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24806B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24806B
CN111624806B CN202010476336.0A CN202010476336A CN111624806B CN 111624806 B CN111624806 B CN 111624806B CN 202010476336 A CN202010476336 A CN 202010476336A CN 111624806 B CN111624806 B CN 1116248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panel
light
display
prism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7633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24806A (zh
Inventor
李东华
魏晓丽
赖国昌
李俊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7633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24806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248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248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248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248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位于远离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的背光模组;位于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之间的下偏光片;通孔,通孔沿垂直于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贯穿下偏光片及背光模组;设置于通孔内的偏振转换器件;背光模组的光源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经偏振转换器件射入通孔,并传输至显示面板;偏振转换器件用于改变所述光源出射光线的偏振状态。本发明在显示模组中引入偏振转换器件,可以将背光模组的光源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由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并由通孔传输至显示面板,从而避免了圆偏振光射向显示面板后导致该区域显示画面发白的问题,大大改善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面板具有越来越高的屏占比,全面屏由于具有窄边框甚至无边框的显示效果,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手机、平板电脑等显示设备的正面往往需要为前置摄像头、红外感测器件和指纹识别器件等感光元件预留空间,例如,可将前置摄像头设置于显示区域的顶部位置,相应位置形成的摄像区域可以在前置摄像头打开时进行拍摄,并在前置摄像头关闭时显示画面,从而提高设备的屏占比。
现有技术中,为了形成前置摄像头等感光元件的通光路径,可以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开设高透光区来容置上述感光元件,具体地,高透光区通常是将背光模组、以及位于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之间的下偏光片进行挖孔处理后所形成的通孔设计。然而,由于挖孔位置处下偏光片的缺失,无法再将背光模组的光源发出的光线转换为线偏振光,此时,非线偏振状态下的光线经通孔射向显示面板后,会导致该区域无法进行正常的画面显示,影响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能够将背光模组的光源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转换为线偏振光,有效解决因下偏光片挖孔而导致该区域无法正常显示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
显示面板;
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位于远离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
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背光模组之间的下偏光片;
通孔,所述通孔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贯穿所述下偏光片及所述背光模组;
设置于所述通孔内的偏振转换器件;所述背光模组的光源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经所述偏振转换器件射入所述通孔,并传输至所述显示面板;
所述偏振转换器件用于改变所述光源出射光线的偏振状态。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显示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中,显示模组包括通孔、显示面板、位于远离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的背光模组以及位于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之间的下偏光片;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通孔贯穿下偏光片及背光模组。由于通孔对应显示区域的下偏光片被挖除,这会使未经偏振转化的光线射向显示面板,而本申请在显示模组的通孔中引入偏振转换器件后,偏振转换器件则能够将背光模组的光源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由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并由通孔传导至显示面板,进而避免了该区域显示画面发白的问题,大大改善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AA’截面图;
图3所示为图1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4所示为图1实施例所提供的偏振转换器件与第一LED光源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
图5所示为图1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6所示为图1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7所示为图1实施例所提供的偏振转换器件与第一LED光源及第二LED光源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
图8所示为图1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棱镜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为图2所提供的AA’截面图的一种局部示意图;
图10所示为图1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三棱镜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图3所提供的AA’截面图的一种局部示意图;
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与摄像头和/或光学传感器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
图1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与摄像头和/或光学传感器的另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AA’截面图,图3所示为图1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请参见图1、图2及图3,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100,包括:
显示面板10;
背光模组20,背光模组20位于远离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一侧;
位于显示面板10与背光模组20之间的下偏光片30;
通孔40,该通孔40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贯穿下偏光片30及背光模组20;
设置于通孔40内的偏振转换器件50;
背光模组的光源60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经偏振转换器件50射入通孔40,并传输至显示面板10;偏振转换器件50用于改变光源出射光线的偏振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背光模组20可以包括导光板、反射片、扩散片和增亮膜等多个光学膜层,图2和图3仅示出了背光模组20的部分膜层结构,并不代表实际的膜层和尺寸,仅用于体现显示模组100中显示面板10与背光模组20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
本实施例中,通孔40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贯穿下偏光片30及背光模组20,偏振转换器件50容置于该通孔40内,用于将背光模组的光源60的出射光线由圆偏振状态转换为线偏振状态,并引导转换后的线偏振光向通孔40所在的位置传输。其中,线偏振光是指光矢量端点的轨迹为直线,即光矢量只沿着一个确定的方向振动,其大小、方向不变,而圆偏振光则是指光矢量端点的轨迹为一圆,即光矢量不断旋转,其大小不变,但方向随时间有规律地变化。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线偏振转换器件50可以包括多个光学元件。由于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原理主要依靠于液晶的旋光效应,液晶的这种旋光效应在电场下会发生改变,只有线偏振光通过液晶时才能实现对光线的开关控制,而圆偏振光经通孔40射向显示面板10后,则会使对应区域所显示的画面发白、无法正常显示。然而,现有技术中,为提高屏下感光元件所在位置处的光透过率,会将感光元件对应显示区域的下偏光片挖除,进而导致进入该区域的光线是未经转换的圆偏振光,因此,本申请在通孔中引入偏振转换器件50,偏振转换器件50中的光学元件能够将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从而实现该区域的正常显示,有效保证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请继续参见图2及图3,背光模组的光源60包括第一LED光源61,第一LED光源61位于背光模组20的侧面,侧面与显示面板10的出光面垂直,至少部分偏振转换器件50设置于通孔40靠近第一LED光源61一侧的内壁上。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光源60包括用于提供光线的第一LED光源61,该第一LED光源61可为侧入式光源。背光模组中包括导光板,第一LED光源61的出光面与导光板的侧面相对设置,因此,为了将第一LED光源61发出的光线转换为线偏振状态,可以将至少部分偏振转换器件50设置于通孔40靠近光源一侧的内壁上,而对于远离第一LED光源61的一侧则可以不设置偏振转换器件50。此种设计方式能够在实现将第一LED光源出射光线线偏振化的同时,减少制作工序、降低工艺复杂度。
图4所示为图1实施例所提供的偏振转换器件与第一LED光源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可选地,请参见图4,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设置有偏振转换器件50的通孔40内壁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为第一圆弧A,第一圆弧A的弧度为α,π≤α<2π。
可以理解的是,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设置有偏振转换器件50的通孔40内壁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取决于通孔40的具体形状,本实施例的图4仅是示意性给出了通孔40为圆形时,设置有偏振转换器件50的通孔40内壁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通孔40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如图4所示,当背光模组的光源60包括第一LED光源61时,靠近第一LED光源61一侧的通孔40内壁上设置有偏振转换器件50,其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为第一圆弧A。本实施例中,若将第一圆弧A的弧度α设置的过小,则由第一LED光源61射向通孔40中的光线可能无法全部被偏振转换单元接收及转换,而未被接收的光线为圆偏振光,这部分光线经通孔40射向显示面板10后,仍会对显示面板10的显示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本实施例将第一圆弧A的弧度α设置为[π,2π],以尽可能接收来自于第一LED光源61的全部光线,达到改变光源出射光线的偏振状态的目的,进而显著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圆弧A的弧度α可以为π、3/2π、5/4π或7/4π。
图5和图6所示为图1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可选地,请参见图5及图6,背光模组的光源60还包括第二LED光源62,偏振转换器件50环绕设置在通孔40的内壁上;
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第二LED光源62与第一LED光源61相对设置在背光模组20的两侧。
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20还可以包括用于补光的第二LED光源62,且第二LED光源62与第一LED光源61相对设置在背光模组20中导光板的侧面。与第一LED光源61类似,第二LED光源62的出射光线也为圆偏振状态,因此为了对第一LED光源61和第二LED光源62出射光线的偏振状态进行转换,需要环绕通孔40内壁设置偏振转换器件50。请参见图7,此时,设置有偏振转换器件50的通孔40内壁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为一圆形B,此种设计方式能够确保射向显示面板的光线均为线偏振光,避免了圆偏振光使通孔处所显示的画面发白的现象。
显然,设置第二LED光源有利于提升通孔40对应的显示区的亮度,能够减小通孔对应的显示区与常规显示区的亮度差异。此外,当上述显示模组的通孔内设置有感光元件如指纹识别器件时,增设的补光LED增强了通孔处的光照强度,有利于提高指纹识别的准确性。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二LED光源并非只能设置在第一LED光源的对侧,只要能起到一定补光作用的设置方式都是可行的。但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将第一LED光源与第二LED光源相对设置,形成的光面为一个均匀的360°周面,如此能够使显示面板的光线更均匀,更加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的均一性。
可选地,请继续参见图2,偏振转换器件50包括棱镜结构50s,棱镜结构50s包括第一棱镜51和第二棱镜52;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第一棱镜51位于第二棱镜52远离显示面板10的一侧;
第一棱镜51包括第一表面S1,第一表面S1设置有第一反射薄膜R1;其中,第一表面S1为第一棱镜51的入光面;
第二棱镜52包括第二表面S2,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第二表面S2为第二棱镜52靠近第一棱镜51的表面,第二表面S2上设置有第一偏光片M1,第二棱镜52还设置有第二反射薄膜R2;其中,第二表面S2为第二棱镜52的入光面;
光源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经第一表面S1上的第一反射薄膜R1反射至第二表面S2,第二表面S2上的第一偏光片M1将光线转换为线偏振光,线偏转光经第二反射薄膜R2反射后进入通孔40。
具体而言,偏光片又称为偏振光片,可以使按特定方向振动的光线通过,而不能使其它振动方向的光线通过(或通过率极小)。本实施例中,当第一LED光源61的出射光线到达第一棱镜51的第一表面S1后,第一表面S1上贴附的第一反射薄膜R1将光线反射至第二棱镜52的第二表面S2,此时,第二表面S2上贴附的第一偏光片M1将光线变成线偏振光,线偏振光由第二表面S2入射后,第二棱镜52中的第二反射薄膜R2将其反射至通孔40,最终经通孔40射向显示面板10。本实施例中,第一棱镜51可固定于背光模组20的铁框上、第二棱镜52可固定于显示面板10朝向通孔40的一侧。
图8所示为图1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棱镜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如图8所示,第二棱镜52可以包括第一子棱镜001和第二子棱镜002,在第二棱镜52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先将第二反射薄膜R2粘贴在第一子棱镜001的第一子表面,然后再将第二子棱镜002与贴附有第二反射薄膜R2的第一子棱镜001相贴合,得到第二棱镜52。显然,相比于直接使用粘贴了第二反射薄膜R2的第一子棱镜001,将第二棱镜52设置为规则的长方体会更加便于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棱镜52也可以采用其他工艺制作获得,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请参见图2和图5,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第一反射薄膜R1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偏光片M1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本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第一LED光源61的出射光线被第一反射薄膜R1反射后,由位于第一反射薄膜R1靠近显示面板10一侧的第一偏光片M1接收。若第一反射薄膜R1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偏光片M1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没有交叠,那么第一偏光片M1无法接收第一反射薄膜R1的反射光线,更不能对光源光线进行偏振状态的转换;反之,本申请设置第一反射薄膜R1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偏光片M1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能够确保经第一反射薄膜R1反射后的至少部分光线被第一偏光片M1所接收,并对光线进行线偏振化,从而解决通孔40处不能正常显示的问题。
进一步地,在通孔40内容置空间足够大的情况下,可以设置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第一反射薄膜R1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偏光片M1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重合,或者第一偏光片M1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反射薄膜R1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之内。这样,可以使第一反射薄膜R1反射后的光线尽可能多地到达第一偏光片M1,在将光源光线由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的同时,提高了光线的利用率,保证了通孔40处的光照强度。
可选地,请参见图2和图5,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第一偏光片M1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反射薄膜R2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如此可以保证由第二表面S2进入第二棱镜52的光线被第二反射薄膜R2所接收,由于本申请中是通过第一反射薄膜R1与第二反射薄膜R2的配合来引导光路的,仅当第一偏光片M1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反射薄膜R2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时,经过第一偏光片M1转换的线偏振光才能被引导至通孔40,从而改善通孔40处显示画面发白的问题。
可选地,请继续参见图2和图5,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薄膜R1与第二反射薄膜R2平行。
具体而言,当第一反射薄膜R1与第二反射薄膜R2平行设置时,第二反射薄膜R2可以尽可能多地接收经第一反射薄膜R1反射后的光线,并且在第二反射薄膜R2反射之后,经过其反射的光线仍然能够保持与光源光线出射时一致的方向,进而确保转换后的线偏振光可以准确进入通孔。
图9所示为图2所提供的AA’截面图的一种局部示意图。可选地,请参见图9,第一表面S1的法线与第一方向的第一夹角θ1为锐角,第一方向与显示面板10的出光面垂直。
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S1的法线与第一方向的夹角θ1∈(0°,90°),也就是说,第一棱镜51的第一表面S1不与显示面板10的出光面平行或垂直。可以理解的是,仅当第一表面S1与第二方向的夹角θ1为锐角时,才能够接收来自光源的光线并对其进行反射,进而通过与第二反射薄膜R2的配合,将光线准确引导至通孔40。可选地,第一表面S1的法线与第一方向的第一夹角θ1=45°,此种设计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引导光源的出射光线,也无需在垂直于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上占据过多空间,有利于盲孔内第二棱镜52的设置。当然,第一夹角θ1也可以为30°、60°或75°。
可选地,请继续参见图3,偏振转换器件50包括棱镜结构50s,棱镜结构50s还可以包括第三棱镜53,第三棱镜53包括第三表面S3、第四表面S4和第五表面S5;
其中,第四表面S4及第五表面S5均垂直于显示面板10的出光面,第四表面S4为第三棱镜53的入光面,第五表面S5为第三棱镜53的出光面;第三表面S3上设置有第三反射薄膜R3,第四表面S4上设置有第二偏光片M2,第三棱镜53还设置有第四反射薄膜R4;
光源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经第四表面S4上的第二偏光片M2转换为线偏振光,第四反射薄膜R4接收线偏振光并将线偏振光反射至第三表面S3,第三表面S3上的第三反射薄膜R3将线偏振光反射至第四表面S4,线偏振光由第四表面S4进入通孔40。
具体而言,第一LED光源61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首先到达第三棱镜53的第四表面S4,第四表面S4上贴附的第二偏光片M2用于将光源光线由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然后,通过第三反射薄膜R3和第四反射薄膜R4的配合,将线偏振化后的光线引导至通孔40。进一步地,第三棱镜53可固定于背光模组20的铁框上。
图10所示为图1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三棱镜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第三棱镜53可以由第三子棱镜003和第四子棱镜004构成,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先将第四反射薄膜R4粘贴在第三子棱镜003的第三子表面,然后再将第四子棱镜004与贴附有第四反射薄膜R4的第三子棱镜003粘合,得到第三棱镜53。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棱镜53也可以采用其他工艺制作获得,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显然,通过第三棱镜53中第二偏光片M2以及第三反射薄膜R3、第四反射薄膜R4的配合,可以将背光模组的光源60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由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并由通孔40传输至显示面板10,从而避免了圆偏振光射向显示面板10后导致该区域显示画面发白的问题,大大改善了显示面板10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三棱镜53与背光模组20之间是紧密贴合、没有缝隙的,如此可以避免未经偏振转换器件改变偏振状态的光线从缝隙处逃逸,有效避免这部分光线对通孔对应显示区域的显示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可选地,如图3和图6所示,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第三反射薄膜R3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与第四反射薄膜R4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本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第一LED光源61的出射光线被第四反射薄膜R4反射后,到达位于第四反射薄膜R4上方的第三反射薄膜R3。当第三反射薄膜R3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与第四反射薄膜R4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时,能够确保经第四反射薄膜R4反射后的至少部分光线被第三反射薄膜R3所接收。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加第三反射薄膜R3的光线接收率,可以设置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第三反射薄膜R3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与第四反射薄膜R4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重合,或者第四反射薄膜R4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三反射薄膜R3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之内。这样,可以使第四反射薄膜R4反射后的光线尽可能多地到达第三反射薄膜R3,能够提高光源光线的利用率,并保证通孔40处的光照强度。
可选地,请参见图3和图6,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第二偏光片M2在第五表面S5上的正投影与第四反射薄膜R4在第五表面S5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如此可以保证由第五表面S5进入第三棱镜53的线偏振光被第四反射薄膜R4所接收,由于本申请是利用第三反射薄膜R3与第四反射薄膜R4的配合来引导光路的,仅当第二偏光片M2在第五表面S5上的正投影与第四反射薄膜R4在第五表面S5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时,经过第二偏光片M2转换的线偏振光才能被四反射薄膜接收,并进一步将线偏振光反射至通孔40,从而改善通孔40处显示画面发白的问题。
可选地,请参见图3和图6,第三反射薄膜R3与第四反射薄膜R4平行。
具体而言,当第三反射薄膜R3与第四反射薄膜R4平行设置时,第三反射薄膜R3可以尽可能多地接收经第四反射薄膜R4反射后的光线,并且在第四反射薄膜R4反射之后,经过其反射的光线仍然能够保持与光源光线出射时一致的方向,进而确保转换后的线偏振光可以进入通孔40。
图11所示为图3所提供的AA’截面图的另一种局部示意图。可选地,如图11所示,第三表面S3的法线与第一方向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θ2,其中,0°≤θ2<90°,第一方向与显示面板10的出光面垂直。具体地,设置θ2∈[0°,90°),可以避免第三表面S3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时无法接收第四反射薄膜R4的反射光线的问题,进而确保能够将该反射光线反射至通孔40,以改善通孔40处的显示面板10无法正常显示的问题。
进一步地,第三表面S3的法线与第一方向之间的第二夹角θ2=45°,此种设计方式在有效引导线偏振光到达通孔40的同时,还可以防止线偏振光射向通孔40远离显示面板10一侧的底部,从而保证线偏振光射入通孔40处对应的显示面板10。此外,第二夹角θ2也可以为30°、60°或75°。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200,请参见图12,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显示模组100,该显示模组100为本申请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100,重复之处不再赘述。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触控功能和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与摄像头和/或光学传感器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图1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与摄像头和/或光学传感器的另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可选地,请参见图13和图14,还包括摄像头和/或光学传感器70,摄像头和/或光学传感器70至少部分位于通孔40中;
摄像头70包括摄像头本体71及底座72,底座包含一容置腔72s,摄像头本体71位于容置腔72s内;
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偏振转换器件50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底座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内,且偏振转换器件50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不与摄像头本体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交叠。
本实施例中,通孔40内可设置摄像头和/或光学传感器70,请参见图2、图3、图5及图6,摄像头70包括摄像头本体71及底座72,底座包含容置腔72s,摄像头本体71位于容置腔72s内,底座72的台阶处与盲孔内壁形成的容置空间用于设置偏振转换器件,此种设计方式不仅有利于实现窄边框,也能够克服盲孔处下偏光片缺失造成的无法正常显示的问题。
通过以上各实施例可知,本申请存在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中,显示模组包括通孔、显示面板、位于远离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的背光模组以及位于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之间的下偏光片;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通孔贯穿下偏光片及背光模组。由于通孔对应显示区域的下偏光片被挖除,这会使未经偏振转化的光线射向显示面板,而本申请在显示模组的通孔中引入偏振转换器件后,偏振转换器件则能够将背光模组的光源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由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并由通孔传导至显示面板,进而避免了该区域显示画面发白的问题,大大改善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20)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
显示面板;
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位于远离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
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背光模组之间的下偏光片;
通孔,所述通孔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贯穿所述下偏光片及所述背光模组;
设置于所述通孔内的偏振转换器件;所述背光模组的光源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经所述偏振转换器件射入所述通孔,并传输至所述显示面板;
所述偏振转换器件用于改变所述光源出射光线的偏振状态;
所述偏振转换器件包括棱镜结构,所述棱镜结构包括第一棱镜和第二棱镜;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一棱镜位于所述第二棱镜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所述第一棱镜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第一反射薄膜;其中,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第一棱镜的入光面;
所述第二棱镜包括第二表面,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第二棱镜靠近所述第一棱镜的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偏光片,所述第二棱镜还设置有第二反射薄膜;其中,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第二棱镜的入光面;
所述光源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经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所述第一反射薄膜反射至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所述第一偏光片将所述光线转换为线偏振光,所述线偏转光经所述第二反射薄膜反射后进入所述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的所述光源包括第一LED光源,所述第一LED光源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侧面,所述侧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垂直,至少部分所述偏振转换器件设置于所述通孔靠近所述第一LED光源一侧的内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 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设置有所述偏振转换器件的通孔内壁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为第一圆弧,所述第一圆弧的弧度为α,π≤α≤2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的所述光源还包括第二LED光源,所述偏振转换器件环绕设置在所述通孔的内壁上;
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二LED光源与所述第一LED光源相对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反射薄膜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偏光片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偏光片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反射薄膜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薄膜与所述第二反射薄膜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法线与第一方向的第一夹角θ1为锐角,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法线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夹角θ1=45°。
10.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
显示面板;
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位于远离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
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背光模组之间的下偏光片;
通孔,所述通孔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贯穿所述下偏光片及所述背光模组;
设置于所述通孔内的偏振转换器件;所述背光模组的光源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经所述偏振转换器件射入所述通孔,并传输至所述显示面板;
所述偏振转换器件用于改变所述光源出射光线的偏振状态;
所述偏振转换器件包括棱镜结构,所述棱镜结构包括第三棱镜,所述第三棱镜包括第三表面、第四表面和第五表面;
其中,所述第四表面及所述第五表面均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所述第四表面为所述第三棱镜的入光面,所述第五表面为所述第三棱镜的出光面;所述第三表面上设置有第三反射薄膜,所述第四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偏光片,所述第三棱镜还设置有第四反射薄膜;
所述光源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经所述第四表面上的所述第二偏光片转换为线偏振光,所述第四反射薄膜接收所述线偏振光并将所述线偏振光反射至所述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上的所述第三反射薄膜将所述线偏振光反射至所述第四表面,所述线偏振光由所述第四表面进入所述通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的所述光源包括第一LED光源,所述第一LED光源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侧面,所述侧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垂直,至少部分所述偏振转换器件设置于所述通孔靠近所述第一LED光源一侧的内壁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 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设置有所述偏振转换器件的通孔内壁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为第一圆弧,所述第一圆弧的弧度为α,π≤α≤2π。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的所述光源还包括第二LED光源,所述偏振转换器件环绕设置在所述通孔的内壁上;
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二LED光源与所述第一LED光源相对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的两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三反射薄膜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四反射薄膜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二偏光片在所述第五表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四反射薄膜在所述第五表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反射薄膜与所述第四反射薄膜平行。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表面的法线与第一方向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θ2,其中,0°≤θ2<90°,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垂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表面的法线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θ2=45°。
1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之任一所述的显示模组或权利要求10~18之任一所述的显示模组。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摄像头和/或光学传感器,所述摄像头和/或光学传感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通孔中;
所述摄像头包括摄像头本体及底座,所述底座包含一容置腔,所述摄像头本体位于所述容置腔内;
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所述偏振转换器件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底座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内,且所述偏振转换器件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不与所述摄像头本体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交叠。
CN202010476336.0A 2020-05-29 2020-05-29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6248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76336.0A CN111624806B (zh) 2020-05-29 2020-05-29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76336.0A CN111624806B (zh) 2020-05-29 2020-05-29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24806A CN111624806A (zh) 2020-09-04
CN111624806B true CN111624806B (zh) 2022-09-23

Family

ID=72258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76336.0A Active CN111624806B (zh) 2020-05-29 2020-05-29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248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87400B (zh) * 2021-02-26 2022-08-3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3093438B (zh) * 2021-04-21 2022-05-1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296307B (zh) * 2021-06-07 2022-08-1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4994905B (zh) * 2022-07-14 2023-08-25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27408A (ja) * 2005-02-18 2006-08-31 Alps Electric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CN110658582A (zh) * 2019-05-10 2020-01-07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0703486A (zh) * 2019-09-24 2020-01-17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0751900A (zh) * 2019-10-31 2020-02-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0751128A (zh) * 2019-10-30 2020-02-0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27408A (ja) * 2005-02-18 2006-08-31 Alps Electric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CN110658582A (zh) * 2019-05-10 2020-01-07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0703486A (zh) * 2019-09-24 2020-01-17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0751128A (zh) * 2019-10-30 2020-02-0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751900A (zh) * 2019-10-31 2020-02-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24806A (zh) 2020-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24806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0894768U (zh) 显示装置
WO2020150879A1 (zh) 屏下指纹识别系统、液晶显示屏指纹识别装置及电子设备
JP6876553B2 (ja) 表示装置
US11086071B2 (en) Display device
WO2020228395A1 (zh) 显示装置
KR20170050734A (ko) 백라이트 유닛과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
TWI481932B (zh) 顯示裝置及組合成之顯示系統
WO2014065064A1 (ja) 表示装置
WO2021190154A1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EP3315846B1 (en) Light emiss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CN11117601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09962052U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687543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US1005473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backlight
JP2024020648A (ja) 発光装置
CN103953893A (zh) 调光单元、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KR101586795B1 (ko) 곡면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2415803A (zh)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显示方法及显示装置
CN212031897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327351B2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a light shielding layer covering a gap
CN209803506U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9803511U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19198780A1 (ja) 空中像表示装置
US11874555B2 (en) Light source and backlight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