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80244A - 光学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80244A
CN111580244A CN202010440277.1A CN202010440277A CN111580244A CN 111580244 A CN111580244 A CN 111580244A CN 202010440277 A CN202010440277 A CN 202010440277A CN 111580244 A CN111580244 A CN 1115802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axis
object side
optical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4027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80244B (zh
Inventor
王佩琦
黄怡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jing Optoelectronics Xiamen Co ltd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jing Optoelectronics Xiam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jing Optoelectronics Xiam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jing Optoelectronics Xiam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4027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80244B/zh
Priority to US16/939,084 priority patent/US11933946B2/en
Publication of CN1115802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802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802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802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spherical lense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at least one element being a compound optical element, e.g. cemented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光学成像镜头。其由物侧至像侧沿光轴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各自包括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Gallmax/Fno≧3.600毫米、EFL/ImgH≧3.200及Gallmax/Tavg≧3.300。所述光学成像镜头能抵御各种天候环境的测试,并具有长有效焦距、低成本且符合成像质量。

Description

光学成像镜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便携式电子产品的规格日新月异,其关键零组件-光学成像镜头也更加多样化发展。而车用镜头的应用领域持续增加中,从倒车显示、360度环景、车道偏移系统到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等。
车用镜头本身须能抵御各种天候环境的测试,因此镜头的透镜通常使用强度经得起环境测试且耐刮抗腐蚀的玻璃材质。此外,车用镜头也有望远摄像的需求,配合广角镜头可达到光学变焦的功能;若望远镜头的有效焦距愈长,则可达到更高倍的变焦效果。
因此能抵御各种天候环境的测试,并具有长有效焦距、低成本且符合成像质量的车用镜头是需要多方研究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能抵御各种天候环境的测试,并具有长有效焦距、低成本且符合成像质量的光学成像镜头。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沿光轴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各自包括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第一透镜是从物侧到像侧数来的第一个透镜,且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第二透镜是从物侧到像侧数来的第二个透镜。第三透镜是从物侧到像侧数来的第三个透镜。第四透镜是从物侧到像侧数来的第四个透镜。第五透镜是从物侧到像侧数来的第五个透镜。第六透镜是从物侧到像侧数来的第六个透镜。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Gallmax/Fno≧3.600毫米、EFL/ImgH≧3.200及Gallmax/Tavg≧3.300。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沿光轴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各自包括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第一透镜是从物侧到像侧数来的第一个透镜,且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第二透镜是从物侧到像侧数来的第二个透镜。第三透镜是从物侧到像侧数来的第三个透镜。第四透镜是从物侧到像侧数来的第四个透镜。第五透镜是从物侧到像侧数来的第五个透镜。第六透镜是从物侧到像侧数来的第六个透镜。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Gallmax/Fno≧3.600毫米、EFL/ImgH≧3.200及EFL/Gallmax≦4.000。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沿光轴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各自包括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第一透镜是从物侧到像侧数来的第一个透镜。第二透镜是从物侧到像侧数来的第二个透镜。第三透镜是从物侧到像侧数来的第三个透镜。第四透镜是从物侧到像侧数来的第四个透镜。第五透镜是从物侧到像侧数来的第五个透镜。第六透镜是从物侧到像侧数来的第六个透镜。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Gallmax/Fno≧3.600毫米、EFL/ImgH≧2.200、EFL/HFOV≦3.000毫米/度及TTL/BFL≧4.500。
本发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可:
(EFL+BFL)/Gallmax≦3.700,
(EFL+BFL)/Fno≦16.000毫米,
AAG/Tavg≦8.000,
Gallmax/Tmax≦3.000,
Tmax/Tmin≧4.000,
ALT/(G34+G45)≧7.000,
(T1+G12)/(T2+G23+T3)≧1.500,
AAG/Tmin≦21.000,
TL/Tmax≦8.000,
ALT/(T1+G12+T2)≦2.000,
(T4+T5)/(T2+T6)≧2.100,
TL/(G34+G56)≧9.800,
AAG/(G12+G34)≦2.500,
TTL/(Tmax+Tmin)≦8.300,
TL/(G12+G56)≦4.000,
(T4+G45+T5)/(T1+T6)≧2.100,
其中Gallmax为第一透镜到成像面之间在光轴上最大的空气间隙,Fno为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值,EFL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ImgH为光学成像镜头的像高,Tavg为物侧到成像面之间,所有透镜在光轴上的透镜厚度的平均值,HFOV为光学成像镜头的半视角,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BFL为由该物侧至该像侧数来最后一个透镜的像侧面到该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Tmax为该物侧到该成像面之间在该光轴上最厚的透镜厚度,Tmin为该物侧到该成像面之间在该光轴上最薄的透镜厚度,AAG为该第一透镜至从该物侧到该像侧数来最后一个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的总和,ALT为该光轴上所有透镜厚度的总和,TL为该第一透镜的该物侧面到由该物侧至该像侧数来最后一个透镜的该像侧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
G12为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G23为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G34为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G45为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G56为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
T1为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2为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3为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4为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5为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6为该第六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有益效果在于:藉由满足上述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设计、屈光率的条件以及满足上述条件式的设计,光学成像镜头能抵御各种天候环境的测试,提供长有效焦距、低成本且符合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示意图,说明一透镜的面形结构。
图2是一示意图,说明一透镜的面形凹凸结构及光线焦点。
图3是一示意图,说明一范例一的透镜的面形结构。
图4是一示意图,说明一范例二的透镜的面形结构。
图5是一示意图,说明一范例三的透镜的面形结构。
图6为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7为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
图8是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10为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
图11是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12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13为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
图14是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15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16为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
图17是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18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19为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
图20是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21以及图22是本发明之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重要参数及其关系式的数值表格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开始详细描述本发明之前,首先清楚表示附图中的符号说明:0:光圈;1:第一透镜;2:第二透镜;3:第三透镜;4:第四透镜;5:第五透镜;6:第六透镜;7:第七透镜;8:第八透镜;9:滤光片;10:光学成像镜头;15、25、35、45、55、65、75、85、95、110、410、510:物侧面;16、26、36、46、56、66、76、86、96、120、320:像侧面;99:成像面;100、200、300、400、500:透镜;130:组装部;151、161、251、261、351、361、451、461、551、561、651、661、751、761、851、861、Z1:光轴区域;53、163、253、263、353、363、453、463、553、563、653、663、753、763、853、863、Z2:圆周区域;211、212:平行光线;A1:物侧;A2:像侧;CP:中心点;CP1:第一中心点;CP2:第二中心点;EL:延伸线;I:光轴;Lm:边缘光线;Lc:主光线;M、R:相交点;OB:光学边界;TP1:第一转换点;TP2:第二转换点;Z3:中继区域。
本说明书和申请专利范围中使用的用语「光轴区域」、「圆周区域」、「凹面」和「凸面」应基于本说明书中列出的定义来解释。
本说明书之光学系统包含至少一透镜,接收入射光学系统之平行于光轴至相对光轴呈半视角(HFOV)角度内的成像光线。成像光线通过光学系统于成像面上成像。所言之「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负屈光率)」,是指所述透镜以高斯光学理论计算出来之近轴屈光率为正(或为负)。所言之「透镜之物侧面(或像侧面)」定义为成像光线通过透镜表面的特定范围。成像光线包括至少两类光线:主光线(chief ray)Lc及边缘光线(marginal ray)Lm(如图1所示)。透镜之物侧面(或像侧面)可依不同位置区分为不同区域,包含光轴区域、圆周区域、或在部分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中继区域,该些区域的说明将于下方详细阐述。
图1为透镜100的径向剖视图。定义透镜100表面上的二参考点:中心点及转换点。透镜表面的中心点为该表面与光轴I的一交点。如图1所例示,第一中心点CP1位于透镜100的物侧面110,第二中心点CP2位于透镜100的像侧面120。转换点是位于透镜表面上的一点,且该点的切线与光轴I垂直。定义透镜表面之光学边界OB为通过该透镜表面径向最外侧的边缘光线Lm与该透镜表面相交的一点。所有的转换点皆位于光轴I与透镜表面之光学边界OB之间。除此之外,若单一透镜表面有复数个转换点,则该些转换点由径向向外的方向依序自第一转换点开始命名。例如,第一转换点TP1(最靠近光轴I)、第二转换点TP2(如图4所示)及第N转换点(距离光轴I最远)。
定义从中心点至第一转换点TP1的范围为光轴区域,其中,该光轴区域包含中心点。定义距离光轴I最远的第N转换点径向向外至光学边界OB的区域为圆周区域。在部分实施例中,可另包含介于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之间的中继区域,中继区域的数量取决于转换点的数量。
当平行光轴I之光线通过一区域后,若光线朝光轴I偏折且与光轴I的交点位在透镜像侧A2,则该区域为凸面。当平行光轴I之光线通过一区域后,若光线的延伸线与光轴I的交点位在透镜物侧A1,则该区域为凹面。
除此之外,参见图1,透镜100还可包含一由光学边界OB径向向外延伸的组装部130。组装部130一般来说用以供该透镜100组装于光学系统之一相对应元件(图未示)。成像光线并不会到达该组装部130。组装部130之结构与形状仅为说明本发明之示例,不以此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下列讨论之透镜的组装部130可能会在图式中被部分或全部省略。
参见图2,定义中心点CP与第一转换点TP1之间为光轴区域Z1。定义第一转换点TP1与透镜表面的光学边界OB之间为圆周区域Z2。如图2所示,平行光线211在通过光轴区域Z1后与光轴I在透镜200的像侧A2相交,即平行光线211通过光轴区域Z1的焦点位于透镜200像侧A2的R点。由于光线与光轴I相交于透镜200像侧A2,故光轴区域Z1为凸面。反之,平行光线212在通过圆周区域Z2后发散。如图2所示,平行光线212通过圆周区域Z2后的延伸线EL与光轴I在透镜200的物侧A1相交,即平行光线212通过圆周区域Z2的焦点位于透镜200物侧A1的M点。由于光线的延伸线EL与光轴I相交于透镜200物侧A1,故圆周区域Z2为凹面。于图2所示的透镜200中,第一转换点TP1是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的分界,即第一转换点TP1为凸面转凹面的分界点。
另一方面,光轴区域的面形凹凸判断还可依该领域中通常知识者的判断方式,即藉由近轴的曲率半径(简写为R值)的正负号来判断透镜之光轴区域面形的凹凸。R值可常见被使用于光学设计软件中,例如Zemax或CodeV。R值亦常见于光学设计软件的透镜资料表(lens data sheet)中。以物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物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凸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物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反之,以像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凸面。此方法判定的结果与前述藉由光线/光线延伸线与光轴的交点判定方式的结果一致,光线/光线延伸线与光轴交点的判定方式即为以一平行光轴之光线的焦点位于透镜之物侧或像侧来判断面形凹凸。本说明书所描述之「一区域为凸面(或凹面)」、「一区域为凸(或凹)」或「一凸面(或凹面)区域」可被替换使用。
图3至图5提供了在各个情况下判断透镜区域的面形及区域分界的范例,包含前述之光轴区域、圆周区域及中继区域。
图3为透镜300的径向剖视图。参见图3,透镜300的像侧面320在光学边界OB内仅存在一个转换点TP1。透镜300的像侧面320的光轴区域Z1及圆周区域Z2如图3所示。此像侧面320的R值为正(即R>0),因此,光轴区域Z1为凹面。
一般来说,以转换点为界的各个区域面形会与相邻的区域面形相反,因此,可用转换点来界定面形的转变,即自转换点由凹面转凸面或由凸面转凹面。于图3中,由于光轴区域Z1为凹面,面形于转换点TP1转变,故圆周区域Z2为凸面。
图4为透镜400的径向剖视图。参见图4,透镜400的物侧面410存在一第一转换点TP1及一第二转换点TP2。定义光轴I与第一转换点TP1之间为物侧面410的光轴区域Z1。此物侧面410的R值为正(即R>0),因此,光轴区域Z1为凸面。
定义第二转换点TP2与透镜400的物侧面410的光学边界OB之间为圆周区域Z2,该物侧面410的该圆周区域Z2亦为凸面。除此之外,定义第一转换点TP1与第二转换点TP2之间为中继区域Z3,该物侧面410的该中继区域Z3为凹面。再次参见图4,物侧面410由光轴I径向向外依序包含光轴I与第一转换点TP1之间的光轴区域Z1、位于第一转换点TP1与第二转换点TP2之间的中继区域Z3,及第二转换点TP2与透镜400的物侧面410的光学边界OB之间的圆周区域Z2。由于光轴区域Z1为凸面,面形自第一转换点TP1转变为凹,故中继区域Z3为凹面,又面形自第二转换点TP2再转变为凸,故圆周区域Z2为凸面。
图5为透镜500的径向剖视图。透镜500的物侧面510无转换点。对于无转换点的透镜表面,例如透镜500的物侧面510,定义自光轴I起算至透镜表面光学边界OB之间距离的0~50%为光轴区域,自光轴I起算至透镜表面光学边界OB之间距离的50~100%为圆周区域。参见图5所示之透镜500,定义光轴I至自光轴I起算到透镜500表面光学边界OB之间距离的50%为物侧面510的光轴区域Z1。此物侧面510的R值为正(即R>0),因此,光轴区域Z1为凸面。由于透镜500的物侧面510无转换点,因此物侧面510的圆周区域Z2亦为凸面。透镜500更可具有组装部(图未示)自圆周区域Z2径向向外延伸。
图6为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而图7的A至图7的D为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请先参照图6,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从物侧A1至像侧A2沿光学成像镜头10的一光轴I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1、一光圈0、一第二透镜2、一第三透镜3、一第四透镜4、一第五透镜5、一第六透镜6及一滤光片9。当由一待拍摄物所发出的光线进入光学成像镜头10,并经由第一透镜1、光圈0、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第五透镜5、第六透镜6及滤光片9之后,会在一成像面99(ImagePlane)形成一影像。滤光片9设置于第六透镜6的像侧面66与成像面99之间。补充说明的是,物侧是朝向待拍摄物的一侧,而像侧是朝向成像面99的一侧。在一实施例中,滤光片9可为红外线滤除滤光片(IR Cut Filter),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10的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第五透镜5、第六透镜6及滤光片9都各自具有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之物侧面15、25、35、45、55、65、95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之像侧面16、26、36、46、56、66、96。在本实施例中,光圈0置于第一透镜1及第二透镜2之间。
第一透镜1具有正屈光率。第一透镜1的材质为玻璃。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5的光轴区域151为凸面,且其圆周区域153为凸面。第一透镜1的像侧面16的光轴区域161为凹面,且其圆周区域163为凹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5与像侧面16皆为球面(spherical surface),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第二透镜2具有负屈光率。第二透镜2的材质为玻璃。第二透镜2的物侧面25的光轴区域251为凹面,且其圆周区域253为凹面。第二透镜2的像侧面26的光轴区域261为凹面,且其圆周区域263为凹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2的物侧面25与像侧面26皆为球面,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第三透镜3具有正屈光率。第三透镜3的材质为玻璃。第三透镜3的物侧面35的光轴区域351为凸面,且其圆周区域353为凸面。第三透镜3的像侧面36的光轴区域361为凸面,且其圆周区域363为凸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3的物侧面35与像侧面36皆为球面,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此外,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透镜2与第三透镜3可为胶合透镜。
第四透镜4具有正屈光率。第四透镜4的材质为玻璃。第四透镜4的物侧面45的光轴区域451为凸面,且其圆周区域453为凸面。第四透镜4的像侧面46的光轴区域461为凸面,且其圆周区域463为凸面。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4的物侧面45与像侧面46皆为球面,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第五透镜5具有正屈光率。第五透镜5的材质为玻璃。第五透镜5的物侧面55的光轴区域551为凸面,且其圆周区域553为凸面。第五透镜5的像侧面56的光轴区域561为凹面,且其圆周区域563为凹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透镜5的物侧面55与像侧面56皆为球面,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第六透镜6具有负屈光率。第六透镜6的材质为玻璃。第六透镜6的物侧面65的光轴区域651为凹面,且其圆周区域653为凹面。第六透镜6的像侧面66的光轴区域661为凹面,且其圆周区域663为凹面。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透镜6的物侧面65与像侧面66皆为球面,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第一实施例的其他详细光学数据如图8所示,且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的有效焦距(Effective Focal Length,EFL)为20.520毫米(Millimeter,mm),半视角(HalfField of View,HFOV)为13.870度,光圈值(F-number,Fno)为2.000,其系统长度为35.000毫米,像高为5.140毫米,其中系统长度是指由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5到成像面99在光轴I上的距离。
另外,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中各重要参数间的关系如图21、22所示。
其中,T1为第一透镜1在光轴I上的厚度;T2为第二透镜2在光轴I上的厚度;T3为第三透镜3在光轴I上的厚度;T4为第四透镜4在光轴I上的厚度;T5为第五透镜5在光轴I上的厚度;T6为第六透镜6在光轴I上的厚度;T7为第七透镜7在光轴I上的厚度(例如图15、18的第七透镜7);T8为第八透镜8在光轴I上的厚度(例如图18的第八透镜8)。
G12为第一透镜1的像侧面16至第二透镜2的物侧面25在光轴I上的距离,即第一透镜1与第二透镜2在光轴I上的空气间隙;G23为第二透镜2的像侧面26到第三透镜3的物侧面35在光轴I上的距离,即第二透镜2与第三透镜3在光轴I上的空气间隙;G34为第三透镜3的像侧面36到第四透镜4的物侧面45在光轴I上的距离,即第三透镜3与第四透镜4在光轴I上的空气间隙;G45为第四透镜4的像侧面46到第五透镜5的物侧面55在光轴I上的距离,即第四透镜4与第五透镜5在光轴I上的空气间隙;G56为第五透镜5的像侧面56到第六透镜6的物侧面65在光轴I上的距离,即第五透镜5与第六透镜6在光轴I上的空气间隙;G67为第六透镜6的像侧面66到第七透镜7的物侧面75在光轴I上的距离,即第六透镜6与第七透镜7在光轴I上的空气间隙;G78为第七透镜7的像侧面76到第八透镜8的物侧面85在光轴I上的距离,即第七透镜7与第八透镜8在光轴I上的空气间隙。
AAG为第一透镜1至从物侧A1到像侧A2数来最后一个透镜在光轴I上的空气间隙的总和(在第一实施例中即空气间隙G12、G23、G34、G45及G56之总和);ALT为光轴I上所有透镜厚度的总和(在第一实施例中即厚度T1、T2、T3、T4、T5及T6之总和);TL为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5到由物侧A1至像侧A2数来最后一个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I上的距离(在第一实施例中即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5到第六透镜6的像侧面66在光轴I上的距离);TTL为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5到成像面99在光轴I上的距离;BFL为由物侧A1至像侧A2数来最后一个透镜的像侧面到成像面99在光轴I上的距离(在第一实施例中即第六透镜6的像侧面66到成像面99在光轴I上的距离);EFL为光学成像镜头10的有效焦距;HFOV为光学成像镜头10的半视角;ImgH为光学成像镜头10的像高;以及Fno为光学成像镜头10的光圈值。
另外,再定义:
GFF为由物侧A1至像侧A2数来最后一个透镜到滤光片9的物侧面95在光轴I上的空气间隙(在第一实施例中即第六透镜6到滤光片9在光轴I上的空气间隙);TF为滤光片9在光轴I上的厚度;GFP为滤光片9的像侧面96到成像面99在光轴I上的距离,即滤光片9到成像面99在光轴I上的空气间隙;Gallmax为第一透镜1到成像面99之间在光轴I上最大的空气间隙;Tmax为物侧A1到成像面99之间在光轴I上最厚的透镜厚度;Tmin为物侧A1到成像面99之间在光轴I上最薄的透镜厚度;Tavg为物侧A1到成像面99之间,所有透镜在光轴I上的透镜厚度的平均值。
f1为第一透镜1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2的焦距;f3为第三透镜3的焦距;f4为第四透镜4的焦距;f5为第五透镜5的焦距;f6为第六透镜6的焦距;f7为第七透镜7的焦距;f8为第八透镜8的焦距;n1为第一透镜1的折射率;n2为第二透镜2的折射率;n3为第三透镜3的折射率;n4为第四透镜4的折射率;n5为第五透镜5的折射率;n6为第六透镜6的折射率;n7为第七透镜7的折射率;n8为第八透镜8的折射率。
V1为第一透镜1的阿贝数(Abbe number),阿贝数也可被称为色散系数;V2为第二透镜2的阿贝数;V3为第三透镜3的阿贝数;V4为第四透镜4的阿贝数;V5为第五透镜5的阿贝数;V6为第六透镜6的阿贝数;V7为第七透镜7的阿贝数;以及V8为第八透镜8的阿贝数。
再配合参阅图7的A至图7的D,图7的A的图式说明第一实施例的纵向球差(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图7的B与图7的C的图式则分别说明第一实施例当其波长为470nm、555nm及650nm时在成像面99上有关弧矢(Sagittal)方向的场曲(FieldCurvature)像差及子午(Tangential)方向的场曲像差,图7的D的图式则说明第一实施例当其波长为470nm、555nm及650nm时在成像面99上的畸变像差(Distortion Aberration)。本第一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如图7的A所示,每一种波长所成的曲线皆很靠近并向中间靠近,说明每一种波长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皆集中在成像点附近,由每一波长的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50毫米的范围内,故本第一实施例确实明显改善相同波长的球差,此外,三种代表波长彼此间的距离也相当接近,代表不同波长光线的成像位置已相当集中,因而使色像差也获得明显改善。
在图7的B与图7的C的二个场曲像差图示中,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4毫米内,说明本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系统能有效消除像差。而图7的D的畸变像差图式则显示本第一实施例的畸变像差维持在±2%的范围内,说明本第一实施例的畸变像差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据此说明本第一实施例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在有效焦距已增加至20.520毫米左右的条件下,仍能提供良好的成像质量,故本第一实施例能在维持良好光学性能之条件下,能够提供长有效焦距且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
图9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而图10的A至图10的D为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请先参照图10,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10的一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各光学数据及这些透镜1、2、3、4、5及6之间的参数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4具有负屈光率。第四透镜4的像侧面46的光轴区域461为凹面,且第四透镜4的像侧面46的圆周区域463为凹面。第六透镜6的像侧面66的光轴区域661为凸面,且第六透镜6的像侧面66的圆周区域663为凸面。在此需注意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图面,图9中省略部分与第一实施例面形相似的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的标号。
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11所示,且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的有效焦距为19.712毫米,半视角(HFOV)为14.480度,光圈值(Fno)为2.000,系统长度为35.100毫米,像高则为5.140毫米。
另外,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中各重要参数间的关系如图21、22所示。
本第二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如图10的A所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50毫米的范围内。在图10的B与图10的C的二个场曲像差图示中,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8毫米内。而图10的D的畸变像差图式则显示本第二实施例的畸变像差维持在±2%的范围内。
图12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而图13的A至图13的D为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请先参照图12,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10的一第三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各光学数据及这些透镜1、2、3、4、5及6间的参数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光圈0置于第三透镜3及第四透镜4之间。第一透镜1的像侧面16的光轴区域161为平面,且第一透镜1的像侧面16的圆周区域163为平面。第二透镜2具有正屈光率。第二透镜2的物侧面25的光轴区域251为凸面,且第二透镜2的物侧面25的圆周区域253为凸面。第三透镜3具有负屈光率。第三透镜3的像侧面36的光轴区域361为凹面,且第三透镜3的像侧面36的圆周区域363为凹面。第四透镜4的像侧面46的光轴区域461为凹面,且第四透镜4的像侧面46的圆周区域463为凹面。第五透镜5的物侧面55的光轴区域551为凹面,且第五透镜5的物侧面55的圆周区域553为凹面。第五透镜5的像侧面56的光轴区域561为凸面,且第五透镜5的像侧面56的圆周区域563为凸面。第六透镜6具有正屈光率。第六透镜6的物侧面65的光轴区域651为凸面,且第六透镜6的物侧面65的圆周区域653为凸面。第六透镜6的像侧面66的光轴区域661为平面,且第六透镜6的像侧面66的圆周区域663为平面。在此需注意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图面,图12中省略部分与第一实施例面形相似的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的标号。
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14所示,且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的有效焦距为20.111毫米,半视角(HFOV)为13.900度,光圈值(Fno)为2.400,系统长度为35.100毫米,像高则为5.140毫米。
另外,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中各重要参数间的关系如图21、22所示。
本第三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如图13的A所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50毫米的范围内。在图13的B与图13的C的二个场曲像差图示中,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50毫米内。而图13的D的畸变像差图式则显示本第三实施例的畸变像差维持在±5%的范围内。
此外,第三实施例镜片光轴与圆周区域厚薄差异比第一实施例小,易于制造因此良率较高。
图15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而图16的A至图16的D为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请先参照图15,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10的一第四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各光学数据及这些透镜1、2、3、4、5及6间的参数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10更包括一第七透镜7。此外,光圈0置于第三透镜3及第四透镜4之间。第一透镜1的像侧面16的光轴区域161为凸面,且第一透镜1的像侧面16的圆周区域163为凸面。第二透镜2具有正屈光率。第二透镜2的物侧面25的光轴区域251为凸面,且第二透镜2的物侧面25的圆周区域253为凸面。第二透镜2的像侧面26的光轴区域261为凸面,且第二透镜2的像侧面26的圆周区域263为凸面。第三透镜3具有负屈光率。第三透镜3的物侧面35的光轴区域351为凹面,且第三透镜3的物侧面35的圆周区域353为凹面。第四透镜4具有负屈光率。第四透镜4的像侧面46的光轴区域461为凹面,且第四透镜4的像侧面46的圆周区域463为凹面。第五透镜5的物侧面55的光轴区域551为凹面,且第五透镜5的物侧面55的圆周区域553为凹面。第五透镜5的像侧面56的光轴区域561为凸面,且第五透镜5的像侧面56的圆周区域563为凸面。第六透镜6具有正屈光率。第六透镜6的物侧面65的光轴区域651为凸面,且第六透镜6的物侧面65的圆周区域653为凸面。第七透镜7置于第六透镜6及滤光片9之间。第七透镜7的材质为玻璃。第七透镜7具有负屈光率。第七透镜7的物侧面75的光轴区域751为凹面,且第七透镜7的物侧面75的圆周区域753为凹面。第七透镜7的像侧面76的光轴区域761为平面,且第七透镜7的像侧面76的圆周区域763为平面。在此需注意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图面,图15中省略部分与第一实施例面形相似的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的标号。
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17所示,且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的有效焦距为20.050毫米,半视角(HFOV)为13.55度,光圈值(Fno)为2.250,系统长度为35.100毫米,像高则为5.150毫米。
另外,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中各重要参数间的关系如图21、22所示。
本第四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如图16的A所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50毫米的范围内。在图16的B与图16的C的二个场曲像差图示中,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1毫米内。而图16的D的畸变像差图式则显示本第四实施例的畸变像差维持在±8%的范围内。
经由上述说明可得知:第四实施例镜片光轴与圆周区域厚薄差异比第一实施例小,易于制造因此良率较高。
图18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而图19的A至图19的D为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请先参照图18,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10的一第五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各光学数据及这些透镜1、2、3、4、5及6间的参数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10更包括一第七透镜7以及一第八透镜8。此外,光圈0置于第四透镜4及第五透镜5之间。第二透镜2具有正屈光率。第二透镜2的物侧面25的光轴区域251为凸面,且第二透镜2的物侧面25的圆周区域253为凸面。第四透镜4具有负屈光率。第四透镜4的物侧面45的光轴区域451为凹面,且第四透镜4的物侧面45的圆周区域453为凹面。第四透镜4的像侧面46的光轴区域461为凹面,且第四透镜4的像侧面46的圆周区域463为凹面。第五透镜5具有负屈光率。第五透镜5的物侧面55的光轴区域551为凹面,且第五透镜5的物侧面55的圆周区域553为凹面。第五透镜5的像侧面56的光轴区域561为凸面,且第五透镜5的像侧面56的圆周区域563为凸面。第六透镜6的像侧面66的光轴区域661为凸面,且第六透镜6的像侧面66的圆周区域663为凸面。第七透镜7置于第六透镜6及第八透镜8之间。第七透镜7的材质为玻璃。第七透镜7具有正屈光率。第七透镜7的物侧面75的光轴区域751为凹面,且第七透镜7的物侧面75的圆周区域753为凹面。第七透镜7的像侧面76的光轴区域761为凸面,且第七透镜7的像侧面76的圆周区域763为凸面。第八透镜8置于第七透镜7及滤光片9之间。第八透镜8的材质为玻璃。第八透镜8具有正屈光率。第八透镜8的物侧面85的光轴区域851为凸面,且第八透镜8的物侧面85的圆周区域853为凸面。第八透镜8的像侧面86的光轴区域861为平面,且第八透镜8的像侧面86的圆周区域863为平面。在此需注意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图面,图18中省略部分与第一实施例面形相似的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的标号。
此外,在一实施例中,第三透镜3与第四透镜4可为胶合透镜。
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20所示,且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的有效焦距为21.631毫米,半视角(HFOV)为13.37度,光圈值(Fno)为2.150,系统长度为35.000毫米,像高则为5.130毫米。
另外,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中各重要参数间的关系如图21、22所示。
本第五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如图19的A所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50毫米的范围内。在图19的B与图19的C的二个场曲像差图示中,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弧矢方向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4毫米内,且子午方向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8毫米内。而图19的D的畸变像差图式则显示本第五实施例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5%的范围内。
经由上述说明可得知:第五实施例的半视场角小于第一实施例,因此放大倍率较大。第五实施例的畸变像差优于第一实施例。
再配合参阅图21及图22,图21及图22为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的各项光学参数的表格图。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进一步满足以下条件式,有助于使有效焦距与光学各参数维持一适当值,避免任一参数过大而不利于该光学成像系统整体之像差的修正,或是避免任一参数过小而影响组装或是提高制造上之困难度。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中,符合以下的条件式:(EFL+BFL)/Gallmax≦3.700,其中,较佳的范围为2.200≦(EFL+BFL)/Gallmax≦3.70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中,符合以下的条件式:(EFL+BFL)/Fno≦16.000毫米,其中,较佳的范围为9.600毫米≦(EFL+BFL)/Fno≦16.000毫米。
为了达成缩短透镜系统长度及确保成像质量,同时考量制作的难易程度,将透镜间的空气间隙缩小或是透镜厚度适度的缩短作为手段,若满足以下条件式之数值限定,能使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有较佳的配置。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中,符合以下的条件式:AAG/Tavg≦8.000,其中,较佳的范围为4.100≦AAG/Tavg≦8.00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中,符合以下的条件式:Gallmax/Tmax≦3.000,其中,较佳的范围为1.000≦Gallmax/Tmax≦3.00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中,符合以下的条件式:Tmax/Tmin≧4.000,其中,较佳的范围为4.000≦Tmax/Tmin≦13.00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中,符合以下的条件式:ALT/(G34+G45)≧7.000,其中,较佳的范围为7.000≦ALT/(G34+G45)≦14.60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中,符合以下的条件式:(T1+G12)/(T2+G23+T3)≧1.500,其中,较佳的范围为1.500≦(T1+G12)/(T2+G23+T3)≦4.70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中,符合以下的条件式:AAG/Tmin≦21.000,其中,较佳的范围为8.500≦AAG/Tmin≦21.00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中,符合以下的条件式:TL/Tmax≦8.000,其中,较佳的范围为3.400≦TL/Tmax≦8.00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中,符合以下的条件式:ALT/(T1+G12+T2)≦2.000,其中,较佳的范围为0.850≦ALT/(T1+G12+T2)≦2.00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中,符合以下的条件式:(T4+T5)/(T2+T6)≧2.100,其中,较佳的范围为2.100≦(T4+T5)/(T2+T6)≦4.00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中,符合以下的条件式:TL/(G34+G56)≧9.800,其中,较佳的范围为9.800≦TL/(G34+G56)≦28.90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中,符合以下的条件式:AAG/(G12+G34)≦2.500,其中,较佳的范围为0.900≦AAG/(G12+G34)≦2.50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中,符合以下的条件式:TTL/(Tmax+Tmin)≦8.300,其中,较佳的范围为3.600≦TTL/(Tmax+Tmin)≦8.30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中,符合以下的条件式:TL/(G12+G56)≦4.000,其中,较佳的范围为1.900≦TL/(G12+G56)≦4.00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中,符合以下的条件式:(T4+G45+T5)/(T1+T6)≧2.100,其中,较佳的范围为2.100≦(T4+G45+T5)/(T1+T6)≦3.700。
此外,另可选择实施例参数之任意组合关系增加镜头限制,以利于本发明相同架构的镜头设计。有鉴于光学系统设计的不可预测性,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架构之下,符合上述条件式能较佳地使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系统长度缩短、有效焦距增长、增加像高、成像质量提升,或组装良率提升而改善先前技术的缺点,而本发明实施例透镜采用玻璃材质能延长光学成像镜头的使用寿命且有效抗环境测试。
前述所列之示例性限定关系式,亦可选择性地合并不等数量施用于本发明之实施态样中,并不限于此。在实施本发明时,除了前述关系式之外,亦可针对单一透镜或广泛性地针对多个透镜额外设计出其他更多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等细部结构,以加强对系统性能及/或分辨率的控制。须注意的是,此些细节需在无冲突之情况之下,选择性地合并施用于本发明之其他实施例当中。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可获致下述的功效及优点:
一、本发明各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像散像差、畸变皆符合使用规范。另外,红、绿、蓝三种代表波长在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皆集中在成像点附近,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皆获得控制而具有良好的球差、像差、畸变抑制能力。进一步参阅成像质量数据,红、绿、蓝三种代表波长彼此间的距离亦相当接近,显示本发明在各种状态下对不同波长光线的集中性佳而具有优良的色散抑制能力。综上所述,本发明藉由所述透镜的设计与相互搭配,而能产生优异的成像质量。
二、本发明各实施例透过镜片参数的设计,例如: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且当光学成像镜头符合:Gallmax/Fno≧3.600毫米、EFL/ImgH≧3.200,并搭配Gallmax/Tavg≧3.300或EFL/Gallmax≦4.000其中之一时,能有效使整个光学成像镜头在增大光通量、增加有效焦距的同时,能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其中Gallmax/Fno、EFL/ImgH、Gallmax/Tavg、EFL/Gallmax、较佳的实施范围分别为3.600毫米≦Gallmax/Fno≦6.300毫米、3.200≦EFL/ImgH≦4.600、3.300≦Gallmax/Tavg≦5.500、1.600≦EFL/Gallmax≦4.000。
此外,当Gallmax/Fno≧3.600毫米、EFL/ImgH≧2.200、EFL/HFOV≦3.000毫米/度、TTL/BFL≧4.500,除了除能维持良好的成像质量外,当EFL/ImgH≧2.200能更进一步增加有效焦距并达到修正光学系统像差与降低畸变的目的,其中EFL/ImgH、EFL/HFOV、TTL/BFL较佳的实施范围为2.200≦EFL/ImgH≦4.600、1.200毫米/度≦EFL/HFOV≦3.000毫米/度、4.500≦TTL/BFL≦9.650。
本发明之各个实施例所揭露之光学参数的组合比例关系所得的包含最大最小值以内的数值范围皆可据以实施。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20)

1.一种光学成像镜头,由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以及一第六透镜,其中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六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该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中
该第一透镜是从该物侧到该像侧数来的第一个透镜,且该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
该第二透镜是从该物侧到该像侧数来的第二个透镜;
该第三透镜是从该物侧到该像侧数来的第三个透镜;
该第四透镜是从该物侧到该像侧数来的第四个透镜;
该第五透镜是从该物侧到该像侧数来的第五个透镜;以及
该第六透镜是从该物侧到该像侧数来的第六个透镜;
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Gallmax/Fno≧3.600毫米、EFL/ImgH≧3.200及Gallmax/Tavg≧3.300,其中Gallmax为该第一透镜到一成像面之间在该光轴上最大的空气间隙,Fno为该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值,EFL为该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ImgH为该光学成像镜头的像高,且Tavg为该物侧到该成像面之间,所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透镜厚度的平均值。
2.一种光学成像镜头,由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以及一第六透镜,其中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六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该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中
该第一透镜是从该物侧到该像侧数来的第一个透镜,且该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
该第二透镜是从该物侧到该像侧数来的第二个透镜;
该第三透镜是从该物侧到该像侧数来的第三个透镜;
该第四透镜是从该物侧到该像侧数来的第四个透镜;
该第五透镜是从该物侧到该像侧数来的第五个透镜;以及
该第六透镜是从该物侧到该像侧数来的第六个透镜;
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Gallmax/Fno≧3.600毫米、EFL/ImgH≧3.200及EFL/Gallmax≦4.000,其中Gallmax为该第一透镜到一成像面之间在该光轴上最大的空气间隙,Fno为该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值,EFL为该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且ImgH为该光学成像镜头的像高。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EFL+BFL)/Gallmax≦3.700,其中BFL为由该物侧至该像侧数来最后一个透镜的像侧面到该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TTL/(Tmax+Tmin)≦8.300,其中TTL为该第一透镜的该物侧面到该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Tmax为该物侧到该成像面之间在该光轴上最厚的透镜厚度,且Tmin为该物侧到该成像面之间在该光轴上最薄的透镜厚度。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EFL+BFL)/Fno≦16.000毫米,其中BFL为由该物侧至该像侧数来最后一个透镜的像侧面到该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TTL/BFL≧4.500,其中TTL为该第一透镜的该物侧面到该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且BFL为由该物侧至该像侧数来最后一个透镜的像侧面到该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
7.一种光学成像镜头,由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以及一第六透镜,其中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六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该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中
该第一透镜是从该物侧到该像侧数来的第一个透镜;
该第二透镜是从该物侧到该像侧数来的第二个透镜;
该第三透镜是从该物侧到该像侧数来的第三个透镜;
该第四透镜是从该物侧到该像侧数来的第四个透镜;
该第五透镜是从该物侧到该像侧数来的第五个透镜;
该第六透镜是从该物侧到该像侧数来的第六个透镜;
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Gallmax/Fno≧3.600毫米、EFL/ImgH≧2.200、EFL/HFOV≦3.000毫米/度及TTL/BFL≧4.500,其中Gallmax为该第一透镜到一成像面之间在该光轴上最大的空气间隙,Fno为该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值,EFL为该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ImgH为该光学成像镜头的像高,HFOV为该光学成像镜头的半视角,TTL为该第一透镜的该物侧面到该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且BFL为由该物侧至该像侧数来最后一个透镜的像侧面到该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
8.如权利要求2或7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AAG/Tavg≦8.000,其中AAG为该第一透镜至从该物侧到该像侧数来最后一个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的总和,且Tavg为该物侧到该成像面之间,所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透镜厚度的平均值。
9.如权利要求1或2或7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Gallmax/Tmax≦3.000,其中Tmax为该物侧到该成像面之间在该光轴上最厚的透镜厚度。
10.如权利要求1或2或7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Tmax/Tmin≧4.000,其中Tmax为该物侧到该成像面之间在该光轴上最厚的透镜厚度,且Tmin为该物侧到该成像面之间在该光轴上最薄的透镜厚度。
11.如权利要求1或2或7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ALT/(G34+G45)≧7.000,其中ALT为该光轴上所有透镜厚度的总和,G34为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且G45为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
12.如权利要求1或2或7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T1+G12)/(T2+G23+T3)≧1.500,其中T1为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2为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3为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12为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且G23为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
13.如权利要求1或2或7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AAG/Tmin≦21.000,其中AAG为该第一透镜至从该物侧到该像侧数来最后一个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的总和,且Tmin为该物侧到该成像面之间在该光轴上最薄的透镜厚度。
14.如权利要求1或2或7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TL/Tmax≦8.000,其中TL为该第一透镜的该物侧面到由该物侧至该像侧数来最后一个透镜的该像侧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且Tmax为该物侧到该成像面之间在该光轴上最厚的透镜厚度。
15.如权利要求1或2或7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ALT/(T1+G12+T2)≦2.000,其中ALT为该光轴上所有透镜厚度的总和,T1为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2为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且G12为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
16.如权利要求1或2或7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T4+T5)/(T2+T6)≧2.100,其中T2为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4为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5为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且T6为该第六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17.如权利要求1或2或7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TL/(G34+G56)≧9.800,其中TL为该第一透镜的该物侧面到由该物侧至该像侧数来最后一个透镜的该像侧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G34为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且G56为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
18.如权利要求1或2或7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AAG/(G12+G34)≦2.500,其中AAG为该第一透镜至从该物侧到该像侧数来最后一个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的总和,G12为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且G34为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
19.如权利要求1或2或7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TL/(G12+G56)≦4.000,其中TL为该第一透镜的该物侧面到由该物侧至该像侧数来最后一个透镜的该像侧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G12为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且G56为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
20.如权利要求1或2或7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T4+G45+T5)/(T1+T6)≧2.100,其中T1为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4为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5为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6为该第六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且G45为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
CN202010440277.1A 2020-05-22 2020-05-22 光学成像镜头 Active CN1115802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40277.1A CN111580244B (zh) 2020-05-22 2020-05-22 光学成像镜头
US16/939,084 US11933946B2 (en) 2020-05-22 2020-07-27 Optical imaging len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40277.1A CN111580244B (zh) 2020-05-22 2020-05-22 光学成像镜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80244A true CN111580244A (zh) 2020-08-25
CN111580244B CN111580244B (zh) 2022-04-05

Family

ID=72126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40277.1A Active CN111580244B (zh) 2020-05-22 2020-05-22 光学成像镜头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933946B2 (zh)
CN (1) CN111580244B (zh)

Citation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35534A (ja) * 1998-07-21 2000-02-02 Konica Corp 写真レンズ
JP2002162562A (ja) * 2000-11-27 2002-06-07 Casio Comput Co Ltd 撮影レンズ
CN101546027A (zh) * 2007-12-07 2009-09-30 株式会社理光 变焦透镜,成像设备,个人数据助理
JP2010014897A (ja) * 2008-07-02 2010-01-21 Nikon Corp レンズ系及び光学装置
JP2011123304A (ja) * 2009-12-10 2011-06-23 Ricoh Co Ltd 読取レンズ、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03174A (ja) * 2011-06-13 2013-01-07 Nikon Corp 望遠レンズ、光学装置、および望遠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2014044373A (ja) * 2012-08-28 2014-03-13 Sony Corp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KR20140071869A (ko) * 2012-12-04 2014-06-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촬영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한 촬영 장치
CN204374504U (zh) * 2012-07-04 2015-06-0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镜头以及具备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CN204575949U (zh) * 2014-03-31 2015-08-1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及包括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JP2015169889A (ja) * 2014-03-10 2015-09-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15536488A (ja) * 2013-10-30 2015-12-21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六枚レンズを備えたレンズ系
CN105572848A (zh) * 2016-03-02 2016-05-11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远镜头
CN105676425A (zh) * 2016-03-17 2016-06-15 沈阳师范大学 一种数码相机全画幅镜头装置
CN106597634A (zh) * 2015-10-20 2017-04-26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撷取透镜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6842511A (zh) * 2017-04-17 2017-06-1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CN106990511A (zh) * 2017-06-05 2017-07-28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TW201727305A (zh) * 2015-10-20 2017-08-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擷取透鏡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206946086U (zh) * 2016-09-12 2018-01-30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光学成像系统
CN107741632A (zh) * 2017-11-14 2018-02-27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多光谱的超大光圈望远物镜
CN107817594A (zh) * 2016-09-12 2018-03-20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光学成像系统
JP2018097329A (ja) * 2016-12-14 2018-06-21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撮像光学レンズ
CN108287403A (zh) * 2018-05-02 2018-07-1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JP2018180339A (ja) * 2017-04-14 2018-11-15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US10197774B1 (en) * 2017-11-18 2019-02-05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Camera optical lens
CN109633861A (zh) * 2018-12-21 2019-04-16 江西特莱斯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大光圈摄远镜头
CN110456488A (zh) * 2019-09-18 2019-11-15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025542A (zh) * 2019-12-23 2020-04-17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39635B2 (ja) * 2004-05-07 2011-02-23 株式会社ニコン 大口径比内焦望遠レンズ
KR20090126817A (ko) * 2008-06-05 2009-12-09 삼성디지털이미징 주식회사 망원 줌 렌즈
WO2010001545A1 (ja) * 2008-07-02 2010-01-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CN108732727B (zh) * 2018-08-03 2024-01-2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35534A (ja) * 1998-07-21 2000-02-02 Konica Corp 写真レンズ
JP2002162562A (ja) * 2000-11-27 2002-06-07 Casio Comput Co Ltd 撮影レンズ
CN101546027A (zh) * 2007-12-07 2009-09-30 株式会社理光 变焦透镜,成像设备,个人数据助理
JP2010014897A (ja) * 2008-07-02 2010-01-21 Nikon Corp レンズ系及び光学装置
JP2011123304A (ja) * 2009-12-10 2011-06-23 Ricoh Co Ltd 読取レンズ、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03174A (ja) * 2011-06-13 2013-01-07 Nikon Corp 望遠レンズ、光学装置、および望遠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CN204374504U (zh) * 2012-07-04 2015-06-0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镜头以及具备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JP2014044373A (ja) * 2012-08-28 2014-03-13 Sony Corp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4109764A (ja) * 2012-12-04 2014-06-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撮像レンズ
KR20140071869A (ko) * 2012-12-04 2014-06-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촬영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한 촬영 장치
JP2015536488A (ja) * 2013-10-30 2015-12-21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六枚レンズを備えたレンズ系
JP2015169889A (ja) * 2014-03-10 2015-09-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CN204575949U (zh) * 2014-03-31 2015-08-1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及包括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TW201727305A (zh) * 2015-10-20 2017-08-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擷取透鏡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6597634A (zh) * 2015-10-20 2017-04-26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撷取透镜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5572848A (zh) * 2016-03-02 2016-05-11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远镜头
CN105676425A (zh) * 2016-03-17 2016-06-15 沈阳师范大学 一种数码相机全画幅镜头装置
CN206946086U (zh) * 2016-09-12 2018-01-30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光学成像系统
CN107817594A (zh) * 2016-09-12 2018-03-20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光学成像系统
JP2018097329A (ja) * 2016-12-14 2018-06-21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撮像光学レンズ
JP2018180339A (ja) * 2017-04-14 2018-11-15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CN106842511A (zh) * 2017-04-17 2017-06-1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CN106990511A (zh) * 2017-06-05 2017-07-28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CN107741632A (zh) * 2017-11-14 2018-02-27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多光谱的超大光圈望远物镜
US10197774B1 (en) * 2017-11-18 2019-02-05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Camera optical lens
CN108287403A (zh) * 2018-05-02 2018-07-1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09633861A (zh) * 2018-12-21 2019-04-16 江西特莱斯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大光圈摄远镜头
CN110456488A (zh) * 2019-09-18 2019-11-15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025542A (zh) * 2019-12-23 2020-04-17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364745A1 (en) 2021-11-25
CN111580244B (zh) 2022-04-05
US11933946B2 (en) 2024-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73307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927931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273425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025540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764229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505806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394491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612108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703418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596448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965211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983780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764230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612107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897110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394490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908072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650727B (zh)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CN111650726B (zh) 光学成像镜头
TWI702435B (zh) 光學成像鏡頭
CN110297306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580244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4488489A (zh)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CN114355571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208628A (zh) 光学成像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