
在第三工作经过规定时间后,在第四工作中,控制部45分别以高频使驱动电路50e及驱动电路50f的逆变器电路23驱动,所述高频是与非磁性体对应的频率。即,向载置有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第一加热线圈11a~第三加热线圈11c供给高频的高频电流。
在第四工作经过规定时间后,控制部45再次进行上述第三工作。
即,在第三工作和第四工作的时间经过中,向多个加热线圈中的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非磁性体的加热线圈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比向多个加热线圈中的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6的加热线圈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高。
这样,在第三工作中,利用低频的高频电流感应加热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磁性体6,在第四工作中,利用高频的高频电流感应加热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非磁性体。然后,通过交替地切换第三工作和第四工作,从而能够利用适合于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磁性体6及非磁性体双方的高频电流进行感应加热。
(大径)
如图11所示,当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加热口载置有大径的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下,材质判定部46判定为:在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四加热线圈11d的上方,在一部分载置有磁性体6,在其他一部分载置有非磁性体。另外,材质判定部46判定为在第二加热线圈11b及第三加热线圈11c的上方载置有磁性体6。
图22是说明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工作的图。
图23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的通电状态的俯视图。
在图22中,示出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加热口载置有大径的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下的载置在各加热线圈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和第三工作及第四工作中的各加热线圈的通电状态。
图23(c)示意性地示出第三工作中的各加热线圈的通电状态。图23(d)示意性地示出第四工作中的各加热线圈的通电状态。
在载置于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四加热线圈11d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且载置于第二加热线圈11b及第三加热线圈11c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6的情况下,控制部45交替地切换第三工作和第四工作。
第三工作是如下的工作: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的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四加热线圈11d以及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6的第二加热线圈11b及第三加热线圈11c供给与磁性体对应的频率的高频电流。即,第三工作是如下的工作:无论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如何,都向各加热线圈供给与磁性体对应的低频的高频电流。
第四工作是如下的工作: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的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四加热线圈11d以及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6的第二加热线圈11b及第三加热线圈11c供给与非磁性体对应的频率的高频电流。即,第四工作是如下的工作:无论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如何,都向各加热线圈供给与非磁性体对应的高频的高频电流。
具体而言,控制部45将驱动电路50e的开关26a及开关26b以及驱动电路50f的开关26c及开关26d设为接通状态。
在第三工作中,控制部45以低频使驱动电路50e及驱动电路50f的逆变器电路23驱动,所述低频是与磁性体6对应的频率。即,向载置有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第一加热线圈11a~第四加热线圈11d供给低频的高频电流。
在第三工作经过规定时间后,在第四工作中,控制部45分别以高频使驱动电路50e及驱动电路50f的逆变器电路23驱动,所述高频是与非磁性体对应的频率。即,向载置有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第一加热线圈11a~第四加热线圈11d供给高频的高频电流。
在第四工作经过规定时间后,再次进行上述第三工作。
这样,在第三工作中,利用低频的高频电流感应加热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磁性体6,在第四工作中,利用高频的高频电流感应加热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非磁性体。然后,通过交替地切换第三工作和第四工作,从而能够利用适合于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磁性体6及非磁性体双方的高频电流进行感应加热。
以上,关于载置有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下的加热工作,分为大小为中径的被加热物5和大径的被加热物5并进行了说明,但被加热物5的大小不限定于此。当在第一加热线圈11a~第四加热线圈11d中的两个加热线圈的上方载置有小径的被加热物5的情况下,控制部45进行以下工作。
例如,当在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二加热线圈11b的上方载置有小径的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且材质判定部46判定为载置于第一加热线圈11a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载置于第二加热线圈11b的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6的情况下,控制部45交替地切换第三工作和第四工作。
具体而言,控制部45将驱动电路50e的开关26a及开关26b设为接通状态。在第三工作中,控制部45以低频使驱动电路50e的逆变器电路23驱动。在第三工作经过规定时间后,在第四工作中,控制部45以高频使驱动电路50e的逆变器电路23驱动。此外,在第三工作及第四工作中,控制部45使驱动电路50f的工作停止。
这样,无论被加热物5的大小如何,都能够利用适合于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磁性体6及非磁性体双方的高频电流进行感应加热。另外,控制部45通过根据被加热物5的大小控制向各加热线圈的通电,从而能够得到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加热烹调而不受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的尺寸影响的使用方便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此外,第三工作的工作时间和第四工作的工作时间可以是相同的时间,也可以是不同的时间。另外,例如,在第三工作中向各加热线圈供给的电力和在第四工作中向各线圈供给的电力可以是相同的电力,也可以是不同的电力。
(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3中,控制部45交替地切换第三工作和第四工作。在第三工作中,控制部45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的加热线圈及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6的加热线圈供给与磁性体6对应的频率的高频电流。在第四工作中,控制部45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的加热线圈及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的加热线圈供给与非磁性体或包含磁性体和非磁性体在内的材质对应的频率的高频电流。即,交替地进行第三工作和第四工作,所述第三工作利用适合于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中的磁性体6的低频的高频电流加热磁性体6,所述第四工作利用适合于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中的非磁性体的高频的高频电流加热非磁性体。
因此,能够在感应加热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时进行适合于被加热物5的材质的感应加热,能够抑制被加热物5的加热温度的不均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地,能够抑制在同时驱动接近配置的各加热线圈的情况下产生的干扰噪声的产生。另外,能够抑制由于从相邻地配置的各加热线圈产生的高频磁通的影响而妨碍在其他加热线圈中流动的高频电流的通电的磁干扰。
(变形例)
对驱动电路50的另一结构例进行说明。在此,说明驱动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二加热线圈11b的驱动电路50g。
图24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另一驱动电路的图。
图24所示的驱动电路50g是由一个开关元件构成的所谓的独石电压谐振型逆变器(single-transistor voltage resonant inverter)。在驱动电路50g中,第一加热线圈11a、第二加热线圈11b、谐振电容器24a及谐振电容器24b并联连接,分别形成谐振电路。这些谐振电路和作为开关元件的IGBT23b与直流电源电路22的输出串联连接。另外,作为续流二极管的二极管23b与IGBT23d并联连接。
另外,在谐振电容器24a串联连接有开关27a。在谐振电容器24b串联连接有开关27b。控制部45在向第一加热线圈11a通电时将开关26a及开关27a控制为接通状态,并构成并联的谐振电路。另外,控制部45在向第二加热线圈11b通电时将开关26b及开关27b控制为接通状态,并构成并联的谐振电路。
控制部45输出驱动IGBT23b的驱动信号,与上述工作同样地,向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二加热线圈11b中的至少一方供给高频电流。在这样的结构中,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图24的例子中,示出驱动第一加热线圈11a及第二加热线圈11b的驱动电路50g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能够应用于上述实施方式1~3中的其他驱动电路。
实施方式4.
图25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25所示,本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1在顶板4的下方大致均匀地分散配置有比较小型的多个加热线圈120。
多个加热线圈120分别由驱动电路50独立地驱动。此外,驱动加热线圈120的驱动电路50的结构例如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驱动电路50a的结构相同。
另外,本实施方式4中的控制部45对多个加热线圈120中的每一个进行载置于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判定。此外,材质判定处理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也可以设为在顶板4上不设置加热口的显示的结构。此外,加热线圈120的个数可以是任意的个数。另外,关于加热线圈120的布置,不限于此,可以配置成蜂窝状,也可以使大型的加热线圈120和小型的加热线圈120混合存在地配置。
(工作)
当由使用者在顶板4的任意位置载置被加热物5并在操作显示部43进行加热开始的指示时,控制部45的材质判定部46进行材质判定处理。在材质判定处理中,材质判定部46通过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工作,针对多个加热线圈120中的每一个,判定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
材质判定部46在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的至少一个加热线圈位于多个加热线圈120中的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的两个加热线圈之间的情况下,判定为被加热物5的材质是复合体。
在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复合体的情况下,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控制部45使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的加热线圈120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比向载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为磁性体的加热线圈120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高。
此外,在加热工作中,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地,控制部45可以交替地切换第一工作和第二工作。另外,在加热工作中,与上述实施方式3同样地,控制部45可以交替地切换第三工作和第四工作。
在以上那样的结构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1~3同样地,能够在感应加热复合体的被加热物5时进行适合于被加热物5的材质的感应加热,能够抑制被加热物5的加热温度的不均匀。
另外,能够将被加热物5配置在顶板4的任意位置,能够提高便利性。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第一感应加热口,2第二感应加热口,3第三感应加热口,4顶板,5被加热物,6磁性体,11第一感应加热部件,11a第一加热线圈,11b第二加热线圈,11c第三加热线圈,11d第四加热线圈,12第二感应加热部件,13第三感应加热部件,21交流电源,22直流电源电路,22a二极管桥,22b电抗器,22c平滑电容器,23逆变器电路,23a IGBT,23b IGBT,23c二极管,23d二极管,24a谐振电容器,24b谐振电容器,24c谐振电容器,24d谐振电容器,25a输入电流检测部件,25b线圈电流检测部件,26a开关,26b开关,26c开关,26d开关,27a开关,27b开关,40操作部,40a操作部,40b操作部,40c操作部,41显示部,41a显示部,41b显示部,41c显示部,43操作显示部,45控制部,46材质判定部,50驱动电路,50a驱动电路,50b驱动电路,50c驱动电路,50d驱动电路,50e驱动电路,50f驱动电路,50g驱动电路,100感应加热烹调器,101感应加热烹调器,120加热线圈。

Claims (10)

1.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
多个加热线圈,所述多个加热线圈在同一平面上配置成至少一列;
多个逆变器电路,所述多个逆变器电路分别向所述多个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流;
材质判定部,所述材质判定部判定载置在所述多个加热线圈中的每一个的上方的被加热物的材质;以及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材质判定部的判定结果,控制所述多个逆变器电路的驱动,
所述多个加热线圈包含彼此相邻的第一加热线圈和第二加热线圈,
所述控制装置在载置于所述第一加热线圈的上方的所述被加热物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且载置于所述第二加热线圈的上方的所述被加热物的材质为磁性体的情况下,使向所述第一加热线圈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比向所述第二加热线圈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高,
所述控制装置交替地切换停止向所述第一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流并向所述第二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流的工作、以及停止向所述第二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流并向所述第一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流的工作。
2.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
多个加热线圈,所述多个加热线圈在同一平面上配置成至少一列;
多个逆变器电路,所述多个逆变器电路分别向所述多个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流;
材质判定部,所述材质判定部判定载置在所述多个加热线圈中的每一个的上方的被加热物的材质;以及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材质判定部的判定结果,控制所述多个逆变器电路的驱动,
所述多个加热线圈包含彼此相邻的第一加热线圈和第二加热线圈,
所述控制装置在载置于所述第一加热线圈的上方的所述被加热物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且载置于所述第二加热线圈的上方的所述被加热物的材质为磁性体的情况下,使向所述第一加热线圈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比向所述第二加热线圈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高,
所述控制装置交替地切换向所述第一加热线圈及所述第二加热线圈供给与磁性体对应的频率的高频电流的工作、以及向所述第一加热线圈及所述第二加热线圈供给与非磁性体或包含磁性体和非磁性体在内的材质对应的频率的高频电流的工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在载置在上方的所述被加热物的材质为磁性体的至少一个所述加热线圈位于所述多个加热线圈中的载置在上方的所述被加热物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的两个所述加热线圈之间的情况下,使向载置在上方的所述被加热物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的所述加热线圈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比向载置在上方的所述被加热物的材质为磁性体的所述加热线圈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交替地切换停止向载置在上方的所述被加热物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的所述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流并向载置在上方的所述被加热物的材质为磁性体的所述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流的工作、以及向载置在上方的所述被加热物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的所述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流并停止向载置在上方的所述被加热物的材质为磁性体的所述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流的工作。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交替地切换向载置在上方的所述被加热物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的所述加热线圈及载置在上方的所述被加热物的材质为磁性体的所述加热线圈供给与磁性体对应的频率的高频电流的工作、以及向载置在上方的所述被加热物的材质为至少包含非磁性体的材质的所述加热线圈及载置在上方的所述被加热物的材质为磁性体的所述加热线圈供给与非磁性体或包含磁性体和非磁性体在内的材质对应的频率的高频电流的工作。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多个加热线圈分别为相同的形状及相同的大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多个加热线圈形成为在俯视时呈椭圆形,
配置成一列的所述多个加热线圈的短轴配置在同一直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多个加热线圈配置成相邻的两个所述加热线圈的间隔比所述加热线圈的短轴的长度的一半短。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载置所述被加热物的顶板,
所述多个加热线圈均匀地分散配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逆变器电路的开关元件利用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形成。
CN201880089718.9A 2018-02-23 2018-02-23 感应加热烹调器 Active CN1117426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06696 WO2019163089A1 (ja) 2018-02-23 2018-02-23 誘導加熱調理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42613A CN111742613A (zh) 2020-10-02
CN111742613B true CN111742613B (zh) 2022-06-28

Family

ID=67687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9718.9A Active CN111742613B (zh) 2018-02-23 2018-02-23 感应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818824B2 (zh)
EP (1) EP3758442B1 (zh)
JP (1) JP6991304B2 (zh)
CN (1) CN111742613B (zh)
WO (1) WO201916308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11910A1 (en) * 2022-04-28 2023-11-02 Electrolux Appliances Aktiebolag Induction cooking hob including three induction coil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3937B2 (zh) 1972-08-03 1977-04-18
JP2978069B2 (ja) 1994-09-06 1999-11-15 島田理化工業株式会社 電磁調理器
KR20090048789A (ko) * 2007-11-12 2009-05-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유도가열조리기
JP5233862B2 (ja) 2009-06-22 2013-07-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磁調理器
JP5658692B2 (ja) 2010-01-20 2015-01-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
JP5213937B2 (ja) * 2010-11-11 2013-06-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ES2560256T3 (es) 2011-03-29 2016-02-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ocina de calentamiento por inducción
JP5047379B1 (ja) 2011-05-18 2012-10-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369202B2 (ja) * 2012-01-30 2013-12-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943683B2 (ja) * 2012-04-11 2016-07-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
KR102009344B1 (ko) * 2012-12-03 2019-08-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전자 유도 가열 조리기 및 이의 출력 레벨 제어 방법
ES2634872T3 (es) 2013-07-31 2017-09-29 BSH Hausgeräte GmbH Dispositivo de encimera de cocción
EP3133899B1 (en) * 2014-04-16 2019-01-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nduction cook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CN204377176U (zh) * 2014-10-24 2015-06-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烹调器
JP6528119B2 (ja) * 2015-04-15 2019-06-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EP3116288B1 (en) * 2015-07-09 2020-05-13 Electrolux Appliances Aktiebolag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induction cooking hob including a number of induction coils
US11101723B2 (en) * 2015-10-01 2021-08-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Three-phase induction motor
JP6910114B2 (ja) 2016-07-21 2021-07-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58442A1 (en) 2020-12-30
EP3758442A4 (en) 2021-03-03
US20210227645A1 (en) 2021-07-22
EP3758442B1 (en) 2024-01-24
JP6991304B2 (ja) 2022-01-12
US11818824B2 (en) 2023-11-14
WO2019163089A1 (ja) 2019-08-29
JPWO2019163089A1 (ja) 2021-01-07
CN111742613A (zh) 2020-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63344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WO2014064932A1 (ja) 誘導加熱装置
JP6559348B2 (ja) 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誘導加熱調理器
JP7154321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11316757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11742613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12352468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11837454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WO2018225120A1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