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61222A - 一种正向合力骑行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正向合力骑行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61222A
CN111661222A CN202010591642.9A CN202010591642A CN111661222A CN 111661222 A CN111661222 A CN 111661222A CN 202010591642 A CN202010591642 A CN 202010591642A CN 111661222 A CN111661222 A CN 1116612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lever
bearing
hand
cr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9164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宸羽
赖翔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1059164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61222A/zh
Publication of CN1116612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612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1/00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 B62M1/14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perated exclusively by hand pow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1/00Steer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1/00Steering devices
    • B62K21/02Front wheel forks or equivalent, e.g. single ti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自行车领域,尤其是一种正向合力骑行车,包括转向传链、前叉轮组、后叉轮组和车体板块以及驱动模块,驱动模块包括手推拉杆、曲轴组件、座力压杆、座力杠件和手力杠件,车体板块前端头可转向固定着前叉轮组,车体板块后端连接着后叉轮组;车体板块主梁中设置有成对导轨、手扛开座和曲轴开座以及座杠支管,方向横杠结实控制转向并推拉做功;手力杠件上设置中线导轮与成对导轨之间滚动配合,确保球面上轴承以及方向横杠和转向传链在车体中线上工作;偏心轴承和曲柄轴承叠加布置在手推拉杆上,实现两侧的曲拐踏板之间的间距减窄,避免了两腿要分开较大间距才可以骑行,带来整车倾斜20度安全转弯,骑行姿势美观又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正向合力骑行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行车领域,尤其是一种正向合力骑行车,国际专利分类为B62M。
背景技术
自行车出现至今200多年,能在世界各地依然受到人们喜爱自然有它固有的优点:低碳环保,且无需消耗体电或者燃烧汽油就能辅助人们高效交通出行。传统自行车的弊端是:骑行者双手至今仍然没能成功地援助双腿一臂之力,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只用双腿加力做功容易导致膝盖骨头受伤害。
我国一项授权发明专利号为:2017102412103的“万向节转向手脚合力可单腿骑行自行车组装方法”,该专利虽然做到了手脚并用,但仍然还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首先,其 “座椅横摆杆”依赖“座椅轴销”支撑而无法拉大两者之间距离,导致“座椅横摆杆”的摆转角度过大带来前倾后仰的不安全性;
其次,其作为将双手推拉驱动力传递给链轮的关键部件“助力连杆”以及将坐姿驱动力传递给链轮的关键部件“拉杆摆叉”,“助力连杆”和“拉杆摆叉”均外露在两侧,导致两腿得分开较大间距才可以骑行,“助力连杆”和“拉杆摆叉”错位并排可旋转固定在两侧的“脚蹬轴销”上还导致两侧脚蹬板之间的间距增宽带来转弯不安全性;
再者,其双手推拉驱动力从“方向手把”传递给“成对链轮”的一个关键部件“助力滑套”是在重大符合下做快速滑移,骑行者双手握住“方向手把”的推拉力只能借助于“助力把立”作用于“助力滑套”上,再由“助力滑套”传递给“助力摆杆”,因此,“助力滑套”所受的符合力与滑移路线几乎垂直,导致“助力滑套”磨损报废极快且做功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异想天开,采用整体车架结合压力杠杆以及无弯矩阻力的转向机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正向合力骑行车,包括转向传链、前叉轮组、后叉轮组和车体板块以及驱动模块,驱动模块包括手推拉杆、曲轴组件、座力压杆、座力杠件和手力杠件,所述车体板块前端头可转向固定着前叉轮组,前叉轮组上端设置有外螺通孔管,车体板块后端连接着后叉轮组,作为改进:
所述转向传链由转向控制部件和转向执行部件所组成,转向控制部件包括球面上轴承、方向横杠、转向中管和转向管套;转向执行部件包括转向管柱、十字轴节头、凸锥胀柱和花键胀管,所述转向管套与所述转向管柱之间轴向滑动配合;
所述十字轴节头分别可摆转固定在十字轴上板轴承孔中和十字轴下板轴承孔中;所述十字轴下板下端固定连接着所述凸锥胀柱,凸锥胀柱下端设置螺柱花键轴,花键胀管套在螺柱花键轴上花键胀管 紧固在所述外螺通孔管内孔壁之中;
所述十字轴上板上焊件固定着所述转向管柱下端头,所述转向管套固定连接在所述转向中管下段,转向中管上端设置有上轴承段,上轴承段上紧固着所述球面上轴承内圈,所述转向中管上段可拆卸固定着所述方向横杠;
所述车体板块包括前叉孔座、手扛开座、曲轴开座、后叉孔座、导轨基座和座杠支管,座杠支管内孔中可轴向移动固定着座杠轴柱;曲轴开座上方对应设置压杆上口,所述座力杠件贯穿压杆上口,压杆上口后方还设置有缓振前座和弹簧出口;
所述手扛开座上方对应设置手杠上口,所述手力杠件贯穿手杠上口;
所述前叉孔座可旋转固定着所述外螺通孔管,助杠压盖将所述手力杠件下端可摆转固定在所述手扛开座上;手力杠件上端固定着所述球面上轴承外圈,所述手力杠件下半段可摆转固定连接着所述手推拉杆前端头;
所述座杠支管上可摆转固定着座力杠件,座力杠件后端上方连接着升降座椅,座力杠件后半段下方可摆转固定连接着座力压杆上端;
曲轴箱盖将所述曲轴组件可旋转固定在所述曲轴开座上,曲轴组件上居中偏心旋转固定着所述手推拉杆后端,曲轴组件上居中可摇摆固定着所述座力压杆下端。
作为进一步改进:
所述花键胀管上设置胀管花键槽、掰管凹锥面、掰管开槽和掰管胀面,掰管胀面顶端设置掰管凹锥面,掰管胀面圆周上设置有两条以上掰管开槽;
所述外螺通孔管外圆与所述前叉孔座之间设置有分体轴承实现可旋转配合,前叉螺母与所述外螺通孔管上端外螺纹配合,将两只分体轴承内圈紧固在所述外螺通孔管阶梯轴段,两只分体轴承外圈紧固在所述前叉孔座两端内孔中。
作为进一步改进:
所述球面上轴承外圈上设置有上轴承外螺柱,所述手力杠件上端设置上轴承螺孔座,上轴承螺孔座固定着所述上轴承外螺柱;
所述手杠上口前后均设置有导轨基座,前后布置的导轨基座分别固定着成对导轨前后端头;所述手力杠件下端设置手杠支轴,手杠支轴两端固定着手杠轴承内圈;手杠轴承外圈固定在所述手扛开座之中;所述手力杠件下半段设置手杆板座,手杆板座中可摆转连接着所述手推拉杆前端头;
所述手力杠件上半段设置导轮座孔,成对的导轮支座上均设置轮座固孔,导轮螺栓组贯穿导轮座孔和轮座固孔,导轮螺栓组将导轮支座固定在手力杠件上半段两侧,两组成对的导轮支座均固定着导轮芯轴两端;导轮芯轴中段可旋转配合有中线导轮,中线导轮与所述成对导轨之间来回滚动。
作为进一步改进:
所述手推拉杆前端设置有球面手轴承,所述手推拉杆后端设置有手杆曲孔和压杆偏孔;压杆偏孔位于手杆曲孔上方,手杆曲孔内固定着曲柄轴承外圈,压杆偏孔内固定着偏心轴承外圈;
所述手推拉杆主体采用板材冲压成型为对开两半,手推拉杆主体后端设置手杆铆钉将对开两半的手推拉杆后端铆接为一体,手杆螺座将对开两半的手推拉杆前端焊接为一体;所述球面手轴承外圈上设置有手轴承螺柱,手轴承螺柱可拆卸固定在所述手杆螺座中,手轴承螺柱上配合有手轴承螺母,手轴承螺母后端面紧贴住手杆螺座前端面;手对扣销将所述球面手轴承内圈紧固在所述手杆座板之中。
作为进一步改进:
所述方向横杠两端均设置有左右把手,左右把手的轴心连线贯穿所述球面上轴承球心。
作为进一步改进:
所述曲轴组件包括分体曲柄和曲柄心轴以及曲拐踏板,对称设置的分体曲柄上设置有曲柄心孔、曲中心轴,成对的曲中心轴上均过盈配合固定着中心轴承内圈;
曲中心轴外侧依次还设置常规四方凸锥和常规中心轴螺柱,曲拐踏板上的常规四方凹锥与曲中心轴上的常规规四方凸锥相配合,曲中心轴外端的常规中心轴螺柱与曲轴螺母相配合,曲轴螺母将曲拐踏板紧固在曲中心轴外端头;
所述曲柄心轴居中段外圆面固定着曲柄轴承内圈,曲柄轴承内圈两侧均贴住曲柄心孔内端面,曲柄心孔过盈配合固定着曲柄心轴两侧段外圆面;
曲拐踏板与曲柄心轴相对于所述曲中心轴位于相反方位,且至少一侧的曲拐踏板上还配置有曲轴链轮;
所述曲轴开座下端面可拆卸固定着曲轴箱盖,曲轴箱盖将中心轴承外圈固定在所述曲轴开座之中。
作为进一步改进:
所述座力压杆上端设置有球面压轴承,座力压杆下端设置有压杆叉座,偏对扣销将所述偏心轴承内圈紧固在压杆叉座之中。
作为更进一步改进:
所述座力压杆主体采用无缝管子,座力压杆主体下端焊接着压杆叉座,座力压杆主体上端设置有压杆螺座;所述球面压轴承外圈上设置有压轴承螺柱,压轴承螺柱可拆卸固定在所述压杆螺座中,压轴承螺柱上配合有压轴承螺母,压轴承螺母下端面紧贴住压杆螺座上端面。
作为进一步改进:
所述座力杠件前端设置有座杠支孔,座杠支孔固定着座杠支轴承外圈,座杠支轴承内圈固定在所述座杠轴柱上,所述座力杠件后端固定着座椅锁管,座椅锁管内孔可调节紧固着升降座椅;所述座力杠件上还设置压杆孔座,压杆孔座位于所述座杠支孔与所述座椅锁管之间;压对扣销将所述球面压轴承内圈紧固在所述压杆孔座上。
有益效果:
一、结构设计突破常规:
(一)车体板块主梁中设置有成对导轨、手扛开座和曲轴开座以及座杠支管,该区别结构技术特征中的成对导轨确保位于手力杠件上端头的球面上轴承整体只做前后摆转而不会左右晃动,方向横杠结实控制转向并推拉做功;
该区别结构技术特征中的座杠支管与升降座椅远距离设置,确保升降座椅在上下移动做功同时只有小角度摆转,骑行舒适而不会前倾后仰;
(二)手力杠件上设置中线导轮与成对导轨之间滚动配合,确保球面上轴承以及方向横杠和转向传链在车体中线上工作;偏心轴承和曲柄轴承叠加布置在手推拉杆上,确保手推拉杆和座力压杆全部居中布置,实现两侧的曲拐踏板之间的间距减窄,避免了两腿要分开较大间距才可以骑行,带来整车倾斜20度安全转弯,骑行姿势美观又安全;
(三)区别结构技术特征转向传链中的球面上轴承和十字轴节头以及转向中管与转向管柱之间轴向滑动配合,构成具有非直线扭矩传递机构,该非直线扭矩传递机构结合手杠轴承,实现了方向横杠控制前叉轮组转向同时不影响同时推拉做功,非直线扭矩传递机构也实现了方向横杠在推拉做功同时仍然能灵活控制前叉轮组转向;
十字轴下板与外螺通孔管之间采用凸锥胀柱对应掰管凹锥面以及螺柱花键轴对应胀管花键槽,使得胀管螺母与螺柱花键轴下端螺柱拧紧则凸锥胀柱挤压应掰管凹锥面,迫使掰管胀面外圆胀开挤压外螺通孔管内孔壁形成胀紧固定连接;
拆卸时,让胀管螺母与螺柱花键轴下端螺柱松开一圈而不分离,只需由下向上轻轻敲打胀管螺母,则螺柱花键轴下端螺柱传力将凸锥胀柱对应掰管凹锥面分离,掰管胀面外圆恢复并不再挤压外螺通孔管内孔壁,就可将螺柱花键轴连同花键胀管和胀管螺母一起由下向上拔出外螺通孔管内通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车体板块90对半剖面视图。
图2为手推拉杆40、曲轴组件50、座力压杆60、座力杠件70和手力杠件80的动态位置关系图。
图3为曲拐踏板56处于运动圆周最后位置时的驱动模块应用状态图。
图4为图3中的曲拐踏板56逆时针旋转90度后处于运动圆周最高位置的状态图。
图5为图3中的曲拐踏板56逆时针旋转180度后处于运动圆周最前位置的状态图。
图6为图6中的曲拐踏板56逆时针旋转270度后处于运动圆周最低位置的状态图。
图7为图3中的方向横杠17转向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5中的方向横杠17转向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7中的转向传链10拆分后的转向控制部件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7中的转向传链10拆分后的转向执行部件局部放大图。
图11为图10中的花键胀管26单独放大图。
图12为图11的俯视图。
图13为图7或图8中的前叉轮组20的单独放大图。
图14为图3-6中的后叉轮组30单独放大图。
图15为图8中的手力杠件80单独放大图。
图16为图2中的A-A剖面图。
图17为图15中的手力杠件80的侧视局部图。
图18为图17中的中线导轮89与图2-6中的成对导轨15的位置关系剖面图。
图19为图2中的手推拉杆40单独放大图。
图20为手推拉杆40与手杆板座84之间的连接剖面图。
图21为图4中的曲轴组件50所处部位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22为图21中的曲轴组件50卸掉曲拐踏板56和曲轴螺母58后的单独放大图。
图23为图4或图6中的座力压杆60单独放大图。
图24为座力压杆60与压杆孔座76之间的连接剖面图。
图25为图4或图6中的座力杠件70部位放大图。
图26为图4或图6中的沿着球面压轴承77和座杠支轴承99的剖面图。
图27为图26中的座杠轴柱57和座杠支管97的单独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中的各个运动部件包括:手力杠件80、手推拉杆40、曲轴组件50、座力压杆60和座力杠件70。
图7和图8中的重点展示转向传链10和叉轮组20与手力杠件80以及车体板块90之间的位置关系,省略并隐去其它零部件要素。
图13中的前叉轮组20省略了至少常规前车轮以及前刹执行件。
图14中的后叉轮组30省略了至少带有棘轮链轮的常规后车轮以及后刹执行件
图1-27中:
转向传链10、球面上轴承11、转向管柱12、转向中管13、上轴承段14、成对导轨15、转向管套16、方向横杠17、上轴承外螺柱18、左右把手19;
前叉轮组20、外螺通孔管21、十字轴节头22、十字轴上板23、十字轴下板24、凸锥胀柱25、花键胀管26、螺柱花键轴27、上轴承螺母28、胀管螺母29;
后叉轮组30、助杠压盖31、曲轴箱盖32、曲柄轴承33、后叉支孔34、轮座固孔35、弹簧后座36、弹簧出口37、缓振弹簧38、缓振前座39;
手推拉杆40、手杆螺座41、手轴承螺母42、手轴承螺柱43、球面手轴承44、手杆曲孔45、压杆偏孔46、手杆铆钉47、手对扣销48、前叉螺母49;
曲轴组件50、分体曲柄51、曲中心轴52、曲柄心孔53、曲柄心轴54、中心轴承55、曲拐踏板56、座杠轴柱57、曲轴螺母58、曲轴链轮59;
座力压杆60、胀管花键槽61、掰管凹锥面62、掰管开槽63、偏对扣销64、压杆叉座65、偏心轴承66、压轴承螺柱67、压轴承螺母68、压杆螺座69;
座力杠件70、座椅锁管71、升降座椅72、分体轴承73、承隔圈74、压对扣销75、压杆孔座76、球面压轴承77、掰管胀面78、座杠支孔79;
手力杠件80、上轴承螺孔座81、导轮座孔82、导轮螺栓组83、手杆板座84、导轮支座85、导轮芯轴86、手杠支轴87、手杠轴承88、中线导轮89;
车体板块90、前叉孔座91、手扛开座92、曲轴开座93、后叉孔座94、导轨基座95、压杆上口96、座杠支管97、手杠上口98、座杠支轴承99。
图1-14中,一种正向合力骑行车,包括转向传链10、前叉轮组20、后叉轮组30和车体板块90以及驱动模块,驱动模块包括手推拉杆40、曲轴组件50、座力压杆60、座力杠件70和手力杠件80以及常规的前、后链轮和链条,所述车体板块90前端头可转向固定着前叉轮组20,前叉轮组20上端设置有外螺通孔管21,车体板块90后端连接着后叉轮组30,作为改进:
所述转向传链10由转向控制部件和转向执行部件所组成,转向控制部件包括球面上轴承11、方向横杠17、转向中管13和转向管套16,方向横杠17上至少配置有前、后轮刹车控制闸;转向执行部件包括转向管柱12、十字轴节头22、凸锥胀柱25和花键胀管26,所述转向管套16与所述转向管柱12之间轴向滑动配合;
所述十字轴节头22分别可摆转固定在十字轴上板23轴承孔中和十字轴下板24轴承孔中,十字轴节头22与十字轴上板23以及十字轴下板24构成万向节头可以传递非直线旋转;所述十字轴下板24下端固定连接着所述凸锥胀柱25,凸锥胀柱25下端设置螺柱花键轴27,花键胀管26套在螺柱花键轴27上,胀管螺母29与螺柱花键轴27螺纹拧紧配合将花键胀管26与凸锥胀柱25之间呈现锥面贴合,胀紧后的花键胀管26 紧固在所述外螺通孔管21内孔壁之中;
所述十字轴上板23上焊件固定着所述转向管柱12下端头,转向管柱12数量至少两根,所述转向管套16固定连接在所述转向中管13下段,转向中管13上端设置有上轴承段14,上轴承段14上紧固着所述球面上轴承11内圈,所述转向中管13上段可拆卸固定着所述方向横杠17;
所述车体板块90包括前叉孔座91、手扛开座92、曲轴开座93、后叉孔座94、导轨基座95和座杠支管97,座杠支管97内孔中可轴向移动固定着座杠轴柱57;曲轴开座93上方对应设置压杆上口96,所述座力杠件70贯穿压杆上口96,压杆上口96后方还设置有缓振前座39和弹簧出口37;
所述手扛开座92上方对应设置手杠上口98,所述手力杠件80贯穿手杠上口98;手杠上口98前后均设置有导轨基座95,前后布置的导轨基座95分别固定着成对导轨15前后端头;
所述前叉孔座91可旋转固定着所述外螺通孔管21,助杠压盖31将所述手力杠件80下端可摆转固定在所述手扛开座92上;手力杠件80上端固定着所述球面上轴承11外圈,所述手力杠件80下半段可摆转固定连接着所述手推拉杆40前端头;
所述座杠支管97上可摆转固定着座力杠件70,座力杠件70后端上方连接着升降座椅72,座力杠件70后半段下方可摆转固定连接着座力压杆60上端;
曲轴箱盖32将所述曲轴组件50可旋转固定在所述曲轴开座93上,曲轴组件50上居中偏心旋转固定着所述手推拉杆40后端,曲轴组件50上居中可摇摆固定着所述座力压杆60下端,曲轴组件50与所述后叉轮组30之间通前后链轮和链条来传递机械能。
作为进一步改进:
所述后叉轮组30前端下位设置有后叉支孔34,后叉支孔34与所述后叉孔座94之间为可摆转连接;所述后叉轮组30前端上位设置有弹簧后座36,弹簧后座36上可摆转固定着缓振弹簧38后端头,缓振弹簧38前端头可摆转固定在所述缓振前座39上;后叉轮组30后端至少固定着带有棘轮链轮的常规后车轮以及后刹执行件,前叉轮组20下端至少固定着常规前车轮以及前刹执行件。
作为进一步改进:
图10-12中,所述花键胀管26上设置胀管花键槽61、掰管凹锥面62、掰管开槽63和掰管胀面78,胀管花键槽61与所述螺柱花键轴27之间可轴向移动配合,掰管胀面78顶端设置掰管凹锥面62,掰管凹锥面62与所述凸锥胀柱25之间为可贴合或分离配合,掰管胀面78圆周上设置有两条以上掰管开槽63,掰管胀面78外圆面与所述外螺通孔管21内孔壁之间为可胀紧或分离配合;
所述外螺通孔管21外圆与所述前叉孔座91之间设置有分体轴承73实现可旋转配合,两只分体轴承73内圈之间还设置有承隔圈74,前叉螺母49与所述外螺通孔管21上端外螺纹配合,将两只分体轴承73内圈紧固在所述外螺通孔管21阶梯轴段,两只分体轴承73外圈紧固在所述前叉孔座91两端内孔中;两只分体轴承73的上下两端可以增设防尘垫盘。
作为进一步改进:
图15-18中,所述球面上轴承11外圈上设置有上轴承外螺柱18,所述手力杠件80上端设置上轴承螺孔座81,上轴承螺孔座81固定着所述上轴承外螺柱18;
所述手力杠件80下端设置手杠支轴87,手杠支轴87两端固定着手杠轴承88内圈;手杠轴承88外圈固定在所述手扛开座92之中;所述手力杠件80下半段设置手杆板座84,手杆板座84中可摆转连接着所述手推拉杆40前端头;
所述手力杠件80上半段设置导轮座孔82,成对的导轮支座85上均设置轮座固孔35,导轮螺栓组83贯穿导轮座孔82和轮座固孔35,导轮螺栓组83将导轮支座85固定在手力杠件80上半段两侧,两组成对的导轮支座85均固定着导轮芯轴86两端;导轮芯轴86中段可旋转配合有中线导轮89,中线导轮89与所述成对导轨15之间来回滚动,中线导轮89限制所述手力杠件80只能做前后摆转并确保不会左右摆动。
作为进一步改进:
图19-21中,所述手推拉杆40前端设置有球面手轴承44,所述手推拉杆40后端设置有手杆曲孔45和压杆偏孔46;压杆偏孔46位于手杆曲孔45上方,手杆曲孔45内固定着曲柄轴承33外圈,压杆偏孔46内固定着偏心轴承66外圈。
作为更进一步改进:
所述手推拉杆40主体采用板材冲压成型为对开两半,手推拉杆40主体后端设置手杆铆钉47将对开两半的手推拉杆40后端铆接为一体,手杆螺座41将对开两半的手推拉杆40前端焊接为一体;所述球面手轴承44外圈上设置有手轴承螺柱43,手轴承螺柱43可拆卸固定在所述手杆螺座41中,手轴承螺柱43上配合有手轴承螺母42,手轴承螺母42后端面紧贴住手杆螺座41前端面;手对扣销48将所述球面手轴承44内圈紧固在所述手杆座板84之中。
作为进一步改进:
图21-22中,所述曲轴组件50包括分体曲柄51和曲柄心轴54以及曲拐踏板56,对称设置的分体曲柄51上设置有曲柄心孔53、曲中心轴52,成对的曲中心轴52上均过盈配合固定着中心轴承55内圈;
曲中心轴52外侧依次还设置常规四方凸锥和常规中心轴螺柱,曲拐踏板56上的常规四方凹锥与曲中心轴52上的常规规四方凸锥相配合,曲中心轴52外端的常规中心轴螺柱与曲轴螺母58相配合,曲轴螺母58将曲拐踏板56紧固在曲中心轴52外端头;
所述曲柄心轴54居中段外圆面固定着曲柄轴承33内圈,曲柄轴承33内圈两侧均贴住曲柄心孔53内端面,曲柄心孔53过盈配合固定着曲柄心轴54两侧段外圆面;
曲拐踏板56与曲柄心轴54相对于所述曲中心轴52位于相反方位,且至少一侧的曲拐踏板56上还配置有曲轴链轮59,曲轴链轮59通过传力链条带动后轮上的棘轮链轮,曲轴链轮59和传力链条以及棘轮链轮组成机械传力机构;
所述曲轴开座93下端面可拆卸固定着曲轴箱盖32,曲轴箱盖32将中心轴承55外圈固定在所述曲轴开座93之中。
作为进一步改进:
图21-24中,所述座力压杆60上端设置有球面压轴承77,座力压杆60下端设置有压杆叉座65,偏对扣销64将所述偏心轴承66内圈紧固在压杆叉座65之中。
作为更进一步改进:
所述座力压杆60主体采用无缝管子,座力压杆60主体下端焊接着压杆叉座65,座力压杆60主体上端设置有压杆螺座69;所述球面压轴承77外圈上设置有压轴承螺柱67,压轴承螺柱67可拆卸固定在所述压杆螺座69中,压轴承螺柱67上配合有压轴承螺母68,压轴承螺母68下端面紧贴住压杆螺座69上端面。
作为进一步改进:
图25-27中,所述座力杠件70前端设置有座杠支孔79,座杠支孔79固定着座杠支轴承99外圈,座杠支轴承99内圈固定在所述座杠轴柱57上,所述座力杠件70后端固定着座椅锁管71,座椅锁管71内孔可调节紧固着升降座椅72;所述座力杠件70上还设置压杆孔座76,压杆孔座76位于所述座杠支孔79与所述座椅锁管71之间;压对扣销75将所述球面压轴承77内圈紧固在所述压杆孔座76上;上轴承螺孔座81至手杠支轴87的间距是四至六倍于手杆座板84至手杠支轴87的间距。
实施例中:
方向横杠17左右转向的最大夹角均为60度。
成对导轨15自身圆弧半径等于中线导轮89至手杠支轴87的间距,确保中线导轮89沿着成对导轨15来回滚动。
手对扣销48、偏对扣销64和压对扣销75,各个对扣销都是一种常规对锁铆钉。
凸锥胀柱25和螺柱花键轴27为整体结构,十字轴下板24下端面与凸锥胀柱25上端面焊接为一体;转向管柱12下端焊件在十字轴上板23上端面。
关节轴承是一种内外圈之间呈现球面滑动配合的自润滑轴承。方向横杠17两端均设置有左右把手19,左右把手19的轴心连线贯穿球面上轴承11球心。
上轴承螺孔座81至手杠支轴87的间距是五倍于手杆座板84至手杠支轴87的间距,双手推拉力量被五倍放大;
双手推拉做功时,作用在左右把手19上的双手推拉力完全通过球面上轴承11传递给手力杠件80上的上轴承螺孔座81,传递效率高;作用在左右把手19上的双手推拉力不会给转向管柱12和转向管套16带来任何弯矩阻力,确保转向管柱12与转向管套16之间实现近乎无任何法向作用力运动,无摩擦力运动使用寿命长。
双手控制转向时,作用在左右把手19上的双手转向力则通过转向管柱12和转向管套16以及十字轴节头22,十字轴节头22则通过凸锥胀柱25和花键胀管26递给外螺通孔管21并控制前叉轮组20的转向,作用在左右把手19上的双手转向力不会通过球面上轴承11影响手力杠件80。
手杠支轴87至球面上轴承11距离是手杠支轴87至球面手轴承44距离的四至六倍;
借助于手杠支轴87可摆转支撑在手扛开座92之中,作用在球面上轴承11上的双手推拉力以五倍的作用力通过球面手轴承44驱动手推拉杆40对曲轴组件50做功。
球面上轴承11和十字轴节头22以及手杠轴承88三点之间构成活动三角形,其中,十字轴节头22与手杠轴承88之间为固定边,长短和角度都不能变;球面上轴承11与手杠轴承88之间为摆转边,长短不能变,角度能以手杠轴承88为基点带着球面上轴承11做前后摆转变化;球面上轴承11与十字轴节头22之间为摆转伸缩边,借助于球面上轴承11和十字轴节头22的特定功能,转向中管13角度能以十字轴节头22为基点带着球面上轴承11做前后摆转变化,前后摆转同时通过转向管柱12在转向管套16之中做轴向移动,确保球面上轴承11与十字轴节头22之间距离自由伸缩。
上述活动三角形实现了方向横杠17在推拉做功驱动手力杠件80时仍然能灵活控制前叉轮组20转向;反之,方向横杠17在控制前叉轮组20转向时仍然可以推拉做功驱动手力杠件80,实现可控交通安全骑行。
座力杠件70摆转角度小确保升降座椅72在升降时相对平稳,球面压轴承77至座杠支轴承99距离是曲中心轴52至曲柄心孔53距离的大于十倍,因此升降座椅72在升降时的倾斜角度小于正负五度;座椅锁管71至座杠支轴承99的间距大于球面压轴承77至座杠支轴承99的间距,因此,体重座力放大作用于座力杠件70驱动曲轴组件50做功。
曲拐踏板56中心轴线至曲中心轴52中心轴线的间距五至六倍于曲柄心孔53中心轴线至曲中心轴52中心轴线的间距。
组装过程步骤:
一、各个部件分组预先分装:
(一)车体板块90,图10中:
首先凌空固定好车体板块90,将两只分体轴承73外圈预先压入前叉孔座91内孔两端;将十字轴上板23轴承内孔和十字轴下板24轴承内孔分别可摆转固定在十字轴节头22上;预先将花键胀管26套在螺柱花键轴27上,掰管凹锥面62朝上对准凸锥胀柱25,胀管螺母29与螺柱花键轴27下端螺柱相配合但不拧紧;
(二)转向传链10,图9-10中:
预先将方向横杠17通过错位十字孔龙头件固定在转向中管13上段外圆(常规技术错位十字孔龙头件上的垂直孔固定住转向中管13上段外圆,错位十字孔龙头件上的水平孔固定住方向横杠17居中外圆),转向管柱12下端外圆过盈配合压入十字轴上板23相对应孔中或焊件固定,转向管柱12上端插入转向管套16中仅可以做轴向滑移;
将花键胀管26套在螺柱花键轴27上,胀管螺母29与螺柱花键轴27下端螺纹相配合将花键胀管26 与凸锥胀柱25之间形成锥面松弛贴合。
(三)手力杠件80预先组装,图15-18:
预先将上轴承螺母28螺旋配合位于上轴承外螺柱18根部,再将上轴承外螺柱18与上轴承螺孔座81相配合并螺旋调节到设计长度位置,最后紧固上轴承螺母28,迫使上轴承螺母28后端面紧贴住上轴承螺孔座81前端面而防止松动;
预先将中线导轮89内孔可旋转配合套在导轮芯轴86外圆上,再将导轮芯轴86两端外圆都固定在导轮支座85上;
将成对的手杠轴承88内圈分别紧固在手杠支轴87两侧轴承段上;
(四)手推拉杆40预先组装,图19-21:
预先将手轴承螺母42螺旋配合位于手轴承螺柱43根部,再将手轴承螺柱43与手杆螺座41相配合并螺旋调节到设计长度位置,最后紧固手轴承螺母42,迫使手轴承螺母42后端面紧贴住手杆螺座41前端面而防止松动;
当手推拉杆40主体采用板材冲压成型时,将曲柄轴承33放置在手杆曲孔45之中,将偏心轴承66放置在压杆偏孔46之中;
先用手杆铆钉47将对称两半成型的手推拉杆40主体后端,再用手杆螺座41焊件手推拉杆40主体前端,使得对称两半成型的手推拉杆40主体成整体结构;
当手推拉杆40主体采用整体加工时,将曲柄轴承33放置在手杆曲孔45之中,将偏心轴承66放置在压杆偏孔46之中,用第一翻边专用工具迫使手杆曲孔45两端面收口限制曲柄轴承33轴向位移,以及用第二翻边专用工具迫使压杆偏孔46两端面收口限制偏心轴承66轴向位移。
(五)曲轴组件50预先组装,图21-22:
预先将中心轴承55内圈过盈配合固定在曲中心轴52上,两侧方法相同;
先将曲柄轴承33内圈居中紧固在曲柄心轴54上,再采用压力机将成对的曲柄心孔53过盈配合固定在曲柄心轴54两侧外圆面;
最后用曲轴螺母58与曲中心轴52外端的常规中心轴螺柱进行螺旋配合将曲拐踏板56紧固在曲中心轴52外端头,并使曲拐踏板56和曲柄心轴54位于曲中心轴52两侧,曲拐踏板56与曲柄心轴54相对于曲中心轴52成180度夹角;
(六)座力压杆60预先组装,图23-24:
预先将压轴承螺母68螺旋配合位于压轴承螺柱67根部,再将压轴承螺柱67与压杆螺座69相配合并螺旋调节到设计长度位置,再紧固压轴承螺母68,迫使压轴承螺母68下端面紧贴住压杆螺座69上端面而防止松动;
(七)座力杠件70预先组装,图25-26:
所述座杠支轴承99放置在座杠支孔79之中,升降座椅72支撑管柱插入座椅锁管71内孔中。
二、转向部件相互拼装(图2-10):
(一)将手力杠件80上的上轴承螺孔座81由下向上依次穿越手扛开座92和手杠上口98,让手杠轴承88外圈放置在手扛开座92中,四组框盖螺栓将助杠压盖31固定在手扛开座92下口端面,助杠压盖31将手杠轴承88外圈固定在手扛开座92中;
将导轮支座85上的中线导轮89沿着成对导轨15滚动,让轮座固孔35对准导轮座孔82,导轮螺栓组83依次穿越导轮支座85固定孔和导轮座孔82并紧固,将成堆的中线导轮89固定在手力杠件80两侧,中线导轮89在成对导轨15内侧保持滚动配合;
(二)依次将一只分体轴承73内圈和轴承隔圈74预先压入外螺通孔管21外圆根部,将前叉轮组20上的外螺通孔管21由下向上穿越前叉孔座91,再将另一只分体轴承73内圈压入外螺通孔管21外圆并位于轴承隔圈74上端,前叉螺母49与外螺通孔管21外螺纹相配合限制分体轴承73内圈相对于分体轴承73外圈的轴向位移;
(三)将螺柱花键轴27连同花键胀管26一起由上向下穿越外螺通孔管21内通孔,拧紧胀管螺母29与螺柱花键轴27下端螺纹紧固配合,将掰管凹锥面62 与凸锥胀柱25之间形成锥面挤压,迫使掰管胀面78外圆胀开挤压外螺通孔管21内孔壁形成胀紧固定连接;
(四)将转向传链10上的转向管套16套入转向管柱12,转向中管13上端的上轴承段14由下向上插入球面上轴承11内孔中,上紧固螺钉将球面上轴承11内圈紧固在上轴承段14上。
三、驱动部件相互拼装
(一)先将两侧的座力杠件70上的座杠支轴承99内孔对准座杠支管97内孔,再将两侧的座杠轴柱57依次压力插入座杠支轴承99内孔和座杠支管97内孔,最后用两颗座杠螺钉分别与座杠轴柱57两侧螺孔紧固配合,将座杠支轴承99内圈紧固在座杠轴柱57上且座杠支轴承99内圈端面挤压在座杠支管97两端面;
(二)将座力压杆60上的球面压轴承77由下向上依次穿越曲轴开座93和压杆上口96,将球面压轴承77内孔对准压杆孔座76内孔,压对扣销75依次穿越球面压轴承77内孔和压杆孔座76内孔,压对扣销75自身两端相互拧紧将所述球面压轴承77内圈紧固在所述压杆孔座76端面;
中心轴承55对应着曲轴开座93,至少四组拐箱螺栓将曲轴箱盖32紧固在曲轴开座93下端面,曲轴箱盖32将中心轴承55外圈固定在曲轴开座93之中偏对扣销64自身两端相互拧紧将所述偏心轴承66内圈紧固在压杆叉座65端面;
(三)手推拉杆40前端的球面手轴承44插入手杆板座84之中手对扣销48依次穿越手杆座板84和球面手轴承44内孔,手对扣销48将球面手轴承44内圈紧固在手杆座板84之中。
四、常规部件相互组装(图1-7以及图18):
(一)前叉轮组20上的其它常规零部件,诸如:前轮内外胎成套、前轮刹车执行件等等,依照常规组装方法组装,在此不再赘述;
(二)方向横杠17上的其它常规零部件,诸如:前、后轮刹车控制件、车铃和调速控制件等等,依照常规组装方法组装,在此不再赘述;
(三)后叉轮组30上的弹簧后座36上由后叉缓振螺钉固定连接着缓振弹簧38后端头,缓振弹簧38前端头由车架缓振螺钉固定连接在缓振前座39上;
将后叉轮组30上的后叉支孔34对准后叉孔座94,车架后叉螺钉将后叉支孔34与后叉孔座94之间可摆转连接固定;
(四)后叉轮组30上的其它常规零部件,诸如:后内外胎成套、调速执行器和后轮刹车执行件等等,依照常规组装方法组装,在此不再赘述。
骑行特点:
(一)、图3中,曲拐踏板56处于运动圆周的后半圈无法采用蹬踏做功,曲拐踏板56处于运动圆周的最后方位置时,曲柄轴承33处于运动圆周的最前方位置,水平工作的手推拉杆40遇到“曲柄连杆机构”的 “曲柄近端死点”,手推拉杆40在这个位置上的作用力无法对曲柄心轴54产生旋转,即双手握住方向横杠17通过手力杠件80无法驱使曲轴组件50产生旋转做功;
与此同时,双手推力做功之后的骑行者上抬膝盖以坐姿重力从升降座椅72处施压,座力杠件70以座杠支轴承99为中心继续做顺时针摆转,座力压杆60推着曲柄心轴54继续向下减速斜降,通过座力杠件70放大坐姿重力由座力压杆60驱动曲柄心轴54以曲中心轴52为中心逆时针旋转做功;
该位置的坐姿重力自上向下做功效率最高,驱动曲轴组件50及其驱动链轮以中心轴承55为支点做逆时针旋转,通过机械传力机构带动自行车后轮向前滚动,驱使整车带人一起前行;
活动三角形中的球面上轴承11以手杠轴承88为支点,处于由逆时针摆转改变为顺时针摆转的拐点;转向传链10则以十字轴节头22为支点,也处于由逆时针摆转改变为顺时针摆转的拐点;
球面上轴承11至十字轴节头22之间的间距开始拉大。
(二)、图4中,曲拐踏板56处于运动圆周的最高点位置,遇到常规自行车的 “高位死点”,骑行者无法通过蹬踏曲拐踏板56来驱使曲轴组件50旋转做功;而曲柄心轴54处于运动圆周的最低点位置,因此,座力杠件70上的坐姿重力通过座力压杆60也无法驱使曲轴组件50旋转做功;
与此同时,骑行者双手握住方向横杠17可以顺势继续做后拉力运动,通过球面上轴承11传力给手力杠件80以手杠轴承88为支点继续做顺时针摆转,手力杠件80上的球面手轴承44传力给手推拉杆40迫使曲柄心轴54逆时针旋转做功,驱使曲轴组件50逆时针旋转,通过机械传力机构带动自行车后轮向前滚动,驱使整车带人一起前行;
活动三角形中的球面上轴承11以手杠轴承88为支点,继续顺时针摆转;转向传链10则以十字轴节头22为支点,继续顺时针摆转;
球面上轴承11至十字轴节头22之间的间距继续由小变大;
曲柄心轴54逆时针旋转带着座力压杆60处于由下降改为上升的拐点,座力压杆60开始顶着球面压轴承77,使得座力杠件70以座杠支轴承99为中心,到了顺时针摆转拐点为逆时针摆转。
双手拉力的同时,有利于骑行者即将起身蹬踏,让身体重力直接作用于曲拐踏板56上,更高效实施下一个动作。
(三)、图5中,当曲柄轴承33处于运动圆周的最前方位置,水平工作的手推拉杆40遇到“曲柄连杆机构”的 “曲柄远端死点”,手推拉杆40在这个位置上的作用力无法对曲柄心轴54产生旋转,即双手握住方向横杠17通过手力杠件80无法驱使曲轴组件50产生旋转做功;
与此同时,作用在曲拐踏板56上的蹬踏力借着骑行者起身重力自上向下的效率最高,驱动曲柄心轴54以中心轴承55为支点做逆时针旋转,曲轴组件50上的
及其驱动链轮以中心轴承55为支点做逆时针旋转,通过机械传力机构带动自行车后轮向前滚动,驱使整车带人一起前行;
活动三角形中的球面上轴承11以手杠轴承88为支点,处于由顺时针摆转改变为逆时针摆转的拐点;转向传链10则以十字轴节头22为支点,也处于由顺时针摆转改变为逆时针摆转的拐点;
球面上轴承11至十字轴节头22之间的间距开始由大变小;
座力压杆60随着曲柄心轴54继续向上减速斜升,座力压杆60继续顶着球面压轴承77使得座力杠件70以座杠支轴承99为中心继续做逆时针摆转,升降座椅72随之继续上升。
(四)、图6中,曲拐踏板56处于运动圆周的最低点位置,遇到常规自行车的 “低位死点”,骑行者无法通过蹬踏曲拐踏板56来驱使曲轴组件50旋转做功;而曲柄心轴54处于运动圆周的最高点位置,因此,座力杠件70上的坐姿重力通过座力压杆60也无法驱使曲轴组件50旋转做功;
与此同时,骑行者双手握住方向横杠17可以顺势继续做前推运动,通过球面上轴承11传力给手力杠件80以手杠轴承88为支点继续做逆时针摆转,手力杠件80上的球面手轴承44传力给手推拉杆40迫使曲柄心轴54逆时针旋转做功,驱使曲轴组件50逆时针旋转,通过机械传力机构带动自行车后轮向前滚动,驱使整车带人一起前行;
活动三角形中的球面上轴承11以手杠轴承88为支点,继续逆时针摆转;转向传链10则以十字轴节头22为支点,继续逆时针摆转;
球面上轴承11至十字轴节头22之间的间距继续由大变小;
曲柄心轴54逆时针旋转带着座力压杆60处于由下降改为上升的拐点,座力压杆60开始拽着球面压轴承77,使得座力杠件70以座杠支轴承99为中心,到了逆时针摆转拐点为顺时针摆转。
双手推力的同时,有利于骑行者即将抬膝盖以坐姿重力从升降座椅72处施压做功,更高效实施下一个动作。
(五)、当骑行过程中需要转弯时,双手把握方向横杠17或左或右转向,扭转力沿着转向中管13,由转向传链10的转向控制部件传递给转向执行部件,控制前叉轮组20实现转弯;
方向横杠17在转向过程中不影响手力杠件80作前后摆转运动,转向中管13与手力杠件80之间设置有球面上轴承11,转向中管13与球面上轴承11内圈固定,手力杠件80与球面上轴承11外圈固定,转向扭转力不会传递扭转力给手力杠件80;实现了既可在转弯同时推拉加速,也可在推拉加速同时任意转弯。
本发明骑行过程采用多力复合运动做功,起身蹬踏与下蹲座力之间交替做功发挥了腰腿力量,具有收腹运动功效;双手拉力与双臂推力之间交替做功发挥了手臂力量,具有扩胸运动功效;多力复合驱动做功运动姿势调动了全身各个部位肌肉功能,骑行者充分发挥人体全身力量,达到全身运动锻炼效果。
此外,双手交替推、拉助力消除了常规自行车的 “低位死点”和“高位死点”,特别是采用了手力杠件80和座力杠件70,实现双手拉力做功之后有利于下一个动作起身蹬踏更有力,双手推力做功之后有利于下一个动作的下蹲姿更顺畅,做功顺序:蹬踏力、手推力、蹲座力和手拉力,四力协调做功,可以相互弥补,手臂累了可以少出力自然由腿脚多出力,腿脚累了也可以少出力自然由手臂多出力,手臂和腿脚都累了还可以让腰部多出力,只要骑行者体力还具有双手扶住方向横杠17做到起身和下蹲,就能持续骑行;长距离骑行之后虽然也会全身大汗淋漓,但不会发生局部肌肉疲惫伤痛。因此,本发明特别适合中、远距离郊游骑行,环保又健康。
交替推拉助力结合起身蹬踏、下蹲坐姿交替全身运动,实现了无死点连续运动做功效果,达到高效快速、持久骑行的目的。
与现有技术暨专利2017102412103的“万向节转向手脚合力可单腿骑行自行车组装方法”相比较,上述突出的实质性区别结构技术特征直接带来以下显著的进步:
一、结构设计突破常规:
手扛开座92位于手杠支轴87下方,使得上轴承螺孔座81至手杠支轴87的间距是多倍于手杆座板84至手杠支轴87的间距,双手推拉力量被多倍放大;
反座杠支孔79至座杠支管97的间距是大于球面压轴承77至座杠支管97的间距,下蹲坐姿力放大做功;
(二)这里特别指出,若没有设置螺柱花键轴27对应胀管花键槽61,则凸锥胀柱25对应掰管凹锥面62的挤压摩擦力不足以确保凸锥胀柱25能带动掰管凹锥面62同步转向;
假设十字轴下板24是连接凹锥面,而花键胀管26上设置的是凸锥面,当胀管螺母29与螺柱花键轴27下端螺柱松开一圈而不分离,则轻轻敲打胀管螺母29无法让凹凸锥面分离,也无从下手拉拽“花键胀管26”向下移动,在凹凸锥面分离之前想通过轻轻敲打胀管螺母29是根本无法让处在外螺通孔管21内孔壁胀紧状态的掰管胀面78整体拔出的,将导致拆卸失败。

Claims (9)

1.一种正向合力骑行车,包括转向传链(10)、前叉轮组(20)、后叉轮组(30)和车体板块(90)以及驱动模块,驱动模块包括手推拉杆(40)、曲轴组件(50)、座力压杆(60)、座力杠件(70)和手力杠件(80),所述车体板块(90)前端头可转向固定着前叉轮组(20),前叉轮组(20)上端设置有外螺通孔管(21),车体板块(90)后端连接着后叉轮组(30),其特征是:
所述转向传链(10)由转向控制部件和转向执行部件所组成,转向控制部件包括球面上轴承(11)、方向横杠(17)、转向中管(13)和转向管套(16);转向执行部件包括转向管柱(12)、十字轴节头(22)、凸锥胀柱(25)和花键胀管(26),所述转向管套(16)与所述转向管柱(12)之间轴向滑动配合;
所述十字轴节头(22)分别可摆转固定在十字轴上板(23)轴承孔中和十字轴下板(24)轴承孔中;所述十字轴下板(24)下端固定连接着所述凸锥胀柱(25),凸锥胀柱(25)下端设置螺柱花键轴(27),花键胀管(26)套在螺柱花键轴(27)上花键胀管(26) 紧固在所述外螺通孔管(21)内孔壁之中;
所述十字轴上板(23)上焊件固定着所述转向管柱(12)下端头,所述转向管套(16)固定连接在所述转向中管(13)下段,转向中管(13)上端设置有上轴承段(14),上轴承段(14)上紧固着所述球面上轴承(11)内圈,所述转向中管(13)上段可拆卸固定着所述方向横杠(17);
所述车体板块(90)包括前叉孔座(91)、手扛开座(92)、曲轴开座(93)、后叉孔座(94)、导轨基座(95)和座杠支管(97),座杠支管(97)内孔中可轴向移动固定着座杠轴柱(57);曲轴开座(93)上方对应设置压杆上口(96),所述座力杠件(70)贯穿压杆上口(96),压杆上口(96)后方还设置有缓振前座(39)和弹簧出口(37);
所述手扛开座(92)上方对应设置手杠上口(98),所述手力杠件(80)贯穿手杠上口(98);
所述前叉孔座(91)可旋转固定着所述外螺通孔管(21),助杠压盖(31)将所述手力杠件(80)下端可摆转固定在所述手扛开座(92)上;手力杠件(80)上端固定着所述球面上轴承(11)外圈,所述手力杠件(80)下半段可摆转固定连接着所述手推拉杆(40)前端头;
所述座杠支管(97)上可摆转固定着座力杠件(70),座力杠件(70)后端上方连接着升降座椅(72),座力杠件(70)后半段下方可摆转固定连接着座力压杆(60)上端;
曲轴箱盖(32)将所述曲轴组件(50)可旋转固定在所述曲轴开座(93)上,曲轴组件(50)上居中偏心旋转固定着所述手推拉杆(40)后端,曲轴组件(50)上居中可摇摆固定着所述座力压杆(60)下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诉的一种正向合力骑行车,其特征是:
所述花键胀管(26)上设置胀管花键槽(61)、掰管凹锥面(62)、掰管开槽(63)和掰管胀面(78),掰管胀面(78)顶端设置掰管凹锥面(62),掰管胀面(78)圆周上设置有两条以上掰管开槽(63);
所述外螺通孔管(21)外圆与所述前叉孔座(91)之间设置有分体轴承(73)实现可旋转配合,前叉螺母(49)与所述外螺通孔管(21)上端外螺纹配合,将两只分体轴承(73)内圈紧固在所述外螺通孔管(21)阶梯轴段,两只分体轴承(73)外圈紧固在所述前叉孔座(91)两端内孔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诉的一种正向合力骑行车,其特征是:
所述球面上轴承(11)外圈上设置有上轴承外螺柱(18),所述手力杠件(80)上端设置上轴承螺孔座(81),上轴承螺孔座(81)固定着所述上轴承外螺柱(18);
所述手杠上口(98)前后均设置有导轨基座(95),前后布置的导轨基座(95)分别固定着成对导轨(15)前后端头;所述手力杠件(80)下端设置手杠支轴(87),手杠支轴(87)两端固定着手杠轴承(88)内圈;手杠轴承(88)外圈固定在所述手扛开座(92)之中;所述手力杠件(80)下半段设置手杆板座(84),手杆板座(84)中可摆转连接着所述手推拉杆(40)前端头;
所述手力杠件(80)上半段设置导轮座孔(82),成对的导轮支座(85)上均设置轮座固孔(35),导轮螺栓组(83)贯穿导轮座孔(82)和轮座固孔(35),导轮螺栓组(83)将导轮支座(85)固定在手力杠件(80)上半段两侧,两组成对的导轮支座(85)均固定着导轮芯轴(86)两端;导轮芯轴(86)中段可旋转配合有中线导轮(89),中线导轮(89)与所述成对导轨(15)之间来回滚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诉的一种正向合力骑行车,其特征是:
所述手推拉杆(40)前端设置有球面手轴承(44),所述手推拉杆(40)后端设置有手杆曲孔(45)和压杆偏孔(46);压杆偏孔(46)位于手杆曲孔(45)上方,手杆曲孔(45)内固定着曲柄轴承(33)外圈,压杆偏孔(46)内固定着偏心轴承(66)外圈;
所述手推拉杆(40)主体采用板材冲压成型为对开两半,手推拉杆(40)主体后端设置手杆铆钉(47)将对开两半的手推拉杆(40)后端铆接为一体,手杆螺座(41)将对开两半的手推拉杆(40)前端焊接为一体;所述球面手轴承(44)外圈上设置有手轴承螺柱(43),手轴承螺柱(43)可拆卸固定在所述手杆螺座(41)中,手轴承螺柱(43)上配合有手轴承螺母(42),手轴承螺母(42)后端面紧贴住手杆螺座(41)前端面;手对扣销(48)将所述球面手轴承(44)内圈紧固在所述手杆座板(84)之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诉的一种正向合力骑行车,其特征是:
所述方向横杠(17)两端均设置有左右把手(19),左右把手(19)的轴心连线贯穿所述球面上轴承(11)球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诉的一种正向合力骑行车,其特征是:
所述曲轴组件(50)包括分体曲柄(51)和曲柄心轴(54)以及曲拐踏板(56),对称设置的分体曲柄(51)上设置有曲柄心孔(53)、曲中心轴(52),成对的曲中心轴(52)上均过盈配合固定着中心轴承(55)内圈;
曲中心轴(52)外侧依次还设置常规四方凸锥和常规中心轴螺柱,曲拐踏板(56)上的常规四方凹锥与曲中心轴(52)上的常规规四方凸锥相配合,曲中心轴(52)外端的常规中心轴螺柱与曲轴螺母(58)相配合,曲轴螺母(58)将曲拐踏板(56)紧固在曲中心轴(52)外端头;
所述曲柄心轴(54)居中段外圆面固定着曲柄轴承(33)内圈,曲柄轴承(33)内圈两侧均贴住曲柄心孔(53)内端面,曲柄心孔(53)过盈配合固定着曲柄心轴(54)两侧段外圆面;
曲拐踏板(56)与曲柄心轴(54)相对于所述曲中心轴(52)位于相反方位,且至少一侧的曲拐踏板(56)上还配置有曲轴链轮(59);
所述曲轴开座(93)下端面可拆卸固定着曲轴箱盖(32),曲轴箱盖(32)将中心轴承(55)外圈固定在所述曲轴开座(93)之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诉的一种正向合力骑行车,其特征是:
所述座力压杆(60)上端设置有球面压轴承(77),座力压杆(60)下端设置有压杆叉座(65),偏对扣销(64)将所述偏心轴承(66)内圈紧固在压杆叉座(65)之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诉的一种正向合力骑行车,其特征是:
所述座力压杆(60)主体采用无缝管子,座力压杆(60)主体下端焊接着压杆叉座(65),座力压杆(60)主体上端设置有压杆螺座(69);所述球面压轴承(77)外圈上设置有压轴承螺柱(67),压轴承螺柱(67)可拆卸固定在所述压杆螺座(69)中,压轴承螺柱(67)上配合有压轴承螺母(68),压轴承螺母(68)下端面紧贴住压杆螺座(69)上端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诉的一种正向合力骑行车,其特征是:
所述座力杠件(70)前端设置有座杠支孔(79),座杠支孔(79)固定着座杠支轴承(99)外圈,座杠支轴承(99)内圈固定在所述座杠轴柱(57)上,所述座力杠件(70)后端固定着座椅锁管(71),座椅锁管(71)内孔可调节紧固着升降座椅(72);所述座力杠件(70)上还设置压杆孔座(76),压杆孔座(76)位于所述座杠支孔(79)与所述座椅锁管(71)之间;压对扣销(75)将所述球面压轴承(77)内圈紧固在所述压杆孔座(76)上。
CN202010591642.9A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正向合力骑行车 Pending CN11166122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91642.9A CN111661222A (zh)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正向合力骑行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91642.9A CN111661222A (zh)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正向合力骑行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61222A true CN111661222A (zh) 2020-09-15

Family

ID=72389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91642.9A Pending CN111661222A (zh)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正向合力骑行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6122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52274B1 (en) Occupant propelled land vehicle
KR100928462B1 (ko) 수동 주행기구
TWI607921B (zh) 腳踏車及相關聯部件
US6840136B1 (en) Pedal drive mechanism
CN103204217A (zh) 手驱动脚控制三轮代步器
JP2000161452A (ja) 人力駆動機構
WO2018188553A1 (zh) 万向节转向钛合手脚合力可单腿骑行自行车
CN111661222A (zh) 一种正向合力骑行车
JP6538276B2 (ja) 乗手駆動車及びその機構
CN111661223A (zh) 正向合力骑行车组装方法
CN206606315U (zh) 一种平行四边形转向机构双手助力自行车
CN207106771U (zh) 一种万向节转向手脚合力可单腿骑行自行车
CN102351025B (zh) 折叠双动滑轮驱动三轮立行车
JP2002173076A (ja) 人力駆動機構
CN111976880A (zh) 反力复合运动车组装方法
CN111824321A (zh) 一种反力复合运动车
KR100779301B1 (ko) 다기능 자전거
CN104887413B (zh) 一种单手操控手摇轮椅
CN201057129Y (zh) 滑槽滚轮手足联动式体能驱动机械
CN2639146Y (zh) 座椅式减震变速旅行自行车
CN218786057U (zh) 一种省力脚踏车
DE8614882U1 (de) Bauchliegefahrrad
CN2254867Y (zh) 骑行中脚蹬曲柄长度变化的自行车
CN2312171Y (zh) 一种多功能健身自行车
CN206885256U (zh) 一种双手双腿合力骑行自行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