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53855A - 波导管 - Google Patents

波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53855A
CN111653855A CN202010139239.2A CN202010139239A CN111653855A CN 111653855 A CN111653855 A CN 111653855A CN 202010139239 A CN202010139239 A CN 202010139239A CN 111653855 A CN111653855 A CN 1116538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veguide
conductor layer
resin
exposed
metal f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3923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53855B (zh
Inventor
圆谷哲纪
长泽秀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ublication of CN1116538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538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538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538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3/00Waveguides; Transmission lin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3/12Hollow wavegui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waveguides or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1/001Manufacturing waveguides or transmission lin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1/002Manufacturing hollow wavegui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Wave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使导体层容易地形成在树脂制管的内表面上的波导管。该波导管(10)包括由树脂形成的管状的树脂部(12)、形成在树脂部(12)的内表面上的导体层(13)以及由树脂部(12)保持的金属配件(20)。金属配件(20)包括具有露出面(21a)的内露出部(21),露出面(21a)未被作为树脂部(12)的材料的树脂覆盖。导体层(13)覆盖内露出部(21)的露出面(21a),并与内露出部(21)接触。

Description

波导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波导管。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传输诸如微波、毫米波的无线电波的波导管,已知有金属制的波导管、在树脂制管的内表面上形成金属镀层的波导管等。例如,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公开了在树脂制管的内表面具有金属镀层即导体层的波导管。通过使用树脂作为管的材料,能使波导管轻量化和低廉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0535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52092号公报
但是,在树脂制管的内表面上形成导体层并不容易。例如,当导体层由镀层形成时,存在的问题是:在波导管的内表面上形成所需厚度的镀层需要花费长的时间,并且镀层的厚度变得不均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案的波导管的一示例包括:管状的树脂部,由树脂形成;导体层,形成于所述树脂部的内表面;以及至少一个金属配件,由所述树脂部保持。至少一个所述金属配件具有未被所述树脂覆盖的至少一个露出面以及电连接于所述露出面的至少一个通电部。所述导体层覆盖至少一个所述露出面并且与至少一个所述露出面接触。所述波导管使得所述导体层能够很容易地形成在所述树脂部的内表面上。
本发明提案的波导管的制造方法的一示例包括:准备至少一个金属配件的工序;以及形成用于保持所述金属配件的树脂部的工序。在形成所述树脂部的工序中,以使所述金属配件的未被树脂覆盖的露出面位于所述树脂部的内表面的方式,所述金属配件固定于所述树脂部。所述制造方法的示例还包括:在所述树脂部的内表面上形成由油墨状或膏状的导电性材料制成的第一导体层,用所述第一导体层覆盖至少一个所述露出面,并将至少一个所述露出面连接于所述第一导体层的工序;以及使用所述金属配件和所述第一导体层作为电极,通过电解镀覆在所述内表面上形成导体层的工序。根据该制造方法,所述导体层能够很容易地形成在所述树脂部的内表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提案的波导管的一示例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波导管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构成图1所示的波导管的其中一个管部件的立体图,在该图中,未示出形成在波导管的内表面的导体层。
图4A是示出第一金属配件的立体图。
图4B是示出第二金属配件的立体图。
图5是沿图3所示的线V-V作出的剖视图。该图是由穿过后述的内露出部的剖面而获得的视图。
图6是沿图1所示的VI-VI线作出的剖视图。该图是由穿过后述的连接部的剖面而获得的视图。
图7A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波导管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7B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波导管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7C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波导管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提案的另一示例的波导管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构成图8所示的波导管的其中一个管部件的立体图,在该图中,未示出形成在波导管的内表面的导体层。
图10A是示出第一金属配件的另一示例的视图。
图10B是示出第二金属配件的另一示例的视图。
图11是示出两个金属配件接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图8所示的波导管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提案的波导管的又一示例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波导管的剖视图。
图15A是示出图13所示的波导管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15B是示出图13所示的波导管的制造方法的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 波导管
11、11A、11B 管部件
12 树脂部
12a 底部
12b、12c 侧部
121a1、121b1、121c1 内表面
12e、12f 对向面
12h 被接合部
12k 沟
12n 凹部
12m 凸部
13 导体层
13A 第一导体层
13B 第二导体层
20 金属配件
21 第一内露出部
21a 露出面
22 第一连接部
22a 端部
23 接合部
24 第一通电部
28 延伸部
29 连结部
30 金属配件
31 第二内露出部
31a 露出面
32 第二连接部
34 第二通电部
38 延伸部
39 连结部
110 管部件
110 波导管
120 金属配件
121 第一内露出部
122 第一连接部
122a 弹性部
128 延伸部
129 连结部
130 金属配件
131 第二内露出部
132 第二连接部
132a 孔
138 延伸部
139 连结部
210 管部件
210 波导管
211 露出部
212 树脂部
220 金属配件
221 内露出部
221、228 延伸部
229 连结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说明本发明提案的波导管的示例。在下文中,将说明图1等图中所示出的波导管10,其作为本发明提案的波导管的示例。
此外,图1中由Z1和Z2所指示的方向分别被称为上方和下方。术语“上方”和“下方”用于说明构成波导管10的相关构件和部位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不意欲限制波导管10使用时的姿势。图1中Y1-Y2所示的方向被称为波导管10的延伸方向,而图1中X1-X2所示的方向被称为波导管10的宽度方向。
[总体构成]
波导管10用于传输诸如毫米波、微米波的高频波。在使用波导管10时,多个波导管10可在延伸方向相互连接。例如,波导管10是具有四角形的截面的管。波导管10的截面可以是圆形或其它形状。此外,在图1等图所示的示例中,波导管10直线地延伸,但也可以以圆弧状弯曲。
如图2所示,波导管10可包括在与波导管1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彼此组合的第一管部件11A和第二管部件11B。例如,第一管部件11A和第二管部件11B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组合以形成一个波导管10。
两个管部件11A和11B可具有相同的构造。另外,第二管部件11B和第一管部件11A中的一个管部件可相对于另一个管部件以沿波导管10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直线为中心旋转180度。当两个管部件11A和11B具有相同的构造时,例如由于第一管部件11A和第二管部件11B可使用相同的模具制造,从而使波导管10低廉化。需要说明的是,与波导管10不同的是,第一管部件11A的构造和第二管部件11B也可具有不同的构造。
在下文中,当第一管部件11A和第二管部件11B彼此不区别时,将附图标记11赋予管部件11A和11B两者。
[树脂部]
如图6所示,管部件11可包括由树脂形成的树脂部12以及由树脂部12保持的多个金属配件20、30。作为树脂部12的材料例如可利用诸如聚碳酸酯、ABS树脂、聚酰胺、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和脲树脂等的塑料。一个管部件11的树脂部12和另一管部件11的树脂部12组合以构成管状的树脂部。换句话说,各管部件11的树脂部12构成波导管10的树脂部的一部分(在波导10的示例中为一半)。
如图5所示,树脂部12可包括与相对侧的管部件11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底部12a、位于底部12a的一个缘处的第一侧部12b以及位于底部12a的另一个缘处的第二侧部12c。第一侧部12b可例如具有沿底部12a的缘形成的壁状。第二侧部12c也可例如具有沿底部12a的缘形成的壁状。第二侧部12c和第一侧部12b的高度可以不同或相同。在波导管10的示例中,第二侧部12c的高度高于第一侧部12b的高度。树脂部12的形状不限于这里说明的示例。两个侧部12b、12c之一可以不是壁状的。也就是说,树脂部12可具有大致L形状的截面。
如上所述,波导管10由在上下方向上组合的两个管部件11(即第一管部件11A和第二管部件11B)构成。第一管部件11A的第一侧部12b和第二管部件11B的第二侧部12c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而第一管部件11A的第二侧部12c和第二管部件11B的第一侧部12b在上下方向上相对。
如图5所示,树脂部12的内表面是形成波导管10的内侧的表面,并且由底部12a的内表面12a1、第一侧部12b的内表面12b1和第二侧部的内表面12c1构成。当只有一个管部件11时,由这些内表面12a1、12b1和12c1形成的空间在上方开放。由于一侧是开放的,所以可从开放侧执行后述的镀覆工序、导电性材料的涂布工序,以提高作业性。
[导体层]
如图6所示,可在树脂部12的内表面12a1、12b1和12c1上形成具有导电性的导体层13。导体层13可形成于树脂部12的整个内表面。导体层13可以不形成于树脂部12的外表面。
导体层13可由多层构成。具体地,导体层13包括直接形成于树脂部12的内表面12a1、12b1、12c1的作为所谓的种子层的第一导体层13A、以及使用第一导体层13A作为电解镀覆的阴极电极形成的第二导体层13B。金属配件20、30各自具有在树脂部12的内表面12a1、12b1和12c1露出的露出面21a,31a(参照图5)。露出面21a和31a电连接于第一导体层13A。在电解镀覆中,经由金属配件20、30施加电压,从而使第一导体层13A起到阴极电极的作用。第一导体层13A例如是通过在树脂部12的内表面12a1、121、12c1上涂布油墨状或膏状的导电性材料而形成的层。作为导电性材料,可以使用诸如银、铜或氧化锌的油墨(或膏),但是不限于这些材料。通过简单地涂布这种油墨或膏状的导电体可以容易地形成种子层。作为种子层的第一导体层13A可以通过溅射等形成。第二导体层13B是通过电解镀覆处理形成在第一导体层13A上的层,并且是例如铜镀覆层、镍镀覆层、银镀覆层。
第一导体层13A的材料和第二导体层13B的材料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导体层13的第一导体层13A和第二导体层13B不必具有明显的边界。导体层13B可能扩散到导体层13A中,从而无法提供明确的边界。此外,当使用相同的材料时,可以形成单层。导体层13不必是两层构造,也可以由进一步层叠有用作保护膜的镍层的三层导体层构成。
[金属配件]
如图3、图4A及图4B所示,管部件11包括具有形状不同的两种类型的金属配件20、30。金属配件20、30可通过对金属板加工而形成。金属配件20、30可以由具有高导电性的金属的薄板形成,并且可以连接于导体层13。金属配件20、30是由例如铜或铜合金制成的薄板。金属配件20、30通过例如嵌件成形而固定于树脂部12。金属配件20和30可以不是嵌件成形而是可以压配到在树脂部12上形成的孔中以固定于树脂部12。
如图4A所示,第一金属配件20具有一体化的第一内露出部21、第一连接部22、接合部23和第一通电部24。换句话说,第一金属配件20包括将第一连接部22的基部和接合部23的基部连接的部分20b以及将第一连接部22的基部和第一内露出部21的基部连接的部分20a。
第一通电部24从第一连接部22的基部向外弯曲形成。除了第一内露出部21、第一连接部22和接合部23以外的部分可以埋入树脂部12中。例如,部分20a、20b埋入树脂部12中。结果,第一金属配件20牢固地固定于树脂部12。在管部件11的制造过程中,第一通电部24在延伸部28尚未被切断的状态下通过延伸部28而与连结部29连接,从而多个第一金属配件20沿树脂部12的延伸方向设置(参照图7B)。
如图4B所示,第二金属配件30可包括第二内露出部31、第二连接部32和第二通电部34(参照图6)。它们相互连接。换句话说,第二金属配件30具有将第二连接部32的基部和第二内露出部31的基部连接的部分30a,并且第二通电部34从第二连接部的基部朝向外表面形成。除了第二内露出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之外的部分被嵌入树脂部12中。例如,部分30a可以埋入树脂部12中。结果,第二金属配件30牢固地固定于树脂部12。与第一金属配件20一样,在管部件11的制造过程中,第二通电部34在延伸部38尚未被切断的状态下通过延伸部38而与连结部39连接,从而多个第二金属配件30沿树脂部12的延伸方向设置(参照图7B)。
[内露出部]
如图4A、图4B和图5所示,第一金属配件20的第一内露出部21和第二金属配件30的第二内露出部31分别具有位于树脂部12的内表面侧并且未被树脂材料覆盖的第一露出面21a和第二露出面31a。即,在未形成导体层13的状态下,第一露出面21a和第二露出面31a露出在树脂部12的表面(即底部12a的内表面12a1)。第一露出面21a和第二露出面31a被导体层13(更具体地,第一导体层13A)覆盖并且与导体层13接触。该构造可使得波导管10的制造容易化。例如,当通过电解镀覆工序形成第二导体层13B时,第一金属配件20和第一导体层13A可以用作电解镀覆的阴极电极。因此,可以缩短形成第二导体层13B所需的时间。换句话说,可以有效率地在波导管10的内表面上形成所需的导体层13。
特别地,内露出部21、31的露出面21a、31a可以位于与树脂部12的内表面(底部12a的内表面12a1)齐平(同一平面即共同平面P1)的位置。利用这种构造,由于在内露出部21、31的周围没有台阶,这使得内表面平滑以容易地形成具有均一厚度的导体层13。
此外,底部12a的内表面12a1的宽度(X1-X2方向的宽度)大于侧部12b、12c的内表面12b1、12c1的宽度(即Z1-Z2高度方向的宽度)。因此,通过在底部12a的内表面12a1上设置第一内露出部21和第二内露出部31,可以容易地确保第一露出面21a和第二露出面31a的面积。
如图3所示,波导管10包括在波导管10的延伸方向上并列的多个的第一金属配件20和第二金属配件30。因此,多个第一内露出部21和第二内露出部31在波导管10的延伸方向上并列。这样,通过该配置,每个第一金属配件20和第二金属配件30都是一个阴极电极,当在电解镀覆工序中形成第二导体层13B时,能够防止第一导体层13A的电位在波导管10的延伸方向上变得不均一,能够减轻第二导体层13B的厚度的不均一,进而减轻导体层13厚度的不均一。
此外,在与波导管10的示例不同的示例中,多个第一内露出部21或多个第二内露出部31可以形成在一个金属配件上。换句话说,相邻的两个或更多个金属配件可以彼此连接。
如图5所示,第一内露出部21与第二内露出部31在波导管10的宽度方向(X1-X2方向)上分离开。在内露出部21、31的这种配置下,当在电解镀覆工序中形成第二导体层13B时,可以防止第一导体层13A的电位在波导管10的宽度方向上变得不均一,能够减轻第二导体层13B的厚度、进而减轻导体层13的厚度的不均一。第一内露出部21和第二内露出部31可以例如相对于在穿过波导管10的宽度方向(X1-X2方向)中心的平面对称地设置。
第一内露出部21和第二内露出部31的位置不限于波导管10的示例。第一内露出部21可以位于侧部12b的内表面(面向波导管10的内侧的表面),或者可以位于侧部12b的内表面和底部12a的内表面这两者上。作为又一示例,第一内露出部21可以位于侧部12b的对向面12e上(参照图3)。在此,对向面12e是面向两个管部件11彼此组合的方向的表面。同样地,第二内露出部31可以位于侧部12c的内表面(面向波导管10的内侧的表面),或者可以位于侧部12c的内表面和底部12a的内表面这两者上。作为又一示例,第二内露出部31可以位于侧部12b的对向面12f处(参照图3)。在此,对向面12f是面向两个管部件11彼此组合的方向的表面。
与波导管10的该示例不同的示例中,两种类型的金属配件20和30中的仅一种可以具有内露出部。在这种情况下,内露出部的露出面可以位于波导管10的宽度方向(X1-X2方向)上的中心处或中心附近。即,内露出部的露出面可以被配置成与穿过波导管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的平面相交。
第一金属配件20和第二金属配件30均可以由金属板形成。换句话说,每个第一金属配件20和第二金属配件30均可以通过对金属板压力加工来形成。内露出部21、31的内露出面21a、31a均可以是金属板的一个表面的一部分。这样,例如与将金属板的端面(与金属板的厚度相对应的表面)用作内露出部21和31的情况相比,更容易确保内露出部21和31的面积。
内露出部21、31以及树脂部12的构造不限于图5所示的示例。例如,内露出部21和31可以位于树脂部12的内部。另外,在树脂部12中形成孔而未形成导体层13的状态下,第一内露出部21可以通过该孔而朝向树脂部12的内侧(朝向波导管10的内侧)露出。
[通电部]
如图6所示,第一金属配件20可以具有第一通电部24,而第二金属配件30可以具有第二通电部34。通电部24、34分别电连接于内部露出面21a、31a。当进行电解镀覆时,通过通电部24、34将电压施加到金属配件20、30以及第一导体层13A上,并且这两个金属配件和第一导体层用作阴极电极。通电部24、34在树脂部12的外表面(面向波导管10的外侧的表面)露出,并且在管部件11的制造过程中尚未切断延伸部28(参照图7B)的状态下分别连接于延伸部28、38。在管部件11的制造过程中,延伸部28、38从树脂部12延伸出。多个延伸部28、38分别与连结部29、39连续。
在波导管10的制造过程中,在电解镀覆结束之后,将延伸部28和连结部29之间的连接以及延伸部38和连结部39之间的连接切断(参照图3)。
注意的是,通电部24、34的位置不限于波导管10的示例。例如,通电部24、34可以在波导管10的延伸方向上位于树脂部12的对向面12f上。作为又一示例,通电部24、34可以位于底部12a的外表面(图6中的下表面)上。
在波导管10的示例中,多个第一金属配件20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通电部24。换句话说,一个第一内露出部21设置有一个第一通电部24。同样地,多个第二金属配件30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二通电部34。换句话说,一个第二内露部31设置有一个第二通电部34。
金属配件20、30的构造不限于此。例如,多个金属配件20可以彼此连接并且由金属板形成,对于多个第一内露出部21、多个第一连接部22和多个接合部23,可以仅设置一个第一通电部24。同样地,多个金属配件30可以彼此连接并且由金属板形成,对于多个第二内露出部31和多个第二连接部32,可以仅设置一个第一通电部34。
[连接部]
如图6所示,第一金属配件20的第一连接部22可以从一个管部件11的第一侧部12b的对向面12e朝向另一管部件11突出。第一连接部22在波导管10的宽度方向(X1-X2方向)上可以是能够弹性变形的。例如,第一连接部22呈板簧状。即,第一连接部22从第一侧部12b的对向面12e在宽度方向(X1-X2方向)上向波导管10的内侧斜地延伸。第一连接部22的端部22a可以在波导管10的宽度方向(X1-X2方向)上朝向外侧倾斜。另一方面,第二金属配件30的第二连接部32沿第二侧部12c的外表面形成并且在波导管10的宽度方向(X1-X2方向)上朝向外侧露出。在树脂部12的第二侧部12c上可以形成沟12k。第二连接部32可以设置在沟12k中。
如上所述,在波导管10的示例中,两个管部件11具有相同的构造。因此,如图6所示,在第一管部件11A和第二管部件11B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组合的状态下,一个管部件11的第二连接部32可以位于另一个管部件11的一连接部22的内侧,从而两者直接接触。这可以将第一管部件11A的第一金属配件20电连接于第二管部件11B的第二金属配件30,并且将第一管部件11A的第二金属配件30电连接于第二管部件11B的第一金属配件20。
如图6所示,在各管部件11中,第一金属配件20的第一连接部22与第二金属配件30的第二连接部32在波导管10的宽度方向(X1-X2方向)上分离开。换句话说,在各管部件11中,第一金属配件20的第一连接部22位于一个侧部12b,而第二金属配件30的第二连接部32位于另一个侧部12c。因此,第一管部件11A的第一金属配件20与第二管部件11B的第二金属配件30在一方的侧部(12b或12c)处连接,而第一管部件11A的第二金属配件30与第二管部件11B的第一金属配件20在另一方的侧部(12b或12c)处连接。通过这种构造,由于第一管部件11A的导体层13和第二管部件11B的导体层13导通以形成环形的导体层,因此,例如与两个金属配件20、30仅在一方的侧部处彼此连接的构造相比,可以更有效地减小在第一管部件11A上形成的导体层13的电位与在第二管部件11B上形成的导体层13的电位之间的偏置。
在两个管部件11的每一个中,多个第一金属配件20在波导管10的延伸方向上并列,并且多个第二金属配件30在波导管10的延伸方向上并列。因此,连接部22、32也沿波导管10的延伸方向配置。通过这种构造,能更有效地在波导管10的延伸方向上减小在一个管部件11上形成的导体层13的电位和在另一个管部件11上形成的导体层13的电位之间的偏置。
注意,两个管部件11所包括的金属配件的连接构造不限于波导管10的示例。例如,一个第一金属配件20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部22。同样地,一个第二金属配件30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部32。作为又一示例,一个管部件11所包括的多个第一金属配件20中的一些不是必需连接于另一个管部件11的第二金属配件30。
[与导体层连接]
如图6所示,导体层13不仅可以形成在树脂部12的内表面上,而且可以形成在第一侧部12b的对向面12e和第二侧部12c的对向面12f上。如上所述,对向面12e、12f是在两个管部件11彼此组合的方向(在波导管10的示例中的上下方向)上相对的表面。通过这种构造,当两个管部件11彼此组合时,形成在一个管部件11的对向面12e、12f上的导体层13与形成在另一管部件11的对向面12e、12f上的导体层13接触。结果,可以更有效地减小在一个管部件11上形成的导体层13的电位与在另一个管部件11上形成的导体层13的电位之间的偏置。
[接合部]
如图3所示,管部件11可包括被接合部12h和接合部23。一个管部件11的接合部23可与另一管部件11的被接合部12h接合以固定两个管部件11。利用这种构造,可以简化两个管部件11的组装作业。
如图3和图4A所示,接合部23例如形成于第一金属配件20。接合部23从第一侧部12b的对向面12e沿两个管部件11彼此组合的方向突出。同时,被接合部12h形成在树脂部12的第二侧部12c。具体地,被接合部12h是在第二侧部12c的对向面12f上形成的孔。一个管部件11的接合部23和被接合部12h与另一个管部件11的被接合部12h和接合部23嵌合。这样,以组合状态固定两个管部件11。可以在接合部23的外表面上形成钩在被接合部12h的内表面的爪。
两个管部件11的固定构造不限于波导管10的示例。例如,接合部23可以形成在树脂部12上而不是形成在第一金属配件20上。换句话说,一个管部件11的树脂部12和另一管部件11的树脂部12可以相互接合并固定。在另一示例中,被接合部12h可以形成在第二金属配件30上而不是形成在树脂部12上。换句话说,一个管部件11的第一金属配件20和另一管部件11的第二金属配件30可以彼此接合。
[制造方法]
将说明用于制造波导管10的方法的示例。如图7A所示,准备通过延伸部28及连结部29连结的多个第一金属配件20。连结部29通常是料带(car rier),并且金属配件20通过压制工序连续地形成。同样地,准备通过延伸部38与连结部39连结的多个第二金属配件30。连结部39也是料带,并且金属配件30通过压制工序连续地形成
接下来,如图7B所示,金属配件20、30与树脂部12通过嵌件成形而一体化。换句话说,金属配件20、30被安装在用于成形树脂部12的模具内,并且树脂被注入到模具中以使金属配件20、30与树脂部12一体化。此时,内露出部21、31的露出面21a、31a露出在树脂部12的内表面上。此外,延伸部28、38以及连结部29、39从树脂部12突出。
接下来,如图7C所示,在树脂部12的内表面上形成导体层13。具体地,将油墨状或膏状的导电性材料涂布到树脂部12的内表面上以形成第一导体层13A。这使第一导体层13A与内露出部21、31接触。导电性材料的示例包括银、铜、氧化锌等的油墨(或膏)。第一导体层13A也可以涂布于树脂部12的侧部12b、12c的对向面12e、12f。
在涂布导电性材料之前,可以对树脂部12的内表面实施粗化处理。例如,可以使用激光加工、喷丸、UV照射和等离子体处理来进行粗化处理。粗化处理可以改善导体层13与树脂部12的表面之间的附着性。此外,通过使树脂部12的内表面粗化,当涂布成为第一导体层13A的导电性材料时,第一导体层13A可以均一地扩散在树脂部12的内表面上。
在形成第一导体层13A之后,通过电解镀覆工序在第一导体层13A上形成作为第二导体层13B的镀覆层。此时,施加到金属配件20、30的电位被设定为使得金属配件20、30以及第一导体层13A用作阴极电极。由于金属配件20与延伸部28和连结部29一体形成,所以可以通过对连结部29通电来对多个金属配件20进行通电。同样地,由于金属配件30与延伸部38和连结部39一体形成,所以可以通过对连结部39通电来对多个金属配件30通电。
接下来,如图3所示,在树脂部12的外表面上切短延伸部28。同样地,在树脂部12的外表面上切断延伸部38。
由此获得管部件11。然后,通过上述方法制造另一个管部件11,并且如图2所示,两个管部件11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组合。以这种方式制造波导管10。
制造波导管10的方法不限于参照图3、图7A至图7C说明的示例。例如,在图7B所示的示例中,延伸部28、38以及连结部29、39从树脂部12的侧部12b、12c的外表面突出。但也可以是,多个金属配件20或多个金属配件30可以在树脂部12的内部彼此连结,并且一个延伸部29或39在树脂部12的延伸方向上从端面12g(参照图7B)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在电解镀覆工序中,可以通过该突出的部分将电位施加给第一导体层13A。
作为又一个示例,可以不使用嵌件成形。在形成树脂部12之后,可以将金属配件20、30压配到形成于树脂部12的孔中。
[第一变形例]
参照图8至图11,将说明波导管10的变形例。这些附图示出了波导管110的变形例。在下文中,将主要说明波导管10和波导管110之间的差异。波导管10中说明的构造可以适用于波导管110中的由与波导管10中的部件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的部件,在此不再说明。
波导管110在金属配件的构造上与波导管10不同。在波导管110中,两个管部件11中的每一个均包括第一金属配件120(参照图10A)和第二金属配件130(参照图10B)。
同样在波导管110的示例中,两个管部件11具有相同的构造,并且第一管部件11A的第一金属配件120电连接于第二管部件11B的第二金属配件130,而第一管部件11A的第二金属配件130电连接于第二管部件11B的第一金属配件120。第一金属配件120具有第一连接部122(参照图10A),而第二金属配件130具有第二连接部132(参照图10B)。
一个管部件11的第一金属配件120的第一连接部122和另一管部件11的第二金属配件130的第二连接部132在建立两者之间的电连接的同时,以限制两个管部件11分离(参照图11)的方式彼此接合。这样,由于两个管部件11在连接部122、132处彼此接合,所以与上述第一金属配件20不同,第一金属配件120不包括接合部23。此外,树脂部12不具有被接合部12h。
如图9所示,第一连接部122在两个管部件11组合的方向上从树脂部12的第一侧部12b突出。第一连接部122有两个弹性部122a(参照图10A)。两个弹性部122a的上端互相连接,且两个弹性部122a的下端也互相连接。两个弹性部122a的中间部分彼此分离开,且两个中间部分能够弹性变形以使两者相互靠近或远离。另一方面,孔132a(参照图10B)沿两个管部件11的组合的方向(对向的方向)贯通第二金属配件130的第二连接部132。
在两个管部件11组合的状态下,第一连接部122的两个弹性部122a嵌入在第二连接部132的孔内。此时,两个弹性部122a在相反方向弹性变形,并通过自身的弹力压靠第二连接部132的孔132a的内侧。换句话说,第二连接部132挟持两个弹性部122a。结果,两个连接部122、132彼此电连接并限制了它们的分离。
另外,在波导管110的示例中,两个管部件11的树脂部12也能互相嵌合。更具体地,如图8和图9所示,在第一侧部12b的对向面12e上形成凸部12m,而在第二侧部12c的对向面12f上可以形成凹部12n。当两个管部件11组合时,管部件11的凸部12m嵌入另一管部件11的凹部12n。
此外,第一金属配件120具有第一内露出部121(参照图9和图10A)和通电部124(参照图8)。第一内露出部121具有未被树脂部12的材料覆盖的露出面121a。露出面121a和通电部124的作用效果与第一内露出部21和通电部24的作用效果相同。
第二金属配件130具有第二内露出部131(参照图10B)和通电部134(参照图8)。另外,第二内露出部131具有未被树脂部12的材料覆盖的露出面131a(参照图10B)。露出面131a和通电部134的作用效果与第二内露出部31的露出面31a和通电部34的作用效果相同。
参照图3和图7A至图7C的说明,波导管110的制造方法与波导管10的制造方法基本相同。波导管110与波导管10之间的区别在于,当两个管部件11在上下方向组合时,第一金属配件120和第二金属配件130通过第一连接部122和第二连接部132来电连接并接合。换句话说,在波导管10的示例中,金属配件20和金属配件30之间的电连接以及管部件11之间的结合通过不同的构造进行,而在波导管110中,金属配件20与金属配件30之间的电连接以及管部件11之间的结合通过第一连接部122和第二连接部132同时进行的。
[第二变形例]
如上所述,波导管10、110由在与其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组合的两个管部件构成。但是,整个波导管可以一体形成。图13和图14是示出作为这种构造的波导管的示例的波导管210的视图。图15A和图15B是示出制造波导管210方法的示例的视图。在下文中,将说明波导管10和波导管210之间的差异。对于波导管10中说明的构造可以适用于波导管210的内容,在此不再说明。
图13和图14所示的波导管210包括管状的树脂部212。与波导管10的树脂部不同,树脂部212是一体形成的。也就是说,树脂部212在波导管210的整周上是连续的。树脂部212是圆柱形的,但也可以是四角柱形的。此外,树脂部212在延伸方向上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曲的。
如图14所示,金属配件220包含位于树脂部212的内表面且未被树脂部212的材料覆盖的内露出部221。未被树脂覆盖的内露出部221的露出面221a被导体层13覆盖并与导体层13接触。具体地,露出部221a与由油墨状或膏状的导电性材料制成的第一导体层13A接触。与上述的金属配件20、30一样,金属配件220由金属板形成。内露出部221的内露出面221a是金属板的一个表面。此外,与金属配件20、30一样,金属配件220包含露出在树脂部212的外周面的通电部224(参照图14)。
在波导管210的示例中,树脂部212的横截面是圆环状。因此,露出部221以圆弧状弯曲以与树脂部212的内表面212a相吻合。即,树脂部212具有围绕内露出部221的部分,并且露出面221a与树脂部212的内表面212a齐平。这样,能够形成具有均一厚度的导体层13。
波导管210可具有多个露出部221。例如,波导管210可具有在其延伸方向上并列的多个露出部221。在另一示例中,波导管210可包括在其周向上间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露出部221。
下面将说明波导管210的制造方法的示例。波导管210的制造方法与参照图3和图7A至图7B的波导管10的制造方法基本相同。换句话说,如图15A所示,准备通过延伸部228与连结部229连接的多个金属配件220。如图15B所示,金属配件220和树脂部212通过嵌件成形一体化。换句话说,将金属配件220插入用于成形树脂部212的模具中,将树脂注入模具中,使金属配件220和树脂部212一体化。此时,内露出部221的露出面221A露出在树脂部212的内表面212a上。此外,延伸部228和连结部229从树脂部212突出。
接下来,将树脂部212的内表面212a粗化之后,在内表面212a上形成导体层13。具体地,将油墨状或膏状的导电性材料涂布到内表面212a上,形成第一导体层13A。之后,通过电解镀覆工序在第一导体层13A上形成第二导体层13B的镀覆层。在电解镀覆工序中,可以在树脂部212的内部插入棒状的阳极电极。在第二导体层13B形成后,在树脂部212的外表面处切断金属板220A的延伸部228。这就得到了管部件210。
总结
如上所述,波导管10、110、210包括由树脂形成的管状的树脂部12、212、形成在树脂部12、212的内表面的导体层13以及由树脂部12、212保持的至少一个金属配件20、30、120、130、220。金属配件20、30、120、130、220具有未被作为树脂部12、212的材料的树脂覆盖的内露出部21、31、121、131、221。导体层13覆盖内露出部21、31、121、131、221,并与内露出部21、31、121、131、221接触。通过这种构造,导体层13可以容易地通过电解镀覆形成。
此外,在各波导管10、110、210中设置相互分离开的多个内露出部21、31、121、131、221。更具体地,多个内露出部21、121、221在波导管10、110、210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地并列。另外,多个内露出部31、131在波导管10和110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地并列。此外,内露出部21、121与内露出部31、131在波导管10、110的宽度方向上分离开。通过这种构造,当采用电解镀覆工序中制造第二导体层13B时,可以防止第一导体层13A的电位变得不均一,以减轻第二导体层13B的厚度不均一。
波导管10、110包括两个管部件11。两个管部件中的每个包括在树脂部12内表面上形成的导体层13、以及由树脂部12保持并具有与导体层13连接的内露出部21、31的金属配件20、30。此外,一个管部件11的金属配件20、30与另一个管部件11的金属配件20、30相互连接。这种方式可以减小两个管部件11的导体层13的电位之间的偏置。
[其它变形例]
本发明中提案的波导管不限于上述波导管10、110、210的构造。
例如,各金属配件20也可以有多个内露出部21。同样地,金属配件20、120、130、220可具有沿波导管10、110、210的延伸方向并列的多个内露出部31、121、131、221。
内露出部21、31的露出面21a、31a的位置不是必须形成在树脂部12的内表面。例如,露出面21a、31a可以位于树脂部12的侧部12b、12c的对向面12e、12f,并与第一导体层13A接触。同样地,在波导管110中,露出面121a、131a的位置也可以不形成在树脂部12的内表面。
与波导管10、110不同,两个管部件的构造可具有不同的构造。例如,只要第一管部件11A所具有的树脂部12和第二管部件11B所具有的树脂部12组合以形成管状的构造即可,两个管部件的构造可以彼此不同。作为又一构造,两个管部件11的树脂部12具有相同的构造,但金属配件20、30的形状可以不同。
在波导管10中,两个管部件11通过接合部23和被接合部12h固定。然而,波导管10也可具有将两个管部件11固定的部件(例如,缠绕在管部件11的外侧的绑带)。
波导管10包含两种金属配件20、30。同样地,波导管110包含两种金属配件120、130。但是,也可以使用一种类型的金属配件。
导体层13包括第一导体层13A和第二导体层13B。但是,导体层13不是必须具有两层构造。例如,导体层13可以仅由通过向树脂部12的内表面涂布油墨状或膏状的导电性材料形成的第一导体层13A构成。作为另一示例,在波导管的制造过程中,油墨状或膏状的导电性材料(例如铜)可以与电解镀覆工序中形成的镀覆层的材料相同。这种情况下,导体层13是由这种材料形成的一层。
构成波导管10的管部件11的数量可以大于两个。例如,可以在与波导管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由三或四个管部件组合以构成一个波导管。

Claims (9)

1.波导管,其中,包括:
管状的树脂部,由树脂形成;
导体层,形成于所述树脂部的内表面;以及
至少一个金属配件,由所述树脂部保持,
至少一个所述金属配件具有未被所述树脂覆盖的至少一个露出面以及电连接于所述露出面的至少一个通电部,
所述导体层覆盖至少一个所述露出面并且与至少一个所述露出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导管,其中,
所述露出面包括相互分离开的多个露出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波导管,其中,
多个所述露出面在所述波导管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开。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波导管,其中,
至少一个所述露出面以与所述树脂部的内表面位于同一面的方式露出。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波导管,其中,包括:
在与所述波导管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彼此组合以形成管状的第一管部件和第二管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波导管,其中,
至少一个所述金属配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部件上的至少一个金属配件和设置在所述第二管部件上的至少一个金属配件,
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部件上的至少一个所述金属配件电连接于设置在所述第二管部件上的至少一个所述金属配件。
7.波导管的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准备至少一个金属配件的工序;
形成用于保持所述金属配件的树脂部的工序,以使所述金属配件的未被树脂覆盖的露出面位于所述树脂部的内表面的方式,以所述树脂部保持所述金属配件;
在所述树脂部的内表面上形成由油墨状或膏状的导电性材料制成的第一导体层,用所述第一导体层覆盖至少一个所述露出面,并将至少一个所述露出面连接于所述第一导体层的工序;以及
通过使所述金属配件和所述第一导体层作为电极的电解镀覆在所述内表面上形成导体层的工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波导管的制造方法,其中,
多个所述金属配件一体连结。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波导管的制造方法,其中,
将所述树脂部的内表面粗化后,在所述树脂部的内表面上形成所述第一导体层。
CN202010139239.2A 2019-03-04 2020-03-03 波导管及波导管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16538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38647 2019-03-04
JP2019038647A JP7142591B2 (ja) 2019-03-04 2019-03-04 導波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53855A true CN111653855A (zh) 2020-09-11
CN111653855B CN111653855B (zh) 2021-10-01

Family

ID=723357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39239.2A Active CN111653855B (zh) 2019-03-04 2020-03-03 波导管及波导管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33305B2 (zh)
JP (1) JP7142591B2 (zh)
CN (1) CN11165385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22319A1 (en) 2020-12-08 2022-06-16 Huber+Suhner Ag Antenna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330890A1 (en) 2020-08-31 2023-10-19 Noritake Co., Limited Additive manufactured fired bod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additive manufactured fired body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20875A (en) * 1974-08-14 1977-05-03 Sony Corporation Waveguide elements
US5729646A (en) * 1994-04-15 1998-03-17 Hitachi Cable Ltd. Optical hollow waveguide,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and las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01053509A (ja) * 1999-08-11 2001-02-23 Kyocera Ddi Mirai Tsushin Kenkyusho:Kk 導波管線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90007415A1 (en) * 2004-05-21 2009-01-08 Hitachi Cable. Ltd. Hollow waveguid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1426343A (zh) * 2007-11-02 2009-05-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的安装构造
JP2010252092A (ja) * 2009-04-16 2010-11-04 Tyco Electronics Japan Kk 導波管
US20160336654A1 (en) * 2014-01-21 2016-11-17 Denso Corporation Collective lamination substrate forming pseudo waveguide
CN206340651U (zh) * 2014-06-02 2017-07-18 莫列斯有限公司 波导体
WO2018063342A1 (en) * 2016-09-30 2018-04-05 Rawlings Brandon M Co-extrusion of multi-material sets for millimeter-wave waveguide fabrication
CN107925145A (zh) * 2015-08-26 2018-04-17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连接器装置和通信装置
CN108123195A (zh) * 2016-11-29 2018-06-05 天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组合式波导管的制造方法及其结构
WO2018106471A1 (en) * 2016-12-08 2018-06-14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launch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along a transmission medium
CN108780936A (zh) * 2015-12-03 2018-11-09 因诺维尔医疗公司 用于通过法拉第笼对信号进行无线传输的系统、设备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72113B2 (ja) * 2014-03-17 2018-08-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20875A (en) * 1974-08-14 1977-05-03 Sony Corporation Waveguide elements
US5729646A (en) * 1994-04-15 1998-03-17 Hitachi Cable Ltd. Optical hollow waveguide,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and las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01053509A (ja) * 1999-08-11 2001-02-23 Kyocera Ddi Mirai Tsushin Kenkyusho:Kk 導波管線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90007415A1 (en) * 2004-05-21 2009-01-08 Hitachi Cable. Ltd. Hollow waveguid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1426343A (zh) * 2007-11-02 2009-05-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的安装构造
JP2010252092A (ja) * 2009-04-16 2010-11-04 Tyco Electronics Japan Kk 導波管
US20160336654A1 (en) * 2014-01-21 2016-11-17 Denso Corporation Collective lamination substrate forming pseudo waveguide
CN206340651U (zh) * 2014-06-02 2017-07-18 莫列斯有限公司 波导体
CN107925145A (zh) * 2015-08-26 2018-04-17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连接器装置和通信装置
CN108780936A (zh) * 2015-12-03 2018-11-09 因诺维尔医疗公司 用于通过法拉第笼对信号进行无线传输的系统、设备和方法
WO2018063342A1 (en) * 2016-09-30 2018-04-05 Rawlings Brandon M Co-extrusion of multi-material sets for millimeter-wave waveguide fabrication
CN108123195A (zh) * 2016-11-29 2018-06-05 天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组合式波导管的制造方法及其结构
WO2018106471A1 (en) * 2016-12-08 2018-06-14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launch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along a transmission medium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兆华等: ""基于树脂包封的微波三维多芯片组件技术研究"", 《现代雷达》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22319A1 (en) 2020-12-08 2022-06-16 Huber+Suhner Ag Antenna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287263A1 (en) 2020-09-10
JP2020145503A (ja) 2020-09-10
JP7142591B2 (ja) 2022-09-27
CN111653855B (zh) 2021-10-01
US11233305B2 (en) 2022-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53855B (zh) 波导管及波导管的制造方法
US6809265B1 (en) Terminal assembly for a coaxial cable
US9787012B2 (en) Terminal fitting with resilient pieces having thin plating region and thick plating region
US20170338586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6017225A (en) Integral holder-connector for capacitor microphone
US20040215303A1 (en) Implantable biomedical electrical connectors having integral side and inner walls
JP2008300827A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のリードフレー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011866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020064986A1 (en) Arc discharge suppressive terminal, method for producing such terminal, and arc discharge suppressive connector
US20180254563A1 (en) Waveguide slot antenna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JPWO2008084627A1 (ja) 導電性接触子ユニット
EP0976530A3 (en) Mold for forming a microlen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200373075A1 (en) Inductor
EP2754207A1 (en) Split jack assemblie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 same
EP0948823B1 (en) Insert insulator-molded battery contact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N211238575U (zh) 基板安装型同轴连接器
CN112636040B (zh) 具有保持导电部件的保持部件的连接器
JP2016042683A (ja) 複合アンテナ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4012842A1 (en) Connection component and connection structure
JP2001093491A (ja) 板状電池および携帯無線端末
US11489305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erminal-attached electric wire and terminal-attached electric wire
CN106207641A (zh) 屏蔽部件及电连接器
CN108075316B (zh) 一种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EP1394905A1 (en) CONNECTOR FOR ELECTRO−ACOUSTIC COMPONENT AND CONNECTION STRUCTURE THEREOF
US20230061252A1 (en)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