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03245B - 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603245B CN111603245B CN202010489326.0A CN202010489326A CN111603245B CN 111603245 B CN111603245 B CN 111603245B CN 202010489326 A CN202010489326 A CN 202010489326A CN 111603245 B CN111603245 B CN 11160324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uncture
- blood vessel
- integrated
- internal fistula
- robo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06010016717 Fistula Diseas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1
- 230000003890 fistula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1
- 210000004204 blood vessel Anatomy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2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2792 vascular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06010003226 Arteriovenous fistula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10000001367 artery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17531 blood circ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10000003462 vein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35800 matu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8280 bloo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10000004369 blood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2604 ultrasonograph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08000031481 Pathologic Constriction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08000007536 Thrombosis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36262 stenosi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08000037804 stenosis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488 abnormal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249 desinf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505 plas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57 data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08000032843 Hemorrhag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740 blee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920 subcutaneous adminis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06010018852 Haematom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34158 bleeding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02 di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474 nur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36828 Device occlus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872 anastomosi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484 anatom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321 arterial blood flow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7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28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4 del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631 haemodi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322 hemodialysi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707 wris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4/00—Computer-aided surgery; Manipulators or robo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urgery
- A61B34/30—Surgical robots
- A61B34/32—Surgical robots operating autonomousl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4—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4—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 A61B17/3403—Needle locating or guiding mea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4—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 A61B17/3415—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for introducing tubes or catheters, e.g. gastrostomy tubes, drain cathet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4/00—Computer-aided surgery; Manipulators or robo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urgery
- A61B34/25—User interfaces for surgical system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4/00—Computer-aided surgery; Manipulators or robo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urgery
- A61B34/70—Manipul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urger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2—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Combined pulse/heart-rate/blood pressure determination; Evaluating a cardiovascular condi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using combinations of techniques provided for in this group with electrocardiography or electroauscultation; Heart catheters for measuring blood pressure
- A61B5/02007—Evaluating blood vessel condition, e.g. elasticity, complianc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2—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Combined pulse/heart-rate/blood pressure determination; Evaluating a cardiovascular condi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using combinations of techniques provided for in this group with electrocardiography or electroauscultation; Heart catheters for measuring blood pressure
- A61B5/026—Measuring blood flow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4—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 A61B17/3403—Needle locating or guiding means
- A61B2017/3413—Needle locating or guiding means guided by ultrasoun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4/00—Computer-aided surgery; Manipulators or robo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urgery
- A61B34/25—User interfaces for surgical systems
- A61B2034/254—User interfaces for surgical systems being adapted depending on the stage of the surgical procedur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4/00—Computer-aided surgery; Manipulators or robo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urgery
- A61B34/30—Surgical robots
- A61B2034/303—Surgical robot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manipulations within body lumens, e.g. within lumen of gut, spine, or blood vessel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Pathology (AREA)
- Robotics (AREA)
- Cardiology (AREA)
- Physi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一控制模块根据预置的一血管状态评估方法输出一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步骤S2: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一交互模块通过至少一种引导途径提示穿刺操作者是否直接采纳上述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本发明公开的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将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工作中的如何精准定位进行有效穿刺以及精准评估血管功能和指导拔管按压一体化定义为关键环节,将自动化控制和人工手动控制相结合,各扬所长,确保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工作的安全性、准确性和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用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和一种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公开号为CN107280767A,主题名称为套筒柔性针穿刺医疗机器人的发明专利申请,其技术方案公开了“包括皮带(1)、皮带轮(2)、滚珠轴承(3)、力传感器连接轴(4)、力传感器(5)、夹头套筒(6)、柔性针夹头(7)、皮带(8)、皮带轮(9)、滚珠轴承(10)、连接轴(11)、夹头套筒(12)、外套管夹头(13)、套管支撑基座(14)、柔性针支撑基座(15)、伺服电机(16)、皮带轮(17)、伺服电机(18)、伺服电机支撑基座(19)、伺服电机(20)、皮带轮(21)、丝杠直线导轨(22)、伺服电机(23)、伺服电机支撑基座(24)、丝杠直线导轨(25)、工作平台(26)、套管(27)、柔性针(28)、摄像头(29)。一种套筒柔性针穿刺医疗机器人由套管给进、旋转机构和柔性针的给进、旋转机构构成。套筒和柔性针丝杠直线导轨(22、25)平行的用螺丝固定在工作台(26)上,把伺服电机(16、20)分别用螺丝固定在两个丝杠直线导轨(22、25)上,使得电机能带动丝杠旋转推动基座前进。柔性针部分机构,螺丝固定伺服电机基座(19)到丝杠直线导轨(22)上,固定伺服电机(18)到伺服电机基座(19)上,同时伺服电机(18)连接皮带轮(17),皮带轮(17)与皮带轮(2)由皮带(1)连接,力传感器连接轴(4)通过滚珠轴承(3)连接到伺服电机基座(19)上,皮带轮(2)连接到力传感器连接轴(4)上,力传感器(5)连接到力传感器连接轴(4)上,夹头套筒(6)螺纹连接到力传感器(5)上,夹头套筒(6)通过螺丝夹紧柔性针夹头(7)。套筒部分结构,螺丝固定伺服电机基座(24)到丝杠直线导轨(25)上,固定伺服电机(23)到伺服电机基座(24)上,同时伺服电机(23)连接皮带轮(21),皮带轮(21)与皮带轮(8)由皮带(9)连接,连接轴(11)通过滚珠轴承(10)连接到伺服电机基座(24)上,皮带轮(8)连接到连接轴(11)上,夹头套筒(12)螺丝夹紧连接轴(11),夹头套筒(12)通过螺丝夹紧套管夹头(13)。套筒支撑基座(14)紧贴丝杠直线导轨(25)通过螺丝固定在工作平台(26)上,柔性针支撑基座(15)根据套管长度螺丝固定在工作平台(26)上,同时保证柔性针支撑基座(15)的孔与套筒支撑基座(14)的孔在同一个水平面和同一条直线上。套管(27)穿过柔性针支撑基座(15)和套管支撑基座(14)连接到套管夹头(13),柔性针(28)穿过套筒(27)、套筒夹头(13)、夹头套筒(12)、连接轴(11)、皮带轮(8)到柔性针夹头(7),并夹紧”。
然而,在医用机器人领域,以上述发明专利申请为例,现有的医用穿刺机器人,侧重于为了实现穿刺目的的硬件构造的研发与改进,并未出现专门匹配用于动静脉内瘘穿刺的机器人,需要进一步改进。此外,仍然以上述医用机器人为例,尽管通过“摄像头可以实时地追踪针头的位置,计算针头与目标位置的距离差,反馈到控制系统,从而决定控制方法”隐含公开了该机器人涉及到电控/程控技术,但是这些可能涉及到软件控制的控制手段,仍然停留在机器人自身部件(零件)之间的数据交互和自主决策,并未进一步引入机器人与使用者(用户)之间的任何交互手段。事实上,针对动静脉内瘘的穿刺任务,完全依赖全自动的自动化控制手段,不够完备且不够安全可靠,在关键的控制节点,仍然需要引入使用者的人工控制途径,同时结合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等提供的辅助决策建议,将自动化控制和人工手动控制各扬所长,综上需要予以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状况,克服以上缺陷,提供一种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和一种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控制方法。
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开的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将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工作中的如何精准定位进行有效穿刺以及精准评估内瘘血管功能和指导拔管按压一体化定义为关键环节,并且围绕该关键环节进行阐述。
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开的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其另一目的在于,能及时评估动静脉内瘘的血管功能,给与医护人员及时干预提示,通过实时监测动静脉内瘘的血管功能,降低丧失功能风险。
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开的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其另一目的在于,可实时确定内瘘功能,评估是否存在异常,上述异常包括但不限于存在血栓、狭窄,以便及时干预(这也是机器引导穿刺的优点);确定内瘘作为新瘘时是否成熟,如果判断作为新瘘的内瘘成熟(血流量>500ml/min,血管直径>5mm,皮下深度<6mm)则执行穿刺,否则(判断作为新瘘的内瘘不成熟)提示医护人员结合病情人工评估是否需要继续穿刺,如果医护人员评估认为需要继续穿刺则执行穿刺,否则(医护人员评估认为不需要继续穿刺)终止穿刺流程。
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开的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其另一目的在于,为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工作提供基于辅助评估、辅助决策、辅助执行的全流程的完整解决方案。
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开的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其另一目的在于,将自动化控制和人工手动控制(人工二次确认/人工介入干预/人工控制途径/手动超驰,下同)相结合,各扬所长,确保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工作的安全性、准确性和稳定性。
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开的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其另一目的在于,在机器人和使用者(用户/穿刺操作者,下同)之间引入多种交互手段,在最大化优化人工工序而由自动化控制代替部分人工手动操作的同时,确保在关键的控制节点,使用者(用户)能够及时介入干预,同时保证人工控制途径的控制指令(手动超驰指令)的优先级必须高于机器人自主生成的辅助控制指令(辅助决策建议信息)。
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开的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其另一目的在于,机器人在辅助评估、辅助决策等领域(非新瘘判断),在后台引入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以便由机器人自主生成的辅助决策建议等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
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开的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其另一目的在于,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可以将使用者介入干预(人工控制途径)的控制指令作为修正信息反向输入该系统内部,使得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可以不断迭代升级,从而输出更加精细化的辅助决策建议。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一控制模块根据预置的一血管状态评估方法输出一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
步骤S2: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一交互模块通过至少一种引导途径提示穿刺操作者是否直接采纳上述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当上述交互模块获取由穿刺操作者输入的一直接采纳指令则将上述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导入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一执行模块,当上述交互模块获取由穿刺操作者输入的除上述直接采纳指令之外的手动超驰指令则将上述手动超驰指令覆盖上述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并且将上述手动超驰指令导入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执行模块;
步骤S3: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控制模块根据预置的一穿刺方式评估方法输出一第二辅助决策建议信息;
步骤S4: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交互模块通过至少一种引导途径提示穿刺操作者是否直接采纳上述第二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当上述交互模块获取由穿刺操作者输入的一直接采纳指令则将上述第二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导入上述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执行模块,当上述交互模块获取由穿刺操作者输入的除上述直接采纳指令之外的手动超驰指令则将上述手动超驰指令覆盖上述第二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并且将上述手动超驰指令导入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执行模块;
步骤S5: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执行模块根据由步骤S2导入的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或者手动超驰指令,以及根据由步骤S4导入的第二辅助决策建议信息或者手动超驰指令,由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执行模块执行在超声引导下的预置的穿刺动作。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S0:
步骤S0:由穿刺操作者或者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一执行模块对于患者的待精确定位的血管及其周边组织进行预处理。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步骤S0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步骤S0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步骤S0.1:将患者的手臂姿态引导至指定位置,以固定手臂位置,以便步骤S1中进行准确的血管状态评估;
步骤S0.2:在患者的待精确定位的血管及其周边组织处消毒;
步骤S0.3:在患者的待精确定位的血管及其周边组织处铺巾。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步骤S1中,上述血管状态评估方法,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步骤S1.1: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一数据采集模块对于患者的待精确定位的血管及其周边组织处进行至少一次数据采集,以形成上述数据采集模块的一血管信息;
步骤S1.2: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控制模块利用上述血管信息,根据预置的评估参数进行评估,以形成上述血管信息的一动静脉内瘘成熟或者有无异常的评估结果;
步骤S1.3:当上述动静脉内瘘成熟评估结果为内瘘成熟或者内瘘功能无异常时,执行步骤S2或者直接跳过步骤S2而直接执行步骤S3;当上述动静脉内瘘成熟评估结果为内瘘未成熟时,必须执行步骤S2而不能直接跳过步骤S2而直接执行步骤S3。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步骤S1.2中,上述根据预置的评估参数进行评估,具体实施为实时确定内瘘功能,评估是否存在异常,上述异常包括但不限于存在血栓、狭窄,以便及时干预(这也是机器引导穿刺的优点);确定内瘘作为新瘘时是否成熟,如果判断作为新瘘的内瘘成熟(血流量>500ml/min,血管直径>5mm,皮下深度<6mm)则执行穿刺,否则(判断作为新瘘的内瘘不成熟)提示医护人员结合病情人工评估是否需要继续穿刺,如果医护人员评估认为需要继续穿刺则执行穿刺,否则(医护人员评估认为不需要继续穿刺)终止穿刺流程;上述评估参数包括但不限于:血管长度、血管内径、血管血流量、血管到皮肤的距离。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步骤S2中,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交互模块的引导途径包括:显示屏或者触控屏显示引导途径、扬声器和麦克风语音引导途径或者振动引导途径。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步骤S3中,上述第二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具体实施为绳穿法或者扣眼法中的一种穿刺方法。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步骤S5中,上述执行模块执行超声引导下的上述穿刺动作,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步骤S5.1:超声引导下的动脉端血管穿刺动作;
步骤S5.2:动脉端血管穿刺针胶布固定;
步骤S5.3:超声引导下的静脉端血管穿刺动作;
步骤S5.4:静脉端血管穿刺针胶布固定。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步骤S5.1中,上述动脉端血管穿刺动作分解为动脉端血管穿刺的角度、动脉端血管穿刺的深度和动脉端血管穿刺的长度;
步骤S5.3中,上述静脉端血管穿刺动作分解为静脉端血管穿刺的角度、静脉端血管穿刺的深度和静脉端血管穿刺的长度。
本发明专利申请还公开了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用于实施以上任一个技术方案公开的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的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其有益效果在于,将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工作中的如何精准定位进行有效穿刺以及精准评估内瘘血管功能和指导拔管按压一体化定义为关键环节,将自动化控制和人工手动控制(人工二次确认/人工介入干预/人工控制途径/手动超驰,下同)相结合,各扬所长,确保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工作的安全性、准确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控制过程(控制方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附图的图1,图1示出了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的控制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专利申请涉及的动静脉内瘘,我们定义,是指一种血管吻合的小手术,将前壁靠近手腕部位的动脉和邻近的静脉作一缝合,使吻合后的静脉中流动着动脉血,形成一个动静脉内瘘,动静内瘘的血管能为血液透析治疗提供充足的血液,为透析治疗的充分性提供保障。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专利申请的各个实施例可能涉及到的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控制模块,可被具体实施为MCU芯片及其外围电路;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交互模块,可被具体实施为显示屏、触控屏、扬声器、振动器等;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执行模块,可被具体实施为机械手、机械臂等;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数据采集模块,可被具体实施为机器视觉成像器等,不再赘述。
一般地,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穿刺操作者对动静脉走行解剖把握不准确,穿刺偏离方向或手法不正确未有效固定血管;或者穿刺置管针深度过浅(未完全置入)或过深(穿透血管后壁);或者患者动静脉瘘未成熟,管腔基础差;或者患者高位动静脉瘘,血管脆性增加。若发生动静脉瘘穿刺失败,轻者会造成患者血管周围血肿形成,增加再次穿刺难度,重者延迟动静脉内瘘透析时间,会造成内瘘导管闭塞的风险,因而如何精准定位进行有效穿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优选实施例(步骤S3中的穿刺方式的评估结果也由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控制模块先输出辅助决策建议信息,而不是直接由人工选择)。
优选地,所述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一控制模块根据预置的一血管状态评估方法输出一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
步骤S2: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一交互模块通过至少一种引导途径提示穿刺操作者是否直接采纳上述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当上述交互模块获取由穿刺操作者输入的一直接采纳指令则将上述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导入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一执行模块,(否则)当上述交互模块获取由穿刺操作者输入的除上述直接采纳指令之外的(任何的)手动超驰指令则将上述手动超驰指令覆盖(替换)上述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并且将上述手动超驰指令导入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执行模块(充分体现,在最大化优化人工工序而由自动化控制代替部分人工手动操作的同时,确保在关键的控制节点,使用者(用户)能够及时介入干预,同时保证人工控制途径的控制指令(手动超驰指令)的优先级必须高于机器人自主生成的辅助控制指令(辅助决策建议信息));
步骤S3: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控制模块根据预置的一穿刺方式评估方法输出一第二辅助决策建议信息;
步骤S4: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交互模块通过至少一种引导途径提示穿刺操作者是否直接采纳上述第二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当上述交互模块获取由穿刺操作者输入的一直接采纳指令则将上述第二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导入上述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执行模块,(否则)当上述交互模块获取由穿刺操作者输入的除上述直接采纳指令之外的(任何的)手动超驰指令则将上述手动超驰指令覆盖(替换)上述第二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并且将上述手动超驰指令导入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执行模块(充分体现,在最大化优化人工工序而由自动化控制代替部分人工手动操作的同时,确保在关键的控制节点,使用者(用户)能够及时介入干预,同时保证人工控制途径的控制指令(手动超驰指令)的优先级必须高于机器人自主生成的辅助控制指令(辅助决策建议信息));
步骤S5: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执行模块根据由步骤S2导入的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或者手动超驰指令,以及(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执行模块同时)根据由步骤S4导入的第二辅助决策建议信息或者手动超驰指令,由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执行模块执行在超声引导下的预置的穿刺动作,以便通过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辅助完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血管的穿刺任务。
进一步地,所述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S0:
步骤S0:(为便于步骤S1中进行准确的血管状态评估)由穿刺操作者或者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一执行模块(该执行模块可以与步骤S2/步骤S4中的执行模块相同,也可以独立设置)对于患者的待精确定位的血管及其周边组织进行预处理。
步骤S0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步骤S0.1:将患者的手臂姿态引导至指定位置,以固定手臂位置,以便步骤S1中进行准确的血管状态评估;
步骤S0.2:在患者的待精确定位的血管及其周边组织处消毒;
步骤S0.3:在患者的待精确定位的血管及其周边组织处铺巾。
进一步地,步骤S1中,上述血管状态评估方法,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步骤S1.1: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一数据采集模块对于患者的待精确定位的血管及其周边组织处进行至少一次数据采集,以形成上述数据采集模块的一血管信息;
步骤S1.2: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控制模块利用上述血管信息,(上述控制模块)根据预置的评估参数进行评估,以形成上述血管信息的一动静脉内瘘成熟或者有无异常的评估结果(将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具体实施为动静脉内瘘成熟或者有无异常的评估结果);
步骤S1.3:当上述动静脉内瘘成熟评估结果为内瘘成熟或者内瘘功能无异常时,可执行步骤S2或者直接跳过步骤S2而直接执行步骤S3;当上述动静脉内瘘成熟评估结果为内瘘未成熟时,必须执行步骤S2而不能直接跳过步骤S2而直接执行步骤S3。
其中,步骤S1.2中,上述根据预置的评估参数进行评估,具体实施为实时确定内瘘功能,评估是否存在异常,上述异常包括但不限于存在血栓、狭窄,以便及时干预(这也是机器引导穿刺的优点);确定内瘘作为新瘘时是否成熟,如果判断作为新瘘的内瘘成熟(血流量>500ml/min,血管直径>5mm,皮下深度<6mm)则执行穿刺,否则(判断作为新瘘的内瘘不成熟)提示医护人员结合病情人工评估是否需要继续穿刺,如果医护人员评估认为需要继续穿刺则执行穿刺,否则(医护人员评估认为不需要继续穿刺)终止穿刺流程;上述评估参数包括但不限于:血管长度、血管内径、血管血流量、血管到皮肤的距离。
其中,步骤S1.2中,上述评估,可在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后台(控制模块处)引入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以便由机器人自主生成的辅助决策建议等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同时,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可以将使用者介入干预(人工控制途径)的控制指令作为修正信息反向输入该系统内部,使得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可以不断迭代升级,从而输出更加精细化的辅助决策建议。
进一步地,步骤S2中,当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交互模块获取的上述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为内瘘未成熟时,穿刺操作者(结合患者的病情的紧急程度等各方面因素)认可该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内瘘未成熟)则输入上述直接采纳指令(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中止穿刺流程),穿刺操作者(结合患者的病情的紧急程度等各方面因素)不认可该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尽管内瘘未成熟,但由于其他原因必须执行穿刺)则输入手动超驰执行(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继续穿刺流程)。
进一步地,步骤S2中,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交互模块的引导途径包括但不限于:显示屏或者触控屏显示引导途径、扬声器和麦克风语音引导途径或者振动引导途径。
进一步地,步骤S3中,上述第二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具体实施为绳穿法或者扣眼法中的一种穿刺方法。
进一步地,步骤S4中,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交互模块的引导途径包括但不限于:显示屏或者触控屏显示引导途径、扬声器和麦克风语音引导途径或者振动引导途径。
进一步地,步骤S5中,上述执行模块执行超声引导下的上述穿刺动作,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步骤S5.1:超声引导下的动脉端血管穿刺动作;
步骤S5.2:动脉端血管穿刺针胶布固定;
步骤S5.3:超声引导下的静脉端血管穿刺动作;
步骤S5.4:静脉端血管穿刺针胶布固定。
其中,步骤S5.1中,上述动脉端血管穿刺动作分解为动脉端血管穿刺的角度、动脉端血管穿刺的深度和动脉端血管穿刺的长度。
其中,步骤S5.3中,上述静脉端血管穿刺动作分解为静脉端血管穿刺的角度、静脉端血管穿刺的深度和静脉端血管穿刺的长度。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患者的动静脉内瘘血管的穿刺任务的扩展任务,所述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S6:
步骤S6: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执行模块,根据预置的拔管控制方法进行拔管。
进一步地,作为患者的动静脉内瘘的穿刺任务的进一步拓展,通过判断内瘘的形成时间分别执行对应的拔管动作。
例如,当内瘘形成时间长于3个月时,判定为长时间内瘘,需要执行与长时间内瘘匹配的拔管动作。
例如,当内瘘形成时间短于3个月时,可判定为新瘘,此时可考虑由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执行模块执行新瘘的拔管动作的按压流程。
其中,上述按压流程包括按压时长(新瘘优选为半小时)、按压力度(力度由强到弱)等。
其中,上述拔管动作,还可以通过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数据采集模块,实时采集并且判断动静脉内瘘穿刺处是否渗血,以便及时、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护理。
进一步地,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还包括一压迫器,所述压迫器的压力和持续时间可以通过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交互模块)设定和调节。压迫器的压力设定,在于维持刚好不出血、又有血流通过的状态。在压迫器维持当前的压力设定并保持指定的持续时间(例如,15分钟)以后,再由医护人员介入,由医护人员进行解压或者后续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压迫器,还可设定为:每隔指定的时长(例如,15分钟),自动调低一档压力,同时在调低一档压力以后再固定。在固定总时长维持30分钟的时候,再由医护人员进行人工评估,也就是可能要完全解除压迫器的压力,观察内瘘是否出血,然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压迫10分钟到30分钟。由于部分血管存在特殊性,有的病人30分钟以后,他的血管可能还要给予一定的压力再压迫一段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使用压迫器的好处在于,能够保证血管在按压时不会太扁,能够保证血流通过而不会造成血管损坏,否则的话,特别是新瘘的血管还没完全成熟的情况下,一旦压力过足容易使得没有血流通过,造成血管损坏。
值得一提的是,动脉端血管穿刺和静脉端血管穿刺,在穿刺点处有一个皮肤性进针点,还有一个血管进针点,在压迫的时候不能单纯压迫皮肤性进针点。例如,有时候让病人自己压迫的时候,可能偏移了一点点,造成出血或者血肿,因此需要病人同时用几个手指头压迫止血。作为对比,如果采用可受控控制的压迫器的话,可以保证压迫器完整地覆盖皮肤性进针点和血管进针点,也就是说,扁平状的压迫器在静脉端血管穿刺点和动脉端血管穿刺点可以分别设置一个。
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用于实施以上任一种技术方案公开的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控制方法。
第一实施例(步骤S3中的穿刺方式的评估结果直接由人工选择)。
优选地,所述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一控制模块根据预置的一血管状态评估方法输出一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
步骤S2: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一交互模块通过至少一种引导途径提示穿刺操作者是否直接采纳上述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当上述交互模块获取由穿刺操作者输入的一直接采纳指令则将上述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导入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一执行模块,(否则)当上述交互模块获取由穿刺操作者输入的除上述直接采纳指令之外的(任何的)手动超驰指令则将上述手动超驰指令覆盖(替换)上述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并且将上述手动超驰指令导入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执行模块(充分体现,在最大化优化人工工序而由自动化控制代替部分人工手动操作的同时,确保在关键的控制节点,使用者(用户)能够及时介入干预,同时保证人工控制途径的控制指令(手动超驰指令)的优先级必须高于机器人自主生成的辅助控制指令(辅助决策建议信息));
步骤S3: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交互模块通过至少一种引导途径提示穿刺操作者输入穿刺方式;
步骤S4: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执行模块根据由步骤S2导入的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或者手动超驰指令,以及由步骤S3输入的穿刺方式,由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执行模块执行在超声引导下的预置的穿刺动作,以便通过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辅助完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的穿刺任务。
进一步地,所述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S0:
步骤S0:(为便于步骤S1中进行准确的血管状态评估)由穿刺操作者或者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一执行模块(该执行模块可以与步骤S2/步骤S4中的执行模块相同,也可以独立设置)对于患者的待精确定位的血管及其周边组织进行预处理。
其中,步骤S0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步骤S0.1:将患者的手臂姿态引导至指定位置,以固定手臂位置,以便步骤S1中进行准确的血管状态评估;
步骤S0.2:在患者的待精确定位的血管及其周边组织处消毒;
步骤S0.3:在患者的待精确定位的血管及其周边组织处铺巾。
进一步地,步骤S1中,上述血管状态评估方法,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步骤S1.1: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一数据采集模块对于患者的待精确定位的血管及其周边组织处进行至少一次数据采集,以形成上述数据采集模块的一血管信息;
步骤S1.2: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控制模块利用上述血管信息,(上述控制模块)根据预置的评估参数进行评估,以形成上述血管信息的一动静脉内瘘成熟或者有无异常的评估结果(将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具体实施为动静脉内瘘成熟或者有无异常的评估结果);
步骤S1.3:当上述动静脉内瘘成熟评估结果为内瘘成熟或者内瘘功能无异常时,可执行步骤S2或者直接跳过步骤S2而直接执行步骤S3;当上述动静脉内瘘成熟评估结果为内瘘未成熟时,必须执行步骤S2而不能直接跳过步骤S2而直接执行步骤S3。
其中,步骤S1.2中,上述根据预置的评估参数进行评估,具体实施为实时确定内瘘功能,评估是否存在异常,上述异常包括但不限于存在血栓、狭窄,以便及时干预(这也是机器引导穿刺的优点);确定内瘘作为新瘘时是否成熟,如果判断作为新瘘的内瘘成熟(血流量>500ml/min,血管直径>5mm,皮下深度<6mm)则执行穿刺,否则(判断作为新瘘的内瘘不成熟)提示医护人员结合病情人工评估是否需要继续穿刺,如果医护人员评估认为需要继续穿刺则执行穿刺,否则(医护人员评估认为不需要继续穿刺)终止穿刺流程;上述评估参数包括但不限于:血管长度、血管内径、血管血流量、血管到皮肤的距离。
其中,步骤S1.2中,上述评估,可在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后台(控制模块处)引入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以便由机器人自主生成的辅助决策建议等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同时,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可以将使用者介入干预(人工控制途径)的控制指令作为修正信息反向输入该系统内部,使得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可以不断迭代升级,从而输出更加精细化的辅助决策建议。
进一步地,步骤S2中,当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交互模块获取的上述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为内瘘未成熟时,穿刺操作者(结合患者的病情的紧急程度等各方面因素)认可该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内瘘未成熟)则输入上述直接采纳指令(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中止穿刺流程),穿刺操作者(结合患者的病情的紧急程度等各方面因素)不认可该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尽管内瘘未成熟,但由于其他原因必须执行穿刺)则输入手动超驰执行(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继续穿刺流程)。
进一步地,步骤S2中,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交互模块的引导途径包括但不限于:显示屏或者触控屏显示引导途径、扬声器和麦克风语音引导途径或者振动引导途径。
进一步地,步骤S3中,上述穿刺方式,具体实施为绳穿法或者扣眼法中的一种穿刺方法。
进一步地,步骤S3中,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交互模块的引导途径包括但不限于:显示屏或者触控屏显示引导途径、扬声器和麦克风语音引导途径或者振动引导途径。
进一步地,步骤S4中,上述执行模块执行超声引导下的上述穿刺动作,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步骤S4.1:超声引导下的动脉端血管穿刺动作;
步骤S4.2:动脉端血管穿刺针胶布固定;
步骤S4.3:超声引导下的静脉端血管穿刺动作;
步骤S4.4:静脉端血管穿刺针胶布固定。
其中,步骤S4.1中,上述动脉端血管穿刺动作分解为动脉端血管穿刺的角度、动脉端血管穿刺的深度和动脉端血管穿刺的长度。
其中,步骤S4.3中,上述静脉端血管穿刺动作分解为静脉端血管穿刺的角度、静脉端血管穿刺的深度和静脉端血管穿刺的长度。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患者的动静脉内瘘血管的穿刺任务的扩展任务,所述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S5:
步骤S5: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执行模块,根据预置的拔管控制方法进行拔管。
进一步地,作为患者的动静脉内瘘的穿刺任务的进一步拓展,通过判断内瘘的形成时间分别执行对应的拔管动作。
例如,当内瘘形成时间长于3个月时,判定为长时间内瘘,需要执行与长时间内瘘匹配的拔管动作。
例如,当内瘘形成时间短于3个月时,可判定为新瘘,此时可考虑由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执行模块执行新瘘的拔管动作的按压流程。
其中,上述按压流程包括按压时长(新瘘优选为半小时)、按压力度(力度由强到弱)等。
其中,上述拔管动作,还可以通过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数据采集模块,实时采集并且判断动静脉内瘘穿刺处是否渗血,以便及时、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护理。
进一步地,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还包括一压迫器,所述压迫器的压力和持续时间可以通过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交互模块)设定和调节。压迫器的压力设定,在于维持刚好不出血、又有血流通过的状态。在压迫器维持当前的压力设定并保持指定的持续时间(例如,15分钟)以后,再由医护人员介入,由医护人员进行解压或者后续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压迫器,还可设定为:每隔指定的时长(例如,15分钟),自动调低一档压力,同时在调低一档压力以后再固定。在固定总时长维持30分钟的时候,再由医护人员进行人工评估,也就是可能要完全解除压迫器的压力,观察内瘘是否出血,然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压迫10分钟到30分钟。由于部分血管存在特殊性,有的病人30分钟以后,他的血管可能还要给予一定的压力再压迫一段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使用压迫器的好处在于,能够保证血管在按压时不会太扁,能够保证血流通过而不会造成血管损坏,否则的话,特别是新瘘的血管还没完全成熟的情况下,一旦压力过足容易使得没有血流通过,造成血管损坏。
值得一提的是,动脉端血管穿刺和静脉端血管穿刺,在穿刺点处有一个皮肤性进针点,还有一个血管进针点,在压迫的时候不能单纯压迫皮肤性进针点。例如,有时候让病人自己压迫的时候,可能偏移了一点点,造成出血或者血肿,因此需要病人同时用几个手指头压迫止血。作为对比,如果采用可受控控制的压迫器的话,可以保证压迫器完整地覆盖皮肤性进针点和血管进针点,也就是说,扁平状的压迫器在静脉端血管穿刺点和动脉端血管穿刺点可以分别设置一个。
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用于实施以上任一种技术方案公开的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控制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专利公开的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除了以上两个实施例外,还可进一步包括若干变形实施方式,举例如下。例如,在优选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中,均涉及到了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并且进一步引入了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的修正信息反向输入迭代升级策略,以便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改良。此处的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既可以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系统(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专家水平解决问题能力的程序系统),还可以进一步升级为具有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引擎及其相应的算法,使得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自主输出的辅助决策建议信息更加贴近实际。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专利申请涉及的机械手的具体选型、机器视觉成像器的具体选型等技术特征应被视为现有技术,这些技术特征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可能涉及到的控制方式、空间布置方式采用本领域的常规选择即可,不应被视为本发明专利的发明点所在,本发明专利不做进一步具体展开详述。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用于实施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控制方法,所述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一控制模块根据预置的一血管状态评估方法输出一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
步骤S2: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一交互模块通过至少一种引导途径提示穿刺操作者是否直接采纳上述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当上述交互模块获取由穿刺操作者输入的一直接采纳指令则将上述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导入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一执行模块,当上述交互模块获取由穿刺操作者输入的除上述直接采纳指令之外的手动超驰指令则将上述手动超驰指令覆盖上述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并且将上述手动超驰指令导入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执行模块;
步骤S3: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控制模块根据预置的一穿刺方式评估方法输出一第二辅助决策建议信息;
步骤S4: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交互模块通过至少一种引导途径提示穿刺操作者是否直接采纳上述第二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当上述交互模块获取由穿刺操作者输入的一直接采纳指令则将上述第二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导入上述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执行模块,当上述交互模块获取由穿刺操作者输入的除上述直接采纳指令之外的手动超驰指令则将上述手动超驰指令覆盖上述第二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并且将上述手动超驰指令导入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执行模块;
步骤S5: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执行模块根据由步骤S2导入的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或者手动超驰指令,以及根据由步骤S4导入的第二辅助决策建议信息或者手动超驰指令,由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执行模块执行在超声引导下的预置的穿刺动作;
步骤S1中,上述血管状态评估方法,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步骤S1.1: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一数据采集模块对于患者的待精确定位的血管及其周边组织处进行至少一次数据采集,以形成上述数据采集模块的一血管信息;
步骤S1.2: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控制模块利用上述血管信息,根据预置的评估参数进行评估,以形成上述血管信息的一动静脉内瘘成熟或者有无异常的评估结果;
步骤S1.3:当上述动静脉内瘘成熟评估结果为内瘘成熟或者内瘘功能无异常时,执行步骤S2或者直接跳过步骤S2而直接执行步骤S3;当上述动静脉内瘘成熟评估结果为内瘘未成熟时,必须执行步骤S2而不能直接跳过步骤S2而直接执行步骤S3;
步骤S1.2中,上述根据预置的评估参数进行大数据评估,具体实施为实时确定内瘘功能,评估是否存在异常,上述异常包括但不限于存在血栓、狭窄,以便及时干预;确定内瘘作为新瘘时是否成熟,如果判断作为新瘘的内瘘成熟则执行穿刺,否则提示医护人员结合病情人工评估是否需要继续穿刺,如果医护人员评估认为需要继续穿刺则执行穿刺,否则终止穿刺流程;上述评估参数包括但不限于:血管长度、血管内径、血管血流量、血管到皮肤的距离;
步骤S1.2中,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后台引入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同时,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将使用者介入干预的控制指令作为修正信息反向输入该系统内部,使得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不断迭代升级,从而输出更加精细化的辅助决策建议;
步骤S2中,当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交互模块获取的上述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为内瘘未成熟时,穿刺操作者认可该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则输入上述直接采纳指令,穿刺操作者不认可该第一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则输入手动超驰执行;
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还包括一压迫器,所述压迫器的压力和持续时间通过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交互模块设定和调节,压迫器的压力设定在于维持内瘘刚好不出血、又有血流通过的状态,所述压迫器设定每隔指定的时长自动调低一档压力,同时在调低一档压力以后再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S0:
步骤S0:由穿刺操作者或者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一执行模块对于患者的待精确定位的血管及其周边组织进行预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步骤S0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步骤S0.1:将患者的手臂姿态引导至指定位置,以固定手臂位置,以便步骤S1中进行准确的血管状态评估;
步骤S0.2:在患者的待精确定位的血管及其周边组织处消毒;
步骤S0.3:在患者的待精确定位的血管及其周边组织处铺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的上述交互模块的引导途径包括:显示屏或者触控屏显示引导途径、扬声器和麦克风语音引导途径或者振动引导途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上述第二辅助决策建议信息,具体实施为绳穿法或者扣眼法中的一种穿刺方法。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步骤S5中,上述执行模块执行超声引导下的上述穿刺动作,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步骤S5.1:超声引导下的动脉端血管穿刺动作;
步骤S5.2:动脉端血管穿刺针胶布固定;
步骤S5.3:超声引导下的静脉端血管穿刺动作;
步骤S5.4:静脉端血管穿刺针胶布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其特征在于:
步骤S5.1中,上述动脉端血管穿刺动作分解为动脉端血管穿刺的角度、动脉端血管穿刺的深度和动脉端血管穿刺的长度;
步骤S5.3中,上述静脉端血管穿刺动作分解为静脉端血管穿刺的角度、静脉端血管穿刺的深度和静脉端血管穿刺的长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489326.0A CN111603245B (zh) | 2020-06-02 | 2020-06-02 | 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489326.0A CN111603245B (zh) | 2020-06-02 | 2020-06-02 | 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03245A CN111603245A (zh) | 2020-09-01 |
CN111603245B true CN111603245B (zh) | 2022-08-12 |
Family
ID=721947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489326.0A Active CN111603245B (zh) | 2020-06-02 | 2020-06-02 | 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60324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69008A (zh) * | 2022-03-09 | 2022-05-13 | 浙江大学 | 基于血管近红外成像的血管穿刺难易智能分级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10739A (zh) * | 2014-07-28 | 2016-02-10 | 宜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 一种用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拔针的止血带 |
CN106073854A (zh) * | 2016-08-29 | 2016-11-09 | 江苏芸迪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动静脉血管动态监测压迫固定装置 |
CN111166489A (zh) * | 2018-12-07 | 2020-05-19 | 张永学 | 自动穿刺活检医疗机器人的控制方法、装置及机器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30310853A1 (en) * | 2009-01-09 | 2013-11-21 | Abbott Cardiovascular System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cutaneous treatment of a blood vessel |
CN103970988B (zh) * | 2014-04-14 | 2017-05-24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消融针穿刺路径规划方法及系统 |
JP5920746B1 (ja) * | 2015-01-08 | 2016-05-18 | 学校法人早稲田大学 | 穿刺支援システム |
WO2016145202A1 (en) * | 2015-03-10 | 2016-09-15 | Stent Tek Limited | Surgical system, device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for the percutaneous creation of an 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 |
CN206675580U (zh) * | 2016-12-30 | 2017-11-28 | 赵杰 | 透析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绳梯式穿刺用测量软尺 |
DE102017201437A1 (de) * | 2017-01-30 | 2018-08-02 | Fresenius Medical Care Deutschland Gmbh | 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automatisierten Kanülierung |
CN108836440B (zh) * | 2018-03-21 | 2020-04-14 | 北京理工大学 | 一种穿刺辅助机器人的控制决策方法与系统 |
CN110193103A (zh) * | 2019-04-26 | 2019-09-03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一种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监测装置 |
CN210300989U (zh) * | 2019-05-24 | 2020-04-14 | 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 | 压力检测装置及动静脉内瘘血管功能监测装置 |
-
2020
- 2020-06-02 CN CN202010489326.0A patent/CN11160324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10739A (zh) * | 2014-07-28 | 2016-02-10 | 宜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 一种用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拔针的止血带 |
CN106073854A (zh) * | 2016-08-29 | 2016-11-09 | 江苏芸迪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动静脉血管动态监测压迫固定装置 |
CN111166489A (zh) * | 2018-12-07 | 2020-05-19 | 张永学 | 自动穿刺活检医疗机器人的控制方法、装置及机器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03245A (zh) | 2020-09-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0906060B1 (en) | A device to hold an anastomotic site of coronary artery motionless and bloodless for the bypass operation | |
JP2008540017A (ja) | カニューレ挿入システム | |
CN111603245B (zh) | 一体化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1171046A (zh) | 套管插入系统 | |
US12016989B2 (en) | Percutaneous terminal for hemodialysis and individualized hemodialysis system | |
CN106333766B (zh) | 一种血管覆膜支架原位开窗定位装置 | |
US11857193B2 (en) | Partial eversion anastomosis juncture formation and suturing | |
van Loon | How to improve vascular access care | |
CN105749365A (zh) | 一种动静脉同步换血装置及系统 | |
US20170043086A1 (en) | Enhanced cannulation method and needles | |
CN206239557U (zh) | 一种血管覆膜支架原位开窗定位装置 | |
CN113870672B (zh) | 一种picc置管实时尖端定位系统及定位方法 | |
US7763037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ttaching a vein, an artery, or a tube in a vascular environment | |
CN108992143A (zh) | 一种静脉穿刺装置及静脉穿刺控制方法 | |
CN201370610Y (zh) | 显微外科用多功能血管阻断钳 | |
US20220022874A1 (en) | Full eversion anastomosis juncture formation and suturing | |
CN109431562B (zh) | 一种医疗用多点交叉缝合的伤口缝合装置 | |
CN210019549U (zh) | 经皮带球囊腔内静脉动脉化穿刺套件 | |
WO2020050136A1 (ja) | 体外循環管理装置、体外循環装置および体外循環管理プログラム | |
CN111513822B (zh) | 一种动静脉内瘘留置针用辅助置入装置 | |
JP3109265B2 (ja) | 血管内圧測定用チユーブ挿入器具 | |
CN220714516U (zh) | 一种内瘘穿刺针头 | |
CN116492032B (zh) | 一种穿刺系统 | |
CN113712636B (zh) | 一种用于动静脉内瘘构建的穿刺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CN211460437U (zh) | 一种动静脉穿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24 Address after: G093, 7th Floor, Building B, Innovation Building, 705 Asia Pacific Road, Daqiao Town, Nanhu District,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4004 Patentee after: Guofang Jingya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hejia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1518, Huancheng North Road, Jiaxing, Zhejiang 314001 Patentee before: Jiaxing City No.2 Hospital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