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65543A - 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65543A
CN111565543A CN202010394342.1A CN202010394342A CN111565543A CN 111565543 A CN111565543 A CN 111565543A CN 202010394342 A CN202010394342 A CN 202010394342A CN 111565543 A CN111565543 A CN 1115655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ation
cooling
liquid storage
storage device
flow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9434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旭光
杨兴明
朱少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zhouba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ezhouba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zhouba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ezhouba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9434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65543A/zh
Publication of CN1115655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655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8Liquid cooling with phase change
    • H05K7/20827Liquid cooling with phase change within rooms for removing heat from cabinets, e.g. air condition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工业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包括冷凝装置、冷凝储液器和换热装置,冷凝储液器的出气口、冷凝装置的热流通道和冷凝储液器的进液口依次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冷凝储液器的出液口、换热装置的冷流通道和冷凝储液器的进气口依次连通形成循环回路。本发明能够实现自然冷却与机械制冷模式并行,增加了具有自然冷却模式与预冷却的混合制冷模式,增大自然冷却时间,最大程度的减少了传统热力循环制冷的能量消耗,充分利用自然冷源,提高利用自然冷源的时间,达到节能的目的。在换热装置的冷流通道中参与外界换热制冷的为制冷剂组成的冷媒,无二次换热,提高了制冷系统的蒸发温度,降低了输送功耗,更加节能。

Description

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在数据中心或工业制冷等领域,电子设备密度大,内部发热量较大,为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不仅夏季需要制冷,在冬季同样需要制冷,尤其是在冬季和春秋季,室外干球温度较低,湿球温度也较低的情况下,仍采用压缩机的机械制冷技术是不节能的,容易导致电能的浪费,而仅采用自然冷却技术,虽然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传统热力循环制冷的能量消耗,达到节能的目的,但是在夏季,传统制冷方式采用冷冻水作为制冷介质进行冷却,由于水的热容比较小,故所需水流量大,输送设备的功率高;换热过程中具有温升,使得相应制冷系统的蒸发温度较低,压缩机功率高,节能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包括冷凝装置、冷凝储液器和换热装置,所述冷凝储液器的出气口、所述冷凝装置的热流通道和所述冷凝储液器的进液口依次连通形成循环回路,所述冷凝储液器的出液口、所述换热装置的冷流通道和所述冷凝储液器的进气口依次连通形成循环回路。
其中,包括冷源装置,所述冷源装置分别与所述冷凝装置的冷流通道和所述冷凝储液器的冷流通道连通,并分别形成循环回路。
其中,所述冷源装置的出口主管路沿冷却介质的流向分别通过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与所述冷凝装置的冷流通道的进口和所述冷凝储液器的冷流通道的进口连通,所述冷源装置的进口主管路沿冷却介质的流向分别通过第三支管和第四支管与所述冷凝储液器的冷流通道的出口和所述冷凝装置的冷流通道的出口连通。
其中,所述第三支管与所述第一支管交叉连通,且交叉连通的位置为分流管点。
其中,所述第一支管在所述分流管点与所述冷源装置的出口主管路之间的管段上设有第一阀体。
其中,所述第三支管在所述分流管点与所述冷源装置的进口主管路之间的管段上设有第二阀体。
其中,所述第二支管上设有第三阀体,所述第三支管在所述分流管点与所述冷凝储液器的冷流通道的出口之间的管段上设有第四阀体。
其中,所述冷源装置的出口主管路上设有第一泵体。
其中,所述冷凝装置包括冷凝器、第一膨胀阀和压缩机,所述冷凝储液器的出气口、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的热流通道、所述第一膨胀阀和所述冷凝储液器的进液口依次连通形成循环回路;所述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第二膨胀阀和第二泵体,所述冷凝储液器的出液口、所述第二泵体、所述第二膨胀阀、所述换热器的冷流通道和所述冷凝储液器的进气口依次连通形成循环回路。
其中,还包括外接冷源,所述外接冷源包括至少一条输冷管路,所述输冷管路与所述冷凝储液器的冷流通道连通。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在过渡季节时,即室外温度处于第一预设温度和第二预设温度之间,自然冷源为冷凝装置的冷流通道和冷凝储液器的冷流通道提供冷却介质,但此时通过冷凝储液器的冷凝作用,预先冷凝的部分进入冷凝储液器的气态冷媒并不能完全达到所需的冷凝能力,无法进行完全自然冷却,其余的气态冷媒通过冷凝装置继续进行冷凝,从而实现冷凝储液器与冷凝装置的并列运行,完成气态冷媒的冷凝制冷。
随着室外温度逐步降低时,即室外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自然冷源仅为冷凝储液器的冷流通道提供冷却介质,此时冷却介质的温度也相应较低,能够进行完全自然冷却,因此,冷凝装置可停止运行,仅通过冷凝储液器完成气态冷媒的冷凝制冷。
随着室外温度逐步升高时,即室外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自然冷源仅为冷凝装置的冷流通道提供冷却介质,此时冷却介质的温度也相应较高,不能够进行自然冷却,因此,冷凝储液器可停止冷凝作业,而进行储液运行,仅通过冷凝装置完成气态冷媒的冷凝制冷。
本发明的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能够实现自然冷却与机械制冷模式并行,与传统制冷系统相比,增加了具有自然冷却模式与预冷却的混合制冷模式,增大自然冷却时间,最大程度的减少传统热力循环制冷的能量消耗,充分利用了自然冷源,提高了利用自然冷源的时间,达到节能的目的。本发明的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应用于制冷剂直接制冷的冷却系统中,即在换热装置的冷流通道中参与外界换热制冷的为制冷剂组成的冷媒,而非冷却水,无二次换热,应用于需常年制冷的场合,提高了制冷系统的蒸发温度,降低了输送功耗,更加节能。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的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有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优点之外,本发明的其他技术特征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优点,将结合附图作出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包括外接冷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冷凝装置;11:冷凝器;12:第一膨胀阀;13:压缩机;
2:冷凝储液器;
3:换热装置;31:换热器;32:第二膨胀阀;33:第二泵体;
4:冷源装置;41:出口主管路;42:进口主管路;43:第一支管;44:第二支管;45:第三支管;46:第四支管;47:分流管点;411:第一泵体;431:第一阀体;441:第三阀体;451:第二阀体;452:第四阀体;
5:外接冷源;51:蓄冷罐管路;52:冷冻水管路;53:冰蓄冷管路;511:蓄冷罐管路阀门;521:冷冻水管路阀门;531:冰蓄冷管路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多根”、“多组”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若干个”、“若干根”、“若干组”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包括冷凝装置1、冷凝储液器2和换热装置3,冷凝储液器2的出气口、冷凝装置1的热流通道和冷凝储液器2的进液口依次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冷凝储液器2的出液口、换热装置3的冷流通道和冷凝储液器2的进气口依次连通形成循环回路。
本发明实施例的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冷凝储液器2的进气口与出气口在气相区为连通状态,冷凝储液器2的进液口与出液口在液相区为连通状态。
当室外温度较高且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时,通过冷凝装置1配合冷凝储液器2运行机械制冷模式。在换热装置3内参与外界换热的冷媒通过冷凝装置1的热流通道,通过压缩增压,然后与冷凝装置1的冷流通道内的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冷凝节流后形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再通过冷凝储液器2的进液口流入到冷凝储液器2内,液态冷媒通过冷凝储液器的出液口流入换热装置3的冷流通道,并与外界进行热交换,换热蒸发后形成气态冷媒,再通过冷凝储液器2的进气口进入到冷凝储液器2中,通过冷凝储液器2的出气口再次回到冷凝装置1的热流通道中,以此完成制冷循环。此时,冷凝储液器2的冷流通道为停止运行状态不发挥作用,冷凝储液器2仅作为储液器使用,不参与制冷循环。
当室外温度较低且小于第二预设温度时,通过冷凝装置1与冷凝储液器2配合运行自然冷却模式。在换热装置3内参与外界换热的冷媒通过冷凝储液器2的进气口进入冷凝储液器2,并与冷凝储液器2的冷流通道内的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换热冷凝后形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再通过冷凝储液器2的出液口回流至换热装置3的冷流通道,并与外界进行热交换,换热蒸发后形成气态冷媒,通过冷凝储液器2的进气口再次回到冷凝储液器2中,以此完成制冷循环。此时,冷凝装置1为停止运行状态,不参与制冷循环,冷凝储液器2仅作为冷凝器使用。
当室外温度在第一预设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之间时,冷凝装置1与冷凝储液器2配合运行混合制冷模式,即机械制冷模式与自然冷却模式同时运行。在换热装置3内参与外界换热的冷媒通过冷凝储液器2的进气口进入冷凝储液器2,并与冷凝储液器2的冷流通道内的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换热冷凝后部分气态冷媒冷凝形成液态冷媒,未冷凝的气态冷媒继续通过冷凝储液器2的出气口进入到冷凝装置1的热流通道中,通过压缩增压,然后与冷凝装置1的冷流通道内的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冷凝节流后形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再通过冷凝储液器2的进液口流入到冷凝储液器2内,由此,两路冷凝形成的液态冷媒通过冷凝储液器2的出液口送入换热装置3的冷流通道,并与外界进行热交换,换热蒸发后形成气态冷媒,通过冷凝储液器2的进气口再次回到冷凝储液器2中,以此完成冷循环。此时,冷凝装置1与冷凝储液器2均参与制冷循环,冷凝储液器2既作为冷凝器使用又作为储液器使用。
本发明的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在过渡季节时,即室外温度处于第一预设温度和第二预设温度之间,自然冷源为冷凝装置1的冷流通道和冷凝储液器2的冷流通道提供冷却介质,但此时通过冷凝储液器2的冷凝作用,预先冷凝的部分进入冷凝储液器2的气态冷媒并不能完全达到所需的冷凝能力,无法进行完全自然冷却,其余的气态冷媒通过冷凝装置1继续进行冷凝,从而实现冷凝储液器2与冷凝装置1的并列运行,完成气态冷媒的冷凝制冷。
随着室外温度逐步降低时,即室外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自然冷源仅为冷凝储液器2的冷流通道提供冷却介质,此时冷却介质的温度也相应较低,能够进行完全自然冷却,因此,冷凝装置1可停止运行,仅通过冷凝储液器2完成气态冷媒的冷凝制冷。
随着室外温度逐步升高时,即室外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自然冷源仅为冷凝装置1的冷流通道提供冷却介质,此时冷却介质的温度也相应较高,不能够进行自然冷却,因此,冷凝储液器2可停止冷凝作业,而进行储液运行,仅通过冷凝装置1完成气态冷媒的冷凝制冷。
本发明的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能够实现自然冷却与机械制冷模式并行,与传统制冷系统相比,增加了具有自然冷却模式与预冷却的混合制冷模式,增大自然冷却时间,最大程度的减少传统热力循环制冷的能量消耗,充分利用了自然冷源,提高了利用自然冷源的时间,达到节能的目的。本发明的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应用于制冷剂直接制冷的冷却系统中,即在换热装置3的冷流通道中参与外界换热制冷的为制冷剂组成的冷媒,而非冷却水,无二次换热,应用于需常年制冷的场合,提高了制冷系统的蒸发温度,降低了输送功耗,更加节能。
本实施例中,室外温度均是指室外的湿球温度,第一预设温度和第二预设温度根据冷凝储液器2内的冷媒温度确定,假定冷凝储液器2内冷媒的温度为T0,第一预设温度为T1,T1=T0-ta1-tb(ta1为冷凝储液器2内的冷媒与冷却水进水温差;tb为冷却塔逼近度),第二预设温度为T2,T2=T0-ta2-tb(ta2:冷凝储液器2内的冷媒与冷却水进水温差;tb:冷却塔逼近度),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的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包括冷源装置4,冷源装置4分别与冷凝装置1的冷流通道和冷凝储液器2的冷流通道连通,并分别形成循环回路。冷源装置4可为冷凝装置1的冷流通道和冷凝储液器2的冷流通道提供冷却介质,本实施例中,冷源装置4可采用冷却塔,冷却介质则为低温冷却水,冷却水进入冷凝装置1的冷流通道或冷凝储液器2的冷流通道与气态冷媒进行热交换,而后再回到冷却塔中,实现冷却介质的循环回收利用。在其它实施例中,冷源装置4也可采用其它冷源实现提供冷却介质,如风冷等。冷凝装置1与冷凝储液器2也可不共用一个冷源装置4,可分别对应不同的冷源装置4。
其中,冷源装置4的出口主管路41沿冷却介质的流向分别通过第一支管43和第二支管44与冷凝装置1的冷流通道的进口和冷凝储液器2的冷流通道的进口连通,冷源装置4的进口主管路42沿冷却介质的流向分别通过第三支管45和第四支管46与冷凝储液器2的冷流通道的出口和冷凝装置1的冷流通道的出口连通。本实施例中,冷凝装置1的冷流通道和冷凝储液器2的冷流通道并联设置在冷源装置4的出口管路和进口管路上,即出口主管路41中的冷却介质由其始端流向末端,出口主管路41的始端连接冷源装置4的出口,末端分开形成第一支管43和第二支管44,分别连接冷凝装置1的冷流通道的进口和冷凝储液器2的冷流通道的进口;进口主管路42中的冷却介质由其始端流向末端,进口主管路42的始端分开形成第三支管45和第四支管46,分别连接冷凝储液器2的冷流通道的出口和冷凝装置1的冷流通道的出口。在其它实施例中,冷凝装置1与冷凝储液器2还可各自通过独立的管路与冷源装置4的进口和出口连通。
其中,第三支管45与第一支管43交叉连通,且交叉连通的位置为分流管点47。本实施例中,第三支管45与第一支管43并非独立设置,而是具有交叉连通点,该交叉连通点为分流管点47。在进行混合制冷模式时,冷凝储液器2的冷流通道内的冷却介质在与气态冷媒进行热交换后可通过第三支管45流出,流至分流管点47时会分为两路,一路继续沿第三支管45流入冷源装置4的进口主管路42,即直接回收至冷源装置4中,另一路则拐入第一支管43进入冷凝装置1的冷流通道,再与气态冷媒进行热交换,换热完成后通过第四支管46流入冷源装置4的进口主管路42,即间接回收至冷源装置4中,一方面实现冷却介质的冷量充分利用,提高冷凝效果,节省能源,另一方面,可有效保证冷凝装置1中压缩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因为,压缩机13要稳定运行时需保证一定的压缩比,在蒸发压力及温度确定时,冷凝压力和温度不能过低,才能保证安全运行,所以在混合制冷模式时,冷源装置4提供的冷却水温度比较低,通过冷凝储液器2后,水温可以有一定的提升,再通过比例积分调节阀的作用,控制进入冷凝器11的水量,水温和水量的双重作用,可以保证冷凝压力的稳定,进而保证压缩机13的运行安全。
其中,第一支管43在分流管点47与冷源装置4的出口主管路41之间的管段上设有第一阀体431。其中,第三支管45在分流管点47与冷源装置4的进口主管路42之间的管段上设有第二阀体451。其中,第二支管44上设有第三阀体441,第三支管45在分流管点47与冷凝储液器2的冷流通道的出口之间的管段上设有第四阀体452。本实施例中,第一阀体431采用电动阀,第二阀体451采用比例积分调节阀,第三阀体441与第四阀体452均为电动阀。
当冷凝装置1配合冷凝储液器2运行机械制冷模式时,第一阀体431开启,第三阀体441和第四阀体452关闭,第二阀体451关闭,即第二支管44和第三支管45关闭,第一支管43和第四支管46开启,冷源装置4仅对冷凝装置1提供冷却介质。当冷凝装置1配合冷凝储液器2运行自然冷却模式时,第一阀体431关闭,第三阀体441和第四阀体452开启,第二阀体451开启,即第二支管44、第三支管45和第四支管46开启,第一支管43关闭,冷源装置4仅对冷凝储液器2提供冷却介质。当冷凝装置1配合冷凝储液器2运行混合制冷模式时,第一阀体431关闭,第三阀体441和第四阀体452开启,第二阀体451可根据冷凝装置1的热流通道内冷媒的压力,对分流管点47流出的冷却介质进入冷凝装置1的冷流通道的流量进行调节。
其中,冷源装置4的出口主管路41上设有第一泵体411。冷源装置4生成的低温冷却介质由出口主管路41流出时通过第一泵体411送入第一支管43或第二支管44,进而流入冷凝储液器2或冷凝该装置中与冷媒进行换热。本实施例中,冷源装置4为冷却塔,冷却介质为低温冷却水,第一泵体411采用水泵。
其中,冷凝装置1包括冷凝器11、第一膨胀阀12和压缩机13,冷凝储液器2的出气口、压缩机13、冷凝器11的热流通道、第一膨胀阀12和冷凝储液器2的进液口依次连通形成循环回路;换热装置3包括换热器31、第二膨胀阀32和第二泵体33,冷凝储液器2的出液口、第二泵体33、第二膨胀阀32、换热器31的冷流通道和冷凝储液器2的进气口依次连通形成循环回路。本实施例中,冷凝储液器2的出气口、压缩机13、冷凝器11的热流通道、第一膨胀阀12和冷凝储液器2的进液口依次通过管路串联;冷凝储液器2的出液口、第二泵体33、第二膨胀阀32、换热器31的冷流通道和冷凝储液器2的进气口依次通过管路串联。冷凝装置1的冷流通道即为冷凝器11的冷流通道,本实施例中为水冷盘管,换热装置3的冷流通道即为换热器31的冷流通道,本实施例中为冷媒盘管。第一膨胀阀12与第二膨胀阀32均采用电子膨胀阀,第二泵体33采用冷媒泵。
在机械制冷模式运行时,压缩机13将冷凝储液器2内的气态冷媒吸入,压缩增压后送入冷凝器11内,冷凝成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液态冷媒流出后经过第一膨胀阀12节流降压,变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再次流回到冷凝储液器2内。在机械制冷模式、自然冷却模式或混合模式时,第二泵体33将冷凝储液器2内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送入换热器31进行换热,蒸发后形成的气态冷媒回到冷凝储液器2,再被压缩机13吸入压缩,完成制冷循环。第二泵体33的末端通过第二膨胀阀32进行流量调节,控制回气温度及过热度,提前进入混合制冷模式,增加自然冷却时间。
其中,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还包括外接冷源5,外接冷源5包括至少一条输冷管路,输冷管路与冷凝储液器2的冷流通道连通。在冷凝储液器2的冷流通道的进口和出口处增加了一路或多路外界冷源的接口,可以接入蓄冷罐管路51、冷冻水管路52、冰蓄冷管路53等。本实施例中,共增加了蓄冷罐管路51、冷冻水管路52和冰蓄冷管路53三路外接冷源5。增加蓄冷罐管路51的作用为:当未启动完全自然冷却或自然冷却模式故障、机械制冷模式出现故障以及意外断电等任意情况发生时,开启蓄冷罐管路阀门511,将蓄冷罐内的冷水引入到冷凝储液器2中,与换热器31中吸热蒸发后形成的气体冷媒进行热交换,作为应急冷源使用,为机械制冷维修或重新供电赢得时间。增加冷冻水管路52的作用为:当机械制冷及自然冷却同时失效时,开启冷冻水管路阀门521,将冷冻水系统的冷水引入到冷凝储液器2中,与换热器31中吸热蒸发后形成的气体冷媒进行热交换,作为备用冷源使用,此设置的前提条件是数据中心同时具有冷媒直冷制冷系统与冷冻水系统。增加冰蓄冷管路53的作用为:当数据中心所在地区峰谷电价差比较大时,采用价格较低的谷电蓄冰,在峰电时开启冰蓄冷管路阀门531放冷,利用冷凝储液器2冷却冷媒,机械制冷模式停止,减少压缩机13的运行时间,节约电能。
本实施例中,蓄冷罐管路51、冷冻水管路52、冰蓄冷管路53可任意组合配置,其功能叠加,可以应对不同的使用场合及条件,最大限度的保证系统的节能性与安全性。蓄冷罐管路阀门511、冷冻水管路阀门521或冰蓄冷管路阀门531的设置,可实现在完全机械制冷时,关闭或开启预冷及自然冷却功能。不限定上述阀门是截止阀、电动阀、电磁阀或其他形式可通断的阀类同时,由于自然冷却采用水冷型式,水系统管路可接入蓄冷系统、冷冻水系统、冰蓄冷系统等水系统环路,满足不同的使用工况条件,以及实现应急、备份等安全措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装置、冷凝储液器和换热装置,所述冷凝储液器的出气口、所述冷凝装置的热流通道和所述冷凝储液器的进液口依次连通形成循环回路,所述冷凝储液器的出液口、所述换热装置的冷流通道和所述冷凝储液器的进气口依次连通形成循环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源装置,所述冷源装置分别与所述冷凝装置的冷流通道和所述冷凝储液器的冷流通道连通,并分别形成循环回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源装置的出口主管路沿冷却介质的流向分别通过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与所述冷凝装置的冷流通道的进口和所述冷凝储液器的冷流通道的进口连通,所述冷源装置的进口主管路沿冷却介质的流向分别通过第三支管和第四支管与所述冷凝储液器的冷流通道的出口和所述冷凝装置的冷流通道的出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管与所述第一支管交叉连通,且交叉连通的位置为分流管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管在所述分流管点与所述冷源装置的出口主管路之间的管段上设有第一阀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管在所述分流管点与所述冷源装置的进口主管路之间的管段上设有第二阀体。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管上设有第三阀体,所述第三支管在所述分流管点与所述冷凝储液器的冷流通道的出口之间的管段上设有第四阀体。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源装置的出口主管路上设有第一泵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装置包括冷凝器、第一膨胀阀和压缩机,所述冷凝储液器的出气口、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的热流通道、所述第一膨胀阀和所述冷凝储液器的进液口依次连通形成循环回路;所述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第二膨胀阀和第二泵体,所述冷凝储液器的出液口、所述第二泵体、所述第二膨胀阀、所述换热器的冷流通道和所述冷凝储液器的进气口依次连通形成循环回路。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接冷源,所述外接冷源包括至少一条输冷管路,所述输冷管路与所述冷凝储液器的冷流通道连通。
CN202010394342.1A 2020-05-11 2020-05-11 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 Pending CN1115655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94342.1A CN111565543A (zh) 2020-05-11 2020-05-11 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94342.1A CN111565543A (zh) 2020-05-11 2020-05-11 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65543A true CN111565543A (zh) 2020-08-21

Family

ID=72073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94342.1A Pending CN111565543A (zh) 2020-05-11 2020-05-11 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65543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83736A (zh) * 2021-09-29 2022-01-04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移动式液冷源的散热器调控装置及调控方法
CN115096012A (zh) * 2022-06-28 2022-09-23 鹏鸟科技(山东)有限公司 一种带气液中继器的制冷系统
CN115183483A (zh) * 2022-08-02 2022-10-14 鹏鸟科技(山东)有限公司 一种带自然冷源的水冷离心式相变制冷设备
WO2023134505A1 (zh) * 2022-01-11 2023-07-20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冷媒存储装置和空气调节设备
CN117006560A (zh) * 2023-08-11 2023-11-07 浙江国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自然冷却功能的水冷一体式冷水机组及控制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39481A (zh) * 2017-04-07 2017-06-13 北京丰联奥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辅助冷源的冷却机组
US20190041108A1 (en) * 2016-02-03 2019-02-07 Carrier Corporation Liquid accumulator for heat exchange system, refrigeration system having the same, cascade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10849044A (zh) * 2019-12-12 2020-02-28 葛洲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
CN212324592U (zh) * 2020-05-11 2021-01-08 葛洲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041108A1 (en) * 2016-02-03 2019-02-07 Carrier Corporation Liquid accumulator for heat exchange system, refrigeration system having the same, cascade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6839481A (zh) * 2017-04-07 2017-06-13 北京丰联奥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辅助冷源的冷却机组
CN110849044A (zh) * 2019-12-12 2020-02-28 葛洲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
CN212324592U (zh) * 2020-05-11 2021-01-08 葛洲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83736A (zh) * 2021-09-29 2022-01-04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移动式液冷源的散热器调控装置及调控方法
CN113883736B (zh) * 2021-09-29 2024-05-07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移动式液冷源的散热器调控装置及调控方法
WO2023134505A1 (zh) * 2022-01-11 2023-07-20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冷媒存储装置和空气调节设备
CN115096012A (zh) * 2022-06-28 2022-09-23 鹏鸟科技(山东)有限公司 一种带气液中继器的制冷系统
CN115183483A (zh) * 2022-08-02 2022-10-14 鹏鸟科技(山东)有限公司 一种带自然冷源的水冷离心式相变制冷设备
CN117006560A (zh) * 2023-08-11 2023-11-07 浙江国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自然冷却功能的水冷一体式冷水机组及控制方法
CN117006560B (zh) * 2023-08-11 2024-06-07 浙江国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自然冷却功能的水冷一体式冷水机组及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65543A (zh) 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
CN106839481B (zh) 一种带辅助冷源的冷却机组
CN102230686A (zh) 溴化锂吸收-压缩式串联升压制冷/热泵系统
CN103335437B (zh) 一次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双工况制冷系统
CN110454897B (zh) 一种蒸发冷却-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空调系统
CN101514855A (zh) 热回收热泵空调冷水机组
CN212324592U (zh) 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
US20190017712A1 (en) High-efficiency extra-large cooling capacity series chiller in energy station
CN103335440B (zh) 二次节流中间完全冷却双工况制冷系统
CN113923937A (zh) 数据中心节能冷却控制方法及系统
CN210951940U (zh) 一种氟泵多联制冷系统
CN203848548U (zh) 空气源热泵多用机组
CN1381701A (zh) 一种适于大温差、可充分利用能源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WO2022160339A1 (zh) 一种带自由冷却两相流空调系统
CN213873292U (zh) 一种适用于双冷源机组的新型节流转换装置
CN210602077U (zh) 一种带新风预冷的太阳能空调系统
CN103322718B (zh) 二次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双工况制冷系统
CN203533949U (zh) 一次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双工况制冷系统
CN113091349A (zh) 一种高效吸收式热泵
CN206073329U (zh) 一种制冷风冷机组
CN221611616U (zh) 一种氟泵与压缩机制冷复合系统
CN201259287Y (zh) 提高蓄冷密度的蓄冷空调系统
CN220017784U (zh) 具有热回收功能的冷媒直冷系统
CN106196712B (zh) 一种利用变压器余热的压缩吸收复合制冷系统和方法
CN214620154U (zh) 一种带自由冷却两相流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