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55402A - 铸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铸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55402A
CN111655402A CN201980010440.6A CN201980010440A CN111655402A CN 111655402 A CN111655402 A CN 111655402A CN 201980010440 A CN201980010440 A CN 201980010440A CN 111655402 A CN111655402 A CN 1116554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member
mold
frame
main link
cas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1044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荻生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tokogi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tokogi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tokogio Ltd filed Critical Sintokogi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6554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554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33/00Equipment for handling moulds
    • B22D33/02Turning or transposing mou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9/00Moulds or cores; Moulding processes
    • B22C9/06Permanent moulds for shaped cas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9/00Moulds or cores; Moulding processes
    • B22C9/06Permanent moulds for shaped castings
    • B22C9/062Mechanisms for locking or opening mou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23/00Casting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22D1/00 - B22D21/00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23/00Casting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22D1/00 - B22D21/00
    • B22D23/006Casting by filling the mould through rotation of the mould together with a molten metal holding recipient, about a common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33/00Equipment for handling moulds
    • B22D33/04Bringing together or separating mou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45/00Equipment for ca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铸造装置,其具备:上部框架、下部框架、主连杆部件、副连杆部件以及升降机构。在上部框架安装有上金属模具。下部框架与上部框架平行地配置。在下部框架安装有下金属模具。对于主连杆部件而言,其上端部可转动地连结于上部框架,其下端部可转动地连结于下部框架。副连杆部件与主连杆部件平行地配置,其上端部可转动地连结于上部框架,其下端部可转动地连结于下部框架。升降机构使副连杆部件相对于主连杆部件升降。

Description

铸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铸造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重力式倾动金属模具铸造装置。该装置具备:上部框架、下部框架、主连杆部件、副连杆部件以及驱动部。在上部框架安装有上金属模具。在下部框架安装有下金属模具。对于主连杆部件而言,其上端部可转动地连结于上部框架,其下端部可转动地连结于下部框架。对于副连杆部件而言,其上端部可转动地连结于上部框架,其下端部可转动地连结于下部框架。驱动部与主连杆部件的旋转轴连结,使第一主连杆部件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上部框架以及下部框架相互平行地配置,并且第一主连杆部件以及第一副连杆部件相互平行地配置,上部框架、下部框架、第一主连杆部件以及第一副连杆部件构成第一平行连杆机构。在上金属模具与下金属模具开模的状态下旋转第一主连杆部件,从而能够使上金属模具与下金属模具在水平方向上分离。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8807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铸造装置中,通过使上金属模具与下金属模具在水平方向上分离,从而上金属模具的下方以及下金属模具的上方敞开。然而,由于上金属模具朝向下方,因此无法容易地进行上金属模具的维护作业。
因此,在本技术领域中,期望简化上金属模具以及下金属模具的维护作业。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铸造装置利用重力进行浇铸,并使用可开闭且可倾动的上金属模具与下金属模具来铸造铸件。该铸造装置具备:上部框架、下部框架、主连杆部件、副连杆部件以及升降机构。在上部框架安装有上金属模具。下部框架与上部框架平行地配置。在下部框架安装有下金属模具。对于主连杆部件而言,其上端部可转动地连结于上部框架,其下端部可转动地连结于下部框架。副连杆部件与主连杆部件平行地配置,其上端部可转动地连结于上部框架,其下端部可转动地连结于下部框架。升降机构使副连杆部件相对于主连杆部件升降。
该铸造装置具备使副连杆部件相对于主连杆部件升降的升降机构。主连杆部件以及副连杆部件分别可转动地连结于上部框架以及下部框架。因此,若通过升降机构使副连杆部件升降,则上部框架以及下部框架倾斜。伴随于此,安装于上部框架以及下部框架的上金属模具以及下金属模具倾斜。因此,在上金属模具以及下金属模具开模的状态下,若使上金属模具以及下金属模具倾斜,则能够简化上金属模具以及下金属模具的维护作业。
该铸造装置也可以进一步具备与主连杆部件连结并使主连杆部件旋转的驱动部。在该情况下,与升降机构使连结有驱动部的主连杆部件升降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对升降机构的负载。
该铸造装置也可以进一步具备具有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的连结部件。主连杆部件也可以在主连杆部件的中央部具有倾动旋转轴。第一部分也可以可转动地连结于倾动旋转轴。第二部分也可以可转动地连结于副连杆部件的中央部。升降机构也可以通过与第二部分连结,并使第二部分以倾动旋转轴为旋转中心旋转,而使副连杆部件相对于主连杆部件升降。在该情况下,由于升降机构的力被直接施加于连结部件的第二部分,因此能够使第二部分稳定地旋转。
根据本公开,能够简化上金属模具以及下金属模具的维护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铸造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铸造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图1中的上金属模具以及下金属模具的截面的图。
图4是表示基于图1的铸造装置的铸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图1中的A-A向视图,且是用于对装置启动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6表示上下金属模具通过平行连杆机构的动作而进行滑动的第二分离状态,且是用于对制造工序的初始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7是用于对上金属模具与下金属模具合模的合模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通过向左旋转使合模后的上金属模具以及下金属模具倾动的图。
图9是将上金属模具拉升至中途位置的图。
图10是上金属模具以及下金属模具滑动而成为第一分离状态的图。
图11是从图10的状态起将上金属模具拉升至上升端的图。
图12是从图2的状态起使第一副连杆部件上升的图。
图13是从图11的状态起使第一副连杆部件进一步上升的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铸造装置的主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4中的上金属模具以及下金属模具的截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附图的尺寸比率不必与说明的尺寸比率一致。“上”、“下”、“左”、“右”一词基于图示的状态,简便表示。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以及图2,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铸造装置5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铸造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铸造装置的侧视图。图中的X方向以及Y方向是水平方向,Z方向是垂直方向。以下,也将X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将Z方向称为上下方向。
铸造装置50是利用重力来浇铸熔融金属,并使用可开闭且可倾动的上金属模具1以及下金属模具2来铸造铸件的所谓的重力式倾动金属模具铸造装置。被浇铸的熔融金属的材质没有限制。作为熔融金属,例如能够使用铝合金以及镁合金等。铸造装置50具有控制器,构成为能够控制构成要素的动作。
如图1以及图2所示,铸造装置50例如具备:基座框架17、上部框架5、下部框架6、开闭机构21、左右一对主连杆部件7(第一主连杆部件7a、第二主连杆部件7b)、左右一对副连杆部件8(第一副连杆部件8a、第二副连杆部件8b)、旋转致动器16(驱动部)、托架40(连结部件)、固定部件41、升降机构42以及浇包25。
基座框架17具有基台18、驱动侧支承框架19以及从动侧支承框架20。基台18是通过多个部件的组合而构成的大致平板状的部件,并水平地设置在铸造装置50的设置面上。驱动侧支承框架19与从动侧支承框架20在基台18上立设为在左右方向(水平方向)上对置,并固定于基台18。在驱动侧支承框架19的上端部以及从动侧支承框架20的上端部设置有一对倾动旋转轴承9。
上部框架5配置于基座框架17的上方。在上部框架5安装有上金属模具1。具体而言,在上部框架5的下表面经由上模基座3安装有上金属模具1。在上部框架5设置有使上金属模具1升降的开闭机构21。具体而言,上部框架5内置有开闭机构21,通过开闭机构21将上金属模具1保持为可升降。
开闭机构21具有第一液压致动器22、左右一对导杆23以及左右一对引导筒24。第一液压致动器22通过使上金属模具1以及下金属模具2中的任一方升降,来进行上金属模具1以及下金属模具2的合模或开模。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液压致动器22使上金属模具1升降。第一液压致动器22的下端部安装于上模基座3的上表面。第一液压致动器22通过在上下方向(垂直方向,此处为Z方向)伸长,而经由上模基座3使上金属模具1下降,并且通过在上下方向缩短,而经由上模基座3使上金属模具1上升。作为一个例子,第一液压致动器22是液压缸。导杆23通过安装于上部框架5的引导筒24而安装于上模基座3的上表面。
下部框架6与上部框架5平行地配置。下部框架6配置于基座框架17的上方且配置于上部框架5的下方。在下部框架6安装有下金属模具2。具体而言,在下部框架6的上表面经由下模基座4安装有下金属模具2。在图1以及图2所示的状态下,上部框架5与下部框架6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对置。同样,上金属模具1与下金属模具2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对置。开闭机构21通过使上金属模具1升降而进行上金属模具1以及下金属模具2的合模或开模。
第一主连杆部件7a是长条状部件。第一主连杆部件7a例如是截面矩形的棒状部件。对于第一主连杆部件7a而言,其上端部可转动地连结于上部框架5,其下端部可转动地连结于下部框架6,在其中央部具有倾动旋转轴10。第一主连杆部件7a在其上端部具有主连杆上部旋转轴11,在其下端部具有主连杆下部旋转轴12。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一对主连杆部件7。第二主连杆部件7b与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结构相同。一对主连杆部件7在左右方向(水平方向,此处为X方向)上对置配置,分别将上部框架5与下部框架6连结。这里,一对主连杆部件7隔着上金属模具1以及下金属模具2平行地对置配置。
一对主连杆部件7的中央部经由一对倾动旋转轴10可旋转地连结于一对倾动旋转轴承9。一对主连杆部件7的上端部经由一对主连杆上部旋转轴11可旋转地连结于上部框架5的一对侧面5a。一对主连杆部件7的下端部经由一对主连杆下部旋转轴12可旋转地连结于下部框架6的一对侧面6a。在将上金属模具1以及下金属模具2合模时,在与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正交的进深方向(Y方向)上,以一对主连杆部件7位于上金属模具1以及下金属模具2各自的中心的方式设定一对主连杆部件7向上部框架5以及下部框架6的安装位置。
第一副连杆部件8a是长条状部件。第一副连杆部件8a例如是截面矩形的棒状部件。第一副连杆部件8a与第一主连杆部件7a平行地配置,其上端部可转动地连结于上部框架5,其下端部可转动地连结于下部框架6,在其中央部具有副连杆中央部旋转轴15。第一副连杆部件8a在其上端部具有副连杆上部旋转轴13,在其下端部具有副连杆下部旋转轴14。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一对副连杆部件8。第二副连杆部件8b(未图示)与第一副连杆部件8a的结构相同。一对副连杆部件8在左右方向上对置配置,将上部框架5与下部框架6连结。一对副连杆部件8以与一对主连杆部件7平行的方式配设于一对侧面5a以及一对侧面6a。副连杆部件8的长度与主连杆部件7的长度相同。
一对副连杆部件8的上端部经由一对副连杆上部旋转轴13可旋转地连结于上部框架5的一对侧面5a。副连杆部件8的下端部经由一对副连杆下部旋转轴14可旋转地连结于下部框架6的一对侧面6a。副连杆部件8的安装位置成为相对于主连杆部件7配置有浇包25的一侧。副连杆中央部旋转轴15配置在驱动侧支承框架19上。
这样,上部框架5以及下部框架6相互平行地配置,并且第一主连杆部件7a以及第一副连杆部件8a相互平行地配置,由此由上部框架5、下部框架6、第一主连杆部件7a以及第一副连杆部件8a构成平行连杆机构。同样,上部框架5以及下部框架6相互平行地配置,并且第二主连杆部件7b以及第二副连杆部件8b相互平行地配置,由此由上部框架5、下部框架6、第二主连杆部件7b以及第二副连杆部件8b构成平行连杆机构。两个平行连杆机构隔着上金属模具1以及下金属模具2相互对置且平行地配置。
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倾动旋转轴10被设置于第一平行连杆机构的外侧的倾动旋转轴承9保持于基座框架17。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倾动旋转轴10的旋转中心与包括被合模或开模的上金属模具1、下金属模具2、上部框架5以及下部框架6在内的旋转体的重心一致。同样,第二主连杆部件7b的倾动旋转轴10被设置于第二平行连杆机构的外侧的倾动旋转轴承9保持于基座框架17。第二主连杆部件7b的倾动旋转轴10的旋转中心与包括被合模或开模的上金属模具1、下金属模具2、上部框架5以及下部框架6在内的旋转体的重心一致。这里,“一致”不限于两者完全一致的情况,也包括因上金属模具1的重量与下金属模具2的重量的不同而具有误差的情况。
旋转致动器16配置在驱动侧支承框架19上。旋转致动器16与一对主连杆部件7中的一方连结,而使一对主连杆部件7中的一方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致动器16与第一主连杆部件7a连结,而使第一主连杆部件7a旋转。旋转致动器16设置为经由减速器38与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倾动旋转轴10连结。减速器38通过托架39安装于倾动旋转轴10。旋转致动器16也可以通过电动、液压、气压中的任一种进行动作。作为一个例子,旋转致动器16是伺服马达。伺服马达与电源连接,通过供给电力而进行动作。旋转致动器16作为通过使第一主连杆部件7a旋转,而使上金属模具1与下金属模具2倾动或者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驱动部发挥功能。
上金属模具1与下金属模具2的倾动是在通过开闭机构21将上金属模具1与下金属模具2合模的状态下,利用旋转致动器16使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倾动旋转轴10旋转45°~130°而完成的。上金属模具1与下金属模具2在水平方向上的分离是在通过开闭机构21将上金属模具1与下金属模具2开模的状态下,利用旋转致动器16使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倾动旋转轴10旋转规定角度而完成的。上金属模具1与下金属模具2在水平方向上的分离通过利用旋转致动器16使第一平行连杆机构发挥作用来实现。此时,与第一平行连杆机构的动作相应,第二平行连杆机构也发挥作用。第二平行连杆机构不是必须的。例如,也可以仅通过第一平行连杆机构与第二主连杆部件7b连结上部框架5以及下部框架6。也可以仅通过第一平行连杆机构与第二副连杆部件8b连结上部框架5以及下部框架6。
托架40配置在第一主连杆部件7a以及第一副连杆部件8a的外侧且配置在倾动旋转轴承9的内侧。托架40具有第一部分40a以及第二部分40b。第一部分40a以及第二部分40b一体地形成。第一部分40a以及第二部分40b沿着与上部框架5以及下部框架6平行的方向排列。第一部分40a可转动地连结于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中央部。第二部分40b可转动地连结于第一副连杆部件8a的中央部。
具体而言,第一部分40a可转动地连结于倾动旋转轴10。第一部分40a例如经由交叉滚柱轴环等轴承安装于倾动旋转轴10。具体而言,第二部分40b可转动地连结于副连杆中央部旋转轴15。第一部分40a例如经由交叉滚柱轴环等轴承安装于副连杆中央部旋转轴15。
固定部件41固定在托架40的第二部分40b的下端。固定部件41例如是L字状的部件。在固定部件41的一端部41a可转动地连结有升降机构42的上端部。在图1以及图2的状态下,固定部件41的另一端部41b载置于驱动侧支承框架19的上表面。副连杆中央部旋转轴15经由托架40以及固定部件41被驱动侧支承框架19支承。
升降机构42使第一副连杆部件8a相对于第一主连杆部件7a升降。升降机构42的动作如后所述。作为一个例子,升降机构42是液压缸。升降机构42的下端部与基座框架17的基台18连结。在升降机构42的下端部设置有旋转轴42a。升降机构42绕旋转轴42a可转动地连结于基台18。升降机构42的上端部(液压缸的杆的前端部)与固定部件41的一端部41a连结。在升降机构42的上端部设置有旋转轴42b。升降机构42绕旋转轴42b可转动地连结于固定部件41。固定部件41固定于托架40的第二部分40b,由此可以说升降机构42经由固定部件41连结于第二部分40b。
浇包25安装于下金属模具2的侧面的上端部。在浇包25的内部划分有存积熔融金属的存积部。浇包25的浇口25a(参照图5)与下金属模具2的熔融金属接受口2a(参照图5)连接。
图3是表示图1中的上金属模具以及下金属模具的截面的图。这里,表示在下金属模具2的上表面收纳有多个型芯34的状态。如图3所示,铸造装置50具备顶出机构37,该顶出机构37具有顶出板28(上顶出板)、一对顶出销26(上顶出销)、一对复位销27以及多个压棒(限制部件)29。顶出机构37设置于上部框架5。
顶出板28配置于在上金属模具1的上端侧的内部形成的内部空间。顶出板28以能够自由升降的状态收容于内部空间。各顶出销26设置于顶出板28的下表面。各顶出销26在从上金属模具1的内部空间向形成铸件的型腔(上型腔)贯通的孔中进行升降。各顶出销26通过其前端将型腔内的铸件顶出。各复位销27设置在顶出板28的下表面的与顶出销26不同的位置。各复位销27在从上金属模具1的内部空间向上金属模具1的下表面贯通的孔中进行升降。在将上金属模具1与下金属模具2合模的过程中,各复位销27通过其前端与下金属模具2的上表面抵碰而使顶出板28上升。
各压棒29设置于上部框架5的下表面。各压棒29以贯通上模基座3的方式配设于上部框架5的下表面。各压棒29在插入从上金属模具1的上表面向内部空间贯通的孔的状态下,其前端被配置在该内部空间内的顶出板28的上方。在第一液压致动器22缩短而使上金属模具1成为上升端时,各压棒29的长度被设定为按下顶出板28的长度。上升端是第一液压致动器22缩短,由此上金属模具1能够取得的最上方的位置。即,各压棒29从上金属模具1的上表面通过向形成于上金属模具1的上部位置的内部空间贯通的孔向该内部空间内进入规定长度,而阻止顶出板28的上升。
在下部框架6内置有第二液压致动器30。作为一个例子,第二液压致动器30是液压缸。第二液压致动器30的上端部安装于顶出部件31的下表面。左右一对导杆32通过安装于下部框架6的引导筒33而安装于顶出部件31的下表面。
下金属模具2与上金属模具1同样地内置有顶出板28(下顶出板),该顶出板28连结一对顶出销26(下顶出销)与一对复位销27。在下金属模具2中,顶出部件31通过第二液压致动器30的伸长动作而上升,将顶出板28向上推起,因此一对顶出销26与复位销27成为上升的位置关系。各顶出销26通过其前端将型腔(下型腔)内的铸件顶出。上金属模具1以及下金属模具2的复位销27在合模时,被复位销27的前端对置的金属模具的对接面或对置的复位销27的前端推回。伴随于此,与顶出板28连结的顶出销26也被推回。另外,在合模时,顶出部件31通过第二液压致动器30的缩短动作而成为下降端的位置。下降端是第二液压致动器30缩短,由此下金属模具2能够取得的最下方的位置。
在上金属模具1的下部周围(侧面下端部)安装有一对定位键35。在下金属模具2的上部周围(侧面上端部)以能够与一对定位键35嵌合的方式设置有一对键槽36。定位键35与键槽36构成将上金属模具1与下金属模具2在水平方向上定位的定位部。根据该定位部,上金属模具1与下金属模具2在水平方向上被定位,因此能够抑制上金属模具1与下金属模具2错位地合模。
接着,参照图4~图10,对基于铸造装置50的铸造方法的例子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基于图1的铸造装置的铸造方法的流程图。图5是图1中的A-A向视图,且是用于对装置启动状态进行说明的图。图6表示上下金属模具通过平行连杆机构的动作而进行滑动的第二分离状态,且是用于对制造工序的初始状态进行说明的图。图7是用于对上金属模具与下金属模具合模的合模状态进行说明的图。图8是通过向左旋转使合模后的上金属模具以及下金属模具倾动的图。图9是将上金属模具拉升至中途位置的图。图10是上金属模具以及下金属模具滑动而成为第一分离状态的图。图11是从图10的状态起将上金属模具拉升至上升端的图。
如图4以及图5所示,铸造装置50在电源启动时,处于上金属模具1以及下金属模具2开模的状态。上金属模具1位于上升端,一对主连杆部件7与一对副连杆部件8相对于铸造装置50的设置面形成垂直(装置启动状态:步骤S11)。
铸造装置50配置在作业空间(未图示)与熔融金属供给装置(未图示)之间。铸造装置50配置为浇包25在Y方向上与熔融金属供给装置(未图示)对置。作业空间是用于供作业人员进行型芯收纳等作业的空间。熔融金属供给装置是向浇包25供给熔融金属的装置。在铸造装置50与作业空间之间例如配置有输送机(未图示)。输送机是输送由铸造装置50铸造的铸件(铸件产品)的装置。输送机例如延伸到后续工序的装置(例如,产品冷却装置、除砂装置、产品加工装置等)。
接着,如图4以及图6所示,铸造装置50成为一系列的铸造工序的初始状态(步骤S12)。铸造装置50从图5所示的状态向图6所示的初始状态变更。在步骤S12中,旋转致动器16驱动,从而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倾动旋转轴10向顺时针旋转方向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顺时针旋转方向的旋转设为向右旋转,将反向旋转设为向左旋转。伴随于此,通过平行连杆机构的作用,上金属模具1与下金属模具2向相反的方向弧形地滑动。具体而言,相互对置的上金属模具1与下金属模具2以倾动旋转轴10为中心轴进行向右旋转的圆周运动,由此上金属模具1与下金属模具2以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方式进行移动。此时,上金属模具1成为向熔融金属供给装置侧移动的状态(第二分离状态)。该第二分离状态是一系列的铸造工序的初始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下金属模具2向熔融金属供给装置侧移动的状态设为第一分离状态,将上金属模具1向熔融金属供给装置侧移动的状态设为第二分离状态。即,第一分离状态(参照图10)是通过旋转致动器16使上金属模具1向远离熔融金属供给装置的方向移动并且使下金属模具2向靠近熔融金属供给装置的方向移动,从而上金属模具1与下金属模具2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状态。第二分离状态(参照图6)是通过旋转致动器16使上金属模具1向靠近熔融金属供给装置的方向移动并且使下金属模具2向远离熔融金属供给装置的方向移动,从而上金属模具1与下金属模具2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状态。
接下来,将型芯34收纳在下金属模具2的规定的位置(步骤S13)。收纳型芯34的型芯收纳例如由作业人员进行。型芯34例如由型芯造型机(未图示)进行造型。在第二分离状态下,下金属模具2成为上方敞开的状态,即、安装于下金属模具2的浇包25不与上金属模具1接触的状态。这样,下金属模具2的上方敞开,由此能够在下金属模具2安全地收纳型芯34。
接着,铸造装置50驱动旋转致动器16使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倾动旋转轴10向左旋转,而暂时返回图5的装置启动状态(步骤S14)。接着,如图4以及图7所示,铸造装置50将第一液压致动器22伸长,而将上金属模具1与下金属模具2合模(步骤S15)。此时,上金属模具1的定位键35与下金属模具2的键槽36嵌合,从而上金属模具1与下金属模具2在水平方向上被固定。另外,通过合模,一对主连杆部件7以及一对副连杆部件8与主连杆上部旋转轴11、主连杆下部旋转轴12、副连杆上部旋转轴13及副连杆下部旋转轴14不旋转,从而上金属模具1、下金属模具2、上部框架5、下部框架6、一对主连杆部件7以及一对副连杆部件8成为一体。
接下来,在上金属模具1与下金属模具2成为合模的合模状态时,熔融金属供给装置向浇包25供给熔融金属(步骤S16)。接着,如图4以及图8所示,铸造装置50驱动旋转致动器16使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倾动旋转轴10向左旋转大致90°,而使上金属模具1与下金属模具2成为倾动状态(步骤S17)。由此,固定部件41(参照图2)从载置的基座框架17的上表面被升起。伴随于此,经合模而成为一体的上金属模具1、下金属模具2、上部框架5、下部框架6、一对主连杆部件7以及一对副连杆部件8进行旋转,从而浇包25内的熔融金属倾动浇铸到形成于上金属模具1与下金属模具2之间的型腔(步骤S18)。
在上述步骤S18的工序结束后,将图8的状态保持规定时间,等待浇铸的熔融金属的凝固(冷却)(步骤S19)。如上所述,这里,驱动旋转致动器16而使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倾动旋转轴10向左旋转大致90°,但可以使其以45°~130°的范围内的所需的角度旋转,也可以使其以45°~90°的范围内的所需的角度旋转。
接着,铸造装置50驱动旋转致动器16而使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倾动旋转轴10向右旋转,暂时返回图7的状态(步骤S20)。接着,并行地进行从下金属模具2的起模以及开模(步骤S21)。如图4以及图9所示地进行开模,同时也进行从下金属模具2的起模。开模通过铸造装置50使第一液压致动器22进行动作而开始。然后,与第一液压致动器22的缩短动作同时地,开始第二液压致动器30的伸长动作。通过第二液压致动器30伸长,将内置于下金属模具2的顶出销26(参照图3)顶出。由此,熔融金属在上金属模具1以及下金属模具2内凝固而成的铸件(未图示)被从下金属模具2起模,而成为被上金属模具1保持的状态。然后,铸造装置50使上金属模具1上升到规定的位置,结束开模。规定的位置是压棒29的前端与上金属模具1的顶出板28的上表面不接触的位置。换言之,规定的位置是在压棒29的前端与上金属模具1的顶出板28的上表面之间存在间隙的位置。
接下来,如图4以及图10所示,铸造装置50驱动旋转致动器16而使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倾动旋转轴10向左旋转(步骤S22)。通过平行连杆机构的作用,铸造装置50使上金属模具1与下金属模具2弧形地滑动,而使它们在水平方向上分离。此时,成为上金属模具1向输送机侧移动的状态,即、下金属模具2向接近熔融金属供给装置的方向移动的第一分离状态。此时的旋转致动器16的向左旋转的角度形成成为上金属模具1的下方敞开的状态的30°~45°左右。
接下来,如图4以及图11所示,铸造装置50使第一液压致动器22缩短,由此使上金属模具1上升到上升端。由此,压棒29的前端经由内置于上金属模具1的顶出板28,将顶出销26(参照图3)相对于上金属模具1相对地顶出。其结果,被上金属模具1保持的铸件从上金属模具1起模(步骤S23)。从上金属模具1起模的铸件落下,而被接收在设置于上金属模具1的下方的输送机上。即,输送机也作为接收铸件的接收部发挥功能。之后,铸件被输送机例如向产品冷却装置、除砂装置以及进行去飞边的产品加工装置等输送。
接着,如图4所示,铸造装置50驱动旋转致动器16而使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倾动旋转轴10向右旋转(步骤S22)。由此,铸造装置50返回初始状态(参照图7)。如以上那样,一系列的铸造工序结束,从而通过铸造装置50铸造铸件。另外,在连续进行铸造工序的情况下,通过从步骤S13的型芯安装工序开始反复进行处理,从而能够连续地铸造铸件。
接着,参照图2、图12以及图13,对升降机构42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2是从图2的状态起使第一副连杆部件上升的图。图13是从图11的状态起使第一副连杆部件进一步上升的图。
在从第一主连杆部件7a以及第一副连杆部件8a如图2所示相互位于相同的高度位置的状态起,使第一副连杆部件8a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上升的情况下,升降机构42使液压缸伸长,从而经由固定部件41对第二部分40b施加向上的力。由此,固定部件41从载置的基座框架17的上表面被升起。伴随于此,第二部分40b以及安装于第二部分40b的副连杆中央部旋转轴15以安装于第一部分40a的倾动旋转轴10为旋转中心向左旋转。在升降机构42的下端部设置有旋转轴42a,由此升降机构42边与副连杆中央部旋转轴15的向左旋转相应地以旋转轴42a为旋转中心稍微向左旋转,边使液压缸伸长。
这样,升降机构42通过使第二部分40b以及副连杆中央部旋转轴15以倾动旋转轴10为旋转中心旋转,而使第一副连杆部件8a相对于第一主连杆部件7a上升。由此,第一平行连杆机构发挥作用,从而副连杆上部旋转轴13相对于主连杆上部旋转轴11上升,并且副连杆下部旋转轴14相对于主连杆下部旋转轴12上升。此时,与第一平行连杆机构相应,第二平行连杆机构也发挥作用。由此,上部框架5以及下部框架6倾斜。其结果,安装于上部框架5以及下部框架6的上金属模具1以及下金属模具2倾斜。副连杆中央部旋转轴15的旋转角度在图12中为15°,在图13中为30°。
在从第一副连杆部件8a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相对于第一主连杆部件7a位于上方的位置的状态起,使第一副连杆部件8a如图2所示下降的情况下,升降机构42使液压缸缩短,从而经由固定部件41对第二部分40b施加向下的力。由此,副连杆中央部旋转轴15以倾动旋转轴10为旋转中心向右旋转,并且升降机构42边以旋转轴42a为旋转中心稍微向右旋转,边使液压缸缩短。这样,升降机构42通过使第二部分40b以及副连杆中央部旋转轴15以倾动旋转轴10为旋转中心旋转,而使第一副连杆部件8a相对于第一主连杆部件7a下降。通过第一平行连杆机构以及第二平行连杆机构发挥作用,上部框架5以及下部框架6成为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对置的状态。
在铸造装置50中,定期地进行上金属模具1以及下金属模具2的维护作业。维护作业可以在每当实施预定的规定次数(例如,10次)铸件的铸造时进行。维护作业也可以在每当实施预定的规定时间(例如,30分钟)铸件的铸造时进行。在维护作业中,例如进行上金属模具1以及下金属模具2的检查、清扫以及涂敷。下金属模具2的维护作业例如可以在图6所示的第二分离状态下进行。在第二分离状态下,下金属模具2的上方成为敞开的状态,因此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进行下金属模具2的维护作业。在第二分离状态下,上金属模具1的下方成为敞开的状态。然而,在第二分离状态下,作业人员需要钻入上金属模具1的下方。
因此,铸造装置50具备使第一副连杆部件8a相对于第一主连杆部件7a升降的升降机构42。通过使升降机构42如上述那样地进行动作,能够使上部框架5以及下部框架6倾斜。由此,能够使安装于上部框架5以及下部框架6的上金属模具1以及下金属模具2倾斜。因此,例如如图5所示,在上金属模具1以及下金属模具2被开模的状态下使升降机构42进行动作,由此只要使上金属模具1以及下金属模具2倾斜,就能够简化上金属模具1以及下金属模具2的维护作业。
铸造装置50进一步具备与第一主连杆部件7a连结并使第一主连杆部件7a旋转的旋转致动器16。因此,在升降机构42使连结有旋转致动器16的第一主连杆部件7a升降的情况下,需要与第一主连杆部件7a一起使旋转致动器16升降。在铸造装置50中,升降机构42使第一副连杆部件8a升降,因此与使第一主连杆部件7a升降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对升降机构42的负载。
铸造装置50进一步具备托架40,该托架40具有可转动地连结于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中央部的第一部分40a与可转动地连结于第一副连杆部件8a的中央部的第二部分40b。因此,由第一主连杆部件7a、第一副连杆部件8a、上部框架5以及下部框架6构成的第一平行连杆机构的强度提高。第一主连杆部件7a在其中央部具有倾动旋转轴10。第一部分40a可转动地连结于倾动旋转轴10。升降机构42与第二部分40b连结,使第二部分40b以倾动旋转轴10为旋转中心旋转,由此使第一副连杆部件8a相对于第一主连杆部件7a升降。这样,升降机构42的力被直接施加于托架40,由此能够使托架40的第二部分40b稳定地旋转。
(第二实施方式)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铸造装置的主视图。如图14所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铸造装置50A主要在将使下金属模具2升降的开闭机构21设置于下部框架6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铸造装置50不同。由此,在铸造装置50A中,下金属模具2可升降。以下,以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铸造装置50A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铸造装置5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共通的说明。
图15是表示图14中的上金属模具以及下金属模具的截面的图。如图15所示,在铸造装置50A中,第二液压致动器30设置于上部框架5,顶出机构37设置于下部框架6。在铸造装置50A中,顶出板28配置于在下金属模具2的下端侧的内部形成的内部空间。各顶出销26设置于顶出板28的上表面。各顶出销26在从下金属模具2的内部空间向形成铸件的型腔贯通的孔中进行升降。各顶出销26通过其前端顶出型腔内的铸件。各复位销27设置于顶出板28的上表面的与顶出销26不同的位置。各复位销27在从下金属模具2的内部空间向下金属模具2的上表面贯通的孔中进行升降。在将上金属模具1与下金属模具2合模的过程中,各复位销27通过其前端与上金属模具1的下表面抵碰而使顶出板28下降。
各压棒29设置于下部框架6的上表面。各压棒29以贯通下模基座4的方式配设于下部框架6的上表面。各压棒29在插入从下金属模具2的下表面向内部空间贯通的孔的状态下,其前端被配置于该内部空间内的顶出板28的下方。在第一液压致动器22缩短而使下金属模具2成为下降端时,各压棒29的长度被设定为向上推起顶出板28的长度。即,各压棒29从下金属模具2的下表面通过向形成于下金属模具2的下部位置的内部空间贯通的孔向该内部空间内进入规定长度,而阻止顶出板28的下降。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铸造装置50相同。
在基于铸造装置50A的铸造方法中,在上述步骤S21中,并行地进行从上金属模具1开始的起模以及开模。具体而言,铸造装置50A通过设置于下部框架6的开闭机构21,使下金属模具2下降,而开始上金属模具1与下金属模具2的开模。与此同时,开始设置于上部框架5的第二液压致动器30的伸长动作。通过第二液压致动器30的伸长,顶出内置于上金属模具1的顶出销26。由此,熔融金属在上金属模具1以及下金属模具2内凝固而成的铸件(未图示)被从上金属模具1起模,而成为被下金属模具2保持的状态。另外,在上述工序S23中,进行从下金属模具2开始的起模。具体而言,通过开闭机构21,使下金属模具2下降到下降端。由此,压棒29的前端经由内置于下金属模具2的顶出板28,将顶出销26相对于下金属模具2相对地顶出。其结果,被下金属模具2保持的铸件从下金属模具2起模。
根据铸造装置50A,起到与上述铸造装置50同样的效果。
以上,对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例如,铸造装置50也可以进一步再具备一个使第二副连杆部件8b相对于第二主连杆部件7b升降的升降机构42。
升降机构42只要是能够使第一副连杆部件8a相对于第一主连杆部件7a相对地升降的结构即可。因此,在铸造装置50、50A中,升降机构42实际上使第一副连杆部件8a升降,但升降机构42也可以是实际上使第一主连杆部件7a升降的结构。
在铸造装置50、50A中,升降机构42与托架40的第二部分40b连结,但也可以与副连杆上部旋转轴13以及副连杆下部旋转轴14等连结。另外,升降机构42也可以不经由固定部件41而直接与托架40连结。
也可以代替通过第二液压致动器30进行铸件从上金属模具1或下金属模具2的起模,而利用弹簧将顶出板28顶出。在该情况下,在上金属模具1以及下金属模具2合模时,通过上金属模具1将下金属模具2的复位销27按下,而使顶出销26下降。因此,合模力被抵消与复位销27的按下力对应的量,但能够减少致动器数量。
铸造装置50也可以配置多个。此时,只要能够通过熔融金属供给装置供给熔融金属,则铸造装置的配置没有限制。型芯收纳也可以不由作业人员进行,例如由具备多关节构造的臂的型芯收纳用机器人进行。开闭机构21也可以使上金属模具1以及下金属模具2双方升降。
附图标记说明
1…上金属模具;2…下金属模具;5…上部框架;6…下部框架;7…主连杆部件;7a…第一主连杆部件;8…副连杆部件;8a…第一副连杆部件;10…倾动旋转轴;16…旋转致动器(驱动部);40…托架(连结部件);40a…第一部分;40b…第二部分;42…升降机构;50、50A…铸造装置。

Claims (3)

1.一种铸造装置,其利用重力进行浇铸,并使用可开闭且可倾动的上金属模具与下金属模具来铸造铸件,
所述铸造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上部框架,其供所述上金属模具安装;
下部框架,其与所述上部框架平行地配置,并供所述下金属模具安装;
主连杆部件,其上端部可转动地连结于所述上部框架,其下端部可转动地连结于所述下部框架;
副连杆部件,其与所述主连杆部件平行地配置,且其上端部可转动地连结于所述上部框架,其下端部可转动地连结于所述下部框架;以及
升降机构,其使所述副连杆部件相对于所述主连杆部件升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与所述主连杆部件连结并使所述主连杆部件旋转的驱动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具有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的连结部件,
所述主连杆部件在所述主连杆部件的中央部具有倾动旋转轴,
所述第一部分可转动地连结于所述倾动旋转轴,
所述第二部分可转动地连结于所述副连杆部件的中央部,
所述升降机构通过与所述第二部分连结,并使所述第二部分以所述倾动旋转轴为旋转中心旋转,而使所述副连杆部件相对于所述主连杆部件升降。
CN201980010440.6A 2018-04-11 2019-02-20 铸造装置 Pending CN11165540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76308A JP6844578B2 (ja) 2018-04-11 2018-04-11 鋳造装置
JP2018-076308 2018-04-11
PCT/JP2019/006342 WO2019198346A1 (ja) 2018-04-11 2019-02-20 鋳造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55402A true CN111655402A (zh) 2020-09-11

Family

ID=68163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10440.6A Pending CN111655402A (zh) 2018-04-11 2019-02-20 铸造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05342B2 (zh)
JP (1) JP6844578B2 (zh)
CN (1) CN111655402A (zh)
DE (1) DE112019001915T5 (zh)
WO (1) WO20191983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38933A (ja) * 2021-03-11 2022-09-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塗型剤試験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59952B2 (ja) * 1990-11-19 1999-02-24 旭テック株式会社 鋳造装置
JP2004268082A (ja) 2003-03-07 2004-09-30 Fujino Gijutsu Consultant:Kk 傾動鋳造装置及び鋳造方法
JP4674141B2 (ja) 2005-09-26 2011-04-20 アイシン高丘株式会社 可傾鋳造装置
WO2016103763A1 (ja) * 2014-12-24 2016-06-30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鋳造装置及び鋳造装置の金型交換方法
JP5880792B1 (ja) * 2014-12-24 2016-03-09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鋳造装置及び鋳造装置の金型交換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98346A1 (ja) 2019-10-17
JP6844578B2 (ja) 2021-03-17
DE112019001915T5 (de) 2020-12-17
US11305342B2 (en) 2022-04-19
JP2019181522A (ja) 2019-10-24
US20210268579A1 (en) 2021-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53252B1 (en) Casting device and mold replacement method for casting device
JP5880759B1 (ja) 鋳造設備
CN111132776B (zh) 铸造装置以及紧急停止方法
US11014154B2 (en) Casting device
CN111655402A (zh) 铸造装置
JP5880792B1 (ja) 鋳造装置及び鋳造装置の金型交換方法
CN111050949A (zh) 铸造装置以及铸造方法
EP2999560B1 (en) Machine for producing sand moulds
JP6743793B2 (ja) 遮熱カバー及び鋳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91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