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27321B - 流体机械 - Google Patents

流体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27321B
CN111727321B CN201980013877.5A CN201980013877A CN111727321B CN 111727321 B CN111727321 B CN 111727321B CN 201980013877 A CN201980013877 A CN 201980013877A CN 111727321 B CN111727321 B CN 1117273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air
fluid machine
compressor
contro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1387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27321A (zh
Inventor
谷山佑树
角知之
齐藤典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7273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273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273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273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0Electric components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24Cooling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06Cooling; Heating; Prevention of freezing

Abstract

本发明能够在流体机械中进行控制装置等控制系统的高效率的冷却。流体机械包括流体机械主体、驱动源、控制装置、收纳流体机械主体、驱动源和控制装置的壳体以及冷却风扇,壳体设置有对内部导入冷却风的多个吸气口和1个排气口,设置有将壳体内部划分为第一室和第二室并且具有使第一室和第二室的一部分连通的连通部的分隔壁,多个吸气口中的第一吸气口设置于至少配置控制装置的第一室的壳体壁,第二吸气口设置于至少配置驱动源的第二室的壳体壁,排气口将从第一吸气口经由上述连通部流入第二室而对流体机械主体和驱动源中的任一者进行冷却后的冷却风和从第二吸气口吸入的冷却风排出,控制装置配置成其一部分面对第一室中的第一吸气口的下游且为连通部的上游的区域。

Description

流体机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体机械,涉及对控制其的控制装置进行冷却的技术。
背景技术
压缩机、膨胀机、鼓风机、泵装置等流体机械中,已知采用将进行压缩、膨胀、压送的流体机械主体和对其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等保存在壳体中的封装型的结构的流体机械。以下,以生成压缩气体的压缩机为例进行说明。
压缩机中,已知具有将吸入空气等气体并生成压缩气体的压缩机主体、驱动源(例如电动机和内燃机等)、对其供电的电力转换装置(逆变器)、和对运转等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配置在壳体中并封装化的结构的压缩机等。
另外,压缩机的驱动源、电力转换装置、压缩机主体和排出配管系统是高发热体。因此,一般而言结构是具有风冷的热交换器和生成与其进行热交换的冷却风的风扇装置作为冷却装置。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风冷式封装型压缩机,其在封装内划分形成具有冷却器和压缩机的压缩机室以及具有冷冻式干燥机的干燥机室,在各个室中设置吸气口并且使两个室的一部分连通,使从各吸气口吸入的冷却空气通过在压缩机室中配置的风扇从共用的排气口向封装外部排气的流的结构。另外,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干燥机室中配置的冷冻式干燥机的电容器也通过该空气流冷却。
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封装型涡旋压缩机的结构,其在壳体内内置涡旋压缩机主体、电动机和进行工作气体的冷却的冷却器等,用分隔板划分形成配置压缩机主体和电动机的空间以及配置冷却器的空间,两个空间分别具有冷却风的吸气口和排气口。
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空气压缩机的结构,其将隔音壳划分为机械室和吸气室,使两个室的一部分连通,将空气压缩机主体、对其进行驱动的发动机和风扇配置在隔音壳的机械室中,在吸气室中配置后冷却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330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26439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035260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此处,压缩机等流体机械的控制装置,具有因性能提高和功能追加,微芯片等半导体器件等的部件个数也增加并且它们的高发热化也增加的倾向。进而,也存在为了提高便利性,而在控制装置的显示部安装触摸面板作为能够进行用户操作的输入输出I/F(GUI)的控制装置等。不耐热的电子部件增加的控制装置的冷却是重要的课题。特别是将控制装置安装在压缩机的壳体中的封装结构的情况下,存在压缩机主体及其驱动源自身的热影响也较高的倾向,因此需要对于考虑控制装置的耐热性和冷却性的配置场所和冷却装置的形式进行研究。
关于控制装置的耐热性和冷却性,通过使控制装置与发热体充分隔开间隔或者增设冷却装置,能够解决该课题,但与流体机械的小型化和机器的复杂化和成本增加等课题成消长关系。
例如,使控制装置与发热体隔开间隔的情况下,因机械小型化的要求,也需要考虑驱动源和压缩机主体、气体和各种冷却装置的配管的配置,作为控制装置的配置场所,热影响少的区域是有限的。另外,这样的区域在冷却方面(周围的气体流动性等)并不合适的可能性也充分存在。进而,关于触摸面板等在壳体中设置的用户输入输出I/F,也因辨认性和操作性的方面而在配置位置上受到制约。
在封装型的流体机械中,要求进行控制装置和用户输入输出I/F等控制系统的高效率的冷却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例如,应用要求的权利范围中记载的结构。即,是一种流体机械,其包括:流体机械主体;用于驱动该流体机械主体的驱动源;控制装置;至少收纳所述流体机械主体、所述驱动源和所述控制装置的壳体;和用于在所述壳体的内部生成冷却风的冷却风扇,所述壳体设置有用于通过所述冷却风扇来对所述壳体内部导入冷却风的多个吸气口和用于排出该冷却风的至少1个排气口,设置有将所述壳体的内部至少划分为第一室和第二室并且具有使该第一室和第二室的一部分连通的连通部的分隔壁,所述多个吸气口中的第一吸气口设置于至少配置所述控制装置的所述第一室的壳体壁,第二吸气口设置于至少配置所述驱动源的所述第二室的壳体壁,所述排气口将从所述第一吸气口经由所述连通部流入所述第二室而至少对所述流体机械主体和所述驱动源中的任一者进行了冷却后的冷却风和从所述第二吸气口吸入的冷却风排出,所述控制装置配置成其至少一部分面向所述第一室中的所述第一吸气口的下游且为所述连通部的上游的区域。
发明的效果
能够减少冷却装置成本的增加和装置的大型化并且对控制装置高效率地进行冷却。本发明的其他课题、结构、效果,将通过以下记载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表示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空气压缩机的结构的5面图。
图2是示意表示实施例1的空气压缩机的结构和冷却风的流的立体透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偏转单元的结构和冷却风的流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空气压缩机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2的空气压缩机的结构的立体透视图。
图6是示意表示实施例2的空气压缩机的结构的左侧面图和背面图。
图7是示意表示实施例2的空气压缩机的冷却风的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在图1中示意地示出表示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空气压缩机50(以下有时简称为“压缩机50”)的结构的五面图。图1中,(a)是正面、(b)是左侧面、(c)是右侧面、(d)是背面、(e)是顶面的图,表示透过一部分部件的状态。
压缩机50主要包括电动机1、压缩机主体2、油分离器18、冷却风扇8、油冷却器15、空气冷却器16、控制装置30、驱动控制装置14,具有它们配置在基台13上、用封装面板49将周面(该例中是正面、背面、左右侧面和顶面)包围的封装结构。
电动机1是压缩机主体2的驱动源,接受来自外部等的电源供给而旋转,对同轴地或经由传动带、齿轮、链等连接的压缩机主体2的压缩机构提供旋转动力。另外,驱动源也可以是内燃机或其他将能量转换为旋转力的设备。本实施例中应用同轴连接的电动机1。
压缩机主体2例如具有螺杆转子作为压缩机构,通过转子的旋转吸入空气并排出压缩空气。本实施例中,应用供油型双螺杆压缩机主体。供油型是对压缩工作室内供给油,与压缩后的空气一起排出气液混合气体的形式。
油分离器18是气液分离器,从经由排出配管17排出的混合压缩气体中将空气与油分离。作为分离方式,能够应用离心(旋转)式和碰撞式等各种方式。通过油分离器18与油一次分离后的压缩空气此后在具有无纺布等的空气过滤器19中被进一步将油分离(二次分离),经由配管流向空气冷却器16一侧。
冷却风扇8具有被风扇用电动机旋转驱动的风扇,生成在后述的吸排气口之间流动的冷却风。风扇应用涡轮风扇,但也可以应用螺旋桨风扇等各种风扇。另外,该例中应用基于逆变器控制的变速型的风扇用电动机,但也可以是使用电动机1的旋转力的自励型或定速型的结构。
油冷却器15、空气冷却器16例如由热交换器构成,在封装内配置在风扇装置8的下游一侧(该例中是压缩机100的顶面一侧),与风扇装置8生成的冷却风进行热交换。油冷却器15进行被油分离器18分离后的油的冷却。之后,冷却后的油经由未图示的回流通路对压缩机主体1循环供给。空气冷却器16是进行因压缩作用而温度上升的压缩空气的冷却的冷却装置,将经由油过滤器19流过的压缩空气冷却至规定温度,之后,经由配管对用户一侧提供。另外,也可以是在空气冷却器16的下游经由配管配置干燥机的结构。
驱动控制装置14例如是逆变器或电抗器等主要控制对电动机1供电的装置。本实施例中,使这些装置构成为与压缩机主体等分隔的空间。具体而言,将由沿着压缩机50的右侧面一侧从基台13直到顶面附近的高度、与从背面一侧直到到达后述的第一室X的区域前的纵深构成的空间作为配置场所,用面板等划分地进行配置。
控制装置30是对压缩机50的控制指令进行处理的装置。控制装置50具有通过模拟电路结构和程序与半导体处理装置的协作实现的功能部和存储各种控制信息的存储部,从在压缩机50的配管上配置的压强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未图示)接受检测值的输入,与此相应地对驱动控制装置14的逆变器等输出频率指令,或执行在空气配管和液体配管上配置的阀体(未图示)的开闭等的运转控制。进而,具有接受用户操作等、来自外部的运转指令的输入的输入I/F部、显示排出温度和各种控制信息的显示部和有线或无线地与外部机器进行通信的通信控制部等。另外,本实施例中,输入I/F部和显示采用触摸面板。
此处,对于压缩机50的内部空间的结构进行说明。在被封装面板49包围的压缩机50的内部,配置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分隔壁5。分隔壁5是将压缩机50的内部空间至少划分为第一室X和第二室Y的板状的部件。分隔壁50使面朝向压缩机50的正面和背面,以与压缩机50的内部空间大致相等的宽度(图1的(a)中的左右方向),从内部顶面起向基台13一侧延伸。分隔壁5将压缩机50内部的正面一侧划分为第一室X,将背面一侧划分为第二室Y。另外,分隔壁5中,高度方向上的中央的下方一侧(基台13一侧)的一部分并不延伸至基台13,而是以第一室X与第二室Y作为空间连通的方式延伸。具体而言,从正面方向观察,分隔壁5的一部分向下方延伸至电动机1和压缩机主体2的至少一部分在投影面上重叠的位置,其他部分延伸至基台13。由此,第一室X与第二室Y之间构成连通部7,能够经由其进行冷却风的流通。
关于第一室X和第二室Y的纵深尺寸(与分隔壁5的面垂直的方向的宽度),第二室Y的纵深尺寸(参考图1的(b)(c))比第一室X的纵深尺寸更大。第一室X是至少配置控制装置30的区域(另外,该例中是压缩机主体2的轴向的一部分、油分离器18和空气过滤器19也配置在第一室X中的结构,但也可以是这些的一部分或全部配置在第二室Y一侧的结构)。另外,第二室Y是配置电动机1、压缩机主体2、冷却风扇8、油冷却器15和空气冷却器16的区域。
控制装置30以在封装面板49的正面且偏向右侧地使正面一侧(触摸面板的配置侧)从封装面板49向外部露出、其余部分位于封装面板49内部一侧(第一室X)的方式配置。更具体而言,压缩机50在封装面板49上配置控制装置30的场所具备规定大小的开口,在该开口中配置控制装置30。
控制装置30在正面一侧配置作为由触摸面板和按钮等构成的输入I/F部和显示部的功能。因此考虑用户的操作性和辨认性等便利性,使输入I/F部和显示部配置在正面的比较高的位置。
搭载了运算装置、存储装置和电容器等部件的基板部分位于封装面板49内部一侧(第一室X)。即,控制装置3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室X的空间中。
另外,本实施例中,采用触摸面板和基板部分封装化为树脂或金属等的大致壳体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基板部分的全部或一部分在封装内部露出的结构。
接着,对于压缩机50的吸排气口的结构进行说明。
压缩机50具有3个吸气口(第一吸气口4、第二吸气口20和第三吸气口22)和1个排气口(排气口25)。第一吸气口4和第三吸气口22配置在构成第一室X的壳体壁上,第一吸气口4与分隔壁5的连通部7相比在高度方向上配置在上方,第三吸气口22配置在与连通部7在高度方向上同等的位置。第二吸气口20和排气口25配置在构成第二室Y的壳体壁上,第二吸气口20从背面的高度方向中央附近到下方地配置,排气口配置在壳体顶面的中央附近。
第二室Y的吸气侧因冷却风扇8的旋转而成为负压,外部空气从这些吸气口流向第一室X和第二室Y。
第一吸气口4在压缩机50的右侧面上方的前方(正面一侧)开口,对第一室X导入外部空气。作为本实施例的特征之一,控制装置30配置在从第一吸气口4到达连通部7的冷却风流路的途中。特别是,本实施例中是在该流路的上游一侧、在第一吸气口4附近的区域配置控制装置30的结构。即,从第一吸气口4流入后的外部空气在控制装置30的内部一侧表面流过,实现了控制装置30的冷却性的提高。
第三吸气口22在压缩机50的左侧面的下方开口,对第一室X导入外部空气。第三吸气口22的位置处于与压缩机主体2的输出侧端部的左侧面相对的位置,流入后的外部空气与压缩机主体2的左侧面接触而确保压缩机主体2和电动机1的冷却性。从第三吸气口22流入的外部空气之后经由连通部7流向冷却风扇8一侧。
此处,作为本实施例的特征之一,可以列举连通部7的能够使冷却风流通的开口面积比第一吸气口4大并且比第一吸气口4与第三吸气口20的开口面积的和更大这一点。根据该结构,从第一吸气口4流入后的外部空气的速度变快,能够使控制装置30的冷却效率提高。详情在后文中叙述。
第二吸气口20在压缩机50的背面开口,对第二室Y导入外部空气。第二吸气口20是导入在第二室Y中配置的油冷却器15、空气冷却器16和电动机1等的冷却风用的吸气口。本实施例中,是在压缩机50的背面、具有从高度方向中央直到基台13的前方附近的高度、和与第二室Y的宽度(图1的(d)的左右方向)同等程度的宽度的矩形的开口。另外,如图1的(b)等所示,在第二室Y中配置导管9,使从第二吸气口20流入的外部空气向配置油冷却器15和空气冷却器16的第二室Y的上方一侧、和配置电动机1的第二室Y的下方一侧分流。
具体而言,导管9具有与第二吸气口20的宽度相同程度的宽度,由从第二吸气口20向分隔壁5方向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板状部件构成。另外,导管9以从第二吸气口20等分流至电动机1一侧的冷却风流向冷却风扇8一侧的方式,与分隔壁5之间确保规定的空隙地延伸。进而,向分隔壁5的水平方向的延伸前端与分隔壁5平行地具有立起形状。由此在与被导管9分流的流向电动机1一侧的外部空气的汇流区域中,能够期待整流效果。
接着,详细说明压缩机50的冷却风的流。
在图2中示意地示出从第一吸气口4流入的外部空气在压缩机50内部流动的状态。如图2的(a)的立体透视图所示,从第一吸气口4流向第一室X内部的冷却风A,在配置在其附近的控制装置30的背面一侧表面流动,之后朝向连通部7逐渐使方向变为下方向,最终从连通部流向第二室Y。如图2的(b)的右侧面图透视图所示,从连通部7流向第二室Y的冷却风A在压缩机主体1的顶面一侧和电动机1的输出轴一侧表面流过,之后,以沿着分隔壁5的背面的方式,流向冷却风扇8,最终从排气口25向外部排出。即,冷却风A从压缩机50的右侧面方向流入第一室X,最终从第一室X的下方经由连通部7向上方转向至第二室Y地流动。
另外,从第三吸气口22流入的冷却风B在压缩机主体2的左侧面等表面流过,经由连通部7流向第二室Y。从第二吸气口20流入的冷却风C1、C2以各自的流流向冷却风扇8。
由图2可知,控制装置30、与电动机1和压缩机主体2等发热体在压缩机50的内部区域中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在配置控制装置30的第一室X、与配置电动机1和压缩机主体2等发热体的第二室Y之间,存在第一室X这样的空气层且不存在从该发热体流向控制装置30的气流。因此,第二室Y一侧的热不易传导至第一室X,如果冷却风扇8运转则该效果进一步提高。这样,可以认为压缩机50是来自电动机1等的热明显不易传递至控制装置30的冷却性优秀的结构。
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一吸气口4的开口面积比连通部7的开口面积(能够使冷却风流通的开口面积)大。因此存在从第一吸气口4流入的外部空气的上游一侧的流速,比在连通部7处流向第二室Y的流速更快的倾向。特别是,如果连通部7的上游一侧的第一吸气口4与第三吸气口22的总面积比连通部7的开口面积大,则存在该倾向更高的倾向。因此,流速快的冷却风吹向在第一吸气口4的下游附近配置的控制装置30,具有使冷却效果提高的效果。
另外,实施例1是在第一室X中配置压缩机主体2的一部分(排出侧的一部分)等(突出)的结构。换言之,压缩机50的纵深主要由构成它的主要部件的尺寸构成,并非为了构成第一室X而多余地占据纵深尺寸的结构。因此,可以认为第一室X等的结构使控制装置30的冷却性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压缩机50的小型化。
最后,对于第一吸气口4的偏转单元进行说明。
在图3的(a)中示出示意表示第一吸气口4的翅片结构的顶面透视图。第一吸气口4在矩形的壳体4a内的上下方向上具有多个偏转翅片4b。各偏转翅片4b中,内部一侧端部与外部一侧端部相比向压缩机50的正面一侧倾斜。换言之,如图3的(b)所示,使从沿着压缩机50的右侧面开口的第一吸气口4流入的外部空气将方向改为控制装置30一侧地流入。由此,吹到控制装置30表面的风量增加,进一步实现冷却性的提高。
进而,因变更翅片4b,第一吸气口4的开口方向是压缩机50的侧面斜背面方向。即,吸气音和从封装内部向外部传递的机械音等从第一吸气口4向外部传递的声音具有向压缩机50的外部背面一侧传递的倾向,也能够期待防止声音向正面一侧扩散的效果。
图3的(c)是表示变更单元的其他例子的顶面透视图。该例中,是并未在第一开口部4设置变更翅片4b等,而是在第一室X内配置构成流向控制装置30的流路的L字型等的偏转导管4c的结构。即使是该结构,也能够增加流向控制装置30一侧的冷却风量,并且偏转导管4c的曲柄结构减少机械音向外部扩散的情况。偏转导管4c可以是筒状或半筒状的导管形状。
另外,也可以将偏转导管4c与偏转翅片4b双方组合。
如以上所述,根据实施例1的压缩机50,能够实现压缩机的小型化,能够抑制冷却结构的复杂化和成本上升,同时使控制装置30的冷却性显著提高。
另外,第一室X对于第二室Y的发热体的热发挥空气层的功能,提供热不易传播的结构。例如,相对高温的第二室Y的辐射热难以传递至控制装置30。进而,通过冷却风扇8驱动,从第二室Y流向第一室X一侧的气流大致成为零,控制装置30a、30b的冷却性显著提高。
另外,根据实施例1的压缩机50,连通部7的开口面积(冷却风能够流通的开口面积)比第一吸气口4与第三吸气口22的总面积的和大,因此向第一吸气口4附近流入的冷却风的速度增加,具有控制装置30a、30b的冷却效率增加的效果。
另外,根据实施例1的压缩机50,通过在第一室X的正面上方一侧配置控制装置而确保用户的便利性,并且在下方一侧的空间中配置油分离器18等一部分部件,进而对于该部件也能够用经过控制装置30的表面后的冷却风进行冷却,具有能够确保空间的有效利用这样的小型化和冷却性的效果。
另外,根据实施例1的压缩机50,第一室X也是形成空气层的空间,所以也能够期待减少压缩机50的机械音和工作音从压缩机50的正面一侧向外部传播的情况的隔音效果。
实施例2
接着,对于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2进行说明。另外,有时对于与实施例1具有同一功能的部件等附加同一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4中示出表示应用本发明的空气压缩机100(以下有时简称为“压缩机100”)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在图5中示出压缩机100的立体透视图。两个图中的(a)是以左前方为正面的立体图,(b)是以左前方为背面的立体图。压缩机100是所谓双重结构的压缩机,大致结构是使实施例1的压缩机50的主要结构部件以侧面方向相对的方式并排配置。
这样,如果作为控制对象的压缩机单元增加,则相应地,控制装置大型化、多台化,发热量也增加。因此,要求不使设备进一步大型化、也不使设备结构的增设成本增加的冷却结构。
以下,具体地说明结构。
图6的(a)是示意地示出压缩机100的左侧面的透视图,图6的(b)是示意地示出正面的透视图。压缩机100是在1个基台13上具备相当于2台的电动机1和压缩机主体2等压缩机单元的压缩机。1个压缩机单元由电动机1、压缩机主体2、排出配管17、油分离器18、空气过滤器19、驱动控制装置14和控制装置30等构成。另外,对于驱动控制装置14,将两个单元的一并配置在右侧面。
压缩机100是使从各压缩机主体2排出的压缩空气在内部配管中汇流并对用户一侧提供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分别作为不同的系统对用户一侧排出的结构的情况。进而,实施例2中按照两个单元是使用逆变器的变速控制机进行说明,但也可以是一方或双方是定速机的结构。
压缩机100是与实施例1相比约2倍的装置结构,因此控制装置30也具有30a、30b这2个。控制装置30a和30b也与实施例1同样地,是在正面右侧上方配置并且在横向上并排配置的结构。另外,也可以是使各控制装置30a、30b在上下方向上并排配置的结构。进而,也可以是在1个控制装置壳体中具有相当于2台的控制部件的结构。实施例2中,各控制装置30a和30b进行各压缩机单元的控制,但也可以是由另一方的控制装置进行一部分控制的结构。
压缩机100中,关于配置控制装置30a和30b的第一室X、和配置电动机1、压缩机主体2和冷却风扇8等的第二室Y的(从正面到背面)的纵深尺寸,与实施例1同样,第二室Y的比第一室X的大。
第一室X中,从第一吸气口4直到第三吸气口22的空间与实施例1同样是连续空间。另外,分隔壁5中,各压缩机单元中的每一个具有连通部7。具体而言,与实施例1同样地,以压缩机主体1的排出侧的一部分位于连通部第一室X的区域的方式配置,在分隔壁5在垂直方向上与该压缩机主体2的一部分重合的部分的周围构成连通部7。连通部7是与压缩机主体2的外周相比大规定面积的矩形的开口。
与此相对,第二室Y是各压缩机单元的空间被隔离壁60分割的结构。隔离壁60是在对从分隔壁5到背面一侧的封装面板49且从顶面一侧的封装面板49到基台13进行划分的板状部件。即,各压缩机单元中的每一个具有独立的第二室Y,各第二室Y中冷却风的流路是独立的。
在这样的壳体结构中,第一吸气口4在压缩机100的右侧面上方开口,第三吸气口22在压缩机100的左侧面下方开口。
第三吸气口具有对被导管9分割为上下两部分的流路的上方一侧(直接流向冷却风扇的流路)导入外部空气的第二吸气口20a、和对下方一侧(流向电动机1,之后流向冷却风扇8的流路)导入外部空气的第二吸气口20b。
第二吸气口20a和20b在压缩机100的背面,在被隔离壁60划分形成的各压缩机单元的每个第二室Y开口1处。此处,对电动机1导入外部空气用的第二吸气口20b在从背面方向观察时与电动机1的位置相比偏左处开口。另外,第二吸气口20b是高度比宽度大的矩形的开口,是从背面一侧看来,导入的外部空气易于在电动机1的与输出相反的一侧和外周表面流动的形状和配置位置。
第二吸气口20a在从背面(或正面)观察的水平方向的投影面与导管9的上方且冷却风扇8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开口。第二吸气口20a是在该投影面中、与从导管8到冷却风扇8的叶片部分的大部分重叠的高度、比第二室Y的宽度短一些的宽度的矩形的开口。另外,在背面侧封装面板49的第二室Y一侧,配置从第二吸气口20a的上端向第二室Y的斜下方延伸的导管70。导管70的末端与导管9在高度方向上形成规定间隙且延伸至冷却风扇8的吸入侧的区域,形成从第二吸气口20a导入的外部空气流向冷却风扇8的流路。
在图7中示出具有以上结构的压缩机100的冷却风的流。从第一吸气口4流入的冷却风A通过偏转单元而偏转,向控制装置30a、30b的背面一侧流动。经过控制装置30a、30b的背面表面之后的冷却风此后流向连通部7,在第一室X内部向宽度方向和下方一侧流动。之后,经由连通部7流向第二室Y,向冷却风扇8的吸气侧转向,以沿着分隔壁5的背面的方式成为上升流,通过油冷却器15、空气冷却器16,从排气口25向外部排出。
另外,从第二吸气口20a流入的冷却风C1通过导管9和70的导向而向冷却风扇8的吸气侧流动,与油冷却器15、空气冷却器16进行热交换之后通过油冷却器15、空气冷却器16,从排气口25向外部排出(图7中仅图示了一方的压缩机单元一侧的冷却风C1)。从第二吸气口2b流入的冷却风C2在第二室Y的配置电动机1等的空间中流过,之后,穿过导管9与分隔壁5之间流向冷却风扇8的吸气侧(图7中仅图示了一方的压缩机单元一侧的冷却风C2)。
另外,从第三吸气口22流入的冷却风B在各压缩机主体2的上下和侧面表面流动,经由各连通部7流向第二室Y。之后,与冷却风A同样地,流向冷却风扇8的吸气侧,以沿着分隔壁5的背面的方式成为上升流,通过油冷却器15、空气冷却器16从排气口25向外部排出(图7中仅图示了一方的压缩机单元一侧的冷却风B)。
这样,根据实施例2的压缩机100,在实施例1的效果之外,也具有以下效果。即使是将多台压缩机单元收容在1个封装壳体中的结构,也抑制冷却结构的复杂化和成本上升并且具有提高控制装置30a、30b的冷却性的效果。
另外,根据实施例2的压缩机100,第一室X在正面一侧形成跨多个压缩机单元地连续的空间,因此从第一吸气口4和第三吸气口22流入的冷却风从各个连通部7流入第二室,能够使在各第二室Y中流动的冷却风的总量也大致相等。即,能够使对油冷却器15和空气冷却器16进行冷却的冷却风的总量也相等。进而,例如,即使一方的压缩机全速运转、另一个压缩机单元停止或弱化运转的情况下,换言之,冷却风扇8的转速存在差异,也能够确保控制装置30a、30b的冷却性。
以上,对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各种例子,能够在不脱离该主旨的范围中应用各种结构。
例如,上述例子中,作为流体机械用空气压缩机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鼓风机、泵膨胀机(膨胀发电机等)等其他流体机械。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空气压缩机,也能够应用于对其他气体进行压缩的压缩机。另外,不仅能够应用于供油型的压缩机,也能够应用于对压缩工作室供给其他液体(例如水)的压缩机。进而,本发明中压缩机主体形式不限定于螺杆(单、双、多),也能够应用于涡轮型或其他容积型压缩机构。
另外,上述例子中,将第一吸气口4的开口位置设定在压缩机侧面,但也可以是压缩机的正面一侧。该情况下,为了确保控制装置30、30a、30b的冷却性,优选在它们的背面一侧(第一室X一侧)的表面具有用于使冷却风A充分流过的偏转单元。
另外,上述例子中,具有对第一室X导入外部空气的第三吸气口22,但与压缩机的设计相应地,该吸气口是否存在及其位置、大小是任意的。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连通部7的冷却风能够流通的开口面积比第一吸气口4和第三吸气口22的总开口面积的和大,但即使连通部7的开口面积相等或小,也能够期待本发明的一定的效果。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是电动机1和压缩机主体2在从正面朝向背面的轴向上配置的结构,但也能够采用以左右侧面方向作为轴向配置的结构。
上述记载是对于实施例进行的,本发明不限于此,能够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要求的权利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和修正,这一点对于本行业从业者而言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动机,2…压缩机主体,3…排气口,4…第一吸气口,4a…壳体,4b…翅片,7…连通部,8…冷却风扇,9…导管,13…基台,14…驱动控制装置,15…油冷却器,16…空气冷却器,17…排出配管,18…油分离器,19…油过滤器,20、20a、20b…第二吸气口,22…第二吸气口,25…排气口,30、30a、30b…控制装置,49…封装面板,50…空气压缩机,60…隔离壁,70…导管,100…空气压缩机,A、B、C1、C2…冷却风,X…第一室,Y…第二室。

Claims (16)

1.一种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
流体机械主体;
用于驱动该流体机械主体的驱动源;
控制装置;
至少收纳所述流体机械主体、所述驱动源和所述控制装置的壳体;和
用于在所述壳体的内部生成冷却风的冷却风扇,
所述壳体设置有用于通过所述冷却风扇来对所述壳体内部导入冷却风的多个吸气口和用于排出该冷却风的至少1个排气口,
设置有将所述壳体的内部至少划分为第一室和第二室并且具有使该第一室和第二室的一部分连通的连通部的分隔壁,
所述多个吸气口中的第一吸气口设置于至少配置所述控制装置的所述第一室的壳体壁,第二吸气口设置于至少配置所述驱动源的所述第二室的壳体壁,
所述排气口将从所述第一吸气口经由所述连通部流入所述第二室而至少对所述流体机械主体和所述驱动源中的任一者进行了冷却后的冷却风和从所述第二吸气口吸入的冷却风排出,
所述控制装置配置成其至少一部分面向所述第一室中的所述第一吸气口的下游且为所述连通部的上游的区域,
所述分隔壁在所述壳体内部在垂直方向上延伸,
所述连通部在所述分隔壁的高度方向上配置在与中央相比的下方,
所述第一吸气口在高度方向上配置在与该连通部相比的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一吸气口的附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
以配置所述控制装置的所述壳体壁作为壳体正面时,配置所述第一吸气口的所述壳体壁是壳体侧面或顶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口在高度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连通部相比的上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部的能够流通冷却风的开口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吸气口的开口面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壁在所述壳体内部在垂直方向上延伸,
所述驱动源或所述流体机械主体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连通部的附近。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壁在所述壳体内部在垂直方向上延伸,
所述驱动源或所述流体机械主体的一部分经由所述连通部的一部分而配置于所述第一室。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分隔壁的面垂直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二室的宽度大于所述垂直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室的宽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
具有偏转单元,其使从所述第一吸气口流入所述第一室的外部空气的方向向所述控制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偏转。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室的壳体壁上还具有供外部空气流入该第一室的第三吸气口,
该第三吸气口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吸气口相比更靠近所述连通部的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室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的正面一侧,
所述第二室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室相比靠背面一侧。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个至少包括所述驱动源、流体机械主体、冷却风扇和控制装置的流体机械单元,
所述分隔壁具有数量在所述流体机械单元的数量以上的多个所述连通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流体机械单元中的每一个都具有独立的所述第二室,
并且具有与所述多个连通部连通的1个所述第一室。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运算部、存储部、显示部、外部通信I/F部和输入部中的至少任一者。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机械是压缩机、鼓风机、泵、膨胀机中的任一者。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机械是气体压缩机,
所述气体压缩机包括容积式压缩机和涡轮式压缩机,
所述容积式压缩机包括供液式的容积式压缩机和非供液式的容积式压缩机,
所述容积式压缩机包括螺杆型的容积式压缩机、涡旋型的容积式压缩机、往复型的容积式压缩机和叶片型的容积式压缩机。
CN201980013877.5A 2018-03-16 2019-02-28 流体机械 Active CN1117273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48798 2018-03-16
JP2018-048798 2018-03-16
PCT/JP2019/007835 WO2019176563A1 (ja) 2018-03-16 2019-02-28 流体機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27321A CN111727321A (zh) 2020-09-29
CN111727321B true CN111727321B (zh) 2022-07-12

Family

ID=67908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13877.5A Active CN111727321B (zh) 2018-03-16 2019-02-28 流体机械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87145B2 (zh)
JP (1) JP7001810B2 (zh)
CN (1) CN111727321B (zh)
TW (1) TWI703268B (zh)
WO (1) WO20191765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143596A (ja) * 2020-03-10 2021-09-24 ナブテスコ株式会社 圧縮装置及び車両用圧縮装置ユニット
CN112412784B (zh) * 2020-11-16 2021-06-22 广州瑞鑫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智慧节能螺杆鼓风机气站
JP7106691B1 (ja) 2021-01-19 2022-07-26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流体機械システ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30227A (ja) * 2003-07-08 2005-02-03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パッケージ形圧縮機
JP2010133290A (ja) * 2008-12-02 2010-06-17 Ebara Corp 真空ポンプ
KR20110083626A (ko) * 2008-09-18 2011-07-20 그리 일렉트릭 어플라이언시즈, 인코포레이티드 오브 주하이 에어컨 실외기
CN202734092U (zh) * 2012-07-16 2013-02-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高效散热空调室外机
JP2014051946A (ja) * 2012-09-10 2014-03-20 Orion Mach Co Ltd パッケージ型の回転ポンプ装置ユニット
JP2014066252A (ja) * 2014-01-08 2014-04-17 Orion Mach Co Ltd パッケージ型の回転ポンプユニット
WO2017195242A1 (ja) * 2016-05-09 2017-11-16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パッケージ形圧縮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88825B2 (ja) 1998-03-19 2004-01-19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パッケージ型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4014128B2 (ja) 2001-07-26 2007-11-28 デンヨー株式会社 空気圧縮機
JP2005030277A (ja) * 2003-07-10 2005-02-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ベーンロータリ型圧縮機
JP5260426B2 (ja) * 2009-07-15 2013-08-14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パッケージ形圧縮機
JP5779463B2 (ja) * 2011-09-26 2015-09-16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パッケージ型圧縮機
JP5913993B2 (ja) * 2012-01-13 2016-05-11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パッケージ型圧縮機
JP2016133013A (ja) 2015-01-16 2016-07-25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空冷式パッケージ形圧縮機
US10928080B2 (en) * 2015-11-09 2021-02-23 Carrier Corporation Climate control outdoor unit with inverter cooling
JP6913517B2 (ja) 2017-06-02 2021-08-04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パッケージ型圧縮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30227A (ja) * 2003-07-08 2005-02-03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パッケージ形圧縮機
KR20110083626A (ko) * 2008-09-18 2011-07-20 그리 일렉트릭 어플라이언시즈, 인코포레이티드 오브 주하이 에어컨 실외기
JP2010133290A (ja) * 2008-12-02 2010-06-17 Ebara Corp 真空ポンプ
CN202734092U (zh) * 2012-07-16 2013-02-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高效散热空调室外机
JP2014051946A (ja) * 2012-09-10 2014-03-20 Orion Mach Co Ltd パッケージ型の回転ポンプ装置ユニット
JP2014066252A (ja) * 2014-01-08 2014-04-17 Orion Mach Co Ltd パッケージ型の回転ポンプユニット
WO2017195242A1 (ja) * 2016-05-09 2017-11-16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パッケージ形圧縮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03268B (zh) 2020-09-01
US11287145B2 (en) 2022-03-29
JPWO2019176563A1 (ja) 2021-02-04
CN111727321A (zh) 2020-09-29
WO2019176563A1 (ja) 2019-09-19
US20210003294A1 (en) 2021-01-07
JP7001810B2 (ja) 2022-01-20
TW201938912A (zh) 2019-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27321B (zh) 流体机械
US11473582B2 (en) Package-type compressor
CA2898954C (en) Through flow ventilation system for a power generation turbine package
US10895155B2 (en) Package type compressor
JPH09112268A (ja) エンジン冷却装置及び建設機械
JP3488825B2 (ja) パッケージ型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4996142B2 (ja) パッケージ形圧縮機
JP2015117676A (ja) 空気圧縮機
JP6694094B2 (ja) パッケージ形圧縮機
JP5707280B2 (ja) パッケージ型圧縮機。
JP2013155617A (ja) オイルフリースクリュ圧縮機
WO2024047969A1 (ja) パッケージ型気体圧縮機
JP2005171958A (ja) パッケージ型圧縮機
CN112292529B (zh) 箱式流体机械
US20230332603A1 (en) Package-type compressor
KR102314323B1 (ko) 엔진 구동 장치
EP4080028A1 (en) Electricity generating facility
JP2012122487A (ja) エアドライヤ搭載形パッケージ形圧縮機
JPH07158582A (ja) オイルフリー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