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03511U -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03511U
CN209803511U CN201920072658.1U CN201920072658U CN209803511U CN 209803511 U CN209803511 U CN 209803511U CN 201920072658 U CN201920072658 U CN 201920072658U CN 209803511 U CN209803511 U CN 2098035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hole
module
guide plate
back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7265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uzhou Fum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uzhou Fum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uzhou Fum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uzhou Fum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07265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035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035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035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光学和电子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导光板、反射片、光学膜层组、背光光源及至少一个补光光源。所述导光板包括出光面及与出光面相对的底面。所述反射片设置在导光板的底面上。所述光学膜层组设置在导光板的出光面上。所述背光模组上开设有贯穿所述导光板、反射片及光学膜层组的至少一个通孔。所述背光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其中一侧面上。所述补光光源邻近所述通孔设置以补充所述通孔对应区域的背光缺失。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光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带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消费者趋向于追求越来越大的屏占比,以期待体验全面屏显示的极致视觉享受。然而,现有的电子设备往往还需要在显示面一侧设置多个不同的功能模组以实现除显示以外的其他功能,占据了显示面积。为了提高屏占比,需要将所述功能模组设置在屏幕内部,而目前的显示模组结构中没有多余的空间可以容纳所述功能模组。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导光板、反射片、光学膜层组、背光光源及至少一个补光光源。所述导光板包括出光面及与出光面相对的底面。所述反射片设置在导光板的底面上。所述光学膜层组设置在导光板的出光面上。所述导光板、反射片及光学膜层组分别在对应位置处开设有相互对齐的至少一个通孔。所述背光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其中一侧面上。所述补光光源邻近所述通孔设置以补充所述通孔对应区域的背光缺失。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片上所开设的通孔的通孔面积等于或小于所述导光板上所开设的通孔的通孔面积。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通孔的孔径范围为1至8毫米。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板上所开设通孔的尺寸最大。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板上开设的通孔与所述光学膜层组上开设的通孔之间孔径差范围为100至400微米。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膜层组包括扩散片及增光片,所述扩散片设置在导光板的出光面上,所述增光片设置在扩散片的出光侧。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板上开设的通孔的内侧面上镀有挡光膜层。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对应所述通孔设置的至少一个功能模组,所述功能模组和补光光源共用对应通孔构成的贯穿背光模组的通光路径,所述功能模组通过对应通孔发射或接收光束以实现对应功能。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对应所述通孔设置的光学组件,所述补光光源及功能模组通过所述光学组件共用所述通孔构成的通光路径,其中所述光学组件具有半透半反功能。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功能模组设置所述光学组件下方,且正对所述通孔设置,所述补光光源设置在所述光学组件一侧,位于所述通孔的周围区域,所述光学组件对可见光反射对红外光透射,所述功能模组通过所述光学组件发射红外光至所述通孔,并通过所述通孔和所述光学组件接收来自外部的红外光,所述补光光源发射可见光至所述光学组件,经所述光学组件的反射后入射至所述通孔;或所述补光光源设置所述光学组件下方,且正对所述通孔设置,所述功能模组设置在所述光学组件一侧,位于所述通孔的周围区域,所述光学组件对红外光反射对可见光透射,所述补光光源通过所述光学组件发射可见光至所述通孔,所述功能模组发射红外光至所述光学组件,经所述光学组件的反射后入射至所述通孔,并通过所述通孔和所述光学组件接收来自外部的红外光。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其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及上述实施方式所提供的背光模组。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至少一个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模组。
本申请实施方式所提供的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通过开设贯穿背光模组的通孔来设置功能模组,并对应通孔设置补光光源来补充背光,从而可以在不影响屏幕完整显示的前提下将原先设置在面板正面的功能模组隐藏在屏幕下方,进一步提高屏占比,实现真正的全面屏显示。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第四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第五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第六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第七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第八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第九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第十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第十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排列顺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技术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技术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或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化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相互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仅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定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使用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使用是为了简化和清楚地表述本申请,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的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定之间的特定关系。此外,本申请在下文描述中所提供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仅为实现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示例,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意识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通过下文未描述的其他工艺和/或其他材料来实现。
进一步地,所描述的特征、结构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下文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以便能够充分理解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意识到,即使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采用其它的结构、组元等,也可以实践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申请之重点。
如图1所示,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1,用于在屏下对应设置一个或多个功能模组以在不影响原有功能的前提下增加显示面积提高屏占比。所述背光模组1包括背光光源10、导光板12、反射片14及光学膜层组16。所述导光板12包括出光面120、与出光面120相对的底面122、和入光面124。所述背光光源10对应所述入光面124设置。所述反射片14设置在导光板12的底面122上。所述光学膜层组16设置在导光板12的出光面120上。所述背光模组1上开设有贯穿所述导光板12、反射片14及光学膜层组16的通孔18。所述导光板12、反射片14及光学膜层组16上分别开设的通孔18相互对齐以共同构成贯穿整个背光模组1的通光路径。所述各层通孔18相互对齐可以是所述各层通孔18的中心相互对齐,也可以是各层通孔18中心不严格对齐而存在一定程度偏差,但各层通孔18仍能保持相互贯通。其中,所述导光板12上所开设通孔18的尺寸最大。所述通孔18的尺寸可通过通孔18的面积或通孔18的孔径来进行衡量。例如:所述反射片14上的通孔18尺寸等于或小于导光板12上的通孔18尺寸,即是说反射片14上的通孔18面积等于或小于导光板12上的通孔18面积或者反射片14上的通孔18孔径等于或小于导光板12上的通孔18孔径。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在描述中各部件的位置关系时以背光发射方向为上,与之相反的为下。例如:以导光板12为参考物,所述反射片14设置在导光板12与背光发射方向相反的一侧则认为所述反射片14位于导光板12的下方。所述光学膜层组16设置在导光板12沿背光发射方向的一侧则认为所述光学膜层组16位于导光板12的上方。
所述背光光源10发出的光线从所述入光面124进入导光板12。所述导光板12用于将从入射的背光光线导向出光面120,并从出光面120射出。
所述反射片14设置在导光板12的底面122一侧。所述反射片12由高反射率材料制成,用于将背光光线反射回出光面120以提高背光光线的利用率。所述反射片14上也对应开设有所述通孔18。所述反射片14上的通孔18可以与导光板12上通孔18具有相同尺寸,也可以小于导光板18上的通孔18尺寸。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片14为独立于导光板12的分立部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片14也可以替代为例如通过镀膜工艺形成在导光板12底面122上的具有高发射率的膜层结构。
所述光学膜层组16包括但不限于扩散片160及增光片162。所述扩散片160设置在导光板12的出光面120上,用于将导光板12所出射的光线进行扩散以拓宽视角和隐蔽形成在导光板12上的图案。所述增光片162可以为但不限于一个或多个棱镜片。所述增光片162设置在扩散片160的出光侧,用于在一定角度内聚合背光光线以提高背光亮度。所述扩散片160及增光片162上分别开设的通孔18均具有相同的尺寸,即整个所述光学膜层组16开设有贯穿自身的统一尺寸的通孔18。设置在扩散片160下方的导光板12上所开设的通孔18具有最大的通孔18面积,所述导光板12上的通孔18周缘相对于扩散片160上的通孔18周缘沿通孔18中心向外扩展一预设尺寸D,从而沿所述通孔18周缘形成一圈台阶结构,所述导光板12上的通孔18内露出一圈扩散片160的下表面1600形成所述台阶结构的台阶面。
所述导光板12、反射片14及光学膜层组16上所开设的通孔18的孔径范围为1至8毫米(Milimeter,mm)。所述导光板12上开设的通孔18与所述光学膜层组16上开设的通孔18之间孔径差范围为100至400微米(Micrometer,μm),即上述导光板12上的通孔18周缘相对于扩散片160上的通孔18周缘沿通孔12中心向外扩展的预设尺寸D范围为100至400微米(Micrometer,μm)。
所述导光板12、反射片14及光学膜层组16上对应开设的所述通孔18可以具有任意形状,例如可以为圆形、矩形、长圆形,或其他不规则的形状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所述通孔18可以开设在背光模组1的任意位置处,例如可以开设在背光模组1的中央或边缘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通孔18的形状为圆形。
如图2所示,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2,其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1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所述导光板22上开设的通孔28内侧面226处设置有遮光部件25。所述遮光部件25用于遮挡住导光板22内的背光光线,以避免让其进入通孔28所构成的通光路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遮光部件25为镀在所述导光板22上开设的通孔28内侧面226上的挡光膜层。所述挡光膜层25由不透光材料或高反射率材料制成,用于防止在导光板22内传播的背光光线通过导光板22通孔28内侧面226漏出而显示出与通孔28形状对应的光圈。
如图3所示,本申请第三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3,其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1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还包括一个框体37。所述框体37的材料可以为塑胶或金属,在此不做具体限制。所述框体37的整体形状及尺寸与背光模组3的其他各层结构相同。所述框体37上也开设有对应的通孔38。所述框体37上的通孔38的中心与所述导光板32、反射片34、光学膜层组36上各自开设的通孔38的中心相互对准。所述框体37上的通孔38的尺寸大于所述光学膜层组36上的通孔38尺寸而小于所述导光板32和反射板34上开设的通孔38尺寸。所述框体37的通孔38周缘竖直向上延伸出一圈挡墙370。所述挡墙370的外侧形成有遮光层B,用作所述导光板32的遮光部件25。所述挡墙370的高度大致等于所述导光板32和反射片34两者的厚度之和。所述框体37组装在反射片34的下方。所述挡墙370伸入导光板32和反射片34的通孔38内。所述挡墙370远离框体37主体的顶端3700周缘设置有一圈弹性密封圈3702。当所述框体37组装在所述反射片34上时,所述挡墙370伸入导光板32和反射片34的通孔38内,所述弹性密封圈3702抵在扩散片360通孔38周缘的下表面3600处防止导光板32内的背光光线漏出。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密封圈3702也是可以被省略的。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框体370由具有高反射率的材料制成或者所述框体370的内表面例如通过镀膜工艺形成具有高发射率的膜层结构,从而可以替代所述反射片34直接与导光板32组合。此时,所述挡墙370的高度为导光板34的厚度。
如图4所示,本申请第四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4,其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3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所述扩散片460与导光板42相邻的下表面4600上沿着扩散片460的通孔48的周缘形成有一圈遮光膜层45以替代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述挡墙370顶端3700的弹性密封圈3702作为遮光部件45。所述框体47的挡墙470顶端4700在伸入导光板42和/或反射片44内的通孔48后与所述遮光膜层45贴合以防止导光板42内的背光光线漏出。
如图5所示,本申请第五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5,其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1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补光光源53。所述补光光源53对应所述背光模组5上贯穿的通孔58所构成的通光路径设置,以补充通孔58对应区域的背光缺失,使得所述通孔58对应区域也能够正常显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屏显示。
所述补光光源53设置在所述反射片54的下方以向所述通孔58发射补光光线,使得所述补光光线与从所述导光板52的出光面520出射的背光光线方向一致。因所述导光板52上开设的通孔58的尺寸最大而露出一圈位于导光板上方的扩散片560的下表面5600,使得所述补光光源53所发出的补光光线可直接照射到导光板52通孔58内露出的扩散片56的部分下表面5600。
因所述补光光线与背光光线由不同光源发出,各自的亮度会存在差异从而会在显示效果上形成有明显的区域边界。通过在导光板52上设置具有较大尺寸的通孔58,从而在扩散片56露出导光板52通孔58的下表面5600正对的区域亮度至扩散片560的通孔58正对的区域亮度是逐渐变化的过渡区域,消除上述明显的区域边界。
所述背光模组5上开设的贯穿通孔58的个数可以为一个、两个或多个,在此不做具体限制,例如但不局限可根据需要设置在屏下的功能模组(图未示)的数量而定。所述背光模组5所开设的每一个通孔58处例如但不局限于均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补光光源53来补充背光。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模组5开设有贯穿自身的两个通孔58,分别为第一通孔580和第二通孔582。对应地,所述背光模组5包括第一补光光源530和第二补光光源532分别对所述第一通孔580和第二通孔582进行补光。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补光光源53所发出的补光光线可以直接进入贯穿背光模组5的通孔58,也可以经过光学器件57,比如:具有半透半反特性的棱镜或光学膜、次级导光板等,之后再进入贯穿背光模组5的通孔58。
在某些变更实施方式中,例如一个通孔58下方设置补光光源,另一个通孔58下方设置功能模组也是可行的。再例如,也可一个通孔58下方设置功能模组的发射模块,另一个通孔58的下方设置功能模组的接收模块等也是可以的。当然,也可一个通孔58下方设置功能模组的发射模块和补光光源,另一个通孔58的下方设置功能模组的接收模块。
如图6所示,本申请第六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6,其结构与第五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5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所述背光模组6还包括对应贯穿背光模组6的所述通孔68设置的功能模组69。所述功能模组69通过所述通孔69构成的通光路径实现对应的功能。所述功能模组69包括但不限于指纹感测光发射模组、三维感测光发射模组、指纹识别芯片模组、三维感测识别模组、彩色相机模组、距离传感器、接近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等。所述功能模组69可以设置在对应通孔68的正下方,也可以设置在对应通孔68的旁侧而不正对所述通孔68。所述功能模组69通过光学器件与所述补光光源63共用对应通孔68构成的贯穿所述背光模组6的通光路径。所述功能模组69通过对应的所述通孔68发射或接收光束来实现对应的功能。例如:若所述功能模组69为指纹感测光发射模组或三维感测光发射模组,则所发出用于感测的光束通过所述通孔68穿过背光模组6再透过液晶显示面板(图未示)后发射至外界对象上进行感测。若所述功能模组69为指纹识别芯片模组、三维感测识别模组或彩色相机模组,则外界对象反射回来的光束通过对应通孔68穿过背光模组1被所述功能模组69接收,进而形成图像可用于指纹识别、脸部三维识别、三维建模、拍照、视频等。所述光束可以为可见光或非可见光,比如:红外或近红外等。另外,所述功能模组69也可用于感测外界对象的距离,或者感测外界对象的接近与否,又或者感测环境光线的强度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模组6上开设贯穿自身的第一通孔680和第二通孔682,所述背光模组6包括对应第一通孔680设置的三维感测光发射模组690、第一补光光源630和第一光学组件571以及对应第二通孔682设置的三维感测识别模组692、第二补光光源632及第二光学组件572。所述三维感测光发射模组690和第一补光光源630通过第一光学组件571共用第一通孔680所构成的贯穿背光模组6的通光路径。所述三维感测识别模组692和第二补光光源通过第二光学组件572共用第二通孔682所构成的贯穿背光模组6的通光路径。
所述第一补光光源630设置在背光模组6下方正对第一通孔680的位置,用于发出可见光来补充第一通孔680对应区域的背光。所述三维感测光发射模组690设置在第一通孔680靠近反射片64一侧的一旁,用于发射近红外光至外界对象上形成预设的感测图案进行感测。所述第一光学组件571具有半透半反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光学组件571对可见光透射、对近红外光反射。所述三维感测光发射模组690发出近红外光束经第一光学组件571反射后进入第一通孔680射出。所述第一补光光源630发出的补光光线透过第一光学组件571进入第一通孔680来补充背光。
所述第二补光光源632设置在背光模组6下方正对第二通孔682的位置,用于发出可见光来补充第二通孔682对应区域的背光。所述三维感测识别模组692设置在第二通孔682靠近反射片64一侧的一旁,用于接收外界对象上反射回来的光束以形成所述外界对象上的感测图案的图像。所述第二光学组件572具有半透半反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光学组件572对可见光透射、对近红外光反射。所述外界对象反射回来的光束经由第二通孔682穿过背光模组6后经第二光学组件572反射被所述三维感测识别模组692接收。所述第二补光光源632发出的补光光线由第二光学组件572透射后进入第二通孔682来补充背光。
可变更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光学组件571或/和第二光学组件572例如也可为对红外光透射、对可见光反射。相应地,所述第一补光光源630与所述三维感测光发射模组690的位置调换,或/和,所述第二补光光源632与所述三维感测识别模组692的位置调换。又可变更地,所述通孔68的个数也可为一个,例如只包括第一通孔680,省略第二通孔682。相应地,所述第一补光光源630设置在通孔68靠近反射片64一侧的一旁,所述三维感测光发射模组690与所述三维感测识别模组692对应设置在第一光学组件571的下方,所述第一光学组件571对可见光反射、对近红外光透射。当然,其它各种基于本申请的技术思想所能做出的变更实施方式均应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如图7所示,本申请第七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7,其结构与第六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6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所述背光光源70的亮度和所述至少一个补光光源73的亮度可以分别独立调节。
所述背光模组7包括与背光光源70连接的背光驱动电路700和背光控制器702。所述背光模组7通过背光控制器702和背光驱动电路700独立控制所述背光光源70的亮度。所述背光模组7还包括对应每个补光光源73分别设置的补光驱动电路730和补光控制器732。所述背光模组7通过所述补光驱动电路730和补光控制器732分别独立控制每个补光光源73。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对应同一个背光模组7的通孔78设置的功能模组79和补光光源73无法同时工作,则所述功能模组79的控制器790需要与补光控制器730或补光驱动电路732相关联,以在启动功能模组79时关闭对应的补光光源73。例如:对应同一个背光模组73的通孔78设置的彩色相机模组79和补光光源73,所述补光光源73发出的补光光线会对彩色相机模组79的成像造成影响,所以当所述彩色相机模组79准备开始工作时需要通过对应的控制器790发出信号给补光控制器730或补光驱动电路732来关闭对应的补光光源73。
当然,可变更地,在某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对应同一个背光模组7的通孔78设置的功能模组79和补光光源73也可同时工作时。
如图8所示,本申请第八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8,其结构与第六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6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所述背光光源80与所述至少一个补光光源83的亮度相互关联地进行调节。
所述背光模组8包括与背光光源80连接的背光驱动电路800、与补光光源83连接的补光驱动电路830以及分别与所述背光驱动电路800和补光驱动电路830连接的光源控制器810。通过测定所述背光光源80直接发出的原始背光光线经过所述导光板82和光学膜层组86损耗后射出的亮度变化情况,将其作为所述补光光源83直接发出的补光光线所要达到的亮度,由此可确定出所述背光光源80的发光亮度与补光光源83的发光亮度之间的数值关系,再根据背光光源80和补光光源83各自的电学特性可确定出背光驱动电流与补光驱动电流之间的数值关系。所述光源控制器810根据预设的背光驱动电流与补光驱动电流之间的数值关系相互关联地调节所述背光光源80和所述至少一个补光光源83的亮度,即当使用者调节背光光源80亮度时,所述补光光源83的亮度也会根据预设的亮度关系相关地进行调节,以确保背光光源80所对应的显示区域与补光光源83所对应的显示区域保持一致均匀的显示亮度。所述背光光源80所发出光线经导光板82和光学膜层组86后射出的亮度与所述补光光源83所发出光线经通孔88射出的亮度之间的差异小于或等于10%。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对应同一个背光模组8的通孔88设置的功能模组89和补光光源83无法同时工作,则所述功能模组89的控制器890需要与光源控制器810或补光驱动电路830相关联,以在启动功能模组89时关闭对应的补光光源830。例如:对应同一个背光模组8的通孔88设置的彩色相机模组89和补光光源83,所述补光光源83发出的补光光线会对彩色相机模组89的成像造成影响,所以当所述彩色相机模组89准备开始工作时需要通过对应的控制器890发出信号给所述光源控制器810或补光光源83的补光驱动电路830来关闭对应的补光光源83。
当然,可变更地,在某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对应同一个背光模组8的通孔88设置的功能模组89和补光光源83也可同时工作时。
如图9所示,本申请第九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背光模组9,其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3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所述框体97的挡墙970贯穿整个背光模组9,即分别穿过所述反射片94、导光板92及光学膜层组96上的通孔98。所述光学膜层组96远离导光板92的一侧表面上在围绕所述光学膜层组96通孔98的周缘设置有一圈遮光膜层95。所述遮光膜层95用于遮住从通孔98周缘射出的背光光线以避免在显示区域中形成与通孔98形状对应的明显圆圈。
如图10所示,本申请第十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显示模组100,其包括显示面板90及如上述第一至第九实施方式中任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9。所述显示面板90例如但不局限于液晶显示面板。
所述液晶显示面板90包括但不限于第一基板(图未示)、设置第一基板上的薄膜晶体管阵列电路(图未示)、第二基板(图未示)、设置在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图未示)、上偏光片(图未示)、下偏光片(图未示)、彩色滤光片(图未示)及保护盖板(图未示)等。所述背光模组1-9提供背光照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90根据所要显示的内容调制所透过的背光以实现显示。
另外,当背光模组下方设置功能模组时,功能模组可通过背光模组上的通孔以及显示面板接收或/和发射光束,从而例如实现感测外界对象的图像信息功能,或/和感测外界对象的生物特征信息、并据此实现对外界对象的身份识别功能。
具体地,所述功能模组将感测得到的生物特征信息与预存的样本信息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实现对外界对象的生物特征信息识别,确认所述外界对象的身份是否合法。其中,所述生物特征信息例如但不局限于指纹特征信息、面部特征信息、血氧信息等合适的信息。样本信息例如为一个或多个样本的生物特征信息。血氧信息例如被用于判断外界对象是否为活体。
如图11所示,本申请第十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110,例如但不局限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所述电子设备110包括上述第一至第九实施方式中任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或第十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显示模组10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所提供的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通过开设贯穿背光模组的通孔来设置功能模组,并对应通孔设置补光光源来补充背光,从而可以在不影响屏幕完整显示的前提下将原先设置在面板正面的功能模组隐藏在屏幕下方,进一步提高屏占比,实现真正的全面屏显示。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某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反射片、光学膜层组、背光光源及至少一个补光光源,所述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出光面及与出光面相对的底面,所述反射片设置在导光板的底面一侧,所述光学膜层组设置在导光板的出光面一侧,所述背光光源对应所述入光面设置,所述背光模组上开设有贯穿所述导光板、反射片及光学膜层组的至少一个通孔,所述补光光源邻近所述通孔设置以补充所述通孔对应区域的背光缺失。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上所开设通孔的通孔面积大于所述光学膜层组上开设的通孔的通孔面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上开设的通孔与所述光学膜层组上开设的通孔之间孔径差范围为100至400微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孔径范围为1至8毫米。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上所开设的通孔的通孔面积等于或小于所述导光板上所开设的通孔的通孔面积。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邻近所述通孔设置的至少一个功能模组,所述功能模组和补光光源共用对应通孔构成的贯穿背光模组的通光路径,所述功能模组通过对应通孔发射或接收光束以实现对应功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应所述通孔设置的光学组件,所述补光光源及功能模组通过所述光学组件共用所述通孔构成的通光路径,其中所述光学组件具有半透半反功能。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模组设置所述光学组件下方,且正对所述通孔设置,所述补光光源设置在所述光学组件一侧,位于所述通孔的周围区域,所述光学组件对可见光反射对红外光透射,所述功能模组通过所述光学组件发射红外光至所述通孔,并通过所述通孔和所述光学组件接收来自外部的红外光,所述补光光源发射可见光至所述光学组件,经所述光学组件的反射后入射至所述通孔;或所述补光光源设置所述光学组件下方,且正对所述通孔设置,所述功能模组设置在所述光学组件一侧,位于所述通孔的周围区域,所述光学组件对红外光反射对可见光透射,所述补光光源通过所述光学组件发射可见光至所述通孔,所述功能模组发射红外光至所述光学组件,经所述光学组件的反射后入射至所述通孔,并通过所述通孔和所述光学组件接收来自外部的红外光。
9.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及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1920072658.1U 2019-01-16 2019-01-16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098035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72658.1U CN209803511U (zh) 2019-01-16 2019-01-16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72658.1U CN209803511U (zh) 2019-01-16 2019-01-16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03511U true CN209803511U (zh) 2019-12-17

Family

ID=68820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72658.1U Active CN209803511U (zh) 2019-01-16 2019-01-16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0351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99644A (zh) * 2019-01-16 2019-05-24 柳州阜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99644A (zh) * 2019-01-16 2019-05-24 柳州阜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894768U (zh) 显示装置
CN109061922B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WO2020181495A1 (zh) 一种背后光学指纹识别系统及电子装置
WO2020037991A1 (zh) 屏下光学指纹识别系统及电子装置
CN112889105B (zh) 一种补光模组、显示屏、显示装置及终端
CN210864744U (zh) 一种屏下感测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9962052U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095289B (zh) 屏下指纹识别装置以及终端设备
WO2021018065A1 (zh) 液晶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10989257A (zh) 显示屏、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09803511U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9803504U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9803506U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9803507U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9803512U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9803510U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9911713U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9803509U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9803505U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0155456U (zh) 检测模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9803508U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9803503U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0181443A1 (zh) 生物特征检测模组和背光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09799635A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09803513U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