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65619B - 立起操作线及内窥镜 - Google Patents

立起操作线及内窥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65619B
CN111565619B CN201980007728.8A CN201980007728A CN111565619B CN 111565619 B CN111565619 B CN 111565619B CN 201980007728 A CN201980007728 A CN 201980007728A CN 111565619 B CN111565619 B CN 1115656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insulating
base end
endoscope
distal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772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65619A (zh
Inventor
原田高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5656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656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656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656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8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characterised by distal tip features
    • A61B1/00098Deflecting means for inserted too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02Operational features of endoscopes
    • A61B1/00039Operational features of endoscopes provided with input arrangements for the user
    • A61B1/00042Operational features of endoscopes provided with input arrangements for the user for mechanical oper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8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characterised by distal tip features
    • A61B1/0010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characterised by distal tip features the distal tip features being detachabl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G02B23/24Instruments or system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e.g. fibrescopes
    • G02B23/2476Non-optical details, e.g. housings, mountings, suppor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ath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Biophys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doscopes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轻松地进行钢丝相对于立起操作机构的装卸操作并且能够防止电流向外部泄漏的立起操作线及内窥镜。一种立起操作线,其使设置于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的处置器具立起台进行动作,该立起操作线具备:卡合部件,设置于立起操作线的前端侧;导电性钢丝,前端部固定于卡合部件;基端卡止部,设置于立起操作线的基端侧;绝缘性钢丝,基端部固定于基端卡止部;连结部件,连结导电性钢丝的基端部与绝缘性钢丝的前端部;及绝缘性部件,与绝缘性钢丝并置。

Description

立起操作线及内窥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立起操作线及内窥镜。
背景技术
在内窥镜中,从设置于手动操作部(以下,称为“操作部”。)的处置器具导入口导入各种处置器具,并将该处置器具从插入部的前端部件中开口的处置器具导出口导出到外部而使用于处置。例如,在十二指肠镜中使用钳子或造影软管等处置器具,在超声波内窥镜中使用穿刺针等处置器具。这种处置器具为了对受检体内的所期望的位置进行处置而需要变更从处置器具导出口导出的处置器具的导出方向。因此,在前端部件中设置有处置器具立起台(以下,称为“立起台”。),并且在内窥镜中设置有在立起位置与倒伏位置之间变更立起台姿势的处置器具立起机构。
作为处置器具立起机构,已知有在立起台中直接安装有钢丝(也称为钳子抬起钢丝。)的前端部的钢丝牵引式机构(参考专利文献1)。该机构将钢丝的基端侧与设置于操作部的立起操作杆(也称为钳子抬起杆。)连结,通过立起操作杆对钢丝进行推拉操作而使立起台绕转动轴旋转,以在立起位置与倒伏位置之间变更该姿势。
若更具体进行说明,则在专利文献1的操作部设置有用于用手保持操作部的手柄部及弯角钮。在该操作部,钢丝开口部设置于手柄部的下方,并且驱动轴开口部设置于手柄部,从钢丝开口部导出钢丝的基端,从驱动轴开口部导出通过钳子抬起杆而移动的驱动轴的前端。驱动轴的前端与钢丝的基端通过连接件能够拆卸地连结,覆盖连接件的保护罩装卸自如地设置于操作部。
但是,若内窥镜使用于各种检查或处置,则包含立起台的插入部的前端部件及钢丝插通的引导管中附着体腔內液,因此在使用之后,使用清洗液及消毒液对内窥镜进行清洗消毒处理。此时,引导管的直径较小且在内部插通有钢丝,因此清洗需花费工夫。
于是,专利文献1的内窥镜装卸自如地设置了覆盖插入部的前端部件的罩盖、立起台及钢丝,以拆卸罩盖、立起台及钢丝而对插入部的前端部件及钢丝的引导管进行清洗。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从控制把手的基端导出电缆塞绳的基端并且将电缆塞绳的基端与夹头连接的内窥镜。夹头被螺母紧固,并且通过操作杆向前后方向进行移动。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3154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欧州专利第1759626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的内窥镜为立起操作机构即连接件容纳于操作部的狭窄的内部的结构,因此存在钢丝的基端相对于立起操作机构的装卸操作变得繁杂这一问题。
并且,专利文献1的内窥镜存在与将立起操作机构的连接件容纳于操作部内部的量相当的量操作部大型化这一问题。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的内窥镜将电缆塞绳导出到控制把手的外部而将电缆塞绳的前端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夹头及螺母,但其装卸操作繁杂。并且,在设为将电缆塞绳引出到外部而与立起操作机构装卸自如地连接的结构的情况下,若处置器具立起台或电缆塞绳由不锈钢等金属制构成,则当使用了高频处置器具时,存在电流传过处置器具立起台或电缆塞绳而向外部泄漏的顾虑。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轻松地进行钢丝相对于立起操作机构的装卸操作并且能够不损坏操作性而防止电流向外部泄漏的立起操作线及内窥镜。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第1方式的立起操作线使设置于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的处置器具立起台进行动作,该立起操作线具备:卡合部件,设置于立起操作线的前端侧;导电性钢丝,前端部固定于卡合部件;基端卡止部,设置于立起操作线的基端侧;绝缘性钢丝,基端部固定于基端卡止部;连结部件,连结导电性钢丝的基端部与绝缘性钢丝的前端部;及绝缘性部件,与绝缘性钢丝并置。
在第2方式的立起操作线中,绝缘性部件为覆盖绝缘性钢丝的所露出的外周的管形状部件。
在第3方式的立起操作线中,绝缘性部件为棒形状部件。
在第4方式的立起操作线中,绝缘性钢丝的断裂强度为100N以上,且以50N拉拽时的绝缘性钢丝的伸展率为5%以下。
在第5方式的立起操作线中,绝缘性钢丝由液晶聚酯纤维构成。
第6方式的立起操作线具有:钎接部或铆接部,固定导电性钢丝与连结部件;及铆接部,固定绝缘性钢丝与连结部件。
第7方式的内窥镜具备:操作部,设置有操作部件;插入部,设置于操作部的前端侧,且插入于受检体内,并且从操作部侧起具备软性部、弯曲部及前端部;处置器具立起台,设置于前端部;及上述立起操作线,卡合部件与处置器具立起台连结,基端卡止部与操作部件连结。
在第8方式的内窥镜中,绝缘性部件具有高于通过操作部件的塞入操作而处置器具立起台到达最大倒伏位置为止施加于绝缘性部件的压力的压曲强度。
在第9方式的内窥镜中,连结部件配置于软性部。
在第10方式的内窥镜中,连结部件配置于软性部的前端侧。
第11方式的内窥镜具备:可动部件,露出于操作部的外部,且与操作部件的操作联动而进行动作;及安装部件,设置于立起操作线的基端,且与可动部件装卸自如地卡合。
在第12方式的内窥镜中,在可动部件及安装部件中的任一个部件中设置有卡合孔,在另一个部件中设置有与卡合孔装卸自如地卡合的卡合部。
在第13方式的内窥镜中,在卡合部设置有与卡合孔弹性变形卡合的弹性变形部。
在第14方式的内窥镜中,在弹性变形部形成有卡止于卡合孔缘部的能够弹性变形的一对爪部,当对卡合孔与卡合部进行卡合或解除卡合时,通过弹性变形使一对爪部向彼此接近的方向位移。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立起操作线及内窥镜,装卸轻松且能够防止电流向外部泄漏。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的内窥镜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立起台位于倒伏位置的前端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立起台位于立起位置的前端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立起台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表示立起台相对于前端部件的安装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6是图示了与图1所示的操作部的一侧面对置的另一侧面的立体图。
图7是卡合部件经由卡合用引导部容纳于容纳槽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卡合部件由卡合用引导部引导而容纳于容纳槽的动作说明图。
图9是表示立起操作机构的整体结构的结构图。
图10是图9的立起操作机构的侧视图。
图11是连结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从左侧观察了图11所示的连结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第1方式的钢丝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14是安装部件的主视图。
图15是表示导入口及可动部件的延伸设置部的立体图。
图16是以卡合部件为前头从导入口插入钢丝的说明图。
图17是钢丝的前端与立起台连结的状态的安装部件的说明图。
图18是在可动部件中连结有安装部件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在导入口安装有阀体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0是第2方式的钢丝的放大立体图。
图21是第2方式的钢丝的剖视图。
图22是第2方式的钢丝的剖视图。
图23是第3方式的钢丝的放大立体图。
图24是沿图23的I-I线的剖视图。
图25是表示连结结构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26是图25所示的连结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7是另一连结结构的立体图。
图28是图27所示的连结结构的组装立体图。
图29是图27所示的连结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30是表示卡合部相对于卡合孔的大小的俯视图。
图31是另一连结结构的组装立体图。
图32是表示卡合部相对于卡合孔的大小的卡合孔的俯视图。
图33是另一连结结构的立体图。
图34是图33所示的连结结构的组装立体图。
图35是通过连杆机构即连杆金属板连结了第1滑块与杆的主要部分结构。
图36是图35的连杆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37是第4方式的钢丝的立体图。
图38是前端部件的立体图。
图39是第5方式的钢丝的立体图。
图40是前端部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内窥镜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10的内窥镜系统12的结构图。内窥镜系统12具备内窥镜10、处理器装置14、光源装置16及显示器18。另外,在图1中还图示了内窥镜系统12中所使用的处置器具56。
内窥镜10具备具有操作部件即立起操作杆20的操作部22及设置于操作部22前端侧的插入部24。
并且,如示出了插入部24的前端部26的结构的图2及图3的立体图所示,在插入部24的前端部26设置有前端部件28,在前端部件28中安装有后述的立起台30。图2是立起台30位于倒伏位置的前端部件28的立体图,图3是立起台30位于立起位置的前端部件28的立体图。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上方向是指图1及图2的Z(+)方向,下方向是指图1及图2的Z(-)方向。并且,右方向是指图2的X(+)方向,左方向是指图2的X(-)方向。而且,图1及图2的Y(+)方向是指前端部件28的前端侧方向,图1及图2的Y(-)方向是指前端部件28的基端侧方向。
返回图1,操作部22具有设置有立起操作杆20的操作部主体32、与操作部主体32连接的把持部34及从把持部34朝向前端侧延伸的延伸设置部36,插入部24的基端部经由防折管38设置于延伸设置部36的前端侧。另外,把持部34为在操作内窥镜10时由执业医师把持的部分。
延伸设置部36是指,为了设置后述的可动部件96(参考图6)及立起操作机构120(图9及图10)的构成要件的一部分而从把持部34的前端部朝向前端侧延伸设置的非把持区域的部分。具体而言,从设置于把持部34的处置器具导入口42的凸状卡口部44的前端部44A至防折管38的基端部38A的区域A相当于延伸设置部36。另外,在延伸设置部36的区域设置圆环状的凸缘40。
在操作部22的操作部主体32设置有通用塞绳46。在通用塞绳46的前端侧设置有光源连接器50,在光源连接器50中分支设置有电气连接器48,电气连接器48与处理器装置14连接,光源连接器50与光源装置16连接。
插入部24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连结前端部26、弯曲部52及软性部54而构成。
在插入部24的内部设置有以下内容物。即,设置有将图1的处置器具56的前端部56A引导至图2的前端部件28的处置器具通道58、用于进行变更从前端部件28导出的处置器具56的前端部56A的导出方向的操作的立起操作线60(以下,称为钢丝60。)、将钢丝60的前端部引导至前端部件28的立起操作线通道62(以下,称为钢丝通道62。)、将由图1的光源装置16供给的照明光引导至图2的前端部件28的光导管(未图示)、供气供水软管(未图示)、角度钢丝(未图示)及信号电缆(未图示)等内容物。
返回图1,操作部22作为整体构成为大致圆筒状,且具有沿Y(+)-Y(-)方向的圆筒轴B。以包含操作部22的圆筒轴B的上下方向的剖面为界,在一侧的侧面22A配置有对弯曲部52进行弯曲操作的一对弯角钮64、64。一对弯角钮64、64在同轴上转动自如地设置。
弯曲部52具有多个角环(未图示)彼此能够转动地连结而成的结构体。弯曲部52通过在该结构体的外周包覆用金属线编织的筒状网体且在该网体的外周面包覆橡胶制的筒状外皮而构成。从如此构成的弯曲部52到弯角钮64、64例如配设有四根角度钢丝(未图示),通过弯角钮64、64的转动操作,对这些角度钢丝进行推拉操作,由此弯曲部52向上下左右弯曲。
并且,在操作部22的操作部主体32并列设置有供气供水按钮66及抽吸按钮68。通过操作供气供水按钮66,能够从设置于图2的前端部件28的供气供水喷嘴70喷出气体及水。并且,通过操作图1的抽吸按钮68,能够从兼作设置于图2的前端部件28的处置器具导出72的抽吸口抽吸血液等体液。
而且,在图1的操作部22的把持部34设置有导入处置器具56的处置器具导入42。从处置器具导入42以前端部56A为前头导入的处置器具56插通于插入于插入部24的图2的处置器具通道58并从设置于前端部件28的处置器具导出72导出于外部。
并且,在图1的操作部22的一侧面22A,在与弯角钮64、64在同轴上旋转自如地设置有立起操作杆20。立起操作杆20由把持把持部34的执业医师的手进行旋转操作。若旋转操作立起操作杆20,则通过与立起操作杆20的旋转操作联动而进行动作的立起操作机构120(参考图9及图10),图2的钢丝60被推拉而与钢丝60的前端侧连结的立起台30的姿势在图3的立起位置与图2的倒伏位置之间变更。关于上述的立起操作机构120,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另外,图1所示的软性部54具有以螺旋状卷绕具有弹性的薄金属制带状板而成的螺旋管(未图示)。软性部54通过在该螺旋管的外侧包覆用金属线编织的筒状网体并在该网体的外周面包覆由树脂构成的筒状外皮而构成。
如上构成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为用作十二指肠镜的侧视内窥镜,插入部24经由口腔插入于受检体内。插入部24从食道经过胃插入至十二指肠而进行规定的检查或治疗等处置。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处置器具56,例示了在前端部56A具有能够采样活体组织的杯的活检钳,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作为其他处置器具可使用造影软管或EST(EndoscopicSphincterotomy:内窥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用刀等处置器具。
接着,对插入部24的前端部26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插入部24的前端部26由前端部件28及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前端部件28的顶盖76构成。顶盖76构成为前端侧封闭的大致筒状,且在其外周面的一部分形成有大致矩形状的开口窗76A。若顶盖76安装于前端部件28,则顶盖76的开口窗76A与前端部件28的处置器具导出口72连通。由此,从处置器具导出口72导出的处置器具56的前端部56A从开口窗76A导出于外部。
顶盖76由具有弹性力的材质例如氟橡胶或硅橡胶等橡胶材料、聚砜或聚碳酸酯等树脂材料构成,在其基端侧具有与形成于前端部件28的沟槽(未图示)卡合的卡合部(未图示),并且通过将该卡合部与前端部件28的沟槽卡合而安装于前端部件28。并且,若内窥镜10的处置结束,则顶盖76从前端部件28被拆卸而进行清洗消毒或作为一次性而废弃。
前端部件28由具有抗腐蚀性的金属材料构成。并且,在前端部件28中一体设置有朝向前端侧突出设置的隔壁78及与隔壁78对置的隔壁80。在隔壁78与隔壁80之间形成有容纳立起台30的立起台容纳室82。在该立起台容纳室82的基端侧形成有将处置器具56导出于外部的处置器具导出口72,在该处置器具导出口72连接有处置器具通道58的前端部。
处置器具通道58插通于图1的插入部24的内部。处置器具通道58的基端部与设置于操作部22内部的分支管200(参考图10)的前端管202连接。
该分支管200为公知的结构,基端部分支为两个管路204、206,并且在一侧管路204的基端形成有处置器具导入口42。因此,从处置器具导入口42经由管路204导入于处置器具通道58的处置器具56的前端部56A插通于处置器具通道58并从图2的处置器具导出口72导出于立起台容纳室82。而且,导出于立起台容纳室82的处置器具56的前端部56A根据配置于立起台容纳室82的立起台30的立起位置与倒伏位置之间的姿势而变更导出方向。并且,在图10所示的分支管200的另一管路206的基端连接有抽吸血液等体液的抽吸管208的前端。
图4是立起台30的放大立体图。如图4所示,在立起台30的上表面设置有导向面30A。图1的处置器具56的前端部56A沿该导向面30A从图2的顶盖76的开口窗76A导出于外部。
如图4所示,立起台30在其基部30B的两侧面设置有转动轴84、86。当立起台30安装于前端部件28时,该转动轴84、86的轴向设定为图2的X(+)-X(-)方向。
图5是表示立起台30相对于前端部件28的安装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如图5所示,转动轴84、86的轴经由立起台30的基部30B配置于同轴上,且转动轴84转动自如地嵌合于隔壁78的凹状的轴承部78A,转动轴86转动自如地嵌合于隔壁80的凹状的轴承部80A。并且,转动轴84、86分别安装成相对于轴承部78A、80A在转动轴84、86的轴向上具有规定的松动量x。当利用该松动量x而使转动轴84、86偏靠一侧时,轴承部78A、80A中的一个轴承部的一部分露出,并且在该露出部能够轻松地插入刷子,因此提高轴承部78A、80A的清洗性。
如图2及图3所示,在隔壁78的内部具备光学系统容纳室88。在光学系统容纳室88的上部相邻配设有照明窗90及观察窗92,并且,朝向观察窗92的供气供水喷嘴70设置于前端部件28。供气供水喷嘴70经由插通于插入部24的供气供水软管(未图示)与未图示的供气供水装置连接,并通过操作图1所示的操作部22的供气供水按钮66,气体或水从供气供水喷嘴70朝向观察窗92喷射。由此,观察窗92被清洗。
并且,在光学系统容纳室88的内部容纳有照明部(未图示)及摄影部(未图示)。照明部具备设置于照明窗90内侧的照明透镜(未图示)及以前端面与该照明透镜面对的方式配置的光导管(未图示)。光导管从内窥镜10的插入部24经由操作部22配设于通用塞绳46,其基端经由光源连接器50与光源装置16连接。由此,来自光源装置16的照射光经由光导管而传递,并从照明窗90照射到外部。
前述的摄影部具备配设于观察窗92内侧的摄影光学系统(未图示)及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或C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型成像元件(未图示)。成像元件经由插通于图1的插入部24的信号电缆(未图示)与处理器装置14连接。通过该摄影部获得的被摄体像的成像信号经由信号电缆输出至处理器装置14并进行图像处理之后,作为被摄体像而显示于显示器18。
虽然与先前的说明重复,但首先对钢丝60进行说明,如图2及图3所示的钢丝60,钢丝60的前端侧配置于导出口74外部且与立起台30连结。并且,如图6所示,钢丝60的基端侧配置于设置于操作部22的导入口94的外侧,且与可动部件96(参考图10)连结。导出口74为本发明的前端开口的一例,导入口94为本发明的基端开口的一例。
图6是操作部22的立体图,是图示了与图1所示的操作部22的一侧面22A对置的另一侧面22B的立体图。
根据图6,导入口94设置于操作部22的延伸设置部36。在从导入口94配置于外侧的钢丝60的基端设置有安装部件98,该安装部件98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可动部件96的卡合孔(后述)。
在操作部22设置有可动部件96。可动部件96露出配置于操作部22的外部,并且通过后述的立起操作机构120与立起操作杆20的操作联动而进行动作。并且,在实施方式中,可动部件96旋转自如地配置于与设置有弯角钮64、64的一侧面22A对置的另一侧面22B,但可动部件96相对于操作部22的配置位置并不受限定,只要旋转自如地配置于操作部22的规定的位置即可。并且,可动部件96为与立起操作杆20的旋转操作联动而进行旋转的从动型杆。
立起操作机构120配置于操作部22的内部并且与立起操作杆20的操作联动而使可动部件96动作。因此,若操作立起操作杆20,则可动部件96经由立起操作机构120进行动作,与可动部件96连结的钢丝60(参考图2)被推拉。关于立起操作机构120,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接着,对将钢丝60的前端与立起台30卡合脱离自如地卡合的卡合结构进行说明。
返回图2及图3,钢丝60在前端设置有卡合部件100。并且,在立起台30设置有与卡合部件100卡合脱离自如地卡合且在X(+)方向侧形成有开口104的容纳槽102。由此,通过经由开口104将设置于钢丝60前端的卡合部件100容纳于容纳槽102,钢丝60的前端与立起台30连结。
在实施方式中,卡合部件100为球体,容纳槽102为容纳球体的卡合部件100的球面状凹部。另外,卡合部件100及容纳槽10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形状,但通过将卡合部件100设为球体,将容纳槽102设为球面状凹部,能够减少由钢丝60的推拉操作而产生的卡合部件100与容纳槽102之间的滑动阻力。因此,能够顺利地进行钢丝60的推拉操作。
并且,在前端部件28中设置有在图3的立起位置与容纳槽102连接设置的卡合用引导部106。卡合用引导部106具备将从导出口74导出的卡合部件100引导至容纳槽102的开口104的功能。导出口74设置于前端部件28,并且经由设置于插入部24内部的钢丝通道62与导入口94(参考图6)连通。
根据具有这种卡合用引导部106的内窥镜10,若从导入口94以卡合部件100为前头逐渐导入钢丝60,则卡合部件100插通于钢丝通道62(参考图2)并从导出口74导出于外部。而且,卡合部件100通过持续对钢丝60的导入操作,并通过卡合用引导部106朝向立起台30的容纳槽102的开口104逐渐被引导而从开口104与容纳槽102卡合。由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仅通过对钢丝60的导入操作,便能够将钢丝60的卡合部件100与立起台30的容纳槽102卡合。
图7是卡合部件100经由卡合用引导部106与容纳槽102卡合的放大立体图。图8是继时性地表示卡合部件100由卡合用引导部106引导而与容纳槽102卡合为止的动作的说明图。
如图7及图8所示,卡合用引导部106具备将从导出口74导出的卡合部件100引导至容纳槽102的开口104的卡合用引导路108及在卡合用引导路108内与容纳槽102的开口104连接设置的变形产生部110。变形产生部110与在卡合用引导路108内朝向开口104向Y(+)方向前进的卡合部件100接触,而将卡合部件100向Y(+)方向引导的同时向X(+)方向引导。
由此,钢丝6的前端侧随着卡合部件100沿卡合用引导路108而接近开口104,而沿逐渐远离开口104的方向(X(+)方向)弹性变形。当通过了变形产生部110时,在卡合用引导路108内前进的卡合部件100因钢丝60的恢复力而向X(-)方向移动而从开口104与容纳槽102卡合。
卡合用引导路108以凹状切开前端部件28的周面28A的一部分而形成,且为从导出口74朝向Y(+)方向沿X(+)方向逐渐倾斜的面。在该卡合用引导路108的前端侧形成有变形产生部110。
并且,在卡合用引导部106形成有卡合部件100与容纳槽102卡合时以没入的方式放出钢丝60的前端侧的沟槽112。并且,在立起台30的容纳槽102的基端侧也形成有卡合部件100与容纳槽102卡合时以没入的方式放出钢丝60的前端侧的沟槽114。与图8的纸面正交的方向的沟槽112的宽度尺寸大于钢丝60的直径,且小于卡合部件100的直径,以免通过变形产生部110的卡合部件100没入于沟槽112。并且,与图8的纸面正交的方向的沟槽114的宽度尺寸大于钢丝60的直径,且小于卡合部件100的直径,以免与容纳槽102卡合的卡合部件100在Y(-)方向上脱离。
卡合用引导部106为适合于以使立起台30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使卡合部件100与容纳槽102卡合时的方式。即,如图7所示,容纳槽102在立起台30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下,配置于与导出口74对置的位置。因此,通过使卡合部件100从导出口74直行前进,能够使卡合部件100经由卡合用引导部106与位于立起位置的立起台30的容纳槽102卡合。
接着,对用于使与立起台30的容纳槽102卡合的钢丝60的卡合部件100从容纳槽102脱离的脱离结构进行说明。
在前端部件28中设置有脱离用引导面116,该脱离用引导面116设置于隔壁80的上表面(参考图2)。该脱离用引导面116为朝向X(+)方向沿Z(-)方向倾斜的导向面(参考图2、图3)。并且,在卡合部件100与容纳槽102卡合而立起台30位于倒伏位置的状态,当进一步对钢丝60进行塞入操作时,脱离用引导面116作为沿卡合部件100从容纳槽102内向开口104外脱离的方向引导钢丝60的面而发挥功能。
根据如此构成的脱离结构,从可动部件96的卡合孔(后述)拆卸设置于钢丝60基端的安装部件(后述),然后,从延伸设置部36的导入口94对钢丝60进行塞入操作而使立起台30从图3的立起位置位于图2的倒伏位置。然后,若进一步对钢丝60进行塞入操作,则通过前端部件28的脱离用引导面116沿卡合部件100从容纳槽102内向开口104外脱离的X(+)方向引导钢丝60。由此,因钢丝60的恢复力而卡合部件100轻松地从容纳槽102内向开口104外脱离。
接着,对图9及图10所示的立起操作机构120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立起操作机构120的整体结构的结构图。并且,图10是图9的立起操作机构120的侧视图。另外,在图9及图10中,省略操作部22的外壳(未图示),示出操作部22的内部。
如图9及图10所示,立起操作机构120设置于操作部22的内部。
并且,立起操作机构120为连结立起操作杆20与可动部件96并且将立起操作杆20的旋转动作传递至可动部件96的动力传递机构。
立起操作机构120具备将立起操作杆20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第1转换机构124、通过第1转换机构124以直线状运动的钢丝126及将钢丝126的直线运动转换为旋转运动而使可动部件96旋转的第2转换机构128。钢丝126为本发明的驱动部件的一例。
第1转换机构124具备基端与立起操作杆20连结的曲柄部件130、基端与曲柄部件130的前端连结的第1滑块132及基端与第1滑块132的前端连结的第2滑块134。
钢丝126中,钢丝126的基端与第2滑块134的前端连接,钢丝126的前端与包含减速机构的第2转换机构128连接。
根据如上构成的第1转换机构124,若旋转操作立起操作杆20,则与其联动而曲柄部件130、第1滑块132及第2滑块134沿圆筒轴B进行直线运动。由此,钢丝126沿圆筒轴B进行直线运动,该直线运动传递至第2转换机构128。
第2转换机构128具备杆136、第1齿轮138、第2齿轮140、第3齿轮142及第4齿轮144。由第1齿轮138、第2齿轮140、第3齿轮142及第4齿轮144构成减速机构。
杆136经由轴148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托架146,并且与钢丝126的前端连结。因此,杆136通过钢丝126的直线运动以轴148为中心进行旋转。
第1齿轮138与杆136一体地设置,并且以轴148为中心进行旋转。第2齿轮140与第1齿轮138啮合,并且经由轴150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托架146。第3齿轮142与第2齿轮140一体地设置,且与第2齿轮140在同轴上设置。第4齿轮144设置于与可动部件96的驱动轴152同轴上,并且与可动部件96一同经由驱动轴152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托架146。第3齿轮142与该第4齿轮144啮合。
因此,根据如上构成的第2转换机构128,若钢丝126的直线运动传递至杆136,则第1齿轮138与杆136一同被旋转操作,第1齿轮138的旋转动作经由第2齿轮140及第3齿轮142传递至第4齿轮144而第4齿轮144进行旋转。由此,与第4齿轮144成为一体的可动部件96以驱动轴152为中心进行旋转。
因此,根据如上构成的立起操作机构120,能够将立起操作杆20的旋转操作经由第1转换机构124、钢丝126及第2转换机构128传递至可动部件96。由此,可动部件96以驱动轴152为中心进行旋转。
并且,根据立起操作机构120,通过包含减速机构的第2转换机构128,将立起操作杆20的旋转动作减速传递至可动部件96。即,相对于通过立起操作杆20的操作进行动作的杆136的旋转角,可动部件96的脚部162、164的旋转角变小。由此,能够进一步缩小操作立起操作杆20所需的力,从而基于立起操作杆20的立起台30的立起倒伏姿势控制变得轻松。
并且,在实施方式中,如图9及图10所示,作为立起操作机构120的驱动部件的一例例示了钢丝126。通过作为驱动部件使用钢丝126,具有以下优点。即,在将第2滑块134的直线运动转换为杆136的旋转运动时,钢丝126能够进行曲线移动(松弛),因此无需设置连杆机构,从而减少空间限制。并且,当通过连杆机构连结了第2滑块134与杆136时,虽然在立起操作机构120中,力的释放位置变少,但通过使用钢丝126,因钢丝126松弛而能够释放力,因此能够减少施加于立起操作机构120的负荷。因此,即使在从外部对露出于操作部22外部的可动部件96施加某种力的情况下,通过使钢丝126松弛而能够释放力,因此能够减少施加于立起操作机构120的负荷。
在此,对可动部件96的形状进行说明。如后述的图15及图16所示,可动部件96具备平板状的梁部160及设置于梁部160两端的脚部162、164,且作为整体构成为U字形状。而且,如图9及图10所示,设置于脚部162侧的驱动轴152经由0型环166转动自如地支承于操作部22的外壳(未图示),设置于脚部164侧的从动轴168经由0型环(未图示)转动自如地支承于外壳(未图示)。通过这些0型环166,操作部22保持水密性。
并且,可动部件96的驱动轴152及从动轴168的旋转轴设定于与钢丝60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X(+)-X(-)方向)上。即,可动部件96以与钢丝60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为旋转轴而旋转自如地设置,因此能够顺利地推拉钢丝60。
接着,参考图11至图15对连结钢丝60的基端与可动部件96的第1实施方式的连结结构170进行说明。
图11是从操作部22的另一侧面22B观察了连结结构170的立体图。并且,图12是从左侧观察了图11所示的连结结构170的立体图。
并且,图13是具备钢丝60及设置于钢丝60基端的安装部件98的钢丝组装体172的立体图,图14是安装部件98的主视图,图15是表示导入口94及可动部件96的延伸设置部36的立体图。
上述的图11至图15是用于说明连结结构170的说明图,在其中的图11及图12中示出了通过连结结构170连结了钢丝60的基端与可动部件96的图,在图13至图15中示出了构成连结结构170的安装部件98及可动部件96。如图13所示,钢丝60具备设置于前端侧的卡合部件100、前端部固定于卡合部件100的导电性钢丝60A、设置于基端侧的基端卡止部60E及基端部固定于基端卡止部60E的绝缘性钢丝60C。钢丝60具备连结导电性钢丝60A的基端部与绝缘性钢丝60C的前端部的连结部件60B。
如图13所示,连结部件60B具有大致筒型的形状。在连结部件60B中划定有用于插入及容纳导电性钢丝60A的开口及空间。相同地,在连结部件60B中划定有用于插入及容纳绝缘性钢丝60C的开口及空间。在实施方式中,在连结部件60B的内部具备分隔导电性钢丝60A的空间与绝缘性钢丝60C的空间的隔壁60G。隔壁60G作为将导电性钢丝60A及绝缘性钢丝60C插入于连结部件60B时的定位部件而发挥功能。
连结部件60B由不锈钢等金属制部件构成。导电性钢丝60A与连结部件60B例如能够通过形成钎接部来进行固定。并且,导电性钢丝60A与连结部件60B能够通过使连结部件60B加压变形而形成铆接部来进行固定。虽然示出了基于钎接或铆接的导电性钢丝60A与连结部件60B的固定,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
绝缘性钢丝60C与连结部件60B例如能够通过使连结部件60B加压变形而形成铆接部来进行固定。
在绝缘性钢丝60C的基端中,绝缘性钢丝60C与金属制基端卡扣60F能够通过使基端卡扣60F加压变形而形成铆接部来进行固定。
基端卡止部60E由黄铜等金属制部件构成,且具有大致筒型的形状。在基端卡止部60E至少划定有用于插入及容纳绝缘性钢丝60C的开口及空间。在基端卡止部60E的内部形成有缩径部60H。缩径部60H作为将绝缘性钢丝60C插入于基端卡止部60E时的定位部件而发挥功能。
基端卡止部60E与基端卡扣60F例如能够通过形成基于钎接或锡焊等的钎接部来进行固定。并且,基端卡止部60E与基端卡扣60F能够通过使基端卡止部60E加压变形而形成铆接部来进行固定。基端卡止部60E与绝缘性钢丝60C经由基端卡扣60F被固定。但是,只要能够固定基端卡止部60E与绝缘性钢丝60C,则也可以不使用基端卡扣60F。钢丝60通过基端卡止部60E固定于安装部件98(参考图19)。
铆接是指,通过工具等进行紧固而使部件变形来进行固定的方法。并且,钎接表示基于钎焊或锡焊的固定。
绝缘性钢丝60C除了通过连结部件60B及基端卡止部60E固定的部分以外露出。如图13所示,绝缘性钢丝60C的所露出的外周由与绝缘性钢丝60C并置的绝缘性的管形状部件60D包覆。管形状部件60D无需包覆绝缘性钢丝60C的所露出的所有部分。并置表示简单的排列配置。另外,关于钢丝60的作用,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如图15所示,在可动部件96中具备安装部件98以单触方式装卸自如地卡合的卡合孔174。卡合孔174沿可动部件96的梁部160的长边方向形成,且由贯穿了梁部160的正面和背面的贯穿孔构成。安装部件98的一对卡合部176、176(参考图14)以单触方式装卸自如地卡合于该卡合孔174。即,安装部件98以单触方式装卸自如地卡合于可动部件96。由此,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连结结构170,在操作部22的外部钢丝60的基端与可动部件96连结。另外,卡合孔174也可以是未贯穿梁部160的正面和背面的凹状的非贯穿孔。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以单触方式装卸自如地卡合”是指,不使用其他固定件(例如,螺丝、螺栓或螺母等)而分别仅通过安装部件98相对于可动部件96的相对动作,便能够进行用于将安装部件98安装于可动部件96的动作及用于使安装部件98从可动部件96脱离的动作。关于后述的其他实施方式也相同。
图14所示的安装部件98为大致三角形状的板状体,并且在中央部的芯部178形成有钢丝60的基端连结的孔部180。安装部件98的卡合部176、176经由狭缝状的缺口182设置于芯部178的两侧,且设置有与卡合孔174弹性变形卡合的一对弹性变形部184。在弹性变形部184形成有卡止于卡合孔174的长边方向的两侧缘部175、175(参考图15及图16)的一对爪部186。该一对爪部186在进行卡合或解除卡合时通过一对弹性变形部184的弹性变形使卡合孔174与卡合部176向彼此接近的方向位移。
接着,参考图16至图18对基于第1实施方式的连结结构170的钢丝60的基端与可动部件96的连结顺序进行说明。
在连结钢丝60的基端与可动部件96之前,首先,将钢丝60的前端与立起台30连结。
在图16中示出了从导入口94以卡合部件100(参考图13)为前头插入钢丝60的图,通过对该钢丝60的插入操作将钢丝60的前端与立起台30连结。
即,在使立起台30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参考图3)下,如图16所示,若从导入口94以卡合部件100为前头逐渐导入钢丝60,则卡合部件100经由钢丝通道62(参考图2)从导出口74导出于外部。而且,卡合部件100通过持续对钢丝60的导入操作,并通过图3的卡合用引导部106朝向立起台30的容纳槽102的开口104逐渐被引导,而从开口104与容纳槽102卡合。由此,钢丝60的前端与立起台30连结。
图17示出了钢丝60的前端与立起台30连结的状态下的安装部件98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将爪部186下部的锥部187抵接塞入于卡合孔174的两侧缘。通过该动作,爪部186、186之间变窄,爪部186、186卡止于卡合孔174的两侧缘部175、175,如图18所示的连结图,安装部件98与可动部件96连结。
由此,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连结结构170,仅通过安装部件98相对于可动部件96的相对动作,便能够进行用于将安装部件98安装于可动部件96的动作。即,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连结结构170,能够将安装部件98以单触方式卡合于可动部件96。
另外,在将安装部件98安装于可动部件96时,也能够用手指捏住安装部件98的一对卡合部176、176来缩短爪部186、186之间而使其小于卡合孔174的长边方向的尺寸。即,通过弹性变形使一对弹性变形部184向彼此接近的方向位移。而且,在将爪部186、186插入于卡合孔174之后,通过减少手指的力而使爪部186、186之间扩展,以使爪部186、186卡止于卡合孔174的两侧缘部175、175。由此,安装部件98以单触方式卡合于可动部件96。
并且,在实施方式中,设为在可动部件96中形成卡合孔174,在安装部件98中形成卡合部176,但也可以在可动部件96中形成卡合部176,在安装部件98中形成卡合孔174。即,只要在可动部件96及安装部件98中的任一个部件中设置卡合孔174,而在另一个部件中设置以单触方式与卡合孔174装卸自如地卡合的卡合部176即可。而且,爪部186也可以设置于短边方向侧,而不是设置于可动部件96的梁部160的长边方向侧。此外,卡合孔174也可以是在梁部160的长边方向上彼此分开形成的两个卡合孔。
内窥镜10使用于各种检查或处置。此后,当清洗内窥镜10时,实施以下操作。
首先,从前端部件28拆卸图2所示的顶盖76。接着,从可动部件96的卡合孔174(参考图15)拆卸安装部件98的卡合部176、176,从可动部件96拆卸钢丝60。接着,从延伸设置部36的导入口94对钢丝60进行塞入操作,而使立起台30从图3的立起位置位于图2的倒伏位置。然后,若进一步对钢丝60进行塞入操作,则卡合部件100从容纳槽102内向开口104外脱离。通过该操作,钢丝60的前端从立起台30被拆卸。接着,从导入口94引出钢丝60而清空钢丝通道62。然后,对前端部件28、立起台30及钢丝60的钢丝通道62实施清洗。
在从立起台30拆卸钢丝60的前端的操作中,第1实施方式的连结结构170在操作部22的外部安装部件98与可动部件96连结,因此能够从可动部件96轻松地拆卸安装部件98。具体而言,用手指捏住安装部件98的一对卡合部176、176来缩短爪部186、186之间而使其小于卡合孔174的长边方向的尺寸。然后,从卡合孔174拔出爪部186、186。
由此,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连结结构170,仅通过安装部件98相对于可动部件96的相对动作,便能够进行用于使安装部件98从可动部件96脱离的动作。即,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连结结构170,安装部件98以单触方式从可动部件96脱离。
如以上进行的说明,根据连结结构170,在将钢丝60的前端与立起台30连结之后,在操作部22的外部,仅通过将安装部件98的卡合部176、176与可动部件96的卡合孔174卡合,便能够连结钢丝60的基端与可动部件96。并且,在清洗内窥镜10时,当从可动部件96拆卸钢丝60的基端时,在操作部22的外部,仅通过从可动部件96的卡合孔174拆卸安装部件98,便能够从可动部件96拆卸钢丝60的基端。
因此,根据连结结构170,与在操作部的内部进行钢丝的基端相对于连接件的装卸操作的专利文献1的内窥镜及将电缆塞绳的前端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夹头及螺母的专利文献2的内窥镜相比,能够轻松地进行钢丝60的基端相对于可动部件96的装卸操作。
另外,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设为从导入口94引出钢丝60,但也可以从前端部件28的导出口74引出钢丝60。在该情况下,在引出钢丝60之前,只要从钢丝60的基端拆卸安装部件,则能够从导出口74引出钢丝60。
接着,对立起操作杆20、可动部件96、安装部件98、钢丝60及立起台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的可动部件96的动作说明图所示,若操作图1的立起操作杆20,可动部件96向箭头C或箭头D方向进行动作。而且,与可动部件96的动作联动而钢丝60经由安装部件98被可动部件96推拉操作。由此,立起台30(未图示)在立起位置与倒伏位置之间转动。
若可动部件96向箭头C方向进行动作,则安装于可动部件96的安装部件98也向箭头C方向进行动作。伴随该动作,钢丝60塞入于前端侧,立起台30向倒伏位置转动。将其称为塞入操作。
若可动部件96向箭头D方向进行动作,则安装于可动部件96的安装部件98也向箭头D方向进行动作。伴随该动作,钢丝60被拉向基端侧,立起台30向立起位置转动。将其称为拉拽操作。
首先,对拉拽操作进行说明。钢丝60构成为如图13所示,因此在拉拽操作中,基端方向的张力经由基端卡止部60E施加于绝缘性钢丝60C。接着,来自绝缘性钢丝60C的张力依次施加于连结部件60B、导电性钢丝60A及立起台30。立起台30向立起位置转动。
若要抬起立起台30,则为了抬起粗径的处置器具而需要较强的力。因此,较大的张力施加于绝缘性钢丝60C。若因张力而导致绝缘性钢丝60C伸展,则存在立起台30的立起角度变低的顾虑,因此在拉拽操作中,优选相对于张力绝缘性钢丝60C的伸展较小。并且,在拉拽操作中,当施加有未预料到的大小的张力时,为了避免绝缘性钢丝60C断裂,优选绝缘性钢丝60C的抗拉强度较高。
例如,绝缘性钢丝60C优选具有100N以上的断裂强度,且优选为以50N拉拽时5%以下的伸展率。断裂强度能够通过拉拽试验进行测量。用卡扣固定绝缘性钢丝60C的两端,拉拽两端卡扣而破坏时的强度成为断裂强度。在以50N来拉拽两端卡扣的条件下,能够由100×(伸展长度)/(原长度)来求出伸展率。伸展长度能够由(被拉拽后的长度)-(原长度)来求出。
绝缘性钢丝60C为线状部件,可以是单线,也可以是绞合线。作为绝缘性钢丝60C,例如能够使用液晶聚酯纤维(KBSEIREN,LTD制,“zxion”(注册商标))等。
如图13所示,管形状部件60D与绝缘性钢丝60C并置,但并未固定于连结部件60B及基端卡止部60E。设为在拉拽操作中张力不会施加于管形状部件60D的结构。能够使由拉拽操作引起的伸展及断裂等不会影响到管形状部件60D。
在管形状部件60D未固定于连结部件60B及基端卡止部60E的情况下,具有以下优点。
假如从包覆绝缘性钢丝60C的管形状部件60D上用连结部件60B及基端卡止部60E进行了固定的情况下,若在拉拽时的强度部件即钢丝60C与连结部件60B之间插入管形状部件60D,则在拉拽操作中存在滑动的顾虑。另一方面,在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在钢丝60C与连结部件60B之间并未插入管形状部件60D而直接固定,因此能够避免滑动的顾虑。
接着,对塞入操作进行说明。钢丝60构成为如图13所示,因此在塞入操作中,前端方向的压力经由基端卡止部60E施加于绝缘性钢丝60C。然而,绝缘性钢丝60C容易挠曲,因此变得压力难以传递至连结部件60B。
另一方面,管形状部件60D具备与绝缘性钢丝60C相比难以挠曲的特性。因此,压力经由基端卡止部60E施加于管形状部件60D。接着,压力从管形状部件60D依次施加于连结部件60B、导电性钢丝60A及立起台30。立起台30向倒伏位置转动。
若导致管形状部件60D挠曲,则存在变得难以施加转动立起台30所需的压力的顾虑。管形状部件60D中需要适度的硬度。例如,管形状部件60D优选具有高于通过立起操作杆20的塞入操作而立起台30到达最大倒伏位置为止施加于管形状部件60D的压力的压曲强度。能够避免管形状部件60D压曲。
关于压曲强度的判定,由管形状部件60D包覆绝缘性钢丝60C的露出部,执行塞入操作,当立起台30未到达最大倒伏位置时判定为“无压曲强度”,当立起台30到达了最大倒伏位置时判定为“有压曲强度”。
作为构成管形状部件60D的材料,能够适当使用聚氯乙烯(PVC:polyvin ylchloride)、聚乙烯(PE:polyethylene)、聚四氟乙烯(PTFE:polytetr afluoroethylene)等绝缘性树脂。
如上所述,钢丝60中,在拉拽操作中主要利用绝缘性钢丝60C,在塞入操作中主要利用管形状部件60D。能够选择适合于拉拽操作及塞入操作的材料。
并且,管形状部件60D包覆绝缘性钢丝60C,能够防止绝缘性钢丝60C因内窥镜10的内部组件而磨损或散开。
当在管形状部件60D中使用了PTFE时等,能够使管形状部件60D具有润滑功能。管形状部件60D促进钢丝60的顺利的移动,从而能够省去润滑剂。
图19是表示在导入口94安装有阀体95的状态的剖视图。在实施方式中,将钢丝60的基端配置于导入口94的外部,因此优选将阀体95安装于导入口94。由此,能够防止从前端部件28的导出口74经由钢丝通道62逆流过来的体腔内液从导入口94漏出。
如图19所示,钢丝60的钢丝露出区域L从导入口94露出于外部。在此,钢丝露出区域L表示在可动部件96位于离导入口94最远的位置的状态下从导入口94露出于外部的钢丝60的区域。
在钢丝露出区域L,钢丝60由绝缘性钢丝60C及绝缘性的管形状部件60D构成。因此,在使用了高频处置器具时,能够防止电流从钢丝露出区域L向外部漏出。
为了可靠地防止电流向外部漏出,绝缘性钢丝60C及管形状部件60D的长度优选为较长(参考图13)。如图1所示,钢丝60从导入口94经由软性部54及弯曲部52与前端部26的立起台30(未图示)卡合。此时,优选使连结部件60B不位于弯曲部52,优选配置于软性部54的内部。这是为了使弯曲部52的角度稳定。当将连结部件60B配置于软性部54的内部时,优选为软性部54的前端侧。能够加长绝缘性钢丝60C及管形状部件60D的长度。具体而言,通过将从卡合部件100至连结部件60B基端的长度确保为80mm以上,能够将连结部件60B配置于软性部54。
作为钢丝60的绝缘性钢丝60C,优选利用伸展较少且在前端部具有弹性力的绝缘材料。然而,几乎不存在满足这种条件的绝缘材料。因此,通过在钢丝60的前端侧使用导电性钢丝60A并且用连结部件60B连结绝缘性钢丝60C与导电性钢丝60A,确保钢丝60的绝缘性。通过使用具有弹性的导电性钢丝60A,如图7及图8所示,通过使钢丝60弹性变形及复原,能够使卡合部件100轻松地卡合于容纳槽102。
如图19所示,在实施方式中,操作部22具有形成导入口94的开口形成部件97。在实施方式中,由开口形成部件97及软管61形成钢丝通道62,钢丝60插通于钢丝通道62及开口形成部件97。通过立起操作杆20(未图示)的操作,可动部件96进行旋转动作。钢丝60经由安装于可动部件96的安装部件98被推拉操作。通过该操作,钢丝60在钢丝通道62内进行移动。钢丝60的管形状部件60D与钢丝通道62之间的间隙例如优选为0.1mm左右。这是因为,若间隙窄,则插入钢丝60时的阻力变大,并且,若间隙宽,则造成钢丝60的游隙。
另外,如图19所示,能够将开口形成部件97的整体由绝缘体来构成。作为构成绝缘体的材料,能够举出m-PPE(modified Poly Phenylene Ether:改性聚苯醚)及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等树脂材料。
如图21所示,钢丝60通过基端卡止部60E固定于安装部件98。例如,能够将安装部件98由绝缘体来构成。
作为构成安装部件98的绝缘体的材料,能够举出POM(polyoxymethylene:聚甲醛)等树脂材料。
图20至图22是表示钢丝60的第2方式的形态的图,是基端卡止部60E及绝缘性钢丝60C的基端侧的放大图。如图20至22所示,在绝缘性钢丝60C的基端侧,绝缘性钢丝60C固定于基端卡扣60F。绝缘性的棒形状部件60J与绝缘性钢丝60C并置。棒形状部件60J的外周被绝缘性钢丝60C覆盖。在棒形状部件60J中,在与棒形状部件60J的长边轴方向正交的贯穿孔60K形成于基端侧。在基端卡扣60F中,与棒形状部件60J的长边轴方向正交的贯穿孔60L形成于前端侧。
在贯穿孔60K与贯穿孔60L对准的状态下,防脱落销60M以贯穿贯穿孔60K及贯穿孔60L方式插入。绝缘性钢丝60C及棒形状部件60J固定于基端卡止部60E。
在绝缘性钢丝60C的前端侧,虽然未图示,但绝缘性钢丝60C及棒形状部件60J通过与图20至图22相同的方法固定于连结部件60B。
对图20至图22的钢丝6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拉拽操作中,由于在基端卡扣60F的贯穿孔60L与防脱落销60M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张力施加于绝缘性钢丝60C,而不施加于棒形状部件60J。施加于绝缘性钢丝60C的张力最终施加于立起台30,从而立起台30向立起位置转动。
在塞入操作中,若基端卡扣60F的贯穿孔60L与防脱落销60M接触,则压力施加于棒形状部件60J。施加于棒形状部件60J的压力最终施加于立起台30,从而立起台30向倒伏位置转动。
图23至图24是表示钢丝60的第3方式的形态的图,是基端卡止部60E及绝缘性钢丝60C的基端侧的放大图。如图23至图24所示,在绝缘性钢丝60C的基端侧,绝缘性钢丝60C固定于基端卡扣60F。绝缘性的棒形状部件60J与绝缘性钢丝60C并置。棒形状部件60J在其基端侧固定于基端卡扣60F。绝缘性钢丝60C及棒形状部件60J以分开的状态配置。
在绝缘性钢丝60C的前端侧,虽然未图示但绝缘性钢丝60C及棒形状部件60J通过与图23至图24相同的方法固定于连结部件60B。
对图23至图24的钢丝6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拉拽操作中,由于在基端卡扣60F中固定有绝缘性钢丝60C及棒形状部件60J,因此张力施加于绝缘性钢丝60C及棒形状部件60J。棒形状部件60J与绝缘性钢丝60C同时开始伸展。构成为在棒形状部件60J开始弹性变形之前绝缘性钢丝60C达到最大伸展长度。当张力变大时,张力施加于绝缘性钢丝60C,而不会施加于棒形状部件60J。绝缘性钢丝60C能够避免棒形状部件60J变形。施加于绝缘性钢丝60C的张力最终施加于立起台30,从而立起台30向立起位置转动。
在塞入操作中,压力经由基端卡扣60F施加于棒形状部件60J。施加于棒形状部件60J的压力最终施加于立起台30,从而立起台30向倒伏位置转动。
在图20至图24所示的钢丝60中,在拉拽操作中主要利用绝缘性钢丝60C,在塞入操作中主要利用棒形状部件60J。能够选择适合于拉拽操作及塞入操作的材料。另外,棒形状部件60J因管形状部件60D而对绞结具有较高的耐性。绞结表示施加了压力时难以恢复到原折弯的状态。棒形状部件60J优选由PTFE等树脂材料构成。
图25是表示图11至图18所示的连结结构170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在对图25所示的变形例的连结结构170A进行说明时,对与图11至图18所示的连结结构170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来进行说明。
形成于可动部件96的卡合孔174A为圆形的贯穿孔。并且,安装部件98A的卡合部176A具有嵌插于卡合孔174A的筒状部177。并且,安装部件98A的弹性变形部由设置于筒状部177的前端部的切槽部184A构成,在切槽部184A的外周面形成有爪部186A。
根据如上构成的连结结构170A,在将筒状部177的切槽部184A嵌插于卡合孔174A时,切槽部184A通过弹性变形而缩径。由此,切槽部184A逐渐通过卡合孔174A,然后,当切槽部184A通过了卡合孔174A时,切槽部184A恢复为原来的直径。由此,如图26所示的连结结构170A的剖视图所示,切槽部184A的爪部186A与可动部件96的梁部160的背面160A卡合,因此安装部件98A以单触方式卡合于可动部件96。
在该连结结构170A中,也与连结结构170相同地,在操作部22的外部进行安装部件98A相对于可动部件96的装卸操作。该安装操作只是在卡合孔174A中插入卡合部176A即可。通过该安装操作,能够将钢丝60的基端经由安装部件98A轻松地与可动部件96连结。
并且,当从可动部件96拆卸安装部件98A时,用手指捏住切槽部184A,以使切槽部184A缩径。然后,从卡合孔174A拔出切槽部184A。
由此,在变形例的连结结构170A中,也与连结结构170相同地,分别仅通过安装部件98A相对于可动部件96的相对动作,便能够进行用于将安装部件98A安装于可动部件96的动作及用于使安装部件98A从可动部件96脱离的动作。即,根据连结结构170A,安装部件98A以单触方式卡合于可动部件96。
接着,对另一连结结构进行说明。但是,在以下说明中,省略绝缘漆及构成热收缩软管的第1绝缘体而进行说明。参考图27至图29对另一连结结构210进行说明。
图27是连结结构210的立体图,图28是连结结构210的组装立体图,图29是连结结构210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另外,在对连结结构210进行说明时,对与图11至图18所示的连结结构170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来进行说明。
连结结构210由可动部件96及安装部件212构成。
如图28所示,在可动部件96的梁部160设置有卡合孔214,在安装部件212中设置有以单触方式与卡合孔214装卸自如地卡合的卡合部216。并且,安装部件212由捏住部218及构成卡合部216的轴部220构成,在形成于轴部220的孔部222连结有钢丝60的基端。
在此,对卡合孔214的形状进行说明。图30是卡合孔214的俯视图,并且在卡合孔214的形状上重叠示出了卡合部216的形状。
卡合孔214具备具有直径a的窄幅部224及具有大于直径a的直径b的宽幅部226。在实施方式中,以直径a来对本发明的第1宽度进行说明,由直径b来表示本发明的第2宽度。另外,如图30所示,连结窄幅部224的中心与宽幅部226的中心的线CL为曲线。线CL构成以导入口94(未图示)为中心的大致圆弧。窄幅部224及宽幅部226的配置使将安装部件212卡合于卡合孔214时的操作轻松。对此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并且,图28所示的安装部件212的卡合部216具备具有图30的直径a以下的外径c的轴部220及设置于轴部220前端的扩径部228。扩径部228具有大于直径a且小于直径b的外径d。该扩径部228作为限制轴部220从窄幅部224向轴部220的轴向脱离的防脱落部件而发挥功能。为了稳定地保持轴部220,优选直径a与外径c之差小。
对卡合操作进行说明。卡合孔214的宽幅部226大于扩径部228,因此安装部件212的卡合部216能够轻松地插入于卡合孔214。接着,安装部件212从宽幅部226向窄幅部224滑动。此时,如图27所示,安装部件212固定于钢丝60,因此安装部件212在以导入口94为中心的大致圆弧的轨迹上移动。如上所述,窄幅部224及宽幅部226以大致圆弧配置,因此安装部件212能够在窄幅部224与宽幅部226之间顺利地滑动。而且,当安装部件212位于窄幅部224时,能够对钢丝60赋予张力。
并且,卡合孔214在窄幅部224与宽幅部226之间具有摩擦阻力部230。该摩擦阻力部230设置于窄幅部224的开口入口部。通过摩擦阻力部230能够限制插入于窄幅部224的轴部220意外地从窄幅部224向宽幅部226滑动。另外,摩擦阻力部230形成为从卡合孔214彼此对置的壁面突出。
如此构成的连结结构210也与连结结构170相同地,在操作部22的外部进行安装部件212相对于可动部件96的装卸操作。该安装操作只是在卡合孔214的宽幅部226插入卡合部216,使卡合部216朝向窄幅部224滑动,使卡合部216与窄幅部224卡合即可。由此,安装部件212以单触方式卡合于可动部件96。通过该安装操作,能够将钢丝60的基端经由安装部件212轻松地与可动部件96连结。
并且,若使卡合部216从宽幅部226朝向窄幅部224滑动,则轴部220与摩擦阻力部230抵接,但通过使卡合部216滑动的力而能够使卡合部216顺利地与窄幅部224卡合。
并且,在将卡合部216与窄幅部224卡合的状态下,通过扩径部228防止轴部220从窄幅部224向轴部220的轴向脱离。并且,通过轴部220与摩擦阻力部230抵接,限制卡合部216从窄幅部224向宽幅部226滑动。由此,能够可靠地将安装部件212与可动部件96连结。
另一方面,在清洗内窥镜10时,当从可动部件96拆卸安装部件212时,使安装部件212的卡合部216从窄幅部224向宽幅部226滑动而从宽幅部226拔出卡合部216。由此,安装部件212以单触方式从可动部件96脱离。
因此,根据另一连结结构210,与前述的专利文献1、2的内窥镜相比,能够轻松地进行钢丝60的基端相对于可动部件96的装卸操作。
另外,在图30中,例示了具备摩擦阻力部230的卡合孔214,但也可以是不具备摩擦阻力部230的卡合孔214。
接着,参考图31及图32对另一连结结构232进行说明。
图31是连结结构232的组装立体图。图32是形成于可动部件96的卡合孔214的俯视图,并且在卡合孔214的形状上重叠示出了安装部件234的卡合部236的形状。另外,在对连结结构232进行说明时,对与图27至图30所示的连结结构210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来进行说明。
如图32所示,卡合孔214具备具有直径a的窄幅部224及具有大于直径a的直径b的宽幅部226。窄幅部224与宽幅部226处于与图30相同的位置关系。
并且,图31所示的安装部件234的卡合部236具备具有直径a以下的外径c的轴部220及设置于轴部220的前端并且外径f大于直径b且形成有多个(例如四条)切槽237(参考图31)的扩径部238。当扩径部238嵌插于宽幅部226时,扩径部238通过多个切槽237弹性变形而缩径。为了稳定地保持轴部220,优选直径a与外径c之差小。
如此构成的连结结构232也与连结结构210相同地,在操作部22的外部进行安装部件234相对于可动部件96的装卸操作。该安装操作首先在卡合孔214的宽幅部226嵌装扩径部238。此时,扩径部238通过多个切槽237弹性变形而缩径。由此,扩径部238逐渐通过宽幅部226,然后,当扩径部238通过了宽幅部226时,扩径部238恢复为原来的直径。由此,扩径部238与可动部件96的梁部160的背面160A卡合,因此防止安装部件234从可动部件96的脱落。
然后,使卡合部236朝向窄幅部224滑动而使卡合部236与窄幅部224卡合。由此,安装部件234以单触方式卡合于可动部件96。通过该安装操作,能够将钢丝60的基端经由安装部件234轻松地与可动部件96连结。
并且,在将卡合部236与窄幅部224卡合的状态下,通过扩径部238防止轴部220从窄幅部224向轴部220的轴向脱离。并且,通过轴部220与摩擦阻力部230抵接,限制卡合部236从窄幅部224向宽幅部226滑动。由此,能够可靠地将安装部件234与可动部件96连结。
另一方面,在清洗内窥镜10时,当从可动部件96拆卸安装部件234时,使安装部件234的卡合部236从窄幅部224向宽幅部226滑动,然后,用手指捏住扩径部238而使扩径部238缩径,以从宽幅部226拔出扩径部238。由此,安装部件234以单触方式从可动部件96脱离。
因此,根据另一连结结构232,与前述的专利文献1、2的内窥镜相比,能够轻松地进行钢丝60的基端相对于可动部件96的装卸操作。
另外,在图32中,例示了具备摩擦阻力部230的卡合孔214,但也可以是不具备摩擦阻力部230的卡合孔214。
接着,参考图33及图34对另一连结结构240进行说明。
图33是连结结构240的立体图,图34是连结结构240的组装立体图。另外,在对连结结构240进行说明时,对与图11至图18所示的连结结构170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来进行说明。
连结结构240由可动部件即可动部件242及安装部件244构成。
可动部件242由脚部162、脚部164及连结脚部162与脚部164的圆筒体246构成。该圆筒体246沿与钢丝60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X(+)-X(-)方向)延伸。并且,在图33及图34中,在脚部162及脚部164的上端部形成有构成旋转限制止挡件的U字状的沟槽248、250。
另一方面,在安装部件244中连结有钢丝60的基端。安装部件244由与圆筒体246的外周旋转自如地卡合的环状体252及与沟槽248、250一同构成旋转限制止挡件的销254、256构成。环状体252的与长边方向正交的剖面构成为C字型,通过将沿长边方向形成的狭缝253向圆筒体246推压,环状体252扩径而以单触方式与圆筒体246卡合。
如此构成的连结结构240也与连结结构170、210相同地,在操作部22的外部进行安装部件244相对于可动部件242的装卸操作。该安装操作将安装部件244的环状体252的狭缝253推向可动部件242的圆筒体246。通过该操作,安装部件244以单触方式与可动部件242卡合。由此,能够将钢丝60的基端经由安装部件244可靠地与可动部件242连结。
并且,若环状体252与圆筒体246卡合,则与此同时销254与沟槽248卡合,且销256与沟槽250卡合,因此当进行基于可动部件242的钢丝60的推拉操作时,能够防止环状体252相对于圆筒体246相对旋转。由此,能够对钢丝60顺利地进行推拉操作。
另一方面,在清洗内窥镜10时,当从可动部件242拆卸安装部件244时,若向从沟槽248、250拆卸销254、256的方向拉拽安装部件244,则从圆筒体246拉拽环状体252而使其扩径,从而从圆筒体246拆卸环状体252。由此,安装部件244以单触方式从可动部件242脱离。
因此,根据另一连结结构240,与前述的专利文献1、2的内窥镜相比,能够轻松地进行钢丝60的基端相对于可动部件242(立起操作机构)的装卸操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可动部件242中设置有圆筒体246,在安装部件244中设置有环状体252,但只要在可动部件242及安装部件244中的任一个部件中设置圆筒体246而在另一个部件中设置环状体252即可。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如图9及图10所示,作为立起操作机构120的驱动部件的一例例示了钢丝126,但也可以代替钢丝126而采用连杆机构。
图35是通过连杆机构即连杆金属板260连结了第1滑块132与杆136的主要部分结构。图36是图35的连杆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如图35及图36所示,连杆金属板260的前端经由销262与第1滑块132的基端旋转自如地连结,连杆金属板260的基端经由销264与杆136旋转自如地连结。
由此,若使图9及图10所示的立起操作杆20旋转,则第1滑块132的直进运动经由连杆机构即连杆金属板260能够传递至杆136。由此,杆136在图35至图36的旋转范围内进行旋转,从而能够将旋转力传递至例如图9及图10所示的可动部件9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内窥镜10例示十二指肠镜而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在插入部的前端部具备调整处置器具的导出方向的立起台的内窥镜,则也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超声波内窥镜等各种内窥镜中。
接着,关于钢丝60的结构,对其他方式进行说明。图37是第4方式的钢丝60的立体图。钢丝60具备设置于前端侧的卡合部件100、前端部固定于卡合部件100的绝缘性钢丝60C及固定有设置于基端侧的绝缘性钢丝60C的基端部的基端卡止部60E。绝缘性钢丝60C的基端部及基端卡止部60E通过与图13相同的结构固定。绝缘性钢丝60C的前端部与卡合部件100通过形成铆接部来进行固定。
卡合部件100为圆柱形状。以卡合部件100的轴线方向与绝缘性钢丝60C的轴线方向正交的位置关系来固定绝缘性钢丝60C的前端部与卡合部件100。
如图37所示,绝缘性钢丝60C除了通过卡合部件100及基端卡止部60E固定的部分以外露出。绝缘性钢丝60C的所露出的外周由与绝缘性钢丝60C并置的绝缘性的管形状部件60D包覆。
图38是适用图37的钢丝60的内窥镜的前端部件28的立体图。有时对与图2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38所示,隔着隔壁80在立起台容纳室82的相反的一侧设置有容纳立起台立起杆300的立起杆容纳室302。立起杆容纳室302因被保护板304覆盖而保持立起杆容纳室302的气密性,并且密闭外部气体。
在设置于立起台立起杆300前端侧的连结部306连结有钢丝60的卡合部件100。
在立起台立起杆300的基端侧设置有旋转轴308。旋转轴308贯穿隔壁80,且与立起台30的转动轴84、86(参考图5)在同轴线上连结。
通过立起操作杆20的操作,推拉钢丝60。若通过立起操作杆20拉拽钢丝60,则钢丝60向基端侧移动。通过该动作,立起台立起杆300以旋转轴308为中心沿连结部306的一侧向基端侧移动的方向进行旋转。与旋转轴308连结的转动轴84、86向与转动轴308相同的方向进行旋转,因此能够将立起台30向立起位置转动。
若通过立起操作杆20塞入钢丝60,则钢丝60向前端侧移动。通过该动作,立起台立起杆300以旋转轴308为中心沿连结部306的一侧向前端侧移动的方向进行旋转。与旋转轴308连结的转动轴84、86向与旋转轴308相同的方向进行旋转,因此能够将立起台30向倒伏位置转动。
图37所示的钢丝60由绝缘性钢丝60C及绝缘性的管形状部件60D构成,不包含导电性钢丝60A。因此,当使用了高频处置器具时,能够防止电流向外部漏出。
在图37所示的钢丝60中,也在拉拽操作主要利用绝缘性钢丝60C,在塞入操作中主要利用管形状部件60D。能够选择适合于拉拽操作及塞入操作的材料。
接着,关于钢丝60的结构,对其他方式进行说明。图39是第5方式的钢丝60的立体图。在立起台30中连结有钢丝60。
钢丝60具备设置于前端侧的卡合部件100、前端部固定于卡合部件100的绝缘性钢丝60C及固定有设置于基端侧的绝缘性钢丝60C的基端部的基端卡止部60E。绝缘性钢丝60C的基端部及基端卡止部60E通过与图13相同的结构固定。绝缘性钢丝60C的前端部与卡合部件100通过形成铆接部来进行固定。
卡合部件100为圆柱形状。以卡合部件100的轴线方向与绝缘性钢丝60C的轴线方向平行的位置关系来固定绝缘性钢丝60C的前端部与卡合部件100。卡合部件100的外径大于钢丝60的外径。
如图39所示,绝缘性钢丝60C除了通过卡合部件100及基端卡止部60E固定的部分以外露出。绝缘性钢丝60C的所露出的外周由与绝缘性钢丝60C并置的绝缘性的管形状部件60D包覆。
在立起台30中形成有用于插通钢丝60的贯穿孔30C。在贯穿孔30C的一端侧形成有大于卡合部件100的空间即容纳部30D。由贯穿孔30C及容纳部30D形成阶梯差30E。卡合部件100与阶梯差30E卡合,因此钢丝60与立起台30连结。
图40是适用图39的钢丝60的内窥镜前端部件28的立体图。有时对与图2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钢丝60插入于立起台30的贯穿孔30C,钢丝60的卡合部件100与阶梯差30E卡合。
通过立起操作杆20的操作,推拉钢丝60。若通过立起操作杆20拉拽钢丝60,则钢丝60向基端侧移动。通过该动作,以转动轴84、86为中心,立起台30的前端沿向基端侧移动的方向进行旋转,能够将立起台30向立起位置转动。
若通过立起操作杆20塞入钢丝60,则钢丝60向前端侧移动。通过该动作,以转动轴84、86为中心,立起台30的前端沿向前端侧移动的方向进行旋转,能够将立起台30向倒伏位置转动。
图39所示的钢丝60由绝缘性钢丝60C及绝缘性的管形状部件60D构成,不包含导电性钢丝60A。因此,当使用了高频处置器具时,能够防止电流向外部漏出。
在图39所示的钢丝60中,也在拉拽操作中主要利用绝缘性钢丝60C,在塞入操作中主要利用管形状部件60D。能够选择适合于拉拽操作及塞入操作的材料。
符号说明
10-内窥镜,12-内窥镜系统,14-处理器装置,16-光源装置,18-显示器,20-立起操作杆,22-操作部,22A-一侧面,22B-另一侧面,24-插入部,26-前端部,28-前端部件,28A-周面,30-立起台,30A-导向面,30B-基部,30C-贯穿孔,30D-容纳部,30E-阶梯差,32-操作部主体,34-把持部,36-延伸设置部,38-防折管,38A-基端部,40-凸缘,42-处置器具导入口,44-卡口部,44A-前端部,46-通用塞绳,48-电气连接器,50-光源连接器,52-弯曲部,54-软性部,56-处置器具,56A-前端部,58-处置器具通道,60-钢丝,60A-导电性钢丝,60B-连结部件,60C-绝缘性钢丝,60D-管形状部件,60E-基端卡止部,60F-基端卡扣,60G-隔壁,60H-缩径部,60J-棒形状部件,60K-贯穿孔,60L-贯穿孔,60M-防脱落销,61-软管,62-钢丝通道,64-弯角钮,66-供气供水按钮,68-抽吸按钮,70-供气供水喷嘴,72-处置器具导出口,74-导出口,76-顶盖,76A-开口窗,78-隔壁,78A-轴承部,80-隔壁,80A-轴承部,82-立起台容纳室,84-转动轴,86-转动轴,88-光学系统容纳室,90-照明窗,92-观察窗,94-导入口,95-阀体,96-可动部件,97-开口形成部件,98-安装部件,98A-安装部件,100-卡合部件,102-容纳槽,104-开口,106-卡合用引导部,108-卡合用引导路,110-变形产生部,112-沟槽,114-沟槽,116-脱离用引导面,122-立起操作机构,124-第1转换机构126-钢丝,128-第2转换机构,130-曲柄部件,132-第1滑块,134-第2滑块,136-杆,138-第1齿轮,140-第2齿轮,142-第3齿轮,144-第4齿轮,146-托架,148-轴,150-轴,152-驱动轴,160-梁部,160A-背面,162-脚部,164-脚部,166-0型环,168-从动轴,170-连结结构,170A-连结结构,172-钢丝组装体,174-卡合孔,174A-卡合孔,175-缘部,176-卡合部,176A-卡合部,177-筒状部,178-芯部,180-孔部,182-缺口,184-弹性变形部,184A-切槽部,186-爪部,186A-爪部,187-锥部,200-分支管,202-前端管,204-管路,206-管路,208-抽吸管,210-连结结构,212-安装部件,214-卡合孔,216-卡合部,218-捏住部,220-轴部,222-孔部,224-窄幅部,226-宽幅部,228-扩径部,230-摩擦阻力部,232-连结结构,234-安装部件,236-卡合部,237-切槽,238-扩径部,240-连结结构,242-可动部件,244-安装部件,246-圆筒体,248-沟槽,250-沟槽,252-环状体,253-狭缝,254-销,256-销,260-连杆金属板,262-销,264-销,300-立起台立起杆,302-立起杆容纳室,304-保护板,306-连结部,308-旋转轴,L-钢丝露出区域。

Claims (14)

1.一种立起操作线,其使设置于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的处置器具立起台进行动作,所述立起操作线具备:
卡合部件,设置于所述立起操作线的前端侧;
导电性钢丝,前端部固定于所述卡合部件;
基端卡止部,设置于所述立起操作线的基端侧;
绝缘性钢丝,基端部固定于所述基端卡止部;
连结部件,连结所述导电性钢丝的基端部与所述绝缘性钢丝的前端部;及
绝缘性部件,与所述绝缘性钢丝并置,但并未固定于所述连结部件及所述基端卡止部,
所述立起操作线塞入所述内窥镜的前端侧时,压力从所述绝缘性部件依次施加于所述连结部件、所述导电性钢丝及与所述卡合部件卡合的所述处置器具立起台,使所述处置器具立起台向倒伏位置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起操作线,其中,
所述绝缘性部件为覆盖所述绝缘性钢丝的所露出的外周的管形状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起操作线,其中,
所述绝缘性部件为棒形状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立起操作线,其中,
所述绝缘性钢丝的断裂强度为100N以上,且以50N拉拽时的所述绝缘性钢丝的伸展率为5%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起操作线,其中,
所述绝缘性钢丝由液晶聚酯纤维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立起操作线,其具有:
钎接部或铆接部,固定所述导电性钢丝与所述连结部件;及铆接部,固定所述绝缘性钢丝与所述连结部件。
7.一种内窥镜,其具备:
操作部,设置有操作部件;
插入部,设置于所述操作部的前端侧,且插入于受检体内,并且从所述操作部侧起具备软性部、弯曲部及前端部;
处置器具立起台,设置于所述前端部;及
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立起操作线,所述卡合部件与所述处置器具立起台连结,所述基端卡止部与所述操作部件连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绝缘性部件具有高于通过所述操作部件的塞入操作而所述处置器具立起台到达最大倒伏位置为止施加于所述绝缘性部件的压力的压曲强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连结部件配置于所述软性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连结部件配置于所述软性部的前端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窥镜,其中,具备:
可动部件,露出于所述操作部的外部,且与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联动而进行动作;及
安装部件,设置于所述立起操作线的基端,且与所述可动部件装卸自如地卡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在所述可动部件及所述安装部件中的任一个部件中设置有卡合孔,在另一个部件中设置有与所述卡合孔装卸自如地卡合的卡合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在所述卡合部设置有与所述卡合孔弹性变形卡合的弹性变形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在所述弹性变形部形成有卡止于所述卡合孔缘部的能够弹性变形的一对爪部,当对所述卡合孔与所述卡合部进行卡合或解除卡合时,通过弹性变形使所述一对爪部向彼此接近的方向位移。
CN201980007728.8A 2018-02-16 2019-01-17 立起操作线及内窥镜 Active CN1115656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26108 2018-02-16
JP2018-026108 2018-02-16
PCT/JP2019/001276 WO2019159592A1 (ja) 2018-02-16 2019-01-17 起立操作ワイヤ、及び内視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65619A CN111565619A (zh) 2020-08-21
CN111565619B true CN111565619B (zh) 2024-06-04

Family

ID=67619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7728.8A Active CN111565619B (zh) 2018-02-16 2019-01-17 立起操作线及内窥镜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952861B2 (zh)
CN (1) CN111565619B (zh)
DE (1) DE112019000830T5 (zh)
WO (1) WO2019159592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3900A (ja) * 1993-05-12 1995-01-2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
JP2001327464A (ja) * 2000-05-24 2001-11-27 Asahi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の処置具起上装置
JP2001340285A (ja) * 2000-06-05 2001-12-11 Asahi Optical Co Ltd 処置具起上装置を有する内視鏡
JP2002017663A (ja) * 2000-07-12 2002-01-22 Asahi Optical Co Ltd 処置具起上装置を有する内視鏡
JP2002221671A (ja) * 2001-01-26 2002-08-09 Asahi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の処置具起上装置
JP2002224024A (ja) * 2001-01-31 2002-08-13 Asahi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の処置具起上装置
JP2011136193A (ja) * 2000-04-17 2011-07-14 Olympus Corp 内視鏡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3900A (ja) * 1993-05-12 1995-01-2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
JP2011136193A (ja) * 2000-04-17 2011-07-14 Olympus Corp 内視鏡
JP2001327464A (ja) * 2000-05-24 2001-11-27 Asahi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の処置具起上装置
JP2001340285A (ja) * 2000-06-05 2001-12-11 Asahi Optical Co Ltd 処置具起上装置を有する内視鏡
JP2002017663A (ja) * 2000-07-12 2002-01-22 Asahi Optical Co Ltd 処置具起上装置を有する内視鏡
JP2002221671A (ja) * 2001-01-26 2002-08-09 Asahi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の処置具起上装置
JP2002224024A (ja) * 2001-01-31 2002-08-13 Asahi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の処置具起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159592A1 (ja) 2021-01-28
JP6952861B2 (ja) 2021-10-27
WO2019159592A1 (ja) 2019-08-22
CN111565619A (zh) 2020-08-21
DE112019000830T5 (de) 2020-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93464B (zh) 内窥镜
US11653823B2 (en) Endoscope
JP7033188B2 (ja) 内視鏡
EP3689222A1 (en) Endoscope
CN111542252B (zh) 内窥镜
CN110799082B (zh) 内窥镜
CN110831483B (zh) 内窥镜
CN110799083B (zh) 内窥镜
CN111565619B (zh) 立起操作线及内窥镜
JP7090190B2 (ja) 内視鏡
CN110831484B (zh) 内窥镜
JP7142062B2 (ja) 内視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