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31673A - 内窥镜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31673A
CN111631673A CN202010103414.2A CN202010103414A CN111631673A CN 111631673 A CN111631673 A CN 111631673A CN 202010103414 A CN202010103414 A CN 202010103414A CN 111631673 A CN111631673 A CN 1116316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nding
endoscope
top cover
treatment instrument
guide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0341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原田高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6316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316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12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passag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B1/015Control of fluid supply or evacu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12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passag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B1/018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passag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for receiving instru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6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 A61B1/07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using light-conductive means, e.g. optical fib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12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cooling or rinsing arrangements
    • A61B1/126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cooling or rinsing arrangements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cleaning in-us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273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for the upper alimentary canal, e.g. oesophagoscopes, gastroscop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Bio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Endoscopes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由胆石等异物引起的倒伏不良的内窥镜。内窥镜具备:操作部,设置有操作部件;插入部,设置于操作部的前端侧,且插入于受检体内;前端部主体,位于插入部的前端,且形成有立起台容纳空间;立起台,配置于立起台容纳空间,且以旋转轴为中心在倒伏位置与立起位置之间旋转自如,并且具有处置器具引导面;及顶盖,安装于前端部主体,且覆盖立起台容纳空间,并且具有划定在与处置器具引导面对置的一侧开放的开口窗的壁部,相对于能够通过以立起台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由立起台及顶盖的壁部形成的窗间隙的假想球,以立起台位于倒伏位置的状态由立起台的处置器具引导面的相反面及顶盖的壁部形成的内部空间为能够容纳假想球的大小。

Description

内窥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窥镜,尤其涉及一种在插入部的前端侧设置有变更处置器具的导出方向的立起台的内窥镜。
背景技术
在内窥镜中,从设置于操作部的处置器具导入口导入各种处置器具,并且将该处置器具从在插入部的前端部开口的处置器具导出口向外部导出而用于处置。例如,在十二指肠镜中使用导丝或造影软管等处置器具。在超声波内窥镜中使用穿刺针等处置器具。在其他直视镜及侧视镜中使用钳子或勒除器等处置器具。这种处置器具为了对受检体内的所希望的位置进行处置而需要在前端部件中变更导出方向。因此,在前端部设置有变更处置器具的导出方向的立起台。并且,在内窥镜中设置有在立起位置与倒伏位置之间使立起台的姿势位移的处置器具立起机构。
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具备立起台的内窥镜的结构。专利文献1的内窥镜具有如下结构,即,当对立起台进行立起操作时,在未露出立起台的区域中的立起台容纳空间的顶盖的开口端,从立起台的背面至背面所对置的立起台容纳空间的面的距离成为最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029312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内窥镜中,当以立起台立起的状态取出胆管的结石时,有时在立起台及顶盖的内部空间进入所谓的胆石等异物。进入到内部空间的异物会填埋用于使立起台倒伏的空间。因此,产生立起台的倒伏不良。而且,立起台的倒伏不良会导致不得不中断手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产生立起台的倒伏不良的内窥镜。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内窥镜具备:操作部,设置有操作部件;插入部,设置于操作部的前端侧,且插入于受检体内;前端部主体,位于插入部的前端,且形成有立起台容纳空间;立起台,配置于立起台容纳空间,且以旋转轴为中心在倒伏位置与立起位置之间旋转自如,并且具有处置器具引导面;及顶盖,安装于前端部主体,且覆盖立起台容纳空间,并且具有划定在与处置器具引导面对置的一侧开放的开口窗的壁部,当将能够通过以立起台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由立起台及顶盖的壁部形成的窗间隙的假想球设为最大假想球时,以立起台位于倒伏位置的状态由立起台的处置器具引导面的相反面及顶盖的壁部形成的内部空间为能够容纳最大假想球的大小。第1方式能够防止由胆石等异物引起的倒伏不良。
本发明的第2方式中,立起台在相反面具有向处置器具引导面的一侧弯曲的细腰部。第2方式由立起台的细腰部及顶盖的壁部能够形成内部空间。
本发明的第3方式中,在顶盖的壁部,在与开口窗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凹坑。第3方式由立起台及顶盖的壁部的凹坑能够形成内部空间。
本发明的第4方式中,在立起台的相反面具有向远离处置器具引导面的方向突出且沿相反面延伸的至少一个突出部。第4方式通过突出部缩小窗间隙的大小。
本发明的第5方式中,至少一个突出部隔着沿相反面的间隔由多个突出部构成。第5方式的突出部由两个以上构成。
本发明的第6方式中,顶盖的壁部在与开口窗对置的一侧的位置具有朝向顶盖的前端而接近开口窗的斜面。第6方式能够将胆石等异物引导至内部空间。
本发明的第7方式的内窥镜具备:操作部,设置有操作部件;插入部,设置于操作部的前端侧,且插入于受检体内;前端部主体,位于插入部的前端,且形成有立起台容纳空间;立起台,配置于立起台容纳空间,且以旋转轴为中心在倒伏位置与立起位置之间旋转自如,并且具有处置器具引导面;顶盖,安装于前端部主体,且覆盖立起台容纳空间,并且具有划定在与处置器具引导面对置的一侧开放的开口窗的壁部;及罩盖,在立起台的处置器具引导面的相反面与顶盖前端的位置之间,设置于堵住开口窗的一部分的位置。第7方式与第1方式相同地能够防止由胆石等异物引起的倒伏不良。
本发明的第8方式中,罩盖由波纹结构或膜结构构成。第8方式能够对罩盖赋予伸缩性。
本发明的第9方式中,立起台及旋转轴安装于顶盖。第9方式能够将具备立起台及旋转轴的顶盖设为一次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内窥镜,能够抑制产生立起台的倒伏不良。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的内窥镜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放大示出前端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前端部的结构的组装立体图。
图4是从X(+)侧观察的前端部主体的立体图。
图5是前端部主体与立起台的组装立体图。
图6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中立起台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中立起台位于倒伏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8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内窥镜中立起台位于倒伏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9是从Z(+)的方向观察了在第1实施方式的一方式的内窥镜中立起台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0是从Z(+)的方向观察了在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方式的内窥镜中立起台位于倒伏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1是沿图10的XI-XI的剖视图。
图12是沿图10的XII-XII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中立起台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中立起台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在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中立起台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在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中立起台位于倒伏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在第4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中立起台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在第4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中立起台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9是从Z(+)的方向观察了能够适用于第1实施方式至第4实施方式的顶盖的图。
符号说明
10-内窥镜,12-内窥镜系统,14-处理器装置,16-光源装置,18-显示器,20-立起操作杆,22-操作部,24-插入部,26-软性部,28-弯曲部,30-前端部,32-前端部主体,34-顶盖,34A-开口窗,34B-壁部,34C-斜面,34D-凹坑,34E-挑檐,34F-轴承,34G-肋条,36-立起台,36A-处置器具引导面,36B-相反面,36C-侧面,36D-基端面,36E-上表面,36F-突出部,36F1-倾斜面,36F2-前端,36F3-圆弧面,36F4-倾斜面,36G-旋转轴,38-处置器具通道,40-立起操作线,40-钢丝,42-送气送水软管,44-窗间隙,45-内部空间,46-操作部主体,47-罩盖,47A-大径部,47B-小径部,48-把持部,49-罩盖,49A-凹部,49B-凸部,50-防折管,52-通用电缆,54-光源连接器,56-电气连接器,57-送气送水按钮,58-送气送水喷嘴,59-吸引按钮,60-处置器具导出口,62-角度旋钮,64-处置器具导入口,66-立起台容纳空间,68-隔壁,68A-上表面,70-隔壁,72-光学系统容纳室,74-照明窗,76-观察窗,78-立起杆容纳室,78A-侧面,80-立起杆,80A-杆部,82-贯穿孔,84-贯穿孔,86-旋转轴,88-孔,A-直径,B-高度,Ax-纵轴,S-最大假想球,SP-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内窥镜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10的内窥镜系统12的结构图。内窥镜系统12具备内窥镜10、处理器装置14、光源装置16及显示器18。
内窥镜10具备设置有操作部件即立起操作杆20的操作部22及设置于操作部22的前端侧且插入于受检体内的插入部24。
插入部24具有从基端朝向前端的纵轴Ax,且从基端朝向前端依次具备软性部26、弯曲部28及前端部30。关于前端部30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叙述,但首先对前端部30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放大示出前端部30的立体图。在此,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参考图1)例如为用作十二指肠镜的侧视内窥镜,图2的前端部30具有侧视内窥镜中的结构。
并且,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前端部30的结构的组装立体图。如图3所示,前端部30具有前端部主体32及顶盖34,且通过在前端部主体32安装顶盖34而构成。前端部主体32设置于插入部24(参考图1)的前端侧,在该前端部主体32设置有具备后述的处置器具引导面36A的立起台36。在图2及图3中示出了立起台36位于倒伏位置的状态。
并且,在图2及图3中示出了配设于内窥镜10(参考图1)的插入部24内部的各种内容物。具体而言,设置有将处置器具(未图示)的前端部引向前端部主体32的处置器具通道38、用于对变更从前端部主体32导出的处置器具前端部的导出方向进行操作的立起操作线40(以下,称为钢丝40。)及送气送水软管42。并且,虽然在图2及图3中未图示,但设置有用于对变更弯曲部28(参考图1)的弯曲方向进行操作的角度钢丝、发送图像信号的信号电缆及传送照明用光的光导件等内容物。
另外,本说明书中,使用三个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的三维直角坐标系进行说明。例如,在图1至图3中,Z(+)方向指上方向,Z(-)方向指下方向。并且,X(+)方向指右方向,X(-)方向指左方向。而且,Y(+)方向指前端部30的前端侧方向,Y(-)方向指前端部30的基端侧方向。另外,包含Y(+)方向及Y(-)方向的Y轴方向与插入部24的纵轴Ax的方向平行。
返回图1,操作部22作为整体构成为大致圆筒状。该操作部22具有旋转自如地设置有立起操作杆20的操作部主体46及与操作部主体46连接的把持部48,在把持部48的前端侧经由防折管50设置有插入部24的基端部。该把持部48为操作内窥镜10时由执业医师把持的部分。
并且,在操作部主体46设置有通用电缆52。在该通用电缆52的前端侧设置有光源连接器54。在光源连接器54中分支设置有电气连接器56。而且,电气连接器56与处理器装置14连接,光源连接器54与光源装置16连接。
并且,在操作部主体46并列设置有送气送水按钮57及吸引按钮59。若操作送气送水按钮57,则气体及水供给至图2的送气送水软管42,从而能够从设置于前端部主体32的送气送水喷嘴58喷出气体及水。图1的送气送水按钮57通过一个阶段的操作能够向送气送水软管42供给气体,通过两个阶段的操作能够向送气送水软管42供给水。
并且,若操作图1的吸引按钮59,则从兼备设置于图2的前端部主体32的处置器具导出口60的吸引口经由处置器具通道38能够吸引血液等体液。
如图1所示,在操作部主体46配置有对弯曲部28进行弯曲操作的一对弯角钮62、62。一对弯角钮62、62在同轴上转动自如地设置。
立起操作杆20在与弯角钮62、62同轴上旋转自如地设置。立起操作杆20由把持把持部48的执业医师的手进行旋转操作。若立起操作杆20被旋转操作,则与立起操作杆20的旋转操作联动而图2的钢丝40被推拉操作。通过这种对钢丝40的操作,与钢丝40前端侧连结的立起台36的姿势在图2的倒伏位置与立起位置(未图示)之间变更。
如图1所示,在操作部22的把持部48设置有导入处置器具的处置器具导入口64。以前端部为前头从处置器具导入口64导入的处置器具(未图示)插入贯通于图2的处置器具通道38而从设置于前端部主体32的处置器具导出口60导出至外部。
如图1所示,插入部24的软性部26具有以螺旋状卷绕具有弹性的薄金属制的带状板而成的螺旋管(未图示)。软性部26通过在该螺旋管的外侧包覆用金属线编织的筒状网体并在该网体的外周面包覆由树脂构成的外皮而构成。
插入部24的弯曲部28具有多个角环(未图示)彼此能够转动地连结的结构体。弯曲部28通过在该结构体的外周包覆用金属线编织的筒状网体且在该网体的外周面包覆橡胶制的筒状外皮而构成。从如此构成的弯曲部28到角度旋钮62、62例如配设有4根角度钢丝(未图示),通过对角度旋钮62、62的转动操作,对这些角度钢丝进行推拉操作,由此弯曲部28向上下左右弯曲。
如上构成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例如为用作十二指肠镜的侧视内窥镜,插入部24经由口腔插入于受检体内。插入部24从食道经过胃插入至十二指肠而进行规定的检查或治疗等处置。
另外,作为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中所使用的处置器具,能够例示在前端部具有能够提取活体组织的杯子的活检钳及EST(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内窥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用手术刀或造影软管等处置器具。
接着,对图2及图3所示的前端部3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虽然说明重复,但前端部30具备前端部主体32及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前端部主体32的顶盖34。顶盖34具备前端侧被密封的形成为大致筒状的壁部34B,在其外周面的局部,大致矩形的开口窗34A被壁部34B划定。如图2所示,若顶盖34安装于前端部主体32,则顶盖34覆盖立起台容纳空间66,开口窗34A朝向与顶盖纵轴Ax的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即Z(+)方向开口。由此,前端部主体32的处置器具导出口60经由立起台容纳空间66与开口窗34A连通。
顶盖34由具有弹力的材质例如氟橡胶或硅橡胶等橡胶材料及聚砜或聚碳酸酯等树脂材料构成。在顶盖34的基端侧设置有与形成于前端部主体32的槽状的被卡合部(未图示)卡合的凸条卡合部(未图示),通过使该卡合部卡合于被卡合部,顶盖34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前端部主体32。若内窥镜10的处置结束,则该顶盖34从前端部主体32被拆卸而对其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或作为一次性而废弃。
前端部主体32由具有抗腐蚀性的金属材料构成。如图3所示,前端部主体32具有朝向Y(+)侧突出设置的一对隔壁68、70,这些隔壁68、70在X轴方向上对置配置。并且,在隔壁68与隔壁70之间设置有容纳立起台36的上述立起台容纳空间66。该立起台容纳空间66向与纵轴Ax的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即Z(+)方向及Z(-)方向开口。
若对隔壁68与立起台容纳空间66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则隔壁68在X轴方向上与立起台容纳空间66相邻地配置。而且,在隔壁68的Z(+)侧的上表面68A沿Y轴方向相邻地配设有照明窗74及观察窗76。通过该观察窗76能够观察立起台容纳空间66开口的Z(+)方向的视场区域。
若对观察窗76与立起台容纳空间66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则观察窗76与立起台容纳空间66沿X轴方向相邻地配置。X轴方向为与纵轴Ax的方向正交且与第1方向即Z(+)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另外,前述的送气送水喷嘴58朝向观察窗76设置于前端部主体32,由此,观察窗76被从送气送水喷嘴58喷射的气体及水清洗。
在隔壁68的内部设置有光学系统容纳室72。在光学系统容纳室72的内部容纳有照明部(未图示)及摄影部(未图示)。照明部具备配置于照明窗74的光学系统容纳室72侧的照明透镜(未图示)及以前端面面对该照明透镜的方式配置的光导件(未图示)。光导件从内窥镜10(参考图1)的插入部24经由操作部22配设于通用电缆52,且其基端与光源连接器54连接。由此,若光源连接器54与光源装置16连接,则来自光源装置16的照明光经由光导件传递至照明透镜,并且照射于从照明窗74向Z(+)方向存在的视场区域。
前述的摄影部具备配设于观察窗76内侧的摄影光学系统(未图示)及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或C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型成像元件(未图示)。在成像元件中连结有信号电缆(未图示)的前端,信号电缆从内窥镜10(参考图1)的插入部24经由操作部22配设于通用电缆52,且其基端与电气连接器56连接。由此,若电气连接器56与处理器装置14连接,则通过摄影部获得的被摄体像的摄像信号经由信号电缆发送至处理器装置14。而且,通过处理器装置14进行图像处理之后,作为被摄体像显示于显示器18。
接着,参考图4及图5对立起台36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从X(+)侧观察的前端部主体32的立体图,图5是前端部主体32与立起台36的组装立体图。在图6至图19中,对立起台36的结构进行说明。
立起台36以旋转轴86(参考图5)为中心旋转自如地设置于立起台容纳空间66,并且通过立起操作杆20(参考图1)的操作在立起位置与倒伏位置之间进行旋转。若立起台36朝向立起位置进行旋转,则从处置器具导出口60导出至立起台容纳空间66的处置器具(未图示)与立起台36的处置器具引导面36A抵接而沿朝向顶盖34(图2参照)的开口窗34A的方向被引导,并且从在与处置器具引导面36A对置的一侧开放的开口窗34A导出。处置器具引导面36A形成为在立起台36的上表面(Z(+))侧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向上方弯曲的圆弧状,且形成为以与X轴及Z轴平行的平面切断而从Y(+)侧观察的剖面上呈U字形状。通过处置器具引导面36A的形状,立起台36轻松地引导处置器具。
在前端部主体32的X(+)侧的侧面设置有立起杆容纳室78,在该立起杆容纳室78容纳有立起杆80。立起杆容纳室78被未图示的保护板覆盖并密封。
立起杆容纳室78为扇形的凹状形状,在Y(-)侧的侧面78A沿Y轴方向设置有用于贯穿配置钢丝40的贯穿孔82。钢丝40的前端插入贯通于贯穿孔82而固定于立起杆80的杆部80A。
并且,在立起杆容纳室78沿X轴方向设置有贯穿立起杆容纳室78及立起台容纳空间66的贯穿孔84。立起杆80的旋转轴86贯穿配置于该贯穿孔84,且旋转自如地被枢轴支承。旋转轴86的前端嵌合于设置于立起台36基端的孔88。由此,立起杆80与立起台36经由旋转轴86连结。而且,若通过立起操作杆20(参考图1)对钢丝40进行推拉操作,则与立起杆80一同旋转轴86旋转,由此立起台36的姿势在倒伏位置与立起位置(未图示)之间变更。另外,在旋转轴86与贯穿孔84之间配置有O型环(未图示),立起台容纳空间66与立起杆容纳室78防止彼此之间气体及液体的浸入。
接着,对能够防止由胆石等异物引起的倒伏不良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的各例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在第1方式的内窥镜中立起台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7是表示在第1方式的内窥镜中立起台位于倒伏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6及图7是前端部主体32的主要部分剖视图,是从X(+)侧观察的前端部主体32的侧视图。
如图6所示,立起台36具备处置器具引导面36A、位于与形成有处置器具引导面36A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相反面36B、位于X(+)侧及X(-)侧且对置的两个侧面36C、设置于孔88的位于基端的基端面36D以及位于与基端面36D对置的一侧的上表面36E。
如图6所示,第1方式的内窥镜10的立起台36在相反面36B设置有向远离处置器具引导面36A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36F。
突出部36F具有随着远离处置器具引导面36A而前端变细的所谓的嘴形状。突出部36F具有从上表面36E朝向突出部36F的前端36F2的大致直线状的倾斜面36F1。突出部36F具有从前端36F2朝向基端面36D且向处置器具引导面36A的一侧弯曲的圆弧面36F3。突出部36F作为整体具有从上表面36E向基端面36D延伸的形状。
倾斜面36F1以立起台36立起的状态相对于Y轴向下方向倾斜,且以不超过立起台36的上表面36E的方式形成,因此即使在立起台36处于立起的状态,也不会划伤内壁内面,从而能够将前端部30顺畅地插入于受检体内。
圆弧面36F3在立起台36中形成细腰部。细腰部为相对于连结前端36F2与基端面36D的假想直线向处置器具引导面36A的一侧凹陷的部分。
如图6所示,在立起台36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下,至少由立起台36及顶盖34的壁部34B形成窗间隙44。在实施方式中,窗间隙44成为由顶盖34的壁部34B、相反面36B的突出部36F及隔壁68决定的开口。
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立起台36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下,通过突出部36F能够缩小窗间隙44,因此能够通过窗间隙44的最大假想球S的直径A变小。因此,防止较大胆石等异物通过窗间隙44而进入顶盖34的内部,从而能够降低胆石等异物进入顶盖34内部的概率。顶盖34的内部是指,在顶盖34内从立起台36的孔88向Y(+)的一侧扩展且立起台36的相反面36B移动的空间。
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立起台36位于倒伏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如图7所示,由立起台36的相反面36B及顶盖34的壁部34B形成内部空间45。在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中,内部空间45由相反面36B的圆弧面36F3及壁部34B形成。
如图7所示,即使在通过了窗间隙44的最大假想球S进入到顶盖34内部的情况下,内部空间45形成为也能够容纳最大假想球S的大小。在此,从壁部34B至圆弧面36F3的最大高度B为最大假想球S的直径A以上的大小。
即使在立起台36位于倒伏位置的状态下,立起台36与胆石等异物不会发生干扰,因此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能够抑制产生立起台36的倒伏不良(未倒伏至最靠倒伏位置的状态)。
图8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内窥镜中立起台位于倒伏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另外,对与上述的图6及图7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部分的详细说明,主要对与图6及图7的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构成顶盖34的壁部34B在与开口窗对置的一侧的位置设置有朝向顶盖34的前端而靠近开口窗34A的斜面34C。斜面34C相对于Y轴方向朝向顶盖34的前端而朝上倾斜。
斜面34C能够将通过了窗间隙44的胆石等异物引导至形成内部空间45的位置。顶盖34的斜面34C更可靠地防止立起台36的倒伏不良。
图9是从Z(+)的方向观察了在第1实施方式的一方式的内窥镜中立起台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的图。如图9所示,在立起台36中,一个突出部36F形成于相反面36B。在图9中,以突出部36F为中心,在X(+)的一侧及X(-)的一侧形成有窗间隙44。窗间隙44分别由突出部36F及壁部34B并且突出部36F、壁部34B及隔壁68构成。突出部36F窄于立起台36的宽度(两个侧面36C之间的距离),且构成肋条形状。
在图9所示的方式的内窥镜中,在立起台36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下,通过突出部36F能够缩小窗间隙44,因此能够通过窗间隙44的最大假想球S(未图示)的直径A变小。防止较大的胆石等异物通过窗间隙44而进入顶盖34的内部,从而能够降低胆石等异物进入顶盖34内部的概率。突出部36F构成肋条形状。
图10是从Z(+)的方向观察了在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方式的内窥镜中立起台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的图。图11是沿图10的XI-XI的剖视图,图12是沿图10的XII-XII的剖视图。如图10所示,在立起台36中,两个突出部36F隔着沿相反面36B的间隔SP而形成于相反面36B。在图10中,在两个突出部36F之间形成有窗间隙44。窗间隙44由突出部36F及壁部34B形成。两个突出部36F窄于立起台36的宽度(两个侧面36C之间的距离),并且构成肋条形状。
例如,当立起台36为树脂成型品时,若拉长立起台36的相反面36B,则变得厚度不均匀,从而可能会产生缩痕。因此,如图9及图10所示,通过将立起台36的突出部36F设为肋条形状,能够使壁厚均匀。
在图10的结构中,通过将立起台36的相反面36B设为肋条结构,利用间隔SP的空间,并且在顶盖34的一侧也能够设置强度加强用的肋条34G。肋条34G对需要强度的顶盖34有效(参考图11)。
例示了具备两个突出部36F的立起台36,但立起台36能够设置两个以上的多个突出部36F。
在图10所示的方式的内窥镜中,在立起台36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下,通过突出部36F能够缩小窗间隙44,因此能够通过窗间隙44的最大假想球S(未图示)的直径A变小。防止较大的胆石等异物通过窗间隙44而进入顶盖34的内部,从而能够降低胆石等异物进入顶盖34内部的概率。
(第2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对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相同地标注符号,并省略对其部分的详细说明,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中立起台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12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中立起台位于倒伏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如图11及图12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形成有圆弧面36F3的立起台36)不同,第2实施方式的立起台36具有从前端36F2朝向基端面36D的大致直线状的倾斜面36F4。在第2实施方式的立起台36中没有形成细腰部。
顶盖34在与壁部34B的开口窗34A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凹坑34D。凹坑34D向Z(-)的一侧扩展。
如图11所示,以立起台36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由立起台36及顶盖34的壁部34B形成窗间隙44。在实施方式中,窗间隙44成为由顶盖34的壁部34B、相反面36B的突出部36F及隔壁68决定的开口。
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通过突出部36F能够缩小窗间隙44,因此防止较大的胆石等异物通过窗间隙44进入顶盖34的内部,从而能够降低胆石等异物进入顶盖34内部的概率。
如图12所示,由立起台36的相反面36B及顶盖34的壁部34B形成内部空间45。在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中,内部空间45由相反面36R的倾斜面36F4及壁部34B的凹坑34D形成。
如图12所示,即使在通过窗间隙44的最大假想球S进入到顶盖34内部的情况下,内部空间45形成为也能够容纳最大假想球S的大小,因此抑制产生立起台36的倒伏不良。在此,从壁部34B至倾斜面36F4的最大高度B为假想球S的直径A以上的大小。
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在第2实施方式中,能够适用具备图8所示的斜面34C的顶盖34。
并且,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第2实施方式能够适用图9及图10所示的肋条形状的突出部36F的结构。
(第3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对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相同地标注符号,并省略对其部分的详细说明,主要对与另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的进行说明。
图13是表示在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中立起台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16是表示在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中立起台位于倒伏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地,如图13及图16所示,在第3实施方式的立起台36中没有形成细腰部。
另一方面,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如图13及图16所示,第3实施方式的顶盖34的壁部34B具备向立起台36的一侧延伸的挑檐34E。如图13所示,立起台36的相反面36B与顶盖34的挑檐34E以几乎接触的程度接近,因此仅形成微小大小的窗间隙44。窗间隙44成为几乎堵塞的状态。
因此,防止较小的胆石等异物通过窗间隙44进入顶盖34的内部,从而能够降低胆石等异物进入顶盖34内部的概率。
如图16所示,由立起台36的相反面36B及顶盖34的壁部34B形成内部空间45。在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中,内部空间45由相反面36B的倾斜面36F4及壁部34B形成。
如图16所示,假如在通过了窗间隙44的假想球S(未图示)进入到顶盖34内部的情况下,内部空间45形成为能够容纳假想球S的大小,因此抑制产生立起台36的倒伏不良。但是,如图13所示,窗间隙44非常小,因此异物几乎无法通过由立起台36及顶盖34形成的窗间隙44。
(第4实施方式)
参考图面对第4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至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相同地标注符号,并省略对其部分的详细说明,对与另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的进行说明。
图17是表示在第4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中立起台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18是表示在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内窥镜中立起台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如图17所示,第4实施方式的立起台36在相反面36B不具备突出部36F。另一方面,第4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在立起台36的处置器具引导面36A的相反面36B与顶盖34前端的位置之间,在堵住开口窗34A的一部分的位置配置有波纹结构的罩盖47。
在第4实施方式中,配置有罩盖47,因此能够防止胆石等异物进入顶盖34的内部。罩盖47未覆盖处置器具引导面36A及顶盖34的壁部34B的基端的一侧。因此,处置器具(未图示)的移动路径与罩盖47不会发生干涉,从而能够顺畅地操作处置器具。
罩盖47由大径部47A及小径部47B重复的波纹结构构成,因此罩盖47具有伸缩自如性。罩盖47跟随立起台36的立起位置及倒伏位置的旋转移动而进行伸缩。罩盖47不妨碍立起台36的动作。
参考图18对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如图18所示,在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代替波纹结构的罩盖47,膜结构的罩盖49在立起台36的处置器具引导面36A的相反面36B与顶盖34前端的位置之间,配置于堵住开口窗34A的一部分的位置。
配置有罩盖49,因此能够防止胆石等异物进入顶盖34的内部。罩盖49不覆盖处置器具引导面36A及顶盖34的壁部34B的基端的一侧。因此,处置器具(未图示)的移动路径与罩盖49不会发生干涉,从而能够顺畅地操作处置器具。
罩盖49由膜结构(薄膜结构)构成,且具备构成波形形状的凹部49A及凸部49B。凹部49A及凸部49B沿X轴方向形成。罩盖49具有波形形状,因此具有伸缩自如性。罩盖49根据立起台36的立起位置及倒伏位置的旋转移动而进行伸缩。罩盖49不妨碍立起台36的动作。作为罩盖49例示了波形形状,但当罩盖49的材料具有伸缩性时,无需赋予波形形状。
罩盖47及罩盖49能够使用PTFE(polytetrafluoroethylene/聚四氟乙烯)、PFA(tetrafluoroethylene -perfluoroalkyl vinyl ether copolymer/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氟橡胶、硅橡胶及EPDM(ethylene propylene diene monomer/三元乙丙橡胶)等材料。
接着,参考图19对能够适用于第1实施方式至第4实施方式中的顶盖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9所示,顶盖34具备划定开口窗34A的壁部34B。在顶盖34的内部形成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轴承34F。立起台36在基端面36D(未图示)的一侧设置有一体地成形的旋转轴36G。旋转轴36G被顶盖34的轴承34F支承。
在图19的顶盖34中,立起台36及旋转轴36G安装于顶盖34。通过该结构,能够用作带立起台36的顶盖34。能够将立起台36及顶盖34设为一次性。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的例子,当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良或变形。

Claims (9)

1.一种内窥镜,其具备:
操作部,设置有操作部件;
插入部,设置于所述操作部的前端侧,且插入于受检体内;
前端部主体,位于所述插入部的前端,且形成有立起台容纳空间;
立起台,配置于所述立起台容纳空间,且以旋转轴为中心在倒伏位置与立起位置之间旋转自如,并且具有处置器具引导面;及
顶盖,安装于所述前端部主体,且覆盖所述立起台容纳空间,并且具有划定在与所述处置器具引导面对置的一侧开放的开口窗的壁部,
当将能够通过以所述立起台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由所述立起台及所述顶盖的所述壁部形成的窗间隙的假想球设为最大假想球时,以所述立起台位于倒伏位置的状态由所述立起台的所述处置器具引导面的相反面及所述顶盖的所述壁部形成的内部空间为能够容纳所述最大假想球的大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立起台在所述相反面具有向所述处置器具引导面的一侧弯曲的细腰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在所述顶盖的所述壁部,在与所述开口窗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凹坑。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立起台在所述立起台的所述相反面具有向远离所述处置器具引导面的方向突出的至少一个突出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所述突出部隔着沿所述相反面的间隔由多个突出部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顶盖的所述壁部在与所述开口窗对置的一侧的位置具有朝向所述顶盖的前端而接近所述开口窗的斜面。
7.一种内窥镜,其具备:
操作部,设置有操作部件;
插入部,设置于所述操作部的前端侧,且插入于受检体内;
前端部主体,位于所述插入部的前端,且形成有立起台容纳空间;
立起台,配置于所述立起台容纳空间,且以旋转轴为中心在倒伏位置与立起位置之间旋转自如,并且具有处置器具引导面;
顶盖,安装于所述前端部主体,且覆盖所述立起台容纳空间,并且具有划定在与所述处置器具引导面对置的一侧开放的开口窗的壁部;及
罩盖,在所述立起台的所述处置器具引导面的相反面与所述顶盖前端的位置之间,设置于堵住所述开口窗的一部分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罩盖由波纹结构或膜结构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立起台及所述旋转轴安装于所述顶盖。
CN202010103414.2A 2019-03-01 2020-02-19 内窥镜 Pending CN11163167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37791 2019-03-01
JP2019037791A JP7074700B2 (ja) 2019-03-01 2019-03-01 内視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31673A true CN111631673A (zh) 2020-09-08

Family

ID=72279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03414.2A Pending CN111631673A (zh) 2019-03-01 2020-02-19 内窥镜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74700B2 (zh)
CN (1) CN111631673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14418A (ja) * 1991-04-12 1992-11-0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洗浄消毒装置
JP3806546B2 (ja) 1999-07-19 2006-08-0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CN107920720B (zh) 2015-07-30 2020-03-06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
CN105662327A (zh) 2016-01-29 2016-06-15 姜克让 护套内窥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37947A (ja) 2020-09-03
JP7074700B2 (ja) 2022-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82636B (zh) 内窥镜
JP5030514B2 (ja) 内視鏡及び内視鏡システム
US11925316B2 (en) Endoscope
CN105982634B (zh) 内窥镜
US11389054B2 (en) Endoscope, wire attaching method for endoscope, and wire detaching method for endoscope
WO2017038471A1 (ja) 内視鏡及び処置具起立機構
JP7114618B2 (ja) 内視鏡
JPWO2019146329A1 (ja) 内視鏡
CN111757697A (zh) 内窥镜
US11122966B2 (en) Endoscope and exterior cover for endoscope
CN111631673A (zh) 内窥镜
JP7141963B2 (ja) 内視鏡
US20220400934A1 (en) Treatment tool elevating mechanism and ultrasonic endoscope
US20160183769A1 (en) Insertion instrument and insertion apparatus comprising this insertion instrument
JP7097860B2 (ja) 内視鏡
JP7282240B2 (ja) 内視鏡
CN113365543A (zh) 内窥镜装置以及其使用方法
JP7142062B2 (ja) 内視鏡
US20210361145A1 (en) Endoscope
JPWO2019017114A1 (ja) 内視鏡
US11350816B2 (en) Portable and ergonomic endoscope with disposable cannula
JP6522087B2 (ja) 内視鏡
JP2003339633A (ja) 内視鏡
CN112545443A (zh) 内窥镜
CN111526798A (zh) 内窥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