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80345B - 地下通道附属泵房和工具间的配筋图的自动成图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地下通道附属泵房和工具间的配筋图的自动成图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80345B
CN111680345B CN202010368558.0A CN202010368558A CN111680345B CN 111680345 B CN111680345 B CN 111680345B CN 202010368558 A CN202010368558 A CN 202010368558A CN 111680345 B CN111680345 B CN 1116803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int
parameter
steel bar
coordinate value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6855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80345A (zh
Inventor
李清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6855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8034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803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803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803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803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下通道附属泵房和工具间的配筋图的自动成图方法,适用于标准化自动生成地下通道附属泵房和工具间的配筋图,包含步骤:预处理提资,获得配筋模板图集合;新建文字及下划线输入函数;新建标示函数;新建绘制函数;新建钢筋放样函数;依次判定每个配筋模板图对应的模式;根据每个配筋模板图对应的模式,分别进行相应的钢筋直线绘制;展示钢筋放样。本发明用时极短,效率极高;出图质量高,且质量标准统一;极大降低了对设计人员的要求。

Description

地下通道附属泵房和工具间的配筋图的自动成图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筋图自动成图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地下通道附属泵房和工具间的配筋图的自动成图方法。
背景技术
在地下隧道与通道建设的工程设计中,施工图纸起到对具体施工技术方案进行综合指导和规划标准的作用。一般来说,在施工开始之前,就需要规划设置好整体施工方案,确定施工图纸,从而确保施工过程的准确。因此,在施工之前,对出图对象系统的施工图纸进行绘制是很有必要的。而在地下隧道与通道施工图设计过程中,考虑工程自身功能需求,隧道与通道通常在侧面设置泵房及工具间,相应地需要对其进行配筋设计。
当前主流的配筋图绘制方法仍然是采用手工作业,即设计人员利用AutoCAD等设计软件系统进行人工手动绘图;在此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对施工图纸中各个图元按制图标准逐一绘制,包括线条、文字、标注等,最后将这些图元信息整合到一起,形成完整的出图对象图纸。传统的手工成图作业方法具有以下缺陷:
1、耗时长、工作量大、效率低。即使是熟练的技术人员,绘制一套符合施工要求的施工图纸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通常施工图绘制都是拿到之前项目的施工图进行增减结构尺寸、修改钢筋信息,对于钢筋放样需要进行手工计算,且当需要设计的配筋断面图较多时,全为重复工作,易造成计算失误或者图元修改不到位,设计、校核、审核等人工工作量较大,导致整个出图效率低下。
2、出图图纸质量差,难以统一质量标准。这是因为最后呈现的图纸效果与设计人员的设计习惯、设计经验和绘图水平都有很大关系,设计人员在绘制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加入诸多主观因素,不同设计人员对文字样式、钢筋编号和标注样式等风格难以统一,出图标准难以统一和各人习惯的差异会使得绘图质量难以保证。
3、对设计人员要求高。在这种人工手动计算机绘图的方法中,十分依赖设计人员对整体技术方案的理解,设计人员在绘制图纸之前需要对整个设计方案十分了解,才能在绘制过程中将每一个设计要点体现出来,这也对技术人员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地下通道附属泵房和工具间的配筋图的自动成图方法,采用计算机程序代替人手工作业,使成图时间极大缩短,出图效率极大提升;提高出图质量,统一质量标准;极大降低对设计人员的要求。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地下通道附属泵房和工具间的配筋图的自动成图方法,适用于标准化自动生成地下通道附属泵房和工具间的配筋图,包含以下步骤:
S100.预处理提资,获得配筋模板图集合;所述配筋模板图集合包含多个配筋模板图;每个配筋模板图都包含结构线和标识文字;
根据人工预设的样式参数集合新建得到图层样式、文字样式和标注样式;
S200.根据人工预设的文字参数集合和下划线参数集合,新建供后续步骤调用的文字及下划线输入函数;文字及下划线输入函数包含单行文字及下划线输入子函数和双行文字及下划线输入子函数;
根据人工预设的标示参数集合新建供后续步骤调用的标示函数;
根据人工预设的绘制参数集合新建供后续步骤调用的绘制函数;
根据人工预设的钢筋放样参数集合新建供后续步骤调用的钢筋放样函数;
S300.根据人工预设的模式判定规则集合,依次判定每个配筋模板图对应的模式;模式判定规则集合包含多条人工预设的模式判定规则;
根据每个配筋模板图对应的模式,分别进行相应的钢筋直线绘制;
S400.展示钢筋放样。
优选地,S100中的配筋模板图包含顶板模板图、平面模板图、底板模板图、侧墙模板图、泵房中板模板图、A-A模板图、B-B模板图、C-C模板图和工具间&泵房顶板模板图;
样式参数集合包含对应线宽、图层颜色、文字高度、字体、标注文字高度、比例因子和全局比例。
优选地,S200中的文字参数集合包含文字内容、旋转角度、高度、文字中心位置、文字起始位置、文字终止位置;
下划线参数集合包含下划线起点和下划线终点;
标示参数集合包含设置编号、钢筋直径、间距、标示文字起始位置、标示文字旋转角度、新建圆圆心坐标、钢筋位置、斜线角度和斜线最大长度;
绘制参数集合包含纵筋1对应坐标、纵筋2对应坐标、左侧起始点筋距纵筋1水平距离、右侧起始点筋距纵筋2水平距离、上侧起始点筋距纵筋1竖向距离、下侧起始点筋距纵筋2竖向距离、点筋竖向间距和单侧点筋数量;
钢筋放样参数集合包含放样钢筋起始位置、放样钢筋编号、放样钢筋直径、放样钢筋间距、放样钢筋主要长度、放样钢筋左侧锚固模式、钢筋右侧锚固模式、放样左侧长度、放样右侧长度和放样钢筋总长度;
优选地,所述S300中的模式判定规则包含以下步骤:对配筋模板图中的每个节点按先从上至下后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排序;选取两个不同的节点,比较所述两个不同节点的坐标值大小;根据所述比较所述两个不同节点的坐标值大小的结果选择对应的模式。
优选地,地下通道附属泵房和工具间的配筋图的自动成图方法采用LISP语言编写实现。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对比,具有以下优点:
1、用时极短,效率极高。由于采用计算机程序代替人手工作业,成图时间极大缩短,出图效率极大提升。
2、出图质量高,且质量标准统一。由于采用计算机程序代替人手工作业,在程序中预置了统一且符合标准的成图方法,使成图质量不再与设计人员的设计习惯、设计经验和绘图水平挂钩,摈除了设计人员的诸多主观因素,得到的配筋图质量高且统一。
3、极大降低了对设计人员的要求。由于采用计算机程序代替人手工作业,设计人员只需简单培训程序的操作方法即可完成作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平面模板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剖面模板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顶板平面配筋图模式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底板平面配筋图模式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侧墙平面配筋图模式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中板平面配筋图模式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A-A剖面配筋图模式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B-B剖面配筋图模式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C-C剖面配筋图模式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工具间&泵房顶板配筋图最终成图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底板平面配筋图最终成图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侧墙平面配筋图最终成图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中板平面配筋图最终成图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A-A剖面配筋图最终成图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B-B剖面配筋图最终成图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C-C剖面配筋图最终成图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钢筋放样结果示意图。
其中,2a.顶板平面图,2b.底板平面图,2c.侧墙平面图,2d.中板平面图,3a.A-A剖视图,3b.B-B剖视图,3c.C-C剖视图,4a.模式(1-1),4b.模式(1-2),5a.模式(2-1),5b.模式(2-2),5c.模式(2-3),5d.模式(2-4),6a.模式(3-1),6b.模式(3-2),7a.模式(4-1),7b.模式(4-2),7c.模式(4-3),7d.模式(4-4),8a.模式(5-1),8b.模式(5-2),9a.模式(6-1),9b.模式(6-2),9c.模式(6-3),9d.模式(6-4),10a.模式(7-1),10b.模式(7-2),11a.工具间&泵房顶板配筋图,12a.工具间&泵房底板配筋图,13a.工具间&泵房侧墙配筋图,14a.泵房中板配筋图,15a.A-A配筋图,16a.B-B配筋图,17a.C-C配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本发明地下通道附属泵房和工具间的配筋图的自动成图方法的实施例采用LISP语言编写实现。
如图1所示,地下通道附属泵房和工具间的配筋图的自动成图方法,适用于标准化自动生成地下通道附属泵房和工具间的配筋图,包含以下步骤:
S100.如图2、图3所示,预处理提资,获得配筋模板图集合;配筋模板图集合包含多个配筋模板图;配筋模板图包含顶板模板图、平面模板图、底板模板图、侧墙模板图、泵房中板模板图、A-A模板图、B-B模板图、C-C模板图和工具间&泵房顶板模板图。
每个配筋模板图都包含结构线和标识文字。
根据人工预设的样式参数集合新建得到图层样式、文字样式和标注样式。
样式参数集合包含对应线宽、图层颜色、文字高度、字体、标注文字高度、比例因子和全局比例。本实施例中,预处理过程按下述步骤进行:
S110.删除各配筋模板图上的无关信息,仅保留结构线、泵房与工具间等标识文字。
S120.新建“01钢筋”、“02标注”、“03文字”等图层,对应线宽设置为0.3、0.15、0.18,相应图层颜色设置为红、绿、白。
S130.新建文字样式为:szytxt.shx+大字体为hztxt.shx、高度3.5以及名为“WHSZY_LQP”的字体。
S140.新建标注样式为:标注文字高度3.0、比例因子1.0、全局比例1.0以及名为“配筋图标注”的标注样式。
应注意,以下钢筋线绘制、文字标示、尺寸标注均在相应图层中操作,不再赘述。
S200.根据人工预设的文字参数集合和下划线参数集合,新建供后续步骤调用的文字及下划线输入函数;文字及下划线输入函数包含单行文字及下划线输入子函数和双行文字及下划线输入子函数。
文字参数集合包含文字内容、旋转角度、高度、文字中心位置、文字起始位置、文字终止位置;下划线参数集合包含下划线起点和下划线终点;本实施例中,新建文字生成函数过程按下述步骤进行:
新建调用函数WZ作为单行文字及下划线输入子函数,设置文字内容parameter_1、旋转角度parameter_2、高度parameter_3、文字中心位置parameter_4,进行文字以及下划线输入。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S210.通过给定的parameter_1等四个参数以及设定的文字样式进行文字输入,自动获得改文字的起始位置parameter_5。
S211.根据文字中心位置为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两点之间连线的中点,获得文字的终止位置parameter_6。
S212.当parameter_2=0时,下划线起点parameter_7为parameter_5向下偏移100,向左偏移200;下划线终点parameter_8为parameter_6向下偏移100,向右偏移200。当parameter_2=90时,下划线起点parameter_7为parameter_5向右偏移100,向下偏移200;下划线终点parameter_8为parameter_6向右偏移100,向上偏移200。
新建调用函数WZ2作为双行文字及下划线输入子函数,设置上部文字内容parameter_1、下部文字内容parameter_2、直线起始位置parameter_3、直线长度parameter_4,进行双行文字以及下划线输入。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S220.根据parameter_3,向右偏移parameter_5的一半,得点parameter_5。
S221.parameter_5向上偏移50,作为文字1的中心位置;并按照设定的文字样式进行文字输入。
S222.parameter_5向下偏移350,作为文字2的中心位置;并按照设定的文字样式进行文字输入。
新建调用函数GJ1作为第一标示函数,设置编号parameter_1、钢筋直径parameter_2、间距parameter_3、文字起始位置parameter_4、文字旋转角度parameter_5
S230.预设钢筋编号顺序。顶板横向钢筋、纵向钢筋分别为①、②;底板横向钢筋从左至右分别③、④;底板纵向钢筋从左至右分别为⑤、⑥;左右侧墙分布筋为⑦;隔墙、端墙分布筋分别为⑧、⑨;侧墙与端墙受力主筋从左至右分别为⑩、○11;隔墙受力主筋从左至右分别为○12、○13;中板横向钢筋、纵向钢筋分别为○14、○15;隔墙下泵房侧墙受力主筋为○16。
S231.预设钢筋信息。分别根据内力计算确定确定以上16组钢筋的直径与间距。
S232a.当parameter_2=5时,通过给定的parameter_2等四个参数以及设定的文字样式进行钢筋信息对应的文字输入。
S232b.当parameter_5=0时,parameter_4向左偏移150,向上偏移200得到新点parameter_6作为新建圆的圆心
S232c.当parameter_5=90时,parameter_4向下偏移150,向左偏移200得到新点parameter_6作为新建圆的圆心;以parameter_6为圆心,绘制半径为150的圆;并以parameter_6为文字的起始位置,进行钢筋编号对应的文字输入。
新建调用函数GJ2作为第二标示函数,设置编号parameter_1、钢筋直径parameter_2、间距parameter_3、文字起始位置parameter_4、文字旋转角度parameter_5、钢筋1位置parameter_6、钢筋2位置parameter_7。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S240.预设钢筋编号顺序与钢筋信息。
S241.通过给定的parameter_1~parameter_5等五个参数以及设定的文字样式进行钢筋信息对应的文字输入。
S242.分别在点parameter_6、parameter_7位置绘制角度135°、长度300、线宽为30的多段线。
新建调用函数GJ3作为第三标示函数,设置编号parameter_1、钢筋直径parameter_2、间距parameter_3、文字起始位置parameter_4、文字旋转角度parameter_5、斜线角度parameter_6、斜线最大长度parameter_7、钢筋1位置parameter_8、钢筋2位置parameter_9、钢筋,3位置parameter_10、钢筋4位置parameter_11。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S250.预设钢筋编号顺序与钢筋信息。
S251.通过给定的parameter_1~parameter_5等五个参数以及设定的文字样式进行钢筋信息对应的文字输入。
S252.以点parameter_8为起点,做角度和长度分别为parameter_6、parameter_7的斜线,以及以点parameter_9为起点的平行斜线。
S253.当点parameter_10、点parameter_11均非空时,以点parameter_10为起点,做角度和长度分别为parameter_6、parameter_7的斜线,以及以点parameter_11为起点的平行斜线;当点parameter_10、点parameter_11为空时,不进行任何操作。
根据人工预设的绘制参数集合新建供后续步骤调用的绘制函数;绘制参数集合包含纵筋1对应坐标、纵筋2对应坐标、左侧起始点筋距纵筋1水平距离、右侧起始点筋距纵筋2水平距离、上侧起始点筋距纵筋1竖向距离、下侧起始点筋距纵筋2竖向距离、点筋竖向间距和单侧点筋数量。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S260.新建调用函数DJ1作为第一绘制函数,设置纵筋1对应坐标parameter_1、纵筋2对应坐标parameter_2、左侧起始点筋距纵筋1水平距离parameter_3、右侧起始点筋距纵筋2水平距离parameter_4、点筋竖向间距parameter_5、单侧点筋数量parameter_6,用于侧墙配筋图中端墙,A-A、B-B、C-C等侧墙点筋绘制。
S270.新建调用函数DJ2作为第二绘制函数,设置纵筋1对应坐标parameter_1、纵筋2对应坐标parameter_2、上侧起始点筋距纵筋1竖向距离parameter_3、下侧起始点筋距纵筋2竖向距离parameter_4、点筋水平间距parameter_5、单侧点筋数量parameter_6,用于侧墙配筋图中侧墙,A-A、B-B、C-C等顶底板点筋绘制。
根据人工预设的钢筋放样参数集合新建供后续步骤调用的钢筋放样函数;钢筋放样参数集合包含放样钢筋起始位置、放样钢筋编号、放样钢筋直径、放样钢筋间距、放样钢筋主要长度、放样钢筋左侧锚固模式、钢筋右侧锚固模式、放样左侧长度、放样右侧长度和放样钢筋总长度。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新建调用函数FY作为钢筋放样函数,进行1~16号钢筋放样。调用参数为:起始位置parameter_1、parameter_2为钢筋编号、parameter_3为钢筋直径、parameter_4为钢筋间距、钢筋主要长度parameter_5、钢筋左侧锚固模式parameter_6(当为“1”时,表明该侧为直锚,左侧长度parameter_8取parameter_3的15倍;当为“0”时,表明该侧无锚固,左侧长度parameter_8取0)、钢筋右侧锚固模式parameter_7(右侧长度parameter_9,设置同parameter_8)。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80.钢筋总长度为parameter_10等于parameter_5、parameter_8、parameter_9三者之和。
S281.取起始点parameter_1,按顺序分别向下偏移300作为第二点、第二点向右偏移3000作为第三点、第三点向上偏移300作为第四点。以起始点、第二点、第三点、第四点,新建线宽为30的多段线。
S282.当parameter_6=“1”时,取起始点与第二点中点向左偏移50,在该位置写入数值为parameter_3的15倍对应文字;当parameter_6=“0”时,不进行操作。
S283.当parameter_7=“1”时,取第三点与第四点中点向右偏移350,在该位置写入数值为parameter_4的15倍对应文字;当parameter_7=“0”时,不进行操作。
S284.取第二点与第三点中点向下偏移350,在该位置写入内容为“parameter_5”的文字。
S285.取第二点与第三点中点向上偏移600,做引线第一点;引线第一点向右偏移2000作为引线第二点。以中点、引线第一点、引线第二点,新建线宽为15的多段线。
S286.以引线第一点与引线第二点中点向上偏移50,作为第一行文字起始点,在该位置写入内容为“%%parameter_3@parameter_4”的文字;以引线第一点与引线第二点中点向下偏移350,作为第二行文字起始点,在该位置写入内容为“parameter_10”的文字。
S287.以引线第二点向右偏移150为圆心,绘制直径300的圆;在圆心位置写入内容为“parameter_2”的文字。
S300.根据人工预设的模式判定规则集合,依次判定每个配筋模板图对应的模式;模式判定规则集合包含多条人工预设的模式判定规则。
根据每个配筋模板图对应的模式,分别进行相应的钢筋直线绘制。
S300中的模式判定规则包含以下步骤:对配筋模板图中的每个节点按先从上至下后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排序;选取两个不同的节点,比较两个不同节点的坐标值大小;根据比较两个不同节点的坐标值大小的结果选择对应的模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10.以顶板模板图进行顶板钢筋直线绘制。对平面模板图中所有节点按照先从上至下后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排序,相应标记点P1、点P2、至点P16共16组节点。如图4所示,当点P1的Y坐标值小于点P3的Y坐标值时,为模式(1-1);当点P1的Y坐标值大于点P3的Y坐标值时,为模式(1-2)。
S311.通过以下偏移操作分别求得模式(1-1)纵向钢筋、横向钢筋节点:(1)P3向右偏移100、P5向下1500,得到Q1;(2)P13向左偏移100、P11向下偏移1500,得到Q2;(3)Q1、Q2分别向下偏移300,得到Q1-1、Q2-2;(4)P9向右偏移1500、P1向上偏移1000得到Q3;(5)P10向右偏移1500、P4向上偏移100得到Q4;(6)Q4向左偏移300,得到Q4-2。
S312.如图11所示,点选P4、P6、P8、P10、P12、P14,标注位置取P4向下偏移600,进行第一层水平标注;点选P4、P14,标注位置取P4向下1200,进行第二层水平标注。点选P13、P11、P12、P16,标注位置取P16向右偏移600,进行第一层竖向标注;点选P13、P16,标注位置取P16向右偏移1200,进行第二层竖向标注。
S313.如图11所示,点选P12、Q4,标注位置取Q4向左600,标注文字替换为“LaE”进行钢筋锚固长度的竖向标注。P3与P4连线中间向左偏移1500,得到点A-1;P13与P14连线中间向右偏移1500,得到点A-2;P6与P8连线中间向下偏移2000,得到点B-1;P5与P7连线中间向上偏移1500,得到点B-2;P10与P12连线中间向下偏移2000,得到点C-1;P9与P11连线中间向上偏移1500,得到点C-2;P8与P10连线中间向下偏移3000,得到点P_图名;以图名为例,介绍文字及下划线输入:调用函数WZ,选用参数依次为parameter_1=“工具间、泵房顶板配筋图”、parameter_2=0、parameter_3=400、parameter_4=P_图名。
S314.如图11所示,以1号钢筋为例,介绍钢筋标示:调用函数GJ1,选用参数依次为parameter_1=“1”、parameter_2=“%%22”、parameter_3=“@150”、parameter_4取点P_1号钢筋,通过Q1向右偏移1000得到;parameter_5=0。
对于模式(1-2),按照模式(1-1)相同步骤,进行钢筋线绘制、钢筋信息标示、尺寸标注、剖切线标示、图名标示等操作,不再赘述。
S320.以底板模板图进行底板钢筋直线绘制。对平面模板图中所有节点按照先从上至下后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排序,相应标记点P1、点P2、至点P16共16组节点。对模板图中文字进行识别,获得文字的起始坐标,从左至右相应标记文字1、文字2共2组文字。如图5所示,当点P1的Y坐标值小于点P3的Y坐标值且文字1、2内容分别为“泵房”、“工具间”时,为模式(2-1);当点P1的Y坐标值小于点P3的Y坐标值且文字1、2内容分别为“工具间”、“泵房”时,为模式(2-2);当点P1的Y坐标值大于点P3的Y坐标值且文字1、2内容分别为“泵房”、“工具间”时,为模式(2-3);当点P1的Y坐标值大于点P3的Y坐标值且文字1、2内容分别为“工具间”、“泵房”时,为模式(2-4)。
S321.对于模式(2-1),通过以下偏移操作分别得到泵房、工具间底板纵向钢筋、横向钢筋:(1)P3向右偏移100、P5向下各偏移1500,得到Q1;(2)P9向左偏移100、向下偏移1500,得到Q2;(3)P7向右偏移100、向下偏移2000,得到Q3;(4)P13向左偏移100、P11向下偏移2000,得到Q4;(5)Q1、Q2、Q3、Q4向上偏移300分别得到Q1-2、Q2-2、Q3-2、Q4-2;(6)P7向左偏移1500、P3向下偏移100,得到Q5;(7)P8向左偏移1500、P2向上偏移100,得到Q6;(8)P11向左偏移1500、P13向下偏移100,得到Q7;(9)P12向左偏移1500、P16向下偏移1000,得到Q8;(10)Q5、Q6、Q7向左偏移300分别得到Q5-2、Q6-2、Q7-2;(11)依次通过两点建立钢筋对应的直线,泵房横向纵筋:Q1-2~Q1~Q2~Q2-2;工具间横向纵筋:Q3-2~Q3~Q4~Q4-2;泵房纵向纵筋:Q5-2~Q5~Q6~Q6-2;工具间纵向纵筋:Q7-2~Q7~Q8。
S322.如图12所示,点选P4、P6、P8、P10、P12、P14,标注位置取Q6向下偏移600,进行第一层水平标注;点选P4、P14,标注位置取Q6向下1200,进行第二层水平标注。点选P13、P11、P12、P16,标注位置取P16向右偏移600,进行第一层竖向标注;点选P13、P16,标注位置取P16向右偏移1200,进行第二层竖向标注。
S323.如图12所示,P5与P6连线中间向左偏移1500,得到点A-1;P11与P12连线中间向右偏移1500,得到点A-2;P5与P7连线中间向下偏移2000,得到点B-1;P6与P8连线中间向上偏移1500,得到点B-2;P9与P11连线中间向下偏移2000,得到点C-1;P10与P12连线中间向上偏移1500,得到点C-2;P8与P10连线中间向下偏移3000,得到点P_图名;以图名为例,介绍文字及下划线输入:调用函数WZ,选用参数依次为parameter_1=“工具间、泵房底板配筋图”、parameter_2=0、parameter_3=400、parameter_4=P_图名。
S324.如图12所示,以3号钢筋为例,介绍钢筋标示:调用函数GJ1,选用参数依次为parameter_1=“3”、parameter_2=“%%22”、parameter_3=“@150”、parameter_4取点P_3号钢筋,通过Q1向右偏移1000得到;parameter_5=0。
对于模式(2-2)、(2-3)、(2-4),按照模式(2-1)相同步骤,进行钢筋线绘制、钢筋信息标示、尺寸标注、剖切线标示、图名标示等操作,不再赘述。
S330.如图6所示,对侧墙模板图中所有节点按照先从上至下后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排序,相应标记点P1、点P2、至点P16共16组节点。当点P1的Y坐标值小于点P3的Y坐标值时,为模式(3-1);当点P1的Y坐标值大于点P3的Y坐标值时,为模式(3-2)。
S331.以侧墙模板图进行侧墙钢筋直线、圆等绘制。通过以下偏移操作分别得到模式(3-1)的左侧墙、右侧墙、端墙分布筋节点:(1)P3向右偏移100、当P3向下偏移100,得到Q1;P5向上偏移100,得到Q2;P2向上各偏移100,得到Q3;(2)P5向左偏移100、P3向下偏移100,得到Q4;P2向上偏移100,得到Q5;(3)P7向右偏移100、P3向下偏移100,得到Q6;P2向上偏移100,得到Q7;(4)P9向左偏移100、P3向下各偏移100,得到Q8;P2向上偏移100,得到Q9;(5)P11向右偏移100、P3向下偏移100,得到Q10;P2向上偏移100,得到Q11;(6)P13向左偏移100、P3向下偏移100,得到Q12;P5向上偏移100,得到Q13;P2向上偏移100,得到Q14。
S332.如图13所示,点选P4、P6、P8、P10、P12、P14,标注位置取P2向下偏移600,进行第一层水平标注;点选P4、P14,标注位置取P2向下1200,进行第二层水平标注。点选P13、P11、P12、P16,标注位置取P16向右偏移600,进行第一层竖向标注;点选P13、P16,标注位置取P16向右偏移1200,进行第二层竖向标注。
S333.如图13所示,P5与P6连线中间向左偏移1500,得到点A-1;P13与P14连线中间向右偏移1500,得到点A-2;P5与P7连线中间向下偏移2000,得到点B-1;P6与P8连线中间向上偏移1500,得到点B-2;P9与P11连线中间向下偏移2000,得到点C-1;P10与P12连线中间向上偏移1500,得到点C-2;P8与P10连线中间向下偏移3000,得到点P_图名;以图名为例,介绍文字及下划线输入:调用函数WZ,选用参数依次为parameter_1=“工具间、泵房侧墙配筋图”、parameter_2=0、parameter_3=400、parameter_4=P_图名。
S334.如图13所示,分别以端墙、侧墙10号钢筋为例,进行点筋绘制。调用函数DJ1,选用参数依次为parameter_1取Q1向下偏移2000;parameter_2取Q4向下偏移2000;parameter_3=-50;parameter_4=50;parameter_5=150,parameter_6=3,用于端墙10号钢筋绘制;调用函数DJ2,选用参数依次为parameter_1取Q1向右偏移2000;parameter_2取Q2向右偏移2000;
parameter_3=50;parameter_4=-50;parameter_5=150;parameter_6=3,用于端墙10号钢筋绘制。
S335.如图13所示,以7号、10号钢筋为例,分别介绍钢筋水平标示与斜向标示:调用函数GJ2,选用参数依次为parameter_1=“7”、parameter_2=“%%16”、parameter_3=“@150”、parameter_4,通过Q1向下、向左偏移1500得到;
parameter_5=0;parameter_6,通过Q1向下偏移1500得到;parameter_7,通过Q4向下偏移1500得到。调用函数GJ3,选用参数依次为parameter_1=“10”、parameter_2=“%%22”、parameter_3=“@150”、parameter_4,通过Q1向下、向左分别偏移2500、1500得到;parameter_5=0;parameter_6=215,parameter_7=1200,parameter_8~parameter_11分别取点筋左侧上部点、左侧下部点、右侧上部点、右侧下部点。
对于模式(3-2),按照模式(3-1)相同步骤,进行钢筋线绘制、钢筋信息标示、尺寸标注、剖切线标示、图名标示等操作,不再赘述。
S340.如图7所示,以泵房中板模板图进行钢筋直线绘制,对模板图中开孔处所有节点、其余所有节点按照先从上至下后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排序,分别相应标记点Q1、Q2、至Q10共10组节点以及点P1、点P2、至P14共14组节点。如图5所示,当点1的Y坐标值与点3的Y坐标值的差值大于1000且当点P13的Y坐标值与点P11的Y坐标值的差值小于1000时,为模式(4-1);当点P1的Y坐标值与点P3的Y坐标值的差值大于1000且当点P11的Y坐标值与点P13的Y坐标值的差值大于1000时,为模式(4-2);当点P1的Y坐标值与点P3的Y坐标值的差值大于1000且当点P11的Y坐标值与点P13的Y坐标值的差值大于1000时,为模式(4-3);当点P3的Y坐标值与点P1的Y坐标值的差值大于1000,为模式(4-4)。
S341.通过以下偏移操作分别得到纵向钢筋、横向钢筋、洞口加强筋等钢筋节点:(1)P7向右偏移1000、P1向下偏移100,得到R1;P8向右偏移1000、P4向上偏移100,得到R1-2;(2)P5向右偏移100、P7向下偏移1000,得到R2;P11向左偏移100、P11向下偏移1000,得到R2-2;(3)P5向右偏移100、Q1向上偏移300/200/100,得到R3/R4/R5;P11向左偏移100、Q1向上偏移300/200/100,得到R3-2/R4-2/R5-2;(4)P5向右偏移100、Q2向下偏移100/200/300,得到R6/R7/R8;P11向左偏移100、Q2向下偏移100/200/300,得到R6-2/R7-2/R8-2;(5)Q1向左偏移300/200/100、Q1向上偏移500,得到T1/T2/T3;Q1向左偏移300/200/100、Q2向下偏移500,得到T1-2/T2-2/T3-2;同理,得到T4~T12、T4-2~T12-2;(6)R1、R1-2向右分别偏移300,得到S1、S1-2;R2、R2-2、R3、R3-2、R6、R6-2向下分别偏移300,得到S2、S2-2、S3、S3-2、S4、S4-2。(7)依次通过两点建立纵向钢筋对应的直线,纵向钢筋S1-R1-R1-2-S1-2;横向钢筋:S2-R2-R2-2-S2-2、S3-R3-R3-2-S3-2、S4-R6-R6-2-S4-2、R4-R4-2、R5-R5-2、R7-R7-2、R8-R8-2;洞口加强筋T1~T12-T1-2~T12-2。(8)R5-R5-2与T3-T3-2两连线的交点,记为T1;自T1作平行于Q2-Q4的直线段,分别向左下和右上截取长度300,分别标记两点T2、T3;通过T2、T3两点建立洞口加强斜筋对应的直线T2-T3;同理,可以得到左洞与右洞的其他七根洞口加强斜筋。
S342.如图14所示,点选P6、P8、P10、P12,标注位置取P4向下偏移600,进行第一层水平标注;点选P6、P12,标注位置取P4向下1200,进行第二层水平标注。点选P13、P14、P10、P12,标注位置取P13向右偏移600,进行第一层竖向标注;点选P13、P12,标注位置取P13向右偏移1200,进行第二层竖向标注。
S343.如图14所示,P8与P10连线中间向下偏移3000,得到点P_图名;调用函数WZ,进行图名对应的文字及下划线输入,选用参数依次为parameter_1=“泵房中板配筋图”、parameter_2=0、parameter_3=400、parameter_4=P_图名。
S344.如图14所示,分别调用函数GJ1,进行14号、15号钢筋标示。
S345.如图14所示, 以洞口加强斜筋为例,介绍钢筋信息标示:调用函数WZ2,选用参数依次为parameter_1=“L=840”、parameter_2=“%%12”、parameter_3取T12向右向下分别偏移200、parameter_4=2000。
对于模式(4-2)、(4-4),按照模式(4-1)相同步骤,进行钢筋线绘制、钢筋信息标示、尺寸标注、剖切线标示、图名标示等操作,不再赘述。
S350.以A-A模板图进行相应钢筋直线绘制,对模板图中所有节点按照先从上至下后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排序,相应标记点P1、点P2、至点P16共16组节点。如图8所示,模式(5-1)对应工具间在左泵房在右,对应P4与P5的X坐标之差绝对值大于0;模式(5-2)对应泵房在左工具间在右,对应P4与P5的X坐标之差绝对值等于0。
S351.通过以下偏移操作分别得到模式(5-1)顶板、底板、中板、侧墙纵向钢筋节点:(1)P1向右、向下各偏移100,得到Q1;(2)P1向右偏移100、P3向上偏移100,得到Q2;(3)P1向右偏移100、P4向下偏移100,得到Q3;(4)P1向右、P2向上偏移100,得到Q4;(5)P3向左偏移100、P1向下偏移100,得到Q5;(6)P3向左偏移100、P2向上偏移100,得到Q6;(7)P5向右、P8向下各偏移100,得到Q7;(8)P5向右、P12向下各偏移100,得到Q8;(9)P5向右、P6向上偏移100,得到Q9;10)P7向左、P1向下偏移100,得到Q10。(11)P7向左、P10向下偏移100,得到Q11。(12)P7向左、P11向上偏移100,得到Q12。(13)P8向右偏移100、P8向下偏移1000,得到Q13。(14)P9向左、P1向下偏移100,得到Q14。(15)P9向左、P8向下偏移100,得到Q15。(16)P9向左、P5向上偏移100,得到Q16。(17)P9向左、P6向上偏移100,得到Q17。(18)P13向右、P17向下偏移100,得到Q18。(19)P13向右、P18向上偏移100,得到Q19。(20)P17向左、P17向下偏移100,得到Q20。(21)P17向左、P13向上偏移100,得到Q21。(22)P17向左、P14向下偏移100,得到Q22。(23)P17向左、P15向上偏移100,得到Q23。(24)P17向左、P16向下偏移100,得到Q24。(25)P17向左、P18向上偏移100,得到Q25。依次通过两点建立纵向钢筋对应的直线,顶板外侧纵筋:Q1-Q20;顶板内侧纵筋:Q2-Q21;工具间底板内侧纵筋:Q3-Q15;工具间底板外侧纵筋:Q4-Q16;泵房底板内侧纵筋:Q8-Q24;泵房底板外侧纵筋:Q9-Q25;泵房中板上侧纵筋:Q11-Q22;泵房中板下侧纵筋:Q12-Q23;工具间侧墙外侧纵筋:Q1-Q4;工具间侧墙内侧纵筋:Q5-Q6。泵房侧墙外侧纵筋:Q20-Q25;泵房侧墙内侧纵筋:Q8-Q19。中隔墙左侧纵筋:Q10-Q13;中隔墙右侧纵筋:Q14-Q17。中隔墙下侧墙外侧纵筋:Q7-Q9。
S352.如图15所示,点选P2、P4、P6、P12、P16、P18,标注位置取P18向下偏移600,进行下部第一层水平标注;点选P2、P18,标注位置取P18向下1200,进行下部第二层水平标注。点选P1、P3、P7、P9、P13、P17,标注位置取P1向上偏移600,进行上部第一层水平标注;点选P1、P17,标注位置取P1向上1200,进行下部第二层水平标注。点选P1、P3、P4、P2、P12、P6,标注位置取P1向左偏移600,进行左侧第一层竖向标注;点选P1、P6,标注位置取P1向左偏移1200,进行左侧第二层竖向标注。点选P17、P13、P14、P15、P16、P18,标注位置取P17向右偏移600,进行右侧第一层竖向标注;点选P17、P18,标注位置取P17向右偏移1200,进行右侧第二层竖向标注。
S353.如图15所示,P6与P18连线中间向下偏移3000,得到点P_图名;调用函数WZ,进行图名对应的文字及下划线输入,选用参数依次为parameter_1=“A-A”、parameter_2=0、parameter_3=400、parameter_4=P_图名。
S354.如图15所示,分别以顶板2号钢筋、左侧墙7号钢筋为例,进行点筋绘制。调用函数DJ2,选用参数依次为parameter_1取Q1向右偏移1500;
parameter_2取Q2向右偏移1500;parameter_3=50;parameter_4=-50;
parameter_5=150,parameter_6=3,用于顶板2号钢筋;调用函数DJ1,选用参数依次为parameter_1取Q1向下偏移2000;parameter_2取Q5向下偏移2000;parameter_3=-50;parameter_4=50;parameter_5=150;parameter_6=3,用于左侧墙7号钢筋绘制。
S355.如图15所示,以左侧墙7号、10号钢筋为例,分别介绍钢筋水平标示与斜向标示:调用函数GJ2,选用参数依次为parameter_1=“10”、parameter_2=“%%16”、parameter_3=“@150”、parameter_4,通过Q1向下、向左偏移1500得到;parameter_5=0;parameter_6,通过Q1向下偏移1500得到;parameter_7,通过Q4向下偏移1500得到。调用函数GJ3,选用参数依次为parameter_1=“7”、parameter_2=“%%22”、parameter_3=“@150”、parameter_4,通过Q1向下、向左分别偏移2500、1500得到;parameter_5=0;parameter_6=135,parameter_7=1200,parameter_8~parameter_11分别取7号点筋左侧上部点、左侧下部点、右侧上部点、右侧下部点。
对于模式(5-2),按照模式(5-2)相同步骤,进行钢筋线绘制、钢筋信息标示、尺寸标注、剖切线标示、图名标示等操作,不再赘述。
S360.以B-B模板图进行相应钢筋直线绘制,对模板图中所有节点按照先从上至下后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排序,相应标记点P1、点P2、....等多组节点。如图9所示,对于模式(6-1)、(6-2)、(6-3)、(6-4),节点组数分别为13组、15组、15组、17组;模式(6-1)对应工具间与主通道顶板、底板厚度均相同;模式(6-2)对应工具间与主通道底板厚度均相同,顶板厚度相对较小;模式(6-3)对应工具间与主通道顶板厚度均相同,底板厚度相对较小;模式(6-4)对应泵房、工具间顶板与底板厚度均比主通道板厚小;通过以下偏移操作分别得到顶板、底板、侧墙纵向钢筋节点:(1)P1向右、向下各偏移100,得到Q1;(2)P1向右偏移100、P3向上偏移100,得到Q2;(3)P2向右偏移100、P4向下偏移100,得到Q3;(4)P2向右、向上各偏移100,得到Q4;(5)P3向左偏移100、P1向下偏移100,得到Q5;(6)P4向左偏移100、P2向上偏移100,得到Q6;(7)P7向右偏移1000、P1向下偏移100,得到Q7;(8)P7向右偏移1000、P3向上偏移100,得到Q8;(9)P7向右偏移1000、P4向下偏移100,得到Q9;(10)P7向右偏移1000、P2向上偏移100,得到Q10。
S361.如图16所示,点选P2、P4、P6、P8,标注位置取P2向下偏移600,进行第一层水平标注;点选P2、P8,标注位置取P2向下1200,进行第二层水平标注。点选P1、P3、P4、P2,标注位置取P1向左偏移600,进行第一层竖向标注;点选P1、P2,标注位置取P1向左偏移1200,进行第二层竖向标注。P2与P8连线中间向下偏移3000,得到点P_图名;调用函数WZ,进行图名对应的文字及下划线输入,选用参数依次为parameter_1=“B-B”、parameter_2=0、parameter_3=400、parameter_4=P_图名。
S362.如图16所示,参照A-A模板图方法,分别进行板、墙点筋绘制以及不同钢筋的信息标示。
对于模式(6-2)、(6-3)、(6-4),按照模式(6-1)相同步骤,进行钢筋线绘制、钢筋信息标示、尺寸标注、剖切线标示、图名标示等操作,不再赘述。
S370.以C-C模板图进行相应钢筋直线绘制,对模板图中所有节点按照先从上至下后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排序,相应标记点P1、点P2、....等多组节点。如图10所示,对于模式(7-1)、(7-2),节点组数分别为19组、21组;模式(7-1)对应泵房与主通道顶板厚度相同;模式(7-2)对应泵房顶板厚度小于主通道。
S371.通过以下偏移操作分别得到顶板、底板、中板、侧墙纵向钢筋节点:(1)P1向右、向下各偏移100,得到Q1;(2)P1向右偏移100、P3向上偏移100,得到Q2;(3)P1向右偏移100、P4向下偏移100,得到Q3;(4)P1向右、P5向上偏移100,得到Q4;(5)P1向右偏移100、P6向下偏移100,得到Q5;(6)P1向右偏移100、P2向上偏移100,得到Q6;(7)P3向左、P1向下各偏移100,得到Q7;(8)P3向左、向上各偏移100,得到Q8;(9)P11向左偏移100、P4向下偏移100,得到Q9;(10)P11向左偏移100、P5向上偏移100,得到Q10。(11)P11向左偏移100、P6向下偏移100,得到Q10。(12)P11向左偏移100、P2向上偏移100,得到Q10。(13)P11向右偏移1000、P1向下偏移100,得到Q13。(14)P11向右偏移1000、P3向上偏移100,得到Q14。
S372.如图17所示,点选P2、P6、P10、P14,标注位置取P2向下偏移600,进行第一层水平标注;点选P2、P14,标注位置取P2向下1200,进行第二层水平标注。点选P1、P3、P4、P5、P6、P2,标注位置取P1向左偏移600,进行第一层竖向标注;点选P1、P2,标注位置取P1向左偏移1200,进行第二层竖向标注。P2与P14连线中间向下偏移3000,得到点P_图名;调用函数WZ,进行图名对应的文字及下划线输入,选用参数依次为parameter_1=“C-C”、parameter_2=0、parameter_3=400、parameter_4=P_图名。
S373.如图17所示,参照A-A模板图方法,分别进行板、墙点筋绘制以及不同钢筋的信息标示。
对于模式(7-2),按照模式(7-1)相同步骤,进行钢筋线绘制、钢筋信息标示、尺寸标注、剖切线标示、图名标示等操作,不再赘述。
S400.如图18所示,展示钢筋放样;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S410.1号钢筋放样:parameter_1通过人机互动,拾取屏幕中一点获得;
parameter_2=“1”、parameter_3=22、parameter_4=150、parameter_5取工具间、泵房顶板模板图中P3与P13两点水平距离值减去100得到;parameter_6=“1”、parameter_7=“1”。
S411.2号钢筋放样:parameter_1取1号钢筋起始点向下偏移2500;parameter_2=“2”、parameter_3=22、parameter_4=150、parameter_5取以下之和:工具间、泵房顶板模板图中P2与P3两点竖向距离值减去50、parameter_3的15倍;parameter_6=“1”、parameter_7=“0”。
对于3号至16号钢筋放样,步骤同1号、2号钢筋一样,具体参数值由人工临时制定,不再赘述。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设计思想和特点,其目的在于使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以,凡依据本发明所揭示的原理、设计思路所作的等同变化或修饰,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

1.一种地下通道附属泵房和工具间的配筋图的自动成图方法,适用于标准化自动生成地下通道附属泵房和工具间的配筋图,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S100.预处理提资,获得配筋模板图集合;所述配筋模板图集合包含多个配筋模板图;每个配筋模板图都包含结构线和标识文字;
根据人工预设的样式参数集合新建得到图层样式、文字样式和标注样式;
S200.根据人工预设的文字参数集合和下划线参数集合,新建供后续步骤调用的文字及下划线输入函数;所述文字及下划线输入函数包含单行文字及下划线输入子函数和双行文字及下划线输入子函数;
根据人工预设的标示参数集合新建供后续步骤调用的标示函数;
根据人工预设的绘制参数集合新建供后续步骤调用的绘制函数;
根据人工预设的钢筋放样参数集合新建供后续步骤调用的钢筋放样函数;
S300.根据人工预设的模式判定规则集合,依次判定每个配筋模板图对应的模式;所述模式判定规则集合包含多条人工预设的模式判定规则;
根据每个配筋模板图对应的模式,分别进行相应的钢筋直线绘制;
S400.展示钢筋放样;
所述S100中的配筋模板图包含顶板模板图、平面模板图、底板模板图、侧墙模板图、泵房中板模板图、A-A模板图、B-B模板图、C-C模板图和工具间&泵房顶板模板图;
所述样式参数集合包含对应线宽、图层颜色、文字高度、字体、标注文字高度、比例因子和全局比例;
所述S200中的文字参数集合包含文字内容、旋转角度、高度、文字中心位置、文字起始位置、文字终止位置;
下划线参数集合包含下划线起点和下划线终点;
标示参数集合包含设置编号、钢筋直径、间距、标示文字起始位置、标示文字旋转角度、新建圆圆心坐标、钢筋位置、斜线角度和斜线最大长度;
绘制参数集合包含第一纵筋对应坐标、第二纵筋对应坐标、左侧起始点筋距第一纵筋水平距离、右侧起始点筋距第二纵筋水平距离、上侧起始点筋距第一纵筋竖向距离、下侧起始点筋距第二纵筋竖向距离、点筋竖向间距和单侧点筋数量;
钢筋放样参数集合包含放样钢筋起始位置、放样钢筋编号、放样钢筋直径、放样钢筋间距、放样钢筋主要长度、放样钢筋左侧锚固模式、钢筋右侧锚固模式、放样左侧长度、放样右侧长度和放样钢筋总长度;
所述S300中的模式判定规则包含以下步骤:对配筋模板图中的每个节点按先从上至下后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排序;选取两个不同的节点,比较所述两个不同的节点的坐标值大小;根据所述比较所述两个不同的节点的坐标值大小的结果选择对应的模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10.以顶板模板图进行顶板钢筋直线绘制;对平面模板图中所有节点按照先从上至下后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排序,相应标记点P1、点P2、至点P16共16组节点;当点P1的Y坐标值小于点P3的Y坐标值时,为模式(1-1);当点P1的Y坐标值大于点P3的Y坐标值时,为模式(1-2);
S320.以底板模板图进行底板钢筋直线绘制;对平面模板图中所有节点按照先从上至下后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排序,相应标记点P1、点P2、至点P16共16组节点;对模板图中文字进行识别,获得文字的起始坐标,从左至右相应标记文字1、文字2共2组文字;当点P1的Y坐标值小于点P3的Y坐标值且文字1、2内容分别为“泵房”、“工具间”时,为模式(2-1);当点P1的Y坐标值小于点P3的Y坐标值且文字1、2内容分别为“工具间”、“泵房”时,为模式(2-2);当点P1的Y坐标值大于点P3的Y坐标值且文字1、2内容分别为“泵房”、“工具间”时,为模式(2-3);当点P1的Y坐标值大于点P3的Y坐标值且文字1、2内容分别为“工具间”、“泵房”时,为模式(2-4);
S330.侧墙模板图中所有节点按照先从上至下后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排序,相应标记点P1、点P2、至点P16共16组节点;当点P1的Y坐标值小于点P3的Y坐标值时,为模式(3-1);当点P1的Y坐标值大于点P3的Y坐标值时,为模式(3-2);
S340.以泵房中板模板图进行钢筋直线绘制,对模板图中开孔处所有节点、其余所有节点按照先从上至下后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排序,分别相应标记点Q1、Q2、至Q10共10组节点以及点P1、点P2、至点P14共14组节点;当点Q1的Y坐标值与点Q3的Y坐标值的差值大于1000且当点P13的Y坐标值与点P11的Y坐标值的差值小于1000时,为模式(4-1);当点Q1的Y坐标值与点Q3的Y坐标值的差值大于1000且当点P11的Y坐标值与点P13的Y坐标值的差值大于1000时,为模式(4-2);当点Q1的Y坐标值与点Q3的Y坐标值的差值大于1000且当点P11的Y坐标值与点P13的Y坐标值的差值大于1000时,为模式(4-3);当点Q3的Y坐标值与点Q1的Y坐标值的差值大于1000,为模式(4-4);
S350.以A-A模板图进行相应钢筋直线绘制,对模板图中所有节点按照先从上至下后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排序,相应标记点P1、点P2、至点P16共16组节点;模式(5-1)对应工具间在左泵房在右,对应P4与P5的X坐标之差绝对值大于0;模式(5-2)对应泵房在左工具间在右,对应P4与P5的X坐标之差绝对值等于0;
S360.以B-B模板图进行相应钢筋直线绘制,对模板图中所有节点按照先从上至下后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排序;对于模式(6-1)、(6-2)、(6-3)、(6-4),节点组数分别为13组、15组、15组、17组;模式(6-1)对应工具间与主通道顶板、底板厚度均相同;模式(6-2)对应工具间与主通道底板厚度均相同,顶板厚度相对较小;模式(6-3)对应工具间与主通道顶板厚度均相同,底板厚度相对较小;模式(6-4)对应泵房、工具间顶板与底板厚度均比主通道板厚小;
S370.以C-C模板图进行相应钢筋直线绘制,对模板图中所有节点按照先从上至下后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排序;对于模式(7-1)、(7-2),节点组数分别为19组、21组;模式(7-1)对应泵房与主通道顶板厚度相同;模式(7-2)对应泵房顶板厚度小于主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通道附属泵房和工具间的配筋图的自动成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样钢筋起始位置由人工临时在配筋模板图上选定。
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所述的地下通道附属泵房和工具间的配筋图的自动成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下通道附属泵房和工具间的配筋图的自动成图方法采用LISP语言编写实现。
CN202010368558.0A 2020-05-01 2020-05-01 地下通道附属泵房和工具间的配筋图的自动成图方法 Active CN1116803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68558.0A CN111680345B (zh) 2020-05-01 2020-05-01 地下通道附属泵房和工具间的配筋图的自动成图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68558.0A CN111680345B (zh) 2020-05-01 2020-05-01 地下通道附属泵房和工具间的配筋图的自动成图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80345A CN111680345A (zh) 2020-09-18
CN111680345B true CN111680345B (zh) 2023-09-29

Family

ID=72451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68558.0A Active CN111680345B (zh) 2020-05-01 2020-05-01 地下通道附属泵房和工具间的配筋图的自动成图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803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16045B (zh) * 2022-07-07 2023-04-28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位置识别的板配筋计算结果dwg文件识别方法
CN115186357B (zh) * 2022-07-08 2023-05-09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施工图自动设计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37191A (zh) * 2015-01-21 2015-04-22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钢筋模型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CN107220462A (zh) * 2017-06-27 2017-09-29 中建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预制构件的参数化钢筋的生产方法及系统
CN110990937A (zh) * 2019-12-25 2020-04-10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钢筋模板一体化带洞口墙构件模型的创建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24202B2 (en) * 2017-01-11 2020-07-28 Daniel S. Spiro Cellular and ballasted universal pole found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37191A (zh) * 2015-01-21 2015-04-22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钢筋模型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CN107220462A (zh) * 2017-06-27 2017-09-29 中建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预制构件的参数化钢筋的生产方法及系统
CN110990937A (zh) * 2019-12-25 2020-04-10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钢筋模板一体化带洞口墙构件模型的创建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三维配筋的水工结构钢筋图自动标注研究;钱玉森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第01期);第2-3节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80345A (zh) 2020-09-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80345B (zh) 地下通道附属泵房和工具间的配筋图的自动成图方法
US5651120A (en) Graphic data processing apparatus using displayed graphics for application program selection
JP2617552B2 (ja) パラメトリック設計図作成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11177827B (zh) 一种结构配筋断面图的自动成图方法、装置和系统
JPH0786819B2 (ja) 木構造表示方式
JPH08235162A (ja) 文書作成装置
CN103310042B (zh) 用于布置三维角筋的方法
US6339439B1 (en) Device for modifying appearance of related display planes
KR20030088862A (ko) 봉제데이터 작성장치 및 봉제데이터 작성프로그램
US5835917A (en) Tabl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a partial ruled survey for facilitated table formation
JP3772814B2 (ja) 構造設計支援システム
CN106502976A (zh) 一种基于Excel和VB生成作业车间调度甘特图的方法
CN114996798B (zh) 基于Civil 3D的疏浚施工图自动创建方法及系统
JPH10283492A (ja) レイアウト組版方法
CN113392468B (zh) 一种船舶平面板架结构三维设计前处理方法
CN112464319B (zh) 一种城市轨道交通配线图快速绘制方法
JP3093605B2 (ja) 画像編集装置
JP7204583B2 (ja) ニットデザインシステム
JPH0668212A (ja) 建築躯体の配筋自動設計システム
JPH09153079A (ja) 図面作成システム
JPH02221453A (ja) クロスステッチ刺繍データ自動作成装置
EP4167075A1 (en) Programming marking method, processor, terminal,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JPH08147167A (ja) 知識編集方法
JPH0497072A (ja) プレハブ工事工程管理装置
JP3470974B2 (ja) 図形作成方法およ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