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91249A - 地下交通系统和对象的运输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地下交通系统和对象的运输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91249A
CN111691249A CN201910190244.3A CN201910190244A CN111691249A CN 111691249 A CN111691249 A CN 111691249A CN 201910190244 A CN201910190244 A CN 201910190244A CN 111691249 A CN111691249 A CN 1116912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information
traffic
transport vehicle
transpor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9024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立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1019024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91249A/zh
Publication of CN111691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912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02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street systems, cross-sections ; Design for noise abatement, e.g. sunken road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2Crossings, junctions or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roads on the same lev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交通系统和对象的运输方法。其中,该系统包括:交通网,交通网中的行驶通道位于在地下连通的预制管道内;运输车辆,运输车辆用于承载待运输至目标位置的目标对象;控制中心,控制中心与运输车辆通讯连接,控制中心用于指示运输车辆在交通网的第一出入口承接目标对象,并指示运输车辆通过交通网将目标对象运载至交通网的第二出入口,第二出入口为控制中心从交通网的出入口中确定的与目标位置最接近的出入口。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交通系统占用了较多城市资源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地下交通系统和对象的运输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地下交通系统和对象的运输方法。
背景技术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上的基本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穿衣、吃饭、住房等问题基本已得到解决,然而行路的问题仍在当今社会困扰着大多数人。
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集体和家庭的用车数量与日俱增,道路的通行量、车位的预留量已经赶不上车辆的增长量,交通拥堵现象也就成了当下不可避免的社会难题之一,交通拥堵现象的发生不仅会导致经济社会中诸项功能的衰退,而且还将引发城市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成为阻碍发展的“城市顽疾”,其中,交通拥堵现象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交通成本,出行时间和交通成本的增加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还抑制了人们的日常活动,城市活力大打折扣,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另外,交通拥堵也会导致事故的增多,事故增多又反过来加剧了拥堵。
在城市中,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主要的大气污染源,汽车尾气中含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含铅化合物、苯并芘及固体颗粒物等,且随着汽车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它对世界环境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具体体现在危害城市环境、引发呼吸系统疾病、造成地表空气臭氧含量过高、加重城市热岛效应。当下环境与发展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但是发展需要以不损害后代人的生存条件为前提,因此,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必要的。
现阶段的交通存在如下问题:
1)城市是为汽车设计的,城市中大多数位置都铺设了道路,而车却有大部分的时间静止不动,从而使得道路占用了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资源;
2)现阶段车载导航系统和产品其实是“近视眼”,当一个汽车驾驶人在车上通过车载导航了解前方各路线信息时,屏幕显示是实时的某路线绿色畅通,可逻辑上,此时间段内该路线绿色畅通信息同时也会显示在所有驾车人的车载导航屏幕上,而信息发布源并不知道有多少车辆在知道此信息后会通过该路段,于是当众多驾车人都信以为真预期应该能通畅、顺利和平安的通过而驾车抵达时,却因此造成车辆数量增加而拥堵,结果是自己被堵塞,同时不自觉地成为堵塞别人的因素之一;
3)道路交通拥堵是车辆、行人等无序模式的结果,其中人的影响因素占较大比重;
4)有人驾驶的汽车共享难以避免驾驶人素质和水平而带来的安全、绕路多行、停车等问题,汽车驾驶人对交通的影响的因素包括司机素质、驾车水平、身体状况等;
5)公交车并非最优化方案,存在不能点到点、占用道路资源、非高峰空载、能耗与污染问题;
6)在法规素质不高环境时自行车、电动助力单车作为交通出行工具,会产生路口抢行、抢占等混乱,租借人为方便而将单车随意停放影响城市市容的问题。
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下交通系统和对象的运输方法,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交通系统占用了较多城市资源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地下交通系统,包括:交通网,交通网中的行驶通道位于在地下连通的预制管道内;运输车辆,运输车辆用于承载待运输至目标位置的目标对象;控制中心,控制中心与运输车辆通讯连接,控制中心用于指示运输车辆在交通网的第一出入口承接目标对象,并指示运输车辆通过交通网将目标对象运载至交通网的第二出入口,第二出入口为控制中心从交通网的出入口中确定的与目标位置最接近的出入口。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对象的运输方法,应用于包括交通网、运输车辆以及控制中心的地下交通系统,包括:指示运输车辆在交通网的第一出入口承接目标对象;从交通网的出入口中确定的与目标对象的目标位置最接近的第二出入口;通过交通网将目标对象运载至交通网的第二出入口。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程序运行时执行上述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通过计算机程序执行上述的方法。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系统包括:交通网,交通网中的行驶通道位于在地下连通的预制管道内;运输车辆,运输车辆用于承载待运输至目标位置的目标对象;控制中心,控制中心与运输车辆通讯连接,控制中心用于指示运输车辆在交通网的第一出入口承接目标对象,并指示运输车辆通过交通网将目标对象运载至交通网的第二出入口,第二出入口为控制中心从交通网的出入口中确定的与目标位置最接近的出入口,可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交通系统占用了较多城市资源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对象的运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预制管道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预制管道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预制管道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预制管道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交叉路口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交叉路口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交叉路口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交叉路口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交叉路口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交叉路口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交叉路口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交叉路口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预制管道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预制管道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预制管道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对象的运输装置的示意图;
以及
图1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终端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下面为本申请附图中标识的含义:
地下行驶通道(10),直通道(101),弯通道(102),连接通道(103),直行通道(11),左转通道(12),右转通道(13),掉头通道(14),交通工具行驶通道(1011),排水通道(1012),放置给水、中水的管道(1013),放置通信、网络等线路的管道(1014),放置其它如消防管道、工业管道、特种管线等的管道(1015),交通工具(20),智能芯片(201),信息处理模块(202),车距传感器(203),电量传感器(204),电机(21),连接装置(22),制动系统(221),计算机控制系统(30),中央控制系统(31),道路信息数据库(32),人机交互模块(33),通信模块(34),车辆服务区(40),充电区(41),更换电瓶区(42),维修处(43),车站(50),地上车站(51),地下车站(52),入口(524),出口(525),运输机构(60),通信网络(7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地下交通系统的实施例。该系统可以包括:
交通网,交通网中的行驶通道位于在地下连通的预制管道内。
运输车辆,运输车辆用于承载待运输至目标位置的目标对象。
控制中心,控制中心与运输车辆通讯连接,控制中心用于指示运输车辆在交通网的第一出入口承接目标对象,并指示运输车辆通过交通网将目标对象运载至交通网的第二出入口,第二出入口为控制中心从交通网的出入口中确定的与目标位置最接近的出入口。
通过上述方案,由于整个交通系统位于地下,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交通系统占用了较多城市资源的技术问题,进而达到降低对城市地面资源的占用的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对象的运输方法,应用于包括交通网、运输车辆以及控制中心的地下交通系统,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对象的运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以包括:
步骤S102,控制中心指示运输车辆在交通网的第一出入口承接目标对象;
步骤S104,控制中心从交通网的出入口中确定的与目标对象的目标位置最接近的第二出入口;
步骤S106,控制中心通过交通网将目标对象运载至交通网的第二出入口。
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提供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交通体系,通过本交通体系的实施可改变当下社会出现的一些难题。若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交通体系比喻为血液循环系统,那么本交通体系的意义在于成为分布最广的血管,即毛细血管,而高铁、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意义在于成为血液循环系统中的主动脉,整个交通布局网自下至上依次为地铁、本交通体系、路面交通、火车、飞机,通过这五种交通方式将人们的出行方式有效的结合起来,缩短人们的出行时间。
本申请的交通体系(即交通网)是重新建立的行驶路线,该行驶路线位于地平面至地平面以下10米处左右,由预制管道铺设而成,该管道是交通工具(即运输车辆)的行驶通道,单个交通工具的行驶通道的宽度在1米左右,预制管道内可设置有一车道或多车道,能够提供一辆车通行或多辆车在行驶通道内并行同行的道路,可为多车道规定不同的行驶速度,具体行驶速度可由计算机控制系统(即控制中心)控制;本交通体系的行驶路线可覆盖到城市的每一路段,做到乘客出门到达乘车地点或乘客下车后行走到目的地的路程均不超过300米。在该行驶路线中行驶的交通工具是智能控制、无人驾驶、纯电动的汽车(运输车辆),以下简称智能交通工具。本申请的智能交通工具可分为单人乘用车、双人乘用车、残疾人专用车、物流车等。在某一地点设置车站,车站包含了进、出站口,乘客的乘车区域,下车区域以及乘客服务区。在本交通体系的行驶路线中还设置了车辆服务区,可提供车辆维修及电瓶充电。
一种可选的预制管道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管道功能包括:可以供一辆或者多辆交通工具并排通行的行驶通道(1011),排水通道(1012),可放置给水、中水的管道(1013),可放置通信、网络等线路的管道(1014),放置其它如消防管道、工业管道、特种管线等的管道(1015)。
本实施例的预制管道在管线交叉时的布置,在管线交叉处行驶通道(1011)采取分层无交叉布置,其他功能的通道既可以根据需求可以采用交叉式布置,也可采用与行驶通道(1011)一样的分层无交叉布置。
又一种可选的预制管道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管道功能包括:可以供交通工具并排通行的行驶通道(1011),排水通道(1012),可放置给水、中水的管道(1013),可放置通信、网络等线路的管道(1014)。
一种可选的预制管道的弯管道前视图和俯视图分别如图4和图5所示。
本申请的地下行驶通道包括直通道、弯通道、连接通道,行驶通道中的直行通道由一个或多个直通道连接组成,左转和右转通道由一个或多个弯通道连接组成,道路分叉口由连接通道连接,在交叉路口的两个相互垂直方向的地下行驶通道分上下两层放置,其中左转通道和右转通道分别立体放置与地下,各个方向的行驶互不干扰。由上述的直预制管道和弯预制管道可构成十字交叉路口,十字交叉路口的俯视图、前视图、立体图分别如图6、图7、图8所示,地下行驶通道中交叉路口除了十字交叉路口外还可以为丁字交叉路口,丁字交叉路口的俯视图、左视图、立体图分别如图9、图10、图11所示。
图12(平面图)和图13(立体图)示出了多个地下车站在交叉路口的一种布置方式的。
图14、图15以及图16分别示出了管道直管道截面图、管道直管道立体图、管道直管道截面图。
本申请的控制中心中设置了交通工具的调度功能,当乘车区域交通工具的数量满足不了乘客的需求时,或者是乘客不确定目的地位置时,乘客可在车站的控制面板上选择要到达的目的地,此信息将传送给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将路线规划好,并确定要调度的车辆,此时规划的行驶路线及调度车辆的车牌号可显示在控制面板上,乘客记住车牌号在乘车区域等候即可,控制系统将对乘客所输入的目的地规划好的行驶路线传输送给调度的交通工具,使乘客按照控制面板上提供的交通工具的车牌号对号上车。
为了使得交通更为合理,可以将火车站(包含高铁站)、汽车站分别设置在城市外围的主干道与城市的交汇处方向上,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在火车站、汽车站设置本交通体系的进出站口,乘客下车后不需要出站即可乘坐本交通体系中的智能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也或者是在乘坐本交通体系的交通工具后直接乘坐火车或汽车离开,以减少火车站、汽车站设置在城市中心造成的城市拥堵。
本申请提供的交通系统适用于世界各国的交通布局,交通方案可实施于单个城市的交通、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整个国家大范围交通布局。在一种可选的交通布局中,自下至上的交通方式可分别为:地铁、本申请提供的交通体系、路面交通、火车、飞机,而本交通体系将会在以后的整个交通布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的交通工具将会与互联网紧密结合,通过互联网将所有交通方式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耦合性更强的交通网络。本发明多适用于平原地区,人口密集处。
采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如下效果:
1)节省人们的出行时间
在现有的交通工具中,除私有的交通工具(汽车、电动自行车、自行车)外,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都得花费很长时间在等车的过程中。而公交路线为尽可能覆盖到城市的各个路段,大多数公交路线都会采用绕行来实现这一目的,虽然本意是好的,但对于乘客而言,肯定是想花费更少的时间到达目的地。而在本申请的交通体系中,交通工具始终处于等待使用的状态中,处于车等人的状态,而非人在等车,并且本交通体系的行驶路线是计算机给设定的,设定的路线基本上都是最捷近的路线,并且行驶中不会受到其他车辆的干扰,节省了乘客的乘车时间。
2)出行时间及天气状况等不受限制
对于公交车来说,在大多数城市它的运行时间一般为6:00到20:00。一般而言公交车没有在凌晨运行的,那么如果人们在公交车非运营时间段想要出行,而自家又没有车的话,就会受到很大的出行限制。对于天气状况的变化,人为无法左右,却对人们的出行有很大的影响。在本交通体系中,交通工具是24小时可供使用,并且本交通体系的行驶通道不是露天的,因而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
3)减少交通拥堵
使用本申请的交通体系后,私家车、出租车及公共汽车的使用量将会减少70%~80%,进而也就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4)使人们的出行更安全
使用本发明的交通体系后,交通安全事故将大幅减少,汽车交通事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为因素,而本交通体系中的交通工具采用了智能控制、无人驾驶技术,能够精确控制行驶路线、行驶速度,可以有效减少酒驾、疲劳驾驶、超速等人为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的交通事故。
5)减少环境污染
汽车尾气是空气污染的一大因素,其中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其他固体颗粒,如含铅汽油,对人体的危害更大。随着汽车数量的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必然减少,空气质量将会大幅提高。
6)节省能源
在公共交通这方面,城市中虽然有很多公交车,但是公交车在上下班高峰期时,车上的人特别拥挤,而上下班高峰期过后,车上的座位基本都坐不满。尤其是在早晨的前几趟车以及晚上的末班车,都很容易出现没有乘客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很大的资源、能源浪费。类似地,出租车标准能乘坐五人,然而很多情况是一乘客一司机,同样是能源浪费;对于地铁而言,地铁能源消耗最大的地方在于频繁的启动与制动过程,列车在启动时会消耗大量的电能,在制动时就必然要产生相当大的制动能量,造成能量消耗与浪费极大;物流载货车会装有不同地点的货物,为了将满载的货物一一送达,物流载货车会在城市中不停穿梭,送至货物的目的地,每个货物不是直线送到,使得效率较低和能耗较高。
自动扶梯是公共场所运送乘客的最典型设备之一,在商场、宾馆、机场、车站等场所被广泛地使用,绝大多数自动扶梯是采用直接电源供电,不进行调速,在无人乘坐的时候仍然全速运行,造成大量电能浪费。
对于以上资源、能源浪费问题,可使用本交通体系的交通工具、设施建设,通过本交通体系与物流运送的有效结合,降低公交车、出租车、地铁、物流载货车及自动扶梯的使用,可降低石油、天然气、电能等的消耗。
7)在现有路面上,机动车的乱停乱放,以及电动自行车、自行车的无规则摆放,对城市造成了负面影响,使用了本交通体系后,部分机动车、电动自行车及自行车将会减少,那么他们占用的路面面积也会减少,整个城市建设会更整洁、更有序。
8)使生活成本地段差异性减小
生活成本(如房价)地段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在于交通及地理位置,当解决交通问题后,地段差异性将会大大减少,而本申请的交通体系可解决人们出行的交通问题。
9)人们对交通的满意程度将会提高
将本交通体系与其他交通体系的有效结合,可为出行带来方便快捷,使得用户对交通的满意程度得到提高,幸福指数必然得到提高。
10)带动很多产业链的发展
本交通体系的实施,必将会带动很多产业链的发展,本交通体系中的交通工具的制造,将会带动电动汽车行业、无人驾驶技术行业、计算机控制系统行业的发展;行驶路线的铺设及车站、车辆服务区、商场等的建设,将会带动建筑行业、管道制造业的发展;同时车站、车辆服务区及商场的开设必将会提供就业岗位,进而提高了城市人员的就业率;本交通体系与物流的结合,将会带动物流行业由初级阶段进入发展阶段;车站进出口的电梯设置,将会带动电梯行业的发展;本交通体系与互联网的结合将会带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11)带动城市及国家的经济发展
本交通体系对产业链带动的同时,也在带动着城市及国家的经济发展,给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利益。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内容进一步详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一)行驶通道
本方案的行驶通道位于地平面至地平面以下10米以内,由预制管道铺设而成,行驶通道内可设置有一车道或多车道,能够提供一辆车通行,或多辆车在行驶通道内并行,本方案的行驶通道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涵,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涵是利用高强钢筋混凝土在工厂预先制成的一种箱型管涵,在施工现场进行吊装、连接。
使用预制方涵作为交通工具的行驶通道具备如下优点:
1)本方案的交通体系是设置在现有路面以下0~10米处,与现有交通路面平行设置,不影响路面交通,可以有效的缓解地面道路的交通压力。
2)使用预制方涵作为行驶通道在固定的区域方便质量、进度、管理的协调和控制,减少了现场预制与现场安装的工作量,对整个项目的安装、质量、进度有极大的提高,将地下管线布置到多功能预制方涵中,可以进一步完善地下管线的管理,减少现有道路中“拉链马路”现象(即道路反复开挖的现象),预制方涵的加工价格相较于地铁的施工费用会低很多。
本交通体系的预制方涵经过简单处理如内壁地面铺设一层沥青后即可作为行驶通道使用,行驶通道内可根据需求增加或减少宽度,从而可以吃设置有一车道或多车道,能够提供一辆车通行或多辆车在行驶通道内以相同或不同的行驶速度并行,本交通体系的行驶通道可与现有交通路面平行设置,也可以设置于主干道两旁的非机动车道地下或步行道地下,地下行驶通道包括直通道、弯通道、连接通道,行驶通道中的直行通道由一个或多个直通道连接组成,左转和右转通道由一个或多个弯通道连接组成,道路分叉口由连接通道连接,本交通体系的行驶路线是单行线,当路线有交叉时,可设置上下双层或多层,层与层之间可自由变换,不会相互干扰。
本交通体系的预制方涵在主仓作为行驶通道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需求作为其他管道使用,如给水、雨水、污水、燃气、电力、路灯、有线电视等多种功能,作为城市地下管线整合通道。
为交通控制系统提供道路端数据源,在行驶通道的内壁左右两侧、顶部和底部安装设置有检测装置、指示标识装置、信息发送接收装置(即信息传输装置)、辅助装置等装置。其中检测装置包括定位系统(如GPS、北斗、伽利略定位系统)、摄像头、感应探头等数据检测装置,定位系统检测定位信息、摄像头采集车辆行驶状况、感应探头采集车辆与行驶通道内壁的距离等交通工具的信息和行驶通道内温度、湿度等行驶通道的有关信息,信息发送装置负责将检测装置检测到的信息通过通信网络传送至计算机控制系统(即控制中心),信息接收装置负责接收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指令同时传送至指示标识装置使指示标志装置产生相应的指示信息,辅助装置包括行驶通道内的照明、通风换气、空调、LED屏幕等为交通工具和乘客提供不同服务的装置。
一种可选的预制方涵安装施工流程如下:
步骤1,构架支持,安装的防护支持凡是用木支持和钢支持(格栅支持、型钢支持等),要斟酌到地基前提、公开水位、发掘深度和对周边情况的影响来决议施工办法。另一方面,要树立具体的对策以防止塌方。构架支持应相符设计划定。架设时,应满足下列要求:坚固靠得住,各排之间利用铰剪撑、程度撑及拉条衔接;每排支持应坚持在统一立体上,在平洞中应与洞轴线相垂直。支持柱基应放在平整的岩面上。支持应按期质检,发现杆件破碎、歪斜、扭曲、变形及其它非常征状时,应立刻加固。
步骤2,铺设垫层,铺设前应做地耐力测试,根基砼厚度为10-15cm。强度品级C20。如特殊情况宜采纳速凝混凝土,以便尽快进入下一环节。铺设时调整根基坡度,使其与施工坡度同等。
步骤3,张拉衔接,构件下放锚具张拉操作次序如下:下设方涵,插入钢绞线后,钢绞线的两头安装固定对象(钢板垫、垫圈,锚具)。在钢绞线的一端(铺进偏向)安装张拉器。安装张拉器,用固定数值的张拉力后,用锚具把PC件锁牢。放松张拉器的张拉力,拆失落张拉器,堵截残剩的钢绞线。下设第二组方涵后插入钢绞线。并在衔接此组方涵的钢绞线的张拉槽处,安装钢板垫和锚具。
衔接后向接缝沟内填入灰浆,而且用器材把接缝密实。做到方涵内面腻滑。张拉槽部位用灰浆填满,外面滑腻。依据要求对钢绞线衔接处孔隙进行灌浆处置,以防钢绞线氧化。如运用防腐钢绞线则不必要灌浆。预应力钢绞线张拉落后行堵截。
步骤4,管道内其他设施的安装,在方涵下设完成后,施工人员在方涵内安装照明、空调、通风等基础设施,如宣传用的LED屏幕、广告牌、无线网等商业设施,摄像头、电线、光缆、定位基站、信号采集、信号发射等交通设备。
步骤5,土料回填,拆除防护支持,土料回填,平整路面。当需要穿过河流时,可将预制管道铺置水面之上,应用桥梁设计的结构原理,河流两边的行驶通道依旧是在地下,仅将河流之上的行驶通道抬高至水面上。
(二)交通工具
本申请中的交通工具为一种新型智能交通工具,此交通工具是一种智能控制、无人驾驶、电力驱动的新型小型交通工具,包括车身、车辆主控制系统、信息采集模块、通信接收发射模块(即第一通信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即第一人机交互模块)、电力驱动系统、能源系统和辅助控制系统。
交通工具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如下:
车身,交通工具可分为单人乘用车、双人对坐乘用车、残疾人专用车、物流载货车及信件传送车,一般而言不存在两人以上的多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如存在超过2人共同出行的情况可以将多辆车挂接在一起来提供服务),以保证地下交通系统中所有的交通行为是点对点交通,从起点出发直接到终点停止,行驶过程中没有任何停车、拥堵、等人等浪费时间的行为。本交通工具的车身包括车身壳体、车门、车窗以及车辆连接装置,车辆连接装置设在交通工具的前侧与后侧,当两辆车无限靠近时,前后的连接装置会自动锁在一起,若前后有两辆车,后车抛锚无法行驶,那么前车可向后行驶,两车靠近到一定距离后,前车自动挂在后车的连接装置上,此时,前车就可以拖动后车向就近的服务站进行维修。
车辆主控制系统,车辆主控制系统主要由一块智能芯片组成,智能芯片包含输入输出接口,其中输入接口会接收来自信息采集模块的信息,经过处理后将信息传输至通信模块或其他模块,输入接口也会从通信模块接收来自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行驶指令并且处理过后发送至交通工具的指令接收模块。车辆主控制系统的功能包括:智能防撞,信息检测模块检测到的车距信息会输送至智能芯片,一旦车距小于安全距离,控制芯片会向电力驱动系统中的电子控制器发送制动信号,从而使交通工具减速停车;自主转向,信息采集模块检测到的车辆与行驶通道内壁的距离会输送至智能芯片,一旦通过通信模块接收到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转向指令时,智能芯片会向辅助控制系统发送转向信号;自动调速,信息采集模块的车速信息会传送至主控制系统,智能芯片会根据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指令向电力驱动系统的电子控制器发送加速或减速信号;安全停车,当通过通信模块接收到来自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停车指令时,智能芯片会向电子控制器发送停车指令。
信息采集模块,信息采集模块包括外部数据采集模块和内部数据采集模块,外部信息采集模块包括车辆之间距离检测的传感器、车辆与行驶通道墙壁间距离检测的传感器、定位装置、行驶通道指示标识识别传感器等,主要用于采集车辆与车辆之间的距离、车辆与行驶通道内壁间的距离、车辆相对位置的确定、行驶通道内壁一些指示标识的识别等信息;内部信息传感器包括电量检测传感器、车速检测传感器、车身损耗传感器、车内温度传感器等,主要用于采集交通工具内部的信息数据,比如交通工具的剩余电量,交通工具的行驶速、交通工具车身损耗以及交通工具内的温度等。信息采集模块负责采集各种数据信息同时将信息传送至中央控制系统。
人机交互模块(即第一人机交互模块),交通工具的人机交互模块主要包括显示屏、输入设备(或称控制面板)、语音提示设备,乘客在上车后可以根据语音提示在输入设备上输入或查询目的车站,此信息会传入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会分析、处理数据,制定出行驶路线。当交通工具在行驶过程中抛锚或车胎损坏或电瓶没电等情况发生时,乘客可以在车上的输入设备上选择寻求帮的命令,此时就会有拖车前来帮助,将抛锚车辆拖至服务站维修处修理或拖至服务站更换电瓶的区域进行更换电瓶,乘客可再从服务站的候车区域选取一辆车继续乘坐至目的地。
通信接收发送模块(即第一通信模块),通信发送模块会将经过主控制系统处理过的来自信息检测模块的信息通过通信网络传送至计算机控制系统,通信接收模块会从通信网络中接收来自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行驶指令并将其传输至车辆主控制系统。
电力驱动系统,电力驱动系统包括电子控制器、功率转化器、电动机、传动装置和驱动车轮,根据从主控制系统传来的信号,电子控制器发出相应的指令来控制功率转换器的通断,功率转换器的功能是调节电动机和电源之间的功率流。当交通工具制动时,再生制动的动能被电源吸收,此时功率流的方向是反向的,使得产生的制动功率以充电的形式被吸收回电源,从而提高电能的使用效率。本交通工具可采用两轮驱动,除了两个驱动车轮外还有至少一个车轮,即本交通工具为至少三个行驶轮的车型,驱动轮可作为前轮也可作为后轮。
能源系统,能源系统包括主电源、备用电源、能量管理系统和充电系统,能量管理系统和电子控制器一起控制再生制动及其能量的回收,能量管理系统和充电系统一同控制充电并监测电源使用情况,同时将电源使用情况反馈至信息监测模块(或称信息采集模块)。
辅助控制系统,辅助控制系统包括动力转向系统、温度控制系统、辅助动力系统,辅助动力系统供给交通工具辅助控制系统不同等级的电压并提供必要的动力,其主要给动力转向、空调、制动及其他辅助装置提供动力,动力转向系统根据主控制系统发出的转向信号来决定交通工具灵活的转向。
可选地,交通工具的动力装置可采用普通电机或轮毂电机,平均时速可在40km/h~60km/h之间,电瓶在充满电的情况下能够行驶较长距离(如40km),当电瓶的电量不足以行驶一阈值(如2km)时可自动向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出通知,然后控制系统会将此信息传达给就近车辆服务区的充电站,使充电站自动或者手动将充满电的电瓶准备好,以备更换,充电站可在车辆到达时利用机器人自动为车辆更换电源。
一种可选地交通工具的使用流程如下:乘客从指定出入口位置上车;上车坐好后在车厢内的控制面板上输入或确认目的地;在车上的指定位置付款,付款方式可为刷卡或者投币(付款也可在手机上或者上车前执行);按启动按钮,此时信息会传入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央控制系统在接收信息后会分析、处理数据,制定出行驶路线;智能交通工具按照计算机控制系统规定的行驶路线、规定的行驶速度行驶;智能交通工具行驶到达目的地,停止在指定的停车区域;当智能交通工具停稳后,车门会自动开启,车门开启后乘客即可下车。
交通工具种类包括单人乘用车、双人对坐乘用车、残疾人专用车、物流载货车。因车厢整体高度较低,单人乘用车、双人对坐乘用车等车辆的座位设置成能自动前倾与后仰,当乘客刚坐到座位上时,座位的靠背处于垂直状态,当乘客后背靠向座位的靠背时,座位的靠背会自动向后倾,使乘客的坐姿能达到一个自然、舒服的状态,同时也使座位及乘客身体的高度整体降低。
单人乘用车为设置有一个座位的交通工具,承载重量小于等于300kg,体积约为1800*800*1000(单位为厘米),车门向上开启,电瓶装在车的下半部分,车厢内可设置电视、可折叠桌子、控制面板、付款装置、盛放物品的平台等,乘客可在乘车过程中看电视,可将电脑放置在车厢内的可折叠的桌子上,进行上网、办公等操作,同时还可以在桌子上放置文件、书籍等,也可就餐。单人乘用车的环境是具有私人空间的,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可以享受一个人乘车无拘无束的乐趣。
双人对坐乘用车为设置有两个座位的交通工具,两个座位可对称放置,承载重量小于等于500kg,体积约为2500*800*1200,车门向上开启,电瓶装在车的下半部分,车厢内设置有电视、可折叠的桌子、控制面板、付款装置、盛放物品的平台等。双人对坐乘用车的可折叠的桌子放置两人中间,对坐的人可在乘车时商讨事情或研究问题。双人对坐乘用车的环境是属于两个人的,对于一起出行的两个人,会有相对独立的空间。
残疾人专用车的车厢内可放置单个轮椅,体积约为1800*900*1500,车门向上开启,电瓶装在车的下半部分,底盘上设置可折叠或可伸缩的坡面供轮椅上下车,车厢内设置有电视、可折叠的桌子等,桌子在一定距离内可移动,乘客可以用来放置电脑、文件、书籍等,也可就餐。
物流载货车可运输货物、快递等,承载重量小于等于1吨,体积约为1800*800*1000,可分为一般货物载货车;冷冻、冷藏物流载货车。不同性质的车辆,设置有相关的功能设备。物流载货车上设置有摄像头,能够时刻清楚的观看到货物的运送情况及位置。
本申请的交通工具与电动自行车相比,具有如下优势:1)社会资源浪费小,本交通工具是公用的,相对自家的电动自行车,使用率更高,社会价值更大;2)节省路面及生活空间,智能交通工具是集中放置在地下,且放置地下,而电动自行车得放置家中或楼道口,外出时需放置城市路面或道路中,需占用城市路面及生活空间;3)操作简单且安全,智能交通工具使用时只需输入终点,就不用再花费心思在路线过程中,那么乘车的这段时间,乘客可以随意来安排自己的旅途时光,或看书,或玩手机,或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工作,或吃早餐,或喝咖啡等,而骑电动自行车的话还得顾及路线、路况等,路上还得注意安全4)外界环境影响小,使用智能交通工具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而骑电动自行车的时候受天气状况影响较大;5)省力、省时、省心,智能交通工具的电瓶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拆装及充电,电瓶充电会在服务站的充电室集中完成,而自家的电动自行车需要自己动手拆装充电,有的使用者可能得把电瓶从楼下搬至楼上去充电。
本申请的交通工具与私家车对比,具有如下优势:私家车行驶一公里的油费约0.5元,再加上停车费、保险费、保养费、违章罚款等,行驶一公里的成本远远超过1元,本交通工具与私家车相比,行驶成本较低,且本交通工具能够达到便捷、快速,并且使用时很自由,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而且能达到跟使用私家车一样方便,甚至比私家车更省心、更省力、更省钱。
计算机控制中心(即控制中心),本实施方案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本交通体系的核心之一,其主导着本交通体系中所有交通工具的运行过程,以及电路、网络等的控制。本交通系统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道路信息数据库、人机交互模块和通信接收发送模块(即第二通信模块)。
通信接收模块,计算机控制系统负责对所有行驶通道内的交通工具进行统一调度,其中通信接收模块通过专用的通信网络接收信息,例如:来自行驶通道内的信息采集设备的信息,包括行驶通道受力状态、每辆车在行驶通道中的相对位置、行驶通道内的温度湿度等信息;来自交通工具控制系统的信息,包括每辆交通工具的行驶车速、车身破损状况、电量剩余状况、轮胎磨损状态等;来自服务站的信息,包括每个服务站的充电桩数量、备用电瓶数量、车辆维修人员和车辆维修工具等信息;来自车站的信息,包括乘客流量、对交通工具的需求量、车站备用交通工具数量等。
道路信息数据库,道路信息数据库包括整个区域内所有行驶通道的信息数据,包括所有的行驶通道里程数量、所有车站的位置、所有服务站的位置、每条行驶通道的通断状态。
中央处理系统,中央处理系统会把通信接收模块接收的所有信息结合道路数据信息库的数据经过人工智能的海量数据计算后,实时避开可能出现的行驶密集段和行驶饱和段,得出每辆交通工具的实时最优行驶路线和行驶动作。当两车距离小于安全距离并且交通工具主控制系统没有做出反应时,中央控制系统通过通信网络向交通工具发送减速或制动指令。
通信发送模块,通信发送模块会将中央控制系统计算出的各项指令通过专用的通信网络发送至交通工具控制系统、行驶通道信号接收装置、服务站的信号接收装置等。
人机交互模块(即第二人机交互模块),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人机交互模块主要包括一个或多个显示屏、一个或多个输入设备,一个或多个显示屏上可以显示计算机控制系统接收到的来自行驶通道和交通工具的信息以及经过计算处理后的各种数据、图形信息。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输入设备向计算机控制系统发送指令,比如紧急调用备用车辆、补充车站备用车辆、向车站发送紧急通知等。
计算机控制系统在交通系统中的作用包括:1)车辆线路规划,控制交通工具的行驶路线,包括直行、转弯、过十字路口等,控制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使智能交通工具能够有序的按照规定的路线、规定的时间到达目的地,目的地的准确定位,路线的准确规划。若遇到某一路口的通行车辆较多时,控制系统将自动调整路线,让一部分车辆变换行驶道路至车流量较少的路段,降低这一路口的车流量,避免拥堵现象发生;2)车辆使用情况的监测,实时监测智能交通工具的使用状况,包括交通工具电瓶的剩余电量,交通工具车身、轮胎的损耗情况,交通工具行驶速度实时监控等,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根据交通工具反馈的电瓶电量的使用程度,轮胎的使用情况,车身破损情况,就近安排交通工具行驶至车辆服务区进行充电、维修等;3)车辆故障处理,当行驶中的某一交通工具出现故障并且无法行驶的时候,计算机控制系统会将就近的无乘客的行驶车辆调动过来,通过交通工具的连接装置牵引故障交通工具行驶至车辆服务区进行维修。与此同时计算机控制系统也会将这一故障信息传递至即将接收此故障交通工具的车辆服务区,使车辆服务区内的工作人员做好接车及维修车辆的准备;4)交通工具运行停放,当乘客到达目的地时,智能交通工具会自动停至车站的停车区域,当乘客下车后,计算机控制系统会为交通工具提供两种行驶路线,其一是行驶到本站的乘车区域,其二是沿停车区域通过车辆运送通道行驶至下一车站的候车区域,计算机控制系统会计算出更合适的行驶路线并向交通工具发送行驶指令,这样既省去了存放智能交通工具的区域,还节省了停车空间;5)交通工具的调度,车站提供所需车辆的信息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在接到信息后将闲置的车辆调度到乘车区域供乘客使用,交通工具在调度过程中有两条行驶路线,其一是从本站的车辆消毒区域行驶至本站的乘车区域,其二是从就近车站的车辆消毒区域行驶至本站的乘车区域,第二条行驶路线是一种车辆运输通道,该运输通道由预制管道制成,在运输通道中,车站与车站之间的交通工具形成流动的状态,随着乘客的流动性变小,交通工具的流动性随之变小,那么此时的交通工具会集中在每个车站的车辆消毒区域及车站与车站的车辆运输通道中。为了体现乘客可选择交通工具,可随时使用交通工具的便捷性,本实施例专门在控制系统中设置了交通工具的调度功能,当乘车区域交通工具的数量满足不了乘客的需求时,或者是乘客不确定目的地位置时,乘客都可在车站的控制面板上选择要到达的目的地,此信息将传送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将路线规划好,并确定要调度的车辆,此时规划的行驶路线及调度车辆的车牌号都会显示在控制面板上,乘客记住车牌号在乘车区域等候即可。控制系统将对乘客所输入的目的地规划好的行驶路线传输送给调度的交通工具,使乘客按照控制面板上提供的交通工具的车牌号对号上车。
(三)通信网络
根据通信对象的不同,本交通系统的通信系统分为一下几个部分,一是以行驶通道内的基础设施为主的信息传输系统,它是利用沿行驶通道内铺设的电缆或光纤,将沿线的车辆服务区、车站等基础设施连接而成的一个通信网;二是上述通信网与车辆之间的通信系统,它主要是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广播或专用短距离通信等方式)完成行驶通道与交通工具之间的信息交换;第三部分是计算机控制系统与交通工具之间的通信,它是利用卫星或基站等远程通信网络完成信息传输。
通信网络中的信息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类属于公共信息,也就是需要向广大交通设施的使用者公布的信息,比如气象信息、道路路况信息、交通阻塞信息、交通事故信息、车辆到达信息、客车售票信息等;第二类是交通管理部门内部的管理信息,比如车辆调配信息、人员管理信息、车辆运行信息、办公信息以及控制和管理指令等;第三类主要指有关车辆收费的信息,比如车辆属性、车主信息、上路时间与地点、下路时间与地点、费率、黑黄名单等;第四类是交通监控信息,比如各种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摄像机视频信号,交通设施的控制信号,紧急电话、GPS信息等;第五类是交通管理部门对行驶车辆的指挥信息以及车辆之间的沟通信息。
在通信网络所使用的技术中包括无线电广播,无线电广播主要应用干一些公共信息的发布,它包括交通广播和路侧通信广播。无线电广播一般可采用调幅或调频方式,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资源,可以不重新建立专用的交通广播电台,而是利用现有调频电台(也可以是调幅电台)的副载波将交通信息调制后和电台节目一起发射出去,普通接收机(收音机)只能收到电台节目而收不到副载波上的交通信息,要想收到交通信息可用专用接收机。
在通信网络所使用的技术中还包括电缆通信,紧急电话、调度电话、道路情报板、可变限速标志、收费口、车辆检测器、控制中心进行的低速数据通信通常利用市话电缆、双绞线或电缆传输信号,一般采用基带传输方式。
在通信网络所使用的技术中还包括微波通信,数字微波中继通信是地面传输的一种有效通信手段,其中继间距一般30~50km,用于在难以敷设光缆或电缆的地区进行通信,还用于专用短距离通信。
在通信网络所使用的技术中还包括移动通信,通常包括常规的无线通信系统(车载电台)和新兴的蜂窝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寻呼系统、无绳电话系统等。
在通信网络所使用的技术中还包括光纤通信,多用于高速公路或城市道路计算机广域网(WAN)与局域网(LAN),可搭载数据、文本、图像、语音、图片等多媒体信息。由于光纤通信具有抗干扰能力强、衰减小等特点,可以传递比如气象信息、道路路况信息、交通阻塞信息、交通事故信息、车辆到达信息、客车售票信息等。
在通信网络所使用的技术中还包括数字基带通信,主要用于局域网(LAN)内部和一些检测器、监视器、传感器信号的传输。
在通信网络所使用的技术中还包括数字载波通信,多用于高速公路或城市道路计算机广域网(WAN)与局域网(LAN)的信息传输,尤其适合对大路数、长距离的信息传输。
在通信网络所使用的技术中还包括红外线与超声波通信,主要用于一些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和短距离数据通信。
在通信网络所使用的技术中还包括卫星通信,目前主要用于GPS系统。
上述通信技术并不都是独立存在的,很多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
(四)车辆服务区
车辆服务区是在地下行驶通道侧边为交通工具提供质检、维修、充电、保养等服务的区域,包括充交通工具电区域、交通工具维修区域、交通工具更换电瓶区域等。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详述车辆服务区的功能:
充电区域,交通工具在行驶通道中行驶的过程中,如果电量低于安全水准,信息会通过车辆信息监测模块经通信网络传输至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会安排交通工具前往最近的服务区充电,服务区内设置有为交通工具电池充电的充电区域,充电区域内在行驶方向两旁安装有一定数量的充电桩,交通工具可以沿着行驶方向前往充电桩充电,充电完成后可继续沿着行驶方向驶出车辆服务区进入行驶通道,中途不必掉头或大幅度转向。
车辆服务区内设置有电瓶更换区域,在行驶过程中,当交通工具剩余电量过少,但又急需使用或者交通工具的电瓶有所损坏时,交通工具可行驶至车辆服务区,在电瓶更换区域进行更换电瓶,可自助更换、经由工作人员个更换、机器人自动更换。
交通工具维区域内设置有电瓶更换区,当交通工具的车身、底盘、轮胎、信息采集设备等受损或毁坏时,可以在车辆维修区域进行零部件的维修或者更换。
车辆服务区的施工可采用预制装配的方法建造;车辆服务区所需空间较小、所需工作人员较少,因此可以在道路每隔固定距离(如50米、500米)设置一个车辆服务区,车辆服务区也可以设置在车站与车站的中间等位置。
(五)车站
本交通系统的车站(即出入口所在的地方)分为地上车站和地下车站两部分,地上车站和地下车站使用一种本交通系统的运输机构连接,其中地下车站的施工采用采用预制装配的施工方式。
地上车站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地下车站的一个出入口,由于本交通系统将车站的绝大部分功能都转移至地下车站因此地上车站可以以现有的公交车站为基础进行简单改造,也可以根据需求另行建造,由于本交通系统的车站成本较低,所以本交通系统的车站分布比公交车站更为广泛,基本可以确保每个人出门50m米内便可找到车站。
地下车站可为乘车区域,地下车站有专用的乘车区域,乘客可在乘车区域乘坐交通工具出行;地下车站可为下车区域,交通工具行驶到目的地时会停在车站的下车区域,交通工具停稳后乘客可在此区域离开交通工具。
当乘客离开交通工具后,交通工具会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行驶到车辆消毒区域,此时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或者机器对车辆进行消毒,交通工具消毒过后方可进行下次的使用。
乘客服务区有购买使用本交通工具消费卡的地方,购买方式为人工售卖或通过自助服务器实现;有早餐、零食、饮料等可供乘客选择购买,为售卖食品及物品的商家提供商机;在车站开设有连接商场或超市的通道及进出口,为乘客提供了购买商品的便捷通道,节省了时间。
在城市的外围与城市交汇的主干道上,设置有本交通体系的车站,车站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在车站设置停车场,该停车场能存放上万辆车。当人们从另一个城市开车过来后,可将车辆放置该停车场,然后乘坐本发明的交通工具到达城市中的某一目的地,这样可避免在城市中自己开车出现交通拥堵或对路况信息不熟悉的问题。
在每个车站,可设置有进出站口,所以进出站口的位置也就是服务站所在位置,即可设置在小区、学校、商场、公园、医院、火车站、汽车站等附近。
地下车站可预制装配,预制装配式车站是将传统车站施工中的钢筋加工、模板施工、混凝土施工在工厂内形成流水线作业模式,构件成品生产后并在厂区内存放,根据地下车站施工的需求,随时运送至地下车站施工现场进行拼接,使现场部分施工实现工厂化生产。
采用预制装配式车站的好处包括能显著提高结构工程质量;能大幅度提高现场施工作业效率,缩短工期;工程施工的安全性提升;采用预制装配技术后,现场的作业环节大大减少,作业安全性显著提高;环境影响小,采用预制装配技术后,以往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现场作业环节大大减少甚至取消,施工噪声和粉尘污染大大降低;节省劳动力,当前,在建筑工程领域,现场施工作业工人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高,采用预制装配技术能大幅度减少劳动力需求;能解决寒冷或严寒地区冬季无法施工的问题。
升降运输机构,常见的曳引式电梯在其运行过程中,速度和方向都会不时地发生变化,为了满足运行平稳性和舒适性的要求,曳引机必须具备根据轿厢的实际运行状况和要求,针对外界的各种不确定干扰因素,对其输出的驱动力矩(包括拖动力矩和制动力矩)进行实时调整的能力。这就使得电梯的运行过程变得十分复杂,其中牵涉到的因素主要包括轿厢、对重、曳引机、传动方式、负载、速度、加速度等。从轿厢运行方式的角度看,包括停止、加速、匀速(可能没有)、减速、停止、再平层等。从曳引机的运行角度看,包括非工作状态以及正向电动、反向电动、正向再生、反向再生几个工作状态。从受力的种类和作用看,包括重力、曳引力、摩擦力、拉力、张力、弹力、回复力、应力、压力、支撑力等。从能量转化与流动的角度看,在不考虑系统效率损耗及照明等能量的消耗外,电梯的运行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形:(1)电能经电梯主回路和曳引机、传动机构转化为机械能并最终转化为电梯轿厢和对重的势能增加;(2)电梯轿厢和对重的势能减少经传动机构转化为机械能并经曳引机和电梯主回路转化为电能形式的再生能量,这些再生能量或是进一步被回馈给电网,或是被转化为热能散发掉,甚至被储存起来备用。
本交通系统中使用到的运输机构,两个运输箱分别为彼此的对重,一个运输箱上升的同时另一个运输箱下降,若不使用对重装置,两边通过配重实现平衡,当两侧运输箱承重相对平衡(即二者的重量差在某个阈值内,如10kg)时,此时损耗较少的能量,即可完成向上、向下的运行。当两侧运输箱承重不等时,需消耗不等的那部分的能量,实现运输机构向上、向下的运行。
运输机构包括驱动机构、机架、钢丝绳、运输箱组成。两运输箱之间通过八根钢丝绳相连接,实现升降同步进行。驱动机构由油泵、液压缸、动滑轮安装架、液压缸安装架组成。机架为可拆装组件,由连接管插件和不同长度的金属管插件组装而成。同时,由不同长度的丝杠和螺母来加强机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液压缸安装架通过螺栓固定在机架上,液压缸通过螺栓固定在液压缸安装架上,由油泵提供动力,推动液压缸活塞进行水平方向的往返运动,安装在液压缸两侧的动滑轮安装架上分别安装有两个动滑轮,液压缸安装架两侧分别安装有三个定滑轮。液压缸安装架两端分别固定有四根钢丝绳的一端,四根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滑轮组后分别与两个运输箱相连,另有八根钢丝绳通过定滑轮组将两运输箱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一个运输箱上升的同时另一个运输箱下降。
本交通系统中的升降运输机构既可载人,也可载物,本交通系统中的升降运输机构还具有制造成本低、能量损耗少等优势。
(六)本实施方案与商场、超市的结合
本交通体系与商场、超市的结合方式,在每一车站附近建设地下商场或超市,并在车站与地下商场或超市之间设置连接通道,这样乘客在下车时可直接进入超市购买商品,节省了出站的时间。也或者当乘客在超市购买好商品后可直接进入本发明的交通体系中,乘坐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离开并直接到达目的地,节省了等车的时间。这样交通布局与商场、超市的有效结合,真实的做到了便捷、省时、人性化。
对于现有的商场或超市,可开设一条通道与本申请的车站相通,这样同样可达到上述所说的便民效果。
将商场、超市建在地下的优势包括:
1)空调能耗小,现对地下与地上商场建筑的空调能耗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温度场来说,地下商场建筑温度场较为稳定,受外界条件影响小,负荷变化小,从流场来说,地下与地上商场建筑速度场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均小,速度场、流场均稳定,从空调负荷来看,由于地下建筑隔热性好而蓄热量大,因此,地下商场建筑的空调负荷小于地上商场建筑,空调能耗较地上商场建筑低,从一次性投资成本来看,地下商场建筑较地上商场建筑空调系统设备选型小,空调系统的一次性投入较低,从运行费用来说,地下商场比地上商场运行费用低,长期运行时,更节能、更具有经济效益。综合考虑节约成本、节约能源、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及科学环保等各项社会条件及经济条件,采暖、空调系统部分的节能是建筑节能的关键所在。地下商场建筑比地上商场建筑的空调能耗少,运行费用低。因此,地下商场建筑更适应与国际和国内能源发展的要求,符合国内节能减排政策的要求。
2)具有商业开发价值及人防功能,地面商业资源的弥足珍贵,土地价格太高,随着城市的进化,核心商业街区的土地资源的价格上涨,尤其是成熟商业用地的稀缺,带来高额的开发成本,而且由于新建成的商业大厦竞争环境的恶化,使商业项目开发风险越来越大,因此政府及开发商将目光投向地下,目前的地下商业街正从政府投资的人防工程兼做地下商业街,向开发商主动进行商业化开发、兼有人防功能的趋势转型。从被动利用地下人防工程进行商业化利用,转向主动开发城市核心地段的地下空间,有目的的发展特色地下商业。因使民间资本进入地下人防工程,因此相应的土地资本大幅降低,尤其是政府可以为此类项目办理产权,达到平、占共享资源的良好开端,是一个可喜的转型。在科学的规划建设下,实现科学开发,有效利用,赢得了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能够创造良好的购物环境,地面购物环境的恶化促生了地下商业街,核心商业区地面交通车辆拥堵、噪音、粉尘、气候的变化都对消费者的出行购物带来不利的影响。而地下商业街在地下内建成宽阔的街道,街道两旁商店标立,和地面上的街道完全一样。地下街有充足的光源,光线柔和,强制换风带来充足新鲜的空气,适宜的湿度和温度,冬暖夏凉的空调比地面上更舒适,也没有地上街的车辆、噪音和灰尘。尤其是具备“通路”条件的地下街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便捷性。对于来往的客流中百分之十消费者的顺便购物,就可以维持良好的经营业绩,而且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吸引旅客自愿消费,能够把大批过客的潜在消费激活,激发游客的消费冲动,调动消费方面的流动偏好,给商家带来无限商机,此类地下商业街成为投资者认同的炙手可热的投资首选。
4)缓解地面中心商业区交通环境的恶化,因核心商业街交通、停车配套等一般都很紧张,大大限制了消费者的进出,因此在交通必经之地建设地下商业街,不仅可以便利消费者的购物,更可减轻地面交通的压力,取消了原有的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将人群引入地下,减少交通事故,使地下商业街成为市政、商家、消费者共同获益的纽带,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因此其发展必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七)本交通体系与物流的结合
本交通体系与物流的结合方式,在城市外围的主干道与城市的交汇处方向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大的物流中心,该物流中心接受的货物体积一般在1000*800*800,重量在1吨以内,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运送过来的部分货物将集中在这里。
在本交通体系中的每一服务区可设置物流站点,从物流中心分发过来的货物将投放置该站点,对于物流载货车而言,被送货物可以直接放置在出入口的物流站点,物流载货车可以自动获取被送货物,并根据货物的物流信息(如物流单号、送货地址等)将货物自动派送到目的地所在的出入口的物流站点,从而节约了物流成本。
对于纷繁复杂的货物,可进行分类处理,然后再通过本申请的交通工具运送至目的地。
物流中心及物流站点人员工作内容,在该物流中心可配备多名工作人员或者机器人,具体工作内容如下:货物分拣;将分拣好的货物运送至本交通体系的交通工具中;对运送的货物需提前通知收货方,需服务站区物流站点的工作人员接收的,或者是需要商场或超市的接货人员接收的可提前通知到位。
在接收侧的物流站点可分配一名或多名工作人员或者机器人,其具体工作内容如下:接收物流中心分发过来的货物;对接收的货物进行管理、分拣:货物派送。
对于货物的分拣方式,若为个人货物,可按收货地点分类,同一服务站附近的地址,都将分为一类,放置同一载货车上,一车装载不下的可分多辆车来完成;可按货物运输有无特殊要求进行分类,对于有特殊要求的货物,单独放置,单独配送;对于商场、超市货物,每一商场或每一超市的货物归为一类,单独放置一辆载货车上,一车装载不下的可分多辆车来完成;超市货物有需要冷藏或冷冻的,在从运输车上卸下后尽快转运到本交通体系中的冷藏或冷冻的物流载货车上。
对于货物的接收,若为个人货物接收,载货车在运送至终点时会有物流站点的人员接收,工作人员对接收到的货物进行统计、管理。对于需要配送至用户所述的详细地点处的货物,工作人员再配送至指定地点;对于不需要配送的货物可暂放物流站点,等待用户凭相关证明来取;对于商场超市货物接收,载货车在运送至终点时由商场或超市的接货人员可将配送的货物直接取走。
(八)本实施方案与其他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对比
地铁:是铁路运输的一种形式,是沿着地面铁路系统的形式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用电力牵引的快速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模式,其线路通常敷设在地下隧道内,有的在城市中心以外,从地下转到地面或高架桥上敷设方式。
其缺陷在于:1)能耗大,能源消耗最大的地方在于频繁的启动与制动过程中,现有线路基本上在列车达到最高速时很快就会制动。基于地铁车辆快速启动、快速制动、全线以精确的预设速度运行的特点,列车在启动时会消耗大量的电能,在制动时就必然要产生相当大的制动能量。然而在这过程中,能量浪费极大;2)地铁的投资比较大,每公里造价为7亿、8亿元,甚至超过10亿元;3)前期准备时间长,建设地铁的前期时间较长,由于需要规划和政府审批,甚至还需要试验。从开始酝酿到付诸行动破土动工需要非常长的时间,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也是有可能的。
轻轨:轻轨列车是城市轻轨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轻轨列车的机车重量和载客量都较小,轻轨铁路交通中一般会采用中等载客量车厢,一般的额定载客量约是200人/辆,编组采用每列2~4辆,它所能适应的远期单向最大高峰小时客流量为1.5~3.0万人次。
其缺陷在于:轻轨的投资比较大、前期准备时间长。
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最高营运速率达到不小于每小时200公里,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至少250公里的铁路系统。高速铁路除了在列车在营运达到一定速度标准外,车辆、路轨、操作都需要配合提升。中国的“高铁”以及部分“动车”和“城际列车”都属于高铁,也就是以“G”、“D”和“C”字母开头的车次。
其缺陷在于:轻轨的投资比较大、前期准备时间长;只适用于有一定距离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不可用于城市中的交通,解决不了城市拥堵问题。
汽车的缺陷在于:1)汽车尾气是空气污染的一大因素,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其他一些固体颗粒,尤其是含铅汽油,对人体的危害更大;2)汽车出行受天气状况限制,如:雨雪天、雾霾天、风沙天等;3)驾驶时要时刻保持注意力,使得长时间驾驶会疲劳,整个驾驶过程费心、费力;4)对于要远行的车辆,需提前保养、检修,以免出现状况,耽误行程;5)车多路少,导致汽车出行拥堵;6)停车位少,导致停车困难。
飞机的缺陷在于:1)飞机行驶受天气影响严重,若遇雨雪天、雾霾天飞机必将会延误,也有可能会取消当天的航班;2)飞机起飞、降落、上升、下降、转弯、颠簸等飞行姿态的变化,以及飞机在穿越云层时光线明暗的快速变化,会刺激一些疾病发作;3)坐飞机是有很多条件限制的,以下情况是不能乘坐飞机的,第一类:七天内的婴儿和妊娠九个月以上的孕妇,第二类:心肌炎、心肌梗塞病后一个月以内,脑血管意外病后两周内和恶性高血压患者,第三类:严重肺病(结核空洞、肺功能不全的肺心病)、气胸、先天性肺囊肿患者,第四类:急性鼻窦炎和中耳炎患者,固定下颌手术者,第五类:重症贫血患者,第六类:精神病患者,第七类:某些需要进行紧急医疗处置的疾病,在乘机前无医师许可证明和医护人员护理者;4)乘坐飞机一般情况下是安全的,但飞机一旦出事,生还的人数几乎为零;5)飞机主要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飞行,它是国际路线的主要交通工具,不可用于城市中的交通,解决不了城市拥堵问题。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交通体系与地铁、轻轨相比,工程造价较低;能源浪费较小,本交通体系与高铁、飞机相比,交通覆盖率不同,本交通体系主要用于城市内的交通,其次用于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而高铁只用于有一定距离的城市之间的交通,飞机主要作为远距离的交通工具,本交通体系的交通工具与汽车相比,对环境零污染;能源浪费小;不受天气影响;不受交通拥堵、停车位少等因素影响。
本交通系统未来城市交通布局,现阶段大部分城市的火车站设置的位置不太合理,大部分城市的火车站、汽车站都建造于市中心的位置,去往各个方向的乘客都汇集到同一车站,由此导致火车站、汽车站周围的街区都格外拥挤。未来城市内的火车站将从市中心转移至市区外环,从市区内原有的一个或两个车站转变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的外环都有一个车站,把出发去每个方向的车辆都集中到对应方向的车站内,比如向东方向的所有车辆都在东环外的车站发车,这样布置可以将市中心车站的客流量分散到外环的四个车站,同时,由于每个车站内的车辆发车方向都相同,可以使车站内更加有序。
在将车站从市中心分散至四个外环的基础上,未来城市内的火车站和汽车站将合并为一个交通枢纽,即每个城市四个外环车站内包含所有出行工具,在城市的外围与城市交汇的主干道上,设置有本交通体系的车站,车站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在车站设置停车场,该停车场能存放上万辆车。当人们从另一个城市开车过来后,可将车辆放置该停车场,然后乘坐本发明的交通工具到达城市中的某一目的地,这样可避免在城市中自己开车出现交通拥堵或对路况信息不熟悉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发明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发明所必须的。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实施上述对象的运输方法的对象的运输装置。图1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对象的运输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7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
指示单元1701,用于指示运输车辆在交通网的第一出入口承接目标对象;
确定单元1703,用于从交通网的出入口中确定的与目标对象的目标位置最接近的第二出入口;
运输单元1705,用于通过交通网将目标对象运载至交通网的第二出入口。
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的指示单元1701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步骤S102,该实施例中的确定单元1703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步骤S104,该实施例中的运输单元1705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步骤S106。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模块与对应的步骤所实现的示例和应用场景相同,但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模块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实现。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模块与对应的步骤所实现的示例和应用场景相同,但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模块作为装置的一部分可以运行在控制中心的硬件环境中,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实现,其中,硬件环境包括网络环境。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实施上述对象的运输方法的服务器或终端。
图1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终端的结构框图,如图18所示,该终端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图18中仅示出一个)处理器1801、存储器1803、以及传输装置1805,如图18所示,该终端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设备1807。
其中,存储器1803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如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对象的运输方法和装置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处理器1801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1803内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的对象的运输方法。存储器1803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如一个或者多个磁性存储装置、闪存、或者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在一些实例中,存储器1803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1801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终端。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上述的传输装置1805用于经由一个网络接收或者发送数据,还可以用于处理器与存储器之间的数据传输。上述的网络具体实例可包括有线网络及无线网络。在一个实例中,传输装置1805包括一个网络适配器(Network Interface Controller,NIC),其可通过网线与其他网络设备与路由器相连从而可与互联网或局域网进行通讯。在一个实例中,传输装置1805为射频(Radio Frequency,RF)模块,其用于通过无线方式与互联网进行通讯。
其中,具体地,存储器1803用于存储应用程序。
处理器1801可以通过传输装置1805调用存储器1803存储的应用程序,以执行下述步骤:
指示运输车辆在交通网的第一出入口承接目标对象;
从交通网的出入口中确定的与目标对象的目标位置最接近的第二出入口;
通过交通网将目标对象运载至交通网的第二出入口。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具体示例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示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8所示的结构仅为示意,终端可以是智能手机(如Android手机、iOS手机等)、平板电脑、掌上电脑以及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Devices,MID)、PAD等终端设备。图18其并不对上述电子装置的结构造成限定。例如,终端还可包括比图18中所示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如网络接口、显示装置等),或者具有与图18所示不同的配置。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终端设备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闪存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磁盘或光盘等。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介质可以用于执行对象的运输方法的程序代码。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介质可以位于上述实施例所示的网络中的多个网络设备中的至少一个网络设备上。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存储介质被设置为存储用于执行以下步骤的程序代码:
指示运输车辆在交通网的第一出入口承接目标对象;
从交通网的出入口中确定的与目标对象的目标位置最接近的第二出入口;
通过交通网将目标对象运载至交通网的第二出入口。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具体示例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示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上述实施例中的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上述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或多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客户端,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其中,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单元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地下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交通网,所述交通网中的行驶通道位于在地下连通的预制管道内;
运输车辆,所述运输车辆用于承载待运输至目标位置的目标对象;
控制中心,所述控制中心与所述运输车辆通讯连接,所述控制中心用于指示所述运输车辆在所述交通网的第一出入口承接所述目标对象,并指示所述运输车辆通过所述交通网将所述目标对象运载至所述交通网的第二出入口,所述第二出入口为所述控制中心从所述交通网的出入口中确定的与所述目标位置最接近的出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通网包括:
多段连通的行驶通道,每段所述行驶通道位于连通的至少一段所述预制管道内;
多个出入口,每个出入口与至少一段所述行驶通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车辆上设置有用于与另一辆运输车辆连接的连接装置,所述运输车辆包括:
单人乘用车辆、双人乘用车辆、残疾人专用车、物流载货车及信件传送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地下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车辆上设置有车辆主控制系统,所述车辆主控制系统包括:
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所述运输车辆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其中,所述运输车辆内部的信息包括车辆之间的间隔距离、车辆与行驶通道内壁之间的间隔距离、车辆相对位置、行驶通道内壁的指示标识,所述运输车辆外部的信息包括所述运输车辆的剩余电量、所述运输车辆的行驶速度、所述运输车辆的车身损耗以及所述运输车辆的内部温度;
第一通信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控制中心的控制指令;
具有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的智能芯片,所述智能芯片用于根据所述信息采集模块采集到的信息或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的控制指令实现智能防撞、自主转向、自动调速以及停发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地下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车辆包括:
第一人机交互模块,所述第一人机交互模块包括用于显示信息的第一显示屏、用于输入信息的第一输入设备、用于语音提示的语音提示设备;
电力驱动系统,所述电力驱动系统包括电子控制器、功率转换器、电动机、传动装置和驱动车轮,所述电子控制器用于发出指令来控制所述功率转换器的通断,所述功率转换器用于调节所述电动机和电源之间的功率流,所述电动机用于通过所述传动装置驱动所述驱动车轮;
能源系统,所述能源系统包括主电源、能量管理系统和充电系统,所述能量管理系统用于与所述电子控制器进行再生制动和能量的回收,并与所述充电系统实现充电控制和电源使用状态的监测;
辅助控制系统,所述辅助控制系统包括动力转向系统、温度控制系统、辅助动力系统,所述辅助动力系统用于提供不同等级的供电电压,所述动力转向系统用于根据所述控制中心发出的转向信号来控制所述运输车辆的转向,所述温度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运输车辆内的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地下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驶通道的内壁上安装有检测装置、指示标识装置、信息传输装置以及辅助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用于对所述运输车辆和/或所述行驶通道进行检测,所述信息传输装置用于将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的信息传输给所述控制中心,所述指示标识装置用于根据所述信息传输装置接收的所述控制中心的指示信息展示指示标识,所述辅助装置用于为所述运输车辆或所述目标对象提供所需辅助服务。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地下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中心包括:
第二通信模块,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所述行驶通道内的检测装置的信息、来自所述运输车辆的信息以及来自服务站的信息、来自车站的信息;
道路信息数据库,所述道路信息数据库用于保存所有行驶通道的信息数据;
中央处理器,所述中央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通信模块接收的信息和所述行驶通道的数据信息确定所述运输车辆的实时最优行驶路线和行驶动作,当所述运输车辆与另一车辆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安全距离并且所述运输车辆没有做出反应的情况下,所述中央处理器通过通信网络向所述运输车辆发送减速或制动指令;
第二人机交互模块,所述第二人机交互模块包括第二显示屏和第二输入设备,所述第二显示屏上用于显示接收到的来自所述行驶通道和所述运输车辆的信息以及经过处理后的信息,所述第二输入设备用于发送指令。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地下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交通系统还包括:
设置于车辆服务区的充电桩,所述充电桩用于为所述运输车辆充电;
设置于车辆服务区的电源更换设备,所述电源更换设备用于为所述运输车辆更换电源;
设置于车辆服务区的维修设备,所述维修设备用于维修所述运输车辆;
质检设备,所述质检设备用于对所述运输车辆进行质量检测。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地下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驶通道的出入口设置在小区、写字楼、学校、商场、公园、医院、火车站、体育馆、汽车站、飞机场以及交通枢纽中或者周围;
所述行驶通道的深度位于地下十米以内。
10.一种对象的运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包括交通网、运输车辆以及控制中心的地下交通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指示所述运输车辆在所述交通网的第一出入口承接目标对象;
从所述交通网的出入口中确定的与所述目标对象的目标位置最接近的第二出入口;
通过所述交通网将所述目标对象运载至所述交通网的所述第二出入口。
CN201910190244.3A 2019-03-13 2019-03-13 地下交通系统和对象的运输方法 Pending CN1116912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90244.3A CN111691249A (zh) 2019-03-13 2019-03-13 地下交通系统和对象的运输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90244.3A CN111691249A (zh) 2019-03-13 2019-03-13 地下交通系统和对象的运输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91249A true CN111691249A (zh) 2020-09-22

Family

ID=72475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90244.3A Pending CN111691249A (zh) 2019-03-13 2019-03-13 地下交通系统和对象的运输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91249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35129A (zh) * 2020-12-25 2021-04-30 北京中交兴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货车停车调度的方法及装置
CN112991795A (zh) * 2021-02-04 2021-06-18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适用于无人驾驶车辆的地下智慧公路系统及调度方法
CN113191622A (zh) * 2021-04-27 2021-07-30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 公交干线走廊新增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658346A (zh) * 2021-06-02 2021-11-16 中创未来智能技术(南京)研究院有限公司 防止拥堵的高速公路etc车道及其工作方法
US11767757B2 (en) * 2018-02-15 2023-09-26 Electricwaze LLC Roadway conduit systems and methods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28703A (zh) * 2007-06-18 2008-12-24 粟文钊 一种城市交通建筑及地下管线敷设等相关领域的设计方法
CN101799977A (zh) * 2009-12-31 2010-08-11 马正方 智能交通系统
CN102402864A (zh) * 2010-09-08 2012-04-04 叶朝晖 基于无线通信网络的交互式交通导航方法及系统
CN202644335U (zh) * 2012-06-14 2013-01-02 吴新赞 一种城市智能交通运输系统
CN102881156A (zh) * 2012-09-29 2013-01-16 北京龙德天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道式无人驾驶自主行驶智能公共交通系统
CN107564317A (zh) * 2017-10-27 2018-01-09 左依宁 一种自动驾驶车辆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7797534A (zh) * 2017-09-30 2018-03-13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纯电动自动驾驶系统
US20180194305A1 (en) * 2012-12-13 2018-07-12 The Heil Co. Vehicle Activity Inform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28703A (zh) * 2007-06-18 2008-12-24 粟文钊 一种城市交通建筑及地下管线敷设等相关领域的设计方法
CN101799977A (zh) * 2009-12-31 2010-08-11 马正方 智能交通系统
CN102402864A (zh) * 2010-09-08 2012-04-04 叶朝晖 基于无线通信网络的交互式交通导航方法及系统
CN202644335U (zh) * 2012-06-14 2013-01-02 吴新赞 一种城市智能交通运输系统
CN102881156A (zh) * 2012-09-29 2013-01-16 北京龙德天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道式无人驾驶自主行驶智能公共交通系统
US20180194305A1 (en) * 2012-12-13 2018-07-12 The Heil Co. Vehicle Activity Information System
CN107797534A (zh) * 2017-09-30 2018-03-13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纯电动自动驾驶系统
CN107564317A (zh) * 2017-10-27 2018-01-09 左依宁 一种自动驾驶车辆控制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67757B2 (en) * 2018-02-15 2023-09-26 Electricwaze LLC Roadway conduit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2735129A (zh) * 2020-12-25 2021-04-30 北京中交兴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货车停车调度的方法及装置
CN112991795A (zh) * 2021-02-04 2021-06-18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适用于无人驾驶车辆的地下智慧公路系统及调度方法
CN112991795B (zh) * 2021-02-04 2022-07-26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适用于无人驾驶车辆的地下智慧公路系统及调度方法
CN113191622A (zh) * 2021-04-27 2021-07-30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 公交干线走廊新增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191622B (zh) * 2021-04-27 2022-09-27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 公交干线走廊新增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658346A (zh) * 2021-06-02 2021-11-16 中创未来智能技术(南京)研究院有限公司 防止拥堵的高速公路etc车道及其工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91249A (zh) 地下交通系统和对象的运输方法
CN102708681B (zh) 一种城市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8716173A (zh) 一种自动驾驶汽车专用道路及其使用方法
US7047888B2 (en) Transit system
Yazici et al. A bus rapid transit line case study: Istanbul’s metrobüs system
CN106193657B (zh) 一种高速公路服务站
CN106245476A (zh) 一种新型高速公路
CN110084397A (zh) 一种地铁直达线路规划方法
CN111074706A (zh) 一种保障按需通行的方法
CN107220423B (zh) 一种综合客运枢纽站前广场联运设施规模计算方法
CN107704964A (zh) 超大规模抗阻塞个性化高速交通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202644335U (zh) 一种城市智能交通运输系统
CN110148297B (zh) 一种使用班车接驳的停车换乘系统及优化方法
CN109523064B (zh) 一种基于多网融合的智能微枢纽
CN109653046A (zh) 一种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立体化运行系统
CN106004923A (zh) 全自动运行的点到点无人驾驶专车轨道交通系统
CN201876989U (zh) 自行车专用交通系统
Cole Tomorrow's transportation: new systems for the urban future
CN102013161A (zh) 自行车专用交通系统
CN106886971A (zh) 无碳高效智能随意行交通系统
WO2006011158A2 (en) A method and system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s
WO2021129269A1 (zh) 一种保障按需通行的方法
CN205872083U (zh) 全自动运行的点到点无人驾驶专车轨道交通系统
Boyce Transportation systems
CN110304174A (zh) 一种皋行车及其运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