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19787B - 一种上楼梯借力拉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上楼梯借力拉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19787B
CN111719787B CN202010705127.9A CN202010705127A CN111719787B CN 111719787 B CN111719787 B CN 111719787B CN 202010705127 A CN202010705127 A CN 202010705127A CN 111719787 B CN111719787 B CN 1117197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ll rod
bayonet
section
clamping
j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0512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19787A (zh
Inventor
张建雄
王豪
姜魏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70512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1978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197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197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197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197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FFINISHING WORK ON BUILDINGS, e.g. STAIRS, FLOORS
    • E04F11/00Stairways, ramps, or like structures; Balustrades; Handrails
    • E04F11/18Balustrades; Handrails
    • E04F11/1863Built-in aids for ascending or descending stai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Steps, Ramps, And Handrai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上楼梯借力拉杆装置,包括整体呈水平设置的拉杆,拉杆的一端为卡接端,拉杆的卡接端具有间隔设置的两个向下延伸的卡接臂,两个卡接臂内侧和二者之间的拉杆下表面围成卡口;卡口宽度方向和拉杆长度方向一致且卡口能够前后滑动地卡入到楼梯的扶手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包括卡口段和拉动段,左侧的卡接臂固定连接在卡口段上,右侧的卡接臂固定在拉动段上,拉杆的卡口段和拉动段对接端的前侧面依靠竖向的铰轴可转动连接,卡口段和拉动段之间具有宽度从前侧到后侧逐渐增大的转动缝隙。本发明能够帮助老年人或者残疾人上楼更省力,可以防止摔倒,具有安全性更好且方便实施,成本低廉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上楼梯借力拉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老年人或腿脚不便者生活辅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上楼梯借力拉杆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高层楼房通常会装有电梯,但一些层数较低的楼房以及一些陈旧楼房中,仍然是依靠台阶楼梯实现上下楼层,同时在一些跃层式结构的住宅单元中,通常也是安装的台阶式楼梯。这样,对于一些年迈的老人或者一些腿脚不便的残疾人在爬这种台阶式楼梯时就会比较吃力,很容易因力竭而发生摔倒,引发安全事故。尤其是对老年人,在这种台阶上摔倒,脑袋和台阶边缘碰撞会直接对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CN201711032317.3曾公开了一种用于上下楼的助力器;包括设置在住宅的楼梯台阶上的升降台,以及用于控制所述升降台的控制器。楼梯的每个台阶上靠近楼梯扶手端的位置均设置有一个升降台,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升降台的上行或下行以及所述升降台的上行或下行速度。该发明的助力器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老人以及腿脚不方便的残疾人的上下楼问题,为我国的老楼改造提供了一个经济可行地解决方案。但仍然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昂,安装使用不便的缺陷。
CN01217489.0曾公开了一种上楼助力器,它在现有楼梯扶手两侧上方设有与其平行的左轨道和右轨道,两轨道间设有牵引扶手,牵引扶手上设有手握开关,牵引扶手两端设有左轨道轴承和右轨道轴承,以及防偏轴承和右防偏轴承,钢丝绳两头分别与牵引扶手呈连接状态,电机通过钢丝绳使牵引扶手能够呈上移状态。它解决了人们上楼梯助力问题,装置在现有楼梯上。但该专利的装置,同样存在结构复杂,安装使用不便的缺陷。
CN201821110868.7还公开了一种楼梯扶手升降助力器,其包括下部开设有凹槽的结构主体,所述结构主体的横截面呈门型,所述结构主体的内侧壁与楼梯扶手的两侧壁相贴合,所述结构主体的上部开设有开口,所述结构主体上安装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摩擦轮,所述摩擦轮穿过所述开口与楼梯扶手的顶部接触,所述结构主体的两侧壁上均安装有滚动轮,所述滚动轮与楼梯扶手的两侧壁接触,所述结构主体的外侧部设置有挂接部。该装置能够使用在旧式楼宇的楼梯扶手上,给人们爬楼进行助力。但仍然属于依靠驱动装置动力驱动,存在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的缺陷。同时,这些装置中都会采用动力电机依靠电力控制驱动。这样由于电气构件的不稳定性,一旦出现故障,造成失去动力或者打滑的情况,容易造成使用者摔倒,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申请人曾申请过一种上楼梯防摔倒助力方法的专利,其中介绍了一种用于辅助上楼梯的装置,但该装置中仍然存在部分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对扶手夹紧效果较差,使用安全性不够的缺陷。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能够帮助老年人或者残疾人上楼更省力,可以防止摔倒,对扶手夹紧效果更好,安全性更好且方便实施,成本低廉,使用更加方便的上楼梯借力拉杆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上楼梯借力拉杆装置,包括整体呈水平设置的拉杆,拉杆的一端为卡接端,拉杆的卡接端具有间隔设置的两个向下(基于装置使用状态为基准进行方位描述)延伸的卡接臂,两个卡接臂内侧和二者之间的拉杆下表面围成卡口;卡口宽度方向和拉杆长度方向一致且卡口能够前后滑动地卡入到楼梯的扶手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包括卡口段和拉动段,左侧的卡接臂固定连接在卡口段上,右侧的卡接臂固定在拉动段上,拉杆的卡口段和拉动段对接端的前侧面依靠竖向的铰轴可转动连接,卡口段和拉动段之间具有宽度从前侧到后侧逐渐增大的转动缝隙。
这样,本装置能够辅助老年人或者腿脚不便人士爬楼梯上楼使用。使用时,使用者(即上楼者)手持装置,依靠卡口匹配地卡入到楼梯的扶手上。然后向后掰动拉杆,使得拉杆外端向后倾斜,卡口左侧面前端位置和卡口右侧面后端位置分别和扶手两侧接触相抵,形成承受撬力(类似撬棍支撑力学结构)的杠杆效果,形成供使用者上楼梯时向前移动的助力效果。使用者依靠拉杆助力迈上了一级台阶后,解除对拉杆向后的拉力,并使得拉杆回复并保持到垂直于扶手状态,直接推动拉杆向前移动一个台阶,再向后掰动拉杆外端向前借力迈上上一级台阶,以此循环直至使用者爬完整个楼梯。
这样,本发明只需采用简单的机械结构实现,方便实施且成本低廉。方案中拉杆直接依靠卡口卡住楼梯扶手,然后依靠卡口段和拉动段之间的转动缝隙结构,使得卡口的右侧面能够在拉杆的拉动段带动下使其后端向左转动倾斜,从而更好地和扶手右侧面接触压紧。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卡口的卡紧。这样在使用者向前借力过程中,拉杆外端受向后拉力后,就可以更好地使得卡口内两侧和扶手接触位置形成前后的错位,并进而形成类似撬棍支撑力学结构的杠杆效果,实现契紧,更好地保持固定以供使用者手臂拉住拉杆外端借力。进而使其上楼更加省力、快捷,防止摔倒。拉杆借力完毕后,需要推动装置向前移动的过程中,拉杆拉动段复位后,也可以使得卡口和扶手之间能够留出更多的空隙,以更好地推动装置整体向前滑动。故能够使得整个装置的使用运行更加顺畅便捷。
进一步地,拉杆的卡口段和拉动段之间转动缝隙内靠后的位置还设置有弹性构件。
这样弹性构件能够更好地使得装置向后承力结束后,能够帮助拉杆的拉动段快速复位为整体平直状态。实施时,弹性构件可以为弹簧构件,或者连接在卡口段和拉动段之间的弹性蒙皮。更好的选择是在卡口段和拉动段之间同时设置弹簧构件和弹性蒙皮。这样即保证了复位效果,又保证了装置具有良好的整体外观。
作为优化,卡口顶部的拉杆上还设置有滚轮机构,滚轮机构整体设置于卡口顶部的拉杆内部的安装空间中,滚轮机构包括竖向设置的滚轮,滚轮能够沿前后方向转动设置且滚轮下表面向下延伸进入卡口内部。
这样,卡口卡入扶手后滚轮下表面和扶手上表面贴合,当装置需要向前移动时,滚轮可以减缓卡口顶部的摩擦力。当拉杆需要向后拉动借力时是依靠拉杆倾斜后,卡口内部两侧和扶手两侧贴紧部位左右前后相差契紧而承受向后的拉力,供使用者借力前进。
进一步地,滚轮固定安装在滚轮轴上,滚轮轴两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拉杆上,滚轮轴上还安装有单向转动控制机构,单向转动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滚轮轴单向向前转动。
这样,滚轮只能单向向前旋转,当拉杆承受向后拉力时,滚轮被锁死而不能反向转动,进而可以提供摩擦力,使得拉杆更好地承受向后的拉力,避免拉力过大时导致拉杆整体向后滑动。
进一步地,单向转动控制机构包括固定在滚轮轴上的棘轮,还包括安装在拉杆上且和棘轮配合的棘爪。
这样,棘轮棘爪是一种现有的单向间歇转动运动机构,安装在此处能够有效地实现对滚轮的单向传动,同时其间歇传动的特点也和本装置运动方式完美匹配,能够更加稳定可靠的保证装置的正常运转使用。
进一步地,所述棘轮和棘爪有两对且分别安装在滚轮轴的两端。
这样滚轮轴锁死时整体承力更加稳定可靠。
作为优化,所述拉杆的拉动段由通过折叠机构连接的至少两段构成,所述折叠机构包括设置于两端拉杆对接处一侧的两片铰接的合页,两片合页各固定在一段拉杆的侧面上。
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拉杆的收折和展开,展开后可以更好地供使用者双手拉动施力。
进一步地,折叠机构还包括在两段拉杆的拉动段对接处内部对接贯通设置的一个滑动通道,滑动通道内可滑动地设置有一个锁定杆,锁定杆一端垂直向外延伸固定连接有一个拨动杆,对接处的一段拉杆侧面上还开有和其内的滑动通道连通的拨动槽,拨动杆外端沿拨动槽向外延伸出拉杆侧面并形成拨动头,通过拨动头拨动锁定杆,可以带动锁定杆从位于单段拉杆滑动通道内状态至同时位于两段拉杆滑动通道内状态之间切换。
这样,当锁定杆位于单段拉杆滑动通道内状态时,可以方便完成拉杆的收折。当拉杆展开后,可以依靠拨动杆带动锁定杆切换为同时位于两段拉杆滑动通道内状态,实现拉杆展开状态的锁定,更好地方便拉杆展开后作为一个整体承受使用者拉力。该结构能够实现对拉杆展开后状态的锁定,且具有结构简单,控制可靠,操作方便的特点。
进一步地,拨动槽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弹性阻尼条。这样弹性阻尼条对在拨动槽内的拨动杆在拨动时提供阻尼,避免其自由滑动影响锁定效果。
进一步地,拉杆上设置有两个截面呈圆形的把手段,把手段表面具有用于和手指贴合的凹凸外形,两个把手段之间形成一个截面呈矩形的对接段,所述折叠机构设置在对接段上。
这样,更加方便使用者手持把手段施力拉动向前移动。
进一步地,还设置有主动抵紧机构,所述主动抵紧机构包括可伸缩地安装在卡口右侧面的一个伸缩槽内的主动卡接头,还包括位于拉杆前侧表面方向的一个按钮,按下按钮能够带动主动卡接头主动向外伸出。
这样装置使用时,可以先将食指位置虚放在拉杆前侧面的按钮上,需要向前推动装置时无需按下按钮,需要向前借力时再食指向下握紧即可按下按钮,带动主动卡接头主动向外伸出,使得卡口更好地卡紧固定在扶手上。故能够更好地提高对扶手的卡紧固定效果。
进一步地,按钮和主动卡接头之间通过设置在拉杆和卡接臂内部安装空间内的传动机构传动连接,传动机构包括一根沿拉杆长度方向设置在拉杆内的传动杠杆,按钮的内端向内延伸形成杠杆连接段,杠杆连接段下表面具有一个内端向上倾斜的斜面,杠杆连接段下表面内端可滑动地压接在传动杠杆的一端,传动杠杆的另一端和位于右侧卡接臂内的一根连接杆上端铰接,连接杆下端铰接在一个可转动地安装在右侧卡接臂内部的凸轮侧面,凸轮外端靠近最远端位置和主动卡接头内端抵接,主动卡接头和伸缩槽之间还设置有伸缩弹簧,伸缩弹簧对主动卡接头施加向内的力并使得主动卡接头内端保持和凸轮外端相抵。
这样,当装置使用拉杆向承受拉力时,只需按下按钮,带动杠杆连接段向内运动,依靠斜面的配合将杠杆的一端压下转动,进而靠连接杆拉动凸轮,凸轮转动至最远端逐渐和主动卡接头内端相抵接,克服伸缩弹簧的弹力推动主动卡接头外端向外移动,实现对扶手侧面的主动卡紧。更好地帮助拉杆承力,更好地避免装置在使用时打滑,提高装置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凸轮的结构可以将主动卡接头抵出后实现自动抵紧锁死,避免锁死的反作用力反弹作用到按钮,更好地保证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作为优化,所述传动杠杆和按钮配合一端的上表面设置有一个滑槽,所述传动杠杆连接段可滑动地压接在滑槽内。这样,可以限制杠杆连接段左右方向的滑动,更好地保证传动的方向不产生偏移,进一步提高装置动作传递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还设置有卡紧辅助机构,卡紧辅助机构包括分别设置于卡口左右两侧侧面上向内凸起的卡紧头,左侧卡紧头位于前方,右侧卡紧头位于后方。
这样,依靠卡紧头的设置,使得装置使用时,拉杆只需向后倾斜更小的角度,甚至无需倾斜角度,就可以使得卡紧头和扶手左右两侧相贴,且形成左侧靠前,右侧靠后的杠杆承力结构,更好地方便拉杆使用时尽量保持垂直于扶手状态向后承受拉力,使得其承受拉力更加可靠和稳定。同时,该结构可以使得当装置需要向前滑动时,可以将拉杆调整为外端向前倾斜的状态,这样使得两个卡紧头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距离变大,更加有利于装置整体沿扶手向前滑动,避免卡赌。
作为一种选择,所述卡接头为固定卡接头。这样固定卡接头可以直接承力,使得上述效果的承力过程更加稳定。
作为另一种选择,所述卡接头为浮动卡接头,浮动卡接头后端具有一柱状的承力段并可浮动(可浮动的含义是指卡接头在周向和长度方向上都具有一定的活动余量,其中长度方向上活动余量可以设置为较大,周向上的活动余量可以设置较小,这样浮动卡接头的伸缩范围较大,但如果浮动卡接头斜向受力只需倾斜一小点距离就可以卡紧在安装槽内)地配合在一个安装槽内,安装槽底部和浮动卡接头之间还设置有弹簧。
这样,浮动卡接头可以使得装置向前滑动时,更加顺畅和方便。同时当装置固定下来且拉杆向后承受拉力时,拉杆转动后先使得浮动卡接头受倾斜方向力而歪斜(因为左侧浮动卡接头靠前而右侧浮动卡接头靠后设置),浮动卡接头歪斜后其后端的承力段和安装槽相贴卡紧固定,进而使得浮动卡接头可以抵紧扶手侧面而承力。
作为另外一种选择,左侧的卡接头为固定卡接头,右侧的卡接头为所述主动卡接头。
这样,可以兼顾上述两种卡接头结构方式的优点,当装置使用承力时,按下按钮带动主动卡接头伸出并靠凸轮顶紧固定,形成两个固定卡接头的效果,再结合转动缝隙能够加大右侧卡接臂转动角度的加成作用效果,能够更好地保证卡口对扶手的夹紧,更好地保证承力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当装置向前推动无需承力时,松开按钮,主动卡接头依靠弹簧力作用向后缩回,方便装置卡口在扶手上向前滑动,更加顺畅和方便。
作为再一种选择,卡紧辅助机构中左侧的卡接头为固定卡接头,右侧后端设置有一个固定卡接头,前端设置有所述主动卡接头。
这样,工作时,转动缝隙能够带动右侧后端的固定卡接头向左转动卡紧,同时可以通过按钮带动前端的活动卡接头向外顶出卡紧,故能够在卡口右侧面形成和扶手右侧接触的前后两个支撑点,再结合卡口左侧固定卡接头的支撑点,形成呈三角形的三处支撑点,三角支撑能够更好地保证对扶手夹紧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实施时,此种结构中左侧的卡接头优选设置在前端或者中部位置,使其承力更加稳定。
综上所述,本发明能够帮助老年人或者残疾人上楼更省力,可以防止摔倒,具有安全性更好且方便实施,成本低廉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中增加了扶手示意。
图3为图1的主视图。
图4为图3中单独显示传动杠杆和按钮结构的右视图。
图5为实施例3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参见图1-4,一种上楼梯借力拉杆装置,包括整体呈水平设置的拉杆1,拉杆1的一端为卡接端,拉杆的卡接端具有间隔设置的两个向下(基于装置使用状态为基准进行方位描述)延伸的卡接臂3,两个卡接臂3内侧和二者之间的拉杆下表面围成卡口2;卡口宽度方向和拉杆长度方向一致且卡口能够前后滑动地卡入到楼梯的扶手14上;其特点在于,所述拉杆包括卡口段和拉动段,左侧的卡接臂固定连接在卡口段上,右侧的卡接臂固定在拉动段上,拉杆的卡口段和拉动段对接端的前侧面依靠竖向的铰轴25可转动连接,卡口段和拉动段之间具有宽度从前侧到后侧逐渐增大的转动缝隙26。
这样,本装置能够辅助老年人或者腿脚不便人士爬楼梯上楼使用。使用时,使用者(即上楼者)手持装置,依靠卡口匹配地卡入到楼梯的扶手上。然后向后掰动拉杆,使得拉杆外端向后倾斜,卡口左侧面前端位置和卡口右侧面后端位置分别和扶手两侧接触相抵,形成承受撬力(类似撬棍支撑力学结构)的杠杆效果,形成供使用者上楼梯时向前移动的助力效果。使用者依靠拉杆助力迈上了一级台阶后,解除对拉杆向后的拉力,并使得拉杆回复并保持到垂直于扶手状态,直接推动拉杆向前移动一个台阶,再向后掰动拉杆外端向前借力迈上上一级台阶,以此循环直至使用者爬完整个楼梯。
这样,本发明只需采用简单的机械结构实现,方便实施且成本低廉。方案中拉杆直接依靠卡口卡住楼梯扶手,然后依靠卡口段和拉动段之间的转动缝隙结构,使得卡口的右侧面能够在拉杆的拉动段带动下使其后端向左转动倾斜,从而更好地和扶手右侧面接触压紧。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卡口的卡紧。这样在使用者向前借力过程中,拉杆外端受向后拉力后,就可以更好地使得卡口内两侧和扶手接触位置形成前后的错位,并进而形成类似撬棍支撑力学结构的杠杆效果,实现契紧,更好地保持固定以供使用者手臂拉住拉杆外端借力。进而使其上楼更加省力、快捷,防止摔倒。拉杆借力完毕后,需要推动装置向前移动的过程中,拉杆拉动段复位后,也可以使得卡口和扶手之间能够留出更多的空隙,以更好地推动装置整体向前滑动。故能够使得整个装置的使用运行更加顺畅便捷。
其中,拉杆1的卡口段和拉动段之间转动缝隙26内靠后的位置还设置有弹性构件(图中为了更好地显示转动缝隙的结构,省略了弹性构件的示意)。
这样弹性构件能够更好地使得装置向后承力结束后,能够帮助拉杆的拉动段快速复位为整体平直状态。实施时,弹性构件可以为弹簧构件,或者连接在卡口段和拉动段之间的弹性蒙皮。更好的选择是在卡口段和拉动段之间同时设置弹簧构件和弹性蒙皮。这样即保证了复位效果,又保证了装置具有良好的整体外观。
其中,卡口2顶部的拉杆上还设置有滚轮机构,滚轮机构整体设置于卡口顶部的拉杆内部的安装空间中,滚轮机构包括竖向设置的滚轮4,滚轮4能够沿前后方向转动设置且滚轮下表面向下延伸进入卡口内部。
这样,卡口卡入扶手后滚轮下表面和扶手上表面贴合,当装置需要向前移动时,滚轮可以减缓卡口顶部的摩擦力。当拉杆需要向后拉动借力时是依靠拉杆倾斜后,卡口内部两侧和扶手两侧贴紧部位左右前后相差契紧而承受向后的拉力,供使用者借力前进。
其中,滚轮4固定安装在滚轮轴5上,滚轮轴5两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拉杆1上,滚轮轴上还安装有单向转动控制机构,单向转动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滚轮轴单向向前转动。
这样,滚轮只能单向向前旋转,当拉杆承受向后拉力时,滚轮被锁死而不能反向转动,进而可以提供摩擦力,使得拉杆更好地承受向后的拉力,避免拉力过大时导致拉杆整体向后滑动。
其中,单向转动控制机构包括固定在滚轮轴上的棘轮6,还包括安装在拉杆上且和棘轮6配合的棘爪7。
这样,棘轮棘爪是一种现有的单向间歇运动机构,安装在此处能够有效地实现对滚轮的单向传动,同时其间歇传动的特点也和本装置运动方式完美匹配,能够更加稳定可靠的保证装置的正常运转使用。
其中,所述棘轮6和棘爪7有两对且分别安装在滚轮轴的两端。
这样滚轮轴锁死时整体承力更加稳定可靠。
其中,所述拉杆1的拉动段由通过折叠机构连接的至少两段构成,所述折叠机构包括设置于两端拉杆对接处一侧的两片铰接的合页8,两片合页8各固定在一段拉杆的侧面上。
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拉杆的收折和展开,展开后可以更好地供使用者双手拉动施力。
其中,折叠机构还包括在两段拉杆的拉动段对接处内部对接贯通设置的一个滑动通道9,滑动通道内可滑动地设置有一个锁定杆(图中未显示),锁定杆一端垂直向外延伸固定连接有一个拨动杆(图中未显示),对接处的一段拉杆侧面上还开有和其内的滑动通道连通的拨动槽10,拨动杆外端沿拨动槽向外延伸出拉杆侧面并形成拨动头11,通过拨动头11拨动锁定杆,可以带动锁定杆从位于单段拉杆滑动通道内状态至同时位于两段拉杆滑动通道内状态之间切换。
这样,当锁定杆位于单段拉杆滑动通道内状态时,可以方便完成拉杆的收折。当拉杆展开后,可以依靠拨动杆带动锁定杆切换为同时位于两段拉杆滑动通道内状态,实现拉杆展开状态的锁定,更好地方便拉杆展开后作为一个整体承受使用者拉力。该结构能够实现对拉杆展开后状态的锁定,且具有结构简单,控制可靠,操作方便的特点。
其中,拨动槽10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弹性阻尼条(图中未显示)。这样弹性阻尼条对在拨动槽内的拨动杆在拨动时提供阻尼,避免其自由滑动影响锁定效果。
其中,拉杆上设置有两个截面呈圆形的把手段12,把手段表面具有用于和手指贴合的凹凸外形,两个把手段12之间形成一个截面呈矩形的对接段,所述折叠机构设置在对接段上。
这样,更加方便使用者手持把手段施力拉动向前移动。
其中;还设置有主动抵紧机构,所述主动抵紧机构包括可伸缩地安装在卡口右侧面的一个伸缩槽内的主动卡接头16,还包括位于拉杆前侧表面方向的一个按钮17,按下按钮17能够带动主动卡接头主动向外伸出。
这样装置使用时,可以先将食指位置虚放在拉杆前侧面的按钮上,需要向前推动装置时无需按下按钮,需要向前借力时再食指向下握紧即可按下按钮,带动主动卡接头主动向外伸出,使得卡口更好地卡紧固定在扶手上。故能够更好地提高对扶手的卡紧固定效果。
其中,按钮17和主动卡接头16之间通过设置在拉杆和卡接臂内部安装空间内的传动机构传动连接,传动机构包括一根沿拉杆长度方向设置在拉杆内的传动杠杆18,按钮17的内端向内延伸形成杠杆连接段,杠杆连接段下表面具有一个内端向上倾斜的斜面,杠杆连接段下表面内端可滑动地压接在传动杠杆18的一端,传动杠杆18的另一端和位于右侧卡接臂内的一根连接杆上端铰接,连接杆下端铰接在一个可转动地安装在右侧卡接臂内部的凸轮20侧面,凸轮20外端靠近最远端位置和主动卡接头16内端抵接,主动卡接头和伸缩槽之间还设置有伸缩弹簧21,伸缩弹簧对主动卡接头施加向内的力并使得主动卡接头内端保持和凸轮外端相抵。
这样,当装置使用拉杆向承受拉力时,只需按下按钮,带动杠杆连接段向内运动,依靠斜面的配合将杠杆的一端压下转动,进而靠连接杆拉动凸轮,凸轮转动至最远端逐渐和主动卡接头内端相抵接,克服伸缩弹簧的弹力推动主动卡接头外端向外移动,实现对扶手侧面的主动卡紧。更好地帮助拉杆承力,更好地避免装置在使用时打滑,提高装置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凸轮的结构可以将主动卡接头抵出后实现自动抵紧锁死,避免锁死的反作用力反弹作用到按钮,更好地保证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中,所述传动杠杆18和按钮17配合一端的上表面设置有一个滑槽,所述传动杠杆连接段可滑动地压接在滑槽内。这样,可以限制杠杆连接段左右方向的滑动,更好地保证传动的方向不产生偏移,进一步提高装置动作传递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其中,还设置有卡紧辅助机构,卡紧辅助机构包括分别设置于卡口左右两侧侧面上向内凸起的卡紧头13,左侧卡紧头位于前方,右侧卡紧头位于后方。
这样,依靠卡紧头的设置,使得装置使用时,拉杆只需向后倾斜更小的角度,甚至无需倾斜角度,就可以使得卡紧头和扶手左右两侧相贴,且形成左侧靠前,右侧靠后的杠杆承力结构,更好地方便拉杆使用时尽量保持垂直于扶手状态向后承受拉力,使得其承受拉力更加可靠和稳定。同时,该结构可以使得当装置需要向前滑动时,可以将拉杆调整为外端向前倾斜的状态,这样使得两个卡紧头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距离变大,更加有利于装置整体沿扶手向前滑动,避免卡赌。
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接头13为浮动卡接头,浮动卡接头后端具有一柱状的承力段并可浮动(可浮动的含义是指卡接头在周向和长度方向上都具有一定的活动余量,其中长度方向上活动余量可以设置为较大,周向上的活动余量可以设置较小,这样浮动卡接头的伸缩范围较大,但如果浮动卡接头斜向受力只需倾斜一小点距离就可以卡紧在安装槽内)地配合在一个安装槽内,安装槽底部和浮动卡接头之间还设置有弹簧15。其中,右端的浮动卡接头为所述主动卡接头(即为同一构件)。
这样,浮动卡接头可以使得装置向前滑动时,更加顺畅和方便。同时当装置固定下来且拉杆向后承受拉力时,拉杆转动后先使得浮动卡接头受倾斜方向力而歪斜(因为左侧浮动卡接头靠前而右侧浮动卡接头靠后设置),浮动卡接头歪斜后其后端的承力段和安装槽相贴卡紧固定,进而使得浮动卡接头可以抵紧扶手侧面而承力。
实施例2,本实施例中和实施例1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取消了主动抵接机构,同时两个卡接头设置为两个固定卡接头,其余结构和实施例1相同。这样,固定卡接头可以直接承力,使得上述效果的承力过程更加稳定。
实施例3,本实施例中和实施例1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卡口左侧的卡接头设置为固定卡接头,右侧的卡接头直接设置为所述主动卡接头,其余结构和实施例1相同。
这样,可以兼顾上述两种卡接头结构方式的优点,当装置使用承力时,按下按钮带动主动卡接头伸出并靠凸轮顶紧固定,形成两个固定卡接头的效果,再结合转动缝隙能够加大右侧卡接臂转动角度的加成作用效果,能够更好地保证卡口对扶手的夹紧,更好地保证承力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当装置向前推动无需承力时,松开按钮,主动卡接头依靠弹簧力作用向后缩回,方便装置卡口在扶手上向前滑动,更加顺畅和方便。
实施例4,参见图5,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结构不同之处在于,两个卡接头中,左侧的卡接头设置为固定卡接头,同时在右侧后端设置有一个固定卡接头,右侧前端设置有所述主动卡接头。
这样,工作时,转动缝隙能够带动右侧后端的固定卡接头向左转动卡紧,同时可以通过按钮带动前端的活动卡接头向外顶出卡紧,故能够在卡口右侧面形成和扶手右侧接触的前后两个支撑点,再结合卡口左侧固定卡接头的支撑点,形成呈三角形的三处支撑点,三角支撑能够更好地保证对扶手夹紧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实施时,此种结构中左侧的卡接头优选设置在前端或者中部位置,使其承力更加稳定。
综上所述,本发明能够帮助老年人或者残疾人上楼更省力,可以防止摔倒,具有安全性更好且方便实施,成本低廉的优点。

Claims (10)

1.一种上楼梯借力拉杆装置,包括整体呈水平设置的拉杆,拉杆的一端为卡接端,拉杆的卡接端具有间隔设置的两个向下延伸的卡接臂,两个卡接臂内侧和二者之间的拉杆下表面围成卡口;卡口宽度方向和拉杆长度方向一致且卡口能够前后滑动地卡入到楼梯的扶手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包括卡口段和拉动段,左侧的卡接臂固定连接在卡口段上,右侧的卡接臂固定在拉动段上,拉杆的卡口段和拉动段对接端的前侧面依靠竖向的铰轴可转动连接,卡口段和拉动段之间具有宽度从前侧到后侧逐渐增大的转动缝隙;使得卡口的右侧面能够在拉杆的拉动段带动下使其后端向左转动倾斜,从而更好地和扶手右侧面接触压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楼梯借力拉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拉杆的卡口段和拉动段之间转动缝隙内靠后的位置还设置有弹性构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楼梯借力拉杆装置,其特征在于,卡口顶部的拉杆上还设置有滚轮机构,滚轮机构整体设置于卡口顶部的拉杆内部的安装空间中,滚轮机构包括竖向设置的滚轮,滚轮能够沿前后方向转动设置且滚轮下表面向下延伸进入卡口内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楼梯借力拉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滚轮固定安装在滚轮轴上,滚轮轴两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拉杆上,滚轮轴上还安装有单向转动控制机构,单向转动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滚轮轴单向向前转动;
单向转动控制机构包括固定在滚轮轴上的棘轮,还包括安装在拉杆上且和棘轮配合的棘爪;
所述棘轮和棘爪有两对且分别安装在滚轮轴的两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楼梯借力拉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的拉动段由通过折叠机构连接的至少两段构成,所述折叠机构包括设置于两端拉杆对接处一侧的两片铰接的合页,两片合页各固定在一段拉杆的侧面上;
折叠机构还包括在两段拉杆的拉动段对接处内部对接贯通设置的一个滑动通道,滑动通道内可滑动地设置有一个锁定杆,锁定杆一端垂直向外延伸固定连接有一个拨动杆,对接处的一段拉杆侧面上还开有和其内的滑动通道连通的拨动槽,拨动杆外端沿拨动槽向外延伸出拉杆侧面并形成拨动头,通过拨动头拨动锁定杆,可以带动锁定杆从位于单段拉杆滑动通道内状态至同时位于两段拉杆滑动通道内状态之间切换;拨动槽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弹性阻尼条;
拉杆上设置有两个截面呈圆形的把手段,把手段表面具有用于和手指贴合的凹凸外形,两个把手段之间形成一个截面呈矩形的对接段,所述折叠机构设置在对接段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楼梯借力拉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主动抵紧机构,所述主动抵紧机构包括可伸缩地安装在卡口右侧面的一个伸缩槽内的主动卡接头,还包括位于拉杆前侧表面方向的一个按钮,按下按钮能够带动主动卡接头主动向外伸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上楼梯借力拉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按钮和主动卡接头之间通过设置在拉杆和卡接臂内部安装空间内的传动机构传动连接,传动机构包括一根沿拉杆长度方向设置在拉杆内的传动杠杆,按钮的内端向内延伸形成杠杆连接段,杠杆连接段下表面具有一个内端向上倾斜的斜面,杠杆连接段下表面内端可滑动地压接在传动杠杆的一端,传动杠杆的另一端和位于右侧卡接臂内的一根连接杆上端铰接,连接杆下端铰接在一个可转动地安装在右侧卡接臂内部的凸轮侧面,凸轮外端靠近最远端位置和主动卡接头内端抵接,主动卡接头和伸缩槽之间还设置有伸缩弹簧,伸缩弹簧对主动卡接头施加向内的力并使得主动卡接头内端保持和凸轮外端相抵。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上楼梯借力拉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卡紧辅助机构,卡紧辅助机构包括分别设置于卡口左右两侧侧面上向内凸起的卡紧头,左侧卡紧头位于前方,右侧卡紧头位于后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上楼梯借力拉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头为固定卡接头;
或者所述卡接头为浮动卡接头,浮动卡接头后端具有一柱状的承力段并可浮动地配合在一个安装槽内,安装槽底部和浮动卡接头之间还设置有弹簧。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上楼梯借力拉杆装置,其特征在于,左侧的卡接头为固定卡接头,右侧的卡接头为所述主动卡接头;
或者卡紧辅助机构中左侧的卡接头为固定卡接头,右侧后端设置有一个固定卡接头,前端设置有所述主动卡接头。
CN202010705127.9A 2020-07-21 2020-07-21 一种上楼梯借力拉杆装置 Active CN1117197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05127.9A CN111719787B (zh) 2020-07-21 2020-07-21 一种上楼梯借力拉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05127.9A CN111719787B (zh) 2020-07-21 2020-07-21 一种上楼梯借力拉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19787A CN111719787A (zh) 2020-09-29
CN111719787B true CN111719787B (zh) 2022-03-08

Family

ID=725730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05127.9A Active CN111719787B (zh) 2020-07-21 2020-07-21 一种上楼梯借力拉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19787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79450Y (zh) * 1993-02-24 1994-10-12 邵国达 家用折叠式梯子
DE29822026U1 (de) * 1998-12-10 1999-03-04 Brauer Ragnar Treppensteighilfe
CN102657416B (zh) * 2012-04-19 2014-06-18 绍兴文理学院 多功能拐杖
CN203506508U (zh) * 2013-09-02 2014-04-02 王勇 一种可折叠手柄
CN208524056U (zh) * 2017-11-16 2019-02-22 东莞市丽舍木业有限公司 一种家用新型便捷式折叠桌
CN210622144U (zh) * 2019-06-21 2020-05-26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多功能滑轨式楼梯扶手
CN111134431B (zh) * 2019-12-17 2021-08-03 清华大学 一种老年人上下楼梯防摔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19787A (zh) 2020-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61116B (zh) 一种上楼梯防摔倒助力方法
US4401178A (en) Wheelchair carrier
CN101268977B (zh) 轮椅攀爬楼梯的辅助方法及装置
CN111809809B (zh) 一种基于扶手的爬楼梯辅助装置
CN203976174U (zh) 折叠式住宅电动楼梯
KR101133159B1 (ko) 턱을 승강하는 이동식 체어
CN105366495A (zh) 折叠式住宅电动楼梯
CN111719787B (zh) 一种上楼梯借力拉杆装置
CN112057241A (zh) 一种病人转移机构及转移车
CN110547951A (zh) 辅助爬楼装置
CN111991149A (zh) 一种带有助力机构的病人转运床
CN111775990A (zh) 一种能紧固轮椅并装有轮椅渡板的地铁车厢
CN2536567Y (zh) 步行上楼助力机
CN112006391A (zh) 一种辅助老人上下楼梯的装置
CN111938284B (zh) 一种安全型上扶梯辅助工具
CN113975004B (zh) 一种交替步进式爬楼装置
CN206174342U (zh) 无障碍楼梯扶手及其应用的住宅门槛斜坡
CN112438469B (zh) 一种上下楼梯助力拐杖
CN201005884Y (zh) 轮椅攀爬楼梯的辅助装置
CN211584124U (zh) 辅助爬楼装置
CN218596059U (zh) 一种稳定的电动点控启停自动升降梯装置
CN112252956A (zh) 一种能够在爬升时增加爬升高度的梯子
CN112777453B (zh) 一种基于摩擦自锁的楼道登楼辅助装置
CN111706018B (zh) 一种模块化上下楼梯辅助装置、楼梯结构及方法
CN214298806U (zh) 一种棘条单向传动杠杆式辅助上下楼安全保护助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