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66624A - 一种无支护条件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支护条件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66624A
CN111666624A CN202010541923.3A CN202010541923A CN111666624A CN 111666624 A CN111666624 A CN 111666624A CN 202010541923 A CN202010541923 A CN 202010541923A CN 111666624 A CN111666624 A CN 1116666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bility
index
cavern
underground cavern
surrounding r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4192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开荣
王�华
代昱昊
彭桂彬
田洪义
刘永胜
魏桦
郭卫社
高攀
李永志
曹贵才
刘润华
肖正
姚士磊
孙仁祥
刘龙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Tunnel Group Co Ltd CRTG
CRT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Tunnel Group Co Ltd CRTG
CRT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Tunnel Group Co Ltd CRTG, CRT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Tunnel Group Co Ltd CRTG
Priority to CN20201054192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6662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6666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666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06Q10/06393Score-carding, benchmarking or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8Construction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支护条件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S1、建立系统的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等级及评价指标的判定标准;S2、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建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模型;S3、分导洞围岩稳定性分段分块评价;S4、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预测与修正。填补了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研究空白的问题,不仅解决了无支护条件下现有的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独立性差、未考虑洞室尺寸的问题,还解决了巨跨地下洞室在施工过程中的围岩稳定性预测与修正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无支护条件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下工程安全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支护条件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和交通基础设施建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断面、巨断面隧道(洞室)工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建造的隧道(洞室)的跨度存在逐渐增大的趋势。近年来,一种新的跨度超过60m的巨跨地下洞室逐步进入工程建设领域。此种巨跨地下洞室一般选址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区域,开挖方式为分导洞开挖。由于洞室巨的跨度已经使跨度因素成为其围岩稳定性的决定性因素,则现有的围岩稳定性领域的研究已经不适用于巨跨地下洞室建设领域。
隧道(洞室)围岩稳定性贯穿其施工的整个过程,其影响因素一般包括:(1)地质因素,包括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岩体结构与构造等;(2)工程因素,包括隧道断面的形状、大小,高跨比等,(3)施工因素,包括隧道施工方法和手段、支护时间和方式等。国内现有的关于隧道(洞室)围岩稳定性的研究,一部分采用数值模方法进行研究,但是计算周期长,计算难度大,无法快速知道现场的安全生产;一部分将基于地质参数进行,评价指标独立性差,并且未考虑隧道(洞室)尺寸问题,甚至存在将围岩稳定性与围岩分级相混淆的现象,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另一部分基于监测数据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在不考虑隧道(洞室)尺寸的条件下,无法确定隧道(洞室)尺寸累计变形量限值,不适用于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评价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支护条件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旨在填补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研究空白的问题,不仅解决了无支护条件下现有的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独立性差、未考虑洞室尺寸的问题,还解决了巨跨地下洞室在施工过程中的围岩稳定性预测与修正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支护条件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S1、建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其包括:目标层指标为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A,准则层指标为岩体强度A1、岩体裂隙A2、地应力比值A3、结构面产状A4和地下水A5,岩体裂隙A2的指标层指标为裂隙条数A21、长度比值A22、裂隙宽度A23,结构面产状A4的指标层指标为结构面走向与洞轴线夹角A41和结构面倾角A42
确定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评价等级和各评价指标的判定标准,具体为:将每个评价指标的取值划分为五个判定区间,各个判定区间对应相应的评价等级;
S2、确定准则层与指标层各指标的权重;
确定五个评价指标处于对应判定区间的相对隶属函数;
利用隶属度函数及指标的权重,结合S1中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等级以及判定标准,对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进行评价,得到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状态值;
S3、利用分导洞关键地质参数样本评价得出洞室拱部、左右侧墙的围岩稳定性状态值;
运用分导洞拱部、左右侧墙的权重得出洞室该段的围岩稳定性状态值;
S4、利用分导洞关键地质参数推断巨跨地下洞室的关键地质参数,评价得出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状态值,并根据现场施工的推进进行实时修正。
进一步的,S4中,洞室围岩稳定性,需根据洞室高跨比对其进行修正,修正方法具体为:
考虑洞室的高跨比x对围岩稳定性的作用,在这里以修正系数k和乘积的方式对隶属向量Z进行修正;
当x>0.8时,取k=1;
当x∈(0,0.8]时,k=0.895*x-0.606
进一步的,S1中,
岩石强度A1选用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
岩体裂隙A2的指标层指标中,裂隙条数A21和裂隙宽度A23采用现场实测,长度比值A22为裂隙长度与洞室被评价区域长度的比值,裂隙长度取值为所有裂隙的加权均值。
地应力比值A3采用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与最大主应力σmax的比值;
结构面产状A4是指隧址区主要结构面的产状,其指标层指标结构面走向与洞轴线夹角A41和结构面倾角A42采用现场实测;
地下水A5为洞库内每米洞长每分钟的出水量。
进一步的,S2中,采用乘积标度法确定各指标层指标的权重,采用乘积标度法确定各准则层指标的权重;采用集对分析法构造可变模糊集理论的相对差异函数,确定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处于级别区间的相对隶属函数。
进一步的,步骤S2中,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三层指标体系,其评价过程采用两级模式进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出一种新的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利用关键地质参数和洞室尺寸对其无支护条件下的围岩稳定性进行分块评价,在把分导洞施工过程中可以根据判定的地质参数预测整个巨跨地下洞室的薄弱部位,为施工决策和支护措施提供依据。填补了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研究空白,解决了无支护条件下现有的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独立性差、未考虑洞室尺寸的问题,还实现了巨跨地下洞室在施工过程中的围岩稳定性预测与修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支护条件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发明的实质性特点和优势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实施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支护条件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S1、建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其包括:目标层指标为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A,准则层指标为岩体强度A1、岩体裂隙A2、地应力比值A3、结构面产状A4和地下水A5,岩体裂隙A2的指标层指标为裂隙条数A21、长度比值A22、裂隙宽度A23,结构面产状A4的指标层指标为结构面走向与洞轴线夹角A41和结构面倾角A42
确定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评价等级和各评价指标的判定标准,具体为:将每个所述评价指标的取值划分为五个判定区间,各个所述判定区间对应相应的评价等级;
S2、确定准则层与指标层各指标的权重;
确定所述五个评价指标处于对应判定区间的相对隶属函数;
利用所述隶属度函数及指标的权重,结合S1中所述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等级以及判定标准,对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进行评价,得到所述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状态值;
S3、利用分导洞关键地质参数样本评价得出洞室拱部、左右侧墙的围岩稳定性状态值;
运用分导洞拱部、左右侧墙的权重得出洞室该段的围岩稳定性状态值;
S4、利用分导洞关键地质参数推断巨跨地下洞室的关键地质参数,评价得出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状态值,并根据现场施工的推进进行实时修正。
其中,步骤S4中,洞室围岩稳定性,需根据洞室高跨比对其进行修正,修正方法具体为:
考虑洞室的高跨比x对围岩稳定性的作用,以修正系数k和乘积的方式对隶属向量Z进行修正;
当x>0.8时,取k=1;
当x∈(0,0.8]时,k=0.895*x-0.606
其中,步骤S1中,
岩石强度A1选用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
岩体裂隙A2的指标层指标中,裂隙条数A21和裂隙宽度A23采用现场实测,长度比值A22为裂隙长度与洞室被评价区域长度的比值,裂隙长度取值为所有裂隙的加权均值;
地应力比值A3采用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与最大主应力σmax的比值;
结构面产状A4是指隧址区主要结构面的产状,其指标层指标结构面走向与洞轴线夹角A41和结构面倾角A42采用现场实测;
地下水A5为洞库内每米洞长每分钟的出水量。
其中,步骤S2中,采用乘积标度法确定各指标层指标的权重,采用乘积标度法确定各准则层指标的权重;采用集对分析法构造可变模糊集理论的相对差异函数,确定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处于级别区间的相对隶属函数。
其中,步骤S2中,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三层指标体系,其评价过程采用两级模式进行。
实施例
一种无支护条件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按照以下内容实施:
S1、建立系统的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等级及评价指标的判定标准。
1.1、在隧道(洞室)围岩稳定性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隧道(洞室)围岩稳定性机理出发,以关键地质参数和隧道(洞室)尺寸为着力点,研究分析隧道(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之间的独立性,选择具有独立性的岩体强度A1、岩体裂隙A2、地应力比值A3、结构面产状A4、地下水A5等指标作为准则层指标,选择具有独立性的裂隙条数A21、长度比值A22、裂隙宽度A23作为岩体裂隙A2的指标层指标,选择具有独立性的结构面走向与洞轴线夹角A41和结构面倾角A42作为结构面产状A4的指标层指标,共同组建新的系统的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参见图2所示。
在此体系中,岩体强度A1选用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裂隙条数A21和裂隙宽度A23采用现场实测值,长度比值A22为裂隙长度与洞室被评价区域长度的比值,裂隙长度取值为所有裂隙的加权均值;地应力比值A3选用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与最大主应力σmax的比值;结构面走向与洞轴线夹角A41和结构面倾角A42采用现场实测,地下水A5选用洞室内每米洞长每分钟的出水量(L/min.m)。
1.2、建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等级及评价指标的判定标准。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等级的划分,以国内围岩分级研究为基础,选择五级划分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中,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等级的划分为:十分稳定(I级),稳定(Ⅱ级),基本稳定(Ⅲ级),局部不稳定(Ⅳ级),不稳定(Ⅴ级)等五级,具体如下表1所示。
表1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等级
Figure BDA0002539254700000071
本发明实施例中,结合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的判定标准研究现状,确定所述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岩体强度,岩体裂隙的裂隙条数、长度比值、裂隙宽度,地应力比值,结构面产状的结构面走向与洞轴线夹角、结构面倾角,地下水等评价指标的判定标准,具体见表2所述。
表2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判定标准
Figure BDA0002539254700000072
Figure BDA0002539254700000081
S2、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建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模型。
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用于评价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方法如下:
2.1、首先研究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特点,采用乘积标度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乘积标度法是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在诊断评标重要性的两两比较时,不先划分过多的等级,而只设置两个等级,即诊断指标M和N的重要性“相同(1:1)”或“稍微大(1.354:1)”,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递进成绩递进分析。
以岩体裂隙指标层指标裂隙条数ω21、长度比值ω22、裂隙宽度ω23的权重判定为例进行说明。对于岩体裂隙而言,裂隙条数与长度比值重要性相同,则有ω21:ω22=1:1;裂隙条数与长度比值在重要性方面比裂隙宽度相当大,则有ω21:ω22:ω23=1.3542:1.3542:1,归一化处理,则裂隙条数、长度比值、裂隙宽度的最优权重为ω21:ω22:ω23=0.393:0.393:0.214,同时,结构面产状的指标层指标结构面走向与洞轴线夹角、结构面倾角的权重比为ω41:ω42=1:1;结合准则层指标的特征,确定各准则层指标的最优权重为ω1:ω2:ω3:ω4:ω5=0.275:0.275:0.150:0.150:0.150。
2.2、研究可变模糊集理论在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中的应用,采用集对分析法构造可变模糊集理论的相对差异函数,合理确定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处于各级判定标准区间的相对隶属函数。
可变模糊集理论中的模糊可变评价模型为:
Figure BDA0002539254700000091
式中:α为模型优化准则参数,p为距离参数,dg、db分别为参考连续统任一点指标i特征值的相对隶属度
Figure BDA0002539254700000092
Figure BDA0002539254700000093
与左、右几点的广义权距离。在通常情况下,模型中的α和p可有下列4中组合:
Figure BDA0002539254700000094
根据已知的c(c=4)个级别的评价标准构造标准区间矩阵Iab和变动区间矩阵Icd,同时依据对指标i的特征,确定指标i级别h的M矩阵,用可变模糊集理论的相对差异函数公式确定指标i级别h的相对隶属度矩阵,从而利用模糊可变评价模型中的公式得到指标i级别h的综合相对隶属度函数。
2.3、利用所述相对隶属度函数及指标的权重,结合已确定的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等级以及各评价指标的判定标准,对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进行评价,得到所述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状态值。
由于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三层指标体系,因此评价过程采用两级模式进行。
即,先从指标层出发,先选用加权平均模型(Ω×R'=R,矩阵相乘,Ω表示权重向量,R'表示单因素评价矩阵)对准则层各指标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价,则得到各准则层指标对评语集合V(V={v1,v2,v3,v4,v5},v1,v2,v3,v4,v5分别表示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等级I(十分稳定),Ⅱ(稳定),Ⅲ(基本稳定),Ⅳ(局部不稳定),Ⅴ(不稳定))的隶属向量R;将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R视为单因素评判集和相应的权重Ω'相乘(Ω'为各准则层指标对评语集合V的权重),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得到目标层对评语集合的隶属向量Z=(z1,z2,z3,z4,z5)。
同时,结合模糊向量单值化和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等级表,可得到评价对象的围岩稳定性状态值,见表d所示。模糊向量单值化公式如下(分别给评语v1,v2,v3,v4,v5赋以1、2、3、4、5):
Figure BDA0002539254700000101
F为稳定性状态值,其与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等级的对应关系见表3。
表3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等级表
Figure BDA0002539254700000102
Figure BDA0002539254700000111
S3、分导洞围岩稳定性分段分块评价。
将分导洞按5m一段进行分段,每段按照分导洞结构分为拱部、左边墙、右边墙等三个部分,利用构建的巨跨地下洞室稳定性评价模型评价出其拱部、左边墙、右边墙等三个部分的围岩稳定性状态值。
分析拱部、左右边墙的重要性,确定拱部在重要性方面比左右边墙相当大,左右边墙在重要性方面相同,则基于乘积标度法,确定拱部、左右边墙的权重比值为γ1:γ2:γ3=1.3542:1:1,归一化后,则有拱部:左边墙:右边墙=0.478:0.261:0.261。
结合拱部、左边墙、右边墙等三个部分的围岩稳定性状态值和其权重比值,则可以得到该段分导洞的围岩稳定性状态值。
S4、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预测与修正。
在巨跨地下洞室施工过程中,根据已开完分导洞揭示的关键地质参数可以推测整个巨跨地下洞室的关键地质参数,以推测的巨跨地下洞室关键地质参数为基础,重复步骤S2和S3可以得到巨跨地下洞室的预测的围岩稳定性状态值,确定巨跨地下洞室高风险地段和高风险部位,并随着现场施工的推进对巨跨地下洞室的关键地质参数不断进行修正,进而对巨地下洞室的围岩稳定性进行修正,实现对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预测与修正,为现场支护措施决策提供依据。
本发明是通过建立新的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建立无支护条件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模型,在巨跨地下洞室施工过程中先用于分导洞围岩稳定性的评价,再根据推测的关键地质参数用于巨跨地下洞室整体的围岩稳定性评价,并根据施工进度的推进不断修正,能保证现场施工的安全,并为现场支护措施决策提供依据。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无支护条件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内容:
S1、建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其包括:目标层指标为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A,准则层指标为岩体强度A1、岩体裂隙A2、地应力比值A3、结构面产状A4和地下水A5,岩体裂隙A2的指标层指标为裂隙条数A21、长度比值A22、裂隙宽度A23,结构面产状A4的指标层指标为结构面走向与洞轴线夹角A41和结构面倾角A42
确定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评价等级和各评价指标的判定标准,具体为:将每个所述评价指标的取值划分为五个判定区间,各个所述判定区间对应相应的评价等级;
S2、确定准则层与指标层各指标的权重;
确定所述五个评价指标处于对应判定区间的相对隶属函数;
利用所述隶属度函数及指标的权重,结合S1中所述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等级以及判定标准,对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进行评价,得到所述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状态值;
S3、利用分导洞关键地质参数样本评价得出洞室拱部、左右侧墙的围岩稳定性状态值;
运用分导洞拱部、左右侧墙的权重得出洞室该段的围岩稳定性状态值;
S4、利用分导洞关键地质参数推断巨跨地下洞室的关键地质参数,评价得出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状态值,并根据现场施工的推进进行实时修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支护条件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中,洞室围岩稳定性,需根据洞室高跨比对其进行修正,修正方法具体为:
考虑洞室的高跨比x对围岩稳定性的作用,以修正系数k和乘积的方式对隶属向量Z进行修正;
当x>0.8时,取k=1;
当x∈(0,0.8]时,k=0.895*x-0.606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无支护条件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
岩石强度A1选用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
岩体裂隙A2的指标层指标中,裂隙条数A21和裂隙宽度A23采用现场实测,长度比值A22为裂隙长度与洞室被评价区域长度的比值,裂隙长度取值为所有裂隙的加权均值;
地应力比值A3采用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与最大主应力σmax的比值;
结构面产状A4是指隧址区主要结构面的产状,其指标层指标结构面走向与洞轴线夹角A41和结构面倾角A42采用现场实测;
地下水A5为洞库内每米洞长每分钟的出水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无支护条件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采用乘积标度法确定各指标层指标的权重,采用乘积标度法确定各准则层指标的权重;采用集对分析法构造可变模糊集理论的相对差异函数,确定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处于级别区间的相对隶属函数。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无支护条件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三层指标体系,其评价过程采用两级模式进行。
CN202010541923.3A 2020-06-15 2020-06-15 一种无支护条件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Pending CN11166662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41923.3A CN111666624A (zh) 2020-06-15 2020-06-15 一种无支护条件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41923.3A CN111666624A (zh) 2020-06-15 2020-06-15 一种无支护条件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66624A true CN111666624A (zh) 2020-09-15

Family

ID=72387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41923.3A Pending CN111666624A (zh) 2020-06-15 2020-06-15 一种无支护条件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66624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76978A (zh) * 2021-03-22 2021-07-06 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改进的面向多组结构面岩体的csmr边坡岩体分类方法
CN113888063A (zh) * 2021-12-08 2022-01-04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地下洞室围岩整体稳定性的定量评估方法、装置以及设备
CN117128044A (zh) * 2023-08-28 2023-11-28 浙江华东测绘与工程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地下洞室施工围岩稳定安全在线预警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21631A1 (en) * 1999-12-28 2003-01-30 Masao Hayashi Compressed air storing tank by bedrock cavern
CN103233741A (zh) * 2013-04-18 2013-08-07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定量化评价超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期围岩稳定性的方法
CN110705795A (zh) * 2019-10-09 2020-01-17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的隧道涌突风险等级模糊预测方法
CN111259486A (zh) * 2020-02-24 2020-06-09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超大跨岩石隧道整体稳定性评价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21631A1 (en) * 1999-12-28 2003-01-30 Masao Hayashi Compressed air storing tank by bedrock cavern
CN103233741A (zh) * 2013-04-18 2013-08-07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定量化评价超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期围岩稳定性的方法
CN110705795A (zh) * 2019-10-09 2020-01-17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的隧道涌突风险等级模糊预测方法
CN111259486A (zh) * 2020-02-24 2020-06-09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超大跨岩石隧道整体稳定性评价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管理委员会 等: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案例》", 30 April 2009 *
吕跃进 等: "层次分析法标度研究的若干问题", 《琼州学院学报》 *
鲁光银 等: "公路隧道岩体质量分级的模糊层次分析法",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76978A (zh) * 2021-03-22 2021-07-06 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改进的面向多组结构面岩体的csmr边坡岩体分类方法
CN113888063A (zh) * 2021-12-08 2022-01-04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地下洞室围岩整体稳定性的定量评估方法、装置以及设备
US11740385B2 (en) 2021-12-08 2023-08-29 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method, apparatus, and device for global stability of surrounding rocks of underground caverns
CN117128044A (zh) * 2023-08-28 2023-11-28 浙江华东测绘与工程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地下洞室施工围岩稳定安全在线预警方法
CN117128044B (zh) * 2023-08-28 2024-04-02 浙江华东测绘与工程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地下洞室施工围岩稳定安全在线预警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181923A1 (zh) 基于tbm岩-机参数动态交互机制的隧洞可掘进预测方法及系统
CN111666624A (zh) 一种无支护条件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CN104809311B (zh) 一种基于多因素融合修正的结构件剩余寿命预测方法
CN110705795A (zh) 基于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的隧道涌突风险等级模糊预测方法
CN111058855A (zh) 一种盾构下穿的结构物的形变控制方法及评估系统
CN109241627A (zh) 概率分级的动态支护方法及自动设计支护方案的装置
Xia et al.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based on group decision theory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N111709648B (zh) 一种滨海复杂地层盾构选型适应性评价方法
CN110378574A (zh) 水下隧道盾构施工开挖面稳定性评价方法、系统及设备
Mikaeil et al. Stability analysis of tunnel support systems using numerical and intelligent simulations (case study: Kouhin Tunnel of Qazvin-Rasht Railway)
Xue et al. An analytical model for assessing soft rock tunnel collapse risk and it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CN113962003A (zh) 一种隧道围岩大变形评估方法
CN115828374A (zh) 适用于复合地层隧道施工期非均匀变形预测方法及系统
CN115470553A (zh) 一种软岩隧道围岩大变形分级的预测方法
CN109711063B (zh) 一种适用于上软下硬地层的车站暗挖进尺调整方法与装置
Wang et al. A TBM cutter life prediction method based on rock mass classification
CN113221399B (zh) 一种铁路隧道装配式衬砌构件划分方案决策方法
Sheng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e optimization of unloading mining scheme in large deep deposit based on vague set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Feng et al. Hybrid intelligent method optimization of a soft rock replacement scheme for a large cavern excavated in alternate hard and soft rock strata
CN112100859B (zh) 一种边坡岩土体抗剪强度参数多重反演方法
Wang et al. A novel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stability of construction sites on an abandoned goaf: A case study
CN114329680A (zh) 一种矿区地下水库矿柱坝体稳定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CN111929424B (zh) 一种基于尺寸效应的巨跨地下洞室硬质围岩亚分级方法
CN111985021B (zh) 一种盾构开挖面的遍布节理流固耦合的安全度分析方法
CN114662341A (zh) 岩体临界滑动面极限分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915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