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87400B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87400B
CN112987400B CN202110223972.7A CN202110223972A CN112987400B CN 112987400 B CN112987400 B CN 112987400B CN 202110223972 A CN202110223972 A CN 202110223972A CN 112987400 B CN112987400 B CN 1129874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surface
light guide
sub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2397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87400A (zh
Inventor
陈张倩
郑泽源
吴来弟
余艳平
周婷
李俊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2397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8740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874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874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874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874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包括背板、导光板和背光源;导光板的入光面位于导光板的侧面且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相交;背光模组还包括贯穿导光板的背光孔;导光板包括主体部和第一导光部,第一导光部与背光孔相邻且至少部分围绕背光孔,主体部至少部分围绕第一导光部;导光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均平行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第一出光面位于第二出光面远离背板的一侧;沿平行于第一出光面的方向,从主体部射入第一导光部的光线,从与第一导光部对应第一出光面和/或第二出光面射出。如此,减小或避免了背光源的光线射入背光孔中导致漏光的可能,同时有利于避免孔边缘出现黑边。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从CRT(Cathode Ray Tube,阴极射线管)时代到液晶时代,再到现在到来的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时代,显示行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变得日新月异。显示产业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传统的手机、平板、电视和PC,再到现在的智能穿戴设备和VR等电子设备都离不开显示技术。
随着全面屏的发展需求,需要将越来越多的电子感光器件集成到显示装置中,例如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中形成背光孔,将摄像头设置于背光孔中。若背光模组的光线射入背光孔中时,在拍摄阶段将影响摄像头的成像质量;若对背光孔位置进行封胶处理,在显示阶段将出现显示黑边,影响显示效果。因此,如何避免背光模组的光线漏入背光孔的同时避免对显示效果造成影响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减小或避免了背光源的光线射入背光孔中导致漏光的可能,同时有利于避免出现显示黑边。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导光板和背光源;
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背板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所述背光源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相对设置,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侧面且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相交;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光孔,沿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方向,所述背光孔贯穿所述导光板;
所述导光板包括主体部和第一导光部,所述第一导光部与所述背光孔相邻且至少部分围绕所述背光孔,所述主体部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导光部;
所述导光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所述第一出光面和所述第二出光面均平行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所述第一出光面位于所述第二出光面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沿平行于所述第一出光面的方向,从所述主体部射入所述第一导光部的光线,从与所述第一导光部对应所述第一出光面和/或所述第二出光面射出。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摄像头和本申请所提供的背光模组,所述摄像头位于所述背光孔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中,导光板的入光面位于导光板的侧面且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相交,背光源与导光板的入光面相对设置,也就是说,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贯穿导光板的背光孔,导光板包括相对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第一出光面位于第二出光面和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之间。导光板包括主体部和第一导光部,第一导光部与背光孔相邻且至少部分围绕背光孔,主体部至少部分围绕第一导光部。背光源射出的光线中,至少部分光线沿平行于第一出光面的方向进入导光板中,此部分光线一部分到达主体部时,从主体部对应的第一出光面射出,进而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射出;另一部分光线从主体部到达第一导光部时,从与第一导光部对应的第一出光面和/或第二出光面射出,而不射向背光孔中。考虑到背光源射出的大部分光线均平行于第一出光面,此部分光线在导光板中传输时,均不会射入背光孔中,因而大大减小了从背光源射出的光线漏入背光孔的可能,当在背光孔中安装摄像头时,有利于改善拍摄过程中的成像质量。此外,本发明无需在背光孔周围进行封胶处理即能减小或避免向背光孔漏光的可能,有效避免了封胶处理导致显示黑边的现象,因此还有利于提升将背光模组应用到显示装置中时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俯视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图1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AA截面图;
图3所示为光线在导光板中传输的一种光路示意图;
图4所示为光线在导光板中传输的一种光路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导光部的一种详细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导光部的另一种详细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光线在导光板中传输的另一种光路示意图;
图8所示为光线在导光板中传输的另一种光路示意图;
图9所示为光线在导光板中传输的另一种光路示意图;
图10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俯视图;
图11所示为图10中显示装置的一种BB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俯视图,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图1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AA截面图,图3所示为光线在导光板中传输的一种光路示意图,请结合图1至图3,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100,包括背板10、导光板30和背光源40;
所述导光板30位于所述背板10靠近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M0的一侧,所述背光源40与所述导光板30的入光面31相对设置,所述导光板30的入光面31位于所述导光板30的侧面且与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M0相交;
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包括背光孔K,沿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M0的方向,所述背光孔K贯穿所述导光板30;
所述导光板30包括主体部20和第一导光部21,所述第一导光部21与所述背光孔K相邻且至少部分围绕所述背光孔K,所述主体部20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导光部21;
所述导光板3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出光面M1和第二出光面M2,所述第一出光面M1和所述第二出光面M2均平行于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M0,所述第一出光面M1位于所述第二出光面M2远离所述背板10的一侧;沿平行于所述第一出光面M1的方向,从所述主体部20射入所述第一导光部21的光线,从与所述第一导光部21对应所述第一出光面M1和/或所述第二出光面M2射出。
需要说明的是,图1仅以矩形结构的背光模组100为例对本发明的背光模组100进行了示意,并不对背光模组100的形状进行限定,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还可体现为其他形状,例如圆角矩形、圆形、椭圆形等等,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图1仅以圆形背光孔K为例对本发明的背光孔K进行示意,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背光孔K还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为圆形以外的其他形状,例如方形、椭圆形等等。另外,背光孔K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在背光模组100中的任意位置,背光孔K的数量也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本发明仅以一个背光孔K为例进行说明。此外,图1和图2也仅以第一导光部21完全包围背光孔K、主体部20完全包围第一导光部21为例进行说明,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光部21还可半包围背光孔K,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图2仅示出了背光模组100的部分膜层结构,即仅示意了背光模组100中的背光源40、背板10和导光板30,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还可包括其他膜层结构,例如在导光板30远离背板10的一侧还可设置一层或者多层的光学膜,在背板10和导光板30之间还可设置反射层等等。
相关现有技术中,背光源40发射的部分光线会通过导光板30射入背光孔K中,当背光孔K中设置有摄像头等光学器件时,背光孔K中的漏光会对摄像头的成像效果造成影响。为避免光线漏入背光孔K中,相关现有技术会在背光孔K的位置进行封胶处理,但是封胶处理后,设置有该背光模组100的显示装置会在背光孔K的边缘出现黑边,影响显示效果。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100,在不对背光孔K进行封胶处理的前提下改善背光孔K处漏光的现象。
具体而言,请结合图1至图3,本发明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中,导光板30的入光面31位于导光板30的侧面且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M0相交,背光源40与导光板30的入光面相对设置,也就是说,背光模组100为侧入式背光模组100,背光源40发射的光线从导光板30的侧面射入导光板30中。
本发明中的背光模组100包括贯穿导光板30的背光孔K,导光板30包括相对的第一出光面M1和第二出光面M2,第一出光面M1位于第二出光面M2和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M0之间。导光板30包括主体部20和第一导光部21,第一导光部21与背光孔K相邻且至少部分围绕背光孔K,主体部20至少部分围绕第一导光部21。背光源40射出的光线中,至少部分光线沿平行于第一出光面M1的方向射入导光板30中,此部分光线到达主体部20时,一部分从主体部20对应的第一出光面M1射出,进而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M0射出;另一部分光线从主体部20射入第一导光部21时,从与第一导光部21对应的第一出光面M1和/或第二出光面M2射出,而不射向背光孔K中。考虑到背光源40射出的大部分光线均平行于第一出光面M1,此部分光线在导光板30中传输时,均不会射入背光孔K中,因而大大减小了从背光源40射出的光线漏入背光孔K的可能,当在背光孔K中安装摄像头时,避免了漏入背光孔K中的光线对拍摄的过程造成影响,因而有利于改善拍摄过程中的成像质量。此外,本发明无需在背光孔K周围进行封胶处理即能减小或避免背光孔K处发生漏光的可能,有效避免了封胶处理导致孔边缘出现黑边的现象,因此还有利于提升将背光模组100应用到显示装置中时,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图2和图3仅对导光板30进行了示意,并不代表导光板30的实际厚度。图3仅示出了水平射入第一导光部21的光线从第一导光部21对应的第二出光面M2出射的情形。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4所示为光线在导光板30中传输的一种光路示意图,从所述主体部20射入所述第一导光部21的光线均从与所述第一导光部21对应的所述第一出光面M1射出。
请参见图4,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中,沿平行于所述第一出光面M1的方向,从所述主体部20射入所述第一导光部21的光线均从第一导光部21对应的第一出光面M1射出。考虑到从第一出光面M1射出的光线是射向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而从第二出光面M2射出的光线是射向背光模组100的背板的,射向背板的光线将被背板吸收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而射向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光线将用于显示,因此,当从主体部20射向第一导光部21的光线均从第一导光部21对应的第一出光面M1射出时,有利于增加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射出的光线的量,提升了背光源所射出的光线的有效利用率。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4,从与所述第一导光部21对应的所述第一出光面M1射出的光线为第一光线L1,所述第一光线L1的出光方向与所述第一出光面M1之间的夹角为α,40°≤α≤90°。
具体而言,当第一光线L1的出光方向与第一出光面M1之间的夹角小于40°时,从第一导光部21对应的第一出光面M1射出的光线有可能射入背光孔K正上方的位置,当在背光孔K中设置摄像头时,背光孔K正上方的光线仍可能对拍摄的成像质量造成影响。因此,本发明将第一光线L1的出光方向与第一出光面M1之间的夹角设置为大于或者等于40°时,有效减小或者避免从第一导光部21对应的第一出光面M1的光线射向背光孔K正上方的可能,因而有利于提升摄像头的拍摄画质。可以理解的是,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M0射出的光线垂直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M0时,此部分光线将不会再射向背光孔K正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避免此部分光线漏至背光孔K正上方的可能,因而更加有利于提升摄像头的拍摄效果。可选地,α可选为50°、60°、70°、75°、80°、85°等等。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5,图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导光部21的一种详细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一导光部21包括多个分部,分别为第一分部211、至少一个第二分部212、第三分部213,所述第一分部211、所述第二分部212和所述第三分部213具有相互重合的第一边缘B1,所述第一边缘B1位于所述第一出光面M1上;
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出光面M1的方向,所述第二分部212位于所述第一分部211和所述第三分部213之间,所述第一分部211和所述第二分部212位于所述第三分部213靠近所述背板10的一侧;所述第一分部211的入光面M11作为所述第一导光部21的入光面,所述第三分部213的出光面M12位于所述第一出光面M1,所述第一分部211的出光面M13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分部212的出光面M14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第一出光面M1的延伸方向相交。
具体而言,图5示出了导光板30的一种截面结构,示出了背光孔K一侧的部分第一导光部21和部分主体部20,在图5所示视角下,背光孔K位于第一导光部21的右侧。从主体部20指向第一导光部21的方向,第一导光部21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分部211、至少一个第二分部212和第三分部213,各个分部具有相互重合的第一边缘B1,该第一边缘B1位于导光板30的第一出光面M1上,在图5所示视角下,第一边缘B1体现为位于第一导光部21左上角的一个顶点,在俯视图中,例如请参见图2,第一边缘B1体现为在第一出光面M1上,主体部20与第一导光部21的交界的边缘。请结合图2和图5,沿垂直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M0的方向,第三分部213位于第二分部212靠近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M0的一侧,第一分部211位于第二分部212远离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M0的一侧,第三分部213的出光面位于第一出光面M1,第一分部211和第二分部212的出光面的延伸方向均与第一出光面M1的延伸方向相交。沿平行于第一出光面M1的方向射入第一导光部21的光线,依次经过第一分部211、第二分部212和第三分部213的作用后,从与第一导光部21对应的第一出光面M1或者第二出光面M2射出,图5示出了此部分光线从第一出光面M1射出的情形。可见,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导光部21具体结构,改变了光路的方向,无需封胶处理即可避免进入导光板的光线射向背光孔K中,造成背光孔K中发生漏光,有利于避免或者改善漏光对背光孔K中设置的摄像头的干扰,提升摄像头的拍摄效果,又能够避免背光孔K边缘进行封胶处理造成的黑边,因而有利于提升将背光模组100应用于显示装置时的显示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5,所述第一分部211的折射率等于所述主体部20的折射率且小于所述第二分部212的折射率,所述第二分部212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三分部213的折射率。
具体而言,本发明中设置第一导光部21中第一分部211的折射率与主体部20的折射率相同,并设置第一分部211的折射率小于第二分部212的折射率,第二分部212的折射率小于第三分部213的折射率,如此,水平射入主体部20的光线在射入第一分部211时,由于第一分部211与主体部20的折射率相同,因此不发生偏转,认为水平光线。此部分光线在从第一分部211射入第二分部212后,由于第一分部211的折射率小于第二分部212的折射率,光线将向上发生偏转;偏转后的光线从第二分部212射入第三分部213后,由于第二分部212的折射率小于第三分部213的折射率,光线将进一步向上偏转,进而从第一导光部21对应的第一出光面M1射出,避免了光线射入背光孔K中的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图5示出了第一导光部21包括一个第二分部212的情形,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光部21还可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第二分部212。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导光部21的另一种详细结构示意图,当所述第二分部212的数量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时,沿所述第一分部211指向所述第三分部213的方向,各所述第二分部212的折射率呈递增趋势。
具体而言,当第一导光部21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第二分部212时,本发明限定从第一分部211指向第三分部213的方向,各个第二分部212的折射率呈递增趋势,如此使得从第一分部211指向第三分部213的方向,各个分部的折射率整体呈递增趋势,水平光线从第一分部211依次射向第二分部212和第三分部213时,光线将依次向上偏转,进而保证光线从第一导光部21对应的第一出光面M1射出,而不会从第一导光部21的侧面射向背光孔K,因而更加有利于减小或者避免光线射向背光孔K的可能。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部21中,沿所述第一分部211指向所述第三分部213的方向,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分部中,第n+1个分部与第n个分部的折射率比值均相等,n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整数。
具体而言,请参见图6,从第一分部211指向第三分部213的方向,假设各个分部的折射率依次为n1、n2、n3和n4,第n+1个分部与第n个分部的折射率比值均相等指的是,n2/n1=n3/n2=n4/n3,从而使得各个分部对光路的改变效果相同。此外,为保证水平光线在射入第一导光部21后,能够从第二导光部22对应的第一出光面M1射出,本发明设置n2/n1、n3/n2和n4/n3的值均大于1,即从第一分部211指向第三分部213的方向,各个分部的折射率呈现递增的趋势,从而使得水平光线在从第一分部211射入第二分部212和第三分部213后,光线依次向上偏转,避免进入背光孔K中。
以下将对主体部20(折射率为n0)、第一分部211、两个第二分部212和第三分部213的折射率以及材料进行举例说明。
表1主体部20和第一导光部21的折射率和材料对比表
主体部(n0) 第一分部(n1) 第二分部(n2) 第二分部(n3) 第三分部(n4)
1.5 1.5 1.8 2.2 2.6
亚克力 亚克力 重火石玻璃 微珠玻璃 微珠玻璃
请继续参见图6,假设第一分部211的顶角α0=60°,第一个第二分部212的顶角α1=15°,第二个第二分部212的顶角α2=13°,第三个分部的顶角α3=2°。当主体部20和第一导光部21采用表1的材料和折射率实现时,水平射入的光线依次经过第一角度(b1=46°)、第二角度(b2=47°)、第三角度(b3=46°)的偏转后,以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t1=42°的夹角射出,从而避免了射向背光孔K的现象。
可以理解的是,上表仅以主体部20和第一导光部21中的各个分部的部分材料和折射率为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20和第一导光部21还可采用其他可行的材料制作,折射率只要满足从第一分部211指向第二分部212的方向各个分部的折射率呈递增趋势即可。
可选地,在制作本发明的导光板30时,为区分主体部20和第一导光部21中不同的分部,可在导光板30注塑成型时采用稀释法在一端形成不同的折射率梯度。当然,也可采用拼接的方式形成,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6,沿所述主体部20指向所述第一导光部21的方向,所述第一导光部21的宽度为L;沿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M0的方向,所述第一导光部21的高度为H,其中,L≥1.5H。
考虑到光线的传输路径还与导光板30本身的宽度和高度相关,为保证光线不从第一导光部21射入背光孔K中,需要对第一导光部21的宽度和厚度进行特殊化设计。比如,当沿主体部20指向第一导光部21的方向第一导光部21的宽度L过小时,光线在第一导光部21中的传输路径变短,可能导致光线从第一导光部21的侧面射向背光孔K。为此,本发明中将第一导光部21的宽度和高度之间的关系设置为L≥1.5H,从而避免第一导光部21的宽度不足可能导致漏光至背光孔K中的可能。可选地,第一导光部21的高度H设置在0.37mm左右,则将第一导光部21的宽度L设置在0.7mm左右。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7所示为光线在导光板30中传输的另一种光路示意图,本发明中的导光板30还包括第二导光部22,沿平行于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M0的方向,所述第二导光部22位于所述主体部20和所述第一导光部21之间;
所述第二导光部2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子出光面M21和第二子出光面M22,所述第一子出光面M21位于所述第一出光面M1,所述第二子出光面M22位于所述第二出光面M2;沿第一方向射入所述第二导光部22的光线,从所述第一子出光面M21和/或所述第二子出光面M22射出,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出光面M1的延伸方向相交。
具体而言,图7所示实施例示出了在导光板30的主体部20和第一导光部21之间引入第二导光部22的方案,背光源40提供的光线中大部分光线将水平进入导光板30中,但也有一部分非水平的光线将进入导光板30中,非水平的光线指的是出光方向与第一出光面M1的延伸方向相交的光线,即上述沿第一方向射入的光线。非水平的光线在射入第二导光部22中后,将从与第二导光部22对应的第一子出光面M21或第二子出光面M22射出,第一子出光面M21位于导光板30的第一出光面M1,第二子出光面M22位于导光板30的第二出光面M2,图7示出了非水平的光线从第二导光部22的第二子出光面M22射出的方案,可见,第二导光部22的引入有效避免了非水平的光线射向背光孔K中的可能。本发明在导光板30中同时引入第一导光部21和第二导光部22,第一导光部21能够改变水平射入的光线的光路,避免水平射入的光线进入背光孔K中,第二导光部22能够改变非水平方向射入的光线的光路,避免非水平射入的光线进入背光孔K中。如此,即使不对背光孔K进行封胶处理,背光源40所提供的水平光线和非水平光线均不会射入背光孔K中,当在背光孔K中设置摄像头时,有效避免了背光孔K的漏光对拍摄画质造成的影响,同时还能够避免将背光模组100应用于显示装置中时背光孔边缘出现黑边的现象,因而有利于提升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8所示为光线在导光板30中传输的另一种光路示意图,沿第一方向射入所述第二导光部22的光线均从所述第一子出光面M21射出。
考虑到第二导光部22的第一子出光面M21位于导光板30的第一出光面M1,从导光板30的第一出光面M1射出的光线将提供至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M0,为显示提供光线。因此,本发明中设置沿第一方向射入第二导光部22的光线均从第一子出光面M21射出时,此部分光线也将作为显示用光线,因而此部分光线将被有效利用,因此有利于提升背光源40所发出的光线的有效利用率。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从所述第一子出光面M21射出的光线为第二光线,所述第二光线的出光方向与所述第一出光面M1之间的夹角为β,40°≤β≤90°。
具体而言,请继续参见图8,考虑到第二光线与第一出光面M1之间的夹角小于40°时,此部分光线将有可能射向第一导光部21的上方进而传递至背光孔K的正上方,同样会对摄像头的画面质量造成影响。另外,第二光线与第一出光面M1之间的夹角等于90°时,第二光线将不会再射向背光孔K正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避免此部分光线漏至背光孔K正上方的可能,因而更加有利于提升摄像头的拍摄效果。因此,本发明设置从第二导光部22的第一子出光面M21射出的第二光线的出光方向与第一出光面M1之间的夹角满足40°≤β≤90°,即有利于避免第二光线传递至背光孔K正上方的现象,有利于提升摄像头的拍摄画质。可选地,β可选为50°、60°、70°、75°、80°、85°等等。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7和图8,所述第二导光部22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布的至少两个第一子部221,所述第二方向为由所述主体部20指向所述第二导光部22的方向;
当沿所述第一方向射入所述第二导光部22的光线沿所述第一子出光面M21射出时,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子部221的折射率呈递减趋势;
当沿所述第一方向射入所述第二导光部22的光线沿所述第二子出光面M22射出时,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子部221的折射率呈递增趋势。
具体而言,本发明在主体部20和第一导光部21之间引入的第二导光部22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子部221,图7和图8分别示出了第二导光部22包括三个第一子部221的情形。为使非水平光线从第二导光部22的第一子出光面M21射出,本发明设置沿第二方向,各第一子部221的折射率递减,从而使得非水平的光线在各第一子部221中传输时逐渐上偏,进而从第一子出光面M21射出,既避免了非水平的光线射入背光孔K中,又有利于提升背光源40光线的有效利用率。为使非水平光线从第二导光部22的第二子出光面M22射出,本发明设置沿第二方向,各第一子部221的折射率递增,从而使得非水平的光线在各第一子部221中传输时逐渐下偏,进而从第二子出光面M22射出,有效避免了非水平的光线射入背光孔K中。
可选地,为避免非水平的光线在第二导光部22中的传输路径较短而可能导致光线传输至第一导光部21中的现象,本发明可在第二导光部22中引入更多个第一子部221,例如请参见图9,图9所示为光线在导光板30中传输的另一种光路示意图,该实施例中示出了在第二导光部22中引入4个第一子部221的情形,从而增加了光线在第二导光部22中的传输路径,避免非水平的光线射入第一导光部21中的现象。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9,当所述第二导光部22包括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所述第一子部221时,沿所述第二方向,第n+1个第一子部221与第n个第一子部221的折射率比值均相等,n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整数。
具体而言,以图9中第二导光部22包括4个第一子部221为例,从主体部20指向第一导光部21的方向,各第一子部221的折射率分别为n11、n21、n31和n41,沿所述第二方向,第n+1个第一子部221与第n个第一子部221的折射率比值均相等,指的是,n21/n11=n31/n21=n41/n31,如此使得各个第一子部221的折射率变化趋势相同,使非水平的光线射入第二导光部22时能够顺利从与第二导光部22对应的第一子出光面M21和第二子出光面M22射出,避免此部分光线射入背光孔K中。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导光部22中折射率梯度实现方式很多,比如可以在导光板30注塑成型时采用稀释法在第二导光部22对应的位置形成不同的折射率梯度等等。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10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俯视图,图11所示为图10中显示装置的一种BB截面图,请参见图10和图11,显示装置200包括摄像头201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组100,所述摄像头201位于所述背光孔K中。可选地,显示装置200还包括位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显示面板202。
请结合图2-3和图11,考虑到本发明对背光模组100中的导光板30进行了特殊化设计,引入第一导光部21使得水平射入导光板30中的光线从导光板30的第一出光面M1或者第二出光面M2射出,避免了光线射入背光孔K中的现象。因此,在摄像头进行画面拍摄时,有效避免了光线漏向背光孔K中对拍摄画质造成影响,因此有利于提升拍摄画质。此外,本发明无需在背光孔K位置进行封胶处理,还避免了显示装置在显示过程中在背光孔K边缘的位置出现黑边的现象,因而还有利于提升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请结合图2-3和图11,导光板30朝向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表面包括多个导光网点(图中未示出),本发明中当将显示装置200中背光模组100的导光板30分为主体部20和第一导光部21、又将第一导光部划分为多个分部时,在显示装置200显示的过程中,为避免背光模组100的主体部20和第一导光部21之间、以及第一导光部21的多个第一分部之间出现分区亮线的现象,可通过对导光板30朝向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表面的网点进行调节,例如调整网点的大小、密度等等,从而改善分区之间由于折射率不同而产生分界和亮线的问题,以提升显示装置200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显示面板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本申请所提供的装置可体现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现实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中,导光板的入光面位于导光板的侧面且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相交,背光源与导光板的入光面相对设置,也就是说,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贯穿导光板的背光孔,导光板包括相对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第一出光面位于第二出光面和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之间。导光板包括主体部和第一导光部,第一导光部与背光孔相邻且至少部分围绕背光孔,主体部至少部分围绕第一导光部。背光源射出的光线中,至少部分光线沿平行于第一出光面的方向射入导光板中,并从主体部射入第一导光部中,此部分光线到达主体部时,从主体部对应的第一出光面射出,进而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射出;此部分光线到达第一导光部时,从与第一导光部对应的第一出光面和/或第二出光面射出,而不射向背光孔中。考虑到背光源射出的大部分光线均平行于第一出光面,此部分光线在导光板中传输时,均不会射入背光孔中,因而大大减小了从背光源射出的光线漏入背光孔的可能,当在背光孔中安装摄像头时,有利于改善拍摄过程中的成像质量。此外,本发明无需在背光孔周围进行封胶处理即能减小或避免向背光孔漏光的可能,有效避免了封胶处理导致孔边缘出现黑边的现象,因此还有利于提升将背光模组应用到显示装置中时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2)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导光板和背光源;
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背板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所述背光源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相对设置,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侧面且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相交;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光孔,沿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方向,所述背光孔贯穿所述导光板;
所述导光板包括主体部和第一导光部,所述第一导光部与所述背光孔相邻且至少部分围绕所述背光孔,所述主体部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导光部;
所述导光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所述第一出光面和所述第二出光面均平行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所述第一出光面位于所述第二出光面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沿平行于所述第一出光面的方向,从所述主体部射入所述第一导光部的光线,从与所述第一导光部对应所述第一出光面和/或所述第二出光面射出;
所述第一导光部包括多个分部,分别为第一分部、至少一个第二分部、第三分部,所述第一分部、所述第二分部和所述第三分部具有相互重合的第一边缘,所述第一边缘位于所述第一出光面上;
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二分部位于所述第一分部和所述第三分部之间,所述第一分部和所述第二分部位于所述第三分部靠近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分部的入光面作为所述第一导光部的入光面,所述第三分部的出光面位于所述第一出光面,所述第一分部和所述第二分部的出光面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第一出光面的延伸方向相交;
所述第一分部的折射率等于所述主体部的折射率且小于所述第二分部的折射率,所述第二分部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三分部的折射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主体部射入所述第一导光部的光线均从与所述第一导光部对应的所述第一出光面射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从与所述第一导光部对应的所述第一出光面射出的光线为第一光线,所述第一光线的出光方向与所述第一出光面之间的夹角为α,40°≤α≤9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分部的数量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时,沿所述第一分部指向所述第三分部的方向,各所述第二分部的折射率呈递增趋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部中,沿所述第一分部指向所述第三分部的方向,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分部中,第n+1个分部与第n个分部的折射率比值均相等,n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整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主体部指向所述第一导光部的方向,所述第一导光部的宽度为L;沿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导光部的高度为H,其中,L≥1.5H。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导光部,沿平行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二导光部位于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第一导光部之间;
所述第二导光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子出光面和第二子出光面,所述第一子出光面位于所述第一出光面,所述第二子出光面位于所述第二出光面;沿第一方向射入所述第二导光部的光线,从所述第一子出光面和/或所述第二子出光面射出,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出光面的延伸方向相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沿第一方向射入所述第二导光部的光线均从所述第一子出光面射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第一子出光面射出的光线为第二光线,所述第二光线的出光方向与所述第一出光面之间的夹角为β,40°≤β≤90°。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光部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布的至少两个第一子部,所述第二方向为由所述主体部指向所述第二导光部的方向;
当沿所述第一方向射入所述第二导光部的光线沿所述第一子出光面射出时,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子部的折射率呈递减趋势;
当沿所述第一方向射入所述第二导光部的光线沿所述第二子出光面射出时,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子部的折射率呈递增趋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导光部包括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所述第一子部时,沿所述第二方向,第n+1个第一子部与第n个第一子部的折射率比值均相等,n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整数。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摄像头和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摄像头位于所述背光孔中。
CN202110223972.7A 2021-02-26 2021-02-26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29874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23972.7A CN112987400B (zh) 2021-02-26 2021-02-26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23972.7A CN112987400B (zh) 2021-02-26 2021-02-26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87400A CN112987400A (zh) 2021-06-18
CN112987400B true CN112987400B (zh) 2022-08-30

Family

ID=76351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23972.7A Active CN112987400B (zh) 2021-02-26 2021-02-26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87400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03146A (zh) * 2018-07-03 2018-11-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0208976A (zh) * 2019-06-13 2019-09-06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屏显示模组
CN111624806A (zh) * 2020-05-29 2020-09-0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1679503A (zh) * 2020-06-28 2020-09-1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100381A1 (en) * 2011-10-25 2013-04-25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03146A (zh) * 2018-07-03 2018-11-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0208976A (zh) * 2019-06-13 2019-09-06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屏显示模组
CN111624806A (zh) * 2020-05-29 2020-09-0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1679503A (zh) * 2020-06-28 2020-09-1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87400A (zh) 2021-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72481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296314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US20130235561A1 (en) Bezel-free display device using directional backlighting
CN110058455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985656B (zh) 背光源、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0465707C (zh) 阵列基板、半穿透半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以及电子装置
CN109633981A (zh) 支撑结构、背光单元和显示面板
US8860908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CN106483713A (zh) 背光模块
US20210223624A1 (en) Direct-lit backlight sour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device
CN111323970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7540630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scattering module for same
CN112987400B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196901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340494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10976594B2 (en) Light guide plate, light source assembly,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80043493A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13985516B (zh) 一种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US20180259816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applied display apparatus thereof
KR102533254B1 (ko) 디스플레이용 백라이트 장치
CN114649494A (zh) 一种光学保护基板及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203311025U (zh) 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2006133274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14740654B (zh) 显示装置
WO2018161487A1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与应用的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